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线运动员髌腱周围炎的治疗与预防

跳线运动员髌腱周围炎的治疗与预防

一、跳跃运动员髌腱腱围炎的治疗与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薛夏利,李宁,邓钟义,周凌,廖远朋,何本祥[1](2021)在《短道速滑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研究》文中认为短道速滑作为我国冬季项目中表现优异的项目之一,既是北京冬奥会夺金的热门项目,也是我国冰上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然而,因其项目运动速度快、运动强度大的特点,致使运动员们常常发生运动损伤。如何能够增强训练质量,获得更好的比赛成绩且避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在保证竞技能力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短道速滑运动员保持健康的关键因素。讨论短道速滑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预防的关键技术与康复治疗训练,为短道速滑运动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提供参考与借鉴,对短道速滑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以及广泛开展冰雪运动,避免、减少、预防和治疗常见运动损伤,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胡鑫[2](2020)在《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运动员运伤病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调查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运动伤病发病情况,分析其发病原因,给出伤病防治建议。研究内容:对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38名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队员损伤发病率、运动损伤部、种类、类型分布及致伤因素、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运动伤病发生时间进行研究分析。38名运动员年龄为17.79±1.79岁、身高为166.09±5.27cm、体重为59.88±5.37kg、运动年限(冰球)为1.54±0.62年,其中有国家级健将运动员17名,国家一级运动员14名,未评级运动7名。研究结果:1)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发病人数为34人,占全队总人数89.47%,总运动员日为5325天,总发病次数为161次,损伤发病率为30.23次/1000 AD,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损伤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p=0.429)。急性损伤发病率高于慢性损伤发病率8.44次/1000 AD,运动损伤程度以轻度损伤为主,损伤发病率为27.61次/1000 AD,中度与重度损伤发病率分别为1.50次/1000 AD、1.13次/1000 AD。比赛期间损伤发病率高于训练期间损伤发病率13.81次/10.00 AE,有统计学意义(p=0.03),且训练期间的冰上训练、体能训练课损伤发病率对总损伤发病率有显着性影响关系(p<0.001),专项技术训练课损伤发病率对总损伤发病率无显着性影响关系(p=0.198);2)运动损伤部位达到16个,下肢区域、上肢区域、躯干部、头颈部发病占比分别为42.86%、31.06%、19.87%、6.21%。损伤高发部位为膝、腰背部、腕、踝、大腿(前侧/后侧)、肩部。伤病高发种类为髌腱炎、踝关节距腓韧带扭伤、腰肌劳损,主要损伤类型为拉伤、劳损、挫伤,致伤因素以过度训练、滑行受伤、对抗受伤、摔伤、热身不充分、撞伤、传接球受伤为主;3)当肌力测试的负荷角度为60 deg/s时,左膝与右膝屈肌峰值力矩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膝与右膝伸肌峰值力矩没有统计学意义(p=0.143);左膝与右膝屈伸力矩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肌力测试的负荷角度为180 deg/s时,左膝与右膝屈肌峰值力矩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膝与右膝伸肌峰值力矩有统计学意义(p=0.024);左膝与右膝屈伸力矩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膝关节等速肌力各项指标分别与总损伤发病率执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4)2019年7月新增损伤发病数量101例,占损伤总数量62.73%,高于8、9、10、11、12月5个月新增损伤发病数量之和25.46%。8月份开始运动损伤发病次数趋势较为平稳,每月新增损伤发病数量均在15例以下。研究结论:1)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损伤发病率与运动员不同运动水平无关,但与运动员所处训练阶段有关。运动损伤发病类型以不可控的急性损伤为主,损伤程度以可痊愈的轻度损伤为主。比赛期间损伤发病率主要以受到外力造成的急性损伤为主,冰上训练课与体能训练课是训练期间的主要发病时段;2)膝关节、腰背部、腕关节、踝关节、大腿(前侧/后侧)的主要伤病为髌腱炎、腰肌劳损、三角软骨盘错位、距腓韧带损伤、股四头肌与股后肌群拉伤,过度训练、滑行受伤、热身不充分是主要致伤因素;3)运动员双侧下肢肌力发展不平衡不是影响运动员损伤发病率的生物力学因素,但可能是右侧腿损伤病例高于左腿腿损伤病例的因素之一;4)驻队医务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运动伤病防治工作是运动伤病发病数量急剧下降并处于平稳趋势的因素。

