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电厂锅炉NO_X排放的对策与建议(英文)

控制电厂锅炉NO_X排放的对策与建议(英文)

一、控制电厂锅炉NO_X排放的对策和建议(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徐佳琦[1](2021)在《350MW煤粉炉热一次风作高速燃尽风低NOx改造的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炭作为主要的一次能源,其中绝大部分被用于直接燃烧,如火电厂发电和工业生产等,但煤炭燃烧会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并且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如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等。为了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火电厂投入大量成本进行低氮技术的研发和锅炉的改造,以减少尾气中NOX的排放,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多数现役300 MW级别机组在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先进的低氮燃烧技术,NOX排放浓度相对较高,会造成SCR脱硝系统的喷氨量大、脱硝成本上升和空预器堵塞等问题。虽然通过进行低氮燃烧器改造后NOX排放有所下降,但相比于在初始设计就考虑先进低氮燃烧的新建机组,其原烟气NOX排放量仍然偏高约50-100 mg/Nm3。某现役350 MW燃煤锅炉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经过低氮燃烧器改造和涂层处理之后,该锅炉在满负荷4个磨煤机工作时,省煤器出口的NOX排放浓度平均值相比同类型机组仍属于偏高水平。因此,本文针对这台现役350 MW锅炉设计参数和运行现状,提出并研究一种利用富余一次风作为高速射流燃尽风来深度降低炉膛出口NOX浓度的新技术——高速燃尽风技术(High-speed Over Fired Air,简称HOFA)。本文主要利用FLUENT软件对该锅炉进行数值模拟,结合现场试验数据来对HOFA技术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进行冷态数值模拟研究,建立26 m以上的炉膛模型,模拟单侧和双侧布置HOFA对冷态流场的影响,确立初步改造方案。研究发现虽然双侧方案HOFA在炉膛上部扩散能力和前墙区域覆盖能力有优势,但在关键的穿透能力和覆盖面积上还是单侧方案表现更好,单侧方案表现出更好的刚性。综合比较得出单侧方案的高速燃尽风对流场影响能力更强的结论,确定了实际锅炉改造采用单侧方案的技术路线。在热态数值模拟研究中采用单侧布置,分别从ABC层和AB层一次风中抽取热风做高速燃尽风,对比研究不同抽风方式对炉内燃烧的影响,以确定具体改造方案和运行建议。研究发现ABC层(工况一)取风的工况出口的氧气浓度有所上升,飞灰含碳量大幅度增加,但是NOX浓度和CO浓度均有下降;AB层(工况二)取风的工况虽然飞灰含碳量有较大的回落,CO浓度最低,但NOX排放量是三种工况中最高。对比原始工况出口NOX为335mg/Nm3来看,工况一出口NOX下降了26.43 mg/Nm3,工况二出口NOX上升了5.07 mg/Nm3。结论认为工况一方案比较合适,即从ABC各层分别抽风更能有效降低NOX排放。基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现场HOFA技术改造实施和性能测试,对比研究改造前后参数,研究发现高速射流燃尽风投用后,锅炉燃烧效率和改造前基本一致,炉膛出口温度分布和氧量分布都较为均匀,NOX排放量明显降低。改造后NOX(折算到6%的O2)在满负荷和75%负荷下分别为364.65 mg/Nm3和242.60 mg/Nm3比改造前约降低了33-53 mg/Nm3,脱硝效率分别为8.3%和17.9%,说明高速燃尽风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有效地深度降低NOX。在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性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高速燃尽风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其他机组应用高速燃尽风技术提供参考。主要研究两种负荷75%和100%以及单、双侧工况在燃烧和减排方面的表现。研究表明:单侧工况下,75%和100%负荷下出口NOX分别为228 mg/Nm3和334 mg/Nm3,而改造前对应实测数据分别为296mg/Nm3和398 mg/Nm3,分别减少了68 mg/Nm3和64 mg/Nm3,对应减排效果为23%和16%,认为锅炉在较低负荷运行下氮氧化物的生成和抑制效果更好。100%负荷下,单侧布置的在主燃区有较大的高浓度CO区域、较少的O2区域和较小的高温区域,使NOX生成量较低。虽然双侧工况的飞灰含碳量有所回落,但其NOX浓度也是所有工况中最高的454 mg/Nm3。对比改造前的出口NOX浓度398 mg/Nm3来看,排放量不降反升,再次证实了认为单侧工况的减排效果优于双侧工况。

王宏伟[2](2020)在《我国火电“近零排放”减排效应及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碳化、清洁化已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的趋势与方向。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多元能源供应体系逐步形成,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但由于资源禀赋限制,总量依然较为庞大,2018年全国原煤消费量高达35.89亿吨,其中约50%用于发电转换,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和大气污染问题仍然不能忽视,提升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火电“近零排放”是传统发电企业进一步提升煤炭清洁利用水平,推动烟气排放从常规治理向精益治理进阶突破的积极尝试,也是我国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本文综合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针对火电“近零排放”推广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形势、实施效果、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问题,开展了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面临的形势,反映出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设置较为宽松,总体空气质量达标比例偏低,严重污染天数尚未得到有效改善。构建了基于萤火虫算法优化的Elman神经网络大气污染物排放预测模型,在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不同经济增速情景,预测了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规模,提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主要污染物仍将保持一定排放强度,治理难度较大,推广火电“近零排放”等烟气深度治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2)开展了火电“近零排放”改造项目减排效应评价。构建了基于超效率DEA的评价模型,设计了涵盖烟气排放绩效、工艺成熟度、投资运行成本和施工便利性等关键因素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定具有代表意义的若干火电“近零排放”项目作为分析对象,验证了相关集成技术路线在降低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的稳定性和有效性。(3)开展了计及政策补贴情景的火电“近零排放”减排效应分析。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建立模型,应用协同进化算法,分别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和政策激励条件下,模拟了多主体发电集团的博弈情况及理性选择,论证了政策补贴在火电“近零排放”推广过程中的必要性。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火电“近零排放”减排效应分析模型,结合国家给予的0.01元/千瓦时政策补贴,分不同执行情景进行仿真,从定量角度显示了政策补贴在促进绿色技术推广和提升减排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仿真结果,对政策补贴的窗口期关闭节点给出了建议性提示。(4)基于选择实验理论,构建了居民大气环境改善支付意愿评估模型,进一步拓展火电“近零排放”补偿机制的实现渠道。开展了河北省居民侧大气环境改善问卷设计、调查和分析,反映出了社会公众对于火电“近零排放”等大气污染治理举措持积极态度,评估计算了居民侧大气环境改善支付意愿,提出了政策补贴疏导的潜在路径。(5)提出了健全完善火电“近零排放”补偿机制的相关实施策略。根据环保治理特点和火电市场化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火电“近零排放”补贴政策的局限性,提出了火电“近零排放”价值补偿机制优化总体思路,围绕科学实施价格补贴、建立基于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的优先交易机制、重视居民侧参与意愿、发挥环保政策协同合力等方面,提出了有关建议措施。