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癌前病变的分子生物学异常

肺癌癌前病变的分子生物学异常

一、肺癌癌前病变中的分子生物学异常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宋聪华[1](2021)在《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中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癌症信息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癌症防治能力”、“推广癌症早诊早治”等核心行动内容。我国为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区,其中胃癌是癌症防控工作的要点。然而,胃癌确诊时就多已伴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死亡率高。因此,如何防控胃癌具有重要意义。与多种肿瘤的发生过程类似,胃黏膜病灶在发生癌变之前一般也会有个慢性的炎症过程,即“炎—癌转化”这个科学问题。“Correa’s Cascade”假说认为肠型胃癌(Lauren分型)的发生一般遵循以下演变规律: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胃黏膜不典型增生(DYS)→胃黏膜癌变(ML),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慢性演变过程,为胃癌的防控提供了依据。由于炎症“可控”,而癌症“难控”,故围绕“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早期管理成了胃癌防控的着力点。在我国,不仅胃癌的发病率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率也高。H.pylori感染是包括胃癌在内等诸多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被认为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始作俑者”。因此,根除H.pylori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管理的重要落脚点,是炎症“可控”的具体体现,更是提升胃癌防治能力的理论依据。值得指出的是,“Correa’s Cascade”假说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阶段“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是学者通过观察胃癌高危人群队列胃黏膜病变随时间进展的病理学改变而对胃癌发生模式所作出的一种科学假设,属于质性研究。鉴于“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粘膜病变之间的进展需要较漫长的时间,因此研究这一模式存在困难,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模式的前瞻性研究。因此,“Correa’s Cascade”假说的科学性还需要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此外,“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黏膜病变致胃癌风险大小也不甚清楚,H.pylori触发“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发生和进展的作用靶点及分子事件目前仍知之甚少。ERM家族(ezrin/radixin/moesin,ERM family)是细胞质膜与细胞骨架之间的重要连接蛋白,也是细胞微绒毛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四个成员:埃兹蛋白(ezrin)、根蛋白(radixin)、膜突蛋白(moesin)、膜突样蛋白(merlin)。它们通过影响细胞骨架参与对细胞膜结构与细胞形态的调控,对维持细胞形变和细胞运动有着重要作用,并作为细胞皮质信号整合子,通过沟通膜蛋白介导信号传递参与细胞极化、侵袭、迁移和黏附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ERM家族蛋白成员不仅与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密切相关,而且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进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对ERM家族蛋白在H.pylori致“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炎—癌转化”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以期为胃癌防控及胃癌发生进展分子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提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连续5年调查区间中所有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的个人特征、临床信息、胃镜记录及病理描述等资料。(2)根据筛选标准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检出率;(3)将近5年来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任意一个受检者中被同时检出情况制作成共现(两两比共同出现)分布表,并计算胃黏膜病变的共现率,分析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规律;(4)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H.pylori阳性率,分析H.pylori阳性率在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差异,探讨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联;(5)基于连续5年胃镜数据分析H.pylori阳性率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演变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从GEO数据库获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基因表达谱信息数据(GSE106656和GSE11631),利用官网GEO2R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2)从TCGA获取胃癌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利用及相关程序包(edgR和DESeq2)对ERM家族在胃癌与癌旁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3)在Oncomine数据库中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癌肿瘤分型(Lauren分型: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及混合型胃癌3种)、不同性别(男、女)以及不同肿瘤分期阶段(Stage Ⅰ~Ⅳ期)中的差异。(4)利用GEPIA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5)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对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作了补充分析和验证。(6)基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ERM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运用R语言进一步实现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SEA)。(7)基于“炎—癌转化”科学问题,结合H.pylori致病分子机制、ERM蛋白家族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基因功能富集结果,进一步通过TIMER数据库进行了免疫浸润分析。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选择 26695、ATCC43504(即 NCTC11637)、7.13、PMSS1、G27 及 CCS9803等作为H.pylori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cagA PMSSl>cagA 7.13),另选择永生化的人胚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以及人胃腺癌细胞HGC-27与BGC-823、低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AGS与SUN-1以及中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作为实验细胞。(2)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选择病理科保存的组织蜡块,病变分别为CNAG(含轻度与重度,即 MCNAG与SCNAG)、CAG、IM、DYS以及ML,均含有H.pylori感染信息。(3)选择1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验证补充。(4)qRT-PCR实验检测各实验细胞中moesin mRNA表达(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与H.pylori培养后moesin表达水平的变化。(6)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与癌旁组织中moesin蛋白的表达。(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结果: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在2015年至2019年这连续5年的调查区间中,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资料经初筛共有399059例次。结合既定的筛选标准,对399059例次受检者资料经R语言数据清洗进一步剔除了 87029例次。最终,本次调查研究共获得符合筛选标准的胃镜受检者资料共312030例。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检查例数分别为58172例、61292例、65661例、63027例、63878例。(2)经数据筛选结果发现312030例受检者资料中行胃镜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共171974例,胃镜检查过程中对受检者的总活检率约为55.1%(171974/312030)。若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活检例数分别为20387例、29136例、38556例、41406例、42489例,对应的活检率分别为35%、48%、59%、66%、67%。(3)在171974例行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的受检者中,年龄最小者不足10岁,年龄最大者达96岁,总体平均年龄为(50.9±12.9)岁。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可同时存在着两种及以上的“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各相关胃黏膜病变并非各自独立,部分可以存在“交叉”、“重叠”或“共现”情况。(4)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各年龄段中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趋势。具体而言,CNAG普遍在各年龄段中检出,以青少年组人群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下降趋势。CAG+(即,CAG+IM)、DYS、ML则与之相反,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些胃黏膜病变随着年龄的变化趋势与Correa’s Cascade假说所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序列高度一致。(5)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各胃黏膜病变之间联系紧密程度并非完全一致,病变之间并非并列而是可能存在先后顺序且病变有优先发展方向,CNAG、CAG+、DYS、ML的发展趋势是逐级关联进展的,即病变有先后顺序(逐级),现有病变优先向某一胃黏膜病变发展(交联),且在病理生理(无外界干预)情况下,这种发展方向不可逆。(6)CNAG合并ML的概率为0.8%,CAG+合并ML的概率为1.1%,DYS合并ML的概率为11.0%。(7)在171977例胃镜黏膜活检及病理检查中行特殊染色查H.pylori感染状态共122735例,检测率高达71.4%(122735/171977),提现了临床对H.pylori感染的认知和重视。近5年来,H.pylori的总体阳性率为31.0%。