周玉,龙小安,李宁,王纯[3](2020)在《有限元法分析髌腱炎状态时的生物力学变化》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对于髌腱炎生物力学的研究利用实验条件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有限元法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建模及模拟计算机功能解决实验获取存在的难题。目的:总结有限元分析在髌腱炎产生机制、治疗方法、膝部可穿戴设备的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应用,为髌腱炎的预防及康复提供理论性指导,并对有限元分析在髌腱炎研究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第一作者以"有限元分析,髌腱(炎),膝部,生物力学,finite element alaysis,Patellar tendinitis,knee,biomechanics"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Sport Discus、Pub Med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中检索1981至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目前各种用于模拟人体生物力学作用机制的模拟分析算法被不断地开发,进而实现对复杂结构膝部组织及可穿戴设备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实现对膝部连续运动状态下非线性的、动态分析,使得模拟分析的真实度得以提升;利用有限元法进一步进行髌腱炎治疗手段的探索、康复器械的研发、可穿戴设备类整体材料和结构的设计,都将是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张世伦[4](2018)在《手法治疗与体能康复训练治疗国家软式网球队员髌腱末端病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软式网球在我国开展三十年以来,中国竞技软式网球得到了快速发展与长足进步,取得了包括亚运会女单冠军在内的不错的成绩。并得到民间团体积极响应,各高校逐渐推广。软式网球运动跑跳多,折返距离长,覆盖场地范围广,急停急转动作较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软式网球运动员训练与比赛中膝关节使用频繁且负荷重,长期重复性训练常引起膝关节慢性劳损,以髌腱末端病较为多见。主要症状表现为膝前疼痛,跳跃痛,发力痛,上下楼梯痛,打软腿,甚至走路痛,患者可有髌尖延长,病史长者可出现股四头肌萎缩。痛点可出现在髌尖下、髌腱附着点。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一般采用保守方法,但总体来说髌腱末端病尚无速效的治疗手段,病程较长。若不采取治疗,多数病人迁延不愈,严重影响运动生活。本研究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对比分析手法治疗与体能康复训练二者在治疗效果及功能恢复各方面的优劣,以期获得便捷有效,患病运动员可自主开展的髌腱末端病康复方法。方法:选取国家软式网球队患有髌腱末端病的18名运动员,共30例患膝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其中15例进入手法治疗组,15例进入体能康复训练组。观察使用不同方法治疗髌腱末端病3周、6周和9周后,患病运动员在疼痛感觉、大腿周径、和肌肉力量的差异,分析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本文以VISA-P疼痛模拟量表、大腿周径、肌肉力量三项指标评价手法治疗与体能康复训练对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的治疗效果,评价如下:体能康复训练组VISA-P评分增长较少,手法治疗组增长明显且迅速。手法治疗组大腿周径在后期有小幅增长,体能康复训练组大腿周径增长明显。手法治疗组大腿肌肉力量后期有小幅增加,体能康复训练则增加明显,在大腿屈伸肌比值变化方面,体能康复训练组下降明显,手法治疗组在后期稍有降低。结论:体能康复训练在增加患肢大腿周径和肌肉力量,改善协调性方面都最有效,治疗后期在缓解疼痛方面也有作用。手法治疗对减轻髌腱末端病疼痛最有疗效,在增加大腿周径和肌肉力量等方面较体能康复训练不具备明显优势。可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差异,选择不同方案,也可二者结合取长补短。

文江[5](2018)在《离心训练与PNF拉伸训练股四头肌对髌腱末端病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离心训练及PNF拉伸训练股四头肌来治疗髌腱末端病,对比两种干预手段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月2份在四川省骨科医院治未病中心门诊收治的48例髌腱末端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离心训练组和PNF拉伸训练组,进行为期4周干预,对比训练前后VISA指数、VAS评分、膝关节伸膝单位峰力矩、改良托马斯试验下的膝关节角度。结果:1、干预4周后离心训练组的VISA指数明显高于PNF拉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离心训练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PNF拉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比较,两组干预4周后的VISA指数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干预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和干预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4周后,离心训练组伸膝峰力矩明显大于PNF拉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对改良托马斯试验下的膝关节角度进行干预前后的比较,干预4周后,PNF拉伸组的角度改善更大,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离心训练股四头肌与PNF拉伸股四头肌两种方案对于髌腱末端病都有治疗效果。2.离心训练通过增加股四头肌肌力治疗髌腱末端病优于PNF拉伸训练。3.PNF拉伸训练通过增加股四头肌柔韧性治疗髌腱末端病优于离心训练法。

