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双向油泵

偏心双向油泵

一、一种偏心式双向油泵(论文文献综述)

段震华[1](2018)在《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的研制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果园产业逐渐成为了果农收益的主要来源,随着果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果园作业机械化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丘陵果园受限于地形条件,机械化作业程度相对较低,尤其采摘、修剪、套袋等作业环节仍然采用人工爬梯、踩凳子等登高方式,不仅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作业,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果园升降作业平台是一种辅助果农完成果园作业的半自动化装备,虽然目前出现一些结构简单的升降平台,但在作业范围、地形适应性和作业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大多用于平原等地势平坦的地区作业,而适用于丘陵果园复杂地形和果树种植环境的机型较少。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在丘陵地形作业的果园升降机械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为此,本文开展了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的研制和性能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标准化丘陵果园种植模式并实地测量果树园艺几何参数,结合现有机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目标。对比不同结构形式的升降平台,选定折臂机构为升降形式,根据果树几何特征参数及果树作业空间大小,基于坡地作业稳定性,设计最大升降高度为1.2m,最大回转作业半径为1.4m。对升降装置主要部件进行了设计,包括升降臂杆、支撑底座、载人工作台、调平机构、液压元件等。根据升降臂与作业参数设计值的关系,确定了升降下臂长度为590 mm,升降上臂长度为900mm,并确定了升降油缸的安装位置和主要尺寸参数;设计了一侧开门的载人工作台,其前端通过调平装置与升降臂连接,调平装置采用油缸伸缩和回转驱动旋转的方式分别实现载人工作台前后、左右单独调平,以降低调平作业对整机稳定性的影响,并根据25°的调平范围要求设计了结构参数,使得升降平台具有丘陵不平地形作业的能力;通过静力分析,对升降臂进行了抗弯强度校核以保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并确定了连杆结构参数;对液压元件进行设计与选型,回转驱动采用蜗轮蜗杆结构形式,综合液压回路并根据升降装置各部件位置完成了油路连接;设计操控装置有升降、回转和调平作业共10个按钮,并安装于载人台前侧护栏。(2)基于通用履带底盘参数,分析了升降装置安装位置参数之间的取值关系;研究了升降平台重心位置与整机越障能力、行驶能力以及坡地作业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设计目标,通过理论分析和Recurdyn动力学仿真,确定了升降装置的安装位置设计参数和重心位置设计参数,升降装置安装在距离底盘纵向中心线偏左90 mm、距离底盘台面后缘670 mm的位置,此时升降平台自身重心位置相对履带底盘中心偏后59.3 mm、偏右37.7 mm,距离地面高度为645.7 mm。对升降平台的坡地作业稳定性进行了验证,仿真得到整机纵向向上停驻、横向向右停驻,载人台满载在最大升降高度和最大伸出水平作业半径时的倾翻角分别为24°和23.6°、23°和22.4°,说明所设计的升降平台在20°以内坡地能保证极限位置时的作业稳定性,基于坡地作业稳定性的升降装置作业参数设计和结构设计等过程合理,也验证了所确定的升降装置在通用履带底盘上的安装位置参数合理。开展了载人台调平作业对整机重心位置及坡地作业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三种调平作业时,调平前后整机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和倾翻角大小;结果表明,调平前后整机的重心变化量很小,载人台沿坡面向下范围和向上范围时,倾翻角差值分别在0°~2°之间和0°~1°之间,说明了所设计的载人台调平装置在调平过程中对整机重心位置和坡地作业稳定性影响较小,相比现有的果园升降平台,调平性能更好,达到了设计要求。研究了载人台在升降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并得到升降、回转作业的轨迹方程组,计算出竖直平面内的纵向作业范围为1.9m2,结合水平面内的横向作业范围设计值3.6 m2,相比于其他机型,该折臂式果园升降作业平台在作业范围上有明显的优势。(3)加工并组装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开展了样机性能研究,并对主要设计目标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平地时,载人工作台最大升降高度为1.22 m,最大离地高度为2.12 m,起升高度大于0.62 m时,可进行360°回转作业,此时升降下臂起升0.44 m,升降上臂起升0.18 m,360°回转最大作业半径为1.42 m,最大作业范围为3.7m2,调平装置可完成25°的前后、左右单独调平作业,且误差≤0.4°,升降、回转和调平作业参数均满足设计要求,各作业动作稳定、慢速,且满载回转时整机有良好的稳定性;整机在不同路面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平地和坡地行驶性能,空载和满载时直线行驶35 m的跑偏量分别为1.1 m和0.97 m,均小于果园作业限定值1.2 m。