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瘪的·一模一样的·无聊的

干瘪的·一模一样的·无聊的

一、干瘪·雷同·乏味(论文文献综述)

李唐[1](2021)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纳撒尼尔·韦斯特是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是集中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四部小说,但在30年代,他的小说或是主流评论家眼中的粗鄙、拙劣之作,或一经问世便被淹没在时代主潮中。20世纪50年代之后,韦斯特文名大起。他的小说被视为“完美的艺术品,胜过他那代人留下的任何东西”。他本人被认为是20世纪前期“被忽视的才华横溢的主要作家”,是堪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文坛翘楚比肩的一流作家。美国的韦斯特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出现两次热潮,期间不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涌现出来。但韦斯特研究在我国并未形成规模,与之相关的评论文章寥寥可数,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在过往的韦斯特研究中,未曾有人就韦斯特创作的独特之处,充分阐释他的小说何以在30年代屡遭责难,而在其作古后的后现代时期备受推崇。本文以分析韦斯特四部小说与美国30年代文坛主旋律相悖的文学特征为主线,同时以韦斯特小说连带其精神生活原型,分析其思想特质。在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中,解读韦斯特独具感知力和尖刻性的小说创作,开掘韦斯特小说的独特价值。《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是韦斯特的第一部小说。早期评论家普遍谴责这部小说,将它盖棺定论为一本没有价值的小册子。时至今日,即便是在韦斯特研究成果相对丰硕的美国学界,也少有人论及这部作品。韦斯特在小说中借主人公鲍尔索之口恶意嘲弄宗教、艺术和生活。鲍尔索是一个颇具自传色彩的形象,他对犹太教的嘲辱态度派生于韦斯特对自身犹太血统的憎恨情绪;他在揶揄天主教和基督教神话时表现出的矛盾心理派生于韦斯特模糊的文化身份认知。正是基于身份感的撕裂和矛盾的文化心理,韦斯特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忧郁悲观而又惯于嬉笑怒骂的文化气质。他在嘲弄艺术的过程中,泛用令人作呕的文饰和意象,甚至将描写丑陋污秽的艺术世界发展成为一种兴致。他在嘲弄生活的过程中,频繁运用超现实的笔法将生活写得荒唐、痛苦,却又屡屡否定超现实主义以精神渴望的力量对世界的修复和再创造。这部小说透视出韦斯特在创作之初矛盾、阴郁的心理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出他达达般的艺术态度和生活感受。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韦斯特小说悲观、消极的基本论调。也正因此,这部小说在30年代的美国文坛迥然独异,且难于被评论界所接受。《孤心小姐》是韦斯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清晰地呈现出韦斯特文学的核心主题:现代人的执着追求与追求无果后的精神幻灭。小说中的世界被一张由暴力和色情交织而成的网笼罩着,其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挣扎在苦难之中。他们所遭受的是一种染有愤懑感和绝望感的精神疾苦。尽管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苦难的出口,但殊途同归,所有的精神探索都以幻灭告终,没有人能够获得救赎,这就使他们从根本上质疑生活的意义和人之存在的目的。这些人物多以人格破碎的意象派特征见于文本,他们派生于韦斯特对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的独特理解。韦斯特深切地感知到彼时的美国已然沦为一座精神荒岛,因而他竭力刻画一个紊乱、破碎而又弥漫着苦难的世界,侧重表现这个世界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危机。与同时期主流文学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并非出自对历史的真实描摹,但却更加明确而尖刻地书写出时代危机之下的病态社会。因而,尽管它在彼时的美国文坛尤显独步,却同样是时代的忠实缩影。《难圆发财梦》是韦斯特笔下招致诟病最多的作品,评论界关于这部小说的谴责之辞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上:这是一部模仿阿尔杰小说的拙劣之作;这部小说毫无价值可言。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基于部分评论家对韦斯特创作意图的误解。韦斯特固然摹写阿尔杰英雄,模仿阿尔杰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但这是他以戏仿技法改写阿尔杰小说的结果,其目的在于颠覆以美国梦为代表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念。这部小说在反映美国恐怖氛围方面百无禁忌。韦斯特塑造出颇具政治色彩的可怖形象,让其频频制造社会恐慌,并以美国理想为口实,实现独裁统治。韦斯特以此暗示美国社会弥漫着法西斯政治恐惧,这种恐惧更像藏匿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恐怖幽灵,终将导致人们的精神世界分崩离析。彼时的美国作家普遍关注时代危机之中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他们在书写美国梦的时候往往注重表现其在精神层面的升华。韦斯特则竭力说明,美国梦是将美国推向末路的噩梦。这部小说不仅颇为尖刻地解构了美国传统价值观念,它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呼吁人们警觉本国法西斯主义的作品。《蝗灾之日》是韦斯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描写好莱坞最好的作品之一。韦斯特在这部小说中以描绘好莱坞艺术世界为契机,完成了对美国现代文明和整个西方世界的终极书写。韦斯特以超现实的笔法描绘出一个怪诞离奇的好莱坞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将自己在好莱坞的所见所感作以艺术加工之后的结果,他旨在以此影射花哨而虚假的美国现代文明。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好莱坞边缘人,他们是病态文化的符号,也是人类痛苦的缩影。当他们被生活逼到绝境,在他们的绝望中衍生出一种可怕的混乱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毁掉好莱坞,也可以毁掉整个世界。韦斯特以此隐喻大萧条时期美国大众心底的绝望一旦被触动,转而将变成一种不可抑制的毁灭性力量。与此同时,韦斯特在这部小说中营造出一种末世般的狂暴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将他一以贯之的悲观、绝望情绪推向了极致。