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覆盖对桑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免耕覆盖对桑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一、免耕覆盖对桑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长源[1](2021)在《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环境及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认为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重要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由于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农业用水短缺问题成为限制山东省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地膜覆盖能够起到良好的保墒蓄水效果,而过度使用农用地膜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导致“白色污染”,为了探求更加绿色、环保、高效的覆盖栽培方式,试验采用3种不同覆盖处理,分别为:普通PE地膜覆盖处理、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处理、秸秆覆盖处理,与裸地处理对照,探究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环境、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与裸地对照处理相比,在春玉米生育前期,秸秆覆盖显着提高了0-12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在春玉米整个生育期,覆盖处理提高了0-120 cm土层的贮水量。(2)普通PE地膜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均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温度,其中普通PE地膜覆盖提升效果优于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而秸秆覆盖表现出降温效果。(3)2种覆膜处理均能够提高土壤脲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秸秆覆盖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有提高作用。各个覆盖处理都提高了土壤有机碳、速效磷、碱解氮含量,且2个覆膜处理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对于土壤速效钾含量,3个覆盖处理均较裸地处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3种覆盖处理可以显着提高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在春玉米生育前期,普通PE地膜覆盖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显着高于其余3个处理,之后差异逐渐减小,在春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覆盖处理的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且显着高于其余3个处理。(5)3种覆盖处理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春玉米产量,其中普通PE地膜覆盖处理提高了21.01%,增产效果明显,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次之,提高了14.31%,秸秆覆盖处理的产量仅提高了11.97%。(6)与裸地对照相比,普通PE地膜覆盖处理的WUE提高了33.11%,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处理提高了21.38%,而秸秆覆盖处理只提高了18.05%。根据试验结果,与传统不覆盖处理相比,覆盖处理能够起到促进春玉米生长发育,达到增产的效果,且生物可降解地膜对于春玉米生长发育和土壤环境的影响与普通PE地膜的效果差异不显着。因此,生物可降解地膜可在未来代替普通PE地膜应用到农田中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孔德杰[2](2020)在《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指出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措施是减少化肥施用、提升土壤质量、增强土壤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土壤氮素高效利用和保持农业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长期麦豆轮作土壤中碳氮元素组分变化规律以及对土壤细菌、真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目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科研试验基地农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试验处理设置为:秸秆还田(NS:秸秆不还田、HS:秸秆半量还田、TS:秸秆全还田处理)和施肥处理(NF:不施肥、0.8TF:优化施肥、TF:传统施肥)的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冗余分析(RDA)等技术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小麦、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麦豆轮作系统土壤中氮素、碳素不同组分和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等指标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为筛选节本高效、地力提升的秸秆还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取得了如下结论:1、秸秆还田和施肥促进了长期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氮素含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和施肥促进了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中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提升,土壤硝态氮含量在秋季、冬季含量较高,而春季3~5月份小麦生长旺盛期含量较低。优化施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常规施肥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在秸秆腐解初期全量还田处理土壤中铵态氮含量低于半还田处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及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微生物氮占土壤总氮的比值都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土壤微生物氮含量有显着性差异,并且表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大于下层土壤微生物量。9个处理组合中,0.8TF+TS处理的全氮、微生物量氮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1.06 g/kg、36.59 mg/kg,TF+TS处理铵态氮、硝态氮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2.37、15.93mg/kg。2、秸秆还田和施肥提升了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碳素含量秸秆还田和施肥增加了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中的有机碳、溶解性全碳、溶解性有机碳、无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土壤无机碳占溶解性总碳的比值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微生物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占土壤有机碳比值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溶解性总碳占土壤有机碳比值、溶解性无机碳含量占土壤有机碳比值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随着减少,土壤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还田量的增加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中的碳氮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随着减少,土壤中微生物碳氮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施肥处理变化趋势相反,增施秸秆导致土壤碳氮比增加,微生物碳氮比减少。9个处理组合中,TF+T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碳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12.14 g/kg、95.70mg/kg,345.53mg/kg,溶解性全碳平均含量0.8TF+TS处理最高为198.90 mg/kg,溶解性无机碳平均含量0.8TF+NS处理最高为119.73 mg/kg。3、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改变了长期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土壤中细菌、真菌菌群多样性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随着施肥量增加有减少的趋势。Simpson指数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处理门水平上菌群数量年内动态变化表现为冬季数量最高,在小麦收获后大豆播种前最低。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中的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放线菌门是土壤中的优势菌种,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28.06%、24.05%、13.90%、10.68%。子囊菌门是土壤真菌中的优势菌门,优化施肥降低了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增加了壶菌门相对丰度;常规施肥增加了子囊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子囊菌门、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了担子菌门相对丰度。4、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氮素、碳素变化的响应RDA分析显示:土壤细菌、真菌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Chao1指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与无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水分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土壤p H值、可溶性总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关系。变形菌门是土壤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菌群,与土壤p H值极显着负相关,芽单胞菌门与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碳、氮含量呈正相关。土壤真菌中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高,担子菌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分析显示:碳氮元素化学计量比、是否种植作物是影响土壤中土壤细菌、真菌门水平上的菌群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长期秸秆还田配合施肥处理对麦豆轮作下土壤碳氮含量与农田肥力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0.8TF+TS组合处理全氮、微生物氮、溶解性碳含量最高,虽然产量比TF+TS组合处理减产了0.55%,化肥施用量却减少了20%,是一种节本增效的秸秆还田模式。本研究发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影响不大,真菌受温度影响较大,该变化是由土壤p H值、碳氮各组分之间的比值以及地上作物长势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造成的。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长期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的季节动态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是本研究的创新点。

