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粳杂交稻蛋白质含量遗传动态分析

籼粳杂交稻蛋白质含量遗传动态分析

一、籼粳交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动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锡明[1](2020)在《气象和遗传因素对籼粳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支链淀粉和质构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主粮作物。水稻驯化过程中产生了籼粳亚种的遗传分化,两亚种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基本表现为北方粳稻为主,南方籼稻为主,长江流域为籼稻、粳稻交错种植。利用籼梗亚种杂交或远缘杂交创造新品种,聚合有利基因,选育高产优质品种是我国北方粳稻特别是绿色超级稻的重要育种方法。籼稻和粳稻淀粉性状存在显着差异,且受气象环境因素影响。研究气象和遗传因素对籼粳稻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支链淀粉链长和米饭质构特性的影响,为籼粳稻杂交优质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粳稻沈农265(SN265)为母本、籼稻泸恢99(R99)为父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10群体(RILs)为试验材料,于2016年在辽宁、四川、江苏、广东四个代表性稻区种植。调查其米饭质构特性、食味品质,测量支链淀粉链长;并在辽宁稻区增加外观品质的测定。同时,利用水稻抽穗至成熟时的气象因子和籼型频率及部分基因型,分析气象因素和遗传因素对米饭质构特性、食味品质和籽粒支链淀粉链长的影响,并针对以上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QTL)。结果如下:(1)支链淀粉链长的研究发现,两个亲本在4个地区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DP 12左右,集中分布在DP 6-24即Fa和Fb1链;辽宁生态环境下R99的Fa链显着高于SN265的(p<0.05),而Fb2和Fb3链则是相反,显着低于SN265(p<0.05),其他地区亲本间差异较小。RIL群体4种链长平均值与双亲差异大多没有达到显着水平(p>0.05),地区间、基因型间差异及其互作都达到显着水平;总体上辐射相关指标(太阳辐射、光照强度、日照时数)与Fa正相关,而与Fb1和Fb2负相关;温度相关指标(日平均温度、昼间温度和夜间温度)与Fa和Fb1负相关,与Fb2和Fb3正相关,昼夜温差与Fa正相关,与Fb1和Fb2负相关;日均相对湿度与Fa和Fb1显着正相关(p<0.05),与Fb2和Fb3显着负相关(p<0.05)。气象因素与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Fa与日平均温度负相关决定于抽穗后10-30天,与太阳辐射的正相关取决于抽穗期后0-25天;Fb1与日平均温度和太阳辐射的负相关取决于后期;Fb2与日平均温度的正相关取决于中后期,而与太阳辐射的负相关取决于前期;Fb3与日平均温度的正相关也取决于中后期。昼夜温度和日平均温度与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相关性动态趋势一致;抽穗后日较差与Fa保持正相关(p<0.05),与Fb1保持保持负相关(p<0.05),与Fb2在抽穗期后0-25天正相关,与Fb3相关不显着(p>0.05)。整体上籼型频率与支链淀粉连长分布无显着相关性(p>0.05);定位了5个数量性状位点,其中q Fb19、q Fb39和在DEP1的附近;Fb2链在四个生态环境下均表现为DEP1株系高于dep1,在辽宁和江苏有显着差异。其它链长存在相异的。(2)质构特性的研究发现,质构特性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以抽穗期后0-20天最为显着,同时发现夜间环境对质构特性的影响程度要强于昼间环境,随着纬度的降低,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硬度和黏度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加,而弹力性相反。籼型频率与硬度、黏度、平衡和弹力性无显着相关性(p>0.05)。共检测到了18个与硬度、黏度和弹力性有关的QTL位点,其中一些位点与先前报道的与淀粉合成有关的位点具有相似的区域,如SSIIIa/Flo5和DPE1。此外发现,DEP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支链淀粉链长的分布影响食味品质。(3)感官食味研究发现,在辽宁和江苏,对照亲本沈农265优于亲本泸恢99,而四川和广东则相反。与气象因子显着相关的感官评价指标主要是米饭的外观、气味、硬度和甜度。动态相关性分析发现,夜间气象因子对感官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要强于昼间。整体情况下抽穗期后45天日较差、相对湿度、昼夜湿度和光照因子(太阳辐射、光照强度、日照时间)相关性显着。感官评价指标的外观、味道与碾磨品质显着正相关(p<0.05),感官评价指标与垩白相关性不显着(p>0.05)。长宽比与感官评价的外观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硬度显着负相关(p<0.05)。(4)相关性研究发现,在各个生态环境下,籼型频率与水稻的蒸煮质构特性、食味品质、支链淀粉链长都不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在辽宁生态环境下,部分精细外观品质指标与籼型频率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表现为与完全粒率、完全粉状粒率和粒厚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碎米率和损伤粒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支链淀粉链长Fa、Fb1和Fb2链与质构特性的黏度、平衡、弹力性的相关性显着(p<0.05);Fb1链与精米率显着负相关(p<0.05),与粒宽显着负相关(p<0.05),与长宽比显着正相关(p<0.05);Fa链粗蛋白显着负相关(p<0.05),Fb1和Fb2链则是显着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支链淀粉链长分布、质构特性和感官食味品质受气象环境的影响显着,其中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为显着,影响时期主要集中在抽穗期后0-20天。夜间气象因素对品质影响十分重要。在遗传因素中,籼型频率对稻米的支链淀粉链长、米饭质构特性和食味品质没有紧密联系。在辽宁生态环境下引入较高的籼型血缘可能造成外观品质变差。DEP1对食味品质有一定负面影响,与相关QTL的关系及其对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涂德宝[2](2020)在《长江中游粳稻生态适应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湖北、安徽等长江中游地区推行水稻“籼改粳”工程,然而很多中粳品种引入长江中游稻区种植后,由于品种生态适应性差异,导致其产量表现不稳定以及品质变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长江中游稻区粳稻的发展。因此,明确粳稻在长江中游稻区生态适应性差异及其机理,对于稳定和保障长江中游粳稻优质高产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4-2018年在湖北省襄阳、枣阳、随州、荆门、公安、武穴6个典型生态点以5种类型水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为对象开展分期播种试验。于2017-2018年在湖北枣阳、安徽六安以及江苏扬州以7种优质粳稻品种(南粳9108、粳565、丰粳3227、武运粳80、皖垦粳2号、甬优4949和粳两优4466)为对象开展区域对比试验。进行不同生态区和不同播期条件下粳稻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以及源库关系等方面差异的研究,明确其主要气象影响因子,并进一步分析研究源库特征变化以及灌浆期高温对粳稻品质形成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中游稻区粳稻生育进程表现出随播期推迟播种-抽穗天数明显缩短,而抽穗-成熟天数延长,不同区域抽穗-成熟天数差异显着。随播期推迟粳稻播种至抽穗天数缩短极差值可达30天,抽穗-成熟天数延长极差值可达15天。不同区域粳稻抽穗-成熟天数极差可达27天。导致生育进程明显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温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播种-抽穗天数与营养生长期平均温度(VT)和花前平均温度(FT)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同时抽穗-成熟天数与灌浆期平均温度(GT)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长江中游稻区,粳稻区域不同播期平均产量差高达2 t hm-2-4 t hm-2,不同播期产量差高达1.1 t hm-2-3.5 t hm-2,不同区域选择适宜播种期可提高产量和缩小产量差。研究发现粳稻产量与VT和GT显着负相关,相关系r分别为-0.285**和-0.269**(n=96)。本研究发现当21.5℃<VT<24.2℃搭配21.7℃<GT<25.6℃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粳稻产量。(3)在长江中游稻区,不同播期和不同区域粳稻品质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播期粳稻品种整精米率差异范围为4.9%-40.9%;垩白粒率差异范围为4.3%-34.5%以及垩白度差异范围为1.3%-34.8%。相关性结果表明粳稻的整精米率与GT显着负相关。同时淀粉RVA特征值中峰值黏度、崩解值以及消减值与GT显着正相关。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适温灌浆期高温可诱使粳稻垩白粒率增加8.0%-41.5%,诱使垩白度增加1.2%-25.8%左右,显着增加了稻米糊化温度,同时降低直链淀粉含量。灌浆期高温主要是通过影响植株叶鞘中干物质以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中转运以及影响籽粒中淀粉分支酶活性,造成籽粒灌浆速率变慢,最终导致籽粒重量降低,进而导致籽粒垩白的显着增加以及淀粉特性变差。(4)源库关系数据结果表明,在长江中游稻区,随着播期的推迟,粳稻的品种出现源显着变小,叶库比和茎库比显着变小。研究表明粳稻叶面积和比叶重与VT、FT以及幼穗分化期平均温度(RT)呈显着和极显着负相关性。进一步研究源库关系对粳稻品质形成机理发现,叶面积指数较高、比叶重较大、叶库比以及茎库比相对较大的较优源库关系可显着的提高粳稻稻米品质。主要表现为粳稻蛋白质量分别下降0.93%-1.07%,垩白度降低4.7%-22.4%,垩白粒率有降低趋势,糊化温度显着降低,总淀粉含量增加4.6%-6.2%,食味值显着提高。同时发现比叶重与水稻产量极显着正相关。研究表明,较优的源库关系有利于提高净同化率,促进茎鞘干物质转运,延长灌浆活跃生长期。从而提高籽粒的最终粒重,促进了籽粒淀粉的合成,显着提高稻米品质。综上所述,粳稻品种在长江中游稻区不同生态区以及不同播期条件其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以及源库关系存在显着差异。差异的形成主要与花前温度(尤其是VT)和灌浆期温度(GT)密切相关。本研究当21.5℃<VT<24.2℃搭配21.7℃<GT<25.6℃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粳稻产量,同时根据源库关系与VT和品质的相关性以及GT与品质的相关性。我们认为在这一温度范围内可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优的稻米品质。根据这一发现,在粳稻种植生产实践中,可综合当地连续多年气象资料检索结果,作为确定长江中游稻区选择适宜品种和适宜播种期的参考依据。

