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003 1-6期中英文分类总目录

附录2003 1-6期中英文分类总目录

一、附录2003年1~6期中、英文分类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甄智[1](2021)在《沦陷时期南京地区的日伪报刊研究(1938-1945)》文中研究指明

张挺玺[2](2021)在《1943年文学现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文化生态学这一研究视角出发,重点考察1943年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诸体在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发展状况,对该年段发生的若干重大文学现象进行全方位探视,分析它们的文化生成机制,评估他们的美学价值进而重估其文学史意义。论文共分为六章,前三章为上篇,后三章为下篇。上篇为文学生态上的宏观考察,重点考察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三个区域各自的文化生态环境,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文化生态要素中分析它们对生存在此间的文学创作者的影响,进而从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态和微观的作家生活生态来考察文本生成的内外因素。下篇为美学新变的微观探索,重点对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三个区域重点作家作品进行个体分析,开掘他们作品的美学价值,凸显作品中不同以往的“异质性”和“开拓性”,注重这些作品的时代转折意义,进而从整体上来重估1943年在整个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文学史意义。第一章考察1943年解放区的文化生态。随着解放区根据地的建设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对整体形势的掌控,从草创队伍到建设自己的文学方针,解放区文学经历了一个从自由创作到服务政治主旨、从表现自我到着重意识教化功能的转折和嬗变。文学与政治的一元化格局形成,文化领导权得以确立,在《讲话》思想指导下,文学生产体制更趋规范。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遵命”而趋向“一元”的革命性。第二章探索1943年沦陷区的文化生态。揭示日伪政权政治奴役与文化殖民的统治本质。不同的政治立场分野出不同的文学创作趋向。日伪的高压文化管控使沦为亡国奴的中华儿女不得不在“言”与“不言”中做出艰难的中华民族“文学体认”。第三章观照1943年国统区的文化生态。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导致时局纷乱。通货膨胀致使民生危难,文化审查引发文艺乱象,在艰难时局和生存危机的威逼下,人们开始正视严厉的现实,审视个人的历史选择,对民族的未来、国家形势以及个人的前途进行了深入的求索。第四章探讨在《讲话》思想指导下解放区文学实现“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和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实绩。重点剖析以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作家的“喜闻乐见”与“中国气派”作品风格,并探索“新秧歌运动”和“旧剧改革”的历史意义。第五章研究沦陷区文学创作在日伪的残酷统治及其文化高压下,一方面走向乡土寻求自我身份的民族确认,一方面走向寻求生命的自适、作暂时的感官自慰和精神宽慰的两个美学向度。重点关注1943年段乡土小说创作的“时代新变”,重新评估被遗忘的乡土作家;重点剖析张爱玲、苏青等上海沦陷区作家在题材上的开拓,在文学美学上的创新;同时对小说和戏剧在此间的“异质性”跨越给与充分的关照。第六章探求国统区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诸体取得的斐然成绩。不仅关注文坛宿将诸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在四十年代(尤其在1943年)文学创作中不约而同却又各有特色的创作转型,而且关注他们和新锐作家形成的多元探索的文学现象。特别对此间做出美学突越的路翎、徐訏、冯至、吴祖光、穆旦、沈从文等作家给与个体关照,籍此烛照1943年文学创作的历史高点。本文在对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文学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客观透视三个不同“文化生态区域”的文学活动,揭示各自区域内作家作品的不同的文学面向和美学风格。虽然各个区域内作家创作题材不同,但他们在1943年的文学发展流变中具有同质意义。即他们都通过自己的作品,在这一年对文学发展历史上那种雅俗对峙、互不交通的单线趋向给予了校正和超越,实现了文学发展从“雅俗并立”到“超越雅俗”,从“新旧不容”到“相得益彰”的历史性飞跃。通观1943年如此恢弘的文学创建,我们发现,1943年是新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学倡导者所提倡的“白话文”文学革命,只有到了1943年诸位作家的笔下,才真正实现。总而言之,本论文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兼收几代学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具体而微研究1943年的文学现象,努力挖掘这个“特别年段”文学创作的“特别现象”,重估并凸显1943年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史中的价值和地位。

杨连向[3](2020)在《“物质的量”教学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教版必修一化学课本中,“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内容是学生刚进入高中就要学习的内容。“物质的量”的概念在高中化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也是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纽带,是学生计算的核心工具,在高中化学计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电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等的学习都离不开“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特别是对“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的理解感到困难,听课时一知半解,并且做题正确率很低;同时,教师也感到难以施教,教学效果不佳。这些是目前教学中面临的窘境。因此,研究“物质的量”很有必要,急需找到解决“物质的量”的教学策略。笔者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以云南省泸西县第一中学为研究对象,分析“物质的量”教学困难的成因,然后根据教学困难成因,借助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为教师和学生提出相应的策略,最后将教学策略在该校高一学生进行实施,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该教学策略进行评价。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学生学习“物质的量”困难成因主要来源于:(1)理解概念困难;(2)公式易混淆,不会应用公式;(3)学习方法欠佳;(4)学习时间少,基础薄弱。教师难教的原因来源于教材难讲、学生难教、教师自身综合素质需要提升等因素。针对“物质的量”教学困难成因,笔者分析出以下策略。对学生的策略:夯实基础,重温初中微观粒子的知识;改进学习方法。对教师的策略:(1)通过名人趣事、化学史和身边的情境教学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课堂观察和询问、访谈学生、收集学生建议、问卷调查、查阅初三的教材和咨询老教师等途径,把握学情,进行有效教学。(3)及时归纳解题方法。(4)通过多听课、多问老教师、多媒体学习、订购自己喜欢的教学期刊等,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5)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笔者将提出的教学策略在四个班中进行实施,根据不同的评价方式,实验班均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提供参考和建议,具有实用意义!

