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的多面手——云一群

新闻界的多面手——云一群

一、新闻界的全才——恽逸群(论文文献综述)

周浒[1](2021)在《社会关系网络视阈下的新闻人范长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媛媛[2](2020)在《恽逸群时政评论研究(1935-1949)》文中提出恽逸群是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中的名记者、名政论家和优秀的新闻战士。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投身上海新闻界,在新声通讯社当记者。从1935年起,先后担任过上海《立报》和香港《生活日报》的编辑和主笔。与范长江、夏衍等人一道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并担任学会秘书主任。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到华中解放区担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编委、社长兼总编辑及《大众日报》总编辑。从1932年奉党的指示进入上海新闻界到1949年解放之前的近20年时间里,他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在时政评论写作上独树一帜,留下了许多“名标青史”的佳作。恽逸群的时政评论主要创作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风云激荡的战争年代,紧扣时代主题和现实的需要,有的放矢,题材广泛,充分发挥了评论的教育指导作用。恽逸群善于用评论鼓舞民众斗志,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抗战;揭露日寇的残暴行为,痛斥民族败类和汉奸妥协投降的言行;关心群众的生活,为群众答疑解惑;重视新闻队伍的建设,提倡记者的道德和业务修养。恽逸群的时政评论在写作上极具个性特色,其尖锐犀利的语言和明快幽默的文风历来被人所称道。他的时政评论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的指导性,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当代新闻工作者也有深刻的启示:新闻评论写作要紧扣时代主题,服务大局的需要;增强受众意识,做读者的良师益友;评论要以深刻的思想见解启发激励读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评论工作者应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和读者喜闻乐见的评论精品。

罗映纯[3](2015)在《近代中国新闻职业化的建构 ——以民国新闻教育为考察中心》文中提出本文以民国新闻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它对近代中国新闻职业化的建构。鉴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杰出地位,本文选取其为主要个案,从新闻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新闻职业惯习与道德的养成、专业阶层趣味的塑造三个方面,细致分析了民国新闻教育对新闻职业的建构作用。在燕京大学新闻系的个案上,进一步结合复旦大学新闻系、北平新闻专科学校等个案,分析了新闻专业学生如何携带文化资本,从大学进入报馆,实现职业阶层的再生产。文章结尾仍然从职业化的角度,来对民国新闻教育进行评价:由于职业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一项,因此,新闻教育也是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手段之一,由此民国新闻教育通常体现出职业培养与通才教育的结合;此外,民国新闻教育通过仪式策略与话语策略,试图赋予新闻职业以专业地位,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限制,这种职业化建构又显示出有限性。本文的章节结构具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与研究路径;第二章,从报馆、报界团体、新闻教育这三大网络,探讨了1920年代中国的新闻场域,特别对近代高等教育与职业阶层的崛起作了梳理,因为这是民国新闻教育与新闻职业阶层出现的一个重要背景;第三章,从专业知识体系、职业惯习、阶层趣味三个方面,分析了民国新闻教育对新闻职业的建构;第四章,以燕京大学和《大公报》的关系为主要个案,探讨了新闻学生从大学如何进入报馆,实现新闻职业阶层再生产,并重点分析了新闻专业学生的文化资本与近代新闻场域的关系;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尝试从职业化角度对民国新闻教育作出评价。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分析视角的创新上。文章对职业化的探讨基于一种“过程模式”或曰“权力模式”的视角,即把职业化当成一个权力获得的动态过程来看,而非看作一个静态的属性概念。职业化实际上是取得及维护一种专业的特权与威望,即获得专业的合法性,而凡争夺合法性的斗争领域都是场域,其斗争的目标乃是各种特定形式的资本,如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科学资本或宗教资本等,因此,职业化与资本的获取密切相关。专业教育既是职业化的关键环节,同时又是赋予文化资本的重要方式,因此,以它作为探讨职业化的切入点,是非常合适的。与此同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强调一种“关系性地进行思考”的方式,适合用于“过程模式”视角下的职业化的解释,此外,场域理论实质是有关“场域——资本——惯习”的实践理论,其中的文化资本,在新闻教育之于新闻职业化的作用与意义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许晓明[4](2015)在《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发展史研究(19121949)》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近代新闻教育,既是中国教育史和新闻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各自研究中关注较少的薄弱地带。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从教育的视角、以历史的脉络进行考察,考察内容包括: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历史反思,并对个案进行典型研究。20世纪初,新闻教育出现在近代中国,它的出现既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新闻事业、教育体系、新闻学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需求,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近代新闻教育的产生过程中,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是直接的推动力,新闻学的建立和研究是关键性的助动力,而近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国外新闻教育事业的引入则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出现做好了准备、提供了借鉴。