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运动试验诱发心肌缺血的QT离散度

老年人运动试验诱发心肌缺血的QT离散度

一、运动试验诱发老年人心肌缺血时的QT离散度(论文文献综述)

程忠伟[1](2014)在《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气阴两虚兼瘀热证)心电信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性冠心病是指长期的糖代谢紊乱造成冠脉血管粥样硬化从而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较单纯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学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是冠心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中医药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治疗和猝死预防具有一定优势,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整体方面来调整机体的功能紊乱。研究糖尿病性冠心病病人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平板运动试验等心电信息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临床用药、评价新药的疗效有很大的帮助。目的:本课题拟通过运用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平板运动试验等心电信息检测,为糖尿病性冠心病运用中医药治疗找到合理用药依据。方法:选取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符合诊疗标准的60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依次随机分为对照组或治疗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导师研制的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照组常规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平板运动试验及其血糖指标的结果,比较其差异性,并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心电信息指标有明显改善,均P<0.05。(3)治疗后,冠心消渴安颗粒剂治疗组心电信息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提高显着,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冠心消渴安颗粒剂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并可改善患者的各项心电信息指标,证实其有提高糖尿病性冠心病病人生活质量,改善病人预后的作用;进一步证实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分析、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应用可以预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

郑小红,陈凯,杨萧云[2](2010)在《运动负荷试验QT离散度和缺血性ST下移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病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近年来CA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也有提前的趋势。

韩旭[3](2008)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首次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研究冠心病(CHD)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究CHD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HD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2.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HD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3.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中医证型和血脂治疗效应的影响,阐述通心络胶囊治疗CHD的作用机制。4.通过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CEC)、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指标的干预变化,探究其与CHD 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度并试析其机理。方法:1.将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集的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证型CHD患者(全部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设立为试验组,另设立123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通过采集血标本,Promega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模板DNA的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 sequencing analysis 5.1自动分析原始测序数据,获得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将样品序列用DNA star seqman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观察样本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改变,将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同时将CHD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相联系,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2.将临床收集的118例CHD患者随机设立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采集血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同时记录并分析比较ApoE基因多态性和CHD的不同中医证型对中药通心络干预反应的差异及疗效。3.将40只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建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5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胶囊进行干预,另选8只同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TC、TG、HDL-C、LDL-C等指标变化,模型组小鼠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TXB2、6-Keto-PGF1α、ET、CEC、MMP1、MMP9和TIMP-1水平的观察、比较,分析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作用及机理。4.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CMHx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t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分析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118例CHD患者共检出E2/2、E3/3、E4/4三种纯合子和E2/3、E2/4、E3/4三种杂合子,且ApoE基因表型以E3/3纯合子占大多数,E2/2纯合子最低;CHD组携带的E2/4、E3/4、E4/4三种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4,P<0.05);而E3/3基因型其频率较对照组则有减少的趋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743,P<0.01)。123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以ε3最高,占到74.39%。通过比较,CHD组ε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2898,P<0.05),而ε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92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118例入选的CHD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共分为以下6型:寒凝心脉证13例(占总例数的11.02%,以下同),痰浊闭阻证29例(24.58%),心血瘀阻证33例(27.96%),心肾阴虚证11例(9.32%),气阴两虚证27例(22.88%),阳气虚衰证5例(4.24%)。3.118例入选的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检出的基因表型比例不一,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5例E2/2基因表型中仅见2例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各1例;16例E2/3基因表型中以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为主,占该基因表型的75.0%;56例E3/3基因表型中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该基因表型的14.28%,而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占75.00%;E3/4基因表型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相对较高,占该基因表型的52.94%;E4/4基因表型中也以心血瘀阻证和气阴两虚证为多,分别占该基因型的50.00%和43.75%。参照国内外丈献常将意义相近的基因表型合并分析的情况,我们也将E2/2基因表型和E2/3基因表型合并,E2/4、E3/4基因表型和E4/4基因表型合并,再与E3/3基因表型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2/4+E3/4+E4/4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82.93%;其次是E3/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75.00%;最低是E2/2+E2/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61.9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E2/4+E3/4+E4/4型中: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相互比较P>0.05,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种证型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组证、阳气虚衰证三种证型比较P<0.05,说明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通过对CHD组不同中医证型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则发现: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二种证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四种证型(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则大致相等;ε2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瘀阻证较低,而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较高。4.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疗效的影响方面: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ε2、ε3、ε4各等位基因疗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均有明显改善(p<0.05),痰浊闭阻证的症状积分降低改善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基因型间的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ε4型对于中药治疗改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好,优于ε2、ε3型;对照组,各等位基因对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的症状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同基因型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各不同基因型比较,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降低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各基因型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疗效,而对TG的疗效影响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各相同基因型间疗前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各相同基因型对于药物调脂反应相同。5.动物实验,首先造模成功,然后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模型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小鼠AS的影响: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所有小鼠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内的小分支,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病变,CHD评分4.0±1.76;辛伐他汀组冠状血管及肝脏病变较模型组减轻,CHD评分为2.3±1.16;通心络低剂量组CHD评分为3.8±2.35,中剂量组CHD评分为3.0±1.25,高剂量组评分为1.7±2.06。不同组AS比较可见,通心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在AS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症、水肿,冠状动脉心内分支管壁脂质变性程度及管周脂质沉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这些方面与模型组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高剂量组则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通心络胶囊防治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后,通心络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型组ApoE(-/-)小鼠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ET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胶囊三个剂量组小鼠血清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与之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通心络高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8、12周血中CEC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周和12周时血中CEC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干预高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心络高剂量组小鼠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而TIMF-1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水平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有抑制实验性脂质紊乱及动脉硬化小鼠血清MMP1和MMP9活性作用。结论:1.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2.ε4基因是CHD的易感等位基因,是CHD发生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并可能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密切关注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积极针对性地干预,将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ε3等位基因可视为CHD发生的保护基因。4.CHD的主要基本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与ApoE E3/4、E4/4基因表型及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ApoE基因多态性、血脂水平与CH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poE不同基因型可通过血脂代谢作用而影响CHD的发病。5.通心络胶囊干预CHD总疗效显着;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具有影响,但对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具有明显疗效,尤以ε4等位基因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为显着;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显着疗效。6.通心络胶囊可干预ApoE(-/-)小鼠血脂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抑制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调节血脂、减轻冠状AS。7.在人群中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对CHD的早期预防、监测和积极地针对性治疗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8.临床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CHD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吴宇,朱俊,任自文[4](2003)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2001年)》文中研究表明

