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350MW汽轮机组技术特点

西门子350MW汽轮机组技术特点

一、西门子350MW汽轮机组技术特点拾掇(论文文献综述)

宗绪东,吴鲁东[1](2021)在《1000 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机抱轴故障分析及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000 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热效率高且能有效降低单位发电量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新建火力发电主力机组,但国内已投产的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汽轮机厂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多次出现机组跳闸后再次启动过程中大轴抱死事件,影响机组正常启动,威胁汽轮机的安全。以某发电公司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为例,结合机组极热态启动时发生的抱轴事件,对导致故障的各种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排查,制定出针对性的优化改造方案,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史进渊,阳虹,张宏涛,方宇,李军,王宝来[2](2021)在《我国汽轮机产品的新进展与发展方向》文中认为从汽轮机产品发展的角度出发,对2010—2019年我国汽轮机一系列重要进展和下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简要介绍了国外700℃火电汽轮机和1 700 MW级核电汽轮机的进展,总结了我国火电汽轮机、核电汽轮机和工业汽轮机的技术特点和新进展,提出了我国汽轮机技术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包括发电效率50%以上机组的汽轮机、1 900~2 200 MW核电汽轮机及全速1 450~1 550 mm和半速2 000~2 300 mm长叶片。结果表明:2010—2019年,我国高参数660~1 240 MW火电汽轮机、1 000~1 755 MW核电汽轮机、工业驱动用与工业发电用汽轮机以及大容量汽轮机的功率、参数和末级长叶片取得了重要的新成就;国内基本形成了大功率火电汽轮机、核电汽轮机及工业汽轮机的自主化设计、国产化制造和批量化生产的能力。

张志勇[3](2021)在《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太阳能光热发电具有储热容量大、储热过程简单、所产生的交流电直接并网、易与常规发电模式互补发电、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等特点。通过储热实现调度发电,可以与风电、光伏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捆绑输出,有效调节光伏、风电的随机性、波动性,将间歇式太阳能转化成既可连续输出又可灵活调节的优质清洁电力,具有优质的调节性能,提升区域消纳和捆绑外送中的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建设风电、光伏、光热综合能源系统工程,是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敦煌50 MW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项目建设和调试阶段实际运行经验,以提升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示范电站发电量、提升聚光集热系统光热转换效率和降低电站厂用电损耗为目的。通过研究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集热回路空管变占空比跟随预热控制算法、集热系统一次反射镜目标跟踪角度非线性补偿算法、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预测控制算法等关键控制技术,最终将各种关键控制技术融合于示范电站集热岛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并完成监控系统软硬件设计。首先,提出熔盐线性菲涅尔电站熔盐防凝的需求和防凝降耗的运行措施。针对集热回路空管预热过程中集热管温升过程非线性、时变的特点,通过对影响集热回路温升速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建模分析,结合实时辐照等数据信息,提出集热回路空管变占空比跟随预热控制算法。经过现场实验验证,该预热算法控制效果满足恒速率温度控制,温升速率误差约为14%,远小于集热管极限安全温升速率;在满足集热管安全温升速率的前提下,变占空比方法整体预热时长较定占空比预热方式缩短22%。该方法控制效果良好,控制精度高,理论模型同样可应用于槽式及塔式太阳能光热系统的部分子系统中,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及实用性。其次,根据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的结构特点,从系统的结构和工程安装角度出发,探究影响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聚光精度的因素。通过仿真及实验分析,确定了集热系统一次镜面型误差、CPC安装精度误差、镜场南北布置偏差、一次镜反射中心动态位移偏差及倾角传感器温漂偏差等对跟踪聚光结果的影响机理及各误差造成的影响程度。结合现场实际跟踪目标角度的长期测试记录,获得实际跟踪目标角度与理论目标跟踪角度之间的误差曲线,根据误差曲线的趋势,选取聚光精度影响因素中权重较大的镜场南北偏差、旋转中心动态位移偏差及理论目标角度偏差等因素,构造出跟踪目标角度误差非线性补偿算法,将补偿算法应用于敦煌示范项目的实际应用中。经过敦煌50MW熔盐线性菲涅尔示范电站的实际验证,补偿算法可以很好的实现线性菲涅尔系统跟踪角度的误差补偿,补偿后系统跟踪误差小于0.1°,满足线聚焦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的工程使用要求。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再次,针对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熔盐加热升温过程数据信息波动大、非线性、大滞后的特点,通过分析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传热数学模型,确定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K-means方法结合径向基函数(RBF)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实现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预测。通过实测数据动态训练神经网络,引入自适应聚类分析的方法预先处理训练样本,降低网络的复杂度,提高训练速度,采用梯度下降法动态调整、确定隐含层基函数中心和扩展常数,基函数输出的网络权值采用伪逆矩阵的方式确定。经仿真测试,隐含层数量选择为30时,预测网络可得到较为理想的输出结果。将预测模型应用于敦煌熔盐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通过不同运行环境下4天的预测输出与实测值对比结果得出,网络输出的最大绝对误差为121℃,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对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的良好预测。最后,根据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的结构特点,对镜场控制系统从软件、硬件进行模块化、分布式设计,通过软、硬件及通信网络冗余设计,提高了控制网络的可靠性。采用VLAN网络划分,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对于示范电站不同控制系统、不同终端设备之间采用不同通信方式、不同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提高了信息交互的时效性。通过IO监视器对不同设备的数据包传输状态进行监视,IO Server与主站设备请求、响应错误率为0;在主从设备进行FINS通信的过程中,通过随机监听各端口1min内的触发状态,测试各端口数据收发的均衡性,各端口触发的非均衡性最大为12.5%。经过长期测试,设备的稳定性满足系统的运行要求。

