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单位水资源开发战略及水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单位水资源开发战略及水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一、我国城市单元水资源开发战略与水环境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旭[1](2021)在《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类管控体系研究 ——以太湖流域浙江片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类管控是实施水质目标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太湖流域浙江片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基于流域特征变量的水质预测模型,并对流域水质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采用空间叠置法进行多区耦合划分了水环境控制单元,对各控制单元开展差异化管控。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水环境分区分类管理系统,为推动水环境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流域特征-水质预测模型,其中CODMn、TP、TN预测模型的确定性系数R2分别可达0.78、0.65和0.44。模型预测结果得到2015~2017年间全流域CODMn浓度范围为1.39~6.40 mg/L,TP浓度范围为0.02~0.23 mg/L,TN浓度范围为1.43~4.27 mg/L。从空间分布看,流域西部的水质显着优于流域东部,但不同污染物高浓度区域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采用Shapley Additive ex Planations(SHAP)方法对水质影响因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CODMn和TP受农业面源和生活源的共同影响;TN主要受农业面源的影响。集约化农业是造成流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多特征综合分析结果同时表明人口密度中等的城乡结合部比人口密集的城市核心区具有更强的水质恶化倾向。(2)采用自组织映射人工神经网络与K-means耦合算法对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水质进行了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开展多区耦合,最终将太湖流域浙江片区划分为104个水环境控制单元。综合评价控制单元的生态功能重要性、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质驱动特征,对控制单元进行了递进式分类,将水环境控制单元识别为优先保护型控制单元22个,整治提升型控制单元26个,预防改善型控制单元15个,保护维持型控制单元41个,并对各类控制单元提出了差异化管控对策。(3)面向流域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采用Python语言及其WEB框架与函数库,开发了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类管理系统。系统设置了多维度流域信息查询、交互式水质分析、可视化水环境控制分类管控等功能,同时设置了相应的模型工具,实现了流域管理关键信息的交互式可视化查询及对建模工作的简化。

刘鑫[2](2021)在《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文中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出的着名论断。长江经济带总人口6亿左右,占全国的42.9%;2017-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生产总值的43.7%、44.1%、46.2%。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国家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长江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其生态环境修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积极进展,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地区的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如何打好长江经济带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牢筑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生态屏障将是破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打造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1]。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与规制工具,水环境审计对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影响不言而喻。2008年,审计署出台《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将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而水环境审计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类;2009年审计署发布《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引领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开展水环境审计探索;2017年底至2018年3月,审计署发布首份聚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审计公告,就沿江11省(市)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等情况出具了审计“体检报告”。随着环境审计的逐步发展,特别是在长江经济带这类流域型环境审计工作中,水环境审计的地位也愈发凸显。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空间整体性极强的区域,流域内上中下游之间、干支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极其显着。因此,过去那种单纯依靠政策、分散实施、各自为战的水环境审计模式,难以满足当前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治理的现实需要,优化长江经济带跨区域、跨部门、分层次的水环境审计协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遗憾的是,目前相关问题并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关注。基于此,本文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水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为切入点,尝试全面优化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以期为推进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工作、健全水环境审计协同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具体来说,文章包括六个部分。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水环境审计及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并简要阐述了水环境审计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为水环境审计协同优化建议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基于审计署公告的数据支持,剖析水环境审计现状及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及其协同现状,瞄准影响水环境审计及其协同治理效率的关键点;然后,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掌握长江经济带内核心区域——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审计协同现状,分析整理出当前水环境审计协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后续优化设计审计协同奠定基础;最后,基于全面性、系统性、联动性的要求,主要从审计协同内容体系、运行机制、技术方法、结果运用和人才培养等角度,系统梳理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的优化建议,以期为后续相关理论研究和审计实务提供理论支撑。

