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门诊医生中的同行评审组织

德国门诊医生中的同行评审组织

一、德国门诊医生中的同行评议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1](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罗晓兰[2](2019)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互联网时代,当用户感知躯体症状或担忧自己的健康时,会经常上网搜索来了解相关症状和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网络健康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过度或不当使网络健康信息可能会使部分用户(本研究称为“健康焦虑用户”)夸大或曲解躯体症状,导致过度的健康担忧和患病恐惧,称为“健康焦虑”。这使得网络健康信息不仅无法解决用户的健康问题,反而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该问题在国内外普遍存在,是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问题。已有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健康焦虑问题的加剧与网络健康信息的使用增加密切相关。但已有研究仅仅分析了搜索频率、搜索时长等因素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并未关注健康焦虑用户的哪些信息搜索行为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如何使用户产生健康焦虑等问题。根据认知行为理论模型,健康焦虑的产生主要由于用户非理性信念和自动思维对身体出现的症状过于夸大而产生疑病认知,导致了一系列过度担忧健康状况的行为。如果能探索出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即用户搜索后哪些认知和行为的变化导致了疑病认知,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制定缓解策略。由此促使本研究以“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为切入点,进行了以下探索性工作:(1)从“疑病症吧”中随机抽取300条用户搜索网络信息后产生健康焦虑的疾病叙事文本,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文本中的主题进行编码和统计,探索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搜索后认知和行为特点及健康焦虑行为表现;(2)根据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结果,构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3)利用问卷调查法搜集实证数据,对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归纳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实证结论对模型进行了修正。(4)对健康焦虑测量工具进行更新和验证,使其更适用于国内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和医疗服务研究情境,有助于科学测量用户的健康焦虑程度。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根据网络健康焦虑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特点的分析结果,部分健康焦虑用户有“问题性网络使用”倾向,主要表现包括感知症状后会持续、高频率地搜索症状相关信息,首选网络信息(主要是百度)作为症状自评依据,比较关注消极的搜索结果,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和注意力偏差。第二,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因素主要有搜索频率、搜索时长、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相比较以往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两个新的子因素: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且相比较搜索频率和搜索时长,新增的两个子因素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更显着。另外,虽然健康焦虑用户频繁地使用网络健康信息,但部分用户却对网络健康信息持负面评价,认为网络健康信息是引发健康焦虑的首要原因,尝试采用信息回避策略缓解焦虑,存在明显的归因偏差。第三,结合已有研究中对健康焦虑认知行为模型的归纳和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模型。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改变用户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行为对健康焦虑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网络健康信息搜索会正向影响用户的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负向影响医生认知信任;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会正向影响健康焦虑,医生认知信任会负向影响健康焦虑。比较遗憾的是,本研究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并未支持亲友患病、媒体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对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的正向调节作用,可能存在其它影响路径,有待后续研究中继续探索。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相比已有研究中关注的搜索时长和搜索频率,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研究中更应该关注用户的搜索信息来源、对搜索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内容的感知和看法,以及接触到的网络健康信息对他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结论均显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可能会降低用户对医生专业能力的信任。考虑到医生在网络健康信息确认和缓解健康焦虑中的关键作用,应该积极探索“患者-互联网-医生”三元关系中的网络健康信息沟通机制和策略。基于本研究提出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用户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最后从信息使用者、提供者和确认者(用户、网络信息服务方和医生)三个不同角色的角度提出了帮助缓解网络健康焦虑、以期能真正发挥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优势的建议。

蒋锋[3](2019)在《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测量和改进一直是医院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医疗质量管理研究多集中在综合医院,对精神专科医院的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由于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精神专科医院面临一定的医疗质量滑坡的压力,因此,监测和改进医疗质量是精神专科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承担急、重型精神疾病住院收治任务的省级精神专科医院而言由于精神专科医院的特殊性,综合医院所使用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无法直接套用到精神专科医院上,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研发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在国际上,针对宏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针对微观层面上的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适用于我国的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使用改良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专家评价模型。在该板块中,首先系统回顾医疗质量理论及测量指标上的研究进展,收集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测量相关的指标。邀请20名相关专业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家咨询。经过改良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专家评价模型。该模型中,共有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其中,结果质量指标的权重为0.614,过程质量指标的权重为0.211,结构质量指标的权重为0.175。在结果质量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基于精神科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的疗效指数,其次是出院患者的总体满意度。第二个部分是专家评价模型的应用。将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专家评价模型中的测量指标转化成三套调查表,分别为调查医院基础信息的机构调查表、调查出院患者住院病历相关临床信息的患者调查表(医生部分)、调查出院患者住院满意度的患者调查表(患者部分),并通过预试验进行调查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本研究依托全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效果第三方评估项目,开展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的专项评估,收集32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的相关数据,使用专家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专家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同行心目中的排序基本吻合,专家评价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均可接受。在第三个部分中,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经典医疗质量理论,以专家评价模型为起点,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其进行优化。首先构建出初始模型和饱和模型,再使用32家精神专科医院的实证数据,选定饱和模型为研究基础,剔除权重不显着的测量指标,优化得到修正模型。在修正模型中,共有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各测量指标的权重较专家评价模型中的测量指标权重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探讨结构-过程-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结构显着地正向影响过程,过程显着地正向影响结果,结构显着地正向影响结果。

