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S Level 2 考试价值趋势

PETS Level 2 考试价值趋势

一、PETS二级考试的价值趋向(论文文献综述)

罗薇[1](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指出《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彭雪梅[2](2021)在《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认为教科书乃课堂教学之依据,然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需要我们反思其编写范式是否存在问题。遂本文以库恩“范式”的3个维度(科学共同体、理念、方法)贯穿全文,探究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转换特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向,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4套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进行历史考察发现: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经历了“3次转换”,其编写范式在科学共同体上呈现出人教社专业编辑、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三结合”队伍特点;编写理念上呈现出“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逐步推进的特点;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专家、教师及学生得出: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面临“两大现状”和“六大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与“学”的需求,编写范式出现危机。“两大现状”为师生使用率低和师生满意度低;“六大问题”为: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时代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际操作性不强;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最后依据现存问题并结合以往的编写范式提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为:(1)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应规范编写人员领域,编写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科学共同体应为从事高中体育教育研究、教学的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同时应优化科学共同体的人员结构,缩小专家教授的比例,加大一线教师的比例,同一教学内容的编写应专家教授与一线优秀教师合作完成;此外还需优化科学共同体的地区分布,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应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学校,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各地专家教授、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共同组成共同体,有利于更好地把控各地教育教学实际情况。(2)理念上,凸显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教科书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实现;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不相符的情况;关注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实用性;落实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实行制度,注重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的具体实现。(3)在内容编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螺旋式”上升,且应详细具体,便于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仅要文字与图表相结合,还应以便捷的方式加入视频教程;在考核评定方法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学习评价方法上应具有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等;学练方法上更具指导性和科学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周长育[3](2021)在《《发展汉语》补语编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材是老师授课和学习者上课的关键工具,在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补语作为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多涉及补语的偏误、习得、教学顺序、教学策略、构式、宾语位置、虚化、运用或是不同教材中的补语编排比较,涉及教材中的补语及其结构的分布研究较少。而补语分类众多,不同补语之间结构相似,容易混淆,在留学生学习过程中易造成偏误,给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带来不便,因此本文把《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教学大纲)和《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考试大纲)作为参照,以《发展汉语》初、中和高级综合类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拟探究教材中的补语编排情况,补语分布是否科学,并分析其优点、价值和不足,期望对以后的教材编写和留学生补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通过研究教学大纲与HSK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和HSK考试样卷、真题集之间的比较,依据其中的补语分布情况,分析补语编排的差异和缺点,其中借助了图表进行研究,接着对《发展汉语》综合类教材中初、中和高级一共6本教材的补语编排进行分析,初步整理了教材中七类补语及其结构(结果补语、时量补语、动量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和情态补语)的分布数据,其大致较多分布在初、中级的综合类教材中,高级教材中较少出现,且分布不均匀,由教材中补语编排的顺序,以及补语分布呈现的合理性和存在问题探究教材与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契合性,教材中对于补语的注释是否合适,学生通过学习《发展汉语》教材中的补语,是否能够提升学习能力,并应对HSK考试中对补语的考察,并由上述研究问题出发提出一些合理的关于教材补语编排方面建议。

张玉娴[4](2021)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在世界各地愈加受欢迎,尤其是作为“国际教育领跑者”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教育在全球不断扩展,但也在很多民族国家引发了质疑和争议,表现出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持续张力。美国是全球IB学校最多的国家,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高校在IB的本土化进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支持?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IB课程在美国遭受了什么样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IB在美国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梳理,指出IB课程在美国经历了引进、增长、加速三个阶段,IB在美国快速扩展的同时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而美国政府是主要的幕后推手。第二章还考察了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即IB美洲区域办公室(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mericas,简称IBA)主动提出IB课程要与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相匹配和融合。