邓登介[6](2018)在《PNF拉伸训练与静态牵拉股四头肌治疗髌腱末端病的疗效对比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PNF拉伸训练及静态牵拉股四头肌治疗髌腱末端病的临床疗效对比,验证PNF拉伸训练及静态牵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月2份在四川省骨科医院治未病中心门诊收治的48例髌腱末端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NF拉伸训练组和静态牵拉训练组,为期四周干预,对比训练前后VISA指数、VAS评分、膝关节伸膝单位峰力矩、股四头肌柔韧性。结果:1.对于VISA指数,两组在干预4周后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干预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NF拉伸组的VISA指数高于静态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VAS评分,两组在干预4周后明显低于干预前和干预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干预4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伸膝峰力矩,组内比较,两组在干预4周后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干预4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于股四头肌柔韧性,组内比较,两组在干预4周后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干预4周后,PNF拉伸组相对静态牵拉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NF拉伸训练与静态牵拉股四头肌两种方案对于髌腱末端病都有治疗效果;2、PNF拉伸训练在改善股四头肌柔韧性方面优于静态牵拉法;3、PNF拉伸训练在恢复髌腱末端病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方面优于静态牵拉法;

刘海涛[7](2017)在《跳跃负荷致髌骨髌腱结合部和髌腱纤维化机制及冷水浴干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电刺激定量跳跃装置使兔完成相应的跳跃训练时长,探索髌骨髌腱结合部和髌腱纤维化进程机制,并探究冷水浴干预对髌骨髌腱结合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18周龄雌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跳跃组、运动后冷水浴组和单纯冷水浴组,各组又分为2、4、6、8周4个时长。跳跃组完成每天150次,每周5天的跳跃训练;运动后冷水浴组每天跳跃训练完成后进行3次,每次5min的间歇冷水浴;单纯冷水浴组完成相同的冷水浴任务。在对应时长取下髌骨髌腱结合部(PPTJ)和髌腱(PT)进行检测。采用HE、番红、马松、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及Real Time PCR技术,描述评价跳跃和跳跃后冷水浴干预对PPTJ和PT组织学变化及纤维化和抗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跳跃组PPTJ所有时间点的FZT、GA、CA、TGF-β1、Smad3、CTGF、COLI、COLIII显着升高(p<0.01);跳跃4周组PT的TGF-β1、CTGF、COLI、COLIII mRNA及蛋白显着增高(p<0.05)。跳跃组内各时间点相比,PPTJ的6周组FZT、GA、CA、TGF-β1、Smad3、CTGF、COLI最高(P<0.05);PT的4周组TGF-β1、COLI、COLIII mRNA及蛋白最高(p<0.01)。(2)与跳跃组同时间点相比,运动后冷水浴组PPTJ的FZT、GA、CA、TGF-β1、Smad3、CTGF、TIMP-1、COLI、COLIII 4周、6周组显着下降(P<0.05);HGF、MMP-1、MMP-9 4周组显着增加(P<0.01)。(3)与对照组和单纯冷水浴组相比,运动后冷水浴组PPTJ纤维化因子表达显着升高(P<0.01),抗纤维化因子表达显着降低(P<0.01),单纯冷水浴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1)跳跃负荷导致PT纤维化峰值期早于PPTJ出现,PT出现于4周,PPTJ在6周。(2)跳跃负荷致PPTJ和PT纤维化机制为增加TGF-β1和Smad3分泌,上调CTGF表达,促使COLI、COLIII合成增加,胶原纤维面积增大,致使发生纤维化改变。(3)单纯冷水浴对PPTJ组织无影响,运动后冷水浴可以改善PPTJ纤维化,且在4周效果显着。(4)运动后冷水浴可能通过两条途径抑制PPTJ纤维化进程,一是下调TGF-β1和Smad3表达,抑制后续信号通路;二是促进HGF分泌,促使TIMP-1与MMP-1、MMP-9恢复平衡,降低COLI、COLIII合成,减少胶原纤维面积,抑制纤维化进程。