彼时的美国正努力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韦斯特却着意宣告,精神文化危机所带来的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衰落,更是人类史上的灭顶之灾;美国已处在末路,整个世界正濒临毁灭。韦斯特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根源于他罕见的感知力和尖刻性,他不仅洞悉到同时代人不曾察觉的、潜藏在人们灵魂深处的绝望,更在创作中一以贯之地深度刻画这种绝望。黑色不是杂糅进韦斯特某一部小说的色彩,而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调。他的小说就像一股暗流,悄然涌动在30年代文坛主流之下。那一时期的人们普遍关注外化的剧烈社会冲突,他们的社会心理尚未察觉到这股暗流的存在,他们所看到的只是韦斯特小说粗鄙、拙劣的外观,因而他们不喜欢,更不理解韦斯特小说。时至50年代,韦斯特悲观、绝望的精神气质成为二战之后人们的普遍心理情绪,他小说中那股静静流淌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暗流,成为澎湃于后现代时期主流文坛之上的浊流。韦斯特小说的价值也正在于这种独特的感知力和尖刻性,他笔下的黑色世界包孕着他所掘示出的社会本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小说史上,韦斯特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认知尤深的作家,也是最早感知到美国社会中的某些症结并将其公之于众的作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位颇具社会良知的作家。从被谴责、被排斥到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韦斯特小说不仅是30年代美国社会的透视镜,透过他的小说也可以看到现代人社会心理的嬗变。

侯奔奔[2](2021)在《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文中提出1973年,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的贺友直为完成小说《江畔朝阳》连环画的创作任务,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体验生活,创作出了在其艺术生涯中较为特殊的连环画作品。通过对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的挖掘、整理与考证,揭示出贺友直在北大荒时期的活动和创作的真实情况,以及连环画《江畔朝阳》特殊的“三结合”创作形式,并为人们呈现一套不同于发行版本的未面世连环画手稿。通过对有关人员的采访调研与个案研究等方式对连环画《江畔朝阳》和贺友直写给侯国良、吕敬人、刘宇廉、韩书力信件等手稿内容的考证分析,展现出贺友直“画故事”的连环画创作特点和其连环画创作理念,即“画什么、怎么画”。在贺友直看来,“画什么”就是指从事绘画人员要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最适合画什么,以此为基础寻找创作题材;“怎么画”是你根据所选题材的表现内容、基调和你要表达的东西选择最适合的艺术语言。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几乎贯穿了贺友直的创作人生,他所坚守的连环画道路是在自我审视后做出的自觉选择。对贺友直未面世的日记与手稿的考证和分析分为三个部分:1.考证论述贺友直日记内容:通过对贺友直日记的考证梳理,阐述1973年他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活动和创作情况以及“三结合”的特殊创作形式。2.贺友直绘画手稿作品分析:包括为创作连环画《江畔朝阳》而画的手稿和未曾面世的国画作品,在这些手稿中充分展现了贺友直“画故事”的创作特点,并利用中国画的写意性使自己在严谨的连环画创作中始终保有对艺术创作的敏锐力。3.考证分析贺友直文字手稿的具体内容:涵盖贺友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任教期间的部分讲义,对连环画创作的感悟与思考的文章,以及贺友直与侯国良、韩书力、吕敬人和刘宇廉的重要书信。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考证与分析,向人们披露了贺友直大量未面世的原始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贺友直在北大荒创作期间史料研究的不足,也从史实考证的深入性和个案陈述的详实性补充了以往对贺友直艺术理念及艺术思想研究的缺失。贺有直的这些日记和手稿也成为其在连环画繁盛与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对连环画创作的思考及坚守的史料佐证,传达出他在连环画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精神与品格。

杜海龙[3](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涂紫璇[4](2020)在《论黄庭坚六言诗的新变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古代诗歌可按每句字数划分,早期唯有四言诗为正统,五七言逐步兴盛。六言诗则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在诗歌最为兴盛的唐代寥寥无几,却在宋代迎来了创作高峰。作为宋代六言诗的代表黄庭坚,不仅较早地开始了宋代六言诗创作,而且创作六言诗共计81首,其中68首绝句,数量属北宋第一。其后六言诗数量及创作群体都快速扩大,达到自身发展的高潮期。这种独特的发展与黄庭坚六言诗创作的示范作用密不可分。因此本文以黄庭坚的六言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六言诗创作中的特色与新变,兼论其影响。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绪论介绍黄庭坚六言诗基本概况,回顾以往研究并阐述选题意义。第一章总结黄庭坚六言诗中多种全新节奏模式,并与格律结合,探究节奏与格律间的构思安排。题画题材在黄庭坚全部诗歌中占比近四分之一,大量的创作促进了题画诗的艺术形式的发展。特别是六言诗中题画比例也达到12.3%,创造性地将六言的绘画性与图画建立联系,故第二章探究黄庭坚六言题画诗中的新变,并从时空关系的角度阐述黄庭坚构造的诗与画联系。此外黄庭坚六言诗多用于酬唱赠答,全然不同传统“六言难工”而避之或羞于示人的态度,反而乐于与友人展示交流,故第三章从交际功能的角度看待黄庭坚六言酬唱诗的作用与特点,并联系酬唱对象之作,探究不同风格诗人间相互的学习与影响的路径。