张文星[3](2020)在《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米食味品质影响的遗传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在应用籼粳稻杂交创制优良粳稻以期综合两亚种优势的育种实践中,由于籼稻血缘的渗入导致育成粳稻食味品质显着下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明确籼稻血缘渗入对粳米食味品质影响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应用食味品质优良的粳稻K1240为受体亲本,食味品质差的籼稻TN013为供体亲本构建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SLs)的 40 个家系(KT1-KT40)及其两亲本(K、T)为试验材料开展遗传定位分析与环境互作分析。试验分别在海南和北京种植KT家系与亲本,以受体亲本K为对照发掘不同生态环境下,各食味指标显着劣于背景亲本K的家系,来确定影响食味指标的染色体片段。同时对不同环境下食味指标相关染色体片段遗传效应的稳定性进行调查,找出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能稳定遗传的染色体片段,为后续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发现:1.本研究采用的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及其两亲本在海南、北京两个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少数食味品质相关指标性状在两亲本中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多数食味品质相关指标性状在两亲本中均表现出显着差异。其中在两个生态环境中,直链淀粉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在两亲本中均无显着性差异,其单片段代换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的变异系数也较低。而外观评分、黏度评分、平衡度评分、食味值评分、热浆粘度、崩解值、冷胶粘度及回复值在两亲本中均有显着性差异,其单片段代换系上述指标的变异系数也较高。有部分指标亲本在海南、北京两个不同生态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趋势,推测这些指标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家系携带的控制该指标的染色体片段为环境敏感型。2.通过对两亲本在北京生态环境中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比较,发现两亲本富含不同聚合度的支链淀粉,优质食味品质的亲本K中聚合度5-12的短支链淀粉含量更丰富;而食味品质差的亲本T中聚合度13-60的支链淀粉含量更丰富。3.通过对该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在海南、北京生态环境下稻米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此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的米饭食味品质与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无显着相关关系;与蛋白质含量、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崩解值、冷胶粘度及回复值均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差异。4.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众多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找出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组分,发现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米饭蒸煮特性指标及RVA特征值分别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贡献率分别为32.89%、25.15%和 18.60%。5.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下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品质相关指标QTL鉴定,共发掘到海南地区QTL共21个,北京地区QTL共74个,其中两地共有的环境钝感型QTL共7个。具体情况如下,北京地区的峰值粘度QTL16个;海南地区热浆粘度QTL6个,北京地区18个,两地共有QTL4个;海南地区崩解值QTL5个,北京地区3个;海南地区冷胶粘度QTL3个,北京地区20个,两地共有QTL2个;北京地区回复值QTL2个;海南地区外观QTL7个,北京地区4个,两地共有QTL1个;北京地区黏度QTL5个;北京地区平衡度QTL3个;北京地区食味值QTL3个。6.对低食味值家系材料及受体亲本K1240的米粒横截面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低食味值家系材料与受体亲本K的淀粉粒形状、大小、空间排列有较大的差异。受体亲本K的淀粉粒规则有棱角,排列紧密,淀粉粒间没有空隙;低食味值家系的淀粉粒较为圆滑,排列松散,淀粉粒间空隙较大。

