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浅谈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周林兴,林腾虹[1](2021)在《面向社会需求的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背景下,从社会需求视角调查分析国内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型人才需求,旨在推动我国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进程,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图情档创新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方法/过程]采用线上调研、内容分析法,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分析总结图情档专业研究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特点及其创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图情档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的不足进行阐述。[结果/结论]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创新素质教育已有初步探索,但存在图情档专业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协调窘境。从理念先行、主体构建、资源赋能3个方面,对创新型社会下该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提出相应的建议。

韩丽[2](2020)在《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和创新素质对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首先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从临床护士、护理教育者的体验以及护理本科生的需求为导向,探讨可以影响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相关因素,以便为下一步的量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横断面调查,分析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及其未来就业能力的现状和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护理高校改革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以及滚雪球抽样法,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选取山东省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护理本科生、护理教师、临床护士和临床护理管理者为访谈对象,根据访谈提纲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Nvivo 11.0软件和Colaizzi 7分析法管理和提炼访谈的质性资料。2.量性研究:于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内5所高校中大二到大四的377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本科生参与科研问卷、大学生创新素质问卷、大学生可雇佣性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SS 23.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半结构式访谈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共提炼出影响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三大主题。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科研参与能力:包括探究式思维、批判性思维、规划执行能力和反思性学习;综合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基本技能。2.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中377名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的总得分为(40.16±14.38)分,总均分为(3.10±1.10)分;创新意识总得分为(141.73±18.41)分,总均分为(3.68±0.47)分;创新能力总得分为(79.30±15.03)分,总均分为(3.76±0.72)分;创新人格总得分为(68.79±12.56)分,总均分为(3.81±0.70)分。未来就业能力总得分为(116.57±21.66)分,总均分为(3.76±0.70)分。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得分各不相同。3.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未来就业能力均呈两两正相关(r=0.481-0.818,P<0.05)。4.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一般资料中,不同年龄、年级、成绩排名、个人规划对护理本科生的未来就业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科研的深入度、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求真务实和机敏独特是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可共同解释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74.6%(F=222.052,P<0.01)。结论1.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参与得分呈中等水平,未来就业能力和创新素质得分呈中等偏高水平,高年级优于低年级。说明低年级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参与能力、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密切相关,说明科研参与和创新素质的得分越高,其未来就业能力也就越高。2.护理本科生的未来就业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参与科研的深入度、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求真务实和机敏独特。研究提示护理教育者应该为护理本科生提供充足的、可持续参与的科研教育体系,并注重培养护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从而提升护理本科生的未来就业能力。

张洋[3](2019)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一批拔尖型创新人才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创新素质作为创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品质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培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继“985”“211”工程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国家级项目,它的提出是中国在新形势下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推进,其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双一流”及大学生创新素质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从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维度出发论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型素质的重要性。以云南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研发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分别存在的突出痼疾,进而从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高校人才培养规划、师资力量水平和创新素质培养平台四个方面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及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云南省高校以此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适时做出改革与调整,进一步发挥云南省高等教育优势,通过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意识、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整体规划、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拓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平台等方式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为服务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引擎、注入新的动力。至此,文章的结语部分对论文做了整体的总结概括,并提出本研究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高众[4](2019)在《本科生科研训练对理工科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我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大创项目”的推动下,本科生科研训练已成为一项全国性、系统性、综合性的课程改革。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热点,也引起了我国诸多学者的关注与探讨。尽管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提到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但相应实证研究却不多见,具体到哪些本科生科研训练要素对学生创新素质提升有统计意义上的显着影响的研究更为匮乏。本研究聚焦本科生科研训练对理工科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基于认知学徒制理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我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为例,通过定量为主、质性为辅的混合研究方法,对275名已参加科研训练的大三学生和289名打算参加科研训练的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对部分已参加科研训练的本科生进行深度访谈,对本科生科研训练中训练项目类型、创新资源支持和学生参与情况等要素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关系进行验证分析,探索其影响路径。本研究发现:(1)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2)对于创新人才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学生参与了哪类科研训练项目,而是这类项目能否匹配学生对于培训、指导和交流等资源以及合适自由度的需求;(3)简单地增加科研训练的资金、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硬件资源支持,不能显着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但前期培训、教师指导和学术交流等软件资源支持对于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升有显着影响;(4)出于自身兴趣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的创新素质要高于受其它因素驱动的学生,学生投入精力对其创新素质提升有显着影响;(5)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其创新素质,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部分要素通过影响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生创新素质。据此,本研究建议从顶层设计、条件支撑和实施路径三个维度来优化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以促进相关创新实践训练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提高重视程度、健全训练体系,优化资源投入、营造创新文化,完善培养流程、加强教师指导。