庞群虎[3](2019)在《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环境及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区土壤贫瘠、果园气候微环境较差、酿酒葡萄成熟过快、香气物质累积不足、酒品质下降等问题。以6年生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供试材料,分别设覆膜(聚乙烯黑膜)(CFM)处理、自然生草(CZR)处理、覆木屑(CMK)处理、覆秸秆(CJG)处理和生马齿苋(CMC)处理,以清耕(CQG)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草覆盖方式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环境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制定合理的果园生草覆盖技术及园区土壤管理建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生草和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区土壤温度均具有调节作用。行内覆盖黑膜在气温偏低时具有“保温”作用,在气温偏高时具有“降温”作用;而种植马齿苋和自然草在炎热的夏季对土壤温度均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除覆盖木屑外,其它处理对果园土壤容重均具有降低的效果,其中生马齿苋较清耕处理降低7.34%,为各处理中最显着;同时生草可提升果园土壤总孔隙度,其中马齿苋和自然草的提升效果均表现为最好,且分别较清耕处理提升6.94%和5.34%。园区生草、覆膜及覆盖秸秆均可提升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且以表层效果最显着。各生草和覆盖处理中,覆膜和生马齿苋对土壤机械团聚体含量提升效果最好。(2)酿酒葡萄园进行行内生草和有机覆盖均可降低0-40 cm 土层中的全盐含量,且以覆盖秸秆效果最好,较清耕处理降低46.67%;而覆盖黑膜对园[区土壤的全盐含量具有相反的作用。生草和覆盖均可不同程度提升酿酒葡萄园土壤养分含量,尤其对表层-1土壤养分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其中,覆盖黑膜可有效提升土壤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覆盖木屑和生马齿苋可提升土壤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生草和覆盖对土壤全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且以生自然草和覆木屑效果最好。(3)行内生草和有机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或改善效果。其中生马齿苋对园[区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整体表现为由真菌型向细菌型的过渡。酿酒葡萄园覆盖秸秆和黑膜对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总量有降低作用,而其它处理对其均有提升作用,其中覆盖木屑和生马齿苋处理较清耕处理提升72.11%和78.95%。自然生草对酿酒葡萄园土壤B/F值较清耕处理提升19.91%。覆盖木屑和生马齿苋可显着提升酿酒葡萄园表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覆盖黑膜可提升果园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而覆盖秸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果园进行覆膜和生马齿苋对酿酒葡萄根系活力均有提升作用,且以覆膜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4)园区进行生草和覆盖对酿酒葡萄植株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均有提升作用,而对胞间Co2浓度及叶片温度有降低作用。其中生马齿苋及覆盖木屑对酿酒葡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的提升效果均表现为最好。生草和覆盖均可不同程度提升酿酒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花色苷和总酚含量,并对可滴定酸和单宁含量有降低作用,对提升酿酒葡萄品质效果显着。其中,覆膜和覆盖木屑对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苷含量提升效果最好,覆秸秆和生马齿苋对降低果实中酸含量效果最明显。但生草和覆盖对酿酒葡萄形态指标和单株产量的影响不大。

李贺[4](2018)在《宁夏南部山区免耕覆盖栽培对冬麦及土壤的影响》文中指出免耕覆盖栽培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对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养分,促进作物生长。论文以冬麦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连续3年免耕覆盖不施肥(NC),传统耕作不施肥(TC),传统耕作施有机肥(TF),免耕覆盖施有机肥(NF)影响下,冬麦田的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微生物结构及冬麦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生物学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持续免耕覆盖3年后冬麦农田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略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处理间无显着差异;施用有机肥有降低土壤pH的趋势。2.免耕覆盖显着影响了土壤容重及田间持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免耕覆盖处理措施下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田间持水量降低。与传统耕作相比,0-20cm 土层,土壤容重平均增加了 0.1-0.13g/cm3。0-5cm、5-10cm、10-15cm、15-20cm土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平均下降了 12.12-24.51%、9.65-13.37%、25.90-27.28%、16.86-18.12%。3.免耕覆盖栽培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传统耕作有利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4.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中:以PLFA表征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生物量均表现为传统耕作配施有机肥条件下较高。其中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物量在传统耕作施肥下显着高于免耕无肥处理。有机肥的施入明显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细菌在微生物群落组成中占有绝对优势。免耕覆盖栽培有利于土壤向高肥力的“细菌型”土壤类型转变。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受相关土壤因子影响。其中,土壤pH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生物量间均呈显着负相关;AM真菌的生物量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显着正相关。5.持续免耕3年后,土壤中AM真菌的生物量均表现为免耕无肥高于传统耕作无肥;传统耕作施肥高于传统耕作无肥。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生物量(中性脂/NLFA)、总生物量呈显着上升趋势;免耕覆盖栽培有利于促进AM真菌的生长及发育。6.有机肥配施有利于增加了土壤AM真菌的孢子密度。其中免耕覆盖栽培下,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下孢子密度增加了 7.63%;传统耕作栽培下,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下孢子密度增加了 22.34%。耕作及有机肥施用均会影响AM真菌的菌根侵染率;与免耕栽培相比,耕作后菌根侵染率约下降了 24.22-24.93%7.双因素(耕作覆盖、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土壤AM真菌总球囊霉素含量与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均未受到试验因子的影响,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为2.79%~3.01%,总球囊霉素在土壤有机碳中所占比例为12.35%~14.69%。土壤总球囊霉素与土壤有机碳呈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与土壤速效磷呈显着正相关(P<0.01)。8.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冬麦经济产量无明显差异,但传统耕作下冬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较免耕处理分别增加了 11.77-34.96%、13.24-36.13%;传统耕作不施肥(TC)、传统耕作施肥(TF)与免耕覆盖不施肥(NC)相比,冬麦地上部生物量间有显着差异;栽培管理措施影响了冬麦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及分配。9.冬麦产量与土壤AM真菌间有显着负相关关系;不同栽培管理措施下冬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正相关、与土壤速效钾、碱解氮显着负相关、与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负相关。

