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聚焦河北制造业现状与发展

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聚焦河北制造业现状与发展

一、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关注河北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帆,冯百侠[1](2020)在《河北省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与提升对策》文中提出我国是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为了充分说明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利用索洛余值法对反映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量,并重点对制造业大省—河北省进行考察分析,首先对河北省制造业经济发展的资本弹性系数、劳动弹性系数进行分析,再根据增长速度方程对河北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劳动贡献率进行实证测度和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河北省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平均值非常低下。对此,提出河北省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卜晨[2](2019)在《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经济给人类创造巨量财富的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比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就必须制定更为严厉的环境规制体系,依靠制度约束工业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因此,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追求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与环境质量改善双赢。鉴于目前学界对环境规制与工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具体产业,因此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视角创新性地研究了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旨在寻求实现地区工业竞争力提升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的路径。为客观衡量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影响效果,本文运用文献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文献梳理—机理研究—现状描述—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本文梳理环境规制与工业竞争力的作用关系、作用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的文献,并探讨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其次,分析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规制的现状,发现中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环境规制与工业竞争力指标的测度,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上海、安徽、山东、广东、天津、河南、浙江、海南等17个省份的环境规制强度较高;江苏、广东、山东、浙江、河南等11个省市工业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从直接影响效应上看,一般而言,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影响轨迹呈现“U型”特征,对工业竞争力较高地区的竞争力影响系数为正;从间接影响效应上看,环境规制会抵消外商投资、科技创新及对外贸易对工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但对不同区域竞争力的抵消作用不同。最后,文章从工业环境规制、工业产业发展及工业结构布局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杨邓[3](2019)在《四川省工业优势行业竞争力量化分析》文中提出工业一直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四川省优势行业竞争力,对于今后促进四川省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先对四川省工业行业进行划分,了解工业中的40个行业在四川省的发展现状。从行业规模竞争力、效率竞争力、市场竞争力、资源配置竞争力等4个方面的指标,对四川省工业中的40个子行业进行了竞争力综合评价。采用改进的因子分析模型得到了现阶段四川省工业各子行业的竞争力综合得分,发现综合竞争力得分靠前的10个行业属于四川省工业行业竞争力具明显优势的行业。然后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从两个维度出发,采用波士顿矩阵图,对四川省工业行业各个子行业进行进一步分类,分别为:“成长性优势行业”、“传统性优势行业”、“衰退性行业”以及“培育性行业”。最后选取了竞争力较强、增长势头较好的6个成长性优势行业进行竞争力分析。文章分别从省内和全国两个大的方面分析了成长性优势行业的竞争力现状。从省内的角度,主要是分析成长性优势行业在四川省省内各个市州的分布,以及区域聚集程度,通过Moran’s I值的变化趋势以及各个市州区位熵,结合各个市州的资源、环境、政策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把握地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对这些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全面了解这些行业在四川省的发展情况和聚集趋势。另一方面,从全国的角度,主要是分析成长性优势行业在全国的竞争力情况,文章先运用梯度系数从发展前景的角度去分析四川省6类“成长性优势”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潜力,再结合因子分析,具体从经济实力因子、获利能力因子、生产效率因子、市场竞争因子这四类因子指标以及综合实力总得分的排名情况,了解优势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再通过归因分析,得到影响成长性优势行业国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为四川省工业行业发展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最后,文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朱东波[4](2018)在《中国工业结构转型研究 ——基于绿色经济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已历经40年,中国工业的快速增长为和平崛起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某种程度上,以要素投入增加为特点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也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产能严重过剩以及供需结构性不匹配等。学术界、舆论界等开始出现工业“劣质产业论”、“地位下降论”等观点。在此背景下,如何审视当前中国工业发展阶段,是一个亟待探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主题。为此,本文以“中国工业”为研究对象,将“绿色经济”选定为研究视角,以“结构转型”为关键词,在透视当前中国工业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工业发展进行阶段性判断,并探究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金融发展路径、环境规制路径等。随后,在总结发达国家工业绿色转型的国际经验基础上,对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进行再分析,提出促进工业绿色转型与经济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当前中国工业发展问题根源于结构失衡;从绿色经济的视角证实当前中国工业仍处于较低的粗放型发展阶段;金融发展、环境规制等是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中国应对产业空心化的关键在于促进工业朝向“高端化、绿色化”升级转型。总结来说,本研究是按照“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国际借鉴——对策建议”的总体思路行文,注意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工业发展实践相结合,在回答中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判断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促进工业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程郁泰[5](2014)在《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结构实证研究 ——基于SSM及其拓展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合理的工业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其成就举世瞩目,而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工业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以及禀赋资源等的差异,工业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程度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及“十一五”、“十二五”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中国的工业经济格局不断变化,这已经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工业结构及工业竞争力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区域工业的整体的格局现状、发展方向与内在潜力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北方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成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隆起地带,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枢纽与门户。