杨宜豪[4](2020)在《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GPC-1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Oryza sativaL.)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但稻米品质却普遍偏低,与国外优质籼粳品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人们围绕稻米品质的遗传解析和改良开展了许多研究,特别是稻米淀粉品质的研究。稻米胚乳中的蛋白质是仅次于淀粉的第二大贮藏物质,大量研究表明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与组成严重影响着稻米品质,特别是营养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然而,蛋白质含量是一个典型的数量性状,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其遗传调控机制研究相对缓慢,严重制约了水稻品质改良的进展。因此,解析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调控机制、克隆控制蛋白质含量的主效基因,对于水稻品质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不同类型水稻种质的稻米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稻米蛋白质在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变异及引起变异的主要因子;同时利用一套由籼粳交组合衍生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SSL)在多环境下进行稻米蛋白质含量QTL定位;进一步对鉴定到的主效QTL qGPC-10进行了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籽粒蛋白质遗传变异与分布不同环境下402份种质资源稻米蛋白质含量的调查表明,稻米蛋白质含量在自然群体中表现为广泛的连续变异,呈单峰正态分布,极差约为8%左右。年际间群体的平均蛋白质含量相差近2%,说明环境条件对蛋白质含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粳型亚种内存在更多的低蛋白质含量品种,而籼型亚种则拥有更多的高蛋白质含量品种,籼稻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粳稻品种,表明籼粳亚种间稻米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分化。对103份具有相似生育期和株高的籼粳品种的四种贮藏蛋白含量分析表明,谷蛋白含量在群体中的变异可解释总蛋白含量变异的73.9%,表明谷蛋白含量是籼粳亚种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的主要因子。2.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精细定位由于稻米蛋白质含量极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为进一步探明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调控机制,在5个环境下测定了粳稻Sasanishiki和籼稻Habataki杂交衍生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SSL)及两亲本的稻米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亲本间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明显,籼稻品种Habataki的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粳稻Sasanishiki,CSSL群体中稻米蛋白质含量呈连续广泛分布,表明稻米蛋白质含量为典型的数量性状。QTL定位结果表明,在5个环境中共鉴定到13个QTL位点,其中qGPC-1和qGPC-10在5个环境中均能重复检测。该结果表明qGPC-1和qGPC-10可能对环境不敏感,是造成该群体中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的关键位点。进一步利用CSSL SL431与亲本Sasanishiki杂交配置的高世代群体,将qGPC-10精细定位在第10号染色体约35Kb范围内,该区段内共有4个ORFs。比较4个ORFs在NILs间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表明,只有LOCOs10g26060在NILs的胚乳中表达量呈极显着差异(P=0.0003)。3.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克隆与功能研究基因敲除和互补试验表明,LOCOs10g26060为qGPC-10的候选基因,编码一个谷蛋白前体蛋白OsGluA2。RT-PCR分析表明,OsGluA2在胚乳中特异表达,且籼型等位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粳型。基因测序结果表明,OsGluA2在自然群体中存在5种单倍型,其中类型1的表达量与谷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4种类型。融合表达试验表明位于OsGluA2启动子区的一个SNP(-1100)与其转录表达水平相关,可将OsGluA2的等位基因分为低表达(OsGluA2LET)和高表达(OsGluA2HET)两种等位基因类型。群体遗传和进化分析表明,OsGluA2在水稻驯化过程中未受到人工选择,且主要分布于粳稻中的OsGluA2LET起源于野生稻。NIL及转基因材料的稻米贮藏物质及淀粉理化特性分析表明,OsGluA2是稻米蛋白质含量的正调节因子,其表达量越高,谷蛋白的含量越高,沉积谷蛋白的蛋白体Ⅱ体积越大。此外,该基因同时还影响稻米淀粉相关品质的表达及稻米中各类氨基酸含量,对稻米品质具有多重影响。

蒋天昊[5](2021)在《水稻籽粒蛋白质的积累与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的关系及光温条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高产和优质并重已经成为我国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水稻品种改良的长期目标。优质稻米的生产和消费已成为我国水稻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努力方向。蒸煮和食味品质是稻米在消费过程中最为重要也且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品质性状,也是稻米品质改良的最关键指标。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的决定机制和影响因素相对复杂,研究也较为薄弱,不明之处甚多,更缺乏明确的调控和改良方法。目前从胚乳淀粉角度对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的研究展开较多,结论也相对清晰,但对稻米蛋白质和食味品质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具体评价蛋白质对稻米食味品质的作用也难以实现。本研究选取不同稻米食味品质表现类型的代表性籼、粳型品种,通过改变结实期植株氮素营养状况和外界环境条件,观察不同品种稻米蛋白质和品质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不同品质类型水稻蛋白质积累和氮素代谢差异,探讨稻米蛋白质积累行为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环境胁迫条件下蛋白质含量和氮代谢途径的变化情况,解析不同食味类型水稻品种对环境条件的响应特征。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稻米蛋白质含量与稻米品质存在密切关系,且在籼粳亚种间表现有所差异。在加工和外观品质方面,稻米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使籼稻加工品质劣化,而使粳稻加工品质有所改善,但均不同程度地使外观品质变差;在淀粉理化性质方面,籼稻稻米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使得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胶稠度变短;在蒸煮品质方面,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劣化淀粉的粘滞特性,表现为使崩解值下降,消减值上升,在籼稻中表现更显着;在食味品质方面,不论籼粳亚种,稻米蛋白质含量的上升均使稻米食味品质显着变差。2.稻米中四种蛋白质组分的含量表现为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清蛋白,籼粳品种表现一致。食味较优的品种,谷蛋白占总蛋白的比重较高。除清蛋白外,三种蛋白组分含量与稻米食味品质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表明醇溶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均对稻米食味有不良影响,醇溶蛋白和球蛋白的负效应在粳稻中更为明显,而谷蛋白对食味的负效应也不可忽视,且在籼稻中表现更显着。3.籽粒蛋白质积累速率呈现前快后慢的趋势,籼粳亚种表现一致。结实期不同粒位GS、GPT、GOT活性不断下降,降幅呈现前快后慢的趋势,且三者活性在优质食味材料中均表现较低。籽粒和剑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结实期呈单峰曲线变化,抽穗后17d前后达到峰值,而籽粒蛋白质在抽穗后10~20d积累最快,表明抽穗后17d左右是籽粒蛋白质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4.结实期弱光胁迫处理下稻米蛋白质含量显着上升,且对食味较优材料的影响小于食味较差的材料。在食味较差品种中,弱光胁迫使醇溶蛋白的增幅大于谷蛋白;在食味较优品种中,弱光胁迫使谷蛋白的增幅大于醇溶蛋白。结实期高温胁迫处理同样使得稻米蛋白质含量显着上升,且对食味较优材料的影响较大。籼稻中球蛋白增幅较大,粳稻中谷蛋白增幅较大。5.大田品种试验结果显示,当前栽培的高产优质粳稻品种以大穗型居多。在物质生产特征方面,高产优质品种前期干物质积累并无显着优势,中后期干物质积累能力表现较强,茎蘖成穗率高。在氮素积累特性方面,高产优质品种籽粒和植株氮素积累量低但氮素收获指数高,籽粒中氮素含量较低,从而表现出较低的蛋白质含量,使稻米品质表现较优。