杨奉霞[5](2015)在《中国南方梨园生草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梨园生草是一项先进的土壤管理制度,生草后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保护果园微域环境,提高梨果产量和品质,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果园生草技术,该措施尚未在中国南方地区推广使用。本研究选取了位于浙江省富阳市、四川省金堂县、福建省建宁县、云南省安宁市中国南方四个地区的梨园进行果园生草试验,在梨园行间种植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紫花苜蓿、鼠茅草、高羊茅等草种,以免耕为对照。研究了行间生草及覆盖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鲜草生长特性及营养成分含量变化、果实品质的变化,以期为梨园生草在南方地区的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梨园土壤均呈弱酸性,其中深层土pH值比表层土高。果园生草区的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不同草种在不同地区的效应不同;在浙江省富阳市、四川省金堂县、福建省建宁县、云南省安宁市分别以白三叶、紫花苜蓿、紫花苜蓿、黑麦草对土壤pH的降低效应最强。2.梨园生草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且含量随生草年限的增加而升高,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在浙江省富阳市、四川省金堂县、福建省建宁县、云南省安宁市分别以红三叶、紫花苜蓿、白三叶、紫花苜蓿生草区中有机质的增加量最多;覆草区域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生草区域,说明覆草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3.梨园生草可提高土壤全N、碱解N、有效P、速效K含量,且不同地区不同草种对各养分含量影响不同;浙江省富阳市、四川省金堂县梨园均以白三叶和紫花苜蓿两种草种效应较强;福建省建宁县、云南省安宁市梨园均以紫花苜蓿效应较强;4.果园生草区和免耕区单果重、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均没有显着差异,但各试验园中均发现生草区果实总酸含量降低,浙江省富阳市、四川省金堂县、福建省建宁县梨园分别以黑麦草、红三叶、黑麦草对果实总酸含量降低效应最显着。5.各草种在四个地区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从鲜草生物学产量和营养物质总量分析:浙江省富阳市、四川省金堂县、福建省建宁县梨园均以黑麦草最佳;云南省安宁市梨园以紫花苜蓿最佳,其生物学总量和营养总量均为最高。

曾祥东[6](2014)在《生物覆盖对银杏用材林土壤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覆盖技术是改善土壤性质和提高作物产量的一种重要土壤管理措施,在林业上也长期得到推广应用。本文以东台林场银杏用材林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运用不同覆盖材料(小麦秸秆、稻草秸秆和玉米秸秆)及不同覆盖量(2、4和6kg/m2)覆盖林地,探讨了不同处理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沿海地区林地的可持续经营和林业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覆盖减缓了土温变化,改善程度随覆盖量的加大而增强。不同覆盖材料中,玉米秸秆和稻草秸秆效果最好。(2)生物覆盖提高了土壤中氮、磷和钾等元素含量,尤其是速效养分的含量。不同覆盖量以6kg/m2效果最好,不同覆盖材料之间则以玉米秸秆和稻草秸秆较好。(3)生物覆盖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除蔗糖酶外,其余三种酶覆盖量越大酶活性越强。不同覆盖材料之间,则以玉米秸秆和稻草秸秆较好。(4)生物覆盖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微生物生物量N含量。随着覆盖量的增加,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也随之增加。不同覆盖材料之间以玉米秸秆最好,其次为稻草秸秆。(5)土壤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与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微生物量之间呈极显着或显着相关,土壤酶和微生物生物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养分的指标。因此,生物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的温度状况,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的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尤其以土壤表层(0-10cm)比较显着。在东台沿海地区,采用生物覆盖来改善银杏用材林地环境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王志勇[7](2012)在《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试验于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高新技术园区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试验基地(河北省廊坊市)进行。本研究试验处理设秸秆还田配施钾肥(NPK+St),施用钾肥(NPK)、秸秆还田(NP+St)、对照(NP)4个处理,试验为随机区组设计。通过3年6季的试验,在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研究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作物—土壤系统钾素表观平衡和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比率。同时,从试验区取020cm土样,应用不同的浸提剂提取土壤不同形态钾素,研究不同形态钾素在土壤的动态平衡;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钾素研究土壤对外源钾素固定能力;通过采取振荡平衡法,利用0.01mol/LCaCl2和0.01mol/L草酸为浸提介质研究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规律。主要结论如下: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和NP+St处理均有明显的增产效应,NPK+St处理的效果最好,小麦产量为4148.0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13.3%,玉米产量为6416.1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17.4%。施钾在小麦上增产318.9kg/hm2,增产幅度为8.6%,在玉米上增产688.7kg/hm2,增产幅度为12.4%,施钾在玉米上的增产效果优于小麦。秸秆还田在小麦上增产169.3kg/hm2,增产幅度为4.5%,在玉米上增产259.8kg/hm2,增产幅度为4.5%。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的替钾率在25.2%,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的替钾率在20.3%。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处理的钾肥回收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均大于施用钾肥处理。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和NP+St处理均可提高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含量,对土壤矿物钾以及全钾含量影响不大。NPK+St、NPK和NP+St处理也可提高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在速效钾中的比例,增加土壤速效钾和非交换钾在全钾中的比例。NPK+St处理下土壤各形态钾素与试验开始相比均有提高,NPK、NP+St和NP处理的土壤各形态钾素均有下降,NP处理下降幅度较大。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可提高作物钾素吸收总量,除NPK+St处理外,其它各处理的钾素支出总量均高于钾高投入量,造成土壤钾素不同程度的亏缺,NP处理的亏缺量最大。NP处理3年的K2O亏缺总量为720.1kg/hm2,NPK处理的土壤钾素也有相当数量的亏缺,3年的K2O亏缺总量为497.8kg/hm2,NP+St处理土壤钾素3年的K2O亏缺量为63.5kg/hm2,而NPK+St处理的土壤钾素有盈余,3年的K2O盈余量为248.9kg/hm2。钾素表观平衡系数除NPK+St外,均小于1,NPK+St、NPK、NP+St处理的表观平衡系数分别为1.26、0.42、0.92。在外源钾加入浓度400~3600mg/L的范围内,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可显着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素的固定量,土壤固钾量随外源加入钾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固钾率下降。在同一浓度外源钾加入水平下,NPK+St处理土壤固钾量最低,NPK和NP+St处理次之,NP处理土壤固钾量最高。NPK+St处理土壤固钾量与试验开始相比下降,而NPK、NP+St和NP处理土壤固钾量与试验开始相比增加,NP处理固钾量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可能通过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缓效钾含量、有机质、土壤K+饱和度(KSR)和阳离子代换量(CEC)的变化而改变土壤对外源钾素的固定能力。在0.01mol/L CaCl2和0.01mol/L草酸两种浸提剂中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特征基本相似,各处理土壤的最大释放量也表现为:NPK+St>NPK>NP+St>NP。土壤非交换性钾最大释放量与试验前相比,NPK+St处理在241小时最大释放量在两种浸提剂中分别增加了9.2mg/kg和21.5mg/kg,NPK处理与NP+St处理变化不明显,而NP处理241小时最大释放量在两种浸提剂中分别减少8.8mg/kg和61.5mg/kg。用一级反应方程可以较好的对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进行描述,各处理土壤在两种浸提中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参数大小表现为:NPK+St>NPK>NP+St>NP(0.01mol/LCaCl2浸提剂)和NPK+St> NP+St> NPK>NP(0.01mol/L草酸浸提剂),钾素投入较高的处理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量较大,释放速率也大,土壤的钾素供应能力较强。NP处理土壤最大释放量和释放速率较小,土壤供钾能力较弱。

贾景云[8](2012)在《秸秆覆盖下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综述》文中认为近年来,有关秸秆覆盖作用与机理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将作物与秸秆覆盖相结合,对作物在秸秆覆盖条件下的生理及生态效应研究结果作了简要综述。

