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铁矿的成矿蚀变及成矿机制

玳瑁铁矿的成矿蚀变及成矿机制

一、玢岩铁矿矿化蚀变作用及成矿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胡,孙丰瑞,张钊,刘纯波,严文婕,马春,居维伟,张悦秋[1](2020)在《安徽宁芜盆地杨庄玢岩型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省杨庄铁矿是近年来在钟姑山矿田新发现的又一大型铁矿床,位于宁芜盆地南段钟姑山复背斜的次级褶皱向阳向斜构造的北转折端,矿体主要赋存于徐家山组与闪长(玢)岩的内外接触带、三叠系徐家山组地层中及闪长(玢)岩内部,整体走向NW,倾向SW,局部倾向SE,倾角变化较大,总体呈似层状、层状、透镜状产出,局部具分支复合、膨大收缩,尖灭再现等特征,矿石以磁铁矿为主,次为(假象)赤铁矿矿石,矿石结构以他形-半自形微细粒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稠密浸染状构造为主,矿床成因应属气化-热液交代为主的充填-接触交代型铁矿床,明显有别于已有的凤凰山(白象山)式、姑山式铁矿床,应为新亚式"杨庄式玢岩铁矿"。该新亚式的提出,丰富了"玢岩铁矿"模式。

宋哲[2](2020)在《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山岩型铁矿作为我国主要的铁矿床类型之一,具有规模大、品位高的特征,有较高开采价值。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宁芜-庐枞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主要分布于新疆的西天山、东天山、阿尔泰等地。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不仅近年来找矿取得巨大突破,而且研究工作深入,建立了包括岩浆型(塔尔塔格铁矿)、热液型(智博、查岗诺尔、松湖、备战等铁矿)、热液-沉积型(式可布台铁矿)3种铁矿化类型的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东天山与西天山类似,在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中也发现了雅满苏、沙泉子、黑尖山、红云滩、赤龙峰等一系列具有经济价值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但是对成矿过程以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程度较低,影响了对进一步找矿潜力的评估。因此本文以新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带中黑尖山铁矿床、雅满苏铁矿床、赤龙峰铁矿床分别作为矿浆型铁矿化、岩浆热液交代-充填铁矿化、热液-沉积型铁矿化的典型代表,通过描述每个矿化类型典型矿床的含矿构造,矿体和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组合以及围岩蚀变特征,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从成矿作用、构造背景、赋矿围岩、蚀变类型、矿物组合、矿体特征、矿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探讨了成矿机理,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在黑尖山铁矿床矿体围岩安山质角砾熔岩中发现五种富铁团块(钠长石-磁铁矿型、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钾长石-磁铁矿型、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结合富铁团块中磁铁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得出五种富铁团块分别代表岩浆-水热系统的不同演化阶段:依次为钠长石磁铁矿型富铁团块为岩浆活动产物;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和钾长石磁铁矿型富铁团块为岩浆-热液过渡的产物;而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则可能为热液作用的产物。且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的磁铁矿成分特征与矿石矿物中磁铁矿的成分特征最为相似,所以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是残余富铁矿浆结晶且受热液完全交代产物。建立了黑尖山铁矿床富铁团块的形成模型:是由富水且氧化的富铁矿浆在寄主角砾状安山质熔岩的裂缝中结晶并释放出气体,形成囊状和杏仁状的富铁团块。雅满苏铁矿床为岩浆热液交代-充填型铁矿床,对矿床含矿玄武岩进行全岩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雅满苏玄武岩样品均属于弧岩浆范畴,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同时玄武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洋壳物质的交代。利用磁铁矿单矿物Fe,O同位素和原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雅满苏铁矿和同处一个成矿带的多头山铁矿和骆驼峰铁矿研究,根据主要矿物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岩浆热液交代-充填铁矿化矿石中磁铁矿分为三种,根据不同类型矿石中磁铁矿组分和铁同位素分馏特征不同,表明成矿环境有两种:岩浆热液环境和后期热液环境。因此阿齐山-雅满苏火山岩型铁矿带热液型铁矿床具有岩浆作用到热液作用的连续成矿过程。赤龙峰铁矿床为热液-沉积型铁矿床,对该矿床开展了主要矿石矿物赤铁矿的单矿物Fe,O同位素分析和原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以及与矿石中主要矿物重晶石S同位素的分析,提出重晶石和赤铁矿均为为海相环境。且成矿物质的富集与热液蚀变无直接联系,但矿床的主要的成分硅、铁以化学沉积物的形式析出,具有热液特征。表明硅、铁是来源于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流体。综合新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带中三种典型铁矿化类型,认为这三种铁矿化类型反映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中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火山活动及成矿的过程,具体可分为:1)母岩浆形成阶段(成矿母岩浆形成阶段);2)富铁矿浆分离结晶阶段(黑尖山铁矿床中富铁团块形成阶段);3)岩浆热液成矿阶段(区域绝大多数与雅满苏铁矿相似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形成阶段);4)热液-沉积成矿阶段(赤龙峰铁矿形成阶段)。因此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带的不同矿化类型是基于时间变化(火山活动早晚、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空间差异(以火山机构为载体,成矿位置处于火山口的近端至远端的不同)所造成的,代表的是一个连续,具有密切联系的成矿过程。

