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测量眼压观察脑出血的效果及体会

手指测量眼压观察脑出血的效果及体会

一、指测眼压观察脑出血的效果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柴瑞峰[1](2017)在《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系统评价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与传统监测对预后的差异性;2)对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针对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出现内环境紊乱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综合探讨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组与传统监测组之间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30天病死率之间的差异。方法:1)通过MeSH主题词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收集小儿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与传统监测的预后的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对数据进行系统评价分析;2)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儿童神经外科术后患者115例,其中颅脑肿瘤患者36例、脑外伤患者25例,脑积水及脊神经术后患者54例,对术后出现的常见内环境紊乱的原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3)回顾性分析我院ICU自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小儿神经外科术后患儿115例,其中2015年7月前行常规监测组58例,2015年7月以后行术后多模态监测组57例,两组行队列研究,比较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30天病死率的差异。结果:1)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284篇文章,其中54篇可获取到全文。终纳入7篇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2)对小儿神经重症患儿术后出现的6种内环境紊乱,包括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高氯血症、酸中毒、高糖血症进行基础情况及手术情况的分析,得出其中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前Hb;白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术前白蛋白水平;,血清K+值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中尿量、血清Cl值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前CL;血气pH值的影响因素包括:少数民族相对汉族;年龄、体重、术前Hb是危险因素。本研究未能发现指标中存在血清葡萄糖的独立影响因素;3)小儿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组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传统监测组缩短,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30天病死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根据文献分析目前证据认为ICP监测组较传统监测组在小儿神经重症患者的预后方面有明显差异;2)根据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术前纠正小儿神经重症患儿的内环境异常,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均有助于术后患儿内环境的稳定;3)根据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小儿神经重症患儿行多模态监测,能够减少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但在30天病死率方面尚无显着性作用。

