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一、本市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论文文献综述)

翟磊[1](2020)在《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基层视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基层实践。基层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根基之所在,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活力源头之所在,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的地方代表,承担着落实国家意志,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大责任。乡镇政府能否秉公用权、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以基层政府权力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乡镇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剖析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状与法治问题,旨在构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制度框架。本文以“山西洪洞封灶禁煤”“上海市违法群租治理”为例,提出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目标悖论和主体角色悖论。在价值目标层面,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价值冲突,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张力。在主体角色层面,基层政府既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稍不注意,也往往成为破坏法治建设的关键主体。本文研究重点是聚焦规范约束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力争在理论上提出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统一的方案。在规范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基层政府权力存在执行性、非完整性和裁量性;在社会实证分析基础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滥作为、不作为与慢作为的异化现象。基层政府力异化现象背后,是权力配置失衡、权力行使公共性缺失、权力监督弱化的制度根源以及法律工具主义和行政特权观念的思想根源。聚焦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权力行使和权力监督法治化的三维制度架构,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价值统一提供实现路径。权力配置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先决条件。为破解基层政府“职权与责任”“财权与事权”“人事权与工作任务”的权力配置失衡问题,“强镇扩权”改革试图回应基层政府的权力需求,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强镇扩权”改革也存在合法性质疑与有效性困境。本文认为,区县政府与乡镇基层政府权力关系重构应当着眼于结构性改革,为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提供系统完整的法治化路径。乡镇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须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原则”;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关键是探索制定专门《乡镇政府组织法》。以中央立法形式对乡镇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权范围、区县与乡镇分权原则、区县与乡镇行政关系、区县与乡镇财权关系、乡镇政府人员编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等权力配置核心条款加以明确规定,最终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权力行使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行使具有非独立性、非常规性和责任主导性等现实特征,面临“运动式运行”“压力型运行”和“权责失调型运行”的法治困境。推进基层政府行政规范、行政决策与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是破解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困境,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化的关键。通过限定“红头文件”规范内容、加强程序规制、建构实施后评估机制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通过健全决策程序机制、建构跟踪评估机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以推进基层政府行政决策行为的法治化;通过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优化行政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健全执法协调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法治化。权力监督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运行存在违反法律规范的“硬腐败”,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懈怠等“软腐败”现象。实现权力监督的法治化,重点是要将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与效能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权力运行协同监督制度体系。针对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廉洁性监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制”“任期制”“交流制”“高配制”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制度;通过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打造信息公开平台来完善基层政府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权责清单制度、分工制约制度、任职限制制度、重大事项申报与公开制度以加强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针对基层权力运行效能性监督,重点是要回应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科学性与考核基础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考核过程中基层政府博弈与投机问题,通过基层绩效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绩效考核的适度激励与适度问责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法治考核权重,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与效能监督制度。展望我国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前景,本文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立场,主张践行基层法治建设的渐进式改革与发展之路。基层法治建设需要正视法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在推进基层法治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批判“法治虚无主义”,也要警惕“法治浪漫主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基层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进程等不得。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层法治建设模式,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也急不得。本文认为,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基层法治建设之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

蒙陆斌[2](2019)在《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地震应急救援之发展与变革》文中提出通过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地震应急救援的发展变化,总结工作经验,弘扬防震减灾中地震应急救援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改革促进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陈红[3](2017)在《《无锡市防震减灾办法》英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江苏省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江苏地方各级政府也相继启动了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翻译工作,为江苏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法律支持,是江苏对外贸易和法律交流的重要环节。本项目报告以《无锡市防震减灾办法》英译项目为基础,分析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总结翻译理论、原则、策略在法律翻译中的适用性而成,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基于此翻译实践,本报告首先从正式性、精确性和模糊性特征以及句法特征着手,深入分析了立法文本的文体特点。围绕如何保持翻译风格一致性、法律用语及特殊表述的翻译、“的”字结构的翻译,本报告进一步讨论了问题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方法。法律翻译应以功能对等为指导,在语言转换的基础上,实现法律功能的对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合理运用正式词、古词和固定结构,使原文和译文展现一致的文体风格;法律用语和特殊表述的翻译应结合对相关文本英译的研究,遵循精准性和一致性原则;必要时译者可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在语法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创造新词、调整句序等多种翻译策略,有效处理法律文本中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表述和“的”字结构。