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重要行动者,包括联邦政府、州和高校,它们推行的政策为IB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联邦层面,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将IB作为一种高学术标准予以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拨款上;在州层面,各州政府对IB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差异,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也是IB在美国各州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层面,IB在美国高校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并且提供了学分转换、奖学金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选择IB。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本土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实施效果。其中,第五章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实践报告的分析,从宏观上指出IB对美国教育带来了四个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学业成就、促进公平、推动公立学校走向国际化以及提升教师质量。第六章基于学区层面、高校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从侧面佐证上述的实施效果。第七章和第八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引起的争议,以及从IB自身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争议。尽管IB为美国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IB学校规模的迅速壮大,IB在美国社会各界也引发了各种争议。针对IB进行批判的主要是保守派,他们质疑IB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担心影响本国公民的归属感。那么IB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呢?第八章从IBO自身的总体理念或使命、课程设计和运营策略三个维度对这一种张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IBO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之下逐渐实现其“全球梦想”,把IB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K-12国际课程,并且致力于实现更大的良善与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第九章做出了总结,IB为美国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IB造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应该以一种开放且谨慎的态度去对待IB之类的国际教育。最后,结合IB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出针对我国国际教育治理的若干启示。

何姗[5](2021)在《薄弱学校文化质量改进趋向与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教育改进学的视角》文中指出随着“农村教育脱贫攻坚、义务教育有保障”底线目标基本实现,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改进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总体目标之一。从宏观的教育改进、中观的县域内薄弱学校改进、再到微观的薄弱学校内部文化改进是边缘、薄弱地区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质量改进路径。因此,将优质均衡改进的着眼点置于薄弱学校内部的质量改进,进一步探究薄弱学校文化改进趋向和推进机制,为自下而上的提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实证依据尤为重要。因此本论文通过对基于教育改进视角下的薄弱学校文化改进研究,把研究重点聚焦于薄弱学校文化的问题化质量;通过对薄弱学校文化改进趋向的实证研究,把薄弱学校文化的问题置于薄弱学校改进的质量历程中,并运用学校文化和学校改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框架应用于薄弱学校文化的质量的改进,进而为薄弱学校整体质量改进提供新思路。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以教育改进学为视角,在此视角下遵循“指向进步”和“可持续性”两大科学内涵,以“薄弱学校文化改进趋向”为核心,沿着学校文化改进理论与实践两条探究脉络,即理论研究方面,运用质的研究策略,扎根河北省薄弱学校文化发展生态田野,分析生成内嵌“优质均衡”内涵的薄弱学校文化的理论框架;实证研究方面,遵循现状调研—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建设路径的研究逻辑,运用计量统计学,寻找关键因素的关系规律,构建推进薄弱学校文化整体质量提升的路径机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学校文化和有质量的学校文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逻辑意义。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学校文化改进理论框架与有质量的学校文化的理论基础的共通之处,探究学校文化改进和有质量的学校文化的共通目标,进而构建有质量的薄弱学校文化的内容、结构、功能、特征及成效。第三部分运用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通过探索薄弱学校文化改进过程的外在特征得出改进机理的内在转向,以此得出薄弱学校文化改进的趋向是建构有质量的学校文化。从而在第四部分运用扎根理论抽取薄弱学校文化的质量影响因素的核心维度,建构影响有质量的薄弱学校文化因素的理论模型。第五部分是以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从优质学校策略借鉴、具体体现和应用效果三方面,对薄弱学校建构有质量的学校文化提出建议。通过对薄弱学校文化改进趋向的实证研究,得出未来薄弱学校文化改进的趋向是建构有质量的学校文化,并遵循系统思维,以小范围、小规模的观念、制度、行为、物质文化为基础,最终促进薄弱学校整体质量的改进和循序渐进的促进边缘、薄弱地区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基于薄弱学校文化改进趋向的实证研究,有质量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经过改进后满足一定教育质量标准的客观要求,并与学校整体改进质量“具有”适切性,且能促进学校质量改进与发展的有效文化。有质量的薄弱学校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质量改善机制:包括学校观念文化的导向改进机制、学校制度文化的管理改进机制,学校行为文化的动力改进机制和学校物质文化的物质保障机制。学校观念文化的导向改进机制包括调整学校文化定位机制、培养学校文化自觉机制和树立学校文化创新机制;学校制度文化的管理改进机制包括制定开放的制度管理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组织机制和树立互动文化创新机制;学校行为文化的动力改进机制包括加强校长文化领导机制、完善教师赋权决策机制和树立学生立场的家校合作机制。学校物质文化的保障改进机制包括完善更新和改造环境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教育资源挖掘机制。最后,薄弱学校文化的质量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不单要正确理解有质量的学校文化在整个学校改进的真正意义,从实际出发改进学校文化的质量,还要做好长期改进学校文化质量的准备,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体现有质量的学校文化。

罗苏红[6](2021)在《《天天汉语》语法项目的选取与编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天汉语》由朱瑞平、冯丽萍主编,是一套专门针对泰国零起点中学生的国别化汉语教材,学生学完全套教材可以达到新HSK四级的水平。教材目前已出版了八册,还未全部出版,没有说明各分册所对应的级别。由于语法在汉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汉语必不可少的规则,因此笔者的研究重点为《天天汉语》语法项目的选取与编排,将《天天汉语》中的语法点与HSK考试大纲进行对比,确定已出版八册教材的适用水平,并且与同级教材语法项目的编排进行对比,总结出《天天汉语》语法项目编排的优点与不足,为教材的编写与修订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阐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难点与创新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天天汉语》语法项目选取研究,对教材进行了简要介绍、统计出教材中语法点的总量与单课语法点的数量,还统计了各类语法点的分布情况,并且与新HSK考试大纲(一至四级)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教材每课语法点的数量为1-3个,数量适中,语法分布遵循了“由易到难”“难点分散”的编排原则,教材语法点对考试大纲一二级语法点的覆盖率较高,已出版的八册教材处于向HSK三级过渡的水平。