李庚山,李莉,任自文,刘志华,宋有城,朱俊,向晋涛,吴宁,胡大一,黄从新,黄元铸,戚文航,蒋文平[5](2002)在《心脏猝死的防治建议》文中研究指明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6](2001)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文中提出

雷长城[7](2000)在《食管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时QT离散度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简称负荷试验)时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的42例患者先后行负荷试验及Judkins法冠脉造影;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4例)、冠脉正常组(18例),测量并分析两组负荷试验前、后各时段QTd的变化;并以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指标,比较负荷试验中ST下移≥0.1mV标准与QTd≥60ms标准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 结果:冠心病组负荷试验前、后各时段QTd均大于冠脉正常组(P<0.05-0.01);冠心病组负荷试验后0min、2min的QTd明显高于负荷试验前(P均<0.01),而4min、6min的QTd恢复至试验前水平(P均>0.05);冠脉正常组负荷试验前、后各时段QTd差异无显着性(P均>0.05)。冠心病组若按冠脉受累情况(三支、双支、单支病变)进一步分组分析,无论负荷试验前、后各时段,各亚组组间比较Qu均无显着性差异r均列刀5);但各亚组于负荷试验后 0min、2min的 QTd均明显高于负荷试验前(P均<0.of人 ST段下移)0.lmV标准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50刀%,77.8O,75O,53.8O及 61.9o,而 QTd 3 60ms标准分别为87.5%,94.4%,95.5%,85*%及 90.5%,两标准的敏感性(P-0.off 4)、阴性预测值(P=0.03)及准确性卜0.004)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 结论:冠心病患者QTd高于冠脉正常者,但它与冠脉造影所发现的冠脉受累支数无明显关系;食管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时,若结合 QTd指标进行分析,初步显示可以提高该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QTd可作为食管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时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指标之一。

