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系统联合锁定小关节治疗胸腰椎骨折

SF系统联合锁定小关节治疗胸腰椎骨折

一、胸腰椎骨折并关节突交锁的SF系统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郭小惠,宋西正,向含睿,康照荣,李达明,康禹,胡军,盛凯[1](2022)在《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文中认为背景: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非融合性内固定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易出现相邻椎间盘严重退变、断钉、断棒、脊柱僵硬恢复困难等相关并发症,尤其是无法避免第二次内固定取出手术,造成组织再次损伤。目的:分析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重庆郭昌毕骨伤科医院收治的跳跃性脊柱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20-55岁,按照治疗方式分2组,对照组(n=32)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试验组(n=33)进行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及骨痂形成状况。研究获得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重庆郭昌毕骨伤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均低于术前(P <0.05),试验组术后1周、3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低于对照组(P <0.05);(2)两组患者术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 <0.05),试验组术后1周、3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3)试验组患者术后3,12个月的骨痂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 <0.05);(4)结果表明,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较传统椎弓根螺钉具有更好的效果。

庄苏阳[2](2019)在《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背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会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现有的椎体内植骨工具无法将植骨材料精确填充至椎体骨缺损区,同时也无法复位终板中央及后部塌陷区。而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所以寻找更为可靠的解决方法。本研究设计制作了经椎弓根通道三维植骨器,内部含有产生较大推力的机械装置,以期达到复位塌陷终板、消除椎体内骨缺损的目的。目的对三维植骨器进行力学实验分析,论证它的抗挤压与破坏性能和抗拉伸破坏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件三维植骨器在压力测试仪上进行挤压试验,观察其压力随行程变化数据和曲线。增加载荷,检测植骨器遭到破坏所能承受最大载荷值。利用静态拉压力测试仪对10个植骨器的重要部件,螺纹杆和螺纹套,进行拉伸破坏试验,分析其抗拉特性,找到危险截面,获得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结果在挤压与破坏试验测试中,分别取1ON和25N为预紧力。10件植骨器的压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一定预紧力下,在刚开始填充阶段(旋转1-2圈),压力变化上升迅速,到3圈后直至最大行程,压力变化缓慢上升并趋于平稳。最终所达到的最大挤压力为121.5±6N(113~128N)。植骨器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为150±3N(142~165N)。在拉伸破坏试验测试10个部件的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82±0.09KN(1.73~1.98KN)。10个部件的断口位置分别在螺纹段偏下和螺纹段偏上位置,而螺纹套位置的螺纹无破坏,说明部件的危险截面不在螺纹套和螺纹的集合面位置。结论三维植骨器在工作时可以产生足够大的推顶挤压力,可以对抗相当大的阻力,人工拧动最大扭力不足以破坏工具,且工艺稳定。符合椎体骨折手术中植骨及复位骨折块的要求,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术工具。第二部分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背景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常用方法。塌陷终板的复位情况、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通过现有的植骨方法容易出现植骨不良,形成空腔,成为“蛋壳样”椎体。终板的复位不良易于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引起慢性腰背痛。因此有必要改进终板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方法,提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的疗效。目的 评价应用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复位终板、重建伤椎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52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三维植骨器组和植骨漏斗组。三维植骨器组应用自行研制的椎体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进行终板复位、植骨;植骨漏斗组应用传统的漏斗形植骨器经椎弓根植骨。分别测得手术前后、术后,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术后的3月伤椎的X线摄片及CT二维扫描,测量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正常椎前缘高度、伤椎终板高度、正常终板高度等,计算前高矫正率、终板矫正率和椎体缺损区的体积。结果:(1)伤椎Cobb角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3±2.5)°,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为分别为(4.4±1.4)°、(5.2±1.2)°、(5.8±1.6)°。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1±2.7)°,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分别为(5.3±1.9)°、(6.2±1.9)°、(7.4±1.8)°。两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无显着性差异(P>0.05)。取出内固定3月后两组间伤椎Cobb角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缘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1.59±0.20cm,术后5天为2.81±0.19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6±0.32cm,伤椎前高率为(95.3±3.6)%。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68±0.18cm和2.56±0.18cm。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高度为1.61±0.18cm,术后为2.77±0.17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1±0.36cm,伤椎前高率为(91.8±4.2)%。