第三部分从“语法项目的切分”“语法项目的解释”“语法项目的例句”三个角度出发,将《天天汉语》与同级汉语教材《汉语教程》《泰国人学汉语》进行对比,发现《天天汉语》语法项目切分次数较多、语法解释语言精炼、淡化语法术语、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例句数量适中、编排科学、内容有趣。不足之处是个别语法讲解不够全面,不够重视语法点的对比和语法点的总结归纳。第四部分重点考察了教材中语法练习的题型与数量,发现教材语法练习形式多样、内容有趣、主次分明、重视交际、图片丰富。第五部分根据前面四部分的研究,总结了《天天汉语》教材编写的特点,提出了修订建议。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何佳[8](2020)在《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绵阳市游仙区B乡村学校为研究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实施,“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手段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翻转课堂”作为互联网产物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引入到中国,凭借诸多优势深受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的推崇。这种模式下师生角色的转变使得传统课堂更加民主,有效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但翻转课堂更多集中在教育资源相对发达、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的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尝试翻转课堂的寥寥无几,乡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更是空白。本研究正是立足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通过前期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和分析,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所在的绵阳市游仙区B乡村小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试图对农村小学实施英语翻转课堂的可操作性、该模式下学生英语学习成效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设计、研究方法与思路,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翻转课堂、微课、在线学习平台、一起作业网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确立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点解析,主要涉及翻转课堂的创新价值、构成要素及实践特征、主要模式及操作流程等。英语翻转课堂由教师、学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六大基本要素构成,课前、课中、课后均可翻转,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阔学生视野,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高效。第三部分是针对绵阳市游仙区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现状的在线问卷和可行性分析报告,问卷涵盖了师资、教学设施、教学形式及内容。使用SPSS软件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该区农村学校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师资以青年本科教师为主,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可以在该区展开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第四部分为翻转课堂实验过程及现象分析,按照研究设计,对研究对象的中、高段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段的翻转实验。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每一教学段分别由两次对照实验组成,重点从学生的课堂行为与英语学习效果展开观察,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发现: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参与专注度及英语学习成效显着,也表明与家长的配合力度、老师的教学资源质量高低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建议,主要通过学生访谈、评价表考量和“一起作业网”形成的大数据对英语学习成效进行定性分析。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四个维度的策略和建议:一是学校层面要具备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的技术保障;二是教师层面要具备新课程下必备的学科专业素养,设计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提升翻转课堂管理能力;三是学生层面中、高段学生更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与自主性,要加强学生相关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四是家长层面要提供校外终端设备支持,及时关注、督促孩子在线学习,留守家庭间形成良好的家校配合。

曾臻[9](2020)在《自主学习的初期引导教学设计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自主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对其在大学中的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工程教育对人才培养要求趋于复合型,即掌握跨学科知识、形成综合技能、解决复杂问题。只有优先培养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随之得到更好地提升。我国工科新生普遍工程基础积累较少,工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高。而国内工程教育研究在工程初期自主学习引导方面的经验不足,缺乏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因此,开展工程教育初期的自主学习引导研究有其迫切性与重要意义,探索有效的自主学习引导教学设计方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挖掘工程教育初期自主学习引导的问题,明确教学设计需求;进行工程教育初期自主学习引导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分析工程教育初期自主学习引导的教学效果,得出有用结论,供相关研究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调查问卷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主要研究工具为SPSS25.0软件。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对工程教育及工程教育中自主学习引导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研究方向。其次对自主学习和教学设计的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理论基础。然后结合文献调研与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工程教育初期自主学习引导的问题进行归纳,形成教学设计需求。接着依据理论基础和课程实际,针对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利用调查问卷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进行效果评测设计,保证教学实施。最后收集、整理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数据,对问卷数据利用SPSS软件分析自主学习及其各级维度变化量与相关性,对访谈文本进行概念提取,得出教学效果的相关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结合文献调研与访谈法,调查并总结出工程教育初期自主学习引导的问题及需求。经过梳理总结,共形成四点需求:(1)在课前形成工程自主学习意识,积累工程自主学习基础;(2)干预学生的内在动机因素和意志控制过程;(3)提出有效的自主学习过程性评价方法;(4)设计并更新教学内容、内容结构,引入新形式的教学活动。2、基于研究基础,针对需求,探索有效的工程教育初期自主学习引导的教学设计方案。共完成五部分的工作:(1)制定新生引导手册,开发体验式教学项目,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2)开发线上“成长”版块,对自主学习内在机制进行干预;(3)开发线上题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过程性评价工具;(4)更新和拆分教学内容,优化内容结构;(5)组织开展创客马拉松、学长传帮带等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分析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工程教育初期自主学习引导的教学设计方案能明显地提升学生整体的自主学习水平。

