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杂62的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农杂62的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一、农杂62的特性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焦光婧[1](2012)在《1978-2007年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文中认为棉花是世界性的经济作物,棉花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棉花品种改良是提高棉花生产水平的关键途径。在品种选育过程中,随着自然、经济、综合栽培管理等因素变化,其综合性状亦随之改变,并且会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研究这种变化规律,对培育优良的棉花品种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编着的《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一书中品种特性数据资料,对我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三大棉区育成并审定的陆地棉品种,进行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系统比较分析,探讨了棉花14个性状在不同棉区表现的差异,分析其生态原因,为制定我国棉花生态适宜区划和棉花引种、育种、栽培等方面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1.棉花品种在不同棉区品种间综合性状存在一定差异,生育期、铃重、衣分、纤维长度、麦克隆值等性状在三大棉区表现稳定,叶色、皮棉产量、枯黄萎病抗性和密度等性状各棉区品种间差异较大,特别是西北内陆棉区育成的品种在叶色、铃形、皮棉产量、枯黄萎病抗性等性状方面稳定性较差,但西北内陆棉区的品种纤维品质优于长江、黄河流域两个棉区。2.随着年代的变迁,三大棉区的品种单铃重、皮棉产量和比强度三个性状趋向一致,明显呈升高趋势,比强度尤为突出;品种的叶色、第一果枝节位、铃形、麦克隆值和枯黄萎病抗性等性状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而生育期、衣分、纤维长度等性状年代间变化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品种的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尤其强度有明显改良。3.杂交棉和抗虫棉品种的生育期、铃形和叶色三个性状变化趋于平稳,皮棉产量明显呈上升态势,且增幅较大,铃重、衣分两个性状在不同棉区之间变化幅度较小,随年代变迁总体呈上升趋势,纤维品质变化趋于平稳,比强度有所提高,抗枯、黄萎病性能近二十年来无明显变化。杂交棉和抗虫棉的产量优势突出。4.14个性状对三大棉区高产优质育种目标各有不同的贡献。生育期、株高、铃重、衣分、密度是影响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生态环境下,株高、第一果节、密度等农艺特性贡献最大,成为最重要成分,另外产量、纤维品质性状和抗病性能贡献次之,也作为主要成分。总之,不同生态环境引种时,应首先考虑棉花各个性状表现的地区差异,尤其要注重密度、株高等的差异。在选择育种目标时,仍然要把选择产量较高、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同时兼顾到各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性。

庞念厂[2](2012)在《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棉花品种是棉花生产的先决条件,棉花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在于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我国在1990-1999年十年间通过国家或各省审定的品种数量达297个,而在2000-2009年十年间审定品种数量达842个,这其中包括重复审定70个、引种17个、彩棉33个、长绒棉18个、早熟棉22个,前五年审定了223个,后五年审定了619个,后五年为前五年的2.8倍。育种速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缩短。2000-2009年棉花品种生育期除新疆早熟棉和长绒棉生育期略有增加外多呈现缩短趋势。新疆长绒棉品种生育期呈现波动中增加,后五年比前五增加5.5天,新疆早熟棉生育期后五年比前五年增加1天。2000-2009年棉花品种产量前后五年比较,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新疆棉区审定品种产量增加幅度最大,可达1-3千克/亩/年,其次是长江棉区增加0.8千克/亩/年,黄河增产幅度小,仅为0.6千克/亩/年。从棉花纤维长度来看,新疆棉花品种长度增加约1毫米,而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均是略有提高,但不明显。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棉花品种相比,产量有了明显增产。长江棉区转基因棉花品种年增加2千克/亩,黄河棉区增产0.4千克/亩;长江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有所增加,而黄河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却有所下降。对于常规与杂交棉来说,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的杂交棉产量均有增加,长江棉区杂交棉增产幅度大于黄河棉区。黄河棉区仍应以常规棉花品种选育为,长江棉区要以杂交棉为主。近年来种子企业育种工作得到加强。但各育种单位目标大致相同,致使棉花育种工作力量分散,工作内容多次重复,无法形成优势研究力量,不便于集中攻克育种难题。转基因技术育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在加强杂交棉育种的前提下,不应以减少或放弃常规育种为代价,与常规育种结合不紧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是今后棉花育种的发展方向。由单一常规棉发展到低酚棉、杂交棉、抗病虫棉、抗旱棉等多类型并举。总之,随着我国对棉花科研的投入与进展,未来几年应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加强育种团队建设,将分散、规模小的团队联合起来,做大我国的棉花种子研发团队,提高棉花产量水平和纤维品质,综合提高品种抗性能力,对于提高我国棉花科研水平,增强我国棉花生产能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熊耐新[3](2011)在《棉花裸苗移栽机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裸苗移栽机构是棉花裸苗移栽机的核心部件,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对棉花移栽效率和移栽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棉花种植范围广,无土育苗移栽技术逐渐成为主流,大规模的棉花裸苗种植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移栽机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研究棉花裸苗移栽机构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当前国内外棉花移栽机的研究现状,对棉花裸苗移栽机构进行了设计及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棉苗移栽的农艺特性研究,得到了合理的棉苗育苗技术和棉苗移栽的时间、苗龄及密度等参数,为棉花裸苗移栽机构的设计提供参数,并且有利于优质棉苗的培育和移栽,棉花产量的提高。