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大学精神——专访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校长詹小平教授

追求大学精神——专访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校长詹小平教授

一、追求大学精神——访湖南省第一师范校长詹小平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樊桓伯[1](2020)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文中研究说明《体育之研究》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论述体育运动的着作,也是中国完整讨论体育的性质、作用、意义的一部着作,是由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主席撰写,得到杨昌济先生赞赏并认可,于1917年4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体育之研究》为中华民族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文章的中心内容在于如何进行体育运动,如何开展体育运动,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哪几个方面开展等。同时《体育之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关于体育的着作,文中也对近代中国人民的体质为什么衰弱,该如何改善进行了分析,毛泽东在借鉴曾国藩的体育观点、杨昌济的体育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体育是世界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7年正值《体育之研究》发表一百周年,这一百年来中国体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力羸弱到全民健身,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落后到强大,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直到成为体育大国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已经不再是“东亚病夫”,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新时代的今天正向逐步实现体育强国梦而努力。本文基于《体育之研究》及相关文献,以《体育之研究》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百年意义、一些重要人物对毛泽东早期和后期的影响以及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联系五大板块为中心,展开论文写作。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从第二章至第六章,即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百年意义部分,以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为中心进行讨论,主要探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形成的过程及背景,以及撰写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第三部分从第七章开始至第十一章,将重心转移到中国体育上来,即中国体育部分,但仍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为基础,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如何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新中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带领中国百姓富起来和习近平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将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概况,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最后结合前文将探讨《体育之研究》对新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以上作为本文的思想框架,在本文思想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内容,以中国体育在世界大赛上的成绩,以中国女排和中国男篮为例,从奥运会和世界杯两大世界性赛事出发,主要通过中国在奥运会和世界杯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简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真实的例子,得到从事体育运动、中国人民应具备怎样的人格精神,通过对得到的观点和认识进行论述,完成论文的写作。

和青君[2](2019)在《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杨昌济(1871—1920)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他操行纯洁,笃志嗜学,在多个人文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人格教育思想体系目标明确、内容完备、特点鲜明、影响深远。本文旨在研究杨昌济的人格教育思想。全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到五章以及结语:第一章绪论,主要概述了本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主要对杨昌济的生平进行了梳理,从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两方面探索了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一方面,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拥有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先后应试科举,出国留学,成长为“教泽被乡里”的着名教育家。另一方面,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争汹汹、经济凋敝、西学东渐,促使杨昌济在当时的环境下迅速成长,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基石,具有个人特色的人格教育思想。第三章详细论述了杨昌济设定的人格教育的目标,即培养知类通达之人才、使国民之性质善良,最终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阐明了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帮助学生树立立志远大的人生观、身心并举的修身观、圣贤豪杰的修养观、积诚积德的道德观、博学笃行的治学观和爱国救民的民族观;概述了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实施途径为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言传身教体察自省、对学生满怀关爱之情。第四章概括了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特点。爱国主义始终是贯穿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既传承了“中学”的基础,又汲取了“西学”中的有益成分,横贯中西而一治,保持了其思想的独立性与多元性;杨昌济的人格教育思想始终能“与日新之世界同并进”,显示了其思想的鲜活性。第五章对杨昌济的人格教育思想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历史评价。首先分析了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其次,基于对现实的理性思考揭示了其人格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分析了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可取之处。本文基于现有史料,以人格教育作为全新视角,充分分析总结了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体系,拓展了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教育史的研究维度。

王鼎[3](2016)在《论青少年时代毛泽东的学习观》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更是孜孜不倦,学至终身的大学者。他早年的求学经历,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近百年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真理、艰苦奋斗的探索历程,更加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的个人性格特点,具有永恒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研究价值。毛泽东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和其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国家和民族的内忧外患激发了毛泽东的学习动力,湖湘文化的影响使得毛泽东的学习精神更加坚定,而其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实践经历直接丰富了毛泽东的学习内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学习观顺势而生。