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经济化趋势分析

中国教育经济化趋势分析

一、中国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1](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庄蕾[2](2020)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许多方向性、战略性的部署,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意识形态工作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安全。但我们仍要清醒地意识到,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各种形式的虚无主义等杂音、噪音仍然存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职责。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对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循着厘定内涵——理论建基——查找问题——挖掘成因——提出对策的思路,阐述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和作用,探究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整体状况并挖掘存在问题及成因,最后针对问题成因提出新时代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除绪论外,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一是从安全及意识形态两个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新时代高校的特点,阐释了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内涵。二是基于当前学者们对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内容的普遍共识,从指导思想安全、政治信仰安全、道德观念安全和民族精神安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三是从对国家安全的作用和对高校自身职能定位的作用角度,提出了维护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有利于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有利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部分,探究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基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体现,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等基本理论。二是阐述了列宁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工人阶级领导权思想、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等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进行分析和概括,并将其作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理论指南。四是吸收借鉴了西方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如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自觉”思想,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思想,拉克劳、墨菲的“话语领导权”思想等。第三部分,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总体状况,探究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一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总体稳定向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高校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总体坚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针政策在高校得到贯彻落实,高校师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增强,高校师生对错误思想观念具有较强的辨识和抵御能力。二是查阅整理了近两年来有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调查问卷,在对实证数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发现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认识模糊,对社会主义政治信仰认识偏差的情况,多元价值取向在少数学生中仍然存在,一些学生的民族担当责任意识还不够强烈,在那些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生当中部分还存在知行不统一的现象。三是深刻剖析了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对复杂多样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也受国内外错误思想舆论的冲击,还与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压的不实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到位有关。第四部分,新时代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思考。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为指导,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掌控,坚持“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充分运用“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工作方法。二是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制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用完善的制度体系压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安全。三是强化课程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在课程中巩固高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四是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创新话语体系,做大做强校园网络正面舆论宣传。五是不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仪式等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强化活动管理防范宗教势力向校园渗透,积极营造高校校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氛围。

范双利,黄甫全[3](2016)在《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诞生于近代的国家主义教育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形成国家主义学派,风靡一时。当今,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教育面临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杰出人才严重流失、极端个人主义与经济主义盛行等诸多挑战,促使我们要弘扬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培养扞卫国家利益的人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就在于培养国民对国家的深厚眷恋之情,以扞卫国家安全和保护国家利益作为行动指南。因此,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完善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研制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课程体系。

刘迎光[4](2014)在《文化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认知和解读,旨在提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所存问题的文化解决之道。从世界观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性存在,是一种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地具有文化的品性,其文化性在于通过意义世界的建构,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存在,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个体以应然的方式而存在,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另外,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即,以文化的方法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去解决其所面临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运用涵化、濡化等文化的方式对受教育者发挥潜移默化和渗透性的影响作用。因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深刻的、本质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化视野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化,更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换。文化是本文的逻辑起点,因而,第一章首先探讨了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文化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文化的本质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以及对自由和意义的追求。因而,文化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应该凸显人类自由的本性,应该引导人们超越本体性存在、追求生命的意义。第二章通过中西方不同历史文化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梳理,揭示出其中蕴含的规律,为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并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回到了我国的现实之中,分析当今我国的文化状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变。在文化多元复杂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文化自觉,进行价值的重建与整合。第三章分析了唯经济主义、唯科学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对这些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性的理论进行批判与反思。第四章运用文化学的理论具体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去文化性的表现,并揭示了其主要原因。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性的阐释,来建构一种文化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第五章具体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文化的原则、方法、途径等。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凸显文化的品性,必须回归到本真的教育状态。教育的最高本质是把人解放出来,他是对真正人的造就。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人超越实然存在的束缚与限制,追求其应然性,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崔斌[5](2013)在《我国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及其反思》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以经济的性质去界定教育、以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教育、以经济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和以经济的发展方式发展教育的"经济主义"特质。在基础教育上体现为:以"考分论英雄"",分数"成为教育发展的"GDP";追逐经济利益,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追求"规模效益",注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高等教育上体现为:市场导向的"学术资本主义"侵蚀着大学精神,为促进经济增长高校实施大扩招,泛化"工程项目"建设模式形成"教育泡沫"。在职业教育上表现为":唯职业"导向致使学生片面发展,疯狂逐利导致教育基本底线丧失",大跃进"灾难蔓延致使教育质量下降。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易使教育走向功利化和产业化,从而丧失公益属性和人本理念。在科学发展观主导下,应对"经济主义"保持理性和警惕,促使教育回归本真。

张颖,张伦敦[6](2012)在《对教育经济主义下音乐教育境遇的思考》文中认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日益盘互交错,教育经济主义正是教育与经济两个范畴在当代经济社会中互动的产物。简而言之,教育经济主义重视教育对科技型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上到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下到学生家长,更加明确了教育的直接目的,教育经济主义几乎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方针。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启美扬善的人文价值,由于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技术型人才的价值构建,所以在学校教育中经常被冷眼相待,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教育人文精神的淡化。本文试图从教育经济主义的背景出发,坚持教育应立足于学生全面人格的构建,来讨论当今音乐教育的境遇。再通过反思历史,说明音乐教育在完善人格中的价值意义,希冀国家与社会能够给予音乐教育应有的重视。一、教育经济主义下音乐教育的境遇1、教育经济主义概略及其在中国教育经济主义勃发于20世纪60年代,隆盛于80年代,

