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肾脏金属硫蛋白基因诱导表达的时程变化

小鼠肾脏金属硫蛋白基因诱导表达的时程变化

一、小鼠肾脏中金属硫蛋白基因诱导表达的时程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梓萌,李肖乾,张文慧,纪艺凝,孙思宇,王素静,安启睿,李鹏洋,郑娜[1](2021)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重金属污染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相比于单一重金属污染,多种重金属并存的复合污染更加普遍.重金属复合污染具有普遍性、复杂性等特点,它通过加和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多不确定的影响.本文就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动物生长的致毒机理做出总结,并归类了重金属复合污染毒性预测模型.综述了国内外重金属复合污染研究最新进展,从环境科学、环境毒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出发探讨相关机理,并指出复合污染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发展方向.

吴华博[2](2018)在《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脑内金属离子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运动人群铁缺乏和贫血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运动人群进行过量铁补充也是常见现象。近几年来,运动对海马铁代谢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而在铁缺乏饮食或铁过载饮食时,运动是否影响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的铁代谢研究甚少;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大脑皮层和纹状体铁代谢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尚未见报道。本论文应用大鼠铁缺乏饮食、标准铁饮食和铁过载饮食以及长期有氧运动(游泳运动),研究目的是:(1)整个生长发育期(从幼儿至成年)饮食铁不同含量和有氧运动对大脑皮层和纹状体铁贮存以及其他金属离子(锰、铜、锌、钙)含量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2)对饮食铁含量和运动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3)并初步观察大脑皮层铁代谢是否和如何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本研究为青少年期发生的长期饮食铁缺乏和铁过载人群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铁强化剂补充和运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21天龄断乳雌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喂饲铁缺乏饲料(12 mg/kg)、标准铁饲料(45 mg/kg)和铁过载饲料(1000 mg/kg),一个月后各组再分为运动组和静息组,共6组包括分别喂饲标准铁饮食(IADS,n=12)、铁缺乏饮食(IDDS,n=12)、铁过载饮食(IODS,n=12)的3个静息组,和分别喂饲标准铁饮食和运动(IADE,n=18)、铁缺乏饮食和运动(IDDE,n=18)、铁过载饮食和运动(IODE,n=18)的3个运动组。运动大鼠采用每周游泳5天,每天1次的游泳运动。其中,运动前2周为适应阶段,第1周每天30分钟,第2周每天60分钟,第3周开始每天固定为120分钟。静息大鼠在笼内保持静息,运动大鼠游泳持续3个月。末次运动后,禁食24h,称体质量,取肝、脾、心等测定这些器官质量;取脑,分离大脑皮层、纹状体、延髓和中脑,测定非血红素铁(NHI)含量以及锰、铜、锌、硒、钙含量,测定大脑皮层和纹状体氧化还原状态,以及测定大脑皮层铁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此外,为了观察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外周铁贮存的效应,本研究对脾脏NHI含量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与IADS组比较,IDDS和IODS组大脑皮层NHI含量均无差异;IDDS组大脑皮层锰含量显着增加,IODS组大脑皮层铜、钙含量显着降低。与IDDS和IADS组比较,相应饮食运动组大脑皮层NHI、锰、铜、锌、钙、硒含量均无差异。与IODS比较,IODE组大脑皮层NHI、锰、铜、锌、钙含量均无差异,硒含量显着增加,NHI与锰、锌、钙之间的代谢关系显着改变。结果表明,青少年期发生铁过载饮食时,有氧运动后可有效调节大脑皮层NHI与锰、锌、钙之间的代谢关系,显着增加硒含量,避免铁过载毒性作用。与IADS组比较,IDDS组纹状体NHI、铜、锌、钙含量均无差异,锰含量显着增加;IODS组纹状体NHI含量显着增加,锰、铜、锌、钙含量均无差异。与IDDS组比较,IDDE组纹状体NHI含量无差异,锰、铜、锌、钙含量显着降低。与IADS和IODS组比较,相应饮食运动组纹状体NHI、锰、铜、锌、钙含量均无差异。在饮食不同铁含量时,运动后纹状体NHI与锰、铜、锌之间的代谢关系显着改变。结果表明,青少年期发生铁过载或铁缺乏饮食时,有氧运动后可有效调节纹状体金属离子含量及其与贮存铁之间的代谢关系。与IADS组比较,IDDS组中脑NHI、锰、铜、锌、钙含量均无差异;IODS组中脑NHI含量显着增加,锰、铜、锌、钙含量均无差异。与IDDS和IADS组比较,相应饮食静息组中脑NHI、锰、铜、锌、钙含量均无差异。与IODS组比较,IODE组中脑NHI和钙含量显着降低。结果表明,青少年期发生铁过载饮食时,有氧运动后显着降低中脑铁贮存和钙含量,避免毒性作用。与IADS组比较,IDDS组延髓NHI、锰、铜含量显着增加,锌、钙含量均无差异;IODS组延髓NHI、锰含量显着增加,铜、锌、钙含量均无差异。与IDDS组比较,IDDE组延髓NHI、锰、铜、锌含量均无差异,钙含量显着降低。与IADS和IODS组比较,相应饮食运动组延髓NHI、锰、铜、锌、钙含量均无差异。结果表明,青少年期发生铁缺乏饮食时,有氧运动后显着降低延髓钙含量,避免毒性作用。2.与IADS组比较,IDDS组大脑皮层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与IDDS组比较,IDDE组大脑皮层MDA含量和羟自由基抑制能力(RSC)显着降低,总抗氧化能力显着增加。结果表明,青少年期发生铁缺乏饮食时,有氧运动后可有效调节大脑皮层氧化还原状态。与IADS组比较,IDDS组纹状体RSC显着降低。与IODS组比较,IODE组纹状体MDA含量显着降低,RS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显着增加。结果表明,青少年期发生铁过载饮食时,有氧运动后可显着降低纹状体MDA含量、增加RSC和总SOD活性,进而增加总抗氧化能力,从而缓解纹状体铁过载的毒性作用。3.与IADS组比较,IDDS组大脑皮层铁蛋白重链表达显着降低。与相应饮食静息组比较,运动后大脑皮层铁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均无差异。结果表明,青少年期发生铁缺乏或铁过载饮食时,有氧运动后大脑皮层铁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均无显着影响,进而维持大脑皮层内铁稳态。4.与IADS组比较,IDDS组脾脏NHI含量显着降低;IO DS组脾脏NHI含量无差异。与IADS和IDDS组比较,相应饮食运动组脾脏NHI含量无差异。与IODS组比较,IODE组脾脏NHI含量显着增加。结果表明,青少年期发生铁过载饮食时,有氧运动后脾脏铁贮存显着增加,加剧脾脏铁毒性作用。

刘淑芳,江伟,刘明树,王小华[3](2011)在《金属硫蛋白研究进展及法医学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金属硫蛋白(MT)化学名为金属硫组氨酸三甲基内盐,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低分子量非酶金属结合蛋白,因其富含金属元素与硫元素而得名。其研究、开发、应用是当今热点之一。1 MT的生物学特性1.1 MT的结构特征MT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和金属离子的、具有基因多态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广泛表达于所有真核细

