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学生免受精神伤害

保护学生免受精神伤害

一、让学生免受心灵伤害(论文文献综述)

刘彩萍[1](2021)在《“逃离文化”视角下农村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的传递速率飞速提升,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被欺凌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影响,而且也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校园欺凌应引起重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以外,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遵守做人的基本准则,这才是减少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一、"逃离文化"中的校园欺凌"逃离文化"理论是国外学者最先提出并且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通过研究中小学生的性格特征,

周安娜[2](2021)在《阿伦特“积极生活”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

罗驹[3](2020)在《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切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旨在培育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使其树立良好道德人格,而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中,教职工无视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一直屡禁不止,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诸多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的典型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其中不少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者频频见诸媒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探讨。然而,社会对该类事件的探讨上更多停留在教职工体罚、侮辱等具体行为本身,以及所侵犯的具体人格权,而不能明确指明教职工所侵害的未成年学生基础性的权利——人格尊严,在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认识上存在生疏与忽视。学界对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的研究也仅仅从体罚、侮辱等行为类型上进行研究,没有对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进行整体性涵盖关注与研究,使研究不成体系,体罚、侮辱、心罚等行为类型割裂分散,不能明确界定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教育惩戒权的研究上更多从教职工教育管理权正当性角度进行研究,疏于对教育惩戒权与学生人格尊严的关联性进行研究,难以触及学生教育与保护的总原则——人格尊严。在对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的立法上,法律虽然建立了保护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的逻辑框架,但是依法存在立法道德化、抽象化、模糊化等问题,对于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的具体的行为缺乏明确的解释和说明,难以实现对教职工的教育管理行为有明确的法律指引作用。在对教职工的违法行为的行政法律责任规定上较为单一,缺乏根据行为的性质、程度、危害后果等分门别类作出科学、合理的责任设计,导致教职工的对自己的违法行为的法律风险难以作出明确的评估,内部行政监督机构在对教职工的违法行为的执法中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使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的内部价值让渡与外部功利性教育价值,从而作出象征性警告处分或者调查而不处理。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被严重忽视,让渡与外在性的教育功利价值被允许或倡导,难以实现教育者真正关注受教育者的本体人格,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予以保护与关爱的教育宗旨。为实现人格尊严对学校未成年学生教育管理行为的价值涵摄,对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进行整体性关注和研究非常的必要,不仅可以帮助教育者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合理性作出价值判断,使教育行为更多关注教育者的本体人格;而且可以帮助其认识体罚、侮辱等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行为类型的法律底线,对其教育管理权的行为有正确的法律指引。为有效预防教育现实中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等违法行为,应立足于近些年发生的该类教育事件,细致地调查和分析我国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的现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理论揭示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能提出贴合当今教育背景的有效预防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的现实对策。

孙瑄阳[4](2020)在《校园霸凌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以Q省H县W中学陶某某事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校园霸凌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顺应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的还有以下几方面:教育水平,教育形式以及青少年的三观认知度,这势必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时刻从新的角度出发审视校园霸凌这一现象。由于校园霸凌特有的隐藏性,不容易被察觉,所以极易躲进学校以及家长的盲区,一旦发现往往已经产生严重后果,甚至是无力挽回。校园霸凌还具有重复的特征,长期对同一个人进行恶意的伤害,尤其未成年人对其没有正确的认知,后果会怎样发展,同样也是不敢想象的。在此基础上,如果霸凌双方的力量不相对等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甚至酿成悲剧。如果任其此类危害蔓延,不加以管控并及时防范,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可能成为威胁未来社会安全的不和谐因素。本文结合我国以及国外校园霸凌行为研究的现状,从霸凌的概念、分类和特征入手,以认知行为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Q省H县W中学陶某某事件为例,运用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整个事件进行了阐述,对该事件处置中存在的管理机制缺位,家庭教育缺失以及应对能力缺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研究了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家庭缺乏沟通关爱,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等原因,揭示出Q省校园霸凌问题的现状,分别从家庭角度、学校角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政府与学校和家庭的协调角度提出相关对策。一是家庭方面:注重亲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孩子遭遇霸凌时家长应理性、冷静对待;大力配合学校工作,积极参见学校共建活动。二是学校方面:改变管理理念,重视校园霸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营造安全校园;加强教师培训以及制约力度;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工作。三是教育行政方面:加强校园德育建设;加快相关立法脚步、加大网络环境监管力度。四是政府部门与家庭、学校之间的协调共治:从公共治理角度助力完善校园安全体系;指导和守护家庭主体责任;设立二十四小时紧急求助专线;增加反校园霸凌方面的资金预算;利用网络通信等特别预防手段。希望能够为Q省教育部门在今后防治青少年校园霸凌行为的研究领域提供有效的参考,为学校和家长在反校园霸凌行动过程中提供多维度的思考。

