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专家组访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专家组访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专家组出访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李书予[2](2020)在《西北边疆地区地方政府安全治理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现代民族国家难以回避边疆安全问题。西北边疆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屏障,确保该区域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的实现。从当今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体制来看,西北边疆地方政府是边疆安全治理的主导力量,是西北边疆安全的推动者、维护者和执行者。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深刻影响着西北边疆地方政府安全治理的效果。由于西北边疆安全局势复杂,地方政府治理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特殊的民族宗教信仰情况、生态环境的劣势、信息技术发展的滞后、邪教蔓延等。在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表现出了在内部组织建设、联动社会组织和各族群众治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对于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维护和治理而言,我国地方政府能力的建设是维护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关键环节。切实解决好政府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有待加强、治理主体结构较为单一、公共危机治理体系预警预防机制建设相对不足等问题,是维护和巩固我国边疆安全的主要使命和基本方向。因化本文探讨西北边疆地方政府安全治理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区分西北边疆安全与其他区域安全、治理能力和安全治理能力,探究西北边疆面临的安全威胁,归纳地方政府应对安全威胁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并且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高宏[3](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马泰泉[4](2020)在《中国大地震(连载) 第七章 颤栗的冰山》文中指出溅着血泪的生存与毁灭的悲壮史诗石破天惊的大自然与人类命运的交响曲!(接上期)9.天籁之约:与吐尼亚孜真情对白像砖一样厚的《汉英维地球物理学词典》、《汉英维哈地震学词典》两部书,作者就是新疆地震局副局长吐尼亚孜·沙吾提。捧着这样厚的书,不能不对这位维吾尔族同胞钦然起敬。先听其声,他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可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音员张宏民媲美;再看其人,他英俊潇洒,有着纯正的维族血脉。时年50岁的吐尼亚孜在同龄人看来,尤其是在绽放得花儿一样红的姑娘眼里至少减免他10岁,正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好时候。

宋辉[5](2016)在《新疆喀什高台民居营造模式与现代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高台民居坐落于新疆喀什古城东南端高二十余米、长约四百米的高崖土台之上,是在有限的城市用地内生成、演进的具有鲜明西域特色的聚落。近年来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高台民居面临着社会与自然环境恶化、整体风貌破碎、地域与民族特色弱化、历史文脉断裂以及原住民外迁等严重问题。本论文在喀什古城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语境中探究与分析高台民居所积累的丰富营造经验,基于文献资料与现状实况,综合运用建筑测绘与田野勘察等信息收集和提取手段,对现存的454户高台民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勘察、测绘与调查,由此分析、研究了高台民居的形成原因,提出高台民居在干旱绿洲地区环山临河濒沙漠环境中、多民族与宗教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由自然空间、居住空间、宗教空间构成的三位一体空间以及以界、架、核、群四要素为主体的独具特色的团状内聚低层高密度集中式的平面格局和空间形态。并通过对高台民居各组成要素与结构的定量、定性分析,提出高台民居具有以天井庭院为中心的细胞式衍生繁殖的生成特点,得出高台民居的三种房屋营造细胞原型和十四种基本空间组织模式,揭示高台民居的气候适应模式,以及五种地域营造法则,并总结提出高台民居的现代适应性保护、更新策略,既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与聚落的研究成果,又为传统城市聚落保护与活化理论奠定了基础,对于实现多民族聚居区现代城市的稳定发展与和谐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示范性作用。

滕吉文,张永谦,司芗,马学英,闫雅芬[6](2013)在《新疆经济发展与资源、灾害和构筑西亚—西欧海陆大通道的思考》文中提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部边陲,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且聚居,金属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矿产十分丰富,在经济与文化上相对欠发达。其经济发展和建设在中国新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有着极大的潜力。目前,应当清晰地看到新疆的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尚处在一片混乱与无序之中,基础设施和研究、整体发展方针和科学布局尚十分不足。由于目前资源、能源勘探和开采进程仍属初期阶段,涉及的探查深度还很浅(即第一深度空间:0500 m),而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 m)的金属矿产资源尚有待勘探与探查环境的改善。当今在先进技术引进、应用和高新科技人才凝集力度上还急待增强和迅速发展与改善。还应当指出,新疆、特别是天山地震带具有发生大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这充分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已具备了必要条件,但尚不具备可实施的充分条件。当然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则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及二者有机的耦合和不断完善。为此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已为必然,且必将成为建设新疆的动力源泉。在这样的前提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的方针指导下,新疆应当怎样发展,本文简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中国西域安全、稳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轨迹与资源战略后备基地;(2)加强自治区与周边地带地震活动监测与抗震及预测;(3)打造喀什大商埠、构筑西亚—西欧海陆科技、商贸与文化交流大通道的思考;(4)强化自治区内一体化信息与传媒体系的一元化和和谐文化建设。