刘杨[10](2019)在《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要求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是继2001年高中课程改革后又一次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变革。为使核心素养在生物学课程中得以落实,彰显生物学学科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育人价值,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应运而生。但是,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宏观性、系统性与复杂性,初中一线生物学教师尚存在些许误读,在教学改革热情中还掺杂着几许疑惑。另外,能否有效开展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直接关系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成效。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现象图析学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综合运用质性研究和量化分析,采用“理论构建——实证测评——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结构的构建。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初中一线优秀生物学教师的半结构式访谈材料进行质性分析,初步确定组成要素和结构维度;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咨询生物学教育专家对维度和要素的审阅意见;最后,以双重互证的形式构建出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该结构包括五个维度及其隶属的36个组成要素,五个维度分别是生物学知识内化、生命科学思维、生命科学实践、生物学原理应用、生命科学态度。它们具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但彼此之间也相互联系、互为整体。第二,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构建的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明晰各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并通过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和最大特征根λmax对每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构建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五个维度的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命科学态度>生命科学思维>生命科学实践>生物学原理应用>生物学知识内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能清晰地区别开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明确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基于测评指标体系,结合初中生物学大概念,采用先进的国际通用研发程序,开发了包括试卷、量表、问卷在内的测评工具,并依次采用Rasch模型分析、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验证得知评价工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然后,使用正式版的测评工具对1308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评,使用SPSS 24.0、Winsteps 3.72.3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并采用Bookmark法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等级水平划分。结果显示:(1)根据学生试卷测评结果,可将学生分为4个水平,从水平Ⅰ到水平Ⅳ素养水平逐渐提升,在Ⅱ水平的学生占比最高;(2)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学生“生命科学态度”分数呈现偏正态分布,较高分数区间的学生人数最多;(3)学生的量表测评表现与试卷测评表现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水平等级的提升,学生的量表测评表现也越好。第四,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关因素的揭示与探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校、家庭、教师及学生四方面的背景信息,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揭示各因素对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情况,为生物学教育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结果显示:(1)学生因素中,女生的素养水平显着优于男生;无留级现象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高于留级生;非住校生的素养水平显着优于住校生;参加课外辅导课程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高于未参加者。(2)教师因素中,女性教师所带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低教龄教师、高学历教师、专业对口的教师教授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教授班级数量越少的教师所带的学生的素养水平越高;教研活动频次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学生素养水平的提高。(3)家庭因素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留守(或随迁)儿童的素养水平显着较低;家中学习资源丰富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随着家人对孩子学习的参与度的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4)学校因素中,城市学校的学生、私立学校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随着学校学习资源丰富度的增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最佳班级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学生的素养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随着学校安全性的增强,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本研究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结构模型、测评指标体系、评价工具、素养评价结果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讨论,并从国家宏观调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四个视角进行了学理性分析,以探寻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有效对策。

二、PETS二级考试的价值趋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TS二级考试的价值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1.1.1 办学背景
        1.1.2 学院设置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2.3.3 汉字的“六书”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3.2.1 声调的本质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3.2.6 “入声”之争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5.4 本章小结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致谢

(2)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教科书建设与改革的高度重视
        1.1.2 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