王慧莹[5](2020)在《战后日本女作家战争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场战争的爆发,不仅使得国家政治、经济发生改变,对于一个时期的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历史、文学研究领域只是重视战争与男性的关系,但在战争的洪流中,女性自觉或者不自觉也与战争相互联系着。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和战败国,其女作家在战后立于女性独特的视角也进行了有关战争题材小说的书写,将日本人放进罪恶与良知挣扎的漩涡里,从而对日本人的罪责意识进行新的思考。分析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可以更好地窥探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对于新时代呼吁和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日本战后分为三个阶段:40—50年代、60—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得出女作家的战争观。本文主要分为5部分,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论组成。绪论部分,首先讲述战争中的女性不仅仅是受害者或者牺牲者的角色,她们在战争中也起到了协助战斗的作用;然后简单界定日本女作家选取范围的依据,最后梳理概述这一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思路。第一章,主要从城市景观叙事入手分析日本女作家视野下展现出的城市景观和生活景观多为破败不堪的;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分析战争给日本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大部分日本女作家因自身的国民情感,所以和男作家一同站在“受害者”立场在作品中用大量笔墨诉说日本以及国民在这场战争中受到的伤害,突出表现自身的苦难和创伤,但是在表达苦难时男女作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二章,立于女性视角对日本女作家笔下性别书写的叙述范式以及女作家独特的政治表述进行分析。女作家通过塑造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表达自身对战争的反思——谴责战争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女性命运。左翼女作家更是将谴责战争、反对军国主义政府以及关注女性生存有机结合起来,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左翼女作家,还是非左翼女作家在反思战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第三章,立于现实社会去分析日本女作家对战争的反思,发现不同女作家对于战争记忆的继承已经出现偏差:一部分女作家笔下力求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试图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反思战争,力图让读者或者后代人以此为警醒;另有一部分女作家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不断地被国家政治势力所利用,被社会思潮所影响,所以在作品中重塑日本人的战争记忆,消解战争责任,以求达到内心的和平向往。结语部分,概括总结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及其战争文学的社会意义,但是要看到她们对战争的思考仍很难跳出“日本国民”的立场,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另外通过对比日本与德国、法国在追究战争责任的差别,希望日本能够正视历史,反思过去,唤起日本年轻一代的战争责任意识,共同走向更加和平美好的未来。

