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关注幼儿发展

新加坡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关注幼儿发展

一、新加坡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活动:以幼儿发展为本(论文文献综述)

周澔頔[1](2021)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但社会现状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不同导致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与《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课程大纲》)的差异。本研究通过使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法对比《指南》与《课程大纲》的文本与相关文件,旨在分析《指南》与《课程大纲》的发布背景、文件结构、内容、支持系统以及两岸教育政策发展轨迹及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因素的异同,发掘两份文件的共性和各自的优点,寻找两岸学前教育政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可能。《指南》和《课程大纲》都强调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的主体性,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指南》相对而言更为明确易懂、结构清晰且使用对象更广泛,重视幼儿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养成,且突出了学习品质的重要性。《课程大纲》支持系统更为完善,在幼儿与社会的关系上,《课程大纲》兼顾了幼儿发展与社会文化。在部分内容上,《课程大纲》呈现了“小学化”的倾向。两岸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前教育发展也呈现着相似的脉络,朝向了公平且有质量的方向发展。两岸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的状况不同,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也有差异。两岸人口特征的差异导致大陆更强调优质学前教育的普及,而台湾地区更强调学前教育的卓越发展。《指南》与《课程大纲》的相同与差异之处的产生,来源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社会经济、人口因素等各个方面的交互影响。

寇文亮[2](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任科汶[3](2021)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西宁市X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的革新与发展推动着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园本课程代表着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方向,对于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幼儿获得生活经验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是家长形成科学育儿观念的过程,也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本研究采用访谈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方法,从幼儿园理想的园本课程、给予的园本课程、接受的园本课程三个层次描绘园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理想的园本课程是以课程开发者为主体的课程,是通过园长及课程开发团队折射出的课程理想状态,蕴含着园长对课程的期望。给予的园本课程是以课程实施者为主体的课程,是教师在领悟教材的基础上认知到的课程。具体体现在园本课程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之中。接受的园本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课程,是经过了课程开发、实施之后幼儿最终获得的课程。通过三个层次园本课程的对比,研究者发现从理想的园本课程到给予的园本课程再到接受的园本课程经历了三个课程主体的三种课程理解,所以不同课程层次生成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本文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层次的课程进行理解和重构,发现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偏颇;课程目标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课程内容的界定不清晰;幼儿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等问题。并针对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强教师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家长和专家的意见,获得社会力量支持;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园本课程体系等建议,进一步提高了园本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黄思宝[4](2021)在《5~6岁幼儿智能手机使用与其学习品质的相关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逐年增高,它已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属工具。智能手机功能多元、操作快捷方便,越来越多的幼儿被其吸引而专注于三寸屏幕中的精彩世界。然而童年时期是幼儿学习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智能手机改变了幼儿的生活、学习、娱乐方式,这将对其学习品质产生潜在影响。因此,本研究抽取哈尔滨市七所公办幼儿园的550名5~6岁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幼儿智能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学习品质发展水平,从统计学角度探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第一,5~6岁幼儿智能手机使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幼儿智能手机使用的时间及频率较为合理,其最喜欢使用的智能手机功能为视频音乐播放功能,而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并不明确。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年平均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均对幼儿智能手机使用的时间管理维度有着显着影响,而家长干预、辅助学习两个维度则在父母文化程度间存在显着差异。第二,5~6岁幼儿学习品质发展良好,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个体间差异较小,但是学习品质各维度之间发展不均衡,其中好奇心与兴趣发展最好,而主动性发展缓慢。幼儿学习品质总体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女孩在坚持与注意、反思与解释、主动性三个维度上显着优于男孩,独生子女在想象与创造、反思与解释两个维度上显着优于非独生子女。同时,幼儿学习品质总体及各维度均在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年平均收入上存在显着差异,并且两者水平越高,幼儿学习品质发展越好。第三,5~6岁幼儿智能手机使用与其学习品质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前者对后者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具体而言,幼儿智能手机使用中的家长干预、时间管理、娱乐社交三个维度对其学习品质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意味着三者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具有积极地影响。其中家长干预的预测力最好,回归系数达到0.204;时间管理的预测力次之,回归系数为0.200;娱乐社交的预测力最低,回归系数为0.050。最后在分析讨论基础上,研究者从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可行性建议,希望为家长及相关幼教人员提供科学有益的指导,从而有效提升幼儿学习品质,提高教育质量,为幼儿入学准备及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李佳颖(Jiaying LEE)[5](2020)在《课程整合视阈下幼儿园绘本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学前教育政策的不断颁布,幼儿园也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公平与质量”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焦点问题,提升质量日益成为研究者们最关注的话题。