张梦遥[4](2018)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失衡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能否保持收支平衡是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现阶段职工医保基金收支仍然略有结余,但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医疗费用不断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收入增长趋缓、费用支出增加,基金结余增长已经趋缓。在采用目前“以收定支”即总量控制情况下,虽然可以维持基金收支形式上的平衡,但是压抑真实医疗保险需求显然与着力解决缓解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政策要求相悖。因此,现有的医保支出总量控制方式不可持续,以实现满足真实医保需求为前提情况下,医保基金的收支缺口将持续扩大,影响医保制度稳健运行。因此,研究造成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失衡的原因,提出应对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失衡问题的策略,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医疗保险收支平衡相关主题文献基础上,以放宽医保支出总量控制、测算真实医保支出需求为前提,构建了以医疗保险收支平衡管理理论为核心,以收支平衡影响因素为延伸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进一步从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现实收支平衡状况出发,实证检验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影响因素,利用因素分解法确定医保基金收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种:职工平均工资对职工医保基金收入影响效应最大,起主导作用;参保职工人数效应次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职工医保实际缴费率效应最小。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职工医保基金支出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影响医疗费用支出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职工收入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医疗技术发展水平和诱导需求因素。本文以职工医保基金影响因素为理论基础和参数设定依据,利用精算分析法对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平衡进行预测,预测分析发现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将在2020年出现收支缺口,且缺口逐年扩大,财政补贴弥补医保基金缺口的支撑能力在2040年将到达极限,统筹医保基金面临收支不平衡潜在风险。同时,东、中、西部各区域职工医保基金收支趋势虽有不同,但东、中、西部职工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普遍存在,试图通过全国统筹方式缓解收支失衡难以取得成功,需要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促进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在借鉴典型国家医保基金收支制度和应对收支失衡问题所采取相关措施的基础上,本文探寻解决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失衡的调整路径。结合收支影响因素和收支平衡发展趋势研究结论,在增加医保收入方面,提出从扩大筹资渠道和调整缴费比例等方面入手: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显着改善职工医保参保结构,对于扩大缴费范围和降低医保支出作用明显,可以将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支失衡出现时点延后6年;采用规范职工医保缴费水平或调整个人账户规模等单一措施的实施效果与延迟退休年龄类似,都可将收支失衡点延后4年。综合使用以上三种缴费改革措施,可将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支失衡点延后15年(即2035年),缓解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失衡作用显着提高,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完全扭转收支失衡和缺口扩大的趋势。因此,仅从增加职工医保基金收入角度实施综合缴费改革,仍然不足以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需要联动医保基金支出控制机制实现基金收支平衡。从控制职工医保基金支出角度出发,依据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控制机制原理,本文提出深度推进分级诊疗、促进医药分开和加强预防保健三项改革措施,并计量检验各措施对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出增长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假定保持医保基金收入影响因素不变,在中、低方案设定条件下,分级诊疗、医药分开和预防保健支出联动调整未能实现统筹医保基金收支平衡,而在高方案设定条件下,分级诊疗、医药分开和预防保健支出联动调整能够实现统筹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在采用高方案模拟情景下,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支余额呈“U”型发展趋势,可以实现由负转正并逐步增长。不过,要实现收支平衡后的增长趋势,需要较长时间,约在2032年左右。本文以调整机制实施后统筹医保基金收支缺口总额下降幅度作为衡量风险降低的标准,构建各项调整机制对统筹医保基金收支失衡风险的化解度模型,检验调整措施对基金收支平衡的促进作用。在综合实施各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调整过程中,统筹基金失衡风险逐渐降低,最终实现统筹基金收支平衡,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面临的收支失衡威胁,实现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本文章节安排具体可以划分为: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本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理论分析。依据医保供求、大数法则、保险精算、健康管理等相关理论,对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管理框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中国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制度历史与现实分析。基于理论分析框架和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平衡条件,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收支制度演变过程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中国职工医保基金面临收支失衡的问题。第四章,中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影响因素分析。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因素分解模型,实证测算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影响因素,定量判断各因素对医保基金收支的影响效应,为预测基金收支平衡趋势提供科学的指标选取和参数设定标准。第五章,中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失衡实证分析。利用“六普”数据进行人口结构预测,构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职工医保基金收支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并对医保统筹基金收支缺口的财政支撑能力进行测算。第六章,医保基金收支制度设计的国际经验启示。通过总结国际典型国家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失衡情况及应对措施,为设定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改进机制提供经验借鉴。第七章,中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失衡调整路径。分别检验缴费控制机制、支出控制机制、缴费与给付相联动对医保收支平衡的效果,测算各项调整措施逐个叠加对统筹医保基金收支非均衡的累计风险化解度。第八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总结了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失衡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解决收支失衡的主要调整路径。提出联动实施综合缴费改革和综合支出改革等对策建议。

刘炫麟[5](2018)在《论我国医疗损害鉴定的基本原则》文中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虽然统一了医疗损害的概念,但未能结束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法医司法鉴定二元化的局面。随着我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的施行,通过专门立法细化该条例对医疗损害鉴定的内容已经成为一项亟需而重要的工作。在医疗损害鉴定的立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是医疗损害鉴定的基本原则问题,这对医疗行为的科学评定、医患双方的权益保护以及医学科学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医疗损害鉴定的基本原则存在诸多争议,但按照逻辑顺位应当包括合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为了贯彻和落实这些基本原则,未来的立法应当重视其他配套制度的规定,尤其是鉴定专家库的建设与管理。

梅林[6](2016)在《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社会对一些由医患矛盾个例中所反映出的我国医师队伍医学人文素养的缺失状况提出了一些质疑,也促进了对医学教育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深入思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是医学行业准入考试,肩负着选拔德才兼备医师队伍的重任,在其中加强医学人文素养考核,充分发挥好考试这个“指挥棒”所特有的诊断、反馈、激励和导向作用,对促进医学院校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引导医学生和医师队伍注重提高自身医学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医师资格考试自1999年实施以来,为保证我国医师队伍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也还存在着医学人文素养考试内容局限、核心评价指标不明确、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单一以及考试成绩较难真实反映考生医学人文素养等问题。本研究来源于卫计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立项课题,研究目标是:提出适宜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医学人文素养考试内容;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方法;对提出的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依托卫计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资源和国内外大量的专着、论文和工作报告等文献调研,通过专家、规培生、医学生、患者和社区居民等多元问卷调查,以及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深度访谈,明确了沟通能力等评价指标是实践技能考试中最重要且适宜考核的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核心指标;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和医患沟通学是医学综合笔试中最重要且应该纳入考核的医学人文考试科目。分别以医学人文与临床融合型A3试题和医学人文考站的基本形式为切入点,探索了医学综合笔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中的医学人文评价方法改革的具体途径。