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BA和GA_3促进三色堇再生的研究

6-BA和GA_3促进三色堇再生的研究

一、6-BA和GA_3促进三色堇再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春英[1](2019)在《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是兰科(Orchidaceae)竹叶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近年来,由于受生境破坏和人为采挖等因素影响,野生竹叶兰资源被破坏得极为严重,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现已被列入国家II级保护植物,目前,对于竹叶兰的保育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其花部结构和繁育系统、快繁技术、多倍体诱导试验,以期为竹叶兰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种质资源创新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竹叶兰人工种植栽培居群的开花物候观察,竹叶兰在试验地的盛花期在810月,单花花期3.42±0.83 d。通过离体培养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竹叶兰单花开放时间内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逐渐下降;在筛选出花粉萌发最适培养液的基础上,采用低温干燥法进行竹叶兰花粉贮藏试验表明其花粉活力随贮藏时间变长和贮藏温度升高而降低。繁育系统试验表明竹叶兰自交亲和,不存在自动自花授粉和无融合生殖,人工自花授粉、人工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89.47%和79.49%,自然条件下的结实率为18%。不同授粉方式产生的果实形态在授粉后30 d和60 d时有显着差异,种子形态则差异不显着。授粉后不同时期的种子生活力差异较大,TTC法与萌发法检测结果均以授粉后60 d的种子生活力最高,分别为94.20%和95.50%。2、竹叶兰种子无菌萌发及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0 g.L-1+活性炭1g.L-1+椰子乳100 mL.L-1+NAA 1.0 mg.L-1+6-BA 2.0 mg.L-1+花宝1号0.5 g.L-1,萌发率达83.79%;叶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g.L-1+蔗糖30.0 g.L-1+活性炭1 g.L-1+椰子乳50 mL.L-1+NAA(0.51.0)mg.L-1+6-BA(2.02.5)mg.L-1+花宝1号(11.5)g.L-1;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IBA 1mg.L-1+6-BA 3 mg.L-1+NAA 0.5 mg.L-1+100 g.L-1土豆泥,增殖率1.36;芽生根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IBA 0.2 mg.L-1+6-BA 2 mg.L-1+NAA(0.20.5)mg.L-1+100 g.L-1香蕉泥;炼苗移栽的最适培养基质为珍珠岩:泥炭土=1:1,成活率高达98%,移栽效果良好。3、竹叶兰不定芽诱导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不定芽诱导外植体表面消毒处理,茎尖以2%次氯酸钠浸泡1215 min为宜,上部茎段以10%次氯酸钠浸泡1215 min为宜。竹叶兰茎尖和上部茎段不定芽诱导和增殖的培养基配方以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2 g.L-1+NAA 0.5 mg.L-1+6-BA(1.52)mg.L-1+花宝1号(11.5)g.L-1为宜,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40.00%,增殖系数最大为6.00。4、竹叶兰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浸泡法以0.10%秋水仙素浸泡12 h的诱变率最高,为23.33%(n=60);混培法以秋水仙素浓度为0.05%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变率21.67%(n=60)。不同处理的植株死亡率呈现出随秋水仙素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增高的变化趋势。秋水仙素对植株继代培养有毒害作用,混培法比浸泡法毒害影响持续时间更长。竹叶兰多倍体变异植株与二倍体正常植株存在较明显的形态学、细胞学及染色体差异,具体表现为:多倍体植株的茎叶变粗大,较正常植株茎粗增大了46.20%,叶型指数降低了50.12%;叶片变厚,较正常植株增厚了47.83%;叶片气孔和保卫细胞增大,气孔密度降低,保卫细胞面积比正常植株增大了59.87%,气孔密度比正常植株降低了45.99%;染色体水平上,正常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2x=40,多倍体变异植株的染色体数目明显增多。

郝丽红[2](2017)在《新疆贝母属植物资源收集、评价及伊贝母花芽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贝母(Fritillaria L.)是百合科贝母属的多年生球根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新疆地区野生贝母资源的收集,记录了 7个重要野生种的生物学特性与采集地的地理参数,并分析了其园林应用价值;通过对国内外引进的18个贝母品种(种)进行引种栽培、适应性评价与离体快繁技术研究,筛选出6个适宜北京地区露地栽培的早花种类,建立了伊贝母(F.pallidiflora)等5个种的离体快繁体系;通过对隶属于三个亚属(聚花亚属、贝母亚属、多花亚属)的9个种的细胞学观察,确立了其染色体核型公式,构建了核型模式图,分析了其亲缘关系;通过对隶属于四个亚属(聚花亚属、单鳞亚属、贝母亚属、多花亚属)的16份贝母样本的形态学研究,记录了花粉粒的主要性状指标参数与花粉表面纹饰特征,为研究其系统进化、品种鉴定等提供了孢粉学依据;最后,以伊贝母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指标测定和RNA-seq技术,研究其花芽分化的内在机理,从转录组水平和microRNA水平解析基因的调控机制,为解析伊贝母花芽分化机理与花期调控技术的应用、种球生产等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野生贝母资源收集、引种栽培研究。对新疆塔城地区7个野生贝母的自然生境、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记录,初步分析了野生资源的园林应用价值;对国内外引进的18个贝母品种(种)进行了引种栽培与适应性评价,筛选出了6个适宜在北京地区推广应用的种类,分别为皇冠贝母’极点鲁特’、’极点露波拉’、’总理’;波斯贝母’阿德亚曼’、’象牙钟’及国内的伊贝母。(2)贝母的离体繁殖技术研究。建立了伊贝母等5个种的离体快繁体系,其中皖贝母愈伤组织的增殖系数最高可达3.15;浙贝母平均每个外植体最高可诱导产生11.3个小鳞茎;黄花贝母不定芽诱导增殖最高可达7.6个,增殖系数达1.81;伊贝母小鳞茎的诱导效率最高可达83.33%;波斯贝母的种子在MS+30 g/L蔗糖的培养基上就可萌发,比露地直接播种要早近两年的时间。(3)基于染色体核型与花粉粒超微结构分析的遗传学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3个亚属的9个贝母种进行了染色体核型观察,结果发现贝母多为二倍体,只有亚述贝母为三倍体,除伊贝母、托里贝母和大白花贝母的核型为2B型外,其余种质全为3B型。利用扫描电镜对4个亚属的16个贝母属植物的花粉形态观察后发现,花粉粒多为超长球形,两侧几乎对称,具有单沟萌发孔,沟长几达两极,极面观呈近圆形,赤道面观长椭圆形;表面多为网状纹饰;网艮明显大于或者略大于、近等于网脊的宽度;网脊由单行、双行或多行颗粒组成,宽度不一。对贝母属植物的花粉活力测定后发现,伊贝母的花粉活力最高;较为有利的萌发培养基为1 g/L的硼酸+150 g/L的蔗糖,适宜的贮藏条件为-20℃的干燥环境。综合细胞学的研究结果发现,同一亚属内的贝母种类具有相似的核型和花粉形态,其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花粉形态较为规则,网状纹饰明显的种类其花粉的活力或萌发率相对较高。(4)伊贝母花芽分化时期的确定。伊贝母花芽分化需在25/18℃,12h/d的条件下沙藏约80天完成,可划分为6个阶段:未分化期、苞叶原基分化期、花原基形成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和雌蕊原基分化期。在这一过程中,花芽内可溶性糖和蛋白的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花瓣原基分化期和雄蕊原基分化期达到最大值,淀粉含量则在雄蕊原基分化期降到最低值;各激素含量除GA含量变化不明显外,其余三种均在花瓣原基分化期处于一个低谷值,而其相对含量则呈现动态变化状态,无明显规律。于是通过RNA-seq技术对未分化期(F1)、花瓣原基分化期(F2)和分化完成期(F3)三个阶段进行了转录组和小RNA测序分析。(5)伊贝母花芽分化不同时期的转录组学分析。以表现良好的国产伊贝母为试验材料,构建了 3个发育阶段的转录组数据库,测序拼接后共得到74353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782 bp。其中有34288(46.12%)个Unigenes得到了注释,并且有1216个Unigenes注释到了 57个转录因子家族。