(8)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提示胃黏膜病变程度与H.pylori感染程度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除了 DYS病变,其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差异均与H.pylori感染状态程度(分级与分度)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9)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程度之间的均有关联,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近5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H.pylori阳性率、DYS及ML演变趋势一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3年来(2017~2019)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趋势变化均呈放缓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在GEO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4个成员在CNAG vs CAG和CNAG vs IM中均无差异,而在CNAG vs ML和CAG vs ML中发现只有moesin基因表达均为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TCGA-STAD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表达有差异,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胃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GEPIA中将TCGA-STAD和GTEx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发现ERM蛋白家族中只有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胃癌旁组织以及胃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在不同临床分期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在各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Ⅱ~Ⅲ期表达水平显着高于Ⅰ期。(5)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且稳定,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6)高表达的moesin基因预示着胃癌总体预后(OS与DFS)均不良(P<0.05),而merlin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未见相关性。(7)Moesin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分级及T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N/M分期均无关。(8)Moes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不仅较癌旁组高,也较正常胃组织高(P均<0.05)。此外,其在合并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较无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高(P均<0.05)。(9)基因富集分析显示胃癌中moesin基因主要与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途径、Janus激酶—信号转导因子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途径、细胞粘附分子途径、钙离子信号通路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等有关(P均<0.001)。(10)胃癌中moesin基因与JAK1、STAT5、ZEB1、ZEB2的有着较密切的相关性,与NF-κB、IL-6呈正相关性(P均<0.05)。(11)在TIMER分析中,发现除B细胞外,胃癌组织中moesin基因与多数免疫细胞均有正相关性(P均<0.05),相关性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不同H.pylori菌株作用GES-1细胞的moesin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无H.pylori作用的对照组(P<0.01)。(2)与不加H.pylori的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PMSS1、GES-1/AGS+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PMSS1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GES-1/AGS+7.13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部分是通过菌株的cagA来实现的(已知cagA拷贝数:PMSS1>7.13)(3)与 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WT7.13 组、GES-1/AGS+△cagA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cagA7.13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低于GES-1/AGS+WT7.13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证实H.pylori上调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主要是通过CagA来实现的。(4)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2对临床胃癌及配对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83.3%(10/12)的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也显示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腺细胞中,moesin蛋白表达在ML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而其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炎细胞中,则moesin蛋白表达在SCNAG组显着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0.01),而其他组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在腺细胞中,无论有无H.pylori感染,ML组的表达均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均<0.001);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无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以腺细胞明显(P<0.05)。结论:1.“Correa’s Cascade”假说中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与真实世界证据相吻合,假说中不同阶段的胃黏膜病变合并癌变的风险大小不一,对胃癌防控有着确切的指导价值。2.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有关,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故在“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下控制H.pylori感染对预防胃癌具有积极意义。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高表达,尤其是在胃黏膜癌变阶段,且与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CagA有关。4.高表达的moesin与胃癌进展有关,能预示胃癌的不良预后,故异常高表达的moesin可能发挥着促癌作用,有望作为胃癌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干预靶点。

程贤[2](2020)在《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自发癌变过程中分子特征变化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及癌基因组比较研究揭示食管鳞癌演化过程背景:食管鳞癌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导致食管鳞癌发生的各类遗传改变已经被普遍揭示,但是要将目前的研究结果应用到指导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上,仍需进一步明确食管癌变过程各阶段中对各类遗传改变的选择及它们发生的先后关系,以及食管癌变整个过程的发生发展演化规律。重度异型增生是食管鳞癌公认的癌前病变,对重度异型增生和相应的鳞癌遗传改变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细化各类遗传变异在食管癌变整个时间轴上的分布和意义。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比较研究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组织基因组水平各类遗传改变的差异,探索食管癌变各阶段中各类遗传改变的选择及发生的先后关系,总结食管癌变整个过程的发生发展演化规律,并尝试寻找在食管起始癌变、癌前向癌转化等几个节点上的重要事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总共选取了时间纵向病例和空间横向病例两类食管组织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比较分析病变基因组SNV、LOH、CNV、WGD等多种遗传改变。时间纵向病例为在同一个患者患病的不同时间节点取相近解剖学位置的不同病变,包含4位患者的4个癌旁正常上皮、6个异型增生上皮和4个鳞癌样本。空间横向病例为诊断为癌的时间点取癌样本和邻近癌的重度异型增生样本,共23位患者的23个癌旁正常上皮、23个癌旁重度异型增生上皮和23个鳞癌样本。结果:我们以时间纵向样本为典型案例,空间横向样本为扩大病例比较分析了食管癌前和癌的基因组遗传改变,发现癌前病变和癌在基因组遗传改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各类遗传改变上仍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在LOH上,癌前和癌样本中LOH均相对集中地在特定几条染色体上发生,配对的癌前和癌样本中,基因组LOH的程度和发生的位置具有很高的一致性。SNV上,癌前病变和癌在突变数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大多数样本中配对的癌前和癌都共有较多突变,TP53、CDKN2A等抑癌基因的突变普遍发生较早,在配对的癌前和癌中一致性高。在CNV上,癌前病变和癌共有3q、8q22.4、11q13.3等包含着名癌基因的高频CNV区域,但是除此以外癌前病变和癌中鲜有其他相同的拷贝数改变,并且在癌中CNV数量出现激增。WGD在时间纵向样本的癌前和癌中发生率差异很大,但是在空间横向样本中具有很接近的发生率。基于各类遗传变异在癌和癌前中的异同,我们推断了配对的癌前和癌样本间的演化关系,我们发现在时间纵向样本和空间横向样本中均存在3类不同的癌与癌前的演化距离,而食管癌的癌前和癌大部分具有相对较近的演化距离。结论:食管鳞癌癌前和癌的不同类型遗传变异的异同表明,在食管癌变的时间轴上,不同类型的遗传改变发生的阶段是有选择性的,LOH集中发生在癌变早期;SNV相对匀速地在癌变整个过程中积累,不同阶段获得的突变与该阶段病变的生物学行为相关,TP53等抑癌基因的突变是鳞癌起始癌变的重要事件;CNV主要在肿瘤中对肿瘤进一步恶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少量癌基因的扩增是食管癌变的早期事件;WGD是癌前病变向癌转化节点的重要遗传改变。食管上皮中观察到三种癌前病变与癌的演化距离,同时存在TP53突变和WGD的癌样本更可能与其癌前有较近的演化关系。第二章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及鳞癌转录组比较研究及异常表达LINC01605基因对食管癌变过程作用的研究背景: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单分子水平比较研究以及少量外显子测序的比较研究,已经揭示了食管上皮这两种病理状态在分子水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研究者对癌前病变和癌不同的分子改变则尚关注相对较少,同时在转录水平尚缺乏从组学角度全面揭示食管癌前病变和癌表达谱差异的研究。全面揭示食管癌前病变与癌在转录组水平的异同,结合基因组水平的异同,更能全面地认识食管鳞癌癌变过程。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的表达谱差异,揭示食管癌变不同阶段转录组改变,探索促进癌前向癌进展的重要分子改变。材料和方法:首先对此前实验室已完成的5例重度不典型患者和7例鳞癌患者的12个正常组织、5个重度异型增生组织、5个重度异型增生切缘表型为正常的组织和7例鳞癌样本表达谱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找出各组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分析相关功能。