采用360度评价法对测试对象进行了医学人文素养测评,应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医学人文评价方法改革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科学的研究,为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改革提出了改革建议,提供了科学参考。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国内外医师资格考试模式以及医学人文素养评价的具体策略和主要做法做出了比较分析和综述。二是优选建构出医学人文素养适宜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核心评价指标和考试科目,并明确了各自较为适宜的考试形式和具体的评价方法。三是归纳出当前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学人文部分在整体考试中分数比例的调整意见以及医学人文独立设置合格线等具体问题的建议。四是重点研究了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医学人文素养评价的重大方法学问题,包括在现有考试框架内实现医学人文和医学专业融合技术途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论证了开发医学人文与临床融合型A3试题、独立设置医学人文考站,以及打破传统考试的框架束缚,实施医学人文素养阶段性、多元化、综合评价的发展方向等问题。本研究针对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我国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对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考试改革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的关键创新点体现在:理论方面,通过实证明确提出对于医学人文素养评价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理论体系和方法学框架,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应该采用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对于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应该形成性评价和目标性评价相结合,贯穿在医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之中。应用方面,通过实践形成了一个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综合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工作流程;探索了医学人文与临床融合型A3试题、独立设置医学人文考站,构建了医学人文素养评价的系列实用化评价量表、命题规范、命题策略等。

潘苏彦[7](2016)在《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型公立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医学科学研究、医学人才培养、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重大活动保障、指导和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方面起着骨干作用,2009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幕开启,公立医院改革特别是大型公立医院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被认为是改革深水区中的深水区,是新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志之一。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社会资本开始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公立医院是高知识、高技术、高人力密集型的复杂的高风险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它集合了诸多现代高知识人才、高技术成果和高度分工协作的知识团队,为维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全天候医疗卫生服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大型公立医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品牌,是医院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当前公立医院外部面临改制重组试点、多元办医导致竞争加剧,内部具有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内在需求的情况下,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管理,科学地评估品牌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从医疗服务的特性出发,以大型公立医院为样本,从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评估层面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文献研究、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将医院的品牌价值凝聚为品牌建设、医疗服务、科研教育和财务资产四个维度。通过对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围绕四个维度提炼出13个二级指标和97个可操作指标,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形成由医院知名度、医疗服务质量、科研发展潜力三个方面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层次分析法(aga-ahp)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以北京部分大型公立医院为对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开展了品牌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有:(1)以公益性为核心,紧紧围绕大型公立医院属性和职责进行品牌定位是大型公立医院更好地实现其任务和使命的有效途径。(2)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评估可以从品牌建设、医疗服务、科研教育和财务资产四个维度入手,医院知名度、医疗服务质量、科研发展潜力是构建大型公立医院牌价值的核心。(3)ahp和aga-ahp两种方法在评估方面各具优势,ahp方法操作简单,aga-ahp方法指标权重一致性要求容易得到满足,不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打分实验。所以,对于同一评价对象,进行多种评价方法的评估结果对比是检验评估结果稳健性的方法,可以甄别出品牌价值较大的医院。(4)从ahp和aga-ahp两种权重确定方法来看,专科声誉、患者满意度、门诊数量和高端人才数量是权重占比都较高的指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朝阳医院和安贞医院排名均在前三名,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在重点实验室数量和病床使用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说明医疗服务质量、高端人才、科教水平、同行认可和患者满意是构成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最核心的要素。本论文的创新点包括:(1)以大型公立医院为对象,从理论层面提出了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大型公立医院应围绕品牌建设、医疗服务、科研教育和财务资产四个维度进行品牌定位,完善了当前我国医院品牌价值理论研究内容;(2)在对大型公立医院属性和职责及医疗服务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品牌建设、医疗服务、科研教育和财务资产四个维度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遴选出由医院知名度、医疗服务质量、科研发展潜力三个方面1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特别是首次将科研发展潜力纳入指标体系,符合大型公立医院实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代表性。(3)分别运用AHP方法和AGA-AHP方法对本研究构建的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权重确定,并对北京部分市属大型公立医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得出了各医院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对两种方法下的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4)对医院品牌价值货币化思路进行了示例尝试,对医院品牌建设和品牌战略管理提出针对性建议。

邢煜舒[8](2014)在《鸿茅药酒(无糖型)矫色矫味工艺、质量标准研究/世界先进医疗保障模式概述与中国医疗保障模式完善的思考分析》文中指出含糖型鸿茅药酒作为一种上市的中药酒剂,是由制何首乌、地黄、山药(炒)等多味有效中药通过复方组成方式,以食用级白酒为溶媒,具有祛风除湿和补气通络的主要作用的传统酒剂。在临床上它适用于因寒湿引起的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及脾胃虚寒等症,甚至对于肾亏腰酸及妇女气虚血亏等常见症状亦有良好疗效。但是因原工艺处方中含有红糖22680 g及冰糖7440 g,分别占成型药酒(187000g)的质量比例约为12%与4%,即综合质量占比约为16%。结合红糖与冰糖的蔗糖含量,其中蔗糖占药酒质量比例约为14.8%,远高于无糖食品中糖分的质量比0.5%。因而为了克服痰湿者(即肥胖者)、糖尿病、龋齿患者、高血脂症患者、高血压、高血糖患者、动脉硬化、冠心病者的用药限制、因酒中含糖分高而相对不易贮存、较普通38度白酒易变质、因此导致的企业生产贮存成本增加的这些缺点,本课题首次提出了无糖型鸿茅药酒的生产概念、对具体实验工艺进行了考察,并且在原有含糖型药酒的基础上对方中药味的质量评价的薄层鉴别方面进行了内容丰富及标准提高。具体操作概述如下。第一,焦麦芽作为着色剂的优选研究首先,实验人员将对四种焦麦芽的来源与厂家进行了验证,获取了厂家相应的焦麦芽研究数据后,通过对比四种焦麦芽的着色力度,并且综合考虑了市场经济因素,确定了不使用120 EBC色度、而选择使用300 EBC色的焦麦芽为着色原料对药酒进行矫色。其次,通过实验方法对焦麦芽的加入顺序进行了考察,拍照比较,得出先加入焦麦芽着色更好的结论。再次,加入全方缩小1000倍的处方量药粉按照前面的条件进行小试工艺研究,焦麦芽的添加比例与之定为(1:10)、(1:20)、(1:30)和(1:40)。定时间点取样观察,时间为两个月。测试方法是:通过拍照、评分、分析统计得出结论。具体论述为:实验拍照后,我们将含糖型鸿茅药酒的评分定为100,内蒙古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未进行矫色矫味研究的药酒颜色评分定位为0,其余样品超过含糖型鸿茅药酒的颜色的样品酌情定分。最后,对加入全方缩小1000倍的处方量药粉按照前面的条件进行放大工艺研究,焦麦芽的添加比例与之定为(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定时间点取样观察,时间为四个月。测试方法是:通过拍照、评分、分析统计得出结论。具体论述为:实验拍照后,我们将含糖型鸿茅药酒的评分定为100,内蒙古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未进行矫色矫味研究的药酒颜色评分定为0,其余样品超过含糖型鸿茅药酒的颜色的样品酌情定分。第二,甜菊糖苷作为甜味剂的优选研究首先,通过系统地对8种常见的高甜度甜味剂进行ADI值比较,结合本课题需要考虑,最终得出了甜菊糖苷、木糖醇适合做本课题甜味剂的结论。其次通过对两种甜味剂的甜度换算量考察,设计了上述制得的无糖型鸿茅药酒的两种甜味剂添加工艺,并且通过15名甜度感官人员每个样品三次评定过程,最终得出了甜聚糖苷以3‰比例入药的添加方案。第三,相应药典检查项目无糖型鸿茅药酒成型后,对味道与稳定性相关项目如:外观、乙醇含量、沉淀等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验,结果证无糖型鸿茅药酒稳定性良好,可用于实践生产。第四,质量标准提高之薄层鉴别研究在原有含糖型药酒人参、荜拨两味中药材薄层色谱的基础上,本课题对包括焦麦芽在内的68中成分药味进行了薄层鉴别实验。由于时间有限,仅提供25味中药材薄层质量标准,具体为:建立制何首乌、白芷、广藿香、甘松、独活、川芎、青皮、草果、山茱萸(去核)、枳实、山奈、槟榔、当归、红花、莪术、莲子(去心)、木瓜、羌活、香附、天冬、乌药、茯苓、肉桂、红豆蔻、沉香的薄层鉴别初步研究标准。