侯丽[4](2016)在《大内隆雄与伪满洲国文坛》文中指出大内隆雄1907年出生于日本南部的福冈柳川,14岁以日本移民的身份来到中国东北,39岁时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回到本土,在中国整整生活了 25年。作为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翻译家,他把生命中最为美好的年华留在了"满洲"的土地上,为东北现代文学的译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为人低调,工作勤奋刻苦,文学翻译成果长期不为文坛和批评界所瞩目;然而委实又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杰出的存在。大内隆雄来华初期,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派遣,在中国的上海读完了大学,那是1925年至1929年的事情。读书期间,他的文学才华和人生追求,受到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思潮的影响。他先后接触了创造社的成员田汉、郁达夫、和郭沫若等人,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代便有了与众不同的经历。他的左翼激进的面貌,同时也引起了日本关东军宪兵队的注意,并且成为他的整个满洲生涯中不幸的根源。回到东北以后,他依旧以一个文人的面目面对动乱的时代。先后做过《满洲评论》的编辑,发表过不少才华横溢的文章,和橘朴一起编撰过《最新满洲辞典》。如果不是时代的过失,他很可能成为伪满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作家。1932年他在以"满铁"为中心的"左翼调查事件"中被捕,旋即退出了"满铁";1933年从东京返回奉天蛰居,1935年才重新入职新京日日新闻社;那以后还曾混迹于当时满洲最大的电影制片厂"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复出以后,他基本上不再以一个文人的面貌出现,而是潜心于中日两种文字的置换,在战争结束前的大约十年的时间里,成为着名的东北现代文学的翻译家。半个世纪以后,大内隆雄的东北文学翻译业绩,才被一个叫冈田英树的日本教授找到并发掘出来。这位在日本有"伪满洲国文学研究第一人"之称的教授,对大内隆雄的整体评价是"大内隆雄的汉语能力是极为出色的,他的日语表现能力姑且不论,其翻译几乎是准确的。而且选择作品也很有眼力,如但娣《售血者》、古丁《原野》、关沫南《两船家》、爵青《废墟之书》、山丁《绿色的谷》、王秋萤《矿坑》、小松《人造绢丝》、疑迟《北荒》、袁犀《邻三人》等,都是各作家的代表作"。"我曾编过伪满洲国日译满洲中国作家作品目录,即使据那不完全的资料也可判明翻译者名字的作品有142篇,其中就有大内所译110篇。这个目录当然需要大幅补充,但仍可查明大内’一手承担’的实际情况"。冈田英树给大内隆雄的定位是"中国文学翻译家"。本论文作为后学,既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又力图有所突破,哪怕是一点点也好。因此将大内隆雄定位为东北现代文学翻译家。这个定位的意图有两点:一是用摄影的术语来表述的话,冈田先生的光圈对得不是太准,大内隆雄的实际情况,显然叫东北文学翻译家更准确些;而且作者本人也缺乏从中国的视角谈及文学翻译的魄力。二是在冈田先生的着作中,大内隆雄的研究是在《伪满洲国文学》第3编中的第3章出现的;虽然立了单独的章节来讨论这位翻译家的业绩,但毕竟是十几年前的想法了;笔者斗胆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扩展和开拓的努力。

王宁荐[5](2016)在《生命早期饥饿与糖脂代谢紊乱的流行病学及部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命早期、中期和晚期,目前对于生命早期的负面事件是否可以影响生命中后期的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是一尚不十分清楚的研究热点。曾有DOHaD理论提出除了成人期的生活方式和基因遗传之外,生命早期的营养也会影响某些成人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特别是代谢疾病的发生风险。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代谢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高发,但多种代谢疾病的患病率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已不能简单用经济发展来解释。1959-1962年波及全国的中国大饥荒可能是另外一个因素。本研究目的是分析生命早期暴露于饥荒和成年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NAFLD的相关性,并且在动物模型中用同位素示踪剂探讨生命早期饥饿对成年大鼠的代谢影响。方法:SPECT-China是一项在中国东部地区进行的基于普通人群的横断面研究(www.chictr.org.cn,ChiCTR-ECS-14005052)。我们采取分层整群抽样选择年龄≥18岁的人群,根据上海,江西省,浙江省的城市/农村地区和现有经济水平来分层。总共有6899名受试者纳入到SPECT-China研究。根据受试者经历饥荒时的年龄把他们分为五组:胎儿期暴露组(出生年份1959-1962),儿童期暴露组(出生年份1949-1958),青少年/成年期暴露组(出生年份1921-1948),未暴露组(出生年份1963-1974)和未暴露组(1975年后出生),以未暴露组(出生年份1963-1974)为对照组。经济水平由2013年每个抽样地区的人均GDP与2013年全国人均GDP相比分为高或低经济水平地区。糖尿病根据2014年ADA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根据2005年IDF诊断标准,NAFLD在排除了纯酒精摄入过量史、病毒性肝炎、继发性NAFLD药物使用等情况后根据超声结果分为轻度和中重度肝脏脂肪变性。采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不同年龄段暴露于饥荒与成年后发生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NAFLD的关系。通过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增加一个乘法因子来探讨饥荒暴露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数据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来表示。动物研究中,采用组间体重匹配方法,建立普通饮食组、饥饿-普食组(给与50%普食量4周恢复全量普食9周)、高脂饮食组和饥饿-高脂组(给与50%普食量4周恢复全量高脂饮食9周)。测定血糖、胰岛素、体脂率等代谢参数,通过同位素示踪剂2-脱氧-1-14C1-葡萄糖测定各组的股四头肌葡萄糖摄取。结果:(1)和饥荒未暴露组(1963-1974)相比,校正年龄、性别、农村/城市和经济水平、腰围、身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收缩压,胎儿期暴露组(OR1.53,95%CI 1.09,2.14)和儿童期暴露组(OR1.82,95%CI 1.21,2.73)与糖尿病显着相关。胎儿期暴露组男性(OR 1.64,95%CI 1.04,2.59)和儿童期暴露组女性(OR 2.81,95%CI 1.59,4.97)糖尿病风险明显升高。高经济水平地区人群在成年期有更高的糖尿病风险(OR1.46,95%CI 1.20,1.78)。(2)校正年龄、吸烟、农村/城市和经济水平,胎儿期(OR 1.53,95%CI 1.08,2.17)和儿童期(OR 1.95,95%CI 1.30,1.93)暴露于饥荒的女性人群代谢综合症风险显着升高,男性中则无此相关性。(3)校正年龄、农村/城市、经济水平、BMI、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胎儿期(OR 1.77,95%CI 1.22,2.57)和儿童期(OR 1.82,95%CI 1.35,2.46)暴露于饥荒的女性中重度NAFLD风险显着升高,男性中则无此相关性。(4)高脂饮食组和饥饿高脂组HOMA-IR分别高于普通饮食组、饥饿普食组(P<0.05)。普通饮食组、饥饿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饥饿高脂组HOMA-IR呈现线性上升趋势(P<0.05)。饥饿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饥饿高脂组股四头肌葡萄糖摄取率均显着低于普通饮食组(P<0.05),饥饿高脂组低于饥饿普食组(P<0.05)。四组股四头肌葡萄糖摄取率呈现线性下降趋势(P<0.05)。结论:(1)生命早期(胎儿期和儿童期)暴露于饥荒(营养缺乏的伤害-第一次打击)和成年经历经济发展(营养过剩的伤害-第二次打击)与成年后糖尿病患病风险升高相关,提出了中国糖尿病高发的二次打击假说。(2)女性生命早期(胎儿期和儿童期)暴露于饥荒与成年后代谢综合征和NAFLD患病风险升高相关。(3)研究丰富和拓展了DOHaD假说,提出了营养不良对生命后期健康的重编程可能不局限于“出生的前1000天”。(4)动物模型中发现生命早期饥饿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部分是由于肌肉葡萄糖摄取下降所导致;生命早期饥饿继而成年高脂饮食可能导致比单纯长期高脂饮食更为严重的代谢问题。