本文以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中注重经济理论与统计方法相结合,采用偏离—份额技术(SSM)及其拓展模型,以2001,2006和2011年京津冀都市圈工业所涉及的25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对京津冀都市圈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的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总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整体竞争力较差,特别是涉及高新技术行业的工业部门缺乏竞争力。此外,部分工业部门呈现基本特征趋同的态势,影响了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全文最后分析了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结构及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并据此提出相关调整工业结构以及提升区域工业竞争力的政策选择空间,给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韩珍堂[6](2014)在《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迅速增长,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明显特征,钢铁工业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制约;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提出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钢铁工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方法,培育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力提升战略,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对钢铁工业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第二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切入点。第三部分首先从整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演进角度进行阐述,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几个钢铁工业强国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及内在演变规律,为后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部分从企业角度对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细分到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继而通过企业竞争力提升拓展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从微观到宏观进一步探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在现阶段以“产业服务化转型、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能压缩和产业集中、资源控制、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为着力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八种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陈志敏[7](2012)在《FDI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扩大、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和温室效应的加剧,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不再是传统工业的发展,而是新能源、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河北省制造业的发展也很依赖于外资,尤其是FDI,FDI的引进对河北省制造业无论是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还是产业结构调整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河北省引进的FDI主要投向传统产业中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近几年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有所上升,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市场优势、竞争优势、规模优势三方面介绍了河北省制造业部分行业竞争力的现状,以及FDI在具有竞争力行业的投入,通过比较几年的数据得出FDI提升了河北省制造业部分行业的竞争力。通过分析河北省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的发展情况,阐述了FDI如何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总结出河北省制造业利用FDI提升竞争力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FDI没有提升河北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FDI未提升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再者,FDI使得河北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竞争力过强等等,然后根据河北省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河北省制造业利用FDI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为河北省制造业的发展提出科学的指导和建议,明确河北省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避免发展中走弯路,探索出适合河北省制造业合理利用FDI以提升竞争力的创新思路。

郝华[8](2012)在《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其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六十余年的工业化历程中,制造业始终是吉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产业、食品工业是其内部最重要的三大支柱产业,它们支撑着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制造业及其内部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不强,是导致吉林省经济落后于发达省份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构建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和吉林省支柱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评价了吉林省制造业及支柱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的地位,分析了影响其竞争力强弱的因素,总结了其竞争力的发展特点,明确了其竞争力的优势和差距,进而结合三大支柱产业对其他制造业的带动性,从内部产业层面分析了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强弱的原因,最后,基于竞争力的实质生产效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吉林省制造业及三大支柱产业进行了省际对比分析,对吉林省制造业内部行业进行了行业间的对比分析,给出了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强弱的效率解释。本文共分6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然后分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制造业内部产业竞争力、制造业竞争效率三个方面对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章是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及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从竞争的概念引入竞争力,再按照区域和研究主体分别介绍国际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及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理论,介绍了成本优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制度创新优势理论,其中,成本优势理论包括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要素禀赋论、集聚优势论、人力资本论、技术差距论、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论。