沈崇辉[3](2020)在《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认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宁芜盆地中段。本次工作对该绿松石矿带中大黄山和笔架山典型矿床进行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探讨了绿松石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旨在丰富和完善绿松石成矿理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盆地内玢岩型磁铁矿床的伴生矿床,含磷灰石磁铁矿体(岩)为绿松石矿床的成矿母岩,矿体赋存于高岭石化岩段铁矿体和邻近的围岩辉石闪长玢岩节理裂隙内。绿松石矿床成矿阶段包括假象阶段(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和热液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绿松石矿石矿物以假象状、结核状和脉状形态产出。绿松石具致密微晶-鳞片状、不规则球粒状、放射纤维球粒状等变胶结构,其结构和结晶程度受成矿方式、杂质矿物和重结晶作用控制。绿松石成矿和胶体重结晶过程中,晶体结构中Fe3+和A13+可形成完全类质同象替代。随绿松石中w(TFeO)增加,颜色由蓝色调向绿色调、黄绿色调变化;当绿松石中w(TFeO)大于w(CuO)时,可划归为绿松石矿物族中的磷铜铁矿(铁绿松石)。与绿松石共生黄铁矿的晶形特征、Co和Ni含量、Co/Ni比值(32-51)和硫同位素值(δ34S=8.3-11.9‰),指示绿松石成矿热液来源于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浆热液,热液中的水来源于岩浆水,并混合大气降水。根据绿松石共生矿物组合判断成矿温度约为270℃左右,成矿热液为酸性中低温热液。绿松石和磷灰石主要化学成分均为P205,二者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近似,表明绿松石成矿物质P来源于成矿母岩(磁铁矿岩)中的磷灰石。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成因指示成矿物质Cu源于火山岩浆热液。绿松石共生和蚀变矿物指示成矿物质Fe和Al来源于成矿母岩中磁铁矿和钠长石。综合研究认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成因。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成矿母岩(磁铁矿岩)发生绿松石矿化,并在成矿母岩和围岩(辉石)闪长玢岩的构造裂隙部位富集成矿。大面积高岭石化和黄铁矿化,地表零星分布的蓝铁矿、银星石等磷酸盐矿物,孔雀石、蓝铜矿等次生含铜矿物是绿松石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玢岩型磁铁矿床发育区域是绿松石矿床的重要的找矿方向。

田绒[4](2020)在《西秦岭解板沟一带晚三叠世火山作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甘肃省1:5万永宁镇(I48E013017)、两当县(I48E013018)、太阳寺(I48E012018)三幅矿产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在西秦岭甘肃省两当县解板沟一带原划舒家坝群分布区新填绘出一套被断裂围限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系。通过野外调研和岩石矿物学研究表明,新填绘出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系岩石组合主要为安山质凝灰岩、英安岩、流纹岩、中酸性凝灰岩,局部出露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安山扮岩和玄武安山岩。火山-沉积韵律自下而上为:(1)英安质火山角砾岩、中酸性凝灰岩夹铁矿体→(2)英安岩、流纹岩夹安山玢岩及铁矿体,顶部为灰岩→(3)英安质凝灰岩、安山质凝灰岩互层夹玄武安山岩→(4)安山质凝灰岩、安山凝灰质砂岩,反映出中心式火山作用特征。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流纹岩(18HG-1)和英安岩(18HG-2)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04±2)Ma和(209±3)Ma,表明新填绘出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系形成于晚三叠世。依据岩石组合和同位素测年结果,结合区域地质对比,将该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系从原舒家坝群(D2-3S)中解体出来,划归华日组(T3hr)。该研究成果揭示西秦岭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可从西部的青海省兴海县,向东经贵德县、同仁县、甘肃省合作市、宕昌,可延至本研究区甘肃省两当县,断续延伸约680千米。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华日组火山岩具有钙碱性系列的特征。综合判别认为华日组火山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并遭受了后期右行走滑拉分作用的改造。研究区铁矿形成于火山作用中晚期,矿体主要赋存于火山口附近,受火山机构控制明显。铁矿体产于溢流相中酸性火山熔岩和爆发相中酸性火山角砾岩两个层位,相当于理想玢岩型铁矿成矿模式中火山热液-沉积的龙旗山式和高温气液交代-充填的凹山式矿床。依据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异常、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区域断裂构造、华日组火山岩分布范围以及已知矿产等,将研究区划分出太阳寺-荒路沟、马蹄沟-麻地沟、娘娘庙-水磨沟3个金成矿预测区和红庙子-安沟、平梁-解板沟2个铁成矿预测区。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初步认为东、西秦岭在印支期地质构造演化具有差异性。东秦岭主要表现为陆内挤压造山作用,而西秦岭表现形式为强烈的陆内挤压造山作用后期发生了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作用。东、西秦岭在印支期地质构造演化存在差异性的动力学机制及地质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赵新福,曾丽平,廖旺,李婉婷,胡浩,李建威[5](2020)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铁矿研究新进展及对矿床成因的启示》文中认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宁芜和庐枞火山岩盆地中发育了大量与早白垩世(约130 Ma)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玢岩铁矿。这类矿床的特征为具有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透辉石)矿物组合,在国际上一般被称为铁氧化物-磷灰石型(Iron O xide-Apatite,IOA)或基鲁纳型(Kiruna-type)矿床。玢岩铁矿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其成因就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矿浆、岩浆热液及矿浆-热液过渡的观点。近年来的高精度年代学揭示出宁芜和庐枞盆地内玢岩铁矿在约130 Ma集中爆发成矿。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次火山岩体,且成矿早期流体具有高温(550~780℃)和超高盐度(可达90%NaCleq)的特点。这些特点与成矿岩体及周围火山岩在成矿早阶段发育大规模钠质蚀变相吻合;但同时S-Sr等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在铁成矿过程中还有外来壳源(如膏盐层物质)流体的加入。一些研究工作还表明玢岩铁矿与夕卡岩型铁矿具有相似的热液蚀变演化过程,暗示两者或许存在某些成因联系,很可能是相似流体与不同性质围岩及在不同温度下水岩交代产物。