陈林[4](2021)在《9FB联合循环机组快速启动分析与运行策略优化》文中提出为优化某型9FB联合循环机组启动过程,对全机组启动过程顺序控制逻辑进行梳理,着重分析机组串级旁路系统控制逻辑、常规控制方式及汽轮机启动过程,得到各态不同部件启动曲线。该机组余热锅炉启动过程中存在蒸汽升压控制不准确,等待蒸汽参数合格时间过长等问题。造成汽轮机部件启动过慢的直接原因是冲转暖机耗时过长、低负荷暖机耗时过长及胀差超限,最根本原因为进汽参数过高、轴封参数不匹配、升温升负荷速率不合理等。基于柱坐标系中汽轮机转子温度场及应力场数学模型,本文利用参数化程序设计语言APDL建立9FB联合循环机组汽轮机转子空间轴对称二维模型,并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使用APDL设计程序接口读取各态机组启动数据,利用程序计算温度载荷及离心力载荷施加于转子有限元模型。载荷成功加载后启动有限元热-结构顺序耦合分析各态启动转子温度场及应力场,通过后处理技术得到各态启动关键时刻温度云图及应力云图。依据温度云图评估汽轮机转子启动过程各暖机过程效果,结合关键点应力结果进行应力-应变及应变-寿命分析,得到汽轮机启动过程转子关键点损伤及转子预期循环寿命。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完善旁路系统压力控制逻辑,有效节约余热锅炉启动时间约56min。优化机组冷态及温态启动冲转暖机时长约30min,提升中速暖机转速至1900-2000r/min,降低冷态启动过程轴封蒸汽参数至260℃。提出一种针对无调节级转子冷态启动过程进汽参数匹配及多目标约束优化分析方法,经现场操作验证,有效减少汽轮机冷态启动时间约138min,温态启动时间约60min,控制启动过程胀差始终低于3mm。

张福祥[5](2020)在《热电联产机组能量梯级利用及灵活调峰运行》文中研究表明热电联产机组既发电又供热,可显着提高能源转换利用效率,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最高效的利用途径,并可实现供热过程的污染物集中控制,兼具节能减排效益。但传统抽汽供热方式,会造成高品位能量的极大浪费且存在冷源损失。同时,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期“以热定电”方式运行,调峰能力受到制约,导致参与电网调峰能力弱,加剧供热期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消纳的矛盾。探索大型热电联产机组的节能途径,实现热电联产机组的全工况节能、灵活运行,在动力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应用背景和学术意义。本文针对燃煤火力发电的热电联产过程,围绕大型热电联产机组的节能和灵活调峰运行策略开展研究。首先采用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耗分析方法,建立热电联产机组单耗分析模型,研究热电联产能量转化机理,揭示热电联产机组不同供热模式的能耗分布规律及节能潜力,为热电联产过程节能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从区域级多能互补热电联产供热系统构建、厂级热力系统与电热泵循环系统集成,以及基于斜温层蓄热的热电解耦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分析热电联产机组节能及灵活调峰运行的技术途径及热力特性和规律。建立了热电联产机组及热网构成的供热系统单耗分析模型,得到供热系统的理想最低单耗并揭示附加单耗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热电联产机组,对抽汽供热方式单耗分析,获得供热系统各子系统及设备在整个供热周期内的附加单耗分布规律,指出不可逆传热温差是影响热电联产供热附加单耗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回收汽轮机乏汽余热降低供热热源平均温度,特别是针对汽轮机排汽余热能梯级供热系统开展研究,分析环境温度变化下余热能供热系统变工况性能,各组成子系统的能耗分布以及附加单耗变化规律。从能量转化机理揭示出不同供热方式能量转化特点。汽轮机排汽余热能梯级供热系统可大幅降低热源平均温度,不可逆损失减少。案例地区供热边界条件下,供热单耗在6.38~15.53 kg/GJ范围内,和抽汽供热相比供热能耗最大降幅达65%,为现场供热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我国北方集中供热地区典型的发电机组结构,构建了含有火电机组、风电机组和热电机组的区域级多能互补热电联产供热系统;提出三类供热系统集成技术路线;建立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的优化调度模型。以系统在典型日电、热负荷下的总煤耗为主要优化目标,分析不同技术路线的节煤效果和消纳弃风电的情况。获得了高背压供热、电锅炉以及电热泵等供热方式的能耗特性及其对电负荷调节和弃风消纳能力;针对单一供热模式以热定电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背压供热模式与电热泵耦合的组合供热模式,获得了最优的系统节煤效果以及消纳风电能力。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面向热电联产机组灵活调峰运行的需求,结合工程实际,以高背压余热梯级供热系统为对象,提出耦合电动热泵回收循环冷却水余热的新型供热系统。获得典型高背压供热系统,以及含有电动热泵的高背压供热系统的热电负荷特性,并开展系统的设计工况和变工况热力学性能分析。结合实际供热需求对新型系统进行技术经济性评价。同时探讨新型系统在弃风消纳背景下的运行策略,对其调峰调度能力适应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耦合电动热泵的高背压供热系统兼具降低供热能耗和扩大供热机组调峰范围的功能。基于单罐斜温层蓄热系统,开展基于蓄热的供热机组热电解耦可行性分析数值模拟研究。构建与供热机组热源和热网串联的斜温层蓄热模型,在同时蓄放热运行工况下,分析蓄热单罐内温度和斜温层的变化特性,以及不稳定蓄热负荷对蓄热罐向热网放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两种不同运行模式,即单一蓄/放热和同步蓄/放热运行,斜温层储热罐的动态热力性能。得到了进口流量、进口温度范围等不同运行参数对储热罐温度分布和斜温层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斜温层蓄热技术应用于供热机组的热电解耦提供参考依据。