(2)通过棉花裸苗的力学特性试验,测得棉苗最小拉断力为44.128N,棉苗最小压伤力为418.197N,最大拔苗力为4.446N。该试验结果可为苗夹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3)根据棉苗的农艺特性及力学特性,对移栽机构进行合理设计,得到相关设计参数,使用Pro/E软件进行零件的三维实体建模及机构虚拟样机的设计。对移栽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主要部件的运动学模型。根据零速投苗原理,得到棉苗质心的运动轨迹方程及实现零速投苗的条件。(4)通过对移栽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主要部件的动力学模型,以确保机构刚度及防止苗夹伤苗。使用ANSYS软件对苗夹上的橡胶夹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橡胶夹变形最大位移值为23.439mm,等效应力最大值为18.636Pa,并得到了位移及等效应力变形图。橡胶夹只需4.7N即可完成送苗及投苗,不会造成伤苗。(5)苗夹投苗角度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导苗槽角度α=6°,移栽机构前进速度Vs=0.4m/s,投苗时棉苗质心至沟底的距离H=0.13m,特征参数λM=1.59为最优值。(6)以棉苗的直立率、伤苗率、漏栽率、栽植株距平均值和深度合格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棉花裸苗移栽机构的单因素试验,发现存在问题并优化改进。通过进行优化后棉花裸苗移栽机构的多因素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三因素的最优组合为:移栽机构前进速度0.4m/s;导苗槽倾角6°;开沟器开沟深度8cm。

谷名华[4](2011)在《农业科学技术协调发展研究 ——以湖南情况为例》文中提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学技术只有协调发展才有农业经济可持续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才有农业科学技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讨论了农业科技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试图为实现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理论与形势分析,发展思路与方法。首先,讨论了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状态与面临的形势。包括农业科技工作已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有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农业科技取得了一批农业成果,推广应用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取得了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科技发展水平的挑战,自然资源的挑战,环境的挑战与市场的挑战。其次,讨论了农业科技协调发展的原则与条件。在农业科技实践中必须要坚持“继续、改革、提升”的原则;要坚持科技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原则;坚持农业科技发展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不损害社会利益的原则;农业科技研发效益与工商科技研发效益相协调的原则;坚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政府扶持与调控监管相协调的原则。同时阐明农业科技协调发展的条件,就是机制灵活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体系,建立社会化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体系,建设农业科技研发的调控监管体系。其三,讨论了农业科技协调发展的具体任务,即实施六大工程。包括种植业创新工程,养殖业创新工程;林业技术创新工程,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工程,农用工业技术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工程等。每个工程都有具体的内容,把这些任务完成了,农业科技的协调发展也就落实了。其四,讨论了农业科技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本文提出七条措施,包括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和促进企业进行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最后,对农业科学技术协调发展问题的系统研究,得出四点结论,本文作了简短的归纳性介绍。

田伟[5](2009)在《湖南省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率及比较优势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效率和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湖南省主要农产品的技术效率及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把湖南的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率与其他农业生产大省进行了对比,并进一步分析了我省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情况,探讨了如何提高我省主要农产品的技术效率及比较优势的措施和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有:1、阐述了效率研究的两种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的分析方法及国内外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等重要概念。2、动态的分析了1998-2007年湖南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湖南省主要农产品的全要素生产率情况。结果发现,只有苎麻的全要素生产率小幅下降,其余农产品都一定程度的上升,柑橘的上升比较明显,这主要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3、采用数学模型对农业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为约束条件,以农业生产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湖南省各主要农产品的效率研究模型,测算了湖南主要农产品技术效率,结果发现,湖南省的主要农产品技术效率还不太令人满意,与湖南省的农产品总产量在全国的地位相比,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4、采用综合优势比较法,利用SFA测算的湖南省的主要农产品的技术效率值,计算了湖南省各主要农产品的综合比较优势。5、针对如何改进湖南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比较优势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杨芳荃,吴若云,朱景明[6](2009)在《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湖南篇》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来,湖南棉花生产一靠科技创新,二靠政策扶持,三靠棉农投入,率先实现了品种杂优化、栽培规范化、种子产业化,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龙正[7](2008)在《棉花漂浮育苗播种及其育苗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漂浮育苗技术是继烟草飘浮育苗技术后的又一重大的创新技术。为了进一步简化育苗方法,提高育苗与移栽效率,于2005、2006、2007年在湖南农业大学科研基地进行了棉花漂浮育苗优化方法及其移栽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棉花漂浮育苗有明显的播种位置效应,基质覆盖厚度以1.0cm—1.5cm为佳,播种适宜深度为1.5-2.0cm和种子胚根横向播放的效果最优,出苗率高,棉苗带壳出土率低,棉苗素质好。2育苗期间,用DPC(200mg/l)、PPP333(100mg/l)和S-3307(200mg/l)浸种能有效的控制棉苗的株高,防止高脚苗,增加茎粗和增强根系活力等,可获得壮苗早发的效果。3棉花漂浮育苗移栽棉苗期施肥以穴施施用效果最佳,其次是沟施和撒施。