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在三个比较组中共有3402个基因差异表达,并对其进行了 GO、KEGG-Pathway富集分析;而只在花瓣原基分化期差异表达的基因有2645个,重点分析了与糖代谢、植物激素、转录因子、组蛋白及甲基转移酶等相关基因,此外还筛选出了与花发育相关的FPA、AGL19、TFL1、ELF3、LUG、CO、SPLs、PHYC等基因,它们在花芽分化过程中显着差异表达,说明这些基因均参与了伊贝母花芽分化过程,但其具体的调控功能还有待进行下一步的试验验证。(6)伊贝母花芽分化进程中microRNA的表达分析。对microRNA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了 98个已知的miRNA,预测得到195个新的miRNA。对得到的285个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后得到2816个靶基因,预测到4288个靶基因位点。GO富集分析发现它们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催化活性、细胞部分、细胞等;KEGG富集分析发现它们主要富集在碳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内质网上的蛋白加工等代谢过程中。对差异表达microRNA进行分析后发现,只在花瓣原基分化期差异表达的已知microRNA和新microRNA分别有36个和61个,其中包括miR156、miR157、miR165、miR167、miR169和miR319,它们可能在伊贝母的花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具体功能还待后续的验证与分析。通过转录组和microRNA的贯穿分析,发现11个差异表达的microRNA靶向负调控着19个mRNA,这些基因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候选基因重点关注。综上所述,本研究为贝母属植物的园林应用、离体繁殖、系统进化、花发育分子机理的解析等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也为我国贝母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杨迪[3](2016)在《三色堇(Viola spp.)直接法导入外源基因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三色堇(Violaspp.)为一类再生顽拗型物种,无法通过基于再生体系的遗传转化手段对其进行分子研究或基因改良。本课题拟通过直接法导入与再生相关的外源基因AtWUS和CcBBM;分别尝试了质粒和农杆菌两种转化介质;花粉管通道法和种子浸泡法两种路径;三色堇和大花三色堇两个物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结果表明直接法导入外源基因有望用于三色堇的分子研究和遗传改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色堇’21号’卡那霉素抗性浓度筛选。6个浓度梯度的卡那霉素对三色堇’21号’野生型幼苗进行喷施筛选,随着卡那霉素浓度升高,黄化率升高存活率降低,350mg/L时存活率为12.5%,用作了筛选浓度。2.花粉管通道法不同处理对结实的影响。质粒作为介质时,三色堇’21号’结果量统计,有且只有转化方法之间有极显着差异;单果结种量统计,基因载体之间和转化方法之间差异极显着,各因素间交互作用达到显着或极显着;百粒重统计,基因载体、转化方法、质粒浓度三因素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大花三色堇结果量统计,自交系之间和转化方法之间差异极显着,自交系与基因载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显着,三者交互作用极显着;单果结种量统计,自交系之间差异显着,自交系和基因载体交互作用显着。农杆菌作为介质时,三色堇’21号’结果量统计,两个因素没有显着性差异;单果结种量统计,基因载体之间和转化方法之间差异极显着,两因素之间交互作用极显着;百粒重统计,基因载体之间差异极显着,转化方法之间差异显着。3.阳性苗鉴定及各直接转化法的影响因子分析。外源基因农杆菌种子浸泡法转化三色堇’21号’,6个处理组合,其中AtWUS、侵染时间1.0h阳性率达2.78%;AtWUS、侵染时间1.5h阳性率达7.41%。外源基因花粉管通道法转化三色堇’21号’,12个处理组合,其中AtWUS、切割柱头滴加法、质粒浓度200ng/uL阳性率达4.63%;AtWUS、切割柱头滴加法、质粒浓度400ng/uL阳性率达1.85%。外源基因质粒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大花三色堇,12个处理组合,其中’白15’、CcBBM、切割柱头滴加法阳性率为2.78%;’白15’、AtWUS、花粉粒携带法6h阳性率为3.70%;’白15’、AtWUS、切割柱头滴加法阳性率达4.63%。4.阳性植株表型观测及叶片再生诱导。阳性植株之间叶长弯曲程度和叶宽弯曲程度都有极显着差异。HH-7叶长弯曲程度最高达到0.390,L-20叶宽弯曲程度最高达到0.443。整株表型观测,HH-5有顶芽自剪现象;L-20植株相对小,但顶端优势非常明显;阳性植株中只有HH-11和HH-18开花,和CK比较花梗很短。8株阳性植株叶片诱导再生,诱导出愈率和CK之间差异显着,E-10最高达到66.67%。

张盛圣[4](2016)在《绿萝离体快繁与影响叶色变异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通过对绿叶、花叶绿萝进行组织培养,筛选不同外植体以及灭菌时间,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绿萝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诱导、继代增殖、气生根抑制、不定根诱导的影响,并解决在愈伤诱导和继代中的褐化问题,最终建立完整的绿萝组培快繁体系。此外,对绿叶绿萝和花叶绿萝组培中叶色变异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其变异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变异性状的分离与纯正品种的扩繁。主要的试验结果如下:1绿萝初代培养中,以茎段作为外植体,采用8min+10min分段式灭菌法效果较好。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TDZ2.0mg/L+2,4-D0.2mg/L。继代培养中,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3mg/L+TDZ0.2mg/L, 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2mg/L,添加0.2 mg/L的PP333可以提高增殖系数,在50ml固体培养基中加入15ml珍珠岩有效地抑制了继代增殖过程中气生根的生长。不定根诱导,以1/2MS+NAA0.2mg/L为培养基生根效果较好。2绿叶绿萝比花叶绿萝褐化率高,且茎段褐化率大于叶柄和叶片。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适当进行暗培养,添加2.0g/L活性炭或8.0g/L柠檬酸可以有效控制愈伤组织诱导阶段褐化。继代增殖阶段,继代次数越多,褐化越严重,在继代1~4次时添加1.0g/L的活性炭,继代4~8次时添加2.0g/L的活性炭,继代8次后添加3.0g/L的活性炭能有效降低继代中褐化的增加。3绿叶绿萝经过愈伤增殖的总变异率显着高于经基部不定芽增殖的总变异率,花叶品种两种增殖方式的总变异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继代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激素种类和浓度差异对绿萝叶色变异有显着影响,并且影响作用的大小是6-BA>NAA>IBA。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绿叶绿萝叶片变异率增加,花叶绿萝叶片变异率略有降低。随着繁殖次数的增加,变异率呈上升趋势,绿叶绿萝的组培繁殖比扦插繁殖的叶片变异率低。4将发生变异的植株剔除,进行绿叶、花叶绿萝分离提纯,结果表明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绿叶和花叶两个品种的总变异率都呈现下降趋势,且在继代第6代之后,可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较低的变异率。