杨广东[6](2020)在《2×350MW级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比煤粉炉更加环保,对煤炭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能够充分利用大量的煤矸石资源,更能适应我国煤炭发展的现状。但是,流化床机组容量小,机组的热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开始进入研发和推广阶段。从工业控制角度出发,相应的控制系统和控制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其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将是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的选择和控制方案的设计。本项目根据工程建设情况设计成两套独立的控制系统,机组公用部分纳入1号机组控制。控制系统网络通过域配置实现隔离。单元机组控制系统设计34对控制器,测点分配到对应的控制器、控制柜内。控制逻辑和方案参照类似机组经验进行设计和组态,通过机组运行进行验证和优化。控制系统通过机组带负荷试验达到了预期目标。本研究主要是基于现有火电控制经验,结合工程实际,通过设计、组态、现场试验,实现了切实可行的国产控制系统及方案。同时为国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创建了一个成功的工程实例。

凌晨[7](2020)在《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一次调频性能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频率是衡量电能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维持电网频率的稳定是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任务。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已经成为电力发展的新趋势,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降低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为应对风电、光电高占比时的电网运行安全稳定性和供电品质,电网对燃煤机组提出了更为严格的一次调频考核要求,燃煤机组一次调频性能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深入分析全国各区域电网“两个细则”中关于一次调频考核指标的规范,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电网对燃煤机组一次调频考核要求的差异性,并针对现有一次调频考核制度,提出其存在的不合理性及改善措施。本文全面介绍了超高压调门节流、过载补汽调节、凝结水节流及高加给水旁路四种不同一次调频方式的原理及技术特点。以某超超临界二次再热1000MW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基于EBSILON软件构建热力仿真计算模型,计算超高压调门节流方式的经济性。本文建立了直流锅炉、阀门、汽轮机通流及加热器等数学模型,并于Lab VIEW软件平台开发用于一次调频仿真研究的二次再热机组实时仿真平台,通过稳态试验和扰动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仿真模型能够充分反映二次再热机组的主要动态特性,满足一次调频研究的需求。基于所开发的二次再热机组实时仿真平台,仿真分析不同一次调频方式的负荷响应特性及一次调频效果;综合不同一次调频方式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从一次调频的经济性、安全性、响应速度及响应幅度出发,提出了一次调频分层控制策略,并于实时仿真平台进行了不同幅度频差的扰动试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田苏宁[8](2020)在《基于全球化视角的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在华市场的本土化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全球化生产网络,这其中全球各地的跨国公司发挥了主导作用。S公司是一家聚焦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业务领域涵盖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工业、医疗、交通等,遍布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市场是S公司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全球化经营是S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而各国或各地区市场存在的差异化需求,则要求S公司在全球化经营和本土化战略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近十年来,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吸引了全球汽轮机巨头参与到中国工业汽轮机市场的竞争,中国本土的工业汽轮机制造商作为新崛起的力量,也显示了强劲的本土竞争优势。作为跨国公司的S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国际和本土两种力量的激烈竞争。同时,伴随全球各国和地区关于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和低碳技术市场需求不断上升,为以创新发展为根基的S公司提供了市场机会。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S公司为研究样本,以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的在华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以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战略理论、企业竞争优势战略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发现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态势中挑战与机会并存,但总体上有利于S公司在中国开展工业汽轮机业务,而S公司在声誉、创新和组织方面具备核心能力;以此构建SWOT战略矩阵,推导出S公司的基本战略定位为以增长为主兼顾多样化的竞争战略;实现途径为推进差异化并控制溢价;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价值链的分析提出本土化经营战略的调整方案,即:通过全球创新资源前瞻性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培育本土设计和工艺技术能力、实施核心部件转子的本土化制造。最终本文还提出了本土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战略联盟以扩展价值链、优化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和加强团队本土化的人力资源建设等。本文系统地运用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战略理论和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对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在华市场的发展,从全球化视野提出了本土化战略的优化措施,为S公司在当前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调整本土化战略提供参考。另外,本文所研究的工业汽轮机行业属于与高新技术紧密联系的高端重型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写照,作为国际技术领先的S公司,其在华工业汽轮机的本土化战略不仅影响S公司在华的竞争布局,也会对中国整个工业汽轮机行业技术进步带来影响。