邢朝柱,靖深蓉,邢以华[8](2007)在《中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回顾和展望》文中指出分析了当前我国杂交棉应用状况及其作用地位;从杂种优势的遗传特性、生化和分子基础等方面综述了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回顾了我国了棉花杂交种选育及制种方法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我国当前杂交棉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已有的工作基础提出了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今后发展方向。

李建彬,周世象,朱春生[9](2007)在《湖南转基因抗虫棉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湖南省转基因抗虫棉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速湖南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发展几点建议,以进一步增强湖南转基抗虫棉的的研究与种子产业化的核心竞争力。

王正才[10](2007)在《棉花漂浮育苗优化方法及其移栽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漂浮育苗技术是继烟草飘浮育苗技术后的又一重大的创新技术。为了进一步简化育苗方法,提高育苗与移栽效率,于2005、2006、2007年在湖南农业大学科研基地进行了棉花漂浮育苗优化方法及其移栽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棉花漂浮育苗有明显的播种位置效应,基质覆盖厚度以1.0cm—1.5cm为佳,播种适宜深度为1.5-2.0cm和种子胚根横向播放的效果最优,出苗率高,棉苗带壳出土率低,棉苗素质好。2育苗期间,用DPC(200mg/l)、PPP333(100mg/l)和S-3307(200mg/l)浸种能有效的控制棉苗的株高,防止高脚苗,增加茎粗和增强根系活力等,可获得壮苗早发的效果。3在棉花漂浮育苗分期播种同期移栽试验表明,以4月15日到4月25日播种效果最好,棉苗的移栽成活率高,缓苗期短,产量高。4在棉花漂浮育苗同期播种分期移栽试验表明,以1叶1心、2叶1心移栽效果最佳,棉苗移栽成活率高,缓苗期短。5棉花漂浮育苗移栽棉比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表现出明显增产,但两者之间纤维品质无差异。6棉花漂浮育苗移栽棉苗期施肥以穴施施用效果最佳,其次是沟施和撒施。

二、农杂62的特性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杂62的特性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1978-2007年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植棉史与育种现状
        1.1.1 世界植棉史及育种现状
        1.1.2 我国植棉史及育种现状
    1.2 我国五个植棉区的分布和生产气候特点
        1.2.1 黄河流域棉区
        1.2.2 长江流域棉区
        1.2.3 西北内陆棉区
        1.2.4 北部特早熟棉区
        1.2.5 华南棉区
    1.3 我国棉花品种改良状况
        1.3.1 我国棉花品种的更换及育种成效
        1.3.2 我国棉花品种性状改良状况
    1.4 我国棉花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
    1.5 本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品种及其特性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建立
    2.2 数据整理和归一化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不同棉区的棉花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3.1 三大棉区品种特性分析
        3.1.1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分析
        3.1.2 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分析
        3.1.3 西北内陆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分析
    3.2 三大棉区品种主要性状比较
        3.2.1 主要农艺性状
        3.2.2 产量性状
        3.2.3 纤维品质特性
        3.2.4 抗病性能
        3.2.5 主要性状变异情况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年代的棉花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4.1 不同年代审定的棉花品种概况
    4.2 不同年代的三大棉区育成棉花品种特性成效比较
        4.2.1 不同年代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4.2.2 不同年份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4.2.3 不同年份纤维品质比较分析
        4.2.4 不同年份抗病性能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棉花品种类型的特性比较分析
    5.1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1.1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主要特性比较
        5.1.2 不同棉区的杂交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1.3 不同年份的杂交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2 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2.1 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比较
        5.2.2 不同棉区的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2.3 不同年份的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第六章 近 30 年棉花主栽品种主要性状相关和聚类分析