立足幼儿园教学实际,如何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每一个一线幼教工作者的工作重心。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和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最早提出“课程整合”的理念,进入21世纪,课程整合逐渐扩展至中小学幼儿园,为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强调学生综合性发展为特征的课程整合至今一直受到课程设计者的青睐。本研究旨在以课程整合为视角,探讨幼儿园绘本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幼儿园绘本剧整合课程的探索实施提供可参考性的思路,通过绘本剧整合课程的实施,以行动研究为主线,走“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研究路线。本研究的教学对象为重庆市G幼儿园大班幼儿,共计36名幼儿,通过三个阶段的行动对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集体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规则意识的培养……展开有层次性、有针对性的发展。在行动开展之前,为课程目标的设定更符合实际,研究者与合作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针对该幼儿园大班幼儿发展情况进行沟通讨论,并提供了课程相关理论知识,一起厘清绘本剧整合课程中需要整合的几个要素,并促进教师对整合性课程理论如何运用到实际教学的理性思考。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以幼儿园教育理念为依托,设计出符合本园实际、突破幼儿共性问题三个阶段的绘本剧课程活动。绘本剧表演需要选取选择角色多种、内容清晰、情节丰富的适宜性绘本,本次研究中选择《老鼠娶新娘》、《坏脾气的狼》和《一园青菜成了精》三个绘本,以绘本阅读、规则意识的建立、合作学习为三条并列线索,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设置层级目标,通过三轮活动的实施逐步进行突破,每一轮的活动都包括了阅读绘本、解构剧本、表演剧目三个板块的内容。根据目标及绘本内容制定相应的课程活动并实践,过程中研究者对幼儿行为、对教学活动、对课程设计的反思,通过分析和反思,再对接下来的研究设计进行调整。通过三轮绘本剧活动的实施,研究者对活动实施后幼儿、教师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幼儿平时生活学习中的行为活动观察、能力发展的对比,结果表明幼儿的能力得到显性和隐性的发展。在研究中利用绘本剧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整体思维、逻辑思维和社会性的发展。通过绘本剧整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合作教师对整合活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对幼儿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学水平的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基于研究经验,建议广大研究者和教师们挖掘更多的绘本剧课程资源、将课程整合的思维贯行于绘本剧活动之中、组建绘本剧课程教研团队。

刘兰兰[6](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K幼儿园蒙氏儿童课程的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氏儿童课程,在幼儿教育的课程领域中熠熠生辉,同时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而“核心素养”在教育界掀起的时代浪潮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本研究在一家采用蒙氏儿童课程模式的民办幼儿园展开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蒙氏儿童课程发展策略的研究。旨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蒙氏儿童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为核心素养落地幼儿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本研究以K幼儿园为个案,通过文献分析法来研究关于蒙氏儿童课程和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再加上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来搜集丰富的典型案例材料,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蒙氏儿童课程目前的发展状况,总结发展特征,从而论述蒙氏儿童课程、核心素养、幼儿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对于蒙氏儿童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通过研究发现,蒙氏儿童课程与核心素养具有很大程度的兼容性,两者都“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培养幼儿的重要品质和关键能力。一方面蒙氏儿童课程适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新时代的改革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蒙氏儿童课程为落地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能性。

刘盼盼[7](2020)在《昆明市C幼儿园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品质作为国家早期学习标准中的一个新领域,包含如“好奇心、兴趣、坚持性、专注性、主动性、目标意识、想象与创造、反思与解释”等方面可以加强幼儿的学习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今后能否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因此,学习品质对促进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是幼儿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基于它对儿童的发展价值使得学习品质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探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明确强调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指南》中在对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学习目标进行描述时,充分体现了“重视学习品质”的精神。以上这些都可以明显看出学习品质越来越成为学前教育改革的关注点和新方向。本研究选取昆明市呈贡区一所示范园中的一个大班共计3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为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大班幼儿在益智区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学习品质存在的不足,探讨区域活动中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地培养建议。本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几个部分。第二章是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在这一章中主要从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总体情况,各维度情况以及不同性别幼儿学习品质差异三个方面来分析幼儿学习品质情况。第三章是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坚持与专注能力较差;想象与创造能力较弱;反思与解释能力偏低三个问题。针对大班幼儿在益智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相关原因分析。第四章是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主要根据第三章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存在不足的原因方面入手,分别从家庭与幼儿园两个方面对大班幼儿学习品质中不足的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地培养建议。