刘中正[9](2014)在《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效分析及未来展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我国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建立起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它是由传统合作医疗制度演变而来,是对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与否,不仅关系到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也更加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2009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列为2009-2011年着力抓好的5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等要求。可见,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切实提高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参合农民的个人自费医药费用负担,从而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一直以来都是深化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新农合制度的成败及可持续发展是关农村经济社会和稳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吉林省新农合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其运行情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全面掌握吉林省新农合运行的整体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的提出巩固、发展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建议,对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目的】在新医改背景下,通过对2003年至2012年吉林省新农合制度10年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实证分析,以参合农民受益情况为切入点,客观评价吉林省新农合制度从开展试点到全面实施以来的整体运行情况及其取得的成效,探讨新农合制度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吉林省人均筹资标准、参合情况、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基金的筹集与支出情况和费用补偿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资料来源为吉林省新农合统计信息系统中的2003-2012年的10年新农合报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统计学方法为描述性分析。【结果】吉林省新农合人均筹资方面:吉林省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从2003年的每人每年30元逐步提高到2012年的290元,其中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240元(占82.8%),个人缴费标准为50元(占17.2%),与全国人均筹资标准持平。吉林省新农合参合情况:吉林省新农合制度的试点县(市)由2003-2004年度的6个,扩大到2005年度的9个,2006年发展为24个,2007年率先实现了新农合制度的全面覆盖,即全省所有的67个县(市、区、开发区)全面启动了新农合制度。并且参合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2012年吉林省新农合参合人数由190万人增加到1328万人,参合率由75%增加到99.4%。吉林省新农合医疗服务利用方面:2003-2012年,吉林省新农合住院率由2.1%增加到9.2%,门诊就诊率由3.9%增加到43.1%,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住院人次在县级以上、县级、乡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分别为30.4%、54.2%、15.4%,住院费用在县级以上、县级、乡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分别为56.3%、37.9%、5.8%。门诊就诊人次在县级、乡级、村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分别为31.7%、42.5%、25.8%,门诊费用在县级、乡级、村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分别为39.8%、42.5%、17.8%。吉林省新农合基金使用情况:2003-2012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助金额在逐年增加,个人缴纳金额占总额的比重呈逐年减少态势。2003-2012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个人缴纳所占比重,分别由33%变为44%、38.9%和16.8%。从基金筹集趋势看,地方财政筹资总额的构成以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为主,分别占64.1%和32.9%。2003-2012年,吉林省新农合基金支出主要以住院支出(包括二次补偿支出)为主,其次是门诊支出(包括慢病支出),最少为体检支出,2012年门诊、住院和体检支出比例分别为10.7%、89.3%和0.0%。吉林省新农合医疗费用补偿方面:2003-2012年吉林省新农合对参合农民的住院实施补偿比在逐步增加。2012年在次均住院费用为5408元,较上一年增长了12.1%,住院的实际补偿比为52.5%,较上一年增长了17%。2012年在县级以上、县级、乡级医疗机构的住院补偿费用的构成分别为46.3%、45.6%、8.1%,次均住院补偿比的构成分别为43.2%、63.1%、73.4%。2012年次均门诊费用为121元,较上一年下降了6.9%;门诊补偿比例为37%,较上一年增长了43.4%,门诊补偿费用在县级、乡级、村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分别为38.2%、44.7%、17.1%。吉林省新农合受益覆盖率方面:2003-2012年,吉林省新农合基金补偿受益人次的构成中,以门诊补偿和住院补偿为主,住院补偿受益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到2012年达到9.2%。二次补偿政策在2012年得到有效实施,其受益率达到15.8%。2003-2012年,随着门诊和住院费用的逐年增加,补偿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12年门诊和住院的实际补偿比分别提高到37.0%和52.5%。吉林省新农合个人自付医药费用情况:2003-2011年的次均个人自付医药费用额度虽然有所不同增长,但自费医药费用的比例逐年减少。2012年住院和门诊的次均个人费用分别为2568元和76元。随着农民人均纯年收入的逐年增加,住院和门诊的次均自付医药费用占收入的比例均有所下降,2012年住院和门诊次均自费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5.5%和1.1%。【结论】吉林省新农合制度在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运行过程中成效显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因疾病而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参合农民医疗服务需求,促进了参合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有效缓解了由于经济原因所导致的应住院而未住院的现象。吉林省新农合制度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获得新农合的补偿人次和参合农民受益面不断扩大;实际补偿比与实际补偿费用均明显增长,农民的受益水平不断提高。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反映出诸多问题和挑战,亟待研究解决,主要包括:新农合的保障能力与农民的实际医疗卫生需求还有差距,建议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仍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建议提高新农合的筹资标准,完善新农合筹资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的保障能力和水平;由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利用率下降,住院患者明显减少,造成患者流向不合理,建议国家扩大基本药物目标范围,从流通环节降低药品价格,增加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补助,解决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财政补助不足的实际问题。在新农合制度建设、机制健全过程中存在新农合立法相对滞后的问题,建议尽早着手加强新农合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新农合法制。创新点:本研究首次对2003年至2012年新农合制度10年运行情况及其取得的成效进行全省范围内的数据梳理与综合评价;首次将有关吉林省新农合的制度研究与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及其费用补偿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全方位阐述新农合制度的系统运行情况及其整体效果;首次在整合全省新农合10年工作总结和实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为吉林省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冯毅[10](2014)在《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门诊统筹是医疗保险支付门诊医疗费用的一种形式,是将参保人员的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共同负担门诊费用。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大致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门诊特殊病和慢性病保障模式,另一种则是普通门诊保障模式。在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的推动下,全国许多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都逐步开展了门诊统筹的试点与探索。但相对住院管理,门诊管理难度更大、更复杂,因此建立规范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管理制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目的基于上述背景,本课题主要遵循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的分析思路对我国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制度模式进行研究。在文献研究上主要探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对门诊统筹的指导价值、国内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运行现状和国外门诊医疗服务管理方面的主要政策及经验借鉴;在实证方面分析典型地区的门诊统筹管理制度,探讨典型地区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管理的经验、成效和不足,以病种案例分析探讨开展门诊大病统筹及支付方式改革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及费用的影响,对具体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及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在理论上,主要从功能定位、门诊统筹内部管理及各要素之间关系,以及与外部相关系统的衔接等方面初步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导向性、能有效分担疾病风险的门诊统筹制度模式,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研究方法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和比较研究法对门诊统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评述,对国内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运行现状和典型发达国家门诊保障政策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分析。