蓝天琼[9](2010)在《免耕稻草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川芎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四川都江堰神仙洞苓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在都江堰马祖村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稻草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肥力、川芎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川芎块茎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川芎二次茎叶期和块茎膨大期,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在免耕条件下明显高于翻耕,在收获期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免耕与翻耕差异不大,真菌数量免耕低于翻耕。稻草覆盖后可以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稻草覆盖量适宜增大,土壤微生物数量也逐渐提高,稻草切碎后覆盖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同量稻草整草覆盖,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免耕整草倍量(500kg/667m2)、切碎中量(250kg/667m2)土壤微生物数量较高。2.免耕稻草覆盖能明显促进土壤中纤维素酶、蛋白酶、尿酶活性的增加,对过氧化氢酶影响不大。稻草覆盖各处理土壤酶活性皆比对照处理增加,且随稻草覆盖量增加而增强,稻草切碎覆盖优于稻草整株覆盖,尤其是在川芎生育后期表现明显。三个测定时期里,土壤中尿酶活性皆是整草倍量处理最高,而蛋白酶活性则皆是切碎中量最高,土壤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在川芎二次茎叶期和块茎膨大期整草倍量处理酶活性最高,而在川芎收获期,切碎中量处理酶活性则最高。3.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免耕与翻耕差异不显着。稻草覆盖有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增加,尤其是整草倍量(500kg/667m2)和切碎中量(250kg/667m2)覆盖处理。4.本试验整草覆盖对川芎出苗和成苗有一定影响,但稻草切碎覆盖可在有一定程度上提高川芎的成苗率;翻耕与免耕相比,前期有促进根茎叶生长,增加株高和茎数及根茎叶干重的作用,但这种效果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降低,免耕有一定促进块茎形成和膨大的效果;稻草覆盖有促进川芎生长的作用,特别是切碎覆盖,各时期川芎各器官的重量表现为切碎中量(E)>整草中量(C)和倍量(D)>整草半量(B)>对照(A)。5.免耕可显着提高川芎生产的经济效益,但对阿魏酸含量、总生物碱含量等品质指标有一定影响。稻草覆盖栽培可以显着提高川芎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其中以切碎中量覆盖效果最佳。整草覆盖各处理,川芎产量和品质倍量和中量覆盖处理优于半量处理,产投比却中量高于半量,倍量最低。6.统计分析表明,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尿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等酶活性与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等土壤肥力特性正相关,川芎产量与部分土壤酶活性、土壤肥特性及株高、单株茎数正相关,表明稻草覆盖栽培的作用机理为增加了细菌和放线菌等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促进了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从而促进了川芎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其产量和品质。

王玉娟[10](2009)在《油茶林地覆盖和间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幼林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油茶幼林进行稻草覆盖和间种试验,研究了覆盖后油茶林地土壤温度、水分、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幼林生长量等,结果表明:覆盖对土温变化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覆草在低温季节(12月-2月)具有增温作用,10cm处覆草下的土壤平均温度比不覆草时高0.1-1.01℃;在高温季节(7月-9月)土壤平均温度比不覆草时低0.26-4.12℃;在高温季节间种花生和红薯比不间种低17.60%和12.44%。覆草提高了油茶林地土壤含水量,尤其是南方干旱少雨的7-9月份,覆草对油茶土壤的保墒效果更加显着:D处理(覆草7500kg/hm2)土壤含水量为17.59%,是对照的126.4%;但间种效果恰恰相反,由于花生和红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而且果实生长也破坏了土壤的团聚体结构,加快了水土的流失,因此0-40cm各个土层水分含量间种处理都低于不间种处理。覆盖对油茶幼林林地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覆草量达到一定量时,土壤养分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D处理(覆草7500kg/hm2)各指标养分含量最高;与不覆草相比,0-40cm土层有机质增加62.99%;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67.23%和39.56%;速效养分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66.07mg/kg、4.34mg/kg和33.35mg/kg。间种红薯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88.88%;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185.43%和20.05%;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38.60%、458.56%和41.02%。覆草后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了改善,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提高;但间种破坏了土壤的团聚体结构,提高了土壤容重;间种红薯0~10cm土层和10~20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提高了0.02g/cm3和0.04g/cm3。覆盖为土壤微生物活动繁殖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和碳源,增加了微生物数量,增强了微生物活性。与CK处理(不覆盖)相比,0-20cm土层,D处理(覆草7500kg/hm2)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402.82%、119.53%和144.52%;间种花生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1102.10%、80.18%和38.39%;间种红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748.80%、1.90%和26.50%。覆盖提高了幼林的生长量:通过一年的跟踪观察,覆草对幼林的新稍长和树高都有提高作用,作用大小随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即D处理>C处理>B处理>A处理>CK1处理。其中D处理(覆草7500kg/hm2)的春梢长12.63cm,是对照的130.6%;夏梢长28.52cm,是对照的144.8%;秋梢长22.38cm,是对照的125.7%;树高由1.21m长到1.71m,增加幅度为44.25%;间种不仅能提高油茶的新稍长和树高:间种花生春梢新稍长增加34.02%,夏梢新稍长增加15.18%,秋梢新稍长增加17.29%;树高增加30.50%;间种红薯夏梢新稍长增加27.51%,秋梢新稍长增加6.84%;树高增加32.93%;而且还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间种物所获得的收益:试验中间种花生纯收入增加706.1元/667m2;间种红薯纯收入可增加686.5元/667m2。试验中选用10项测定指标(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数量、新稍长度和树高净生长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0-20cm土层8个处理的综合得分,说明无论是覆草还是间种均能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提高幼林生长量,稻草覆盖试验D处理(覆草7500kg/hm2)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间种试验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间种红薯与D处理(覆草7500kg/hm2)相比较,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

二、免耕覆盖对桑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耕覆盖对桑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环境及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5 不同覆盖处理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3.6 不同覆盖处理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4.2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4 不同覆盖处理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4.5 不同覆盖处理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 展望
6 结论
    6.1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6.2 不同覆盖处理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秸秆还田和施肥研究
        1.3.2 土壤氮组分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1.3.3 土壤碳组分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1.3.4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碳氮组分的相互影响关系
        1.3.6 本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4.1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pH值、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1.4.4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4.5 土壤碳氮形态及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试验设计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材料
    2.4 测试方法
        2.4.1 土壤全氮的测定
        2.4.2 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测定
        2.4.3 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总碳、溶解性有机碳、无机碳的测定
        2.4.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可溶性氮的测定
        2.4.5 麦豆小区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测定
        2.4.6 土壤总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2.4.7 土壤水分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氮素动态影响
    3.1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全氮含量动态变化
        3.1.1 土壤全氮含量
        3.1.2 土壤无机氮含量
        3.1.3 土壤有机氮占比
    3.2 麦豆轮作轮作模式下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动态变化
        3.2.1 土壤铵态氮含量
        3.2.2 土壤中铵态氮的层化比
        3.2.3 土壤中铵态氮所占全氮比例
    3.3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
        3.3.1 土壤中硝态氮含量
        3.3.2 土壤中硝态氮层化比
        3.3.3 硝态氮所占全氮比例
    3.4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动态变化
        3.4.1 土壤中微生物氮含量动态变化
        3.4.2 土壤微生物量氮层化比
        3.4.3 微生物氮占全氮含量比例
    3.5 小结