王远征[6](2020)在《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对水稻DEP1近等基因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立穗型是北方粳稻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直立穗型基因(DEP1)可以调控水稻穗部形态,通过增加枝梗数来控制每穗粒数及着粒密度,同时可以调控对氮素的吸收与代谢,广泛应用于北方粳稻高产品种中。目前针对直立穗型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品种间,但不同遗传背景及生态条件下,DEP1基因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遗传效应尚未达成共识,同时DEP1基因在群体水平的高产机理仍有待于深入探究。本研究构建以秋田小町及辽粳5为遗传背景的DEP1近等基因系(AKI-dep1,AKI-DEP1,LG 5-dep1和LG 5-DEP1),分析不同遗传背景下DEP1基因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以及年份、地点、氮肥水平对DEP1基因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表型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不同遗传背景下dep1均表现为穗部形态直立,每穗粒数显着增加,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增加,从而显着提高了籽粒产量,AKI-dep1比AKI-DEP1增加了12%,LG 5-dep1比LG 5-DEP1增加了6%。此外,dep1穗长和株高显着降低,二次枝梗数显着增加,一次枝梗数亦有增加的趋势;辽粳5背景株系抽穗期明显延迟1周左右。DEP1的外观品质均优于dep1,dep1均表现为籽粒宽度增加因而长宽比显着降低,同时显着增加了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度。辽粳5背景株系的直链淀粉含量都显着高于秋田小町背景株系;2对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间和基因型间胶稠度和糊化温度均无显着差异。DEP1基因对水稻加工品质、食味品质等的影响因遗传背景的不同而表现不同,AKI-dep1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低于AKI-DEP1,LG 5-dep1与LG 5-DEP1间的加工品质则没有显着差异。AKI-dep1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AKI-DEP1,LG 5-dep1与LG 5-DEP1并无显着差异;食味值表现为AKI-DEP1>AKI-dep1>LG 5-dep1、LG 5-DEP1。总的规律是抽穗期、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主要由遗传背景决定,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和产量主要受DEP1基因型影响,而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性状是由遗传背景和基因型共同调控,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影响机制因组合而异。将上述2对近等基因系材料分别于2016和2017年种植在中国沈阳和日本京都,分析研究两地温度及太阳辐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研究表明,沈阳2016年和2017年的自抽穗期到成熟期日平均气温分别为21.6℃和20.9℃,低于京都日平均气温28.8℃(2016)及27.9℃(2017),而两地的年际间日平均气温差异不显着。在沈阳2种遗传背景的dep1株系抽穗期均较DEP1株系早3-5天。在京都辽粳5背景dep1株系抽穗期略早于DEP1基因群体,而秋田小町背景DEP1株系抽穗期早于dep1株系。两地AKI-dep1和AKI-DEP1的平均产量分别为6.67吨/公顷及6.13吨/公顷,LG 5-dep1和LG 5-DEP1的平均产量分别为6.66吨/公顷及6.58吨/公顷,年份、地点间差异不显着,dep1株系平均产量为6.67吨/公顷,显着高于DEP1株系的6.13吨/公顷。dep1的作用可以增加穗数及每平方米穗粒数从而增加收获指数,但降低了千粒重。dep1基因型与DEP1基因型在产量的比值及在生物产量上的比值与抽穗前15天到抽穗后25天这40天内日平均辐射呈显着正相关,说明等位基因dep1的有效性取决于太阳辐射的有效性。本试验研究表明,等位基因dep1型始终对水稻物质形成有积极作用,但却需要在高的太阳辐射下才能对与水稻源产生积极影响。分析氮肥用量对近等基因系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以及RVA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氮肥用量下近等基因系的各品质性状表现不同。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遗传背景下dep1株系籽粒长宽比值均表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垩白粒率及垩白度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即中等肥力水平下外观品质表现最优。LG 5-DEP1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籽粒长宽比值增幅最大,受氮肥影响最显着。糙米率、精米率以及整精米率都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出现了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AKI-dep1高施氮量下糙米率显着高于不施氮肥情况,AKI-DEP1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在中等肥力作用下增长幅度最大。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籽粒中氮素的积累增加,从而导致近等基因系的蛋白质含量不断增加,直链淀粉含量以及食味值指标均表现出了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高施氮量下近等基因系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低于不施用氮肥的处理。RVA质谱中消减值与冷浆黏度随着氮肥的施用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刘艳楠[7](2019)在《控制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PC1.2和qPC8.1的定位分析》文中认为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大部分人口的主要食物。在我国,种植水稻的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1/3,稻谷的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0%以上。由此可见,水稻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稻米的各方面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家也更加重视发展稻米的品质。近段时间以来,研究学者们在如何解析和融合稻米品质的遗传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得到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尤其是在探索稻米中淀粉品质等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是对稻米第二大贮藏物质蛋白质的遗传机制尚不明了。稻米中的蛋白质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稻米的烹煮食味品质。正因如此,了解、探究稻米中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机制,有助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改良稻米的品质。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构建Sasanishiki/Y1348回交自交群体和桂朝2号/NIL-SSIII-2回交自交群体,分别进行了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PCl.2和qPC8.1的定位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Sasanishiki/Habataki的单片段代换系SL402衍生的12个扩建系,检测了每个扩建系的糙米蛋白质含量,结果显示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幅度为9.27%~10.63%;其中Y1348的糙米蛋白质含量极显着升高而且稳定存在,暗示了该区段内存在一个控制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命名为qPCl.2。Habataki上的等位基因可有效提高糙米蛋白质的含量。2.采用Y1348与Sasanishiki回交及自交获得BCGF2群体,于扬州正季进行培育,探究群体内每一单株糙米蛋白质的含量。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呈连续变化,符合正态分布。QTL定位结果说明,qPCl.2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标记HY76与HY90之间约3679kb范围之内。3.于BC1F2样本中选择位于目标区段内且为杂合基因型的单株继续培育,形成BC1F3群体,继而在HY76与HY90区段之间再次设计多态性标记,对qPC1.2进行精细定位,以便缩小qPC1.2的定位区间,最终将qPCl.2定位在标记A33与A43之间约255.5kb范围之内。基因预测显示,有33个候选基因分布在该区段间。4.对Y1348与Sasanishiki的总蛋白含量和贮藏蛋白中的各组分蛋白含量进行考量,结果表明,Y1348的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均显着高于Sasanishiki;其中谷蛋白的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差异最大。这表明来自Habataki的等位基因可能仅仅对谷蛋白的含量存在特异性调节,而对其他3种蛋白无明显影响。5.实验室前期利用一对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IL-SSIII-2(桂朝2号为背景,苏御糯为供体)为材料,在第8染色体检测到两个QTL,分别为qPC8.1和qPC8.2。本实验继续对qPC8.1进行精细定位,结果将qPC8.1精细定位在XY-7~HY-6之间约52kb范围之内。综合分析发现该区段内共有7个ORFs。6.对qPC81近等基因系的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显着。进一步分析各组分蛋白含量,发现除了谷蛋白含量存在极显着性差异之外,其他三种组分蛋白的含量差异均不显着。

