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一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一例

一、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琴[1](2021)在《急诊PCI术患者临床特点与住院转归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EPCI)的472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住院转归的变化趋势、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及院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与内容通过病案检索,收集所有行EPCI患者的病历资料数据(包括一般临床资料、心血管危险因素、合并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EPCI术情况、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及住院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以2年为一个时段,由远及近将所有患者分为5组,即2010-2011年组、2012-2013年组、2014-2015年组、2016-2017年组和2018-2019年组,分析EPCI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住院MACCE事件及其变化趋势。然后,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60岁组、60岁~75岁组和>75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EPCI术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和院内结局的差异。最后,按患者院内结局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探讨院内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EPCI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住院MACCE事件及院内病死率:本研究共纳入4726例EPCI患者,平均年龄59.9±11.7岁。其中男性3802例(80.4%),平均年龄58.28±11.62岁;女性924例(19.6%),平均年龄66.56±9.55岁,男女比例为4.1:1。STEMI患者占87%(4113例)、NSTEMI患者占13%(613例)。10年间接受EPCI术的患者平均增长速率为1.98%。EPCI术的患者中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67.4%)、高血压病(50.6%)、血脂异常(34%)和2型糖尿病(26%),其中吸烟、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呈下降趋势(趋势P均<0.05),而高血压病呈上升趋势(趋势P<0.05)。院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急性心力衰竭(17.6%)和肺部感染(17.4%),均呈下降趋势(趋势P<0.001)。EPCI术患者院前救治时间逐渐延长(趋势P<0.001),门-球时间逐年缩短(趋势P<0.001)。EPCI术中同期处理部分或全部非梗死动脉血管策略的比率呈阶段性变化,2014年~2015年呈最高峰为16.1%。院内MACCE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0.7%和2.6%,均无时间变化趋势(趋势P>0.05)。2.不同年龄组人群及疾病特征分析:在60~75岁的患者中女性占57.5%,而在60岁以下的患者中男性居多,占54.8%。75岁以上的患者与60~75岁和<60岁的患者相比,更常发生心力衰竭(28.1%vs 21.5%vs 12.3%,P<0.001)、肺部感染(26.8%vs 20.9%vs 12.3%,P<0.001)、心源性休克(9.7%vs 5.6%vs 3.1%,P=0.009)、多脏器功能衰竭(2.2%vs1.7%vs 0.8%,P<0.001)和心脏骤停(3.9%vs 1.7%vs 1.1%,P<0.001),其院内病死率也较高(5.5%vs 3.4%vs 1.16%,P<0.001)。除吸烟(22.5%vs 78.30%,P<0.001)、心梗史(8.9%vs 9.2%,P=0.735)及PCI史(5.2%vs 5.7%,P=0.543)外,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病(67%vs 46.6%,P<0.001)、2型糖尿病(35.3%vs 23.8%,P=0.026)、血脂异常(37.1%vs 33.2%,P=0.024)、脑卒中史(11.5%vs 7.4%,P<0.001)、慢性肾衰竭史(2.4%vs 1.4%,P<0.001)均高于男性。此外,女性患者症状-入门时间较男性长(8.86±9.31h vs 7.5±7.29h,P<0.001),且院内病死率高于男性(4.2%vs 2.2%,P<0.001)。3.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77,95%CI:1.16~6.73,P<0.001)、入院心率(OR=1.01,95%CI:1.01~1.02,P=0.004)、肺部感染(OR=2.61,95%CI:1.18~5.81,P=0.018)、室性心动过速(OR=6.82,95%CI:2.85~16.29,P<0.001)、心源性休克(OR=7.06,95%CI:3.11~16.01,P<0.001)、以意识丧失或晕厥起病(OR=4.64,95%CI:4.53~4.66,P<0.001)是EPC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接受EPCI术患者的平均年龄约60岁,男性是女性的4.1倍。女性年龄大于男性,且合并症多于男性。>75岁的患者易合并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心源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EPCI术患者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呈下降趋势,而高血压病呈上升趋势。3.院内总MACCE发生率和全因病死率无下降趋势,但心力衰竭发生率显着下降。MACCE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女性患者病死率高于男性,其原因与女性患者年龄较大、就医延迟、合并症和并发症多有关。4.年龄、入院心率、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室性心动过速及以意识丧失或晕厥起病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加倩[2](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徐颖,保健媛,段尔柠[3](2005)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5年第17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指出

郭媛,郭方,潘玲,蔡华琦[4](2001)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1年第13卷关键词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音节及论文发表顺序为序)》文中认为

肖文涛,张静,高传玉,郭素萍,刘煜昊,赵子牛,齐大屯,叶发民,张优[5](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2例AMI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将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45例)和院内存活组(47例),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AMI并发VSR患者院内病死率为48.9%。院内存活组与院内死亡组患者入住CCU时Killip心功能Ⅲ~Ⅳ级、B型利钠肽(BNP)水平、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住院期间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比例、手术治疗患者比例及住院时长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入住CCU时SOFA评分(OR=1.501,95%CI:1.211~1.862,P<0.01)及住院期间手术治疗(OR=0.035,95%C1:0.007~0.168,P<0.01)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手术(介入封堵术及外科修补术)是治疗AMI并发VSR患者的有效手段,而患者入住CCU第1天的SOFA评分可能与患者院内死亡相关。