任小琴[5](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翟婉婷[6](2019)在《宋代圣贤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圣贤赞是特指以儒家往圣前贤为称美对象的赞体文。圣贤赞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嘉祥武梁祠中圣贤画像榜题,早期的圣贤赞多为三四杂言,语言朴实无华,内容近似教科书式的人物介绍。逮至魏晋,圣贤赞受玄学影响,透露出儒道互济的创作思想与高逸玄远的审美取向。唐代以降,随着孔庙从祀制度的成熟,圣贤赞逐渐成为圣贤入祀孔庙的标志性文章,语言风格也呈现出典雅古正的特点。赵宋是圣贤赞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七十二贤赞、经师赞以及孟子赞的变动都折射出宋代学术思想史的迁变。汉唐时期,孔门七十弟子的人员变动极为频繁,而以宋真宗与宋高宗两朝七十二贤赞为标志,“七十二”正式成为孔门嫡系生徒的定数。曾经盛极一时的经师赞在宋初以后便颓然失势,圣贤赞中经师隐退的现象不单是经师个人地位在宋代的贬谪,这实际反映出在经学变古的时代语境下,宋人经典研究方式与对象的转变。中唐兴起的孟子升格运动使得孟轲在宋代获得入赞资格,孟轲由韩琦《五贤赞》迁移至理宗《道统十三赞》的现象,折射出宋代道统系谱构建过程中五贤系谱的陨落与四配系谱的诞生,同时也体现理学家以经典文本支撑道统系谱的意识。宋代圣贤赞的文体特征也异常鲜明,其中像赞一体的结撰形式与亦俗亦雅的语言风格最为突出。宋代圣贤赞并非纯文字堆砌的赞体文,其表现形式多为依赞配图,现存于杭州孔庙的《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石刻》与马麟所绘的《道统五祖像赞》即为圣贤像赞的典范;宋代圣贤赞的语言风格因作赞场合的差异而截然不同,官制圣贤赞继承汉唐古赞典雅工丽的遗韵,而私制圣贤赞因创作不受官方意识框束,趋向于通俗简明的风格。宋代圣贤赞征圣入贤的标准与刻图易像的技法均对明清圣贤赞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宋高宗御制《宣圣及七十二贤赞》已而成为后世圣贤像赞的标准模板,明人吕维祺《圣贤象赞》与清人吴高增《圣贤像赞》都存在模仿高宗圣贤赞的痕迹。

龙春霞[7](2019)在《思维导图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尝试多种文本的写作,相互交流。”[1]将时评写作引入高中作文教学,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提高认识水平。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与社会生活越来越贴近,尤其是“任务驱动式”的作文模式更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时事评论能力,因此时评写作成为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众多专家和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就目前高中时评文的写作教学来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支架的搭建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思维导图,重点讨论高中时评文写作支架的构建,探究高中时评文的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时评文写作效益。笔者对当前时评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反思,提出了思维导图指导议论文写作的措施并且积极践行。全文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第一部分: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分析。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对目前的时评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可行性。第二部分:思维导图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本部分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分析了学生和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知状况,并介绍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后面的研究。第三部分:基于思维导图理论的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支架的构建。本部分将思维导图引入时评文写作教学实施中,通过分析思维导图在时评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论证分析上的运用价值,设计了思维导图指导时评文写作教学的相关实施方案。第四部分:思维导图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效果分析。本部分是对本次研究的反思,探讨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办法。通过论述,深入阐述思维导图与时评文写作教学实践的关系,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论证分析三个方面重点探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支架的构建,以期为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进而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

李如琳[8](2019)在《关联理论视角下《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第七章(节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各国之间不断的交流借鉴。现阶段,尽管国外优秀教育理论的译作数量大幅度增长,中国教育的学术成果却鲜有机会“走出去”。久而久之,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式教育”的刻板印象已然形成,因此中国教育理论走出国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此背景下,译者选择了《从有效教学教学走向卓越教学》第七章从知识型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师进行翻译,该书列举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其中包括教育古训和诗歌等,以进一步阐释余文森教授的最新教育理论成果,虽属于非文学中的社会科学类文本,但语言富有文学色彩。鉴于原文文本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具有强大阐释力的关联理论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本篇报告具体阐释了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认知语境”、“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以及“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等概念,探讨了关联理论对此次翻译的实践的适用性,并从词汇、句子和文化三个层面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词汇层面涉及教育术语和四字成语的翻译,针对“已规范术语”和“未规范术语”应采取语料库查找法和直接翻译的方法,以确保译文的严谨准确,而四字成语则主要采取间接翻译对典故和隐喻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保留其简洁生动的特征;句子层面,包括中英文意合和形合的差异、多重四字成语的长难句两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层面涉及文化缺省的处理策略、对联及诗句形式与内容的平衡,针对前者采取脚注和文内解释的增补策略,而就后者而言,则采取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希望本文能对语言具有文学色彩的社科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万千[9](2018)在《基于材料视觉感观的家具感性设计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家具设计中对材料视觉感观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家具感性设计评价的结果。