运用案例研究、半结构访谈分析与诊断典型地区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管理的经验、成效和不足,研究开展门诊大病统筹及相应支付方式改革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本次调查在成都市双流县和新津县收集了1家县医院、6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村(或社区)卫生站2009-2012年医疗机构基本情况数据;从河南省清丰与息县合管办收集到两县2009-2012年四年间门诊资金的筹集、分配及使用明细的统计报表的相关指标;从长沙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收集到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医保精神分裂症患者2010年的住院医疗费用明细及补偿等数据资料,相关数据资料通过SPSS17.0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关联法对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制度模式进行了设计研究结果1、门诊统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评述:围绕核心的研究问题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门诊统筹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寻求理论上的启示与借鉴,具体来看疾病风险理论与大数法则理论是基础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健康管理理论、公共经济学和卫生经济学等理论思想则为研究门诊统筹制度模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2、对国内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实践现状进行了梳理:从目前门诊统筹开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筹资与待遇水平普遍不高,如开展普通门诊统筹地区的筹资额度大多在每人每年30-50元之间,报销比例只在50%左右,年度封顶线大多在300元以下;一些地方对门诊统筹的功能定位模糊导致在政策制定上产生偏差;很多城市门诊统筹费用的覆盖范围仍然沿用城镇职工住院报销的三个目录,保障范围缺乏针对性;对供方的“按人头结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按人头”预付,而且门诊统筹的服务管理制度需要继续精细化。3、案例分析:(1)成都市所调查的样本点卫生院与卫生站的门诊补偿人次与门诊统筹发生费用总额两项指标均值在2009-2012年四年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卫生院门诊统筹基金的实际支付比例由29.8%上升到45.1%,卫生站由29.8%上升到58.3%,说明越来越多的参保居民了解到这一政策并受益获得门诊报销补偿,而且补偿力度逐年加大。样本点卫生院的年门诊人次、年业务收入、年门诊收入三项指标在四年间基本呈逐年稳步上涨趋势,但村级卫生站业务收入四年间上涨缓慢,门诊人次和门诊收入两项指标近年来甚至出现下降态势,说明村级卫生站基本医疗功能有萎缩的趋势,分区县比较也同样得出相同的结果;(2)河南省清丰县和息县在2009年实行家庭帐户管理模式下的门诊资金结余率分别达到74.58%和61.6%,2010-2012年实施门诊统筹后,在门诊基金总量增加两倍有余的情况下,两县结余率仍均下降到48%以下。门诊受益面两县分别从2009年的66%与71%大幅增长到2010年的319%与314%,同时使总受益面分别提高4.5和4.2倍。但两县门诊统筹的保障水平较低,如门诊受益度均在40%以下,个人年封顶线仅为60元,导致门诊基金仍有相当的结余。从补偿方案看两县仍受家庭帐户模式的影响较大,清丰县政策甚至有向家庭帐户“退化”的倾向;(3)2010年长沙市城镇居民医保尚未将精神分裂症纳入门诊大病统筹,而城镇职工医保将该病种纳入门诊大病统筹并在支付方式上作了相应的改革。结果发现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患者相对城镇居民医保住院患者更多的利用高级医疗机构和使用价格较高的SGA药物,但前者对住院服务利用与住院总费用却远低于后者。4、典型发达国家门诊保障政策的经验启示:典型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门诊医疗服务;门诊服务社区首诊因地制宜;由于实施社区首诊制是按人头付费的必要条件,因此是否社区首诊与全科医生费用补偿方式及门诊待遇目录详细程度紧密相关;分类管理门诊服务,并分别制定支付政策。一是将门诊医疗服务与门诊药品分类管理并分开支付费用,二是将门诊全科医生与门诊专科医生分类管理;把监管的重点放在对门诊医生的管理上,外部监管应是符合目前我国情况的监管方式;在待遇管理上,患者要承担一定的门诊支付责任,医保支付封顶线不宜过低;对弱势群体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可以考虑在统一制度下对其医药费用进行部分减免。主要研究结论1、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和保障能力的提高,适时将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延伸到门诊服务领域即开展门诊统筹很有必要。因为普通门诊统筹的开展有利于提高门诊基金的使用率、可以使更多的参保居民从门诊补偿中获益,而且可以使整个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受益面得到扩大。而开展门诊大病统筹可以合理减少患者对住院服务的利用,该项改革结合支付方式改革可以合理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2、开展初期,优先开展门诊大病统筹。随着筹资能力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门诊大病统筹的基础上,可以设立普通门诊统筹,但普通门诊统筹应该作为门诊大病统筹的一种补充形式,小额门诊补贴严格意义上不属于门诊统筹。3、门诊统筹(包括普通门诊统筹)功能定位是保障门诊疾病的经济风险,将疾病预防、初级卫生保健等公共卫生项目纳入门诊统筹、提倡门诊统筹重点保障“小病”等做法和认识均不符合门诊统筹的功能定位。4、可以考虑在省级层面上统一制定门诊统筹小目录,并在基本医疗保险三大目录中的甲类诊疗项目和基本药物的基础上遴选符合门诊医疗内容与特点的药品与诊疗项目,纳入门诊统筹目录。5、基层就医首诊制的推行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医疗服务的特点,分阶段、有差异地开展。本研究认为若不具备基层首诊条件,虽不应该强制实行,但仍然应该坚持定点就医制度,不能轻易放开门诊就医,可将定点首诊的范围放宽到一级或二级医院。6、在门诊统筹开展初期,“人头费”只能用于支付首诊基层卫生机构就诊的门诊费用,待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后,将“人头费”的支付范围扩大至转诊医院的门诊就医费用(即原首诊基层卫生机构转诊至其它医院发生的门诊费用,仍由原首诊基层卫生机构的“人头费”中支出,并与转诊医院结算),至于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则另由住院统筹基金结算。7、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对医和药实行分开结算和分别管理,因而还不具备实施“按人头”预付的前提条件。“按人头结算”服务包应该同时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中符合门诊医疗内容与特点的甲类诊疗项目与甲类药品(包括基本药物),补偿方式可以实行总额控制下的按项目付费,在缺乏基础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可以暂时将门诊基金人均预算作为计算医疗机构总额控制的依据,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平时应作好基础数据积累,为以后制定科学的人头费标准作好准备。8、待遇管理政策受补偿方式的影响,对供方实行按项目付费时,就需要设置一些针对需方的控费措施,如起付线、自付比例、封顶线等。普通门诊统筹也应该设置起付线,因为设置起付线是界定“一定经济风险”的标准,而设置年度起付线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起付线以上应设置较高的报销比例(应不低于50%)和年度封顶线(应显着高于人均门诊基金筹资额)。在试点医药分开结算的地区,可以实行更为有效的供方控制管理(基层就医首诊制+“按人头”预付)。可能的创新及价值1、在相关理论提炼的基础上对门诊保障责任主体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界定。本研究对门诊保障的筹资体系构成及三大保障主体:政府、保险和个人在门诊保障中各自的功能定位与责任区分进行了界定,为解答目前门诊统筹开展中的一些的困惑和难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2、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门诊统筹制度模式。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对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构建,在制度设计中既考虑到现实情况的选择,也提出了逐步改革的发展方向。3、为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借鉴。对目前国内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开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与诊断典型地区门诊统筹管理的经验、成效和不足;并且借鉴典型发达国家在门诊保障方面的政策与经验,上述研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门诊统筹管理制度,供决策部门提供相关理论的支撑和实证依据。

二、德国门诊医生中的同行评议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门诊医生中的同行评议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2)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一、术语界定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促进
        二、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
        一、已有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简介
        二、影响健康焦虑的网络信息搜索因素总结
    第三节 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及形成机制
        一、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二、健康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第四节 健康焦虑测量工具的发展
        一、短版健康焦虑量表
        二、网络疑病程度量表
        三、网络疑病量表
    第五节 已有研究中有待完善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简介
        二、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流程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理论模型构建
        一、编码结果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与现有理论的比较