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25±0.18cm和1.93±0.12cm。两组术后五天前矫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终板中心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2.34±0.22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2±0.18cm,伤椎前高率为(93.6±5.8)%。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分别2.24±0.18cm和2.19±0.18.cm。植骨漏斗组术后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1.85±0.26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8±0.23cm,伤椎前高率为(72.5±6.4)%。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1.64±0.20cm和1.41±0.19cm。两组术后五天终板高度矫正率及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缺损区的体积:三维植骨器组术后椎体缺损区体积为0.75±0.16cm3,而植骨漏斗组为2.51±0.3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一年半时随访发现,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缺损区分别为0.52±0.06cm3和1.49±0.1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5)VAS: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术前VAS分别评分为(8.61±1.13)分和(8.58±1.24)分(p>0.05);术后5天分别为(3.35±0.94)分和(3.54±0.95)分(p>0.05);术后一年半的VAS分别为(0.35±0.63)分和(1.77±1.39)分(p<0.05);取出内固定后VAS分别为(0.46±0.58)分和(2.04±1.15)分(p<0.05)。结论:三维植骨器可以有效地复位塌陷的终板、实现伤椎有效植骨、减少椎体内骨缺损区,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提供新型的植骨工具。第三部分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背景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常用微创治疗方法。为恢复伤椎的高度及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通过可扩张球囊辅助的椎体后凸成形术应运而生。但将扩张后的球囊撤除过程中常常会观察到复位的椎体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影响手术疗效。目的研究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对维持初始撑开高度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与之沟通,由患者自愿选择椎体后凸成形(PKP)或椎体成形术(PVP),共69例选择PKP的患者入组。改良穿刺技术,使插入的导针接近椎体前1/3时,正位像上导针前端接近椎弓根内侧壁。用球囊先后自两侧扩张伤椎,并临时保留后扩张一侧球囊。记录扩张前椎体高度(H0)、充分扩张后椎体前高(H1)、临时释放球囊内压力后椎体前高(H2)。经先扩张侧注入骨水泥,待凝固后撤出球囊,再经后扩张侧注入骨水泥。测量术毕椎体前高(H3)。记录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VAS及0DI评分变化。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一年伤椎高度、Cobb角、VAS及ODI变化。结果每个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8.5±12.4)min,出血量为(23.1±8.5)ml,球囊压力为180-250psi,球囊膨胀大小为(3.6±1.1)ml。骨水泥的注入量为(8.2±2.4)ml。2例术中推注骨水泥时出现球囊破裂。(1)椎体高度变化: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H0)、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H1)、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H2)、术毕椎体前高(H3)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椎体前高压缩比)分别为(58.23±12.57)%,(85.14±9.36)%,(70.25±8.12)%,(82.46±10.59)%,球囊撑开后前高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及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而与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O.05)。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前高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为(78.59±9.37)%,与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2)Cobb角变化: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为(18.65±4.25)。,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为(6.84±2.57)°,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为(10.22±3.41)°,术毕的Cobb角为(6.93±2.69)°。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为(7.06±2.86)°。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与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及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与术毕的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3)疼痛和功能评分结果:术前VAS评分为(8.26±1.17)分,术后2天为(2.11±0.36)分,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为(1.83±0.31)分。术后2天的VAS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前ODI评分为(88.35±8.26)%,术后2天的ODI为(23.56±3.12)%,术后1年随访时ODI评分为(19.68±2.81)%。术前ODI评分与术后2天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ODI评分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术后2天的ODI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0DI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技术能有效地维持撑开后的伤椎高度,避免后凸角矫正后再次丢失,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是对现有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改良和优化。