张云峰[5](2014)在《外源激素对碗莲开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碗莲(Nelumbo nucifera)是由花莲进化而来的微型品种。本试验选取碗莲品种’红霞’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外施激素(IAA、GA3、6-BA)对碗莲生长开花及其开花过程中SOD、POD、PPO、CAT、MDA等生理活动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确定了能够使碗莲增叶,增高,丰花,延长花期,提高其观赏价值的激素种类和浓度,为碗莲的花期调控、周年生产、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通过本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生长发育:100mg/L 6-BA处理能增加碗莲的叶片数量、叶面积和株高,其他处理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50mg/L IAA处理则对碗莲的促花作用最好,50mg/LGA3处理和150mg/L 6-BA处理次之,主要表现为增加碗莲开花数量和促使碗莲提前开花,150mg/LGA3处理则能够延缓碗莲落花期。2.各激素处理下,随着激素浓度的升高SOD活性逐渐升高,且峰值出现时间提前;PPO随激素浓度的升高活性降低,低于对照(CK),但峰值出现时间提前;各处理POD活性变幅较小,均在处理40d后高于对照CK),150mg/LIAA、50mg/LGA3和50mg/L6-BA处理最为明显50mg/L IAA和50mg/L 6-BA处理的CAT活性低于对照(CK),变化趋势比较平缓,其他处理CAT活性与对照(CK)差别不大,在对照(CK)上下浮动;150mg/LIAA处理MDA在处理20d时含量高于对照(CK),其他处理MDA含量均低于对照(CK),含量峰值出现时间比对照(CK)晚。3.各激素处理改变了碗莲叶片中内源激素的变化。IAA处理下,Zr含量在对照(CK)上下浮动,峰值出现时间推迟,50mg/L IAA处理的IAA含量变幅不大,在对照(CK)上下浮动,G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CK),峰值出现时间提前,100mg/L IAA处理的IAA和GA含量反而下降,低于对照(CK),150mg/L IAA处理的IAA和GA含量在处理前60d低于对照(CK),然后迅速增加,在处理80d时达到峰值,显着高于对照(CK);赤霉素(GA3)处理下,各处理的IAA含量低于对照(CK),随着赤霉素(GA)浓度的升高,Zr含量降低,50mg/LGA3处理的GA和Zr含量显着高于对照(CK),GA含量在处理40d时降到低谷,100mg/L和150mg/LGA3处理的GA变化趋势比较平缓,含量在处理60d时高于对照(CK);细胞分裂素(6-BA)处理下,随着细胞分裂素(6-BA)浓度的升高,Zr含量降低,峰值出现时间推迟,50mg/L6-BA处理的IA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CK),分别在处理40d、80d时呈现双峰趋势,100mg/L和150mg/L 6-BA处理与100mg/L和150mg/L IAA处理的IA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50mg/L和100mg/L 6-BA处理的GA含量高于对照(CK),峰值出现时间提前,150mg/L6-BA处理的GA含量低于对照(CK)。

王沛琦[6](2014)在《白杨杂种三倍体离体快繁与六倍体诱导》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白杨杂种三倍体‘北林雄株1号’以及‘北林雄株2号’新品种为材料,在建立茎段以及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开展施加秋水仙碱处理诱导‘北林雄株1号’、‘北林雄株2号’离体叶片细胞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为创造白杨六倍体新种质奠定基础。有关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白杨杂种三倍体‘北林雄株1号’以及‘北林雄株2号’无菌体系。研究表明:以一年生根萌苗的半木质化嫩枝为外植体,启动培养最佳的消毒处理方法为20%的84消毒液处理20min,此时‘北林雄株1号’和‘北林雄株2号’外植体萌芽率均最高,分别为80.0%、76.7%。2.建立了白杨杂种三倍体‘北林雄株1号’以及‘北林雄株2号’茎段再生体系。研究表明‘北林雄株1号’、‘北林雄株2号’茎段增殖及生根培养条件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北林雄1号’茎段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0.3mg/L6-BA+0.05mg/L NAA,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0.6mg/L IBA;‘北林雄株2号’茎段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0.4mg/L6-BA+0.05mg/L NAA,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0.5mg/L IBA。茎段再生体系的建立对于‘北林雄株1号’和‘北林雄株2号’新品种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3.建立了白杨杂种三倍体‘北林雄株1号’以及‘北林雄株2号’叶片不定芽诱导再生技术体系,为后续的叶片离体染色体加倍打下基础。外源激素6-BA以及TDZ对‘北林雄株1号’叶片不定芽诱导率以及发生系数的影响显着,NAA对叶片不定芽诱导率影响不显着,对发生系数的影响极显着,筛选出‘北林雄株1号’叶片不定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0.2mg/L6-BA+0.1mg/L NAA+0.005mg/L TDZ,叶片分化率可达79.2%;外源激素6-BA、NAA以及ZT对‘北林雄株2号’叶片不定芽诱导率和发生系数的影响均达到了显着水平,筛选出‘北林雄株2号’叶片不定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1.0mg/L6-BA+0.05mg/L NAA+1.2mg/L ZT,叶片分化率可达86.7%。4.采用秋水仙碱溶液浸泡法对‘北林雄株1号’以及‘北林雄株2号’离体叶片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成功的获得了六倍体植株。以‘北林雄株1号’为材料的六倍体诱导最佳处理组合为预培养3d的叶片在100mg/L秋水仙碱液体培养基中处理96h,最高六倍体植株诱导率为3.57%,共获得7株六倍体;以‘北林雄株2号’为材料的六倍体诱导最佳处理组合为预培养2d的叶片在100mg/L秋水仙碱液体培养基中处理96h,最高六倍体植株诱导率为1.83%,共获得4株六倍体。

王晓磊,徐永清,王莹,胡宝忠[7](2014)在《三色堇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运用石蜡切片法对三色堇(Viola tricolor L.)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色堇成熟的花药有4个小孢子囊,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共67层,从外至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发育类型为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呈四面体型排列。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或3-细胞型,在一个横切面上最多具有5个萌发孔。

陈玥如[8](2013)在《冷响应基因CBF1对矮牵牛和三色堇的遗传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不仅严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植物的地域分布及产量。植物受到低温胁迫后,细胞膜感知低温环境信号,通过信号转导激活以CBF信号途径为主,兼与其他途径交叠所构成的信号网络,继而调控下游相应功能蛋白的表达,赋予植物低温抗性。然而,CBF途径会导致植物生长延滞及赤霉素合成下降,因此,为了尽量减少CBF途径的激活对植物产生的不利影响,其精确调节显得十分重要。而RD29A启动子含有DRE和ABRE控制元件,受干旱、低温和高盐诱导表达,是理想的逆境诱导性启动子。因此,本实验中选择诱导型启动子RD29A来诱导CBF1的表达,以获得抗逆性强的花卉新品系,扩大其种植范围,延长开花时间,增加经济效益。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矮牵牛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选择矮牵牛叶片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不定芽和不定根的诱导,成功建立了矮牵牛的再生体系。其中,矮牵牛叶片的最佳再生培养基为:MS+0.5mg/L6-BA,再生率为7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再生率为100%;2.三色堇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选择三色堇顶芽和叶柄为外植体,成功构建了三色堇的再生体系。其中,通过植物激素的最佳配比,确定三色堇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1/2MS+0.2mg/L NAA+1.5mg/L2,4-D+3mg/L GA3,愈伤诱导率为88.6%;三色堇最佳分化培养基:MS+2.0mg/L6-BA+0.5mg/L NAA;并成功诱导出三色堇胚状体结构,从而大大缩短了三色堇离体再生培养的时间;由于诱导出了三色堇胚状体的结构,从而确定了三色堇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3.确定了遗传转化时Kan筛选浓度和Cef抑制LBA4404生长的最低浓度。其中矮牵牛叶片愈伤诱导的最佳Kan筛选浓度为25m/L;不定芽生根的最佳Kan筛选浓度为5m/L。而Cef抑制农杆菌LBA4404生长的最低浓度为200m/L,从而可将Kan和Cef对植物再生的不利影响减到最小;4.经过叶片不定芽分化时的Kan筛选和诱导不定根时的Kan筛选,初步获得了5株pBI121-RD29A. L-DREB1B转基因矮牵牛幼苗和2株pBI121-RD29A-L-DREB1B三色堇转基因幼苗。用CTAB法提取每株的DNA进行PCR验证,鉴定出3株矮牵牛pB1121-RD29A.L-DREB1B转化植株。5.经过观察转基因系和野生型的矮牵牛,发现转基因系相对野生型而言叶大而稀疏,花期延迟,并进行了初步冷处理实验:(1)将经过冷驯化处理的转基因苗L4与野生型对照于-60C处理12h,然后24-26℃C恢复3天,发现野生型死亡而对照存活;(2)将未经冷驯化处理的转基因苗L4与野生型对照同时放入0℃C处理48h;24-26℃C恢复6天;结果野生型与转基因苗均死亡;(3)对转基因矮牵牛与野生型进行干旱处理20天,野生型死亡而转基因系存活,对其进行RT-PCR鉴定,证实是由于RD29A基因的表达赋予了转基因系一定的抗性。综合以上结果,转CBF1基因后矮牵牛的表型及其抗逆性都发生了改变,CBF1基因的表达增强了其抗冻性,同时RD29A基因的表达也赋予了植株一定的抗旱性。