第四章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4.1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动态变化
    4.2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溶解性总碳动态变化
        4.2.1 土壤溶解性总碳含量动态变化
        4.2.2 溶解性总碳占土壤有机碳比例
    4.3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动态变化
        4.3.1 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动态变化
        4.3.2 溶解性有机碳占溶解性总碳的比例
        4.3.3 溶解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比例
    4.4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溶解性无机碳含量动态变化
        4.4.1 土壤无机碳动态变化
        4.4.2 土壤无机碳占溶解性总碳比例
        4.4.3 土壤无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
        4.4.4 土壤无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的比例
    4.5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动态变化
        4.5.1 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动态变化
        4.5.2 土壤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
    4.6 不同处理下土壤和微生物碳氮化学计量比
        4.6.1 土壤碳氮比
        4.6.2 土壤微生物碳氮比
    4.7 小结
第五章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长期麦豆轮作土壤水分、pH值及产量的影响
    5.1 麦豆轮作模式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5.2 麦豆轮作模式下的土壤pH值动态变化
    5.3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 作物产量与土壤碳氮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1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6.1.1 各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6.1.2 对各分类水平上细菌菌群数的影响
        6.1.3 对细菌群落门水平上多样性的影响
    6.2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6.2.1 各处理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6.2.2 对各分类水平上真菌菌群数的影响
        6.2.3 对土壤真菌群落门水平上多样性的影响
    6.3 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与门水平菌群结构相关性分析
        6.3.1 土壤细菌多样性与门水平菌群群落的相关性
        6.3.2 土壤真菌多样性与门水平菌群群落的相关性
        6.3.3 土壤细菌、真菌门水平菌上群群落的相关性
    6.4 小结
第七章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碳氮组分关系
    7.1 土壤氮素形态及含量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2 土壤碳素形态及含量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3 土壤碳氮元素化学计量比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4 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碳氮养分环境的关系
    7.5 土壤细菌、真菌与土壤碳氮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7.5.1 土壤细菌菌群结构与土壤碳氮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7.5.2 土壤真菌菌群结构与土壤碳氮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7.6 小结
第八章 讨论、结论与创新点
    8.1 讨论
        8.1.1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对土壤各形态氮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8.1.2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对土壤各形态碳素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8.1.3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8.1.4 土壤碳氮组分对细菌、真菌门分类水平菌群结构的影响
    8.2 结论
        8.2.1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提升了麦豆轮作下土壤氮素含量
        8.2.2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提升了麦豆轮作下土壤碳素含量
        8.2.3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影响了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
        8.2.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氮素、碳素变化趋势的响应
    8.3 创新性
    8.4 本研究不足及下一步展望
        8.4.1 研究不足
        8.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环境及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项目测定及方法
    2.5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3.3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1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全盐含量的影响
    4.2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4.3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5.1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5.2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
    5.4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根系活力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生长指标及品质的影响
    6.1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6.2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形态指标的影响
    6.3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6.4 生草覆盖处理下酿酒葡萄综合特性的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6.5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宁夏南部山区免耕覆盖栽培对冬麦及土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免耕覆盖栽培管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2.1 免耕覆盖栽培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1.2.2 免耕覆盖栽培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1.2.3 免耕覆盖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2.4 免耕覆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1.2.5 免耕覆盖栽培管理措施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4 测定方法
        2.4.1 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
        2.4.2 土壤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2.4.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测定
        2.4.4 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主要性状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免耕覆盖栽培管理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1.1 免耕覆盖栽培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1.2 免耕覆盖栽培管理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1.3 免耕覆盖栽培管理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的影响
    3.2 免耕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3.2.2 免耕栽培管理措施对土壤AM真菌生物量的影响
        3.2.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土壤理化、生物学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3.2.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土壤因子的相互关系
    3.3 免耕覆盖栽培对于AM真菌主要性状的影响
        3.3.1 免耕覆盖栽培对AM真菌菌根侵染率及孢子密度的影响
        3.3.2 免耕覆盖栽培对土壤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3.3.4 土壤AM真菌生物量与土壤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4 免耕覆盖栽培对冬麦的影响
        3.4.1 免耕覆盖栽培对冬麦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3.4.2 冬麦产量与土壤理化、生物学性状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3.4.3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免耕覆盖栽培对土壤理化、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4.2 免耕覆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4.3 免耕覆盖栽培对土壤AM真菌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4.4 免耕覆盖栽培管理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筒介

(5)中国南方梨园生草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