中国近代新闻教育产生后,按照其发展历程进行历史分期,从前至后可分为三个阶段:雏形阶段(19121920)、创立阶段(19211927)和繁荣阶段(19281949)。由于每个阶段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其新闻教育发展的情况各异。对其研究,必须要搜集、整理和挖掘大量的史料,通过鉴别、梳理,才能理清头绪,真实还原各个阶段的历史原貌。新闻教育的兴起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这一年中国报界俱进会首次提议设立新闻教育机构,引发了社会对新闻教育的关注。此后,全国报界联合会还曾倡议设立“新闻大学”。本文在雏形阶段部分,将对这两次倡议进行考察,同时重点研究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办情况,包括其创办过程、研究内容、教育活动和师资力量,并对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三人在新闻学研究会创立和开办过程中的贡献和思想加以阐述。192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报学系,标志着中国高等院校正规新闻教育的开始,中国近代新闻教育进入到了创立阶段。在创立阶段,共创办了14家新闻教育机构,其中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厦门大学新闻学系、燕京大学新闻系、平民大学新闻学系、上海国民大学报学系、南方大学报学系和报学专修科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员。本文通过对这几家新闻教育机构进行逐一考察,分析总结出该阶段新闻教育具备下列特点:新闻教育已经逐渐被中国社会所认同;受美国新闻教育的影响大;新闻教育的办学途径、培养方式多样;受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稳定性”差;新闻教育机构呈现“地域集中型”分布;“新闻本位”自新闻教育创立时就被提倡。繁荣阶段是本文考察的重点阶段,在时间上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黄金十年”、抗日战争阶段和解放战争阶段。虽然时局动荡,教育和新闻事业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新闻教育机构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趋势,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对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各种势力对舆论宣传力量及新闻人才的关注。在繁荣阶段,新创办的新闻教育机构众多,或是社会力量办学,或是国共两党办学,再或是外来势力办学(教会办学和日伪办学)。由于办学途径不同,各新闻教育机构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常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其中部分代表机构的考察来以事实进行说明。在近代新闻教育史中,有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新闻教育机构:燕京大学新闻系和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本文将单独列章对它们作个案研究,分别阐述二者的创办历程、教学活动、代表人物及思想等,分时期对它们进行全面考察。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对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历史反思,通过前面章节中的考察分析,阐明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历史贡献,并以史为鉴探讨其对当今新闻教育事业有何启示。

李嘉鹏[5](2015)在《萨空了新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萨空了是20世纪中国着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家,他1927年进入新闻界,而后在《世界日报》、《立报》、《光明报》、《华商报》、《光明日报》等多家着名报纸参加过办报活动,期间担任过记者、编辑、经理、总编辑和总经理等多种职务,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位杰出的多面手和新闻工作的全才。受历史环境和当时报业现状的影响,萨空了在新闻实践中极为注重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希望以此来指导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实践。他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新闻起源”问题,把“新闻起源”和“人类”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定义和新闻价值进行了理论辨析,强调“报纸要有益于人类”。长期的新闻实践,也使萨空了对新闻业务和报业经营管理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在新闻和社论的写作上,萨空了主张新闻报道应含有记者的“主观性”,强调评论的时效性和现实性,认为报纸的评论,特别是社论,应成为读者“行动的直接指导”;在报纸编辑上,他倡导“精编主义”的编辑理念,注重与读者交流,主张报纸编辑应有“读者”意识。在报业经营管理方面,萨空了主张报社应引进一般大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注重报社的经济效益,同时他又反对报社“以纯营利为目的”,强调报纸的社会责任,此外,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要求,认为新闻从业人员要有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和进步敢于牺牲自己的殉道精神。萨空了的新闻思想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和马列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同时也与当时中国的历史情境息息相关,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使萨空了的新闻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萨空了独具特色的新闻思想,是中国新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许多观点极富远见卓识,对当今的新闻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占领[6](2014)在《职业认同视角下胡道静新闻活动研究》文中认为胡道静是我国古文献学家、科技史学家,他一生研究丰富,着述颇多,在这些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他在解放以前,也在新闻界工作了相当长的时间,出版了多部新闻史着作。