赵阳[9](2012)在《丛生福禄考多倍体诱导及鉴定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丛生福禄考(Phlox subulata L.)为匍匐性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茎丛生密集成垫状,因其花色丰富、花期长,常作为低矮地被植物被大面积种植于平地或小坡地,可垂悬栽植,也可作切花配材,在园林绿化和植物造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利用的园林绿化好材料。以丛生福禄考‘多摩流’(Tamaryuu)、‘粉红’(Pink)为材料,通过本试验研究,得到了丛生福禄考外植体消毒、诱导、增殖及生根的方法与最适宜的培养基,建立了丛生福禄考离体再生体系。采用秋水仙素培养基加倍处理法,研究了秋水仙素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2个丛生福禄考品种的诱导效果。对处理后的植株进行了形态指标观测和染色体计数法鉴定,成功诱导获得了丛生福禄考四倍体材料,并进一步比较了四倍体与二倍体的差异,同时通过室内组培和室外移栽对四倍体材料进行扩繁保存。试验结果如下:1、培养基中的外源激素成分与配比是影响丛生福禄考外植体分化再生的重要因素。MS+6-BA1.0mg/L+IBA0.05mg/L+GA31.0mg/L为适合丛生福禄考的外植体分化培养基;MS+6-BA0.5mg/L+IBA0.5mg/L为适合的增殖培养基;1/2MS+IBA0.5mg/L为适合的生根培养基。2、通过对处理后再生株系的染色体倍性鉴定,发现秋水仙素浓度为50mg/L的条件下在培养基中处理10d时加倍效果最好,‘多摩流’加倍成功率为83.3%,‘粉红’加倍成功率为86.7%。①丛生福禄考‘多摩流’处理10d的植株共93株,其中有60株证实被加倍,加倍成功率为64.5%;处理20d的有74株,其中有39株证实被加倍,加倍成功率为52.7%;处理30d的有62株,其中有31株证实被加倍,加倍成功率为50.0%。丛生福禄考‘粉红’取处理10d的植株共91株,其中有62株证实被加倍,加倍成功率为68.1%;处理20d的植株有69株,其中有46株证实被加倍,加倍成功率为66.7%;处理30d的植株有59株,其中有32株证实被加倍,加倍成功率为54.2%。由此可见,处理时间为10d时加倍效果最好。②当秋水仙素处理时间不变时,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增加,加倍的成功率降低,当秋水仙素浓度为50mg/L时加倍率为组内最高。这说明,处理时间短、浓度低时成活率和加倍率高;处理时间长、浓度高时,成活率和加倍率低。秋水仙素浓度为50mg/L的条件下在培养基中处理10d时加倍效果最好。不同试材加倍成功率也有所不同,‘多摩流’229株中有130株被加倍,平均加倍率为56.8%;‘粉红’219株中有140株被加倍,平均加倍率为64.0%。可见‘粉红’多倍体诱导的成功率较高一些。

刘娟[10](2012)在《四个月季品种体细胞胚诱导及遗传转化的研究》文中指出月季(Rosa hybrida)是蔷薇科蔷薇属的半常绿木本植物,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久、最受人们钟爱的观赏花卉之一,因其花色艳丽、香味浓郁,被誉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切花月季同时又是世界重要切花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本试验对四个现代月季切花品种的快速繁殖体系进行了建立,并以未展开复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及再生体系。同时利用体细胞胚再生体系进行了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月季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以现代月季品种‘卡罗拉’为试材,对其组培过程中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和炼苗移栽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消毒时去掉叶柄降低了污染率,且腋芽萌发良好;增殖培养基以MS+1.0mg/L6-BA+0.05mg/L NAA+30g/L蔗糖+6.5g/L卡拉胶的效果最好,长势健壮,不定芽增殖系数达到3.41;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是1/2MS+0.05mg/L NAA+30g/L蔗糖+6.5g/L卡拉胶,平均根长在2.52cm,根系发达,根的生长状态最佳。在移栽试验中,经过6天炼苗处理,成活率达到94.44%。2.月季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及再生体系的建立以四个现代月季切花品种‘卡罗拉’、‘黑魔术’、‘假日公主’、‘莫尼卡’的未展开复叶片为外植体,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对体细胞胚诱导及再生等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外植体类型、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组合、培养条件对体细胞胚诱导和植株再生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四个月季品种的组培苗未展开复叶片和露地中的未展开复叶片都没有通过直接发生途径得到体细胞胚。以组培苗的未展开复叶片为外植体通过间接发生途径,只有‘卡罗拉’有体细胞胚发生,其他三个月季品种均没有得到体细胞胚。‘卡罗拉’体细胞胚的诱导率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存在显着差异,在MS+2.0mg/L ZT+0.1mg/L NAA+30g/L葡萄糖+2.5g/L植物凝胶的培养基上诱导率最高,达到13.33%。‘卡罗拉’体细胞胚在MS+1.5mg/L ZT+0.2mg/L NAA+0.1mg/L GA3+60g/L葡萄糖+2.5g/L植物凝胶的培养基上生长旺盛,光泽度好,增殖系数为4.02,体细胞胚组织比例达到90%以上,有次生胚长出,增殖效果最好。‘卡罗拉’体细胞胚在MS+1.0mg/L6-BA+0.01mg/L IBA+30g/L葡萄糖+2.5g/L植物凝胶的培养基上体细胞胚萌发率最高,达到43.33%,单位体细胞胚成苗数是1.31。此外,‘卡罗拉’组培苗在生根试验中,光照条件培养于1/2MS+1.0mg/L NAA+30g/L蔗糖+6.5g/L卡拉胶的培养基上,8周之后发现在根轴部位通过直接发生途径长出子叶状体细胞胚。然后置于体细胞胚增殖培养基:MS+1.5mg/L ZT+0.2mg/L NAA+0.1mg/L GA3+60g/L葡萄糖+2.5g/L植物凝胶培养,增殖效果显着。3.以体细胞胚为转化受体的月季遗传转化的研究以‘卡罗拉’体细胞胚作为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转化受体,利用上述优化了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通过对共培养后GUS基因瞬间表达率的分析,对其遗传转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侵染40min,共培养3d,80mg/L Km和300mg/LCef的条件下,GUS瞬间表达率极低。在萌发培养基MS+1.0mg/L6-BA+0.01mg/LIBA+30g/L葡萄糖+2.5g/L植物凝胶+300mg/L Cef+80mg/L Km上体细胞胚生长状态极差,变褐死亡,未得到再生的植株。

二、6-BA和GA_3促进三色堇再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BA和GA_3促进三色堇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兰科植物繁育系统研究概况
    1.2 兰科植物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1.2.3 外源激素与添加物的调节
    1.3 兰科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4 多倍体植株鉴定方法
        1.4.1 形态学鉴定法
        1.4.2 染色体计数鉴定
        1.4.3 细胞学鉴定法
        1.4.4 分子水平鉴定法
        1.4.5 生理指标鉴定法
    1.5 竹叶兰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竹叶兰花部结构与繁育系统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花期与花部形态观测
        2.1.4 花粉萌发与贮藏
        2.1.5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2.1.6 繁育系统研究
        2.1.7 果实和种子形态特征观测
        2.1.8 种子活力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地竹叶兰开花物候和花部形态特征
        2.2.2 花粉萌发与贮藏
        2.2.3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结果
        2.2.4 繁育系统研究