    6.1 品种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6.1.1 农艺性状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6.1.2 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6.1.3 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相关分析
        6.1.4 农艺性状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6.1.5 产量性状与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6.1.6 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相关分析
        6.1.7 产量性状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6.1.8 纤维品质与纤维品质相关分析
        6.1.9 纤维品质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6.2 品种的主成分分析
    6.3 品种的聚类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棉花生产与科研育种概述
        1.1.1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1.1.2 我国棉花科研机构概况
        1.1.3 我国棉花育种技术进展
        1.1.4 近年我国棉花重大科研成果概况
    1.2 我国的棉花品种审定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数量及类型情况分析
    2.1 棉花审定品种总体数量
        2.1.1 1990-1999 年审定数量情况
        2.1.2 2000-2009 年审定数量情况
    2.2 2000-2009 年审定品种类型情况
        2.2.1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品种
        2.2.2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
        2.2.3 彩色棉审定品种
        2.2.4 长绒棉审定品种
        2.2.5 早熟棉审定品种
    2.3 审定品种选育单位情况
    2.4 小结
        2.4.1 审定品种数量大增
        2.4.2 品种类型多元交错
        2.4.3 育种单位多增企业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性状分析
    3.1 黄河棉区(冀鲁豫)品种性状分析
    3.2 长江棉区(鄂皖苏)品种性状分析
    3.3 西北棉区(新疆)品种性状分析
    3.4 国审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5 彩色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6 早熟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7 小结
        3.7.1 品种单产波动中增加
        3.7.2 品种生育期小幅缩短
        3.7.3 纤维品质仅细微改善
        3.7.4 转基因技术提升品种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品种数量由少到多再要精
    4.2 品种类型多元化加区域化
    4.3 育种单位要加强育种团队
    4.4 品种单产增加借力高抗性
    4.5 生育期变化适宜区域特点
    4.6 纤维品质改善要突破瓶颈
    4.7 有待深入研究的相关内容
    4.8 棉花品种选育审定小建议
        4.8.1 彩棉育种
        4.8.2 抗逆育种
        4.8.3 早熟育种
        4.8.4 机械化与品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表 2000-2009 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表

(3)棉花裸苗移栽机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棉花移栽机构研究现状
        2.1 国外移栽构研究现状
        2.2 国内移栽机构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棉苗农艺特性及力学性能分析
    1 农艺特性
        1.1 棉花裸苗移栽技术
        1.1.1 无土育苗技术
        1.1.2 漂浮育苗技术
        1.2 移栽时期
        1.3 移栽密度
        1.4 移栽前、移栽后的处理
    2 力学性能分析
        2.1 拔苗试验
        2.1.1 试验设备
        2.1.2 试验目的
        2.1.3 试验原理及方法
        2.1.4 试验结果分析
        2.2 棉苗拉断力试验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设备
        2.2.3 试验原理及方法
        2.2.4 试验结果分析
        2.3 棉苗压伤试验
        2.3.1 试验目的
        2.3.2 试验设备
        2.3.3 试验原理及方法
        2.3.4 试验结果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栽机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1 机构的整体设计
        1.1 基本结构
        1.2 工作原理
        1.3 传动机构设计方案
        1.3.1 链条种类及选择
        1.3.2 传动原理
        1.3.3 链轮设计
        1.4 苗夹设计
        1.5 开沟器设计
        1.6 覆土轮设计
        1.7 连接圆盘设计
    2 移栽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2.1 链传动的运动学分析
        2.1.1 链条速度分析
        2.1.2 从动链轮角速度及瞬时传动比分析
        2.2 覆土轮的运动学分析
        2.3 零速投苗运动学分析
        2.4 苗夹与棉苗运动轨迹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1 移栽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1.1 链传动动力学分析
        1.2 覆土轮动力学分析
        1.3 苗夹动力学分析
    2 苗夹ANSYS分析
        2.1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择
        2.2 ANSYS分析橡胶夹的节点位移、约束反力与等效应力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苗夹优化设计
    1 苗夹投苗角度的优化
    2 苗夹导苗槽角度的优化
        2.1 导苗槽倾角分析
        2.2 导苗槽倾角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2.2.1 设计变量
        2.2.2 约束条件
        2.2.3 目标函数
        2.2.4 导苗槽倾角优化计算
