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

一、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樊龙[1](2020)在《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十年来,BIM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当前道路领域在学习与引进BIM技术同时却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高速公路的设计不仅包括线形设计,路面设计也是重要环节。路面设计离不开结构分析,目前BIM环境中却缺少与设计同步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功能。另一方面,在施工中更多的是利用BIM进行动态模拟与过程展示,却很少建立BIM为基础的可视化施工质量管控,以及相应的质量预警体系,很难应对工程后期频繁的变更以及施工质量问题。在养护阶段,由于病害数据量大,信息存储困难,文本调阅耗时,很难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估算。此外,对于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整合,模型归档,统一管理,依然缺少完善系统的信息平台,使得高速公路服役后期管理难度大,数据调取困难。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当前道路BIM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分别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养护阶段,以及搭建信息平台等四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基于BIM的典型沥青路面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研究。首先确立Revit作为主要建模软件,通过建立公制常规模型族的方式完成了沥青路面基础模型的创建。然后总结了国内典型沥青路面组合形式,并通过基础模型的参数调整完成了典型沥青路面的三维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Dynamo编程进行了BIM软件的二次开发,完成了在BIM中的三维路线自动设计,然后将结构分析公式以Python语言的方式写入Dynamo程序中,并将设计参数与结构分析参数进行串联,实现了在BIM环境中设计与结构分析的同步进行。此外,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结构分析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数据中转接口,将参数化的BIM模型以数据文件格式导入ABAQUS中,通过借助外部有限元软件计算的方式实现了基于BIM-ABAQUS的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精确分析。(2)进行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研究。首先采用Dynamo编程创建了能够从Excel自动读取数据的节点程序完成了地质模型创建,然后进行场地模型布置,最后通过Navisworks完成沥青路面施工的模拟。接下来以智能压实技术为基础,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压实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通过MATLAB用最小标准差的方式将压实参数进行区域划分,以代表性压实度参数建立了基于BIM-GIS的沥青路面的压实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将智能压实获取的质量参数以直观可视的图像表达取代传统的数据繁多读取困难的Excel表达。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以专家打分的方式通过C#语言编程建立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可视化评估程序。最后本文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典型的级配离析病害为研究对象,结合图像处理采用基尼不纯度模型建立了基于图像识别的沥青路面级配离析病害参数获取,并将图像识别结果反馈到三维的BIM模型中建立预警提示,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离析质量状况预警体系。(3)针对养护阶段的BIM技术应用不足,开展了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研究。为构建基于BIM的参数化病害模型,首先采用Context Capture利用三维重构技术重构了沥青路面病害的三维模型。另一方面,针对局部病害利用Revit建立基础参数模型的功能,直接在BIM模型中建立三维的病害模型然后进行病害纹理贴图,实现病害的精细建模。然后将完成的参数模型导入到道路总体模型中,实现病害尺寸参数在BIM模型中直接测量获取,同时建立关注点,详细记录病害的其他关键信息方便后期查询。在此基础上,接下来是建立基于BIM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首先结合江苏省历年的养护资料建立不同养护措施的平均费率,通过三维道路模型中的病害信息建立养护成本估算程序。然后结合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与养护设计规范,以SRI、RQI、PCI、RDI等公路技术状况评价指标对上述建立的养护成本估算程序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了基于数据式与三维病害图像相结合的沥青路面自主养护决策模型。(4)开展了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信息平台的研究。建立了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模式,并对采集的数据建立了基于IFC格式的信息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DW网页编程软件,建立了基于全生命周期BIM式数据采集的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信息平台主体部分包括密码式的加密窗口登录界面,平台主页总体信息概况以及大类目录标签,视频与模型文件存储查询专区,数据文件详细资料归类专区等。

刘文[2](2019)在《重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病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庆市地处西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高速公路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建高速公路约3000公里。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过程中,重庆也出现了与全国其他地区类似的路面早期损坏和耐久性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的畅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发挥。同时重庆地区同时兼具了山区、高温、多雨这三个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非常不利的地理气候条件,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抗滑、抗水损坏等性能提出了特别严峻的要求。本文从重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现状入手,通过对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资料的收集、现场路况的调研、现场芯样的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现场路面结构温度的实测以及往年交通量数据的收集等工作,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收集整理了重庆和其他省份已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及参数,分析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发展的变化;然后对渝长路、长万路、渝黔路二期、渝邻路做了现场病害调查并进行了取芯,分类统计了各种病害的数量、位置等;再对取回的芯样进行室内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其次对交通流量进行了调查分析;最后综合分析重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病害的类型、产生原因并得出结论:(1)重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状况整体良好,但是在各条高速公路中基本均存在情况较差的个别路段;(2)导致重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各类病害的原因主要有:结构设计不具针对性——存在特殊交通吸引点的路段、长大纵坡路段,尤其在上述两种因素叠加的路段,未能进行特殊设计;交通荷载的组成中重载比例大(25%~30%的重载比例)、超载率大;早期高速公路采用的沥青的软化点相对均偏低,除上面层采用的改性沥青基本满足路面结构的内的温度要求外,中、下面层均存在路面结构内的温度高于沥青软化点的现象,该现象是导致部分路段出现严重车辙的主要因素;根据上述原因的分析,重庆高速公路建设与养护方面均进行了相关改进,例如,超载的严格控制、中面层采用改性沥青等。(3)施工过程中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压实度偏低、或压实度不均匀是造成早期的水损害、(纵、横向)裂缝的主要原因;修养护不及时、养护措施不恰当,使得出现了裂缝、唧浆、剥落等早期病害的现象不能进行及时处理、维修后的路段不久之后又发生同样的病害;控制好原材料质量、把好施工质量关,对工程质量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刘旭[3](2019)在《路面结构中火山灰复合改性HMA的粘弹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基本建成,当下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实现路面结构的长寿命。