法赫利[7](2013)在《中国与中亚的关系(1991-2011年):合作与共赢》文中指出中亚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点地区,也是中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交往也已20年。20年来,中国对中亚的存在一定的战略思维:一是维持中亚的战略均势,防止中亚被单一力量主导。二是维护中亚的安全与稳定,防止中亚的安全问题向中国西部外溢。三是深化与中亚的经济合作,借此提升中国对中亚的影响力。在该战略思维的指导下,中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包括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为维护中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中国在过去20年的不同阶段对中亚采取了相应的政策:一是1991年12月至1997年9月建立睦邻友好关系阶段;二是1997年9月至2001年6月加强能源、经贸和安全合作阶段;三是2001年6月至今在双边和上海合作组合框架下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与中亚的哈、吉塔、乌、土以及阿富汗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共同致力于推动双边和地区的安全与发展。中亚五国及阿富汗也从发展对华关系中获益,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打击三股势力和人文合作得到中国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冷战后,中俄美关系无法像冷战时代一样具有全面的全球战略影响,但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问题领域,中俄美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亚地处连接欧洲、亚洲、中东和南亚的十字路口,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和宗教关系复杂,在欧亚地缘政治中地位十分重要,冷战后中俄美三角博弈在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中俄美在中亚的博弈也对中国与中亚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近年来,中国与阿富汗关系发展顺利,中国为阿富汗的重建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阿富汗也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中国与阿富汗关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是对维护中国西部边疆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对维护中国进口中亚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对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四是对提升中国负责人大国形象具有积极意义。尽管中国与阿富汗关系发展势头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对中阿关系发展的挑战:一是阿富汗的安全问题困扰中阿间的经济合作;二是西方的阿富汗政策对中阿关系形成挑战;三是对阿富汗援助和参与阿富汗重建问题考验中阿关系的发展。

侯颖[8](2012)在《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研究与设想》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5月17号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大实施沿边开放力度,加快新疆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努力把新疆打造成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基地。新疆对外开放被提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5月2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着重提出将新疆打造为西部经济增长极和向西开放桥头堡。阿勒泰地区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有着与周边国家展开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与口岸优势。阿勒泰地区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北与蒙古国接壤,有四个国家一类口岸分别是中哈边境的吉木乃口岸和阿黑吐别克口岸、中蒙边境的塔克什肯口岸和红山嘴口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俄、中哈相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中蒙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大背景下,四国的经济联系和友好合作有了长足进步。在2000年中国新疆提出了将各自边境的六个地区开展合作,得到了其他各方的认同和支持,六个地区分别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地区、俄罗斯联邦的阿尔泰共和国和阿尔泰边疆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东哈萨克斯坦州以及蒙古的巴彦乌列该省和科布多省。由于四国是由阿尔泰山脉相连接,所以将此区域合作命名为阿尔泰次区域合作。阿尔泰次区域合作区自2000年成立以来在科技、生态与环境保护、口岸与道路建设、教育、经贸、旅游等领域展开合作。本文选择将旅游领域作为论文的研究方向。首先,在阿尔泰次区域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密集,有发展旅游合作的硬件条件。其次,旅游合作将会带来次区域人员流动的增加,将加深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有利于发现更多、更好的贸易与投资合作机会,形成旅游促进贸易与投资,贸易与投资促进旅游的良性互动效应。为了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的顺利开展,本文提出了建立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区,针对旅游合作区成立后的管理问题,通过研究国内的景区托管理论,提出了将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区托管经营的设想。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区跨四国边境,四国对于出入境管理制度并不统一,不利于人员的自由流动,本文通过对四国现有出入境管理法律和双边协定的研究,针出入境手续便利化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免签证”制度的设想。

赵晓佳[9](2011)在《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义的“中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包括今位于阿富汗、中国西部、印度北部、东北伊朗、蒙古、巴基斯坦以及今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狭义的“中亚”,在苏联解体后,主要指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的范围。本文中的“中亚”即狭义概念所指的上述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彼此的交流有着不同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数千年交往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各族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民族亲缘关系是当今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深厚基础和背景。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各领域的友好交流合作得到了更全面、深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与独立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进入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崭新时期。全文由导论、上篇、下篇和结语组成,约25万字。导论第一节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节界定本文中“中亚”和“西域”的地理范围。第三节介绍中亚五国的基本情况。上篇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第一章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考古学研究证明了远古时期中国北方与中亚北部原始文化之间的联系。《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籍中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已有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第二章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汉武帝时期张骞在中亚地区的外交活动建立起中国与中亚诸古国的直接联系,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割据政权仍与中亚地区保持了政治上的联系。