姚红芮[4](2017)在《灾难的仪式性祭奠与想象的共同体维系 ——基于报纸对“5.12汶川地震”的纪念报道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汶川地震,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历的一次仅次于唐山大地震的重大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精神损害难以估量,但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对于地震灾害科学认知和地震预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契机,2009年国务院规定每年的"5.12"为我国的"防震减灾日"。人们在地震灾难中所展现的人性力量也至今感人至深和震撼人心,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集体受难"经验常成为凝聚族群认同的工具,通过仪式化地定期纪念此经验,族群边界得以强化及维持,即在一定意义框架下结构化的集体记忆具有强化人群间的情感联系的功能。同时集体记忆需要一定的物质形式(媒介)进行承载,譬如报刊书刊、历史文物馆、纪念碑、历史教育等,而这些记忆的书写承载物质实体由社会精英提供和控制。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承载形式是多样的,例如2013年5月对外开放的汶川地震纪念馆、汶川地震的各种衍生文艺作品,这些物质载体从各种角度和层次都构成了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部分图景。而报纸媒体作为"历史记录者",其凭借着主流话语权的掌控,通过对"5.12"地震周年祭的文字书写,成为地震集体记忆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物质承载形式。通过对8年来报纸在"5.12"当天对于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论文从媒体的报道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以及评论文本的关键词、高频词进行意义解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分析了报纸对于汶川地震周年祭报道的4类主要的报道类型,即"记忆唤醒"类型、"个人回忆"类型、"灾难反思"类型和"未来憧憬"类型。然后在集体记忆理论的关照下,进一步从"仪式与重复"、"地震话题(英雄)人物符号"、"今昔对比"、"评论:家国力量的凝聚"四个方面探讨归纳了 "5.12"地震集体记忆的报纸媒体建构策略。最后,论文从更深层次上探索思考了报纸媒体对于"5.12"地震国难集体记忆建构背后的深意:通过周年祭这样的"仪式性"纪念报道,报纸媒体周期性地重复唤醒、建构大众对于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通过对于地震灾难——集体受难经验的定期唤醒和记忆建构,达到凝聚族群、维系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作用。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5](2016)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京政办发[2016]1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3月25日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为全面加强"十三五"时期本市应急体系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相关规划及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刊编辑部[6](2016)在《应急管理工作动态》文中研究表明3月1日-3月31日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召开会议部署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国资委近日召开主任办公会议,研究部署2016年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守安全生产底线。既要从大处着眼,将安全生产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中去统筹,放到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大局中去推动,又要从细处入手,突出问题导向,抓住薄弱环节,

程啸[7](2014)在《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防灾减灾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基石。然而,综观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理论和实践现状,城市社区防灾减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尤其是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制问题,通过对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寻求完善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的路径,进而推动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活动走上规范化、法制化道路,最终实现国家创新社会管理战略的目标。理论是一切研究的逻辑起点。文章首先从理论的维度对城市社区参与防灾减灾的正当性进行分析,其中所论及的“国家与社会理论”与“多中心治理理论”旨在解决社区作为自治单位为什么能够承担防灾减灾这项公共职能这一问题。其次,对目前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相关立法规定进行梳理,通过对目前法律运行的实际效果剖析得出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的困境有: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管理组织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应急预案制定率和有效性低、防灾减灾规划制度缺失、灾害风险评估调查制度实施存在障碍、社区减灾侧重预防而非全过程减灾、公众参与程度不高以及管理与考核制度缺乏有效激励与制约。再次,撷取域外国家的先进法律制度经验,通过对美国、日本两国相关法律内容及典型制度分析,抽象得出其对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建设的启示主要有:加强立法建设、制定社区减灾规划、强调社区防灾减灾的公众参与以及注重社区减灾文化的培育。最后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本部分以立法为切入点,从明确城市社区居委会在防灾减灾中的法律地位、提高城市社区应急预案制定率与有效性、建立城市社区防灾减灾规划制度、多渠道保障城市社区自然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制度实施、建立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制度和灾后恢复重建制度、提高城市社区防灾减灾公众参与度以及完善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管理与考核制度等七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的建议。