这些新的证据为探讨玢岩铁矿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因机制提供了新的制约,也带来了新问题。本文从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早期流体性质、玢岩铁矿与夕卡岩铁矿及其外围新发现的金铜矿化的成因联系等角度,对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铁矿研究的主要新进展进行初步总结。当前IOA型矿床的成因研究成为国际上矿床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除了长期争论的矿浆成因和岩浆热液成因,最近提出多个了岩浆-热液复合成矿模型,如岩浆磁铁矿-气泡悬浮模型及富水铁熔体的上升、脱气和侵位成因模型。将IOA型矿床成因争论的焦点逐渐聚焦在岩浆到岩浆后(岩浆热液)阶段,铁质究竟是以含铁岩浆热液、铁矿浆(Fe-O或P-Ca-Fe-O),还是岩浆磁铁矿微晶或其他未知的形式来富集成矿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对以上的新模型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并与长江中下游的矿床进行对比。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6](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贾蔡[7](2019)在《宁芜盆地钟姑矿田典型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矿过程的数值模拟是在基本物理化学方程及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有限差分或有限元等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而定量分析各种地质要素对成矿系统的影响,验证已有的成矿理论,获得新的认识。白象山铁矿床、杨庄铁矿床和姑山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火山岩盆地钟姑矿田内的典型矿床。前人研究显示,白象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是典型的热液充填—接触交代型矿床,而姑山铁矿床的成因目前尚存在争议。为了对比分析上述典型矿床成矿过程的异同,同时深入探讨矿床形成的内在机制和矿床类型,本文基于多源数据解译的地质剖面进行地质模型构建,并在力—热耦合条件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对不同矿床的成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过程中重点针对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扩容空间的形成机制开展研究,并通过典型矿床的扩容空间形成特点进一步解释其矿床成因。研究结果显示,姑山铁矿床、杨庄铁矿床和白象山铁矿床可能具有不同的成矿过程。随着岩体的逐渐冷却,杨庄铁矿床的岩体和地层接触带出现明显的扩容空间,可为成矿流体的汇聚及矿质的沉淀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热液矿床的形成;白象山铁矿床内的扩容空间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且扩容空间形成机制具有不同特点;姑山铁矿床内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附近只有局部区域出现扩容空间,体应变数值较小、扩容空间形态变化大且持续时间短,不利于大规模的流体汇聚及矿质的沉淀,表明姑山铁矿床可能主要为岩浆成因,后期可能受到少量热液的叠加改造。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钟姑矿田内典型矿床的成因问题等提供定量化的数据和证据支持。此外,论文进一步对模拟参数的不确定性开展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白象山铁矿床的扩容空间更容易在低引张速度或无引张速度的构造环境下形成,而杨庄铁矿床和姑山铁矿床则受构造环境的影响不显着;此外,不同岩石物性参数也会影响扩容空间的形成,其中岩体的扩容角对于扩容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数值模拟过程中需要重点厘定和关注。

余何[8](2018)在《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文中提出江南古陆西南缘毗邻古亚洲成矿域、古特提斯成矿域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处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碰撞拼合部位,是我国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集中区——南岭成矿带西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育与层滑作用有关的数量多、储量大、矿石富、碳酸盐岩容矿的铅锌矿床。本论文以层滑作用为主线,系统研究了区内典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形貌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构造控矿与成矿的机理、铅锌成矿机制以及成矿时代,综合建立了区域层滑成矿模式。研究区自泥盆纪以来发育一套厚愈万米的碳酸盐岩、砂岩与泥质岩、页岩夹层或互层的沉积建造,不同层位岩性软硬相间。区域上层滑作用广泛发育,形成的层滑构造及其组合样式大相径庭,主要有4种层滑构造组合样式,分别是:(1)层滑-剪切带型(以五圩矿田箭猪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代表);(2)层滑-拉张型(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代表);(3)层滑-溶洞型(以江永铅锌矿床为代表);(4)层滑-角砾岩型(以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代表)。研究区与层滑作用有关的典型矿床的微量、硫铅、碳氧、氢氧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流体的特征表明区内不同矿床的成矿机制总体相似,但也各具特色,主要有3种主要机制,分别是:(1)与多源流体混合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以长坡-铜坑、江永、黄沙坪及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代表);(2)与有机质还原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以北山铅锌矿床为代表);(3)与古油气藏破坏有关的铅锌矿床(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代表)。基于构造解析定年结果,本文认为大厂长坡-铜坑矿床是集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于一体的多因复成矿床,并发现了印支期层滑作用对铅锌成矿的重要贡献。这对于建立华南研究相对滞后的印支期成矿系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对泗顶矿床进行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测试,结果揭示了区内海西期(360 Ma±5 Ma)层滑成矿作用的存在。根据成矿时代分析,本文认为区内存在360 Ma、240200 Ma、16595 Ma三期层滑成矿事件,并分别对应区域拉张、古特提斯洋闭合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引起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动力学过程。岩石圈不均一的圈层结构、岩性差异组成是层滑发生的物质基础,层滑作用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区内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形成的差异性受控于层滑构造的差异性。基于“构造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三位一体的研究,首次建立了区域海西-印支-燕山期层滑成矿模式——三期层滑成矿模式。