对只在癌前和癌间发生改变的基因进行着重挖掘,寻找在癌前向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并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体外探索候选基因对食管鳞癌细胞的表型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对正常、重度异型增生和鳞癌样本表达谱的两两比较总共鉴定出2345个差异表达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尚未进展成癌的重度异型增生在无限的复制能力、自身获得生长信号、抗生长信号抑制及基因组不稳定性和突变等几个方面就已经与肿瘤的状态非常相似,而在能量代谢重塑、凋亡逃逸、持续血管发生等方面,重度异型增生样本与癌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不及正常样本。而肿瘤侵袭转移、肿瘤促进炎症反应以及肿瘤免疫逃逸方面,在重度异型增生中就已经有轻微体现,但是和肿瘤状态仍差异显着。通过共表达分析,我们在食管鳞癌中鉴定到了一个包含49基因的共表达模块,该模块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相关。通过CCK8和Transwell实验,证明了该模块中的LINC01605基因的表达能够抑制食管永生化上皮细胞和鳞癌细胞系的生长和迁移;通过RNA pull down实验证明该LncRNA与HNRNPC和AURKB等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结论:食管正常组织、重度异型增生、鳞癌在转录水平存在显着差异。重度异型增生已经具备了一部分肿瘤特征,但是相当一部分肿瘤特征的获得是在癌前向癌发展过程中。不同模式差异表达基因在癌变过程中发挥不同功能,血管发生、细胞黏附和代谢反应等相关基因集中在癌前向癌进展过程中发生异常表达,在食管癌进展后期有重要作用。在癌前向癌进展过程中,一个RAS相关的49共表达基因模块能够提示肿瘤预后。该模块中在食管鳞癌中低表达的基因LINC01605能够对肿瘤细胞生长和迁移起到抑制作用并可能通过LINC01605与AURKB蛋白相互作用影响细胞生长。

郑畅[3](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 RAET1K/miR-135a-5p调控CCNE1对肺腺癌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前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肺癌仍然是最常见和致命的恶性肿瘤。通常,手术是治疗早期疾病患者的最佳选择,因为肺叶切除术后病理性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为45%至65%。但是,大约有7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被诊断出来,这些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6.38%。肺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病例的40%。因此,本研究的重点仅限于导致肺腺癌发生和预后不良的复杂分子机制。细胞周期失调导致细胞增殖增加,同时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异常表达也是导致肿瘤形成的关键因素。多种靶向细胞周期的化学治疗剂已经被开发并应用,例如,顺铂是用于非特异性阻断细胞周期的最成功的抗癌药物之一。通过关注导致细胞周期调节器失调的复杂基因网络,可以开发出一种潜在的肺癌治疗策略。已经报道的先前研究中,非编码RNA,例如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微小RNA(micro RNA,miRNA)广泛的参与细胞周期调节过程。此外,据报道充当竞争内源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 RNA)的lncRNA可以通过吸附miRNA产生类似海绵吸附水的效果来调节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尽管基因组技术和分析工具迅速发展,但鉴定与细胞周期有关并最终影响肺腺癌的新型lncRNA相关ceRNA网络仍然具有挑战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的lncRNA表达谱经由复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以鉴定新的lncRNA和相关的生物学功能。材料与方法:首先利用肺腺癌组织表达和人群数据通过差异表达、聚类分析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于肺腺癌癌症发生发展生物学过程最相关的基因聚集模块。利用perl语言、Ensembl数据库和R语言的edgeR包对TCGA数据库中肺腺癌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RNA-seq进行预处理命名及差异分析;利用差异基因的表达谱在WGCNA包中进行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得到共表达的基因模块;利用DAVID和Cytoscape的ClueGO插件对模块内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探索基因参与的显着的生物学过程。其次对上一部分富集出来的与肺腺癌临床分期相关的蓝色模块中的共表达基因簇进一步进行生存分析、基因集富集分析和列线图模型预测等方法预测lncRNA RAET1K可能作为ceRNA通过对miR-135a-5p吸附作用影响CCNE1表达发挥恶性生物学作用。利用R语言中survival和nomogram包进行预后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确认模块中枢基因对肺腺癌预后预测的能力;利用GSEA基因集富集分析根据lncRNA RAET1K表达水平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得到lncRNA RAET1K相关功能;利用基因表达间的相关关系和miRcode数据库用于基于结合位点鉴定靶基因构建lncRNA RAET1K/miR-135a-5p/CCNE1的ceRNA表达网络模型。最后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对上一部分预测出的lncRNA RAET1K相关的ceRNA表达水平及生物学功能进行验证。在肺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中构建lncRNA RAET1K过表达和阴性对照的稳转细胞系以及共转染miR-135a-5p短片段和阴性对照组为了探索lncRNA RAET1K/mi R-135a-5p/CCNE1的ceRNA调控机制。首先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ncRNA RAET1K/miR-135a-5p对CCNE1表达情况的影响;其次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报告检测lncRNA RAET1K和miR-135a-5p之间的靶向作用;最后利用细胞周期、CCK8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lncRNA RAET1K/miR-135a-5p干扰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增殖能力。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绘图分析,进行双侧检验,定义统计学显着性为P<0.05。通过Student-t检验进行两组正态分布类型的定量资料的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进行三组或三组以上的连续型资料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用于识别相关性。生存分析根据基因表达的中位数进行分组,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回归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每组实验重复三次,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结果:在确定影响肺腺癌发生发展的共表达基因簇的过程中,在TCGA数据库中564例人肺腺癌组织样本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出991个在早期和晚期肺腺癌样本中均有差异的基因,利用WGCNA方法对这991基因表达谱进行共表达基因网络构建得到四个模块与肺腺癌高度相关。根据肺腺癌临床进展特征分析得到蓝色模块和棕色模块与疾病进展呈显着正向相关,进一步发现蓝色模块中的基因簇显示出基因之间强相关,利用DAVID和Cytoscape的ClueGO插件对蓝色模块中的250个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得到显着相关的功能和通路为细胞周期。进一步对250个蓝色模块内的共表达基因,利用单因素Cox回归和Kaplan-Meier分析蓝色模块中的47个lncRNA和203个mRNA得到141个高表达的mRNA中枢基因与不良预后显着相关,其中仅有一个lncRNA为lncRNA RAET1K(HR=1.428;95%CI=1.052-1.939;P=0.022)。对临床分期,年龄,性别和lncRNA RAET1K表达水平的风险评分构建了列线图得到lncRNA RAET1K表达水平对肺腺癌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利用GSEA的GO富集得到较高lncRNA RAET1K表达水平的肺腺癌基因表达谱富含与细胞周期生物学行为相关的基因。利用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的相关性和靶位点结合构建lncRNA RAET1K可以充当海绵来吸收miR-135a-5p,从而调节CCNE1表达的ceRNA网络模型。最后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对lncRNA RAET1K/miR-135a-5p/CCNE1这一ceRNA的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肺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中构建lncRNA RAET1K过表达和阴性对照的稳转细胞系以及mi R-135a-5p短片段,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得到lncRNA RAET1K可能通过下调miR-135a-5p表达来抑制CCNE1 m 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P<0.05)。利用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检测通过萤火虫和海肾荧光值的测定,结果显示miR-135a-5p可与lnc RNA RAET1K 3’UTR区结合发挥作用。在肺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细胞中利用细胞周期实验得到结果miR-135a-5p的抑制和lncRNA RAET1K过表达可以协同阻滞A549和H1299细胞进入G1期,并阻止细胞周期从G1转变为S期(P<0.05)。最后在A549和H1299两种肺腺癌细胞系中利用CCK8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得到结果miR-135a-5p的抑制和lncRNA RAET1K过表达可以协同促进A549和H1299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5)。结论:1.利用WGCNA方法进行肺腺癌表达谱可创建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基因模块探究肺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发掘潜在的生物标志物。2.在TCGA数据库的肺腺癌基因表达谱中高表达的lncRNA RAET1K可作为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发挥恶性生物学作用。3.在肺腺癌中lncRNA RAET1K作为ceRNA竞争性吸附miR-135a-5p增加CCNE1表达。4.在肺腺癌细胞中lncRNA RAET1K/miR-135a-5p/CCNE1的ceRNA表达网络模型可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G1期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