韩宗茂,高洁,高传玉,张优,张静,朱中玉,齐大屯,黑飞龙,Rafiq Ahmed BHAT[6](2021)在《早期血运重建及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早期血运重建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早期血运重建及ECMO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合并症、冠状动脉病变特点,ECMO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应用时长、并发症及疗效,是否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及院内临床转归等。结果:66例患者平均年龄(56.6±11.7)岁,其中男性46例。患者入院均行早期血运重建: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44例行入院即刻早期血运重建,17例行院内延迟早期血运重建;其中42例患者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有患者均应用ECMO辅助,其中39例使用了IABP。ECMO治疗后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乳酸水平及p H值均得到显着改善(P均<0.05)。66例患者中38例成功撤机,30例存活出院,36例死亡;并发症分别为20例肾功能不全或急性肾功能衰竭、11例消化道出血、5例脑出血、1例肺出血、9例下肢血栓及3例下肢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至少2次呼吸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为患者院内死亡的高危因素(P<0.05),应用IABP对院内结局无显着影响。结论:早期血运重建及ECMO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患者是可行的。

闵苏,敖虎山[7](2020)在《不同情况下成人体外膜肺氧合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指明体外膜肺氧合(ECMO)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脏功能不全和(或)呼吸功能不全的支持,是治疗难以控制的严重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关键技术。随着ECMO的跨学科应用,治疗领域不同,涉及的各专业临床医护人员掌握ECMO的水平差异较大;现有的ECMO相关研究主要以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报道为主。本共识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牵头组织多学科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疾病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ECMO临床实践,对ECMO应用流程和管理,ECMO的心脏外科应用,救治暴发性心肌炎、心脏骤停、心肌梗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移植,以及ECMO期间的镇静、镇痛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制定,供国内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易善婷[8](2020)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心脏泵衰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据最新统计学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其致死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且日渐趋于年轻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的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也不断增加,其患病率处于上升阶段。《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统计结果示我国心血管病(CVD)现患病人数为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2016年农村居民的心脏病死亡率151.18/10万,城市的心脏病死亡率138.70/10万,预计今后10年CVD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其中急性心脏泵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暴发性心肌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这一类心血管急症,一旦发生急性心脏泵衰竭,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甚至猝死的风险极高,死亡率会大大增加,往往常规的内科治疗手段难以及时有效的纠正或改善这类患者的病情。近年来,机械循环辅助装置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心血管重症领域,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心室辅助装置、Impella等。ECMO因其易获得性、操作简单、价格相对低廉而更受青睐。其可供应4-6L的氧合血,能够全部或部分替代心脏功能,主要起桥接过渡作用,为心脏急危重症患者争取了抢救时间,争取后续的治疗机会,进而提高这类患者的出院生存率,2016年以后,我国的ECMO在心血管病领域的应用数量不断上升,2018年全国上报的体外生命支持装置中ECMO的数量达到3923例,且仍在持续增长。随着ECMO应用的越来越多,其在不同疾病中的疗效及相关危险因素也有所阐述,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目的探讨影响ECMO治疗急性心脏泵衰竭院内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心脏重症监护室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2例行ECMO治疗的急性心脏泵衰竭患者,根据临床结局的不同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心肺复苏时间,复苏到置入ECMO时间,ECMO应用时间、ECMO置入24h、48h后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心功能、血生化指标变化,联合其他机械辅助装置情况。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间各指标的变化,分析影响ECMO治疗急性心脏泵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ECMO术前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情况:性别、年龄、合并症、既往史、基础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ECMO术后的情况比较: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心肺复苏时间、抢救到置入ECMO的时间均较长,输注的血小板数量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ECMO支持时间、联合CRRT例数、联合IABP例数以及ECMO初始流量、输注的悬浮红细胞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ECMO支持48h后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ECMO术前的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CMO术后48h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血红蛋白、血小板均较ECMO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ECMO术后24h、48h收缩压、舒张压较死亡