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学》2004年第23卷总目录

《生态科学》2004年第23卷总目录

一、《生态科学》2004年第23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阿婷[1](2019)在《华南地区典型土壤的蓄渗和水质处理性能的改良配置试验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排涝压力日益增加,径流污染严重。国家通过“十三五”规划纲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试图通过生物滞留池、下凹式绿地等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广泛应用而实现径流总量和污染的控制,但这些措施都依附于城市绿地而存在。华南地区典型红壤土壤酸性大、粘性重、土壤入渗性能较低,使得华南地区绿地在设计施工方面受到极大影响。如何合理、科学地进行土壤蓄渗和水质处理性能的改良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置备塑料柱装置,研究了简单结构下不同重量配比(10%、20%、40%、60%)的各个有机、无机材料对土壤蓄渗和水质处理性能的改善效果,材料囊括落地灰、沸石、砾石、树叶、草根等多种。根据该阶段试验结果,基于生物滞留池结构理论基础,试验选择合适填充材料,研究了复杂结构下的自制滤柱装置对径流水量和污染的削减作用,最后结合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的水力模块,模拟了实际试验滤柱的出流过程。主要研究如下:(1)简单结构下的土壤蓄渗效果和径流污染去除的研究蓄渗研究方面。改良土壤的入渗时间跨度、初始产流时间和峰值下渗率出现时间均随各材料含量的增加而缩短。单材料试验中,无机材料58mm沸石取得最大的渗水速率,且表现为最快或接近最快产流材料;而有机材料树叶对土壤蓄渗的改善效果始终优于草根,且树叶产流亦快于草根,1%草根产流最慢。多材料试验中,上层有机材料树叶与下层无机材料沸石结合时取得更大的渗水优势。径流污染研究方面。出流SS、NH3-N浓度及pH值均随改良土壤各混合材料的重量配比及粒径级配的增加而增加。单材料试验中,无机材料0.52mm海砂SS、NH3-N及COD出流值均低于其他材料,58mm砾石pH出流值最低;有机材料草根出流SS、NH3-N、COD、pH值始终低于树叶。多材料试验中,上下分层的无机和有机材料的混合出水SS、NH3-N浓度均小于任一单材料,pH值则大于任一单材料;而上层同时加入两种有机材料的情况,各值出水浓度规律则愈加复杂。(2)复杂结构下的滤柱蓄渗效果和径流污染去除的研究蓄渗研究方面。各填充材料的合理使用均对红壤土的蓄渗效果有显着改善作用。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各滤柱的峰值下渗率逐渐增加的同时,产渗流时间和峰值下渗速率出现时间也随之提前;而各滤柱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则随之降低。沸石>落地灰>砾石取得同一重现期下的最佳下渗速率,且沸石的径流总量削减率始终最大,在重现期为1a情况下接近70%。径流污染研究方面。砾石>沸石>落地灰>纯土取得最佳SS去除效果,SS最大削减率达到41.94%。砾石>沸石>落地灰>纯土取得最佳氨氮去除效果,氨氮最大削减率达到83.4%。经过各滤柱材料后的出水COD反而大于进水原始数据,纯土滤柱COD出水浓度最高,为2.64mg/L;而沸石滤柱最低,仅为1.272mg/L。经过纯土滤柱后的出流pH小于进水原始数据;经过各填充材料滤柱的pH则增大,且落地灰滤柱pH出流值最大,出水呈弱碱性。(3)基于SWMM模型的生物滞留池产渗流模拟研究选择填充材料为落地灰的滤柱进行SWMM模型LID模块的水文模拟,重现期为1a和5a的情况下,自制滤柱出流的试验值与SWMM模拟值拟合程度虽存在些许差异,但下渗曲线整体吻合程度较高。这得益于模拟过程中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的多次合理的模型参数率定。

王保红[2](2013)在《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文中认为描述科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科学史研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到目前为止,对20世纪科学的发展态势,很少有全面系统地给予科学史视角的分析论证。因此,本论文将20世纪的科学整体作为研究的对象,选取在国际上影响卓着的最典型的两份综合性科学期刊——Nature和Science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采用内容定量分析方法,分别对Nature和Science1901~2000年各100年间的内容做计量分析,并对20世纪科学发展的内史做了进一步阐释,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梳理20世纪科学发展的微观历史过程,探索20世纪科学发展动态与趋势,并对21世纪科学发展做一点预测。计量分析的基础是针对计量对象设置出科学有效的计量指标。本文计量指标的设定关键是要对科学进行分类。