蔡婷峰[4](2010)在《一种新型络合剂的驱镉作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镉(Cadmium,Cd)是一种对人体有毒的金属物质,镉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已经广泛应用。镉可通过职业接触和通过“三废”进入食物链转移进入生物体内。镉不是人体必须元素,体内缺乏清除镉的有效机制,镉有很强的蓄积性,在人体内的半排出期长达30年。镉有较强的毒性,急性和慢性接触镉,均可以引起体内肾、肝、肺、骨骼、心血管、生殖系统等多组织损伤,并抑制免疫力,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被美国毒理管理委员会(ATSDR)列为第6位危及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然而,目前对于镉中毒尚无肯定、有效的疗法。常用的金属络合剂虽然可以排出镉,但镉在肾小管的重吸收等却对肾脏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因此不能采用在重金属常用的驱镉治疗方法,只能以支持疗法为主。所以,寻找安全、有效驱排体内蓄积镉的药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对一种新合成的DTC类驱镉药物N-(2,3,4,5,6-五羟基己基)-(N-二取代甲酸钠基)-L-甲硫氨酸钠(D-3)对小鼠体内蓄积镉的促排作用进行初探。方法:1、小鼠急性镉中毒模型试验对雄性NIH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氯化镉(CdCl2)和巯基乙醇(ME)复合物(剂量分别为75.00.23.73.7.50.2.37.0.75μmol/kg/kg CdCl2及1500、474.68、150.00、47.47、15.00μmol/kg ME混合溶液),观察动物14天后处死。以血镉、肾镉及病理检查为指标,确定复制小鼠急性镉中毒模型的最佳剂量。2、大鼠慢性肾损伤模型试验利用正交设计表L9(34),按照三因素三水平法,对染镉浓度、染毒次数及未次染毒后动物处死时间这三个因素的三个不同水平进行实验设计,对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CdCl2和ME复合物,剂量分别为3、6、12μmol Cd/kg及60、120、240μmol ME/kg,染毒1-5d,分别于染毒后第7、21、35天处死动物。以肾镉、尿β2-微球蛋白、血镉以及肾脏病理学改变为指标,优选出镉模型复制方案。3、络合剂中间体D-2、B-2驱镉治疗试验对镉中毒雄性NIH小鼠分别用络合剂中间体B-2、D-2治疗,观察对比驱镉药物对肾镉的促排作用及对微量元素含量影响情况。初步筛选出较理想的驱镉络合剂中间体D-2,然后进一步合成新的驱镉络合剂D-3。4、络合剂D-3驱镉治疗试验对镉中毒雄性NIH小鼠分别用络合剂D-3、B-3及EDTA治疗,观察对比驱镉药物对肾镉的促排作用及对微量元素含量影响情况,进一步明确驱镉络合剂D-3对体内肾镉的驱排作用,并观察其对体内微量元素的影响情况。结果:1、小鼠急性镉中毒模型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全部剂量组动物均出现血镉、肾镉含量明显升高。用75μmol/kg CdCl2+1500μmol/kg ME混合液组动物在染毒后1天全部死亡;23.73μmol/kg CdCl2+474.68μmol/kg ME混合液组及7.5μmol/kgCdCl2+150μmol/kg ME混合液组存活动物解剖时均发现睾丸萎缩变小、甚至缺失,肾脏及睾丸均出现明显病理改变。2.37μmol/kg CdCl2+47.47μmol/kg ME混合液组及0.75μmol/kg CdCl2+15μmol/kg ME混合液组动物脏器均未出现明显损伤。2、镉致大鼠慢性肾损伤模型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实验3组(3μmol Cd/kg+60μmolME/kg混合液,ip.5d,染毒35d后处死)在第28天β2-微球蛋白含量升高,达70.684±18.622μg/g Cr;实验8组(12μmol Cd/kg+240μmol ME/kg混合液,ip.3d,染毒35d后处死)动物尿β2-微球蛋白含量在第35天升高,达70.304±9.776μg/g Cr。实验6组(6μmol Cd/kg+120μmol ME/kg混合液,ip.5d,染毒21d后处死)、实验8组(12μmol Cd/kg+240μmol ME/kg混合液,ip.3d,染毒35d后处死)及实验9组(12μmol Cd/kg+240μmol ME/kg混合液,ip.5d,染毒7d后处死)组动物肾镉含量升高,分别为9.930±6.482、16.179±2.256、29.003±7.05μg/g湿重。实验6组、实验8组血镉含量升高,达1.319±0.458、1.254±0.089μg/L。病理检查发现实验6组、实验8组、实验9组动物肾脏出现肾小管空泡变性。3、络合剂中间体D-2、B-2驱镉治疗试验D-2、B-2治疗后能显着降低镉染毒小鼠脑镉含量降低;D-2治疗还能降低肾镉含量,但对血镉含量、及肝镉含量影响不大。D-2可以降低镉中毒动物脑Zn、肾Ca含量,并使肾Ca接近空白对照组的水平。D-2治疗后,睾丸体比与镉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B-2治疗后,体内微量元素含量与镉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4、络合剂D-3驱镉治疗试验用D-3对镉中毒小鼠治疗,全部动物存活,D-3治疗后可以使肾镉、脑镉、肝镉含量大量减少,同时能降低镉引起的肝Zn、肾Zn、肝Cu含量升高。D-3高剂量治疗组(1.0 mmol/kg)动物肾、肝、睾丸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用EDTA对镉中毒小鼠治疗,在治疗期间60%动物死亡,EDTA治疗后小鼠肾镉及肝镉含量降低,但同时也使肾Ca明显降低,显着性低于正常水平;病理检查发现,EDTA组动物肾脏出现明显损伤,且睾丸生精小管内细胞排列紊乱、睾丸间质水肿。用B-3对镉中毒小鼠治疗,治疗时动物尖叫、挣扎、注射后活动过度,说明药物B-3对小鼠有刺激性,但治疗期间无动物死亡;B-3治疗后,动物肾镉含量降低,但微量元素与镉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对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2.37μmol/kg CdCl2+47.47μmol/kg ME混合溶液,能复制出较理想的单次染毒模型,既能使动物血镉、肾镉含量明显升高,又不对动物体内各脏器造成明显损伤。用3.0μmol Cd/kg+60.0μmol ME/kg混合液,对SD雄性大鼠ip.染毒,连续5d,末次染毒后35d能复制出肾功能性损伤、但未见病理性改变的镉致大鼠肾损伤模型。用络合剂中间体D-2及B-2治疗镉中毒小鼠,认为D-2比B-2驱镉疗效更好,D-2治疗后能使肾镉含量从52.67μg/g降低至41.62μg/g,下降近21%;B-2治疗后肾镉含量降低至48.44μg/g,只下降8.0%。对络合剂中间体D-2进行进一步合成研究,得到络合剂N-(2,3,4,5,6-五羟基己基)-(N-二取代甲酸钠基)-L-甲硫氨酸钠(简称D-3)。D-3对急性镉中毒小鼠有良好的驱镉效果,对肾镉、肝镉和脑镉均有良好的驱排作用。D-3有强选择性驱镉作用,对镉引起的肾毒性有良好的保护作用,D-3治疗后肾镉减少率达48%,并可减轻镉的肝毒性和睾丸毒性,且对体内必须微量元素的影响小。D-3的驱镉特点是不仅可以将肾、肝中的镉驱除,而且不引起镉向脑等组织中转移,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刘淑芳[5](2010)在《大鼠肌肉挫伤后金属硫蛋白1A、2A mRNA时序性表达》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肌肉挫伤后骨骼肌金属硫蛋白1A、2AmRNA相对于管家基因核糖体蛋白L13mRNA的表达量,探寻其时序性表达规律,探讨其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旨为法医学早期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60只,体重200g-250g。随机分成3组,包括:实验组(挫伤后0.5h、1h、6h、12h、18h、24h、30h、36h)、愈后组(挫伤后21d)和对照组,每个亚组6只。实验组和愈后组均实施麻醉、褪毛后,利用改进的自由落体装置,250g重力锤自150cm高度垂直自由落下,造成大鼠右后肢大腿内侧肌群挫伤。损伤后各时间点取挫伤处肌肉组织50mg,置于液氮中保存备用;对照组大鼠未打击造伤,其余处理与实验组及愈后组相同。以Promega公司的SV Total RNA Isolation System提取肌肉组织中的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选取管家基因核糖体蛋白L13mRNA为参比基因,利用SYBR Green I嵌合荧光法实时定量PCR检测MT1A mRNA和MT2A mRNA随损伤时间延长的表达量。结果:(1)大鼠骨骼肌挫伤后MT1A mRNA表达情况:挫伤后0.5h表达开始上调,18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239倍,24小时下降为对照组的42倍,30小时再次升高达144倍,伤后21d其表达量仍为对照组的57倍。除0.5h外,其余各实验组MT1A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各实验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鼠骨骼肌挫伤后MT2A mRNA表达情况:挫伤后0.5h开始表达上调,18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717倍,24小时下降为对照组的44倍,30小时再次升高达204倍,伤后21d其表达量仍为对照组的44倍。除0.5h外,其余各实验组MTIA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各实验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骨骼肌挫伤后MTIA mRNA和MT2A mRNA表达量虽然不一样,但两者表达趋势一致,均为先急剧升高后急剧下降,并都出现二次升高,且随后缓慢下降,至伤后21d仍保持较高水平。结论:(1)大鼠肌肉挫伤后36h内MT1A mRNA和MT2A mRNA呈时序性表达趋势,与损伤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其时序性变化可望作为骨骼肌早期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之一,服务于法医学实践。(2) MT1A mRNA和MT2A mRNA表达趋势整体一致,说明两者在抗损伤应答中的反应机制及所起作用相同,两者协同作用促进损伤愈合。(3) MT1A mRNA和MT2A mRNA在伤后21d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57倍和44倍,说明两者不仅在急性炎症期发挥抗损伤作用,在组织修复、重塑阶段也起着不可替代的生物学作用。

