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特点

江苏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特点

一、江苏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和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家旭,蔡玉春,艾琳,宋鹏,陈木新,陈韶红,卢艳,周晓农[1](2021)在《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防控现状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寄生虫病防治成就举世瞩目。在全球率先消除了淋巴丝虫病;2021年消除疟疾,并获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证;多地血吸虫病已达到消除或传播阻断标准;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降到了历史新低,全国处于低度流行状态,但总感染人数仍有千万之多,危害依然严重;华支睾吸虫病等食源性寄生虫病给中国的食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虫媒寄生虫病、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等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疫情仍有反复;机会性寄生虫病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增长,输入性寄生虫病病例也有增多趋势。文章回顾分析了中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防控成效,梳理了重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并分析寄生虫病防控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以期为新时期寄生虫病防控策略与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寄生虫病诊治提供流行病学参考数据。

茅范贞,徐祥珍,金小林,刘剑峰,倪碧娴,戴洋,曹俊[2](2020)在《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历程》文中研究表明土源性线虫病曾在江苏省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经过多年积极有效防治,江苏省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率大幅下降,从1989年的59.32%下降至2019年的0.12%,自2013年以来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均维持在0.5%以下的水平。自1987年以来,江苏省采取土源性线虫病综合防控策略,但各阶段防控措施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主要包括驱虫服药、改水改厕、健康教育和监测与防治效果评估等。至2019年底,全省所有县(市、区)均达到有效控制土源性线虫病标准。今后仍需加强健康教育和监测、落实精准防控,以进一步巩固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成效、消除土源性线虫病对人群的危害。本文对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流行情况、防控历程及策略演变等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王盛琳[3](2020)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各种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并采用综合评价较高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建立一种特异、敏感、快捷的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应用于感染早期检测的潜在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9年6月中国知网、万方、ScienceDirect和PubMed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与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相关的文献,并结合手工检索和参考文献追溯法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文章的查全。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并提取其中相关数据,采用Meta分析法对各种核酸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日本血吸虫Sj28S基因片段为靶序列,应用手工筛选法并辅以Primer Premier 5软件设计引物,进行温度、时间的优化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构建基于基础反应体系的RPA检测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及其他寄生虫基因组DNA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评价方法的敏感性,并与PCR和LAMP法的敏感性进行比较。此外,评价方法对血吸虫不同虫期基因组DNA的检出性能。制备血吸虫阳性钉螺及阴性钉螺不同混合比例的DNA样本,评价RPA方法的最低检出混合度和稳定性。建立5条、10条、20条、40条尾蚴梯度感染小鼠的动物模型(不同组别分别简称为“5尾组”、“10尾组”、“20尾组”、“40尾组”),并于感染后第3d、lw、2 w、3 w、4 w、5 w、6 w收集小鼠粪便及血清样本,编号后进行冷冻保存。毛蚴攻击感染钉螺,于感染后第1 d、3 d、5 d、1 w、2w、3w、4w、5w、6w、7w、8w、9w、10 w、11 w分别收集10只钉螺样本,解剖镜检后进行冷冻保存。提取小鼠和钉螺样本的DNA,进行PRA与PCR两种方法的平行检测,综合评价RPA方法检出血吸虫早期感染的效能。结果:Meta分析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14篇;共24组研究,其中17组研究涉及变温扩增技术与金标准的比较、7组研究涉及等温扩增技术与金标准的比较。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所纳入文献总体偏倚较小;Deek漏斗图提示变温扩增技术相关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变温扩增技术各研究之间存在非阂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合并效应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检测日本血吸虫病的综合灵敏度为0.81(95%CI:0.79-0.83)、特异度为0.73(95%CI:0.7]-0.74)、S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 3。等温扩增技术各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合并效应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检测日本血吸虫病的综合灵敏度为 0.96(95%CI:0.94-0.98)、特异度为 0.95(95%CI:0.94-0.97)、SROC 曲线下面积为0.989 9。构建的RPA方法可成功地扩增出日本血吸虫216 bp大小的目的基因片段。