因此我们首先对现今存在的科学分类方式分六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从宏观上对科学分类做了探讨,同时也为本文涉及到的科学的相关词汇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次对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体系及现今采用的实用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体系,进行了微观上的实证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厘清了科学的分类,为本文计量分析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实践基础,也是本文探讨科学发展趋势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结合计量对象Nature和Science本身所使用的科学分类方式,最后确定了本文的计量指标,并对资料概况、指标的范畴、计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做了详细的陈述。分别对Nature和Science进行计量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将Nature内容分13类学科、Science内容分11类学科进行分类统计,按照年代和期刊号生成相应的学科分布表,将此作为原始数据进一步做出学科发展曲线图、柱形图以及比较图,阐明就此反映出的学科发展态势,并将其归于基础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分别讨论了其学科发展态势,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比较分析,得出由Nature和Science各自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进一步将Nature和Science共有的六大基础科学、两个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两个应用科学,分别做相对应的比较分析,得出各个学科的发展态势,以及三大类的相应发展态势,再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做对比分析,得出Nature和Science共同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继续考察各个学科20世纪的发展内史,将计量分析结果与内史的分析论证相结合,归结出各个学科20世纪发展的特点和态势,以及各个学科可能的21世纪发展趋势,最后利用物质层次结构与科学学科结构的关联性分析,阐明了科学发展的关联性、整体性、共融性和逻辑层次性。关于20世纪科学发展总态势,本文提出几点结论:20世纪科学发展以物理学为先导,带动其他基础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时代;20世纪科学发展整体上是上升的,但有兴盛期、静默期,甚至是停滞和消退阶段的存在;基础科学发现、应用技术发明、改变人类生存模式、再到人文社会价值体系的转变,是科学发展的完整链条等。在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研究的基础上,对21世纪的科学发展做了一点科学预测,认为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将是21世纪的科学前沿,而且物理学和生命科学仍然是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学科,21世纪科学将是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高度融合并生成崭新的综合学科发展的时代。

穆国俊[3](2008)在《棉花有益突变体的创制及突变性状的分子遗传学鉴定》文中提出采用EMS化学诱变、14N重离子注入及60Coγ射线辐照3种诱变方式处理冀棉20、农大156和农抗2号棉花品种,利用四分位法和系谱选择法筛选到植物学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突变体并采用SSR标记对突变体进行分子水平鉴定。筛选得到的有益突变体不仅可以丰富棉花种质资源同时也为相应基因的分离和克隆提供了研究材料。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用1.5%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农大156种子幼胚获得棕纤维、无棉酚腺体突变体。对M1代浅棕纤维材料的进一步遗传分析,证实纤维颜色是由1对基因控制(1白色:2浅棕色:1深棕);纤维颜色与纤维品质性状明显负相关,随着纤维颜色加深纤维长度逐渐变短、强力逐渐变低、麦克隆值逐渐变大、伸长率逐渐提高。在基因组SSR标记的DNA水平上检测验证了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的遗传差异性。2.采用250Gy的60Coγ射线辐射农抗2号种子,在M2代获得了超鸡脚叶、无棉酚腺体突变体。该突变体的叶形基因为L°L°、无腺体基因为glgl。利用经典遗传学方法证实超鸡脚叶对阔叶为不完全显性;突变体的无色素腺体性状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并且与叶形基因独立遗传。基因组SSR标记的DNA水平上检测验证了遗传差异性。3.采用0.5%EMS诱变冀棉20种子。通过四分位法结合系谱选择,在M4代获得了M4-66-4和M4-236-5两个突变体。M4-66-4的绒长为26.58mm较对照降低了1.99mm、比强度为24.8cN/tex较对照下降了1.90 cN/tex;M4-236-5的绒长为30.44mm较对照提高了1.87mm、比强度为30.00cN/tex较对照提高了3.30 cN/tex。突变体M4:5家系的绒长和比强度表现稳定。在60对与纤维长度相关和52对与纤维强力相关的SSR引物中BNL1414、BNL1434、BNL2821、BNL1421、BNL4030和JESPR300六对引物能够在突变体与冀棉20之间扩增出明显差异的多态性33条。两个突变体的M4:5家系的SSR多态性条带表现稳定。该结果从分子水平验证了突变体M4-66-4、M4-236-5的遗传稳定性及其与冀棉20的遗传差异性。