吴宝海[3](2020)在《共生视域下苏南地区水环境保护基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和水环境与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人民生活健康密切相关。当前,江苏地方政府在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壁垒、资金约束、管理不善等问题。通过对苏南地区水环境治理现状和问题的梳理分析,指出通过系统设计、资源整合和区域协同治理、建立多方参与的水环境保护基金是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发展和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

谭志雄,韩经纬,陈思盈[4](2020)在《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制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立足于流域水环境管理全面转向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新阶段,针对治理理念落后、科层治理局限、体制机制碎片化、内生激励不足及政策保障滞后等顽疾,创新提出立足国情的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思路框架和行动路径,尝试构建"市场运营、政府管控、协调统筹"的多元政策工具和制度体系,协同提升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效应。

强雅倩[5](2020)在《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当下,社会各界对长江流域保护这一话题的探讨正如火如荼,并在国家的主导下进行关于长江保护的立法工作,这一立法的出台将会填补我国在流域立法的空白。但是长江流域涉地域大、范围广,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变,要做好长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之间协调治理问题。而我国既有的关于水污染防治模式中,除了少数的上位法从全局上对水污染防治进行统筹规定之外,其他都是一些零散的部门法规以及一些政策性的规定,那就更难谈及在实践中的运用问题了。在长江保护法的背景之下,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对地方协调机制有了特殊的需求,我们要正视长江流域水环境治理问题,尤其是重视在长江大流域视角下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对地方协调机制的需求。因此需要对长江流域目前的水环境状况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反馈出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机制的需求,并尝试提供相应的解决之策。对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机制的研究,首先要对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理论基础与立法状况进行概括性的了解,包括协调机制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内涵,这为研究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机制提供理论指引;另一方面对长江流域水质的防控、水量调控、排污总理控制等地方立法主要规定,以及整个流域内重点流域从国家的上位法规定到地方的特殊性规定,进行整体的把握与认识。其次,对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包括一般必要性与特殊必要性两个方面。一般必要性主要是指水污染防治的共性问题,特殊必要性主要是指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特殊境遇。第三,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以部门法为导向的协调治理理论、流域内的地方协调呈现分散化以及法律纠纷的解决主要依靠政府的协商为主这样的现状下,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机制存在困境。这些困境主要包括传统的部门法思维局限了横向协调机制的生成、全流域性的地方协调机制的缺位、专门化协调机构的缺失、信息共享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当下的分段司法模式与长江流域水生态多元特征不相适应等,这些困境使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困难。最后,对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机制面临的困境尝试提供解决之策,以达到顺利以及有效的推进长江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构建:用领域法的思维推动协调治理、建立大流域协调机制、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构建与完善流域专业化的信息平台、行政手段运用的协调、设立长江巡回法庭等。

崔嘉慧[6](2020)在《城水耦合视角下城市新区水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敬博[7](2020)在《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文中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复杂巨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相关系统,即人与地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一直以来,中国地理学界在人地系统理论框架之下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人地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人地系统间相互作用、能量转换、后效评价及风险评估;人地系统的空间格局和地域分异规律;人地系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趋势;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地系统优化协调管控等方面。山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4%,提供了陆地70%以上的淡水资源和绝大部分能源、矿产、生态资源,是目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好的区域,是全球自然保护的核心区和主要资源赋存区域,全球约有一半人口依赖山地提供的资源。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生活栖息地和文明发祥地,为人类的生息、繁衍和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撑,但由于自身系统不稳定、生态系统十分敏感,因此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近年来成为在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退化过程中响应最为激烈和迅速的地区,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国学界和政府的持续关注。在此背景下,作为特殊、复杂且地域分布广泛的一种人地系统类型,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其空间管控就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科学理论和实践命题。本研究遵循“研究综述-理论建构-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选取跨省典型山区——秦巴山区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运用人文-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重点从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空间管控三个方面对山区人地系统的特征、要素、结构、作用机制、状态评价及管控策略等进行分析,并建构理论框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etis-Ord General G空间探测法、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空间供需匹配模型、空间效益均衡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山区人地系统的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空间均衡和优化调控等问题开展实证研究;提出适宜于秦巴山区的空间管控模式及管控实践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山区人地系统理论方法探讨。