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更好地把握火电行业系统性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普遍性规律,形成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技术经济学方法和思路。同时,也可为今后钢铁、建材、化工等其他高耗煤行业推广绿色创新技术、加强源头排放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韩徽[3](2020)在《600MW墙式布置对冲燃烧锅炉防止高温腐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锅炉排放NOx的标准随之更严格,低氮燃烧技术在全国各地的锅炉中的得到应用,但实施低氮燃烧技术后,水冷壁的高温腐蚀现象愈发普遍,随之而生的经济和安全问题不可小觑,因此研究高温腐蚀解决措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本文针对某电厂600MW对冲燃烧锅炉的高温腐蚀问题,通过现场工业试验测取运行数据,分析高温腐蚀原因,并通过单相冷态试验和热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解决方案。本文中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锅炉燃用低硫煤,收到基全硫0.36%,炉膛温度在正常范围内,但随着负荷的增加炉膛温度有所升高,水冷壁附近的气氛还原性强,O2浓度范围为00.18%,CO浓度范围为4.18%12.9%,煤粉在燃烧器的预混段内已被点燃,着火点位置在距离一次风喷口300400mm处,煤粉随旋流气流扩散到两侧方向,易冲刷侧墙。根据结果分析该锅炉发生高温腐蚀主要是因为旋流煤粉燃烧器煤粉组织不合理,煤粉外浓内淡地分布,大量煤粉在燃烧器旋流区域燃烧,未燃尽煤粉易被甩到水冷壁,与壁面附近的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根据该锅炉发生高温腐蚀的原因,并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温腐蚀防治措施的研究,本文提出从燃烧器结构优化和引入贴壁风来解决该问题。根据冷态试验台的模化原则,本文按1:4比例设计、搭建了单只燃烧器冷态试验台,由改变内、外二次风旋流叶片的位置而改变旋流强度,通过延长各个风喷口长度改变预混段长度,研究不同结构燃烧器的回流区及扩展角,试验结果表明燃烧器处于旋流强度最弱,预混段由一次风喷口与内、外二次风喷口各有一段距离布置改为预混段最短,即中心风、一次风和内二次风的喷口均与燃烧器扩口平齐时,回流区面积最小、扩口角度较小,射流刚性较强,对侧墙的冲刷减少。本文对安装高宽比分别为0.61、1和1.64的横长方形、正方形和竖长方形,直径为260mm的圆形贴壁风喷口的锅炉进行热态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高宽比为0.61的横长方形防高温腐蚀的效果较好,贴壁风所覆盖区域的气氛氧化性明显提高,氧气范围由0.0005%增加至3%7%,一氧化碳范围由5%10%降低至1%以下,水冷壁侧墙平均温度由1380K降低至1100K。因此本文最终的改造方案为对锅炉前后墙靠近两侧水冷壁的燃烧器进行优化改造,在前后墙靠近两侧墙的位置各安装6只高180mm,宽295mm,高宽比为0.61的横长方形贴壁风装置。本文对采用燃烧器优化结构及不同贴壁风结构的锅炉进行热态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于原锅炉两侧水冷壁附近的整体氧气浓度明显提高,一氧化碳浓度和侧墙平均温度明显降低。因此本文预测锅炉采用推荐的改造方案后高温腐蚀问题可以得到较大缓解。

王润芳[4](2020)在《超低排放与电能替代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灰霾事件的频发,大气污染尤其是细颗粒物污染已成为我国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燃煤过程的烟尘排放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随着超低排放改造的完成,燃煤电厂的大气颗粒物排放贡献比例和烟尘特征发生了显着变化。在开展电能替代工作后,散烧煤对PM2.5的贡献值仍待研究。因此,探究新形势下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的特征、评估“煤改电”对PM2.5的减排效果以及分析燃煤在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中的占比变化,为燃煤电厂烟尘减排提供参考依据,对大气污染防治有重要意义。本文采集了安徽省三台超低排放改造后机组的颗粒物样品,采样位置分别为湿法烟气脱硫(WFGD)设备进、出口和湿式静电除尘(WESP)设备出口,对颗粒物的组成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测试结果显示:三台燃煤机组排放的PM10浓度在0.42~0.57 mg·m-3之间。颗粒物中元素以As、Zn、Cr-和Pb为主,主要在粒径小于1 μm的颗粒物中富集。水溶性离子主要由Ca2+、NH4+、SO42-和NO3-组成,3个粒径段中离子浓度无较大差别。WFGD过程对PM10的脱除效率高于80%,表现出对1~2.5 μm粒径颗粒物脱除效果最佳。WFGD过程会增加细颗粒物中大部分元素的浓度,同时也会增加PM10中Ca2+和SO42-浓度,夹带脱硫浆液是WFGD增加水溶性离子浓度的主要原因。WESP能有效去除PM10,但会增加PM2.5在PM10中的占比。说明改造后的环保设备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仍然较低,WFGD会增加颗粒物中元素和离子的浓度,因此,燃煤电厂的细颗粒物排放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建议电厂在WFGD后配备WESP,减少颗粒物排放。合肥市大气颗粒物污染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秋冬季以亚微米级气溶胶污染为主。采样期间,PM1、PM2.5和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43.22、58.51和73.82 μg·m-3,水溶性离子在各粒径段中占比均较高,主要为SO42-、NO3-、Na+、Ca2+和NH4+,NO3-、SO42-和NH4+这三种离子含量较高,表明二次源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富集因子和相关性分析等初步源解析表明合肥市大气颗粒物人为源主要包含燃煤、冶金工业和机动车尾气。PM2.5的PMF来源解析的结果显示其来源及比例分别为:工业混合源21.2%、机动车排放源27.2%、燃煤源19.6%、二次颗粒物5.5%、扬尘源26.5%。PM1中排放源及比例为工业混合源19.8%、机动车排放源25.2%、燃煤源15.2%、二次颗粒物15.5%、扬尘源24.4%。机动车减排是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的重要方向。将源解析结果结合合肥市燃煤量、散煤在燃煤量中所占比例和散煤PM2.5的排放强度,计算出散煤对PM2.5减排的贡献,与2014年相比,2018年散煤对PM2.5排放的贡献比从11.4%降到9.0%,而机动车对PM2.5排放的贡献比由9.9%升高到27.2%,“煤改电”是散煤消费量降低的主要途径,说明电能替代对降低大气PM2.5浓度有显着成效和重要作用,对合肥市及周边地区开展“煤改电”是改善PM2.5污染的重要途径,而交通领域实施电能替代将是合肥市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行动方向。

李优楠[5](2021)在《区域工业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智能优化与减排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以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为首要污染物的空气质量超标事件频发,危害公众健康。以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氮氧化物(NOx)为主的污染物排放是PM2.5与03生成的重要诱因,摸清污染物排放总量,有针对性地制定减排政策是解决空气质量问题的首要工作。但在有关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研究中,各方统计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差距较大,且缺乏对控制技术的系统分析,亟需对源清单的编制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影响清单准确度的关键因素,为精准计算污染物排放量、合理制定减排策略奠定基础。本文以2018年为基准年,选取浙江省范围内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四个典型城市,收集多方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与物料衡算法,构建了包含109类排放过程的工业源多污染物排放清单。2018年四市的VOCs排放总量分别为:3.32、5.73、1.56、2.02 万吨,NOx排放量分别为 1.69、0.27、1.40、0.0029 万吨,PM2.5排放量分别为2.61、2.17、2.41、0.066万吨。该计算结果为进一步制定减排目标提供了数据基础与依据。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以单位工业产值的VOCs排放量来衡量行业污染情况。通过计算,得出了单位产值污染较严重的几个行业,为政府推进行业整治提供了参考。