曾蕾,杨倩红,李金生,蒋若愚,方颖[8](2000)在《运动试验诱发老年人心肌缺血时的QT离散度》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运动试验诱发心肌缺血时QT离散度 (QTd)及QTc离散度 (QTcd)变化的机制及临床意义 ,观察 4 0例老年人运动前后QTd及QTcd。结果显示 :阳性组 2 2例 ,阴性组 18例。运动前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 (P >0 0 5)。运动后与运动前比较 ,阴性组差异仍无显着性 (P >0 0 5) ,而阳性组QTd及QTcd增大 ,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1)。运动后两组间差异亦有显着性 (P <0 0 1)。认为运动试验诱发老年人心肌缺血时 ,其QTd、QTcd显着增大 ,可作为判断运动试验阳性的一个参考指标。

马纯洁[9](2019)在《太极拳对社区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太极拳对社区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面向上海市杨浦区大桥街道招募CHD患者30例,随机分为太极拳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太极拳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太极拳运动干预。具体的运动干预方案为:连续12周,每周3次、每次1小时的杨式24式太极拳运动。依据目标心率(低于目标心率)和Borg量表(Borg评分≤14分)监控运动强度。分别在基线、6周、12周时进行观察指标的基线检测、中测、后测。观察指标包括:6MWD、心电图指标QTd和QTcd以及通过STT观察的心电图疗效、CHD危险因素(血压、体重、血脂、心率)、临床疗效指标(心功能分级疗效、临床症状疗效)、SF-36生活质量量表。统计分析方法为:主要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判断不同干预措施随着时间变化对CHD患者的影响。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所有数据釆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0.05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基线时,两组的性别(太极拳组男10例女5例,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年龄(太极拳组61.40±11.72岁vs对照组67.27±8.35岁;P=0.126)、体质指数(太极拳组23.23±2.41 vs对照组26.27±7.14;P=0.136)、静息心率(太极拳组80.66±14.89 vs对照组75.33±15.98;P=0.352)等人口学特征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基线时两组的所有观察指标均未发现显着性差异。(2)6MWD存在主体间效应(F=5.762,P=0.024),中测(太极拳473.13±75.08m vs对照组383.27±103.64m;P=0.017)和后测(太极拳510.40±78.52m vs对照组373.09±104.91m;P=0.001)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太极拳组的6MWD中测473.13±75.08m和后测510.40±78.52m分别与基线393.67±98.42m相比显着提高(P<0.001;P<0.001)。对照组未发现明显变化。(3)QTd存在主体间效应(F=4.979,P=0.034),后测时两组QTd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太极拳组50.53±12.27ms vs对照组68.47±19.29ms;F=9.230,P=0.005),太极拳组中测QTd 52.33±15.71ms和后测QTd 50.53±12.27ms与基线63.73±12.75ms相比显着下降(P=0.027;P=0.011)。QTcd存在主体间效应(F=4.443,P=0.044),后测时两组QTcd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太极拳组53.47±13.67ms vs对照组72.40±20.13;F=9.081,P=0.005),太极拳组后测QTcd53.47±13.67ms与基线69.27±16.35ms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9)。对照组未发现明显变化。(4)干预前后两组血液指标TC、HDLC、LDLC、TG均未发现显着性差异。SBP存在主体间效应(F=5.593,P=0.025),后测两组SBP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太极拳组111.27±11.81mmHg vs对照组126.40±10.85mmHg;F=13.357,P=0.001)。DBP不存在主体间效应(F=1.462,P=0.237),但是后测两组DBP具有显着性差异(太极拳组68.80±11.09mmHg vs对照组79.67±11.62mmHg;F=6.886,P=0.014),太极拳组中测DBP71.20±9.84mmHg和后测DBP68.80±11.09mmHg分别与基线DBP78.80±9.73mmHg比较显着下降(P=0.048,P=0.011)。体重未发现明显变化,静息心率不存在主体间效应(F=0.145;P=0.706)、后测时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太极拳组72.07±7.6 vs对照组79.80±9.73;P=0.022)。(5)干预后太极拳组心电图疗效(P=0.049)、心功能分级疗效(P=0.041)、胸闷(P=0.007)、无力(P=0.021)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SF36量表太极拳组的PF(F=10.906,P=0.003)、RP(F=10.151,P=0.004)、GH(F=6.340,P=0.017)、VT(F=6.521,P=0.016)、SF(F=5.711,P=0.016)、RE(F=4.564,P=0.042)、PHC(F=11.42,P=0.002)、MHC(F=8.239,P=0.008)较对照组均存在主体间效应。研究结论(1)12周的杨氏太极拳运动增加了CHD患者的6MWD。(2)太极拳能够降低CHD患者QT离散度、调整ST段等心电图指标的变化,帮助改善CHD患者心肌缺血的状态。(3)太极拳能够改善CHD患者胸闷、无力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分级疗效。(4)太极拳运动提高了CHD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太极拳是适应于社区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的运动康复策略。