我国高等级路面结构的特色是采用半刚性基层的沥青路面。现今,影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已经从早年因水损害引起的网裂、龟裂变为以车辙、低温开裂及反射裂缝为主要损坏形式。其中,发生在半刚性结构中的流动型车辙问题日益严重,并出现一些值得思考的工程现象:传统认识中以上、中面层为主的车辙变形,出现向以中、下面层为主的转变;同时车辙的主要形式由以压密后路表下凹变为车轮下方沥青层向两侧挤压、隆起。而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关键因素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倒装结构特性。传统的层位分工思想主要针对的是采用柔性基层的顺装结构。但在倒装结构中,主要早期病害的成因及特点都已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倒装结构的特点提出有效控制路面损坏的技术对策是半刚性路面实现长寿命的前提。本文首先重点讨论了倒装结构的应力重分布现象,提出应力重分布与高温、重载的耦合作用是导致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出现流动型车辙的主因。同时结合试验路数据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类型对沥青层变形发展的影响,并指出倒装结构因素使面层的沥青混合料(hot-mixed asphalt,HMA)相比在顺装结构中更易出现非线性行为,并反映在力学参数上。同时进一步分析得出倒装结构中沥青层需要兼顾高、低温性能的认识,并基于HMA的细观组成阐述了针对倒装结构的特点从胶浆层面改善HMA路用性能的原因。其次,本文系统分析了基质沥青与SBS(styrene-butadiene-styrene)改性沥青的粘弹特性差异,及其与路面高、低温使用性能的联系;同时,对涉及基质沥青与改性沥青的统一性能评价方法进行了理论探索。此外,基于吉林省火山灰研究课题选取典型火山灰与SBS改性沥青或基质沥青组成复合胶浆,通过DSR(dynamic shear rheometer)测试论证了复合改性技术对于改善沥青胶浆高、低温性能的有效性,并结合对火山灰颗粒的微观试验分析讨论了火山灰复合改性的微观机理。然后,在胶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全温动态模量试验、低温三点小梁弯曲试验以及高温贯入试验,综合评价了以火山灰作为细填料的改性及非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在试验中发现,火山灰细填料可以使SBS的改性效果相比使用矿粉进一步提高;但是,火山灰细填料无法脱离SBS改性沥青而单独提高混合料的性能。此外,具有良好颗粒特性的火山灰细填料可以充分发挥SBS的改性效果并使得HMA的高、低温性能同时得到改善,表现在低温下极限变形与破坏强度的提高,高温下模量增大且粘性蠕变减小,同时材料的抗剪强度也得到改善。本文以复合改性为契机,讨论了半刚性沥青路面实现长寿命的材料对策。此外,本研究基于光纤光栅量测技术,实现了在中、高温及动载下HMA的轴向变形与侧向变形的实时量测。一方面,探索了沥青混合料复数泊松比的量测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重复加卸载试验,将沥青混合料的总应变分解为弹性应变、粘弹性应变及粘塑性应变三部分,并得到了各类变形对应的侧向与轴向应变比值;并发现HMA的永久变形与材料的泊松比存在一定相关性,且基质沥青与改性沥青的粘弹性与粘塑性行为差异明显。最后,综合讨论了半刚性路面对于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要求,提出层位组合设计中的材料参数协调原则。

刘晗[4](2019)在《基于渗透再生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有重大意义。其中沥青路面具有行车安全舒适、噪音低、抗磨性强、养护方便等优点,在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随着全国路面通车里程的迅速增长和道路服务期的延长,我国沥青路面的发展从建设高峰期逐渐转变成建设与养护并重的时期,沥青路面的养护日益重要。传统路面修复存在资源浪费、成本高、污染环境等问题,而基于渗透再生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具有很多优势,该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省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有限养护资金有效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从而达到修复路面早期病害的目的。基于此,论文对基于渗透再生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的作用机理、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展开研究。论文首先总结了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类型及原因,对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养护时机及常见养护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此提出基于渗透再生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的适用条件;然后结合沥青老化及再生机理,提出再生剂的技术性能要求,并通过室内试验检测评价了三种再生剂(Ⅰ型、Ⅱ型、Ⅲ型)的渗透性能和抗老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渗透速率随渗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同时Ⅰ型再生剂的渗透性及抗老化性均最佳。其次,论文对再生剂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即向老化改性沥青中以外掺法按不同质量比(2%、4%、6%、8%、10%)分别加入三种再生剂得到再生改性沥青,通过检测再生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并借助DSR、BBR仪器检测其流变性能,评价再生剂对老化改性沥青的再生效果,并确定三种再生剂的最佳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再生剂对老化改性沥青具有明显的再生作用,再生后沥青针入度和延度均有所增加,软化点得到降低,最佳再生剂用量为68%;同时抗疲劳性能及低温抗裂性能得到提高,但高温抗变形能力下降。通过对改性沥青进行多次老化及再生试验,检测各阶段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发现二次再生沥青的基本性能稍弱于一次再生沥青的基本性能,验证了多次再生的可行性,并建议二次再生的再生剂用量在一次再生用量的基础上提高4%。最后,为验证再生剂的实际应用效果,论文结合昆山大直港桥和金鸡河大桥试验路,介绍了基于渗透再生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流程,并对试验路渗水及抗滑数据进行跟踪监测,回收再生前后沥青进行性能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渗透再生的预防性养护技术能够改善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同时能够有效封闭路表裂缝,降低渗水系数,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经济性高。

毛竹[5](2019)在《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分析及养护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高速公路货运量也由此逐年增加,大型、重型车辆更是逐渐增加,超载、超限等现象频繁出现,再加上受天气影响,缺少优质原材料如碎石、沥青和结构设计等原因,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损害。这不但严重影响过往车辆的安全舒适和道路的通畅等路面使用性能,而且道路会因为相关问题处理的不及时、不适当发生结构性破坏,从而使道路的使用寿命严重降低,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及时、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来预防、治理路面出现的各类病害,不断提升道路的服务能力。本文以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相关检测和维修为实例,系统的总结归纳了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现的轻微型裂缝类、严重型水破损类、特殊型局部变型车辙等各类病害以及形成原因,在广泛调研了国内外在研究治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各类病害的最新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沥青路面检测设备如全自动弯沉检测车、平整度检测车、雷达厚度检测仪等完成相关指标检测,采用较为完善的检测评定方式对昌九高速公路高速沥青路面状况进行评价,确定路面破损程度,评估路面病害状态,提出昌九高速沥青路面病害预防及处置措施,针对裂缝、坑槽、车辙、沉陷等病害提出结合面层、基层和路床同时补强的处置的方案。本文对沥青路面的热再生技术展开深入的探究,针对昌九高速公路局部路段采用就地热再生进行维修并取得显着效果,在不断探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引进国外或省外先进理念进行养护维修的同时,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平时养护过程中很多问题,让现有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工作变的更加高效、规范和科学,从而大大的提升了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和性能。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昌九高速公路,从不同角度对造成沥青路面病害的原因、防治等情况展开探究,结合沥青路面养护中常规思路,并在尽可能的利用原路面铣刨的再生料基础上,且从产生病害各类影响因素出发,提出既能够开源节流,又适应现有环保环境就地再生利用方案,并形成昌九高速路沥青路面相关科学养护措施。