常倩倩[9](2020)在《船用推进汽轮机高低压缸功率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船舶蒸汽动力装置具有单机功率大、寿命长、可靠性高及操纵方便等诸多优势,在研发设计中,科研人员不仅关注汽轮机的全速工况下的指标参数,还关注其低速工况下的运行情况。本课题以船用双缸汽轮机在低速工况时的高低压缸输出功率占比为目标,研究如何使功率比在低速工况下得以重新分配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目标汽轮机的基本结构、运行特性及主要设计参数进行初步的叙述和分析,并对高低压缸通流级数调整、低压设置部分进汽级、调整配汽规律、自高压缸抽汽补入低压缸、系统废汽补入低压缸这5种方案分别进行了说明和一维热力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各个方案的优劣及对船用推进汽轮机组或主动力系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各方案都存在其优缺点,热力上较为理想的方案可能存在结构问题,结构容易实现的方案在热力方面有存在一定局限性。其次,根据一维计算的结果,选择比较容易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调整配汽设计方案和系统废汽补入低压缸的设计方案进行试验设计及验证,第一种方案共制作了2组试验件凸轮,第二种方案设置了DN100和DN150两种管径的补汽管道。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处理,验证了一维热力设计的可靠性,同时证明了以上两种方案皆具有很强的工程可行性,满足设计要求。最后,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可以被应用于运行的研究方案——利用“回汽”方式降低低压汽轮机的做功能力,由于该方案无法进行一维的热力计算,故对其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时设置了4个可对比的运行工况。从计算结果来看,这种方法使倒车级消耗了低压汽轮机的输出功,进入倒车级的蒸汽被反向旋转动叶做功。本文通过一维热力计算、整机试验、三维仿真计算,对所提出优化船用推进汽轮机低速工况时高低压缸功率比值的几种方案进行设计、工程可行性验证,若后续国内船用推进双缸汽轮机组在研制设计时有此方面的需求,则本研究可以为相关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索中举[10](2019)在《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光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增大,电网频率的扰动因素增多,要求可控性较强的燃煤机组更深度地参与电网的一次调频。对于无调节的全周进汽汽轮机,高压调门节流可快速响应电网负荷要求,但为达到深度一次调频要求产生了经济损失。本文以西门子无调节级全周进汽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组为对象,研究基于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优化控制的工程应用。论文基于燃煤机组现有一次调频控制算法,发现一次调频的功率相对增量将随机组运行负荷的降低而增大,由此引起机组运行参数大幅度波动、运行稳定性下降和经济损失增大。电网可以通过优化调度,提高并网机组的负荷率,提高全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基于Ebsilon软件平台,开发了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组热力性能计算模型,在机组不同负荷下对不同补汽流量和不同凝结水节流的发电出力、汽轮机通流监测点参数和热耗率等进行了仿真计算,发现机组发电出力的相对增量正比于相对补汽量和凝结水相对节流量。对金陵发电厂#1机进行了补汽阀运行特性、凝结水节流和高压调门流量特性运行试验显示,补汽阀有很好的一次调频性能,但在30%开度时#1轴承轴振超标报警;凝结水节流有较好的一次调频特性,除氧器和凝汽器水位可控,凝结水节流调节后20s基本达到稳定值。基于补汽阀小开度时高压转子没有振动安全问题,并且凝结水节流初始相应速度较慢,提出补汽阀与凝结水节流复合一次调频方法。先由补汽阀快速响应,待凝结水节流起作用后关小补汽阀,一次调频的快速响应和机组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性达到完美统一。基于凝结水节流和高压调门流量特性的运行试验,在金陵发电厂#1机DCS平台上设计了DEH阀门管理曲线和凝结水节流的一次调频控制逻辑,修改了凝汽器和除氧器的水位等相关控制逻辑,实现了一次调频优良控制,减小了高压调门节流损失,提高了机组运行经济性。

二、西门子350MW汽轮机组技术特点拾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门子350MW汽轮机组技术特点拾掇(论文提纲范文)

(1)1000 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机抱轴故障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1 000 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机组轴封系统
2抱轴故障分析
    2.1抱轴故障过程
    2.2抱轴故障原因
        2.2.1高压缸上下缸温差大
        2.2.2超高压缸和高压缸轴封受冷却变形
        1)轴封供汽温度低。
        2)真空快速上升,吸入冷空气造成轴封冷却。
        3)轴封供汽温度突然降低及温降速度过快。
3优化方案
4结语

(2)我国汽轮机产品的新进展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汽轮机技术的研究进展
    1.1 国外700 ℃汽轮机
    1.2 国外1 720 MW和1 650 MW级核电汽轮机
2 高参数火电汽轮机
    2.1 在役台数
    2.2 技术特点
3 1 000~1 755 MW核电汽轮机
    3.1 东汽1 000 MW级核电汽轮机
    3.2 上汽1 000 MW级核电汽轮机
    3.3 哈汽1 000 MW级核电汽轮机
    3.4 第三代和第四代核电汽轮机
4 工业汽轮机
    4.1 工业驱动用汽轮机
    4.2 工业发电用汽轮机
5 汽轮机参数与功率
6 末级长叶片
7 汽轮机发展方向
    7.1 发电效率50%以上机组的汽轮机
        7.1.1 650 ℃汽轮机
        7.1.2 700 ℃汽轮机
    7.2 1 900~2 200 MW核电汽轮机
        7.2.1 CAP1700半速核电汽轮机(1 900 MW)
        7.2.2 CAP1900半速核电汽轮机(2 100~2 200 MW)
    7.3 全速和半速长叶片
        7.3.1 全速1 450~1 550 mm长叶片
        7.3.2 半速2 000~2 300 mm长叶片
8 结 论

(3)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背景和意义
        1.1.1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背景
        1.1.2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研究的意义