付有能[6](2018)在《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师生关系作为学校存续的根本关系,其发展必然是基于师生伦理共同体而形成的师生交往关系。师生关系必须强调各自的角色责任及遵循一定的伦理价值规范,因此师生关系的具体关系形态背后的共同关系本质为伦理关系。伦理关系的观察视角可以让师生关系区别于“血缘”关系以及“业缘”关系,也使师生关系超越于一般认为的“人际关系”、“事际关系”和“法律关系”,而直接彰显其本质。由此师生关系可以表述为:现象上表现为一定的“人际关系”和“事际关系”,发生过程为师生交往,内核为伦理关系。悖离伦理关系及伦理关系所要求的伦理价值和规范,师生关系就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伦理性既是一种交往秩序的主张,也是一种道德价值的“应然”追求;这既是对当前功能性师生关系的超越,也是对传统的“师生二元论”观点的突破。伦理在本研究中指的就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客观法则,是以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就体现为师生在平等交往和平等对话基础上形成的公正、幸福、自由的关系,这是一种基于师生共同体而形成的对“善”的伦理秩序的追求。在这种伦理秩序主张和价值追求中,必然有贯穿其中的伦理原则,这些伦理原则就是支撑师生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具有根本性的伦理观念和伦理规范体系,这样的伦理原则既是师生伦理关系形成的依据,也是伦理的师生关系实践的支撑。也就是说,伦理关系以及伦理关系背后的伦理价值体系总是贯穿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成为评价和引导师生关系发展的依据。伦理关系在评价和引导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对偏离师生交往价值方向的师生关系予以“纠正”,这种纠正是师生伦理关系发挥教育功能的体现;另一方面,师生伦理关系会在评价和引导师生交往中得到调整,这种调整也是师生伦理关系不断生成和丰富的过程。师生交往与师生伦理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表明,师生伦理关系会随着教育实践的变化和师生交往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师生交往成为师生伦理关系的凭借和载体,师生伦理关系又为师生交往提供价值引领和方向保证。师生交往与师生伦理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使师生关系的伦理原则由抽象的价值规范变为现实的人际互动;另一方面则使师生交往不落于低质量的互动而丧失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这个过程的逻辑演绎为:师生关系必须表现为一种伦理关系——师生伦理关系的内涵在师生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伦理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师生伦理秩序得以形成。师生交往与师生伦理关系的统一性仅仅从实践“实然性”来回答还无法在理论上彻底厘清这一问题,还必须从理论的“必然性”角度来分析师生关系为何要以伦理为基础。分析的逻辑起点得从师生伦理关系所涉及的主体——人的存在角度开始。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性就决定了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也意味着人是某“类”人,但又一定是“某个人”,在人的类属性和个体属性的对立统一中,伦理关系的生成和发展就有了现实的依据和逻辑必然性,否则人的社会性就会取代个体性,或者个体性总是试图超越社会性。师生关系的发展亦是同样的道理,师生关系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表现,具有“类”的特征和表现,但师生关系背后必然是具有独特性的“师”或者“生”。是以,人存在的双重性是师生伦理关系生长的逻辑起点,这使师生之间不应该是“占有式”的依附关系,而应该是“共生式”的生命交往关系。人在关系中的活动是一种具有主动创造性的活动,对象性活动是人的主动创造性的重要标志。人通过对象性活动体现了“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也体现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以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具有价值目的性的活动,这意味着人必然会在一定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指引下实现主观愿望与客体属性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活动越高级,所需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就越高级,人的对象性活动因此成为师生伦理关系发展的动力。而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总是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不同角色就需要相对应的伦理规范,这是角色责任和角色行为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师生交往的角度看,师生之间是以共同的教育任务或教学内容为对象的交往活动,教师的职责之一在于把教育任务在学生身上实现,学生则需要通过教师把教育内容“据为己有”,这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象性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教师——教育任务——学生”。师生与教学任务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都形成一种对象性活动关系。