同时,胡道静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战争环境下坚持进行新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并主动把自己的新闻实践活动融入到争取民族解放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洪流中去,代表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社会活动轨迹的转变历程。本文把胡道静的新闻活动放在职业认同的视角下,通过对胡道静“从事新闻业的缘起和动机”、“对新闻和新闻业的认知”、“职业情感和忠诚度”以及“自我身份认同”四个方面来考察胡道静的职业认同情况,力图揭示胡道静在从事新闻活动中的心路历程。全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职业认同的概念,以及职业认同的研究因素。职业认同是职业社会学里的一个概念,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教师、警察、医生等职业的研究,现在也有学者将其引入到新闻学领域,用来研究新闻史人物的职业认同的情况。同时,本章还对胡道静的学习生涯和家庭的国学传统、父辈的报刊活动进行了考察,讲述胡道静在正式开始新闻工作之前所受到的家庭和教育的影响。论文第二章是对胡道静从事新闻业的动机的考察。胡道静大学刚毕业遭遇到了“一·二八事变”,人生的轨迹开始转变,胡道静来到了通志馆开始修史的工作。而后,日军进行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胡道静就进入到了用报纸进行抗日的洪流中,正式进入到新闻行业。因此,胡道静这个时期的工作有着明显的时代痕迹和时代烙印。胡道静选择新闻行业有一部分原因为了生计,养家糊口,但是更主要的是胡道静在了解了报刊功能的基础上用报刊来进行了“新闻救国”。论文第三章分析了胡道静对新闻和新闻业的认知。胡道静从1932年进入通志馆修史以来,就开始了对新闻史的研究,一直到上海解放前胡道静离开新闻界,期间一直进行着新闻史的研究工作,可谓是“学习型报人”。他对新闻业和新闻事业有着明确的认知,并且伴随着职业认知加深的和职业认同的加深,直在不断的深化。论文第四章揭示了胡道静的工作态度和忠诚度。胡道静正式开始新闻工作是在“孤岛”时期,当时他身处残酷的内部和外部工作环境,日寇和汪伪将租界抗日报纸视为眼中钉,采用威胁恐吓、武装袭击、绑架暗杀等恐怖手段,对新闻界进行迫害、摧残。这个时期的胡道静,展示了一个爱国进步报人的担当,针锋相对地同日伪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从事新闻活动中,胡道静也展现了自己较高的新闻职业素养。在抗日胜利后,胡道静回到上海,以“为读者做一张良心上毫无谴责的好报纸”为目标,开始在《正言报》的工作,直至《正言报》被封馆。论文的第五章论述的是胡道静在从事新闻职业过程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在“孤岛”和抗战时期,胡道静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新闻界的“文字战士”,利用手中的笔同敌人做斗争;在抗日胜利主持《正言报》的时候,胡道静本着“为读者做一张良心上毫无谴责的好报纸”的原则,多次强调自己的“报人”身份,同时,也表达了对“报人疲于应付政治”的不满,体现了其对新闻职业化、专业化的希冀。结合前面的论述,笔者得出的结论是,虽然胡道静是“新闻界的过客”,但是胡道静在从事新闻业的过程中,有着较高的职业认同,同时,他的职业认同也是不断加深的。胡道静在从事新闻业中,对新闻规律的重视,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及不断研究的史家精神,都对我们当今的新闻从业者有着众多的启发意义。

蒋晓丽[7](2014)在《成舍我报刊社会责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舍我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着名的“报业大亨”,他同时也是新闻理论家、新闻教育家及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历经风雨,怀抱新闻理想和治国大志,先后创办“世界系”报刊、“民生报”、“立报”等在中国报刊史上产生重大影响力的报纸。他在新闻战线上奋斗将近80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新闻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独具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思想。除他的新闻作品和他的报刊版面内容的呈现外,还有诸多文章和稿件资料反映出他的这一思想。因而,笔者希望具体阐述出其报刊社会责任思想的内涵,分析其特点、实践情况及形成的根源,较为客观的评价其历史地位和意义,并为当今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的认知及其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成舍我的报刊社会责任思想根植于他的新闻实践活动中。自1913年起,先后在《民沿报》、《健报》、《民国日报》、《益世报》等报刊的工作经历以及随后丰富的办刊实践尤其是1930-1931年的出国考察活动都影响着成舍我对报业及报刊社会责任的深入思考。成舍我的报刊社会责任思想是以报刊应为公众福利服务为核心。围绕这一核心他提出,正视并鼓励报刊商业化,来扩大报刊的影响力,以达“立国、立民、立人”的功效;主张资本与言论分立,以促进言论自由和公正;报馆和报人均有责任接受读者的指导,以增进报刊为公众服务的质量;报馆应倾力更进设备,改善物质条件,以提供“灵而确”的消息,满足受众“知”的权利;报刊版面内容要导向社会价值和美德,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公共利益;新闻工作者要有“士可杀不可辱”及不慕私利的职业精神;报刊在发展广告业务时,要培养广告道德,国家要健全相关法律,打击不良广告,以保障民众利益。在当时恶劣的媒介环境下,成舍我在办刊实践中将社会责任思想与社会现实进行着艰难的博弈。成舍我的报刊社会责任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双重影响,同时也与中国动荡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传统文化赋予了他崇高的个人精神及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而西方思想与办刊实践不仅培植起他自由的思想还扩增了他的视野,令他融会了西方办刊理念和经营办法,洞察了西方报业发展的弊端及中国报业发展的趋势,真正正视了报刊的商业性。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使成舍我的报刊社会责任思想既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先进性,是中西合璧的一个经典。