对山区人地系统基本特征、要素、结构、作用机制、演化机理和优化调控等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山区人地系统的协调与均衡体现在两个维度,理论维度上应包括“地域空间内的开发需求-环境供给关系匹配”、“区际间的效益均衡和区域综合效益最大化”两个方面,实践维度上提出应在不同区域采用针对性、差异化的空间管控手段,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优化策略,促使人类活动要素在地域空间上有序分布,实现山区人地系统的综合均衡。(2)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的历史演化大致经历了以“共生协调”、“发展退化”、“矛盾突出”为主要特征的三个阶段;21世纪以来,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总体呈下降中略有浮动的发展状态,空间差异表现为中高山区快速下降,低山平原区相对平稳;影响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下降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状态和资源利用程度,生态环境质量对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提升具有一定作用,但同时需要建立在高质量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3)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定量研究。秦巴山区自然环境要素区域差异较大,且随地形变化的特征比较明显;人口、经济发展表现为外围热、内部冷的不均衡空间格局;多个要素、多个尺度的交互研究发现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度低于平原、垂直向分异更为剧烈的显着特征,其与地形具有显着关联性。(4)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状态评价。秦巴山区存在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的显着空间错位,供给能力中部高而外围低,开发需求则基本与之相反;空间匹配均衡程度总体较低,且分布极不平衡,均衡度总体呈现“中部高、外围低”的格局,均衡与失衡的区县数量比为2:8;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匹配,全域空间效益分布不够均衡。(5)提出了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模式与管控实践方案。总体思路是以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分析和空间均衡状态评价为依据,以优化人地系统空间格局为愿景,瞄准区域内空间供需匹配均衡和区际间综合效益均衡两大核心目标,划分管控单元,管控模式分为生态保障型、经济保障型、效益双增型、效益转移型等四个类型。

栗欣如[8](2020)在《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是社会、经济和生态连接的重要纽带,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老问题交织,水利绿色发展和水安全受到不同程度地威胁。因此,破解水利发展困境,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迫在眉睫。从绿色发展视角审视水利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水利绿色发展理论,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借助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空间冷热点分析和空间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在构建水利绿色发展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明确了水利绿色发展定量化测算方法,揭示了2010-2017年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剖析了区域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差异,探讨了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的机制和路径选择。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阐明了水利绿色发展内涵特征,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在梳理文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水利绿色发展的内涵。以“开发-利用-效益-监管”为主线总结了水利绿色发展的“五化”内涵特征,即水资源合理化开发、高效化利用、水利生态化输出、人文化效益和常规化监管。在此基础上,基于耦合协调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维度和输入-响应-输出维度双维度关联的分析框架。(2)提出了水利绿色发展维度关联指标评价矩阵,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测算模型。基于水利绿色发展的“五化”核心内涵和双维度关联关系,将水利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提炼了能表征经济-社会-生态维度和输入-响应-输出维度信息及其关联关系的17项综合指标,建立了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关联指标评价矩阵。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水利绿色发展的双维度关联特性,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定量测算模型,用以测度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来表征区域水利绿色发展水平。(3)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格局。2010-2017年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增率为16.1%。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始终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态势。研究期内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全局莫兰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国水利绿色发展冷热点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湖北一直处于热点区,新疆、青海、西藏一直处于冷点区。(4)知识动机和资源动机对水利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性。教育程度在东部地区对水利绿色发展呈现正向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呈现负向影响;科技创新因素在东部和西部产生正向作用,在中部作用方向为负。人均水资源量仅在中部地区产生了正向作用。控制变量废水中COD排放强度在东、中、西部地区对水利绿色发展均产生负向作用,说明环境规制对水利绿色发展具有稳定的推动作用。其余控制变量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有所差异,促进水利绿色发展的方式应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施策。(5)建立了水利绿色发展实现机制,提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水利绿色发展的实现需要水资源合理化开发机制、高效化利用机制、生态化输出机制、人文化效益机制和常规化监管机制的耦合交互。在此基础上,提出水利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加强水利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引导和文化塑造,强化绿色发展意识导向;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技术,推进水资源绿色循环发展;明确利益相关者责任,综合考虑诉求,实施共同参与管理策略。完善水资源绿色发展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保障体制。主要创新点:(1)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双维度定量评估方法。(2)提出了省域尺度的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3)揭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性。