秦海林[2](2014)在《颅骨去骨瓣前后颅内压力变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开颅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缓解经保守治疗无效、持续升高颅内压力(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最终有效的手段,尤其是额颞顶骨瓣(又称“外伤标准大骨瓣”)近十几年成为神经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多个国家、多个临床中心开展了系统的临床研究。大量研究证明,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是恶性颅内压增高的有效缓解手段,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大面积脑梗塞及其他重症脑血管疾病等患者的生存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经费、降低致残率,并写入了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的急性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该手术方式于上世纪末,在我国神经外科尤其是神经创伤领域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使用。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脑组织、循环的脑脊液和血液)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它由液体静力压和血管动脉压两个因素所构成。正常成年人在侧卧平静呼吸时从腰椎穿刺或平卧时侧脑室内测得的压力约为0.8~2.0kPa (80~200mmH20),儿童为0.5~1.0kPa(50~110mmH20).正常颅内压是保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和执行各种神经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颅脊腔是一个近似于密闭的骨性结构,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超过颅内代偿(正常为颅腔容积的8-10%),颅内压就会升高,超过颅腔所能代偿空间的极限时,就会出现颅内压急剧升高,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大脑或小脑的某一部分,由于受到压力的推挤而发生移位,被挤到颅内附近阻力较小的生理孔道或非生理孔道,如天幕裂孔、枕骨打孔或大脑镰下,使部分脑组织、神经及血管受压,脑脊液循环和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产生相应的症状群,这一危及病人生命的紧急情况谓之“脑疝综合征”,简称“脑疝”,将会造成严重继发性脑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颅内压升高可见于急性颅脑损伤、颅内肿瘤、颅内炎症、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发育畸形以及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脑缺氧、脑水肿等神经系统疾病。降低颅内压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临床上神经外科很多危重患者药物保守治疗不能得到缓解,需要开颅手术进行病因治疗如清除颅内血肿、切除肿瘤、切除或纠正畸形等;另外一部分病人,脑组织水肿、颅内压恶性升高,需去除骨瓣增加颅腔容积,给脑组织一个缓冲的空间,降低颅内压。目前为广大神经外科医师接受的去骨瓣手术原则为骨瓣面积尽量大、骨窗尽量靠近颅底。但是,是不是骨瓣面积越大越好呢?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疑问,认为大骨瓣减压也可能导致较多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比如脑组织嵌顿、脑软化、脑室穿通畸形、神经传导纤维扭曲变形、生活质量下降等。而且,骨瓣越大、创伤越大、手术时间越长、出血越多,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其他系统损伤或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影响较大,可能影响患者预后;另外,后期行颅骨修补术过程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材料面积均增加,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也可能影响手术的效果。特别是2011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随机对照研究认为早期去骨瓣对弥漫性脑损伤预后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并发症的机会。虽然其试验设计、开颅标准受到了不少专家的批评,但对去骨瓣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提出了挑战。那么,开颅去骨瓣减压前后颅内压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颅骨骨瓣面积大小与降低颅内压力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骨瓣的位置或形状与颅内压力下降之间有什么关联?去骨瓣减压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是否与骨瓣面积大小有关?因去骨瓣减压后扩大了颅腔容积、改变了颅腔容积与颅内容物体积之间的比例关系,可否用原来的正常颅内压数值去衡量、去骨瓣减压后多少压力是其正常值?目前尚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课题进行开颅去骨瓣模型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主要探讨去骨瓣后颅内压力的演变过程、颅腔顺应性改变及颅骨骨瓣面积、位置形状与颅内压力下降之间的关系,希望能找到可能存在的面积-压力公式,给临床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课题分为以下两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实验研究:利用外形和容积大小与成人颅骨相似的模型建立颅内压研究模型,根据不同的位置、不同面积骨瓣及不同的初始压力分组,用颅内压探头动态测定去骨瓣前后颅内压力,然后绘制压力-容积曲线,探讨压力变化、颅腔顺应性与骨瓣位置、面积及颅内初始压力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临床试验:选取弥漫性脑水肿颅内压持续升高的患者进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颅内压探头动态测定去骨瓣前后、硬脑膜剪开后及术后24h压力,探讨开颅去骨瓣后颅内压的演变过程,研究骨瓣面积、部位与压力下降之间的关系,探讨去骨瓣减压、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理中的作用。