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奶牛乳腺炎的新方法

预防奶牛乳腺炎的新方法

一、预防奶牛乳房炎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申纪饶,李新圃,武小虎,丁学智,严作廷,王胜义,李宏胜[1](2021)在《奶牛乳房炎疫苗研发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文中研究说明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多发病,可使奶产量和质量降低,给世界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奶牛乳房炎的病因非常复杂,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对于奶牛乳房炎的治疗首选还是使用抗生素,但因不规范使用,造成病原菌耐药性逐年增强,治疗效果不断下降,而疫苗具有使用方便、效果确切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复杂,病原菌免疫原性差,同一种病原菌又有多个血清型,使得奶牛乳房炎疫苗的研究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防控奶牛乳房炎,本文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奶牛乳房炎的免疫机制、疫苗评价、各种奶牛乳房炎疫苗的优缺点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奶牛乳房炎疫苗研究前景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研发高质量的奶牛乳房炎疫苗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苑晓萌[2](2021)在《奶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特点及其噬菌体药效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导致严重的多重耐药还会增加抗生素在牛奶中的残留,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噬菌体具有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展现了良好的杀菌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本研究首先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了解山东省生鲜牛乳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特异性裂解性噬菌体。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学和药效动力学分析,探索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抗菌作用的规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研究和后续的治疗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1.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患有乳房炎、隐形乳房炎和正常奶牛的18份牛奶样品进行微生物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845574条序列和5465个OTU。在属水平上,不同来源的牛奶样品之间优势细菌类群及其所占比例不同,Halomonas在乳房炎牛奶样品中所占比例最高为9.0%,Staphylococcus仅在隐形乳房炎牛奶样品中检测到,所占比例为13.5%,在正常牛奶样品中,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其丰度为33.9%。该研究为准确评估生鲜牛乳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2.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奶牛场418份生鲜牛乳样品中分离出1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28.9%,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为0.7%,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重耐药率为55.4%;主要毒力基因为sed、sec,分别占13.2%和8.3%;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了18种不同的ST类型,以ST50、ST398为主,分别占13.2%、12.4%;表面蛋白A基因(spa)分型中以t034、t189为主,分别占12.4%和9.9%;经SCCmec基因分型发现携带mec A基因的MRSA为SCCmec III型。本研究可为山东地区生鲜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监测与防控,以及合理选择优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3.对96株噬菌体进行裂解谱测定,发现对1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范围为3%-82.5%。选择两株裂解率高的噬菌体RPCSa20091、RPCSa20062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分析,经电镜观察两株噬菌体为有尾目噬菌体,噬菌体长度约194-294nm。2株噬菌体不耐高温但对酸碱有一定的抵抗力,RPCSa20091最佳感染复数为0.1,RPCSa20062最佳感染复数为0.01。进一步分析基因组序列,发现RPCSa20091的基因组大小为42829bp,GC含量为34.64%,预测到64个ORF,平均长度为210bp,RPCSa20062的基因组大小为43274bp,GC含量为34.09%,预测到63个ORF,平均长度为214bp。在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初步建立了噬菌体药理学体系与研究方法,发现经噬菌体处理后的宿主菌对头孢噻呋、多西环素、庆大霉素的MIC会显着降低。在噬菌体与细菌药效动力学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RPCSa20091的效价达到1011pfu·mL-1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抑制宿主菌的数量。恩诺沙星与噬菌体RPCSa20091联合作用使MIC从4μg·mL-1降低至2μg·mL-1,表明恩诺沙星和噬菌体具有协同作用。该研究为应用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制剂来治疗防控奶牛乳房炎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瑞钰[3](2021)在《奶牛乳房炎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的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对乳制品行业和奶牛健康所面临的众多问题中,奶牛乳腺炎是最不可忽视的。目前,奶牛乳腺炎的防治仍以抗生素疗法作为主要手段不可避免的导致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对临床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带来阻碍,由此噬菌体疗法作为治疗和预防奶牛乳腺炎的新型潜在抗菌制剂再次引起关注。但到目前为止,没有针对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故此,本研究拟对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分别进行PCR筛查毒力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全基因组测序、急性毒性试验、非特异性免疫毒性试验、特异性免疫毒性试验、乳腺毒性试验等对噬菌体鸡尾酒制剂进行系统的安全性评价,为其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对一株新的大肠杆菌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PCR技术对毒力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进行筛选;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基因组信息确定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使用混合菌悬液构建小鼠乳腺炎模型,使用混合菌悬液(1.1×106CFU/m L、1.2×108CFU/m L、1.0×109CFU/m L)构建的小鼠乳腺炎模型。测定经过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处理后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Ig G和Ig M、相关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1)通过PCR技术未筛选到大肠杆菌噬菌体P10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毒力基因,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结果与PCR结果一致,未发现编码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相关基因。(2)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对小鼠进行接种后对其非特异性免疫中淋巴细胞百分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的时间仅仅持续24 h之后数值与对照组无差异,该结果说明噬菌体鸡尾酒制剂接种后小鼠的白细胞吞噬的功能正常。(3)特异性免疫毒性试验中,接种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的试验组Ig G和Ig M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出现显着性变化,Ig G在6周内表现上升趋势,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Ig M在一周的时间达到浓度最高,之后开始下降,接种两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该结果提示Ig G可以影响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在小鼠体内存在的时间。(3)对小鼠乳腺炎治疗结果显示使用噬菌体鸡尾酒制剂治疗效果与传统抗菌剂的治疗效果疗效相当。结论:(1)对大肠杆菌噬菌体P10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基因组中无编码毒力因子和耐药因子的相关基因,证实了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可考虑用作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用于奶牛乳腺炎的治疗。(2)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对小鼠无急性毒性,对小鼠体内的白细胞吞噬作为未产生影响,细胞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未引起小鼠体内的细胞因子浓度异常。(3)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的治疗效果综合优于传统抗菌剂治疗方法。为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的安全性评价及推广与应用奠定基础。