孙丹丹[6](2015)在《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语运动的开展,我国进入现代辞书出版时期。自此以来,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发展走过了百年历程,出版了汉语知识辞书11080多部。如果加上汉语语文辞书和外语辞书,已达2万多部。从出版规模看,我们可以算得上辞书大国了。然而,我国还不是辞书强国。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及文化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辞书强国梦”。因此关于汉语辞书编纂出版问题和发展对策的研究越来越迫切。为了探讨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对策,需要回顾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总结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并藉此分析我国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汉语知识辞书研究的意义,知识辞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主要阐述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现状、理论材料以及研究方法。第三章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在引进国内外主要的知识辞书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已有辞书理论和知识辞书信息库中的知识辞书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简约分类体系。第四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我们把进入现代出版时期的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12-1948),转折期(1949-1977),繁荣期(1978-2000),新世纪(2001-2012)。第五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辞书内部世界、语言世界、辞书外部世界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我国知识辞书经历了由起步期草创既成、随着建国后辞书出版政策的变化而转折、逐步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的。汉语知识辞书理念由朦胧到清晰、类型从无到有、品种由少到多、理论由粗浅到成熟、体例由略到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七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本文主要从学术界、出版社、教育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金洋[7](2015)在《吉德炜的甲骨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着名甲骨学家吉德炜(David N. Keightley)是北美地区甲骨学研究的先驱及权威。他以甲骨卜辞为主要研究对象,长期致力于晚商时期国家、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共出版甲骨学专着三部,包括西方第一本用英文撰写的甲骨学通论性着作,甲骨书评十余篇,甲骨学论文百余篇,论文集一本,创办《早期中国》(Early China)期刊,推动了“早期中国”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开创了以甲骨卜辞为研究对象的美国早期中国的研究,对美国地区甲骨学和早期中国研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然而,国内对吉德炜甲骨学研究成果的介绍和研究却非常欠缺。因此,对吉德炜的甲骨学研究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研究,认识其成就和不足,可以弥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的欠缺,扩展国内甲骨学史的研究视野。因此,本文从吉德炜的甲骨学论着入手,全面介绍和探究吉德炜的甲骨学研究,以期弥补这一方面的欠缺和不足。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吉德炜的生平及着述、甲骨学研究贡献及其甲骨学研究活动年表等。第二章为吉德炜甲骨学专着研究,分别对其三部甲骨学专着《商代史料》《祖先的风景》《为王劳作》进行深入研究,介绍主要内容并作出评价。第三章是吉德炜甲骨学论文综述,总结归纳吉德炜百余篇甲骨学论文的主要内容。第四章是吉德炜甲骨书评研究,总结其甲骨学研究的一些特点。第五章为吉德炜的甲骨文英文翻译研究,以其三部专着及论文中的甲骨文英文翻译为研究对象,总结其甲骨文英文翻译原则,指出其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逐一校对。第六章为吉德炜甲骨学研究指导思想溯源举隅,举例说明吉德炜甲骨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的来源。第七章为吉德炜和美国甲骨学研究,将吉德炜的甲骨学研究置于美国甲骨学研究的大背景下,分析其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并以吉德炜的甲骨学研究为中心和基础,兼及美国甲骨学发展各阶段的代表性人物的研究,勾勒出美国甲骨学研究的大致轮廓,以期反映美国甲骨学研究的发展沿革。

侯晓[8](2014)在《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Th1/Th2漂移及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总结导师在子宫腺肌病诊治方面的临证经验及科研成果,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观察腺肌病模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以及子宫组织中细胞凋亡调控指标的变化,探讨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免疫失衡及细胞凋亡异常的干预机制,为临床有效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将子宫内膜与肌层缝合的外科手术诱导法,复制腺肌病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疾病模型组、活血消瘤方高、中、低剂量组及米非司酮组,每组1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各10只。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包括IL-2、IL-4、IL-10及IFN-γ;大鼠子宫形态学观察后,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Livin蛋白和Smac蛋白的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Livin mRNA和Smac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一:子宫腺肌病模型组大鼠体内IFN-γ/IL-4及IL-2/IL-10的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说明疾病大鼠体内存在着Thl向Th2漂移的病理状态。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Thl类细胞因子IFN-γ及IL-2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大鼠体内IFN-γ/IL-4及IL-2/IL-10均较疾病模型组明显上升,其中高剂量组疗效最佳,治疗后较疾病模型组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实验二:L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异位内膜>在位内膜>正常内膜,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或P<0.05)。Smac蛋白表达水平: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或P<0.05)。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Livin蛋白和Smac蛋白的表达呈现明显的负相关(P<0.01)。药物干预后,活血消症方各剂量组及米非司酮组均可明显降低大鼠异位内膜中Livin蛋白及Livin mRNA表达,且在下调Livin蛋白的表达方面,高、中剂量及米非司酮组三组间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中剂量组和米非司酮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在降低Livin mRNA方面,高剂量组疗效明显优于中剂量组(P<0.01),中剂量组与米非司酮组疗效相当,均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1)。活血消症方各剂量组及米非司酮组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大鼠子宫内膜中Smac蛋白和Smac mRNA表达。在上调Smac蛋白的表达方面,高、中剂量及米非司酮组三组间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中剂量组疗效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米非司酮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其中治疗后高、中剂量组及米非司酮组Smac蛋白表达水平较疾病模型组显着提高(P<0.01),而低剂量组与疾病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上调Smac mRNA方面,高剂量组疗效明显优于米非司酮组(P<0.05),但各治疗组与中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干预后各治疗组Smac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疾病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提高(P<0.01)。结论:1.Th1/Th2漂移是导致子宫腺肌病发病的机理之一。2.抑制凋亡因子Livin的过度表达和促凋亡因子Smac的表达抑制状态所致的细胞凋亡能力下降可能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3.活血消症方通过多方向、多靶点及多效性作用机制改善体内的免疫失衡状态,加强免疫监管,防止“免疫逃逸”;并能诱导异位内膜的细胞凋亡,抑制异位病灶存活,控制疾病发展。