肖艳[10](2011)在《复脉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着名老中医黄春林教授根据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资料,传统的辨证组方用药精神以及自己的实验体验,总结出了抗心律失常的小复方—复脉颗粒,并由医院制剂室制成颗粒剂,供院内使用。本课题试图采用现代临床研究方法对黄教授的经验方剂进一步验证其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抗心律失常之外的其他作用,以此来继承和弘扬名老中医的经验,并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本课题以复脉颗粒为治疗组,选用公认的具有较好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复方—稳心颗粒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科学验证并评价复脉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复脉颗粒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心电图疗效、中医主要症状积分的影响以及有无心功能恶化、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同时观察了复脉颗粒对QT离散度(QTd)、心肌耗氧量(MOC)、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进而初步探讨了复脉颗粒可能通过改变病人易发心律失常的病理状态(改善心电稳定性、改善心肌缺血、改善血粘度等)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即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从而发挥整体治疗作用。方法如下: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门诊和住院部在2008年1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按照随机单盲方法分为复脉颗粒组与稳心颗粒组。复脉颗粒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复脉颗粒:一次1袋(10克),每日三次,连用4周;稳心颗粒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稳心颗粒:一次1袋(9克),每日三次,连用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检查动态心电图、QT离散度、心肌耗氧量(MOC)、血小板聚集率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等观察性指标,并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胸片等安全性指标,所有患者观察不良反应包括心功能变化、致心律失常作用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和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胃肠道不适等心血管系统外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两组之间进行动态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的比较,结合中医辩证证型、合并基础心血管基础疾病情况两组再进行分析;观察QT离散度(QTd)、心肌耗氧量(MOC)、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复脉颗粒组结合合并基础心血管基础疾病进一步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和依从性。结果1.复脉颗粒和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1)关于动态心电图疗效①两组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疗效均较好,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两组对不同中医证型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疗效有一定的差异(因各型例数较少,未进行统计学比较):两组均对心血瘀阻型、气阴两虚型的室性期前收缩疗效可能更好;复脉颗粒组对痰火扰心型、心虚胆怯型、心阳不振型效果相对稍差;而稳心颗粒对心虚胆怯型效果相对稍差,对痰火扰心型、心阳不振型效果最差。③两组对合并不同心血管基础疾病的心电图疗效有一定的差异(因各亚组例数较少,未进行统计学比较):两组均对合并冠心病亚组、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亚组心电图疗效最好;对合并心力衰竭亚组,复脉颗粒组心电图疗效有高于稳心颗粒组的趋势。(2)关于中医主要症候疗效①中医主要症状疗效两组比较,复脉颗粒组和稳心颗粒组两组均能明显有效改善中医症状,症状疗效指数均大于70%。复脉颗粒组与稳心颗粒组比较有差异,提示复脉颗粒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稳心颗粒。②两组对不同中医证型室性期前收缩的中医症状指数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因各分型组例数较少,未进行统计学比较):两组对气阴两虚型、心血瘀阻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中医主要症状治疗指数疗效更好;对痰火扰心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复脉颗粒组症状治疗指数有优于稳心颗粒组趋势。(3)关于安全性和依从性复脉颗粒组和稳心颗粒组两组均无致心律失常作用、恶化心功能以及肝肾受损等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两组均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如恶心、食欲下降等,复脉颗粒组较稳心颗粒组对消化道的影响更小,且患者的依从性更高。2.复脉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之外的作用(1)对QT离散度(QTd)、心肌耗氧量(MOC)、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复脉颗粒组和稳心颗粒组两组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同时均能明显降低QTd、降低MOC、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2)对合并不同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的QT离散度(QTd)、心肌耗氧量(MOC)、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复脉颗粒在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方面以冠心病亚组最明显,与非冠心病亚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复脉颗粒可能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而在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具有优势。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用现代手段证实了名老中医经验方的有效性、安全性,同时观察了复脉颗粒抗心律失常之外的作用(降低QT离散度(QTd)、降低心肌耗氧量(MOC)、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初步探讨了复脉颗粒可能通过改变病人易发心律失常的病理状态(改善心电稳定性、改善心肌缺血、改善血粘度等)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即在治疗原发病因和整体治疗方面得到获益。故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及动物试验研究打下了临床基础。