孙雪娇[4](2020)在《MAGE-A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Melanoma associated antigen A,MAGE-A)各亚型分别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情况,筛选促其癌变、转移的主要致病因子,探讨作为其癌变及判断其预后的分子标志物;研究MAGE-A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进程及OSCC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中的作用,揭示其生物学作用机制。为临床检测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恶性潜能和明确OSCC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PCR)技术检测MAGE-A1、A2、A3、A4、A5、A6、A8、A9、A10、A11、A12在OSCC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差异,比较表现不同程度异常增生病理学类型的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组织中MAGE-A各亚型的表达差异以及OSCC组织中MAGE-A亚型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并探讨MAGE-A各亚型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1、MAGE-A m RNA在18例OSCC及34例癌前病变组织标本中均有表达,其中MAGE-A1、A5、A6、A8、A9、A10、A11、A12在18例OSCC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相应的癌前病变组织(P<0.05)。2、MAGE-A m RNA在34例表现不同程度异常增生病理学类型的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组织中,MAGE-A1、A2、A3、A4、A5、A6、A8、A9、A10、A11表现为重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轻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P<0.05),MAGE-A1、A2、A3、A4、A5表现为重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中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P<0.05),MAGE-A6、A9、A12表现为中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轻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P<0.05)。3、MAGE-A m RNA水平与18例OSCC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临床特征无关(P>0.05);MAGE-A1、A5、A6、A8、A9、A10、A11亚型的m RNA水平与TNM分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E-A1、A5、A6、A8、A9、A10、A11、A12亚型的m RN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OSCC组织中MAGE-A多个亚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MAGE-A1与MAGE-A2、A5、A6、A8、A9、A10、A11、A12;MAGE-A2与MAGE-A1、A3、A4、A5;MAGE-A3与MAGE-A2、A4、A5、A11;MAGE-A4与MAGE-A2、A3、A5、A11;MAGE-A5与MAGE-A1、A2、A3、A4、A6、A8、A9、A10、A11;MAGE-A6与MAGE-A1、A5、A8、A9、A10、A11、A12;MAGE-A8与MAGE-A1、A5、A6、A9、A10、A11、A12;MAGE-A9与MAGE-A1、A5、A6、A8、A10、A11、A12;MAGE-A10与MAGE-A1、A5、A6、A8、A9、A11、A12;MAGE-A11与MAGE-A1、A3、A4、A5、A6、A8、A9、A10;MAGE-A12与MAGE-A6、A8、A9、A10。结论:1、MAGE-A基因在OSCC与癌前病变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MAGE-A1、A5、A6、A8、A9、A10、A11、A12在OSCC组织中高表达,说明其在OSCC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且可能参与了OSCC的癌变机制;2、MAGE-A基因表达呈现一种随癌前病变组织中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OED)程度的加重,其相对表达量随之增高的现象。提示癌前病变恶变的危险性随组织中MAGE-A基因表达的增加而增加。说明MAGE-A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机制,其高表达可能是OSCC发生的早期事件;3、MAGE-A1、A5、A6、A8、A9、A10、A11在临床III期、IV期病例中高表达,MAGE-A1、A5、A6、A8、A9、A10、A11、A12在淋巴结转移病例中高表达,认为这些亚型可能参与在OSCC的肿瘤转移、侵袭机制中,并起一定的生物学作用,且可能与OSCC的不良预后相关;4、MAGE-A多个亚型基因表达呈正相关,推断在OSCC的进展过程中,呈现正相关关系的亚型可能相互调节促进OSCC的发生发展,认为MAGE-A家族成员间存在协同作用关系。

巴特尔[5](2019)在《MAGE-A1、A2、A3与口腔黏膜异常增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MAGE-A1、A2、A3在口腔黏膜异常增生中的去甲基化情况,分析三者去甲基化状态与口腔黏膜异常增生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三者去甲基化状态与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为选择MAGE-A1A3作为口腔黏膜潜在恶变的标志物提供新的论据,也为口腔黏膜异常增生精准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方法收集20162018年内蒙古医科大附属医院口腔黏膜科与口腔颌面外科门诊病例53例,术后病理诊断明确。应用甲基特异性PCR检测MAGE-A1、A2、A3在口腔黏膜异常增生不同病理阶段下的去甲基化状态。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结果1.分析显示MAGE—A1去甲基化程度随病理分级的加重而加重(P<0.05),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临床表现、大小直径、发病部位、病程长短、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无关(P>0.05),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P<0.05);2.分析显示MAGE—A2去甲基化程度随病理分级的加重而加重(P<0.05),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大小直径、发病部位、病程长短、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无关(P>0.05);3.分析显示MAGE—A3去甲基化程度随病理分级的加重而加重(P<0.05),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大小直径、发病部位、病程长短、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无关(P>0.05)。结论1.MAGE-A1去甲基化修饰参与了口腔黏膜异常增生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去甲基化阳性率与病理分级之间呈正相关,与患者的性别、临床表现、大小直径、发病部位、病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无关,与年龄呈正相关;2.MAGE-A2、A3去甲基化修饰参与了口腔黏膜异常增生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去甲基化阳性率与病理分级之间呈正相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大小直径、发病部位、病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无关;3.联合检测MAGE-A1A3相较于单独检测其中一种更具有临床实践意义。

李继林[6](2019)在《长链非编码RNA CCAT1、H19在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直肠癌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在结直肠癌、癌旁及其癌前病变标本和正常结肠黏膜细胞株、结肠癌细胞株中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CCAT1、H19的表达量,通过观察上述长链非编码RNA在大肠肿瘤的演变中(正常组织、癌前期、癌)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并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CCAT1、H19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镜室活检标本及本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切除的组织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上述标本中长链非编码RNA CCAT1、H1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2、体外培养结肠黏膜上皮永生细胞株NCM460和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HCT116,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长链非编码RNA CCAT1的表达情况;并利用siRNA技术在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和HT29中对长链非编码RNA CCAT1的进行沉默,并通过IncuCyte S3活细胞动态成像与分析系统观察及检测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促进结肠癌增殖的机制。结果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得,长链非编码RNA CCAT1在结直肠癌组织、癌前病变、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结肠癌组织0.00881(0.00001,0.06112)明显高于癌前病变中0.002491(0.00002,0.00625)(P=0.0491)和癌旁正常组织0.00050(0.00001,0.00486)(P=0.000003)的表达量;癌前病变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长链非编码RNA H19在癌前病变中的表达量0.008910(0.00015,0.05466)明显高于结肠癌组织中0.00119(0.00001,0.02340)(P=0.04)和癌旁正常组织0.00092(0.00001,0.00455)(P=0.0002)的表达量;但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和癌旁正常组织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108>0.05);3、结肠癌中长链非编码CCAT1和H19的相对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中位数年龄为65岁,≥65岁组,<65岁组),不同性别,病变侵及浆膜及淋巴结转移与否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HCT116细胞中LncRNA CCAT1的表达水平比正常结肠细胞株NCM460细胞的表达水平相比明显升高(P<0.05),并通过siRNA技术沉默CCAT1在结肠癌细胞株HT29、HCT116中的表达水平后可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1、长链非编码RNA CCAT1、H19可能参与了癌前病变的发生;而CCAT1同时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2、长链非编码RNA CCAT1和H19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的相关性;3、长链非编码RNA CCAT1在结肠癌细胞中的高表达促进了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是结肠癌治疗的有效靶点。