对源清单编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影响清单准确度的关键因素分别为:排放因子的准确度不高、数据处理过程不规范、末端控制效率缺乏核实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推行排放因子的本地化实测、规范排放源调查内容、借助数据库结合机器学习等计算机方法规范数据处理过程、搭建末端治理设施管理平台等。针对源清单的构建过程,本文采用蒙特卡洛法,应用Cristal Ball软件对已构建的四市排放清单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四市VOCs排放总量的相对标准差为±21.4%,95%置信区间的不确定度为[-36.3%,+47.0%]。溶剂使用源的不确定度主要源自排放因子高值,而工艺过程源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数据处理中的折算过程。对于源清单构建中人工需求巨大的数据处理过程,探索了计算机科学方法在文本智能分类上的应用。构建了产品名称对应关系数据库,可实现62.7%产品名称的智能分类,准确率为92.8%;对于数据库无法识别的产品名称,创新性地采用词向量计算文本相似度的方法完成智能分类,准确率为51.7%。二者结合使用,智能分类的准确率可达78.1%。本文选取了四个市中VOCs与NOx排放量最高的两个行业:印染行业与热电行业,建立了包含技术指标、环境指标、经济指标与管理指标四大评价指标的污染控制技术评估体系,对两行业当前所采用的污染控制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估。在本文设定的权重条件下,对于印染行业低浓VOCs废气的处理,吸附+蓄热式催化氧化技术(RCO)的综合得分值最高,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与行业适用性;而在热电行业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技术的综合得分值最高,脱硝性能优越,但成本较高,如提高经济指标的权重值,选择性催化还原/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联用技术(SCR/SNCR联用技术)更值得推荐。

许安琪[6](2019)在《办公建筑冷热源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文中指出办公建筑中冷热源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相关的环境影响不容低估。在目前成熟的技术方案中,选择什么样的冷热源能够达到经济、环保及能源安全是国家及设计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能够从“摇篮”到“坟墓”对某个产品或某个过程进行研究,是目前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在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华北地区办公建筑常用冷热源为例,通过进行清单数据收集,对建筑冷热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LCIA)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常用的热源(燃煤/燃油/燃气锅炉、燃煤/燃气热电联产、地源热泵、燃气吸收式制热系统)和冷源(风冷/水冷式空调、地源热泵、燃气吸收式制冷系统)。从能源生产、开采、运输和使用四个阶段进行了能源消耗(煤、石油、天然气,电力)与污染物排放(CO2、SO2、NOx,颗粒物)生命周期清单(life cycle inventory,LCI)研究。其次,利用国际上常用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包括CML2001、EDIP2003、Eco-indicator99、ILCD2011、Re Ci Pe2008和IMPACT2002+)对以上清单进行了环影响评价。再利用LCIA框架,以天津市为例,根据当地的环境政策和能源法规,构建了一种本地化冷热源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该方法将污染物的环境影响分为全球变暖潜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光化学烟雾潜值(photochemical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POFP)、富营养化潜值(eutrophication potential,EP)、酸化潜值(acidizing potential,AP),可吸入无机物(respirable inorganic,RI),(火用)耗竭(energy exhaustion,EE)。将该方法与以上六种LCIA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本地化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同时将本地化LCIA方法编制成VBA程序,方便进行环境影响量化计算。然后,本文将经济性分析考虑在本地化LCIA方法中,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实用性。经济性分析考虑了系统初投资与15年的运行费用。综合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得出环境影响、(火用)耗竭、经济性的权重分别为32.1%,34.2%和33.7%。最后,根据以上方法对不同冷热源及其它们的组合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地源热泵供冷供热是最佳选择,其次电制冷空调+燃气热电联产供热、电制冷空调+燃气锅炉也值得推荐。其它组合方案不值得推广,尤其是电制冷空调+燃煤热电联产供热、电制冷空调+燃油锅炉供热综合效益最差。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决策者和设计者可以选择既环保又经济的冷热源,政府部门也可以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用户选择既适合可持续发展又经济的冷热源。

张峰[7](2019)在《130t/h煤粉炉脱硝技术改造运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燃煤机组占我国发电机组的比例仍然最高,为控制燃煤机组排放的烟气对环境的危害,国家于2011年颁布《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其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达到100mg/m3以下。2015年底又决定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标准,其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达到50mg/m3以下。为此各地已投产的燃煤锅炉纷纷开展烟气脱硝改造,当前脱硝改造技术主要有低氮燃烧技术、SNCR、SCR以及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各类脱硝技术之间存在效率、经济性等差异,同时对于原锅炉运行工况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分别对低氮燃烧技术、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和SCR脱硝技术在130t/h煤粉炉上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解决脱硝改造技术对锅炉运行的不良影响,确保满足超低排放标准提供方法和指导。130t/h煤粉炉第一次脱硝改造采用低氮燃烧+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其中低氮燃烧改造技术采用低氮燃烧器和燃尽风的组合,由于低氮燃烧方式延长了煤粉燃烬时间,提高了炉膛火焰中心高度,使得折焰角下部区域处容易结焦,同时造成排烟温度和飞灰含碳量的上升。满负荷工况下锅炉效率下降0.4%。通过热态运行试验分析得出不同锅炉负荷下,随着燃烬风开度的增大,炉膛出口烟温不断上升,SCR入口NOx浓度呈现下降趋势。确定低负荷时燃烬风开度控制70%-80%,中间负荷时燃烬风开度控制65%-70%,高负荷时燃烬风开度控制60%-65%。通过试验测量分析发现2#、3#角三次风管内煤粉浓度比1#、4#角高8%-10%,中间仓储式制粉系统全停时的低氮燃烧脱硝效率最高,而双制粉运行方式下的低氮燃烧脱硝效率最低。当排粉机再循环门开度控制在70%以上,2#、3#角三次风门开度减少15%后,SCR入口NOx浓度能够平均降低约10-25mg/m3。通过对130t/h煤粉炉不同负荷下各区SNCR尿素喷枪区域温度场分析,优化SNCR脱硝反应各区尿素喷枪的投用。由于SNCR反应温度区间比较狭窄,并且SCR反应区仅有一层催化剂,反应停留时间较短,造成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在130t/h煤粉炉应用过程中脱硝效率偏低、氨逃逸偏高。在满足超低排放标准的运行试验中,相比满足特别排放限值,尿素用量同比上升15%-20%,氨逃逸同比上升超过5ppm。130t/h煤粉炉第二次脱硝改造采用SCR脱硝技术,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影响其脱硝效率的关键因素,发现当NH3/NOx摩尔比在1.1、催化剂入口烟温在410℃时,SCR反应器脱硝效率最佳;通过催化剂再生提高催化剂活性后,尿素用量同比下降5%-10%。通过分析不同锅炉负荷下SCR尿素喷枪后烟气NOx浓度的分布情况,发现两侧浓度整体高于中间区域。由此对各SCR尿素喷枪流量进行优化,在满足超低排放标准的运行试验中,使用三层催化剂时尿素用量比两层催化剂时下降约5%。通过对比分析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和SCR脱硝技术在130t/h煤粉炉上的应用情况,当满足超低排放标准时,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的尿素用量同比高于SCR脱硝技术38.6%-41.4%。