刘颖[5](2018)在《TRIZ理论基础上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生是我国新时期劳动预备人才中的关键性组成元素,而创新素质是高职生必须具备的。高职生创新素质培养始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一大难点。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高职院校需要围绕TRIZ理论,准确把握专业学生创新素培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多样化路径高层次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成为新时期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陈勇刚[6](2018)在《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是个体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如何培养儿童青少年创新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建构了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结构模型;使用相关问卷调查了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设计教育实验进行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效果进行了评估,最后进行经验总结并得出结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论探索、现状调查和教育实验三部分。第一部分:理论探索 本部分通过文献梳理与论证,在创造性系统观和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建构了包含环境因素、教育内容、教师因素等在内的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结构模型。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主要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创造性课堂环境和主要对教师产生影响的校园创新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涉及课程结构;教师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以及影响创造性教学行为的教师创新素质、创新观念等。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下:课程是创新素质培养的载体,处于基础地位,课程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素质,同时教师的教学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创造性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创新素质产生影响;校园创新环境影响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进而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第二部分:现状调查使用相关问卷量表调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现状、影响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因素现状、教师创造性观念及培养方式现状等,主要调查结果显示:①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在不同维度上发展不平衡;②大部分初中生创造性人格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在自信心、怀疑性和坚持性上还有不足;③学校创新环境处于中上水平,但是还存在教师绝对权威、课外活动空间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④教师偏爱的学生特征与创造性学生特征有较大出入,说明教师创造性培养观念有待提高,教师还无法很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创造性行为。第三部分:教育实验 基于模型建构和现状调查的结果展开,分为教育实验中的干预方案和教育实验效果两个部分。(1)教育实验中的干预方案包括:①《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以往实施经验和实验学校自身特点,采用了“专家培训引领——教师自主理论学习——集体微型课研讨备课——教师上学思维活动课——同伴课堂观察——课后反思交流——教育研究——学科教学应用”的课程实施模式;②创设校园创新环境,包括校长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加深对办学理念的理解、学校加强民主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③创设创造性课堂环境,从教学理念、资源利用、课堂提问、鼓励变通、小组活动、发展性评价、教学监控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创造性课堂环境营造的培训;④培养创新型教师,形成了一套“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自主反思和行为反馈”的教师培训模式,对教师进行了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培训,经过三年时间,教师的创新素质和创造性教学行为有很大成长。(2)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实验效果:经过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以及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织模型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①《学思维活动课程》实施和创造性课堂环境创设都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影响,但是前者的影响更大;②《学思维活动课程》实施和创造性课堂环境创设都对学生创造性人格有影响,但是后者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而创造性课堂环境主要影响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方面;③《学思维活动课程》教学和创新校园造性人格都有显着影响。④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人格都有显着影响。也就是说,《学思维活动课程》和创新校园环境通过影响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理论探索、现状调查和教育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创新素质受到环境、课程、教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干预,系统性地进行培养;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型经过了教育实验的验证,能够对今后的创新素质培养研究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陈凯[7](2018)在《在学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文中认为在现代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及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学改革是实现更好教学的需求。在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属于重要内容,具有较高价值,教师应当对这一点加强认识及重视。本文就在学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开展教学改革及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王娟[8](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出了继承和发展。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力的体现。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尤为重要。作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出发点,以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落脚点,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放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视域下进行分析研究。文章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实现条件,梳理中国共产党五任中央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分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第三章总结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分析阻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因。第四章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从突出大学生在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内在创新素养以及创造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三个角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具体可行措施。

汤璐嘉[9](2018)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经济、科技为重点的新一轮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谁拥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就掌握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拥有竞争力,因此创新人才成为各国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提出在2020年至2035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这些必须有大批创新人才作为支撑。大学生是创新人才资源的后备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意义重大,不仅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激发大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人格、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展开研究。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这一主题,阐述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笔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相关理论和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关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机理。通过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找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四个层面出发,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校园和家庭环境,提升教师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增强创新素质的内在需要及践行的主动性,构建社会、高校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等方面,提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对策及措施。