此外,研究了升降平台在坡地作业时的倾翻稳定性,基于作业参数建立了倾翻临界角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对不同升降形式的履带果园升降平台具有通用性,可为此类升降机械倾翻稳定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并通过重心轨迹分析对前文坡地作业稳定性研究结果和倾翻角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折臂升降机构的作业特点,分析得到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坡地停驻位置参数β1、载人台回转位置参数β2、升降高度h和负载大小m;对各作业参数取值进行倾翻试验,并通过仿真得到不同工作状态时的最小倾翻临界角约为21°,相比其他机具,有更好的丘陵坡地倾翻稳定性;通过建立响应曲面分析了各因素之间对稳定性的交互作用,研究了坡角与最大回转半径之间的关系,20°以内的丘陵坡地条件下,该升降平台能在任意坡地完成最大半径360°回转作业,能够以3.7 m2的最大作业范围对果树进行作业,达到了设计目标,该分析同时可为同类果园机械的设计及坡地作业性能研究提供参考。(4)对样机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分析了升降臂存在的结构刚度不足的问题,并确定升降臂在作业中所允许的最大位移量,进行8种典型工况下的升降臂ANSYS静力学有限元分析,将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表现,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初步的改进方案,最后再次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改后升降臂强度和刚度均满足要求,改进方案可行;设计了整机前后安装的蛙式支腿,以提高坡地条件差时的驻机作业稳定性;对液压系统回路及部分部件进行了改进,保证各液压元件均能在坡地条件下正常作业,且互不干扰。通过对部件改进,不仅提高了整机性能,而且为丘陵果园实际操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5)开展了升降平台丘陵果园田间试验。其中,改进后的升降臂杆在不同地形、各个工况下的作业动作均有良好的作业稳定性,达到了预期的改进效果;升降平台能在丘陵起伏不平的路面条件下正常行驶,且能跨越宽度为511 mm的平地沟道和高度128mm的台阶,越障性能满足丘陵果园最宽为500mm的平地沟道和最高为100mm的垂直障碍的作业条件;果树标准化修剪后,整机能顺利在行间行走及转向;通过升降平台驻机后静态作业和动态作业试验,表明了手刹装置具有良好的驻车效果,也验证了整机在湿滑、泥泞、松垮等坡地条件作业时,辅助支腿对提高驻机作业稳定性、倾翻稳定性的必要性。提出了丘陵果园作业效率指标,并针对果树不同生长期和不同作业环节,开展了采摘和修剪作业范围、作业效率试验,整机距离果树1.5m停驻时,采摘作业的采净率可达79.1%,而对于果树竖直平面内的中间冠层,有较好的修剪能力;升降平台模拟辅助修剪作业及两次采摘作业的效率相比纯人工作业分别提高了42%、45%和47.2%,实际采摘收获作业中,机具可提高作业效率为45.8%,达到了设计目标。该折臂式升降平台辅助采摘的作业效率为148.5 kg/h,油耗约为2kg/h。通过田间试验,改进后的升降平台具有良好的丘陵果园作业效果,能在标准化果园中顺利行驶通过,坡地驻机时另有辅助支腿以提高作业稳定性和安全性,相比于现有的机型,该升降平台具有大的作业范围和更好的丘陵坡地作业稳定性,能适应丘陵果园复杂的地面条件,通过模拟试验及实际作业,该折臂式果园升降平台能有效辅助果农完成采摘、修剪作业,能一定程度提高果园作业效率,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晏文孟[2](2018)在《轧辊磨头油膜支承供油平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产品的零件加工精度、加工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先进的磨削加工技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油膜轴承是高速精密轧辊磨头中十分关键的结构,是实现磨削高速、稳定、精准的重要保证。本论文根据各油膜轴承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结合高速精密轧辊磨头的实际运行情况,设计了专门针对油膜轴承的润滑供油平台,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首先,通过分析国产数控轧辊磨床的现有技术,针对高速轧辊磨头各类油膜润滑轴承以及磨头不同部位的润滑特点,设计了一种高速轧辊磨头集成供油平台的液压控制系统。通过相关的理论知识建立了系统主要元件的数学模型,同时分析、计算了系统基本元件的相关参数,为后续液压系统的建模、仿真奠定数据基础。然后,对于动静压轴承的润滑性能进行单独分析。根据动静压轴承的工作原理求出轴承不同接触状态时的接触力,借助ANSYS 17.0在Workbench平台上的双向流固耦合数值仿真求解功能,对动静压轴承进行三维仿真模拟。研究在不同工况下轴承的形变与油膜的压力、流场与温度场的分布情况,以满足国产高速轧辊磨头综合测试实验的要求。其次,以前文对低压供油系统主要元件的理论分析为基础,采用AMESim仿真软件建立其对应的仿真模型,并代入元件的参数进行仿真分析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再根据低压供油润滑系统的原理图,借助AMESim软件对其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工况下轴承部分的润滑效果,从而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根据液压供油润滑系统的工作过程及控制原理,设计出对应的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图。电气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方案,同时对PLC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控制程序进行设计,并通过软件检测程序的正确性。对集成供油平台电液控制系统各硬件设施进行集成布置,设计一个合理的液压站以保证高速轧辊磨头集成供油平台的稳定、可靠运行。论文设计了适用于高速精密轧辊磨头油膜轴承的供油平台,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各个油膜轴承的压力、流量和温度分布等相关资料,从而为高速轧辊磨床的国产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条件支撑。