顾凌之[8](2012)在《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权运行法治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从宪法行政法角度探讨地方政府自然灾害的救助职权应当说是顺应了目前社会关注热点及理论界需求的结果。对于完善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方面的法律体系及促使地方政府更好依法行政有着重大的意义。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首先,从行政法角度对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给予理论上的定义和阐释,着重说明救助职权法治化的含义和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自然灾害救助职权的立法和实践中的实施情况,梳理法条对于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主体、框架等的设定和实施情况。第三部分,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在救助职权法治化上存在着立法不完善、纵向权力配置不清晰、横向行政主体多元化协调不足、监督力度不够等四个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的立法实施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笔者对于如何规范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在法律框架下运行的几点建议。对比比较法的经验,完善立法。合理进行权力配置:笔者提出了权力配置的重要原则,并且依据这些原则,分别对纵向和横向方面的权力配置提出设计。在纵向层面,按照自然灾害的划分标准,以重特大自然灾害为界限,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救助职权限,并且做到事权和财权的统一。同时指出,在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刻,必须由中央和地方进行府际合作,维护受灾者的权益。在横向层面,加强应急协调机构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在本部分的最后,呼应前文的问题所在,从监督主体、监督方式、责任追究等方面出发,全面强化对自然灾害救助职权的监督。希望笔者的研究成果能够促进地方政府合理配置救助职权,促进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9](2011)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京政办发[2011]32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杜德印[10](2011)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 我受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10年的主要工作 2010年,市人大常委会在中共北京市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市委第三次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全年共召开常委会会议7次,

二、本市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市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基层法治离我们有多远?
    二、基层治理的法治悖论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限定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基层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一、基层政府职能与职权的规范分析
        二、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现状分析
        一、基层政府失灵与政府权力异化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异化之根源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塑造
        一、基层政府治理的理念误区与极端倾向
        二、合法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底线
        三、有效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重塑
        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三维架构
第三章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一、问题意识:纵向权力配置失衡
        二、制度性根源:法定职权与管理的错位
        三、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地位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强镇扩权:基层政府赋权改革探索与反思
        一、改革历程与实践样本
        二、行政性分权:强镇扩权改革的路径反思
    第三节 基层政府赋权的法治化路径
        一、确立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
        二、明确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目标: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
        三、健全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保障
第四章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实践图景——以上海群租治理为例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群租治理的真实场景
        二、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依据——群租治理的政策推进
        三、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群租治理中的街镇角色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特征
        一、基层政府权力的“运动式运行”困境
        二、基层政府权力的“压力型运行”困境
        三、基层政府权力的“失调型运行”困境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建构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框架
        二、基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
        三、基层政府行政决策的法治化
        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的法治化
第五章 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表象与根源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硬腐败与软腐败
        二、基层政府权力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统一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危害性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腐败的根源分析
        三、价值导向: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
        四、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构建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效能监督的法治化
        一、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实证分析:以2019年D区街镇考核为例
        二、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法治困境
        三、基层政府效能监督法治化的改进路径
第六章 余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虚无主义批判
        一、基层治理中法治虚无主义的新变异
        二、基层法治虚无主义的形态与后果
    第二节 警惕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浪漫主义
        一、法治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
        二、法治浪漫主义的迷惑性与危害性
    第三节 坚持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实主义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
        二、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
        三、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渐进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兼怀人生四十