曹爱民[8](2014)在《民国时期新闻人黄天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围绕“新闻人”这一中心,梳理了黄天鹏的人生历程,系统探讨了黄天鹏的新闻实践活动、新闻学术活动和新闻思想观念,并希冀对民国新闻史研究有所补益,对中国当代新闻学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论文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展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结合时代背景,以时间为经,以人物活动地点的变换为纬,对黄天鹏新闻人生历程进行总体概括。展示了他在普宁、汕头、厦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活动,着重揭示黄天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以及他人生之路选择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原因。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第二、三和四章,主要是在横向上展开,分别从新闻实践、新闻学术和新闻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在黄天鹏的新闻实践活动方面,重点阐释他在《时事新报》的业务改革以及负责《重庆各报联合版》出版和发行工作的情况,对黄天鹏离开《申报》赴日留学的原因进行考证和分析,概括黄天鹏主编期间《青光》副刊的内容特点,然后总结了他新闻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黄天鹏不断革新新闻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挥新闻事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黄天鹏的新闻学术活动是他在中国新闻史上最为突出的贡献,也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他通过创建北京新闻学会,主编新闻学术刊物,写作和编撰大量新闻学着作,建立新闻学研究室,开展新闻学术史分期研究等活动,旨在追求实现“建设中国式的新闻学”的目标,推进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等开启的新闻学科建设事业,将新闻学科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黄天鹏的新闻思想观念是他一切新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章是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对前两章内容进行归纳和提升,主要从新闻内涵、新闻事业性质、新闻事业管理、新闻记者素质要求及新闻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对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的内涵、发展、演变过程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天鹏试图改变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状况的努力和探索。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五章,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升华。本章认为黄天鹏新闻实践、新闻学术研究以及新闻思想观念的总体特征就是新闻专业主义,并从政治视角、专业视角、价值视角对黄天鹏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予以评价,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为当前新闻学科和新闻理论建设提出一些富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思考。

杨慧[9](2013)在《民国时期成舍我以记者为本的用人策略》文中提出成舍我是研究新闻史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单从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年头就可以看出来,他1913年跨入新闻界,一直到1988年,在90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坚持创办台湾《立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敬业精神:文章被查,停刊整顿后他继续发声;报馆被封,他辗转它地继续创办;就算是自己被捕,他也没有停止过。成舍我是一位报人,一位优秀的报人。在当时纷乱的社会形势下,有的报刊在商言商把报纸办成了广告纸,有的报刊找好靠山人云亦云。真正为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呼号的报纸少之又少,成舍我经营的世界报系便是其中之一,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新闻理念网罗了一批优秀的记者和编辑在其麾下。并且视记者和编辑为报纸的灵魂:慧眼识珠的发现了张恨水的才气、两度任用张友鸾看中其能力、放手让思想激进的张友渔自由发言并为其提供庇护,记者编辑们也不负所托,让成舍我手下的报纸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两者相得益彰,记者用自己的才能树立起一份报纸的特色,优秀的报纸让记者名留青史。他独特的经营理念也最终造就了辉煌的成氏报系,比如说:他办报之余办学校,充分发挥记者编辑的才能,让记者做老师传道授业、让学生担任记者术业专攻;办报时秉持“言论公正”、“启迪民智”和“凭良心说话”的理念,在重大历史事件面前敢于发声;出国考察国外的新闻业,并效仿继而改革自己的报系等。成舍我的名望源自他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也因为他的经营有道、更来源于他招贤纳士的以记者为本策略,本文就试图通过对成舍我的办报经历及其手下的诸多名记者名编辑的回顾,探究成舍我如何发现这些记者编辑的才能、如何放手让他们施展拳脚、如何发挥他们的潜能,并希望这些老报人的经历能对现如今的报业有借鉴的价值。

朱孟艳[10](2013)在《《世界日报》报人群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份在中国近代民营报纸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报纸,《世界日报》的成功有着诸多原因,而其中人才的聚集则是《世界日报》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成舍我的延揽下,《世界日报》编辑部人才济济,兼容并蓄地形成了一个人才群落,在中国新闻界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世界日报》报人群体。本文梳理了《世界日报》报人群体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报纸创办者成舍我以及报社内部关系网络两个角度分析了《世界日报》报人群体形成的原因;《世界日报》的报人群体虽然政治倾向左中右各异,特长不同,成名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群体特征,本文进一步对《世界日报》报人群体呈现出的群体特征进行了探究;《世界日报》的报人群体在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不仅是成舍我报系报业人才的重要来源,更为整个民国时期报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基于此,本文对《世界日报》报人群体产生的影响和贡献也进行了客观评价。