本研究旨在为家具材料视觉感观的评价、优选以及创新,提供更加客观和量化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以感性工学的相关理论方法为研究基础,分析了材料视觉感观影响家具感性设计评价的过程,构建了基于材料视觉感观的家具感性设计评价流程和方法。同时,以青年人群木质厨柜感性设计为例进行应用分析,验证了所构建流程和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对家具材料感性设计评价的理论内涵的分析表明,人们对材料感观意象的认知是经由人的行为感观输入,审美和感知输出,最终成为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此外,家具的意象功能包含生理和心理功能两个方面,两方面属性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家具的综合意象。以材料意象为核心的家具感性设计评价应该在特定的“人—家具—环境”使用语境下进行,包含家具材料设计意象评价,材料感观意象评价两方面的内容,并最终获得对家具材料感性设计的综合评价。(2)通过对评价内涵的解读以及感性工学相关理论方法的分析,构建了基于材料视觉感观的家具感性设计评价流程和方法。具体包括家具材料视觉感观优选,材料视觉感观语义分维评价和材料视觉感观ERPs评价三个部分。研究总结出材料的视觉感观由颜色、纹理和光泽三个特征构成,将材料视觉感观的意象区分为实用感、美观感、环保感、经济感和文化感五个评价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褒贬语义分维评价量表,并建立了家具材料视觉感观优选评价模型。(3)利用构建的评价流程和方法,以青年人群木质厨柜设计为应用案例,验证了评价流程和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青年人群在选择厨柜家具材料时,对材料视觉感观设计意象的重视程度是环保感(24.11%)>实用感(21.52%)>经济感(19.97%)>美观感(18.8%)>文化感(15.6%);在所选择的木质评价材料中,青年人群对径向纹理亮光涂饰的黑胡桃木用于木质厨柜家具设计评价较高;颜色和光泽特征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木质材料视觉意象评价最主要的因素;纹理变量对木质材料视觉感观意象评价的影响不显着,且其相对于木质材料的颜色和光泽变量而言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神经认知过程;同时,木质材料视觉感观与记忆意象的不匹配可能导致青年人群产生更大的P200波幅,而对较为熟悉的木质材料视觉感观可能导致更大的额叶区N200波幅。

王欢欢[10](2018)在《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狄更斯是典型的城市作家。他是大都市伦敦的观察者、闲逛者和书写者。他的小说大都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为描写对象,在文中建构了监狱、学校、法庭、议会、铁路、工厂、作坊、酒馆、家宅等各式各样的城市空间。这些空间在其小说中不只是事件发生的背景,故事上演的舞台,也是一个动态的富含表征意义的空间场域。狄更斯在小说中用这些空间谋篇布局、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因此,以空间叙事、空间批评等新兴的文学空间理论为依托,对狄更斯小说空间的建构途径、叙事方式、现代性表征意义等内容进行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这可以加深读者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使狄更斯小说在当下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分为五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分析狄更斯小说研究与空间理论的关系,探究文学空间批评与狄更斯小说研究的契合度。本章首先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空间概念流变,其次研究了空间转向与文学空间批评的关系,分析了文学空间批评的路径和方法,最后探讨了用空间理论研究狄更斯小说的可行性。第二章主要研究狄更斯小说空间的独特性。狄更斯是一名城市作家,他的小说主要围绕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建构了监狱、学校、法庭、议会、铁路、工厂等空间场域。本章首先以空间的职能为分类标准,对狄更斯小说中的空间进行了分类研究,其次从整体到个体、从具体到抽象全面分析了狄更斯小说空间的特质。第三章主要围绕狄更斯小说的空间建构展开研究工作。狄更斯小说文本中的空间是作者以现实世界中的空间为基础,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运用各种叙述技巧建构的空间。本章首先辨析了几组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和文本中的空间建构相混淆的概念,为下文研究夯实基础,其次从边界、规模、密度、维度、层次等几个角度阐释了狄更斯小说空间建构的形态,最后着重研究了狄更斯小说空间建构的手法。第四章主要研究狄更斯小说的空间叙事。狄更斯小说中的空间不只是事件发生的背景,故事上演的舞台,他在小说中用这些空间谋篇布局、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叙事进程。本章以空间叙事理论为依托,从狄更斯小说空间的叙事功能、叙事策略等维度探讨了狄更斯小说空间的叙事价值,最后指出狄更斯小说中参与叙事的空间元素和时间密不可分,互为一体。第五章主要研究狄更斯小说空间的现代性问题。狄更斯在小说中建构的空间基本上都是城市中的空间。而城市空间是现代性空间生产的最佳样本。本章主要以本雅明、雷蒙·威廉斯、迈克·克朗等人的文学城市空间理论为依托,探讨狄更斯小说空间中人的现代性经验,及具体空间的现代性表征意义。结论:狄更斯是大变革时代空间的书写者。他在文中建构了混杂、多样的空间,并用这些空间谋篇布局、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因此,狄更斯小说研究不能只把他小说中的空间当作事件发生的背景,故事上演的舞台,忽视它的叙事意义和价值。

二、干瘪·雷同·乏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瘪·雷同·乏味(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韦斯特小说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难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难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朦胧粗晦的讥讽之作