4.采用0.125%EMS对冀棉20进行合子诱变。在M3代筛选到突变体合诱M3-4-2,其籽指为13.12g高出对照3.61g,M3:4家系表现稳定。采用0.5%EMS对冀棉20进行种子诱变,在M4代选择到突变体M4-97-2-4,其籽指为6.80 g低于对照4.08g,M4:5家系表现稳定。通过对合诱M3-4-2、M4-97-2-4和冀棉20的SSR标记多态性分析,在17对与籽指相关的SSR引物中JESPR114和CIR354两对引物在突变体与冀棉20之间共扩增出4条多态性条带。对突变体的后代家系进行DNA标记多态性检测,4条多态性条带表现稳定。该结果从分子水平验证了突变体合诱M3-4-2、M4-97-2-4的遗传稳定性及其与冀棉20的遗传差异性。5.采用1.5%EMS对农大156进行种子诱变。在M4代筛选到突变体N-156M4-101-3,其绒长为30.28mm较对照提高了1.38mm、比强度为31.20cN/tex较对照提高了1.1cN/tex、麦克隆值为4.86较对照提高了1.03。M4:5家系表现稳定。采用80 Gy14N重离子注入农大156。在M3代筛选到突变体14N-156 M3-100-4,其绒长为27.42mm较对照下降了1.48mm;比强度为23.70cN/tex较对照下降了6.4cN/tex;麦克隆值为5.13较对照提高了1.30。M3:4家系表现稳定。对14N-156 M3-100-4、N-156 EMSM4-101-3与农大156进行SSR多态性差异检测。在60对与纤维长度相关、52对与纤维强力相关、42对与麦克隆值相关的SSR引物中,BNL2821、BNL3280、BNL4030、BNL1513和TMG8五对引物能够在突变体与农大156之间扩增出16条多态性条带。两个突变体的后代家系的SSR多态性与两个突变体的品质性状表型一致,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两个突变体纤维长度、强力及细度的遗传稳定性及其与农大156的遗传差异性。

二、《生态科学》2004年第23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科学》2004年第23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华南地区典型土壤的蓄渗和水质处理性能的改良配置试验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属性对入渗性的影响
        1.2.2 土壤属性对径流污染削减效果的影响
        1.2.3 生物滞留池和SWMM水文模拟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简单结构下的土壤蓄渗效果和径流污染去除的研究
        1.3.2 复杂结构下的滤柱蓄渗效果和径流污染去除的研究
        1.3.3 基于SWMM模型的生物滞留池产渗流模拟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试验方案和方法
        1.4.2 模型构建理论
    1.5 本章小节
第二章 试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简单结构试验装置
        2.1.2 复杂结构试验装置
    2.2 试验材料
        2.2.1 简单结构试验材料
        2.2.2 复杂结构试验材料
    2.3 试验试剂与仪器
        2.3.1 试验试剂
        2.3.2 试验仪器
    2.4 试验方案
        2.4.1 简单结构试验
        2.4.2 复杂结构试验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简单结构下的土壤蓄渗效果和径流污染去除的研究
    3.1 简单结构蓄渗试验
        3.1.1 单材料作用下土壤蓄渗特性的变化
        3.1.2 多材料作用下土壤蓄渗特性的变化
    3.2 简单结构水质试验
        3.2.1 简单结构设施对SS的去除效果分析
        3.2.2 简单结构设施对NH_3-N的去除效果分析
        3.2.3 简单结构设施对COD的去除效果分析
        3.2.4 简单结构设施对pH的去除效果分析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复杂结构下的滤柱蓄渗效果和径流污染去除的研究
    4.1 复杂结构蓄渗试验
        4.1.1 不同重现期下各滤柱下渗曲线变化规律
        4.1.2 不同重现期下各滤柱径流削减率变化规律
        4.1.3 不同重现期下各滤柱峰值下渗率变化规律
    4.2 复杂结构水质试验
        4.2.1 滤柱设施对SS的去除效果分析
        4.2.2 滤柱设施对NH_3-N的去除效果分析
        4.2.3 滤柱设施对COD的去除效果分析
        4.2.4 滤柱设施对pH的去除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基于SWMM模型的生物滞留池产渗流模拟研究
    5.1 SWMM模型
        5.1.1 SWMM模型介绍
        5.1.2 LID生物滞留池模块
    5.2 搭建SWMM模型
        5.2.1 基础参数设置
        5.2.2 LID参数设置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1 选题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3 研究思路及内容结构
    4 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科学的分类与计量的基础
    1.1 科学分类的维度分析
        1.1.1 科学的一维分类
        1.1.2 科学的二维分类