侯慧君[4](2020)在《奶牛乳头成膜药浴液研制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造成了奶牛养殖业巨大经济损失,其中细菌性病原体是主要感染病原,敏感性药物治疗或药浴预防保健是临床上经常采取的措施。本试验在调查天津地区奶牛乳房主要病原菌区系分布及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基础上,开展了成膜性乳头药浴液研制与临床应用效果评估。1.天津地区部分奶牛场乳房炎病原分离鉴定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主要细菌性病原,另外也包括乳酸乳球菌、干酪链球菌、魏氏假单胞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高度耐药;无乳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甲硝唑、林可霉素高度耐药;大肠杆菌对丁胺卡那、克林霉素、庆大霉素高度耐药。2.根据成膜性药浴液药物特性,筛选并确定海藻酸钠为成膜基质,成功研制出以聚维酮碘为杀菌成分的成膜性乳头药浴液。将药浴液连续7d涂抹于成年母兔裸露的背部皮肤进行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证明所研制药浴液对皮肤无刺激无损伤。不同时间梯度的杀菌试验结果表明,药浴液在30s时即可对奶牛乳腺炎常见病原菌的杀菌率达到99.99%以上。将药浴液存放于常温避光条件下,分别在30d、90d、180d时再次检测成膜性和杀菌率情况,试验结果表明180d时成膜性与成膜时间基本保持不变,杀菌率仍可达98%以上,验证了其安全性与杀菌效力的稳定性。3.临床有效性试验:选取天津某奶牛场100头泌乳奶牛开展临床效果评估试验,试验周期为7d,经兰州乳房炎检测法(Lanzhou mastitis test,LMT)检测,结果显示临床乳房炎发病率由原来的5%下降到2%,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由原来的20%下降到8%,初步显示该药浴液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本试验首次将食品添加剂安全级别的海藻酸钠作为成膜基质研制奶牛乳头药浴液,进一步提高了奶牛乳头挤后药浴液的安全性,相关研究也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防和治疗奶牛乳房炎奠定了基础。

田猛[5](2020)在《发酵复方中草药添加剂防治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在奶牛养殖业中,由于致病菌感染、管理不当、环境异常、遗传等因素引起的奶牛乳腺炎问题是奶牛养殖业最常见,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奶牛乳腺炎会导致奶牛产奶量降低、乳品质变差,严重的会导致乳房坏死甚至危及奶牛的生命。现临床上常应用抗生素来治疗奶牛乳腺炎,但会产生抗生素残留和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加的不良后果。为了探究一种新的治疗奶牛乳腺炎的方法以求在治疗乳腺炎的同时且没有副作用的出现。本研究结合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机制,设计复方中草药添加剂,饲喂给奶牛,观察中草药对奶牛乳腺炎的影响,期望能治疗奶牛乳腺炎。本实验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体外试验:本研究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为体外模型,运用不同浓度的中草药有效成分处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探讨中草药对细胞的影响。体内实验:本研究分别选取正常奶牛20头和隐性乳腺炎奶牛20头(乳汁中体细胞数大于5×105个/mL),并将正常奶牛随机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和预防组,每小组10头,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预防组饲喂添加了复方添加剂的基础日粮;乳腺炎奶牛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头,治疗组饲喂添加了复方添加剂的基础日粮,阴性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整个饲喂试验持续30天,每隔7天采集乳样,检测乳汁中体细胞数、乳脂率、乳蛋白率;每隔15天尾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SAA(Serum Amyloid A)、IL-1β(Interleukin-1β)、IL-2(Interleukin-2)、IL-8(Interleukin-8)的含量变化。结果:(1)试验一:不同浓度的中草药活性成分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活力无毒性作用,绿原酸(蒲公英抗炎活性物质)浓度为10μg/mL、鱼腥草素钠浓度为1μg/mL、王不留行黄酮苷浓度为20μg/mL可以显着提高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活力。(2)试验二:空白对照组组与预防组间比较,发现体细胞数没有明显的变化。从饲喂第14天开始治疗组奶牛体细胞数逐渐缩小与空白对照组奶牛体细胞数的差距,在第21天治疗组体细胞数为42.1±10.55(104·mL-1)与正常奶牛体细胞数13.48±18.78(104·mL-1),差异不显着(P>0.05)。与此相反未饲喂中草药的阴性对照组奶牛体细胞数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且显着高于正常组奶牛体细胞数(P≤0.05)。(3)试验三:结果显示,在整个饲喂实验中,不同组别、不同处理奶牛乳汁的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4)试验四:治疗组奶牛在饲喂30天后血清中的SAA与第0天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恢复至正常水平;空白对照组、预防组炎性标记物SAA无显着变化(P>0.05)。空白对照组和预防组奶牛血清中白介素因子1(IL-1β)炎症因子并没有显着的变化(P>0.05),在治疗组第30天IL-1β较治疗初期奶牛血清中的IL-1β极显着降低(P<0.01)。在第15天、第30天治疗组奶牛血清中IL-2较最初治疗组血清中IL-2极显着降低(P<0.01),同时发现在第15、30天预防组奶牛血清中的IL-2较同时期空白对照组血清中IL-2显着降低(P<0.05)。在试验30天后,治疗组奶牛血清中的IL-8含量与第0天相比显着降低(P<0.05),中草药对预防组奶牛血清中的IL-8没有显着影响(P>0.05)。结论: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隐性乳腺炎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屈怿超[6](2019)在《PCR诊断及药敏检测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房炎不仅危害奶牛的健康,降低奶牛产乳量和乳制品质量,还是目前造成全球奶牛养殖业经济损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奶牛乳房炎主要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两种。临床型乳房炎的临床症状表现明显且容易诊断;然而隐性乳房炎,除了会出现奶牛泌乳量减少,无其他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实际生产中,产生较大危害的是隐性乳房炎,所以及时准确的进行诊断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探讨、解决以上问题,提高乳房炎诊断与防治效率,进行了以下研究。研究内容一:乳房炎感染情况以及致病菌分离与鉴定。使用PathoProof乳房炎PCR诊断系统,对从太仓市某奶牛场送检的79份奶样快速分离和鉴定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79份乳样均检测出病原菌,检出率为100%。共检出病原菌12种,其中葡萄球菌属感染率最高,达到81.01%,其次为无乳链球菌,感染率为67.09%。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是该牧场的两种主要病原菌。感染以交叉混合为主,2种细菌交叉感染率为27.85%,3种以上细菌感染比例为63.29%。在PCR检测过程中发现该牧场的大部分病原菌中都检出了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研究内容二: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药敏检测。采用OptiRead药敏检测系统,对分离获得的主要病原菌进行常规抗菌药的药敏实验。实验中发现葡萄球菌对头孢噻呋、氨苄西林、红霉素等比较敏感,其中以头孢噻呋为最优;无乳链球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呋、青霉素、红霉素等比较敏感,其中以氨苄西林为最优;由于大部分病原菌携带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建议牧场结合药敏结果谨慎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研究内容三:PCR诊断和药敏检测技术在防治奶牛乳房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根据以上两个研究检测结果,对奶牛进行治疗,通过分析治愈率、治疗周期、发病率、大缸乳样DHI指标等数据,探讨PCR及药敏检测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实验的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奶牛乳房炎的平均发病率为3.03%,比2015年同期3.28%下降了 0.25%;79头患有乳腺炎奶牛的平均质量周期为5.14天,治愈率为96.20%,比2015年的平均治疗周期6.11天缩短了 0.97天,平均治愈率92.75%提高了 3.45%,乳房炎平均复发率降低了 1.7%;牛奶的体细胞数在实验的四个月期间也有明显的下降。通过对以上对两项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但减少了抗生素使用,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愈率,节约了治疗成本,还提升了奶质,保障奶产品质量安全。综上所述,表明PathoProof乳房炎PCR诊断技术及OptiRead药敏检测技术通过对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检测及其药物敏感性的系统分析,可以给奶牛场在实际生产中提供指导意见,为指导临床合理、针对性用药并改善奶牛乳房炎防治效果提供依据。