王冉红[7](2019)在《喉癌、下咽癌中关键miRNA的筛选及相关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头颈鳞癌是头颈部常见的起源于皮肤及黏膜上皮衬里的高侵袭性恶性肿瘤,从解剖位置上包括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和喉癌。头颈部恶性肿瘤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在肿瘤生物学行为上具有的强局部侵袭能力及易向周围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使其总体五年生存率持续较低。据统计,每年全世界有50万HNSCC新患者被发现,目前,吸烟,饮酒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HNSCC的发生有关。早期HNSCC治疗主要以手术或放化疗为主,晚期HNSCC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在头颈鳞癌中又以喉癌、下咽癌最为多见,尽管目前医学治疗手段多样性,但患者的生存率还是比较低。随着有关于头颈鳞癌中异常表达的miRNA与头颈鳞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报道大量出现,为我们深入了解喉癌、下咽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巨大帮助。miRNA是非编码小分子RNA,近年来揭示出长度约为21~25个核苷酸,这些非编码基因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或抑制靶蛋白的翻译,其机制就是结合到靶基因mRNA的3’UTR,从而调控其靶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发挥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因此,阐明miRNAs在人类癌前病变中所扮演的功能角色,进一步丰富了肿瘤的预防及治疗手段,对抗癌进展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miRNA在人体组织和血液中的异常表达与癌变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它们可以作为癌症标志物识别方面是非常有前途的研究对象。因此,在喉癌、下咽癌和正常组织之间寻找特异表达的miRNA有益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的5例喉癌患者、5例下咽癌患者,收集排除基础疾病以外的正常对照人群5例,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筛选出差异miRNA,通过生物信息分析,进一步寻找关键miRNA。结果:在喉癌患者中与正常组相比较,可以找出上调的差异miRNA总共23个,下调的差异miRNA有26个。在下咽癌病例组中与正常组对照测序,有上调的差异miRNA为12个,下调的差异miRNA为7个。结论:在喉癌组、下咽癌组和正常组三组的差异miRNA中进一步找出相关的关键基因,喉癌组和正常组中上调的关键miRN A为:hsa-miR-125b-5p,下调的关键miRN A为:hsa-miR-17-5p,hsa-miR-182-5p,hsa-miR-7-5p,下咽癌组和正常组上调的关键 miRNA 为:hsa-miR-125b-5p,hsa-miR-96-5p,hsa-miR-30a-5p,下调的关键 miRNA为:hsa-let-7a-5p,hsa-miR-7-5p。

庞立伟[8](2018)在《基于“脾虚毒损胃络”假说的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Bcl-2、Bax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健脾消毒饮治疗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实验研究,观察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组织Bcl-2、Bax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健脾消毒饮治疗CAG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深化并完善“脾虚毒损胃络”假说。方法:对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38例CAG癌前病变患者,给予健脾消毒饮干预治疗3个疗程(每周服用6天,1个月为一疗程),进行自身对照研究。观察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胃镜分级、病理组织学、Hp及舌脉的变化。实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胃黏膜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患者胃黏膜组织Bcl-2、Bax mRNA表达。结果:临床研究:1.综合疗效:经治疗38例CAG癌前病变患者总有效率为84.21%;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经治疗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下分级:治疗后患者胃镜下分级较前改善(P<0.01);4.病理分级及积分比较:治疗后患者胃黏膜组织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病理组织学分级较前下降、积分较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患者Hp的阳性例数为25例,阳性率为65.8%,经治疗其中10例Hp阳性患者转为阴性,阳性率下降为39.5%,其Hp根除率为4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6.舌脉:经治疗患者的舌苔、舌质、舌体、脉像均较前改善(P<0.05)。7.在整个用药过程中,患者无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实验研究:1.免疫组化法检测健脾消毒饮对患者胃黏膜组织Bax、Bcl-2表达的影响:治疗后患者胃黏膜组织Bcl-2阳性表达率较前下降(P<0.05);Bax阳性表达率较前升高(P<0.05);两者免疫组化积分较前减少(P<0.05);2.RT-PCR法检测健脾消毒饮对患者胃黏膜组织Bax、Bcl-2 mRNA表达的影响:经健脾消毒饮治疗3个月后,Bcl-2 mRNA表达率较前减少;Bax mRNA表达率较前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Western blot法检测健脾消毒饮对患者胃黏膜组织Bax、Bcl-2表达的影响:经治疗患者胃黏膜Bcl-2相对灰度值较治疗前降低,表达量较前明显减少,患者胃黏膜Bax相对灰度值较治疗前升高,Bax表达量较前增加,Bax/Bcl-2比值较前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着改善CAG癌前病变患者胃痛、痞满、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2.健脾消毒饮可以显着改善CAG癌前病变患者胃镜、病理分级,改善胃黏膜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病理组织学变化。3.健脾消毒饮可干预胃癌前病变进程,对胃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逆转作用,从而预防胃癌的发生。4.健脾消毒饮在疗程内服用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本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5.健脾消毒饮可通过下调Bcl-2及mRNA的表达,上调Bax及mRNA的表达,影响Bax与Bcl-2的比值,促使细胞凋亡,从而干预CAG癌前病变。

马玉兰[9](2015)在《hTERC基因联合HPVL1壳蛋白检测对新疆维、汉妇女宫颈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HPV L1壳蛋白和h TERC基因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差异性,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特点及差异性,评价HPV L1壳蛋白、hTERC基因及HPV L1壳蛋白和hTERC基因联合分析对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或行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病例1160例,所有病例均进行TCT和HPV分型检测,选择其中HPV感染阳性或TCT阳性或两项同时阳性的病例纳入研究队列。所有纳入研究队列的病例均行阴道镜下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HPV L1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F1SH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TCT结果的异常率无显着差异,且其ASCUS、LSIL、HSIL和SCC患者的构成比亦无显着差异;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HPV的阳性率没有显着差异,且其高危型HPV感染、混合型HPV感染和低危型HPV感染的构成比亦无显着差异。2、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h TERC基因扩增的总阳性率无显着差异;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NILM组、ASCUS组、LSIL组、HSIL组和SCC组h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均没有显着差异;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正常或慢性炎症组、CIN1组、CIN2组、CIN3组和SCC组h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亦均无显着差异;hTERC基因的表达率不存在民族差异。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正常或慢性炎症组/CIN1组和CIN2+组基因拷贝数的分布均无显着差异,且其正常或慢性炎症组/CIN1组和CIN2+组TERC:CEP比例分布亦均无显着差异,hTERC基因的扩增类型不存在民族差异。3、对细胞学分组而言,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h 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的大小顺序均为:SCC组≈HSIL组﹥LSIL组﹥ASCUS组≈NILM组,随着细胞学分级的升高,各组中hTERC基因的扩增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对组织学分组而言,其大小顺序均为:SCC组≈CIN 3组﹥CIN 2组﹥CIN 1组≈正常或慢性炎症组,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各组中hTERC基因的扩增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hTERC基因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4、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hpvl1壳蛋白的总阳性表达率无显着差异,其正常或慢性炎症组、cin1组、cin2组、cin3组和scc组hpv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无显着差异;其nilm组、ascus组、lsil组、hsil组和scc组hpv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亦均无显着差异。hpvll壳蛋白的表达率不存在民族差异。5、对于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和汉族妇女而言,hpv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c1n1组为最高,高于正常或慢性炎症组及其它高病变组;对于不同宫颈病变组而言,hpv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随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对于不同细胞学分级而言,hpv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lsil组为最高,高于nilm组和ascus组及其他更高级别的细胞学分组。而且,自lsil组起,随着细胞学分级的升高,hpv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呈下降的趋势,呈负相关。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pvll壳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均呈负相关,其可能是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预后的保护性因素之一。6、对于hpv感染阳性的新疆维吾尔族妇女与汉族妇女而言,其宫颈脱落细胞中hpvl1壳蛋白表达的总阳性率无显着差异,且其高危型感染者、混合型感染者和低危型感染者中hpv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亦均无显着差异。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低危型感染者与混合型感染者hpv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无显着差异,高危型感染者hpv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低于低危型感染者和混合型感染者。7、hpvl1壳蛋白诊断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高度病变cin2+时,其适用人群为具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其灵敏度、正确率和阳性预测价值较高,特异度和阴性预测价值较低,且不存在民族差异。其诊断价值中等(roc曲线下面积:维吾尔族为0.699,汉族为0.705)。8、hterc基因检测诊断宫颈高度病变cin2+时,其适用人群为正常或慢性炎症患者及具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其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均较高,且不存在民族差异。其诊断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维吾尔族为0.875,汉族为0.871)。9、hpvl1壳蛋白联合hterc基因检测诊断宫颈高度病变cin2+时,其适用人群为具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其灵敏度、正确率和阳性预测价值较高,特异度和阴性预测价值较低,且不存在民族差异。其诊断价值中等(roc曲线下面积:维吾尔族为0.706,汉族为0.699)。