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地应力大会开幕词(序)

第四届全国地应力大会开幕词(序)

一、全国第四届地应力会议开幕词(代序)(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芬,高伟[1](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研究表明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本刊编辑部[2](2008)在《在光荣与梦想中前行——科协成立五十周年报道》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中央为团结科技工作者,为新中国建设事业贡献力量,邀请科技界派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等4个科学团体共同发起,筹备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科代会)。1949年7月,科代会筹备会议在北平召开,选出正式代表15人和候补代表2人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张栋[3](2008)在《中央研究院科学体制研究(1924-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初期,一批批留学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科学救国”,以图国家的强大,纷纷建立学术团体,进行科学研究,但这种救国热情却造成国内众多科研组织各自为政的局面,使整个科学界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管理,严重影响了凝聚力的形成与科研能力的提升。然而时隔多年之后,直至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的成立,才逐渐消除这种学界内耗的尴尬。虽然中央研究院从开始建立到最后终结,只存在了短暂的二十余年时间,可在这一过程中,中央研究院依靠自身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的身份,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对全国的科学事业实施指导、联络和奖励,促使中国的学术发展渐渐趋于规范化,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国家学术体制的建设,从而实现了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体制化。由此,笔者决定以中央研究院的科学体制为线索,考察其在艰辛曲折的学术发展之路中所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全文分四个部分全面阐述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发展历程、科学体制和学科实践,以此来揭示中央研究院在中国科技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同时通过我们对该院发展的回顾和分析,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以便为今后我国科研机构的改革或相关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桂小军[4](2006)在《鄂尔多斯盆地后期改造及其对油气赋存的影响》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的发育时限为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为盆地的后期改造时期。油气作为流体矿产。流体极易随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流动,改变其分布状态和位置。所以,油气赋存(聚散、成藏和分布等)既严格受成盆期和成盆期前构造格局的控制,又明显受成盆期后每一次构造运动和任一种改造形式的影响。晚侏罗-早白垩世为鄂尔多斯盆地生排油(气)、成藏高峰期,此后盆地又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不同形式的构造变动和改造,这种在生油(气)高峰之后的构造变动势必会对油气的赋存状态产生重大影响,造就油气藏的部分破坏、调整、重新分配或运移散失以及地层能量场的改变。 本文根据各主要地质事件发生、动力学环境演变和地层接触关系及沉积环境变化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晚白垩世以来的后期改造进行了期次(阶段)划分,并系统、全面地讨论了盆地,尤其是盆地本部(或日鄂尔多斯地块)晚白垩世以来后期改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强度的时空展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后期改造阶段油气散失留下的各类地质-地化证据入手,以抬升剥蚀导致盆地上古生界地层降压为线索,选择典型、代表性实例剖析,初步探讨了后期多期次构造变动对油气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晚白垩世以来可划分为5个演化阶段:①晚白垩世-古新世;②始-渐新世;③中新世早中期;④中新世晚期-上新世;⑤第四纪。此间盆地本部经历了东强西弱、向东渐次增大的差异抬升与不均匀剥蚀,直至8Ma前后,地块东部剥蚀终止而率先接受风尘沉积,结束了晚侏罗世以来一直表现的相对东隆西降的格局,地块发生隆降反转。此后一直延续到现今,地块仍不断抬升,且抬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表现出不均匀。晚白垩世以来盆地本部的差异抬升剥蚀,对油气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它的破坏性在于:(1)地层剥蚀减薄,甚或边缘高部位目的层直接出露,从而改变了地下油(气)的保存环境,加快了油气的散失:(2)地层倾向反转导致下古奥陶系顶部风化壳气藏内部物质的重新调整,然气藏内部结构完整,故天然气损失甚微。它的建设性体现在:(1)适度剥蚀,诱导封存箱内超压释放,形成次生气藏;(2)促使天然气脱溶、煤层气解吸附,可作为补充气源。

唐荣余[5](2004)在《全国第四届地应力会议开幕词(代序)》文中认为感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关心与支持,感谢来自国际和国内的专家代表们给予会议的热情支持和贡献,感谢各承办单位的辛勤工作,使第四届全国地应力学术会议顺利召开。我在此谨代表会议发起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唐荣余[6](2004)在《全国第四届地应力会议开幕词(代序)》文中提出感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关心与支持,感谢来自国际和国内的专家代表们给予会议的热情支持和贡献,感谢各承办单位的辛勤工作,使第四届全国地应力学术会议顺利召开。我在此谨代表会议发起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炳义[7](1996)在《’95石油科技工作回首》文中认为 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一年。 一年来,在总公司的领导下,石油科技战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总公司关于陆上石油工业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总公司第五次科技大会精神和工作部署,在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刻苦攻关创新,加速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为陆上石油科技的进步,为总公司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做出了贡献。就宏观管理而言,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本刊编辑部[8](1982)在《国内外学术动态简讯》文中指出 一、国内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倡议,邀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于1982年3月22~26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了“岩土力学数值分析和解析方法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包括来自全国各大系统的32个单位92人。会议交流论文70篇。会议分成:岩土力学模型与参数选择;岩石