这种师生之间的对象性交往活动如果没有伦理原则作保障,那就很难使师生之间“还原”为“人——人”的“存在”关系,而容易偏离为“人——物”的“占有”关系。师生关系的错位也就是角色的错位,角色错位就将带来角色责任和角色担当的偏离。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发展目标在于伦理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这种关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师生伦理秩序作保障。有着一定伦理规范指引的师生关系所形成的伦理秩序是一种“自主——自觉”建构的内生性秩序,而法律关系构建出来的是一种“权利——义务”秩序,这是一种强制性规定的外在的秩序;伦理秩序也区别于师生管理关系形成的秩序,师生管理关系形成的是一种符合管理规律的“求真”的秩序,而伦理秩序是一种符合道德要求的“求善”的秩序。当然师生伦理关系与法律关系、管理关系并不是截然分开和完全对立的互动模式,它们从不同角度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伦理关系维度观察和审视师生交往的现实,我们可以发现师生伦理关系背后的伦理原则既是师生交往的价值保证,也是教育发展的指导原则。但在当前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异化”的现象。这些现象首先表现为师生交往处于一种不公正的状态,这种不公正主要表现为师生面对具体情境时涉及到的教育权利的分配、教育机会的适用、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的不均衡;其次表现为“褪色”的尊重,即师生双方在交往中对彼此人格的歧视和否定,而这种歧视和否定往往还是以“爱”的面目出现;再其次表现为师生快乐的匮乏。快乐作为人的需求或欲望得到满足后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它涉及到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幸福体验的产生,而匮乏的快乐总让师生处于一种痛苦的自我否定状态中,这是一种非常影响人的生命质量的不良情绪;最后还表现为自由的丧失。师生关系没有自由为保证、不保证自由的存在,就会带来个性的丧失和创造力的缺乏,使人的本质力量无法很好地得到发挥和彰显。这些现象的存在让我们反思师生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影响师生关系发展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如何才能建构更加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在已有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往往只抓住一个侧面进行分析,陷入一种“枝节”的审视和解决中,无法从根源上把握师生关系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本研究用伦理关系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师生关系时,就可以发现造成我国当前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的原因既有社会背景,也有师生自身的原因。从社会来看,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价值迷茫和混乱势必冲击到师生交往过程中,而现行教育体制设计上的一些弊端无疑又削弱了师生伦理关系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师生之间的交往走向多元化,师生之间由传统的显性交往变为显性和隐性并存,而师生之间隐性交往的存在无疑对传统的师生伦理有着较大的挑战。再加上教师自我修养的淡化也加剧了师生伦理规范的“失效”,尤其是教师专业情意的淡漠,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师生交往的伦理根基。教师如果失去了自我反思的意识和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教师的教育感召力就没有了,师生伦理关系自然也就“淹没”在教师冷漠的躯壳里,师生交往成为一种非道德交往,师生关系的教育性也随之被“边缘化”了。本研究在综合运用文献梳理、理论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文献的整理,并立足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理论反思,通过伦理学理论的引入,使师生关系的研究在“伦理关系”视野下有了新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以伦理共同体为理解师生交往的切入点,综合分析了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实现的可能性,并在调和主义伦理方法论的“观照”下,把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的价值原则总结为一个总原则和三个分原则。即在善恶总原则统领下师生关系要遵循公正、幸福、自由三大伦理原则,其中公正是师生交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幸福是师生交往的目标性原则;人的幸福是师生交往的价值追求;自由是师生交往的条件原则或者是保证性原则。而这三大具体的原则又共同指向伦理学上的“善”,这些原则共同成为师生交往必须遵循的伦理价值体系。而要巩固和遵循师生交往中的这些伦理价值体系,从师生交往的影响因素看,就需要建立师生伦理共同体,这是师生交往的“人际”条件;同时需要教师提高情感修养、构建教师“德福一致”评价体系,这是巩固师生伦理关系的必要条件;最后还需要在契约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师生对话改变学校组织中的“病态”存在,这为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重建提供了环境支持。通过这些“应然”状态向“实然”状态的转变,研究的实践指向是推动伦理的师生关系的实现。