第一章颅骨去骨瓣后颅内压变化及颅腔顺应性改变的实验研究目的:在成人头颅模型中模拟手术过程去骨瓣,监测颅内压力变化、绘制压力-容积曲线,了解去骨瓣对颅内压力及颅腔顺应性或代偿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正常成年男性尸头颅骨颅内荧光标记后激光扫描,获得人头颅骨三维数据后建模,利用高级树脂材料做成人头颅骨模型,神经孔均用柔软的树脂材料封闭,同时用无弹性材料封堵枕骨大孔;颅内容物利用装满稀释造影剂的聚乙烯囊代替,囊内固定位置(相当于室间孔位置)放置颅内压探头(美国Codmam公司生产)自枕骨大孔引出,外接颅内压监护仪动态监测颅内压力。向里灌注稀释造影剂至平枕骨大孔,作为初始模型。将一侧颅骨表面规律分成网格状,每一格为10mm×10mm大小,用以计算去骨瓣面积。首先向预先放置的气囊内注入稀释造影剂,记录注入物体积与压力并绘制曲线,检验是否符合“容积-压力曲线”。实验根据骨瓣位置、初始压力及骨瓣面积分组。第一组为颞顶瓣组,骨瓣面积大小设计10个(分别为26、32、37、42、47、56、76、95、113、131cm2),每个大小的骨瓣分别在5、11、15、20、30、40、50毫米汞柱初始压力值(分别相当于68、150、204、272、408、544、680毫米水柱颅内压力)情况下去骨瓣,颅骨表面贴附硅胶膜,类似于去骨瓣后缝合的头皮,每组均测定去骨瓣前后压力,同时每个骨瓣去除后缓慢增加颅内容物容积,观察压力-容积变化,了解颅内压急剧升高切点(Abrupt point)所对应的颅内容物体积,对比不同面积骨瓣代偿容积及颅腔顺应性变化;第二组为单纯额瓣、第三组为单纯枕顶瓣组,实验方法同第一组,但是因为额骨、枕骨面积较小,骨瓣设计受限制,面积分组只有8组(26、32、37、42、47、56、76、95cm2)。数据读取主要为压力显示值及压力-容积曲线切点处颅腔代偿容积。结果:模型内注满稀释造影剂后初始压力为3mmHg,容积为1120mm1,未去骨瓣时当颅内容物增加60m1时压力开始上升,但上升很缓慢,90m1后开始随着颅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急剧升高。颞顶瓣不同面积(26、32、37、42、47、56、76、95、113、131cm2)对应的切点处代偿容积分别为100ml、105ml、110ml、115ml、120ml、127ml、140ml、155ml、156ml、158ml,额瓣不同面积骨瓣(26、32、37、42、47、56、76、95cm2)对应的切点处代偿容积分别为85ml、89ml、94ml、99ml、105ml、112ml、120ml、133ml,顶枕瓣不同面积骨瓣(26、32、37、42、47、56、76、95cm2)对应切点处代偿容积分别为98ml、103ml、108ml、113ml、120ml、128ml、140ml、156ml。三种骨瓣切点代偿容积与骨瓣面积呈正相关,其中颞顶瓣面积与代偿容积间简单线性回归方程为y=81.10+0.79b,决定系数R2=0.99;额瓣面积与代偿容积间简单线性回归方程为y=69.32+0.69b,决定系数R2=0.98;顶枕瓣为y=77.86+0.84b,决定系数R2=0.99(y值为代偿容积、b为骨瓣面积、a为常量,所有a、b值p<0.01)。颞顶瓣边界超过顶结节后代偿容积随面积升高趋势明显减缓。在不同的压力值去骨瓣后测颅内压力,不同面积的骨瓣压力下降结果:25mmHg以下每个面积的骨瓣都可以使颅内压下降到基础压力值,30mmHg以上随着骨瓣面积的增大可以逐渐降至基础压力值。颅腔密闭时颅内压50mmHg,减少内容物5ml,压力可以迅速下降至3-5mmHg。结论:本实验的颅骨模型压力-容积曲线与Cushing绘制的压力-容积曲线基本一致。在颅腔内容物容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去骨瓣能迅速有效的降低颅内压;压力较高的情况下,骨瓣越大,降压效果越明显。颅骨去骨瓣后颅腔的压力-容积曲线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面积越大,曲线沿横轴右移越明显,代偿容积越大,颅腔的顺应性越强,但是颞顶瓣超过顶结节后减压效果下降。单纯的额瓣减压效果较颞顶瓣、顶枕瓣可能稍差。压力较高的情况下,不去除骨瓣,减少内容物体积也能降低颅内压。第二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前后颅内压演变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测定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前术后的压力变化,了解去骨瓣后颅内压的病理生理改变,探讨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与颅内压下降之间的关系,研究去骨瓣减压、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4例重型颅脑损伤需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主要病情为弥漫性脑肿胀或弥漫性轴索损伤,病情严重或神经功能障碍持续加重,去骨瓣前将颅内压监护仪探头置入监测颅内压力,分别测定去骨瓣前压力、去骨瓣后压力、硬脑膜剪开后压力、术后24h颅内压力,各组压力之间行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每个骨瓣面积,并与该患者各时期颅内压力变化做比较,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简单线性回归,计算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分析骨瓣面积与压力下降百分比之间关系;随访6月进行预后评分(Extended Glasgow outcome scale,GOSE).结果:全部14例患者均顺利进行颅内压监护仪探头置入及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去骨瓣前、去骨瓣后、硬脑膜剪开后、术后24h压力分别为38.9±6.2mmHg.22.5±3.3mmHg.6.8±2mmHg、12.2±3.7mmHg,与术前压力比较去骨瓣当时、硬脑膜剪开后、术后24h压力分别下降41.3±9.3%、81.6±7.8%、67.2±12.6%,均p<0.01。压力下降百分比与骨瓣面积均呈正相关,去骨瓣当时、硬脑膜剪开、术后24h比术前压力下降百分比与骨瓣面积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及决定系数分别为y=17.18+0.26b R2=0.65、y=59.97+0.24b R2=0.76、y=35.58+0.35b R2=0.50(y代表降压百分比、b代表骨瓣面积,p<0.01)。6月后随访患者3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2例恢复不良(GOSE评分2-4分),7例恢复良好(GOSE评分(Extended Glasgow outcome scales)5-8分)。结论:开颅去骨瓣减压能有效缓解恶性颅内压增高,面积越大,代偿空间越大,减压效果越明显;硬脑膜剪开后压力下降明显,提醒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中需充分剪开硬脑膜减张缝合;颅内压监护仪能适时反映颅内压力高低,对病情观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去骨瓣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所起作用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今后的研究方向需完善去骨瓣减压术的各项指标、探讨脑水肿发生机制及脑水肿靶向药物的研制。