RPA的最佳反应条件最终选择为390C、20 min。该方法与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单尾尾蚴感染钉螺、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牛带绦虫及阴性钉螺基因组DNA均无交叉反应。RPA法对于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的最低检出限为100 fg/μl,针对重组质粒的最低检出限为100拷贝/μl,且敏感性高于普通PCR和LAMP法。RPA法对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组DNA样本进行检测,各虫期均能被准确检出。应用建立的RPA方法检测阳性钉螺及阴性钉螺不同混合比例的DNA样本,结果显示,最低检出比例为1:1000。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重复性好且准确性高。动物模型结果显示,RPA法对20尾组小鼠可在第4 w检出粪便DNA阳性,10尾组和40尾组均可在第5 w检出粪便DNA 阳性,5尾组的低感染组仅在第6 w检出阳性。PCR方法对10尾组、20尾组、40尾组小鼠均可在第5 w检出粪便DNA阳性,5尾组仅可在第6 w检出粪便DNA阳性。针对小鼠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如下,RPA方法检测5尾组小鼠血清时于第5 w、6 w检出阳性结果,10尾小鼠血清于第2w、4w、6w检出阳性结果,20尾组小鼠血清于第3w、4w、5w、6w检出阳性结果,40尾组小鼠血清于第3d、lw、2 w、4 w、5 w、6 w均检出阳性结果。PCR法检测5尾组、10尾组小鼠血清时未检出阳性结果,20尾组小鼠血清于第4 w检出阳性结果,40尾组于第6 w检出阳性结果。钉螺的试验结果显示,压碎镜检法在感染第6w及之前均未观察到阳性结果,于感染第7w开始观察到血吸虫的子胞蚴结构。压碎镜检法对钉螺每个时间点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0%、0%、0%、0%、0%、0%、0%、0%、0%、10%、30%、20%、40%、30%;RPA 法的阳性率分别为:80%、60%、50%、60%、40%、60%、60%、50%、20%、20%、80%、50%、50%、50%;PCR 法的阳性率分别为:60%、70%、60%、50%、20%、0%、30%、0%、20%、0%、10%、30%、50%、50%。其中,压碎镜检阳性的钉螺共有13只,经RP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PCR方法仅将其中9只(69%)检出阳性,未能将镜检阳性钉螺全部检出。结论:变温扩增技术和等温扩增技术均对日本血吸虫病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等温扩增技术诊断准确性相对更高。本研究应用等温扩增RPA技术构建了一种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简便快速,有望用于血吸虫感染的快速检测及风险监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姚甲凯[4](2020)在《华支睾吸虫生活史的构建及左旋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杀灭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根据我国第三次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推测我国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人数高达1520万人,感染病例占全世界的近50%。由于缺乏相应的疫苗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难以改变,药物化疗仍然是控制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手段。研究表明,顿服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这为华支睾吸虫的群体化疗用药提供希望。尽管吡喹酮以其高效低毒的特点作为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首选药物长达30余年,但是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科学的用药方案和治疗方法,并且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药物主要是消旋体(左旋体和右旋体各占50%)吡喹酮,尚未见到市售左旋吡喹酮,也未见到左旋吡喹酮杀灭华支睾吸虫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左旋吡喹酮(左旋异构体)是该药的有效成分,右旋异构体几乎无杀虫作用,并且对心脏的毒性左旋异构体比右旋异构体低,右旋吡喹酮(右旋异构体)被认为是引起副作用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药物发苦、气味难闻的原因之一。因此,获得左旋吡喹酮真实的杀灭华支睾吸虫效果以及确切的使用剂量无疑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与此同时,我国土地的使用方式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华支睾吸虫自然疫源地原有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华南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往日常见的桑基鱼塘、溪流以及湖泊等已很难一见,这直接导致了很难在野外获得科学研究所需的华支睾吸虫阳性鱼。如果完全依靠从华支睾吸虫自然疫源地采集小型淡水鱼来获得实验所需的华支睾吸虫囊蚴,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受到季节的影响,不能有效的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综上所述,本文就如何在实验室内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经济可行、易于操作、不受季节影响并且能够持续、及时的为科学研究提供足够囊蚴的完整的华支睾吸虫室内生活史循环进行了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室研究确定左旋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的杀灭效果,以确定该药物抗华支睾吸虫的量效关系,从而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华支睾吸虫生活史在实验室的构建目的:1.研究华支睾吸虫虫卵在不同溶液中和不同温度下存活时间的差异,为华支睾吸虫虫卵的保存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易感性差异以及最佳感染条件,为构建华支睾吸虫实验室内生活史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25℃条件下华支睾吸虫虫卵在不同溶液中的存活时间收集活性良好的华支睾吸虫虫卵,在25℃条件下观察华支睾吸虫虫卵在去离子水、脱氯水、自来水、PBS缓冲液、0.9%NaCl溶液、阿氏液、25%甘油、1.2%NaCl溶液、1.0%蔗糖溶液和100%甘油溶液中的存活时间。台盼蓝染色法鉴别华支睾吸虫虫卵的存活情况。2.脱氯水中华支睾吸虫虫卵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时间收集具有良好活性的华支睾吸虫虫卵,保存于脱氯水中,观察华支睾吸虫虫卵在0℃、5℃、10℃、15℃、20℃、25℃、30℃和35℃条件下的存活时间。台盼蓝染色法鉴别华支睾吸虫虫卵的存活情况。3.适宜第一中间宿主的选择3.1第一中间宿主易感性评价在25℃条件下,按螺卵比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和1:100分别感染纹沼螺、长角涵螺、湖北钉螺、环棱螺、萝卜螺、藳杆双脐螺和光滑双脐螺,每组螺100只,感染30d后敲碎螺壳,显微镜下检查螺的感染情况。