梁孝天[8](2017)在《抗炎干预对兔髌腱及止点结构及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周数跳跃训练及抗炎干预对兔髌腱及腱止点组织学,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指标的变化,探讨负荷积累量与抗炎干预对髌腱及腱止点结构变化、炎症反应相关蛋白、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相关蛋白及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观察布洛芬抗炎药预防腱病的效果,并揭示其作用机理。方法:68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46±0.11kg)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CON,跳跃训练组OJ,跳跃加抗炎药组JAD以及抗炎药组OAD,各组又按时间不同分为2周,4周,6周及8周组。其中研究一仅涉及腱止点,研究二仅涉及髌腱,研究三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跳跃训练采用三维测力台记录起跳、落地峰值力及冲量,分别于对应的时间点取材,腱止点标本行HE、番红及免疫组化染色,髌腱行免疫组化及RT-PCR。观察指标包括纤维软骨带厚度、细胞密度,细胞因子TNFα、HMGB1、MMP-1、MMP-2、Beclin-1、LC3B、IL-1β、COX-2、PTGES2、COL-I、COL-III;其中腱止点检测所有指标的蛋白表达,髌腱样本仅检测后5个指标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结果:(1)不同周数跳跃训练后经体重标化的生物力学结果显示,OJ4W组的起跳冲量显着低于OJ2W组(P=0.005);(2)组织学结果显示,与相同时间点的CON组相比,OJ组随跳跃训练周数的变化依次呈现出以下变化规律:腱止点处细胞密度增大,纤维软骨带增厚,潮线模糊或消失,细胞形态改变,分布不均,骨腱结合部固有的分层结构消失,偏振光下胶原波浪形结构消失、排列不连续;番红染色下粘多糖蛋白异常增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相同时间点的CON组相比,OJ2W、OJ4W组TNFα、IL-1β、COX-2、PTGES2、MMP2显着升高(P<0.05),OJ6W组IL-1β、COX-2、MMP2、COL-III显着升高(P<0.05),OJ8W组IL-1β、COX-2、COL-I显着升高但MMP1、Beclin显着降低(P<0.05);与同时间点的OJ组相比,JAD2W组COX-2、PTGES2、MMP2显着降低(P<0.05),JAD6W组MMP1、COL-I、COL-I/COL-III、LC3B抗炎干预对兔髌腱及止点损伤形成的影响显着降低(P<0.05),JAD8W组HMGB1、MMP1、COL-I、LC3B显着降低(P<0.05)。结论:(1)髌腱及止点结构、炎症因子变化关系密切。TNFα、IL-1β、MMPs、COL-I、COL-III等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规律。(2)早期存在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是有益的,而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是对机体不利的。(3)抗炎干预具有较好的短期效应,集中体现在早期有助于缓解炎细胞浸润及保护胶原蛋白,但长期效应来看,仅能提前机体修复反应的时间点,对最终的愈合质量帮助不大。(4)髌腱对载荷的承载能力明显大于腱止点,可以解释腱止点损伤多于肌腱的原因。

赵东[9](2017)在《四川省优秀田径运动员备战天津全运会训练周期伤病损伤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以及激烈的比赛中经常伴随着运动损伤的出现,伤病损伤往往困扰着运动员的训练生活,对其运动生涯形成阻力。一旦损伤出现,队员正常的训练课就不能保质保量完成,训练目的就无法达到,由于运动损伤的出现使教练员本来周期性的训练计划不能正常实施,之前期望达到的训练目标可能就无法实现,训练结果达不到预期标准,比赛成绩也就没有新的突破,运动生涯进入不了新高度,同时也影响着田径运动的发展。因此为了了解四川优秀田径运动员在训练或赛事中出现的运动损伤、相关部位、相同类项目易发生的损伤伤病等,本文以四川运动技术学院田径系运动员作为对象,以上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预防运动损伤,促进四川田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四川田径队60名运动员根据训练课以及比赛中出现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研究。将运动员分为四大类项目:跑步类、跳跃类、投掷类以及全能类。分别对其损伤部位、次数、频率、易发生的场合以及季节、损伤的类型、损伤对平时训练的影响,以及损伤原因的问题所在,归纳相同类项目田径运动员的伤病共性进行分析等。研究结果:1.损伤易发生的场合和季节:跑步类运动损伤主要发生的场合为专项训练,占51.3%,主要季节在夏季,占48.6%;跳跃类运动损伤主要发生的场合为技术训练,主要季节在秋季,均占57.1%;全能类运动损伤主要发生的场合为技术训练,占71.4%,主要季节在冬季,占42.8%;投掷类运动损伤主要发生的场合为专项训练,主要季节在冬季,均占62.5%。2.损伤的类型和性质:跑步类运动损伤主要以肌肉拉伤和劳损为主,分别占56.7%和40.5%,其中慢性占37.8%急性转慢性占35.1%;跳跃类运动损伤主要以肌肉拉伤和劳损为主,分别占28.5%和71.4%,其中急性和慢性均占42.8%;投掷类运动损伤主要以肌肉拉伤和劳损为主,分别为50.0%和62.5%,其中急性有37.5%,慢性有62.5%;全能类运动损伤主要以肌肉拉伤、韧带损伤和劳损为主,肌肉拉伤和韧带损伤占42.8%劳损占57.1%,其中急性占57.1%,慢性占28.5%。3.根据损伤部位比例的高低分别为:跑步类为大腿、足踝、膝关节、腰部等;跳跃类为足踝,膝关节、大腿、腰部等;投掷类为腰部、膝关节、足踝、肩部等;全能类为足踝部、腰部、大腿、膝关节等。4.易损伤部位的主要伤病:跑步类大腿部的股后群肌损伤,足踝部的踝关节韧带损伤,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的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腰部的肌肉急性拉伤;跳跃类足踝部的急性踝关节韧带损伤、跟腱炎、踝部腱鞘炎,半月板损伤,髌骨周围处损伤,大腿部的股后群肌损伤;投掷类腰部的腰肌劳损,膝关节的半月板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肩部的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全能类足踝部的外侧韧带损伤,腰部的腰肌劳损,大腿部的半腱肌损伤。5.损伤的主要原因:训练、技术、生理心里以及其他因素,多因素一起出现。研究结论: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田径系运动员损伤情况比较普遍,损伤发生的场合以专项技术训练为主,夏秋冬季较易发生损伤;损伤类型以肌肉拉伤和劳损为主,损伤性质以急性,慢性为主;运动生涯增长损伤次数也在变多,损伤和年限成正相关;相同项目类运动员运动损伤好发部位及伤病存在一定的共性。