肖祥[7](2012)在《情意教育:基于当代教育思潮比较研究的教育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意教育诞生于西方教育的"反智运动"背景下,它是对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反叛,对教育科技取向思潮的纠偏和对教育个性化思潮的优化。情意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树立情意观和培育情意能。情意教育的目标指向是情感目标、意志目标和价值观目标,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过好这一生"。健康情意的培育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理路。

王浩权[8](2012)在《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被普遍认可。教育不仅影响和决定着每个个人一生的发展,更承载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是一个国家发展富强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我国的教育发展面临着很多难题。难题的解决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教育哲学相关理论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不同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尝试从影响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潮之一——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出发,进一步认识分析此种教育思潮,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入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基础,分析了该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并且对该思潮发展过程当中带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近百年来,各种教育思潮不断涌现,伴随着不休的争论与交锋,不同的教育思想也是愈来愈走向成熟,在人类整个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任何一种教育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的,我们要理解它们就必须要把它们还原到特定的历史境遇和思想背景当中,只有真正的认识了它内在的思想根基,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握不同教育思想的本质,进而去运用它来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论文第一章主要介绍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西方和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教育经济主义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它的最重要的理论代表是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筛选理论。在我国影响较大的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包括教育市场论、教育产业论和适应澄清论,它们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评述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主要分析了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对政府教育政策和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且尝试分析了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理论上的固有缺陷和该思潮的负面影响。论文的第三章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针对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理论缺陷和它对教育本质的片面把握,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来全面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价值,从而弥补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实践中的不足。论文最后将讨论理论界关于教育经济主义的反思性观点。这些观点的出现表明我国教育理论界已经意识到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影响。如何认真反思并克服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不利影响并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是我们当务之急。

陈浩,马艳会[9](2011)在《浅谈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述了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及比较流行的几种观点。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正确制定教育的发展战略,就必须全面地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张旸[10](2011)在《从需要的视角反思教育——论“教育需要”的内涵及其研究的意义》文中提出从需要的视角反思教育,不仅可以从宏观上认识和反思教育在繁荣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困惑和矛盾,而且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个人对教育需要的视角和品味,更可以从需要展开和满足的过程考察和体悟学生需要的意义和限度。对教育需要的研究需要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具体化,这是确立教育价值的基础,并可以为进一步探讨其他教育理论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探讨和反思教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教育需要,关键是研究人的教育需要的问题。教育需要作为人对教育活动不断表现出的缺乏感和要求,体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超功利性与功利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对立统一。