        2.2.5 不同授粉方式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差异
        2.2.6 不同时期的种子生活力差异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第三章 竹叶兰种子无菌萌发与植株再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原球茎膨大的影响
        3.2.3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叶芽分化的影响
        3.2.4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芽增殖的影响
        3.2.5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芽生根的影响
        3.2.6 炼苗移栽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竹叶兰不定芽诱导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消毒方式筛选
        4.2.2 培养基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2.3 培养基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竹叶兰多倍体诱导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浸泡法
        5.1.3 混培法
        5.1.4 多倍体植株的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秋水仙素对原球茎初代培养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继代培养及诱变率的影响
        5.2.3 竹叶兰多倍体初步鉴定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新疆贝母属植物资源收集、评价及伊贝母花芽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贝母属植物研究进展
        1.1.1 贝母属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概况
        1.1.2 贝母的繁殖方法
        1.1.2.1 鳞片扦插
        1.1.2.2 离体培养
        1.1.3 贝母的生长环境及引种栽培
        1.1.4 贝母属植物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1.1.4.1 染色体核型研究
        1.1.4.2 花粉活力与形态学研究
        1.1.5 贝母属植物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1.2 高等植物成花调控的研究进展
    1.3 高等植物花芽分化的研究进展
        1.3.1 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1.3.2 花芽分化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研究
        1.3.3 激素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1.3.4 花芽分化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4 RNA-SEQ技术在植物花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4.1 RNA-seq技术的概况
        1.4.2 RNA-seq技术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1 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新疆贝母属植物的资源收集及引种栽培
    2.1 新疆贝母属植物的资源收集
        2.1.1 采集地概况
        2.1.2 采集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3.1 新疆贝母属植物种类与地理分布
        2.1.3.2 新疆野生贝母种类的园林应用价值分析
        2.1.4 讨论
    2.2 北京地区贝母属植物的引种栽培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引种材料
        2.2.1.2 引种地概况及栽培措施
        2.2.1.3 试验方法
        2.2.1.3 数据分析
        2.2.2 结果与分析
        2.2.2.1 物候期观察结果
        2.2.2.2 生长指标及茎叶形态观测
        2.2.2.3 花部形态特征观测
        2.2.2.4 相关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2.2.2.5 伊贝母等中国5个野生种连续3年的观察结果
        2.2.2.6 国外引进贝母品种的观察结果
        2.2.3 讨论
    2.3 小结
3. 贝母属植物的离体快繁体系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皖贝母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增殖培养
        3.2.2 浙贝母小鳞茎的诱导培养
        3.2.3 黄花贝母不定芽的诱导及增殖培养
        3.2.4 伊贝母不定芽或小鳞茎的诱导培养
        3.2.5 波斯贝母种子的组织培养
    3.3 讨论
    3.4 小结
4. 贝母属植物染色体核型与花粉粒超微结构研究
    4.1 染色体核型研究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1 试验材料
        4.1.1.2 试验方法
        4.1.1.3 数据处理
        4.1.2 结果与分析
        4.1.2.1 聚花亚属内贝母种类的核型分析
        4.1.2.2 多花亚属内贝母种类的核型分析
        4.1.2.3 贝母亚属内贝母种类的核型分析
        4.1.2.4 贝母属植物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
        4.1.3 讨论
    4.2 花粉粒超微结构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4.2.1.2 样品制备及观测
        4.2.1.3 数据采集及分析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贝母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分析
        4.2.2.2 不同种间花粉形态比较
        4.2.2.3 不同亚属间的贝母花粉形态比较
        4.2.2.4 花粉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
        4.2.3 讨论
    4.3 花粉活力及萌发率的测定
        4.3.1 材料与方法
        4.3.1.1 花粉采集与处理
        4.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3.1.3 数据处理
        4.3.2 结果与分析
        4.3.2.1 不同测定方法对贝母花粉活力的影响
        4.3.2.2 不同蔗糖质量浓度对贝母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4.3.2.3 不同贮藏温度对贝母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4.3.3 讨论
    4.4 小结
5. 伊贝母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花芽分化的形态学观察
        5.2.2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含量变化与分析
        5.2.3 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5.2.4 内源激素相对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伊贝母花芽分化比较转录组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2.1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6.1.2.2 cDNA文库的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6.1.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录组测序RNA样本的质量检测与分析
        6.2.2 数据输出质量控制与Unigene的组装结果分析
        6.2.3 Unigene的基本注释结果与分析
        6.2.3.1 Unigene的GO功能注释
        6.2.3.2 Unigene的KOG功能分类
        6.2.3.3 Unigene的KEGG分类
        6.2.4 Unigene的高级注释
        6.2.4.1 Unigene的编码蛋白框(CDS)预测