孙鹏[10](2016)在《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康复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水中运动疗法和常规疗法的对比,观察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0位髌腱腱围炎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人。对照组进行常规疗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进行水中运动。互作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在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水中运动疗法更适合膑腱腱围炎患者的功能康复。

二、跳跃运动员髌腱腱围炎的治疗与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跳跃运动员髌腱腱围炎的治疗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短道速滑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短道速滑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部位与康复
    2.1 腰部
        2.1.1 急性腰肌扭伤的预防与康复
        2.1.2 慢性腰肌劳损的预防与康复
        2.1.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预防与康复
    2.2 膝关节
        2.2.1 髌腱腱围炎的预防与康复
        2.2.2 髌尖末端病的预防与康复
        2.2.3 髌骨软骨软化症的预防与康复
        2.2.4 胫骨结节骨骺炎的预防与康复
3 短道速滑运动员伤病防治关键技术
    3.1 动作稳定、控制的强化
    3.2 热身活动和放松整理
    3.3 疲劳的恢复
4 结语

(2)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运动员运伤病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冰球运动简介
        2.1.1 国外冰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2.1.2 国内冰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2.2 运动损伤相关内容探究
        2.2.1 运动损伤概念与类型
        2.2.2 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
        2.2.3 冰球损伤的相关研究
        2.2.4 跨界跨项女子冰球损伤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采集
        3.2.2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损伤发病率
        4.1.1 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损伤发病率
        4.1.2 运动损伤性质与损伤程度发病率
        4.1.3 不同运动方式对损伤发病率的影响
    4.2 运动损伤部位、种类、类型分布及致伤因素
        4.2.1 运动损伤部位分布
        4.2.2 运动损伤种类分布
        4.2.3 运动损伤类型分布
        4.2.4 致伤因素分布
    4.3 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
        4.3.1 膝关节双侧屈伸肌群峰值力矩对比
        4.3.2 总损伤发病率与膝关节等速肌力的相关性检验
    4.4 运动伤病发生时间
        4.4.1 运动伤病发生时间分布
        4.4.2 运动伤病发生时间与复查时间趋势变化
5. 分析
    5.1 损伤发病率分析
        5.1.1 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损伤发病率分析
        5.1.2 运动损伤性质与损伤程度发病率分析
        5.1.3 不同运动方式对损伤发病率影响分析
    5.2 运动损伤部位、种类、类型分布及致伤因素分析
        5.2.1 运动损伤部位分布分析
        5.2.2 运动损伤种类分布分析
        5.2.3 运动损伤类型分布分析
        5.2.4 致伤因素分布分析
    5.3 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5.3.1 膝关节双侧屈伸肌群峰值力矩对比
        5.3.2 总损伤发病率与膝关节等速肌力的相关性检验分析
    5.4 运动伤病发生时间分析
        5.4.1 运动伤病发生时间分布
        5.4.2 运动伤病发生时间与复查时间趋势变化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有限元法分析髌腱炎状态时的生物力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入选标准
    1.3 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估
2 结果 Results
    2.1有限元法在髌腱炎损伤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2.2有限元法在髌腱炎治疗方法研究中的应用
        2.2.1保守治疗
        2.2.2手术治疗
    2.3有限元法在可穿戴设备及肌内效贴设计中的应用
        2.3.1可穿戴设备设计方面
        2.3.2肌内效贴设计方面
3 讨论Discussion
    3.1 有限元法在髌腱炎生物力学研究的优势
    3.2有限元法在髌腱炎生物力学研究的局限性