王明轩[8](2019)在《含硫条件下钒钛基SCR催化剂KCl中毒规律及抗中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凭借其较高的脱硝效率和副产物无毒无害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催化剂是SCR脱硝系统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在生物质电厂和生物质掺烧煤炭电厂中,现有的商用钒钨钛催化剂易受到烟气中KCl的影响而中毒失活,导致脱硝效率下降。研究催化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与KCl相互作用并探究其中毒规律对SCR系统的良好运行意义重大。同时,本文将通过调整催化剂的配方,使催化剂具有比商用钒钨钛催化剂更强的抗KCl中毒性能,这对延长催化剂在含高碱金属烟气中的寿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将商用钒钨钛(V2O5-WO3/TiO2)催化剂作为研究对象,对催化剂在不同KCl中毒含量(即不同K/V比)和不同处理温度(模拟实际运行中KCl与催化剂相互作用的温度)下的脱硝活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两种表征方法对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和氧化还原性能进行测试,总结得出KCl中毒条件改变时催化剂KCl中毒特性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K/V比和不同处理温度下钒钨钛催化剂的中毒特性不同,钒钨钛催化剂随着K/V比的升高(0.5、1.0、1.5),催化剂的活性会逐渐下降;而在不同的处理温度(320℃、345℃、370℃、395℃、420℃)下,催化剂的活性在345℃370℃呈现了升高的趋势,而在其他温度区间都是处理温度上升使得催化剂中毒失活更加严重,脱硝效率下降更多。中毒催化剂在SO2处理后活性有所恢复。由NH3-TPD和H2-TPR表征得出,KCl的加入削弱了钒钨钛催化剂本身的氧化还原性能,并且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的数量下降和酸性强度减弱,反应中对氨的吸附能力下降,导致活性降低;而经过SO2处理后的催化剂,虽然强酸位点没有得到恢复,但是弱酸性位的数量的已恢复,脱硝效率上升。从钒钨钛催化剂的KCl中毒规律和SO2作用机理得到启发,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钒铈钛(V2O5-Ce(SO4)2/TiO2)高效抗KCl中毒催化剂,在商用钒钨钛催化剂的基础上,用Ce(SO4)2代替WO3进行改性。通过表征测试对比钒铈钛催化剂和钒钨钛催化剂KCl中毒前后的脱硝活性和表面酸性,探究钒铈钛催化剂的抗KCl中毒优势及原因。结果表明,钒铈钛催化剂新鲜样品的活性在300℃以上(SCR催化剂实际运行的温度范围)与钒钨钛催化剂的活性相差无几;而在KCl中毒后,钒铈钛催化剂的活性在各个中毒条件下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活性,在中毒最严重的条件下(K/V=1.5,处理温度为420℃)依然在300℃有45%的催化效率,而钒钨钛催化剂在此时只有5%的活性,可以看出钒铈钛催化剂拥有较强的抗KCl中毒的能力。而对中毒的钒铈钛催化剂进行SO2处理,催化剂可以恢复活性至新鲜样品的活性甚至更高。通过NH3-TPD和H2-TPR表征得出,钒铈钛催化剂的新鲜样品的酸性位数量要低于钒钨钛催化剂,但是在KCl中毒后及后续的SO2处理后钒铈钛催化剂的酸性位数量和酸性强度都要强于钒钨钛催化剂。而且钒铈钛催化剂在中毒前后依然可以保持钒位点的氧化还原能力;随着K/V的增加,钒位点的氧化还原性有所降低,但是铈位点得到了释放,铈的氧化还原能力提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钒铈钛催化剂在KCl中毒前后依然可以保持整体的酸性和氧化还原性,从而保持自己的活性,钒铈钛是一种高效抗KCl中毒的SCR脱硝催化剂。

张绍峰[9](2019)在《模拟掺烧烟煤与褐煤对350MW W火焰锅炉燃烧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以应用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的350MW超临界W火焰锅炉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值模拟研究无烟煤分别与烟煤及褐煤进行炉内掺烧的着火、燃尽、NOx排放等特性,为W火焰锅炉分磨制煤、炉内掺烧的混煤掺烧方式提供理论分析和技术参考。将该锅炉230MW负荷下的无烟煤工业试验测得的着火距离和数值模拟得到的拱上浓煤粉气流的着火距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试验值相差较小,从而验证了所选用模型的合理性。研究了无烟煤与烟煤不同配比及配磨方式下炉内燃烧及NOx生成特性。通过对相同无烟煤与烟煤配比下不同配磨方式的炉内燃烧特性及炉膛出口参数对比,选出最优的烟煤配磨方式。当无烟煤与烟煤进行3:1比例掺烧时,烟煤输送到外侧燃烧器。当无烟煤与烟煤进行1:1 比例掺烧时,烟煤输送前后墙相对的燃烧器中,且靠近侧墙。当无烟煤与烟煤进行1:3比例掺烧时,无烟煤输送到外侧燃烧器。通过不同烟煤配比下最优配磨方式的对比得到,当烟煤掺烧比例从0增加到75%时,可将炉膛出口的NOx排放浓度由681.3mg/m3(02=6%)逐渐降低至477.2 mg/m3(O2=6%),飞灰可燃物含量由5.49%逐渐降低至1.45%。在不同掺烧比工况中,难燃无烟煤浓煤粉气流的着火距离在1.28m~1.64m之间波动,而易燃烟煤的浓煤粉气流的着火距离在0.68m~0.72m之间。研究了无烟煤与褐煤不同配比及配磨方式下炉内燃烧及NOx生成特性。通过对相同混煤配比下不同配磨方式的燃烧特性及炉膛出口参数对比,选出最优的配磨方式。当无烟煤与褐煤进行3:1比例掺烧时,将褐煤输送到外侧燃烧器。当无烟煤与褐煤进行1:1比例掺烧时,将褐煤输送到前后墙上相互交错的燃烧器。当无烟煤与褐煤进行1:3比例掺烧时,将无烟煤输送到外侧燃烧器。通过不同配比下的最优配磨方式的对比得到,当褐煤掺烧比例从0增加到75%时,炉膛出口NOx排放浓度由681.3mg/m3(O2=6%)逐渐降低至440.7mg/m3(O2=6%),但是飞灰可燃物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褐煤掺烧比例为25%时可实现3.14%的最低飞灰可燃物含量。当褐煤掺烧比例超过50%时,过多的水分会影响煤粉的燃尽,使飞灰可燃物含量显着升高,严重影响锅炉的燃烧效率。综合考虑,在该锅炉机组上进行无烟煤与烟煤的炉内掺烧试验时,可以进行烟煤配比为25%~75%之间掺烧试验;在进行无烟煤与褐煤的炉内掺烧试验时,应将褐煤的掺烧比例控制在25%以内。

李守秀[10](2019)在《济南市燃煤电厂精细化大气污染源清单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大气污染源清单作为量化污染排放特征、解析污染成因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空气质量预警预报、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中。当前国内大气污染源清单多以省级以上的环境统计大数据为基础数据,以排放因子法为核算方法,清单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因此,提高大气污染源清单的准确性和精细化是保证精准施策、提高空气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通过燃煤电厂过程精细化污染源排放清单构建方法研究,形成了基于物料衡算和现场实测的电力行业(燃煤)的精细化源清单建立方法。通过在某燃煤电厂和济南市燃煤电力行业的应用,揭示了济南市燃煤电厂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预测了未来的减排潜力,提出了有效的控制对策与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本论文依据单位燃煤发电机组的活动水平数据结合实测数据,通过燃煤电厂生产过程中物料(及关键元素)的平衡及代谢关系分析,构建了基于全生产过程的精细化大气污染排放源清单方法,实现了污染源的精准定位及定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济南市34个燃煤机组2016年基础活动水平的深入调研,建立了装机容量、燃炉类型、污染控制技术、煤质信息等的基础活动水平数据库及物料衡算的行业大气污染源清单的构建方法,核算出单个机组及济南市燃煤电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2)从机组分布和区域分布层面对济南市燃煤电厂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SO2、NOx,2016年济南市<200MW的燃煤机组SO2、NOx排放量比≥300MW的燃煤机组高56.57%、28.7%,主要原因是济南市小容量机组脱硫脱硝污染控制水平远低于大容量机组。对于TSP、PM2.5、PM10排放量,情况则刚好相反。2016年济南市≥300MW的燃煤机组TSP、PM2.5、PM10排放量比<200MW的燃煤机组分别高48.82%、50.53、61.96%。主要原因是,对于TSP,在小机组容量和大机组容量去除效率无太大差异的情况下,大容量机组的燃煤消耗占比相对较高,因此TSP排放量相比像小容量机组高;而对PM2.5和PM10,大机组容量的控制水平低于小机组容量,因此排放占比更高。区域分布结果显示,章丘区是济南市燃煤电力行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主要贡献源,历城区是济南市燃煤电力行业细颗粒物排放的主要贡献源。造成此分布的原因是章丘区小容量机组占比高,污染控制水平低;而历城区主要是大容量机组,对细颗粒物污染控制水平较低,同时煤耗量占比高,因此细颗粒物排放量较高。(3)采用蒙特卡洛模型对济南市燃煤电厂污染源清单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济南市燃煤电厂SO2、、NOx、PM2.5、PM100的不确定性(95%置信区间)分别为-4.18%~4.32%、-19.63%~19,71%、-2.14%~1.94%、-65.43%~62.99%、-7.08%~7.28%。影响数据不确定性的较大的参数主要是通过文献查阅获得,而通过机组活动水平调研得到的基础数据获得的排放量不确定性较低。因此,基于机组详实的基础活动水平数据核算污染物排放量,能够有效降低数据的不确定性。(4)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济南市燃煤电厂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SO2、NOx、TSP、PM2.5、PM10排放量,结果表明,SO2、NOx、TSP、PM2.5、PM10均可以在设置的三种情景下得到持续减排,在高效控制情景下,预计到2030年SO2、NOx和TSP排放量将比基准年分别降低6.94%、68.41%、39.31%、21.15%、21.97%。其中,通过提高末端控制技术效率,NOx的减排潜力最大,SO2、TSP、PM2.5、PM10减排潜力已相对变得有限,因此应该着重从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层面继续挖掘减排潜力。