总结全文,主要结论有如下:(1)系统归纳总结现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存在的主要病害,如有轻微型裂缝类、严重型水破损类,特殊型局部变型车辙等,我们通过病害表现形式、实际检测数据佐证,可以对病害的成因初步进行分类及分析,为后续养护施工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2)国内现有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体现相对比较完善,可以对高速沥青路面状况进行相关评价等级,且国内配套的沥青路面检测设备如全自动弯沉检测车、平整度检测车、雷达厚度检测仪等都能够快速有效的完成相关指标检测,并形成系统数据。能够对我们养护施工、病害处理分析创造前提条件。(3)通过对昌九高速公路早期建设条件、周边客观环境、通行车辆、病害表现等展开针对性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早期建设施工标准较低,采用的源材料要求随意,碎石强度和沥青老化都不满足现有规范要求,早期施工落后的摊铺、碾压及相关检测监控设备无法达到理论设计值,且日趋增加的大型载重车辆,江南地区长时间雨季侵蚀,夏季高温,偏薄的原油面设计厚度都是造成路面破损的主要因素。(4)确定有效的沥青路面病害预防及处置措施,详细阐明了路面病害如裂缝、坑槽、车辙、沉陷等具体的预防和养护措施。(5)充分肯定沥青路面病害处置需结合面层、基层和路床同时补强的处置的方案,结合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处理过程及病害成因,路面养护不能局限于治标不治本的现状。(6)昌九高速公路局部路段采用就地热再生进行维修取得比较显着的效果,并比较适合现有边通行、边施工的快速节奏,也能够解决昌九高速公路路面破损率较高、维修面积大的难题,有效提升了养护进度,节约了施工成本。在不断探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引进国外或省外先进理念进行养护维修时,实实在在的也解决了平时养护过程中很多问题,并可以总结经验给后续施工大量推广。

朱玉琴[6](2019)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文中指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高速公路最主要的路面结构形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在路面结构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半刚性基层的耐久性,因而该类型路面结构在设计中仅需控制面层性能的发展,也即可以使用性能指标作为该类型路面结构的设计控制指标。在沥青面层性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破损类型,进而针对典型破损类型分别研究构建了性能预测模型,为修正和完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经验设计法打下基础。首先,以江苏省高速公路为例,分析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性能和结构强度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衰退规律,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各项性能指标与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了占破损比例极高的横向裂缝和随路龄显着增长的车辙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破损类型,且二者与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相关性显着。其次,利用有限元分析了江苏省在不同季节下的路面温度场,根据温度场确定了3个特征气候(春秋、夏、冬)结合4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组成12种工况,根据ABAQUS建立的温度场确定不同层位在不同特征气候下的实际温度,利用室内试验测得不同级配混合料的动态模量,根据动态模量主曲线计算得到各层实际温度下的动态模量,作为结构力学响应计算的输入参数。采用ABAQUS软件模拟计算了12种工况中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竖直移动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分析了路面纵向水平弯拉应力,横向水平弯拉应力和剪应力在路面结构内的分布规律;对比研究了行车速度、温度、材料模量和路面结构等力学响应影响因素。根据分析得到的动载下的基层弯拉应力水平计算半刚性基层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内不会发生因荷载引起的疲劳破坏,可认为是永久性结构层。然后,根据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量、气候条件和材料性能,对MEPDG进行了车辙预测模型的本地化标定,获得了适用于江苏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车辙预测模型标定系数。结果表明标定后的MEPDG车辙预估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为14.59%,优于我国新规范预测中车辙预测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42.3%和标定前MEPDG车辙预测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187.7%。接着,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另一个典型破损的横缝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未养护路段的横缝出现的路龄、每公里横缝数量发展速率及通车5、10、15年后的横缝间距等指标进行多元因素分析,确定了影响横向裂缝产生和发展的显着影响因素为交通量,路面各层位混合料类型,改性沥青层厚度,路面总厚度和基层类型。通过横缝间距与交通量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交通量显着影响基层收缩裂缝反射至路面形成横向裂缝的速度和进程,但影响程度随着基层开裂的能量逐步释放,裂缝逐渐反射至路表的过程的而逐渐减弱。采用与横缝间距相关性显着的复合断裂能作为评价路面材料抗裂能力的指标,最终综合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路面厚度和复合断裂能建立了分阶段的横缝间距预测模型。

管子豪[7](2019)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及预防养护决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沥青路面的大量使用,相应的管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衰变速率、预防养护的时机确定、养护决策等技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因此亟需进行路面使用性能分析,科学的制定预防养护方案。(1)根据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特点,系统总结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特征,针对不同病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当前国内外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常用的评价方法,分析总结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各类使用性能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对其常用检测方法、计算方法、评价指标及评价的标准进行系统的介绍分析,介绍其为后续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2)对国内外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常用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对其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归纳,分析影响路面使用性能的因素,简述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原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通过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对工程中的路面技术状况进行预测并得到较好的预测结果。(3)对沥青路面的养护时机进行研究分析,强调了预防性养护的重要性,对预防性养护时段的认识和选取原则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确定预防性养护时机的各种方法,论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实现的难易程度,通过研究分析推荐使用基于生命周期的效益费用分析法,将G6高速白银段实际路况测试结果作为实例分析,预测结果也表明该方法的实用性。(4)通过文献调研和现场检测,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措施进行适用性分析,在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指标评价和预测以及养护时机的基础上对路面的养护决策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以京藏高速公路兰州段实例论证,利用灰色物元法进行养护措施决策,推荐薄热拌沥青混凝土罩面是使该路段养护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养护措施。并对养护加铺后的路段进行了路面性能的检测,结果表明经过养护加铺后路面的各项性能指标评价均为优,使用性能大为改善。