    第一节 宗教感受:精神痛苦之源
    第二节 消极反叛的艺术态度
    第三节 悲观虚无的生活感受
第二章 《孤心小姐》:无从救赎的精神危机
    第一节 专栏读者:人间苦难的忠实缩影
    第二节 玛丽与贝蒂:无路可遁的现代女性
    第三节 施拉克:丧失信仰的“游魂”
    第四节 “孤心小姐”:没有教堂的“牧师”
第三章 《难圆发财梦》:分崩离析的传统价值
    第一节 劝世之言:美国梦想已然破灭
        一、拙劣的模仿,还是高妙的戏仿?
        二、美国梦,还是美国噩梦?
    第二节 警世之语:美国自由岌岌可危
        一、法西斯势力蠢蠢欲动
        二、“赤色恐惧”悄然蔓延
第四章 《蝗灾之日》:终将消亡的现代文明
    第一节 超现实的艺术世界
    第二节 好莱坞“狂人”群像
        一、好莱坞演员:“弗兰肯斯坦魔鬼”
        二、托德·哈克特:韦斯特的自画像
        三、好莱坞电影迷:“来加州找死的人”
    第三节 破碎的狂欢世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2)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主要问题点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贺友直艺术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贺友直文字着作
        (三)贺友直对连环画创作的反思: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第二章 贺友直日记研究
    一、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一)贺友直来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原因
        (二)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环境
        (一)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建设兵团的创作环境
    三、连环画《江畔朝阳》的创作过程
        (一)《江畔朝阳》的核心元素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第三章 贺友直绘画作品手稿分析
    一、《江畔朝阳》创作手稿的由来
    二、《江畔朝阳》连环画手稿作品分析
        (一)手稿《江畔朝阳》创作过程的严谨性
        (二)手稿《江畔朝阳》表现手法的创新
        (三)手稿《江畔朝阳》的构图特点
        (四)手稿《江畔朝阳》时间性的表现
        (五)《江畔朝阳》手稿与发行版本比较
    三、贺友直中国画作品手稿分析
第四章 贺友直文字手稿研究
    一、连环画市场的繁荣与衰落
    二、贺友直课程讲义分析
        (一)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的教学讲义
        (二)业余培训班讲课提纲
    三、贺友直连环画体会与思考杂记
    四、贺友直的书信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二)贺友直与吕敬人的书信
        (三)贺友直与刘宇廉的书信
        (四)贺友直与韩书力的书信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4)论黄庭坚六言诗的新变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六言诗概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六言难兴之原因
        (二)六言诗形式研究
        (三)六言诗整体与个体研究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一章 黄庭坚六言诗节奏与格律的新变
    第一节 唐与宋初六言诗的节奏变化
        (一)唐代六言诗
        (二)宋初六言诗
    第二节 黄庭坚六言诗节奏
        (一)节奏划分的新模式
        (二)平仄组合与节奏划分
    第三节 黄庭坚六言诗格律的影响
第二章 黄庭坚六言题画诗的新变
    第一节 黄庭坚题画诗的地位
    第二节 黄庭坚六言题画诗的独特艺术性
        (一)六言题画诗创作局限
        (二)黄庭坚六言题画诗创新
        (三)从诗画关系看黄庭坚六言题画诗
    第三节 黄庭坚六言题画诗的影响
第三章 黄庭坚与周边诗人的六言酬唱诗
    第一节 黄庭坚的六言诗歌酬唱
        (一)北宋诗歌酬唱概述
        (二)黄庭坚六言酬唱诗统计
        (三)黄庭坚六言酬唱诗创作历程及背景
    第二节 黄庭坚六言酬唱之共性特征
    第三节 黄庭坚与其他诗人的六言唱和酬答及其意义
        (一)和王安石诗:传统六言审美的启蒙
        (二)与苏轼的六言唱和:文人交往与诗艺竞胜
        (三)六言示高荷:技法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观点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1.4.1 模式依据
        1.4.2 模式设计
        1.4.3 模式验证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厘定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2.2.1 幸福观的结构
        2.2.2 幸福观的特征
        2.2.3 幸福观的功能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3.1 时代背景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3.2 历史考察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3 现实状况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1.1 应然要求
        4.1.2 实然状况
        4.1.3 问题原因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2.1 应然要求
        4.2.2 实然状况
        4.2.3 问题原因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3.1 应然要求
        4.3.2 实然状况
        4.3.3 问题原因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4.1 应然要求
        4.4.2 实然状况
        4.4.3 问题原因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4.5.1 应然要求
        4.5.2 实然状况