陈加林[9](2013)在《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苏州汪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苏州汪氏的世系源流,梳理各支派系自明清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而尝试将其与苏州地方社会联系起来,探讨国家与家族的关系,家族与基层社会控制的关系,以及居于国家、地方之间的家族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清这些关系,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及其转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汪氏作为徽州第一大姓,自唐代伊始,该家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禀赋徽人多外出经商的传统,因商而迁徙各地,而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则是他们迁徙的重要方向。自明末清初以来,以石塘桥汪氏、吴趋汪氏、钱塘寓苏汪氏、娄门汪氏、山塘汪氏、盘门梅家桥汪氏、东花桥巷汪氏等为代表的汪氏陆续因商由徽迁吴,定居苏州后,其业无所不居,在苏州各行各业中均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发展,成为苏州商界一大劲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纷纷建立宗族组织,修建祠堂,修族谱,设义庄,不惜重金培养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各支汪氏在科举上也取得巨大成功,实现了“贾与儒”的迭相为用。而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那些汪氏士人,多能书善文者,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吴中四汪”、“盘溪才子”、“娄门二汪”、“翁门六子之首”、“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章门四子之一”等众多名士,也不乏对书法、诗文、书画、碑版、收藏等有深厚研究者,也正是他们这些人提升了汪氏家族整体的文化素养,积淀和形成了“尚文崇儒”的家学传统,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对于一个客居异地的家族来说,要想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获得移居地的认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受到各方面的社会压力,苏州汪氏面对这些压力,他们一方面利用婚姻圈,积极主动攀附苏州当地着姓望族,以求迅速完成其土着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交游圈,建立交游网络,以保持和提升家族的社会影响。从实际效果来看,苏州汪氏是成功的,各支汪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成为吴门望族。然而,传统社会中家族组织的发展也逃脱不了周期性的社会动乱的影响,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家族的打击是无疑的,但家族组织作为传统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它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应性地调整。汪氏在战后不久便成功地重建了宗族组织,在商业上也逐步得到恢复,重现了家族的活力。但随着外国势力的不断涌入,汪氏这些商人举步维艰,不得不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汪氏虽然遭受太平天国战争的巨大打击,但他们并非坐以待毙,特别是那些拥有功名的士绅,积极参与到和太平军的殊死搏斗之中,为清王朝成功扑灭这场灾难起到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肩负了重建战后社会秩序的历史使命,为战后恢复民众对地方社会领导权力的认同起到重要作用。在清末的地方自治的浪潮中,他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如参与苏州地方自治调查研究会、苏州市民公社、苏州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其他政治运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塘寓苏汪氏的汪鸣銮、娄门汪氏的汪凤瀛、汪荣宝、汪东宝等其活动对晚清民初的政局具有深远影响。尽管传统家族组织不断受到外来因子的冲击,但他们仍以其灵活的“应变力”对自身加以改造,不断地纳入现代因素,逐步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实际上,苏州汪氏的这种转变在太平天国战乱后的不久就已经发生,到了清末及民国年间,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汪氏家族组织的近代化趋势更为明显了。一方面表现在:汪氏商人组织由会馆、公所到商会的近代转型,而在抗战前夕又出现了血缘化的回归;其在商业经营方面,与洋商资本缠联,出现买办化趋势,并尝试向新式行业投资,汪氏所从事的传统金融业也向近代银行演变。尽管他们有意识地向近代迈进,但由传统商人而衍变的新兴阶层,因袭着沉重的传统包袱,在新旧杂糅的矛盾中艰难地生长,无法摆脱自身所禀赋的局限,而处于尴尬的两难困境。另一方面,清末科举制度废除,汪氏家族中的士绅们也实现自身的蜕变,一部分人向新式商人转化,一部分人学习新知成为地方新政办理人,一部分人向报人等自由职业者转化,一部分人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而汪氏的这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当中许多都从事教育事业,成为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家族发展的一大亮点,其中突出有汪德章、汪凤瀛、汪家玉、汪懋祖等。正是汪氏家族向教育转向的传统造就了一大批新中国新式教育体制下的院士、工程师、教授及知名学者。