李艳博[6](2009)在《pshuttle-Egr1-shTRAIL-shES双基因—放射治疗的体外抑瘤效应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放射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肿瘤周边组织的放射损伤及某些肿瘤的辐射抗性问题,使放疗的疗效和应用受到限制。恶性肿瘤基因-放射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是根据放射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各自特点,将二者联合应用,即将辐射诱导性基因的调控序列与肿瘤杀伤基因相偶联,转染肿瘤细胞,在对肿瘤实施局部放疗的同时诱导肿瘤杀伤基因表达的增强,产生辐射和基因表达产物的协同抑瘤作用。该疗法一方面将放疗与基因治疗有机地结合,发挥协同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辐射具有靶向性和可控性,实现了对杀伤基因表达的时空调控。利用Egr-1启动子具有辐射诱导特性,即电离辐射诱导下可启动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本实验构建了含Egr-1启动子和TRAIL、endostatin双基因的重组质粒pshuttle-Egr1- shTRAIL-shES,研究在电离辐射诱导下,该重组质粒携带的双基因TRAIL和endostat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时效和量效规律,以及观察其联合X射线照射后,分别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shuttle-Egr1-shTRAIl-shES中TRAIL和endostat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具有辐射诱导双基因共表达特性,且在联合X射线照射后,对MCF-7和ECV304细胞均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并可改变细胞周期进程。本研究为提高基因-放射治疗效果开辟了新途径,为双基因-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尹述婷[7](2009)在《EGCG对铅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和氧化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活性氧介导的氧化损伤参与铅中毒的病理学过程。EGCG是一种高效的自由基清除剂,且具有络合、吸附及还原重金属的功能,这些性质使其缓解重金属离子的毒害作用成为可能。本文以Wistar大鼠和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为模型分别研究了EGCG对染铅大鼠海马组织SOD、GSH和MDA含量的影响,铅诱导LTP损伤的影响以及其对铅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内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EGCG能改善铅暴露Wistar大鼠海马的氧化应激参数;显着增加铅处理的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的细胞活力,降低铅处理细胞内的ROS水平,对铅中毒显示一定的防护作用;同时EGCG还能部分地修复铅诱导的Wistar大鼠海马CA1区LTP的损伤。这说明EGCG对铅中毒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自由基清除能力有关,且进一步的研究也发现了其对铅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升高的抑制作用及对线粒体膜电位的保护作用。因此,EGCG对铅中毒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述几条途径来实现的。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发现,EGCG在高剂量的时候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有影响,所以我们进而研究了高剂量时EGCG对细胞活力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EGCG能通过诱导胞外钙离子内流和胞内钙库释放从而增加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而且这种效应是剂量依赖性的。同时,EGCG还能增加细胞内ROS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而这些氧化损伤作用可以通过添加维生素E、BAPTA-AM以及EGTA而得到部分修复。另外,高剂量的EGCG还可以降低bcl-2/bax蛋白的表达比率,提高caspase-9/3的酶活,而对乳酸脱氢酶(LDH)泄漏率没有明显影响。这些结果说明,高剂量EGCG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可能是先通过诱导胞内钙超载,然后再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的。本文主要是研究EGCG能否改善铅诱导的氧化损伤水平,结果证明了这种假设。因此可以推论EGCG处理的铅应激细胞活力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提高,ROS水平的降低,以及Wistar大鼠海马组织内SOD、GSH活性的增加反映了EGCG对铅诱导的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同时这种防护作用也有可能是EGCG对铅暴露大鼠海马CA1区LTP损伤修复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结果也提醒我们,在高剂量的时候,EGCG也具有促氧化作用。因此在应用EGCG作为诊疗制剂或营养保健品时,必须要重视其毒性作用及其使用剂量和使用方式。

田飞[8](2009)在《急性低氧条件下复氧后大鼠脑HIF-1a、nNOS、PARKIN蛋白的表达与物理及药物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急性低氧条件下复氧后大鼠脑HIF-1a、nNOS蛋白的表达及药物干预研究目的观察大鼠脑缺氧状态下HIF-1a、nNOS蛋白的表达规律及低氧状态下人参皂甙Rd干预对其影响并探讨机理。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急性低氧对照组、低氧预处理干预组、人参皂甙Rd干预组,分别观察各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层神经元形态的变化及HIF-1a、nNOS蛋白的表达规律。结果在缺氧后复氧即刻,我们可以发现HIF-1a、nNOS蛋白的少量表达,主要存在于海马细胞,多在细胞质中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复氧后4小时,HIF-1a、nNOS表达渐达高峰,至复氧后9小时HIF-1a表达明显减少,而nNOS表达至复氧后24小时明显减少。低氧预处理及人参皂甙Rd干预组的实验结果发现HIF-1a、nNOS表达较非干预组减少,与非干预组各时间点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5)。两个干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低氧可以促使HIF-1a、nNOS蛋白在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表达,具有时间依赖性;同时,低氧预处理及人参皂甙Rd预处理均可促使大鼠脑组织HIF-1a、nNOS表达减少,可能对急性缺氧性脑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其具体机理可能与其抗自由基、抑制Ca2+内流有关。第二部分急性低氧条件下复氧后大鼠脑PARKIN蛋白的表达特点目的观察大鼠脑缺氧状态下PARKIN蛋白的表达规律。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氧浓度对照组、15%氧浓度预处理干预组,人参皂甙Rd干预组,分别观察各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层神经元形态的变化及PARKIN蛋白的表达规律。结果PARKIN蛋白在常氧下正常表达,主要存在于海马细胞,大脑皮层细胞,多在细胞质中表达;缺氧时PARKIN蛋白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至复氧后4小时表达明显减少,至9小时PARKIN蛋白表达仍未恢复正常水平。低氧预处理及人参皂甙Rd干预组的实验结果发现PARKIN蛋白表达较非干预组增强,与非干预组各时间点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5)。两个干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低氧可以促使PARKIN蛋白在大鼠海马及皮层神经细胞的表达减少,并具有时间依赖性,低氧预处理及人参皂甙Rd干预可削弱其表达减少,可能对急性缺氧性脑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具体机理可能与其减轻急性缺氧所导致的蛋白酶体功能障碍有关。

雷荣辉[9](2008)在《纳米铜肝肾毒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纳米铜在工业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毒理学资料甚少。本课题结合体内、外试验方法从细胞和整体水平探讨纳米铜的生物学效应(毒性)。目的在于揭示纳米铜的潜在靶器官、毒效应特征、识别毒性相关生物标志物,探讨毒性机制,为纳米铜的安全性评价、毒性监测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纳米铜和微米铜粒子的原始尺寸及分布分别为25nm (560nm)和17μm (0.538μm),纯度不低于99.9%。与微米铜相比,纳米铜在溶液中具有较高的离子化倾向。其中与人工胃液作用2 h,纳米铜和微米铜的溶解率分别为2.1%和0.67%;采用完全培养基和1% HPMC新鲜分散的纳米铜悬浮液中纳米铜的离子转化率分别为27.01%和0.014%;40,100μg/ml纳米铜培养基悬浮液在培养环境下孵育24 h,纳米铜粒子可全部转化为铜离子;HepG2细胞不直接摄取纳米铜粒子。纳米铜诱导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特征分别为:HepG2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线粒体、内质网及细胞核损害明显,严重者表现为多数细胞器消失;HK-2逐渐变圆,黏附性变差、脱落死亡;两种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均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纳米铜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两种细胞活力下降,作用24h对HepG2和HK-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35.2和41.3μg/ml;相同摩尔浓度的纳米铜与氯化铜对HepG2或HK-2细胞活力抑制无差异;一价铜离子特异性螯合剂BCS可抑制纳米铜或氯化铜诱导的细胞毒性。