(4)手法治疗与体能康复训练治疗国家软式网球队员髌腱末端病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髌腱末端病研究进展
    2.2 手法治疗髌腱末端病概述
    2.3 体能康复训练概述
    2.4 软式网球运动与膝关节损伤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脱落和中止实验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病例分组方法
        3.2.2 一般资料
        3.2.3 治疗地点
        3.2.4 实验器材
        3.2.5 治疗方案
        3.2.6 评价方法
        3.2.7 统计学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VISA-P疼痛模拟量表评分变化
        3.3.2 大腿周径变化
        3.3.3 肌肉力量变化
4 分析与讨论
    4.1 本研究中体能康复训练的特点
    4.2 手法治疗缓解髌腱末端病疼痛原理分析
    4.3 VISA-P疼痛模拟量表变化分析
    4.4 对大腿周径变化分析
    4.5 大腿屈、伸肌峰力矩变化分析
    4.6 大腿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变化分析
    4.7 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离心训练与PNF拉伸训练股四头肌对髌腱末端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髌尖末端病的流行病学
    2.2 髌腱末端病的诊断
    2.3 髌腱末端病的评价指标
    2.4 髌腱末端病的机制
        2.4.1 应力代偿适应机制
        2.4.2 末端结构多种活性因子对末端结构的破坏作用
    2.5 髌腱末端病的运动疗法
        2.5.1 离心训练治疗髌腱末端病
        2.5.2 PNF拉伸训练治疗髌腱末端病
    2.6 髌腱末端的其他治疗
        2.6.1 体外冲击波疗法
        2.6.2 激光治疗
        2.6.3 富血小板血浆
        2.6.4 中医治疗方法
        2.6.5 手术治疗
        2.6.6 再生医学方法
    2.7 预防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地点
        3.2.2 分组方法及运动干预
        3.2.2.1 分组方法
        3.2.2.2 干预方法
        3.2.3 人员分工
    3.3 观察指标
    3.4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
    4.2 干预前后VISA指数
    4.3 干预前后VAS评分
    4.4 干预前后伸膝力矩
    4.5 干预前后股四头肌柔韧性
5 讨论
    5.1 离心训练改善髌腱末端病的机制探讨
        5.1.1 离心训练组结果探讨
        5.1.2 离心训练对于股四头肌肌力作用
        5.1.3 股四头肌肌力增加对髌腱末端病的作用
        5.1.4 离心训练对于髌腱的作用
    5.2 PNF拉伸训练改善髌腱末端病的机制探讨
        5.2.1 PNF拉伸训练组结果探讨
        5.2.2 PNF拉伸训练对股四头肌柔韧性的影响
        5.2.3 股四头肌柔韧性与髌腱末端病的相关性研究
6 结论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8 参考文献
9 附件
致谢

(6)PNF拉伸训练与静态牵拉股四头肌治疗髌腱末端病的疗效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前言
    2.2 髌尖末端病的流行病学
    2.3 髌腱末端病的诊断
    2.4 髌腱末端病的病理研究
    2.5 髌腱末端病的机制
        2.5.1 应力代偿适应机制
        2.5.2 末端结构多种活性因子对末端结构的破坏作用
    2.6 髌腱末端病发病机理相关研究
    2.7 末端病的运动治疗方法
        2.7.1 PNF拉伸训练
        2.7.2 静态牵拉训练
        2.7.3 离心训练治疗
    2.8 末端病的其他治疗方法
        2.8.1 物理治疗方法
        2.8.2 激光治疗
        2.8.3 化学治疗方法
        2.8.4 中医治疗方法
        2.8.5 再生医学方法
    2.9 预防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3.1.5 实验地点
    3.2 研究方法
        3.2.1 分组方法
        3.2.2 运动干预方法与周期
        3.2.3 人员分工
    3.3 观察指标
    3.4 观察指标数据收集
    3.5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对比分析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4.2 干预前后VISA指数对比
        表2两组干预前后VISA指数比较(分)
    4.3 干预前后VAS评分对比
        表3两组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4.4 干预前后伸膝力矩对比
        表4两组干预前后伸膝峰力矩比较(Nm/kg)
    4.5 干预前后膝关节柔韧性对比
        表 5 两组干预前后膝关节柔韧性对比(°)
5 讨论
    5.1 本研究结果讨论
    5.2 本研究选取相关观察指标分析
        5.2.1 VISA指数
        5.2.2 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5.2.3 单位伸膝峰力矩(Nm/kg)
        5.2.4 改良托马斯试验下测试膝关节角度
    5.3 PNF拉伸训练、静态牵拉股四头肌对于髌腱末端病的机制探讨
    5.4 结论
    5.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5.6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附图