        1.1.3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1.1.4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研究尚未涉及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与教材
        2.1.2 教科书与教师教学用书
        2.1.3 编写范式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演变研究
        2.2.2 体育教科书内容研究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研究
        2.2.4 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
        2.2.5 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文本分析法
        3.2.5 德尔菲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范式理论概述
        4.1.1 范式理论产生的背景
        4.1.2 范式理论内容梳理
        4.1.3 “范式”维度的确立
    4.2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历史考察
        4.2.1 “统编教材”阶段(1949年-1985年)
        4.2.2 “一纲多本”阶段(1986年-1999年)
        4.2.3 “体育与健康”阶段(2000年至今)
    4.3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4.3.1 第一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总结(1997年)
        4.3.2 第二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1年)
        4.3.3 第三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4年)
        4.3.4 第四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19年)
        4.3.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4.4.1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使用率低
        4.4.2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满意度低
        4.4.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
        4.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
        4.4.5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
        4.4.6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时代适应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4.4.7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实际操作性不强
        4.4.8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
    4.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
        4.5.1 科学共同体
        4.5.2 理念
        4.5.3 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5.1.2 师生从不使用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原因
        5.1.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5.2 建议
        5.2.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建议
        5.2.2 其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四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五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六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一轮)
附录七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二轮)
附录八 问卷效度调查表
附录九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
致谢

(3)《发展汉语》补语编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资料来源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研究综述
第2章 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的补语编排
    2.1 两个大纲中的七类补语编排
    2.2 两个大纲中的补语编排分布比较
    2.3 HSK考试样卷、真题集中的补语分布
    2.4 考试大纲和考试样卷、真题集中的补语编排比较
    2.5 小结
第3章 《发展汉语》中补语分布情况
    3.1 补语在初级综合中的分布情况
        3.1.1 初级综合(I)课文中的补语分布
        3.1.2 初级综合(I)综合注释中的补语分布
        3.1.3 初级综合(I)综合练习中的补语分布
        3.1.4 初级综合(II)课文中的补语分布
        3.1.5 初级综合(II)综合注释中的补语分布
        3.1.6 初级综合(II)综合练习中的补语分布
    3.2 补语在中级综合中的分布情况
        3.2.1 中级综合(I)课文中的补语分布
        3.2.2 中级综合(I)综合注释中的补语分布
        3.2.3 中级综合(I)综合练习里的补语编排分布
        3.2.4 中级综合(II)课文中的补语分布
        3.2.5 中级综合(II)综合注释中的补语分布
        3.2.6 中级综合(II)综合练习里的补语编排分布
    3.3 补语在高级综合中的分布情况
        3.3.1 高级综合(I)课文中的补语分布
        3.3.2 高级综合(I)综合注释中的补语分布
        3.3.3 高级综合(I)综合练习里的补语编排分布
        3.3.4 高级综合(II)课文中的补语分布
        3.3.5 高级综合(II)综合注释中的补语分布
        3.3.6 高级综合(II)综合练习里的补语编排分布
    3.4 小结
第4章 《发展汉语》补语编排分析
    4.1 补语结构的编排比较
        4.1.1 补语结构在大纲和教材中的编排比较
        4.1.2 补语在教材和考试样卷、真题集中的编排比较
    4.2 教材中补语分布的优点、价值及不足
        4.2.1 教材中补语分布的优点和价值
        4.2.2 初、中和高级综合中课文的补语分布比较
        4.2.3 初、中和高级综合中综合注释的补语分布
        4.2.4 初、中和高级综合中综合练习的补语分布
        4.2.5 教材中补语分布的不足
    4.3 小结
第5章 教材编写中补语的编排策略
    5.1 注重教材与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匹配
    5.2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3 注重课文的编排与综合注释、综合练习的匹配
    5.4 注重综合注释的编排
    5.5 注重综合练习的编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展汉语》课文七类补语编排分布略表
致谢

(4)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文凭项目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
        三、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在美国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国际文凭项目
        二、全球化
        三、本土化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IB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IB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IB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四、IB项目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
        五、IB项目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六、综述小结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第一节 IB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一、引进阶段(1971-1979)