李谊[3](2011)在《颅面骨骨折鼻内镜下微创修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发性颅面骨骨折{包括探讨鼻内镜下眶内下壁(鼻颌筛)复合骨折;探讨鼻内窥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修复上颌骨(窦)后外侧壁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探讨对游离髁状突快速有效的寻找方法和治疗方法;探讨鼻内镜下高密度多聚乙烯(Medpor)植入板和瑞士可吸收固定材料在眼眶骨折整复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恢复患者正常面容及功能。方法对不同部位的颅面骨骨折在鼻内窥镜引导下(洗镜器术中冲洗鼻内镜,以利视野清晰)采取不同的手术微创及美容切口或局部疤痕切口并用钛板钛网或快速固定材料等固定方法,以修复颅面骨骨折或矫正眼球内陷等;应用医用耳脑胶(EC)对于颅颌面碎骨片进行复位和固定等。结果患者术后外形全部得到明显改善;双眼眶及面部对称,眼球凹陷在2mm以内;上下咬合关系正常,张口无受限;术后无感染,种植物无排异、无移位,患者面部饱满、自然。医用耳脑胶胶膜与创面镶嵌紧密,粘接后红细胞不能通过,有良好的止血和骨组织粘接固定作用,但数日后胶膜在体内可被降解吸收。结论对不同的颅面骨骨折在鼻内镜引导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整形美容效果,对骨折病人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洗镜器术中冲洗鼻内镜,鼻内镜手术过程中不必进进出出,这样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医用耳脑胶对于颅面碎骨片能进行很好的复位和固定;Medpor植入板是一种良好的骨替代材料.瑞士可吸收固定材料适用于颅颌面部骨折和重建的治疗,包括鼻筛部和面部诸骨的粉碎性骨折,具有组织相容性好、易塑形、可血管化等诸多优点,其最终代谢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对人体无害,明显优于其他材料。尤其在鼻内镜引导下手术,更能使骨折断端达到完美的结合,并能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鼻内镜引导下的下颌骨髁状突游离骨折的寻找和复位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寻找方法和治疗方法;鼻内窥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修复上颌骨(窦)后外侧壁骨折术式简单易行,疗效显着,安全性好,本术式解决了目前困扰整形医生在治疗上颌骨后外侧壁骨折的困惑。