        4.5.3 问题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1 基本举措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2 主要特点
        5.2.1 广泛渗透性
        5.2.2 目标淡化性
        5.2.3 科际整合性
        5.2.4 价值选择性
        5.2.5 交流对话性
        5.2.6 现实实用性
    5.3 经验借鉴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7.1.1 五元各司其职
        7.1.2 五元内外结合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7.2.1 五元互相渗透
        7.2.2 五元互利共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宋代圣贤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文学史视域下的宋代圣贤赞研究
        1.2.2 艺术史视域下的宋代圣贤赞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先宋圣贤赞概论
    2.1 赞体文源流辩误二种
        2.1.1 “赞”非赞体文
        2.1.2 史赞非赞体文
    2.2 圣贤赞的源流正变与文体规范
        2.2.1 汉代图画人物与圣贤赞的起源
        2.2.2 魏晋玄风渐进与圣贤赞的新变
        2.2.3 唐代孔庙从祀与圣贤赞的成熟
3 《全宋文》所收圣贤赞考辨
    3.1 《曹南文献录》与宋真宗圣贤赞
    3.2 《藤县志》与宋理宗圣贤赞
    3.3 《滕县志》与《孟子赞》、《子思赞》
4 宋代圣贤赞的思想内涵
    4.1 七十子沿革与七十二贤赞
        4.1.1 以火德王与真宗七十二贤赞
        4.1.2 帝王道统与高宗七十二贤赞
    4.2 经学变古与经师赞的隐退
        4.2.1 经学研究方式变古
        4.2.2 经学研究对象变古
    4.3 道统系谱的演变与孟子赞的迁移
        4.3.1 韩琦《五贤赞》与五贤系谱
        4.3.2 理宗《道统十三赞》与四配系谱
    4.4 余论
5 宋代圣贤赞的文体特征
    5.1 像赞一体的结撰形式
        5.1.1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赞》与杭州像赞石碑
        5.1.2 《道统十三赞》与《道统五祖像》
    5.2 亦雅亦俗的语言风格
        5.2.1 官制圣贤赞:典雅工丽
        5.2.2 私制圣贤赞:通俗简明
6 宋代圣贤赞对后世的影响
    6.1 明代吕维祺《圣贤象赞》
        6.1.1 “圣贤象”与“圣贤像”
        6.1.2 圣贤象与佛老排辟
    6.2 清代吴高增《圣贤像赞》
        6.2.1 编纂体例中的尊卑意识
        6.2.2 清新明快的艺术风貌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全宋文》所收圣贤赞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思维导图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思维导图指导写作教学的研究
        (二)时评文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对学生时评文写作情况的问卷调査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和范围
        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第二节 对教师时评文写作教学的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和范围
        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第三节 对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四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的可行性
        一、思维导图顺应高中生思维发展
        二、思维导图顺应时评文写作思维
        三、思维导图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
第二章 思维导图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
    第一节 思维导图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实践
        一、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知状况
        二、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知状况
    第二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髙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四、左右脑分工理论
第三章 思维导图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支架构建
    第一节 思维导图在髙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绘制方法
        一、对思维导图绘制方法的讲解
        二、把握思维导图的绘制要点
    第二节 思维导图在审题立意教学上的运用
        一、思维导图在审题立意上的运用价值
        二、基于思维导图审题立意的方法指导
        三、基于思维导图审题立意的教学设计
        四、基于思维导图审题立意的作品展示
    第三节 思维导图在谋篇布局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维导图在谋篇布局中的运用价值
        二、基于思维导图谋篇布局的方法指导
        三、基于思维导图谋篇布局的教学设计
        四、基于思维导图谋篇布局的作品展示
    第四节 思维导图在时评文论证分析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维导图在论证分析中的运用价值
        二、基于思维导图论证分析的方法指导
        三、基于思维导图分析论证的教学设计
        四、基于思维导图论证分析的作品展示
第四章 思维导图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第一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效整合资源,提供写作支架
        二、提高写作兴趣,激发写作动力
        三、激发表达热情,提高评论质量
        四、对学生进行实时引导,迅速查缺补漏
        五、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拓展时评写作思维