张博[9](2016)在《新疆和静县备战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备战铁矿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是一个已探明铁资源储量近5亿吨的大型磁铁矿矿床。该铁矿床的形成与赋矿的石炭纪中基性火山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前人对这两者曾开展过不同方面及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但限于研究手段的不同以及研究层次的迥异,对其构造环境、成矿机理、成因类型划分等问题尚未达成一致认识。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依托系统的野外地质、岩相学、矿相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主微量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磁铁矿标型特征、磁铁矿的氧同位素及原位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详细探讨该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其与中基性火山岩之间的关系以及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成矿机理、成因类型等问题。研究表明备战铁矿区赋矿的中基性火山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的活动大陆弧环境,其形成与早石炭世末期北天山洋向伊犁地块之下的B型俯冲有关。中基性火山岩的母岩浆是由受俯冲洋壳析出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且岩浆在演化期间经历了AFC过程。备战铁矿床的铁质来源于富铁的玄武质母岩浆,成矿作用包括氧化物熔离成矿、隐爆成矿、热液交代成矿等多种方式。通过对矿石组构等方面的研究,可将备战铁矿床的成矿期次划分为隐爆-矿浆期和隐爆-热液期。该铁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受伸展作用、火山机构、挥发份等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其在成因类型上属于“火山岩型”铁矿床中的“矿浆-火山热液复合亚型”铁矿床。

毛志昊[10](2016)在《江西大湖塘超大型斑岩钨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作用》文中指出大湖塘超大型斑岩钨矿是江南古陆钨矿带中最具代表性的矿床,本文对其开展解剖研究,旨在探讨形成过程及成矿背景。大湖塘斑岩钨成矿与燕山期花岗岩小岩株密切相关,围岩主要为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及双桥山群千枚岩。此次工作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测得燕山期三个阶段成岩年龄分别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47.5±1.2147.3±1.3Ma,细粒花岗岩146.0±1.4144.67±0.96Ma,花岗斑岩143.1±1.2142.0±1.6Ma;运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获得石门寺和狮尾洞矿段的成矿年龄在143.8Ma至138.4Ma之间,这些与位于钨矿带北侧与之相平行的长江中下游铁铜金多金属矿带在成岩成矿时间上相吻合。三阶段岩石的A/CNK比值为1.091.26,反映为S型花岗岩;矿石辉钼矿中Re含量仅(0.57.8)ppm,与长江中下游铁铜金多金属矿带辉钼矿中Re含量(531169ppm)形成明显的反差,也指示来源于上地壳。三阶段岩石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和中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Rb、Th、U和K的正异常以及Ba、Nb、P和Ti的负异常特点,表明岩浆具有高分异演化的特点;其(87Sr/86Sr)(t=145)变化范围(0.7150.737),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主要集中于1.31.6Ga,表明来源于同一岩浆房,双桥山群可能是其母源。因此,研究提出了高分异花岗质岩浆多阶段侵位与成矿模型。将大湖塘成矿作用划分为角岩-伟晶岩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又分为钾长石、钨矿和碳酸盐三个矿化蚀变阶段。钨矿化阶段形成了细脉浸染型、隐爆角砾岩型和石英大脉型矿石。研究表明大湖塘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的气液两项包裹体,属NaCl-H2O流体体系。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44℃364℃,盐度0.18%7.73%,为中低温度、低盐度的岩浆流体。研究提出长江中下游及邻区钨和铜矿的地球动力学模型:约在160Ma左右Izanagi板块向北西斜俯冲,沿扬子、华北克拉通及秦岭造山带的结合部位俯冲板片发生撕裂和重熔形成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岩浆,并沿长江断裂侵位形成了铜多金属成矿带。在同样地球动力学背景下,软流圈沿东西向板片撕裂带上涌,导致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了过铝质花岗岩浆及有关的江南古陆型钨矿带。

二、玢岩铁矿矿化蚀变作用及成矿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玢岩铁矿矿化蚀变作用及成矿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宁芜盆地杨庄玢岩型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区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矿区地质
        (1)地层
        (2)构造
        (3)岩浆岩
        (4)地球物理特征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2.2 矿石组构
    2.3 围岩蚀变及分带
3 矿床成因
    3.1 玢岩铁矿找矿模式定义及分类
    3.2 与凤凰山(白象山)式、姑山式铁矿床特征对比
    3.3 矿床成因简述
4 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4.1 矿化富集规律
    4.2 找矿标志
    4.3 找矿方向
5 结论

(2)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外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2.2 国内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2.3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1.3.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火山岩特征