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来自中亚的一批高僧为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贡献。第三章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进入鼎盛时期。唐朝对西域加强控制和管理,尤其是西域和中亚地区并入唐朝版图,中原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中亚诸国与唐朝间密集的人员往来、大量的通贡事实、贡赐物品的丰富反映出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密切。这一时期,大量中亚粟特人迁入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宗教、艺术、文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章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宋朝中原与中亚的交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1、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西辽契丹人统治中亚,汉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深刻。2、中亚萨曼王朝和我国喀喇汗王朝所属的中国西部地区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蒙元时期是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蒙古人创立了欧亚统一的政治空间和民族融合新环境。这一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1、我国内地与中亚察合台等汗国的往来与交流。2、伴随着蒙古人的几次大规模征服活动,大量中亚各族居民迁入中原地区,对元代社会和中国民族结构产生了影响。第五章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中亚帖木儿王朝统治的130多年中,始终与明朝保持了频繁的使臣往来和贡赐形式为主的贸易关系,文化上的交流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清代中期清政府重新统一了天山南北,中亚哈萨克、布鲁特中的部分部落归附于清朝,并与清朝保持了密切的贡使往来和贸易关系。清朝与哈萨克、浩罕之间的贸易对当时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和中亚与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六章辛亥革命以后直至中亚五国独立之前,中国与俄属及前苏联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苏联解体以前的近一个世纪中,中亚地区作为俄国和苏联的组成部分,与中国政府没有直接的交往。然而,与中亚毗连的中国新疆地区在此期间仍先后与俄国和前苏联保持了联系,尤其是贸易关系。新疆与中亚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关系由于二十世纪政治风云的变幻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下篇中国与独立后中亚五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第一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保持着高层领导人、议会、政党、政府部门等各层面的频繁交往,经常就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交换意见,互信不断加深。在政治领域积极的交流合作成为各领域有效合作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关系到彼此的核心利益。作为近邻,中亚地区的安全与中国的安全,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安全息息相关。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安全领域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为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作出了贡献。第三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各领域合作中居中心地位。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和发展经济合作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决定了彼此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以来,经济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第四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对于发展中国与中亚地区持久、稳定的睦邻关系来说,文化交流承载着比其他领域合作更重大的使命。中国与中亚国家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断推进人文领域合作。尤其是近年加强了文化教育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需要有长远规划的工作。第五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交流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建立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展开了多边交流合作的平台。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进行了安全、经济、人文领域合作机制和法律基础建设,并在组织框架内开展了初步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符合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结语通过各章的研究,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总体特点,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展的一些特点作了简要总结,主要观点包括:1、中国与中亚地区数千年的交往基本上是和平交往的历史。2、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的历史是与丝绸之路密切交织、不可分割的历史。3、中国与中亚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亲缘关系是今天开展友好交流的积极因素。4、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各封建王朝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交流以宗藩关系为基础、贡赐往来是主要的交流形式。5、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关系是完全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尽管如此,中国在今天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中,仍应防止“大国主义”、“大民族主义”以及部分国人的盲目自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各领域的交流中,应该使中亚国家得到充分的尊重的重视。6、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交流自古至今一直处于各种关系的中心地位。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经济交流的延续。7、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还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鉴于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存在的中国“走出去”的多,中亚“走进来”的少的状况,中国应防止文化交流的单向发展,以免给“中国威胁论”鼓吹者以口实。