刘子龙[9](2020)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文中认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秉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保育等不同诉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进而逐步形成契合于“三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要求、和谐有序、绿色可持续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呈现出离散化、割裂化特征的权利(力)理论,并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快速推进的大趋势、大背景,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内容的各类权利(力)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和几率正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冲突也由此而不断加剧和凸显。鉴于此,本文研究试图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在充分揭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冲突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法学问题——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而深入剖析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论证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意蕴,并引入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价值排序理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价值排序理论的指引下,探索实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新路径。本研究的行文架构主要由五章构成,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揭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图景及问题。首先,廓清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范畴,明确研究的边界,着重阐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内涵、类型及意义。其次,基于“冲突——权利冲突——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这一逻辑思路,一步步聚焦于涉水权利冲突。并根据功能维度、价值维度、资源维度(流域典型性)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行类型化梳理。第三,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涉水权利的配置、涉水权利间关系这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产生的法律原因,即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最后,从法律理性、生态理性、风险理性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基本诉求。第二章探究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前章已揭示出还原主义方法论是造成涉水权利冲突的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针对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提出整体主义方法论。并对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内涵进行阐释。其次,阐释价值排序的理论内涵,通过分析价值排序理论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以论证引入价值排序理论的正当性、合理性。并基于价值排序理论,明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凸显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最后,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价值排序理论,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中融入和谐价值与安全价值,以破解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和割裂性;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配置中确立综合模式,以破解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在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属性的理解中引入环境法律关系理论,以破解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针对极具长江流域典型性的三个冲突: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所进行的类型化、流域典型性、冲突产生机理的分析,以及对因应的冲突规制路径所进行的探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三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生存权与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冲突、生命支撑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冲突、冲突所为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环境容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区域排污权在制度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断裂,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与衔接,进而导致流域水污染防治无法有效约束、控制区域的排污行为。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理论基础,提出生存安全价值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四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之间的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之间的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行业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不同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流域控制性水库进行离散化、割裂化的调度,从而导致对流域水量的割裂化利用,结果导致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统筹协调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五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与长江流域涉水环境权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生态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空间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域空间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确立,水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拓展诉求日益凸显,由此对传统渔业养殖空间产生了明显的挤压和侵蚀,结果引发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