朱彤[7](2017)在《国外奶牛乳房炎诊断和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综述近三年(2014.012017.02)来国外奶牛乳房炎诊断和防治概况。方法:以奶牛乳房炎为关键词,运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结果:用奶牛监测传感器、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多靶PCR检测、环介导等温扩增检验、红外热像技术、奶牛乳房重复活检技术以及微生物学等方法诊断奶牛乳房炎,奶牛血清中Val、Ser、Tyr、Phe、Ile、Pro等氨基酸、牛奶中体细胞数、蛋白酶活性、溶酶体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抗菌肽、急性时相蛋白、乳房相关血清淀粉样蛋白A3和C-反应蛋白等可作为诊断乳房炎的生物标志物;接种疫苗是研究最多的内容之一,但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疫苗能完全预防奶牛乳房炎。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尽管在防治奶牛乳房炎中严格限制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仍然是目前国外防治乳房炎的主要药物。结论:畜牧业中应用抗生素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而有机饲养可促进非常规疗法的应用,顺势疗法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可能成为化学疗法的替代疗法(包括本草疗法)。

耿晓晗[8](2016)在《成膜性奶牛乳头药浴剂的研制及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奶牛乳房炎对奶业危害巨大,其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药物浸泡奶牛乳头是一种防治乳房炎简单易行的有效措施,但是药物的杀菌时间有限,为延长作用时间研制开发了一种成膜性奶牛乳头药浴剂,并对其稳定性、消毒效果、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考察,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调查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在检测的201头奶牛中,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为8.5%,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38.9%;在656个被检乳区中,隐性乳房炎乳区发病率分别为:左前18.7%,右前15.6%,左后19.9%,右后20.2%。说明奶牛隐性乳房炎在养殖场(户)的牛群中是普遍存在的。2根据涂膜剂的标准优化成膜工艺:取适量蒸馏水,加入7%的聚乙烯醇-124(PVA)充分溶胀24h,85℃水浴溶解后放置至常温,依次加入5%的增塑剂,1.0%的乳化剂,0.6%用无水乙醇浸润的增强剂搅拌均匀,最后加入5%药物粉末,搅拌均匀直至完全溶解,常温保存备用。3初步稳定性研究:成膜性奶牛乳头药浴剂呈现棕色,药物分散均匀,pH值5.5-6.5,约6min后成膜;离心30min后无分层、颗粒沉淀;常温下放置3个月制剂无霉败,色泽和均匀性、膜性能良好;皮肤刺激试验中兔背部皮肤均未出现红斑和水肿现象,未出现死亡及不良状况,表明对皮肤无刺激性、无毒性可以用于奶牛的临床试验。4成膜性药浴剂的消毒效果:实验室验证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现场试验表明该成膜性药浴液对奶牛乳头表面细菌杀菌率达99.9%,杀灭指数大于104,且对奶牛乳头无不良反应;对乳蛋白、乳糖、乳脂率及非脂固形物进行分析无显着性差异,不影响牛奶的品质。5成膜性药浴剂的临床应用效果通过乳头药浴对比试验观察分析了成膜性奶牛乳头药浴剂的牧场应用效果。乳区对比试验一表明,隐性乳房炎的乳区发病率由药浴前的41.6%下降到18.3%,与对照组比差异显着(p<0.05);试验二的牛群对比试验表明,成膜性药浴剂使乳汁体细胞数和隐性乳房炎乳区阳性率显着减少,试验组比对照组乳房炎发病率降低11.2%,但对产奶量无显着影响。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成膜性药浴液对乳头保护效果高效持久,可有效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发生。

刘佳龙[9](2014)在《预防奶牛乳房炎地榆膜剂的研制及其家兔模型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对采自患有临床型乳房炎病牛的乳样进行了细菌的分离与鉴定。首先将乳样分别用麦康凯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和绵羊鲜血培养基进行培养。然后,取典型特征的菌落镜检观察,将疑似大肠杆菌菌落接种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将疑似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菌落接种在绵羊鲜血培养基上,进行细菌的纯培养。最后,通过生化试验对分离的疑似菌株进行鉴定,最终确定该乳样中含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3种主要致病菌。采用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进一步研究了地榆、金银花、山银花和黄芩4味中药对3种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情况。经试验发现,4种中药水煎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依次为:黄芩>地榆>山银花>金银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为:地榆>黄芩>山银花>金银花;对无乳链球菌的抑菌活性为:地榆=黄芩>金银花>山银花。根据体外抑菌试验结果,结合药物价格以及是否便于制剂,最终确定以单味中药地榆为入方中药。然后通过纸片扩散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地榆水煎液对3种乳房致病菌的抑菌效果,确定了地榆最佳入方浓度为0.25g/ml,最后按照一定的制膜工艺制成膜剂。为评价该中药膜剂乳头外用的安全性,用家兔进行了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过敏性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受试中药膜剂,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没有刺激性和致敏性,刺激性指数<0.5,过敏指数为0。说明该中药膜剂是安全无毒无刺激性的。为了评价受试膜剂一旦进入奶中被食用的安全性,用昆明小鼠分别进行了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研究。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给小鼠最大灌服100mL/kg原药液,小鼠仍未见异常。根据《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中规定的急性毒性分级来看,受试中药膜剂的LD50远远大于21.50g/kgBW,应属于无毒物。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在长达90d的试验过程中,受试中药膜剂的三个剂量组小鼠的临床表现、脏器指数、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该制剂即使长期大剂量进入奶中被食用也是安全的。为了进一步评价该中药膜剂预防乳房炎的效果,将泌乳家兔随机分为试验组、不用药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试验组家兔挤乳后,乳头先蘸取中药膜剂,再接触菌液;不用药对照组家兔挤乳后乳头直接接触菌液;空白组挤乳后直接接触生理盐水。一周后发现不用药对照组家兔精神萎靡,背毛杂乱,乳头红肿程度显着,乳汁明显变黄、变稠,伴有絮状脓物出现。而试验组、空白对照组家兔的乳头表现未见异常。表明该中药膜剂对家兔的乳房炎具有较好的预防保护作用。本论文对上述试验结束时各组家兔的血液抗氧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不用药对照组家兔血中的SOD、GSH-Px的活性较空白对照组显着降低,NO、MDA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加。中药膜剂组家兔血液的上述各项指标则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受试中药膜剂正是通过对家兔乳房炎的预防,进而保护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刘平[10](2013)在《奶牛肝功能酶检测与乳房炎白色念珠菌快速诊断试纸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易于采样、便于疾病检测的手段对维护奶牛产后健康和奶牛场经济效益至关重要。肝功酶检测不仅对奶牛产后肝脏机能正常与否可以提供直接参考依据,也可对体脂过度动员引起酮病等重要代谢疾病提供参考依据。乳房炎的真菌性病原在广西部分奶牛场不易治愈,诊断也非常困难。本研究:第一,探索奶牛泌乳早期部分肝功能酶在血浆与乳清中的活性及其相关性,评价能否用乳清代替血浆进行肝功酶检测。其目的在于寻找便于监控奶牛产后肝功能状况的途径。