        2.4.2 侵入岩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研究样品与实验分析方法
    3.1 样品采集和处理
    3.2 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实验分析
    3.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4 矿物电子探针实验分析
    3.5 矿物LA-ICP-MS原位分析
    3.6 稳定同位素分析
    3.7 矿物能谱分析
第四章 矿浆型铁矿化-黑尖山铁矿
    4.1 矿床地质特征
    4.2 矿区富铁团块的特征
        4.2.1 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4.2.2 富铁基质地球化学特征
        4.2.3 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4.2.4 富铁基质Fe,O同位素特征
    4.3 富铁团块的成因及形成机理探究
        4.3.1 与围岩的时间关系
        4.3.2 物质来源
        4.3.3 成因及形成机理
        4.3.4 与铁成矿的关系
        4.3.5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富铁团块特征
第五章 岩浆热液交代-充填型铁矿化——雅满苏铁矿
    5.1 矿床地质特征
    5.2 含矿地层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5.3 含矿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5.3.1 全岩成分特征
        5.3.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5.4 玄武岩源区特征
    5.5 磁铁矿矿石特征
    5.6 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5.6.1 磁铁矿成分特征
        5.6.2 磁铁矿Fe,O同位素特征
    5.7 磁铁矿成因
    5.8 成矿过程探讨
第六章 热液-沉积型铁矿化——赤龙峰铁矿
    6.1 矿床地质特征
    6.2 矿石矿物学特征
    6.3 赤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6.3.1 赤铁矿成分特征
        6.3.2 赤铁矿Fe,O同位素特征
    6.4 铁矿石中重晶石S同位素特征
    6.5 矿床铁质来源
    6.6 矿床成因
第七章 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成因联系及成矿模式
    7.1 矿浆成矿机理
    7.2 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成矿机理
    7.3 热液-沉积成矿机理
    7.4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模型
第八章 我国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8.1 与长江中下游宁芜-庐枞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8.2 与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绿松石概述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1.3 绿松石研究现状
        1.3.1 基本特征和应用
        1.3.2 矿床成因
        1.3.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
    2.2 宁芜盆地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矿产资源
    2.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
        2.3.1 绿松石矿床分布
        2.3.2 岩石类型
        2.3.3 岩石蚀变
3 典型绿松石矿床特征
    3.1 大黄山绿松石矿床
        3.1.1 矿床地质
        3.1.2 矿化特征
    3.2 笔架山绿松石矿床
        3.2.1 矿床地质
        3.2.2 矿化特征
    3.3 绿松石矿床与磁铁矿矿床空间关系
    3.4 绿松石伴生(共生)矿物
4 矿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4.1.1 样品特征
        4.1.2 测试方法
    4.2 矿相学特征
        4.2.1 绿松石产出特征
        4.2.2 背散射(BSE)图像
    4.3 矿物学特征
        4.3.1 结构特征
        4.3.2 显微形貌(SEM)特征
        4.3.3 化学成分
    4.4 非晶质绿松石
        4.4.1 矿物学特征
        4.4.2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4.3 现象和讨论
5 宝石学和谱学特征
    5.1 宝石学特征
        5.1.1 常规特征
        5.1.2 绿松石分类
        5.1.3 原料品质评价和分级
        5.1.4 成品品质评价和分级
    5.2 谱学特征
        5.2.1 红外光谱特征
        5.2.2 拉曼光谱特征
    5.3 差热分析
        5.3.1 热重曲线
        5.3.2 差热曲线
    5.4 绿松石颜色
        5.4.1 颜色类型
        5.4.2 化学成分与颜色
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6.1.1 样品特征
        6.1.2 测试方法
    6.2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6.2.1 黄铁矿化学成分
        6.2.2 蚀变矿物化学成分
    6.3 绿松石和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6.4 微量元素特征
        6.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6.4.2 绿松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
    6.5 稀土元素特征
        6.5.1 黄铁矿和绿松石稀土元素
        6.5.2 绿松石和磷灰石稀土元素
    6.6 硫同位素特征
7 矿床成因
    7.1 成矿条件
    7.2 成矿流体(热液)特征
        7.2.1 成矿流体(热液)来源
        7.2.2 成矿流体(热液)性质
    7.3 成矿物质来源
        7.3.1 P组分来源
        7.3.2 Cu组分来源
        7.3.3 Al组分来源
        7.3.4 Fe组分来源
    7.4 成因类型和成矿阶段
        7.4.1 成因类型判定依据
        7.4.2 成矿阶段
    7.5 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
        7.5.1 假象成矿阶段(假象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2 热液成矿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3 成矿后改造阶段
        7.5.4 矿化范围
8 成矿预测
    8.1 找矿方向