纳米铜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且在此过程伴随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和细胞内活性氧升高,后者可进一步诱导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害;纳米铜与细胞作用可引起负责细胞铜离子摄取、细胞内游离铜的螯合及铜的伴侣分子Ctr1、MT1X、MT2A、Atox和Cox17的mRNA表达水平出现不同程度上调,细胞内金属硫蛋白表达增强。大鼠纳米铜急性或亚急性经口毒性表现相一致,主要包括腹泻、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降、严重者伴有步态不稳,震颤及角弓反张;大鼠纳米铜急性经口毒性的LD50值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834.3(790930)mg/kg,微米铜的LD50值>2000 mg/kg;肝脏和肾脏是纳米铜的主要作用靶器官。纳米铜经口反复染毒5d可致大鼠肝、肾结构和功能损害,其中以200 mg/kg/d最为明显,可导致大鼠血清ALT、AST、TP、TG、TBILI、TBA、BUN和CREA水平明显升高,ALP和TCHO水平明显降低;肝细胞呈点状或小灶性坏死;肾皮质和皮髓交界部位小管损害明显,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橘红色结晶异物沉积;脾脏被膜萎缩,白髓减少。染毒结束一周,肝肾损害未完全恢复正常。50,100 mg/kg/d组,大鼠血清TCHOL和TG明显升高,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轻度肿胀,损害程度明显较高剂量组轻。微米铜200 mg/kg/d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部分大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轻度肿胀。大鼠的血清、尿液、肝脏和肾脏组织萃取成分的代谢组学分析表明:纳米铜200 mg/kg/d可诱导大鼠血清醋酸盐,氮氧三甲胺,肌酐,饱和脂肪酸(CH2)n,CH2CH2*CO,CH2CO和不饱和脂肪酸C=CCH2C=C,CH=CH,磷脂CH2OPO2-,CH2OCOR水平升高,血糖降低;肝组织中肌酐升高,谷氨酰胺和牛磺酸降低;肾组织中乳酸升高,牛磺酸和糖降低;肝肾组织中甘油三酯类CH3–(CH2)n、(CH2)n和C=CCH2C=C均升高。纳米铜200 mg/kg/d染毒早期,可诱导大鼠尿液中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降低;染毒5d,可导致大鼠尿液中柠檬酸、α-酮戊二酸、乳酸、醋酸盐、N-氧三甲胺、糖和氨基酸水平升高和肌酐明显降低,提示出现典型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纳米铜200 mg/kg/d染毒大鼠尿液的时效轨迹分析表明,D56损伤最为严重,恢复期醋酸盐、N-氧三甲胺、柠檬酸和肌酐可作为监测指标。此外,纳米铜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大鼠血清及肝肾组织中甘油三酯类成分升高。综上可知,纳米铜为中等毒材料,肝脏和肾脏是纳米铜的主要作用靶器官;大鼠纳米铜短期反复经口染毒5d,50 mg/kg/d接近最低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相同质量浓度下,纳米铜的毒性明显高于微米铜,小尺寸、大比表面积和高表面活性是纳米铜发挥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基础,转化为铜离子是纳米铜诱导毒性的重要方式,铜离子螯合剂可用于纳米铜的中毒治疗;纳米铜诱导的肝肾损伤可能与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脂类代谢紊乱、能量代谢紊乱、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受损有关;尿液中柠檬酸、α-酮戊二酸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可作为纳米铜诱导肝肾损害的NMR标志物。代谢组学技术可作为纳米粒子在体毒性研究的重要手段,可快速评价机体生化成分变化,识别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生物持久性不同是纳米铜在体内、外试验模型中的重要区别之一,应依据研究目的恰当选择体内、外试验方法。

马晓媛[10](2008)在《新疆部分植物金属硫蛋白提取液组合后对小鼠镉中毒拮抗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新疆部分MT含量较高的地产植物MT进行配伍组合,观察高含量植物MT提取液对小鼠镉中毒的拮抗作用类型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镉-血红蛋白饱和法及火焰原子吸收(AAS)法对新疆地产24种植物中MT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筛选出MT含量高的9种植物进行配伍组合,然后进行动物实验,选用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镉中毒组及4个干预组:干预一组(药用植物组)、干预二组(菌类组)、干预三组(鲜果组)、干预四组(药用植物+菌类+鲜果组)。14天后,检测了肝、肾组织中金属离子含量,MDA含量及SOD、GSH-Px、CAT的活性,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了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链断裂情况。观察了小鼠肾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及肝、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对新疆地产植物中MT含量较高的植物配伍组合4个实验干预组;2)干预组肝脏组织GSH-Px、SOD的活性和MDA的含量与镉中毒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肾脏组织MDA的含量低与镉中毒组(P<0.05),其中干预组SOD的活性高与镉中毒组(P<0.05);干预组血清CAT的活性和MDA的含量与镉中毒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微量元素Cu2+、Fe2+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中金属硫蛋白含量与Zn2+离子含量正相关(P<0.05);4)病理结构的改变:电镜下和光镜下都可表现出干预组肾组织超微结构异常,较镉中毒组有明显改善。干预组小鼠淋巴细胞损伤结果均低于镉中毒组(P<0.05)。结论:提示过量的氯化镉可促进动物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并抑制GSH-Px、SOD、CAT的活性,使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动物实验表明四种干预组植物类金属硫蛋白提取液对镉毒性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可减轻各自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对GSH-Px、SOD、CAT的活性的抑制作用,其中以菌类组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最为显着。

二、小鼠肾脏中金属硫蛋白基因诱导表达的时程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鼠肾脏中金属硫蛋白基因诱导表达的时程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生长的致毒机理(Toxicity mechanism of heavy metal compound pollution on plant growth)
    1.1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根际吸收的影响
    1.2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致毒机理
    1.3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1.4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细胞的致毒机理
    1.5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在分子水平方面的致毒机理
2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动物的致毒机理(Toxicity mechanism of heavy metal compound pollution to animals)
    2.1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动物早期发育的致毒机理
    2.2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动物免疫系统的致毒机理
    2.3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动物呼吸系统的致毒机理
    2.4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动物神经系统的致毒机理
    2.5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动物在分子水平方面的致毒机理
3 重金属复合污染毒性预测模型(Toxicity prediction model of heavy metal compound pollution)