二、控制电厂锅炉NO_X排放的对策和建议(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控制电厂锅炉NO_X排放的对策和建议(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350MW煤粉炉热一次风作高速燃尽风低NOx改造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能源结构和氮氧化物的危害
        1.1.2 国内外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制
        1.1.3 课题背景
    1.2 燃煤锅炉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技术
        1.2.1 氮氧化物生成机理
        1.2.2 烟气脱硝技术
        1.2.3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1.2.4 CFD数值模拟技术
    1.3 燃煤锅炉低氮燃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燃煤锅炉低氮数值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燃煤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及相关数学模型
    2.1 引言——CFD数值模拟计算思路
    2.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基本控制方程
        2.2.1 基本控制方程
        2.2.2 炉内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2.2.3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2.2.4 煤粉颗粒燃烧模型
        2.2.5 辐射换热模型
        2.2.6 能量方程
        2.2.7 NO_X的生成机理及模型
    2.3 数值模拟的求解步骤
        2.3.1 求解前分析制定方案
        2.3.2 求解步骤
    2.4 本章小结
3 冷态数值对比研究高速燃尽风单侧/双侧布置的改造方案
    3.1 引言
        3.1.1 锅炉基本参数
        3.1.2 锅炉改造历史
        3.1.3 现有锅炉基本状况
    3.2 锅炉低NO_X燃烧改造方案——高速燃尽风技术
    3.3 冷态模拟的物理模型及其网格划分
    3.4 计算模型的选取和边界条件的设置
        3.4.1 模拟的基本工况设计
        3.4.2 计算模型的选取
        3.4.3 边界条件的设置
    3.5 模拟结果与分析
        3.5.1 炉膛内燃尽风喷口纵截面(Y=1m)的冷态场分布
        3.5.2 冷态模拟的炉膛内沿横截面的场分布趋势
        3.5.3 燃尽风效果分析——折焰角喉部位置的数据为主
    3.6 本章小结
4 热态数值对比研究高速燃尽风的改造方案
    4.1 热态全炉模型的网格划分及数值模拟基础设置
        4.1.1 全炉模型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1.2 计算模型选取
        4.1.3 边界条件设置
    4.2 热态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2.1 热态模拟的炉膛内截面的场分布
        4.2.2 新加高速燃尽风喷口XOY横截面云图(Z=31.325m)
        4.2.3 数据分析(包含模拟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高速燃尽风改造的现场试验
    5.1 高速燃尽风改造方案和测试方法
        5.1.1 高速燃尽风的改造方案
        5.1.2 高速燃尽风改造前后的煤质分析
        5.1.3 高速燃尽风改造后的配风方案
        5.1.4 高速燃尽风改造后现场试验的测试方法及实验仪器
    5.2 高速燃尽风现场改造前后锅炉燃烧及NO_X生成结果对比
        5.2.1 高速燃尽风现场改造前后锅炉性能参数对比
        5.2.2 高速燃尽风改造前后炉膛温度、速度、组分浓度场分布对比
    5.3 现场试验数据验证模型数值模拟结果(锅炉改造后)
    5.4 本章小结
6 高速燃尽风单侧/双侧布置改造的热态数值验证研究
    6.1 单侧/双侧布置的数值模拟对比的基本设置
        6.1.1 单侧/双侧布置的对比的基本工况
        6.1.2 单侧/双侧布置的对比的边界条件(煤种和配风情况)
    6.2 单侧/双侧布置的热态数值对比模拟的云图分析
        6.2.1 炉膛截面速度、温度和组分分布云图
        6.2.2 新增高速燃尽风喷口XOY横截面的主要参数云图分析(Z=31.534m)
        6.2.3 单双侧出口横截面的速度、温度和组分浓度云图分析
    6.3 单侧/双侧布置的热态数值模拟结果数据分析
        6.3.1 数值模拟出口参数对比
        6.3.2 沿炉膛截面温度和各组分的数据曲线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1.1 主要结论
        7.1.2 创新点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2)我国火电“近零排放”减排效应及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火电环境影响相关研究
        1.2.2 综合评价相关研究
        1.2.3 财政补贴相关研究
        1.2.4 环境规制政策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火电“近零排放”概述
        2.1.1 燃煤电厂主要大气污染物
        2.1.2 火电“近零排放”概念和标准的提出
        2.1.3 火电“近零排放”技术路线
        2.1.4 火电“近零排放”的环境效果
        2.1.5 火电“近零排放”的能源安全效益
    2.2 智能预测相关理论
    2.3 效应评价相关理论
    2.4 演化博弈论相关理论
    2.5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2.6 支付意愿相关评估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FA-Elman模型的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预测研究
    3.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相关情况
        3.1.1 我国大气污染物控制标准的国际对照
        3.1.2 空气质量总体达标情况
        3.1.3 首要污染物情况
        3.1.4 我国大气污染呈现出的新特点
    3.2 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3.3 基于萤火虫算法优化的Elman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构建
        3.3.1 萤火虫算法基本原理
        3.3.2 Elman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3.3.3 基于FA优化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3.4 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预测分析
        3.4.1 历史数据来源
        3.4.2 相关性分析
        3.4.3 预测结果分析
        3.4.4 火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超效率DEA的火电“近零排放”减排效应评价
    4.1 “近零排放”烟气处理主要技术
        4.1.1 除尘主要技术
        4.1.2 脱硫主要技术
        4.1.3 脱硝主要技术
    4.2 减排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烟气排放指标