青少年时代毛泽东的学习观思想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救国救民的学习理想,把学习和实现救国救民紧密地结合起来;二是要有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既要读无字之书,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优劣;三是拥有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一方面勤学苦练奋发蹈厉,另一方面主张“野蛮体魄而文明精神”;四是要有坚定不移的学习原则,在学习方针上全面发展,学习内容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规律上提倡以我为主独立思考;五是要有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坚持“四多”学习法、工具利用法和比较学习法。青少年毛泽东的学习观在当代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毛泽东远大的学习理想有利于当代青年学生确立成长成才的目标;毛泽东高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指引当代青年学生提升学习品质;毛泽东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对当代青年磨练意志具有榜样价值;毛泽东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指引着当代青年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于强[4](2014)在《杨昌济德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杨昌济(1871—1920),我国近代着名教育家、伦理学家。他学识广博,腹笥丰赡,他的思想酌取中西,内涵丰富,在多个人文领域具有颇高的造诣。特别是德育方面,杨昌济着力最深,他以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为基础,一方面继承传统宋明理学和湖湘文化修身思想,另一方面融合西方近代进化论、英国功利主义和德国康德伦理学思想,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在德育近代转型的民国时期独树一帜。身为毛泽东业师后成为其岳父的杨昌济,以其高洁的德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早年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杨昌济在回国后从教短短七年的时间里,培养了大量意志坚定、志向远大的栋梁之才,除毛泽东外,还有蔡和森、陈昌、罗学瓒、萧三、舒新城、周谷城、张国基等,不一而足,他们或为中国革命、民族解放事业奔走呼喊、舍身取义,或投身学术,学有所成。在他的感召下,学生还建立了五四时期着名的爱国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他培养的大批人才为中国近代革命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殊为重要的贡献。本文基于已掌握的史料,首先梳理杨昌济的生平,分析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以及中西文化对其思想的影响。其次提炼总结杨昌济德育思想的体系。最后分析其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其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进行评价。全文包括绪论、第一到六章以及结语,共八个部分:绪论主要概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思路及方法等问题。第一部分,主要梳理杨昌济的生平,分析其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主要包括时代背景、个人背景及思想文化背景。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杨昌济设定的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国民,个人修身的目标是成为圣贤豪杰,这两个目标相互衔接,协调统一。第三部分,在前述的基础上,阐明杨昌济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家庭伦理教育、个人品德教育。第四部分,概述杨昌济的德育方法,对应目标,设有学校德育方法和个人修身方法两个维度。学校德育方法包括:命令及禁止、赏罚、游戏与作业、教谕和示例五种;个人修身方法包括立志远大与小处着手、简易功夫与体察自省、博学广知与躬行践履三对六种。第五部分,承接前文论述,言明杨昌济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即修身科和其他具有德育价值的相关教学科目。第六部分,总结杨昌济德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学生主要在爱国主义思想、以圣贤豪杰为目标的修养观、读书治学与体育锻炼的修身方法三方面的影响。结语部分,总述杨昌济的德育思想,并评述其思想对现在学校德育建设的启示。

唐智彬[5](2012)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解决农村问题,中央政府最近连续9年均将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涉农”。农村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村人口收入的提高和国民待遇的改善,而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让农村人口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承担了面向农村人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提供正式职业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村创业培训等诸方面的内容。涉及面广且体系复杂,目前问题较多,改革的难度较大。基于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本文认为办学模式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分析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特征,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内容与举措。本文分别从两个视角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迁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从手工业时代,到前期工业经济时代,再到发达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同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要适应一定阶段与一定区域的主流生产方式,才可能具备满足需求的服务能力。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问题上,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经济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嵌入”是理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关系的重要工具;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嵌入在经济社会环境中的,具有典型的嵌入性特征;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与分析。在历史研究部分,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回顾了民国教育家的农村教育实验、“社来社去”模式、“半农半读”模式、“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模式、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等,分析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历史发展的特征与规律。本文从经济、社会与政策三个方面对办学模式改革的嵌入环境进行了分析,嵌入环境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征。嵌入环境下办学模式改革需求主要体现在功能扩展、质量提高和注重地区差异等方面。因此,办学模式改革主要是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办学方式、办学内容;在改革的措施方面,要重视发挥政府职能、拓展部门合作机制、改革培养模式,激发教育产业的融资功能、树立正确改革代价观等。基于上述讨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一个地区的办学模式,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办学模式是否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及发展需求相适应,在一个地区被验证为成功的办学模式,在“移植”到其他地区之后,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造。因而,在办学模式的选择上,“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附录部分是两个案例研究:一是湖南邵阳“十百千万工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脱嵌”及其遭遇挫折带给我们的反思与教训;二是湖南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改革的嵌入性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反思,我们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要走出“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怪圈、要走出过度依赖政府、走出部门之间合作困局,办学模式改革也要超越“设计”与“内生”之争,在充分考虑嵌入性的基础上,寻求科学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方案与发展对策。