曾洁萍[4](2008)在《灯盏细辛提取物对高压状态下视网膜保护作用的基因调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DSX对高压培养大鼠RGCs保护作用的基因调控。2.观察DSX对持续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的基因调控。3.探讨DSX的视网膜保护机制。方法:1.建立4小时80mmHg体外高压培养RGCs模型,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压力对大鼠RGCs基因表达的影响。2.在高压培养RGCs中加入DSX进行干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DSX对RGCs基因表达的调控。3.采用Akira法,建立持续性高眼压大鼠模型,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持续性高眼压对大鼠视网膜基因表达的影响。4.用DSX灌胃持续性高眼压大鼠1月,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DSX对高眼压大鼠视网膜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1.模型组和空白组RGCs有差异表达基因108条,其中凋亡基因NGFR、PAWR、S100B、ESTs和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表达上调,表达下调的基因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发育、神经冲动传导、突触传递、离子通道性能、神经生理过程、细胞间信号转导、细胞黏附与细胞外基质等功能基因.2.RGCsDSX组和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51条,其中凋亡抑制基因Bcl2a1和Spp1上调,凋亡基因NGFR下调,4条外部生理刺激调控基因上调,3条ATPase活性基因上调;3.RGCs阳性对照组和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41条,其中凋亡基因S100B和NGFR表达下调,凋亡抑制基因Hmoxl上调;4.模型组和空白组差异表达基因22条,其中凋亡基因NGFR上调,CRYBB1下调;5.DSX组和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17条,其中凋亡基因NGFR表达下调,CRYBB3、CRYGD、CRYBB2表达上调。结论:1.高压导致谷氨酸代谢转运相关基因下调,谷氨酸代谢转运功能紊乱,造成细胞外Glu堆积,从而促进Ca2+内流,细胞内Ca2+超载,引发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级联反应,上调凋亡基因的表达使RGCs凋亡。2.DSX可提高RGCs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改善能量代谢,清除Glu,减轻Ca2+内流,避免细胞内Ca2+超载,阻断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使凋亡基因NGFR表达下调。3.DSX能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a1和SPP1的表达,上调对RGCs有保护作用的晶体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保护视网膜。4.DSX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靶点多、机制复杂,其保护作用可能是凋亡抑制基因与凋亡基因,在高眼压等病理状态下的拮抗与协同作用的结果。