刘雷[10](2018)在《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李约瑟之谜”“钱学森之间”使我们不断深思教育与创新的内在紧密关系,对于研究生这个具有较高学科专业水平的群体来说,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能否增强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培养侧重点来划分,我国研究生教育类型主要分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学术学位硕士和博士)和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硕士和博士)两个不同的方面,本论文着重评价研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当前,更多的文献研究相对集中在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缺乏系统的探讨。当前,相对于工商企业创新能力的加速发展,我国偏重知识结构培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知识、专利、科研等方面创新能力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质量低,科研创新不明显,知识技术创新与产业生产服务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衔接,产学研机制不够完善。因此,有必要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准确、有效的评价,以针对性地加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深入探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通过推行“双一流”建设,使研究生教育由过去量的扩张转向质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双一流”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欠缺是现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须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须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把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更新社会创新观念,深化改革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体制,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还须加强社会调研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同时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创新,改善研究生教育培养条件,为研究生教育创造开放创新的研究环境,建立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革新,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有效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首先,本论文从创新、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涵出发,运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创新能力理论研究的成果,结合“双一流”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文献对创新能力的研究归纳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并针对性的优选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方法。其次,本论文从内在、外在两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构成因素及影响因素经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即研究生教育制度因素、研究生培养过程因素、研究生科研与学位论文因素、教育质量评价因素。通过文献梳理与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创新知识技能、创新思维、提升创新素质能力、创新内部动机四个组成部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特有属性是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成果能力。以此为理论基点,按照文献中对创新能力相关指标提及频率次数的排序结果,结合物元可拓模型对传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改善和拓充,本论文确定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5个一级评价指标,即:掌握创新知识能力、综合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过程能力、提升创新素质能力、产出创新成果能力。构建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针对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反映“双一流”建设创新人才关联性不显着的缺陷,运用物元可拓理论分析方法建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关注研究生掌握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过程能力对其最终创新能力的影响,契合了新时代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最后,设计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测评问卷,根据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比较分析了不同高校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不同地区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差异现状,并就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科学、理性的解析才能收悉客观、真实的结果,本论文通过严谨的评价研究,针对性地思索出了有效提升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和具体路径。本论文认为,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构成要素划分是具科学性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具合理性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构建是有效和可行的。它能为全国不同地区高校改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二、浅谈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社会需求的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创新素质教育在图情档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价值阐释
    2.1 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2.2 提高学科活力与话语权
    2.3 推进社会进步与创新发展
3 图情档行业创新素质能力需求现状
    3.1 调研方法及数据来源
    3.2 图情档行业对创新素质能力需求结果分析
        (1)图情档行业招聘岗位对专业能力具有高要求。
        (2)图情档行业招聘岗位对其他能力具有严标准。
4 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
    4.1 调研方法及数据来源
    4.2 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调查分析
        4.2.1 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理念略显单薄
        4.2.2 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完善
        4.2.3 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生态环境尚未形成
5 基于社会需求的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优化路径
    5.1 理念先行:培育面向社会需求的创新素质教育观念
        5.1.1 科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素质理念认知
        5.1.2 全面强化教师对创新素质培养的导向性认识
    5.2 主体构建:形成面向学科内核的创新素质教育体系
        5.2.1 建立创新素质、创新人格培养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5.2.2 丰富创新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结构与授课形式
        5.2.3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过程的学生考评与教学反馈
    5.3 资源赋能:构建面向创新需求的创新教育生态环境
        5.3.1 建立健全图情档创新素质教育教师队伍资源
        5.3.2 优化创新素质教育教学与学生自主创新环境

(2)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和创新素质对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操作性定义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6 伦理原则
        7 质量控制
    结果
        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2 访谈结果
    讨论
        1 关于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访谈的意义
        2 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第二部分 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和创新素质对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学分析
        5 伦理原则
        6 质量控制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的现状
        3 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 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现状
        2 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3 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和意义