李琤,倪晋挺,王云霞[3](2017)在《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双向旋转泵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计了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双向旋转泵,可用于各种需要泵油润滑的机械设备上。双向旋转泵结构包括高度集成的泵壳、摆线转子、输入轴、钢球和外壳。通过泵壳上的配油槽和摆线转子结构上的特点,可实现单向供油,双向旋转的功能。通过系统试验,测试其在不同输入转速下的排量、流量和抽空高度。该双向泵保证同等排量的情况下,简化系统结构,减少布置空间,降低成本,易于普及。

董奇玮[4](2017)在《分层注汽井用新型空心注汽阀研制与应用》文中提出蒸汽驱注汽技术是目前开采稠油广泛应用的技术,其中注汽阀是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注汽阀主要采用喷嘴注汽的形式,通过改变喷嘴口径大小来调整注入量。在投入使用前需根据设计注入量来确定喷嘴口径并制作注汽阀,随后进行修井作业,把注汽阀连接在管柱上并下入井筒内。传统的注汽阀注汽量固定,调节注汽量需要将管柱全部起出并更换注汽阀,或进行繁杂的内芯打捞投送作业,效率低下。同时由于设计年代久远,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显现出诸多问题,导致需要频繁进行修井作业,采油成本飙升。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设计并研制分层注汽井用新型空心注汽阀。分层注汽井用新型空心注汽阀是基于现场作业情况,设计并研发的易打捞、易投送、配汽量精准、采用环形气流通道注汽的新型注汽阀装置。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现有注汽阀技术的优缺点,阐述了新型空心注汽阀的设计思路,在投入现场应用前,运用ANSYS、Fluent软件对新型空心注汽阀进行了模拟分析,最后对新型空心注汽阀的现场应用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价。研制之初,首先调查了现有分层注汽阀的优势与缺陷,总结传统分层注汽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保留优秀的设计思路。设计过程中充分调研现场应用环境,提出采用环形气流通的设计思路,并逐步形成新型空心注汽阀及配套打捞及投送装置的结构设计,并完成图纸绘制。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实现了对新型空心注汽阀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模拟实际应用条件下各部位的应力情况应力,分析了关键部位的应力分布,推断新型空心注汽阀的在工况下的结构承载能力。应用利用Fluent软件对新型空心注汽阀的流体性能进行了评估。设计配套室内试验装置并制作了实验样机进行了室内及现场试验,同时在辽河油田不同地层特性的区块进行了现场应用,并对现场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新型空心注汽阀及其配套投捞工具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截止2017年1月,新型空心注汽阀已分别在辽河油田蒸汽区块和蒸汽吞吐区块进行了现场应用,完成了多井次投捞试验,总体应用效果较传统注汽阀更加优秀。新型空心注汽阀的研发将有效解决目前分层汽驱注汽阀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并对未来注汽阀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新型空心注汽阀具有通用性,可适用于蒸汽驱、SAGD、蒸汽吞吐及火烧油层及特殊井的选层注汽等稠油热采工艺管柱,因此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推广价值。

张成博[5](2017)在《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配套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蒸汽驱是一种稠油油藏热力采油的关键开发技术,是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的最有利接替技术,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速度、高耗能、高效益、高水平的技术特点。蒸汽驱在现场应用过程中能否顺利实施,其配套工艺技术的合理优选应用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辽河油田中深层稠油油藏特点,通过蒸汽驱开发技术调研,了解其油藏适用性和开发机理;并在其基础上,对现有的蒸汽驱配套工艺技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从高温长效注汽、分层注汽、耐高温举升、高温动态监测、蒸汽驱防砂、高温调剖及高温不压井作业等技术开展工艺适用性分析,判断其是否可以满足蒸汽驱开发过程的工艺需求。针对蒸汽驱开发核心工艺——注汽工艺,从地面管线热损失、注汽井筒热损失等方面建立计算模型,并完成了相应软件开发,软件计算误差率<10%,为蒸汽驱的注汽工艺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蒸汽驱开发技术调研结果、蒸汽驱配套工艺适用性分析结论以及注汽工艺优化设计软件优化结果,最终优选推荐出了适合于辽河油田中深层稠油油藏的配套工艺技术,为辽河油田中深层稠油油藏的顺利开发保驾护航。

刘周旭[6](2017)在《辽河油田稠油水平井分注分采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针对辽河曙光油田稠油热采水平井生产实际(水平段动用不均、易汽窜、高含水),开展了分段注汽、分段采油、多功能选注选采技术和配套生产管柱设计等多项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研究成果:首先研究了水平井蒸汽分注技术,设计了复合选配注汽管柱及其配套工具,采用选配注汽技术,现场实施65井次,措施有效率100%,平均单井增油254.8吨,投入产出比达到1:14;其次,研究了水平井分抽采油技术,设计了分采特殊管柱,并进行了技术方案优选;第三,研制了水平井选注选采复合管柱及其配套井下工具,该套工艺设备以冷热双作用封隔器为技术关键,其它配套工具有:爆破阀、配汽阀、丝堵、伸缩管、隔热管和油管;第四,研制了稠油热采井多功能管柱,为配套实施细化解堵、助排、注CO2等辅助措施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曙1-40-052井分层细化解堵和曙1-38-045井选注+氮气助排的应用中,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表明,本文的研究结果有效地缓解了水平段动用不均的矛盾,解决了部分水平井的高含水问题,改善了曙光油田水平井整体开发效果。

朱恒隆[7](2014)在《萨北油田二东北三东区新井口流程油井管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萨尔图油层已经开采了 37年,到目前已经处于特高含水开采开采阶段。我们以北二东北三东区块为例,根据现存的集中管理难度较大的现象进行了讨论,从地面设备和管理模式及地下管柱的损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分析了从管理模式上讨论了单管集油及间抽制度合理化的几种方法,从设备管理上在盘根、杆管等设备上进行了论述,在油田节约成本提升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