3.2纹沼螺的最适感染温度按螺卵比1:60,于20℃、22℃、24℃、26℃、28℃、30℃、32℃、34℃和36℃条件下感染纹沼螺,每组螺100只,感染30d后敲碎螺壳,显微镜下检查螺的感染情况。4.适宜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4.1第二中间宿主易感性评价在25℃条件下,按照100条尾蚴/鱼,分别感染麦穗鱼、鳑鲏鱼、餐条鱼、葛氏鲈塘鲤和斑马鱼各20条,感染30d后将被感染的鱼全部处死,取其脊背处肌肉压片镜检有无囊蚴。4.2麦穗鱼的最适感染温度按照50条尾蚴/鱼,每组10条鱼,在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和35℃条件下感染麦穗鱼,感染30d后将被感染的鱼全部处死,取其脊背处肌肉压片镜检有无囊蚴。5.适合实验室保虫的终宿主的选择每只实验鼠用灌胃针经口灌胃50±1个囊蚴,分别感染Balb/c小鼠30只、CD1小鼠30只、C57bl/6小鼠30只、Wistar大鼠10只和SD大鼠10只,实验鼠感染40天后,小鼠直接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先用10%的水合氯醛注射液麻醉,待麻醉后再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剖取肝脏,检查肝胆管内有无华支睾吸虫,并观察华支睾吸虫的发育情况。结果:1.25℃下华支睾吸虫虫卵在不同溶液中的存活时间25℃条件下保存到第5d时,0.9%NaCl溶液、阿氏液、PBS缓冲液、25%甘油、1.2%NaCl溶液、1.0%蔗糖溶液和100%甘油中的华支睾吸虫虫卵全部死亡,而此时去离子水中虫卵的存活率为96%、脱氯水中虫卵存活率为98%、自来水中虫卵存活率为67%,去离子水组和脱氯水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去离子水组和脱氯水组与其他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1)。保存到第15d时,仅有去离子水组和脱氯水组中还有虫卵存活。保存到第30d时,去离子水组和脱氯水组虫卵存活率分别为16%和46%,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1)。华支睾吸虫虫卵在脱氯水中保存至第35d时虫卵存活率为22%。由此可见,脱氯水是最适合保存华支睾吸虫虫卵的液体。2.脱氯水中华支睾吸虫虫卵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时间0℃组在保存5d,虫卵存活率仅为32%;保存10d虫卵存活率下降为0。5℃组在保存40d,仍然有90%的虫卵存活率;保存60d,虫卵存活率在80%左右。10℃组、15℃组和20℃组保存40d的虫卵存活率分别为22%、18%和12%;5℃条件下保存在脱氯水中的华支睾吸虫虫卵在第60d时虫卵存活率依然在80%以上。由此可见,华支睾吸虫虫卵最适宜的保存温度为5℃。3.适宜第一中间宿主的选择3.1第一中间宿主易感性评价在采集到的七种淡水螺中,只有纹沼螺和长角涵螺成功感染华支睾吸虫,可以选作建立华支睾吸虫生活史循环的第一中间宿主。在感染纹沼螺的10个实验组中,1:60组和1:90组的感染率最高,均为22%。纹沼螺1:50组、1:60组、1:70组、1:80组、1:90组和1:100组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1:50组、1:60组与1:70组、1:80组、1:90组以及1:100组之间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1),但是从1:70组开始,纹沼螺死亡率随着感染量的增大而升高。长角涵螺的最高感染率在18.5%左右,但是从1:40组开始,长角涵螺随着感染量的增加而大量死亡。3.2纹沼螺的最适感染温度按照螺卵比1:60感染纹沼螺,当温度从20℃升至28℃时,纹沼螺的感染率逐渐上升,此时感染率最高可达22.00%;但是当温度继续升高至36℃时,纹沼螺感染率逐渐下降至6.00%。统计学分析表明,24℃、26℃和28℃感染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24℃、26℃和28℃感染组与其他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1)。4.适宜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4.1第二中间宿主易感性评价感染的20条麦穗鱼全部为阳性,阳性率为100.00%;20条鳑鲏鱼中有4条为阳性鱼,阳性率为20.00%;20条葛氏鲈塘鲤中有7条阳性鱼,阳性率为35.00%;20条餐条鱼中有12条阳性鱼,阳性率为60.00%;20条斑马鱼全部为阴性。麦穗鱼的感染率远远高于其他4种淡水鱼,统计学分析表明,麦穗鱼与其他4种淡水鱼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1)。4.2麦穗鱼的最适感染温度当温度从20℃升至27℃时,麦穗鱼的感染度和囊蚴获得率逐渐增加;当温度为27℃时,每条麦穗鱼体内平均可收集到40.33±4.22个囊蚴。但是,温度继续升至35℃时,麦穗鱼的感染度和囊蚴获得率逐渐下降,当感染温度为35℃时,平均每条麦穗鱼体内仅可收集到5.68±3.31个囊蚴。经统计学分析,27℃组和28℃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27℃组和28℃与其他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1)。5.适合实验室保虫的终宿主的选择本研究所采用的五种品系的实验鼠中,SD大鼠、Wistar大鼠和Balb/c小鼠成功感染华支睾吸虫。SD大鼠感染组和Wistar大鼠感染组的阳性率和成虫获得率(检获华支睾吸虫成虫在检获华支睾吸虫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均为100.00%,并且检获率(检获华支睾吸虫数与用于感染的囊蚴数之比)分别为50.80%和49.80%。Balb/c小鼠感染组的阳性率为46.67%,共检获96条华支睾吸虫,其中成虫10条,成虫获得率和检获率分别为10.42%和19.20%。SD大鼠感染组和Wistar大鼠感染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SD大鼠感染组和Wistar大鼠感染组与Balb/c小鼠感染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1)。第二部分左旋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杀灭效果的研究目的:1.研究左旋吡喹酮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华支睾吸虫的杀灭效果,以确定该药物抗华支睾吸虫的量效关系,从而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对比左旋吡喹酮、右旋吡喹酮和消旋吡喹酮对5周龄华支睾吸虫成虫的杀灭效果,以确定左旋吡喹酮的杀虫效果,从而为左旋吡喹酮代替目前市售的消旋吡喹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建模用灌胃针经口灌胃210只SD大鼠,每只大鼠灌50±1个囊蚴,将所有感染后的大鼠随机分为7只/笼,饲养于具有12h光照循环及恒温控制的实验动物房(SPF级),正常饮食饮水。2.实验动物给药本研究采用单次灌胃给药法,实验组按每只大鼠体重采用0.1mL/10g经口灌胃法给药。对照组按每只大鼠体重采用0.1mL/10g经口灌胃法给2.5%EL。结果:左旋吡喹酮对大鼠体内不同周龄的华支睾吸虫均具有很强的杀灭效果。其中37.5mg/kg左旋吡喹酮对1周龄的华支睾吸虫幼虫的减虫率92.30%;75mg/kg左旋吡喹酮对2周龄的华支睾吸虫幼虫的减虫率95.00%;75mg/kg左旋吡喹酮对3周龄的华支睾吸虫成虫的减虫率83.87%;75mg/kg左旋吡喹酮对4周龄的华支睾吸虫成虫的减虫率74.52%,但是将药物浓度增加至150mg/kg时,减虫率97.52%;150mg/kg左旋吡喹酮对5周龄的华支睾吸虫成虫的减虫率93.17%,即使剂量降低至75mg/kg仍有58.39%的减虫率。