李立新[6](2010)在《中外法官管理制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法治国家意义上的法官管理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产物。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法治发达国家逐步建立起适合各国国情的法官管理制度。如果仅从产生来看,我国的法官管理制度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建立,但现代意义上的法官管理制度的发展历史却比较短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新的法官管理制度,并经过多次改革和完善。当前,我国法官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法官队伍的职业化。法官管理制度是指围绕审判权的行使而设定的,有关法官的地位、法官资格、法官任免、法官保障、法官教育培训、法官的惩戒等一系列管理规范的总称。其核心包括法官职业准入制度、法官职业培训制度、法官职业评价制度、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四个方面。法官职业准入制度即法官选任制度。国外的法官选任制度主要包括任职资格、选任方式和选任程序三个方面的内容。我国法官职业准入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如法官任职资格的规定不完善、选任机制不科学、缺乏遴选法官的特殊标准和程序,相关制度也不健全。关于任职资格,可以从法官候选人的范围、年龄条件、从事法律工作年限、不同级别法院法官任职资格的差异等方面进行完善;关于选任方式和程序,可以设立独立的专业机构负责法官选任及任前考核工作、提高任命主体的层次、细化选任程序等。此外,还应完善不合格法官的退出机制及其他配套措施。法官培训是指国家为了提高法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法官进行理论和业务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无论是英美法系的英国、澳大利亚,还是大陆法系的法国、德国和日本,其法官培训都有很长的历史且经验丰富。我国的法官培训制度还存在教育培训体制不科学、培训强制性不够、培训缺乏针对性、内容单一、缺乏优良的师资队伍、缺乏检测培训效果的考核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完善我国的法官培训制度,可以从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官培训机制、明确培训目的、强化法官培训考核奖惩机制、严格培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提高法官职业培训层级等方面进行完善。法官职业评价制度包括考核、奖励与惩戒、竞争上岗等机制。关于法官考核制度,我国尚未建立起与行政干部评价制度相区分的考核制度,而行政干部评价制度中的考核制度的考核内容与标准违反了司法活动规律、考核程序与方法简单化、考核结果使用不当。因此,改革我国法官考核制度可以从考核内容与标准、考核程序的设置、考核结果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完善。关于法官的激励机制,我国无论是法官保障、法官地位还是法官晋升等机制都无法对法官形成有效的激励,因此应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关于法官的惩戒机制,国外法官的惩戒范围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惩戒的程序往往有着严格的限定,行使惩戒权的机关往往由职业法官掌握或参与。而我国的惩戒制度则是以裁判结果为指向,如院长引咎辞职制和错案追究制,这种导向是不合理的,我国应进行以不当行为为基点的惩戒制度的改革。关于我国的法官竞争上岗机制,在法治发达国家这种机制并不存在。这种机制有优点,但其消极影响是增强了法院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忽略了法官职业的独立性要求,促进了其它权力对司法权的侵扰。法官竞争上岗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改革法官的行政等级设置等。在法治发达国家,法官的职业保障制度包括法官的终身制和退休制、固定的和充足的收入、有限的司法豁免等。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存在保障制度不全面、保障制度不深入、职业保障地方化和行政化等问题,改革我国的法官保障制度,可以尝试建立高薪制、尝试建立法院的独立财政制度、完善退休制度、增加法院的行政职位数量、建立科学的法官罢免制度以及建立科学的法官职务停止制度。

李统兴,江新军[7](2009)在《让“同学少年”永远风华正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60年发展纪实》文中研究说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原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两年前,各电视台热播的反映毛泽东青年时期求学生活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使这所学校又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1913年春至1918年夏、1920年夏至1922年冬,

陈志刚[8](2008)在《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尤其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近年来,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小学教师补充不足;特别是现有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水平落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妨碍了湖南省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和均衡发展。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适应新形势发展并能满足湖南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已成为湖南省教师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目前,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湖南省教育厅确立了全省四个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基地,并决定免费为湖南省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师。目前,“免费师范教育在湖南”的话题已成为众多社会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基地——常德师范学校为个案,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教师教育理论,运用调查分析法了解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师资现状,对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由六个方面组成:1、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2、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主体资格;3、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目标;4、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开发;5、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学制;6、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招生和就业。

王彦斌[9](2008)在《权力的逻辑 ——大学组织运行的社会学管窥》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的大学组织运行实况与“真正的大学”、“理想的大学”渐行渐远,由此引发了公众的不断质疑,诸多研究者也不断进行“诊断病症”、“开出药方”的话语建构。本文通过权力的视角,用一种圈外陌生人“俯瞰”式的眼光,在组织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教育学等理论基础上,关注微观,关注实践,走向日常生活,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描绘、勾画大学组织运行中权力的分布状况,指出中国现代大学组织运作表象背后“权力的逻辑”实质,解释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以期通过这个过程来批判中国大学现状,构建一种“识读”中国大学问题新的解释学路径,在分析中“治病”,诊断时“开方”。全文逻辑上有三大部分,共有七章。第一部分是立论基础,包括第一、二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相关研究说明及文献梳理。第二章,“权力的真相之思”,通过对权力的词源学考察,把握权力特征,分析权力的来源、种类,然后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三个视角分析权力现象。以此为基础,剖析权力与组织运行的关系,分析权力如何与组织结盟、组织运行如何关涉权力、权力在组织中的运行状态如何,并特别分析权力在中国式“单位”组织中的独特作用。最后概括权力在组织中运行场景的三种描述方式,即拟剧社会学描述、科层制描述、场域描述,为后续研究作铺垫。第二部分是在立论基础上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由第三、四、五章构成,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大学组织权力之考”,通过对中外大学组织的文献梳理,探讨组织权力在大学产生、发展与运行过程中的基础性关涉作用,描述不同时期大学组织内的权力配置与权利敷设状况,并根据“知识组织”本质这个标准提出大学组织内生功能、衍生功能和外生功能三种分类框架,以此作为判断其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标准,着重点出他们对于现代的大学组织运行有何启发意义。特别是对于大学组织移植于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分析,展现其与原生大学环境与起因的迥乎不同之处,描述中隐含着批判,叙述里体现着价值。第四章“权力的在场之析”,详细描述中国当代大学组织的权力表现现状。组织架构是组织权力的附着体,也是组织行为开展的基础。