        二、增长阶段(1980-1989)
        三、加速阶段(1990 至今)
    第二节 IB与本土课程标准互融互补
        一、总体目标的匹配
        二、阅读标准
        三、IB课程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融合
        四、IB课程对共同核心标准的弥补
第三章 IB在美国发展的联邦层面法律政策因素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教育法》、TITLE I学校与IB
    第二节 问责文化的形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IB
    第三节 提升竞争力的相关政策与IB
    第四节 国际教育战略作为IB课程发展的催化剂
    第五节 对基础教育的新反思——ESSA法案与IB
第四章 美国州和高校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第一节 州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一、政策支持的维度
        二、支持政策的实践转化:以佛罗里达州为例
        三、各州的政策创新与实践
    第二节 高校对IB的政策推动作用
        一、美国高校对IB的认可
        二、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IB学生
第五章 IB学校在美国的实施及其效果
    第一节 IB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表现
        一、PYP学生的表现
        二、MYP学生的表现
        三、DP学生的表现
    第二节 IB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一、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IB项目的机会率
        二、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三、增加低收入DP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第三节 IB项目对教师发挥的影响
        一、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二、对中学教师的影响
    第四节 IB项目能够帮助美国学校走向国际化
第六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学区层面的案例: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
        一、CPS引进IB项目之前的状况
        二、CPS采取的措施
        三、引入IB项目的效果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案例:洛约拉大学中的IB教师培训项目
        一、IB教师培训的三个阶段
        二、IB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指标和技能指标
        三、IB教师专业课程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案例
        案例一:皮斯小学
        案例二:科罗拉多学校
        案例三:美国L国际学校
第七章 IB项目在美国受到争议
    第一节 争议的进程
        一、导火索:IB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二、矛盾激化:联邦政府的支持
        三、批判的高峰阶段:匹兹堡事件
    第二节 争议的重点
        一、“世界公民”和“美国公民”之争
        二、侵犯地方教育权
        三、质疑IB项目的效果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阴谋
    第三节 来自不同阵营的声音
第八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下IB的回应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使命:IB的初创期(1962-1973)
        一、秘而不宣的“国际使命”
        二、全人教育与学术标准的平衡
        三、精英主义或欧洲中心的现实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衰退:发展与稳定期(1974-1989)
        一、国际使命的衰退
        二、将全球议题和跨学科方法引入课程
        三、不均衡的全球拓展
    第三节 重申全球梦想:扩张与多元化时期(1990-2003)
        一、从国际理解到世界公民
        二、开发PYP与 MYP
        三、转向行善与公平
    第四节 迈向大众:品牌化时期
        一、培养国际情怀与全球公民
        二、打造K-12 的国际课程品牌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
    第五节 三重张力下的美国IB项目发展
第九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IB项目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IB项目为美国教育带来了好处
        一、IB项目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
        二、IB项目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三、IB项目能够为美国带来全球竞争力
    第二节 IB项目的全球扩展就是其不断的全球本土化的过程
        一、IB项目在英国
        二、IB项目在澳大利亚
        三、IB项目在日本
    第三节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IB教育
        一、可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
        二、有必要对国际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
        三、可以借鉴美国IB项目的本土化经验
        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中文着作或译作
        (二)中文期刊
        (三)中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
    二、英文文献
        (一)英文着作及官方文件
        (二)英文期刊
        (三)英文学位论文、报告及网络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
    附录三:美国各州IB学校数量统计图
后记

(5)薄弱学校文化质量改进趋向与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教育改进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学校文化改进”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学校文化的质量”的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评论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思路及方法、创新性
        (一)研究目标及内容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
        (二)核心概念逻辑关系
第二章 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一)县域义务教育发展概况
        (二)学校由物质薄弱到文化薄弱的挑战
    二、研究的核心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视角:比较正义理念
        (二)教育社会学的视角:优质差序
        (三)教育哲学的视角:教育质量价值观
    三、薄弱学校文化的质量改进的内容结构
        (一)薄弱学校文化的质量改进的内容要素
        (二)薄弱学校文化的质量改进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 薄弱学校文化改进的样态及趋向
    一、薄弱学校文化改进样态
        (一)研究思路与设计
        (二)问卷调查过程与分析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二、薄弱学校文化改进的趋向特征
        (一)薄弱学校文化改进过程的外在特征
        (二)薄弱学校文化改进机理的内在转向
第四章 薄弱学校文化质量改进的影响归因与经验借鉴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设计思路
        (二)研究过程与样本分析
    二、薄弱学校文化质量改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开放编码
        (二)主轴式编码
        (三)核心编码
    三、薄弱学校文化质量改进的影响因素的机制模型