周传军[8](2014)在《齐40块蒸汽驱多元化注汽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齐40块蒸汽驱地理位置在欢喜岭油田,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欢曙上台阶上倾部位,开发目的层为莲花油层。油层整体为四周被断层封闭的、地层由北西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4-25°,含油面积7.9km2,原始地质储量3721×104t,油层埋深-625~-1050m,莲花油层平均原油密度0.9686g/m3,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2639mPa.s,凝固点-7~13℃,含硫量0.299%,含蜡量5.8%,胶质加沥青质含量32.7%,是典型的中深层、互层状稠油油藏。欢喜岭油田齐40块1987年以蒸汽吞吐方式投入开发,1998年开展4个井组蒸汽驱先导试验,2003年进行7个井组扩大试验,2006年区块全面进入蒸汽驱工业化实施阶段,目前全块共有蒸汽驱井组150个。区块全面转驱后日产油水平大幅度增长,由转驱初期的1280t/d上升到最高的1931t/d,实现连续上升6个百吨台阶。但随着汽驱生产的不断深入,齐40块实施工业化的井组陆续进入驱替阶段后期或突破阶段,目前已有83个井组,占总数的60%。在进入驱替阶段后期以后,油藏层间和平面矛盾日益凸显,蒸汽单层单向突进现象严重,注采井间汽窜和油井高温现象加剧,注汽井不能实现注汽量的动态调配,井组产量急剧下降,注汽多、产油少的矛盾,严重影响蒸汽驱项目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木文在汽驱井动态生产的基础上,结合齐40块蒸汽驱工艺条件和现场生产数据,对汽驱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和现场试验,研究了适合齐40块实际的偏心式分层汽驱注汽、隔热套管完井分层注汽技术和同心管分层注汽技术,油井转向、注汽井大剂量调剖和生产井机械封窜在内的蒸汽流转向技术,开展了注空气和注氮气辅助蒸汽驱试验,研制出一套适合齐40块蒸汽驱的多元化注汽技术,有效提高了油藏平面和纵向动用程度,改善了蒸汽驱开发效果。

莱伟,王波[9](2014)在《浅析CZ35型拆柱机与泵站系统的常见故障及维护》文中研究说明CZ35型拆柱机是单体液压支柱专用的拆柱设备。它能拆卸锈蚀比较严重,用现有设备很难拆卸的单体液压支柱,并使拆卸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从而提高了维修工作效率,加快了拆柱和维修支柱的进程,是目前国内较好的一种拆柱设备。QYBZ-II型泵站是维修单体液压支柱的拆柱机专用配套泵站。CZ35型拆柱机广泛用于煤矿、机械、科学实验等,其修复工作具有技术性强,工艺要求高的特点。该文介绍了CZ35型拆柱机及其配套泵站系统的常见故障,提出了排除方法以及日常的维护。

牛琳媛[10](2012)在《自动层压机的PLC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全自动层压机是一种专门用于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的封装设备,其控制系统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太阳能电池的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根据国内部分厂家生产的层压机加热系统的应用情况,针对提高加热均匀性和减小滞后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自动层压机的PLC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方案。本文设计的层压机控制系统能够在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模式下进行正常工作,并且在自动控制工作模式下能够保证层压组件的层压温度维持在设定范围内,通过选用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法和设置恰当的参数避免出现温度超调现象而影响层压的质量。本文根据层压机加热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借鉴双蛇形加热管道排布方式,采用主、副两组加热装置相结合的加热系统设计方案,有利于加热精度的有效控制,同时节约了能源;从理论分析和实际经验两个角度比较单纯PID控制和基于模糊PID控制两种算法的优劣,最终确定选用模糊PID控制算法作为自动层压机的加热系统控制算法,使系统能够满足快速、平稳、精确的加热要求,同时有效避免了温度超调的发生;并且对整个层压加热板进行二维建模,分析温度传递函数,进行温度场的数学分析,探寻加热板温度的最佳测量点,以得到更有效的信号。本文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对层压机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以PLC作为控制核心,采用触摸屏作为人机对话媒介,论文中完成了主要设备装置的选型工作和PLC软件部分的设计,初步完成对触摸屏界面的设计工作并实现了在线模拟。

二、一种偏心式双向油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偏心式双向油泵(论文提纲范文)