二、中国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题导向法
        1.3.3 理论联系实际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内涵及作用
    2.1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内涵
        2.1.1 安全
        2.1.2 意识形态
        2.1.3 意识形态安全
        2.1.4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2.2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作用
        2.2.1 有利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
        2.2.2 有利于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
        2.2.3 有利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2.4 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3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3.1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3.1.1 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1.2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
        3.1.3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3.2 列宁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3.2.2 工人阶级领导权思想
        3.2.3 意识形态党性原则
    3.3 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3.1 毛泽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3.2 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3.3 江泽民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3.4 胡锦涛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4 借鉴西方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4.1 卢卡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自觉”思想
        3.4.2 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
        3.4.3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思想
        3.4.4 拉克劳、墨菲“话语领导权”理论
第4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问题成因
    4.1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整体安全
        4.1.1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总体坚定
        4.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培育和践行
        4.1.4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较强
        4.1.5 具有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意识
    4.2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4.2.1 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认知仍需提高
        4.2.2 对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尚有认识偏差
        4.2.3 多元价值取向在高校中仍然存在
        4.2.4 民族担当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
        4.2.5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知行合一尚存差距
    4.3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成因
        4.3.1 复杂多样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
        4.3.2 国内外错误思想舆论的冲击
        4.3.3 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压的不实
        4.3.4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到位
第5章 新时代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思考
    5.1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为指导
        5.1.1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5.1.2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5.1.3 坚持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
        5.1.4 “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工作方法
    5.2 加强制度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5.2.2 完善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相关制度
        5.2.3 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
    5.3 强化课程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5.3.1 加强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5.3.2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5.3.3 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重要职能
    5.4 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5.4.1 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5.4.2 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
        5.4.3 做强校园网络正面舆论宣传
    5.5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氛围
        5.5.1 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校园文化活动
        5.5.2 利用仪式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5.5.3 强化活动管理防范宗教势力渗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践行“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呼唤国家主义教育
    (一)中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
    (二)中国高端人才日益流失的现状
    (三)当今中国教育的异化
二、国家主义教育的内涵
    (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国家主义教育的内涵
    (三)国家主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三、国家主义教育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构建适切中国文化的国家主义教育哲学理念
    (二)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
    (三)科学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4)文化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性
    (一) 文化理论概述
        1.中国关于文化概念的阐释
        2.西方关于文化概念的阐释
        3.本文所理解的文化概念
    (二) 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文化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三) 文化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1.应该凸显人类自由的本性
        2.应该超越本体性存在
        3.应该追求生命的意义与尊严
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演进的文化解读
    (一) 西方的轨迹
        1.从古希腊时期到西方中世纪
        2.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
        3.从现代到后现代主义时期
    (二) 我国的历程
        1.古代儒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2.近代革命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3.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三) 中西方的比照反思
        1.中西文化传承的途径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中西文化传承中积淀的基本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四) 当今我国的文化境况与思想政治教育
        1.文化全球化的冲击
        2.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3.网络文化的侵蚀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文化批判
    (一) 唯科学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化
        1.科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2.唯科学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
        3.发挥文化对科技的制衡与引领作用
        4.建构超越技术理性的价值世界
    (二) 唯经济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化
        1.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2.唯经济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
        3.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价值引导作用
        4.建构超越物质功利的意义世界
    (三)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化
        1.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2.泛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
        3.用文化促进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
        4.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去文化性之反思
    (一) 思想政治教育去文化性之实然表征
        1.文化资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目的
        2.文化代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他律性——主体
        3.文化祛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世俗化——内容
        4.文化霸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方式
    (二) 思想政治教育去文化性之成因分析
        1.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
        2.文化批判和超越精神的丧失
        3.技术文化对道德文化的挤压
        4.物质文化对思想道德的入侵
        5.政治文化对价值领域的僭越
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与回归路向
    (一) 思想政治教育应蕴含的文化理念
        1.坚持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协调
        2.坚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3.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
        4.坚持文化逻辑与政治逻辑的统合
    (二) 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文化方式
        1.濡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2.涵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3.自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4.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
    (三) 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文化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根本指导
        2.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根本目的
        3.以人类文化的精华为实质内容
        4.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价值导向
        5.以情感为人文教化的重要机制
    (四) 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文化路径
        1.汲取中外文化精华,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泉
        2.提升个体的人生境界,建构人类具有超越性的意义世界
        3.坚定人们的信仰和信念,作为灵魂的精神支柱
        4.消解物质主义文化,从物性价值观转向人性价值观
        5.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享用功能,激发真正的道德动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我国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及其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础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特征
    1.“以考分论英雄”, “分数”成为教育发展的“GDP”
    2. 追求经济利益, 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3. 追求“规模效益”, 注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倾向
    1. 市场导向的“学术资本主义”侵蚀着大学精神
    2. 高校为促进经济增长实施大扩招
    3. 泛化“工程项目”建设模式形成“教育泡沫”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泛滥
    1.“唯职业”导向致使学生片面发展
    2. 疯狂逐利导致教育基本底线丧失
    3.“大跃进”灾难蔓延致使教育质量下降

(6)对教育经济主义下音乐教育境遇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经济主义下音乐教育的境遇
    1、教育经济主义概略及其在中国
    2、教育经济主义的消极方面
    3、音乐教育的境遇
二、对人文主义音乐教育的追慕
三、思考及结论

(7)情意教育:基于当代教育思潮比较研究的教育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情意教育
二、情意教育与当代主要教育思潮的比较
三、情意教育的教学实施
    (一) 道德情感激发
    (二) 科目渗透
    (三) 课堂展开
    (四) 整体教学氛围的创设

(8)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
    第一节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发展历程
    第二节 当代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教育筛选理论
        三、其他论理
    第三节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发展
        一、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二、我国学者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
        三、我国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影响
    第一节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积极影响
        一、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对政府决策的积极影响
        二、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
        一、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理论上的固有缺陷
        二、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教育实践中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 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审视教育经济主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第二节 人是教育的核心与首要目标
    第三节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一、从历史的高度看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性
        三、教育具备全球化视野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浅谈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
    1.上世纪80年代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
    2.上世纪90年代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
二、当代中国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几种基本观点
    1.教育市场论
    2.教育产业论
    3.适应澄清论
    4.德育的经济功能论
三、对中国教育经济主义思潮评价
    1.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来看
    2.中国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

四、中国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2]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庄蕾. 辽宁大学, 2020(01)
  • [3]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J]. 范双利,黄甫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4]文化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刘迎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4)
  • [5]我国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及其反思[J]. 崔斌.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10)
  • [6]对教育经济主义下音乐教育境遇的思考[J]. 张颖,张伦敦. 音乐天地, 2012(09)
  • [7]情意教育:基于当代教育思潮比较研究的教育路径选择[J]. 肖祥.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2(02)
  • [8]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探析[D]. 王浩权.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
  • [9]浅谈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及评价[J]. 陈浩,马艳会. 中国校外教育, 2011(20)
  • [10]从需要的视角反思教育——论“教育需要”的内涵及其研究的意义[J]. 张旸. 教育科学研究, 2011(08)

标签:;  ;  ;  ;  ;  

中国教育经济化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