        (一)信念追求与改进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二)自主发展压力与自组织和自组织理论
        (四)校长领导力与多元参与管理和角色理论
        (四)学校质量提升与文化生存环境和理性选择理论
    四、优质学校文化质量改进的经验借鉴
        (一)在继承基础上提升理论能力
        (二)在制度导向下加强内部化解
        (五)在全员参与中削弱行为差异
        (四)加强物质保障中的育人功能
        (五)在打造学校特色中升华文化品牌
第五章 薄弱学校质量改进中有质量的学校文化的推进机制
    一、学校观念文化的导向改进机制
        (一)调整学校文化定位机制
        (二)培养学校文化自觉机制
        (三)树立学校文化创新机制
    二、学校制度文化的管理改进机制
        (一)制定开放的制度管理机制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组织机制
        (三)树立互动文化创新机制
    三、学校行为文化的动力改进机制
        (一)加强校长文化领导机制
        (二)完善教师赋权决策机制
        (三)树立学生立场的家校合作机制
    四、学校物质文化的保障改进机制
        (一)完善更新和改造环境机制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三)建立教育资源挖掘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天天汉语》语法项目的选取与编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对外汉语教材语法研究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
        三、关于《天天汉语》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天天汉语》语法项目选取研究
    第一节 《天天汉语》一至八册简介
    第二节 《天天汉语》语法点数量统计与分析
        一、《天天汉语》各册语法点总量分析
        二、《天天汉语》单课语法点数量分析
    第三节 《天天汉语》与新HSK考试大纲语法点对比分析
        一、新HSK考试大纲语法点分析
        二、《天天汉语》语法点分类统计
        三、《天天汉语》与考试大纲语法点重合率对比
第二章 《天天汉语》与同级教材语法项目编排对比
    第一节 语法项目的切分对比
        一、教材简介
        二、相同语法项目的切分
        三、三套教材语法项目切分的特点
    第二节 语法项目的解释对比
        一、语法解释的标准
        二、相同语法项目的解释
        三、三套教材语法项目解释的特点
    第三节 语法项目的例句对比
        一、例句的编写原则
        二、例句数量的对比
        三、例句形式与内容的对比
        四、三套教材语法项目例句的特点
第三章 《天天汉语》语法练习编排研究
    第一节 练习题的编写原则
    第二节 语法练习题型与题量统计
        一、统计说明
        二、题型与题量统计
    第三节 语法练习题题型分析与题型分类
        一、语法练习题题型分析
        二、语法练习题题型分类
        三、语法练习题的特点
第四章 《天天汉语》语法项目的编排特点与修订建议
    第一节 教材语法项目的编排特点
    第二节 教材的修订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绵阳市游仙区B乡村学校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由
        1.“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亟需改革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互联网+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分类的研究
        2.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
        3.关于翻转课堂内涵与基本特征的研究
        4.关于翻转课堂模式和实施策略的研究
        5.关于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6.研究现状述评
    (四) 概念界定
        1.翻转课堂
        2.在线学习平台
        3.微课
        4.一起作业网
    (五) 本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及内容
        2.研究思路及对象
        3.研究方法
一、翻转课堂的教育创新价值与实践模式
    (一) 翻转课堂的构成要素与实践特征创新
    (二) 翻转课堂的变革意义与创新价值
    (三) 翻转课堂的主要模式与操作流程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与翻转课堂应用现状
    (一) 调查问卷设计
    (二)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任务
        1.参与调查教师基本情况
        2.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负担与任务
    (三)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使用情况
        1.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设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2.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手段与主要策略
        3.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意愿
三、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案例
    (一) 课前翻转
        1.第一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2.第二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二) 课中翻转
        1.第一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2.第二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三) 课后翻转
        1.第一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2.第二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四、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一)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显着提高
    (二) 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更扎实
    (三) 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与表达的能力提高
    (四) 学生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观念的初步形成
五、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 学校层面要具备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技术
    (二) 教师层面要具备新课程下英语教学必备的专业素养
    (三) 学生层面中高段学生更符合信息技术能力与自主性强的要求
    (四) 家长层面要提供智能设备支持和良好的家校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自主学习的初期引导教学设计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程教育的特殊性
        1.1.2 自主学习研究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
        1.1.3 工程教育初期的关键性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工程教育中自主学习引导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2.2 国内工程教育中自主学习引导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2.3 工程教育中自主学习引导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自主学习理论
        2.1.2 教学设计理论
    2.2 课程基础
    2.3 概念界定
        2.3.1 工程教育
        2.3.2 工程教育初期
        2.3.3 工程教育中的自主学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教育初期自主学习引导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3.1 教学设计需求分析
        3.1.1 工程教育初期自主学习引导的既有问题分析
        3.1.2 导论课中自主学习的既有问题分析
        3.1.3 导论课的教学设计需求