包聪灵[8](2019)在《重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公路交通运输有如下特征:(1)交通任务繁重,重载交通突出;(2)超载现象普遍存在,在许多地区载重汽车的超载率平均超过50%,在某些地区道路超负荷度甚至在80%300%之间;(3)接地压强主要在0.8MPa1.1MPa之间,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接地压强可以高达1.6MPa。但对于重载,我国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并未考虑;许多学者认为沥青路面基面层之间的粘结状态是一个整体,但是根据现场钻心和后续道路的使用调查发现,沥青路面层间破坏都是从一小块区域开始,然后逐渐扩展,最终导致路面发生早期破坏。因此研究重载作用下基面层的局部粘结失效对揭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时未考虑水平力的作用但是大量实践表面水平力对沥青路面的破坏影响显着。本文运用ABAQUS建立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分析单轴双轮轴重分别为100KN、130KN、150KN、180KN、200KN、250KN和300KN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各力学指标响应的分布规律,并依据现行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进行永久变形量和疲劳寿命验算;在此基础上考虑了基面层局部粘结失效和水平力对力学指标响应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弹性模型时,各响应指标取值随轴重的增大线性增长,对于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开裂寿命、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的疲劳开裂寿命、沥青混合料层的永久变形量和土基顶面压应变随着轴重的增加以对数函数形式减小。采用弹塑性模型时,弯沉、剪应力、无机结合料层层底拉应力随着轴重的增加呈线性增大,压应变、沥青层层底拉应变呈抛物线式增长,并且采用弹塑性模型计算所得的力学指标数值比采用弹性模型计算得到的数值大,计算结果更加保守。因此,在分析重载作用时建议采用弹塑性模型。(2)在重载的作用下考虑基面层局部粘结失效时,两车轮中心的弯沉值不再相等,而是在粘结失效区域存在的那一侧取得最大值,并且随着粘结失效区域和轴重的增大,两车轮荷载中心的弯沉差值增大。局部粘结失效对压应力和面层中的压应变影响很小。考虑粘结失效时,剪应力在中面层会突然减小,并且最大剪应力的最大值大于未考虑粘结失效时的取值。粘结失效区域的存在使得沥青层层底拉应变最值由中面层底向下面层底过渡,两车轮荷载作用区域的拉应变不再相等,所以局部粘结失效区域的存在使得沥青路面首先在下面层产生破坏,随后再向上传递导致沥青路面的整体破坏,从而降低路面的疲劳寿命。(3)行车方向上的水平力对路面结构的影响大于离心力方向上的水平力的影响。对于弯沉和压应力而言,水平力对其数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只影响其产生的位置。水平力作用下,竖向压应变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变的最大值产生位置由中面层底向路表逐渐移动,使得沥青路面上面层底的位置产生极大的塑性应变,导致沥青路面在上面层的位置拉裂。水平力的存在使得最大剪应力的最大值不再是在中面层顶的位置取得,而是在路表的位置取得,因此水平力使得沥青路面首先是在路表和上面层发生剪切破坏。

胡涛[9](2019)在《沥青路面基面层连续施工对基层及层间接触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裂缝及层间的剪切、滑移是造成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裂缝及层间接触状态成为了沥青路面应用的技术难题。为此本研究提出沥青路面基面层连续施工工法,从根本上改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问题,为基层提供高温、稳定含水量的养护环境,提高半刚性基层抵抗干缩、温缩开裂的性能,防止和减少反射裂缝的产生。通过“柔—柔”摊铺改善基面层间接触状态,提高沥青路面整体结构强度,增强基面层间粘结强度从而提高路面结构抗剪切能力,良好的基面层间接触状态能够抑制荷载型裂缝的产生和反射裂缝的发展。针对沥青路面连续施工对基层及层间接触影响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连续施工路面结构温度场模拟,在室内试验中研究了不同养护温度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早期性能影响,试验路的摊铺与检测验证了连续施工对基层养护温度、早期强度、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工有助于提高基层平均养护温度,能够提高半刚性基层抵抗干缩、温缩开裂的性能,防止和减少反射裂缝的产生。通过室内拉拔试验对连续施工基面层摩擦系数和嵌入深度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通过面层压实功和连续施工高温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自主研发拉拔试验模具和多角度剪切试验模具对比研究了不同温度连续施工和常规施工成型试件基面层间的粘结性能和不同嵌入深度基面层间的粘结性能,根据Mohr-Coulomb强度理论绘制多角度层间抗剪强度图,引入剪切能Wp、Wc的概念来研究沥青路面基面层间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提出抗剪强度直线和剪切能用于沥青路面基面层间接触状态评价。结果表明连续施工可大幅度提高基面层间粘结强度,连续施工路面结构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60℃高温环境下基面层仍具有良好的抵抗变形能力。连续施工能增大基面层集料间的内摩阻力。25℃和60℃试验温度下,连续施工基面层间破坏所需剪切能Wp和Wc远远大于常规施工成型试件。连续施工能够改善基面层间接触状态,增强基面层间粘结强度,提高路面结构抗剪切能力。依托江肇及广清高速设计并铺筑连续施工试验路,在铺筑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连续施工工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多年跟踪和检测对比分析了连续施工和常规施工成型试验路的路用状况,验证了连续施工在防止裂缝和改善基面层间接触状态的积极影响。

尹晓东[10](2019)在《沥青路面热再生关键工序控制及智能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能够实现高速公路路面废弃料循环利用,解决了大量废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同时带来经济效益,改善道路状况,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国内外道路领域进行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国家提出工业2025战略,号召各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本文基于沥青路面热再生发展状况和研究现状,对热再生的关键工序优化控制展开研究,并尝试将结果进行智能化应用。首先,针对热再生路面状况的前期评价进行了研究,以就地热再生最可几取样法为参考,发现现行厂拌热再生旧料堆放存在变异性问题,通过对路面病害评价体系、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和江苏省实际道路状况分析,提出以病害类型、使用性能、使用年限三个层次对原路面状况进行评价划分的方法。其次,是从RAP的变异性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角度分析,发现随着旧料变异性越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波动性也逐渐变大。因此,提出通过控制旧料掺量来降低RAP变异性的影响。具体方法为通过选取油石比和级配的变异性评价指标,建立一套完整的旧料变异性试验流程,将控制方法应用到试验结果中从而应证旧料掺量精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接着,以新旧沥青混溶状态为出发点,以混溶状态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影响为落脚点,通过梳理不同原理的混溶状态测定方法结果,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提出五种工艺条件的具体控制指标;借助基于Hirsch模型预测的动态模量表征法的试验结果,将混溶状态依据路用性能重新进行划分。综合前面分析,尝试提出了基于新旧沥青混溶状态的双层次工序控制方法。再次,研究了热再生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通过分析施工特点和热交换公式,提出了影响就地热再生温度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温度、太阳辐射和风速,随后将有限元数值模拟法和实际工程检测的加热温度场变化进行处理,得出三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规律;并应用到就地热再生温度控制中。厂拌热再生温度受设备影响较大,从再生料性能角度分析不同厂拌热再生设备特点,通过对旧料掺量计算的热平衡公式探究,提出厂拌热再生旧料加热温度的控制方法。最后,进行了热再生工序控制方法的智能化应用。以微信小程序为平台,通过v模型设计整个开发流程,选取WXML、WXSS和JS作为开发语言,并且依据控制需求绘制UI设计图随后进行项目配置和视图层语言开发。逻辑层语言开发主要分为从逻辑层到视图层的反馈代码编写、视图层到逻辑层指令代码编写、独立页面内的变量逻辑分析、不同页面之间数据传递四个架构。进而通过视图层与逻辑层的交互从而实现整个沥青路面热再生关键工序控制方法的应用。

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的研究现状
        1.2.3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研究现状
        1.2.4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管养阶段的研究现状
        1.2.5 基于BIM信息数据平台研发的相关研究
    1.3 当前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维管养面临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典型沥青路面的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
    2.1 参数化模型建立