    1.2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光热发电技术路线研究现状
        1.2.2 光热发电传储热介质
        1.2.3 熔融盐介质研究现状
    1.3 集热系统热损失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研究意义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熔盐线性菲涅尔示范电站简介
    2.1 示范电站组成
        2.1.1 聚光集热系统
        2.1.2 储换热系统
        2.1.3 常规发电系统
        2.1.4 熔盐线性菲涅尔电站运行工艺
    2.2 高精度太阳位置算法
    2.3 本章小结
3.熔盐线性菲涅尔电站防凝策略研究
    3.1 熔盐线性菲涅尔集热系统防凝
        3.1.1 熔盐储罐及主管道电伴热防凝
        3.1.2 集热回路低速循环防凝
        3.1.3 熔盐流动特性
    3.2 线性菲涅尔熔盐电站运行模式研究
    3.3 线性菲涅尔空管预热算法研究
        3.3.1 线性菲涅尔集热系统结构
        3.3.2 阴影与遮挡效率模型
        3.3.3 余弦效率模型
        3.3.4 线性菲涅尔集热系统综合光热效率模型
        3.3.5 变占空比预热控制
        3.3.6 控制过程仿真分析
        3.3.7 应用实例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线性菲涅尔一次镜跟踪控制误差分析及补偿算法研究
    4.1 跟踪目标角度误差
    4.2 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结构
        4.2.1 线性菲涅尔式集热场结构
        4.2.2 线性菲涅尔系统驱动装置结构
    4.3 线性菲涅尔聚光系统跟踪角度误差分析
        4.3.1 一次镜面型误差
        4.3.2 CPC安装误差
        4.3.3 镜场南北向偏差
        4.3.4 一次镜面旋转轴偏差
        4.3.5 角度传感器的精度偏差
    4.4 跟踪追日系统仿真及实验测试
        4.4.1 反射光斑能流密度
        4.4.2 跟踪误差仿真
        4.4.3 反射光斑实际汇聚效果测试
        4.4.4 实际追踪角度测试
    4.5 非线性补偿算法
        4.5.1 非线性跟踪误差机理分析
        4.5.2 非线性补偿算法及误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预测算法研究
    5.1 集热回路传热模型
    5.2 集热回路出口盐温预测控制策略
        5.2.1 预测控制网络模型
        5.2.2 基于K-means方法的RBF神经网络
    5.3 非线性预测网络训练
        5.3.1 输入样本
        5.3.2 数据处理
        5.3.3 网络训练
        5.3.4 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线性菲涅尔示范电站集热岛镜场控制网络优化及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设计
    6.1 线性菲涅尔镜场控制系统设计
        6.1.1 镜场控制系统网络结构特点
        6.1.2 线性菲涅尔镜场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及功能
        6.1.3 镜场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6.1.4 双机冗余主控单元
        6.1.5 SCA从站单元
        6.1.6 分布式IO远程单元
    6.2 线性菲涅尔镜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2.1 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SCADA)简介
        6.2.2 SCADA系统配置
        6.2.3 SCADA系统人机交互软件设计
        6.2.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6.2.5 镜场数据分析及存储管理
    6.3 冗余通信网络设计
        6.3.1 网络架构
        6.3.2 VLAN(虚拟局域网)设置及划分
    6.4 设备间相互通信及协议规划
        6.4.1 人机交互界面与下位主控设备通信
        6.4.2 下位主控设备与SCA从站单元通信
        6.4.3 与第三方DCS系统通讯
        6.4.4 兼容终端设备间DATALINK通信
        6.4.5 485 协议宏通信
    6.5 通讯实验及测试结果分析
        6.5.1 IO Server与 PLC通讯测试
        6.5.2 FINS通讯测试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4)9FB联合循环机组快速启动分析与运行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快速启动研究方法及模型
        1.3.2 余热锅炉快速启动研究
        1.3.3 汽轮机快速启动及转子损伤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联合循环启动过程及旁路系统控制分析
    2.1 联合循环机组概况及启动顺控逻辑
        2.1.1 联合循环机组概况
        2.1.2 联合循环启动顺序控制
    2.2 旁路系统控制逻辑分析
        2.2.1 余热锅炉启动过程分析
        2.2.2 旁路系统常规控制方式分析
    2.3 联合循环汽轮机启动过程及问题分析
        2.3.1 推荐冷态启动
        2.3.2 实际冷态启动
        2.3.3 温态启动
        2.3.4 热态启动
        2.3.5 启动过程关键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联合循环汽轮机转子建模分析
    3.1 转子建模理论
        3.1.1 转子温度场与热应力场
        3.1.2 应力集中现象
        3.1.3 转子离心力及等效
        3.1.4 有限元热-结构耦合分析
    3.2 转子模型及边界条件
        3.2.1 转子建模
        3.2.2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分析
        3.2.3 转子边界条件
    3.3 载荷加载
        3.3.1 轴承处载荷施加
        3.3.2 高中压轴封处载荷加载
        3.3.3 高中压各级温度载荷
        3.3.4 高中压各级换热系数
        3.3.5 离心力载荷
        3.3.6 应力温度监测位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各态启动转子温度应力及疲劳损伤分析
    4.1 推荐冷态启动分析
        4.1.1 推荐冷态启动温度场
        4.1.2 推荐冷态启动应力场
    4.2 实际冷态启动分析
        4.2.1 冷态启动温度场
        4.2.2 冷态启动应力场
    4.3 温态及热态启动分析
        4.3.1 温态启动温度场及应力场
        4.3.2 热态启动温度场及应力场
    4.4 疲劳损伤及高温蠕变分析