李学恩[5](2007)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诊断及血管内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临床诊断、血管内治疗及预后影响的因素;并探讨TCD、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在其诊断、治疗及随访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996年7月至2007年1月期间收治的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31例。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TCCF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组TCCF患者31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23∶8),平均年龄38.2岁,男性平均年龄低于女性(男31.2岁,女57.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搏动性突眼、颅内杂音和结膜充血水肿,症状出现时间主要在外伤后7天内(25/31),个别患者在伤后近两个月出现症状。31例患者中,13例患者出现首发症状后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31例患者均行DSA确诊,其中29例患者采用球囊栓塞瘘口,1例行弹簧圈填塞海绵窦,1例行覆膜支架封闭瘘口。一次栓塞成功率为87.1%(27/31),复发患者再次行栓塞治疗,均治愈。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出现首发症状到治疗的时间、栓塞球囊数目、并发症等因素对眼球活动障碍的恢复有显着性影响,OR值分别为1.048、2.362、2.333、2.337(p<0.05);年龄、出现首发症状到治疗的时间、栓塞球囊数目、并发症等因素对视力的恢复有显着性影响,OR值分别为2.230、2.680、2.476、2.523(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的患者常规询问及听诊是否存在颅内杂音,有助于及时诊断TCCF,典型的临床体征结合一项或多项影像学特征即可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TCCF的决定性的和必不可少的检查,是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目前治疗TCCF的最理想的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长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出现首发症状到治疗的时间、栓塞球囊数目、并发症等因素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缩短出现首发症状到治疗的时间,能够改善TCCF患者的预后。

王占齐[6](2007)在《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3+2”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军委战略决策,面对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任务,主动迎接21世纪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给高等医学教育带来的挑战,着眼塑造高素质临床军医,突出创新教育,强化实践教学,对我校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程优化改革。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2年全军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总后院校教学改革座谈会精神,加强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我校经过近五年时间的调研与论证,于二○○一年出台了临床教学改革方案,实行临床医学院“3+2”教学模式,新的临床教学模式运行六年以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然而,正如所有的改革并不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一样,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许多值得总结与思考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教改目标的达成。[1]针对这些问题,在大量调研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医学院实际情况及临床教学现状,经过临床医学本科学员在临床两年的教学实践后,我们及时对原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内容:本文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1998、1999、2000和2001共4个实行“3+2”临床教学模式的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了与之有关的大量数据资料,包括教学情况反映、出科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毕业综合评估成绩、参加全国医师资格考试情况等,并对临床医学院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临床医学院的教师进行了督导。通过对成绩、问卷、督导结果的汇总、分析和对比,验证了我校对临床“3+2”教学模式进行的优化调整,方案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促进了学员综合水平的提高。方法:前期进行了文献回顾和资料检索,取得了大量现况资料,包括1998、1999级两个年级学员的出科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毕业综合评估成绩、参加全国医师资格考试情况等大量数据,之后通过专家咨询和现场调研,制定了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3+2”教学模式的课时和内容、技能考核评估指标、出科考核组织实施、轮转方法的优化和调整方案,并在2000、2001级学员的临床医学院学习阶段进行了应用,通过搜集2000、2001级学员的出科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毕业综合评估成绩、参加全国医师资格考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与优化调整前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统计学方法处理,得出结论,进而验证了优化调整方案的正确性。结论:解决了原模式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将原模式中小组课的内容全部纳入到大组课中完成,解决了原模式理论学习系统性较差、教员工作量大和实践时间少等问题;单轮单组进行轮转学习,解决了两个年级在同一科室交叉重叠、部分学员临床操作不规范和临床思维习惯养成不够等问题,当下一年级进入临床医学院时,本年级学员已完成内外科内容的学习,保证了内、外科三级学科科室中只有单一年级的学员学习,使带教更有针对性;第三轮出科与毕业考核有三个多月的间隔时间,选择自己比较薄弱的科室进行定科实习,增强了各学科的知识链接,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培养了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固强补弱,也解决了出科考试及毕业考核比较集中的问题。此外,当学员考研时,学员已完成内、外、专科理论及绝大部分实践教学内容的学习,正处于相对轻松的专科实践学习阶段,非常理想地解决了原模式中考研、毕业择业等对教学的严重影响。