(2)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地震应急救援之发展与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的基本形成和发展
2 地震应急预案的全覆盖
3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与区域协作联动得到加强
4 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发展不断提升
    4.1 地震现场应急队伍建设
    4.2 地震救援队伍建设
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一步加大
6 结语

(3)《无锡市防震减灾办法》英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roject Survey
    1.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Project
        1.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1.2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Project
    1.2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2.1 Formalness
        1.2.2 Precision and Fuzziness
        1.2.3 Syntactic Features
    1.3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Chapter Two Major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 Cause Analysis
    2.1 Consistency of Textual Style
    2.2 Translation of Law Words and Featured Expressions
    2.3 Translation of "De(的)" Structures
Chapter Three Solutions
    3.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s Guideline in Legal Translation
    3.2 Principles for Legal Translation
        3.2.1 Principle of Precision
        3.2.2 Principle of Consistency and Identity
    3.3 Translator's Creativity in Legal Translation
        3.3.1 Creation in Lexicon
        3.3.2 Adjustment of Word, Phrase and Clause Orders
        3.3.3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De的)" Structures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1. Measures of Wuxi Municipality on Protecting Against and Mitigating EarthquakeDisasters
    2. Regulations of Jiangsu Province on Protecting Against and Mitigating EarthquakeDisasters
Acknowledgements

(4)灾难的仪式性祭奠与想象的共同体维系 ——基于报纸对“5.12汶川地震”的纪念报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汶川地震"报道研究
        1.2.2 集体记忆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问题与理论框架
        1.3.1 研究问题
        1.3.2 集体记忆理论
    1.4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1.4.1 研究方法
        1.4.2 样本选择
    1.5 创新之处
2、"5.12汶川地震"纪念报道的报纸媒介呈现
    2.1 文字符号的媒介呈现
        2.1.1 报道数量逐年下降:遗忘才是常态
        2.1.2 报道体裁通讯为主:故事、细节是记忆的触发器
        2.1.3 以人为本的主题建构
        2.1.4 评论中记忆的正面"偏向"
    2.2 图片对记忆的强化与隐性表达
        2.2.1 多样化符号编码强化记忆
        2.2.2 图片对希望的隐性表达
    2.3 多种报道类型建构整合记忆
        2.3.1 记忆唤醒类型
        2.3.2 个人回忆类型
        2.3.3 灾难反思类型
        2.3.4 未来憧憬类型
3、"5.12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报纸媒体建构策略与意义
    3.1 报纸媒体建构策略
        3.1.1 仪式与重复
        3.1.2 话题英雄人物符号:唤醒记忆
        3.1.3 今昔对比:修整重构记忆
        3.1.4 评论:家、国、民族力量凝聚
    3.2 "5.12汶川地震"集体记忆建构意义:认同与想象的共同体维系
        3.2.1 认同
        3.2.2 想象的共同体
4、研究结论与不足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媒体报道样本列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应急管理工作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召开会议部署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交通运输部“平安船舶”创建专项行动全面启动
山东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自3月1日起施行
公安部召开全国“两会”安保社会面治安防控工作座谈会
湖北省召开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四川省加强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设备管理
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2016 年7 项专项监察方案》
青岛市打造国内首个公共安全创新服务平台
安徽省召开会议部署做好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工作
山东省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北京市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
重庆市召开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上海市召开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
浙江省消防总队开展石油化工跨区域实战拉动演练
上海市政府召开2016年全市消防工作会议
安徽省安委会部署当前安全生产工作
广东省消防总队开展石化企业跨区域灭火救援实战演练
黑龙江省省长陆昊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龙煤集团脱困发展工作
安全监管总局召开全国危化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视频会议
上海市召开街道(乡镇)应急管理工作现场会
安全监管总局开展春季安全生产督查调研
湖南省召开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上海应急广播中心、上海应急广播正式挂牌
地方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安全监管总局召开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座谈会
青岛市举行安全事故预防处置与舆情引导专题培训
全国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工作会议召开
辽宁省第二届省级应急管理专家队伍组建完成
国家防总检查组检查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工作
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综合应急指挥中心投入试运行
吉林省印发2016年度省级应急演练计划
中欧应急管理合作项目地震搜救与国际救援经验分享工作坊在京举行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召开视频会部署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工作

