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 设计入门

EDA 设计入门

一、EDA设计快速入门(论文文献综述)

傅莉[1](2021)在《PBL模式下的EDA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EDA技术课程是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内容抽象、难度较大等特点,采用PBL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考核方式四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表明,课程改革实践效果良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钟建华[2](2021)在《基于Qt的电路仿真软件开发》文中提出

张明星[3](2021)在《辐射改性制备荧光聚乙烯/聚丙烯无纺布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传统荧光纤维的制备过程主要为物理工艺,如熔融纺丝、溶液纺丝、静电纺丝和表面涂覆等。制备工艺中,荧光剂与聚合物基材仅通过物理作用相结合,这直接导致所制备的纤维存在内在的缺陷,包括较弱的发光强度、较低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较差的荧光稳定性等。因此,开发一种新的荧光纤维制备工艺,其中荧光剂是以共价连接的方式负载到聚合物基材上,并且制备过程能满足工业化生产,这是亟待需求的。辐射接枝技术作为一门先进的改性技术,不仅能将功能基团以共价连接的方式接到聚合物基材上,还能大规模地实现聚合物基材改性。目前,利用辐射接枝技术已经制备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材料,但在荧光纤维制备方面尚未研究。在传统的合成纤维材料中,聚乙烯/聚丙烯无纺布(PE/PP NWF)是一种制备工艺简单的商业化纤维制品,具有优异的柔韧性、透气性能、热稳定性能、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能。然而,具有特定功能化的PE/PP NWF研究很少。因此,本论文中,采用辐射接枝技术,将不同性能的荧光剂以共价连接的方式负载到聚乙烯/聚丙烯无纺布上,制备一系列具有优异荧光性能的功能化无纺布,并研究其应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聚集诱导发光(AIE)化合物的发现,改善经典荧光芳香化合物的不足,极大拓宽荧光化合物在浓溶液或固态材料中的应用。本章节中,采用电子束预辐射接枝聚合技术和后续的化学修饰相结合,在PE/PP NWF上引入具有AIE效应的四苯乙烯(TPE)单元,制备AIE基荧光无纺布(PE/PP NWF-TPE)。研究并得出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链段接枝过程的最佳条件为:100 k Gy的吸收剂量、65℃的反应温度和1 h的反应时间。PE/PP NWF-TPE在365 nm紫外光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荧光发光中心为TPE单元,且荧光强度随着TPE单元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强,体现了AIE效应。荧光量子产率约为13.26%,荧光寿命约为9.2μs。此外,PE/PP NWF-TPE在加速洗涤20次、12 M HCl或Na OH溶液浸泡三天后依旧发出荧光,具有优异的荧光稳定性。(2)相比于芳香类荧光剂,非共轭型荧光化合物具有低毒性、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为了制备环境友好的荧光无纺布,本章节中,在PE/PP NWF上引入非共轭的五乙烯六胺(PEHA)单元,制备非共轭基荧光无纺布(PE/PP NWF-PEHA)。PE/PP NWF-PEHA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发出蓝色荧光,且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能,包括较强的荧光强度、高的荧光量子产率(~83.35%)和优异的荧光稳定性。PE/PP NWF-PEHA也具有优异的染色性能,且染色后依旧发出荧光。PE/PP NWF-PEHA具有可裁性,且采用该制备技术能实现原位定制高分辨率的荧光图案。该制备技术具有普适性,对基材和形状要求不高,又分别制备荧光尼龙66纤维和PET薄膜。(3)经典的荧光芳香化合物具有聚集荧光猝灭(ACQ)效应,限制其在浓溶液或固态材料中的应用。本章节中,合理利用ACQ效应,制备荧光性能可调的荧光无纺布。在PE/PP NWF上引入具有ACQ效应的芘(Py)单元,制备一系列芘基荧光无纺布(PE/PP NWF-Py)。芘单元的负载量随胺化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对PE/PP NWF-Py的微观形貌和热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荧光发光中心为芘单元。随着胺化反应时间延长,PE/PP NWF-Py发出的荧光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绿色。PE/PP NWF-Py的荧光性能也可以通过胺化反应时间调控,包括荧光强度、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等。PE/PP NWF-Py也具有优异的荧光稳定性,在加速洗涤20次、常见有机溶剂、12 M HCl或Na OH溶液浸泡三天后荧光依旧保持。此外,通过简单的荧光响应测试,PE/PP NWF-Py也可用于常见单环芳烃化合物的区分。(4)氨气作为一种有毒气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高效、可视化的氨气检测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章节中,在PE/PP NWF上引入芘(Py)单元和磺酸基团,制备芘基/磺酸基荧光无纺布(PE/PP NWF-Py/SO3H)。PE/PP NWF-Py/SO3H具有两个荧光发光区域,分别在蓝光区域和红光区域,造成其在365-nm的紫外灯下发出紫色荧光。PE/PP NWF-Py/SO3H也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32.65%)和较长的荧光寿命(45.2μs)。此外,芘单元和磺酸基团的协同作用,促进PE/PP NWF-Py/SO3H对氨气具有快速、专一的荧光响应性能,且对氨气的检测下限约为0.6 ppm。