姚甲凯,戴建荣[5](2020)在《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及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华支睾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为了给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综合了最近几年来华支睾吸虫病的最新治疗现状以及我国当前的流行情况。

李莎莎,王琳,李爱华[6](2020)在《2006–2018年镇江市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2006–2018年镇江市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18年以镇江市辖区内≥3周岁的常住居民及在本地居住满1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作为监测对象,采集其粪便样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3检)检测粪便中土源性线虫虫卵,12周岁及以下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以检测蛲虫;计算各年各虫种感染率和感染度,并收集该期间内全市土源性线虫病驱虫服药数据。结果 2006–2018年全市累计粪检202 880人·次,共检出土源线虫感染者946例,平均感染率为0.47%;人群总感染率从2006年的1.10%降至2018年的0.11%,总体呈下降趋势(P <0.01);各市(区)总感染率存在差异(P <0.01),以润州区最高(1.65%),新区最低(0.04%)。全市人群蛔虫、钩虫、鞭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33%、0.09%和0.04%,且呈逐年下降趋势(P均<0.01);感染均以轻度为主。2006–2018年全市累计检查45 427名儿童,共检出蛲虫感染者145例,平均感染率为0.32%;儿童蛲虫感染率从2006年的1.33%降至2018年的0.22%,总体呈下降趋势(P <0.01)。土源性线虫感染者以单虫种感染(97.46%)为主,两虫混合感染主要集中在2007年前。2006–2018年全市累计驱虫服药535 089人·次,人群不良反应出现率为0.002%。结论目前镇江市人群土源性线虫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后续应进一步加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健康教育,以巩固防治成果。