二、运动试验诱发老年人心肌缺血时的QT离散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试验诱发老年人心肌缺血时的QT离散度(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气阴两虚兼瘀热证)心电信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的纳入与排出标准
    4 研究方法
    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6 疗效评定标准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两组总体疗效
    2 QT 间期离散度
    3 心率变异性(HRV)
    4 平板运动试验
    5 治疗前后血糖
理论探讨
    1 中医学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认识
    2 中医学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现状
    3 糖尿病性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4 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5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的实验研究
    6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研究现状
    7 现代医学对心电信息相关指标的研究现状
    8 糖尿病性冠心病与心电信息的相关性研究
    9 导师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认识及对心电信息的相关研究
    10 冠心消渴安颗粒剂方义分析及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3

(2)运动负荷试验QT离散度和缺血性ST下移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测量方法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及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特点实质研究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名认识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2 病机认识
    2.3 病机转化
    2.4 病势发展转归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3.1 辩证分型标准
    3.2 临证分型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实质研究进展
    4.1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2 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3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4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5 血脂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6 白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
    4.7 血液流变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8 血管活性物质及凝血/纤溶系统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
    4.9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10 血清微量元素、自由基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11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载脂蛋白E基础和临床研究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发病机制
    1.1 基本概念
    1.2 流行病学
    1.3 危险因素
    1.4 发病机制
2 载脂蛋白E结构和功能
    2.1 ApoE的结构
    2.2 ApoE的功能
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频率分布
    3.1 ApoE基因多态性
    3.2 ApoE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分布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4.1 ApoE与血脂水平
    4.2 ApoE基因多态性对脂代谢的影响
    4.3 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脂质代谢机理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研究
    5.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5.3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5.4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年龄
    5.5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抑郁、认知障碍
    5.6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
    5.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检测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3.2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3.3 冠心病组的中医辨证分型
    3.4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3.5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4 讨论
    4.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4.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用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试验设计
    1.2 病例选择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4 疗效评定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治疗组
    2.3 合并用药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1 一般记录项目
    3.2 观察记录项目
    3.3 检测方法
    3.4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4.2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4.3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4.4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总积分疗效比较
    4.5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积分的比较
    4.6 两组冠心病患者不同ApoE基因型治疗前后调脂疗效比较
5 讨论
    5.1 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验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的影响
实验一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实验二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实验三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讨论
    1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2 通心络胶囊作用特点分析
    3 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分析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1 载脂蛋白E不同基因型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图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概况
    2.2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2.3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述要
    2.4 冠心病中药注射剂治疗现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4)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2001年)(论文提纲范文)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用法
        (一) I类药物
        1.奎尼丁:
        2.普鲁卡因胺 (procainamide) :
        3.利多卡因:
        4.美西律:
        5.莫雷西嗪 (moricizine) :
        6.普罗帕酮:
        (二) Ⅱ类药物
        1.艾司洛尔 (esmolol) :
        2.其他受体β阻滞剂:
        (三) Ⅲ类药物
        1.胺碘酮:
        2.索他洛尔:
        3.伊布利特 (ibutilide) :
        4.多非利特 (dofetilide) :
        5.溴苄胺 (bretylium) :
        (四) Ⅳ类药物
        1.维拉帕米:
        2.地尔硫:
        (五) 其他
        1.腺苷:
        2.洋地黄类: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一、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一) 窦性心动过速 (窦速)
        (二) 房性期前收缩
        (三) 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四) 室上速
        1.急性发作的处理:
        2.防止发作:
        (五) 加速性交界区自主心律
        (六) 房颤及房扑
        1.房颤的治疗:
        2.房扑的治疗:
        3.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
    二、室性心律失常
        (一) 室性期前收缩
        (二) 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室速
        1.非持续性室速:
        2.持续性室速:
        (三) 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室速
        (四) 某些特殊类型的室速
        1.扭转型室速:
        2.Brugada综合征:
        3.极短联律间期的室速:
        4.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三、宽QRS心动过速的处理
    四、特殊临床情况下快速心律失常的处理
        (一)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处理
        1.急性心肌梗死伴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
        2.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
        3.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
        (二) 心衰中心律失常的处理
        1.伴有心衰的房颤治疗:
        2.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三) 心源性猝死的抗心律失常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一、新出现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1.快速心律:
        2.心动过缓及传导障碍:
    二、原有心律失常恶化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
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的辅助检查的评价
    1.常规及长程心电图:
    2.运动试验:
    3.心室晚电位:
    4.心率变异性分析:
    5.QT离散度:
    6.电生理检测:

(6)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用法[11]
        (一) Ⅰ类药物
        1.奎尼丁:
        2.普鲁卡因胺 (procainamide) :
        3.利多卡因:
        4.美西律:
        5.莫雷西嗪 (moricizine) :
        6. 普罗帕酮:
        (二) Ⅱ类药物
        1.艾司洛尔 (esmolol) :
        2.其他β受体阻滞剂:
        (三) Ⅲ类药物
        1.胺碘酮:
        2.索他洛尔:
        3.伊布利特 (ibutilide) :
        4.多非利特 (dofetilide) :
        5.溴苄胺 (bretylium) :
        (四) Ⅳ类药物
        1.维拉帕米:
        2.地尔硫:
        (五) 其他
        1.腺苷:
        2.洋地黄类: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一、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一) 窦性心动过速 (窦速)
        (二) 房性期前收缩
        (三) 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四) 室上速
        1.急性发作的处理:
        2.防止发作:
        (五) 加速性交界区自主心律
        (六) 房颤及房扑
        1. 房颤的治疗:
        2.房扑的治疗:
        3.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
    二、室性心律失常
        (一) 室性期前收缩
        (二) 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室速
        1. 非持续性室速:
        2. 持续性室速:
        (三) 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室速
        (四) 某些特殊类型的室速
        1. 扭转型室速:
        2.Brugada综合征:
        3.极短联律间期的室速:
        4.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三、宽QRS心动过速的处理
    四、特殊临床情况下快速心律失常的处理
        (一)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处理
        1.急性心肌梗死伴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
        2.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
        3.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43, 46]:
        (二) 心衰中心律失常的处理
        1.伴有心衰的房颤治疗[48]:
        2.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三) 心源性猝死的抗心律失常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
    一、 新出现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1.快速心律:
        2.心动过缓及传导障碍:
    二、 原有心律失常恶化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
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的辅助检查的评价
    1.常规及长程心电图:
    2.运动试验:
    3.心室晚电位:
    4.心率变异性分析:
    5.QT离散度:
    6.电生理检测:

(7)食管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时QT离散度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对象与方法
五、 结果
六、 讨论
七、 小结
八、 附图
九、 致谢
十、 参考文献
十一 综述