王纯[7](2005)在《50岁男人健康忠告》文中研究指明编者按:50岁的男人,身体状况已步入“多事之秋”。各种各样的疾病都可能在这个阶段发生。体检应该查些什么?健身有哪些侧重点?怎样补充营养?如何做好更年期的防护?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似是而非的话,那就来听听专家的提示吧。 平时多快走 闲时打太极 健身?

郭玉霞,杜良风[8](2003)在《指测眼压观察脑出血的效果及体会》文中认为

二、指测眼压观察脑出血的效果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指测眼压观察脑出血的效果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CU内小儿神经外科患者多模态监测与预后关系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1.6 文献筛选流程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神经多模态监测
        3.2 多模态监测的局限性
        3.3 本系统评价所得结论局限性
    4 小结
第二部分 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内环境紊乱的围术期多因素回归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资料
        2.2 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比较
        2.3 患者术后内环境紊乱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术后内环境紊乱的原因分析
        3.2 小儿体液平衡及容量复苏特点
        3.3 手术及麻醉对神经外科患者的影响
        3.4 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
    4 小结
第三部分 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对预后影响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分析
        2.2 两组治疗过程数据对比
        2.3 两组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对比
        2.4 两组在预后转归中的对比
    3 讨论
        3.1 常见先天性小儿神经系统畸形的手术治疗
        3.2 小儿神经系统外伤的手术治疗
        3.3 多模态监测促进快通道外科在小儿神经重症患儿中的应用
        3.4 多模态监测对神经重症患儿的预后预测作用
        3.5 多模态监测技术在神经重症中的发展
        3.6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颅骨去骨瓣前后颅内压力变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颅骨去骨瓣后颅内压变化及颅腔顺应性改变的实验研究
    1.1 实验材料及模型制作
        1.1.1 实验用颅骨模型制作
        1.1.2 颅内压研究模型制作
    1.2 研究方法
        1.2.1 密闭颅腔压力容积变化的研究
        1.2.2 切除颞顶瓣的研究
        1.2.3 切除额瓣的研究
        1.2.4 切除顶枕瓣的研究
        1.2.5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密闭颅腔压力-容积曲线
        1.3.2 颞顶瓣减压结果
        1.3.3 额瓣减压结果
        1.3.4 顶枕瓣减压结果
    1.4 讨论
        1.4.1 何谓颅内压及构成颅内压的相关因素
        1.4.2 颅内压增高的相关因素
        1.4.3 颅内压监测方法的评价与适应症
        1.4.4 降低颅内压升高的方法
        1.4.5 监测颅内压的实验模型建立
        1.4.6 利用实验模型监测颅内压及其评价
    1.5 结论
第二章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前后颅内压演变的临床研究
    概述
    2.1 实验设计
    2.2 临床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治疗方案
        2.3.2 颅内压监护仪探头置入术
        2.3.3 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2.3.4 数据采集
    2.4 研究结果
        2.4.1 去骨瓣后压力变化
        2.4.2 剪开硬脑膜后压力变化
        2.4.3 术后24小时压力变化
    2.5 讨论
        2.5.1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
        2.5.2 去骨瓣减压术的发展、现状
        2.5.3 颅内压变化的规律与演变过程
        2.5.4 本试验结果的评估
        2.5.5 颅内压监测的意义
        2.5.6 临床效果
    2.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骨瓣面积计算方法、流程
致谢