李鸣晓[8](2019)在《环境和遗传因素对水稻RILs群体淀粉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淀粉作为稻米胚乳中最主要的成分,其种类、含量及分子结构与水稻品质性状相关性及其密切,淀粉特性既受籼粳属性等遗传因素的调控,又与环境条件存在密切关系,迄今在遗传与环境因素互作效应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的试验材料为粳稻品种沈农265与籼稻品种沪恢99杂交后的F10代重组自交系群体,探究籼粳遗传背景和环境因子对淀粉特性的影响,定位不同环境下调控淀粉特性的QTL,探究淀粉合成酶基因型的差异,同时在四个中国极具特点的典型稻作区分析淀粉特性、Fi与稻米其他品质性状及食味品质的关系。主要的结果如下:1.表观直链淀粉(AAC)、长分支支链淀粉(Fb3)以及抗性淀粉(RS)含量表现为沈阳>四川>深圳>江苏,而短支链淀粉(Fa)含量则是沈阳<四川<深圳<江苏,AAC、Fb3、RS含量越高,其Fa含量越低。淀粉特性与大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显着,其中AAC、Fb3以及RS含量表现与光照时间、昼夜温差、夜间温度呈正相关,与日平均温度、白天温度、夜间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夜间湿度呈负相关,在Fa含量上与光照时间、昼夜温差、夜间温度呈负相关,与日平均温度、白天温度、夜间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夜间湿度呈正相关。2.沈阳AAC、Fb3含量偏粳型>中间型>偏籼型,Fa偏籼型>偏粳型、中间型,RS偏粳型、中间型>偏籼型;江苏Fa中间型>偏粳型>偏籼型,RS偏籼型>偏粳型、中间型;四川和深圳,淀粉特性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3.在四种环境条件下,鉴定出3个AAC的QTL,分布在第1、4、7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1.58%—15.55%;3个Fa的QTL,位于第4、6、7染色体上,贡献率为5.92%-8.18%;6个Fb3的QTL,位于第1、3、4、5、6染色体上,贡献率为0.96%-22.23%;3个控制抗性淀粉的QTL,贡献率为6.39%-12.68%。未检测到在四个环境下都存在的位点。4.本研究涉及的三个重要淀粉合成酶基因型SBE3、SSIIIa、UGP1,其中SBE3、UGP1基因型淀粉特性类型间未达到显着水平,SSIIIa基因型,中间混合型的AAC以及Fb3含量显着高于亲本,Fa含量则显着低于亲本。5.AAC含量与垩白、粒宽呈显着正相关,与粗蛋白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与食味值呈负相关;Fa含量与垩白、粒宽、胶稠度呈极显着负相关,与长宽比、碱消值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粘度、平衡呈负相关;Fb3、RS含量与垩白、粒宽、胶稠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长宽比、碱消值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平衡呈正相关。江苏淀粉特性与粒长、碱消值之间的相关性显着,沈阳、四川淀粉特性与食味品质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江苏淀粉特性与粘度、硬度/粘度比相关性显着。6.籼型位点频率(Fi)在江苏、深圳地区与糙米率呈显着的正相关;与精米率呈显着的负相关;与整精米率、粒宽的相关性在四个地区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与垩白、粒长、粒长宽比在江苏、四川、深圳地区均表现为极显着的正相关;与粗蛋白的相关性仅在江苏地区表现为显着正相关;与外观、平衡、食味相关性在江苏、四川、深圳地区呈显着的负相关;与硬度在江苏、四川呈显着的正相关;与粘度在四个地区均呈显着的负相关;与硬度/粘度比在四川、深圳地区表现为显着的正相关。

李秀坤[9](2019)在《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品质产量性状影响机理》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粳稻沈农265(SN265)为母本、籼稻泸恢99(R99)为父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9群体(RILs)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年分别种植于东北粳稻区的辽宁省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SY,N41°,E123°)、西南籼稻区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SC,N32°,E104°)、长江中下游籼粳稻交错区的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JS,N32°,E120°)和华南籼稻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SZ,N22°,E114°),调查了14个品质相关性状和11个产量相关性状,同时利用便携式气象站记录了齐穗后10个环境因素。此外,利用重测序的方法构建了RIL群体的遗传图谱,利用三代测序结合二代测序的方法对两个亲本基因组进行了组装,分析了籼粳特异SNP比例对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对15个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了相关候选基因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四川地区的平均糙米率和精米率均最高,分别为76.51%和68.86%;而深圳地区两个性状均最低,分别为72.41%和65.18%。RIL群体在江苏地区的平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为18.26%和5.20,均低于其他地区;整精米率最高为58.81%,但籽粒粒长最短为5.39mm,粒宽最窄为2.43mm。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在四个地区的大小分别为深圳<四川<江苏<沈阳和沈阳<四川<江苏<深圳。2.每个地区的环境因素主要影响整精米率、粒长、碱消值及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此外,这些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响在整个生育期是动态变化的。例如,温度与糙米率在抽穗后前20天呈负相关关系,而之后则表现为正相关。夜间温度与蒸煮品质的相关性强于白天温度,日较差对蒸煮品质的影响与白天和夜间温度的影响相反。3.对RIL群体籼型频率与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在三个地区(沈阳、江苏和深圳),籼型频率与穗长、粒形(粒长、粒宽比)均呈显着正相关,与整精米率呈负相关。随着纬度的增加,籼型频率与籽粒形状的相关性增大,而与穗长和整精米率的相关效率减小。在江苏,籼型频率与粒数呈显着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则表现为显着负相关。4.对151份RIL群体进行了重测序,得到了1,456,445个SNP位点。进而将基因组分为3,289个bin标记,最终得到的遗传图距为1737.13 c M。共检测到了79个QTL与15个产量和品质性状相关,平均解释14.66%的表型变异。其中,有10个QTL同时在三个地区被检测到。此外,我们还对第1、3、4、5、8、9、12染色体上的8个QTL蔟进行了精细定位,确定了8个与粒长等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5.同时我们发现,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一些基因发生了功能上的改变:随着纬度的增加,Gn1a、SDG708、SD1、GW5的功能逐渐增大;而PHYB和DEP1的功能则逐渐降低;DTH8在中纬度地区的效应最高,而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效应较低。一些等位基因表现出对不同遗传背景相反的效应:籼型GW5和DEP1等位基因的组合可以同时提高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粳型的GW5和DEP1,与籼型Gn1a组合单株产量最高。6.此外,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验证了候选基因DEP1参与调控水稻的穗长。RIL群体中,具有突变基因型(R99)材料的平均穗长显着高于未突变材料(SN265基因型)穗长。通过基因编辑,含有缺失突变的材料穗长显着对于对照材料Sasanishiki;而发生单碱基突变的材料穗长略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

徐栋,朱盈,周磊,韩超,郑雷鸣,张洪程,魏海燕,王珏,廖桉桦,蔡仕博[10](2018)在《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及其与灌浆结实期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为找出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在品质表现上存在差距的原因,以18个早熟晚粳籼粳杂交稻品种(品系)为材料,从中筛选出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具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A类高产优质型, B类高产不优质型, C类低产不优质型)。2年中A类和B类的平均产量分别较C类高22.66%和22.26%,其高产的原因主要是具有较高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A类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比B和C类高1.9%2.5%和13.9%22.7%。与A类相比,B类和C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分别高43.3%47.5%和64.5%71.4%。B和C类的平均直链淀粉含量较A类分别高31.7%、33.0%。A类平均胶稠度较B和C类分别高4.0%、4.5%,A类品种的峰值粘黏度和崩解值最高,消减值最低,蛋白质含量3种类型无显着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浆结实期温度与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呈负相关。籼粳杂交稻优质的获得,除品种遗传因素外,可通过合理的播期或栽培管理调节,使水稻灌浆结实期处于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则有利于其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同步提高或改良。