    第三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解释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特点及其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二、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一、网络健康信息行为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二、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四、变量解释
    第二节 健康焦虑程度测量工具更新
        一、测量工具更新的必要性
        二、量表开发的理论基础
        三、量表编制
        四、量表验证
        五、量表更新的讨论
    第三节 研究数据获取及研究工具
        一、研究样本
        二、测量工具
        三、分析技术
    第四节 预调研
        一、预调研流程简介
        二、问卷调整
    第五节 正式调研结果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三、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产生的直接影响检验
        四、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和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检验
        五、调节效应检验
        六、样本选择偏差检验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健康信息环境下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分析
    第一节 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总结
        一、心理疗法对健康焦虑的干预
        二、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回避策略
    第二节 基于影响机制研究结论的健康焦虑缓解措施分析
        一、网络健康信息使用者角度
        二、网络健康信息提供者角度
        三、网络健康信息确认者角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与总结
        二、研究贡献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一、本研究不足之处
        二、未来研究方向
        三、研究成果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第一节 医疗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医疗质量评价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精神卫生领域医疗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资料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工具
    第五节 统计方法
    第六节 技术路线
    第七节 质量控制
第四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 评价框架的选择
    第三节 候选指标池的发展
    第四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观权重的确定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第一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调查问卷的编制
    第二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第三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现场调查的实施
    第四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现场调查结果
    第六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专家评价模型的测量结果
    第七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专家评价模型的评价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PLS-SEM建立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实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步骤
    第三节 PLS-SEM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数中的应用
    第四节 PLS-SEM中的阶层成分模式
    第五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实证评价模型
    第六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实证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修正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第一节 外部权重系数检验
    第二节 路径系数检验
    第三节 间接效应与总效应的检验
    第四节 修正模型的其他检验
第八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修正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第一节 综合评价结果排序
    第二节 修正模型综合评价结果的聚类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
    第五节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住院病案首页
附录2 第一轮改良德尔菲法征求意见问卷
附录3 第二轮改良德尔菲法征求意见问卷
附录4 第二Plus轮改良德尔菲法征求意见问卷
附录5 层次分析法征求意见问卷
附录6 机构调查表
附录7 患者调查表(医生部分)
附录8 患者调查表(患者部分)
附录9 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失衡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医保基金收支失衡原因
        1.2.2 医保基金收支失衡应对措施
        1.2.3 现有文献评述
    1.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理论分析
    2.1 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理论
        2.1.1 医保基金收支相关概念
        2.1.2 医保基金收支平衡主要特征
        2.1.3 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相关理论
        2.1.4 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管理框架
    2.2 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2.2.1 医保基金筹集对收支平衡影响
        2.2.2 医保基金给付对收支平衡影响
        2.2.3 医药价格对医保基金支出影响
        2.2.4 政府财政支持对医保基金收支影响
        2.2.5 健康管理对医保基金收支影响
第3章 中国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制度历史与现实分析
    3.1 中国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制度历史沿革与现状
        3.1.1 中国公费医保体系下收支失衡与改革尝试
        3.1.2 中国职工医保制度收支管理规定
        3.1.3 中国职工医保制度取得的成效
    3.2 中国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平衡条件与收支失衡
        3.2.1 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现收现付的融资模式
        3.2.2 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收支平衡条件
        3.2.3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收支失衡
第4章 中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影响因素分析
        4.1.1 影响因素分析
        4.1.2 研究方法和变量选择
        4.1.3 因素分解模型构建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给付影响因素分析
        4.2.1 影响因素分析
        4.2.2 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
        4.2.3 回归模型建立与计量检验
        4.2.4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中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失衡实证分析
    5.1 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失衡实证分析
        5.1.1 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口预测
        5.1.2 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均衡分析及预测
        5.1.3 全国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支缺口财政支撑能力分析
    5.2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失衡比较分析
        5.2.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程度
        5.2.2 中国区域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收支现状分析
        5.2.3 中国区域职工医保参保人口预测及比较分析
        5.2.4 中国区域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平衡预测及比较分析
第6章 医保基金收支制度设计的国际经验启示
    6.1 典型国家医保基金筹集与支付制度安排
        6.1.1 典型国家医保基金筹资制度安排
        6.1.2 典型国家医保基金支付制度安排
        6.1.3 医保基金收支制度国际经验对中国启示
    6.2 医保基金收支失衡应对措施与启示
        6.2.1 典型国家医保基金收支失衡与应对措施
        6.2.3 对中国医保基金应对收支失衡问题的启示
第7章 中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失衡调整路径
    7.1 医疗保险缴费改革的基金收支平衡调整路径及效果
        7.1.1 延迟退休年龄
        7.1.2 规范缴费水平
        7.1.3 调整个人账户规模
        7.1.4 综合缴费改革对基金收支平衡影响
    7.2 医疗保险支出改革的基金收支平衡调整路径及效果
        7.2.1 分级诊疗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影响
        7.2.2 医药分开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影响
        7.2.3 预防保健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影响
        7.2.4 综合支出改革对基金收支平衡影响
    7.3 综合调整机制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调整路径及效果
        7.3.1 综合调整机制下统筹基金收支平衡
        7.3.2 各项调整措施对化解统筹基金失衡的贡献度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财政支持和全国统筹难以解决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失衡问题