刘宏杰[10](2010)在《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伴随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祸害和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加之三股势力在境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大肆破坏现有社会秩序,严重影响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着眼于边疆民族地区客观实际,试图分析各类突发事件爆发的根源及其特征,并对边疆民族地区当前应急机制进行剖析,并从总体上设计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构建的框架体系,分析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其应对思路等。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本文全文共分六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并对文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说明了本文的写作框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基本概况及当前面临的安全隐患、突发事件表现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了解边疆民族地区概况是进行应急机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应急机制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于各类突发事件的归纳汇总则有利于对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总体态势加以把握,进而从整体上提出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应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主要从应急预案编制实施、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应急预防预测与预警机制建设、应急指挥与协调机制、应急保障机制、应急参与机制等六个方面考察了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的总体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建设的特殊性,阐明了可能遇到的困难。第四部分,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的构建环境及任务的特殊性,本部分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大安全观下建构应急机制的建议,并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测评指标体系。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应急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从应急法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应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事后恢复重建等六大机制着手建构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的观点。第五部分,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当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暴露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将信息监测与疏导机制、应急联动机制、应急培训机制、外部介入引导机制列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第六部分,即本文的结语部分,简单地回顾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总结了本文研究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工作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专家组出访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专家组出访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西北边疆地区地方政府安全治理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边疆安全治理的相关研究
        (二)西北边疆安全治理的相关研究
        (三)地方政府安全治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西北边疆地方政府安全治理能力基本理论概述
    一、“边疆地方政府安全治理能力”概念的界定
        (一)西北边疆
        (二)地方政府
        (三)安全治理能力
        (四)地方政府安全治理能力
    二、西北边疆地方政府安全能力建设的意义
        (一)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意义
        (二)西北边疆地方政府安全治理的重要意义
        (三)西北边疆地方政府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当前西北边疆地区安全取得的成就与所面临的挑战
    一、西北边疆地方政府安全治理取得的成就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发的安全威胁
    三、国内外敌对势力所造成的政治安全威胁
        (一)西北边疆宗教极端主义蔓延
        (二)民族分裂势力活跃
    四、信息化时代下文化安全遭遇挑战
    五、生态安全形势严峻
第三章 西北边疆地方政府安全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西北边疆地方政府安全治理所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二)组织体系整合能力不足
        (三)多元治理主体网络建设滞后
        (四)突发性公共危机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二、西北边疆地方政府安全治理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专业人才缺乏
        (二)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
        (三)监督落实不到位
第四章 提升西北边疆地方政府安全治理能力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人员素质,优化干部队伍
        (一)扩充专业人员配备,加大引进力度
        (二)着重打击“两面人”
    二、完善西北边疆地方政府内外部机制
        (一)完善跨政府部门协调治理机制
        (二)架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
    三、完善西北边疆地方政府的预警机制
        (一)健全生态预警机制
        (二)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三)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
    四、应用先进信息科技助力西北边疆地方政府安全治理能力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3)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4)中国大地震(连载) 第七章 颤栗的冰山(论文提纲范文)

9.天籁之约:与吐尼亚孜真情对白
10.“红杏出墙”:沉默的天山潜伏着多少神奇的力量

(5)新疆喀什高台民居营造模式与现代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灾害的威胁
        1.1.2 城市特色危机
    1.2 学术研究现状与研究基础
        1.2.1 伊斯兰建筑的研究现状
        1.2.2 新疆喀什高台民居的研究现状
        1.2.3 已有的研究课题与研究基础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4 论文框架
2 新疆喀什地区环境特征综述
    2.1 新疆喀什地区的自然环境
        2.1.1 环山濒沙漠高台式地形地貌