任路[7](2018)在《寄住农村孤儿院朝鲜族儿童学校生活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延边某孤儿院7名朝鲜族儿童为例》文中提出自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被确立以来,大量人力资源从农村涌入城市,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被社会广泛关注。基于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与“留守儿童将长期存在”社会背景之下,朝鲜族留守儿童生存现状也不容乐观。通过文献的查找,发现现有朝鲜族留守儿童研究普遍以城市留守儿童为主,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还处于空白。而延边农村地区朝鲜族儿童作为特殊的留守儿童,其群体的特殊性在于父母将其托付给当地孤儿院,学生们是在家庭形式的孤儿院寄住群体,其生活是在学校和孤儿院两个主要场域内进行的。该儿童群体存在多种外显学习及生活上的问题,这是所有接触该群体的人所能察觉到的现象,然而,想要了解现象背后存在的本质深层次问题是使笔者想要走进T体校的缘由。在T校田野实地调查的100天里,通过田野日记、身为助教、听课、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学生对话、课间观察等途径获得了丰富的一手研究资料。将一手资料整理、筛选、分类,最后形成了基于学习生活、情感生活、日常生活三个维度的28个叙事故事文本,运用教育学、哲学等理论加以分析,诠释,进而总结出其寄住孤儿院儿童的生活存在的最本真、实质性问题,以及导致其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整篇研究的分析、整理,得出以下三条结论:(1)寄住孤儿院儿童群体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形成鲜明反差,易导致该儿童群体对自然规律、社会制度规范的理解偏差,最终将影响其个体发展。(2)社会对孤儿院儿童群体的关注度仅停留在表面的物质赠予,缺乏对其精神、心理的正确引导,由此引发的回忆、经验、自由、对话的缺失导致其行为表现异于常人,有非社会行为倾向。(3)内心被社会长期忽视的寄住孤儿院朝鲜族儿童长期生活在特定场域内,其主观未察觉的社会适应性问题长期存在乃至视而不见,当其脱离孤儿院主体群体时,被社会接受与自身融入社会之路必然崎岖。通过以上结论给出以下四方面对策:(1)政府应进一步制定促进农村朝鲜族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改革方案;农村社区应为朝鲜族家长成立相应的实地或者网络家长学校;帮助孤儿院进行设施建设,强化公共化管理。(2)学校教师应在学生心理健康与个人卫生健康方面做积极引导教育;教师应积极投身于特殊留守儿童教学改革的研究之中。(3)孤儿院内部应加强卫生环境建设;孤儿院管理者应重视学校义务教育;孤儿院管理人员应各司其职,对学生的各种事物进行分类管理,使学生们的生活有秩序。(4)针对寄住孤儿院孩子的情感生活产生的不良问题,社会团体应从理论研究与乡村实践双轨进行规划,从而改善这类儿童的空虚生活。