二、籼粳交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动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籼粳交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气象和遗传因素对籼粳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支链淀粉和质构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籼、粳稻分类
    1.2 籼、粳稻地理分布
    1.3 遗传因素对水稻淀粉特性的影响
        1.3.1 水稻淀粉合成代谢相关的酶及其基因
        1.3.2 籼、粳稻遗传因子对淀粉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1.3.3 籼粳稻群体淀粉性状研究进展
        1.3.4 稻米支链淀粉链长的测定方法
    1.4 气象因素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1 温度因子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2 湿度因子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3 光照因子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5 质构特性与食味品质在水稻研究上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气象和遗传因素对RIL群体稻米支链淀粉链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2.1.2 样品制备
        2.1.3 田间环境及气象因子测定方法
        2.1.4 支链淀粉的提取和提纯
        2.1.5 支链淀粉链长的解链和测定
        2.1.6 基因型的确定和籼型频率的计算
        2.1.7 QTL定位
        2.1.8 品质性状测定
        2.1.9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地点环境气象状况
        2.2.2 亲本和RIL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地区间差异
        2.2.3 支链淀粉链长与气象因子的动态相关分析
        2.2.4 抽穗期后45天静态气象因子对支链淀粉链长的影响
        2.2.5 籼型血缘与支链淀粉链长的关系
        2.2.6 支链淀粉链长的QTL分析
        2.2.7 不同淀粉基因型支链淀粉链长比较
        2.2.8 DEP1基因型支链淀粉链长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象和遗传因素对RIL群体米饭质构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3.1.2 田间环境及气象因子测定方法
        3.1.3 样品制备及米饭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3.1.4 基因型的确定和籼型频率的计算
        3.1.5 QTL定位
        3.1.6 品质性状测定
        3.1.7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生态环境下亲本和RIL群体的质构特性
        3.2.2 质构特性与气象因子的动态相关分析
        3.2.3 质构特性与抽穗期后45天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3.2.4 质构特性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2.5 质构特性与籼型频率的关系
        3.2.6 质构特性的QTL定位及分析
        3.2.7 不同淀粉基因型稻米米饭的质构特性比较
        3.2.8 不同DEP1基因型米饭的质构特性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象和遗传因素对RIL群体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4.1.2 田间环境及气象因子测定方法
        4.1.3 感官评价食味品质评定
        4.1.4 基因型的确定和籼型频率的计算
        4.1.5 QTL定位
        4.1.6 数理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生态环境下亲本和RIL群体的感官评价
        4.2.2 感官食味评价指标与气象因子的动态相关性分析
        4.2.3 感官食味评价指标与抽穗期后45天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4 感官食味评价指标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4.2.5 感官食味评价指标与籼型频率的关系
        4.2.6 感官食味品质的QTL定位及分析
        4.2.7 DEP1基因型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传因素对RIL群体精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5.1.2 基因型的确定和籼型频率的计算
        5.1.3 外观品质和粒型测定方法
        5.1.4 QTL定位
        5.1.5 数据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亲本的精米外观品质
        5.2.2 籼型频率与各外观品质的相关性
        5.2.3 籼型频率与精米粒型的相关性
        5.2.4 淀粉基因型以及直立穗型基因DEP1的总籼型频率与精细外观品质的相关性
        5.2.5 精米精细外观指标的QTL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稻米支链淀粉链长与品质性状相关性的探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6.1.2 支链淀粉链长的测定
        6.1.3 米饭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6.1.4 感官食味品质评定
        6.1.5 外观品质测定方法
        6.1.6 数据统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质构特性关系
        6.2.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感官蒸煮食味指标的关系
        6.2.3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外观品质的关系
        6.2.4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部分理化学性状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1.1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支链淀粉链长的关系
        7.1.2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质构特性的关系
        7.1.3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感官食味评价指标的关系
        7.1.4 遗传因素与精米精细外观品质的关系
        7.1.5 支链淀粉链长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7.2 讨论
        7.2.1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支链淀粉链长
        7.2.2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质构特性
        7.2.3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感官食味评价指标
        7.2.4 遗传因素与精米精细外观品质
        7.2.5 支链淀粉链长与品质性状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