        6.2.4.2 SSR分析
        6.2.4.3 TF转录因子分析
        6.2.5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2.5.1 各样品基因统计结果及重复性检验
        6.2.5.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5.3 花瓣原基分化期特异性表达差异基因分析
        6.2.5.4 伊贝母花芽分化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6.3 讨论
        6.3.1 转录组测序样品的筛选
        6.3.2 伊贝母花芽分化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6.3.3 伊贝母花芽分化与物质能量代谢
        6.3.4 伊贝母花芽分化与内源激素
        6.3.5 伊贝母花芽分化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基因
        6.3.6 伊贝母花芽分化过程中的转录因子
        6.3.7 伊贝母花芽分化的调控途径
    6.4 小结
7. 伊贝母花芽分化MICRORNA的测序与表达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2.1 microRNA的高通量测序及分析流程
        7.1.2.2 RNA质量检测方法
        7.1.2.3 数据信息分析方法
        7.1.2.4 已知microRNA的鉴定及新microRNA的预测
        7.1.2.5 tag的分类注释
        7.1.2.6 microRNA靶基因预测及富集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伊贝母小RNA测序样本总RNA的质量检测与分析
        7.2.2 伊贝母小RNA高通量测序基本数据的获得
        7.2.3 伊贝母小RNA的长度分布及种类统计
        7.2.4 三个样本中已知microRNA的鉴定与分析
        7.2.5 新microRNA的预测及表达分析
        7.2.6 差异表达microRNA的分析
        7.2.7 microRNA的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富集分析
        7.2.7.1 靶基因预测
        7.2.7.2 GO富集分析
        7.2.7.3 KEGG-Pathway富集分析
        7.2.8 microRNA和转录组中mRNA的贯穿分析
    7.3 讨论
        7.3.1 高通量测序对miRNA的鉴定及差异表达miRNA筛选的有效性
        7.3.2 伊贝母microRNA的发现和鉴定
        7.3.3 可能参与伊贝母花芽分化过程的microRNA分析
    7.4 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三色堇(Viola spp.)直接法导入外源基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三色堇再生研究进展
    1.2 再生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2.1 WUS基因研究进展
        1.2.2 BBM基因研究进展
    1.3 直接法导入外源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转基因植株筛选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
        2.1.2 载体
        2.1.3 菌株
        2.1.4 试剂
    2.2 方法
        2.2.1 AtWUS基因的克隆与载体构建
        2.2.1.1 拟南芥总RNA的提取
        2.2.1.2 AtWUS引物设计与克隆
        2.2.1.3 AtWUS表达载体的构建
        2.2.2 大肠杆菌和农杆菌的转化
        2.2.3 三色堇幼苗对卡那霉素抗性浓度的筛选
        2.2.4 外源基因种子浸泡法转化三色堇
        2.2.4.1 试验设计
        2.2.4.2 质粒介导的种子浸泡法
        2.2.4.3 农杆菌介导的种子浸泡法
        2.2.5 外源基因花粉管通道法转化三色堇
        2.2.5.1 试验设计
        2.2.5.2 转化介质处理
        2.2.5.3 质粒介导的花粉管通道法
        2.2.5.4 农杆菌介导的花粉管通道法
        2.2.6 转基因三色堇抗性苗筛选和阳性苗鉴定
        2.2.7 转基因三色堇阳性株系表型观测
        2.2.8 转基因三色堇阳性植株诱导再生
        2.2.8.1 外植体的获得
        2.2.8.2 培养基
3 结果与分析
    3.1 AtWUS克隆及超量表达载体构建
    3.2 卡那霉素抗性浓度的筛选
    3.3 种子浸泡法转化三色堇的阳性苗鉴定
    3.4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三色堇的结果分析
        3.4.1 花粉管通道法处理植株结实情况分析
        3.4.2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三色堇阳性苗鉴定
    3.5 转基因三色堇阳性植株的表型观测
    3.6 转基因三色堇阳性植株的愈伤诱导
4 讨论
    4.1 三色堇幼苗对卡那霉素浓度的抗性
    4.2 花粉管直接导入法各因素对留种的影响
    4.3 直接转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4.4 三色堇转基因阳性苗表型鉴定及观测的讨论
    4.5 三色堇转AtWUS基因阳性苗诱导再生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绿萝离体快繁与影响叶色变异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背景意义
        1.1.1 绿萝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历史
        1.1.2 绿萝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绿萝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关于外植体与诱导愈伤组织的相关研究
        1.2.2 影响诱导愈伤组织的因素
        1.2.3 不定芽分化及增殖培养
        1.2.4 不定芽的增殖及生根培养
        1.2.5 气生根抑制
        1.2.6 炼苗移栽
    1.3 植物组织培养褐化问题研究进展
        1.3.1 组培中引起褐化的原因
        1.3.2 影响褐化因素的研究
        1.3.3 褐化抑制研究
    1.4 花叶绿萝组织培养及其遗传变异研究
        1.4.1 关于花叶绿萝组织培养的研究
        1.4.2 关于绿叶绿萝与花叶绿萝的遗传机理研究
        1.4.3 组织培养中影响叶色变异的因素研究
    1.5 研究内容
        1.5.1 本试验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绿萝组培快繁体系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外植体材料
        2.1.2 主要试验药品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初代培养
        2.2.2 继代培养及生根
        2.2.3 绿萝离体快繁过程中的褐化控制
    2.3 培养条件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初代培养
        2.5.2 继代培养及生根
        2.5.3 绿萝离体快繁过程中的褐化控制
    2.6 小结
        2.6.1 初代培养
        2.6.2 继代培养及生根
        2.6.3 绿萝离体快繁过程中褐化控制
第三章 绿萝叶色变异影响因子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1 绿萝叶色变异影响因素
        3.2.2 绿叶及花叶品种绿萝继代过程中的叶色变异性状分离及控制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绿萝叶色变异的影响因素
        3.4.2 绿叶及花叶品种绿萝继代过程中的性状分离及变异控制
    3.5 小结
        3.5.1 绿萝叶色变异的影响因素
        3.5.2 绿叶及花叶品种绿萝叶色变异性状分离及控制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2.1 绿萝离体快繁
        4.2.2 绿萝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阶段褐化控制
        4.2.3 绿萝继代过程中影响叶色变异因素及分离提纯
参考文献
附录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5)外源激素对碗莲开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高等植物成花机理研究进展
        1.1.1 碳水化合物诱导
        1.1.2 春化作用途径