凌鹏飞[8](2017)在《伦理视域下的教学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所做决策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教师能够不断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是其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体现。然而,已有研究较少关注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进行伦理考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事实上,教学决策的伦理自觉对于消解教学伦理失范现象、保障决策的合理有效、促成教师的决策智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主要对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深化教学决策研究。围绕教学决策与伦理的具体联系,本文从教学决策何以需要伦理考量这一问题出发,从教学决策的伦理属性、教学决策的伦理迷失现象这二方面,说明教学决策需要伦理的引领。然后,在辨析教学决策等概念的基础上,阐释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涵义与功能体现。随后,探讨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接下来分析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价值准则问题。最后,为实现伦理规约教学决策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本研究的选题理由、陈述主要的研究问题,以及说明研究的整体思路和使用的研究方法。另外,在文献综述部分,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梳理主要从教学决策和教学伦理这二个方面来进行。第一章主要说明教学决策的伦理考量具有必要性。从教学决策目的的服务性、教学决策内容的伦理关涉以及教学决策的社会交往性来看,伦理性是教学决策活动的一种重要属性。尽管如此,在现实当中存在教学决策的伦理迷失现象,其表征为教学决策取向和教学决策方式存在伦理意义上存在一定的偏失,以及教学决策失误引发伦理危机。第二章主要阐释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涵义及功能。伦理规约教学决策可以理解为:基于教学伦理准则的规范和引领作用,教师在对教学方案进行判断与选择时,将伦理维度的考量融入其中,从而体现教学决策的伦理自觉。伦理规约教学决策具有预防性、或然性、激励和导向性这三方面的特征。另外,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功能体现在:维护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障决策的合理有效以及促成教师的决策智慧。第三章具体分析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机制与面临的障碍。伦理对教学决策进行规约的机制,包括信念规约、责任规约和制度规约。也就是说,教师信念、教师责任和教学制度是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载体。另外,在现实当中,伦理规约教学决策所面临多种障碍性因素,包括教师因素、教学的特性因素以及教学的外部干扰因素。第四章主要探讨教学决策活动中的伦理价值问题。在伦理精神关照下,教师在教学决策时应当遵循教学人道主义、教学公正这二个核心的伦理价值准则。当教师在教学决策时遇到伦理冲突时,需要进行价值选择来确立决策所依据的伦理准则。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道义论和境遇伦理学,为教师进行伦理价值选择提供了相应的思维方式。第五章主要在实践层面探讨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实现。就教师应具备的条件而言,伦理规约教学决策需要教师个体具有较强的教学伦理意识、专业道德思维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不仅如此,还需要完善的教学伦理规范、学校组织文化等外在条件。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相关实践要求包括:决策取向体现伦理精神、决策方式符合伦理要求和决策过程融入伦理考量。另外,在实现教学决策的策略运用方面,我们提出了重视教学决策中的倾听与沟通、师生之间的对话、复杂性思维的运用这三种策略。

王宏[9](2017)在《校园欺凌:影响·致因·应对》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校园秩序,对学生身心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其形成因素具有复杂性,涉及学生个体、学校及家庭等方面。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协同共治、综合发力,共同做好校园欺凌的教育引导和防治工作。

唐美容[10](2017)在《谈语文层次教学的实用性》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初中教育的普及,大批素质低、基础差的学生涌进学校,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有很大差距,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教育规律,只有实行"分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让学生免受心灵伤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学生免受心灵伤害(论文提纲范文)

(1)“逃离文化”视角下农村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逃离文化”中的校园欺凌
二、校园欺凌的形成原因
三、农村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总体情况分析
四、农村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与“逃离文化”的关系
    (一)频繁逃课与校园欺凌的关系
    (二)学习体验差与校园欺凌关系
    (三)父母外出务工与校园欺凌关系
五、如何应对“逃离文化”视角下农村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问题
    (一)抑制“逃离文化”,吁求教育包容
    (二)三方联动,形成保护合力
    (三)淡化教育竞争,落实教育目标的包容性
    (四)破除公平假象,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五)遵循教育规律,实施差异化教学
    (六)推进国家立法进程,创造良好校园环境
    (七)强化社会文化防控,有效控制暴力文化
    (八)开展校园欺凌防控活动,防止相关事件发生
四、结语