第3章是吉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本章是对吉林省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做较全面、系统的说明,从吉林省工业发展史入手,分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2000年以来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分析,发现吉林省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绝对量不断攀升,占全国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经济效益逐步提升,获利能力却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行业结构及关联分析,发现吉林省制造业内部结构趋向多元化、均衡化,重工业化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关联性较弱,对经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分析,发现吉林省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较快,但现有水平仍很低,单位产值能耗和“三废”排放量都呈下降趋势。第4章是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及省际比较。本章选取了本文研究起始点2000年、有详细准确的普查数据支撑的2004年和2008年、距今最近且数据可得的2010年四个时间截点,对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进行省际之间的静态截面比较。首先,构建了包括11个方面、24个指标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出影响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五大因子,即产业规模因子、发展环境因子、技术创新因子、节能减排因子、产业效益因子,依据各项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对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排序,得出2000年至2010年,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由第11名下降至第15名;然后,分析了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特征,依据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将各地区分为领先型、挑战型、追赶型和后进型4个集团,吉林省各年均处于没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追赶型集团;根据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各项因子得分做聚类分析,发现吉林省各年均属于没有明显驱动因素和滞后因素的类别;依据东中西部的区域划分,吉林省属于中部地区,具有中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部分特征,即产业规模和发展环境两大主要影响因素较为落后,而其他3个因素相对较为领先;最后,将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与发达省份相比,发现由于区位和政策的差异,造成吉林省制造业集聚要素能力差、产业规模和发展环境滞后;与辽宁省、黑龙江省相比,发现吉林省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较快,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与中部省份相比,发现吉林省落后的生产效率制约了产业发展规模水平的提升。第5章是吉林省制造业支柱产业竞争力分析。本章构建了吉林省支柱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具有地区行业R&D普查数据支持的2000年和2009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各项举措落实之年2004年三个时间截点,重点分析了吉林省三大支柱产业,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产业、食品工业的竞争力。首先分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现该产业主要经济指标绝对量不断增长,占全国比重呈下降趋势,经济效益指标呈上升趋势,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也逐步增强,对吉林省经济的支撑和制约作用与日俱增,但产业竞争力在全国呈下降趋势,由第2名下降至第7名,亟需提高竞争能力以支撑吉林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然后分析石化产业,发现该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吉林省工业和全国该产业的比重下降,经济效益表现不佳,获利能力减弱,产业关联性略有变弱,产业竞争力随之逐步下降,由第12名下降至第22名,对吉林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有较强的滞后性;最后分析食品工业,发现该产业规模扩张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上升,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对其他制造业带动性较弱,产业关联性减弱,产业竞争力有所提升,由第26名上升至第23名,是未来吉林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产业来源。第6章是吉林省制造业竞争效率的评价。本章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比较了2010年吉林省制造业及支柱产业省际竞争效率,发现吉林省制造业、石化产业和食品工业综合技术规模相对无效,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低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未将资源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综合技术规模相对有效,资源使用效率最高,生产规模最经济;再比较2010年吉林省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竞争效率,发现仅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综合技术规模相对有效,石化产业和食品工业竞争效率也较高。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将2000年至2010年吉林省制造业及三大支柱产业的竞争效率与其他省份做动态比较,发现吉林省制造业、食品工业的竞争效率下降,症结在于技术退步;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竞争效率提升,源于技术效率;吉林省石化产业竞争效率增幅排在倒数第三位,源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双重下降;再动态比较吉林省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竞争效率,发现三大支柱产业相较其他行业,竞争效率提升并不具有优势,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竞争效率提升是源于技术进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制造业整体的竞争效率改进做主要贡献,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吉林省制造业整体竞争效率改进的产业主体。最后一部分是结论,综合前6章的分析,给出最终的研究结论,说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郭丽敏[9](2012)在《区域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许多产业正在不断与国际进行接轨、融合,在吸收外国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我国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竞争。如何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优势产业并发展壮大,便成为各个区域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践也证明,一个区域要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在区域与区域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产业,并不断提升其产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及区域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从我国产业结构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各个区域三次产业比重均呈上升趋势。但对于绝大多数区域而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最大。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主要构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选取工业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多种统计方法的研究。