邹群霞[8](2020)在《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背景下《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研究已成为早期儿童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语言领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其中一个领域,对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以下简称《标准·语言领域》)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语言领域的修订确立相应的参照,也为我国早期儿童的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本文以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价值取向、目标和《标准·语言领域》的内容、实施及效果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在国际背景方面,全球化时代背景是影响中美两国《标准》制定及其推进极其重要的元素;国内外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成果交流直接或间接对中美《标准》制定起推进作用。同时,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进而对《标准》制定产生影响;(2)从课程政策视角探析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研究发现我国《指南》价值取向以幼儿为中心和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美国《标准》则呈现自由主义取向、保守主义取向和社会效率取向等多元价值取向态势。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施教学范式改革、实施评价改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美《标准》制定的目标,但中美目标方向并不一致;(3)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形式结构、内容结构和结构性质的比较分析,发现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同为指导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学前教育课程政策文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不仅表现在编排体例、语言表述等形式结构方面,在基本框架设计上也呈现各自的特点,美国《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框架所反映的框架性质和一体化衔接值得我们学习;(4)在借助于NVivo12软件对《标准·语言领域》相关内容进行编码与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在子领域分类、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策略与建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反映了两国语言领域的教育理念与理论取向。两国在早期儿童语言教育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语言发展的全面性。美国《标准·语言领域》关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为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支持,语言发展强调向早期读写偏移等理念。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也分别体现了“全语言教育”取向和“平衡化教育”取向;(5)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状况、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总体没有美国的实施现状乐观;我国受访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评价感知与认同度较低;在样本数据下,美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高于我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研究得出主要的启示:一方面,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是标准修订需兼顾稳定性与发展性;标准修订需考虑连续性与阶段性;标准修订需考虑综合性与个别化;标准修订需注重指引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标准修订需平衡统一性与适宜性。另一方面,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是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构建《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支持系统;发展我国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项目与评估体系。

段丽红[9](2020)在《“位育”视角下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有了更多机会了解国外的课程模式,这一方面加速了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中本土意识的缺乏。“本土化”带来的“自内的文化殖民”现象及本土文化资源碎片式的渗入幼儿园课程使幼儿园无法很好地为幼儿提供具有本土文化生命土壤的课程。在我国强调要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背景下,以培育幼儿具有本土文化生命之“根”的本土课程具有适切性。本土课程内容作为实现本土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介,构建完整的本土课程内容体系具有核心作用。基于此,笔者在“位育”理论“安所遂生”的价值关照下,选取镇远县Z幼儿园作为个案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文本分析法对Z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虽然Z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本土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目标脱节、本土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方式有待优化、本土课程内容体系评价不完善。经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园长对本土课程构建定位不清晰,缺乏本土课程构建领导力、教师对本土文化认知有限、教师本土课程构建专业素养不高、家长和社区本土文化自觉缺失。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和归因分析,笔者提出Z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优化策略:回归“位育”,贯彻落实“安所遂生”课程构建价值取向;优化本土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安所遂生”为本土课程内容评价体系标准。

李晓丹[10](2020)在《新加坡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探析 ——以新加坡STPS学前教育机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加坡拥有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华文作为第二语言,其教学在新加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离不开新加坡政府对华文教学的重视。随着全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的兴起,新加坡学习华文的人数日渐增多,华文教学各方面均受到挑战,尤其是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最关键的学前教育阶段。相关课题日渐成为热门。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在新加坡具有代表性的半公立学前教育机构STPS幼儿班二年级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内容。以问卷、访谈、课堂观摩、活动设计等形式,研究了62名幼儿班的华文教师,1个幼儿班,15名幼儿。笔者以STPS华文课程组编写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经验,依据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及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考察幼儿班二年级的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本研究包括具体的《学前华文教学指引》中一周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内容,并进行了具体实施,实施中进行课堂观摩,实施后对相关华文教师和幼儿进行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和个案的研究、分析、总结,反思新加坡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提出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第一要重视和加强教师培训,建议增强华文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相关理论素养;加强对新加坡《学前母语课程框架》、《学前华文教学指南》的了解;加强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培训。