        4.2.2 投资及成本指标
        4.2.3 工艺成熟度指标
        4.2.4 施工便利性指标
        4.2.5 火电“近零排放”减排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4.3 基于超效率DEA的减排效应评价模型构建
        4.3.1 数据包络分析基本概念
        4.3.2 DEA主要模型基本原理
        4.3.3 基于超效率DEA的评价模型构建
    4.4 实证计算及结论分析
        4.4.1 火电“近零排放”典型项目基本情况
        4.4.2 减排效应评价计算
        4.4.3 结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及政策补贴的火电“近零排放”减排效应情景分析
    5.1 基于EGT模型的火电“近零排放”技术扩散多主体博弈分析
        5.1.1 EGT模型构建
        5.1.2 基于协同进化算法的模型计算
        5.1.3 仿真分析与结论
    5.2 基于SD模型的火电“近零排放”减排效应仿真分析
        5.2.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边界设定
        5.2.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5.2.3 仿真与结论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气环境改善居民支付意愿分析
    6.1 基于选择实验模型的大气环境改善支付意愿评估方法构建
        6.1.1 调查问卷区域的大气环境状况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6.1.3 MNL选择模型的构建
    6.2 大气环境改善支付意愿评估分析
        6.2.1 调查结果样本特征分析
        6.2.2 多元logit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6.2.3 大气环境改善支付意愿结果计算
        6.2.4 大气环境改善支付意愿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火电“近零排放”补偿机制研究
    7.1 现行火电“近零排放”补贴政策的局限
    7.2 火电“近零排放”补偿机制优化总体思路
    7.3 火电“近零排放”补偿机制实施策略
        7.3.1 价格补贴方面
        7.3.2 优先交易方面
        7.3.3 管控规制方面
        7.3.4 外部居民参与方面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8.1 研究成果与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大气环境改善支付意愿评估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3)600MW墙式布置对冲燃烧锅炉防止高温腐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机理
    1.3 防治高温腐蚀的措施
    1.4 贴壁风技术研究现状
    1.5 研究评述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锅炉概况
    2.2 工业试验方法
    2.3 冷态试验方法
        2.3.1 单只燃烧器单相冷态试验台搭建
        2.3.2 各级风管的标定
        2.3.3 单相飘带试验
    2.4 数值模拟方法
        2.4.1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2.4.2 数值模拟模型的选择
        2.4.3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设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600MW对冲燃烧锅炉改造前工业试验研究
    3.1 高温腐蚀情况
    3.2 改造前锅炉工业试验研究
        3.2.1 工况介绍
        3.2.2 工业试验测量结果
        3.2.3 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3.3 锅炉改造优化方案及改造原理
        3.3.1 锅炉改造优化方案
        3.3.2 锅炉改造优化方案的设计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旋流燃烧器单相试验及锅炉燃烧特性数值模拟
    4.1 旋流燃烧器单相试验
        4.1.1 单相试验内容
        4.1.2 改变内、外二次风旋流强度对燃烧器出口流场的影响
        4.1.3 改变预混段对燃烧器出口流场的影响
    4.2 数值模拟网格划分及模型验证
        4.2.1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4.2.2 数值模拟网格无关性验证
        4.2.3 数值模拟模型验证
    4.3 不同贴壁风结构对锅炉燃烧特性影响的研究
        4.3.1 数值模拟研究工况设计
        4.3.2 贴壁风结构对锅炉两侧墙氧气浓度的影响
        4.3.3 不同贴壁风结构对锅炉两侧墙一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4.3.4 贴壁风结构对锅炉两侧墙温度场的影响
    4.4 改造前与优化方案的炉内热态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4.4.1 数值模拟研究改造前后锅炉燃烧器中心线截面温度场的影响
        4.4.2 数值模拟研究改造前后锅炉两侧近壁区域氧气浓度的影响
        4.4.3 数值模拟研究改造前后锅炉两侧近壁区域一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4.4.4 数值模拟研究改造前后锅炉两侧近壁区域温度场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超低排放与电能替代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颗粒物污染
        1.1.2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概况
        1.1.3 电能替代实施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燃煤电厂颗粒物研究概况
        1.2.2 城市大气颗粒物研究概况
第2章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意义与内容
    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实验机组选择
        3.1.2 合肥市概况
    3.2 采样方法
        3.2.1 烟尘采样方法
        3.2.2 城市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
    3.3 分析方法
        3.3.1 化学组分分析
        3.3.2 显微形貌分析
        3.3.3 PMF源解析
    3.4 质量控制与保证
第4章 燃煤机组颗粒物排放特征
    4.1 颗粒物排放浓度及各粒径占比
    4.2 物相分析
    4.3 颗粒物元素组成
        4.3.1 重金属元素分布
        4.3.2 水溶性离子分布
    4.4 改造后湿法脱硫对颗粒物的脱除特性
    4.5 湿式电除尘对颗粒物的脱除特性
第5章 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及来源分析
    5.1 合肥市大气颗粒物组成特征
        5.1.1 颗粒物浓度及粒径分布
        5.1.2 颗粒物无机水溶性离子组成
        5.1.3 颗粒物元素组成
        5.1.4 颗粒物碳组分特征
    5.2 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气象影响因素
    5.3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5.3.1 富集因子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形貌分析及来源识别
        5.3.4 PMF源解析
第6章 电能替代对PM_(2.5)减排效果评价
    6.1 合肥市电能替代情况分析
    6.2 电能替代对PM_(2.5)改善的贡献评估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区域工业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智能优化与减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大气污染物治理政策
        2.1.1 美国大气污染物治理政策
        2.1.2 欧盟大气污染物治理政策
        2.1.3 我国大气污染物治理政策
        2.1.4 不同国家治理政策的启示
    2.2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
    2.3 源清单中的自然语言处理
        2.3.1 自然语言处理
        2.3.2 基于Word2Vec词向量的文本分类
    2.4 主要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2.4.1 VOCs主要控制技术