所以本章首先描述国内大学组织内外的普遍权力架构,指出其“权力板块”属性特征,并进一步指出每一个“权力板块”性状,探讨其与大学组织内生功能的关系,分析大学组织权力两种分类方法,指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二分法的语义缘起与虚妄所在,进而提出了三类主体权力的解释学框架,详细解剖、描绘了“会议”这一权力制度仪式和“文件”这一权力运作场景,映照出组织运行中“权力的逻辑”实质。第五章“权力的冲突之辨”,接承上文论述权力如何得以如此。通过对三类主体权力的细致分析,在描述的过程中揭示权力的冲突实质——即是一个“超组织”的控制过程而不是众论者所谓的什么“博弈”的过程,并指出三类主体权力间有一个隐隐内含的相关理路,并由此而产生出一些权力的后果。第三部分第六章构成。第六章“权力的逻辑之用”,是前面数章的逻辑推演结论,指出这个权力的后果是造成学生权力的幻化和虚置,导致学人权力与岗位权力结盟,进而控制大学的组织运行,其核心是官僚的逻辑,政治权力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不是大学的逻辑。它是一个各级“干部”能够脱颖而出的场域,不是一个学人的“原典”思想能够展开驰骋的空间,里面蕴含了深深的“领导发生学”原理。以上三部分组成了个人有关“识读”中国大学问题“解释学路径”的完整逻辑体系。为了进一步说明个人对于中国大学问题的宏观体认和趋向把握,笔者力图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以社会宏观的视野,“鸟瞰”中国大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此构成第七章“余论”。总之,本文试图通过对于中国大学组织运行实质的分析探讨,展示一种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解释路径,提出个人的学术体认,寻求促使大学组织权力良性运行的可能轨迹,重建学统,以期发挥其对中国社会发展应有的作用。

江红霞[10](2007)在《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与特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地方高校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对象,尤其是作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输送主渠道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日益强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科学定位才能更好地创建自身特色,发展自己、服务地方,引起了我国学者们的关注和思考。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与特色问题研究是一个具有理念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选题。本文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与特色问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国内外有关此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创建的现实意义。科学定位是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创建的基础,特色创建是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地方本科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只有科学定位、特色鲜明,才能更好地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品位。第三部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与特色创建的现状分析。从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与特色创建的主要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试图从实践的角度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色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基本认识。第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创建的对策思考。主要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定位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原则及内容,阐述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创建要掌握的依据、内容、内外环境及策略。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阐释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创建的管理机制。

二、追求大学精神——访湖南省第一师范校长詹小平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追求大学精神——访湖南省第一师范校长詹小平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2 青年毛泽东与《体育之研究》简介
    2.1 青年毛泽东简介
    2.2 《体育之研究》介绍
3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趋势
    3.1 国内外对毛泽东的研究概况
    3.2 国内外对《毛泽东传》的研究概况
    3.3 中国对《体育之研究》的研究概况
        3.3.1 精神人物的影响
        3.3.2 目的、意义与原则
    3.4 外国对《体育之研究》的研究概况
4 《体育之研究》的历史背景
    4.1 《体育之研究》缘何产生
    4.2 从毛泽东读第一师范谈《体育之研究》的产生
        4.2.1 毛泽东的五年一师生活
        4.2.2 毛泽东的学习观
        4.2.3 毛泽东的体育观
    4.3 杨昌济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4.3.1 杨昌济的体育思想
        4.3.2 杨昌济体育思想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4.4 曾国藩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4.4.1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4.4.2 曾国藩的养生观点
        4.4.3 曾国藩的体育观点
    4.5 毛泽东的两位校长
        4.5.1 两位校长的性格特点
        4.5.2 毛泽东与孔昭绶的学术思想交流
        4.5.3 毛泽东与张干的学术思想交流
        4.5.4 两位校长的专业与研究
5 《体育之研究》的思想内涵
    5.1 《体育之研究》的中心思想
        5.1.1 释体育
        5.1.2 体育占吾人第一位置
        5.1.3 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
        5.1.4 体育之效
        5.1.5 不好运动之原因
        5.1.6 运动之方法贵少
        5.1.7 运动应注意之项
        5.1.8 运动一得之商榷
    5.2 毛泽东的体育爱好启示
        5.2.1 毛泽东登岳麓山
        5.2.2 毛泽东登井冈山
        5.2.3 毛泽东登北高峰五云山
        5.2.4 登山与身体健康
        5.2.5 毛泽东的游泳爱好
        5.2.6 游泳与身体健康
    5.3 《体育之研究》思想的多角度评价
        5.3.1 毛泽东自身的角度
        5.3.2 阅读者的角度
6 《体育之研究》发表的一百周年
    6.1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意义
        6.1.1 中华民族体育的精神文化
        6.1.2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启蒙
        6.1.3 跨时代的价值取向
    6.2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价值
        6.2.1 理论实践相连于民族兴亡
        6.2.2 近代科学的观点
        6.2.3 以三育并重为学校教育之本
        6.2.4 《体育之研究》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发展
        6.2.5 科学发展观的雏形
    6.3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内涵
        6.3.1 “磨励以待日本”是《体育之研究》的主题思想
        6.3.2 《体育之研究》是继前人拯救民族危机之后的心声
        6.3.3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走向革命事业的敲门砖
        6.3.4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体育实践的收获
    6.4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影响
        6.4.1 青年毛泽东对当代的影响
        6.4.2 《体育之研究》内容的影响
7 《体育之研究》与重要人物的影响
    7.1 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
        7.1.1 毛泽东与蔡和森
        7.1.2 毛泽东与萧子升
        7.1.3 毛泽东与易昌陶
        7.1.4 毛泽东与贺果
        7.1.5 毛泽东与萧三
        7.1.6 毛泽东与罗学瓒
        7.1.7 毛泽东与张昆弟
        7.1.8 毛泽东与张国基
        7.1.9 毛泽东与周世钊
    7.2 新中国体育的发展
        7.2.1 军事体育的概念
        7.2.2 贺龙元帅的军事体育思想及贡献
        7.2.3 刘伯承元帅军事思想与中国体育的联系
        7.2.4 军事体育与军事教育评价
    7.3 中国其他领导人的体育思想及贡献
        7.3.1 周恩来的体育思想贡献
        7.3.2 邓小平的体育思想贡献
        7.3.3 其他领导人的体育思想贡献