(1)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的研制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我国果园机械化发展现状
    1.3 果园升降作业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关键部件设计
    2.1 丘陵果园果树种植特点及几何参数测量
    2.2 拟解决的问题及设计要求和目标
        2.2.1 拟解决的问题
        2.2.2 设计要求和目标
    2.3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3.1 升降结构方案确定
        2.3.2 整机结构组成
        2.3.3 工作原理
    2.4 升降装置设计
        2.4.1 升降装置结构组成
        2.4.2 升降高度及作业半径参数确定
        2.4.3 折臂连杆升降机构设计
        2.4.3.1 升降底座设计
        2.4.3.2 升降臂杆设计
        2.4.3.3 升降油缸安装位置确定
    2.5 载人工作台设计
    2.6 调平装置设计
        2.6.1 调平原理
        2.6.2 结构设计
    2.7 升降臂强度校核
        2.7.1 升降臂受力分析
        2.7.2 升降臂所受最大弯矩分析
        2.7.3 升降臂抗弯强度校核及连杆设计
    2.8 液压系统设计
        2.8.1 液压油缸设计
        2.8.2 回转驱动及液压马达设计
        2.8.3 液压泵设计及动力输入传动比确定
        2.8.4 液压回路综合及其他液压部件设计
    2.9 操控装置设计
    2.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升降装置安装位置确定及坡地作业稳定性验证
    3.1 基于整机性能的升降装置安装位置确定
        3.1.1 安装位置参数关系分析
        3.1.2 重心位置对越障性能及行驶性能的影响分析
        3.1.2.1 越障性能分析
        3.1.2.2 行驶性能分析
        3.1.3 Recurdyn多体动力学虚拟样机直线行驶仿真及安装位置参数确定
        3.1.3.1 仿真条件与过程
        3.1.3.2 仿真结果分析及安装位置参数确定
    3.2 升降平台坡地作业稳定性验证
        3.2.1 极限作业位置稳定性验证
        3.2.2 调平作业对整机重心及作业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和验证
    3.3 升降装置纵向作业范围确定
        3.3.1 基于图解法的载人台作业轨迹分析
        3.3.2 纵向理论作业范围确定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性能试验与分析
    4.1 柴油机-齿轮泵传动比验证试验及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4.1.1 传动比试验方法
        4.1.2 传动比试验结果与分析
        4.1.3 Amesim液压系统仿真
    4.2 升降、回转、调平性能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3 调平精度试验
        4.2.3.1 倾翻试验台设计
        4.2.3.2 试验方法
        4.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重心位置参数验证试验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行驶性能试验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静态倾翻稳定性分析与试验
        4.5.1 基于作业参数的倾翻临界角数学模型建立及静态倾翻稳定性分析
        4.5.2 倾翻稳定性试验及影响因素分析
        4.5.2.1 不同作业参数倾翻稳定性试验
        4.5.2.2 影响因素响应曲面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的改进
    5.1 升降装置改进
        5.1.1 升降臂杆问题分析
        5.1.2 升降臂杆改前有限元静力分析
        5.1.3 升降臂杆改进方案确定
        5.1.4 升降臂杆改后有限元静力分析
    5.2 辅助支腿的设计
        5.2.1 支腿选型
        5.2.2 支腿安装方式确定
        5.2.3 支腿结构参数设计
    5.3 液压系统及部件改进
        5.3.1 液压回路调整
        5.3.2 其他部件改进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升降作业平台丘陵果园田间试验
    6.1 试验目的
    6.2 试验条件
    6.3 试验内容
        6.3.1 升降臂作业稳定性试验
        6.3.1.1 试验方法
        6.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2 越障性能试验
        6.3.2.1 试验方法
        6.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3 园艺通过性能试验
        6.3.3.1 试验方法
        6.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4 坡地行驶性能试验
        6.3.4.1 试验方法
        6.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5 坡地驻机稳定性试验
        6.3.5.1 试验方法
        6.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6 辅助支腿性能试验
        6.3.6.1 试验方法
        6.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7 采摘、修剪作业范围试验
        6.3.7.1 试验方法
        6.3.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8 采摘、修剪作业效率试验
        6.3.8.1 试验方法
        6.3.8.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建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轧辊磨头油膜支承供油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油膜轴承润滑供油技术的研究概况
        1.3.1 油膜轴承结构的研究概述
        1.3.2 油膜轴承润滑性能的研究概况
        1.3.3 油膜轴承供油润滑系统的研究概况
    1.4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的内容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2章 供油平台液压系统的设计
    2.1 概述
    2.2 供油平台液压系统的设计原理
        2.2.1 普通轧辊磨头油膜轴承的液压供油系统
        2.2.2 高速轧辊磨头油膜支承的液压供油系统设计
    2.3 液压元件参数的计算
        2.3.1 液压泵的选型
        2.3.2 电机的选型
        2.3.3 润滑油的选择
        2.3.4 毛细管节流器尺寸的设计
        2.3.5 偏心套静压腔流量的计算
        2.3.6 液压系统各元件选型汇总
    2.4 叶片泵建模的理论基础分析
        2.4.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2.4.2 单作用变量叶片泵的排量及定子动力学分析
        2.4.3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静态特性分析
    2.5 分流阀建模的理论基础分析
        2.5.1 换向活塞式分流阀的工作原理
        2.5.2 分流阀数学模型的建立
        2.5.3 分流阀分流精度的分析
    2.6 动静压油膜轴承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静压轴承润滑特性数值仿真分析
    3.1 概述
    3.2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简介
        3.2.1 ANSYS流固耦合简介
        3.2.2 流固耦合基本控制方程
        3.2.3 动网格的基本原理
    3.3 动静压轴承的接触力的求解
    3.4 动静压轴承数值仿真模型的建立
        3.4.1 几何建模及材料定义
        3.4.2 网格划分
        3.4.3 边界条件的设定
        3.4.4 Fluent中动网格的设定
        3.4.5 计算求解
    3.5 动静压轴承润滑特性仿真结果与分析
        3.5.1 轴承处于正常挤压状态时的性能分析
        3.5.2 轴承处于极限挤压状态时的性能分析
        3.5.3 轴承处于极限松弛状态时的性能分析
    3.6 动静压轴承热特性仿真结果与分析
        3.6.1 FLuent边界条件的设置
        3.6.2 不同转速下动静压轴承油膜温度分布性能
        3.6.3 不同供油压力下动静压轴承油膜温度分布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压供油系统AMESim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概述
    4.2 AMESim仿真技术及其软件简介
    4.3 油膜支承低压供油系统AMESim模型的仿真分析
    4.4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AMESim模型的仿真分析
        4.4.1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模型的建立
        4.4.2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参数的设置
        4.4.3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偏心距-流量特性的研究
        4.4.4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出口压力-流量特性的研究
    4.5 分流AMESim模型的仿真分析
        4.5.1 分流阀模型的建立
        4.5.2 分流阀的参数设置
        4.5.3 分流阀的性能仿真测试
    4.6 轴承参数的设置
    4.7 油膜支承供油润滑系统其余相关元件参数的设置
        4.7.1 润滑油参数的设置
        4.7.2 滤油器参数的设置
    4.8 油膜支承供油润滑系统轴承润滑的仿真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供油平台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液压站的研发
    5.1 概述
    5.2 PLC控制系统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比较
    5.3 基于PLC的高速轧辊磨头集成供油平台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5.3.1 电气控制系统原理框图设计
        5.3.2 PLC的选型
        5.3.3 PLC的I/O地址分配及线路设计
        5.3.4 PLC控制程序的设计
    5.4 供油润滑平台液压站的集成设计
        5.4.1 液压站的布局构思
        5.4.2 液压动力源装置的设计
        5.4.3 液压控制装置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6.3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双向旋转泵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油泵基本结构
    1.1 油泵总体结构
    1.2 内转子设计
    1.3 外转子设计
    1.4 油泵泵壳设计
2 基本工作原理
    2.1 油路设计
    2.2 油泵工作原理
3 新型油泵的性能研究
    3.1 台架试验准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油泵抽空高度试验
        3.2.2 流量测试
    3.3 试验结果分析
4 结论