吕府红[10](2019)在《长江经济带省域水环境安全评估与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人口的激增,人类对水的需求随之增加,也导致诸多水环境安全问题,破坏了水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展水环境安全评价,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对水环境进行管理。本文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为研究区域,在辨析并明确水环境安全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通过筛选评价指标构建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突变理论,构建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安全评价模型,依据障碍因子模型,识别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最后根据评价分析和障碍因子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在2011-2015年的评价时段中,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安全整体在2011-2015年间略有改善,但总体仍不乐观,由Ⅴ级重警类别上升为Ⅳ级中警类别。从压力指数上看,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在压力指数方面整体有所改善,由Ⅳ级中警类别上升为Ⅲ级预警类别;从状态指数上看,长江经济带状态指数整体在处于波动变化,2011、2012年Ⅳ级中警类别,2013年降低到Ⅴ级重警类别,2014、2015年又恢复到Ⅳ级中警类别;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响应指数整体基本保持不变,从2011年到2015年一直保持在Ⅳ级中警类别。2.从区域比较来看,长江经济带11省市水环境安全都不够理想,其中,江西、浙江两省的水环境安全处于Ⅲ级预警类别,四川、云南、湖南、贵州、湖北、重庆、安徽七省处于Ⅳ中警类别,上海、江苏两省处于Ⅴ级重警类别。从压力指数上看,11省市有贵州、云南两省压力指数处于Ⅱ级较好类别,四川、重庆、安徽、江西、浙江五省的压力指数处于Ⅲ级预警类别,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四省市处于Ⅳ中警类别;从状态指数上看,浙江、江西、湖南三省的状态指数处于Ⅲ级预警类别,四川、云南、湖北、贵州、重庆、安徽六省处于Ⅳ中警类别,上海、江苏两省处于Ⅴ级重警类别;从响应指数上看,江苏、浙江、贵州三省的响应指数处于Ⅲ级预警类别,其余省市全部处于Ⅳ中警类别。3.对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安全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11-2015年的评价时段中,制约长江经济带整体水环境安全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六个: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占比、污水处理总能力、自然湿地面积占比、人工湿地面积占比、人均生活用水、产水模数。11省市的主要障碍因子综合共有14个,其中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占比、污水处理总能力、自然湿地面积占比、人工湿地面积占比、节灌率五项指标有超过半数的省份存在问题。对于长江经济带面临的主要水环境安全问题,可以从合理利用水资源,缓解水环境压力;注重水生态保护,改善水环境状态;落实水环境监管,加快水环境响应等多角度进行管理。

二、我国城市单元水资源开发战略与水环境保护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城市单元水资源开发战略与水环境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类管控体系研究 ——以太湖流域浙江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环境空间管控研究现状
        1.2.1 水环境区划类型
        1.2.2 水环境分区分类技术方法
        1.2.3 存在的问题
    1.3 机器学习方法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3.1 流域水环境系统分析方法
        1.3.2 机器学习及其应用
        1.3.3 机器学习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2.3.1 水资源概况
        2.3.2 水环境质量
        2.3.3 污染物排放现状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来源
    3.2 流域汇水单元划分
    3.3 模型数据集构建
        3.3.1 流域特征数据空间离散化
        3.3.2 水质监测数据预处理
        3.3.3 数据集组合
第四章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流域水质评估
    4.1 模型与方法
        4.1.1 随机森林算法
        4.1.2 流域水质预测模型构建
        4.1.3 SHAP解释模型
    4.2 RF模型性能评估与分析
    4.3 流域水质预测与评估
    4.4 流域水质驱动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环境控制单元划分
    5.1 水环境空间异质性聚类分析
        5.1.1 聚类指标与方法
        5.1.2 水质空间聚类
    5.2 基于水环境空间异质性的控制单元划分
        5.2.1 划分原则
        5.2.2 划分思路与依据
        5.2.3 划分方法与流程
        5.2.4 划分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环境控制单元分类管控
    6.1 分类指标与方法
    6.2 控制单元特征识别与分类
        6.2.1 优先保护单元识别
        6.2.2 整治提升单元识别
        6.2.3 预防改善单元识别
    6.3 控制单元分类管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分区分类管理系统开发
    7.1 系统总体设计
        7.1.1 开发目标
        7.1.2 开发原则
        7.1.3 开发方法
        7.1.4 系统结构框架
    7.2 系统功能及实现
        7.2.1 注册与登录
        7.2.2 流域概况模块
        7.2.3 分区分类管控模块
        7.2.4 系统支撑模块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与工作成果

(2)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2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水环境审计内涵及内容框架
        2.1.2 水环境审计作用机制及模式
        2.1.3 水环境审计协同及功能定位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家治理与审计监督
        2.2.3 协同理论与审计协同
第3章 水环境审计现状及问题:基于审计公告的分析
    3.1 基于审计公告的水环境审计实施方案
        3.1.1 水环境审计的主体客体
        3.1.2 水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
        3.1.3 水环境审计的技术方法
    3.2 基于审计公告的水环境审计结果分析
        3.2.1 水环境审计数量分析
        3.2.2 水环境审计质量分析
    3.3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及其协同现状
        3.3.1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实施现状
        3.3.2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现状
第4章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案例分析:以三峡库区为例
    4.1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及水质情况