        2.1.2 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2.1.3 冰川雨雪、泉水汇集的水文资源
        2.1.4 多样化的动植物
    2.2 新疆喀什地区的社会环境
        2.2.1 中西古今的交通枢纽
        2.2.2 高密度集中的人口
        2.2.3 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3 新疆喀什古城历史及高台民居成因
    3.1 相关概念
        3.1.1 疏勒与喀什噶尔
        3.1.2 喀什噶尔旧城、喀什老城区与喀什古城
    3.2 喀什古城的历史变迁与高台民居
        3.2.1 喀什古城形态的历史源流与影响因素
        3.2.2 新疆民居的类型
        3.2.3 高台民居的形成原因
4 新疆喀什高台民居的聚落形态
    4.1 喀什古城与高台民居的聚落形态构成要素
        4.1.1 聚落与聚落形态
        4.1.2 自然要素:山水格局、沙漠绿洲、高台盆地
        4.1.3 人工要素:涝坝、城墙、建筑、街巷、广场、植物
    4.2 喀什古城与高台民居的聚落空间格局
        4.2.1 喀什古城的聚落自然、人格、宗教空间
        4.2.2 高台民居的界、架、核、群
    4.3 高台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4.3.1 房屋的构筑:建筑空间形式
        4.3.2 居所的延伸:庭院空间布局
    4.4 高台民居建筑的营造技术
        4.4.1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4.4.2 建筑构造:因地制宜
        4.4.3 装饰艺术:西域风情
5 新疆喀什高台民居的营造模式
    5.1 高台民居的空间构建模式
        5.1.1 最基本建构细胞模式
        5.1.2 从基本建构细胞到聚落
        5.1.3 高台民居空间实例解析
    5.2 高台民居的气候适应模式
        5.2.1 遮阳和防辐射
        5.2.2 通风与防沙
        5.2.3 隔热与低热容处理
        5.2.4 “自我循环”
    5.3 高台民居的地域营造法则
        5.3.1 逐水而居、就近原则、择高建房
        5.3.2 高密度、团状紧凑式、集中布局
        5.3.3 细胞繁殖、灵活多变、网状细胞核同构
        5.3.4 因势构屋、生产生活相结合
        5.3.5 外简内秀、高墙窄巷、平屋顶构筑
6 新疆喀什高台民居的现代适应性保护、更新策略
    6.1 相关概念
    6.2 高台民居的价值评估
        6.2.1 历史价值
        6.2.2 艺术价值
        6.2.3 科学价值
        6.2.4 价值启示
    6.3 喀什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政策与实践
    6.4 高台民居及其周边空间环境风貌保护、更新策略
        6.4.1 原样保护:原址加固
        6.4.2 保护风貌:原址回迁
        6.4.3 传承风貌:原址新建
        6.4.4 协调风貌:毗邻新建
        6.4.5 再现风貌:异地新院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的不足与前瞻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及来源
    图纸目录及来源
    表格目录及来源
附录
    附表1 从2012年到2015年3月10日我国6级以上地震情况统计表
    附表2 从2012年到2015年3月10日新疆地区4.5至6级地震情况统计
    附表3 高台民居的相关文献信息
    附表4 新疆喀什维吾尔民居现有的研究成果整理汇总信息
    附表5 中国传统民居各类型分布与特征
    附表6 新疆喀什部分时段的地图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科研工作及研究成果

(6)新疆经济发展与资源、灾害和构筑西亚—西欧海陆大通道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西域安全、稳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轨迹与资源战略后备基地
    2.1 形势和背景
        2.1.1 中国陆内金属矿产资源概况
        2.1.2 新疆矿产资源概况
        (1)区域地质背景
        (2)蛇绿岩带广为分布
        (3)新疆区域金属矿产资源分布
        (4)欧亚大陆的岩浆活动
    2.2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的高度集中与整合是新疆跨越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轨迹
        2.2.1 当今十分混乱的掠夺式开采
        2.2.2 矿业的高度集中整合乃必然发展轨迹
    2.3 必须引入高、新科技和杰出科技人才
        (1)杰出科技人才乃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所在。
        (2)高、新技术的应用是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 加强新疆自治区与周边地带地震活动监测和灾害预测
    3.1 全球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特征
    3.2 新疆及邻区新构造运动强烈
        3.2.1 新疆火山活动与发生强烈地震的历史背景
        3.2.2 新疆与周边地带近年来强烈地震的发生与危险区(带)
        3.2.3 新疆地域存在着发生6~7级左右强震的活动背景
        3.2.4 新疆与邻域可能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4 打造喀什大商埠及构建西亚—西欧科技、商贸与文化交流大通道的思考
    4.1 建立以喀什为中心的西亚大商埠是时代与发展的需要
    4.2 东西亚的发展需要上海合作组织
        4.2.1 合作组织各国与相邻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将更加稳固
        4.2.2 经贸合作与共同繁荣呈现了优势
    4.3 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与振兴东亚的启迪
    4.4 上海合作组织的团结、协作与共识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和世界科平的重要保障
        (1)特点
        (2)加强成员国之间友好合作的具体措施
    4.5 来自上海合作组织第12次北京峰会的启迪
5 加强自治区内一体化信息与传媒体系和统一和谐文化建设
    5.1 新疆境内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字和传媒的统一
    5.2 加强俄语和英语的教育
    5.3 统一中文与普通话教育,加强俄文、俄语和英文、英语的教育和学习是人才培养和繁荣的需要
6 结语

(7)中国与中亚的关系(1991-2011年):合作与共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中国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中国对外战略中的中亚
    第一节 中亚地缘政治的变迁及大国在中亚权力关系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
        一、安全利益
        二、经济利益
    第三节 中亚五国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
    第四节 中国在中亚的外交优势与不足
    第五节 中国中亚政策的历史脉络
        一、睦邻友好关系阶段
        二、加强能源、经贸和安全合作阶段
        三、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阶段
第二章 中亚国家的发展及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关系
    第一节 中亚国家发展模式选择与社会转型探索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
        二、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
        三、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关系
        四、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关系
        五、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关系