    第二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与学的割裂
        二、思维固化明显
        三、运用流于形式
        四、有效评价缺失
    第三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思维导图没有全面的把握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没有形成常态化
        三、学生对思维导图缺乏专业认知
        四、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四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教师丰富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加强自我学习
        二、提高学生对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转变思维方式
        三、增加思维导图指导写作的频率,实现教学常态化
        四、引导学校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改善教学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8)关联理论视角下《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第七章(节选)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翻译项目描述
    1.2 翻译项目的背景及意义
    1.3 翻译项目的目标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分析
        2.1.2 翻译辅助工具及平行文本的准备
        2.1.3 翻译理论的选择
    2.2 翻译进度
    2.3 译后审校
第三章 关联理论
    3.1 关联理论概述
    3.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3.2.1 “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
        3.2.2 “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
        3.2.3 关联理论对此次翻译项目的指导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词汇层面
        4.1.1 专业术语
        4.1.2 四字成语
    4.2 句子层面
        4.2.1 意合与形合的句式差异
        4.2.2 多重四字成语的长难句
    4.3 文化层面
        4.3.1 文化缺省的处理策略
        4.3.2 对联及诗句形式与内容的平衡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收获与不足
    5.2 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9)基于材料视觉感观的家具感性设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消费需求升级催生家具感性设计评价
        1.1.2 以材料视觉感观为驱动的家具设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流程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感性工学研究现状
        2.1.1 感性工学理论方法的研究
        2.1.2 感性工学在家具设计领域的研究
    2.2 材料视觉感观研究现状
        2.2.1 材料视觉感性研究
        2.2.2 家具设计中的材料感性研究
        2.2.3 材料CMF理论
    2.3 家具设计评价研究现状
        2.3.1 家具设计评价的发展
        2.3.2 家具感性设计评价研究
    2.4 家具感性设计评价的实施方法
        2.4.1 意象拆解重构法
        2.4.2 专家反馈调研法
        2.4.3 层次分析排序法
        2.4.4 语义量化评价法
        2.4.5 生理评价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3 家具材料感性设计评价的内涵研究
    3.1 材料意象的层级解构
        3.1.1 行为层
        3.1.2 审美层
        3.1.3 感知层
        3.1.4 情感层
        3.1.5 层级关系以及联想的作用
    3.2 家具意象的功能构成
        3.2.1 生理功能意象
        3.2.2 心理功能意象
        3.2.3 家具意象的评价内容
    3.3 家具材料感性设计评价的内涵分析
        3.3.1 材料意象与家具意象的关系
        3.3.2 以材料感观为核心的家具感性设计评价内涵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材料视觉感观的家具感性设计评价流程和方法构建
    4.1 材料视觉感观
        4.1.1 材料视觉感观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4.1.2 表面处理对材料视觉感观的影响
        4.1.3 材料视觉感观特征构成
        4.1.4 家具材料视觉感观评价维度指标选择
    4.2 家具材料视觉感观优选方法建立
        4.2.1 家具材料视觉设计意象权重的确定
        4.2.2 家具材料视觉感观优选模型的建立
    4.3 材料视觉感观意象评价方法的建立
        4.3.1 心理评价方法的建立
        4.3.2 生理评价方法的建立
    4.4 设计评价流程和方法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家具材料视觉感观优选应用分析
    5.1 引言
    5.2 木质厨柜材料评价样本的选择和制备
        5.2.1 青年人群木质厨柜材料选择
        5.2.2 样本材料视觉数字化仿真的意义及制备
    5.3 青年人群木质厨柜材料视觉感观优选
        5.3.1 青年人群厨柜材料设计意象权重计算
        5.3.2 备选木质材料视觉感观分维评价
        5.3.3 结论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材料视觉感观语义分维评价应用分析
    6.1 实验流程与方法
    6.2 方差分析结果
        6.2.1 不同颜色木材评价结果
        6.2.2 不同纹理木材评价结果
        6.2.3 不同光泽木材评价结果
        6.2.4 不同性别主体对木材评价结果
        6.2.5 不同专业主体对木材评价结果
        6.2.6 多变量交互作用对木材评价结果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材料视觉感观ERPs评价应用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被试