    8.2 找矿标志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西秦岭解板沟一带晚三叠世火山作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舒家坝群
        1.2.2 西秦岭中生代火山作用
        1.2.3 秦岭造山带印支运动
        1.2.4 玢岩铁矿
        1.2.5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1.2.6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相关工作量
    1.5 论文进展及创新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太阳寺岩组
        2.2.2 黄家沟组
        2.2.3 何家店组
        2.2.4 华日组
    2.3 区域断裂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2.5.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5.2 地面高精度磁测
        2.5.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华日组火山岩地质特征
    3.1 华日组火山岩分布特征
    3.2 华日组岩石组合、火山韵律特征
        3.2.1 岩石组合类型
        3.2.2 火山韵律
    3.3 华日组火山岩形成时代
        3.3.1 样品特征
        3.3.2 测试方法
        3.3.3 测年结果
    3.4 华日组的厘定及区域对比
第4章 华日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石化学特征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构造环境
第5章 华日组火山岩成矿作用
    5.1 成矿规律
    5.2 成矿模型
        5.2.1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模型
        5.2.2 铁矿成矿模型
    5.3 找矿标志
        5.3.1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找矿标志
        5.3.2 玢岩铁矿找矿标志
    5.4 成矿潜力分析及找矿预测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7)宁芜盆地钟姑矿田典型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依托项目支持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3 课题拟解决问题
    1.2 地质成矿模拟相关研究现状
        1.2.1 地质过程数值模拟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地质数值模拟相关软件及其发展
    1.3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的难点及问题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路线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钟姑矿田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2.3.1 白象山铁矿床特征
        2.3.2 杨庄铁矿床地质特征
        2.3.3 姑山铁矿床地质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
    3.1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3.2 力-热耦合数值模拟计算理论及方法
    3.3 数值模拟流程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典型剖面的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4.1 地质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4.1.1 白象山典型剖面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4.1.2 杨庄铁矿床和姑山铁矿床联合剖面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4.2 模型力学及热力学参数设置
        4.2.1 力学初始及边界条件、力学参数
        4.2.2 热力学初始及边界条件、热力学参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宁芜盆地典型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
    5.1 杨庄铁矿床及姑山铁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
    5.2 白象山铁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
        5.2.1 04线数值模拟结果
        5.2.2 05线数值模拟结果
        5.2.3 25线数值模拟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与总结
    6.1 模拟结果分析
        6.1.1 杨庄铁矿床及姑山铁矿床
        6.1.2 白象山铁矿床
    6.2 模拟结果总结
        6.2.1 杨庄铁矿床及姑山铁矿床
        6.2.2 白象山铁矿床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数值模拟参数及边界条件不确定性分析
    7.1 杨庄铁矿床与姑山铁矿床数值模拟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7.1.1 速度场不确定性分析
        7.1.2 应力场不确定性分析
        7.1.3 热力场不确定性分析
    7.2 白象山铁矿床数值模拟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7.2.1 速度场不确定性分析
        7.2.2 应力场不确定性分析
        7.2.3 热力场不确定性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8)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2.1 成矿流体
        1.2.2 矿质来源
        1.2.3 成矿机制
        1.2.4 成矿时代
        1.2.5 层滑与成矿
    1.3 江南古陆周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3.1 江南古陆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3.2 江南古陆东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3.3 江南古陆西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1 研究思路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工作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与研究区矿床总体特征
    2.1 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2.3.1 地层元素背景