        六、中国与阿富汗的关系
第三章 中俄美在中亚的战略博弈
    第一节 美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
        一、安全利益
        二、能源利益
        三、西方式民主理念传播的利益
    第二节 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利益
    第三节 中俄美在中亚的战略博弈
        一、中俄美在中亚的反恐博弈
        二、中俄美在中亚的经济与能源博弈
第四章 中国与阿富汗的战略关系
    第一节 中国发展对阿富汗关系的战略意义
        一、对维护中国西部边疆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二、对维护中国进口中亚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四、对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节 阿富汗当前的形势
        一、重建进程依旧困难
        二、美国从阿富汗撤军面临挑战
        三、塔利班恐怖组织影响力继续上升
        四、毒品危害继续扩大
    第三节 中国发展对阿富汗关系的挑战
        一、阿富汗的安全问题阻碍了中阿的经济合作
        二、西方的阿富汗政策对中阿关系形成挑战
        三、对阿富汗援助和参与阿富汗重建问题考验中阿关系的发展
第五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俄罗斯、中亚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利益诉求和态度
        一、中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利益诉求
        二、中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态度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国与俄罗斯关系
        一、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利益诉求
        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国与俄罗斯关系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
        一、中亚国家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利益诉求
        二、中亚国家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态度
        三、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与中亚关系大事记
后记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研究与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阿尔泰次区域合作的历程
        一、“阿尔泰次区域”的含义和界定
        二、阿尔泰次区域合作的提出及发展历程
    第二节 阿尔泰次区域经济合作态势分析
        一、阿尔泰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二、阿尔泰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的现实分析及意义
        一、阿尔泰次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
        二、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看阿尔泰次区域旅游业发展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旅游便利化的法律制度
        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阿尔泰区域合作机遇
        二、上海合作组织中与旅游相关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阿尔泰次区域合作的法律概况
        一、中俄哈蒙为促进次区域合作的相关立法
        二、阿尔泰次区域各方签订的双边协定
    第三节 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原则
        一、国民待遇原则
        二、市场准入原则
第三章 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管理机制的法律设想
    第一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管理模式借鉴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概况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管理模式
    第二节 构建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区托管经营的制度设计
        一、景区托管经营理论
        二、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区管理经营制度设计
第四章 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出入境管理的特殊法律构想
    第一节 四国关于出入境管理的法律制度
        一、中俄关于双方公民往来的法律规定
        二、中哈关于双方公民往来的法律规定
        三、中蒙关于双方公民往来的法律规定
    第二节 建立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免签证”制度的设想
        一、国家间免签证制度的一般做法
        二、建立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免签证”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9)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关于论文的选题、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关于“中亚”和“西域”的概念及其在本文中的含义
    第三节 中亚各国概况
上篇:中国与中亚地区历史上的友好交流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
        第一节 史前时期中国与中亚之间文化联系的踪迹
        第二节 先秦文献中所见的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
        第三节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
        第一节 简述两汉对西北边疆的开拓和治理
        第二节 两汉与中亚诸国的往来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与中亚地区的往来
        第四节 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节 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
        第一节 隋朝对西域的经营及与中亚地区的交往
        第二节 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及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关系
        第三节 唐朝与中亚地区之间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
        第四节 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第一节 宋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第二节 蒙元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关系
        第一节 明朝与中亚帖木儿王朝的友好交往
        第二节 清代中期与中亚各汗国之间的往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辛亥革命后到中亚五国独立以前中国与俄属及苏联中亚 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新疆与俄(苏)属中亚的往来交流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疆与苏联中亚地区的交流合作
        本章小结