        1.1.3 光周期诱导
        1.1.4 植物激素调控
    1.2 荷花研究概况
        1.2.1 荷花的新品种选育
        1.2.2 荷花的品种分类
        1.2.3 荷花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2.4 荷花种质资源保护
    1.3 植物激素研究进展
        1.3.1 植物激素与成花诱导的关系
        1.3.2 植物激素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1.3.3 植物激素与打破休眠的关系
        1.3.4 植物激素与抗逆性的关系
        1.3.5 植物激素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指标测定
        3.3.1 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3.3.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3.3.2.1 酶活性的测定
        3.3.2.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3.3.2.3 叶片内源激素的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外源激素对碗莲开花过程中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4.1.1 对碗莲叶片生长的影响
        4.1.2 对碗莲开花总数与开花日期的影响
    4.2 外源激素对碗莲开花过程中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4.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
        4.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规律
        4.2.3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规律
        4.2.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规律
    4.3 外源激素对碗莲开花过程中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4.4 外源激素对碗莲开花过程中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4.1 IAA含量的变化规律
        4.4.2 GA含量的变化规律
        4.4.3 Zr含量的变化规律
5 讨论
    5.1 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对碗莲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5.2 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对碗莲叶片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5.3 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与碗莲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
6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6)白杨杂种三倍体离体快繁与六倍体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杨树组织培养与多倍体研究进展
    1.1 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国外杨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1.2 国内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 杨树多倍体研究进展
        1.2.1 杨树多倍体的优势
        1.2.2 杨树多倍体的获得途径
        1.2.3 倍性的检测
    1.3 杨树多倍体育种的问题与展望
2. ‘北林雄株1号’和‘北林雄株2号’茎段再生体系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消毒方式对外植体的影响
        2.2.2 增殖继代培养基
        2.2.3 无菌苗的生根条件
        2.2.4 无菌苗的移栽
    2.3 结论与讨论
3. ‘北林雄株1号’和‘北林雄株2号’叶片再生体系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杨杂种三倍体叶片再生预实验
        3.2.2 筛选适合白杨杂种三倍体叶片再生的培养基
        3.2.3 叶片不定芽的茎生长
    3.3 讨论
4. 白杨杂种三倍体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秋水仙碱处理‘北林雄株1号’无菌苗叶片诱导多倍体
        4.2.2 秋水仙碱处理‘北林雄株2号’无菌苗叶片诱导同源多倍体
        4.2.3 ‘北林雄株1号’、‘北林雄株2号’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4.2.4 白杨杂种六倍体再生植株的形态特征
    4.3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三色堇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药壁的发育
    2.2 小孢子的发生
    2.3 雄配子体的发育
    2.4 花粉粒的形态结构
    2.5 小孢子及雄配子体发育与绒毡层细胞发育的关系
3 讨论与结论

(8)冷响应基因CBF1对矮牵牛和三色堇的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抗冻基因工程的研究
        1.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2 低温胁迫中的信号调节
        1.1.3 植物激素在低温胁迫下的作用
    1.2 RD29A的研究现状
        1.2.1 RD29A的发现及其基因结构
        1.2.2 RD29A的表达与调控
    1.3 CBFs的研究进展
        1.3.1 CBF转录因子
        1.3.2 CBF的表达
    1.4 观赏性花卉的研究现状
        1.4.1 矮牵牛的生物学性状
        1.4.2 三色堇的生物性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矮牵牛再生体系的构建及其遗传转化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矮牵牛无菌苗的获取
        2.2.2 不同激素浓度对矮牵牛生根率的影响
        2.2.3 转化方法和转化条件的优化
        2.2.4 转基因矮牵牛的分子鉴定
        2.2.5 转基因矮牵牛的冷处理
        2.2.6 转基因矮牵牛的抗旱处理和RT-PCR鉴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矮牵牛生根诱导培养基的优化
        2.3.2 最适Kan筛选浓度的确定
        2.3.3 转基因矮牵牛的分子鉴定
        2.3.4 转基因矮牵牛的表型
        2.3.5 转基因矮牵牛的抗冻性
        2.3.6 转基因牵牛的干旱处理
第三章 三色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三色堇无菌外植体的获得
        3.2.2 三色堇再生体系的建立
        3.2.3 三色堇的遗传转化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三色堇春化时间的确定
        3.3.2 不同激素浓度对三色堇愈伤的影响
        3.3.3 转基因三色堇的表型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彩色图版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丛生福禄考多倍体诱导及鉴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丛生福禄考的简介
    1.2 丛生福禄考的应用
        1.2.1 丛生福禄考在日本的应用
        1.2.2 丛生福禄考在国内的应用
    1.3 园艺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情况
        1.3.1 国内外花卉化学诱变多倍体育种研究及应用概况
        1.3.2 多倍体育种在园艺生产上的应用
        1.3.3 多倍体植物特征
        1.3.4 多倍体的诱变方法
    1.4 秋水仙素在多倍体育种中的应用
    1.5 离体诱导多倍体方法
    1.6 多倍体的鉴定
        1.6.1 形态学鉴定法
        1.6.2 细胞学鉴定法
        1.6.3 染色体计数法
        1.6.4 生理生化鉴定
        1.6.5 分子鉴定法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与试剂
    2.2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