    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移栽机构的试验研究
    1 优化前试验
        1.1 试验目的
        1.2 试验设备及工具
        1.3 试验内容
        1.3.1 试验准备
        1.3.2 试验方法及步骤
        1.3.3 移栽效果评价指标
        1.4 前期验证性试验
        1.4.1 试验方法
        1.4.2 试验结果
        1.4.3 试验结果分析
    2 优化后移栽机构正交试验
        2.1 试验准备
        2.2 正交试验设计
        2.3 试验结果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A
附表B
致谢
作者简介

(4)农业科学技术协调发展研究 ——以湖南情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2.1 农村科技服务业的涵义与范围
        1.2.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涵
        1.2.3 农业科技的特点
        1.2.4 农业科技协调发展
        1.2.5 运作模式的内涵
    1.3 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过程
        1.3.3 技术路线
        1.3.4 结构安排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1.5.1 创新之处
        1.5.2 未来研究方向
2 农村科技发展基本状态与面临的形势
    2.1 农业科技发展基础与基本状态
        2.1.1 农业科技工作有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2.1.2 取得了一批农业新成果,推广应用产生了明显效益
        2.1.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2.1.4 稳定和发展了农业技术服务、良种繁育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2.2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2.1 科技的挑战
        2.2.2 资源的挑战
        2.2.3 环境的挑战
        2.2.4 市场的挑战
3 农村科技协调发展的原则与条件
    3.1 基本原则
        3.1.1 坚持“继承、改革、提升”的发展思路
        3.1.2 坚持农业科技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原则
        3.1.3 坚持农业科技发展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不损害社会利益的原则
        3.1.4 农业科技研发效益与工商科技研发效益相协调的原则
        3.1.5 坚持政府引导与鼓励多元投资相结合的政策方向
    3.2 基本条件
        3.2.1 建立机制运行灵活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2.2 建立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体系
        3.2.3 建立社会化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3.2.4 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体系
        3.2.5 建立强有力的农业科技研发调控监督体系
4 农业科技协调发展的六大工程
    4.1 种植业技术创新工程
        4.1.1 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4.1.2 主要农作物专用、优质新品种育种技术研究
        4.1.3 主要农作物省工、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
        4.1.4 生态林业工程研究
    4.2 养殖业技术创新工程
        4.2.1 猪、牛、羊、鸡品种的改良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
        4.2.2 鱼品种改良及提高水域生产率技术研究
        4.2.3 优良畜禽水产品种(系)选育及配套利用技术研究
    4.3 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工程
        4.3.1 粮、油加工技术的研究
        4.3.2 畜禽水产加工技术的研究
        4.3.3 蔬、茶、果加工技术的创新
        4.3.4 林、非林木的加工技术研究
    4.4 农用工业技术创新工程
        4.4.1 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综合技术研究
        4.4.2 高效、低毒或无毒农药新品种的研究
        4.4.3 安全、优质、高效、低残留添加剂、预混料、兽(鱼)药的研究
    4.5 林业技术创新工程
        4.5.1 主要经济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
        4.5.2 生态林业工程与可持续经营技术
        4.5.3 纸浆林定向培育与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
        4.5.4 经济林、果、药、花、竹类良种、栽培与加工利用
        4.5.5 林业产业化发展
    4.6 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工程
        4.6.1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
        4.6.2 水旱灾害防治
        4.6.3 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水资源开发
        4.6.4 资源利用和环境安全技术体系研究
5 农业科技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5.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5.2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5.3 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
        5.3.1 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
        5.3.2 努力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5.4 积极鼓励和促进企业进行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
    5.5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经营
    5.6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5.7 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湖南省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率及比较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效率的一般含义
        1.2 效率的实质含义及生产效率的测算
        1.3 生产率的含义