文章首先给出了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一般概念以及研究这些相关概念的经济学基础;然后,从两个层面对工业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工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层面,以我国除西藏外30个区域的工业产业数据为基础,利用因子分析法和模糊识别法分别对各区域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排名研究,大部分区域两种方法排名结果相近,但有个别区域排名结果相差较大,为此,引入判别分析模型,对所有区域进行了分组研究;在工业产业分行业竞争力层面,着重选取了河北省工业产业38个分行业数据,同时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区位商法对其进行研究,得出了河北省工业产业分行业发展情况;最后根据多种统计方法分析所得实证结果,指出了工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以河北省为例,提出了工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工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陈刚[10](2011)在《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河北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大省,在国内国际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趋势下,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提升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找出河北省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进一步针对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更快的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文章首先从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以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来源、内涵以及应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六种经典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接着文章从规模因素、效益因素、产业集中度、营运因素以及综合竞争力五个方面出发,分别对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又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出发,分别构建了决定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若干指标和影响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若干指标,并运用有关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在现阶段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并且通过分析得出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河北省制造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河北省制造业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两个角度提出了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二、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关注河北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关注河北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与提升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河北省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构建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二)索洛余值法
三、河北省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的处理
    (三)结果分析
四、提升河北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政府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创新环境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意识,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2)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环境规制与工业竞争力作用关系研究
        1.2.2 环境规制对工业竞争力作用路径研究
        1.2.3 环境规制促进工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规制
        2.1.2 工业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规制相关理论
        2.2.2 工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2.2.3 环境规制与工业竞争力关系理论
    2.3 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2.3.1 直接作用机理
        2.3.2 间接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规制现状
    3.1 地区工业发展现状
        3.1.1 规模现状
        3.1.2 效益现状
    3.2 地区工业环境规制现状
        3.2.1 环境规制法制建设现状
        3.2.2 环境规制工具利用现状
    3.3 环境规制下地区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环境规制效果不佳,工业污染严重
        3.3.2 工业结构层次低,规制挤出效应大
        3.3.3 工业布局失衡,区域发展不均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的测度
        4.1.1 环境规制强度的测度
        4.1.2 工业竞争力指数的测度
    4.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4.3 实证分析
        4.3.1 全国总体检验结果分析
        4.3.2 东中西分区域检验结果分析
        4.3.3 依据工业竞争力水平分组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建立健全环境规制体系,提升规制效果
        5.2.2 合理引导工业产业发展,增强工业竞争力
        5.2.3 优化配置工业布局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3 展望
附录
    附录1 2005 -2016年各省市环境规制强度表
    附录2 2005 -2016年各省市工业竞争力综合因子得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3)四川省工业优势行业竞争力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特点
第2章 优势行业竞争力概述
    2.1 行业竞争力的定义
    2.2 优势行业竞争力的定义
    2.3 优势行业的选取方法
        2.3.1 改进因子分析模型原理
        2.3.2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行业划分
    2.4 优势行业省内聚集效应模型原理
        2.4.1 经济集聚
        2.4.2 空间集聚
    2.5 优势行业国内竞争力研究方法
        2.5.1 产业梯度法
        2.5.2 因子分析
第3章 四川省工业优势行业的划分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3.3 工业行业之间竞争力排名
        3.3.1 工业行业之间竞争力的公共因子提取
        3.3.2 工业行业之间竞争力得分及排名
    3.4 四川省工业行业的分类
第4章 成长性优势行业空间效应分析
    4.1 四川省经济发展区划分
    4.2 数据来源
    4.3 优势行业集聚效应分析
        4.3.1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3.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3.3 汽车制造业
        4.3.4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3.5 医药制造业
        4.3.6 专用设备制造业
第5章 四川省优势行业国内竞争力分析
    5.1 基于产业梯度法的四川省优势行业国内竞争力分析
        5.1.1 全国26 个行政区的产业梯度系数对比分析
    5.2 基于因子分析的四川省成长性优势行业国内竞争力分析
        5.2.1 四川省优势行业国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国内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5.3 成长性优势行业国内竞争力归因分析
        5.3.1 医药制造业
        5.3.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3.3 专业设备制造业
        5.3.4 汽车制造业
        5.3.5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3.6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4)中国工业结构转型研究 ——基于绿色经济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工业结构升级与绿色经济关系分析
        二、工业绿色转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第五节 研究方法、内容概要、主要创新及其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概要
        三、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与理论机制
    第一节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涵分析
        一、产业、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二、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工业绿色转型