        1.1.2 我国梨产业现状
    1.2 果园生草概述
        1.2.1 果园土壤管理制度
        1.2.1.1 清耕
        1.2.1.2 覆盖法
        1.2.1.3 果粮间作
        1.2.1.4 免耕制
        1.2.1.5 生草制
        1.2.2 果园生草的意义
        1.2.3 果园生草制研究进展
        1.2.3.1 果园生草对土壤物化性质的影响
        1.2.3.2 果园生草覆盖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2.3.3 果园生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1.2.3.4 果园生草覆盖对土壤矿质营养的影响
        1.2.3.5 果园生草覆盖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的影响
        1.2.3.6 生草栽培对果园温湿度的影响
        1.2.3.7 果园生草覆盖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8 生草覆盖栽培对果树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1.2.3.9 果园生草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病虫害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2.1.1 浙江省富阳市梨园
        2.1.2 四川省金堂县梨园
        2.1.3 云南省安宁市梨园
        2.1.4 福建省建宁县梨园
    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2.3 样本采集和测定方法
        2.3.1 鲜草覆盖前、后土壤采样
        2.3.2 鲜草采集和处理
        2.3.3 果实采样
        2.3.4 样本分析测定方法
        2.3.4.1 土壤养分测定
        2.3.4.2 土壤pH测定
        2.3.4.3 鲜草株高、鲜干草产量测定
        2.3.4.4 草种养分测定
        2.3.4.5 果实单果重和横纵径测定
        2.3.4.6 果实硬度测定
        2.3.4.7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2.3.4.8 果实可溶性糖、酸含量测定
    2.4 试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浙江省富阳新登梨园生草效应
        3.1.1 果园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1 不同草种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1.1.2 不同草种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1.1.3 不同草种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1.1.4 不同草种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
        3.1.2 鲜干草产量及养分比较
        3.1.2.1 不同草种株高及生物学产量比较
        3.1.2.2 不同草种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3.1.3 行间生草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3.2 四川省金堂县梨园生草效应
        3.2.1 行间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1.1 不同草种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2.1.2 不同草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2.1.3 不同草种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2.1.4 不同草种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
        3.2.2 鲜干草产量及养分比较
        3.2.2.1 不同草种株高及生物产量比较
        3.2.2.2 不同草种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3.2.2.3 不同草种营养积累的综合影响评价
        3.2.3 行间生草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3.3 福建省建宁县梨园生草效应
        3.3.1 行间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1.1 不同草种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3.1.2 不同草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3.1.3 不同草种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影响
        3.3.1.4 不同草种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
        3.3.2 草种生物产量及养分比较
        3.3.2.1 不同草种株高及生物产量比较
        3.3.2.2 不同草种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3.3.2.3 不同草种营养积累的综合影响评价
        3.3.3 行间生草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3.4 云南省安宁市梨园生草效应
        3.4.1 行间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4.1.1 不同草种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4.1.2 不同草种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4.1.3 不同草种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影响
        3.4.1.4 不同草种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
        3.4.2 鲜干草产量及养分比较
        3.4.2.1 不同草种株高及生物产量比较
        3.4.2.2 不同草种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3.4.2.3 不同草种营养积累的综合影响评价
    3.5 讨论
4 小结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和展望
        4.2.1 主要创新点
        4.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南方梨园生草栽培技术规程
作者简历

(6)生物覆盖对银杏用材林土壤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生物覆盖的研究状况
    1.2 生物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1 生物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2.2 生物覆盖对土壤 pH 的影响
        1.2.3 生物覆盖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1.2.4 生物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5 生物覆盖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2.6 生物覆盖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1.2.7 生物覆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8 生物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1.3 生物覆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覆盖材料及覆盖量对土壤氮的影响
        3.1.1 土壤全氮
        3.1.1.1 覆盖量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1.1.2 覆盖材料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1.2 土壤碱解氮
        3.1.2.1 覆盖量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1.2.2 覆盖材料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2 覆盖材料及覆盖量对土壤磷的影响
        3.2.1 土壤全磷
        3.2.1.1 覆盖量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3.2.1.2 覆盖材料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3.2.2 土壤速效磷
        3.2.2.1 覆盖量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2.2.2 覆盖材料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3 覆盖材料及覆盖量对土壤钾的影响
        3.3.1 土壤全钾
        3.3.1.1 覆盖量对土壤全钾的影响
        3.3.1.2 覆盖材料对土壤全钾的影响
        3.3.2 土壤速效钾
        3.3.2.1 覆盖量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3.2.2 覆盖材料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4 覆盖材料及覆盖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4.1 覆盖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4.2 覆盖材料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5 覆盖材料及覆盖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1 覆盖材料及覆盖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5.1.1 覆盖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5.1.2 覆盖材料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5.2 覆盖材料及覆盖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5.2.1 覆盖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5.2.2 覆盖材料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5.3 覆盖材料及覆盖量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5.3.1 覆盖量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5.3.2 覆盖材料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5.4 覆盖材料及覆盖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5.4.1 覆盖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5.4.2 覆盖材料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6 覆盖材料及覆盖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3.6.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