    3.1 浓度相加模型和独立作用模型
    3.2 其他评估模型
4 结论与展望(Conclusion and prospect)

(2)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脑内金属离子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特殊人群铁缺乏以及铁补充现状
        1.1.1 儿童、青少年和女性人群铁缺乏以及铁补充现状
        1.1.2 运动人群铁缺乏以及铁补充现状
    1.2 铁缺乏和铁过载与脑功能和脑铁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1.3 运动与脑功能和脑铁代谢关系的研究现状
    1.4 运动调控皮层-纹状体神经通路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实验设计及技术路线
        1.5.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文的实验设计
        1.5.4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脑内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2 实验动物饲料的配方
    2.3 实验方法
        2.3.1 大鼠分组与饲养
        2.3.2 大鼠运动模型
        2.3.3 样本采集
        2.3.4 样本组织匀浆准备
        2.3.5 NHI、Mn、Cu、Zn、Ca、Se含量的测定
        2.3.6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饮食铁含量对大脑皮层、纹状体、中脑和延髓金属离子含量的效应
        2.4.2 不同铁含量饮食时,有氧运动对大脑皮层、纹状体、中脑和延髓金属离子含量的效应
        2.4.3 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大脑皮层、纹状体、中脑和延髓金属离子含量的交互作用分析
        2.4.4 不同脑区之间金属离子含量的比较
        2.4.5 不同脑区NHI含量和Ca、Cu、Zn、Mn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2.5.1 饮食铁含量对大脑皮层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2.5.2 饮食铁含量对纹状体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2.5.3 饮食铁含量对中脑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2.5.4 饮食铁含量对延髓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2.5.5 不同铁含量饮食时,有氧运动对大脑皮层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2.5.6 不同铁含量饮食时,有氧运动对纹状体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2.5.7 不同铁含量饮食时,有氧运动对中脑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2.5.8 不同铁含量饮食时,有氧运动对延髓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2.5.9 不同脑区之间金属离子含量的比较
        2.5.10 不同脑区NHI含量和其他金属离子含量之间相关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大脑皮层和纹状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大鼠分组与饲养
        3.3.2 大鼠运动模型
        3.3.3 样本收集和保存
        3.3.4 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组织匀浆内MDA含量、总SOD活性、RSC和TAOC的测定
        3.3.5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饮食铁含量对大脑皮层和纹状体氧化还原状态的效应
        3.4.2 不同铁含量饮食时,有氧运动对大脑皮层和纹状体氧化还原状态的效应
        3.4.3 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大脑皮层和纹状体氧化还原状态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
    3.5 讨论
        3.5.1 饮食铁含量对大脑皮层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3.5.2 饮食铁含量对纹状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3.5.3 不同铁含量饮食时,有氧运动对大脑皮层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3.5.4 不同铁含量饮食时,有氧运动对纹状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大脑皮层铁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大鼠分组与饲养
        4.3.2 大鼠运动模型
        4.3.3 样本收集和保存
        4.3.4 大脑皮层蛋白样本制备
        4.3.5 Western Blotting法操作步骤
        4.3.6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4.1 饮食铁含量对大脑皮层铁代谢相关蛋白的效应
        4.4.2 不同铁含量饮食时,有氧运动对大脑皮层铁代谢相关蛋白的效应
        4.4.3 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大脑皮层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
    4.5 讨论
        4.5.1 饮食铁含量对大脑皮层铁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5.2 不同铁含量饮食时,有氧运动对大脑皮层铁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脾脏铁贮存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大鼠分组与饲养
        5.3.2 大鼠运动模型
        5.3.3 样本收集和保存
        5.3.4 脾脏组织匀浆中NHI含量的测定
        5.3.5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
        5.4.1 饮食铁含量对体质量、器官系数和脾脏NHI含量的效应
        5.4.2 不同铁含量饮食时,有氧运动对体质量、器官系数和脾脏 NHI 含量的效应
        5.4.3 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体质量、器官系数和脾脏 NHI 含量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
    5.5 讨论
        5.5.1 饮食铁含量对体质量、器官系数和脾脏NHI含量的影响
        5.5.2 不同铁含量饮食时,有氧运动对体质量、器官系数和脾脏 NHI 含量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录A

(4)一种新型络合剂的驱镉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镉的毒性及解毒药物研究进展
        1.1 镉的毒性
        1.2 镉在体内代谢过程
        1.3 镉中毒相关检测指标
        1.4 急性镉中毒与慢性镉中毒
        1.5 镉中毒与解毒
    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小鼠镉中毒模型复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动物
        2.4 饲养环境
        2.5 分组及染毒
        2.6 标本收集
        2.7 测定方法
        2.8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动物一般观察及大体解剖
        3.2 染毒后脏器系数变化
        3.3 血镉、肾镉含量
        3.4 病理检查
    4. 小结
第二章 正交设计法复制镉致大鼠慢性肾损伤模型的探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动物
        2.4 饲养环境
        2.5 分组及染毒
        2.6 标本收集及检测
        2.7 测定方法
        2.8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观察、大体解剖及病理改变
        3.2 镉染毒后大鼠尿β2-微球蛋白含量
        3.3 镉染毒后大鼠尿ALB含量
        3.4 镉染毒后大鼠尿镉含量
        3.5 镉染毒后大鼠血镉及肾镉含量
        3.6 脏器系数
        3.7 正交实验结果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驱镉络合剂中间体D-2、B-2对小鼠肾镉 #29促排作用初探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动物
        2.4 饲养环境
        2.5 分组及染毒
        2.6 标本收集及检测
        2.7 测定方法