    第二节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验规律分析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绿色经济视角下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分析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二、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绿色经济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机制分析: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的视角
        一、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转型
        二、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转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工业发展问题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马克思部类结构均衡模型
        一、马克思两部类结构均衡模型
        二、马克思四部类结构均衡模型
    第三节 基于四部门模型的中国工业结构问题分析
        一、对“总供求均衡”的分析
        二、基于“四部类结构均衡模型”的中国工业发展问题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经济视角下中国工业结构转型的阶段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计量模型、估计方法、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计量模型构建
        二、估计方法介绍
        三、核心指标设计
        四、空间相关性分析
        五、控制变量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一、工业结构升级影响绿色经济的基本结果分析
        二、工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绿色经济的基本结果分析
        三、工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绿色经济的基本结果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异质性检验——进一步的考察
        一、环境规制对工业结构升级与绿色经济之间关系的影响分析
        二、经济发展对工业结构升级与绿色经济之间关系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路径的实证探究
第五章 金融发展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一、金融发展作用工业绿色转型的直接效应
        二、金融发展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研发效应与外资效应
        三、金融发展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门槛效应
    第三节 计量模型、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计量模型
        二、变量指标设计与指标核算
        三、数据来源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金融发展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基本结果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三、金融发展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门槛效应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纵横向拉开档次”计算过程说明如下
第六章 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第三节 计量模型、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计量模型构建
        二、变量指标设计
        三、数据来源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一、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及交互项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进一步检验—区域异质性的考察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业空心化”与中国工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工业空心化”的典型特征
        一、“工业空心化”的内涵与界定
        二、“工业空心化”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工业空心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 中国“工业空心化”问题与工业转型升级分析
        一、中国“工业空心化”的阶段性判断与分析
        二、中国“工业空心化”对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发达国家工业绿色转型的国际经验
        一、发达国家促进工业绿色转型的实践分析
        二、发达国家工业绿色转型的启示
    第二节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一、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制约因素
        二、促进中国工业绿色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附录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5)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结构实证研究 ——基于SSM及其拓展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际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逻辑框架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工业结构研究理论基础
    2.1 工业结构的定义
    2.2 工业结构研究领域相关理论
        2.2.1 经验统计学派
        2.2.2 产业关联学派
        2.2.3 产业产生学派
    2.3 工业结构评价经典方法
        2.3.1 主成分分析法
        2.3.2 因子分析法
        2.3.3 熵值法
        2.3.4 偏离—份额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结构实证分析
    3.1 模型选择
        3.1.1 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生及应用
        3.1.2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3.1.3 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法
        3.1.4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优点和缺陷
    3.2 数据来源、定义及调整
        3.2.1 数据来源与定义
        3.2.2 数据统计调整
    3.3 京津冀与珠三角、长三角工业结构动态比较
        3.3.1 三大都市圈工业发展基本概况
        3.3.2 整体比较
        3.3.3 支柱行业竞争力比较
    3.4 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结构特征分析
    3.5 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结构的地区基础
        3.5.1 各地区产业结构大体合理、但缺乏竞争力
        3.5.2 各地区部分行业呈现基本特征趋同的态势
        3.5.3 基本特征不尽相同的行业分布
    3.6 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结构空间动态演变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空间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一、 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二、 钢铁工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三、 钢铁工业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中的难点
        二、 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二、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五、 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 生产力、市场力学说
        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学说
        三、 综合生产能力学说
        四、 产业集群学说
        五、 其他研究综述
    第三节 钢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一、 规模经济
        二、 运营效率
        三、 成本控制
        四、 质量管理
        五、 技术创新
        六、 外部性约束
第三章 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演进及现状
        一、 粗钢产量
        二、 粗钢表观消费量
    第二节 欧洲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期
二、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恢复期