(2)长江中游粳稻生态适应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1 长江中游“籼改粳”的必要性
    2 籼粳稻的差异
        2.1 籼粳稻产量差异
        2.2 籼稻和粳稻品质差异
    3.气候因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3.1 气候因子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气候条件对稻米产量的影响
        3.2.1 温度对产量的影响
        3.2.2 太阳辐射对产量的影响
        3.3 气候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3.1 温度对品质的影响
        3.3.2 太阳辐射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
        4.1 源库特征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2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对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3 淀粉形态与结构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研究思路及基本内容
第一章 长江中游不同区域粳稻生长发育的差异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气象数据收集
        1.3 生育期记载
        1.4 茎蘖动态
        1.5 产量构成因子
        1.6 试验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数据
        2.2 生育进程的变化
        2.3 茎蘖动态
        2.4 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和太阳辐射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3.讨论
    4.小结
第二章 长江中游不同区域粳稻产量表现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生育期记载
        1.3 气象数据收集
        1.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测定
        1.5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播期产量差异
        2.2 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
        2.3 产量与各生育阶段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2.4 不同处理温度变化情况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中游不同区域粳稻的稻米品质差异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气象数据收集
        1.3 品质测定
        1.4 数据分析处理
    2.结果分析
        2.1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差异
        2.2 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
        2.3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
        2.4 稻米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
        2.5 稻米蛋白质含量
        2.6 稻米品质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对粳稻源库特征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气象数据收集
        1.3 生育期记载
        1.4 水稻叶面积测定
        1.5 干物质量测定
        1.6 数据分析处理
    2.结果分析
        2.1 不同播期水稻叶片相关性状差异
        2.2 库性状变化
        2.3 源库关系
    3.讨论
    4.小结
第五章 源库关系对粳稻品质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气象数据收集
        1.3 干物质和叶面积
        1.4 品质测定
        1.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1.6 试验指标计算
        1.7 灌浆动态的测定
        1.8 数据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稻米品质差异
        2.2 水稻源库关系的差异
        2.3 水稻叶鞘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2.4 籽粒灌浆动态
    3.讨论
    4.小结
第六章 粳稻品质对灌浆期高温的响应及其机理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灌浆动态
        1.3 试验品质测定
        1.4 淀粉分支酶活性
        1.5 淀粉结构
        1.6 试验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稻米品质差异
        2.2 叶鞘物质转运差异
        2.3 灌浆动态差异
        2.4 淀粉合成酶活性差异
        2.5 淀粉结构差异
    3.讨论
    4.小结
第七章 结语
    1.研究总结
    2.本研究创新点
    3.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米食味品质影响的遗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籼粳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3 籼粳食味品质性状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1.3.1 稻米食味品质评价的指标
    1.4 遗传和环境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4.1 遗传因素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4.2 环境因素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5 大米支链淀粉的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1.6 主成分分析在研究复杂遗传性状中的作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及方法
        2.3.1 稻米食味品质性状的测定
        2.3.2 米饭的人工品尝
        2.3.3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测定
        2.3.4 淀粉粒结构的观察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品质性状的表现
        3.1.1 亲本及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的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
        3.1.2 亲本及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的米饭蒸煮品质的表现
        3.1.3 亲本及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的RVA特征值的表现RVA
    3.2 北京生态条件下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的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差异分析
        3.2.1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DP6-12(Fa)分析
        3.2.2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DP13-24(Fb_1)分析
        3.2.3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DP25-36(Fb_2)分析
36(Fb_3)分析'>3.2.4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DP>36(Fb_3)分析
    3.3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3.3.1 稻米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与米饭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3.2 稻米RVA特征值与米饭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3.3 稻米支链淀粉链长分布与米饭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4 采用不同食味评价方式的各指标之间相关性
    3.5 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品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6 不同生态环境下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品质相关指标QTL鉴定
        3.6.1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峰值粘度QTL鉴定
        3.6.2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热浆粘度QTL鉴定
        3.6.3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崩解值QTL鉴定
        3.6.4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冷胶粘度QTL鉴定
        3.6.5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回复值QTL鉴定
        3.6.6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外观评分QTL鉴定
        3.6.7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黏度QTL鉴定
        3.6.8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平衡度QTL鉴定
        3.6.9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值QTL鉴定
    3.7 淀粉粒结构
4 讨论
    4.1 不同生态环境下籼型血缘的渗入对稻米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
    4.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对稻米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对稻米食味品质进行分析
    4.4 稻米籽粒淀粉粒结构及形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4.5 本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4)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GPC-1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
        1.1.1 稻米品质的评价标准
        1.1.2 稻米品质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2 稻米蛋白质遗传研究
        1.2.1 稻米蛋白质的组成及其营养价值
        1.2.2 贮藏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3 稻米蛋白质的遗传变异与影响因素
        1.2.4 稻米蛋白质性状QTL定位研究
        1.2.5 稻米蛋白质含量相关基因克隆
        1.2.6 稻米蛋白质营养品质遗传改良
    1.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改良稻米品质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布与遗传变异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田间种植
        2.2.3 近红外光谱测定稻米蛋白含量
        2.2.4 凯氏定氮法测定稻米组分蛋白含量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稻米蛋白质含量在种质资源间的变异与分布
        2.3.2 组分蛋白在种质资源中的变异与分布
    2.4 讨论
        2.4.1 稻米蛋白质含量变异广泛
        2.4.2 谷蛋白含量变异是籼粳亚种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第3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精细定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田间种植
        3.2.3 近红外光谱测定稻米蛋白含量
        3.2.4分子连锁图构建与QTL检测
        3.2.5 凯氏定氮法测定稻米组分蛋白含量
        3.2.6 蛋白SDS-PAGE检测及染色
        3.2.7 RT-PCR分析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双亲及CSSL群体中稻米蛋白质含量
        3.3.2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3.3.3 蛋白质含量QTL定位
        3.3.4 qGPC-10精细定位及近等基因系构建
        3.3.5 候选区段基因表达分析
    3.4 讨论
        3.4.1 CSSL在QTL定位中的应用
        3.4.2 与前人稻米蛋白质含量QTL定位结果比较
        3.4.3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精细定位策略
        3.4.4 主效QTL育种价值
第4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克隆与功能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田间种植
        4.2.3 凯氏定氮法测定稻米组分蛋白含量
        4.2.4 载体构建
        4.2.5 DNA提取与分子标记分析
        4.2.6 透射电镜分析
        4.2.7 稻米理化性质测定
        4.2.8 氨基酸含量测定
        4.2.9 GUS活性定量测定
        4.2.10 组织化学染色法
        4.2.11 RT-PCR分析
        4.2.12 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分析
        4.2.13 核酸多样性及进化分析
        4.2.1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qGPC-10候选基因的验证
        4.3.2 qGPC-10的时空表达特征
        4.3.3 OsGluA2具有多效性
        4.3.4 OsGluA2促进蛋白体Ⅱ体积
        4.3.5 启动子区单碱基差异造成功能性遗传变异
        4.3.6 OsGluA2与籼粳分化有关
        4.3.7 OsGluA2~(LET)的进化分析
    4.4 讨论
        4.4.1 qGPC-10育种中的应用
        4.4.2 籼稻蛋白质含量高于粳稻的原因分析
        4.4.3 贮藏蛋白基因调控机制
        4.4.4 OsGluA2的驯化分析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部分实验详细步骤
    附录二: 材料清单(1)
    附录三: 材料清单(2)
    附录四: 材料清单(3)
    附录五: 引物序列(1)
    附录六: 引物序列(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水稻籽粒蛋白质的积累与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的关系及光温条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稻米品质概述
    1.2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因素
    1.3 稻米蛋白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
    1.4 籽粒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
    1.5 稻米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试验设置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2 稻米主要品质性状测定
        2.2.3 籽粒蛋白质积累动态
        2.2.4 植株各器官含氮率测定
        2.2.5 剑叶光合特性
        2.2.6 氮代谢关键酶测定
        2.2.7 游离氨基酸含量
        2.2.8 干物质积累量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品种产量与食味品质表现
        3.1.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2 稻米食味品质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对后期氮素水平的响应
    3.2 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对后期氮素水平的响应
        3.2.1 稻米(精米)蛋白质含量
        3.2.2 稻米蛋白质组分含量
    3.3 稻米淀粉理化性质及外观和加工品质对后期氮素水平的响应
        3.3.1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
        3.3.2 稻米淀粉粘滞特性(RVA)
        3.3.3 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
    3.4 结实期植株氮素代谢与稻米蛋白质积累的关系
        3.4.1 籽粒蛋白质积累动态
        3.4.2 结实期植株各器官含氮率
        3.4.3 游离氨基酸含量
        3.4.4 结实期氮代谢酶活性变化
    3.5 结实期弱光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与蛋白质积累的关系
        3.5.1 结实期弱光胁迫对产量及光合积累的影响
        3.5.2 结实期弱光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5.3 结实期弱光胁迫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5.4 结实期弱光胁迫对稻米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3.5.5 结实期弱光胁迫对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
        3.5.6 结实期弱光胁迫对植株氮素代谢的影响
    3.6 结实期高温胁迫与稻米蛋白质积累的关系
        3.6.1 结实期高温胁迫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
        3.6.2 结实期高温胁迫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6.3 结实期高温胁迫对稻米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3.6.4 结实期高温胁迫对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
        3.6.5 结实期高温胁迫对植株氮素代谢的影响
    3.7 优质粳稻品种的生长特征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3.7.1 供试品种产量与食味品质表现
        3.7.2 高产优质品种的物质生产特征
        3.7.3 高产优质品种的氮素积累特征
4 讨论
    4.1 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4.2 稻米蛋白质积累与氮素代谢的品种间差异
    4.3 结实期弱光、高温对稻米蛋白质影响的差异
    4.4 优质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生长特征和调控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6)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对水稻DEP1近等基因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态环境对水稻的影响
    1.2 直立穗型水稻生理生态特性
    1.3 直立穗型水稻与氮素利用效率
    1.4 直立穗型水稻品质研究进展
    1.5 水稻直立穗型基因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遗传背景对DEP1 基因产量及品质表型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3.1.4 水稻品质性状的测定
        3.1.5 水稻蒸煮品质性状的测定
        3.1.6 RVA特性研究
        3.1.7 水稻食味值的研究
        3.1.8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EP1 基因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3.2.2 DEP1 基因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四章 DEP1 基因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产量相关项目测定
        4.1.4 气候因子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气温及太阳辐射
        4.2.2 生育期
        4.2.3 DEP1 基因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DEP1 基因型效应与太阳辐射和温度的相互作用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第五章 氮肥水平对DEP1 近等基因系品质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品质性状测定
        5.1.4 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测定
        5.1.5 水稻食味值的研究
        5.1.6 水稻RVA特性研究
        5.1.7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氮肥施用量下对DEP1 近等基因系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5.2.2 不同氮肥施用量下对DEP1 近等基因系ECQs的影响
        5.2.3 不同氮肥施用量下对DEP1 基因RVA特性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结论
        5.3.2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7)控制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PC1.2和qPC8.1的定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稻米蛋白质研究进展概述
        1.2.1 稻米蛋白质的组成及分布
        1.2.2 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变异
        1.2.3 稻米蛋白质含量和稻米品质的关系
        1.2.4 稻米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及其营养价值
        1.2.5 稻米贮藏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1.2.6 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因素
        1.2.7 稻米蛋白质含量遗传研究
        1.2.8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定位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主效QTL qPC1.2的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水稻材料
        2.1.2 定位群体的构建
        2.1.3 实验材料种植方式
        2.1.4 水稻蛋白质含量测定
        2.1.4.1 水稻糙米、精米和米粉的准备
        2.1.4.2 稻米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1.5 实验群体基因型分析
        2.1.5.1 水稻单株DNA提取
        2.1.5.2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2.1.5.3 分子标记的选取和设计
        2.1.5.4 QTL定位
        2.1.6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L402扩建系材料糙米蛋白质含量的考察
        2.2.2 qPC1.2的初步定位
        2.2.3 qPC1.2的精细定位
        2.2.4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预测与分析
        2.2.5 亲本表型的鉴定
第三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主效QTL qPC8.1的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稻材料
        3.1.2 水稻蛋白质含量测定
        3.1.3 DNA的提取和PCR分析
        3.1.4 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室前期研究
        3.2.2 qPC8.1的精细定位
        3.2.3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预测与分析
        3.2.4 亲本表型的鉴定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4.1 本研究主要结论
    4.2 讨论
        4.2.1 稻米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4.2.2 QTL定位结果比较
        4.2.3 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2.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2.5 水稻QTL在育种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文章中涉及到的定位标记信息
致谢