第二要遵循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原则是以相关的教育理论和iTeach指导原则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华语能力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融入本土多元文化,要重视游戏和生活化;为幼儿设定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目标;为幼儿设定知识、技能和学习品质的目标;六大发展领域和六大学习品质有机的结合,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策略是制定教学活动设计框架及框架里的内容;语言技能训练的比例安排;一周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涉及六大发展领域和六大学习品质,才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设定语言技能训练目标和活动目标;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实施后进行教学评估。

二、新加坡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活动:以幼儿发展为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加坡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活动:以幼儿发展为本(论文提纲范文)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指南》与《课程大纲》对幼儿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2 《指南》和《课程大纲》二者具有可比性
        1.1.3 《指南》与《课程大纲》可相互借鉴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指南》的研究
        1.2.2 关于《课程大纲》的研究
        1.2.3 关于两岸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分析的对象
        1.5.2 资料分析的方法
2 《指南》与《课程大纲》的颁布背景与研制过程的比较
    2.1 《指南》和《课程大纲》颁布背景的比较
        2.1.1 共同点
        2.1.2 不同点
    2.2 《指南》和《课程大纲》研制过程的比较
        2.2.1 共同点
        2.2.2 不同点
3 《指南》与《课程大纲》基本理念的比较
    3.1 儿童观
        3.1.1 共同点
        3.1.2 不同点
    3.2 学习观
        3.2.1 共同点
        3.2.2 不同点
    3.3 教师观
        3.3.1 共同点
        3.3.2 不同点
4 《指南》与《课程大纲》内容与结构的比较
    4.1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编排表述
        4.1.1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基本框架
        4.1.2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表述形式
    4.2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年龄段划分
    4.3 《指南》与《课程大纲》各领域对比
        4.3.1 《指南》的健康领域和《课程大纲》的身体动作与健康领域
        4.3.2 《指南》的语言领域和《课程大纲》的语文领域
        4.3.3 《指南》的社会领域和《课程大纲》的社会领域
        4.3.4 《指南》的科学领域和《课程大纲》的认知领域
        4.3.5 《指南》的艺术领域和《课程大纲》的美感领域
        4.3.6 《课程大纲》的情绪领域与《指南》中对应的内容
5 《指南》与《课程大纲》支持系统的比较
    5.1 共同点
    5.2 不同点
6 《指南》与《课程大纲》的异同总结
    6.1 《指南》与《课程大纲》相同点
        6.1.1 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6.1.2 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的经验建构过程
    6.2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差异
        6.2.1 《指南》以幼儿为中心,《课程大纲》兼顾幼儿与社会文化
        6.2.2 《指南》重视学习品质,《课程大纲》突出核心素养
        6.2.3 《指南》简明易操作,《课程大纲》系统专业化
        6.2.5 《指南》重视幼儿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培养
        6.2.6 《课程大纲》部分内容稍显“小学化”
7 讨论
    7.1 两岸在文化上有共同的传承
        7.1.1 两岸都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7.1.2 《课程大纲》的理念受到了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
        7.1.3 《课程大纲》受到了西方哲学与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7.2 两岸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相似的脉络
        7.2.1 “以幼儿为本”在实践上的偏离与回归
        7.2.2 “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在政策上的突显
    7.3 两岸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了不同的状况
        7.3.1 大陆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失衡与教育发展不均衡
        7.3.2 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疲弱与对核心素养的强调
    7.4 人口特征的不同产生了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差异
        7.4.1 大陆的人口特征增加了普及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7.4.2 台湾地区生育率下降与学前教育追求卓越
        7.4.3 台湾地区人口结构变化与《课程大纲》突显多元文化
8 研究建议
    8.1 对大陆学前教育的建议
        8.1.1 为《指南》构建更加完善的支持系统
        8.1.2 为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8.1.3 考虑大陆幼儿园课程中应有的议题
    8.2 对台湾地区学前教育的建议
        8.2.1 避免《课程大纲》专业性过强导致的生涩难懂
        8.2.2 应重视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8.2.3 考虑如何避免《课程大纲》的“小学化”
参考文献
致谢

(2)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三)幼儿教育实验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设计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西宁市X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园本课程是促进幼儿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当前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很多实际问题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课程
        (二)园本课程
        (三)园本课程开发
    五、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六、理论基础
        (一)课程层次理论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七、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观察法
        (三)访谈法
        (四)案例分析法
    四、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西宁市X幼儿园理想的园本课程
    一、X幼儿园园本课程理念
        (一)园本课程理念的来源
        (二)园长的园本课程理念
        (三)教师反映出的园本课程理念
    二、X幼儿园园本课程目标
        (一)园本课程目标的来源
        (二)园本课程目标的类型