        7.1.2 材料
        7.1.3 环境和仪器
        7.1.4 实验流程
    7.2 数据采集与分析
        7.2.1 数据采集
        7.2.2 数据离线分析
    7.3 分析结果
        7.3.1 主观评价数据的结果
        7.3.2 ERPs数据结果
        7.3.3 主观评价和ERPs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7.4 结果讨论
        7.4.1 N100成分结果讨论
        7.4.2 P200成分结果讨论
        7.4.3 N200成分结果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论文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不足与局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空间理论与狄更斯小说研究
    第一节 空间与空间理论
        一、西方传统空间概念的历史流变
        二、空间转向与空间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文学研究与空间理论
        一、文学中遮蔽的空间
        二、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三、文学的空间研究的路径
    第三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研究的可行性
        一、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理论与狄更斯小说空间研究
        二、迈克·克朗的文学空间理论与狄更斯小说空间研究
        三、雷蒙·威廉斯的文学空间批评与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
        四、本雅明的城市空间理论与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
第二章 狄更斯小说的空间概述
    第一节 狄更斯小说伦敦空间的类型
        一、生活空间
        二、生产空间
        三、权力空间
    第二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的整体特征
        一、空间的多样性
        二、空间的复杂性
    第三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的个体特征
        一、空间的具体特征
        二、空间的抽象特征
第三章 狄更斯小说的空间建构
    第一节 与小说空间建构相关的几组概念辨析
        一、小说建构的空间与现实世界中的空间
        二、小说建构的空间与环境、风景等场所概念
    第二节 狄更斯小说文本中空间建构的形态
        一、空间的边界
        二、空间的规模和密度
        三、空间的层级与区划
    第三节 狄更斯小说文本中空间建构的手法
        一、表征手法
        二、并置手法
        三、重叠手法
第四章 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
    第一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元素的叙事功能
        一、狄更斯小说中作为“行动着地点”的空间
        二、空间书写与狄更斯小说的叙事建构
    第二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元素的叙事策略
        一、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中的空间选择策略
        二、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中的空间表现策略
        三、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中的空间信息控制策略
    第三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中的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特征
        一、狄更斯小说的时空一体性
        二、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中的空间改造着时间
        三、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中的空间表现着时间
第五章 狄更斯小说空间的现代性特质
    第一节 城市空间生产与现代性关系
        一、现代性与城市空间生产
        二、城市空间与现代性的历史关联
        三、城市空间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中人的现代性经验
        一、空间中的现代性经验分类研究
        二、空间现代性经验的体验者——闲逛者
    第三节 狄更斯小说中现代性的表征空间
        一、废墟
        二、中产阶级的家宅
        三、铁路
        四、城市贫民窟
    第四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的现代性危机
        一、权力和资本支配空间
        二、空间正义的缺失
结论:狄更斯——大变革时代空间的书写者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干瘪·雷同·乏味(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D]. 李唐.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D]. 侯奔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4]论黄庭坚六言诗的新变及其影响[D]. 涂紫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宋代圣贤赞研究[D]. 翟婉婷. 重庆大学, 2019(09)
  • [7]思维导图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龙春霞.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8]关联理论视角下《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第七章(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 李如琳. 东北大学, 2019(02)
  • [9]基于材料视觉感观的家具感性设计评价研究[D]. 万千.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D]. 王欢欢.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干瘪的·一模一样的·无聊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