        1.4 生产效率与生产率的区分与联系
        1.5 技术效率的含义
        1.6 技术进步的含义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的目的
        2.2 研究的意义
    3 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综述
        3.1 国外研究综述
        3.1.1 关于生产效率及生产率的理论研究
        3.1.2 关于效率和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3.1.3 关于比较优势的研究
        3.2 国内研究综述
        3.2.1 随机前沿方法的应用研究
        3.2.2 DEA方法的应用研究
        3.2.3 关于比较优势的研究
    4 研究的方法、路线和内容
        4.1 研究的方法
        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4.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4.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4.4.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基本原理与方法
    1 随机前沿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 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1 DEA的基本模型
        2.2 Malmquist原理与方法
        2.2.1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定义
        2.2.2 莫氏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3 技术效率研究方法的评述
    4 比较优势的测算
        4.1 国内外比价系数法
        4.2 显示性比较优势法
        4.3 国内资源成本法
        4.4 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度
        4.5 农产品综合优势指数的测算
        4.5.1 效率优势系数EAC
        4.5.2 规模优势系数SAC
        4.5.3 效益优势系数BAC
        4.5.4 综合优势系数AAC
    5 数据来源与说明
        5.1 主产品产量
        5.2 物质费用
        5.2.1 直接生产费用
        5.2.2 间接生产费用
        5.3 劳动用工包括
        5.3.1 直接生产用工
        5.3.2 间接生产用工
        5.4 减税纯收益
第三章 湖南主要农产品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1 湖南稻谷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1.1 湖南稻谷的生产情况
        1.2 湖南早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1.3 湖南2003年早稻技术效率改进方案
    2 湖南晚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3 湖南柑橘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3.1 湖南柑橘的生产情况
        3.2 湖南柑橘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 湖南苎麻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1 湖南苎麻的生产情况
        4.2 湖南苎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 湖南烤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1 湖南烤烟的生产情况
        5.2 湖南烤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6 湖南油菜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6.1 湖南油菜的生产情况
        6.2 湖南油菜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7 湖南茶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7.1 湖南茶叶的生产情况
        7.2 湖南茶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8 湖南棉花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8.1 湖南棉花的生产情况
        8.2 湖南棉花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第四章 湖南省主要农产品的技术效率分析
    1 早稻生产韵技术效率
        1.1 生产模型的构建
        1.2 数据来源和说明
        1.3 实证结果分析
        1.4 早稻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1.4.1 技术效率的时间差异
        1.4.2 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
        1.4.3 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2 晚稻的技术效率分析
        2.1 生产模型的构建
        2.2 数据来源和说明
        2.3 实证结果分析
        2.4 技术效率分析
        2.4.1 技术效率的时间差异
        2.4.2 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
        2.4.3 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3 湖南柑橘的技术效率分析
        3.1 湖南柑橘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的构建
        3.2 模型数据来源和说明
        3.3 函数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3.4 技术效率分析
        3.4.1 技术效率的时间差异
        3.4.2 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4 湖南苎麻的技术效率分析
        4.1 生产模型的构建
        4.2 数据来源和说明
        4.3 实证结果分析
        4.4 技术效率分析
    5 湖南油菜的技术效率分析
        5.1 生产模型的构建
        5.2 数据来源和说明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技术效率分析
        5.4.1 技术效率的时间差异
        5.4.2 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
        5.4.3 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 湖南茶叶技术效率分析
        6.1 生产模型的构建
        6.2 数据来源和说明
        6.3 实证结果分析