(4)分层注汽井用新型空心注汽阀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分层注汽井用注汽阀简介
    1.1 引言
    1.2 分层注汽井用注汽阀的基本注汽原理
    1.3 喷嘴式注汽阀
        1.3.1 喷嘴式注汽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3.2 喷嘴式注汽阀配汽准确度室内试验
        1.3.3 喷嘴式注汽阀优缺点分析
    1.4 偏心式注汽阀
        1.4.1 偏心式注汽阀的结构及注汽原理
        1.4.2 偏心式注汽阀的投捞工作原理
        1.4.3 偏心式注汽阀的现场投捞试验
        1.4.4 偏心式注汽阀的优缺点分析
    1.5 国外注汽阀技术应用效果调研
    1.6 本文研究必要性
    1.7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新型空心注汽阀的研制
    2.1 引言
    2.2 研制思路
        2.2.1 新型空心注汽阀的技术性能指标
        2.2.2 环形气体流动通道合理性论证
    2.3 新型空心注汽阀研制
        2.3.1 新型空心注汽阀阀体及内芯结构设计
        2.3.2 配套打捞及投送装置结构设计
    2.4 新型空心注汽阀性能检验
        2.4.1 分层注汽井模拟试验装置简介
        2.4.2 室内高温高压密封性能试验
        2.4.3 新型空心注汽阀配汽准确度检验
        2.4.4 新型空心注汽阀室内打捞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空心注汽阀注汽过程模拟分析
    3.1 注汽阀注汽过程模拟方法
    3.2 基于Fluent的新型空心注汽阀流场仿真与性能分析
        3.2.1 Fluent简介
        3.2.2 不同注汽压力下新型空心注汽阀内流特性分析
    3.3 基于ANSYS的新型空心注汽阀有限元模拟
        3.3.1 有限元法概述
        3.3.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3.3.3 新型空心注汽阀注汽过程的热固耦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空心注汽阀的现场实验研究
    4.1 应用阶段效果评价
        4.1.1 应用区块简介
        4.1.2 应用效果评价
    4.2 典型井应用情况分析
        4.2.1 齐40-6-020井
        4.2.2 在齐40-17-K261井的应用情况及现场内芯打捞投送试验
    4.3 新型空心注汽阀内芯投捞规律确定
        4.3.1 利用氯离子作为天然示踪剂监测蒸汽冷凝程度
        4.3.2 内芯投捞规律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配套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蒸汽驱开发技术研究
    2.1 国内外油藏筛选标准
        2.1.1 国外稠油油藏热采筛选标准研究
        2.1.2 国内稠油油藏热采筛选标准研究
    2.2 开发模式技术研究
        2.2.1 蒸汽驱机理
        2.2.2 蒸汽驱与蒸汽吞吐的区别
    2.3 国内外成功蒸汽驱实例技术调研
        2.3.1 克恩河油田十井组蒸汽驱试验实例
        2.3.2 蒸汽驱动态调整技术
    2.4 蒸汽驱油藏适应性研究
        2.4.1 构造形态
        2.4.2 沉积相
        2.4.3 储层非均质性
        2.4.4 隔夹层分布及厚度
    2.5 主要油藏参数对蒸汽驱效果的影响
        2.5.1 油层厚度
        2.5.2 原油粘度
        2.5.3 含油饱和度
        2.5.4 油层非均质性
        2.5.5 油藏净总厚度比
        2.5.6 油藏埋深
第三章 蒸汽驱配套工艺适用性分析
    3.1 注汽工艺
        3.1.1 高温长效隔热注汽技术
        3.1.2 蒸汽驱分层汽驱工艺技术
    3.2 高温举升工艺
        3.2.1 柔性金属泵
        3.2.2 耐高温浮环泵
        3.2.3 耐高温陶瓷泵
        3.2.4 长效抗卡抽油泵
        3.2.5 螺旋增效泵
        3.2.6 高温金属补偿式抽油泵
        3.2.7 双效抽油泵
        3.2.8 过油层深抽泵
    3.3 高温动态监测工艺
        3.3.1 气体示踪剂监测技术
        3.3.2 蒸汽驱观察井永久式分层测温测压技术
        3.3.3 高温观察井管外光纤永久式测温技术
        3.3.4 高温五参数精细化吸汽剖面测试
        3.3.5 井下任意点蒸汽干度取样测试
        3.3.6 高温泵下温度压力长效监测技术
        3.3.7 高温微差井温测试技术
        3.3.8 地面管线蒸汽参数实时监测技术
        3.3.9 环空产液剖面测试技术
        3.3.10 水化学动态监测技术
    3.4 防砂工艺
        3.4.1 筛管防砂技术
        3.4.2 复合射孔防砂技术
        3.4.3 压裂防砂技术
    3.5 高温调剖工艺
        3.5.1 高温调剖剂成胶反应机理
        3.5.2 高温调剖剂技术指标
        3.5.3 技术特点
    3.6 高温不压井作业工艺
        3.6.1 技术原理
        3.6.2 现场试验
第四章 蒸汽驱注汽工艺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4.1 地面管线沿程热损失分析计算模块开发
        4.1.1 模型建立
        4.1.2 模块开发
    4.2 直井井筒注汽隔热分析计算模块开发
        4.2.1 模型建立
        4.2.2 模块开发
        4.2.3 模块试运行
    4.3 数据库支持模块
第五章 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配套工艺推荐
    5.1 注汽工艺推荐
        5.1.1 偏心式投捞分层注汽管柱
        5.1.2 同心管分层注汽管柱
    5.2 举升工艺推荐
        5.2.1 举升方式确定
        5.2.2 下泵深度确定
        5.2.3 机、杆、泵的确定
        5.2.4 生产管柱结构设计
        5.2.5 生产井口的确定
    5.3 监测工艺推荐
        5.3.1 注汽井监测工艺
        5.3.2 生产井监测工艺
        5.3.3 观察井监测工艺
        5.3.4 示踪剂监测工艺
    5.4 配套措施工艺推荐