(8)运动试验诱发老年人心肌缺血时的QT离散度(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太极拳对社区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综述
    2.1 运动直接影响CHD的发生发展
        2.1.1 运动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1.2 运动提高心绞痛阈值,改善心绞痛症状
    2.2 运动可调控CHD的危险因素,间接影响其发生发展
        2.2.1 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与CHD的关系
        2.2.2 运动可以改善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2.3 运动影响CHD患者的功能状态
        2.3.1 运动改善CHD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
        2.3.2 运动可以提高CHD患者的心肺耐力和生活质量
    2.4 太极拳是CHD患者有效的运动康复策略
        2.4.1 太极拳在CHD运动康复中的优势
        2.4.2 太极拳对CHD的康复作用
        2.4.3 太极拳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2.5 小结与展望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中止标准
        3.1.4 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研究方法
        3.2.1 干预方法
        3.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3.2.3 工作过程
        3.2.4 仪器设备的使用
        3.2.5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受试者基本资料
    4.2 六分钟步行距离的分析结果
    4.3 心电图风险指标的分析结果
    4.4 CHD危险因素相关指标的分析结果
    4.5 临床疗效的分析结果
    4.6 生活质量量表的分析结果
5 分析讨论
    5.1 太极拳对CHD患者6MWD的影响
    5.2 太极拳对CHD患者心电图风险指标的影响和疗效分析
    5.3 太极拳对CHD患者血压血脂和体重的影响
    5.4 太极拳对CHD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5.5 思考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10)复脉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一、中医学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认识
        (一) 心悸的中医源流
        (二) 心悸的病因病机
        (三) 心悸的治疗
        (四) 小结
    二、室性期前收缩的现代研究
        (一) 关于室性室性期前收缩的现代认识
        (二)、室性期前收缩的现代治疗
        (三) 小结
    三、复脉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立题依据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病人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终止试验、脱落病例及剔除病例的标准及处理
        (六) 分组方法
        (七) 药品的选择
        (八) 治疗方案
        (九) 观察指标
        (十)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十一) 安全性指标
        (十二) 对照和统计学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 、治疗前一般情况和基线情况
        (二) 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的动态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指数
        (三) 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心肌耗氧量(MOC)、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
        (四) 研究期间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讨论
    一、黄春林教授关于心律失常的治疗经验及学术观点
        (一) 治疗心律失常的中医经验
        (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切入点
        (三)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二、复脉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研究思路
        (一) 复脉颗粒的临床应用
        (二) 复脉颗粒的基础研究
        (三) 复脉颗粒降低QT离散度、心肌耗氧、血小板聚集率作用的依据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
        (一)、复脉颗粒和稳心颗粒组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和分析
        (二)、复脉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之外的作用
        (三)、复脉颗粒降低QT离散度(QTd)、心肌耗氧量(MOC)、血小板聚集率的意义
    四、本课题的创新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一) 本课题的创新性
        (二) 本课题的临床指导意义
    五、存在问题及展望
    六、结语
        (一) 研究结果总结
        (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运动试验诱发老年人心肌缺血时的QT离散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气阴两虚兼瘀热证)心电信息的影响[D]. 程忠伟.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2)
  • [2]运动负荷试验QT离散度和缺血性ST下移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 郑小红,陈凯,杨萧云.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12)
  • [3]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4]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2001年)[J].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吴宇,朱俊,任自文. 现代实用医学, 2003(11)
  • [5]心脏猝死的防治建议[J]. 李庚山,李莉,任自文,刘志华,宋有城,朱俊,向晋涛,吴宁,胡大一,黄从新,黄元铸,戚文航,蒋文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06)
  • [6]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J].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06)
  • [7]食管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时QT离散度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D]. 雷长城. 广西医科大学, 2000(01)
  • [8]运动试验诱发老年人心肌缺血时的QT离散度[J]. 曾蕾,杨倩红,李金生,蒋若愚,方颖.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0(01)
  • [9]太极拳对社区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D]. 马纯洁.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10]复脉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D]. 肖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  ;  

老年人运动试验诱发心肌缺血的QT离散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