张卫,陶君,吴成胜,周纪平[3](2010)在《两种脊柱内固定器械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GOSS)与弧形自锁椎弓根钉系统(ALPF)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7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应用ALPF和GOSS进行治疗并随访,采用ASIA分级评价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及后凸角矫正率;并对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后凸Cobb角丢失率进行随访。结果:2组的疗效术后和随访均有显着差异,但ASIA分级评定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GOSS对恢复及维持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比ALPF良,是一种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良好内固定器械。

赵宏普[4](2002)在《《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指出

刘昌生,廖永发,贾世青,杨德炎,梁时和[5](2001)在《胸腰椎骨折并关节突交锁的SF系统治疗》文中指出

祝乃强,侯静怡,陈宾,马桂云,宋有鑫,赵海洋,刘金欣[6](2020)在《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内固定和传统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8-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30例采用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经皮组),30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开放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结果经皮组随访时间平均11.6(6~24)个月,开放组随访时间平均12.3(6~23)个月。经皮组与开放组术后3 d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经皮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较开放组高,矢状面Cobb角较开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皮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较开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存在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具有术后恢复快、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矫正丢失少的优点。

张志祥,吴学建,冷华平,韩国瑞[7](2019)在《完全性胸腰椎骨折脱位行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完全性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的特点及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例完全性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损伤节段分别为8例T10-T11、7例T11-T12、2例T12-L1、3例L1-L2;其中单纯脱位者8例,合并四肢骨折12例、肺挫伤10例、腹腔脏器损伤7例、失血或创伤性休克7例、颅脑损伤5例;术前MMT肌力分级0级9例,Ⅰ级11例。20例患者均在合并症处理稳定的基础上,予以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脱位椎体完全复位率为85.00%,另3例双侧关节突交锁严重导致复位仍不完全。术后4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经局部缝合、加压包扎后康复;1例切口感染,经对症处置后得以痊愈。20例术后7 d、12个月的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9例MMT肌力分级为0级者,术后均未恢复;11例Ⅰ级者,1例术后恢复至Ⅱ级,5例恢复至Ⅲ级,5例未恢复。9例ASIA分级为A级者术后均未改善;11例B级者,5例术后恢复至C级,6例未恢复。所有患者骨折均在术后12个月内达到骨性融合,无固定松动或断裂情况。结论完全性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损伤严重,且多伴有复合伤;经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操作简便,术后恢复较为理想。

戴立林[8](2017)在《胸腰椎骨折并椎板不完全骨折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分析胸腰椎骨折合并椎板不完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5医院骨科医院收治的急性胸腰椎骨折合并椎板不完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对象的选择为:(1)非骨质疏松性、非病理学性胸腰椎骨折;(2)受伤至入院时间不超过3周;(3)经CT明确诊断椎板不完全骨折。对相关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并总结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因、伤椎分布、骨折类型、治疗方式;临床表现:合并伤、术前及术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VAS评分、ODI指数;影像学参数:术前、术后的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神经卡压及硬脊膜撕裂的发生率,术后并发症。结果总共回顾了875例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9例合并椎板不完全骨折,发生率为19.3%,男性95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37.7±9.1岁(17岁-63岁);胸腰椎骨折类型根据Denis分型为:B型153例,D型16例;伤椎分布情况:T11 31例,T12 33例,L1 37例,L2 28例,L3 40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情况为:A级10例,B级25例,C级46例,D级54例,E级34例。其中在ASIA分级为D级和E级的患者中有47例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A组),41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治疗(B组);余81例神经损伤严重者(ASIA分级为A级、B级和C级)均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C组)。减压过程中发现硬脊膜撕裂31例,神经卡压19例。所有患者中3例出现切口红肿,经保守治疗后切口愈合。术后多数患者的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但B组中4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1例再次手术减压治疗,术中发现硬脊膜破裂,神经卡压于椎板骨缝,术后该患者出现泌尿道感染,经抗感染后治愈;余3例采用保守治疗。随访过程中4例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椎板不完全骨折多继发于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其腹侧骨缝有卡压损伤硬脊膜和神经的潜在危险性,对于该类型骨折的患者,在制定手术方案时应优先选择后路去椎板减压内固定,以利于修复损伤的硬脊膜并松解卡压的神经,避免加重神经损伤及二次手术的风险。