8 习近平的体育观点与思想
    8.1 习近平的强军思想
        8.1.1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8.1.2 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8.2 习近平的体育观点
        8.2.1 习近平对中国体育的认识
        8.2.2 习近平谈“三大球”
    8.3 习近平的体育思想
        8.3.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8.3.2 习近平在正定
        8.3.3 习近平的体育发展思想
    8.4 习近平对毛泽东及体育思想的继承
9 《体育之研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9.1 学校体育的认识
    9.2 近现代体育的观点
        9.2.1 近代的体育观点
        9.2.2 现代的体育观点
    9.3 学校体育存在的弊端
    9.4 为师者注意事项
    9.5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
        9.5.1 体育方向学生与非体育方向学生的差异
        9.5.2 《体育之研究》的灵活运用
        9.5.3 正确合理方式运用
    9.6 小孩子的教育方法
        9.6.1 《差等生》的故事与孩子的发展
        9.6.2 《差等生》对我们的影响及作用
10 中华民族体育建国以来的发展
    10.1 中华民族体育的认识
    10.2 中华民族体育的作用
    10.3 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现状
    10.4 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
    10.5 中华民族体育的评价
11 《体育之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11.1 对中国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11.1.1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11.1.2 对中华民族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11.2 对新时代青年的影响和启示
        11.2.1 要牢固树立远大志向
        11.2.2 要有坚韧不拔的恒心
        11.2.3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11.2.4 要树立勇于担当精神
12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杨昌济思想研究
        1.2.2 关于人格教育研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人格
        1.3.2 人格教育
        1.3.3 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2.1 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2.1.1 家庭环境—君子之泽,源远流长
        2.1.2 求学经历—中西结合,融会贯通
        2.1.3 从教经历—备诸一身,教书育人
    2.2 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2.1 政治背景—风雨飘渺,政争汹汹
        2.2.2 经济背景—经济凋敝,实业救国
        2.2.3 文化背景—新旧冲突,西学东渐
第3章 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体系
    3.1 杨昌济人格教育的目标
        3.1.1 培养知类通达之人才
        3.1.2 使国民之性质善良
    3.2 杨昌济人格教育的内容
        3.2.1 树立志向远大的人生观
        3.2.2 树立身心并举的修身观
        3.2.3 树立圣贤豪杰的修养观
        3.2.4 树立积诚积德的道德观
        3.2.5 树立博学笃行的治学观
        3.2.6 树立爱国救民的民族观
    3.3 杨昌济人格教育的实施方法
        3.3.1 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3.3.2 言传身教,体察自省
        3.3.3 对学生满怀关爱之情
第4章 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特点
    4.1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
    4.2 横贯中西而一治
    4.3 与日新之世界同并进
第5章 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5.1 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5.1.1 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5.1.2 对新民学会的影响
        5.1.3 对革命运动的影响
        5.1.4 对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5.2 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5.2.1 理论上:个人理想主义色彩浓厚
        5.2.2 实践上:企图通过人格教育来救亡图存
    5.3 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5.3.1 教育应置重于人格
        5.3.2 教育应与时代要求相吻合
        5.3.3 教师应以身作则,拥有高尚人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3)论青少年时代毛泽东的学习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述评
        1.2.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2.4 研究方法
第2章 青少年毛泽东学习观的思想来源
    2.1 国家和民族的内忧外患激发毛泽东的学习动力
    2.2 湖湘文化的家国情怀砥砺毛泽东的学习精神
    2.3 青少年时代的求学和实践经历丰富了毛泽东的学习内容
第3章 青少年毛泽东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3.1 救国救民的学习理想
        3.1.1 树立远大的志向
        3.1.2 培养真切的本领
    3.2 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
        3.2.1 要读无字之书
        3.2.2 用实践检验学习的优劣
    3.3 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
        3.3.1 勤学苦练,奋发蹈厉
        3.3.2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3.4 坚定不移的学习原则
        3.4.1 学习方针上:全面发展
        3.4.2 学习内容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4.3 学习主体上,以我为主,独立思考
    3.5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3.5.1“四多”学习法
        3.5.2 工具利用法
        3.5.3 比较学习法
第4章 青少年毛泽东学习观的当代价值
    4.1 毛泽东远大的学习理想有利于当代青年学生确立成长成才的目标
    4.2 毛泽东高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指引当代青年学生提升学习品质
    4.3 毛泽东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对当代青年磨练意志具有榜样价值
    4.4 毛泽东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指引着当代青年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杨昌济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三) 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杨昌济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 时代背景:救亡主题与国民改造
        1. 救亡主题
        2. 国民改造
    (二) 个人背景:家庭环境与个人从教经历
        1. 家庭环境
        2. 个人从教经历
    (三) 文化背景:传承“中学”与借鉴“西学”
        1. 传承“中学”
        2. 借鉴“西学”
二、杨昌济德育思想之德育目标
    (一) 从臣民到国民
    (二) 从一代之王到百代之王
三、杨昌济德育思想之德育内容
    (一) 爱国主义教育
        1. 抵御外侮,扞卫祖国
        2. 兴利除弊,富国安民
    (二) 家庭伦理教育
        1. 批判家族主义,主张家庭成员独立
        2. 批判婚姻制度,主张婚姻自主
    (三) 个人品德教育
        1. 生活准则:勤与俭
        2. 处事准则:勇与忍
        3. 待人准则:诚与爱
四、杨昌济德育思想之德育方法
    (一) 学校德育方法
        1. 具体的五种学校方法
        2. 实施时应注意的学生“境遇”和身心状态
    (二) 个人修身方法
        1. 立志远大与小处着手
        2. 易简功夫与体察自省
        3. 博学广知与躬行践履
五、杨昌济德育思想之德育实施途径——修身科及其他教学科目
    (一) 德育为中心,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学科目体系
        1. 以德育为中心
        2. 不可偏废智育、体育
    (二) 修身科及其他教学科目中的德育作用
        1. 修身科——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2. 其他教学科目——辅助与补充的德育途径