        2.4.2 NO_x治理技术
    2.5 污染控制技术的评估方法
        2.5.1 多目标规划法
        2.5.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5.3 灰色关联度法
        2.5.4 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法
        2.5.5 人工神经网络法
        2.5.6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
3 典型城市工业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建立
    3.1 源清单构建步骤
    3.2 活动水平数据收集与排放因子选取
        3.2.1 活动水平数据的校核
        3.2.2 排放因子的选取
    3.3 控制措施与控制效率
        3.3.1 VOCs控制措施统计结果
        3.3.2 VOCs控制效率认定
    3.4 排放量计算
    3.5 VOCs与NO_x排放特征分析
        3.5.1 四市VOCs排放分析
        3.5.2 四市NO_x与PM_(2.5)排放分析
    3.6 单位工业产值VOCs排放量的计算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不确定性分析
    4.1 清单建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1 排放因子的准确性
        4.1.2 数据的预处理
        4.1.3 污染物控制措施与控制效率的真实性
        4.1.4 问题总结与应对方法
    4.2 不确定性分析
        4.2.1 活动水平数据的不确定度
        4.2.2 排放因子与控制效率的不确定度
        4.2.3 VOCs排放量不确定度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排放清单数据处理智能优化
    5.1 产品名称关系数据库的建立
        5.1.1 数据的匹配过程
        5.1.2 数据库的构建
    5.2 基于Word2Vec词向量的文本智能分类
        5.2.1 文本分类原理
        5.2.2 分词与去停用词
        5.2.3 文本相似度的计算
        5.2.4 结果分析
    5.3 智能分类的优化方向
        5.3.1 语料库扩充
        5.3.2 分词优化
        5.3.3 增大数据库容量
    5.4 本章小结
6 典型行业污染控制技术减排效果评估
    6.1 重点污染控制技术筛选
        6.1.1 VOCs控制技术
        6.1.2 NO_x控制技术
    6.2 污染控制技术评估体系
    6.3 指标权重的确定
    6.4 模糊综合评价
        6.4.1 建立评价矩阵
        6.4.2 控制技术评价
        6.4.3 灵敏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发表论文

(6)办公建筑冷热源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与发展
        1.1.2 环境影响现状与发展
        1.1.3 建筑供热能耗现状
        1.1.4 建筑供冷能耗现状
        1.1.5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LCA理论的建筑能源清单研究
        1.2.2 冷热源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1.2.3 总结与评价
    1.3 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2章 建筑能源供应生命周期清单研究
    2.1 研究范围
    2.2 能源上游阶段清单分析
        2.2.1 概述
        2.2.2 清单分析参数
        2.2.3 数据来源与主要假设
        2.2.4 结果分析
    2.3 能源运输阶段清单分析
        2.3.1 计算逻辑
        2.3.2 计算公式
        2.3.3 数据来源与主要假设
        2.3.4 结果分析
    2.4 能源使用阶段清单分析
        2.4.1 计算逻辑
        2.4.2 计算公式
        2.4.3 数据来源与主要假设
    2.5 能源全阶段清单结果
第3章 冷热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3.1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技术框架
        3.1.1 影响类型、类型参数和特征化模型的选择
        3.1.2 分类
        3.1.3 特征化
        3.1.4 标准化
        3.1.5 分组
        3.1.6 加权
        3.1.7 数据质量分析
    3.2 冷热源常用LCIA及其评价结果
        3.2.1 CML2001 方法
        3.2.2 EDIP2003 方法
        3.2.3 Eco-indicator99 方法
        3.2.4 ILCD2011 方法
        3.2.5 Re Ci Pe2008 方法
        3.2.6 IMPACT2002+方法
第4章 冷热源本地化LCIA
    4.1 本地化LCIA
        4.1.1 分类和特征化
        4.1.2 标准化
        4.1.3 加权
        4.1.4 结果分析
    4.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结果对比及分析
        4.2.1 中间点环境影响比较
        4.2.2 资源耗竭影响比较
        4.2.3 终结点方法的加权结果对比
    4.3 冷热源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软件编制
        4.3.1 软件介绍
        4.3.2 软件操作
        4.3.4 部分VBA编程代码
第5章 本地化LCIA与经济性分析的综合评价
    5.1 冷热源经济性分析
        5.1.1 冷源经济性分析
        5.1.2 热源经济性分析
    5.2 本地化LCIA与经济性分析的综合评价
        5.2.1 环境影响、(火用)耗竭以及经济性权重的确定
        5.2.2 冷源的综合评价
        5.2.3 热源的综合评价
        5.2.4 冷热源组合的综合评价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130t/h煤粉炉脱硝技术改造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燃煤锅炉NO_x的生成及控制
        1.2.1 NO_x的生成机理
        1.2.2 NO_x的主要危害
        1.2.3 NO_x控制技术
        1.2.3.1 低氮燃烧技术
        1.2.3.2 SNCR脱硝技术
        1.2.3.3 SCR脱硝技术
        1.2.3.4 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
    1.3 国内外烟气脱硝技术发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设备概况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氮燃烧技术的研究分析
    2.1 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工艺
        2.1.1 低氮燃烧器技术(LNB)
        2.1.2 燃烬风(OFA)系统
    2.2 低氮燃烧技术的问题分析
        2.2.1 低氮燃烧对炉膛结焦的影响分析
        2.2.2 低氮燃烧对锅炉效率的影响分析
    2.3 影响低氮燃烧脱硝效率的试验研究
        2.3.1 燃烬风的影响及调整
        2.3.2 三次风的影响及调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运行分析
    3.1 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改造工艺
    3.2 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的问题分析及改进
        3.2.1 尿素腐蚀的机理分析及改进
        3.2.2 氨逃逸高的原因分析及试验调整
        3.2.2.1 反应温度区间
        3.2.2.2 反应停留时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CR脱硝技术研究分析
    4.1 SCR脱硝技术改造工艺
    4.2 SCR脱硝技术运行问题分析及改进
        4.2.1 硫酸氢铵的生成机理
        4.2.2 硫酸氢铵的防治
    4.3 影响SCR反应脱硝效率的因素试验分析
        4.3.1 NH_3/NO_x摩尔比的影响分析
        4.3.2 SCR催化剂入口烟温的影响分析
        4.3.3 催化剂的活性的影响分析
    4.4 SCR尿素喷枪试验调整分析
    4.5 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与SCR脱硝技术对比分析
        4.5.1 经济性对比