        4.1.1 三峡库区经济概况
        4.1.2 三峡库区水质情况
    4.2 三峡库区水环境审计协同现状调查
        4.2.1 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4.2.2 问卷调查具体实施
        4.2.3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4.3 三峡库区水环境审计协同结果分析
        4.3.1 水环境审计协同认知程度不够
        4.3.2 水环境审计协同运行基础薄弱
        4.3.3 水环境审计协同技术方法落后
        4.3.4 水环境审计结果协同运用不佳
        4.3.5 水环境审计协同配套措施缺位
第5章 优化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的对策建议
    5.1 厘清水环境审计协同内容体系
        5.1.1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战略协同
        5.1.2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管理协同
        5.1.3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操作协同
    5.2 完善水环境审计协同运行机制
        5.2.1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决策机制
        5.2.2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执行机制
        5.2.3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激励机制
    5.3 创新水环境审计协同技术方法
        5.3.1 搭建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云平台
        5.3.2 搭建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大数据系统
    5.4 着力水环境审计结果应用协同
        5.4.1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协同
        5.4.2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结果整改协同
        5.4.3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结果问责协同
    5.5 培养水环境审计协同专业人才
        5.5.1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协同
        5.5.2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队伍优化建设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三峡库区水环境审计协同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三峡库区水环境审计协同现状调研的截图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共生视域下苏南地区水环境保护基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综述
    1.1 水环境保护综述
    1.2 水环境投融资综述
2 苏南地区水环境保护发展趋势及融资现状
3 多主体合作的苏南地区水环境保护基金构建
    3.1 水环境保护利益相关主体
    3.2 水环境保护利益相关主体共生性
    3.3 多主体合作的水环境保护基金构建
4 苏南地区水环境保护治理建议

(4)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制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重点流域水环境总体发展态势与综合治理需求
    1.1 重点流域水环境总体发展态势
        1.1.1 由单一污染演变为复合型污染
        1.1.2 压缩型、结构型水污染凸显
        1.1.3 水生态受损现象较为突出
        1.1.4 水污染跨界流动引发区域矛盾和冲突
    1.2 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需求
        1.2.1 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
        1.2.2 经济高质量发展、老百姓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要
        1.2.3 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2.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我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理念落后
    2.2 科层治理模式很难实现对流域水污染的有效控制
    2.3 流域水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碎片化
    2.4 流域水环境治理内生激励不足
    2.5 政策保障滞后性与治理需求紧迫性不一致
3 我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战略取向与基本路径
    3.1 我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战略取向
    3.2 我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现实路径
4 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政策制度设计
    4.1 市场运营制度
        4.1.1 水资源市场配置制度
        4.1.2 水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
        4.1.3 水环境税收制度
        4.1.4 水环境治理资金筹集制度
    4.2 政府管控制度
        4.2.1 河长制
        4.2.2 水环境综合执法制度
        4.2.3 国家水环境监察专员制度
        4.2.4 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考核制度体系
    4.3 统筹协调制度
        4.3.1 监督举报制度及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4.3.2 水污染事故应急制度
        4.3.3 水污染防治的协同制度

(5)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地方水污染防治
        1.2.2 地方环境立法
        1.2.3 地方协调机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4.1 文献的创新
        1.4.2 观点的创新
        1.4.3 研究对象的创新
第2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理论基础与立法概况
    2.1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理论基础
        2.1.1 协调机制的理论渊源
        2.1.2 协调机制的理论内涵
    2.2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上位法规定
    2.3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立法的主要内容
        2.3.1 长江流域水质防控的地方立法规定
        2.3.2 长江流域水环境纳污能力的主要规定
        2.3.3 长江流域排污总量控制的主要立法规定
    2.4 长江流域重点江河湖泊水污染防治专门立法
第3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的必要性
    3.1 一般必要性
        3.1.1 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普遍特性期待水环境问题的协调治理
        3.1.2 窒碍低效的传统治理模式期待协调机制推进水污染问题的解决
    3.2 特殊必要性
        3.2.1 新环境下对公众保护长江的高期望需要协调机制的指引
        3.2.2 长江流域治理主体的多元需要协调机制的调和
        3.2.3 长江流域的广阔性要求流域内各地的协调与配合
第4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机制的困境