        4.4.1 疲劳损伤分析
        4.4.2 疲劳-蠕变耦合分析
        4.4.3 非线性损伤力学理论
    4.5 本章小结
5 联合循环快速启动过程优化策略研究
    5.1 串级旁路系统优化
        5.1.1 余热锅炉升压优化
        5.1.2 旁路系统辅助暖管及疏水过程优化
    5.2 冲转时长及转速优化
        5.2.1 中速暖机时长及转速优化
        5.2.2 高速暖机及低负荷暖机时长优化
    5.3 无调节级转子进汽参数匹配优化
    5.4 多目标约束启动过程优化
        5.4.1 优化准则
        5.4.2 冷态启动理论耗时较优曲线
    5.5 现场优化启动过程分析
        5.5.1 冷态启动现场优化曲线
        5.5.2 温态启动现场优化曲线
        5.5.3 优化后转子寿命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5)热电联产机组能量梯级利用及灵活调峰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大型热电联产机组节能
        1.2.2 热电联产机组灵活调峰
        1.2.3 提升供热机组灵活性的储热技术
        1.2.4 热-电耦合过程的建模与联合运行特性
    1.3 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电联产系统的单耗分析
    2.1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
    2.2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单耗分析
        2.2.1 单耗分析方法
        2.2.2 理想的热电联产供热系统
        2.2.3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理论最低燃料单耗
        2.2.4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附加燃料单耗
        2.2.5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产品燃料单耗
    2.3 实际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2.3.1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产品燃料单耗
        2.3.2 设计工况下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单耗分布
        2.3.3 变工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品位余热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3.1 汽轮机排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3.1.1 汽轮机排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组成
        3.1.2 汽轮机排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单耗计算
        3.1.3 实际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3.2 汽轮机排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特性分析
        3.2.1 电能生产单耗分析
        3.2.2 热能生产单耗分析
    3.3 吸收式热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3.3.1 吸收式热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流程
        3.3.2 吸收式热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单耗分析
        3.3.3 实际供热系统的单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能互补热电联产供热系统集成及优化
    4.1 多能互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提出
        4.1.1 电制热模式
        4.1.2 高背压供热模式
    4.2 多能互补供热系统优化模型
        4.2.1 优化目标
        4.2.2 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约束
        4.2.3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
    4.3 案例分析
        4.3.1 系统构成与基础数据
        4.3.2 原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煤耗及弃风情况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三种供热模式的对比与分析
        4.4.2 推荐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电动热泵的高背压梯级供热系统特性
    5.1 高背压机组耦合热泵的新型供热系统
        5.1.1 案例系统介绍
        5.1.2 电动热泵回收循环冷却水余热
        5.1.3 耦合电动热泵新型梯级供热系统的提出
    5.2 新型供热热力学性能研究
    5.3 系统运行策略及灵活特性分析
    5.4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热电解耦的斜温层蓄放热特性
    6.1 物理数学模型
        6.1.1 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
        6.1.2 数值方法及验证
    6.2 斜温层单罐蓄放热性能分析
        6.2.1 单一蓄/放热过程的热力特性
        6.2.2 同步蓄/放热过程热力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2×350MW级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电站热工过程控制理论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和软件规划
    2.1 硬件配置
    2.2 软件规划
    2.3 本章小结
3 控制逻辑组态
    3.1 自动控制回路的逻辑组态
    3.2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及其组态
    3.3 汽轮机监控系统及其组态
    3.4 本章小结
4 性能测试及优化
    4.1 机组负荷变动试验
    4.2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测试
    4.3 辅机故障快速减负荷测试
    4.4 协调控制系统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一次调频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水平综述