(7)跳跃负荷致髌骨髌腱结合部和髌腱纤维化机制及冷水浴干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假设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腱病概述
        2.1.1 肌腱的解剖结构及特点
        2.1.2 骨腱结合部结构及特点
        2.1.3 腱病的症状和病理学特点
    2.2 腱病流行病学
    2.3 腱病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现状
        2.3.1 手术造腱病模型
        2.3.2 化学药物造腱病模型
        2.3.3 力学载荷造腱病模型
    2.4 纤维化相关因子研究现状
        2.4.1 转化生长因子-β1
        2.4.2 细胞信号传导蛋白
        2.4.3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2.4.4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2.4.5 胶原蛋白
    2.5 抗纤维化相关因子研究现状
        2.5.1 肝细胞生长因子
        2.5.2 基质金属蛋白酶
    2.6 腱病预防和治疗方法研究现状
        2.6.1 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腱病
        2.6.2 冷水浴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应用
3 研究I跳跃负荷致髌骨髌腱结合部和髌腱纤维化进程机制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对象及分组
        3.2.2 动物训练方法
        3.2.3 取材及样品处理
        3.2.4 组织染色
        3.2.5 图像采集
        3.2.6 测试指标
        3.2.7 Real Time PCR测定mRNA相对表达量
        3.2.8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不同时间点动物体重变化及体重标化后的生物力学参数变化
        3.3.2 跳跃负荷致PPTJ和PT组织学的变化
        3.3.3 跳跃负荷对PPTJ和PT纤维化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3.3.4 跳跃负荷对PT纤维化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3.3.5 组织学指标和纤维化相关因子的相关分析
        3.3.6 PT纤维化与PPTJ纤维化的关系
    3.4 讨论
        3.4.1 跳跃训练负荷的特征
        3.4.2 跳跃负荷对PPTJ和PT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3.4.3 跳跃负荷对PPTJ和PT纤维化进程相关因子的影响
        3.4.4 PT纤维化与PPTJ纤维化之间的关系
    3.5 小结
4 研究II冷水浴对髌骨髌腱结合部纤维化进程机制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对象及分组
        4.2.2 冷水浴方法
        4.2.3 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评定
        4.2.4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
        4.3.1 跳跃运动后冷水浴对PPTJ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4.3.2 跳跃运动后冷水浴对PPTJ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4.3.3 跳跃运动后冷水浴对PPTJ抗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4.3.4 组织学指标和纤维化及抗纤维化相关因子的相关分析
    4.4 讨论
        4.4.1 跳跃运动后冷水浴对PPTJ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4.4.2 跳跃运动后冷水浴对PPTJ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影响
        4.4.3 跳跃运动后冷水浴对PPTJ抗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影响
    4.5 小结
5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PPTJ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图片
附录B PT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图片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抗炎干预对兔髌腱及止点结构及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一抗炎干预对兔髌腱止点结构及细胞因子、胶原蛋白变化的影响
        1.2.2 研究二抗炎干预对兔髌腱炎症因子、胶原蛋白及其m RNA表达的影响
        1.2.3 研究三兔髌腱与止点结构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关系
    1.3 研究假设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腱止点研究现状
        2.1.1 基本结构
        2.1.2 髌腱及止点损伤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2.1.3 腱病动物模型概述
    2.2 炎症反应研究现状
        2.2.1 炎症反应的定义
        2.2.2“非典型炎症”学说
        2.2.3 炎症反应与“机体内稳态”学说
        2.2.4 炎症反应与“微脉管系统”学说
        2.2.5 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2.2.6 炎症反应与“巨噬细胞调控”学说
        2.2.7 炎症反应与“纤维化”作用研究进展
    2.3 腱止点损伤研究中常用指标研究进展
        2.3.1 炎症级联反应相关指标
        2.3.2 低程度炎症相关指标
        2.3.3 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相关指标
    2.4 髌腱及止点结构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现状
        2.4.1 负荷与髌腱及止点微细损伤的关系
        2.4.2 力学载荷、微细损伤及炎症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
    2.5 腱止点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2.5.1 手术治疗
        2.5.2 理疗及康复训练
        2.5.3 局部注射治疗
        2.5.4 口服药物治疗
3 研究一抗炎干预对兔髌腱止点结构及细胞因子、胶原蛋白变化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3.1.2 跳跃训练
        3.1.3 抗炎干预
        3.1.4 测试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3.1.5 主要实验仪器
        3.1.6 主要试剂
        3.1.7 测试指标及方法
        3.1.8 数据统计与处理
    3.2 研究结果
        3.2.1 力学指标结果
        3.2.2 组织学结果
        3.2.3 免疫组化结果
    3.3 分析讨论
        3.3.1 不同周数跳跃训练对腱止点组织学的影响
        3.3.2 抗炎干预对腱止点组织学的影响
        3.3.3 负荷积累量与腱止点中炎症反应的关系
        3.3.4 负荷积累量与腱止点细胞外基质降解及合成的关系
        3.3.5 负荷积累量与抗炎干预对腱止点自噬反应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3.6 抗炎干预影响腱止点结构及细胞因子、胶原蛋白变化的可能机理
    3.4 研究一小结
4 研究二抗炎干预对兔髌腱炎症因子、胶原蛋白及其m RNA表达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4.1.2 跳跃训练
        4.1.3 抗炎方案
        4.1.4 样本采集及处理
        4.1.5 主要实验仪器
        4.1.6 主要试剂
        4.1.7 测试指标及方法
        4.1.8 数据统计与处理
    4.2 研究结果
        4.2.1 力学指标结果
        4.2.2 免疫组化结果
        4.2.3 mRNA检测结果
    4.3 讨论
        4.3.1 负荷积累量与髌腱炎症反应、胶原蛋白表达的关系
        4.3.2 负荷积累量与髌腱炎症反应、胶原蛋白m RNA表达的关系
        4.3.3 抗炎干预与髌腱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蛋白及m RNA表达的关系
    4.4 小结
5 研究三兔髌腱与止点结构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关系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5.1.2 跳跃训练
        5.1.3 抗炎方案
        5.1.4 样本采集及处理
        5.1.5 主要实验仪器
        5.1.6 主要试剂
        5.1.7 测试指标及方法
        5.1.8 数据统计与处理
    5.2 结果
        5.2.1 腱止点各指标之间相关关系
        5.2.2 髌腱各指标之间相关关系
        5.2.3 力学指标与腱止点、髌腱中各指标之间相关关系
    5.3 讨论
        5.3.1 力学参数与髌腱及止点结构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关系
        5.3.2 髌腱与止点之间结构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关系
    5.4 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四川省优秀田径运动员备战天津全运会训练周期伤病损伤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现场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运动员损伤情况调查
        4.1.1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类型
        4.1.2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性质
        4.1.3 运动员损伤的部位
        4.1.4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频率
        4.1.5 运动员发生损伤的场合和季节
    4.2 运动损伤出现后对运动员的影响
        4.2.1 运动损伤对正常训练时间的影响
        4.2.2 本身运动损伤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4.2.3 运动损伤出现后教练员的处理方式
    4.3 不同项目类运动员易损伤部位及伤病的情况分析
        4.3.1 跑步类运动员易损伤部位及伤病分析
        4.3.2 跳跃类运动员易损伤部位及伤病分析
        4.3.3 投掷类运动员易损伤部位及伤病分析
        4.3.4 全能类运动员易损伤部位及伤病分析
    4.4 伤病原因分析
        4.4.1 训练因素
        4.4.2 技术因素
        4.4.3 生理因素
        4.4.4 心里因素
        4.4.5 其他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录