倪碧娴,沈明学,徐祥珍,王晓婷,戴洋,金小林[7](2017)在《2006-2015年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和掌握2006-2015年江苏省人群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动态和规律,为后续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2015年期间全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驱虫服药及改水改厕资料,并对人群感染率、感染度、人群驱虫服药及农村改水改厕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按照《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进行,监测虫种包括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对象为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检测方法为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检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结果 2006-2015年全省累计调查1 086 029人,共查出土源性线虫感染11 409人,平均感染率为1.05%。人群总感染率从2.79%(2006年)下降到0.18%(2015年),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2.86,P<0.01),其中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从1.37%、1.04%、0.37%降至0.10%、0.06%、0.01%,降幅分别达92.37%、94.23%和97.3%;2006-2015年,阳性患者多重感染比例由4.87%降至0.97%,降幅为80.08%。2010年后,各虫种的感染者主要为轻度感染。2006-2015年,累计调查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儿童(12岁以下)1 024 612人,共查出蛲虫感染阳性儿童12 578人,平均感染率为1.23%。感染率从2006年的2.35%降至2015年的0.31%,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6.58,P<0.01)。2006-2015年全省累计驱虫服药22 464 814人次,累计33 105人发生副反应,副反应率为0.15%。2014年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1%。2015年江苏省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已提升至87.52%。结论 2006-2015年以来江苏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大幅下降,目前已处于较低的流行水平,后续的防控措施应在加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健康教育、农村改水改厕及环境卫生整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巩固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取得的成效。

倪碧娴,徐祥珍,王晓婷,沈明学,戴洋,金小林[8](2017)在《2017年江苏省重要寄生虫病防控技术培训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2017年江苏省重要寄生虫病防控技术培训对于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寄生虫病防控意识及检测水平的效果。方法采用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从事寄生虫病防治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分别对学员进行理论和镜检技能考核。结果共有13个市132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无学员缺考。总成绩平均分为118.36分,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学员总考核成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P<0.01),苏北地区学员成绩显着高于苏中(P<0.001)和苏南地区(P=0.016)。理论考核平均分为79.05分,及格率为92.4%;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学员理论考核成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1,P<0.01),苏北地区学员成绩显着高于苏中(P<0.001)和苏南地区(P=0.009)。镜检考核平均分为39.32分,及格率为89.4%;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学员镜检考核成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7,P=0.09)。7种寄生虫虫卵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3,P<0.01);其中卫氏并殖吸虫卵检出率最高,为75%;血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虫卵检出率较低,分别为51.5%和54.5%;鞭虫、未受精蛔虫、华支睾吸虫和带绦虫虫卵检出率分别为71.2%、65.9%、72.7%、72.0%。结论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了江苏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对于重要寄生虫病的防控意识及病原学检测水平,为下一步开展重点寄生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王彤[9](2017)在《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滇西德宏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等原因,加之医疗卫生水平低,技术落后,意识薄弱,瘴疠、疟疾等热带疾疫频繁爆发。又受频繁水灾、兵灾的破坏,对当地社会医疗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故一直都是中外闻名的“瘴疠之区”。传统社会中,滇西德宏地区疟疾长期肆虐,但主要只依靠宗教医疗和巫医抵御疾病。乾隆滇缅战争后,中医开始进入德宏,才打破了巫医治病的局面。晚清时期,随着传教士的进入、西医西药的传入,近代医疗萌芽、发展,但成效有限。20世纪30年代末,战乱频仍,疟疾流行加剧,医疗卫生事业也因战争医疗的进入得到了显着发展,但因受政治、经济和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疟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1950年代后,疟疾的防治与国家对边疆的开发及经营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爱国医疗卫生运动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展,有效遏制了疟疾的流行和传播。1980年代后,改革开放政策及边境口岸的开放,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随之增多,输入型疟疾成为德宏疟疾流行的主要动因,但因疟疾防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德宏疟疾得到了及时控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传播,基本处于可控状态。2000年后全球疟疾基金的推广,云南疟疾防控进入了全球化阶段,疟疾控制成为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德宏疟疾控制也取得了极大进步。滇西德宏地区地处边疆国境线地带,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易受国内外政治环境和当地少数民族观念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疟疾的流行和防治也呈现出其独有的特性。全球化、政治、技术、战争等因素是使滇西德宏地区和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步加强,医疗卫生的“国家化”和“现代化”成为主流,这些在疟疾的防治政策、措施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滇西德宏地区在政治、社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努力与实践。