        2.1.1 Revit简介
        2.1.2 族构件创建
        2.1.3 参数化模型创建
    2.2 典型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2.2.1 沥青路面组合类型
        2.2.2 典型路面结构组合
        2.2.3 代表性道路的参数化建模
    2.3 基于Dynamo的沥青路面自动化设计与结构分析
        2.3.1 利用Dynamo实现路面参数可控的三维道路
        2.3.2 结构分析的参数准备
        2.3.3 基于Dynamo的路面结构分析
    2.4 基于BIM的数据中转系统的研发
        2.4.1 数据转换方法
        2.4.2 数据转换接口的研发
    2.5 基于ABAQUS-BIM模型的力学性能验算
        2.5.1 基于BIM-ABAQUS转换接口的参数化模型数据转换
        2.5.2 典型路面的ABAQUS结构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
    3.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
        3.1.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
        3.1.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3.1.3 当前施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可视化施工模拟
        3.2.1 施工模拟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3.2.2 基于BIM的施工场景构建
        3.2.3 基于BIM的施工过程模拟
    3.3 基于BIM的路基施工质量管控
        3.3.1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3.3.2 路基压实度对路面性能的影响
        3.3.3 确立压实度作为施工质量评定标准
        3.3.4 基于BIM-ArcGIS的智能压实质量的可视化监控
    3.4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信息集成与质量性能评价
        3.4.1 沥青路面施工信息的参数化集成
        3.4.2 层次分析法方法介绍
        3.4.3 基于层次分析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
    3.5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预警
        3.5.1 沥青混合料离析的相关研究
        3.5.2 集料的边缘检测
        3.5.3 集料图像分割
        3.5.4 沥青混合料的离析程度表征
        3.5.5 基于BIM的可视化呈现与预警机制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
    4.1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4.1.1 三维重构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简介
        4.1.2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4.2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参数化建模
        4.2.1 Revit中的基础病害模型制作
        4.2.2 病害纹理贴图
        4.2.3 病害模型融入到BIM模型中
    4.3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4.3.1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备案
        4.3.2 基于BIM模式的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管理
    4.4 基于BIM模式的养护成本估算
        4.4.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框架
        4.4.2 沥青路面养护阶段的成本分析
        4.4.3 基于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
    4.5 基于BIM的养护自主决策模型建立
        4.5.1 预防性养护决策的方法与过程
        4.5.2 基于BIM的养护决策分析
        4.5.3 养护自主决策模型的建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研发
    5.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采集
    5.2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处理与表达
        5.2.1 IFC标准的信息表达方式
        5.2.2 基于IFC格式的数据表达
    5.3 信息的上传与导入
        5.3.1 信息创建过程
        5.3.2 信息的传递与存储
        5.3.3 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
    5.4 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研发
        5.4.1 开发平台介绍
        5.4.2 平台的总体设计
        5.4.3 平台的可视化展示与功能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

(2)重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病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已建高速公路的路面结构、设计参数情况
    2.1 重庆早期已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及参数调研
    2.2 其他省份早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调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庆高速公路的病害调查
    3.1 现场调查的对象、方法以及调查内容
    3.2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方法
        3.2.1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指数法
        3.2.2 其他评价方法
    3.3 现场调查结果及路况评价
        3.3.1 渝长路
        3.3.2 长万路
        3.3.3 渝黔二期
        3.3.4 渝邻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检测及其分析
    4.1 渝长路试验研究
        4.1.1 渝长路现有资料调查分析
        4.1.2 室内试验研究
    4.2 长万路试验研究
        4.2.1 长万路现有资料调查分析
        4.2.2 室内试验研究
    4.3 渝黔二期试验研究
        4.3.1 渝黔二期现有资料调查分析
        4.3.2 室内试验研究
        4.3.3 现场试验研究
    4.4 渝邻路试验研究
        4.4.1 现场调查研究
        4.4.2 室内试验研究(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庆高速公路交通调查分析
    5.1 重庆现有高速公路历史交通量分析
        5.1.1 现有高速公路AADT分析
        5.1.2 现有高速公路年交通量分析
        5.1.3 现有高速公路交通组成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病害
    6.1 裂缝类病害的原因
        6.1.1 横向裂缝的主要导致原因
        6.1.2 纵向裂缝
        6.1.3 网裂
    6.2 沉陷类病害的原因
        6.2.1 裂缝、唧浆发展而来的沉陷
        6.2.2 沥青面层的压实度不足或高温稳定性不足导致的沉陷
    6.3 坑槽类病害的原因
    6.4 车辙类病害的原因
    6.5 其他病害的原因
        6.5.1 拥抱、搓板
        6.5.2 唧浆
        6.5.3 桥面推移
        6.5.4 补块车辙
        6.5.5 补块开裂
    6.6 交通量对沥青路面病害的作用
        6.6.1 超载车辆的作用
        6.6.2 设计过程中对交通量预估的偏差
    6.7 温度对重庆沥青路面病害的作用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路面结构中火山灰复合改性HMA的粘弹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我国路面结构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历史任务
        1.2.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特点
        1.2.3 工程现象中的流动型车辙
        1.2.4 长寿命半刚性路面结构
        1.2.5 半刚性路面中的材料性能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1 路面设计
        1.3.2 HMA的车辙变形
        1.3.3 HMA的粘弹特性
        1.3.4 材料性能改善
        1.3.5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4.1 论文总体思想及理论路线
        1.4.2 论文主要内容
2 路面结构组合与沥青层材料力学行为的联系
    2.1 倒装结构的应力分布特点
        2.1.1 沥青路面各结构层的刚度组合
        2.1.2 基于层状弹性体系理论的结构应力场分析