    三、X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
        (一)园本课程内容的来源
        (二)园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四、X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
        (一)园本课程实施的取向
        (二)园本课程实施的途径
    五、X幼儿园园本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
        (二)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第三章 西宁市X幼儿园给予的园本课程
    一、X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历程
        (一)园本课程开发筹备阶段
        (二)园本课程发展阶段
        (三)园本课程完善阶段
    二、X幼儿园园本课程概貌
        (一)阅读体验课程
        (二)阅读分享月活动
    三、主题教育活动设计
        (一)主题来源
        (二)主题目标
        (三)教育资源
        (四)绘本解析
        (五)活动安排
        (六)活动分析
    四、活动具体实施情况
        (一)教学活动
        (二)游戏活动
        (三)生活活动
第四章 西宁市X幼儿园接受的园本课程
    一、幼儿活动中的表现
        (一)研究者的观察
        (二)幼儿教师的观察
        (三)幼儿家长的观察
        (四)幼儿的活动体验
    二、幼儿活动中的成长
        (一)研究者的观察
        (二)幼儿教师的观察
        (三)幼儿家长的观察
第五章 西宁市X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分析与评价
    一、X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偏颇
        (二)课程目标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三)课程内容的界定不清晰
        (四)幼儿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五)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二、X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培养
        (二)专家引领
        (三)自主成长机制
        (四)幼儿园
        (五)社会资源
    三、X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强教师自主学习能力
        (三)重视家长和专家的意见,获得社会力量支持
        (四)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园本课程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西宁市X幼儿园园长访谈提纲
    附录二:西宁市X幼儿园保教部长、教研组长访谈提纲
    附录三:西宁市X幼儿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五:幼儿访谈提纲
    附录六:西宁市X幼儿园观察记录表
    附录七:课程月计划表
    附录八:活动实施图片
致谢

(4)5~6岁幼儿智能手机使用与其学习品质的相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智能手机使用低龄化趋势不可阻挡
        (二)学习品质对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幼儿智能手机使用对其学习品质存在潜在影响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智能手机
        (二)幼儿智能手机使用
        (三)学习品质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智能手机使用及影响的研究
        (二)关于学习品质的研究
        (三)关于幼儿智能手机使用与其学习品质关系的研究
    五、已有研究的启示及不足
        (一)已有研究的启示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及假设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假设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五、技术路线
    六、研究工具
        (一)自编《5~6 岁幼儿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二)《幼儿学习品质家长评价量表》验证性分析
    七、正式数据获取
    八、数据处理
第二章 研究结果
    一、人口学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二、5~6 岁幼儿智能手机使用调研结果
        (一)幼儿智能手机使用现状
        (二)5~6 岁幼儿智能手机使用的差异分析检验
    三、5~6 岁幼儿学习品质调研结果
        (一)幼儿学习品质总体水平
        (二)幼儿学习品质的差异分析检验
    四、5~6岁幼儿智能手机使用与其学习品质的关系
        (一)幼儿智能手机使用和学习品质的相关分析
        (二)幼儿智能手机使用和学习品质的回归分析
第三章 讨论分析
    一、5~6 岁幼儿智能手机使用调研结果分析
        (一)幼儿智能手机使用状况分析
        (二)幼儿智能手机使用的人口学因素差异分析
    二、5~6 幼儿学习品质调研结果分析
        (一)幼儿学习品质总体水平分析
        (二)幼儿学习品质的人口学因素差异分析
    三、5~6 岁幼儿智能手机使用与其学习品质的关系分析
        (一)幼儿智能手机使用对其学习品质发展具有显着预测作用
第四章 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一)家庭层面
        (二)幼儿园层面
        (三)社会层面
    三、研究反思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5~6 岁幼儿智能手机使用与其学习品质相关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家长及幼儿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课程整合视阈下幼儿园绘本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1.提升质量是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要义
        2.课程整合是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思维方式
        3.幼儿园绘本剧整合课程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1.绘本剧
        2.课程整合
        3.幼儿园绘本剧活动设计
        4.幼儿园绘本剧活动实施
    (四)文献综述
        1.关于绘本剧的研究
        2.关于课程整合的研究
        3.关于幼儿园绘本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研究
        4.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一、课程整合视域下幼儿园绘本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整合理论
    (二)合作建构论
    (三)情境认知理论
二、课程整合视阈下设计和实施绘本剧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整合视阈下设计和实施绘本剧活动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迎来学前教育蓬勃发展期
        2.课程整合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
        3.在课程整合视阈下设计并实施绘本剧活动的教育价值
    (二)课程整合视阈下设计和实施绘本剧活动的可行性
        1.以专业的教师团队为依托
        2.实施绘本剧活动的物质资源基础
        3.前期创设的语言活动让绘本剧活动的实施成为可能
三、课程整合视阈下幼儿园绘本剧活动的设计
    (一)设计的基本理念
        1.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出发点
        2.以幼儿园教育理念为支撑点
        3.以幼儿发展的共性问题为突破点
    (二)设计的基本原则
        1.互动合作性原则
        2.目标导向性原则
        3.计划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三)设计的基本策略
        1.明确课程核心目标,有计划地对领域内容进行整合
        2.幼儿发展目标的设计突出层次性
        3.理清设计主线,活动设计勿“层叠堆积”
四、课程整合视域下幼儿园绘本剧活动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设计