        2.8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动物一般观察
        3.2 药物治疗后脏器系数变化
        3.3 药物治疗后体内镉含量
        3.4 药物治疗后Zn、Ca、Fe、Cu微量元素变化
    4. 小结
第五章 驱镉络合剂D-3对小鼠肾镉促排作用初探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动物
        2.4 饲养环境
        2.5 分组及染毒
        2.6 标本收集
        2.7 测定方法
        2.8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观察
        3.2 药物治疗后脏器系数变化
        3.3 药物治疗后体内镉含量
        3.4 药物治疗后Zn、Ca、Fe、Cu微量元素变化
        3.5 病理检查
    4.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教学单位-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5)大鼠肌肉挫伤后金属硫蛋白1A、2A mRNA时序性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正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pshuttle-Egr1-shTRAIL-shES双基因—放射治疗的体外抑瘤效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1.1.1 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
        1.1.2 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
        1.1.3 基因治疗的途径
        1.1.4 基因治疗的导入系统
        1.1.4.1 病毒载体系统
        1.1.4.2 非病毒载体系统
        1.1.5 基因治疗中的关键点
        1.1.5.1 有效目的基因的选择
        1.1.5.2 目的基因的稳定表达
        1.1.5.3 目的基因转染的靶向性
        1.1.5.4 完善的载体系统
        1.1.6 基因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1.1.6.1 基因治疗的安全性问题
        1.1.6.2 基因治疗中的伦理问题
        1.1.6.3 基因治疗中专利争夺问题
        1.1.7 基因治疗的前景
    1.2 肿瘤的基因治疗
        1.2.1 抑癌基因治疗
        1.2.2 抗致癌基因治疗
        1.2.3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1.2.4 药物敏感基因治疗
        1.2.5 免疫基因治疗
        1.2.6 多药耐药基因治疗
    1.3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
        1.3.1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的理论
        1.3.2 基因-放射治疗分类
        1.3.2.1 药物敏感基因系统与放射治疗的联合
        1.3.2.2 肿瘤抑制基因与放射治疗的联合
        1.3.2.3 免疫基因治疗与放射治疗的联合
        1.3.2.4 电离辐射诱导启动子的基因治疗
        1.3.2.5 双(多)基因治疗与放射治疗的联合
        1.3.2.6 放疗保护性基因治疗
        1.3.3 Egr-1 介导的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1.3.3.1 Egr-1 基因的结构及辐射诱导特性
        1.3.3.2 辐射诱导Egr-1 启动下游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1.4 TRAIL与肿瘤
        1.4.1 TRAIL的结构特点
        1.4.2 TRAIL的表达调控
        1.4.3 TRAIL的受体
        1.4.3.1 TRAILR1(DR4)
        1.4.3.2 TRAILR2(DR5)
        1.4.3.3 TRAILR3(DcR1)
        1.4.3.4 TRAILR4(DcR2)
        1.4.3.5 OPG
        1.4.3.6 TRAIL受体的表达调控
        1.4.4 TRAIL诱导调亡的分子机制
        1.4.4.1 TRAIL诱导凋亡的死亡受体途径
        1.4.4.2 TRAIL诱导凋亡的线粒体途径
        1.4.4.3 TRAIL诱导凋亡的NF-κB途径
        1.4.5 正常细胞逃逸凋亡的机制
        1.4.5.1 诱骗受体的保护作用
        1.4.5.2 cFLIP对凋亡通路的封闭
        1.4.5.3 凋亡抑制蛋白的作用
        1.4.5.4 其他
        1.4.6 TRAIL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4.6.1 TRAIL抗肿瘤研究现状
        1.4.6.2 TRAIL抗肿瘤作用
        1.4.6.3 TRAIL 的安全性
    1.5 endostatin与肿瘤
        1.5.1 endostatin的发现及结构特点
        1.5.2 endostatin的组织分布
        1.5.3 endostatin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及机制
        1.5.3.1 endostatin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1.5.3.2 endostatin诱导内皮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1.5.3.3 endostatin抑制内皮细胞迁移、粘附过程
        1.5.4 endostatin与肿瘤的相关性
        1.5.5 内皮抑素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
        1.5.5.1 直接使用重组内皮抑素蛋白
        1.5.5.2 通过载体转导内皮抑素基因
        1.5.5.3 其他内皮抑素治疗方法
        1.5.5.4 内皮抑素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器材
        2.1.1 试剂
        2.1.2 器材
    2.2 主要仪器
    2.3 质粒与菌株
    2.4 细胞株
    2.5 照射条件
    2.6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2.6.1 培养液配制
        2.6.2 胎牛血清制备
        2.6.3 D-Hank’s液的配制
        2.6.4 胰酶的配制
        2.6.5 细胞培养
        2.6.6 细胞冻存
        2.6.7 细胞转染
        2.6.8 细胞毒性检测
        2.6.9 FCM检测细胞凋亡
        2.6.10 FCM检测细胞周期
    2.7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7.1 细菌培养技术
        2.7.1.1 溶液的配制
        2.7.1.2 细菌复苏
        2.7.1.3 细菌培养
        2.7.1.4 细菌冻存
        2.7.1.5 感受态菌的制备(氯化钙法)
        2.7.1.6 细菌转化
        2.7.1.7 质粒提取
        2.7.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2.7.2.1 组织和细胞中总RNA提取
        2.7.2.2 RNA的定量
        2.7.2.3 引物设计及合成
        2.7.2.4 RT-PCR法钓取shES基因
        2.7.2.5 PCR获得Egr-1 启动子和shTRAIL基因
        2.7.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2.7.2.7 RT-PCR产物鉴定及测序
        2.7.2.8 DNA操作
        2.7.2.9 重组子的鉴定
        2.7.2.10 目的基因的表达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1.1 目的基因的获得
        3.1.1.1 Egr-1 启动子的获得和鉴定
        3.1.1.2 shTRAIL基因的获得和鉴定
        3.1.1.3 shES基因的获得和鉴定
        3.1.2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1.2.1 重组单基因质粒pshuttle-Egr1-shES的构建及鉴定
        3.1.2.2 重组单基因质粒pshuttle-Egr1-shTRAIL的构建及鉴定
        3.1.2.3 重组双基因质粒pshuttle-Egr1-shTRAIL-shES的构建及鉴定
    3.2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在MCF-7 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规律
        3.2.1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MCF-7 细胞中shTRAIL表达水平变化
        3.2.1.1 2.0 Gy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MCF-7 细胞中shTRAIL mRNA表达的时程变化