组同期升高,乳酸较死亡组同期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ECMO术后24h、48h的收缩压、舒张压较ECMO置入前升高,乳酸较ECMO置入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ECMO术后48h乳酸水平较置入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其他各项指标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影响院内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将所有p<0.1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较长时间的心肺复苏、复苏到置入ECMO时间、ECMO术后24h乳酸水平、ECMO术后48hSBP及DBP可影响患者的院内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逐步向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发现较长的心肺复苏时间、复苏到置入ECMO的时间是影响患者院内生存的危险因素,可增加院内死亡风险;ECMO术后48h较高水平的收缩压可降低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较长的心肺复苏时间、复苏到置入ECMO的时间与患者院内死亡密切相关,能够增加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是影响患者院内生存的危险因素。2.ECMO术后48h较高水平的收缩压能够降低患者的院内死亡率。3.尽早的置入ECMO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能会提高患者的院内生存率。

王飞[9](2020)在《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并分析胸痛患者2型心肌梗死(Type 2 myocardial infarction,T2MI)发生的临床特征,验证及探讨T2MI诊断预测评分实际的急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ICU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院内预后的关系;探索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影响细胞自噬的发生机制。方法:1.连续性观察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就诊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胸痛中心的患者5514例,根据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纳入临床拟诊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629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记录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随访患者至出院,记录患者预后(死亡或存活)。根据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1型心肌梗死(Type 1 myocardial infarction,T1MI)组(n=1001)和2型心肌梗死组(n=628),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心肌梗死患者中T2MI的独立危险因素;验证T2MI诊断预测评分与T2MI发生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2.延续研究的第一部分,连续性观察405名收住ICU的急重症患者,在排除相关患者后,最终223例患者被纳入分析。记录临床资料,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临床特征;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n=87)和存活组(n=13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分为2型心肌梗死发生组(T2MI,n=54)和未发生组(Non-T2MI,n=169),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病死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进行院内死亡的生存分析。3.构建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对miR-542-5p过表达、qPCR检测、细胞活力检测、免疫荧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检测。结果:1、总体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的人群占胸痛就诊人群的33.8%(1862/5514),总的院内病死率为2.8%(45/1629)。总体临床诊断为2型心肌梗死的人群占胸痛就诊人群的11.4%(628/5514),院内病死率为1.6%(10/628)。2型心肌梗死的比例随着就诊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相对于1型心肌梗死患者,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在老年、女性、无典型放射性胸痛的患者中的比例显着增高(P均<0.05)。同时,年龄(69.8±13.0vs66.8±13.9,P<0.001)、慢性心衰(14.2%vs.6.1%,P<0.001)、房颤(18.2%vs.8.0%,P<0.001)及 T2MI 诊断预测评分[2(1~2)vs.1(1~2),P<0.001]显着增高,同时,吸烟史比例(4.9%vs.9.8%P<0.001)、糖尿病(23.1%vs.33.3%,P<0.001)、陈旧性心梗(1.6%vs.4.2%,P=0.004)、典型症状的比例(32.0%vs.57.7%,P<0.001)、肌钙蛋白水平[30(20~80)vs.150(30~1110),P<0.001]及eGFR水平[77.1(60.0~93.1)vs.84.8(64.5~97.9),P<0.001]均显着降低。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 1.365,95%CI 1.044~1.786,P=0.023)、慢性心衰(OR 1.735,95%CI 1.153~2.610,P=0.008)、房颤(OR 2.240,95%CI 1.547~3.244,P<0.001)及肌钙蛋白I<40.8ng/l(OR 1.881,95%CI 1.478~2.393,P<0.001)是T2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OR 0.577,95%CI 0.442~0.753,P<0.001)、有放射性胸痛症状(OR 0.242,95%CI 0.186~0.315,P<0.001)患者T2MI的发生风险显着降低;在校正其他风险因素后,相对于简易心梗评分为0分的患者,评分为3分(OR 10.898,95%CI 6.590~18.022,P<0.001)、2 分(OR4.301,95%CI2.942~6.287,P<0.001)及 1 分(OR 1.821,95%CI 1.253~2.648,P<0.001)诊断为T2MI的风险显着增加。另外,T2MI的发生随着评分的增高而增加(17.8%vs.29.6%vs.48.8%vs.71.2%,P for trend<0.001),且以 T2MI诊断预测评分评估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其曲线下面积为0.682(95%CI 0.656~0.708,P<0.001),约登指数最大为0.296,此时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2分,灵敏度为0.640,特异度为0.656。2.在所有纳入分析人群的入住ICU的病因中,肺部疾病是入住ICU的最主要的病因;氧供需失衡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严重的低氧血症(47.5%)、快速型心律失常(40.4%)和休克(13.5%)。