六、杨昌济德育思想的影响
    (一) 促使学生形成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思想
        1. 面对的御侮抗敌的时代主题
        2. 实现国家统一和富强的共同诉求
        3. 基于爱国主义思想的救国主张
    (二) 鼓励学生建立以圣贤豪杰为目标的修养观
        1. “内圣”在于求本穷源,追逐信仰
        2. “外王”在于躬行实践,努力进取
    (三) 教会学生读书治学与体育锻炼的修身方法
        1. 读书治学
        2. 体育锻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为什么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为什么选择“嵌入性”视角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办学模式”在国家教育政策中的出现与演变
        二、办学模式的有关研究
        三、嵌入理论的有关研究
        四、国外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研究假设与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结构安排
        三、核心概念界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基本健全,体系初步完善
        二、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基本稳定,普职比逐步合理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效益逐步显现,影响扩大
    第二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基层体系破环严重,功能难以发挥
        二、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仍严重,农村职业教育认同度低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难以满足需求
    第三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是一种典型的依赖型困境
        二、我国基层财政体制特征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三、功能性约束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第四节 从办学模式角度看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体制单一性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困难
        二、办学内容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三、培养模式的功能性不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参与度不高
        四、保障措施不完善与执行不力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乏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一) ——生产方式变革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第一节 手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学徒制模式
        一、手工业阶段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二、手工业时代的传统学徒制职业教育
        三、传统学徒制的几个基本特征
    第二节 前期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一、前期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二、前期工业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三、前期工业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一、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二、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三、发达工业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一、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三、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 生产方式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影响
        一、生产方式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在特质
        二、生产方式影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外在形态
        三、生产方式影响职业教育具体办学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二) ——嵌入性理论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嵌入性理论的源流与内容
        一、卡尔.波兰尼对“嵌入性”理论的开创
        二、格兰诺维特对“嵌入性”理论的重新阐释与发展
        三、“嵌入性”理论的几个重要内容
    第二节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分析视角
        一、嵌入性理论视角考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切性
        二、嵌入性理论视角考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方式
    第三节 嵌入性视角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体现嵌入性的事实与特征
        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嵌入经济社会环境的方式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历史研究
    第一节 1949年前农村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启示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改进实验
        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乡农教育实验
        三、中华平民教育推进会——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四、乡村教育实验的几点启示
    第二节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回顾与启示
        一、农村业余教育、“社来社去”及“半农半读”的基本做法
        二、农村业余教育、“社来社去”及“半农半读”的启示
    第三节 “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一、“三教统筹”的基本做法
        二、“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基本做法
        三、“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启示
    第四节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一、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二、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重要经验
        三、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启示
    第五节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一、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二、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启示
    第六节 历史比较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特点与规律
        一、办学模式总是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相契合
        二、办学模式改革是一个政府主导、职业教育机构、社会各方因素参与互动的过程
        三、办学模式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具备持久的生命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背景研究
    第一节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经济背景
        一、我国三次产业的总体发展特征
        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生产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小规模分散经营并存
        四、工业转型升级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六、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第二节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社会背景
        一、城乡差距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特征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民进城”
        四、我国人力资源构成的结构性矛盾