        5.4.1 化学高温调剖工艺
        5.4.2 高温机械封窜工艺
        5.4.3 压裂防砂工艺
        5.4.4 提高产液量工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辽河油田稠油水平井分注分采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水平井注蒸汽开发技术综述
        1.2.2 稠油油藏分层注汽工艺技术进展
        1.2.3 原有相关技术的局限性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稠油区热采水平井生产现状分析
    2.1 稠油水平井生产概况
        2.1.1 水平段动用不均现状
        2.1.2 水平段动用不均原因
        2.1.3 水平段动用不均危害
    2.2 目前水平井热采技术的局限性
    2.3 实施复合选配注汽技术的必要性
第三章 稠油热采水平井分注分采技术研究
    3.1 稠油水平井蒸汽分注技术研究
        3.1.1 水平井复合选配注汽工作原理
        3.1.2 水平井复合选配注汽管柱的设计
        3.1.3 水平井复合选配注汽配套工具设计
        3.1.4 复合选配注汽技术应用情况与效果分析
    3.2 稠油热采水平井分抽采油技术研究
        3.2.1 水平井分抽采油技术原理
        3.2.2 水平井分采技术可行性分析
        3.2.3 水平井分采技术优选
        3.2.4 水平井分采技术管柱结构
    3.3 稠油热采水平井选注选采管柱研究
        3.3.1 水平井选注选采管柱技术原理
        3.3.2 水平井选注选采管柱设计
    3.4 稠油热采井多功能管柱研究
        3.4.1 热采多功能管柱工艺技术原理
        3.4.2 热采多功能管柱工艺结构
        3.4.3 热采多功能管柱配套工具研制
        3.4.4 热采多功能管柱典型井例分析
第四章 稠油水平井分注分采技术现场应用
    4.1 现场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4.2 经济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萨北油田二东北三东区新井口流程油井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萨北油田概述
    1.1 油层地质特征
        1.1.1 各沉积单元砂体沉积特征
        1.1.2 三个油层组的发育状况
        1.1.3 砂体连通情况
    1.2 油层动用状况
        1.2.1 砂体水淹特征
        1.2.2 萨Ⅱ组水淹程度最高
        1.2.3 中水淹厚度最大
        1.2.4 平面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1.3 油层动用状况分析
        1.3.1 基础井网情况
        1.3.2 二次加密调整井的动用状况
    1.4 井网调整情况分析
第二章 单管集油流程管理
    2.1 前言
    2.2 研究总结内容
    2.3 单管集油井形成高回压的原因
    2.4 回压升高对机采井工况的影响
        2.4.1 对产液量的影响
        2.4.2 实测回压升高对产液量的影响
        2.4.3 实测回压上升对不同级别产液量井的影响
        2.4.4 对抽油机悬点载荷和螺杆泵扭矩的影响
        2.4.5 对螺杆泵扭矩和轴向力的影响
        2.4.6 对杆管使用寿命的影响
    2.5 对机采井电流和耗电量的影响
        2.5.1 对电流的影响
        2.5.2 对耗电量的影响
    2.6 采取的对策
        2.6.1 单管通球井口电加热集油工艺
        2.6.2 安装电磁防蜡器
        2.6.3 加大机采井回压和电流的录取力度,及时发现回压上升井,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6.4 采取化学降粘防蜡措施
        2.6.5 实施后效果分析
    2.7 单管集油井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三章 低效抽油机井合理间抽制度的制定
    3.1 选井原则
    3.2 合理间抽周期的确定
        3.2.1 合理间抽制度的总体思路
        3.2.2 开井时间的确定
    3.3 实施间抽后的整体效果评价
    3.4 经济效益评价
第四章 自动式光杆密封器的现场应用对比
    4.1 目前采用的光杆密封器类型
        4.1.1 自顶盘根光杆密封器
        4.1.2 连续填料盘根盒
        4.1.3 突皮带盘根盒
        4.1.4 GF光杆密封器
    4.2 老式光杆密封器现场应用情况
        4.2.1 自顶盘根光杆密封器
        4.2.2 连续填料盘根盒
        4.2.3 皮带盘根盒
        4.2.4 GF光杆密封器
    4.3 老式光杆密封器的综合评价
    4.4 新式自动式光杆密封器的使用
第五章 抽油杆柱偏磨原因分析及防偏磨探讨
    5.1 下冲程抽油杆柱受力计算
        5.1.1 抽油杆柱在液体中的重力Wr'
        5.1.2 下冲程惯性载荷
        5.1.3 油压造成的载荷
        5.1.4 下冲程各种摩擦力
        5.1.5 柱塞与泵内液面间的冲击载荷
    5.2 上冲程抽油杆柱受力计算
        5.2.1 抽油杆柱在空气中重力
        5.2.2 液柱载荷
        5.2.3 上冲程惯性载荷
        5.2.4 油压造成的载荷
        5.2.5 沉没压力造成的载荷
        5.2.6 上冲程抽油杆柱承受的摩阻
    5.3 临界载荷计算
    5.4 抽油杆柱下行阻力计算方法
    5.5 抽油杆柱在运行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5.6 抽油杆柱扶正间距的计算
        5.6.1 建立力学模型
        5.6.2 含水率对偏磨的影响
        5.6.3 冲程对偏磨的影响
        5.6.4 冲次对偏磨的影响
        5.6.5 泵级对偏磨的影响
        5.6.6 井斜角的影响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8)齐40块蒸汽驱多元化注汽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齐40块概况
    1.1 概况
    1.2 齐40块蒸汽驱开发中后期的生产难题
        1.2.1 新老层相互干扰,蒸汽单向突破问题严重
        1.2.2 注汽井分层工艺和汽驱调配能力急需改进
        1.2.3 高渗低渗层问题突出,纵向动用程度不均