刘敏[10](2013)在《民国时期《科学》杂志研究》文中认为一个民族的科学态度、思想、信仰和精神,总与该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以后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也认识到在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过程中,杂志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知识人自清末开始创办科学杂志,如《科学世界》(1903)、《科学一斑》(1907)等,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杂志均遭遇昙花一现,未能延续发展的厄运。但中华民族从未间断过追求创办科学杂志的梦想。1915年,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秉志、胡明复、周仁、杨铨等在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创办了《科学》,1918年随着科学社的回国,《科学》也在国内生根成长,直至今天。《科学》是民国时期具有极大影响力的科学期刊。它在极其艰苦、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以“为学之道,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理念诞生并发展,这体现了当时热血知识青年奋发图强、救国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和才智。《科学》作为传递最新科学信息、传播科学知识、宣传先进科学思想和方法、刊载国人研究成果和弘扬科学精神的阵地,为民国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科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永垂史册的贡献。它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通过《科学》这一窗口,能够回眸和反思民国时期学人对科学的态度、思想、信仰和精神,从而温故知新,继往开来。通过《科学》管窥民国时期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水平,为研究民国时期科学史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条件。《科学》虽为留美学生创办发行,但因其创办者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经历等原因,办刊之初就受到世界科学界的关注,它不仅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科学交流的平台,同时大量翻译刊登欧美和日本学者的论着。就这一层面而言,《科学》不仅记录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史,也记录了世界科学的发展史,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科学》从战火纷争中一路走来,杂志发行的背后,是强有力的编辑、作者群体的支撑,充分体现了一支有组织的团队的力量。它启示我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团队理念和团结精神,有组织地发挥一个团队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科学》刊载的文章范围宽泛,既包括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包括对科学的性质、作用、历史、教育以及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本文主要以后者为研究对象。以《科学》中文章为第一手资料,宏观上对民国《科学》的办刊历程、栏目设置和主编的办刊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新的时空观审视民国《科学》所折射的科学观,包括其作者群对科学本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的认识。从时间上,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结合近现代科学思想,纵向回顾《科学》中科学观的发展历程;从空间上,结合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观点,横向审视这一科学观,从而对其有较全面的认识。以《科学》为中心,论述民国时期科学史研究状况,分析这一时期科学史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论文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阐述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创新之处。第2章,《科学》发展概述。介绍《科学》的创刊缘起,通过对1915-1949年间《科学》办刊历程地详细梳理,厘清其办刊宗旨和栏目设置的变迁情况,总结在不同主编时期杂志办刊风格的变化。第3章,《科学》中关于科学的讨论。包括:1.何谓科学。论述国人思维中的“科学”以及《科学》中对科学内涵的讨论。2.科学精神。讨论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科学精神”和“科学家与科学精神”。3.科学的分类。以汤姆生《科学之分类》和任鸿隽《智识的分类及科学的范围》两篇文章为基础,解读前人提出的科学分类的观点。4.科学方法。通过对比《科学》中涉及的科学方法,总结出演绎法和归纳法在当时颇受科学研究者的重视。第4章,科学与文明。包括:1.科学与和平。讨论了科学与和平的辩证关系。2.科学与工业。《科学》中对科学与工业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科学为工业之母”,另一种认为科学与工业之间是理论与实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3.科学与农业。介绍科学兴农的观点和科学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4.科学与社会。认为科学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体制的健全又可促进科学的研究。第5章,《科学》中的科学教育。包括:1.科学教育。《科学》的作者们认为科学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教授,又包括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的传播;民国时期的科学教育存在诸如科学图书和仪器的缺乏、教师的数量和素质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中小学科学教育中不足之处的讨论,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介绍了贤妻良母式的女子科学教育,其目的是使女子在家庭生活中更好地相夫教子。2.科学教育方法。包括科学教学法和数学、地理、植物学等学科教学法。3.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导向。应当切实改进“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努力推进“大众化”的科学教育,迅速建立“中国化”的科学教育。第6章,《科学》中的科学史研究。包括:1.数学史研究。对《科学》中数学史类文章进行了概述,总结了数学史研究具有注重史料和通过书信进行学术交流等特点。2.天文学史研究。对《科学》中天文学史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新城新藏和饭岛忠夫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争论。3.化学史研究。阐述了《科学》中化学史的研究状况,重点对曾昭抡、丁旭贤、王琎的化学史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4.科学史研究特点。第7章,结语。阐述了《科学》对当时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对今天科学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交代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继续研究的问题。

二、附录2003年1~6期中、英文分类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附录2003年1~6期中、英文分类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2)1943年文学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理论视野
        一、为什么选择1943年
        二、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视野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断代史和区域文学研究
        二、20 世纪40 年代文学史研究
        三、“1943 年文学”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上篇 文学生态:政治割据下的三区并存
    第一章 解放区的政治治理与文化领导
        第一节 解放区社会的政经“一元化”
        一、经济封锁下的自力更生
        二、军事威协下的政治治理
        第二节 《讲话》规范下的“文学遵命”
        一、《讲话》带来的文艺新思想
        (一)《讲话》思想的政治阐释
        (二)解放区文艺的管理制度
        (三)《讲话》影响下的创作转向
        二、《讲话》开辟的文学新局面
        小结
    第二章 沦陷区的异族压迫与文学万象
        第一节 日伪的政治奴役与文化殖民
        一、日伪的政治奴役
        (一)经济“统制化”
        (二)政治社会化
        (三)新国民运动
        二、汪伪的文化殖民
        (一)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二)思想文化的强化管制
        第二节 异族入侵下的自我言说与文坛万象
        一、沦陷区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
        二、商业期刊与演出支撑的沦陷区文学
        (一)商业期刊提供的言说平台
        (二)《万象》与进步文人的文学坚守
        (三)商业演出与市民戏剧
        小结
    第三章 国统区的纷繁乱象与文坛百态
        第一节 腐败政治激化的社会矛盾
        一、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一)日渐崩溃的经济体系
        (二)专制独裁的政治治理
        二、国民党政府的文化管制
        (一)加强引导的文艺政策
        (二)逐步收紧的审查管制
        第二节 艰难时局下的文坛百态
        一、文人的坚守与阵地的对恃
        (一)窘迫生活下的文人坚守
        (二)期刊阵地的国共对恃
        二、国统区冲突缠绕下的文学现象
        (一)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二)以期刊为依托的文学团体
        (三)“借古讽今”历史剧的兴盛
        (四)乱世中各类文学探索的杂陈
        小结
下篇 美学新变:多元向度中的美学突越
    第四章 解放区文学的新形式与新体裁
        第一节 以“评书体”为代表的小说新变
        一、赵树理:“评书体”小说的开创者
        二、“山药蛋派”作家的集体绽放
        第二节 诗歌散文的“合势应时”
        一、“歌诗体”的复兴
        二、报告文学的“应时”效应
        第三节 旧剧革新的历史召唤
        一、平剧(京剧)改革
        二、秦腔改革
        第四节 新秧歌运动的兴起和影响
        一、《兄妹开荒》:秧歌剧的开山之作
        二、《周子山》:走向新歌剧
        小结
    第五章 沦陷区文学的家国情怀与个人书写
        第一节 小说:“言”与“不言”中的生命诉说
        一、市民小说的“生命自适”
        (一)张爱玲:世俗生活的俗中见雅
        (二)苏青:女性经验的坦率表达
        (三)“获奖作品”的个体书写
        二、乡土小说的“家国情怀”
        (一)雷妍:《良田》里的故土坚守
        (二)其他作者的乡土小说
        第二节 戏剧:“演”与“不演”中的现实博弈
        一、秦瘦鸥:因《秋海棠》带出的家国隐喻
        二、黄佐临和费穆:用“笑”与“哭”实现情感宣泄
        三、杨绛:以“喜剧双璧”洞彻市民社会
        四、陈绵:于黑暗中等候光明
        第三节 诗歌散文中个体生命的突围与反思
        一、南星:“庭院”中的生命突围
        二、周作人:焦虑的文化反思
        三、俞平伯:《独语》中的自我解脱
        小结
    第六章 国统区文学的众声喧哗与纵深推进
        第一节 小说文体的转型与创新
        一、成熟作家的创作转型
        (一)茅盾:回归古典传统
        (二)巴金:潜入庸常人生
        (三)老舍:直面血泪现实
        (四)沈从文:穿越牧歌回落染污世俗
        (五)张恨水:从鸳蝴言情到辛辣现实
        二、小说文体的创新探索
        (一)徐訏:间谍传奇框架下的哲理思考
        (二)路翎:以“主观战斗精神”张扬生命蛮性力量
        第二节 话剧舞台上历史与现实的独特呈现
        一、郭沫若:用历史影射现实
        二.曹禺:直截反映当下的“急就篇”尝试
        三、吴祖光:叩问人性的诗意廻响
        第三节 “跨界文体”的惊艳亮相
        一、冯至:诗化与散文化的小说精品
        二、穆旦:杂糅多种手法自成一家的哲理长诗创制者
        三、沈从文:新体散文的尝试开拓人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物质的量”教学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1.4 研究对象和思路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2.1 物质的量概念体系
    2.2 相关理论研究
3 物质的量教学困难成因分析
    3.1 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3.2 教学困难成因分析
4 物质的量教学策略及实施
    4.1 学生策略
    4.2 教师策略
    4.3 教学策略的实施及评价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新颖性
    5.3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问卷
    附录2 物质的量学生测试卷
    附录3 访谈学生记录汇总
    附录4 教师问卷
    附录5 访谈教师记录汇总
    附录6 实施测试卷
致谢