        五、非正规化就业模式逐渐普遍
        六、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存在问题的简单分析
    第三节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政策背景
        一、农村发展的相关重要政策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
        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重要政策
    第四节 嵌入环境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面临着改革的重要机遇与条件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功能扩展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本质是培养质量提高
        四、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注重地区差异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一、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理想目标
        二、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一、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一般过程
        二、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举措
        一、重视对改革对象的调研
        二、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与推动职能
        三、拓展部门的合作机制
        四、发挥教育产业的融资功能
        五、尊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六、遵循农村空间特征对办学的需求
        七、尊重农村不同人群的教育服务需求和认知规律
        八、树立正确的改革代价观
    本章小结
结语: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附录一:“脱嵌”与“十百千万工程”办学模式的挫折
    第一节 “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上世纪90年代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特征
        二、“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萌发
        三、“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发展与影响扩散
        四、“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式微
    第二节 “脱嵌”与“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挫折
        一、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两次选择的回顾、反思及启示
        二、为什么选择“十百千万工程”模式作为分析对象
        三、“十百千万工程”办学模式的“脱嵌”及理论分析
    第三节 “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教训及启示
        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要尊重职业教育办学的自身规律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应加强制度建设以保障实施
附录二: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改革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案例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为什么选择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二、进入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案例的过程与收获
    第二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基本状况
        一、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基本情况
        二、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主要经验
    第三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嵌入分析
        一、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政治嵌入分析
        二、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经济嵌入分析
        三、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结构嵌入分析
        四、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文化嵌入分析
        五、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嵌入性分析的反思
    第四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反思
        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何能走出“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怪圈?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如何不再过度依赖政府的作用?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何走出部门之间难以合作的困局?
        四、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到底是需要设计还是内生?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外法官管理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背景和选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3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中外法官管理制度概述
    2.1 法官管理制度的概念
        2.1.1 法官的概念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2.1.2 法官管理制度的内涵
        2.1.3 法官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2.2 国外法官管理制度的共性与差异
        2.2.1 国外法官管理制度的共性(或发展趋势)
        2.2.2 国外法官管理制度的差异
    2.3 中国法官管理制度的沿革与现状
        2.3.1 中国古代的法官管理制度及其特征
        2.3.2 近代的法官管理制度
        2.3.3 建国初期的司法和法官管理制度
        2.3.4 新中国法官管理制度的曲折发展历程与现状
    2.4 法官职业化——我国法官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
        2.4.1 法官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
        2.4.2 法官职业化的内涵与意义
        2.4.3 我国法官职业化改革的现实性
第三章 法官职业准入(选任)制度
    3.1 国外法官选任制度考察
        3.1.1 任职资格
        3.1.2 选任方式
        3.1.3 选任程序
    3.2 我国法官选任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3.2.1 我国法官选任制度的现状
        3.2.2 现行法官选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3.3 改革我国现行法官选任制度的设想
        3.3.1 关于法官员额的确定
        3.3.2 关于任职资格
        3.3.3 关于选任方式和程序
        3.3.4 准入与退出——我国目前不合格法官的退出机制
        3.3.5 其他配套措施
第四章 法官职业培训制度
    4.1 国外法官职业培训制度考察
        4.1.1 英国的法官职业培训制度
        4.1.2 澳大利亚的法官职业培训制度
        4.1.3 法国的法官职业培训制度
        4.1.4 德国的法官职业培训制度
        4.1.5 日本的法官职业培训制度
    4.2 我国法官职业培训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4.2.1 我国法官职业培训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4.2.2 我国法官职业培训制度存在的问题
    4.3 改革我国现行法官职业培训制度的设想
        4.3.1 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官职业培训机制
        4.3.2 明确培训目的、强化法官职业培训考核奖惩机制
        4.3.3 严格培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4.3.4 提高法官职业培训层级
第五章 法官职业评价制度
    5.1 法官考核制度
        5.1.1 法官考核的必要性
        5.1.2 美、中两国的法官考核制度
        5.1.3 改革我国法官考核制度的框架设想
    5.2 法官激励机制
        5.2.1 法官保障与法官激励机制
        5.2.2 法官地位与法官激励机制