三、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改扩建期
四、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调整期
五、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稳定发展期
第三节 美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1864 年~1880 年产业革命时期
二、 1881 年~1920 年工业化初期
三、 1920 年~1955 年工业化中期
四、 1956 年~1975 年工业化完成后期
五、 1975 年后“衰退期”
    第四节 日本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战后恢复时期(1946 年~1950 年)
        二、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1951 年~1955 年)
        三、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1956 年~1960 年)
        四、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1961 年~1970 年)
        五、 1970 年后
    第五节 韩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起步阶段(1962 年~1972 年)
        二、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阶段(1973 年~1981 年)
        三、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四、 工业腾飞阶段(1992 年后)
    第六节 启示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
        一、 生产和消费
        二、 产业布局及产业集中度
        三、 技术装备水平
        四、 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
        五、 进入/退出壁垒
    第二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供大于求矛盾凸显
        二、 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三、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呈现广而散、多而小的结构态势
        四、 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五、 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六、 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七、 产业服务化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低
第五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概述
        一、 国外企业概述
        二、 国内企业概述
    第二节 钢铁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 生产经营分析
        二、 财务分析
三、 启示
第六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服务化转型升级战略
        一、 服务化转型升级
        二、 建议
    第二节 绿色发展战略
        一、 环境保护能力
        二、 建议
    第三节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
        一、 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二、 建议
    第四节 产能压缩与产业集中战略
        一、 产能过剩
        二、 产业集中度
        三、 建议
    第五节 资源控制战略
        一、 资源控制能力
        二、 建议
    第六节 质量先行战略
        一、 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二、 建议
    第七节 效率提升战略
        一、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二、 影响生产运营效率的因素
        三、 建议
    第八节 供应链成本领先战略
        一、 供应链成本
        二、 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FDI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依据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FDI 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2.1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现状
        2.1.1 河北省制造业各行业的市场优势
        2.1.2 河北省制造业各行业的竞争优势
        2.1.3 河北省制造业各行业的规模优势
        2.1.4 河北省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2.2 FDI 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
        2.2.1 FDI 提升河北省制造业部分行业的市场优势
        2.2.2 FDI 提升河北省制造业部分行业的竞争优势
        2.2.3 FDI 提升河北省制造业各行业的规模优势
        2.2.4 FDI 提升河北省制造业部分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3章 FDI 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方式
    3.1 FDI 促进河北省制造业技术进步
    3.2 FDI 提升河北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3.3 FDI 促进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3.1 FDI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3.2 FDI 促进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3.3 FDI 促进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4章 河北省制造业利用 FDI 提升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4.1 FDI 未提升河北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4.1.1 FDI 在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
        4.1.2 FDI 未提升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4.2 FDI 使得河北省制造业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竞争力过强
        4.2.1 FDI 对河北省制造业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入
        4.2.2 FDI 使得河北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竞争力过强
    4.3 FDI 未提升河北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第5章 利用 FDI 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
    5.1 利用 FDI 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5.1.1 利用 FDI 提升河北省钢铁产业的竞争力
        5.1.2 利用 FDI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5.2 利用 FDI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2.1 利用环京津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2.2 利用 FDI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5.3 政府提高 FDI 利用率的对策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1.2.1 关于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1.2.2 关于制造业内部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1.2.3 关于制造业竞争效率评价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2章 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1 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2.1.1 竞争、竞争优势与竞争力
        2.1.2 竞争力的分类
        2.1.3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
    2.2 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成本优势理论
        2.2.2 技术创新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制度创新优势理论
第3章 吉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3.1 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
        3.1.1 发展规模分析
        3.1.2 经济效益分析
    3.2 行业结构及关联
        3.2.1 行业结构特征
        3.2.2 行业关联效应