曹园园,朱国鼎,顾亚萍,徐祥珍,金小林,周华云,王玠,梁幼生,杨坤,曹俊[10](2017)在《基于竞赛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和技能评估》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了解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方法于2013年在江苏省组织各级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对参赛选手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56名参赛选手,理论成绩为88.86±15.56分,及格率为91.1%;技能操作成绩为69.16±16.01分,及格率为67.9%。技能操作成绩中,疟原虫镜检成绩为16.54±8.09分,及格率为50%;加藤片厚涂片镜检成绩为34.27±10.66分,及格率为67.9%。分层分析,3140岁组及血防高流行区选手的理论成绩相对较高(F=5.10、6.39,P均<0.01)。血吸虫病、疟疾、包虫病和其他等4方面得分率分别为91.07%、90.94%、85.83%和90.93%,包虫病得分率较低(χ2=19.17,P<0.01)。雷达图显示,加藤厚涂片制作技能与镜检读片、疟原虫血片制片染色技术及疟原虫其他镜检读片得分率均较低。结论江苏省参赛选手理论成绩较高,但技能操作较低,尤其是寄生虫虫种鉴定仍是薄弱环节;参赛选手操作技能仍需加强。

二、江苏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和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和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防控现状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土源性寄生虫病
2 食源性寄生虫病
3 虫媒寄生虫病
4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5 机会性寄生虫病
6 输入性寄生虫病
7 结语

(2)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流行概况
    1.1 摸底调查前(1988年前)
    1.2 摸底调查后(1988-2019年)
        1.2.1 人群感染情况
        1.2.2 空间分布变化
        1.2.3 不同虫种感染率变化
2 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历程及策略
    2.1 驱虫服药
        2.1.1 试点阶段
        2.1.2 群体服药阶段
        2.1.3 重点人群服药阶段
    2.2 改水改厕
    2.3 健康教育
    2.4 监测与防治效果评估
3 结语

(3)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1.2 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技术
        1.3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2 研究目标
        2.1 总体目标
        2.2 具体目标
    3 研究内容
        3.1 系统评价各种核酸检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3.2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的RPA方法
        3.3 初步评价RPA方法应用于日本血吸虫早期感染检测的效果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不同核酸检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一般特征
        2.2 文献质量评价
        2.3 文献发表偏倚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样本的采集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提取
        1.6 RPA方法的建立
        1.7 RPA方法特异性评价
        1.8 RPA方法敏感性评价
        1.9 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期基因组DNA的检测
        1.10 混合钉螺样本的检测
        1.11 RPA检测重复性评价
    2 结果
        2.1 RPA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2.2 RPA方法特异性评价
        2.3 RPA方法敏感性评价
        2.4 RPA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期样本
        2.5 钉螺混合样本的检测
        2.6 RPA方法的重复性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样本效果的初步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材料的采集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样本DNA的提取
        1.5 RPA方法
        1.6 PCR方法
    2 结果
        2.1 小鼠样本的检测
        2.2 钉螺样本的检测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主要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申请专利与发表文章
致谢
附录