(10)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康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实验法
        2.2.1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2.2.2 实验组的治疗方法
    2.3 数理统计法
    2.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2.4.1 膝关节功能评分
        2.4.2 疗效评价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髌腱腱围炎的发病机制
    4.2 对照组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
    4.3 实验组治疗方法作用机理
    4.4 本实验中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优势
5 结论

四、跳跃运动员髌腱腱围炎的治疗与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短道速滑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研究[J]. 薛夏利,李宁,邓钟义,周凌,廖远朋,何本祥. 冰雪运动, 2021(01)
  • [2]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运动员运伤病调查与分析[D]. 胡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有限元法分析髌腱炎状态时的生物力学变化[J]. 周玉,龙小安,李宁,王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08)
  • [4]手法治疗与体能康复训练治疗国家软式网球队员髌腱末端病对比研究[D]. 张世伦. 成都体育学院, 2018(12)
  • [5]离心训练与PNF拉伸训练股四头肌对髌腱末端病的疗效观察[D]. 文江. 成都体育学院, 2018(12)
  • [6]PNF拉伸训练与静态牵拉股四头肌治疗髌腱末端病的疗效对比观察[D]. 邓登介. 成都体育学院, 2018(12)
  • [7]跳跃负荷致髌骨髌腱结合部和髌腱纤维化机制及冷水浴干预影响[D]. 刘海涛.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2)
  • [8]抗炎干预对兔髌腱及止点结构及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D]. 梁孝天.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1)
  • [9]四川省优秀田径运动员备战天津全运会训练周期伤病损伤调查与分析[D]. 赵东. 成都体育学院, 2017(12)
  • [10]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康复作用研究[J]. 孙鹏. 福建体育科技, 2016(05)

标签:;  ;  ;  ;  ;  

跳线运动员髌腱周围炎的治疗与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