张启斌[9](2016)在《后路椎弓根钉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方法本研究入选80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两组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5%)显着高于对照组(82.5%)(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前缘高度比值、后缘高度比值均大于对照组,且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较佳,椎体稳定性更佳,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刘华[10](2015)在《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与跨节段置钉的比较》文中提出背景:临床上常应用伤椎相邻节段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修复胸腰椎骨折脱位,伴随着疾病发生率的升高,同时发现众多的问题,比如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目的:对比经伤椎与跨节段置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选择解放军第474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跨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结果与结论:对两组患者的椎管面积改善值、内固定失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高于治疗前,Cobb角低于治疗前(P<0.05)。提示与跨节段置钉相比,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修复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的效果较为理想,安全性较高,在保证固定强度的同时更加符合生物力学特点。

二、胸腰椎骨折并关节突交锁的SF系统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腰椎骨折并关节突交锁的SF系统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方法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分组流程
    2.3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4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6 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目测类比评分比较
    2.7 两组患者骨痂形成率比较
    2.8 材料宿主反应
    2.9 典型病例资料图片
3 讨论Discussion

(2)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
    1.一般资料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3 治疗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3 治疗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基金资助
致谢

(5)胸腰椎骨折并关节突交锁的SF系统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处理
3 治疗结果
4 讨 论
    4.1 复位技巧
    4.2 置杆要点
    4.3 手术注意事项

(6)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完全性胸腰椎骨折脱位行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合并症处理
        1.2.2 手术方法
        1.2.3 术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2.2 复位及脊柱稳定性情况
    2.3 随访疗效
    2.4 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8)胸腰椎骨折并椎板不完全骨折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与资料
    1. 研究方法
    2. 病例来源及选择标准
    3. 临床资料
    4. 手术方法
    5. 术后处理
    6. 统计指标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1. 胸腰段脊柱的解剖特点
    2. 椎板不完全骨折卡压损伤硬脊膜及神经的机制
    3. 胸腰椎骨折合并椎板不完全骨折的临床特点与诊断
    4. 胸腰椎骨折合并椎板不完全骨折的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综述 胸腰椎骨折的分类及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9)后路椎弓根钉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准备
        1.3.2 对照组
        1.3.3 观察组
        1.3.4 术后处理
    1.4 评定疗效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伤椎高度比值及脊柱后凸成角比较
    2.3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10)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与跨节段置钉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2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基线资料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椎管面积改善值、内固定失效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的比较
    2.5 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参数对比
    2.6典型病例
    2.7 不良事件
3讨论Discussion

四、胸腰椎骨折并关节突交锁的SF系统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J]. 郭小惠,宋西正,向含睿,康照荣,李达明,康禹,胡军,盛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6)
  • [2]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D]. 庄苏阳. 东南大学, 2019(01)
  • [3]两种脊柱内固定器械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比较[J]. 张卫,陶君,吴成胜,周纪平.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11)
  • [4]《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J]. 赵宏普. 中国骨伤, 2002(12)
  • [5]胸腰椎骨折并关节突交锁的SF系统治疗[J]. 刘昌生,廖永发,贾世青,杨德炎,梁时和. 中医正骨, 2001(12)
  • [6]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J]. 祝乃强,侯静怡,陈宾,马桂云,宋有鑫,赵海洋,刘金欣.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01)
  • [7]完全性胸腰椎骨折脱位行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分析[J]. 张志祥,吴学建,冷华平,韩国瑞. 颈腰痛杂志, 2019(02)
  • [8]胸腰椎骨折并椎板不完全骨折的临床分析[D]. 戴立林.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9]后路椎弓根钉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分析[J]. 张启斌. 西南国防医药, 2016(08)
  • [10]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与跨节段置钉的比较[J]. 刘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6)

标签:;  ;  ;  ;  ;  

SF系统联合锁定小关节治疗胸腰椎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