(4)大内隆雄与伪满洲国文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一) 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二) 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左翼文艺思潮的最初影响
    第一节 大内隆雄满洲人生的一个重要背景
        一、从东亚同文书院说起
        一、左翼思想与大内隆雄的满洲人生
    第二节 与中国左翼文人的交往
        一、剧作家田汉的学养
        二、小说家郁达夫的才华
        三、学者郭沫若的内涵
第二章 伪满洲国文坛上的大内隆雄
    第一节 伪满洲国的文坛面貌
        一、一个畸形的文学产儿
        二、日本学界的整体定位
    第二节 大内隆雄的文学宿命
        一、异乡漂泊的动荡与不安
        一、文人生涯的声响与色彩
第三章 东北现代文学的翻译活动
    第一节 在时代的机遇面前
        一、两种文字置换的动因
        二、潜心工作的执着与乐趣
    第二节 翻译活动的最大亮点
        一、《原野》与《蒲公英》的译介价值
        二、单行本的传世意义
    第三节 大内隆雄的翻译风格
        一、殖民统治下的人文追求
        二、时代印记里的误读和缺憾
第四章 大内隆雄的其他文学活动
    第一节 卖文为生的诸多苦衷
        一、《满洲文学二十年》的问世
        二、关于"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第二节 文人面目的整体显现
        一、《满洲评论》的编辑生涯
        二、在伪满的中日期刊之间
第五章 满洲人生的低谷
    第一节 大内隆雄人生的困顿岁月
        一、无可规避的灾难
        二、被捕全过程鸟瞰
    第二节 日本战败与大内隆雄
        一、东北现代文学翻译的终结
        二、大内隆雄的历史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内隆雄年谱
附录二: 大内隆雄译作系年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生命早期饥饿与糖脂代谢紊乱的流行病学及部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华东地区代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设计 1
    目的 2
    调查对象 3
    调查内容 4
    组织实施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成年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命早期饥饿糖代谢紊乱的示踪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其成果