        2.3.2 岩浆岩元素背景
    2.4 研究区矿床的总体特征
        2.4.1 容矿地层特征
        2.4.2 控矿构造特征
        2.4.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特征
        2.4.4 矿石特征
第3章 层滑控矿与成矿机理
    3.1 层滑-剪切带型——以五圩矿田箭猪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例
        3.1.1 成矿地质条件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1.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1.4 层滑-剪切带的形成机理
        3.1.5 层滑-剪切带型成矿模式
    3.2 层滑-拉张型——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例
        3.2.1 成矿地质条件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2.4 层滑-拉张型成矿模式
    3.3 层滑-溶洞型——以江永铅锌矿床为例
        3.3.1 成矿地质条件
        3.3.2 矿床地质特征
        3.3.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3.4 层滑-溶洞型成矿模式
    3.4 层滑-角砾岩型——以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例
        3.4.1 成矿地质条件
        3.4.2 矿床地质特征
        3.4.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4.4 层滑-角砾岩型成矿模式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4.1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流体的基本特征
        4.1.1 区域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4.1.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与矿质来源
        4.1.3 成矿流体基本特征
        4.1.4 小结
    4.2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大厂长坡-铜坑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例
        4.2.1 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4 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5 成矿流体特征
        4.2.6 矿床成矿机制
        4.2.7 小结
    4.3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北山、泗顶和江永铅锌矿床为例
        4.3.1 北山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4.3.2 泗顶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4.3.3 江永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4.4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黄沙坪和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例
        4.4.1 黄沙坪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4.4.2 康家湾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4.5 成矿机制讨论与总结
        4.5.1 硫的来源及分馏机制
        4.5.2 铅的来源
        4.5.3 碳氧的来源
        4.5.4 成矿流体的起源与演化
        4.5.5 主要成矿机制
第5章 成矿时代与区域成矿模式
    5.1 成矿时代
        5.1.1 构造解析定年
        5.1.2 Rb-Sr同位素定年
    5.2 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
    5.3 区域成矿模式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
    6.2 创新性成果
    6.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新疆和静县备战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2.1 铁矿石资源的利用
        1.2.2 铁矿床的成因类型
        1.2.3“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4 西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5 备战铁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层
        2.3.1 元古界(Pt)
        2.3.2 泥盆系(D)
        2.3.3 石炭系(C)
        2.3.4 二叠系(P)
        2.3.5 三叠系(T)
        2.3.6 侏罗系(J)
        2.3.7 第四系(Q)
    2.4 区域侵入岩
    2.5 区域构造
        2.5.1 破火山口构造
        2.5.2 断裂构造
        2.5.3 褶皱构造
    2.6 区域矿产
    2.7 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史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 地层
    3.2 侵入岩
    3.3 构造
        3.3.1 火山机构
        3.3.2 褶皱构造
        3.3.3 断裂构造
第四章 火山岩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1 火山岩岩相学特征
    4.2 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4.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3.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3.4 Sr-Nd同位素组成
第五章 构造环境与岩石成因
    5.1 构造环境
    5.2 岩石成因
        5.2.1 岩浆源区性质
        5.2.2 分离结晶作用
        5.2.3 地壳混染作用
第六章 矿床地质
    6.1 矿体特征
        6.1.1 L3主矿体
        6.1.2 L1、L2及BL4矿体
        6.1.3 铁矿石的磁铁矿品位及资源量
    6.2 围岩蚀变
    6.3 矿石特征
        6.3.1 矿物组成
        6.3.2 矿石结构
        6.3.3 矿石构造
    6.4 成矿期次
    6.5 磁铁矿单矿物研究
        6.5.1 包裹体爆裂温度
        6.5.2 晶胞参数
        6.5.3 原位分析