第二,对奶牛乳房炎微生物病原调查中对奶牛影响最大的一种真菌性病原一白色念珠菌,进行快速诊断试纸条检测方法研究,旨在建立乳房炎白色念珠菌快速诊断方法。第一部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是重要的肝功能代谢酶,在动物的肝脏疾病检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通过监测健康奶牛血液和牛奶中的ALT、AST、GGT及ALP活性,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广西某规模化奶牛场35头荷斯坦奶牛,在分娩后3~9周之间采集的血液和牛奶样本,每周采样1次,及时分离血浆与乳清,采样常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其中的ALT、AST、GGT及ALP活性,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四种酶在血浆和乳清中的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ALT,r=0.852,P<0.001;AST,r=0.341,P<0.001;GGT,r=0.628,P<0.001;ALP,r=0.707,P<0.001)。血浆与乳清中ALT(P<0.05)活性十分接近,而血浆的AST(P<0.001)活性明显高于乳清的,而血浆的GGT、ALP活性显着(P<0.001)低于乳清的活性。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以血浆为因变量,乳清为自变量,描述了一个一元的函数方程,即四种酶而伴随着血浆中酶的活性变化,乳清中的酶活性也随着变化(ALT,P<0.001;R2=0.72;AST,P<0.001;R2=0.11;GGT;R2=0.43,P<0.001; ALP;R2=0.52,P<0.001),其回归模型分别为:ALT:y=1.78(x0.79),R2=0.72,P<0.001。AST:y=57.48e0.009x,R2=0.11,P<0.001。GGT:y=2.22(x0.34),R2=0.43,P<0.001。ALP:y=20.74(x0.26),R2=0.52,P<0.001。结论:本研究中奶牛乳清的GGT、ALP活性均高于血浆,血浆的ALT活性与乳清中十分接近且呈极显着正相关。总的来看,除了AST之外,从乳清中检测这些酶有望成为监测奶牛肝功能的新途径,乳清中ALT检测可作为奶牛泌乳早期血浆ALT检测的替代普检手段。第二部分奶牛乳房炎是造成奶牛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本文调查研究了我国广西部分地区奶牛的白色念珠菌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致病力等情况;研究了不同种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效果。同时,对牛奶中白色念珠菌快速诊断方法进行研究,探索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快速检测牛奶中的白色念珠菌的试纸条检测方法,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本研究对广西的6个规模化牛场疑似感染白色念珠菌病例收集奶样,根据白色念珠菌生长特性,采用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革兰氏染色、无菌膜生长的鉴定、假菌丝鉴定检、墨染法鉴定、TTC—玉米吐温琼脂培养基(TCTA)显色鉴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以及经生化管鉴定方法,对白色念珠菌进行分离鉴定,用统计方法分析感染白色念珠菌的奶牛乳房炎发生率。将随机选取临床鉴定的白色念珠菌菌株进行小鼠攻毒实验,进行致病力的检测。选6只昆云小白鼠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选取20只小鼠分3批攻毒白色念珠菌,经48小时观察小鼠生理变化情况。用多种单味药敏实验:西药:林可霉素、环丙沙星、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小诺霉素、酮康唑、氟康唑。中药:五倍子、土槿皮、黄连、黄柏、知母、丁香、肉桂、大蒜和奶牛场16种常用药物(如澳龙乳炎康、硫酸卡那霉素、乳宫菌毒康等)进行药敏实验。白色念珠菌快速诊断试纸条的相关研究:(1)白色念珠菌抗体制备:采用白色念珠菌颗粒性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白色念珠菌多克隆抗体;同时也免疫Balb/c小鼠,再采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杂交瘤阳性克隆筛选,筛选出阳性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外和体内培养制备白色念珠菌单克隆抗体。(2)胶体金颗粒的制备、金标抗的制备、金标抗体结合垫的制备和试纸条的组成。(3)试纸条在临床上的应用:用临床上鉴定的白色念珠菌菌株以及其他的菌株进行敏感性与特异性检测。本研究的结果如下:通过镜检、生化管和RCR等7种方法对临床顽固性的乳房炎的牛奶样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在6个不同的牛场共检测116份奶样,共分离出509株菌,其中真菌153株(通过镜检)。而真菌中白色念珠菌分离鉴定为阳性的结果:(1)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占总分离菌株的20%,占真菌的67%。(2)无菌膜生长的鉴定,占总菌株数的20.08%,占真菌的96.73%。(3)假菌丝鉴定检出率达100%。(4)TCTA检出率分别占总分离菌与真菌的20.43%和67.97%。(5)墨染法鉴定中分别占总菌株数与真菌数的23.97%和79.74%。 (6)菌液PCR中占总菌株数23.18%,占真菌的77.12%。(7)经生化管鉴定,产气葡萄糖的鉴定中有产酸产气和产酸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7.29%、5.11%;分别占真菌数的57.51%、16.99%;在甘露糖化管中培养,有产酸产气和只产酸占总菌株数分别为18.27%、4.72%,分别占真菌数为60.78%、15.69%;在半乳糖、麦芽糖、果糖3种生化鉴定中,分别占总菌株数的23.18%、22.00%、22.59%,占真菌中的分离率依次为77.12%、73.20%、75.16%。白色念珠菌攻毒与药敏试验实的结果,本实验用白色念珠菌接种20只小白鼠,死亡11只,死亡率达55%,其致病率达100%,半数致死量(LD5o)达1.97×105 cfu/g,从所有小白鼠的肝脏、腹水、肺以及部分血液中分离到白色念珠菌,小白鼠在剖检后可见腹水增多及各器官充血肿大,器官表面有大小不一的脓肿小结节;通过组织切片镜检观察,发现大多数器官有炎症及细胞病变。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当各种中药的浓度为10mg/mL时,大蒜的效果最好,其次黄连,其它药效较差。当各种中药的浓度为20mg/mL时,药效最好的是大蒜与黄连,其极敏率分别达100%、87.5%。当各种西药浓度为10mg/mL时,本实验选取的7种西药当中,酮康唑与氟康唑较敏感,其高敏率分别达37.5%、25%;选取牛场常用的16种药品中,Lineo(利内奥)、硫酸庆大霉素、消肿通乳、乳立通、乳宫菌毒康、乳炎神针与澳龙乳炎康的中度敏感率分别为43.75%、40.625%、15.625%、9.375%、6.25%、6.25%、3.125%。当各种西药浓度为20mg/mL时,本实选取的7种西药当中酮康唑的高敏率达100%,氟康唑的高敏率达96.88%;但牛场的16种药品的药效与药浓度为10mg/mL效果基本相当。在大蒜与黄连分别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的结果相比,发现大蒜比黄连的效果更好。通过ELISA对制备白色念珠菌的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兔抗血清在稀释到1:32000、1:1400000时仍为阳性:抗体血清纯化后,通过核酸分析仪测定结果分别为:10.3mg/mL、22.28mg/mL。兔抗血清通过SDS-PAGE垂直电泳检测,可见特异性及纯度较高抗体条带。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其它菌株为抗原,用间接ELISA法检测均无交叉反应现象。白色念珠菌免疫Balb/c小鼠60天后就可获得高免血清;进行细胞融合、筛选、获得较稳定的4株杂交瘤细胞株;诱导小鼠腹水,在7-10天获得腹水,其效价可达到1:102400以上。交叉反应实验显示:与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其它菌株无交叉反应现象。分别两次纯化单克隆抗体蛋白,其含量分别可达31.32mg/mL、27.65mg/mL。通过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获得较高特异性及高纯度抗体条带。试纸条制备实验结果:制备出20nm的胶体金颗粒较稳定,选出抗体蛋白与胶体金结合最适宜pH值8~9,通过Mey氏稳定化试验选出了最适结合抗体蛋白量为20-40μg/mL。获得最佳稳定剂10% PEG20000。选出最优胶体金复合物缓冲液组分(Tris-HCl缓冲液、1%BSA、0.5% PEG20000、10%蔗糖、2%Tween-20)。用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 DIGFA)确定最适合结合NC膜的单克隆抗体及羊抗兔IgG包被量分别为1:2、1:16。分析膜封分别用3-5%的脱脂奶粉和BSA做闭液效果较好。试纸条检测灵敏度为2×102cfu·mL-1。试纸条在37℃条件下,保存10天后,试纸条的T线和C线显色变淡,在室温下条件下保存30天后,显色效果开始下降,而4℃条件下保存试纸条的稳定性依然较好。试纸条对其临床白色念珠菌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86.67%(13/15),阴性符合率为90%(9/10)。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出诊断奶牛白色念珠菌性乳房炎的试纸条,为奶牛患白色念珠菌性乳房炎快速诊断提供了手段,但因缺乏临床试验,还有待临床应用检验。

二、预防奶牛乳房炎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防奶牛乳房炎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奶牛乳房炎疫苗研发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奶牛乳房炎疫苗研制面临的困难
    1.1 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复杂
    1.2 奶牛乳房炎免疫机制复杂
        1.2.1 先天性免疫
        1.2.2 适应性免疫
2 奶牛乳房炎疫苗种类
    2.1 灭活苗
    2.2 弱毒苗
    2.3 亚单位疫苗
    2.4 核酸疫苗
3 奶牛乳房炎疫苗研究进展
    3.1 大肠杆菌疫苗