相对于未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肌钙蛋白的基线水平[0.07(IQR 0.04,0.15)vs.0.04(IQR 0.02,0.08),P<0.001]、严重低氧血症(83.3%vs.36.1%,P<0.001)、快速型心律失常(59.3%vs.34.3%,P=0.001)以及严重心动过缓(13.0%vs.2.4%,P=0.005)的比例显着增加;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相关因素后,严重低氧血症(β=0.412,95%CI 0.259-0.448;P<0.001)、快速型心律失常(β=0.300,95%CI 0.375-0.812;P<0.001)、休克(β=0.213,95%CI 0.130-0.405;P<0.001)、严重心动过缓(β=0.184,95%CI 0.064~0.257;P=0.001)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β=0.163,95%CI 0.063-0.305;P=0.003)是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相对于未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显着增高(59.3%vs.32.5%,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存活者,死亡患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39.1%vs.25.7%,P=0.035)、严重低氧血症(56.3%vs.41.9%,P=0.036)、2 型心肌梗死发生(36.8%vs.16.2%,P<0.001)、需要机械通气(64.4%vs.44.1%,P=0.003)的比例、APACHE II 评分(23.8 ±7.4 vs.21.1±8.2,P=0.017)、肌钙蛋白 T[0.08(0.04~0.16)vs.0.03(0.02~0.06),P<0.001]均显着增高,同时,死亡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41.1(18.7~86.6)vs.81(51~102.4),P<0.001]显着降低,而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11(10)vs.9.5(17),P=0.9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发生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累积生存率显着降低(log rank test,P=0.013);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2 型心肌梗死(OR3.015,95%CI 1.604-5.667,P=0.001),慢性心力衰竭(OR 1.851,95%CI 1.039-3.297,P=0.037),严重的低氧血症(OR 1.787,95%CI 1.038-3.078,P=0.036),需要机械通气(OR 2.288,95%CI 1.315-3.982,P=0.003),APACHE Ⅱ评分(OR 1.044,95%CI 1.006-1.084,P=0.022)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 1.019,95%CI 1.011-1.027,P<0.001)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在校正相关因素后,2型心肌梗死(OR 2.412,95%CI 1.106-5.263,P=0.027),需要机械通气(OR2.377,95%CI 1.184-4.772,P=0.015)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 1.019,95%CI 1.009-1.028,P<0.001)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进行细胞缺氧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在经过H/R处理的H9c2细胞中,miR-542-5p在H9c2细胞缺氧后处理后表达差异最显着,且miR-542-5p在缺氧处理后1小时即显着上调;CCK-8检测H9c2细胞活力发现,H/R处理导致了细胞活力降低,miR-542-5p过表达进一步抑制了 H9c2细胞的存活,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细胞活力恢复;H/R处理导致了 LDH释放率提高,miR-542-5p表达上调进一步提高了 LDH的释放率,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LDH的释放率降低;流式细胞凋亡检测H9c2细胞凋亡水平发现,miR-542-5p过表达进一步增加了 H9c2细胞的凋亡,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缓解了 H9c2细胞的凋亡;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iR-542-5p抑制了 H9c2细胞的自噬活性,促进了其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542-5p过表达增强了 H9c2中cleaved caspase 3与P62的蛋白表达,降低LC3II/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而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降低了 cleaved caspase 3与P62的蛋白表达,增强LC3II/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在miR-542-5p抑制后,H9c2细胞暴露于H/R,增强了细胞活力,抑制了 LDH的释放及减轻了 H/R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而自噬抑制降低了 miR-542-5p的抑制在H/R损伤中的部分保护作用,且进一步降低了 LDH的释放及增加了细胞凋亡;miR-542-5p与自噬通路中的4个基因(ATG9B,ATG7,ATG4B,ATG14)有潜在的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miR-542-5p可特异性抑制ATG7-3’UTR-LUC的荧光素酶表达,但并不影响其他3个基因的表达;miR-542-5p过表达显着抑制了 H92c细胞中ATG7蛋白的表达。结论:1、在急诊胸痛中心就诊的胸痛人群中,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院内病死率为1.6%;其独立危险因素除了女性、低的肌钙蛋白I水平及无放射性胸痛外,无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及房颤亦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2MI诊断预测评分有潜在筛选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但效能偏低。2.ICU的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接近1/4,其氧供需失衡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快速型心律失常和休克,合并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显着增加,且其发生会显着增加是院内死亡风险;同时,在除外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发生严重低氧血症及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者外,2型心肌梗死发生率亦显着增加。3.对于H9c2细胞,自噬在H/R损伤中发挥了保护作用,而miR-542-5p的抑制通过自噬的调控作用减轻了 H/R损伤。这些结果证实了 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对miR-542-5p/自噬途径进行药理学干预可能是治疗H/R相关心脏病的有效途径从实验的角度为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王月平[10](2020)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脑钠肽和肌钙蛋白等影响及短期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和肌钙蛋白的影响及短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梗合并心衰患者60例,随机分为盐酸贝那普利组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每组各30名。