        2.2.1 丛生福禄考的离体快繁
        2.2.2 丛生福禄考多倍体的诱导
        2.2.3 丛生福禄考多倍体的鉴定
        2.2.4 组培苗的炼苗和移栽
        2.2.5 丛生福禄考四倍体与二倍体植株性状比较
        2.2.6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激素配比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3.2 不同激素配比对继代增殖培养的影响
    3.3 不同激素配比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3.4 秋水仙素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材料的影响
        3.4.1 秋水仙素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成活率的影响
        3.4.2 秋水仙素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加倍率的影响
    3.5 炼苗与移栽
    3.6 丛生福禄考多倍体的鉴定
        3.6.1 染色体鉴定结果
        3.6.2 丛生福禄考四倍体与二倍体的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6-BA 与 IBA 的配合使用
        4.2.2 丛生福禄考多倍体诱导
        4.2.3 鉴定方法的选择
        4.2.4 丛生福禄考加倍的方法
        4.2.5 多倍体植株的特征
        4.2.6 倍性育种中的倍性限度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四个月季品种体细胞胚诱导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月季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
        2.1 月季器官发生途径的植株再生
        2.1.1 器官直接再生途径
        2.1.2 器官间接再生途径
        2.2 月季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的植株再生
        2.2.1 体细胞胚发生的方式和特点
        2.2.2 影响体细胞胚发生的因素
        2.2.3 影响体细胞胚增殖的因素
        2.2.4 影响体细胞胚萌发成苗的因素
    3 月季遗传转化的研究概述
        3.1 转化受体材料的选择
        3.2 转化条件的优化
        3.3 外源基因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月季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表面消毒及初代培养
        1.2.2 增殖继代培养
        1.2.3 生根培养
        1.2.4 炼苗移栽
        1.3 培养条件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外植体处理方式对‘卡罗拉’腋芽萌发的影响
        2.2 6-BA和NAA不同浓度组合处理对‘卡罗拉’增殖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NAA处理对‘卡罗拉’生根的影响
        2.4 不同炼苗时间处理对‘卡罗拉’成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月季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再生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培养条件和基本培养基
        1.3 试验方法
        1.3.1 直接途径诱导体细胞胚
        1.3.2 间接途径诱导体细胞胚
        1.3.3 ‘卡罗拉’体细胞胚增殖生长
        1.3.4 ‘卡罗拉’体细胞胚萌发成苗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直接途径诱导体细胞胚
        2.1.1 外植体类型与2,4-D不同浓度对月季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2.1.2 基因型与2,4-D不同浓度对月季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2.2 间接途径诱导体细胞胚
        2.2.1 基因型与NAA和不同细胞分裂素浓度组合对月季愈伤组织发生的影响
        2.2.2 光照条件对月季愈伤组织发生的影响
        2.2.3 基因型与2,4-D和L-脯氨酸浓度组合对月季愈伤组织发生的影响
        2.2.4 基因型与TDZ、NAA和GA3不同浓度组合对月季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2.2.5 基因型与ZT和NAA不同浓度组合对月季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2.3 ‘卡罗拉’体细胞胚增殖生长
        2.3.1 光照条件对‘卡罗拉’体细胞胚增殖生长的影响
        2.3.2 碳源含量与TDZ、ZT对‘卡罗拉’体细胞胚增殖生长的影响
        2.4 ‘卡罗拉’体细胞胚萌发成苗
        2.4.1 细胞分裂素6-BA和KT对‘卡罗拉’体细胞胚萌发成苗的影响#41
        2.4.2 6-BA和不同种类生长素对‘卡罗拉’体细胞胚萌发成苗的影响
    3 讨论
        3.1 外植体类型、基因型和光照条件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 基因型对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3.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体细胞胚增殖的影响
        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体细胞胚萌发和植株再生的影响
第四章 月季体细胞胚遗传转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转化受体材料
        1.1.2 主要生化试剂
        1.1.3 GUS染色液配方
        1.2 转化试验所用培养基配方
        1.2.1 LB培养基配方
        1.2.2 月季转化试验中培养基配方
        1.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
        1.3.1 农杆菌侵染液的制备
        1.3.2 以‘卡罗拉’体细胞胚为转化受体的遗传转化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以‘卡罗拉’体细胞胚为转化受体的遗传转化
        2.1.1 ‘卡罗拉’体细胞胚对Km的敏感性分析
        2.1.2 ‘卡罗拉’体细胞胚对Cef的敏感性分析
        2.1.3 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初步研究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6-BA和GA_3促进三色堇再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D]. 夏春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2]新疆贝母属植物资源收集、评价及伊贝母花芽分化研究[D]. 郝丽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3]三色堇(Viola spp.)直接法导入外源基因的初步研究[D]. 杨迪.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3)
  • [4]绿萝离体快繁与影响叶色变异因素的研究[D]. 张盛圣. 宁夏大学, 2016(02)
  • [5]外源激素对碗莲开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张云峰.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7)
  • [6]白杨杂种三倍体离体快繁与六倍体诱导[D]. 王沛琦.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7]三色堇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解剖学研究[J]. 王晓磊,徐永清,王莹,胡宝忠.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04)
  • [8]冷响应基因CBF1对矮牵牛和三色堇的遗传转化研究[D]. 陈玥如. 兰州大学, 2013(11)
  • [9]丛生福禄考多倍体诱导及鉴定的研究[D]. 赵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7)
  • [10]四个月季品种体细胞胚诱导及遗传转化的研究[D]. 刘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6-BA和GA_3促进三色堇再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