    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
    3.3 链球菌疫苗
    3.4 多联苗
4 奶牛乳房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4.1 动物模型建立
    4.2 抗体效价检测
    4.3 抗人工感染效果观察
5 奶牛乳房炎疫苗研制面临的挑战
6 前景与展望

(2)奶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特点及其噬菌体药效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奶牛乳房炎的概况
    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性危害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
        2.5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3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研究进展
        3.1 噬菌体概述
        3.2 噬菌体的作用机制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应用
        3.4 噬菌体疗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4 噬菌体的药理学探究
        4.1 噬菌体药理学
        4.2 噬菌体的药效动力学
        4.3 噬菌体的药代动力学
        4.4 噬菌体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进展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山东地区生鲜牛乳菌群的宏基因组测序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收集
        2.2.2 宏基因组测序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生鲜牛乳中样品的测序结果及多样性指数
        2.3.2 生鲜牛乳样品的稀释曲线分析
        2.3.3 生鲜牛乳中微生物OTU分布
        2.3.4 生鲜牛乳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2.3.5 生鲜牛乳中OTU数及系统发育分析
        2.3.6 生鲜牛乳中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2.3.7 生鲜牛乳中微生物组间显着性差异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监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实验结果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结果
        3.2.4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
        3.2.5 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型结果
        3.2.6 金黄色葡萄球菌MLST分型结果
        3.2.7 金黄色葡萄球菌spa分型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结果
        4.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谱结果
        4.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4.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电镜观察
        4.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结果
        4.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热稳定性测定结果
        4.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最适p H值的测定结果
        4.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OMOI)的测定结果
        4.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4.2.10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基因组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噬菌体与宿主菌的药效动力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噬菌体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化结果
        5.2.2 噬菌体的杀菌动力学结果
        5.2.3 恩诺沙星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协同作用的研究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说明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3)奶牛乳房炎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1.2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1.4 噬菌体治疗
    1.5 噬菌体治疗的优势
    1.6 噬菌体的实际应用
    1.7 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的研究
    1.8 噬菌体的安全性评价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大肠杆菌噬菌体P10 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筛查
        1 材料
        1.1 噬菌体及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噬菌体基因组的提取
        2.2 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
        2.3 毒力基因筛选
        2.4 噬菌体的DNA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2.5 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筛选
        3.2 毒力基因的筛选
        3.3 P10 基因组ORF分析及功能注释结果
        3.4 P10 全基因组对比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二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1 材料
        1.1 菌株及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配置方法
        2 方法
        2.1 细菌的培养与计数
        2.2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制备
        2.3 小鼠乳腺模型的评价
        3 结果
        3.1 临床表征变化
        3.2 乳腺组织中细菌数的测定结果
        3.3 乳腺组织病理变化
        3.4 乳腺组织内细胞因子TNF-α含量变化
        3.5 PCR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三 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的安全性评价
        1 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2.2 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毒性试验
        2.3 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对小鼠特异性免疫毒性试验
        2.4 噬菌体对小鼠乳腺炎的治疗
        3 结果
        3.1 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
        3.2 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毒性的影响
        3.3 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对小鼠特异性免疫毒性的影响
        3.4 噬菌体对小鼠乳腺炎治疗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奶牛乳头成膜药浴液研制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奶牛乳房炎概论
        1.1.1 奶牛乳房炎病因
        1.1.2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1.1.3 奶牛乳房炎预防措施
        1.1.4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方法
    1.2 奶牛乳头药浴液概论
        1.2.1 选择奶牛乳头药浴液的原则
        1.2.2 乳头药浴液的研究现状
        1.2.3 奶牛乳头药浴液使用现状与存在不足
    1.3 小结
第二章 天津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系鉴定与耐药分析
    2.1 材料
        2.1.1 试剂与耗材
        2.1.2 主要设备
    2.2 方法
        2.2.1 材料采集
        2.2.2 细菌分离
        2.2.3 生化鉴定
        2.2.4 药敏试验
    2.3 结果
        2.3.1 细菌鉴定结果
        2.3.2 细菌耐药性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头药浴液成膜基质的筛选及研制
    3.1 材料
        3.1.1 试剂与耗材
        3.1.2 主要设备