10、当应用对象为具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时,hpvl1壳蛋白、hterc基因和hpvl1壳蛋白联合hterc基因诊断新疆维吾尔族妇女与汉族妇女宫颈高度病变cin2+的效率为:hterc基因﹥hpvl1壳蛋白联合hterc基因≈hpvl1壳蛋白。11、hpvl1/hterc表达的状态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升高可排列为hpvl1(-)/hterc(-)、l1(+)/hterc(-)、hpvl1(+)/hterc(+)和hpvl1(-)/hterc(+)。结论:1、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表达和hpvl1壳蛋白的表达没有民族差异。2、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均呈正相关,HPV Ll壳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均呈负相关。3、HPV L1壳蛋白诊断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高度病变CIN2+时,其适用人群为具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其灵敏度、正确率和阳性预测价值较高,特异度和阴性预测价值较低,各项指标之间均不存在民族差异,诊断价值中等;hTERC基因检测诊断宫颈高度病变CIN2+时,其适用人群为正常或慢性炎症患者及具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其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均较高,各项指标之间均不存在民族差异,诊断价值较高;HPV L1壳蛋白联合hTERC基因检测筛查/诊断宫颈高度病变CIN2+时,其适用人群为具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其灵敏度、正确率和阳性预测价值较高,特异度和阴性预测价值较低,各项指标之间均不存在民族差异,诊断价值中等。4、当应用对象为具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时,h TERC基因诊断维吾尔族妇女和汉族妇女宫颈高度病变CIN2+的效率高于HPV L1壳蛋白及HPV L1壳蛋白和hTERC基因联合分析。5、HPV L1/hTERC的表达状态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不同而变化,其表达时序可能反映了宫颈病变的发展过程。

陈艳[10](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尽管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迁,但是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是由于食管癌难以早期发现且预后较差,其5年生存率低于10%。目前,内镜下活检是食管癌早期发现及确诊的主要手段。活检组织主要是依靠病理作为定性诊断,但由于病理学诊断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对于一些癌前病变缺乏准确诊断。因此,识别各种病变的转化规律是关键。现有研究表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并进一步发生癌变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分析食管癌前病变基因的变化,筛选出特异的早期高相关基因,用于进行早期基因诊断,才是提高内镜诊断特异性和弥补病理形态学诊断不足的有效方法。而众多研究表明,食管癌癌旁组织的改变代表了早期食管癌的变化。因此,本研究以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作为对象,采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相互作用的拓扑学方法,通过分析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改变,试图发现并确立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早期高相关基因,并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与国际上其他民族、地区食管癌早期相关基因进行拓扑学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异。这将为实施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基因诊断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建立的早期高相关基因将极大的提高内镜下活检诊断的特异度。同时也为食管鳞癌多基因发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应用半定量RT-PCR,分别在48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对42个候选基因进行mRNA水平的检测,依据mRNA表达比率的变化,筛选出高相关基因。高相关基因进一步在1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运用半定量RT-PCR进行mRNA检测,依据结果,初步筛选出早期高相关基因,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部分早期高相关基因在10例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的蛋白表达。(2)扩大样本,在新的一组16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运用半定量RT-PCR对筛选出的早期高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同时,以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作为对照,将4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样本,600张切片分成26组,每组1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早期高相关基因蛋白进行检测。(3)对鉴定出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利用STRING9.0在线数据库和Pajek软件进行拓扑学分析,并与目前报道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早期食管鳞癌异常表达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通过比对42个候选基因在48例食管鳞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mRNA表达比率的差异,筛选出36个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高相关基因。(2)应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对36个高相关基因在1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进行了分析,初步筛选了 26个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3)16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半定量RT-PCR,以及18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 26个早期高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4)对26个基因在早期个体标本中的表达分布进行分析,大约40%的个体都呈现的有 survivin、ETV5、MMP-7、TIMP-1、MMP-2、c-myc、c-fos、MTA1、CDK4、cyclinD1、MCM4、SKP2的基因表达组合。(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26个蛋白和目前报道的在食管鳞癌早期异常表达20个蛋白质,两组数据构建的拓扑图截然不同,各组骨架结点图也不同。结论:(1)c-fos、Ki67、MCM4、ETV5、SKP2、TIMP-1、MMP-2、CDK4、MEMD、MTA1、MMP-7、c-myc、c-jun、Survivin、CyclinD1、BAG1、SP-17、c-erbB2、EphB4、CK-1、MGMT、periplakin、Snail、p33、Bax、E-cadherin 共 26 个基因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早期高相关基因。(2)联合的多基因检测,可以有效提高特异性,不同基因的26种表达组合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实验依据。(3)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相互作用拓扑图具有民族特异性,其网络中心结点蛋白,对于食管鳞癌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二、肺癌癌前病变中的分子生物学异常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癌癌前病变中的分子生物学异常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胃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2 "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着胃癌的防控
    1.3 幽门螺杆菌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病因
    1.4 ERM家族蛋白或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中发挥作用
    1.5 研究设计与意义
第2章 H.pylori与 Correa's Cascade的关系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筛选标准
    2.2 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实施
        2.2.3 研究变量
        2.2.4 相关标准(定义、操作规范、诊断标准、数据测量及分类依据)
        2.2.5 研究偏倚
        2.2.6 样本量估计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胃镜活检概况
        2.3.2 受检者病理信息概况
        2.3.3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
        2.3.4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与年龄的关系
        2.3.5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级联与序列的科学性
        2.3.6 H.pylori感染状态
        2.3.7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关系
        2.3.8 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关系
        2.3.9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演变关系
    2.4 讨论
第3章 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
    3.1 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材料来源
    3.2 方法
        3.2.1 数据获取
        3.2.2 差异分析
        3.2.3 预后分析
        3.2.4 基因功能
        3.2.5 免疫浸润分析
    3.3 结果
        3.3.1 ERM家族基因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3.3.2 ERM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3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分期中的表达
        3.3.4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的表达
        3.3.5 MSN与NF2 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3.6 MSN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3.7 MSN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8 基于MSN表达的胃癌转录组GSEA分析
        3.3.9 MSN相关免疫浸润概况
    3.4 讨论
第4章 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4.1 材料
        4.1.1 模式菌株
        4.1.2 实验细胞
        4.1.3 蜡块组织
        4.1.4 新鲜组织
        4.1.5 主要试剂
        4.1.6 主要仪器
        4.1.7 溶液配制
    4.2 方法