二、新闻界的全才——恽逸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界的全才——恽逸群(论文提纲范文)

(2)恽逸群时政评论研究(193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恽逸群的家庭背景与记者生涯
    第一节 恽逸群的家世及所受的教育
    第二节 恽逸群的记者生涯及其代表性成果
第二章 恽逸群时政评论关注的问题及其观点
    第一节 对民众抗战的动员
    第二节 对日寇的揭露和对妥协投降的痛斥
    第三节 对群众生活的关切
    第四节 对新闻队伍建设的思考
第三章 恽逸群时政评论的写作特色
    第一节 深刻的思想性
    第二节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第三节 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第四节 以笔为枪的战斗性
    第五节 尖锐犀利与幽默明快的语言
第四章 恽逸群时政评论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紧扣时代主题服务大局的需要
    第二节 增强受众意识做读者的良师益友
    第三节 抒发独立见解启发激励读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近代中国新闻职业化的建构 ——以民国新闻教育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路径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1920年代的中国新闻场域
    第一节 报馆:形成新闻职业的场所
    第二节 报界团体:倡导新闻职业公共利益的平台
    第三节 学院新闻教育:职业新闻劳动力的再生产机制
    第四节 近代高等教育与职业阶层
第三章 民国新闻教育对新闻职业的建构
    第一节 新闻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新闻职业惯习与道德的养成
    第三节 专业阶层趣味的塑造
第四章 从大学到报馆:新闻职业阶层再生产的新方式
    第一节 独立报纸——《大公报》
    第二节 燕京大学新闻系与《大公报》的交往
    第三节 其他新闻院系及其与报馆的交往
    第四节 新闻专业学生的文化资本与近代新闻场域
第五章 职业化视角下民国新闻教育的评价
    第一节 职业化与通才培养:民国新闻教育是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手段之一
    第二节 职业化与民族主义:民国新闻教育对新闻职业化的建构及其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发展史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产生背景
    1.1 近代新闻事业对新闻教育的客观需求
    1.2 近代新闻学研究对新闻教育的理论支撑
    1.3 近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对新闻教育制度的奠定作用
    1.4 国外新闻教育的引入对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参照作用
第2章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雏形(1912~1920)
    2.1 民国初期高等教育状况分析
    2.2 民国初期报界对新闻教育的提议
        2.2.1 中国报界俱进会对设立新闻教育的首次倡议
        2.2.2 全国报界联合会倡议的“新闻大学”设立计划
    2.3 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办与发展
        2.3.1 创办的基础与发展历程
        2.3.2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师生状况
        2.3.3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研究内容和教育活动
        2.3.4 历史评价
    2.4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雏形阶段的特点分析
第3章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创立(1921~1927)
    3.1 高等院校正规新闻教育的开始——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的创办
    3.2 自主开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教育机构——厦门大学新闻学系
    3.3 其它主要新闻教育机构
        3.3.1 平民大学新闻学系
        3.3.2 燕京大学新闻系
        3.3.3 南方大学报学系和报学专修科
        3.3.4 上海国民大学报学系
    3.4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创立阶段的特点分析
        3.4.1 新闻教育已经逐渐被中国社会所认同
        3.4.2 受美国新闻教育的影响大
        3.4.3 受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稳定性”差
        3.4.4 新闻教育机构呈现“地域集中型”分布
        3.4.5“新闻本位”自新闻教育创立时就被提倡
        3.4.6 新闻教育的办学途径、培养方式多样
第4章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繁荣(1928~1949)上:办学概况
    4.1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抗战之前的新闻教育
    4.2 抗战时期的新闻教育
    4.3 抗战胜利之后的新闻教育
第5章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繁荣(1928~1949)下:办学类型
    5.1 社会力量创办的新闻职业教育
        5.1.1 中国新闻学专门学校
        5.1.2 民治新闻专科学校
        5.1.3 北平新闻专科学校
    5.2 国共两党开办的新闻教育
        5.2.1 中国国民党开办的新闻教育
        5.2.2 中国共产党开办的新闻教育
        5.2.3 政党办新闻教育的特点分析
    5.3 外来势力开办的新闻教育
        5.3.1 教会大学新闻教育的发展
        5.3.2 日伪在沦陷区的新闻教育
    5.4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繁荣阶段的特点分析
        5.4.1 新闻教育与政治间的交集变大
        5.4.2 新闻教育机构在迁移中艰难办学
        5.4.3 新闻教育机构的教学实力明显增强
        5.4.4 课外学术交流活动增多
第6章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个案分析