        8.1.2 人口老龄化和医疗费用增加是医保基金收支失衡主要原因
        8.1.3 彻底化解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失衡必须增收节支“两手抓”
    8.2 研究建议
        8.2.1 实行延缓退休政策、拓宽筹资范围缓解基金筹资压力
        8.2.2 改进医保支付制度、推进综合医改有效降低医保支付水平
        8.2.3 重视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间接降低医保体系运行风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论我国医疗损害鉴定的基本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疗损害鉴定的内涵与概念形成
    (一) 医疗损害鉴定的内涵
    (二) 医疗损害鉴定的概念形成
二、医疗损害鉴定基本原则的争议与评析
    (一) 医疗损害鉴定基本原则的概念与功用
        1. 医疗损害鉴定基本原则的概念
        2. 医疗损害鉴定基本原则的功用
    (二) 医疗损害基本原则内容的争议
        1. 实务界对医疗损害鉴定基本原则内容的争议
        2. 理论界对医疗损害鉴定基本原则内容的争议
    (三) 医疗损害基本原则的厘定与评析
三、医疗损害鉴定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与顺位逻辑
    (一) 医疗损害鉴定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1. 合法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公正性原则
        4. 效率性原则
    (二) 医疗损害鉴定各基本原则之间的顺位逻辑
四、基本原则指导下的专家库建设与管理
    (一) 专家库中的专家资质
    (二) 专家库的未来改革

(6)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2.2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
    2.3 医学人文素养相关概念
    2.4 医学人文素养评价相关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比较研究
    3.1 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素养评价现状
    3.2 其他国家或地区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情况
    3.3 国外医师资格考试之外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情况
    3.4 分析与结论
第四章 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方法调查研究
    4.1 目的与方法
    4.2 预调查
    4.3 正式调查
    4.4 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方法改革设想
第五章 医学人文与临床融合型试题改革研究
    5.1 改革方案
    5.2 预测试情况及分析
    5.3 正式测试情况及分析
    5.4 医学人文与临床融合型试题开发原则
第六章 医学人文考站改革研究
    6.1 改革方案
    6.2 预测试情况及分析
    6.3 正式测试情况及分析
    6.4 OSCE医学人文站考官调查
第七章 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方法改革实证研究
    7.1 方案设计
    7.2 分析方法
    7.3 分析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考试改革建议
    8.2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8.3 讨论
    8.4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美国医师资格考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成果情况
致谢

(7)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我国公立医院概况
        1.1.2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1.1.3 国家改革新时期公立医院发展的新需要
        1.1.4 新时期公立医院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1.2 国内外医院品牌及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机构品牌价值研究综述
    2.1 企业品牌价值研究综述
        2.1.1 企业品牌及理论发展经历
        2.1.2 企业品牌价值评估
    2.2 公益非营利组织品牌价值研究综述
        2.2.1 公立非营利组织品牌理论
        2.2.2 公立非营利组织品牌价值评估
    2.3 医院品牌价值研究综述
        2.3.1 医院品牌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2.3.2 医院品牌评估类型
    2.4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价值评估理论基础
    3.1 竞争战略(优势)理论
    3.2 服务理论与服务品牌化
    3.3 核心能力理论
    3.4 平衡计分卡理论
第4章 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的形成与构成要素
    4.1 医院的起源及发展沿革
    4.2 大型公立医院的属性、职能及服务特点
        4.2.1 公立医院的属性
        4.2.2 公立医院的分级与基本职能
    4.3 医疗服务的特点
    4.4 公立医院品牌涵盖的要素
    4.5 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与品牌价值评估
        4.5.1 大型公立医院基本职能
        4.5.2 大型公立医院品牌特点
        4.5.3 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5.1 指标体系设计基本原则
        5.1.1 科学性与普遍性原则
        5.1.2 实用性与合理性原则
        5.1.3 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
        5.1.4 动态性和可比性原则
    5.2 指标设计与遴选
    5.3 各层级指标测评方法
    5.4 指标相关性分析
        5.4.1 指标相关性分析方法
        5.4.2 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估建模
    6.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局限性
    6.2 模糊综合评价法
    6.3 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层次分析法
        6.3.1 AGA-AHP方法的计算步骤
        6.3.2 AGA-AHP方法的理论分析
    6.4 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研究-北京部分市属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评估
    7.1 定性研究-北京部分市属大型公立医院调研结果
        7.1.1 北京市属大型公立医院概况
        7.1.2 品牌建设和公益活动调研情况
        7.1.3 医疗服务质量和人才队伍调研情况
        7.1.4 科研和教学水平调研情况
        7.1.5 财务资产状况
    7.2 定量研究-北京部分市属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与分析
        7.2.1 指标数据归一化
        7.2.2 北京部分市属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与分析
        7.2.3 医院品牌价值测算思路尝试示例
    7.3 主要结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政策启示
    8.1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8.1.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8.1.2 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
        8.1.3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8.2 政策启示
        8.2.1 品牌建设是大型公立医院更好地实现其任务和使命的有效途径
        8.2.2 医疗服务特性决定了医疗质量是医院品牌的基石
        8.2.3 人才与科技创新能力是支撑医院优势品牌的不竭源泉
        8.2.4 良好的患者体验是医院品牌长久不衰的必要保证
        8.2.5 医院文化是支撑医院品牌建设的强大基因
        8.2.6 创新传播是保持医院品牌持久力的有效手段
    8.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鸿茅药酒(无糖型)矫色矫味工艺、质量标准研究/世界先进医疗保障模式概述与中国医疗保障模式完善的思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实验论文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鸿茅药酒处方中代表药物研究概况
        综述二 配制酒及鸿茅药酒研究概况
        综述三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甜味剂)研究概况
    前言
    研究思路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着色剂优选研究
        第一节 着色剂的优选及制备方法研究
        第二节 咖啡色焦麦芽与药液加入方法研究
        第三节 调色小试工艺研究
        第四节 调色放大工艺研究
        第二章 无糖甜味剂优选研究
        第三章 相应药典内容检查
        第四章 质量标准中薄层色谱标准提高研究
实习论文部分 世界先进医疗保障模式概述及中国医疗保障模式完善思考分析
    第一章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近十年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综述
        第一节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国际上现行的医疗保障模式
        第三节 医疗保障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
        第四节 各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
    第二章 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以英国、加拿大为例
        第一节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及其改革
        分述一 医疗保障筹资体系
        分述二 卫生保健服务供给体系
        第二节 加拿大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
    第三章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中外比较研究
        第一节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医疗保障制度中外比较
        第三节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
    第四章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第一节 国际经验的启示
        第二节 关于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议
    第五章 过去一年我国医保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六章 个人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效分析及未来展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述