各组患者分别给予扩冠、抗栓、利尿等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一组患者给予盐酸贝那普利口服,一组患者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1周后BNP、c Tn I下降水平,比较1周及12周后患者的LVDS、LVDD、LVEF等心脏彩超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浆BNP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经过系统治疗1周后各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血清BNP降低水平(0.26±0.18)g/l明显高于对照组降低水平(0.35±0.14)g/l。两组患者入院后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经过系统治疗1周后均有降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的血浆肌钙蛋白降低水平(0.183±0.146)ng/ml,显着高于盐酸贝那普利片对照组的降低水平(0.203±0.147)ng/ml。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脏彩超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周及12周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1周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50.36±9.54)mm、(42.26±7.31)mm均显着低于盐酸贝那普利对照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53.51±11.32)mm、(48.18±6.34)mm,左室射血分数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50.71±4.46)%明显高于盐酸贝那普利对照组(37.28±10.34)%。治疗12周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患者的超声心动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47.33±8.56)mm、(38.36±6.42)mm均显着低于盐酸贝那普利对照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51.37±11.41)mm、(40.72±10.18)mm,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的左室射血分数(58.31±7.54)%明显高于盐酸贝那普利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47.59±5.48)%。综合上述数据对比,可以看到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急性心梗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显着降低患者超声心动检查的LVDS、LVDD值并能够升高LVEF值,其临床治疗效果优于盐酸贝那普利传统的ACEI类药物,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中远期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结论:与常规抗心衰药物贝那普利相比,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之上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急诊PCI术患者临床特点与住院转归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5)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资料收集
        1.2.1 基本资料
        1.2.2 生化指标
        1.2.3 影像学资料
        1.2.4 用药情况
        1.2.5 器械辅助情况
        1.2.6 病情变化及随访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础资料
    2.2 MCS辅助情况
    2.3 手术情况
    2.4 一般情况比较
    2.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6)早期血运重建及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资料收集
    1.3早期血运重建
    1.4 ECMO的建立及管理
    1.5 ECMO评估撤机
    1.6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66例患者临床资料及结局(表1)
    2.2 66例血运重建及ECMO辅助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指标变化(表2)
    2.3存活患者和死亡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表3)
    2.4院内死亡结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4)
3讨论

(8)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心脏泵衰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急危重症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特征及T2MI预测评分的有效性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型心肌梗死在老年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与院内预后的关系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542-5P/自噬途径在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心肌梗死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脑钠肽和肌钙蛋白等影响及短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内容及方案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诊PCI术患者临床特点与住院转归回顾性分析[D]. 李小琴.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5年第17卷关键词索引[J]. 徐颖,保健媛,段尔柠.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12)
  • [4]《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1年第13卷关键词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音节及论文发表顺序为序)[J]. 郭媛,郭方,潘玲,蔡华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1(12)
  • [5]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J]. 肖文涛,张静,高传玉,郭素萍,刘煜昊,赵子牛,齐大屯,叶发民,张优.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1(12)
  • [6]早期血运重建及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J]. 韩宗茂,高洁,高传玉,张优,张静,朱中玉,齐大屯,黑飞龙,Rafiq Ahmed BHAT. 中国循环杂志, 2021(05)
  • [7]不同情况下成人体外膜肺氧合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 闵苏,敖虎山. 中国循环杂志, 2020(11)
  • [8]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心脏泵衰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D]. 易善婷. 郑州大学, 2020(02)
  • [9]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飞. 苏州大学, 2020(06)
  • [10]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脑钠肽和肌钙蛋白等影响及短期疗效观察[D]. 王月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标签:;  ;  ;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