    3.3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
        3.3.1 科技创新能力
        3.3.2 环境保护能力
第4章 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及省际比较
    4.1 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
        4.1.3 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
    4.2 制造业竞争力的特征
        4.2.1 制造业竞争力的集团特征
        4.2.2 制造业竞争力的结构特征
        4.2.3 制造业竞争力的区域分布特征
        4.2.4 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特征
    4.3 吉林省与其他省份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4.3.1 与发达省份的比较
        4.3.2 与辽宁、黑龙江省的比较
        4.3.3 与中部省份的比较
第5章 吉林省制造业支柱产业竞争力分析
    5.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5.1.1 产业规模效益与关联性分析
        5.1.2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5.2 石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5.2.1 产业规模效益与关联性分析
        5.2.2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5.3 食品工业竞争力分析
        5.3.1 产业规模效益与关联性分析
        5.3.2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第6章 吉林省制造业竞争效率的评价
    6.1 研究方法
        6.1.1 数据包络分析法
        6.1.2 Malmquist 指数法
    6.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处理
    6.3 竞争效率的静态评价
        6.3.1 吉林省制造业竞争效率的静态省际比较
        6.3.2 吉林省制造业支柱产业竞争效率的静态省际比较
        6.3.3 吉林省制造业行业间竞争效率的静态比较
    6.4 竞争效率的动态评价
        6.4.1 吉林省制造业竞争效率的动态省际比较
        6.4.2 吉林省制造业支柱产业竞争效率的动态省际比较
        6.4.3 吉林省制造业行业间竞争效率的动态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区域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概述
        2.1.1 竞争力的概念
        2.1.2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2.1.3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2.2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基础
        2.2.1 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础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
        2.2.3 比较经济学方法论基础
    2.3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第3章 工业产业整体竞争力评价研究
    3.1 工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
        3.1.2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3.1.3 评价指标体系
    3.2 工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实证研究
        3.2.1 工业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排名研究
        3.2.2 判别分析在工业产业竞争力分组中的应用
    3.3 工业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结果
第4章 河北省工业产业分行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4.1 工业产业分行业竞争力研究方法介绍
    4.2 工业产业分行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
        4.2.1 实证分析
        4.2.2 实证分析结果解析
第5章 河北省工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5.1 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打造强势产业集群
    5.2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发展高新技术
    5.3 加大政府职能,进行宏观调控
    5.4 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可循环经济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制造业竞争力的文献综述以及理论基础
    2.1 制造业的分类
    2.2 文献综述
        2.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2 国外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2.2.3 国内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2.3 产业(制造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3.1 绝对优势理论
        2.3.2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2.3.3 技术创新理论
        2.3.4 竞争优势理论
        2.3.5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3.6 产业集群理论
第三章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3.1 河北省制造业发展运行状况
    3.2 基于全国视角下的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分析研究
        3.2.1 规模因素比较
        3.2.2 效益因素比较
        3.2.3 产业集中度比较
        3.2.4 营运因素比较
        3.2.5 综合竞争力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测评与实证研究
    4.1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模型与应用
        4.1.1 衡量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要素变量
        4.1.2 影响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要素变量
        4.1.3 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模型
        4.1.4 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模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5 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模型估计
        4.1.6 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问题分析
    4.2 河北省钢铁集团案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5.1 针对河北省制造业企业制定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5.2 针对河北省政府部门的对策和建议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关注河北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与提升对策[J]. 赵帆,冯百侠.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卜晨. 山西财经大学, 2019(01)
  • [3]四川省工业优势行业竞争力量化分析[D]. 杨邓.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中国工业结构转型研究 ——基于绿色经济的视角[D]. 朱东波. 厦门大学, 2018(12)
  • [5]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结构实证研究 ——基于SSM及其拓展模型[D]. 程郁泰. 天津财经大学, 2014(08)
  • [6]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 韩珍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7]FDI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D]. 陈志敏. 河北大学, 2012(08)
  • [8]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 郝华. 吉林大学, 2012(09)
  • [9]区域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郭丽敏. 河北经贸大学, 2012(04)
  • [10]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分析研究[D]. 陈刚. 河北经贸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聚焦河北制造业现状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