        6.4 技术效率分析
        6.4.1 技术效率韵时间差异
        6.4.2 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
        6.4.3 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7 湖南烤烟的技术效率分析
        7.1 生产模型的构建
        7.2 数据来源和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4 技术效率分析
        7.4.1 技术效率的时间差异
        7.4.2 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
        7.4.3 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8 湖南棉花的技术效率分析
        8.1 生产模型的构建
        8.2 数据来源和说明
        8.3 实证结果分析
        8.4 技术效率分析
        8.4.1 技术效率的时间差异
        8.4.2 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
        8.4.3 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第五章 湖南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1 湖南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系数的测算
        1.1 湖南主要农产品的效率优势系数
        1.2 湖南主要农产品的规模优势系数
        1.3 湖南主要农产品的效益优势系数
    2 湖南主要农产品的综合比较优势的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1 论文的主要结论
    2 提升湖南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率和比较优势的对策
        2.1 适度调整结构,提高品质
        2.2 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2.3 逐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2.4 依靠科技进步,突出技术进步因素在农业中的作用
        2.5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6 利用优势,积极开辟国际市场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习期间在研的课题
附件1
    成本汇总报表
附件2
    每亩物质费用汇总表
    每亩劳动用工汇总表

(6)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湖南篇(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创新, 推动棉花技术进步
    1.1 栽培技术创新解决了制约湖南棉花高产的“老大难”问题
        1.1.1 育苗移栽与烂种死苗。
        1.1.2 肥促化调与“高大空”。
        1.1.3 宽行稀植与秋雨烂铃。
        1.1.4 技术规范与持续高产。
    1.2 品种的不断更新对提高湖南棉花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2.1 高产品种推陈出新。
        1.2.2 抗病品种经久不衰。
        1.2.3 低酚棉育种连破三关。
        1.2.4 彩棉研究成效显着。
        1.2.5 杂优利用成果丰硕。
    1.3 棉花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技术创新, 有利提高植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3.1 耕作制度改革与病、虫害的发生主次的变化。
        1.3.2 棉花病害综合治理策略与技术的变迁。
        1.3.3 棉花虫害综合治理策略与技术的变迁。
        1.3.4 化学除草助推免耕简化栽培。
2 政策扶植, 促进棉花生产发展
    2.1 加强棉种产业化建设
    2.2 大力实施杂交棉工程
    2.3 狠抓优质棉基地建设
    2.4 出台进一步加快棉花产业发展的政策
        2.4.1 制定棉花产业发展规划。
        2.4.2 切实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
        2.4.3 加大高产优质技术推广力度。

(7)棉花漂浮育苗播种及其育苗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棉花育苗移栽的效果
    2 棉花育苗技术研究
        2.1 营养钵、营养块育苗
        2.2 芦管育苗
        2.3 纸钵育苗
        2.4 塑料盘育苗
        2.5 高吸水发泡树脂成钵育苗
        2.6 无土育苗
        2.7 棉花漂浮育苗
    3 育苗方式的研究
        3.1 塑膜棚架育苗
        3.2 地膜平铺育苗
        3.3 双膜育苗
        3.4 通气网膜育苗
    4 育苗技术及配套技术的研究
    5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浸种对棉花漂浮育苗的影响
    1 引言
        1.1 促根
        1.2 抑茎
        1.3 调叶
    2 材料和方法
        2.1 生长调节剂浸种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各处理苗期不同苗龄物理性状的比较研究
        2.2.2 各处理苗期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研究
        2.2.3 各处理苗期棉苗根系活力的比较研究
        2.2.4 各处理苗期叶绿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DPC,PP333,S-3307浸种对棉花漂浮育苗棉苗株高的影响
        3.2 DPC,PP333,S-3307浸种对棉花漂浮育苗的茎粗的影响
        3.3 DPC,PP333,S-3307浸种对棉花漂浮育苗的侧根的影响
        3.4 DPC,PP333,S-3307浸种对棉花漂浮育苗主根长的影响
        3.5 DPC,PP333,S-3307浸种对棉花漂浮育苗叶绿素、糖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播种方式对棉花漂浮育苗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播放方式试验
        2.2 覆盖厚度和播种深度试验
        2.2.1 覆盖厚度试验
        2.2.2 播种深度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播放方式对出苗和成苗的影响
        3.2 覆盖厚度对出苗的影响
        3.3 播种深度对出苗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苗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棉花漂浮育苗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方式在移栽后10d内棉苗生长日增量的比较
        2.2 不同施肥方式在移栽后10-20d棉苗内日增量比较
        2.3 不同施肥方式株高和茎粗的比较
        2.4 不同施肥方式果枝数和成铃数的比较