(3)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案例分析与问题提出
    (一)案例分析
    (二)问题提出
二、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基本理论分析
    (一)教职工与未成年学生概念
    (二)人格尊严法律概念及保障
    (三)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行为分析
三、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现状
    (一)网络数据调查样本研究说明
    (二)样本数据调查统计情况
    (三)行为手段的特征与分类
    (四)行为诱因特征与分类
    (五)行为损害后果严重性分析
四、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归因分析
    (一)教职工缺乏正确的人格尊严观念
    (二)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法律保护存在问题
    (三)合理的教育惩戒权缺乏立法规范
    (四)教育督导体制的不完善
    (五)未成年学生申诉制度的不完善
五、预防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的对策
    (一)提高教职工对人格尊严的认识
    (二)平衡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与教育惩戒权关系
    (三)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行为类型司法认定探索
    (四)完善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义务与法律责任
    (五)完善中小学生申诉制度
    (六)将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的保护纳入教育督导范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校园霸凌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以Q省H县W中学陶某某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综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校园霸凌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校园霸凌的概念
        一、国外关于校园霸凌的概念
        二、国内关于校园霸凌的概念
    第二节 校园霸凌的分类及特点
        一、校园霸凌的分类
        二、校园霸凌的特点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认知行为理论
        二、公共治理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二章 我国现有的校园霸凌应对机制
    第一节 政府对校园霸凌制定的相关制度
        一、制度层面的应对机制
        二、校园治理层面的应对措施
    第二节 我国校园霸凌制度机制取得的成效
        一、指导意见出台后全国范围内取得的成效
        二、专项治理通知下发后取得的一些成效
    第三节 我国校园霸凌应对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学校教育和治理制度存在漏洞
        二、政府综合管理力度不够
第三章 Q省H县W中学陶某某事件概述
    第一节 事件描述
        一、事件起因
        二、事件经过
        三、处理结果
    第二节 事件相关主体应对过程
        一、学校的态度及应对措施
        二、家长的利益诉求及应对过程
        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解决措施
    第三节 个案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
        三、影响家庭和谐关系
        四、对社会的潜在威胁
第四章 Q省H县W中学陶某某事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事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二、家庭缺乏沟通关爱
        三、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第二节 事件处置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机制缺位
        二、家庭教育缺失
        三、学校应对能力不足
第五章 校园霸凌事件应对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第一节 家庭层面的应对策略
        一、注重亲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二、当孩子遭遇霸凌后,家长应理性、冷静对待
        三、大力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积极参加家校共建活动
    第二节 学校层面的应对策略
        一、改变管理理念,重视校园霸凌
        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营造安全校园
        三、加强教师培训,加大制约力度
        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
    第三节 教育行政层面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校园德育建设
        二、加快相关立法脚步
        三、加大网络环境监管力度
    第四节 政府与家庭及学校之间的协调
        一、从公共治理角度助力完善校园安全体系
        二、指导与守护家庭主体责任
        三、设立全天候紧急求助专线
        四、增加反校园霸凌方面的资金支持
        五、利用网络通信等特别预防措施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一、本文的局限性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战后日本女作家战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战争中的日本女性
    第二节 日本女作家与战争文学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以及思路
第一章 立于国民情感的战争书写:苦难与创伤
    第一节 战火掠过的地狱式城市景观
        一 主体视野下的战后建筑景观
        二 主体经历下的战后生活景观
        三 城市环境中人情的冷峻透视
    第二节 战争困境下的身体书写
        一 伤痕累累的身体创伤
        二、难以抚平的心理伤痕
第二章 立于女性视角的战争述说:自救与反省
    第一节 战后女作家的叙述范式
        一 知识女性的自我救赎
        二 平民女性的自救模式
        三 底层女性的苦难叙述
    第二节 战后女作家的政治表述
        一 女性视角的战争反思
        二 无产阶级立场的战后自省
        三 战争文学控诉的无力性
第三章 立于现实社会的战争反思:固化与重塑
    第一节 固化战争记忆的历史书写
        一 直面历史:固化历史记忆与战争体验
        二 直面罪恶:接受历史事实进行战争反思
    第二节 重塑战争记忆的个人化书写
        一 消解历史:历史洪流中的“工具化”个人
        二 消解罪责: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历史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概述
    一、伦理及伦理关系
        (一)伦理的内涵
        (二)伦理关系的分析
    二、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二)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三)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第二章 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一、何以可能:师生关系存续的必然要求
        (一)逻辑起点:人的存在本质
        (二)内生动力:角色伦理的演绎
    二、何以必要: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价值意蕴
        (一)师生伦理关系与师生德性生成
        (二)师生伦理关系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师生伦理关系的伦理立场及基本原则
    一、师生伦理关系的伦理学立场
        (一)师生关系的伦理学考察及其评价
        (二)师生关系的伦理学方法论:调和主义方法论的运用
    二、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善的总原则
        (二)秉持公正
        (三)追求幸福
        (四)保证自由
第四章 当前我国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
    一、脆弱的公正
        (一)参与的主体的多层次带来诉求的复杂化
        (二)效率与公平的冲突
    二、褪色的尊重
        (一)干涉与控制
        (二)过度赞赏
        (三)不光荣的“荣誉”
        (四)个性的消失
    三、匮乏的快乐
        (一)道德情感冷漠
        (二)幸福体验缺失
        (三)个人闲暇减少
    四、缺席的自由
        (一)不平等的对话
        (二)压缩的个体空间
        (三)偏移的教育方向
第五章 我国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异化”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带来的迷茫与混乱
        (一)价值观的裂变
        (二)身份与契约的纠缠
        (三)社会焦虑的传导
    二、教师自我修养淡化
        (一)专业能力的滞后
        (二)专业情意的欠缺
    三、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
        (一)狭窄的专业化产出机械的职业人
        (二)标准化的管理导致被动的执行
        (三)职业稳定性带来工作的保守性
    四、师生交往“虚拟化”带来的冲击
        (一)伦理意识淡化
        (二)情感投入减弱
        (三)认同感的降低
第六章 伦理的师生关系的实现
    一、构建师生伦理共同体
        (一)增进师生认同
        (二)坚持自由与责任的统一
        (三)培育共生性人格
    二、提高教师的感情修养
        (一)提高人文素养,丰富感情世界
        (二)参与学生活动,增加感情体验
        (三)顺应情境变化,学会感情管理
    三、打造教师“德福一致”的生态环境
        (一)尊重教师的创造性活动
        (二)建立“德—得”一体的评价体系
    四、推进学校组织病态的伦理治疗
        (一)遵守契约精神
        (二)以对话促和解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7)寄住农村孤儿院朝鲜族儿童学校生活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延边某孤儿院7名朝鲜族儿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1.6 研究对象的选定
第二章 本真溯源: 儿童生活叙事的研究基础
    2.1 外在表象: 教育学依据
    2.2 由表及里: 哲学依据
第三章 聚焦田野: 走入T校,走进学生生活
    3.1 走进田野: T校整体概况
    3.2 田外轶事: 孤儿院生活概况
    3.3 回首过去: 每名儿童的成长
    3.4 现实写照: 我们共同的点滴
第四章 讨论: 学校生活隐藏的问题、成因
    4.1 深度分析: 看似平淡的生活
    4.2 平淡背后: 被表象掩盖的本质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5.2 对策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附录C