    6.1 燕京大学新闻系
        6.1.1 北平办学
        6.1.2 成都复课
        6.1.3 北平复校
    6.2 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6.2.1 初创时期
        6.2.2 重庆时期
        6.2.3 返沪后时期
第7章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历史反思
    7.1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
    7.2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历史贡献
        7.2.1 对建设中国本位的新闻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7.2.2 为新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2.3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宣传人才
        7.2.4 对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7.3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历史启示
        7.3.1 新闻教育应重质不重量
        7.3.2 新闻教育应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7.3.3 新闻教育要兼顾“学”与“术”
        7.3.4 新闻教育要平衡好“专”与“通”的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萨空了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萨空了对新闻基础理论的研究
    第一节 新闻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第二节 新闻定义辨析
    第三节 新闻价值的理论分析
        一、“有关人类生存”
        二、“新”:“以人类的已知水准为标准”
        三、强调新闻的“真”
第二章 萨空了对新闻业务的探讨
    第一节 新闻与社论的写作
        一、新闻报道的“主观性”
        二、社论:读者“行动的直接指导”
    第二节 报纸编辑思想
        一、倡导“精编主义”的编辑理念
        二、副刊:“社会科学的实验室”
        三、报纸编辑实践中的“读者”意识
第三章 萨空了对报业经营管理的主张
    第一节 重营业、更重事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一、反对“以纯营利为目的”
        二、倡导企业化管理
    第二节 发行与广告:报纸的经济命脉
        一、发行:争取直接订阅读者
        二、保持刊登广告的主动权
    第三节 媒介人才:报业竞争的关键
        一、品德坚贞为第一条件
        二、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第四章 萨空了新闻思想的特色和现实启示
    第一节 萨空了新闻思想的特色
        一、把新闻事业当成一种社会服务事业
        二、带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色彩
        三、倡导报纸大众化,坚持“读者本位”
    第二节 现实启示
        一、媒体应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致
        二、与受众交流,注重受众的反馈
        三、对新闻进行精编,方便读者阅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职业认同视角下胡道静新闻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来源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职业认同的概念解释和家庭教育对胡道静的影响
    第一节 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
        (一) 何谓职业认同
        (二) 职业认同研究的因素
    第二节 胡道静家庭传统以及所受教育对其的影响
        (一) 家族“国学传统”和父辈办报经历
        (二) 在学校广泛的学习各科知识
第二章 胡道静从事新闻行业的缘起和动机
    第一节 乱世修史——无奈被动的选择
    第二节 投身报业——被动中蕴含着主动
第三章 胡道静对于新闻和新闻职业的认知
    第一节 撰写上海新闻史,对新闻业的初步认知
    第二节 学习型报人——对报纸和新闻业认知加深
    第三节 电视新闻的提出,对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对新闻史研究方法的总结
    第五节 胡道静的新闻专业主义倾向
第四章 从业过程中的职业情感和忠诚度
    第一节 把对国学的兴趣转移到新闻史方面
    第二节 身处“民主集中营”却以此为乐
    第三节 较高的新闻业职业素养
    第四节 “为读者做一张良心上毫无谴责的好报纸”
第五章 自我身份认同——胡道静身份角色之辩
    第一节 参加记者座谈会——通志馆员?新闻记者?
    第二节 “笔的堡垒”中的“文字战士”
    第三节 作为“报人”对新闻职业化、专业化的诉求
    第四节 新闻界的过客——胡道静离开新闻界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成舍我报刊社会责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成舍我报刊社会责任思想的内涵
    2.1 正视并鼓励报刊商业化,增进报刊影响力,以“立国、立民、立人”
    2.2 资本和言论相对独立,以促进言论自由和公正
    2.3 报刊和报人均受读者的控制和指导,以增进报刊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2.4 采用最新工具,促进新闻报道的质和量,满足受众知的权利
    2.5 版面内容导向社会价值和美德,以提高国民素养,促进公共利益
    2.6 记者要忠于职守并有“士可杀不可辱”及不图私利的职业道德
    2.7 发展广告业务的同时,培养广告道德并健全法制以保障民众利益
第3章 成舍我报刊社会责任思想的实践表现
    3.1 北平《世界日报》及上海《立报》的编排、发行情况分析
        3.1.1 精编版面,注重新闻,贴近民生
        3.1.2 力减报价,扩大发行量
    3.2 逐渐拒绝官方津贴及大资本家的投资
    3.3 逐步设立内外部机制,全面监查报馆内部事务和报刊编排方针
    3.4 倾力投资设备更新,提供最佳咨询服务
    3.5 报刊版面在导向上传播正能量,力免低俗
    3.6 独立不屈、勤俭节约、不图享乐,并以此教育学生
    3.7 扩增广告业务的同时,逐渐减少不良广告
第4章 成舍我报刊社会责任思想的渊源
    4.1 传统文化的影响
        4.1.1 重视并善于学习以达经国济世之儒家治学传统的影响
        4.1.2 自强不息、志怀天下、正义不屈、不慕私利之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