    2.2 重庆环道试验结果分析
        2.2.1 环道试验路简介
        2.2.2 环道试验段三种结构沥青面层变形发展特征
        2.2.3 中面层与下面层变形发展分析
        2.2.4 沥青面层变形在结构中的发展演化
    2.3 沥青混合料的力学行为
        2.3.1 力学行为的类型
        2.3.2 HMA力学行为与材料组成及早期损害的联系
        2.3.3 HMA的弹性、粘性、塑性行为
    2.4 HMA力学参数的非线性特征
        2.4.1 模量
        2.4.2 泊松比
        2.4.3 复杂应力场中力学参数的影响
    2.5 HMA的抗剪强度
    2.6 本章小结
3 火山灰SBS复合胶浆的粘弹特性
    3.1 SBS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粘弹特性的差异
        3.1.1 基于粘弹性理论的力学参数
        3.1.2 SBS改性对沥青胶结料粘弹特性的影响
        3.1.3 沥青胶结料粘弹特性与路用性能的联系
        3.1.4 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指标
    3.2 火山灰SBS复合改性沥青胶浆
        3.2.1 沥青混合料中的胶浆体系
        3.2.2 火山灰细填料
    3.3 火山灰细填料颗粒特性分析
        3.3.1 颗粒孔隙特性分析(BET测试)
        3.3.2 颗粒矿物成分分析(XRD)
        3.3.3 颗粒微观形态(SEM)
    3.4 火山灰胶浆DSR试验分析
        3.4.1 试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3.4.2 DSR温度扫描试验结果分析(试验一)
        3.4.3 DSR频率扫描试验结果分析(试验二)
    3.5 复合改性的机理及意义
    3.6 本章小结
4 火山灰复合改性HMA的高、低温路用性能
    4.1 火山灰HMA组合设计
    4.2 火山灰HMA全温动态模量试验
        4.2.1 试验设备、方法及试件的制备
        4.2.2 动态模量与相位角试验结果
        4.2.3 动态模量和相位角频域主曲线的建立
        4.2.4 全温性能分析
    4.3 混合料低温小梁弯曲试验
        4.3.1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火山灰HMA的高温抗剪强度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试验结果总结和技术意义
    4.6 本章小结
5 HMA的侧向变形与粘弹塑性行为
    5.1 HMA的泊松比与永久变形
    5.2 光纤光栅量测技术
        5.2.1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
        5.2.2 轴向变形与侧向变形量测
    5.3 动态模量试验泊松比量测
        5.3.1 材料及试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沥青混合料间歇加卸载试验
        5.4.1 试验方法
        5.4.2 试验结果分析一
        5.4.3 试验结果分析二
    5.5 倒装结构中材料参数的协调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吉林省火山灰课题相关资料
附录B 各结构主应力图谱
附录C 重庆环道试验路数据
附录D 马歇尔试验模拟结果
附录E XRD测试结果
附录F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及三点弯曲试验数据汇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渗透再生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预养护技术研究现状
        1.2.2 再生封层技术应用于沥青路面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及预防性养护技术
    2.1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2.1.1 变形类
        2.1.2 裂缝类
        2.1.3 水损坏
        2.1.4 表面损害类
    2.2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及养护措施
        2.2.1 预防性养护时机
        2.2.2 预防性养护措施
    2.3 渗透再生技术的适用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剂作用机理及性能要求
    3.1 老化及再生机理
        3.1.1 老化机理
        3.1.2 再生机理
    3.2 再生剂的技术性能及技术指标
        3.2.1 技术性能
        3.2.2 技术指标
    3.3 再生剂的渗透性能
    3.4 再生剂的抗老化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剂对老化沥青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准备
        4.1.1 沥青及再生剂
        4.1.2 再生改性沥青
    4.2 再生改性沥青基本性能研究
        4.2.1 针入度
        4.2.2 软化点
        4.2.3 延度
    4.3 沥青流变性能研究
        4.3.1 温度扫描试验研究
        4.3.2 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试验
        4.3.3 线性振幅扫描试验研究
        4.3.4 低温弯曲蠕变试验
    4.4 二次老化与二次再生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4.4.1 二次老化性能分析
        4.4.2 二次再生性能分析
        4.4.3 重复老化再生性能总体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渗透再生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工程应用
    5.1 项目依托工程情况
    5.2 施工工艺
        5.2.1 确定再生剂的最优洒布量
        5.2.2 现场施工流程
    5.3 表面性能检测
        5.3.1 透水性能
        5.3.2 抗滑性能
    5.4 回收沥青性能检测
        5.4.1 沥青回收方法
        5.4.2 沥青回收步骤
        5.4.3 性能检测方法
    5.5 经济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5)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分析及养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面性能评价方法与标准
        1.2.2 沥青路面性能分析与预测
        1.2.3 沥青路面养护决策
        1.2.4 沥青路面全寿命分析
    1.3 研究领域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种类及成因分析
    2.1 裂缝类病害
    2.2 水损坏类病害
    2.3 车辙
    2.4 沉陷
    2.5 修补不良
    2.6 桥面铺装层破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养护措施研究
    3.1 我国高速公路技术状况评价体系
        3.1.1 路面损坏状况
        3.1.2 路面行驶质量
        3.1.3 路面车辙
        3.1.4 路面抗滑性能
        3.1.5 综合评价指标
    3.2 裂缝类病害预防与处治
        3.2.1 裂缝类病害预防措施
        3.2.2 裂缝类病害处治措施
    3.3 水损坏类病害预防与处治
        3.3.1 水损坏类病害的预防措施
        3.3.2 水损坏类病害处治措施
    3.4 车辙预防与处治
        3.4.1 车辙预防措施
        3.4.2 车辙处治措施
    3.5 沉陷预防与处治
    3.6 其余病害预防与处治
    3.7 热再生工艺
        3.7.1 就地热再生
        3.7.2 厂拌热再生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昌九高速路面病害养护措施应用
    4.1 昌九高速路面检测及评价
        4.1.1 路面破损情况调查
        4.1.2 路面沉弯检测
        4.1.3 路面抗滑检测
        4.1.4 面层厚度及基层破损检测
        4.1.5 路面钻芯取样及试验分析
        4.1.6 昌九高速路况评价
    4.2 昌九高速病害成因分析
        4.2.1 交通量
        4.2.2 原材料
        4.2.3 气温
        4.2.4 降雨
        4.2.5 路基路面结构
        4.2.6 施工养护水平
        4.2.7 挖坑探槽验证结果
        4.2.8 昌九高速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归纳
    4.3 昌九高速公路病害治理实施效果
        4.3.1 重点治理路段
        4.3.2 采取养护方案
        4.3.3 热再生工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5.2.1 目前存在的问题
        5.2.2 行业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1.2.2 对沥青路面破坏类型的研究
        1.2.3 对性能预测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使用状况分析
    2.1 整体状况
        2.1.1 江苏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路网规模
        2.1.2 路龄状况
        2.1.3 交通状况