        1.1.3 科学的三维分类
        1.1.4 科学的四维分类
        1.1.5 科学的五维分类
        1.1.6 科学的六维分类
    1.2 科学分类的实证研究
        1.2.1 国际标准学科分类体系
        1.2.2 国际标准自然科学学科分类体系
        1.2.3 国际实用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体系
        1.2.4 国际实用信息资源自然科学学科分类体系
        1.2.5 结论与启示
    1.3 计量指标的设定
        1.3.1 资料来源
        1.3.2 计量指标的确定与范畴
        1.3.3 计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 NATUR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2.1 NATURE的综述
    2.2 NATUR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2.2.1 NATURE反映的基础科学发展态势
        2.2.2 NATURE反映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
        2.2.3 NATURE反映的应用科学发展态势
        2.2.4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2.3 从NATURE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
第三章 SCIENC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3.1 SCIENCE的综述
    3.2 SCIENC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3.2.1 SCIENCE反映的基础科学发展态势
        3.2.2 SCIENCE反映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
        3.2.3 SCIENCE反映的应用科学发展态势
    3.3 从SCIENCE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
第四章 NATURE和SCIENCE的计量结果比较分析及验证
    4.1 总信息量的比较
    4.2 NATURE和SCIENCE反映出的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4.2.1 基础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4.2.2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4.2.3 应用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4.2.4 与国内外对NATURE和SCIENCE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4.3 NATURE和SCIENCE共同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
第五章 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分析
    5.1 20世纪基础科学发展态势研究
        5.1.1 20世纪生物学发展态势
        5.1.2 20世纪化学发展态势
        5.1.3 20世纪地球科学发展态势
        5.1.4 20世纪数学发展态势
        5.1.5 20世纪物理学发展态势
        5.1.6 20世纪天文学发展态势
    5.2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研究
        5.2.1 20世纪人类学发展态势
        5.2.2 20世纪历史学及艺术与文学发展态势
    5.3 20世纪应用科学发展态势研究
        5.3.1 20世纪医学发展态势
        5.3.2 20世纪工程技术发展态势
    5.4 20世纪科学发展总态势分析
结束语 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1 NATURE 20世纪内容统计表
附录2 SCIENCE 20世纪内容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棉花有益突变体的创制及突变性状的分子遗传学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γ射线在棉花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1.2 离子注入技术在棉花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1.3 EMS化学诱变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1.4 合子化学诱变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1.5 低酚棉遗传机制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6 分子标记在诱变材料鉴定方面的应用
    2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1.1 用于种子诱变的品种(系)及性状特点