    6.6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6.6.1 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6.6.2 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6.6.3 矿石的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七章 矿床成因
    7.1 成矿地质背景
    7.2 成矿物质来源
        7.2.1 矿体产出特征证据
        7.2.2 矿物共生组合证据
        7.2.3 地球化学证据
    7.3 火山作用与成矿
        7.3.1 时间联系
        7.3.2 空间联系
        7.3.3 成因联系
    7.4 成矿机理研究
    7.5 成因类型
    7.6 控矿因素
    7.7 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江西大湖塘超大型斑岩钨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钨矿床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3.1 与成矿有关花岗岩体的解剖
        1.3.2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1.3.3 矿床模型建立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5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石门寺矿段
        3.2.2 大岭上矿段
        3.2.3 狮尾洞矿段
    3.3 岩浆岩
        3.3.1 岩体地质和岩石学特征
        3.3.2 岩体接触关系和侵入时代
        3.3.3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
    3.4 矿体地质特征
        3.4.1 石门寺矿段
        3.4.2 大岭上矿段
        3.4.3 狮尾洞矿段
第4章 花岗岩年代学与地质地球化学
    4.1 燕山期花岗岩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4.2 样品采集选取
    4.3 样品分析方法
        4.3.1 LA-ICP-MS锆石U-Pb定年
        4.3.2 全岩Sr-Nd同位素
        4.3.3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
    4.4 测试结果
        4.4.1 锆石铀铅地质成岩时代测定
        4.4.2 锶钕同位素
        4.4.3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
    4.5 大湖塘及江南古陆钨矿带成岩年代学框架及其意义
    4.6 岩浆岩成因机制
        4.6.1 花岗岩类型的厘定
        4.6.2 同化混染和结晶分异过程
        4.6.3 岩浆源区的性质以及部分熔融作用
第5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1 流体包裹体测试的主要矿化类型
        5.1.1 细网脉浸染型矿化
        5.1.2 隐爆角砾岩型矿化
        5.1.3 石英大脉型矿化
    5.2 流体包裹体主要特征
        5.2.1 富液相包裹体(LV)
        5.2.2 富气相包裹体(VL)
        5.2.3 纯气相包裹体(V)
    5.3 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
    5.4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结果
    5.5 大湖塘钨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过程
        5.5.1 成矿流体特征
        5.5.2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
        5.5.3 矿质沉淀机制
第6章 辉钼矿Re-Os成矿年代学及其意义
    6.1 采样及测试方法
        6.1.1 样品采集
        6.1.2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流程及精度
    6.2 分析结果
    6.3 成矿年龄及与花岗岩的关系
第7章 大湖塘超大型斑岩型钨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7.1 斑岩钨矿基本地质特征及其属性
    7.2 燕山期花岗岩浆演化与成矿
    7.3 成矿物质来源示踪
        7.3.1 辉钼矿示踪成矿物质来源
        7.3.2 稳定同位素示踪成矿物质来源
        7.3.3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过程
    7.4 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7.4.1 大湖塘钨矿床的成矿和成岩时代
        7.4.2 大湖塘斑岩钨矿与区域矿产成矿时代的对比
        7.4.3 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探讨
第8章 结论及与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玢岩铁矿矿化蚀变作用及成矿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宁芜盆地杨庄玢岩型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刘小胡,孙丰瑞,张钊,刘纯波,严文婕,马春,居维伟,张悦秋. 矿产勘查, 2020(11)
  • [2]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D]. 宋哲.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D]. 沈崇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西秦岭解板沟一带晚三叠世火山作用特征研究[D]. 田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铁矿研究新进展及对矿床成因的启示[J]. 赵新福,曾丽平,廖旺,李婉婷,胡浩,李建威. 地学前缘, 2020(02)
  •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7]宁芜盆地钟姑矿田典型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D]. 贾蔡.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8]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D]. 余何.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9]新疆和静县备战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D]. 张博. 长安大学, 2016(02)
  • [10]江西大湖塘超大型斑岩钨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作用[D]. 毛志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标签:;  ;  ;  ;  ;  

玳瑁铁矿的成矿蚀变及成矿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