        5.2.3 法官晋升与法官激励机制
    5.3 法官惩戒机制
        5.3.1 国外法官惩戒制度考察
        5.3.2 我国以裁判结果为导向的惩戒制度分析
        5.3.3 以不当行为为基点的惩戒制度改革
    5.4 法官竞争上岗机制
        5.4.1 竞争上岗与行政等级
        5.4.2 法官竞争上岗的消极影响
        5.4.3 法官竞争上岗机制的改革
第六章 法官职业保障制度
    6.1 国外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
        6.1.1 身份保障制度
        6.1.2 经济保障制度
        6.1.3 特权保障制度
        6.1.4 国外法官保障制度的几点总结
    6.2 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6.2.1 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现状
        6.2.2 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6.2.3 中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几点比较
    6.3 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完善
        6.3.1 可以尝试建立高薪制
        6.3.2 可以尝试建立法院的独立财政制度
        6.3.3 完善退休制度
        6.3.4 增加法院的行政职位数量
        6.3.5 建立科学的法官罢免制度
第七章 结语
    7.1 回顾
    7.2 创新、不足与展望
        7.2.1 创新
        7.2.2 不足
        7.2.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概念的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湖南省农村小学师资的现状
    第一节 农村小学教师普遍高龄化
    第二节 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第三节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第四节 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下滑
第三章 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原有模式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原有模式的现状
    第二节 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原有模式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目前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改进路径与策略
    第一节 培养主体资格——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基地
    第二节 培养目标——全科型小学教师
    第三节 培养学制——五年一贯制
    第四节 培养课程计划与教材的问题——构建湖南特色的课程与教材
    第五节 培养的实习、实践的问题——建立农村小学实习基地
    第六节 培养招生与就业——定向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权力的逻辑 ——大学组织运行的社会学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小引
    一、研究缘起及论题说明
        (一)研究缘起
        (二)论题说明
    二、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品格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品格
    四、主要概念及框架结构
        (一)主要概念
        (二)框架结构
    五、可能创新与努力空间
        (一)可能创新
        (二)努力空间
第二章 权力的真相之思:来源及特质
    一、权力考述
        (一)权力的概念辨析
        (二)权力的词源学考察
        (三)解读权力的三个视角
    二、权力与组织运行
        (一)组织与及其运作
        (二)中国的"单位组织"
        (三)组织权力与组织运行
第三章 大学组织权力之考:产生与发展
    一、大学组织的产生
        (一)大学组织产生的社会学基础
        (二)中世纪大学组织权力描述
    二、大学组织权力演进
        (一)大学组织发展
        (二)现代大学组织权力特征
    三、中国大学组织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与现代大学制度
        (二)中国大学发展初期的组织权力构成及特征(1910-1949)
        (三)中国大学组织权力变动(1950-1979)
第四章 权力的在场之析:当代中国大学组织运行探微
    一、触摸组织运行——谁有权力?
        (一)大学组织内外的普遍权力架构
        (二)大学组织内的各"权力板块"扫描
        (三)大学组织权力的两种分类
    二、解剖组织运行——权力如何使用?
        (一)制度化的权力仪式:会议场域的关节"拿捏"
        (二)程式化的流程控制:文件运转的状态"抚摸"
第五章 权力的冲突之辩:控制的过程
    一、学生权力:我的地盘谁做主?
        (一)学习主体权:一项重要的学生权力
        (二)"标准化操作"与"权力的他者"
        (三)"红专困局"与内在权力冲突
        (四)工具化的人才观与"做戏的虚无党"
    二、学人权力:我思我不在
        (一)职称咏叹调:"我的生命不能没有你"
        (二)职称协奏曲:"咸与维新"
        (三)音乐鉴赏:"你拿我的号,我吹你的调"
    三、岗位权力:你行我也行
        (一)"单位"体制中的岗位权力
        (二)岗位权力的学术化
第六章 权力的逻辑之用:领导发生学原理
    一、学生权力的幻化与虚置
    二、学人权力与岗位权力的结盟
    三、权力的逻辑后果
        (一)"计划学术"发展与"工具理性"发扬
        (二)创新能力低下与"大师"奇缺
        (三)知识组织:领导干部竞相涌流的场域
第七章 余论
    一、大学组织与"权力渴望"
    二、革命语境与大学权力
    三、大国崛起与学统重建
参考文献
附录1:A大学学校会议分析文本
附录2:B大学岗位行政行为分析文本
附录3:教育行政机构文件题名分析文本
附录4:学术评鉴权——职称评审过程分析文本
附录5:学术评鉴权——职称评审标准分析文本
太阳从凌晨升起(代后记)

(10)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与特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创建的现实意义
    2.1 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创建的关系
    2.2 科学定位和特色创建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意义
第三章 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与特色创建的现状分析
    3.1 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与特色创建的主要成就
    3.2 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与特色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创建的对策思考
    4.1 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
    4.2 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创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追求大学精神——访湖南省第一师范校长詹小平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D]. 樊桓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杨昌济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 和青君.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3]论青少年时代毛泽东的学习观[D]. 王鼎. 湘潭大学, 2016(03)
  • [4]杨昌济德育思想研究[D]. 于强. 西南大学, 2014(10)
  • [5]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 唐智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6]中外法官管理制度比较研究[D]. 李立新. 中南大学, 2010(01)
  • [7]让“同学少年”永远风华正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60年发展纪实[J]. 李统兴,江新军.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 2009(10)
  • [8]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 陈志刚.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0)
  • [9]权力的逻辑 ——大学组织运行的社会学管窥[D]. 王彦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 [10]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与特色问题研究[D]. 江红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1)

标签:;  ;  ;  

追求大学精神——专访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校长詹小平教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