(4)华支睾吸虫生活史的构建及左旋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杀灭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的构建
    1.引言
    2.实验材料
        2.1 保虫宿主
        2.2 第一中间宿主
        2.3 第二中间宿主
        2.4 终宿主
        2.5 主要仪器和试剂
        2.6 实验用脱氯水
    3.实验方法
        3.1 华支睾吸虫虫卵的收集
        3.2 保存条件对华支睾吸虫虫卵存活时间的影响
        3.2.1 25 ℃下虫卵在不同溶液中的存活时间
        3.2.2 脱氯水中华支睾吸虫虫卵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时间
        3.2.3 干燥环境下华支睾吸虫虫卵的存活时间
        3.3 适宜第一中间宿主的选择
        3.3.1 第一中间宿主感染状况的检测
        3.3.2 第一中间宿主易感性评价
        3.3.3 纹沼螺的最适感染温度
        3.4 适宜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
        3.4.1 第二中间宿主感染状况的检测
        3.4.2 第二中间宿主的感染方法
        3.4.3 第二中间宿主易感性评价
        3.4.4 温度对华支睾吸虫尾蚴感染麦穗鱼的影响
        3.4.5 不同体长麦穗鱼感染量的差异
        3.5 适合实验室保虫的终宿主的选择
        3.5.1 不同品系实验鼠对华支睾吸虫易感性的差异
        3.5.2 大鼠粪便中华支睾吸虫虫卵的开放前期
        3.5.3 Balb/c小鼠粪便中华支睾吸虫虫卵的开放前期
    4.实验结果
        4.1 保存条件对华支睾吸虫虫卵存活时间的影响
        4.1.1 25 ℃下华支睾吸虫虫卵在不同溶液中的存活时间
        4.1.2 脱氯水中华支睾吸虫虫卵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时间
        4.1.3 干燥环境下华支睾吸虫虫卵的存活时间
        4.2 适宜第一中间宿主的选择
        4.2.1 七种淡水螺的自然感染情况
        4.2.2 七种淡水螺的人工感染情况
        4.2.3 纹沼螺最适感染温度
        4.3 适宜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
        4.3.1 五种小型淡水鱼的自然感染情况
        4.3.2 五种小型淡水鱼的人工感染情况
        4.3.3 麦穗鱼的最适感染温度
        4.3.4 不同体长麦穗鱼对华支睾吸虫尾蚴敏感性的差异
        4.4 适合实验室保虫的终宿主的选择
        4.4.1 五种品系实验鼠的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4.4.2 大鼠粪便中华支睾吸虫虫卵的开放前期
        4.4.3 Balb/c小鼠粪便中华支睾吸虫虫卵的开放前期
    5.讨论
    6.小结
第二部分 左旋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杀灭效果的研究
    1.引言
    2.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
        2.3 试剂配制
        2.3.1 常规试剂的配制
        2.3.2 不同剂量吡喹酮的配制
    3.实验方法
        3.1 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收集
        3.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3 实验分组
        3.4 实验动物给药标准
        3.5 药物疗效判定方法
        3.6 减虫率计算方法
        3.7 治愈的判定
    4.实验结果
        4.1 L-PZQ对不同周龄的华支睾吸虫的杀灭效果
        4.1.1 L-PZQ对华支睾吸虫幼虫的杀灭效果
        4.1.2 L-PZQ对华支睾吸虫成虫的杀灭效果
        4.2 L-PZQ、D-PZQ和 DL-PZQ对5 周龄华支睾吸虫成虫的杀灭效果
        4.2.1 L-PZQ对5 周龄华支睾吸虫成虫的杀灭效果
        4.2.2 D-PZQ对5 周龄华支睾吸虫成虫的杀灭效果
        4.2.3 DL-PZQ对5 周龄华支睾吸虫成虫的杀灭效果
        4.2.4 L-PZQ、D-PZQ和 DL-PZQ对5 周龄华支睾吸虫成虫杀灭效果的比较
    5.讨论
    6.小结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及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
    1.1 第一中间宿主
    1.2 第二中间宿主
    1.3 终宿主
    1.4 室内建立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2 我国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
3 我国动物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4 我国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5 华支睾吸虫病的药物治疗
    5.1 华支睾吸虫的病原学治疗药物
    5.2 华支睾吸虫的病原学治疗方案、效果以及副作用
6 结语

(6)2006–2018年镇江市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监测对象
    1.2 监测方法
    1.3感染度分级标准
    1.4 集体驱虫情况
    1.5 伦理学声明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2.1.1 感染时间分布
        2.1.2 感染地区分布
    2.2 感染虫种及多重感染
    2.3 感染度
    2.4 蛲虫感染
    2.5 集体驱虫服药情况
3 讨论