        3.2.1.2 2.0 Gy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MCF-7 细胞上清中shTRAIL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
        3.2.1.3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MCF-7 细胞中 shTRAIL mRNA表达的量效变化
        3.2.1.4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MCF-7 细胞上清中shTRAIL蛋白表达的量效变化
        3.2.2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MCF-7 细胞中shES表达水平变化
        3.2.2.1 2.0 Gy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MCF-7 细胞中shES mRNA表达的时程变化
        3.2.2.2 2.0 Gy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MCF-7 细胞上清中shES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
        3.2.2.3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MCF-7 细胞中shES mRNA表达的量效变化
        3.2.2.4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MCF-7 细胞上清中shES蛋白表达的量效变化
    3.3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在ECV304 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规律
        3.3.1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ECV304 细胞中shTRAIL表达水平变化
        3.3.1.1 2.0 Gy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ECV304 细胞中shTRAIL mRNA表达的时程变化
        3.3.1.2 2.0 Gy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ECV304 细胞上清中shTRAIL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
        3.3.1.3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ECV304 细胞中shTRAIL mRNA表达的量效变化
        3.3.1.4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ECV304 细胞上清中shTRAIL蛋白表达的量效变化
        3.3.2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ECV304 细胞中shES表达水平变化
        3.3.2.1 2.0 Gy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ECV304 细胞中shES mRNA表达的时程变化
        3.3.2.2 2.0 Gy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ECV304 细胞上清中shES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
        3.3.2.3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ECV304 细胞中shES mRNA表达的量效变化
        3.3.2.4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ECV304 细胞上清中shES蛋白表达的量效变化
    3.4 重组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对MCF-7 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3.4.1 重组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对MCF-7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3.4.1.1 重组质粒联合2.0 Gy X射线照射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的时程效应
        3.4.1.2 重组质粒联合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对MCF-7 细胞生长抑制的剂量效应
        3.4.2 重组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对MCF-7 细胞凋亡的影响
        3.4.3 重组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对MCF-7 细胞周期的影响
    3.5 重组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对ECV304 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3.5.1 重组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对ECV304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3.5.1.1 重组质粒联合2.0 Gy X射线照射对ECV304 细胞生长抑制的时程效应
        3.5.1.2 重组质粒联合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对ECV304 细胞生长抑制的剂量效应
        3.5.2 重组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对ECV304 细胞凋亡的影响
        3.5.3 重组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对ECV304 细胞周期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目的基因的获得和重组质粒的构建
        4.1.1 Egr-1 启动子的获得及其辐射敏感特性
        4.1.2 shTRAIL基因的获得
        4.1.3 shES基因的获得
        4.1.4 多基因共表达系统
        4.1.5 辐射诱导重组质粒的构建
    4.2 重组质粒pshuttle-Egr1-shTRAIL-shES体外辐射诱导表达规律
        4.2.1 2.0 Gy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MCF-7 细胞/上清中shTRAIL和shES mRNA和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
        4.2.2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MCF-7 细胞/上清中shTRAIL和shES mRNA和蛋白表达的量效变化
        4.2.3 2.0 Gy 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ECV304 细胞/上清中shTRAIL和shES mRNA和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
        4.2.4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重组质粒转染的ECV304 细胞/上清中shTRAIL和shES mRNA和蛋白表达的量效变化
    4.3 重组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对MCF-7 和ECV304 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4.3.1 重组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对MCF-7和ECV30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4.3.2 重组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对MCF-7 和ECV304 细胞凋亡的影响
        4.3.3 重组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对MCF-7 和ECV304 细胞周期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7)EGCG对铅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和氧化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海马的结构、功能与学习记忆
        1.1.1 海马的结构、神经元、纤维联系和突触连接
        1.1.2 海马的突触可塑性
        1.1.3 参考文献
    1.2 铅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1.2.1 人体中铅的主要来源及其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1.2.2 铅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2.3 铅诱导机体氧化损伤的机制
        1.2.4 铅中毒的防治
        1.2.5 参考文献