    4.2 西方理论的影响
        4.2.1 西方自由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对成舍我的影响
        4.2.2 西方办刊理论及策略的传入对成舍我的影响
    4.3 当时的社会评价
        4.3.1 直接评价:成舍我具有着传统精神,并善于吸纳西方理论
        4.3.2 间接评价:获读者关注和肯定,并赢得“敢言”之赞
第5章 成舍我报刊社会责任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
    5.1 成舍我报刊社会责任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5.1.1 实践背景:白手起家,坚持不懈,创办多份报刊
        5.1.2 环境背景:时局动荡,民生维艰,报刊生存艰难
        5.1.3 思想背景:报刊的社会责任观逐步发展
    5.2 成舍我报刊社会责任思想早于西方报刊社会责任论的提出
        5.2.1 西方报刊社会责任理论的内涵
        5.2.2 成舍我报刊社会责任思想与西方报刊社会责任理论的异同
    5.3 成舍我报刊社会责任思想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中西合璧的一个经典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材料

(8)民国时期新闻人黄天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选题理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文献综述
        二、文献评析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逻辑结构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黄天鹏的时代和人生历程
    第一节 家世与影响:家学的熏陶
        一、黄天鹏的家世渊源
        二、黄天鹏的出生年份考
        三、黄天鹏的家世对他的影响
    第二节 辗转与探寻:从普宁到京城(1905-1928)
        一、普宁求学
        二、涉足报界
        三、步入新闻学术界
    第三节 彷徨与革新:离上海又返上海(1928-1937)
        一、上海办刊编报
        二、离沪赴日留学
        三、重回上海新闻界
    第四节 拼搏与转折:从重庆回南京(1937-1949)
        一、参与重建“新闻长城”
        二、开展新闻专业教育
        三、从事文化出版业管理和研究
        四、当选国大代表
    第五节 坚持与梦想:从大陆到台湾(1949——1982)
        一、继续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
        二、担任“新闻记者出生的民意代表”
        三、考察指导东南亚侨报
第二章 黄天鹏新闻实践活动研究
    第一节 初入报界,立志革新
        一、学生时代的报刊活动
        二、进入《申报》,尝试改革
        三、离开《申报》,事出有因
    第二节 《时事新报》十年
        一、组办新闻讲习班
        二、改革报纸版面
        三、采写系列调查报道
        四、主编《青光》副刊
        五、离开《时事新报》
    第三节 主持出版《重庆各报联合版》
        一、不惧生命危险坚持“联合版”正常出版
        二、积极协调关系提高“联合版”工作效率
        三、努力增加发行扩大“联合版”社会影响
    第四节 黄天鹏新闻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
        一、以“革新新闻业”为出发点
        二、因“兴趣”而投身新闻界
        三、勇于承担“记者”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 黄天鹏新闻学术活动研究
    第一节 倡建北京新闻学会
        一、北京新闻学会创建的学术背景
        二、北京新闻学会的创建和发展
        三、北京新闻学会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之比较
    第二节 创编新闻学术刊物
        一、主编北京新闻学会会刊《新闻学刊》
        二、改组《新闻学刊》扩大为《报学月刊》
        三、黄天鹏所办新闻学刊物的主要内容特点
        四、黄天鹏所办新闻学刊物的历史贡献
    第三节 整理出版新闻文献资料
        一、进行新闻学书籍和作品的编目工作
        二、编辑出版早期中国新闻学研究文集
        三、主持与计划编辑新闻学研究大型丛书
        四、编辑出版个人新闻作品文集
    第四节 构建新闻学科体系框架
        一、侧重新闻规律探讨的新闻理论研究
        二、重在总结实际经验的新闻实务研究
        三、梳理新闻业发展理路的新闻史研究
    第五节 创建全国性新闻学术研究中心
        一、黄天鹏组建新闻学研究室缘起
        二、复旦大学新闻学研究室的筹建及其运作
    第六节 开启中国新闻学史分期研究先河
        一、计划编撰《中国新闻学史》
        二、“五阶段说”与“四阶段说”之比较
        三、三种不同时域下新闻学史分期之比较
    第七节 黄天鹏新闻学术活动的特征探析
        一、明确的学科目标:“建设中国式的新闻学”
        二、坚定的路径选择:专业化建设与普及推广并重
        三、科学的史料意识:注重史料收集与整理
第四章 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探微
    第一节 黄天鹏的主要新闻思想观念
        一、建设“中国式的新闻学”
        二、建设“新时代的新Journalism”
        三、建设“崭新而完美的新闻学”
    第二节 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的主要内涵
        一、“新闻”中的“事实”具有“四种属性”
        二、报纸是“公共利益代言人”
        三、社会应该“尊重、扶植和善待新闻界”
        四、新闻记者应“专业技能与职业修养兼备”
        五、应该对大众“普及新闻教育”
    第三节 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的特征探析
        一、“西方新闻学”是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的主要来源
        二、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的新闻本体意识明显
        三、注重“新闻记者伦理”的作用和培养
第五章 黄天鹏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政治视角: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责任感的新闻人
        一、大胆针砭社会时弊
        二、积极主张奋力抗日
        三、努力倡导民主政治
    第二节 专业视角:中国新闻学科体系建构的积极探索者