(6)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小辞书 大民生
        1.1.2 辞书出版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建设
        1.1.3 辞书出版是一个国家话语权的体现
        1.1.4 辞书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1.1.5 辞书出版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1.1 建立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1.2.1.2 总结经验 找出规律
        1.2.1.3 分析知识辞书出版的影响因素
        1.2.1.4 探讨知识辞书发展对策
        1.2.2 研究思路
        1.2.2.1 理论驱动
        1.2.2.2 摸清家底
        1.2.2.3 找出问题
        1.2.2.4 提出对策
        1.2.3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
    2.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2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内容
    2.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状况
        2.2.1 知识辞书系列化理论的研究
        2.2.2 知识辞书系列化状况的研究
        2.2.2.1 辞书系列化现状的研究
        2.2.2.2 辞书系列化历史的研究
        2.2.3 知识辞书系列化建设的研究
    2.3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和材料
        2.3.1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原则
        2.3.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3.1.2 系统观
        2.3.1.3 辞书类型学理论
        2.3.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材料
第3章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1 国外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2 国内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3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3.1 普及型与学术型知识辞书
        3.3.2 大型、中型、小型知识辞书
        3.3.3 单科、多科、百科、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3.3.4 单语、双语、多语知识辞书
第4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
    4.1 汉语知识辞书起步期
        4.1.1 单科知识辞书
        4.1.2 多科知识辞书
        4.1.3 百科知识辞书
        4.1.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2 汉语知识辞书的转折期
        4.2.1 单科知识辞书
        4.2.2 多科知识辞书
        4.2.3 百科知识辞书
        4.2.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3 汉语知识辞书的繁荣期
        4.3.1 单科知识辞书
        4.3.2 多科知识辞书
        4.3.3 百科知识辞书
        4.3.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4 汉语知识辞书的新世纪
        4.4.1 单科知识辞书
        4.4.2 多科知识辞书
        4.4.3 百科知识辞书
        4.4.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第5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
    5.1 辞书内部世界
        5.1.1 辞书研究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1.2 知识辞书类型理论影响辞书的策划与编纂出版
        5.1.3 知识辞书编纂理念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2 语言世界
        5.2.1 汉语汉字类型特征影响汉语知识辞书类型和结构
        5.2.2 语文文字发展的影响
        5.2.3 语言文字研究的影响
    5.3 辞书外部世界
        5.3.1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5.3.2 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3 国家辞书出版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4 政治因素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5 政治家对辞书出版的影响
        5.3.6 出版社的意志
        5.3.7 读者需求影响
        5.3.8 辞书编纂出版人才影响辞书出版
        5.3.9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辞书出版发展
第6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
    6.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意识增强
        6.1.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理念不断提高
        6.1.2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规划意识不断增强
    6.2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渐趋繁荣
        6.2.1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数量增多
        6.2.2 汉语知识辞书品种类型增多
        6.2.3 汉语知识辞书体例结构由粗略到详细
        6.2.4 汉语知识辞书分众化趋势明显
第7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
    7.1 学术界有所作为
        7.1.1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问题
        7.1.2 正确处理理论借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7.1.3 加强汉语知识辞书理论创新
        7.1.4 加强辞书评论工作
    7.2 出版社有所作为
        7.2.1 加强资源建设和技术革新
        7.2.2 重视辞书用户调查
    7.3 教育机构有所作为
        7.3.1 加强辞书用户教育
        7.3.2 加快培养辞书学专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吉德炜的甲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体例
    第二节 吉德炜的生平、着述和研究贡献
        一、吉德炜的生平
        二、吉德炜的甲骨学研究论着
        三、吉德炜的甲骨学研究贡献
    第三节 吉德炜甲骨学研究活动年表
第二章 吉德炜的甲骨学专着
    第一节 《商代史料》
        一、《商代史料》综述
        二、甲骨文释读方法
        三、《商代史料》评介
    第二节 《祖先的风景》
        一、《祖先的风景》综述
        二、《祖先的风景》评介
    第三节 《为王劳作》
        一、《为王劳作》综述
        二、《为王劳作》评介
第三章 吉德炜的甲骨学论文
    第一节 商代宗教研究
        一、商王的宗教地位
        二、宗教祭祀对象
        三、宗教与国家起源
        四、宗教与神明世系
        五、宗教发展演变
        六、占卜研究
    第二节 商代国家社会研究
        一、王室继位顺序
        二、等级制度
        三、官僚制度
        四、气候环境
        五、政治地理
        六、农业活动
        七、劳动力组织
        八、军事活动
        九、丧葬风俗
        十、殷周关系
    第三节 商周年代研究
第四章 吉德炜的甲骨文书评
    第一节 甲骨着录书类书评
        三、《商代史料:中国出版的两部主要甲骨集》
        四、《英国所藏甲骨集:评论文章》
    第二节 甲骨工具书类书评
        三、《文字、词汇和涵义——商代甲骨研究的三部参考着作》
    第三节 甲骨学史类书评
第五章 吉德炜甲骨文英文翻译
    第一节 甲骨文英文翻译原则
        一、综合考虑卜辞出现的语境
        二、卜辞内部逻辑一致
        三、综合考虑甲骨文与英文词义
    第二节 甲骨文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校订
        一、英文翻译不准确
        二、英文翻译前后不一致
        三、没有区分近义词,造成混淆
第六章 吉德炜甲骨学研究思想溯源举隅
    第一节 人类学的“舅甥关系”
    第二节 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
    第三节 人类学普遍萨满教理论
第七章 吉德炜与美国甲骨学研究
    一、吉德炜之前的甲骨学研究
    二、吉德炜以甲骨文研究对象开创早期中国研究领域
    三、影响海外中国学发展的因素
附录
    附录一 吉德炜论着分类目录
    附录二 吉德炜甲骨文英文翻译片号统计
    附录三 甲骨卜辞英文翻译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8)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Th1/Th2漂移及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背景
    一、子宫腺肌病与免疫学研究进展
        (一) 细胞免疫与子宫腺肌病
        (二) 体液免疫与子宫腺肌病
        (三) 细胞因子与子宫腺肌病
    二、子宫腺肌病与细胞凋亡研究现状
        (一) 细胞凋亡与子宫内膜
        (二) 各种细胞凋亡相关因子与子宫腺肌病
    三、古代文献中子宫腺肌病相关论述的研究
        (一) 古代文献中与子宫腺肌病证候相关的论述
        (二) 古代文献中与子宫腺肌病病因病机相关的论述
        (三) 古代文献中与子宫腺肌病治则治法及方药相关的论述
        (四) 小结
导师治疗子宫腺肌病主要学术思想总结
    一、导师小传
    二、导师治疗子宫腺肌病经验总结
        (一) 审病求因,血瘀致病
        (二) 紧扣治则,治法灵活
        (三) 主要经验方方药分析
    三、导师在子宫腺肌病领域主要科研成果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Th1/Th2细胞漂移的影响
        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条件
        三、实验药品及器械
        四、实验仪器
        五、实验方法
        (一) 大鼠阴道涂片
        (二) 大鼠子宫腺肌病模型建立
        (三)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四) 实验取材方法
        (五) 实验检测方法
        六、数据统计
        结果
        一、造模结果
        (一) 子宫腺肌病大鼠模型建立情况分析
        (二) 行为学观察
        (三) 组织形态学观察
        (四) 各组间子宫重量及子宫系数比较
        二、各组大鼠血清指标检测情况
        (一) 各组大鼠血清IFN-γ浓度检测结果
        (二) 各组大鼠血清IL-4浓度检测结果
        (三) 各组大鼠血清IFN-γ/IL-4比值
        (四) 各组大鼠血清IL-2浓度检测结果
        (五) 各组大鼠血清IL-10浓度检测结果
        (六) 各组大鼠血清IL-2/IL-10比值