        3.1.3 试验菌种
        3.1.4 实验动物
    3.2 方法
        3.2.1 涂膜剂制备与组分优化
        3.2.2 药浴液安全性试验
        3.2.3 药浴液有效性试验
        3.2.4 药浴液保质期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涂膜剂制备与组分优化试验结果
        3.3.2 药浴液安全性试验结果
        3.3.3 药浴液有效性试验结果
        3.3.4 药浴液保质期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奶牛乳头药浴液效果评估
    4.1 材料
        4.1.1 试剂与耗材
        4.1.2 主要设备
    4.2 方法
        4.2.1 药浴液杀菌效果对比试验
        4.2.2 药浴液临床效果对比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药浴液杀菌效果对比试验
        4.3.2 药浴液临床效果对比试验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5)发酵复方中草药添加剂防治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奶牛乳腺炎的研究现状
        1.1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原因
        1.1.1 病原体感染
        1.1.2 饲养管理因素
        1.1.3 环境因素
        1.1.4 遗传因素
        1.1.5 其他因素
        1.2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1.2.1 临床型乳腺炎
        1.2.2 隐性乳腺炎
        1.2.3 慢性乳腺炎
        1.3 治疗方法
        1.3.1 抗生素治疗法
        1.3.2 物理疗法
        1.3.3 中药疗法
    第2章 中草药在动物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中草药活性成分
        2.2 中草药的作用
        2.2.1 抑菌/抗病毒作用
        2.2.2 抗炎作用
        2.3 中草药在乳腺炎方面的应用
        2.3.1 中草药在奶牛乳腺炎预防中的应用
        2.3.2 中草药在奶牛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2.4 本实验所用复方中药的作用及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中草药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乳中体细胞数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乳中乳脂和乳蛋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血清炎性指标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PCR诊断及药敏检测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奶牛乳房炎概述
        1.1 奶牛乳房炎定义
        1.2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
        1.3 奶牛乳房炎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理
        1.4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规律
        1.5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1.6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方法与研究进展
        1.7 奶牛乳房炎的防控与治疗
    2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2.1 立题背景
        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某奶牛场乳房炎致病菌分离与鉴定
    1 材料
        1.1 奶样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隐性乳房炎的筛选检测
        2.2 奶样的采集
        2.3 致病菌检测
    3 结果
        3.1 病原菌检出情况
        3.2 主要致病菌类型及感染率
        3.3 致病菌交叉感染情况
        3.4 耐药性检测情况
    4 讨论与小结
        4.1 主要致病菌类型分析及原因
        4.2 致病菌交叉感染情况分析
        4.3 PathoProof乳房炎PCR诊断系统与其他致病菌检测方法比较
        4.4 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OptiRead药敏检测
    1 材料
        1.1 致病菌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3.1 药敏检测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4.1 主要致病菌药物敏感情况与推荐用药
        4.2 与传统扩散药敏检测方法比较
        4.3 小结
第四章 PCR诊断与药敏检测技术在防治奶牛乳房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仪器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3.1 患病奶牛治疗情况
        3.2 牧场乳房炎发病情况
        3.3 牧场大缸奶样DHI检测数据
    4 讨论与小结
        4.1 对用乳房炎防治的影响
        4.2 对牧场奶质的影响
        4.3 对牧场经济效益的影响
        4.4 对流行病学调查的影响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国外奶牛乳房炎诊断和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2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8)成膜性奶牛乳头药浴剂的研制及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奶牛乳房炎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 乳房炎的简介
        2 乳房炎的危害
        3 乳房炎发病及防御机制
        4 乳房炎的诊断方法
        5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二、成膜性乳头药浴剂的研制
        1 奶牛乳头药浴的作用机理
        2 目前使用的奶牛乳头药浴剂
        3 研制奶牛乳头药浴剂的理论基础
        4 成膜材料研究现状
    三、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的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奶牛
        1.2 检测试剂及器材
        1.3 奶样的采集及检测诊断液使用方法
        1.4 隐性乳房炎判定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2.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2.3 奶牛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2.4 奶牛场C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发病严重程度
    3 讨论
        3.1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
        3.2 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不同乳区间的关系
        3.3 奶牛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发病严重程度
第二章 PVA药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试验一 成膜剂组分的研制及配方优化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涂膜剂的制备
        2.2 评分标准的选择
        2.3 成膜剂组分的配方优化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PVA浓度的筛选
        3.2 增塑剂用量范围的选择
        3.3 乳化剂用量范围的选择
        3.4 增强剂用量范围的选择
        3.5 正交试验选择成膜剂最适配方
        4 讨论
        4.1 成膜材料的选择
        4.2 成膜剂各组分优化组合
        4.3 成膜剂的制备方法
    试验二 成膜性乳头药浴剂的制备及其安全性能研究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PVA膜溶液的制备
        2.2 药物有效成分的融合
        2.3 初步稳定性研究
        2.4 药物的皮肤刺激性试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载药性能与药物有效成分的融合
        3.2 初步稳定性研究
        3.3 皮肤刺激性结果
        4 结论
        4.1 成膜剂中药物的选择
        4.2 成膜剂性能的初步研究
        4.3 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分析
第三章 成膜药浴剂的抑菌试验及牧场消毒试验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药品
        1.2 试验菌株和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消毒效果试验
        2.2 奶牛场现场消毒试验
        2.3 药浴剂局部刺激试验