(3)颅面骨骨折鼻内镜下微创修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和附表清单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鼻内镜下眼眶骨折微创治疗观察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眼眶骨折分类探讨
        二、眶内下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三、眶内侧壁复合骨折晚期整复治疗
        四、眶外壁骨折晚期手术治疗
        五、枪击或弹药爆炸所致的眶下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六、眶内下壁战伤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七、眶上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八、眶下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鼻内镜下下颌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髁状突冠突游离骨折微创治疗
        二、泪前隐窝入路微创治疗上颌骨后外侧壁骨折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鼻内镜下修复颅面骨骨折所用材料临床探讨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眼眶骨折眼球缺失后眼窝凹陷修复材料的应用
        二、Medpor修复材料在爆裂型眼眶骨折中的应用
        三、瑞士快速吸收固定材料在颅面骨折中应用
        四、瑞士快速吸收固定材料在眼眶骨折中应用
        五、医用耳脑胶在眼眶骨折中的应用
    结果
    讨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观察成果
附件
致谢

(4)灯盏细辛提取物对高压状态下视网膜保护作用的基因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 分高压对体外培养大鼠RGCs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1.1 实验目的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RGCs生长状况
        1.3.2 RGCs鉴定结果
        1.3.3 总RNA纯度、浓度和完整性测定结果
        1.3.4 芯片质控结果
        1.3.5 差异基因表达结果
    1.4 小结
第二部分 DSX对高压培养大鼠RGCs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2.1 实验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RGCs生长状况
        2.3.2 RGCs鉴定结果
        2.3.3 总RNA纯度、浓度及完整性测定结果
        2.3.4 芯片质控结果
        2.3.5 差异基因表达结果
    2.4 小结
        2.4.1 DSX组与模型组差异基因表达
        2.4.2 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基因表达
        2.4.3 DSX组与阳性对照组调控相似基因
第三部分 持续性高眼压对大鼠视网膜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3.2.4 统计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眼压测量结果
        3.3.2 持续性高眼压对大鼠视网膜基因表达调控
    3.4 小结
第四部分 DSX对持续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4.2.4 统计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眼压测量结果
        4.3.2 DSX对持续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基因表达的调控
    4.4 小结
讨论
    1 本研究涉及的主要基因功能
        1.1 凋亡诱导基因及其功能
        1.2 凋亡抑制基因及其功能
        1.3 其它基因及其功能
    2 高压导致RGCs凋亡的机制探讨
    3 DSX对RGCs保护的基因调控及相关机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综述一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基因功能
        1.1 细胞信号转导基因及其功能
        1.1.1 CAV3基因和小窝蛋白3
        1.1.2 VAMP基因与囊泡相关膜蛋白
        1.1.3 TGFB2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B
        1.1.4 KDR基因和VEGF
        1.1.5 钙结合蛋白相关基因及其蛋白
        1.2 其它基因及其功能
        1.2.1 细胞外基质和黏附分子及其基因
        1.2.2 MMP12基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1.2.3 CDH13基因和钙粘蛋白13
        1.2.4 KLF5基因及Kr(u∣¨)ppel样转录因子
        1.2.5 RFR基因P及RF相关肽
        1.2.7.CNR1基因及大麻素CB1受体
        1.2.8 MAPT基因及微管结合蛋白Tau
        1.2.9 EGR1基因和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1.2.10 GFAP基因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参考文献
    综述二 RGCs培养及高眼压大鼠模型评价
        2.1 RGCs的体外培养及模型
        2.2 大鼠持续性高眼压模型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药与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3.1.中医证候学的基因组学研究
        3.1.1 中医证候学与相关(易感)基因研究
        3.1.2.动物模型基因的研究
        3.2.中医药治疗作用与基因调控、修饰研究
        3.3.中药的基因组研究
        3.3.1 用于道地药材的鉴定
        3.3.2 有效中药的筛选
        3.3.3 用于中药的毒性评价
        3.3.4 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的基因组学研究
        3.4.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药研究技术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5)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诊断及血管内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3+2”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立题依据
    二、目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方法步骤
    五、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3+2”教学模式的现况分析
    一、传统临床教学模式的缺陷
        (一) 教学总体设计上
        (二) 教学组织形式上
        (三) 教学环境氛围上
    二、实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
        (一) 开放联合的办学观念
        (二) 学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三) 综合评价的考试观念
        (四) 宽严相济的管理观念
    三、实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
        (一) 适应需求
        (二) 突出实践
        (三) 体现服务
        (四) 追求创新
    四、实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
        (一) 毕业综合评估比较
        (二) 学员自身学习体会
        (三) 临床医学院的反馈
        (四) 总部机关高度评价
    五、“3+2”教学模式内容上体现的优势
        (一) 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二) 新模式的优势体现
    六、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 确立了“三优化、一突出”的指导思想
        (二) 建立了“三习一体”的临床教学新模式
        (三) 缩短了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四个距离”
第三部分 优化“3+2”教学模式的依据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优化临床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 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意义
        (二) 生物医学模式下临床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临床教学模式优化势在必行
    二、“3+2”教学模式设计上发现的不足
        (一) 制度执行与落实上有困难
        (二) 教与学的过程存在不协调
        (三) 师资力量缺乏与浪费并存
        (四) 与学员的利益有一定冲突
    三、“3+2”教学模式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一) 教员方面
        (二) 学员方面
        (三) 管理方面
第四部分 “3+2”教学模式的优化调整
    一、对“3+2”教学模式优化调整的思路
        (一) 优化教学环境
        (二) 优化教学过程
        (三) 优化考评体系
        (四) 强化临床实践
    二、对“3+2”教学模式优化调整的方案
        (一) 临床技能考核指标优化
        (二) 临床教学学时优化
        (三) 学员科室轮转优化
        (四) 出科考核组织实施优化
    三、对“3+2”教学模式优化调整的成效
        (一) 学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二) 临床医学院整体建设明显加强
        (三) 临床课程的教学成果明显改善
第五部分 “3+2”教学模式优化调整的效果评价
    一、全国医师资格考试情况分析
        (一) 1998 级两种模式培养质量的横向比较
        (二) 1998 和1997 级两种模式培养质量的纵向比较
        (三) 我校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与其他军医大学比较
        (四) 我校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在国内所处的水平
    二、毕业综合评估成绩分析
        (一) 毕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二) 外科技能掌握率比较
        (三) 内科技能掌握率比较
    三、出科考核成绩分析
        (一) 出科考核理论成绩
        (二) 出科考核技能成绩
    四、组织问卷调查
        (一) 对教员的问卷调查
        (二) 对学员的问卷调查
        (三) 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第六部分 讨论
    一、讨论
        (一) 优化方案的瞻远性
        (二) 优化方案的科学性
        (三) 优化方案的全面性
        (四) 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二、建议
        (一) 强化临床教学意识,创造良好教学环境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激励机制作用
        (三) 规范临床教学管理,建立配套管理措施
        (四) 采用多站式考试法,慎重用标准化病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件

(8)指测眼压观察脑出血的效果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指测眼压观察脑出血的效果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的临床研究[D]. 柴瑞峰.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2]颅骨去骨瓣前后颅内压力变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秦海林.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3]颅面骨骨折鼻内镜下微创修复的临床观察[D]. 李谊. 郑州大学, 2011(10)
  • [4]灯盏细辛提取物对高压状态下视网膜保护作用的基因调控研究[D]. 曾洁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5]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诊断及血管内治疗[D]. 李学恩. 山东大学, 2007(03)
  • [6]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3+2”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优化研究[D]. 王占齐.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3)
  • [7]50岁男人健康忠告[N]. 王纯. 健康时报, 2005
  • [8]指测眼压观察脑出血的效果及体会[J]. 郭玉霞,杜良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12)

标签:;  ;  ;  ;  

手指测量眼压观察脑出血的效果及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