研究的局限性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双一流”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相关概述
    2.1 “双一流”建设的宗旨及任务
        2.1.1 “双一流”建设的宗旨
        2.1.2 “双一流”建设的任务
    2.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2.2.1 创新意识
        2.2.2 创新思维
        2.2.3 创新知识
        2.2.4 创新能力
        2.2.5 创新人格
    2.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2.3.1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2.3.2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2.3.3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需要
第三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的实施
    3.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
        3.2.1 大学生对“双一流”与创新素质的认知现状
        3.2.2 大学生对创新素质培养活动的参与现状
        3.2.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效性现状
    3.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的问题
        3.3.1 创新意识缺乏问题导向性
        3.3.2 创新思维缺乏逆向思维性
        3.3.3 创新知识缺乏立体动态性
        3.3.4 创新能力缺乏知行统一性
        3.3.5 创新人格缺乏意志坚定性
    3.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高校大学生对创新素质的自我培养意识淡薄
        3.4.2 高校人才培养规划与“双一流”建设目标不匹配
        3.4.3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指导乏力
        3.4.4 高校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的平台短缺
第四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对策
    4.1 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意识
        4.1.1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引导
        4.1.2 深化对大学生的创造观教育
        4.1.3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4.2 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整体规划
        4.2.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导向功能
        4.2.2 丰富大学生创新教育内容
        4.2.3 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4.3 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4.3.1 加强对教师的创新理论教育
        4.3.2 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水平
        4.3.3 完善教师的创新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4.4 拓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平台
        4.4.1 搭建“线上+线下”创新工作平台
        4.4.2 “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平台
        4.4.3 推动国际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4)本科生科研训练对理工科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我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概况
        1.1.2 国内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概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本科生科研训练
        1.3.2 创新素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本科生科研训练
        2.1.1 国外关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研究综述
        2.1.2 国内关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小结
    2.2 创新素质
        2.2.1 国外关于创新素质的研究综述
        2.2.2 国内关于创新素质的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2.3 本科生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2.3.1 本科生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2.3.2 训练项目类型对创新素质的影响
        2.3.3 创新资源支持对创新素质的影响
        2.3.4 学生参与情况对创新素质的影响
        2.3.5 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创新素质
        2.3.6 学生个体因素与创新素质
        2.3.7 国内外研究小结
    2.4 理论模型:认知学徒制
        2.4.1 认知学徒制的产生、发展和内涵
        2.4.2 认知学徒制的应用
    2.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思路
        3.2.1 研究技术路线
        3.2.2 研究框架
        3.2.3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4 定量数据收集与分析
        3.4.1 问卷设计
        3.4.2 抽样及问卷回收情况
        3.4.3 背景信息统计
        3.4.4 定量数据分析思路
        3.4.5 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3.4.6 变量设计与选择
    3.5 质性数据收集与分析
        3.5.1 访谈提纲设计
        3.5.2 访谈对象信息统计
        3.5.3 质性数据分析思路
    3.6 研究有效性
    3.7 研究创新点
    3.8 研究伦理问题
第四章 研究发现
    4.1 案例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实施情况
        4.1.1 案例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项目类型分布
        4.1.2 案例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资源支持情况
        4.1.3 案例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学生参与情况
    4.2 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否学生创新素质的差异分析
    4.3 学生创新素质影响因素探究
        4.3.1 本科生科研训练各要素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4.3.2 两类项目本科生科研训练各要素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4.3.3 三所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各要素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4.4 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4.4.1 案例高校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基本情况
        4.4.2 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探究
        4.4.3 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中介作用
    4.5 本科生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路径
        4.5.1 本科生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4.5.2 本科生科研训练各要素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4.5.3 本科生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路径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发现总结
    5.2 针对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5.3 研究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大三学生版)
    附录二: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大一学生版)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访谈邀请信
    附录五:知情同意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TRIZ理论基础上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二、TRIZ理论基础上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一) TRIZ理论基础上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
    (二) TRIZ理论基础上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对策
        1. 正确认识, 科学设置TRIZ理论课程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 校园文化建设下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三、结语

(6)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
        1.1.2 创新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1.1.3 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创新素质的涵义
        1.3.2 创新素质的影响因素
        1.3.3 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与方法
        1.3.4 国内外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进程
第2章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模型建构
    2.1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2.1.1 创造性系统观的相关理论模型
        2.1.2 教育生态学理论
    2.2 学校生态环境中影响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2.2.1 学校生态环境
        2.2.2 影响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内容因素