(8)环境和遗传因素对水稻RILs群体淀粉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籼粳稻研究进展
    1.2 淀粉合成机理
    1.3 淀粉测定方法
    1.4 遗传和环境对淀粉的影响
    1.5 淀粉基因研究进展
    1.6 抗性淀粉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主要试验设备与仪器
        2.3.2 水稻淀粉特性测定方法及数据分析
        2.3.3 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及数据分析
        2.3.4 籼型位点频率(Fi)的划分
        2.3.5 QTL数据分析
        2.3.6 淀粉合成基因型分析
        2.3.7 其他品质性状的测定
        2.3.8 食味品质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遗传因素对水稻淀粉特性的影响
        3.1.1 水稻淀粉特性的地区间差异
        3.1.2 生态环境对水稻淀粉特性的影响
    3.2 遗传因素对水稻淀粉特性的影响
        3.2.1 籼型位点频率(Fi)与水稻淀粉特性的关系
        3.2.2 淀粉特性的QTL分析
        3.2.3 淀粉合成相关酶的基因型分析
    3.3 水稻淀粉特性与其他品质性状及食味品质的关系
        3.3.1 水稻淀粉特性与稻米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
        3.3.2 水稻淀粉特性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3.4 籼型位点频率(Fi)与其他品质性状及食味品质的关系
        3.4.1 籼型位点频率(Fi)与稻米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
        3.4.2 水稻淀粉特性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环境因素对水稻淀粉特性的影响
        4.1.2 遗传因素对水稻淀粉特性的影响
        4.1.3 水稻淀粉特性及FI与其他品质性状及食味品质的关系
    4.2 结论
        4.2.1 环境因素对水稻淀粉特性的影响
        4.2.2 遗传因素对水稻淀粉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9)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品质产量性状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品质与籼粳稻品质性状差异
    1.2 水稻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1.2.1 外观品质QTL和相关基因研究
        1.2.2 蒸煮食味品质相关基因和QTL研究
        1.2.3 营养品质研究
    1.3 非遗传因素对水稻品质性状影响
        1.3.1 温度对水稻品质性状的影响
        1.3.2 田间管理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 本试验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品质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品质测定指标方法及标准
        2.1.4 生态环境测定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四个生态区环境和品质性状分析
        2.2.2 环境因素与水稻品质的关系
        2.2.3 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动态分析
        2.2.4 气象因子与品质性状的通径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品质与产量关系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品质测定指标方法及标准
        3.1.4 产量构成因素测量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生态区产量构成因素的方差分析
        3.2.2 不同生态区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3.2.3 不同生态区品质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籼型频率对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品质测定指标方法及标准
        4.1.3 产量构成因素测量方法
        4.1.4 RIL群体全基因组重测序
        4.1.5 亲本基因组组装
        4.1.6 籼粳特异SNP发掘及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亲本基因组组装
        4.2.2 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
        4.2.3 籼型频率与品质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4.3 讨论
第五章 产量和品质性状的QTL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品质测定指标方法及标准
        5.1.3 产量构成因素测量方法
        5.1.4 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
        5.1.5 CRISPR/Cas9 载体构建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遗传图谱构建
        5.2.2 15个农艺性状QTL分析结果
        5.2.3 精细定位
        5.2.4 候选基因功能分析
    5.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10)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及其与灌浆结实期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供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2 稻米品质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产量与品质的差异
    2.2 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品种主要生育期及灌浆结实期的温光差异
    2.3 不同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
    2.4 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蒸煮食味值的差异
    2.5 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差异
    2.6 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的差异
    2.7 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8 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热力学特性的差异
    2.9 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温光粒形与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相关性
    2.1 0 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食味值与温光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杂交稻品质的差异
    3.2 关于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品质差异的探讨
4 结论

四、籼粳交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动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气象和遗传因素对籼粳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支链淀粉和质构特性的影响[D]. 徐锡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2]长江中游粳稻生态适应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 涂德宝.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米食味品质影响的遗传初探[D]. 张文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2)
  • [4]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GPC-1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D]. 杨宜豪. 扬州大学, 2020(01)
  • [5]水稻籽粒蛋白质的积累与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的关系及光温条件的影响[D]. 蒋天昊. 扬州大学, 2021(08)
  • [6]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对水稻DEP1近等基因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王远征.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控制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PC1.2和qPC8.1的定位分析[D]. 刘艳楠. 扬州大学, 2019(02)
  • [8]环境和遗传因素对水稻RILs群体淀粉特性的影响[D]. 李鸣晓.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9]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品质产量性状影响机理[D]. 李秀坤.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10]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及其与灌浆结实期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J]. 徐栋,朱盈,周磊,韩超,郑雷鸣,张洪程,魏海燕,王珏,廖桉桦,蔡仕博. 作物学报, 2018(10)

标签:;  ;  ;  ;  ;  

籼粳杂交稻蛋白质含量遗传动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