        1.绘本素材的选择
        2.整合方式的设计
        3.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案例举隅
        1.活动一:《坏脾气的狼》
        2.活动二:《坏脾气的狼》(绘本阅读)
        3.活动三:亲子阅读
        4.活动四:自主阅读
        5.活动五:自制分幕场景
        6.活动六:集体表演
        7.活动七:自主表演
    (三)绘本剧活动实施
        1.第一轮:《老鼠娶新娘》绘本剧活动实施与反思
        2.第二轮《坏脾气的狼》绘本剧活动实施与反思
        3.第三轮——《一园青菜成了精》绘本剧活动实施与反思
五、课程整合视阈下幼儿园绘本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效果与建议
    (一)课程整合视阈下幼儿园绘本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效果
        1.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2.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二)课程整合视阈下幼儿园绘本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建议
        1.注意挖掘绘本剧课程资源
        2.将课程整合的思维贯行于绘本剧活动之中
        3.组建绘本剧教研团队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K幼儿园蒙氏儿童课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蒙氏儿童课程文献综述
        二、核心素养文献综述
        三、对已有文献的简评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蒙氏儿童课程
        二、核心素养
        三、幼儿核心素养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蒙氏儿童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日常生活领域
        二、感官领域
        三、数学领域
        四、语言领域
        五、科学文化领域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教师方面
        二、幼儿方面
        三、课程方面
    第三节 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目的
        二、评价主体
        三、评价对象
第三章 蒙氏儿童课程实施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课程设计方面
        一、蒙氏教育理念重视幼儿自我的发展
        二、关注幼儿的同时也反映了家长和社会的需要
        三、尊重幼儿的成长步调
    第二节 课程实施方面
        一、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职业角色定位清晰
        二、重视蒙氏儿童课程,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
        三、蒙氏儿童课程的实施利用了多种课程资源
    第三节 课程评价方面
第四章 蒙氏儿童课程、核心素养和幼儿教育三者的关系
    第一节 蒙氏儿童课程与幼儿教育
        一、幼儿观
        二、教育观
        三、教师观
    第二节 核心素养与幼儿教育
    第三节 蒙氏儿童课程与核心素养
        一、蒙氏儿童课程的个人目标与核心素养相一致
        二、蒙氏儿童课程为落地核心素养提供了土壤
        三、核心素养为蒙氏儿童课程增加了创新元素
        四、核心素养是蒙氏教育顺应新时代的教育成果
第五章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蒙氏儿童课程发展的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蒙氏儿童课程发展的结论
        一、课程方面
        二、蒙氏教师方面
    第二节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蒙氏儿童课程发展的建议
        一、蒙氏儿童课程借鉴核心素养“5C模型”作为先驱目标进行培养
        二、蒙氏儿童课程内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统整儿童经验
        三、完善评价机制精准培养儿童核心素养
        四、以核心素养武装蒙氏教师,提高组织实施的水平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集C
    三、硕博论文类
    四、期刊类
    五、政策文件类
    六、外文类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幼儿观察表
附录 C 观摩课评比评价指标
附录 D 幼儿观察力评价指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昆明市C幼儿园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学习品质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和关注点
        二、学习品质是促进幼儿学习和成长所必备的品质
        三、关于益智区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有待丰富
        四、个人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已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习品质
        二、益智区活动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的启示
        二、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启示
        三、美国高宽课程“关键经验”的启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C幼儿园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整体情况分析
        一、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总体情况
        二、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性别差异分析
        三、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各项目的总体情况分析
    第二节 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各维度情况分析
        一、好奇心与兴趣维度:对活动和材料有较强的热情与操作意愿
        二、坚持与专注维度:坚持投入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三、主动性维度:能够积极参加活动
        四、想象与创造维度:活动中的创意想法不多,想象力不够丰富
        五、反思与解释维度:能够较清楚的解释原因
第三章 C幼儿园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存在的不足
        一、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的坚持与专注能力较差
        二、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的想象与创造能力较弱
        三、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的反思与解释能力偏低
    第二节 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坚持与专注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二、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想象与创造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三、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反思与解释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C幼儿园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建议
    第一节 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坚持与专注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应具有学习意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区域活动的价值
        二、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环境
        三、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操作机会和充足操作时间