        1.2.1 二次再热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一次调频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电力系统一次调频原理及考核分析
    2.1 电力系统频率特性
        2.1.1 电网频率波动分析
        2.1.2 电网的负荷调节效应
    2.2 电力系统的频率调节过程
    2.3 一次调频技术参数
    2.4 一次调频考核分析
        2.4.1 一次调频考核准则
        2.4.2 考核制度的不合理性及优化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煤机组一次调频方式及经济性分析
    3.1 概述
    3.2 一次调频方式
        3.2.1 超高压调门节流
        3.2.2 过载补汽调节
        3.2.3 凝结水节流
        3.2.4 高加给水旁路
    3.3 超高压调门节流方式的经济性分析
        3.3.1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1000MW燃煤机组简介
        3.3.2 基于EBSILON的模型构建
        3.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二次再热机组实时仿真平台开发
    4.1 实时仿真平台数学模型
        4.1.1 仿真模型总体设计
        4.1.2 锅炉模型
        4.1.3 阀门流量模型
        4.1.4 汽轮机通流模型
        4.1.5 加热器模型
    4.2 机组闭环控制策略
    4.3 实时仿真平台软件设计
        4.3.1 LabVIEW仿真软件平台
        4.3.2 软件设计概述
        4.3.3 系统管理软件
        4.3.4 后台程序说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次调频性能优化
    5.1 实时仿真平台验证分析
        5.1.1 静态特性验证分析
        5.1.2 调门阶跃扰动试验
        5.1.3 凝结水节流扰动试验
        5.1.4 高加给水旁路扰动试验
    5.2 锅炉侧储能利用
    5.3 汽机侧储能利用
        5.3.1 凝结水节流
        5.3.2 高加给水旁路
    5.4 一次调频性能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8)基于全球化视角的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在华市场的本土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际化经营战略理论
        2.2.1 国际化战略
        2.2.2 多国化战略
        2.2.3 全球化战略
        2.2.4 跨国化战略
    2.3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2.3.1 产业组织理论角度
        2.3.2 资源基础理论角度
        2.3.3 基于关系视角
    2.4 全球化和本土化战略研究综述
        2.4.1 关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理解
        2.4.2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战略实施
第3章 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在华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S公司的全球化发展简介
        3.1.1 S公司的全球化发展历程
        3.1.2 S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2 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发展现状
        3.2.1 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的全球实力
        3.2.2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中国的本土化推进历程
    3.3 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在华发展面临的挑战
        3.3.1 行业并购频繁导致布局变化不定
        3.3.2 面临中国本土制造商的激烈竞争
        3.3.3 公司组织结构重整带来的内部振荡
第4章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市场的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因素分析
        4.1.2 经济因素分析
        4.1.3 社会因素分析
        4.1.4 技术因素分析
        4.1.5 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4.1.6 法律因素分析
    4.2 行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4.2.1 同业竞争者之间的对抗性
        4.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4.2.3 替代品的威胁
        4.2.4 客户的议价能力
        4.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3 工业汽轮机行业客户需求分析
第5章 S公司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5.1 S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5.1.1 S公司的有形资源
        5.1.2 S公司的无形资源
    5.2 企业资源的配置分析
        5.2.1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业务价值链
        5.2.2 市场与销售活动的资源配置分析
        5.2.3 订单执行活动中的资源配置分析
        5.2.4 售后服务的资源配置分析
    5.3 S公司的核心能力分析
第6章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市场的本土化战略调整与实施
    6.1 S公司在华市场的基本战略定位与竞争优势来源
        6.1.1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市场的基本战略定位
        6.1.2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取途径
    6.2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市场本土化战略的调整优化
        6.2.1 利用全球资源前瞻性创新形成产品差异化
        6.2.2 发展本土设计和工艺技术能力
        6.2.3 实现核心部件转子的本土化
    6.3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市场本土化策略优化的实施保障
        6.3.1 构建战略联盟扩展价值链