    1.3 EGCG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3.1 概述
        1.3.2 EGCG在体内的分布及生物利用度
        1.3.3 EGCG的主要药理作用
        1.3.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EGCG对铅致Wistar大鼠海马氧化损伤的修复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动物分组和实验设计
        2.2.2 实验试剂
        2.2.3 电生理实验部分
        2.2.4 生化实验部分
        2.2.5 数据统计和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EGCG不能降低染铅Wistar大鼠的血铅含量
        2.3.2 EGCG对染铅Wistar大鼠海马CA1区fEPSP I/O曲线的影响
        2.3.3 EGCG对铅致Wistar大鼠海马CA1区LTP损伤有部分修复作用
        2.3.4 铅暴露对Wistar大鼠海马SOD活性、GSH水平以及MDA含量的影响
        2.3.5 EGCG对染铅Wistar大鼠海马SOD活性、GSH水平以及MDA含量的影响
        2.3.6 EGCG对铅暴露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的影响
        2.3.7 EGCG对铅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
        2.3.8 EGCG对铅暴露诱导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损伤的修复作用
    2.4 讨论
        2.4.1 铅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2.4.2 铅对大鼠学习记忆的损伤及EGCG对其的修复作用
        2.4.3 铅对细胞氧化应激作用以及EGCG的抗氧化作用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EGCG诱导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试剂配制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试剂配制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海马神经元的原代培养
        3.3.2 海马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检测
        3.3.3 海马神经元胞内活性氧(ROS)的检测
        3.3.4 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3.3.5 海马神经元Bcl-2/Bax蛋白表达的测定
        3.3.6 Hoechst33342/PI荧光染色
        3.3.7 Annexin-V/PI荧光染色
        3.3.8 Caspase-3/9活性检测以及乳酸脱氢酶含量测定
        3.3.9 数据统计和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EGCG对海马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3.4.2 EGCG对海马神经元胞内活性氧的影响
        3.4.3 EGCG对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4.4 EGCG对海马神经元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3.4.5 EGCG对海马神经元Caspase-3/9活性以及LDH含量的影响
        3.4.6 高剂量EGCG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
    3.5 讨论
        3.5.1 EGCG诱导海马神经元胞内钙超载
        3.5.2 EGCG介导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MMP)下降
        3.5.3 EGCG对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
        3.5.4 EGCG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caspase的影响
        3.5.5 EGCG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率的影响
    3.6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急性低氧条件下复氧后大鼠脑HIF-1a、nNOS、PARKIN蛋白的表达与物理及药物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内容
    材料和方法
    第一部分 急性低氧条件下复氧后大鼠脑HIF-la、nNOS蛋白的表达特点及药物干预研究
        引言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急性低氧条件下复氧后大鼠脑PARKIN蛋白的表达特点
        引言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书写的论文目录
致谢
缩略词表
附实验图片

(9)纳米铜肝肾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纳米铜与微米铜的表征及毒性比较
    第一节 纳米铜与微米铜的表征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节 纳米铜和微米铜的一般毒性比较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铜对体外培养HK-2 和HepG2 细胞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1H NMR 技术研究纳米铜致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10)新疆部分植物金属硫蛋白提取液组合后对小鼠镉中毒拮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及仪器
        1.1 测定植物材料选定
        1.2 实验化学试剂
        1.3 仪器
    2. 植物试验方法
        2.1 植物试验分组
        2.2 MT 含量测定及方法
        2.3 MT 测定的准确度及灵敏度检测使用紫外光谱扫描仪及标准品曲线进行确定
        2.4 植物中微量元素测定
    3. 动物试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及染毒
        3.2 受试物
        3.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4 肝肾组织中金属硫蛋白含量的测定
        3.5 肝肾组织微量元素的测定
        3.6 淋巴细胞DNA 损伤的测定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结果
    1.植物中金属硫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2.动物实验
讨论
    1.金属硫蛋白与脂质过氧化
    2.金属硫蛋白与食用菌类
    3.金属硫蛋白与镉中毒
    4.金属硫蛋白与淋巴细胞 DNA 损伤
    5.锌在金属硫蛋白拮抗镉毒性中的作用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金属硫蛋白近期研究进展概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小鼠肾脏中金属硫蛋白基因诱导表达的时程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 李梓萌,李肖乾,张文慧,纪艺凝,孙思宇,王素静,安启睿,李鹏洋,郑娜. 环境化学, 2021(11)
  • [2]饮食铁含量和运动对脑内金属离子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D]. 吴华博. 江苏大学, 2018(02)
  • [3]金属硫蛋白研究进展及法医学应用[J]. 刘淑芳,江伟,刘明树,王小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11)
  • [4]一种新型络合剂的驱镉作用初步研究[D]. 蔡婷峰.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2)
  • [5]大鼠肌肉挫伤后金属硫蛋白1A、2A mRNA时序性表达[D]. 刘淑芳. 山西医科大学, 2010(02)
  • [6]pshuttle-Egr1-shTRAIL-shES双基因—放射治疗的体外抑瘤效应实验研究[D]. 李艳博. 吉林大学, 2009(08)
  • [7]EGCG对铅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和氧化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D]. 尹述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10)
  • [8]急性低氧条件下复氧后大鼠脑HIF-1a、nNOS、PARKIN蛋白的表达与物理及药物干预研究[D]. 田飞. 兰州大学, 2009(01)
  • [9]纳米铜肝肾毒性及其机制研究[D]. 雷荣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10]新疆部分植物金属硫蛋白提取液组合后对小鼠镉中毒拮抗性的研究[D]. 马晓媛.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小鼠肾脏金属硫蛋白基因诱导表达的时程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