        四、家长要改变教养方式
        五、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模范作用
        六、重视对幼儿的教育投入,加强对幼儿的关心和陪伴
    第二节 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想象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注重与幼儿的互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二、教师要注意材料投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三、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第三节 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反思与解释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积极引导幼儿思考
        二、教师在区域活动后要安排好回顾时间
    第四节 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主动性、好奇心与兴趣的培养
        一、教师要尊重幼儿活动意愿,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二、家长要充分了解幼儿,提供符合其需要的家庭材料
        三、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活动,有效回应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类
    四、报纸类
    五、法规类
    六、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 A 益智区大班幼儿学习品质观察评定表
    附录 B 大班益智区活动观察记录表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D 家长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际背景
        一、全球化趋势时代的发展
        二、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推广
        三、早期儿童理论研究成果的产出
    第二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内背景
        一、政党的教育政策主张
        二、政府财政的支持
        三、教育立法的推进
        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学前教育的改革
第二章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与目标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的比较
        一、中美课程政策的决策模式
        二、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中美《标准》目标的比较
        一、促进教育公平
        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三、实施教学范式改革
        四、促进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改革
        五、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第三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形式结构的比较
        一、文本呈现形式
        二、文本编排体例
        三、文字表述形式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结构的比较
        一、组成要素
        二、基本框架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性质的比较
        一、框架的性质
        二、一体化的衔接
第四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概况
        一、中美语言领域“语言”的内涵
        二、语言领域内容的分析框架
        三、语言领域指标统计概况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引言的比较
        一、引言的内容
        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子领域的比较
        一、子领域的内容划分
        二、子领域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
        一、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的内容
        二、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分析
    第五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策略与建议的比较
        一、策略与建议的内容
        二、策略与建议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与效果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的比较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二、现状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过程的比较
        一、《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推进的层级
        二、课程实施计划制订
        三、教师的语言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效果的比较
        一、实施效果测度指标体系
        二、实施效果测度统计分析
        三、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及实施效果评价
第六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共性
        二、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差异
    第二节 研究的启示
        一、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
        二、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的反思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的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位育”视角下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回应国家政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二)基于本土课程内容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三)基于当前幼儿园本土课程缺失的反思
        (四)基于Z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位育”
        (二)本土
        (三)幼儿园本土课程
        (四)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
    四、文献综述
        (一)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二)园本课程研究
        (三)幼儿园本土课程研究
        (四)文献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位育”理论内涵及幼儿园本土课程构建的价值诉求
    一、“位育”理论渊源
    二、潘光旦“位育”理论内涵
        (一)潘光旦“位育”理论发展历程
        (二)潘光旦“位育”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三、“位育”:幼儿园本土课程构建的价值诉求
        (一)回归“位育”,夯实幼儿“本土生长”的根基
        (二)回归“位育”,帮助幼儿“遂其生”
第二章 Z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缘起、现状及经验
    一、Z幼儿园基本情况介绍
        (一)Z幼儿园总体情况
        (二)Z幼儿园师资情况
    二、“古韵镇远-童心体验”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缘起
        (一)第一阶段:以教材为课程内容
        (二)第二阶段:选取本土课程资源为课程内容
    三、Z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现实状况
        (一)“情境分析”:构建本土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势与劣势