        4.5.2 主要特性对比
        4.5.3 尿素用量的对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含硫条件下钒钛基SCR催化剂KCl中毒规律及抗中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固定源氮氧化物生成原因及控制技术
    1.3 SCR脱硝技术
        1.3.1 SCR脱硝工艺
        1.3.2 SCR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3.3 NH_3-SCR脱硝催化剂失活原因
    1.4 .SCR催化剂碱金属中毒研究进展
        1.4.1 SCR催化剂碱金属中毒研究
        1.4.2 提高催化剂抗碱金属中毒能力的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催化剂制备和活性测试方法
    2.1 钒钛系SCR催化剂制备及中毒方法
        2.1.1 新鲜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1.2 模拟催化剂碱金属中毒方法
        2.1.3 化学试剂和仪器
    2.2 催化剂活性测试系统
        2.2.1 催化剂活性测试试验台
        2.2.2 催化剂活性测试参数和条件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氢气的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2 氨的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3 钒钨钛催化剂KCl中毒及SO_2影响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催化剂制备、KCl中毒及SO_2处理方法
        3.2.2 活性测试方法
    3.3 不同K/V对钒钨钛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温度对钒钨钛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5 SO_2 对钒钨钛催化剂KCl中毒的影响
    3.6 不同K/V对催化剂氧化还原能力(H_2-TPR)的影响
    3.7 SO_2对KCl中毒钒钨钛催化剂酸性位点(NH_3-TPD)的影响
    3.8 钒钨钛催化剂KCl中毒机理及SO_2作用机理推测
    3.9 本章小结
4 V_2O_5-Ce(SO_4)_2/抗KCl中毒催化剂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催化剂制备及KCl中毒方法
        4.2.2 活性测试方法
    4.3 钒钨钛、钒铈钛催化剂KCl中毒前后活性对比
    4.4 SO_2 对钒铈钛催化剂KCl中毒的影响
    4.5 V_2O_5-Ce(SO_4)_2/TiO_2 催化剂表面酸性(NH_3-TPD)研究
    4.6 V_2O_5-Ce(SO_4)_2/TiO_2 催化剂氧化还原特性(H_2-TPR)研究
    4.7 钒铈钛催化剂抗KCl中毒机理推测
    4.8 本章小结
5 全文工作总结及创新性
    5.1 全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
    5.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模拟掺烧烟煤与褐煤对350MW W火焰锅炉燃烧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混煤掺烧研究现状
        1.2.1 国外混煤研究现状
        1.2.2 国内混煤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锅炉概况及模拟方法
    2.1 锅炉概况
    2.2 数值计算方法
    2.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定
    2.4 网格无关性验证
    2.5 数值模拟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烟煤与烟煤不同配比及配磨方式下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
    3.1 无烟煤与烟煤掺烧工况设计
    3.2 无烟煤与烟煤在3:1掺烧工况下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
    3.3 无烟煤与烟煤在1:1掺烧工况下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
    3.4 无烟煤与烟煤在1:3掺烧工况下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
    3.5 无烟煤与烟煤不同掺烧配比下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烟煤与褐煤不同配比及配磨方式下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
    4.1 无烟煤与褐煤掺烧工况设计
    4.2 无烟煤与褐煤在3:1掺烧工况下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
    4.3 无烟煤与褐煤在1:1掺烧工况下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
    4.4 无烟煤与褐煤在1:3掺烧工况下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
    4.5 无烟煤与褐煤不同掺烧配比下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济南市燃煤电厂精细化大气污染源清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现存问题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精细化过程源清单构建方法
    2.1 基础活动水平数据库构建
        2.1.1 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
        2.1.2 投入产出
        2.1.3 污染控制
    2.2 基于生产全过程的物质流动平衡分析
        2.2.1 物料平衡分析
        2.2.2 关键元素平衡分析
    2.3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结果
第3章 济南市燃煤机组排放源清单构建
    3.1 核算方法
    3.2 济南市燃煤机组清单构建
        3.2.1 济南市燃煤电厂基本信息
        3.2.2 排放清单
        3.2.3 不确定性分析
第4章 济南市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不同情景下的预测
    4.1 情景分析法概述
    4.2 济南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及规划
    4.3 济南市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情景设置
        4.3.1 济南市燃煤电厂活动水平发展情景设置
        4.3.2 济南市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手段情景设置
    4.4 济南市燃煤电厂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成果
附件

四、控制电厂锅炉NO_X排放的对策和建议(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350MW煤粉炉热一次风作高速燃尽风低NOx改造的数值研究[D]. 徐佳琦. 浙江大学, 2021(07)
  • [2]我国火电“近零排放”减排效应及补偿机制研究[D]. 王宏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600MW墙式布置对冲燃烧锅炉防止高温腐蚀研究[D]. 韩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超低排放与电能替代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研究[D]. 王润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5]区域工业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智能优化与减排研究[D]. 李优楠. 浙江大学, 2021(01)
  • [6]办公建筑冷热源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D]. 许安琪. 天津大学, 2019(01)
  • [7]130t/h煤粉炉脱硝技术改造运行分析[D]. 张峰. 东南大学, 2019(01)
  • [8]含硫条件下钒钛基SCR催化剂KCl中毒规律及抗中毒方法研究[D]. 王明轩. 重庆大学, 2019(01)
  • [9]模拟掺烧烟煤与褐煤对350MW W火焰锅炉燃烧特性的影响[D]. 张绍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10]济南市燃煤电厂精细化大气污染源清单的构建[D]. 李守秀.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控制电厂锅炉NO_X排放的对策与建议(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