        2.2.3 影响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因素
        2.2.4 影响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师因素
    2.3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结构模型
第3章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调查
    3.1 初中生创造性现状调查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2 学校环境调查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3 教师有关创造性培养的观念调查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实验方案
    4.1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实验方案设计
    4.2 开设创新课程
        4.2.1 《学思维活动课程》介绍
        4.2.2 《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
    4.3 创设创新环境
        4.3.1 创设创新的校园环境
        4.3.2 创设创新的课堂环境
    4.4 培养创新教师
        4.4.1 方案目标
        4.4.2 教师创新培训的主要措施
        4.4.3 培训创新型教师的实施情况
        4.4.4 教师创造性教学案例
第5章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实验效果
    5.1 实验研究的目的和假设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假设
    5.2 实验设计
        5.2.1 设计方法
        5.2.2 变量界定
        5.2.3 实验对象
        5.2.4 实验工具
    5.3 实验过程
    5.4 数据处理
    5.5 实验结果及讨论
        5.5.1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方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5.5.2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方案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5.5.3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方案对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影响
    5.6 综合分析与讨论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经验总结
        6.2.1 实施创新课程方面的经验
        6.2.2 创设创新环境方面的经验
        6.2.3 培养创新教师方面的经验
    6.3 研究的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在学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价值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创新素质培养的措施及途径
三、结语

(8)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联系
    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述
        2.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2.1.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现条件
    2.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阐释
        2.2.1 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
        2.2.2 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
        2.2.3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2.4 胡锦涛: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2.5 习近平:中国梦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
        2.3.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
        2.3.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一致性
        2.3.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路径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
        3.1.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果
        3.1.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3.2 阻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因分析
        3.2.1 社会原因
        3.2.2 高校原因
        3.2.3 学生自我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新对策
    4.1 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人”的地位
        4.1.1 了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4.1.2 重视大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
        4.1.3 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4.2 以人为本,通过提升大学生内在素养,促进创新素质培养
        4.2.1 更新教育理念,激发创新意识
        4.2.2 优化知识结构,奠定创新基础
        4.2.3 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创新勇气
        4.2.4 强化问题意识,养成科学精神
        4.2.5 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4.3 创造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创新素质培养
        4.3.1 建立鼓励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与制度
        4.3.2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4.3.3 建设一支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
        4.3.4 加强鼓励创新的校园和社会文化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人才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素
        1.1.2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总结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重要性
    2.1 大学生素质结构特征及创新素质要素
        2.1.1 大学生素质结构特征
        2.1.2 大学生创新素质要素
    2.2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2.2.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需要
        2.2.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2.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及机理
    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3.1.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3.1.2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共同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3.1.3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才的创新素质养成
    3.2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作用
        3.2.1 思想政治教育指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正确方向
        3.2.2 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大学生提升创新素质的主体意识
        3.2.3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完善
    3.3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机理
        3.3.1 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有利于唤醒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3.3.2 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3.3.3 唯物辩证法教育有利于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3.3.4 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力
        3.3.5 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3.3.6 社会实践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4.1.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4.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社会支持大学生创新力度不够、渠道不畅
        4.2.2 学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实效欠佳
        4.2.3 家庭对大学生创新理解不够,支持不力
        4.2.4 大学生对提升创新素质重视不够,能力不足
    4.3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3.1 社会舆论导向不足,支持保障机制不完善
        4.3.2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机制不健全
        4.3.3 家庭落后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
        4.3.4 大学生提升创新素质的主动性未充分发挥
第5章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对策
    5.1 社会层面
        5.1.1 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5.1.2 构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拓展的社会支持保障体系
    5.2 学校层面
        5.2.1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