        2.1.4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型式
    2.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性能状况
        2.2.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
        2.2.2 路面破损状况特征及发展状况
        2.2.3 路面车辙特征及发展状况
        2.2.4 路面平整度特征及发展状况
        2.2.5 路面抗滑性能特征及发展状况
    2.3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强度特征
        2.3.1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方法
        2.3.2 路面结构强度发展趋势
    2.4 各项性能与累积轴载的相关性分析
    2.5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养护状况
        2.5.1 江苏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高速公路典型养护方案
        2.5.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各层位养护比例分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研究
    3.1 竖向移动荷载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模型
        3.1.1 模型建立
        3.1.2 动力学响应结果分析
        3.1.3 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3.2 基层耐久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EPDG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模型
    4.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方法
        4.1.1 MEPDG对于永久性变形的预测方法
        4.1.2 中国新规范对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性变形的预测方法
    4.2 车辙预测模型参数获取
        4.2.1 代表路段结构信息
        4.2.2 材料参数
        4.2.3 交通量数据
        4.2.4 气候环境数据
    4.3 MEPDG计算结果分析及模型修正
        4.3.1 MEPDG的车辙预测结果
        4.3.2 基于MEPDG车辙预测模型修正
    4.4 中国新规范中关于车辙的预测
    4.5 江苏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模型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缝间距预测模型建立
    5.1 横向裂缝类型判别和研究类型划定
    5.2 横缝间距预测模型参数获取
        5.2.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缝状况影响因素
        5.2.2 断裂能测试及与横缝间距的相关性分析
    5.3 横缝间距预测模型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7)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及预防养护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速公路使用性能指标评价
    2.1 依托工程概况
    2.2 常见的沥青路面破坏模式
        2.2.1 裂缝类的破坏
        2.2.2 松散类的破坏
        2.2.3 变形类的破坏
        2.2.4 其他类的破坏
    2.3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
        2.3.1 使用性能单项评价
        2.3.2 使用性能综合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
    3.1 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3.1.1 确定型预测模型
        3.1.2 概率型模型
        3.1.3 神经网络模型
        3.1.4 灰色预测模型
        3.1.5 预测模型现状分析
    3.2 路面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原则
    3.3 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4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分析
        3.4.1 GM(1,1)模型
        3.4.2 GM(1,1)模型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路面最佳养护时间研究分析
    4.1 预防性养护时段
        4.1.1 预防性养护时段概述
        4.1.2 预防性养护时机的选择原则
    4.2 预防性养护时机确定方法
        4.2.1 行驶质量指数和破坏指数法
        4.2.2 基于路况的方法
        4.2.3 排序法
        4.2.4 决策树法
        4.2.5 基于老化的方法
        4.2.6 生命周期评估法
    4.3 最佳养护时间分析
        4.3.1 最佳养护时间分析步骤
        4.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最低可接受水平分析
        4.3.3 效益权重系数
        4.3.4 生命周期分析
        4.3.5 预防性养护综合效益分析
        4.3.6 路面生命周期总费用分析
        4.3.7 根据效率指标选则最佳养护时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方法研究
    5.1 沥青路面养护决策选择的因素分析
    5.2 沥青路面常用的养护措施
    5.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管理决策优化
        5.3.1 养护决策优化方法选择的原则
        5.3.2 养护决策优化的目标
        5.3.3 养护管理决策优化方法分析
    5.4 利用灰色物元法进行路面养护决策
        5.4.1 灰色物元分析法分析
        5.4.2 工程实例—灰色物元法决策
        5.4.3 养护决策
        5.4.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重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载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研究现状
        1.2.2 水平力对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影响的研究现状
        1.2.3 层间接触研究现状
    1.3 当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路面计算力学理论和重载讨论
    2.1 路面计算力学理论模型讨论
        2.1.1 弹性模型
        2.1.2 弹塑性模型
    2.2 重载
        2.2.1 重载与普通轴载的区别
        2.2.2 重荷载大小和图示
        2.2.3 重载对沥青路面病害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载作用下基于弹性模型的力学响应分析
    3.1 力学响应分析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3.1.1 力学响应指标
        3.1.2 模型参数、尺寸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3.1.3 网格划分对有限元解的影响
    3.2 弹性模型力学响应分析
        3.2.1 路表弯沉
        3.2.2 压应力分布及永久变形验算
        3.2.3 剪应力
        3.2.4 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及疲劳开裂验算
        3.2.5 无机结合料层层底拉应力及疲劳开裂验算
        3.2.6 路基顶面压应变及数值验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载作用下基于弹塑性模型的力学响应分析
    4.1 模型参数和分析指标的选取
    4.2 弹塑性模型力学响应分析
        4.2.1 路表弯沉
        4.2.2 面层中竖向压应变
        4.2.3 剪应力
        4.2.4 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
        4.2.5 无机结合料层层底沿行车方向的拉应力
        4.2.6 弹塑性模型时路基顶面压应变
    4.3 弹性—弹塑性模型力学响应对比
        4.3.1 路表弯沉对比
        4.3.2 剪应力对比
        4.3.3 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对比
        4.3.4 其他力学响应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载作用下基面层局部粘结失效对力学响应的影响
    5.1 基面层局部层间粘结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5.1.1 材料的影响
        5.1.2 层间污染及施工工艺的影响
        5.1.3 水的影响
        5.1.4 车辆和交通荷载的影响
    5.2 基面层局部层间接触状态在ABAQUS中的实现
        5.2.1 ABAQUS中磨擦的定义