        2.4 乳样的采集及品质测定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消毒效果
        3.2 对奶牛乳头的消毒杀菌效果
        3.3 药浴剂对奶牛的不良反应
        3.4 成膜性奶牛乳头药浴剂对乳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成膜性药浴剂的消毒效果评价
        4.2 成膜性药浴剂对奶牛乳头的影响
        4.3 成膜性药浴剂对乳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成膜性药浴剂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试验一 乳区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记录
        2 结果
        2.1 奶牛群体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2.2 奶牛的体细胞数变化情况
        3 讨论
        3.1 药浴剂对体细胞数的影响
        3.2 药浴剂对隐性乳房炎的影响
        3.3 药浴剂的应用效果
    试验二 牛群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检测指标检测内容和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牛舍1号和2号奶牛试验结果
        2.1.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2.1.2 药浴前后各组奶牛的乳区发病情况
        2.1.3 药浴前后牛奶体细胞数变化情况
        2.2 牛舍3号奶牛试验结果
        2.2.1 隐性乳房炎BMT检测结果
        2.2.2 奶产量变化
        3 分析与讨论
        3.1 药浴剂对奶牛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
        3.2 药浴剂对牛奶体细胞数的影响
        3.3 药浴剂对隐性乳房炎奶牛泌乳量的影响
        3.4 新型成膜性奶牛药浴剂对隐性乳房炎的预防作用
        4 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预防奶牛乳房炎地榆膜剂的研制及其家兔模型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1 引言
    1.1 奶牛乳房炎的概念
    1.2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1.3 奶牛乳房炎发病原因
        1.3.1 乳房炎常见致病菌
        1.3.2 奶牛乳房炎的诱发因素
    1.4 乳房炎的症状
        1.4.1 隐性乳房炎
        1.4.2 临床型乳房炎
        1.4.3 最急性乳房炎
        1.4.4 急性乳房炎
        1.4.5 亚急性乳房炎
        1.4.6 慢性乳房炎
        1.4.7 浆液性乳房炎
        1.4.8 卡他性乳房炎
        1.4.9 纤维蛋白性乳房炎
        1.4.10 化脓性乳房炎
        1.4.11 出血性乳房炎
    1.5 奶牛乳房炎的传播途径
        1.5.1 环境卫生
        1.5.2 挤奶卫生
        1.5.3 外伤
        1.5.4 挤奶器
    1.6 乳房炎的诊断
        1.6.1 临床型乳房炎
        1.6.2 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1.7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措施
        1.7.1 环境因素
        1.7.2 管理因素
    1.8 乳房炎的治疗
        1.8.1 抗生素治疗
        1.8.2 中药治疗
        1.8.3 其它疗法
    1.9 中药预防和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1.9.1 中兽医防治奶牛乳房炎的认识
        1.9.2 研究防治乳房炎新方法的必要性
        1.9.3 中药预防和治疗乳房炎的特点
        1.9.4 中药剂型的种类
        1.9.5 中药膜剂的研究进展
    1.10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2.1.3 试验药品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2.2 不同中药对三种致病菌 MIC 值的测定
        2.2.3 入方药物浓度的筛选
        2.2.4 中药膜剂的制备
        2.2.5 中药膜剂安全性试验研究
        2.2.6 中药膜剂对家兔乳房炎的预防保护效果观察
        2.2.7 数据处理
3 试验结果
    3.1 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1.1 病原菌分离结果
        3.1.2 细菌生化鉴定结果
    3.2 不同中药对 3 种致病菌 MIC 值的测定结果
    3.3 膜剂的中药浓度筛选结果
    3.4 中药膜剂的制备
    3.5 中药膜剂安全性试验结果
        3.5.1 中药膜剂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
        3.5.2 中药膜剂皮肤过敏性试验
        3.5.3 中药膜剂急性毒性试验
        3.5.4 中药膜剂亚慢性毒性试验
    3.6 中药膜剂对家兔乳房炎预防保护效果结果
    3.7 各组家兔血液中抗氧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体外抑菌试验中药的筛选与入药浓度的确定
    4.2 中药膜剂成膜材料分析
    4.3 中药膜剂的安全性分析
    4.4 中药膜剂对家兔乳房模型保护试验的分析
    4.5 乳房炎与抗氧化指标的相关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10)奶牛肝功能酶检测与乳房炎白色念珠菌快速诊断试纸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奶牛肝功能酶检测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产后肝功能的代谢状态
        1.2 肝功酶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1.3 奶牛产后血浆与奶中部分肝功能指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奶牛产后血浆与乳清中ALT、AST、GGT及ALP测定与相关分析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主要试剂配制液
        2.1.4 血与奶样的收集及处理
        2.1.5 实验分析
        2.1.6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ALT、AST的标准曲线
        2.2.2 奶牛血浆与乳清中ALT、AST、GGT及ALP含量的测定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二部分 奶牛乳房炎白色念珠菌快速诊断试纸条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特性及其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
        1.1.1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制
        1.2 白色念珠菌引起真菌性乳房炎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
        1.2.1 白色念珠菌引起真菌性奶牛乳房炎的国外现状
        1.2.2 白色念珠菌引起真菌性奶牛乳房炎的国内现状
        1.3 白色念珠菌引起真菌性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1.4 白色念珠菌引起真菌性奶牛乳房炎诊断及检测方法
        1.4.1 白色念珠菌引起真菌性奶牛乳房炎临床表现
        1.4.2 白色念珠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1.4.3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
        1.5 胶体金标记技术基本原理与研究背景
        1.5.1 胶体金标记技术的应用
        1.5.2 抗体用于胶体金中标记应用的进展
        1.5.3 免疫胶体金快速诊断技术在奶牛疾病中的应用
        1.6 颗粒性抗原制备抗体技术
        1.7 多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
        1.8 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
        1.9 奶牛肝功能酶检测与乳房炎白色念珠菌快速诊断试纸条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广西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白色念珠菌发病率的调查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培养基与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1.3 实验动物和奶样
        2.1.4 奶样的采集
        2.1.5 白色念珠菌的镜检观察
        2.1.6 白色念珠菌无菌膜的培养鉴定
        2.1.7 假细菌、厚壁孢子的培养鉴定
        2.1.8 细菌TCTA鉴定
        2.1.9 菌株墨染法鉴定
        2.1.10 菌液PCR鉴定
        2.1.11 白色念珠菌的生化鉴定
        2.1.12 保存菌种用20%甘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经白色念珠菌感染奶样的外观
        2.2.2 白色念珠菌培养及镜检鉴定
        2.2.3 白色念珠菌无菌膜生长情况
        2.2.4 白色念珠菌假菌丝、厚壁孢子的生长状态
        2.2.5 白色念珠菌在TCTA培养颜色观察
        2.2.6 白色念珠菌夹膜观察
        2.2.7 菌液PCR检测结果
        2.2.8 白色念珠菌的生化鉴定结果