    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中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回顾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目前杂交棉应用状况和地位
    1.1 杂交棉应用状况
        1.1.1 抗虫杂交棉取代了非抗虫杂交棉。
        1.1.2 以人工制种为主, 不育系制种为辅。
    1.2 我国杂交棉作用和地位
        1.2.1 产量突破。
        1.2.2 农业结构调整。
        1.2.3 增强竞争力。
        1.2.4 促进产业化运作。
2 我国棉花杂种优势理论研究进展
    2.1 遗传特性
        2.1.1 配合力研究。
        2.1.2 棉花遗传距离与优势表现关系研究。
        2.1.3 利用数量遗传模型研究棉花杂种优势。
    2.2 生理生化
        2.2.1 杂种优势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
        2.2.2 杂种优势生理生化预测研究。
    2.3 分子基础
3 杂交棉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3.1 人工杂交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3.2 不育系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4 我国杂交棉育种与主要组合简介
    4.1 亲本选配的变化
    4.2 目标性状的提高
    4.3 主要杂交组合及其性状
5 我国杂交棉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5.1 存在问题
    5.2 发展方向

(10)棉花漂浮育苗优化方法及其移栽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棉花育苗移栽的效果
    2 棉花育苗技术研究
        2.1 营养钵、营养块育苗
        2.2 芦管育苗
        2.3 纸钵育苗
        2.4 塑料盘育苗
        2.5 高吸水发泡树脂成钵育苗
        2.6 无土育苗
        2.7 棉花漂浮育苗
    3 育苗方式的研究
        3.1 塑膜棚架育苗
        3.2 地膜平铺育苗
        3.3 双膜育苗
        3.4 通气网膜育苗
    4 育苗技术及配套技术的研究
    5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棉花漂浮育苗播放位置效应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播放方式试验
        2.2 覆盖厚度和播放深度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播放方式对出苗和成苗的影响
        3.2 覆盖厚度对出苗的影响
        3.3 播种深度对出苗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生长调节剂浸种对棉花漂浮育苗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生长调节剂浸种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调节剂浸种对棉花漂浮育苗棉苗株高的影响
        3.2 生长调节剂浸种对棉花漂浮育苗茎粗的影响
        3.3 生长调节剂浸种对棉花漂浮育苗侧根的影响
        3.4 生长调节剂浸种对棉花漂浮育苗的主根长的影响
        3.5 生长调节剂浸种对棉花漂浮育苗叶绿素、糖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苗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棉花漂浮育苗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方式在移栽后10d内棉苗生长日增量的比较
        2.2 不同施肥方式在移栽后10-20d棉苗内日增量比较
        2.3 不同施肥方式株高和茎粗的比较
        2.4 不同施肥方式果枝数和成铃数的比较
    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分期播种同期移栽对棉花漂浮育苗的影响
    1 试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设计
        2.2 田间管理
        2.3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棉花漂浮育苗分期播种与营养钵育苗的比较
        3.2 不同播期棉苗大田生育进程日期比较
        3.3 不同播期育苗移栽产量及构成比较
        3.4 不同育苗移栽方式下棉花纤维品质比较
    4 讨论
第六章 同期播种分期移栽对棉花漂浮育苗的影响
    1 引言
    2 试验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及设计
        3.2 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棉花漂浮育苗同期播种分期移栽与营养钵育苗萎蔫率的比较
        4.2 同播期分期移栽棉苗大田生育进程比较
        4.3 分期移栽产量及构成比较
    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农杂62的特性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1978-2007年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D]. 焦光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2]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D]. 庞念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3]棉花裸苗移栽机构设计与试验研究[D]. 熊耐新.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4)
  • [4]农业科学技术协调发展研究 ——以湖南情况为例[D]. 谷名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8)
  • [5]湖南省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率及比较优势的研究[D]. 田伟. 湖南农业大学, 2009(12)
  • [6]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湖南篇[J]. 杨芳荃,吴若云,朱景明. 中国棉花, 2009(S1)
  • [7]棉花漂浮育苗播种及其育苗技术的研究[D]. 龙正.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8]中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回顾和展望[J]. 邢朝柱,靖深蓉,邢以华. 棉花学报, 2007(05)
  • [9]湖南转基因抗虫棉发展的现状与对策[A]. 李建彬,周世象,朱春生. 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 2007
  • [10]棉花漂浮育苗优化方法及其移栽技术的研究[D]. 王正才.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农杂62的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