        1.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体制特征
        1.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模式
        1.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模式
        1.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费用支付方式
    1.2 相关基础理论
        1.2.1 合作经济理论
        1.2.2 公共产品理论
        1.2.3 社会保障理论
        1.2.4 公平分配理论
        1.2.5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1.2.6 制度变迁理论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历史沿革
        1.3.1 我国早期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1.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与发展阶段
    1.4 国内外农村发展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外研究对我国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启示
    1.5 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研究进展
        1.5.1 吉林省新农合工作的总体概述
        1.5.2 吉林省新农合制度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选择
        2.1.2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文献研究
        2.2.2 调查研究
        2.2.3 技术路线图
    2.3 研究内容
        2.3.1 吉林省新农合制度 10 年运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2.3.2 客观评价取得的成效
        2.3.3 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3.4 提出完善新农合制度的政策建议
    2.4 评价指标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情况
        3.1.1 人均筹资标准
        3.1.2 人均缴费金额
    3.2 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情况
        3.2.1 新农合制度覆盖情况
        3.2.2 在乡农业人口参合情况
    3.3 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3.1 住院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3.2 门诊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3.3 受益情况
    3.4 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
        3.4.1 基金筹集情况
        3.4.2 基金支出情况
    3.5 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补偿情况
        3.5.1 住院补偿情况
        3.5.2 门诊补偿情况
        3.5.3 个人自费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吉林省新农合筹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1.1 人均筹资水平逐年递增,但城乡差距较大
        4.1.2 个人缴费占收入比重较为合理,并保持适度增长
        4.1.3 政府财政补助加大,筹资力度不断增加
    4.2 吉林省新农合的参合率稳步提高
    4.3 吉林省参合农民的医疗服务利用率逐步提高
        4.3.1 住院率和门诊就诊人次不断增加
        4.3.2 住院患者就诊及费用流向有待正确引导
    4.4 吉林省参合农民的受益补偿水平增长显着
        4.4.1 参合农民受益面和受益程度显着升高
        4.4.2 参合农民的实际补偿比逐年增长
        4.4.3 参合患者对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意向有待于提高
    4.5 吉林省参合农民的个人自费负担有待缓解
    4.6 吉林省新农合的基金使用较为合理
    4.7 吉林省医疗服务行为监管机制有待加强
    4.8 吉林省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切实可行
第5章 建议与展望
    5.1 创新新农合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统筹补偿方案
    5.2 建立新农合大病补充保险,放大新农合基金的保障效能
    5.3 建立新农合筹资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
    5.4 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5.5 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使参合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5.6 加快新农合立法,建立健全新农合法律体系
    5.7 “三保合一”是医保管理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问题
    1.2 课题研究目的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理论借鉴
    2.1 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概述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必要性
        2.1.3 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可行性
    2.2 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相关理论借鉴
3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运行现状分析
    3.1 总体开展情况
    3.2 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实践现状分析
        3.2.1 门诊统筹资金的筹集
        3.2.2 门诊统筹服务内容
        3.2.3 门诊统筹的服务管理制度
    3.3 对目前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开展的总体评价
4 调查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 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政策研究
        4.1.1 成都市医疗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般情况
        4.1.2 成都市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政策特点分析
        4.1.3 成都市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定点机构的调查分析
        4.1.4 讨论和小结
    4.2 案例二: 河南省清丰、息县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
        4.2.1 清丰、息县两个试点县的一般情况
        4.2.2 两个试点县的门诊统筹政策与特点分析
        4.2.3 两个试点县的新农合门诊统筹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4.2.4 讨论和小结
    4.3 案例三: 开展门诊大病统筹及支付方式改革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基于长沙市精神分裂症病种的案例分析
        4.3.1 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
        4.3.2 长沙市门诊大病病种及结算与补偿方法
        4.3.3 将精神分裂症纳入门诊大病统筹及相应支付方式改革对病人住院服务利用影响的研究
5 国外门诊保障及经验借鉴
    5.1 资金的筹集
    5.2 门诊医疗服务的管理
    5.3 供方补偿(支付)方式
    5.4 门诊结算办法
    5.5 门诊保障的覆盖范围
    5.6 参保者的待遇和个人支付情况
    5.7 典型发达国家门诊保障政策的经验借鉴
6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模式的构建
    6.1 开展门诊统筹的难点和主要矛盾
    6.2 门诊统筹制度模式架构
    6.3 我国门诊保障的筹资体系及各责任主体的功能定位
        6.3.1 我国门诊保障的筹资体系
        6.3.2 门诊保障各主体的功能定位与责任区分
        6.3.3 依据功能定位对目前所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的分析
    6.4 从总体上设计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服务管理制度
        6.4.1 服务内容
        6.4.2 服务方式
        6.4.3 管理制度
        6.4.4 服务的监管
        6.4.5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特殊性的补充
    6.5 门诊统筹与相关政策或系统的衔接
        6.5.1 门诊统筹与公共卫生投入的衔接
        6.5.2 门诊统筹与医疗救助的衔接
        6.5.3 门诊统筹与住院统筹的衔接
        6.5.4 门诊统筹与基层卫生服务的衔接
7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及价值
    7.3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件2 调查表及访谈提纲

四、德国门诊医生中的同行评议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2]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D]. 罗晓兰. 上海财经大学, 2019(04)
  • [3]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蒋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失衡与应对策略研究[D]. 张梦遥. 辽宁大学, 2018(05)
  • [5]论我国医疗损害鉴定的基本原则[J]. 刘炫麟. 证据科学, 2018(04)
  • [6]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 梅林. 第三军医大学, 2016(12)
  • [7]大型公立医院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 潘苏彦.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7)
  • [8]鸿茅药酒(无糖型)矫色矫味工艺、质量标准研究/世界先进医疗保障模式概述与中国医疗保障模式完善的思考分析[D]. 邢煜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9]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效分析及未来展望研究[D]. 刘中正. 吉林大学, 2014(10)
  • [10]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模式研究[D]. 冯毅.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德国门诊医生中的同行评审组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