        一、最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新闻学”的目标和路径
        二、促进了新闻学研究的学术化和专业化
        三、填补了新闻教学和研究的诸多空白
    第三节 价值视角:充满新闻理想的悲情人物
        一、新闻专业主义追求遭遇尴尬而“罢笔”
        二、新闻学术理想停留在“设想层面”留下“遗憾”
        三、放弃挚爱新闻业转上仕途使学术理想成“黄粱梦”
    第四节 民国新闻人黄天鹏对当前新闻学研究的启示
        一、应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
        二、应该“理性看待”新闻专业主义
        三、通过“新闻普及化”促进新闻专业化
        四、应以“己严人宽”态度对待新闻批评
结语:新闻人与“黄粱梦”
附录
    A、黄天鹏生平大事记(1905—1982)
    B、黄天鹏新闻学着述全览与简评
    C、黄天鹏参与创办或主编的报刊简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活动及科研情况
致谢

(9)民国时期成舍我以记者为本的用人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已有研究成果和不足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结构
第二章 “编辑才能关系重大”与成舍我知人善任
    2.1 千里马与伯乐——张恨水有才、世界报系有平台
        2.1.1 成舍我慧眼识别张恨水的写作才能
        2.1.2 张恨水跟随成舍我在多份报纸编辑副刊
        2.1.3 副刊《夜光》与《明珠》星辉交映
        2.1.4 副刊功劳——旁敲侧击、婉转发声
    2.2 小胡适、大先生——张友鸾出力、成舍我担当
        2.2.1 成舍我两度任用张友鸾
        2.2.2 张友鸾重回《民生报》,报刊因言获罪告别南京
        2.2.3 张友鸾不负“成”望、让《立报》一炮打响
    2.3 信任与被信任——张友渔超前、成舍我断后
        2.3.1 张友渔的激进思想
        2.3.2 成舍我保护“粉红色”的张友渔
        2.3.3 张友渔利用报刊发表新闻学研究
第三章 重视报刊言论与成舍我放手让编辑发声
    3.1 初创报刊,坚持“言论公正”
        3.1.1 成舍我白手起家创办三报一社
        3.1.2 《世界晚报》坚持“言论公正”
    3.2 转战南京,秉持《民生报》“启迪民智”
    3.3 迎难而上,让《立报》“凭良心说话”
        3.3.1 多位副刊编辑”捧红”上海《立报》
        3.3.2 编辑们让《立报》“凭良心说话”
        3.3.3 副刊《言林》添色彩
    3.4 新闻检查制度严苛至极和成舍我的坚持
    3.5 文人论政的传媒环境和编辑记者作为报社灵魂的表现
        3.5.1 新民报系的“三张一赵”的编辑核心
        3.5.2 新记大公报的“铁三角”
        3.5.3 文人论政的风气
第四章 远期编辑人才投资与办学办报结合策略
    4.1 成舍我办报之余办学经历
        4.1.1 北平新专——“德智兼修,手脑并用”
        4.1.2 世界新专——历经磨难、绵延悠远
    4.2 成舍我办学办报相结合策略
        4.2.1 记者做教师——知识源自实践
        4.2.2 学生做记者——学以致用、术业专攻
第五章 以记者为本用人策略的成因和启示
    5.1 以记者为本策略的成因
        5.1.1 早年白手起家办报的经历
        5.1.2 文人论政的氛围
        5.1.3 出国考察的经验
    5.2 以记者为本策略的启示
        5.2.1 懂得发现人才——为媒体注入新鲜血液
        5.2.2 敢于信任人才——说真话是底线
        5.2.3 善于运用人才——以文化为背景
注释
参考书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0)《世界日报》报人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世界日报》报人群体概况
    2.1 《世界日报》历史发展概况
        2.1.1 开创时期(1924年至1927年)
        2.1.2 发展时期(1928年至1931年6月)
        2.1.3 鼎盛时期(1931年7月至1937年7月)
        2.1.4 复刊时期(1945年至1949年)
    2.2 《世界日报》报人群体概貌
        2.2.1 核心人物——成舍我
        2.2.2 开创元勋——吴范寰、张恨水
        2.2.3 独家消息的获得者——龚德柏
        2.2.4 各有千秋的报人——张友鸾、左笑鸿、张友渔
第三章 《世界日报》报人群体特征
    3.1 爱国进步的办报思想
    3.2 超然党派的办报立场
    3.3 大众化的办报理念
第四章 《世界日报》报人群体形成原因
    4.1 成舍我的用人之道
        4.1.1 慧眼识人才
        4.1.2 放手用人
        4.1.3 用心保护人
    4.2 报社内部的关系网络
        4.2.1 同乡关系
        4.2.2 同门关系
        4.2.3 同事关系
第五章 《世界日报》报人群体的影响
    5.1 对成氏报系其他报纸的影响
        5.1.1 人才队伍的延续
        5.1.2 办报理念的传承
    5.2 对民国时期报业的影响与贡献
        5.2.1 “自由办报”立场的发扬光大
        5.2.2 民国时期新闻人才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闻界的全才——恽逸群(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关系网络视阈下的新闻人范长江研究[D]. 周浒.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恽逸群时政评论研究(1935-1949)[D]. 王媛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近代中国新闻职业化的建构 ——以民国新闻教育为考察中心[D]. 罗映纯. 暨南大学, 2015(03)
  • [4]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发展史研究(19121949)[D]. 许晓明. 河北大学, 2015(10)
  • [5]萨空了新闻思想研究[D]. 李嘉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6]职业认同视角下胡道静新闻活动研究[D]. 李占领. 安徽大学, 2014(09)
  • [7]成舍我报刊社会责任思想研究[D]. 蒋晓丽. 湖南大学, 2014(04)
  • [8]民国时期新闻人黄天鹏研究[D]. 曹爱民.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9]民国时期成舍我以记者为本的用人策略[D]. 杨慧. 广西大学, 2013(03)
  • [10]《世界日报》报人群体研究[D]. 朱孟艳. 天津师范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新闻界的多面手——云一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