        1.1.2 用于合子诱变的品种及性状特点
        1.2 试剂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诱变方法及处理的组织部位
        2.2 M_1代材料的处理方法
        2.3 M_2代及后续世代的田间观察及室内考种
        2.4 纤维品质性状突变体的筛选
        2.5 G-20籽指突变体的筛选
        2.6 棉花全基因组DNA(gDNA)提取和纯化
        2.7 SSR标记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诱变方式的敏感性研究及适宜诱变剂量的确认
        1.1 不同品种对EMS种子诱变的敏感性分析
        1.2 冀棉20棉铃发育对EMS合子诱变的敏感性分析
        1.3 农大156对~(14)N重离子注入的敏感性分析
        1.4 农抗2号对γ射线辐照的敏感性分析
    2 植物学性状突变体的发现和筛选
        2.1 M_1代植物学性状突变体的初选
        2.2 M_1突变体的确认及M_2代主要植物学性状突变体的筛选
        2.3 超鸡脚叶无棉酚腺体突变体的遗传稳定及其鉴定
        2.3.1 突变体叶形及棉酚腺体遗传属性的验证
        2.3.2 超鸡脚叶、无棉酚腺体突变体的筛选
        2.3.3 突变体自交后代个体的SSR分析
        2.4 棕纤维、无棉酚腺体突变体的遗传稳定及其鉴定
        2.4.1 突变体纤维颜色及棉酚腺体的稳定及其遗传属性的验证
        2.4.2 纤维色泽对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2.4.3 棕纤维、无棉酚腺体突变体的SSR标记鉴定
    3 籽指突变体的筛选及其SSR标记鉴定
        3.1 高籽指突变体的筛选
        3.1.1 棉花合子期EMS处理对籽指的诱变效应
        3.1.2 M_2代及后续世代高籽指突变体的选择
        3.1.3 合诱M_3-4-2高籽指突变体的表型水平鉴定
        3.2 低籽指突变体的筛选
        3.2.1 EMS诱变M_2籽指突变体的选择
        3.2.2 M_3及后续世代低籽指突变体的筛选
        3.2.3 M_4-97-2-4低籽指突变体的稳定性鉴定
        3.3 合诱M_3-4-2与M_4-97-2-4的SSR标记鉴定
    4 纤维品质性状突变体的筛选及其SSR标记鉴定
        4.1 G-20纤维长度和强力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
        4.1.1 M_2代纤维品质性状突变体的筛选
        4.1.2 品质性状突变体在M_3代及后续世代的筛选
        4.1.3 突变体M_4-66-4和M_4-236-5纤维长度和强力遗传稳定性的鉴定
        4.1.4 突变体M_4-66-4和M_4-236-5的SSR标记鉴定
        4.2 N-156纤维长度、强力和细度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
        4.2.1 采用EMS化学诱变获得纤维品质突变体
        4.2.2 采用重离子注入获得纤维品质突变体
        4.2.3 突变体N-156 M_4-101-3和~(14)N-156 M_3-100-4之间的表型差异
        4.2.4 突变体N-156 M_4-101-3和~(14)N-156 M_3-100-4的SSR标记鉴定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关于植物学性状的变异和遗传
        1.2 关于纤维品质突变体的诱变和选择
        1.3 关于籽指突变体的诱变和选择
        1.4 关于突变体的SSR标记的探讨
    2 结论
        2.1 最佳诱变剂量的确定
        2.2 植物学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2.3 籽指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2.4 冀棉20纤维品质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2.5 农大156纤维品质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Ⅰ 与纤维长度相关的部分SSR引物序列
附表Ⅱ 与纤维强力相关的部分SSR引物序列
附表Ⅲ 与籽指相关的SSR引物序列
附录Ⅳ 用于植物学性状鉴定的SSR引物序列
附录Ⅴ 与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相关的QTL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四、《生态科学》2004年第23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南地区典型土壤的蓄渗和水质处理性能的改良配置试验及应用研究[D]. 李阿婷.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2]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D]. 王保红. 山西大学, 2013(12)
  • [3]棉花有益突变体的创制及突变性状的分子遗传学鉴定[D]. 穆国俊.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生态科学》2004年第23卷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