(7)2006-2015年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监测对象
    2监测方法
    3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结果
    1 感染率
        1.1 时间分布
        1.2 地区分布
        1.3 各虫种感染情况
    2 感染度
    3 多重感染
    4 儿童蛲虫感染
    5 集体驱虫服药率及副反应
    6 改水改厕
讨论

(8)2017年江苏省重要寄生虫病防控技术培训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培训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1.2 方法
        1.2.1 培训方式
        1.2.2 考核方法
        1.2.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培训对象基本情况
    2.2 考核成绩
        2.2.1 总成绩
        2.2.2 理论考核
        2.2.3 镜检技能考核
3 讨论

(9)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的社会生态背景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疟疾
        一、纬度、气候与疟疾
        二、地形、海拔与疟疾
        三、山河与疟疾
        四、区位与疟疾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疟疾
        一、环境卫生与疟疾
        二、生活习惯与疟疾
        三、傣族人居环境与疟疾
        四、宗教信仰与疟疾
    第三节 医疗卫生状况与疟疾
        一、医疗卫生组织与疟疾
        二、医疗卫生条件与疟疾
        三、少数民族医药与疟疾
第二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的疟疾流行
    第一节 疟疾流行概况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状况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状况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情况
    第二节 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特点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特点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特点
        三、新中国时期拒疾流行特点
    第三节 疟疾流行原因分析
        一、清代瘴气分布原因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原因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原因
第三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第一节 晚清以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一、元明时期的巫医治疗法
        二、清中前期的中医诊疗法
    第二节 晚清至民国时期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一、国际社会的抗疟行为
        二、国民政府的抗疟措施
    第三节 1950年代以后的疟疾防治
        一、调查研究和防治结合阶段(1950-1958年)
        二、大面积防治阶段(1959—1966年)
        三、制止疟疾暴发流行阶段(1967-1975年)
        四、现代化防治阶段(1976—2002年)
    第四节 全球化防治阶段(2003-2014年)
        一、全球疟疾基金项目初始阶段(2003-2006年)
        二、中缅边境疟疾联防项目阶段(2007-2009年)
        三、全球基金暨消除疟疾项目阶段(2010-2014年)
第四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地方性认知
    第一节 病原的认识
        一、恶鬼致病
        二、疫气致病
    第二节 病因的认识
        一、道德因素
        二、现实因素
    第三节 西医传入后的认知
        一、病原的认识
        二、病因的认识
        三、治疗方式的认识
第五章 从边徼之地到天下一体: 医疗卫生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第一节 民众行为与疟疾流行病学
        一、少数民族风俗、观念与疾病
        二、人口流动与疟疾流行
    第二节 疾病、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
        一、滇西德宏地区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历程
        二、从医疗史角度对“现代化”问题的反思
    第三节 疾病、政治与国家
        一、臣民·国民·人民·公民: 中国医疗政治的转向
        二、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三、国家的凸显和地方的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竞赛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和技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容与方法
    1.1 参赛对象
    1.2 竞赛内容
    1.3 竞赛规则
        1.3.1 理论笔试部分
        1.3.2 操作部分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参赛选手概况
    2.2 成绩分析
    2.3 分层分析
    2.4 寄生虫病各知识点得分率
    2.5 制片与镜检得分率分析
讨论

四、江苏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和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防控现状与挑战[J]. 陈家旭,蔡玉春,艾琳,宋鹏,陈木新,陈韶红,卢艳,周晓农. 检验医学, 2021
  • [2]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历程[J]. 茅范贞,徐祥珍,金小林,刘剑峰,倪碧娴,戴洋,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5)
  • [3]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D]. 王盛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
  • [4]华支睾吸虫生活史的构建及左旋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杀灭效果的研究[D]. 姚甲凯.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2020(09)
  • [5]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及治疗现状[J]. 姚甲凯,戴建荣.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0(03)
  • [6]2006–2018年镇江市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J]. 李莎莎,王琳,李爱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1)
  • [7]2006-2015年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J]. 倪碧娴,沈明学,徐祥珍,王晓婷,戴洋,金小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7(12)
  • [8]2017年江苏省重要寄生虫病防控技术培训效果分析[J]. 倪碧娴,徐祥珍,王晓婷,沈明学,戴洋,金小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7(05)
  • [9]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D]. 王彤. 云南大学, 2017(06)
  • [10]基于竞赛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和技能评估[J]. 曹园园,朱国鼎,顾亚萍,徐祥珍,金小林,周华云,王玠,梁幼生,杨坤,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7(04)

标签:;  ;  ;  ;  

江苏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