        3.6.1.1 覆盖量对土壤微生物量 C 影响
        3.6.1.2 覆盖材料对土壤微生物量 C 的影响
        3.6.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N
        3.6.2.1 覆盖量对土壤微生物量 N 影响
        3.6.2.2 覆盖材料对土壤微生物量 N 的影响
    3.7 土壤氮磷钾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3.7.1 土壤氮磷钾养分和土壤酶及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生物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4.2 生物覆盖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4.3 生物覆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生物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4.5 土壤养分与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相关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7)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土壤体系中钾素循环和钾素平衡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土壤钾素形态特征的影响
        1.2.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下土壤钾素固定特征
        1.2.5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下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的特征
        1.2.6 钾肥的植物有效性及施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产量和钾素平衡及钾肥利用效率的研究
        1.3.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的影响
        1.3.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土壤钾素固定的影响及其机理
        1.3.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土壤
        2.1.3 种植制度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3.1 植株样品
        2.3.2 土壤样品
    2.4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作物产量测定
        2.4.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3 土壤钾素固定试验
        2.4.4 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试验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1.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8/2009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作物产量的影响
        3.1.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9/2010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作物产量的影响
        3.1.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10/2011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作物产量的影响
        3.1.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产量影响的差异分析
    3.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2.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钾素农学效率的影响
        3.2.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钾素偏生产力的影响
        3.2.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钾素回收率的影响
        3.2.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钾素钾肥利用效率综合影响分析
    3.3 秸秆替代化学钾肥的作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3.5 讨论
第四章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不同钾素形态的影响
    4.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8/2009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钾素状况的影响
        4.1.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速效钾状况的影响
        4.1.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非交换性钾状况的影响
        4.1.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矿物态钾状况的影响
        4.1.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全钾的影响
        4.1.5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各形态钾素比例的影响
    4.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9/2010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钾素状况的影响
        4.2.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速效钾状况的影响
        4.2.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非交换性钾状况的影响
        4.2.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矿物态钾状况的影响
        4.2.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全钾的影响
        4.2.5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各形态钾素比例的影响
    4.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10/2011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钾素状况的影响
        4.3.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速效钾状况的影响
        4.3.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非交换性钾状况的影响
        4.3.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矿物态钾状况的影响
        4.3.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全钾的影响
        4.3.5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各形态钾素比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4.5 讨论
第五章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土壤体系中钾素平衡的影响
    5.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8/2009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钾素平衡的影响
    5.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9/2010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钾素平衡的影响
    5.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10/2011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钾素平衡的影响
    5.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钾素平衡影响的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5.6 讨论
第六章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土壤钾素固定的影响及其机理
    6.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土壤固钾率(量)的影响
        6.1.1 定位试验前耕层土壤固钾率(量)
        6.1.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8/2009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固钾率(量)的影响
        6.1.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9/2010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固钾率(量)的影响
        6.1.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10/2011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固钾率(量)的影响
    6.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土壤固钾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影响钾素固定的因素
        6.2.2 土壤钾素固定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6.3 本章小结
    6.4 讨论
第七章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及其机理
    7.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的影响
        7.1.1 定位试验前耕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影响
        7.1.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8/2009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的影响
        7.1.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9/2010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的影响
        7.1.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10/2011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的影响