        2.2.9 用20%甘油保菌种效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白色念珠菌的致病力实验及药敏试验分析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菌株、药物
        3.1.2 实验动物
        3.1.3 实验设备
        3.1.4 白色念珠菌的致病力实验
        3.1.5 攻毒后小鼠组织石蜡切片制作
        3.1.6 药液制备
        3.1.7 药敏实验的测定方法
        3.1.8 大蒜和黄连的MIC/MBC测定
        3.2 实验结果
        3.2.0 白色念珠菌的致病力情况
        3.2.1 攻毒小鼠各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3.2.2 白色念珠菌对中药药敏结果
        3.2.3 白色念珠菌对七种西药药敏结果
        3.2.4 16种奶牛场治疗乳房炎药物的药敏结果
        3.2.5 大蒜与黄连的MIC/MBC测定结果
        3.3 讨论
        3.3.1 白色念珠菌的毒性与致病力对动物的影响
        3.3.2 白色念珠菌的抗药作用
        3.4 小结
    第四章 白色念珠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来源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3 本实验的常用溶液配制
        4.1.4 实验动物
        4.1.5 白色念珠菌的抗原制备
        4.1.6 实验动物免疫
        4.1.7 免疫兔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4.1.8 抗原中酶成分的消除
        4.1.9 血清抗体效价检测条件优化
        4.1.10 ELISA检测制备的多克隆抗体
        4.1.11 SDS-PAGE电泳检测
        4.1.12 白色念珠菌多克隆抗体的正辛硫-硫酸铵沉淀法纯化
        4.1.13 蛋白透析
        4.1.14 纯化后抗血清蛋白浓度的测定
        4.1.15 白色念珠菌多克隆抗体交叉反应实验
        4.2 实验结果
        4.2.1 在不同温度下抗原中酶成分的消除
        4.2.2 抗血清效价检测最佳优化条件
        4.2.3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结果
        4.2.4 抗血清SDS-PAGE分析
        4.2.5 测定纯化抗血清蛋白浓度的结果
        4.2.6 多克隆抗体与其它菌株交叉反应实验结果
        4.3 讨论
        4.3.1 制备高纯白色念珠菌的多克隆抗体关键因素
        4.3.2 多克隆抗体纯化方法的选择
        4.4 小结
    第五章 白色念珠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动物
        5.1.3 药品和试剂
        5.1.4 工作液的配制
        5.1.5 细菌抗原的制备
        5.1.6 试验动物免疫
        5.1.7 BALB/C小鼠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5.1.8 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复苏
        5.1.9 饲养层细胞制备
        5.1.10 免BALB/C小鼠疫脾细胞的制备
        5.1.11 SP2/0骨瘤细胞悬液的制备
        5.1.12 细胞杂交融合
        5.1.13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筛选与克隆
        5.1.14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扩大培养
        5.1.15 有限稀释法单克隆化
        5.1.16 杂交瘤细胞株的冻存
        5.1.17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检测
        5.1.18 腹水的制备
        5.1.19 腹水效价和特异性检测
        5.1.20 白色念珠菌单克隆抗体腹水交叉反应实验
        5.1.21 白色念珠菌单克隆抗体正辛硫-硫酸铵沉淀纯化
        5.1.22 白色念珠菌单克隆抗体蛋白透析
        5.1.23 单克隆抗体抗体蛋白浓度的测定
        5.2 实验结果
        5.2.1 免疫小鼠后的相关生理性状检测
        5.2.2 抗白色念珠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筛选结果
        5.2.3 杂交瘤细胞株上清液效价的检测结果
        5.2.4 小鼠腹水效价的检测结果
        5.2.5 单克隆抗体SDS-PAGE电泳分析
        5.2.6 染色体检测结果
        5.2.7 交叉反应实验结果
        5.2.8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结果
        5.2.9 纯化后单克隆抗体蛋白浓度的测定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白色念珠菌的胶金体的制备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使用前玻璃器皿准备
        6.1.4 柠檬酸三钠还原法的胶体金制备
        6.1.5 胶体金紫外光扫描鉴定
        6.1.6 最适宜抗体蛋白结合量
        6.1.7 抗体蛋白与胶体金结合最适宜PH值的选择
        6.1.8 抗体—胶体金复合物稳定剂的选择
        6.1.9 胶体金复合物缓冲液的选择
        6.1.10 胶体金—抗体复合物的制备与纯化
        6.2 实验结果
        6.2.1 胶体金溶液颜色的观察
        6.2.2 最佳的胶体金颗粒直径大小筛选结果
        6.2.3 胶体金颗粒稳定性
        6.2.4 胶体金颗粒抗体浓度的选择
        6.2.5 抗体蛋白与胶体金结合最适宜PH值的选择
        6.2.6 抗体—胶体金复合物稳定剂的选择
        6.2.7 胶体金复合物缓冲液组分的选择
        6.2.8 胶体金—抗体复合物的制备与纯化结果
        6.3 讨论
        6.3.1 影响胶体金颗粒制备的因素
        6.3.2 影响金标抗制备的因素
        6.4 小结
    第七章 试纸条组成及临床应用
        前言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菌株
        7.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7.1.3 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7.1.4 分析膜预处理
        7.1.5 分析膜封闭液的优化
        7.1.6 分析膜干燥方式选择
        7.1.7 胶体金-抗体复合物结合垫的制备
        7.1.8 样品垫制备
        7.1.9 分析膜的抗体包被
        7.1.10 吸水垫制备
        7.1.11 试纸条组装
        7.1.12 试纸条检测阳性结果判定
        7.1.13 试纸条灵敏度检测
        7.1.14 试纸条特异的性检测
        7.1.15 重复性测试
        7.1.16 稳定性测试
        7.1.17 比较试验
        7.2 实验结果
        7.2.1. 分析膜上抗体包被量的测定结果
        7.2.2 不同的封闭液对分析膜封闭效果
        7.2.3 分析膜在不同温度下干燥效果
        7.2.4 试纸条对不同浓度菌液检测的效果
        7.2.5 试纸条对不同种菌检测的效果
        7.2.6 试纸条重复性检测的效果
        7.2.7 试纸条稳定性检测的效果
        7.2.8 试纸条比较试验结果
        7.3 讨论
        7.3.1 抗体包被量及硝酸纤维素膜封闭方法的分析
        7.3.2 假阳性和假阴性分析
        7.3.3 特异性分析及灵敏度分析
        7.3.4 试纸条的稳定性分析
        7.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章发表情况

四、预防奶牛乳房炎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奶牛乳房炎疫苗研发现状及面临的挑战[J]. 申纪饶,李新圃,武小虎,丁学智,严作廷,王胜义,李宏胜.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1(06)
  • [2]奶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特点及其噬菌体药效动力学研究[D]. 苑晓萌.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奶牛乳房炎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的安全性评价[D]. 杨瑞钰. 石河子大学, 2021
  • [4]奶牛乳头成膜药浴液研制及效果分析[D]. 侯慧君.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5]发酵复方中草药添加剂防治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初步研究[D]. 田猛. 吉林大学, 2020(08)
  • [6]PCR诊断及药敏检测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D]. 屈怿超. 扬州大学, 2019(06)
  • [7]国外奶牛乳房炎诊断和防治研究进展[J]. 朱彤.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7(06)
  • [8]成膜性奶牛乳头药浴剂的研制及临床效果研究[D]. 耿晓晗. 扬州大学, 2016(02)
  • [9]预防奶牛乳房炎地榆膜剂的研制及其家兔模型效果研究[D]. 刘佳龙.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10]奶牛肝功能酶检测与乳房炎白色念珠菌快速诊断试纸条研究[D]. 刘平. 广西大学, 2013(08)

标签:;  ;  ;  

预防奶牛乳腺炎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