        讨论
        一、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的选择
        (一) 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二) 外科手术诱导法建立子宫腺肌病模型的依据
        (三) 模型复制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二、子宫腺肌病与Th1/Th2漂移
        (一) 实验指标的选择以及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
        (二) 子宫腺肌病大鼠模型体内出现Th1/Th2漂移的机制分析
        三、活血消症方对模型大鼠体内Th1/Th2的漂移的干预机制分析
        (一) 活血消症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立论依据
        (二) 活血消症方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三) 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Th1/Th2漂移的调节作用
    实验二 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
        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条件
        三、实验药品及试剂
        四、实验仪器
        五、实验取材方法
        六、实验检测方法
        (一) 实验光镜切片制备方法
        (二) 大鼠子宫组织相关指标免疫组化S-P法检测方法
        (三)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方法
        七、数据统计
        结果
        一、免疫组化结果
        (一) Livin蛋白在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表达情况
        (二) 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Livin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三) Smac蛋白在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表达情况
        (四) 各组大鼠子宫内膜中Smac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五) 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内膜组织中Livin和Smac表达的相关性
        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Livin mRNA和Smac mRNA结果
        (一) 各组大鼠内膜组织中Livin mRNA的表达情况
        (二) 各组大鼠内膜组织中Smac mRNA的检测结果
        讨论
        一、子宫腺肌病与细胞凋亡
        二、Livin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三、Smac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四、Livin与Smac在子宫腺肌病中表达的相关性
        (一) Smac通过与BIR结构结合抑制Livin抗凋亡作用
        (二) Livin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促进Smac降解
        (三) Smac促使Livin自身泛素化
        五、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参加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9)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史料与理论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一 从汪氏族谱看苏州汪氏之源流
        二 从《清代朱卷集成》看苏州汪氏
        三 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概况
        一 宗族结构
        二 汪氏义庄
        三 墓祠祭祀与祖先崇拜——以吴趋汪氏为例
第二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的商业活动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苏州汪氏的商业发展
        一 从碑刻资料看太平天国运动前苏州汪氏商业活动
        二 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商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三 太平天国运动后苏州汪氏商业活动的继续和初步转向
    第二节 清末民国苏州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商业经营的近代转向
        一 汪氏商人组织的近代转向
        二 汪氏商业经营: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第三章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及其社会网络
    第一节 苏州汪氏的科举之路
        一 石塘桥汪氏
        二 吴趋汪氏
        三 钱塘寓苏汪氏
        四 娄门汪氏
        五 盘门梅家桥汪氏
        六 东花桥巷汪氏
    第二节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
        一 家学传统
        二 藏书文化
        三 文化名人
    第三节 苏州汪氏的社会网络
        一 苏州汪氏的婚姻圈——以吴趋汪氏为例
        二 苏州汪氏士人交游网络
第四章 苏州汪氏与近代社会政治变迁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与地方社会
        一 太平天国战乱与苏州汪氏——以吴趋汪氏为例
        二 苏州汪氏与地方自治
        三 苏州汪氏参与其他政治活动
    第二节 汪鸣銮与清流帝党
        一 从政经历
        二 为大清择贤纳士,网罗人才
        三“翁门六子”之首
        四“公车上书”的幕后指挥
        五 直谏上书,被革职永不叙用
    第三节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与晚清民初政局
        一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外交官世家
        二 汪凤瀛与《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
        三 汪荣宝与晚清民初的政治变革
        四 汪东宝与辛亥革命
第五章 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第一节 科举之废与汪氏士绅的出路
        一 向商人转化
        二 向报人转化
        三 向自由职业者转化
        四 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一 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从事文教活动实践
        二 苏州汪氏后人与新中国的文教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民国时期《科学》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科学社社员的回忆
        1.3.2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3 国外学者的研究
    1.4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科学》发展概述
    2.1 中国科学社
        2.1.1 留美学生与中国科学社
        2.1.2 中国科学社发展概述
    2.2 《科学》的创刊及发展历程
    2.3 《科学》栏目变迁情况概述
        2.3.1 杨铨时期(1915-1921)
        2.3.2 王琎时期(1922-1934)
        2.3.3 刘咸时期(1934-1941)
        2.3.4 卢于道时期(1942-1943)
        2.3.5 张孟闻时期(1944-1949)
第3章 《科学》中的科学探讨
    3.1 何谓科学
        3.1.1 国人意识中的“科学”
        3.1.2 科学内涵的讨论
    3.2 科学精神
        3.2.1 何谓科学精神
        3.2.2 科学家与科学精神
    3.3 科学的分类
    3.4 科学方法
    3.5 唯科学主义
第4章 科学与文明
    4.1 科学与和平
        4.1.1 科学与战争
        4.1.2 科学——战争——和平
    4.2 科学与工业
        4.2.1 科学与工业的讨论
        4.2.2 “科学与工业”专题座谈会
    4.3 科学与农业
    4.4 科学与社会
        4.4.1 科学与社会发展
        4.4.2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4.4.3 《科学》中的广告
第5章 《科学》中的科学教育
    5.1 科学教育
        5.1.1 科学与教育
        5.1.2 科学教育的讨论
        5.1.3 中小学科学教育
        5.1.4 女子科学教育
    5.2 科学教育方法
        5.2.1 科学教育方法讨论
        5.2.2 学科教育方法讨论
    5.3 中国科学教育的导向
第6章 《科学》中的科学史研究
    6.1 数学史研究
        6.1.1 数学史研究概述
        6.1.2 数学史研究特点
    6.2 天文学史研究
        6.2.1 天文学史研究概述
        6.2.2 新城新藏和饭岛忠夫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争论
    6.3 化学史研究
    6.4 科学史研究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科学》的贡献及影响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四、附录2003年1~6期中、英文分类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沦陷时期南京地区的日伪报刊研究(1938-1945)[D]. 甄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1943年文学现象研究[D]. 张挺玺.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物质的量”教学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杨连向. 西南大学, 2020(05)
  • [4]大内隆雄与伪满洲国文坛[D]. 侯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5]生命早期饥饿与糖脂代谢紊乱的流行病学及部分机制研究[D]. 王宁荐.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6]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D]. 孙丹丹. 鲁东大学, 2015(07)
  • [7]吉德炜的甲骨学研究[D]. 金洋. 西南大学, 2015(01)
  • [8]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Th1/Th2漂移及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研究[D]. 侯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4)
  • [9]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D]. 陈加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5)
  • [10]民国时期《科学》杂志研究[D]. 刘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10)

标签:;  ;  ;  ;  

附录2003 1-6期中英文分类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