        4.2.1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计数及冻存
        4.2.2 H.pylori的复苏、鉴定、传代及保存
        4.2.3 H.pylori与各细胞系共培养
        4.2.4 qRT-PCR实验检测各细胞系moesin mRNA表达
        4.2.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和新鲜组织moesin蛋白的表达
        4.2.6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检测胃黏膜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
        4.2.7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不同细胞中moesin m RNA的表达
        4.3.2 菌株刺激细胞的适宜浓度与时间
        4.3.3 不同菌株刺激后胃上皮细胞moesin蛋白的表达
        4.3.4 H.pylori及 CagA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moesin表达的调控
        4.3.5 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4.3.6 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4.3.7 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胃黏膜癌前变化与胃癌预防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2)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自发癌变过程中分子特征变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及癌基因组比较研究揭示食管鳞癌演化过程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组织样本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主要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站
        2. 实验方法
        2.1 外显子测序
        2.2 测序原始数据质控和遗传变异鉴定
        2.3 癌前和癌基因组比较分析
    结果
        1. 四例时间纵向样本中观察到自发从癌前进展到癌过程中各类遗传改变特征
        1.1 时间纵向样本基因组SNV特征
        1.2 时间纵向样本基因组中LOH、CNV以及WGD等染色体水平变异特征
        2. 时间纵向样本中显示自发癌变过程中早期癌前与后续形成的肿瘤在演化存在三种类型的距离关系
        3. 空间横向样本中三类与时间纵向样本一致的癌前与癌的演化关系模式
        3.1 SNV相关性不同将空间横向样本分为只有不同癌前和癌演化模式的三类
        3.2 3种不同癌前与癌演化模式的样本的特征
        4. 不同类型基因组改变在癌变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4.1 食管鳞癌与癌前病变在LOH改变上非常相似
        4.2 SNV在食管鳞癌和癌前病变基因组中的异同
        4.3 CNV在食管鳞癌和癌前病变基因组中的异同
        4.4 WGD是食管癌前病变向癌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事件
    讨论
        1.自发地食管癌变过程中多时间节点取样还原食管癌变各阶段发生的分子事件
        2. 多种类型的遗传改变在食管癌变过程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顺序,存在协同推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3. 食管鳞癌中癌与相应的癌前病变的三种不同的演化模式
        4. 食管癌前病变向癌发展的重要分子指标
    结论
第二章 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及鳞癌转录组比较研究及异常表达LINC01605基因对食管癌变过程作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数据获取
        1.2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站
        1.3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
        1.4 主要试剂
        1.5 常用自配试剂配制方法
        1.6 引物使用
        2. 实验方法
        2.1 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细胞实验
        2.3 分子生物学实验
    结果
        1. 食管癌变过程中癌前病变和癌的表达谱特征和差异
        2. 不同差异表达的基因在食管癌变过程中作用不一
        3. LINC01605基因表达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生长和迁移
        3.1 LINC01605在食管组织中的表达
        3.2 敲降和过表达LINC01605对食管鳞状细胞的影响
        3.3 LINC01605影响食管鳞状上皮细胞恶性表型的机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文章
文献综述 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致谢

(3)长链非编码RNA RAET1K/miR-135a-5p调控CCNE1对肺腺癌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探索肺腺癌中的功能基因模块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肺腺癌组织基因表达数据收集
        2.2 RNA-seq来源的表达数据的预处理
        2.3 筛选差异基因
        2.4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2.4.1 构建共表达网络的前提
        2.4.2 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
        2.5 功能分析
        2.5.1 DAVID数据库GO功能富集分析
        2.5.2 Cytoscape软件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TCGA下载肺腺癌RNA-seq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
        3.2 肺腺癌RNA-seq差异基因筛选
        3.3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3.1 去除离群值
        3.3.2 软阈值确定
        3.3.3 动态混合剪切树确定基因模块
        3.3.4 基因模块与样本信息关联
        3.4 模块基因功能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肺腺癌预后相关关键基因lncRNA RAET1K识别及生物学功能探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模块基因表达量与肺腺癌患者生存分析
        2.2 构建lncRNA RAET1K预测预后的列线图
        2.2.1 lncRNA RAET1K列线图模型构建
        2.2.2 lncRNA RAET1K列线图模型验证
        2.3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2.4 ceRNA网络构建
        2.4.1 TCGA miRNA数据的下载和整理
        2.4.2 相关系数计算
        2.4.3 靶向数据库预测
    3 结果
        3.1 在肺腺癌中lncRNA RAET1K中高表达并导致不良预后
        3.1.1 蓝色模块中识别lncRNA RAET1K影响肺腺癌预后的重要基因
        3.1.2 列线图预测lncRNA RAET1K表达作为独立预后预测因素
        3.2 lncRNA RAET1K影响肺腺癌的细胞周期
        3.3 在肺腺癌中lncRNARAET1K可能作为ceRNA竞争性吸附miR-135a-5p影响CCNE1表达调节细胞周期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肺腺细胞癌中lncRNA RAET1K/miR-135a-5p/CCNE1 调控机制探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系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细胞培养
        2.5 质粒提取
        2.6 细胞瞬时转染
        2.7 细胞稳定转染
        2.7.1 慢病毒感染细胞预实验
        2.7.2 嘌呤霉素敏感度预实验
        2.7.3 慢病毒感染正式实验
        2.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
        2.9 Real-time PCR检测
        2.9.1 细胞总RNA的提取
        2.9.2 cDNA合成
        2.10 Western blot检测
        2.10.1 液体配制
        2.10.2 蛋白样品提取
        2.10.3 BCA蛋白浓度测定
        2.10.4 SDS-PAGE凝胶电泳
        2.10.5 转膜
        2.10.6 封闭
        2.10.7 抗体孵育
        2.10.8 ECL发光
        2.11 细胞周期检测
        2.11.1 细胞种板
        2.11.2 细胞固定
        2.11.3 细胞染色
        2.12 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2.12.1 CCK8实验
        2.12.2 细胞克隆实验
        2.13 统计学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lncRNA RAET1K/miR-135a-5p轴上调CCNE1 表达
        3.1.1 qPCR检测lncRNA RAET1K转染水平
        3.1.2 qPCR检测RAET1K/miR-135a-5p上调CCNE1 mRNA表达
        3.1.3 Western Blot检测RAET1K/miR-135a-5p上调cyclin E1 表达
        3.2 在肺腺癌细胞系中lncRNA RAET1K作为miR-135a-5p的靶基因
        3.3 细胞周期检测RAET1K/miR-135a-5p轴阻滞细胞周期G1 期
        3.4 lncRNA RAET1K/miR-135a-5p轴对肺腺癌细胞的增殖作用
        3.4.1 CCK8 检测lncRNA RAET1K/miR-135a-5p轴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
        3.4.2 细胞克隆检测RAET1K/miR-135a-5p轴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MAGE-A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治及肿瘤相关抗原 MAGE-A 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MAGE-A1、A2、A3与口腔黏膜异常增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长链非编码RNA CCAT1、H19在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长链非编码RNA CCAT1和H19在大肠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章 长链非编码RNA CCAT1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 CCAT1、H19在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喉癌、下咽癌中关键miRNA的筛选及相关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绪论
    参考文献
2 材料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3 方法
    3.1 血清外泌体分离及鉴定
    3.2 外泌体总RNA提取及质量控制
    3.3 小RNA文库构建
    3.4 测序及数据处理
    3.5 生物信息学分析
    3.6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透射电镜检测外泌体
    4.2 BCA蛋白检测外泌体蛋白浓度
    4.3 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中CD63、CD81、Calnexin蛋白表达
    4.4 NTA检测外泌体颗粒浓度
    4.5 血清外泌体miRNA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