    4.1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机制的现状
        4.1.1 以部门法为导向的协调治理理论
        4.1.2 流域内的地方协调呈现分散化
        4.1.3 纠纷的解决以地方政府的协商为主
    4.2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机制的困境
        4.2.1 部门法思维局限了横向协调机制的生成
        4.2.2 全流域性的地方协调机制存在缺位
        4.2.3 专门化协调机构的缺失
        4.2.4 信息共享机制的不健全
        4.2.5 分段司法不适应长江流域生态单元的规律
第5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机制的完善
    5.1 用领域法的思维推动协调治理
    5.2 建立大流域协调机制
    5.3 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
    5.4 构建与完善流域专业化的信息平台
    5.5 行政手段运用的协调
    5.6 设立长江巡回法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及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山地研究进展与现状
        2.2.2 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2.2.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研究
        2.2.4 山区人地系统演化研究
        2.2.5 山区人地作用机制研究
        2.2.6 山区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2.3 研究评述
        2.3.1 现状评述
        2.3.2 启示与总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山区人地系统理论
        3.1.1 基本特征
        3.1.2 要素和结构
        3.1.3 状态与作用机制
        3.1.4 演化及影响机理
    3.2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理论
        3.2.1 空间均衡基本理论
        3.2.2 空间均衡科学维度
        3.2.3 山区空间均衡模型架构
    3.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理论
        3.3.1 山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原理
        3.3.2 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目标
        3.3.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路径
第四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与格局分析
    4.1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概况
    4.2 人地系统演化阶段
        4.2.1 远古时代至先秦时期
        4.2.2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
        4.2.3 民国时期至今
    4.3 21世纪以来人地系统演化分析
        4.3.1 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4.3.2 演化特征与空间差异
        4.3.3 协调度演化驱动力分析
    4.4 人地系统的水平格局
        4.4.1 自然地理环境格局
        4.4.2 人口与经济格局
    4.5 人地系统的垂直格局
        4.5.1 人地系统垂直分异特征
        4.5.2 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与地形相关性
        4.5.3 地形对人口-经济空间的影响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分析
    5.1 人地关系匹配均衡评价
        5.1.1 研究机理与指标体系
        5.1.2 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
        5.1.3 空间匹配均衡度特征
    5.2 人地系统效益均衡评价
        5.2.1 总体效益评价
        5.2.2 空间效益均衡度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研究
    6.1 空间管控思路
    6.2 空间管控依据
        6.2.1 人地系统演化规律
        6.2.2 人地系统基本格局
        6.2.3 人地系统空间均衡
    6.3 空间管控模式
        6.3.1 生态保障单元
        6.3.2 经济保障单元
        6.3.3 效益双增单元
        6.3.4 效益转移单元
    6.4 空间管控实践方案
        6.4.1 管控单元
        6.4.2 规划策略
        6.4.3 政策保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水利发展基本态势
        1.1.2 提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进展
        2.1.1 研究现状
        2.1.2 研究进展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章 水利绿色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3.1 水利绿色发展定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3.1.1 水利的概念
        3.1.2 水利绿色发展的概念
        3.1.3 相关概念辨析
    3.2 水利绿色发展特征
    3.3 水利绿色发展的内涵
        3.3.1 合理化开发
        3.3.2 高效化利用
        3.3.3 生态化输出
        3.3.4 人文化效益
        3.3.5 常规化监管
    3.4 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解析
        3.4.1 经济-社会-生态维度
        3.4.2 输入-响应-输出维度
        3.4.3 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关联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指标构建与评价
    4.1 基于双维度关联的水利绿色发展评价方法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
        4.1.2 数据来源
    4.2 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模型构建
        4.2.1 权重的确定
        4.2.2 模型构建
    4.3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指数
        4.3.1 水利绿色发展的分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4.3.2 水利绿色发展分维度指数
        4.3.3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时空格局演变
    5.1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演变
        5.1.2 双维度空间分布格局
        5.1.3 水利绿色发展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5.2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总体空间异质演变
        5.2.1 研究方法
        5.2.2 总体空间异质性
        5.2.3 空间热点演变特征
    5.3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空间分异主控因子分析
        5.3.1 主控因子识别方法
        5.3.2 子系统层主控因子
        5.3.3 指标层主控因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6.1.1 变量选取及研究争论
        6.1.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6.1.3 模型介绍