        5.2.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2.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2.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5.2.5 提升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5.2.6 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校园环境
    5.3 家庭层面
        5.3.1 倡导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家庭教育观
        5.3.2 营造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家庭教育环境
    5.4 大学生层面
        5.4.1 明确内在要求,促进全面发展
        5.4.2 完善创新素质,塑造创新人格
        5.4.3 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参加创新实践
    5.5 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界定
    1.5 论文创新点
2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理论及评价方法概述
    2.1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理论
        2.1.1 创新能力的内涵
        2.1.2 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概述
        2.1.3 “双一流”建设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内容
        2.2.1 创新能力培养范畴
        2.2.2 创新能力培养要素
    2.3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简介
    2.4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理论方法
        2.4.1 动态综合评价法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3 物元可拓评价法
3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构成要素
    3.1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因素对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3.1.1 招生考试制度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1.2 学科建设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2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因素对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3.2.1 课程设置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2.2 实验课程和社会调研训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2.3 导师队伍建设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2.4 教育环境氛围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3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与学位论文因素对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3.3.1 科研实践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3.2 学位论文学术价值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4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因素对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3.5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特有属性
    3.6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及验证
        3.6.1 开放性调查访谈
        3.6.2 问卷理论基础和结构
        3.6.3 建立问卷初稿项目库
        3.6.4 问卷项目与评分方法
        3.6.5 问卷编制流程图
        3.6.6 问卷测试方法
        3.6.7 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4.1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动态性原则
        4.1.3 激励性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1.5 可比性原则
        4.1.6 导向性原则
    4.2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4.2.1 导向功能
        4.2.2 描述功能
        4.2.3 评价功能
        4.2.4 预测功能
    4.3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程序
        4.3.1 发散阶段
        4.3.2 收敛阶段
        4.3.3 试验修订
    4.4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与模型分析
        4.4.1 设计思路
        4.4.2 多指标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分析
        4.4.3 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分析
    4.5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与科学性分析
        4.5.1 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分析
        4.5.2 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4.5.3 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性分析
        4.5.4 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5.1 我国东、中、西部代表性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5.1.1 现状分析
        5.1.2 比较分析
    5.2 我国东、中、西部代表性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问卷分析
    5.3 我国东、中、西部代表性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及人数比较分析
        5.3.1 总体特征
        5.3.2 人数分布
        5.3.3 差异比较
        5.3.4 数据处理分析
    5.4 我国东、中、西部代表性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测评分析
    5.5 我国东、中、西部代表性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5.5.1 综合评价概况
        5.5.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模型
        5.5.3 计算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思索
    6.1 路径的含义与内涵
        6.1.1 路径的含义
        6.1.2 路径的内涵
    6.2 基本路径
        6.2.1 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理念
        6.2.2 制定促进创新的教育制度体系
        6.2.3 严格控制创新教育过程的实施
    6.3 具体路径
        6.3.1 强化实践创新过程能力的培养
        6.3.2 改变研究生知识体系结构上的缺失
        6.3.3 提高产出创新成果能力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6.3.4 构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6.3.5 建立结果为导向的创新评价机制
        6.3.6 完善创新培养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系列访谈提纲
附录2: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一级指标专家评分表
附录3: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提及频率专家评分表
附录4: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问卷项目专家评分表
附录5: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6: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测评调查表
附录7: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分标准专家评分表
附录8: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专家排序打分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四、浅谈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社会需求的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优化研究[J]. 周林兴,林腾虹.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2)
  • [2]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和创新素质对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D]. 韩丽. 青岛大学, 2020(01)
  • [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D]. 张洋.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本科生科研训练对理工科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我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为例[D]. 高众.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TRIZ理论基础上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分析[J]. 刘颖. 智库时代, 2018(45)
  • [6]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D]. 陈勇刚.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7]在学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J]. 陈凯. 高考, 2018(29)
  • [8]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 王娟. 湖南工业大学, 2018(02)
  • [9]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 汤璐嘉. 重庆工商大学, 2018(07)
  • [10]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刘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浅谈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