下篇: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五国的友好交流
    第一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
        第一节 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发展彼此间关系的原则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政治方面各层次的友好往来
        第四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文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问题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安全交流与合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为发展双边经济贸易合作所做的努力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贸易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任重道远的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领域合作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体育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民间友好交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合作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
        第四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语: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友好交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10)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内涵
        (二) 应急管理与应急机制
    三、相关研究动态
        (一) 国内外有关应急管理体系及应急机制的研究
        (二) 边疆民族地区相关问题的研究动态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边疆民族地区概况及一般危机情境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基本概况
        一、行政区划及特点
        二、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状况
        三、人口、民族与宗教基本状况
    第二节 环境安全与自然灾害
        一、生态破坏严重,生存环境恶化
        二、自然灾害频发,危害严重
    第三节 经济发展现状与经济安全问题
        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隐患与问题
        三、经济发展"铁三角"及金融安全问题
    第四节 社会发展现状与公共安全
        一、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现状及不足
        二、当前边疆民族地区潜藏的其他社会安全隐患
    第五节 跨境犯罪问题严重,影响恶劣
        一、非法走私贸易问题
        二、毒品犯罪问题
        三、非法移民问题
第二章 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现状及其特殊性分析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现状
        一、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情况
        二、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现状
        三、突发事件预防、预测与预警机制现状
        四、政府应急指挥协调机制现状
        五、应急保障机制现状
        六、应急参与机制现状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建设特殊性
        一、安全形势严峻,应急机制责任重大,意义特殊
        二、客观条件限制,创构应急机制难度大,任务艰巨
        三、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对应急机制资源整合能力要求高
        四、宗教文化及民族风俗因素影响广泛,对应急机制创新性要求高
第三章 基于大安全观视角下的应急机制
    第一节 大安全观及其对应急机制诉求
        一、大安全观基本界定
        二、大安全观下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大安全观对政府及边疆民族地区应急管理机制的诉求
    第二节 大安全观下边疆民族地区应急体系及机制的建构
        一、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法制的完善
        二、边疆民族地区政府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
        三、边疆民族地区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四、边疆民族地区应急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建构
        五、边疆民族地区应急处置机制及其实现途径
        六、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恢复与重建体系的构建
第四章 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关键环节及创构思路
    第一节 构建多系统应急信息监测与疏导机制
        一、信息监测与疏导机制的意义及当前存在问题
        二、多系统、网络化政府安全信息传播与疏导体系的构建
        三、高度重视对互联网信息监控体系的建设
        四、完善信息发布制度,确保信息连续一致
        五、注重宣传媒体的正面导向功能,建立健全政府应急信息科学疏导机制
    第二节 构建民族地区特色的应急联动机制
        一、应急救援中的联动机制的构建
        二、完善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
    第三节 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应急培训机制
        一、多元培训体系的构建
        二、政府对应急培训的支持与激励机制
    第四节 构建外部介入引导机制
        一、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中的外部环境介入
        二、边疆民族地区外部环境介入的处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专家组出访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西北边疆地区地方政府安全治理能力研究[D]. 李书予.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4]中国大地震(连载) 第七章 颤栗的冰山[J]. 马泰泉. 防灾博览, 2020(01)
  • [5]新疆喀什高台民居营造模式与现代适应性研究[D]. 宋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6)
  • [6]新疆经济发展与资源、灾害和构筑西亚—西欧海陆大通道的思考[J]. 滕吉文,张永谦,司芗,马学英,闫雅芬. 中国地质, 2013(05)
  • [7]中国与中亚的关系(1991-2011年):合作与共赢[D]. 法赫利. 山东大学, 2013(10)
  • [8]阿尔泰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研究与设想[D]. 侯颖. 新疆财经大学, 2012(04)
  • [9]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D]. 赵晓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10]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D]. 刘宏杰.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专家组访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