    6.2 东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2.1 模型选择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中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3.1 模型选择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4 西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4.1 模型选择
        6.4.2 实证结果分析
    6.5 三大区域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与路径选择
    7.1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理论思路和逻辑
    7.2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构成
        7.2.1 合理化开发机制
        7.2.2 高效化利用机制
        7.2.3 生态化输出机制
        7.2.4 人文化效益机制
        7.2.5 常规化监管机制
    7.3 水利绿色发展实现机制的运行机理
    7.4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7.4.1 绿色发展意识导向:加强水利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引导和文化塑造
        7.4.2 创新科学技术驱动:加强水利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水资源绿色循环发展
        7.4.3 利益相关者共建:构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享共建策略
        7.4.4 综合管理体制保障:完善水资源绿色发展管理制度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范畴的界定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类型
        四、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意义
    第二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廓清
        一、“冲突”与权利冲突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类型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溯源与规制诉求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原因分析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诉求
第二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方法论转换:从还原主义方法论到整体主义方法论
        一、还原主义方法论的阐释与评析
        二、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整体主义方法论
        三、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
    第二节 价值论调整:从旧价值排序到新价值排序
        一、价值排序的理论阐释
        二、价值排序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实现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构造的价值拓展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配置的模式选择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的属性界定
第三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存安全价值优位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完善
第四章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统筹协调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完善
第五章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态优先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结论:新时代长江流域法治的突破与转向
参考文献
致谢

(10)长江经济带省域水环境安全评估与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状况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水环境安全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水环境安全概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水环境安全评估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PSR评估指标体系
        一、PSR模型选择
        二、构建原则
        三、体系结构
    第二节 突变理论
        一、突变理论基本思想
        二、突变级数法的计算过程
    第三节 水环境安全评估突变模型
        一、突变体系结构
        二、重要度排序
    第四节 数据处理、安全分级与障碍因子分析
        一、数据处理
        二、安全分级标准
        三、障碍因子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第一节 压力指数
        一、社会水资源消耗
        二、社会水污染排放
        三、经济水资源消耗
        四、经济水污染排放
        五、综合压力分析
    第二节 状态指数
        一、资源供给
        二、环境质量
        三、生态状况
        四、综合状态分析
    第三节 响应指数
        一、环境监管
        二、治理效益
        三、项目建设与投资
        四、综合响应分析
    第四节 综合水环境安全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安全障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准则层障碍因子分析
    第二节 半准则层障碍因子分析
    第三节 指标层障碍因子分析
    第四节 障碍因子综合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我国城市单元水资源开发战略与水环境保护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类管控体系研究 ——以太湖流域浙江片区为例[D]. 王一旭. 浙江大学, 2021(09)
  • [2]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D]. 刘鑫.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共生视域下苏南地区水环境保护基金研究[J]. 吴宝海. 水利经济, 2020(06)
  • [4]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制度设计[J]. 谭志雄,韩经纬,陈思盈. 环境生态学, 2020(10)
  • [5]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协调机制研究[D]. 强雅倩. 湘潭大学, 2020(02)
  • [6]城水耦合视角下城市新区水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为例[D]. 崔嘉慧. 天津大学, 2020
  • [7]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D]. 敬博. 西北大学, 2020
  • [8]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D]. 栗欣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D].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长江经济带省域水环境安全评估与比较研究[D]. 吕府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我国城市单位水资源开发战略及水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