二、全国第四届地应力会议开幕词(代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第四届地应力会议开幕词(代序)(论文提纲范文)

(3)中央研究院科学体制研究(192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创新点
    1.4 本文研究方案、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工作
    1.5 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1.5.1 关于中央研究院萌芽期的开始时间
        1.5.2 关于中央研究院设置研究所的数目
        1.5.3 关于中央研究院历史使命的终结
第二章 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发展过程
    2.1 萌芽时期(1924.冬-1928.6)
    2.2 成长时期(1928.7-1937.6)
    2.3 抗战中的曲折(1937.7—1945.8)
    2.4 恢复成熟时期(1945.9—1948.3)
    2.5 历史使命的完成(1948.4—1949.4)
第三章 国立中央研究院的科学体制建设
    3.1 中央研究院的性质与组织结构
        3.1.1 中央研究院的性质
        3.1.2 中央研究院的组织结构
    3.2 中央研究院院务会议和评议会
        3.2.1 院务会议
        3.2.2 评议会的产生、构成及其作用
    3.3 中央研究院院长和院士的产生
        3.3.1 中央研究院院长的选举及更替
        3.3.2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3.4 中央研究院的制度规范
    3.5 中央研究院与中国科学社的体制比较
        3.5.1 体制形成的背景不同
        3.5.2 体制性质的不同
        3.5.3 体制的组织结构不同
第四章 中央研究院科学体制下的学科发展
    4.1 各学科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
    4.2 中央研究院对国内学科人才的培养
    4.3 中央研究院的国际学术交流
    4.4 学科刊物的创办
    4.5 科学体制下纯粹与应用科学的协调
第五章 关于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评价
    5.1 中央研究院对民国时期科学发展的影响
    5.2 中央研究院对建国后科学发展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4)鄂尔多斯盆地后期改造及其对油气赋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盆地地质构造概况
    第一节 构造单元区划
    第二节 盆地构造演化
        一、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
        二、盆地发育阶段
        三、盆地改造阶段
    第三节 盆地后期改造的期次(阶段)划分
        一、晚白垩世-古新世
        二、始-渐新世
        三、中新世早中期
        四、中新世晚期-上新世
        五、第四纪
第二章 鄂尔多斯地块后期改造的主要形式及其特征
    第一节 抬升剥蚀改造及剥蚀厚度恢复
    第二节 周缘新生代地堑(断陷)盆地形成和演化
        一、古新世
        二、始新世-渐新世
        三、中新世早中期
        四、中新世晚期-上新世
        五、第四纪
    第三节 红粘土堆积、分布及其形成环境
        一、红粘土分布特征
        二、形成环境及构造意义
    第四节 第四纪构造运动及其表现
        一、构造运动和表形形式
        二、河流阶地及构造运动表现的时空变化
第三章 盆地后期改造对油气赋存的影响
    第一节 油气散失证据及其揭示的意义
        一、散失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
        二、深层意义
    第二节 构造抬升对上古生界地层压力的影响
        一、今、古压力分布特征
        二、后期构造抬升对压力系统变化及其分布的影响
        三、小结
    第三节 后期改造对油气藏改造或调整及实例剖析
        一、抬升剥蚀导致封存箱箱缘(外)涌流成藏
        二、差异抬升导致油气藏内部物质的调整
        三、构造抬升引起的水溶气、油溶气脱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全国第四届地应力会议开幕词(代序)(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 [2]在光荣与梦想中前行——科协成立五十周年报道[J]. 本刊编辑部. 科学中国人, 2008(09)
  • [3]中央研究院科学体制研究(1924-1949)[D]. 张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4]鄂尔多斯盆地后期改造及其对油气赋存的影响[D]. 桂小军. 西北大学, 2006(09)
  • [5]全国第四届地应力会议开幕词(代序)[J]. 唐荣余.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4(S1)
  • [6]全国第四届地应力会议开幕词(代序)[J]. 唐荣余.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4(S1)
  • [7]’95石油科技工作回首[J]. 刘炳义. 石油科技论坛, 1996(01)
  • [8]国内外学术动态简讯[J]. 本刊编辑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82(01)

标签:;  ;  ;  

第四届全国地应力大会开幕词(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