(7)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
一、 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概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的理论基础
    (三) 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的现实意义
二、 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现状
    (一) 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相关立法规定
    (二) 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的建立及实施
    (三) 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 国外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考察
    (一) 美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相关法律制度概况
    (二) 日本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相关法律制度概况
    (三) 国外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经验及启示
四、 完善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考
    (一) 完善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组织管理机构
    (二) 完善城市社区应急预案制度
    (三) 建立城市社区防灾减灾规划制度
    (四) 完善城市社区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制度
    (五) 建立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制度和灾后恢复与重建制度
    (六) 完善城市社区防灾减灾公众参与制度
    (七) 完善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管理与考核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权运行法治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性与不足
第一章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的含义与法治化
    第一节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的内涵与构成
        二、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的具体特征
    第二节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的法治化
        一、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法治化的含义
        二、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法治化的重要性
第二章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运行现状
    第一节 立法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 初步形成了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法律规范体系
        二、 立法对地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机构的救助职权做了原则性配置
        三、 规定了各类主体实施救助的法定责任
        四、 构建了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的法定框架和主要要素
    第二节 政府救助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
        一、 地方政府实施情况概述
        二、 以汶川地震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实施救助情况
第三章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立法不完善
        一、 没有统一的救灾法律来规制自然灾害救助
        二、 救灾法律规范内容简单,框架不完善
    第二节 纵向权力配置不科学
        一、 纵向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配置不够明晰
        二、 灾害救助资金相关制度不完善
        三、 应急预案机制需要改进
    第三节 横向权力配置和协调不理想
        一、 立法规定横向层面的行政主体多元化,职能不清晰
        二、 实践中应急协调机构与职能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畅
    第四节 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一、 内部监督不完善,缺乏有效外部监督
        二、 监督方向有待调整,监督力度不足
第四章 提升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职权法治化对策性建议
    第一节 完善立法
        一、 制定一部统一的、效力高的救灾法
        二、 充实救灾法的内容,完善其框架结构
    第二节 调整改革纵向权力配置关系
        一、 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
        二、 完善中央与地方救助职权配置
        三、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争议,加强府际合作
        四、 明确合理地确定地方政府纵向权力界限
    第三节 合理配置横向权力,加强沟通协调
        一、 明确界定应急协调指挥机构的职权
        二、 明确民政部门实施救助的主要地位
        三、 理顺救灾协调指挥机构与民政部门等实施机构关系
    第四节 强化对地方政府灾害救助职权的监督和责任追究
        一、 强化内部与外部监督
        二、 调整监督范围,转变监督方式
        三、 强化责任追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本市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D]. 翟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2]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地震应急救援之发展与变革[J]. 蒙陆斌. 中国应急救援, 2019(01)
  • [3]《无锡市防震减灾办法》英译项目报告[D]. 陈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4]灾难的仪式性祭奠与想象的共同体维系 ——基于报纸对“5.12汶川地震”的纪念报道分析[D]. 姚红芮.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5]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J].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21)
  • [6]应急管理工作动态[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应急管理, 2016(03)
  • [7]我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研究[D]. 程啸. 西南政法大学, 2014(07)
  • [8]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救助权运行法治化探析[D]. 顾凌之. 华东政法大学, 2012(02)
  • [9]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J].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1(16)
  • [10]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N]. 杜德印. 北京日报, 2011

标签:;  ;  ;  ;  ;  

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