        6.3.2 调整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
        6.3.3 加强本土团队人力资源建设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船用推进汽轮机高低压缸功率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课题背景
        1.1.2 研究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汽轮机优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增大低压汽轮机功率分配的方案研究
    2.1 船用双缸主汽轮机概述
        2.1.1 主汽轮机组结构特点
        2.1.2 主汽轮机组运行特性
        2.1.3 主汽轮机组设计热力参数
    2.2 研究方案
        2.2.1 改变高低压缸通流级数
        2.2.2 低压缸设置部分进汽级
        2.2.3 调整配汽规律
        2.2.4 自高压缸抽汽补入低压缸
        2.2.5 系统废汽补入低压缸
    2.3 各方案总结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种方案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系统介绍
        3.2.1 主机系统本体
        3.2.2 辅助系统配置
        3.2.3 测量系统
    3.3 调整配汽规律试验
        3.3.1 试验件
        3.3.2 试验过程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系统废汽补入低压缸试验
        3.4.1 补汽结构
        3.4.2 试验过程
        3.4.3 补汽流量的计算
        3.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减小低压汽轮机功率分配的方案研究
    4.1 引言
        4.1.1 前述方案的说明
        4.1.2 一种运行方案的提出
    4.2 数学物理模型
        4.2.1 基本控制方程
        4.2.2 方程离散
        4.2.3 湍流模型
    4.3 数值模拟
        4.3.1 几何结构
        4.3.2 网格划分
        4.3.3 计算设置
    4.4 计算结果分析
        4.4.1 倒车级整体计算性能参数
        4.4.2 蒸汽流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煤机组一次调频的发展
        1.2.2 燃煤机组新型一次调频技术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燃煤机组一次调频的原理与方式
    2.1 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
    2.2 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过程
    2.3 一次调频技术指标
    2.4 燃煤一次调频的实现
        2.4.1 概述
        2.4.2 高压调门节流
        2.4.3 一次调频的补汽调节
        2.4.4 凝结水节流
        2.4.5 高压加热器给水旁路调节
    2.5 提升燃煤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不同调频方式的特性分析
    3.1 概述
    3.2 Ebsilon热力系统仿真软件
        3.2.1 Ebsilon软件
        3.2.2 Ebsilon组件模型
    3.3 补汽流量对机组功率与热力特性影响的计算分析
    3.4 补汽阀运行特性的现场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凝结水参与一次调频可行性研究
    4.1 凝结水节流参与一次调频理论分析
        4.1.1 主机调门节流对机组经济性影响
    4.2 水位变化流量计算
        4.2.1 除氧器水位变化
        4.2.2 凝汽器水位变化
        4.2.3 直接减少凝结水流量对系统内容器水位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凝结水控制参与一次调频的试验验证
    5.1 试验的目的及内容
        5.1.1 试验的目的
        5.1.2 试验的内容
    5.2 凝结水流量调整试验
        5.2.1 凝结水流量调整试验目的
        5.2.2 凝结水流量调整试验过程
        5.2.3 试验结果
    5.3 高压调门特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控制设计
    6.1 协调控制系统应用优化
        6.1.1 机组控制方式
    6.2 汽轮机调门曲线优化
        6.2.1 改造前后汽机高压调门开度的变化及影响
        6.2.2 改造后后汽机高压调门开度的变化及影响
    6.3 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逻辑优化
    6.4 除氧器水位的控制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西门子350MW汽轮机组技术特点拾掇(论文参考文献)

  • [1]1000 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机抱轴故障分析及优化[J]. 宗绪东,吴鲁东. 山东电力技术, 2021(10)
  • [2]我国汽轮机产品的新进展与发展方向[J]. 史进渊,阳虹,张宏涛,方宇,李军,王宝来. 动力工程学报, 2021(07)
  • [3]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D]. 张志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4]9FB联合循环机组快速启动分析与运行策略优化[D]. 陈林. 浙江大学, 2021(07)
  • [5]热电联产机组能量梯级利用及灵活调峰运行[D]. 张福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2×350MW级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D]. 杨广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一次调频性能优化[D]. 凌晨. 东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全球化视角的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在华市场的本土化战略研究[D]. 田苏宁. 山东大学, 2020(05)
  • [9]船用推进汽轮机高低压缸功率分配研究[D]. 常倩倩.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20(02)
  • [10]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应用研究[D]. 索中举.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西门子350MW汽轮机组技术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