        (二)“古韵镇远-童心体验”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目的
        (三)“古韵镇远-童心体验”本土课程内容选择依据
        (四)“古韵镇远-童心体验”本土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五)“古韵镇远-童心体验”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成果
    四、Z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经验总结
        (一)立足本土文化课程资源
        (二)构建完整的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方案
        (三)多元方式组织本土课程内容
        (四)联合家庭和社区共同构建本土课程内容
第三章 Z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Z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本土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目标脱节
        (二)本土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有待优化
        (三)本土课程内容体系评价不完善
    二、Z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归因分析
        (一)园长本土课程构建定位不清晰,缺乏课程领导力
        (二)教师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有限
        (三)教师本土课程构建专业素养不高
        (四)家长、社区本土文化自觉缺失
第四章 “位育”视角下Z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优化策略
    一、回归“位育”,贯彻落实“安所遂生”课程构建价值取向
        (一)准确定位“安所遂生”本土课程构建价值取向
        (二)增强全园教师“安所遂生”本土课程构建意识
    二、回归“位育”,优化本土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增强园长本土文化自信及本土课程构建领导力
        (二)提升教师本土文化认知水平及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三)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选择和组织本土课程内容
    三、回归“位育”,以“安所遂生”为本土课程内容评价体系标准
        (一)课程内容需有助于幼儿“安其所”
        (二)课程内容需有助于幼儿“遂其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新加坡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探析 ——以新加坡STPS学前教育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华文教育研究
        二、新加坡华文教育研究
        三、新加坡学前华文教育研究
        四、学前华文教学活动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加坡STPS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第一节 STPS学前教育机构
    第二节 STPS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维果斯基鹰架构筑理论
        三、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第三节 STPS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框架-《学前母语课程框架》
    第四节 STPS幼儿班二年级华文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学前华文教学指引》
        一、幼儿班二年级华文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学前华文教学指引》
        二、幼儿班二年级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及案例
第三章 新加坡STPS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实践
    第一节 课堂教学活动实践研究对象
    第二节 课堂教学活动实践情况及分析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及实施后评估
        二、口语和书面语学习情况分析
        三、师生实践前后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实践分析结论
第四章 新加坡STPS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调查
    第一节 问卷设计
    第二节 调查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二、《指引》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使用情况
        三、《指引》中教学活动设计的优点和缺点
        四、《指引》中教学活动设计所采用的相关理论
        五、对新加坡《框架》和《指南》的了解
        六、对《指引》中教学活动设计的意见或建议
    第三节 实施调查分析结论
第五章 新加坡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
    第一节 新加坡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新加坡学前华文教育师资的来源问题
        二、教师对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不了解的问题
        三、华文教师是否了解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特点的问题
    第二节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相关理论素养
        二、加强对《学前母语课程框架》和《学前华文教学指南》的了解
        三、加强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素养的培训
    第三节 遵循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一、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策略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新加坡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活动:以幼儿发展为本(论文参考文献)

  •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D]. 周澔頔.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3]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西宁市X幼儿园为例[D]. 任科汶.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4]5~6岁幼儿智能手机使用与其学习品质的相关关系研究[D]. 黄思宝.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课程整合视阈下幼儿园绘本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D]. 李佳颖(Jiaying LEE). 西南大学, 2020(05)
  • [6]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K幼儿园蒙氏儿童课程的实施研究[D]. 刘兰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7]昆明市C幼儿园益智区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研究[D]. 刘盼盼.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D]. 邹群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位育”视角下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个案研究[D]. 段丽红.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10]新加坡学前华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探析 ——以新加坡STPS学前教育机构为例[D]. 李晓丹. 华侨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新加坡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关注幼儿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