    7.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下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动力学方程
        7.2.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下非交换性钾释放的一级动力学方程曲线
        7.2.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非交换性钾释放相关参数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8.1 全文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秸秆覆盖下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秸秆覆盖下作物的生理效应
    2.1 秸秆覆盖下作物发芽出苗情况
    2.2 秸秆覆盖下作物植株的生长情况
    2.3 秸秆覆盖下作物叶片生理特性的变化
    2.4 秸秆覆盖下作物叶片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2.5 秸秆覆盖下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变化
3 秸秆覆盖下作物的生态效应
    3.1 秸秆覆盖下土壤温度的变化
    3.2 秸秆覆盖下土壤容重的变化
    3.3 秸秆覆盖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3.4 秸秆覆盖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3.5 秸秆覆盖下田间杂草的生长情况
    3.6 秸秆覆盖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
    3.7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土流失的影响

(9)免耕稻草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川芎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1.1 发展川芎生产的意义
        1.1.2 研究川芎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的必要性
    1.2 文献综述
        1.2.1 稻草(覆盖)还田的效应
        1.2.2 免耕的作用
        1.2.3 川芎农艺学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及条件
    2.3 试验设计
    2.4 主要栽培管理措施
    2.5 调查测定项目
        2.5.1 川芎出苗率和形态指标测定
        2.5.2 干物质积累
        2.5.3 土样分析
        2.5.4 微生物培养基
        2.5.5 土壤微生物分离与计数
        2.5.6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5.7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2.5.8 川芎品质分析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免耕稻草覆盖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3.1.1 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1.2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1.3 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2 免耕稻草覆盖对川芎生长的影响
        3.2.1 对出苗成苗的影响
        3.2.2 对株高和茎数的影响
        3.2.3 对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
    3.3 免耕稻草覆盖对川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3.1 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3.3.2 对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3.4 部分指标(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4.1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关系
        3.4.2 土壤肥力与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的关系
        3.4.3 川芎产量与植株性状的关系
        3.4.4 川芎产量与土壤肥力、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关系
4 小结与讨论
    4.1 免耕稻草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2 免耕稻草覆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免耕稻草覆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免耕稻草覆盖对川芎生长的影响
    4.5 免耕稻草覆盖对川芎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油茶林地覆盖和间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幼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秸秆覆盖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秸秆覆盖的发展
        1.2.2 秸秆覆盖的土壤效应
        1.2.3 秸秆覆盖的环境效应
        1.2.4 秸秆覆盖对树体营养生长的影响
    1.3 间种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间种的土壤效应
        1.3.2 间种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1.3.3 间种的经济效益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稻草覆盖
        2.3.2 间种
    2.4 试验方法
        2.4.1 土壤温度
        2.4.2 土壤水分
        2.4.3 土壤容重、总孔隙度
        2.4.4 土壤养分
        2.4.5 土壤微生物
        2.4.6 幼林生长量测定
    2.5 间种物收获方式
    2.6 主成分分析方法
    2.7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覆盖和间种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1.1 稻草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1.2 间种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1.3 小结
    3.2 覆盖和间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1 稻草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2 间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3 小结
    3.3 覆盖和间种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影响
        3.3.1 稻草覆盖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影响
        3.3.2 间种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影响
        3.3.3 小结
    3.4 覆盖和间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4.1 稻草覆盖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4.2 间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4.3 小结
    3.5 覆盖和间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5.1 稻草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5.2 间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5.3 小结
    3.6 覆盖和间种对油茶幼林生长量的影响
        3.6.1 稻草覆盖对油茶幼林生长量的影响
        3.6.2 间种对油茶幼林生长量的影响
    3.7 间种对油茶园的经济投入产出分析
    3.8 不同处理下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树体生长综合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覆盖和间种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4.1.2 覆盖和间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1.3 覆盖和间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4 覆盖和间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1.5 覆盖和间种对油茶幼林生长量的影响
        4.1.6 覆盖和间种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幼林生长的综合分析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四、免耕覆盖对桑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环境及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刘长源.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孔德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环境及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研究[D]. 庞群虎. 宁夏大学, 2019
  • [4]宁夏南部山区免耕覆盖栽培对冬麦及土壤的影响[D]. 李贺. 宁夏大学, 2018(01)
  • [5]中国南方梨园生草效应研究[D]. 杨奉霞. 浙江大学, 2015(08)
  • [6]生物覆盖对银杏用材林土壤特性的影响[D]. 曾祥东.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7]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D]. 王志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8]秸秆覆盖下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综述[J]. 贾景云. 陕西水利, 2012(03)
  • [9]免耕稻草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川芎生长的影响[D]. 蓝天琼.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10]油茶林地覆盖和间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幼林生长的影响[D]. 王玉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免耕覆盖对桑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