    4.6 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表达谱分析结果
    4.7 差异miRNA靶基因筛选及miRNA-mRNA调控网络构建
5 基于TCGA数据库中候选miRNA的ROC分析筛选关键miRNA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脾虚毒损胃络”假说的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Bcl-2、Bax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健脾消毒饮治疗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退出或中止试验的标准
        1.6 病例的脱落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和方法
    3.疗效判定标准
        3.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3.2 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3.3 胃镜及病理疗效判定标准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4.统计学分析方法
    5.研究伦理学要求
    6.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6.1 一般资料情况
        6.2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6.3 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7.研究结果
        7.1 综合疗效评价
        7.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7.3 治疗前后胃镜分级比较
        7.4 治疗前后病理分级比较
        7.5 治疗前后病理积分比较
        7.6 治疗前后Hp情况比较
        7.7 治疗前后舌脉变化情况
    8.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9.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 健脾消毒饮治疗CAG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
    1.免疫组化法检测健脾消毒饮对患者胃黏膜组织Bax、Bcl-2 表达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步骤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方法
        1.5 结果
    2.RT-PCR法检测健脾消毒饮对患者胃黏膜组织Bax、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方法步骤
        2.3 统计方法
        2.4 结果
    3.Western blot法检测健脾消毒饮对患者胃黏膜组织Bax、Bcl-2 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方法步骤
        3.3 统计方法
        3.4 结果
    4.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CAG癌前病变的认识
        1.1 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1.2 有关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CAG胃癌前病变防治研究
    2.中医学对CAG癌前病变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关于“脾虚毒损胃络”
        3.1 “毒”的定义
        3.2 毒邪的致病特点
        3.3 络病与CAG癌前病变
        3.4 络病的致病特点
        3.5 毒与络病学理论的结合
        3.6 “脾虚毒损胃络”病机的提出
        3.7 治法的确立
    4.健脾消毒饮组方分析
        4.1 组方依据
        4.2 药物组成及分析
        4.3 健脾消毒饮方义
        4.4 组方特点
    5.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
        5.1 健脾益气,恢复胃黏膜屏障保护作用
        5.2 祛邪解毒,清除Hp
        5.3 活血通络,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
        5.4 散结消积,促进细胞凋亡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9)hTERC基因联合HPVL1壳蛋白检测对新疆维、汉妇女宫颈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新疆维、汉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表达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FISH实验过程
        1.4 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1.5 Hybr Miax HPV分型检测
        1.6 阴道镜检查及组织学诊断
        1.7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组织学诊断标准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的一般资料
        2.2 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TCT和HPV-DNA分型检测结果
        2.3 研究队列的确定及一般资料
        2.4 研究队列的分组
        2.5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
        2.6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基因的扩增类型
    3 讨论
        3.1 h TERC基因扩增是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恶性病变的早期诱因
        3.2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
        3.3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基因扩增情况的比较
        3.4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基因扩增的趋势
        3.5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基因检测的意义
        3.6 研究的局限性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4 小结
第二部分: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PV LL壳蛋白的表达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1.3 实验过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PV Ll壳蛋白的表达情况
        2.2 新疆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PV Ll壳蛋白的表达情况
        2.3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不同HPV感染类型中L1壳蛋白的表达情况
    3 讨论
        3.1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PV L1壳蛋白的表达率
        3.2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PV L1壳蛋白表达率的变化趋势
        3.3 HPV L1壳蛋白表达率与HPV感染的关系
        3.4 研究的局限性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4 小结
第三部分:HPV L1壳蛋白与HTERC基因检测及联合对宫颈病变筛查的意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HPV L1壳蛋白检测和h TERC基因检测诊断高度宫颈病变的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PV L1壳蛋白检测诊断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高度病变C1N2~+的价值
        2.2 h TERC基因诊断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宫颈高度病变CIN2~+的价值
        2.3 HPV L1壳蛋白联合h TERC基因诊断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宫颈高度病变CIN 2~+的价值
        2.4 三种检测方法诊断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高度宫颈病变CIN 2~+效率(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
        2.5 HPV L1壳蛋白和h TERC基因表达类型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HPV L1壳蛋白诊断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高度病变CIN 2~+的价值
        3.2 h TERC基因诊断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高度病变CIN 2~+的价值
        3.3 HPV L1壳蛋白和h TERC基因联合分析诊断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高度病变CIN 2~+的价值
        3.4 HPV L1壳蛋白和h TERC表达类型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候选基因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初步筛查的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确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肺癌癌前病变中的分子生物学异常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D]. 宋聪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2]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自发癌变过程中分子特征变化的比较研究[D]. 程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3]长链非编码RNA RAET1K/miR-135a-5p调控CCNE1对肺腺癌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郑畅.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MAGE-A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机制初步研究[D]. 孙雪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5]MAGE-A1、A2、A3与口腔黏膜异常增生的相关性研究[D]. 巴特尔.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6]长链非编码RNA CCAT1、H19在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李继林.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喉癌、下咽癌中关键miRNA的筛选及相关功能研究[D]. 王冉红. 浙江大学, 2019(03)
  • [8]基于“脾虚毒损胃络”假说的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Bcl-2、Bax表达影响的研究[D]. 庞立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hTERC基因联合HPVL1壳蛋白检测对新疆维、汉妇女宫颈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D]. 马玉兰.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8)
  • [10]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D]. 陈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肺癌癌前病变的分子生物学异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