(8)伦理视域下的教学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源于对教学决策实践的反思
        (二) 基于深化教学决策研究的需要
        (三) 出于对教学伦理现状的考量
    二、文献综述
        (一) 教学决策的相关研究
        1. 教学决策的类型
        2. 教学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3. 对教学决策伦理关涉的初步探讨
        (二) 教学伦理方面的研究
        1. 教学伦理研究概况
        2. 教学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3. 对教师教学伦理意识的探讨
        4.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案例研究法
        3. 观察法
        4. 访谈法
    四、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伦理:教学决策的必要考量
    一、教学决策活动具有伦理属性
        (一) 教学决策目的的服务性具有伦理意蕴
        1. 教学决策目的及其作用
        2. 教学决策目的的伦理意蕴
        (二) 教学决策的内容涉及伦理方面的问题
        1. 教学内容方面的决策关涉伦理
        2. 教学方法方面的决策关涉伦理
        3. 教学管理方面的决策关涉伦理
        (三) 教学决策中的交往关联师生伦理关系
        1. 师生交往对于教学决策的重要价值
        2. 教学决策中的交往基于师生伦理关系
    二、教学决策的伦理迷失及其表现
        (一) 教学决策取向游离伦理本性
        1. 教学决策取向的功利化
        2. 教学决策取向的工具化
        3. 教学决策取向的失衡化
        (二) 教学决策方式有违伦理精神
        1. 过分随意的教学决策方式
        2. 过分专断的教学决策方式
        (三) 教学决策结果出现伦理性失误
        1. 教学决策失误的含义与评判
        2. 教学决策结果的伦理性失误
第二章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涵义及功能
    一、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涵义
        (一)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概念阐释
        1. 对教学决策的理解
        2.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阐释
        (二)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特征
    二、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功能体现
        (一) 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 推动实现教学决策的合理有效
        1. 伦理关照:教学决策合理性的重要保障
        2. 伦理回归:教学决策有效性的支持力量
        (三) 有利于促成教师的决策智慧
第三章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机制与障碍
    一、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机制探讨
        (一) 借助教师信念的推动作用进行规约
        (二) 基于教师责任的支撑作用进行规约
        (三) 通过教学制度的规范作用进行规约
    二、伦理规约教学决策所面临的现实障碍
        (一) 阻碍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教师因素
        1. 教师持有不合理的观念
        2. 教师的教学伦理意识缺失
        3. 教师形成负面的情感体验
        (二) 阻碍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教学特性因素
        (三) 阻碍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外部干扰因素
第四章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价值寻究
    一、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 教学决策的人道主义诉求
        1. 对“人道主义”的理解与定位
        2. 彰显“人道主义”的教学决策
        (二) 教学决策的公正诉求
        1. 教学公正的含义
        2. 公正诉求下的教学决策
    二、教学决策中的伦理冲突及其价值选择
        (一) 教学决策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表现
        1. 伦理冲突的含义
        2. 对教学伦理冲突的理解
        3. 教学决策中伦理冲突的表现
        (二) 通过价值选择应对决策中的伦理冲突
        1. 教师价值选择的基本方法
        2. 教师价值选择所需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实践诉求
    一、完善伦理规约教学决策所需的条件
        (一) 提升教师的教学伦理意识
        1. 教学伦理意识的水平层次
        2. 提升教师教学伦理意识的实践路径
        (二) 培养教师的道德思维能力
        1. 发展教师的道德想象力
        2. 培养教师的道德推理能力
        3. 重视教师的道德直觉
        (三) 利用教师的专业道德情感
        (四) 优化教学决策的伦理依据与文化氛围
        (一) 完善教学决策所依据的伦理规范
        (二) 形成支持教学决策伦理的学校组织文化
    二、践行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相关要求
        (一) 使教学决策取向始终体现伦理精神
        (二) 采取符合伦理要求的教学决策方式
        1. 采取民主化的教学决策方式
        2. 采取对学生负责的教学决策方式
        (三) 将伦理考量融入教学决策过程当中
    三、运用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实现策略
        (一) 重视教学决策中的倾听与沟通
        1. 教学决策伦理关照对倾听与沟通的诉求
        2. 教学决策活动中倾听与沟通的实施
        (二) 通过对话来优化教学决策活动
        1. 师生对话及其对教学决策的价值
        2. 对话伦理关照下的教学决策
        (三) 借助复杂性思维来进行教学决策
        1. 以复杂性思维来维护决策的伦理品性
        2. 基于复杂性思维来积极应对决策中的伦理冲突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谈语文层次教学的实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堪忧, 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二、分层教学的措施
    1. 教师授课的分层
    2. 对学生情感上的尊重
    3. 作业要分层
三、分层教学的实用性

四、让学生免受心灵伤害(论文参考文献)

  • [1]“逃离文化”视角下农村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现状及对策研究[J]. 刘彩萍. 新智慧, 2021(28)
  • [2]阿伦特“积极生活”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周安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教职工侵犯未成年学生人格尊严研究[D]. 罗驹. 西南大学, 2020(01)
  • [4]校园霸凌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以Q省H县W中学陶某某事件为例[D]. 孙瑄阳.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5]战后日本女作家战争观研究[D]. 王慧莹. 郑州大学, 2020(02)
  • [6]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实现研究[D]. 付有能. 西南大学, 2018(05)
  • [7]寄住农村孤儿院朝鲜族儿童学校生活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延边某孤儿院7名朝鲜族儿童为例[D]. 任路. 延边大学, 2018(05)
  • [8]伦理视域下的教学决策研究[D]. 凌鹏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9]校园欺凌:影响·致因·应对[J]. 王宏.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30)
  • [10]谈语文层次教学的实用性[J]. 唐美容. 文存阅刊, 2017(17)

标签:;  ;  ;  ;  

保护学生免受精神伤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