        1.2.4 高温汽窜现象严重,生产周期短
第二章 齐40块蒸汽驱分注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2.1 齐40块蒸汽驱分注工艺技术现状分析
    2.2 分层注汽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2.2.1 偏心式分层注汽技术
        2.2.2 同心管分层注汽技术
        2.2.3 隔热套管完井分层注汽技术
    2.3 水平井多点注汽技术研究与应用
        2.3.1 施工工艺研究与设计
        2.3.2 主要配套工具及配件
        2.3.3 现场应用
    2.4 分注工艺选井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蒸汽流转向和蒸汽腔扩展技术研究与应用
    3.1 油井转向注汽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3.1.1 工艺原理
        3.1.2 转向注汽工艺实验
        3.1.3 转向注汽选井原则
        3.1.4 实施效果
    3.2 注汽井大剂量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
        3.2.1 耐高温调剖剂的配方研究
        3.2.2 选井条件及施工参数优化设计
        3.2.3 现场应用
    3.3 生产井机械封堵技术研究与应用
        3.3.1 封窜管柱工艺改进
        3.3.2 现场应用
    3.4 吞吐引效技术研究与应用
        3.4.1 技术原理
        3.4.2 配套工具
        3.4.3 现场应用
    3.5 蒸汽腔波及体积提升配套技术
        3.5.1 采取多井点提液措施
        3.5.2 大泵提液增排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注氮气和注空气辅助蒸汽驱试验
    4.1 注氮气辅助蒸汽驱试验
        4.1.1 氮气基本性质
        4.1.2 氮气改善注汽效果机理
        4.1.3 注氮气工艺方案研究
        4.1.4 现场应用
    4.2 注空气辅助蒸汽驱试验
        4.2.1 空气的特点
        4.2.2 注空气技术简介
        4.2.3 注空气催化氧化机理
        4.2.4 注入方式优化
        4.2.5 现场应用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自动层压机的PLC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层压机以及其层压原理简介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自动层压机的组成
    2.1 加热系统
    2.2 真空系统
    2.3 气动系统
    2.4 控制系统
3 自动层压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3.1 PLC 应用系统的设计步骤
    3.2 自动层压机功能及要求
    3.3 PLC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3.3.1 确定控制方案
        3.3.2 PLC 选型方案
        3.3.3 设备装置选型方案
4 加热控制算法介绍与仿真
    4.1 加热控制系统探讨
    4.2 基于模糊控制的PID 算法
        4.2.1 PID 控制算法
        4.2.2 模糊逻辑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4.2.3 模糊PID 控制算法在加热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3 温度场及温度测量的研究
        4.3.1 温度场以及相关概念
        4.3.2. 流体流速在热传导中的影响
        4.3.3 层压加热板基于导热形状因子的研究
5 PLC 系统软件设计
    5.1 PLC 编程软件介绍
    5.2 PLC 控制程序编写
        5.2.1 主程序设计
        5.2.2 子程序设计
6 控制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6.1 触摸屏的选型和功能介绍
    6.2 触摸屏HMI 与温控器、PLC 的通讯
    6.3 触摸屏界面设计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一种偏心式双向油泵(论文参考文献)

  • [1]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的研制及性能研究[D]. 段震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2]轧辊磨头油膜支承供油平台的研究[D]. 晏文孟. 贵州大学, 2018(01)
  • [3]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双向旋转泵的设计及性能研究[J]. 李琤,倪晋挺,王云霞.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4]分层注汽井用新型空心注汽阀研制与应用[D]. 董奇玮.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5]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配套工艺研究[D]. 张成博.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6]辽河油田稠油水平井分注分采技术研究与应用[D]. 刘周旭.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7]萨北油田二东北三东区新井口流程油井管理方法研究[D]. 朱恒隆.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7)
  • [8]齐40块蒸汽驱多元化注汽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 周传军.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6)
  • [9]浅析CZ35型拆柱机与泵站系统的常见故障及维护[J]. 莱伟,王波. 科技信息, 2014(02)
  • [10]自动层压机的PLC控制系统设计[D]. 牛琳媛.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标签:;  ;  ;  ;  

偏心双向油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