        5.2.2 基面层局部层间磨擦系数的确定
        5.2.3 工况分析
    5.3 采用弹性模型时局部层间粘结状态对力学相应的影响
        5.3.1 弹性模型时局部层间粘结状态对弯沉的影响
        5.3.2 弹性模型时局部层间粘结状态对压应力的影响
        5.3.3 弹性模型时局部层间粘结状态对最大剪应力的影响
        5.3.4 弹性模型时局部粘结状态对沥青层层底拉应变的影响
    5.4 采用弹塑性模型时局部层间粘结状态对力学相应的影响
        5.4.1 弹塑性模型时局部层间粘结状态对弯沉的影响
        5.4.2 弹塑性模型时局部层间粘结状态对压应变的影响
        5.4.3 弹塑性模型时局部层间粘结状态对最大剪应力的影响
        5.4.4 弹塑性模型时局部粘结状态对沥青层层底拉应变的影响
    5.5 考虑粘结失效时弹性—弹塑性模型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载作用下水平力对力学响应的影响
    6.1 水平力的种类
        6.1.1 沿行车方向的水平力
        6.1.2 离心力方向上的水平力
    6.2 水平力的数值计算、荷载工况
        6.2.1 沿行车方向的水平力的计算
        6.2.2 离心力方向上的水平力计算
        6.2.3 荷载工况
    6.3 弹性模型时水平力对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
        6.3.1 弹性模型时水平力对弯沉的影响
        6.3.2 弹性模型时水平力对压应力的影响
        6.3.3 弹性模型时水平力对沥青层层底拉应变的影响
        6.3.4 弹性模型时水平力对剪应力得的影响
    6.4 弹塑性模型时水平力对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
        6.4.1 弹塑性模型时水平力对弯沉的影响
        6.4.2 弹塑性模型时水平力对面层中竖向压应变的影响
        6.4.3 弹塑性模型时水平力对沥青层层底拉应变的影响
        6.4.4 弹塑性模型时水平力对剪应力的影响
    6.5 水平力作用时弹性—弹塑性模型结果对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工程项目

(9)沥青路面基面层连续施工对基层及层间接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沥青路面基面层连续施工工艺
    2.1 常规施工沥青路面病害
    2.2 基面层连续施工工艺特点
    2.3 连续施工技术特点与优势
    2.4 连续施工工艺早期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连续施工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性能影响研究
    3.1 养护温度对水泥基材料水化影响
    3.2 连续施工下路面结构温度场分析
    3.3 室内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3.4 连续施工养护温度对于水泥稳定碎石性能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施工工艺对基面层嵌入深度影响研究
    4.1 试件的制作与试验方法
    4.2 基层摩擦系数对比研究
    4.3 施工工艺对基面层嵌入深度影响研究
    4.4 基面层间嵌入深度及影响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连续施工基面层间接触状态研究
    5.1 连续施工层间接触状态
    5.2 试验方法
    5.3 试验材料
    5.4 温度对基面层间粘结性能影响研究
    5.5 连续施工不同嵌入深度基面层间粘结性能研究
    5.6 抗剪强度直线基面层间抗剪验算研究
    5.7 能量法在基面层间粘结评价中的应用
    5.8 本章小结
6 试验路铺筑与验证
    6.1 广东省江肇试验路简介
    6.2 广东省广清试验路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沥青路面热再生关键工序控制及智能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2.3 旧料变异性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不同原路面状况的前期评价控制研究
    2.1 沥青路面病害评价体系及江苏路面性能现状分析
        2.1.1 江苏路面性能现状分析
        2.1.2 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及机理分析
        2.1.3 基于江苏路面性能现状的病害评价体系
    2.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与指标选取研究
        2.2.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
        2.2.2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选取
    2.3 使用年限对沥青路面状况评价的影响分析
    2.4 厂拌热再生旧料分类堆放精细化控制方法
        2.4.1 方法提出
        2.4.2 应用实例
        2.4.3 路面评价体系的智能化应用初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RAP变异性的旧料掺配比例精细控制研究
    3.1 旧料变异性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分析
        3.1.1 传统路用性能实验法
        3.1.2 MEPDG性能预测法
    3.2 旧料变异性评价的试验方法研究
        3.2.1 油石比含量变异性评价指标
        3.2.2 旧料级配变异性评价指标
        3.2.3 旧料变异性评价试验流程
    3.3 基于RAP变异性的旧料掺量精细计算分析
        3.3.1 国内规范标准
        3.3.2 总体标准差的估算
        3.3.3 旧料掺量精细计算
        3.3.4 旧料掺量精细计算的智能化应用初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老化沥青与再生剂混溶状态的工艺控制研究
    4.1 混溶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4.2 不同工艺条件对混溶状态影响
        4.2.1 混溶状态试验方法综述
        4.2.2 不同工艺条件下混溶状态变化
    4.3 不同混溶状态对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
    4.4 基于老化沥青与再生剂混溶状态的工艺条件控制方法
        4.4.1 第一层次控制
        4.4.2 第二层次控制
        4.4.3 基于混溶状态工艺控制方法智能化初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再生实际施工过程中温度的控制研究
    5.1 基于环境因素的就地热再生温度控制研究
        5.1.1 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5.1.2 实际施工中温度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5.1.3 就地热再生温度控制方法及智能化初试
    5.2 基于旧料掺量的厂拌热再生设备温度控制研究
        5.2.1 厂拌热再生设备特点及工艺流程分析
        5.2.2 基于旧料掺量的厂拌热再生设备温度控制及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沥青路面热再生关键工序控制的智能化应用研究
    6.1 智能化应用开发流程:
    6.2 项目配置
        6.2.1 全局配置和APP生命周期
        6.2.2 页面配置和页面生命周期
    6.3 视图层语言开发
        6.3.1 WXML语言的编写
        6.3.2 WXSS语言的使用
        6.3.3 WXML和 WXSS的交互
    6.4 逻辑层语言开发
        6.4.1 数据的绑定和获取使用
        6.4.2 JS语言的编写:事件
        6.4.3 JS语言的计算和逻辑判断开发
        6.4.4 不同页面之间的数据传递与云数据库建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D]. 唐樊龙. 东南大学, 2020(02)
  • [2]重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病害研究[D]. 刘文.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 [3]路面结构中火山灰复合改性HMA的粘弹特性研究[D]. 刘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4]基于渗透再生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D]. 刘晗. 东南大学, 2019(06)
  • [5]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分析及养护措施研究[D]. 毛竹.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6]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D]. 朱玉琴. 东南大学, 2019(05)
  • [7]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及预防养护决策研究[D]. 管子豪. 长安大学, 2019(01)
  • [8]重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分析[D]. 包聪灵.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沥青路面基面层连续施工对基层及层间接触影响研究[D]. 胡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沥青路面热再生关键工序控制及智能化应用研究[D]. 尹晓东. 东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