    3.2 自主学习引导的教学设计
        3.2.1 课前引导:制定新生引导手册,开发体验式教学项目
        3.2.2 自主学习内在机制干预:开发线上“成长”版块
        3.2.3 自主学习过程性评价:开发线上题库
        3.2.4 教学内容更新:线上教程拆分
        3.2.5 线下教学活动设计
    3.3 自主学习引导效果的评测方案设计
        3.3.1 问卷的编制与试测
        3.3.2 访谈提纲编制
    3.4 教学实施情况说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教育初期自主学习引导效果分析
    4.1 自主学习能力变化
        4.1.1 数据分析方法
        4.1.2 原始问卷数据处理
        4.1.3 自主学习及其各级维度的变化分析
    4.2 自主学习能力变化分析
        4.2.1 自主学习及其各级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4.2.2 自主学习变化与教学设计的结合分析
    4.3 自主学习引导的后续教学设计需求分析
        4.3.1 访谈实施
        4.3.2 访谈分析及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5.1.1 主要成果
        5.1.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导论课自主学习量表
    附录2: 导论课自主学习访谈提纲
    附录3: 小节测试样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素养的评价
        1.1.2 核心素养的有效测评直接关系到我国新课改的成效
        1.1.3 教育评价已逐渐由知识的评价转向素养的测评
        1.1.4 监测性评价可以科学地测评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1.5 现行测评工具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缺乏针对性
        1.1.6 初中阶段即将毕业的学生是测评的主要对象
    1.2 研究主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素养
        2.1.1 概念梳理
        2.1.2 研究缘起
        2.1.3 框架体系
    2.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2.1 概念梳理
        2.2.2 生命观念
        2.2.3 科学思维
        2.2.4 科学探究
        2.2.5 社会责任
    2.3 素养的测评
        2.3.1 概念梳理
        2.3.2 测评的目标取向
        2.3.3 科学素养测评框架
        2.3.4 相关因素问卷设计
        2.3.5 测评试题的研制
        2.3.6 评分理念
        2.3.7 评价结果等级的划定
第3章 理论基础与整体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现象图析学理论
        3.1.2 项目反应理论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
    3.5 研究对象
    3.6 创新之处
第4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方法与步骤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编码信度分析
        4.3.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出现频次分析
        4.3.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聚类结果分析
        4.3.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及要素的科学性分析
        4.3.5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说明
        4.3.6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设计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级评价指标
        5.3.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结构
        5.3.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判断矩阵
        5.3.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权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工具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设计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6.3.1 评价试卷
        6.3.2 测评量表
        6.3.3 调查问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及相关因素
    7.1 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7.2 测评工具质量特征
        7.2.1 试卷的质量特征
        7.2.2 量表的质量特征
        7.2.3 问卷的质量特征
    7.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分析
        7.3.1 学生试卷测评成绩分析
        7.3.2 学生量表测评成绩分析
        7.3.3 学生试卷成绩与量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7.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因素分析
        7.4.1 学生因素的分析
        7.4.2 教师因素的分析
        7.4.3 家庭因素的分析
        7.4.4 学校因素的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8.1.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8.1.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
        8.1.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
        8.1.5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因素
    8.2 研究建议
        8.2.1 国家宏观调控
        8.2.2 家庭教育
        8.2.3 学校教育
        8.2.4 教师专业发展
    8.3 启示
        8.3.1 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再理解的启示
        8.3.2 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启示
        8.3.3 对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8.4 局限
        8.4.1 研究自身的局限
        8.4.2 研究样本的局限
    8.5 展望
        8.5.1 扩大研究范围
        8.5.2 推广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PETS二级考试的价值趋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D]. 彭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发展汉语》补语编排研究[D]. 周长育. 吉林大学, 2021(01)
  • [4]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D]. 张玉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5]薄弱学校文化质量改进趋向与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教育改进学的视角[D]. 何姗.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天天汉语》语法项目的选取与编排研究[D]. 罗苏红.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绵阳市游仙区B乡村学校为研究对象[D]. 何佳. 西南大学, 2020(01)
  • [9]自主学习的初期引导教学设计与实证研究[D]. 曾臻.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10]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D]. 刘杨.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PETS Level 2 考试价值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