吕海琦[4](2021)在《深亚微米工艺的RISCV SoC版图设计研究》文中认为IC设计是指从电路构想到芯片产出的完整流程,根据流程中每个步骤分担的不同责任大致划分成前端的硬件逻辑实现和后端的版图物理实现。RISCV指令集架构的推出和不断发展使得硬件逻辑设计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思路和视角,而芯片制造工艺的飞速进步也令物理版图实现过程面临不少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制造工艺进入深亚微米之后随之而来的电路寄生效应、电迁移、噪声干扰等问题愈加严重,需要工程师结合集成电路工艺发展特点,开发出更先进的EDA工具,研究出更科学的版图设计技巧才能缩短版图收敛周期,满足如今市场对SoC的要求。论文在基于Synopsys系列先进的SoC设计验证平台Design Compiler、IC Compiler等完成了对整颗RISCV SoC芯片的后端版图设计。论文介绍了 RISCV架构指令集和SoC芯片的前端电路逻辑实现理念,重点对可测试性综合设计、低功耗策略实现、静态时序分析、自动布局布线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芯片的物理实现过程及改良版图质量的着手方向,在深亚微米制造工艺下较好地完成了一个14万门芯片版图设计工作。该款芯片对RISCV架构SoC芯片的实现具有探究意义,也对深亚微米工艺带来的版图问题及解决方案提供了参考价值。本设计在逻辑综合时,运用了 DC的Topography技术,减小了时延不精准对芯片时序的影响。扫描设计时通过对存储器模块进行“旁路”、修复时钟的不可控性等方法提高测试覆盖率。通过多阈值电压优化,时钟门控电路单元插入以及对存储器进行分块访问的方法大大减小了 SoC芯片的功耗。对芯片设置了两个情景对应功能模式和扫描模式,使得EDA工具可以兼顾两个情境下的时序、面积、功耗的优化,最终使芯片可以正常工作在每一种工作环境下。在芯片的布局规划阶段,通过不断迭代优化最终完成了电压降、电迁移都满足要求的电源网络设计[12]。采用最常用的二叉树结构完成了功能时钟和测试时钟的设计,时钟树的各个参数都满足要求。在静态时序分析过程中,首先在StarRC平台上获取了全芯片的寄生参数,再导入PrimeTime平台加快了时序收敛的速度,并且具有相比其他平台更高的电路时序分析覆盖率,最终完成了时序的签收交付。通过增加对地反向偏置二极管、增加布线的宽度、扩大金属线间距、插入填充单元、增加冗余通孔等方法避免了芯片的可制造性问题。

蒋承霖[5](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对话生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展迅速,逐渐被应用到各个研究领域,如语义分析,文本情感分析,机器翻译,问答系统等。其中,自然语言对话生成任务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生成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回复。对话生成任务目标是对人类日常沟通进行建模,实现机器和人类的对话交互,并尽可能接近人类的表达水准。本文主要提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对话生成系统,对对话中的情感表达关系进行学习和建模,使之在开放域对话场景下,具有自适应的情感感知及表达能力。本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如下:首先,为了对基础语言质量有所理解和把控,本文从基础对话生成研究入手,针对回复多样性和对话相关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具体地,本文使用了加入逆词频权重限制的交叉熵损失函数,缓解以往基于最大似然估计训练目标优化带来的通用性回答高频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升回复多样性。接着,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对偶训练优化的双向序列生成框架,使用两个Sequence2Sequence模型双向联合学习对话上下文之间的信息关联关系,从而提升生成对话相关性。其次,在基础对话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具有自适应情感表达和控制能力的情感对话生成模型框架,从两个层次实现了对情感表达的建模。首先,模型中的情感类别控制器从抽象的情感表达类型控制入手,通过学习和利用对话上下文情感映射关系,可以在交互中根据上文输入给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情感类别。然后,情感解码器从细粒度情感特征层面入手,在确定的情感类型下,实现了潜在的情感状态衰减过程,并有选择地基于情感词典生成一个语言流畅的情感回复。另外,本文还提出了情感学习中情感分布标签和情感词向量对应的构建策略。最后,本文利用上述模型算法以及涉及的数据资源进一步实现了一个基于开放域的生活闲聊对话系统,系统在网页上进行呈现,可以灵活应对闲聊话题,实现了和用户的有效情感对话,给用户友好的体验。

邵子宴[6](2021)在《EDA络合物介导的光促氧化还原活性酯脱羧自由基反应》文中研究表明电子给受体(EDA)络合物光化学是一种温和的产生自由基的方法。由于不需要外加光敏剂,与经典光氧化还原反应相比成本更低,是近年来光化学反应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亚胺的自由基加成作为合成胺的重要手段,目前还未有基于EDA络合物介导的相关研究。此外,虽然当下对EDA络合物的研究已有很多新颖有趣的结果,但这种新型的自由基引发方式的机制细节和应用拓展还值得进一步探索。本论文研究了可见光照射碘盐EDA络合物产生自由基的方法,并尝试应用于多种自由基反应类型。主要内容为:(一)建立了NaI-三苯基膦(TPP)-NHPI酯EDA络合物介导的醛亚胺自由基加成反应,可见光照射下NHPI酯脱羧后产生多种类型自由基,对醛亚胺自由基加成得到胺;(二)发现了四丁基碘化铵(TBAI)-氧化还原活性酯(NHPI酯或肟酯)EDA络合物,进行了部分表征工作,并应用于醛亚胺自由基加成、联苯异腈自由基加成串联环化、香豆素芳氢官能团化等净还原性或净氧化还原中性自由基反应体系。我们的研究首次将EDA络合物光化学方法引入醛亚胺自由基加成合成胺的净还原体系中,发现了TBAI作为电子给体的新型EDA络合物,建立了相应的自由基反应。上述工作为深入研究碘盐参与的EDA光化学提供了新思路。

王伟杰[7](2021)在《明安图IPS望远镜实验后端数字接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太阳爆发活动会引起空间环境变化形成灾害性空间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为监测行星际空间环境,保障空间和地面设备安全运行,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子午工程二期”提出了建设行星际闪烁望远镜的目标。行星际闪烁望远镜采用三站式结构,明安图拟建设的是该设备的主站部分,通过对于该设备的建设,我国可以实现监测行星际空间的科学目标。明安图行星际闪烁望远镜实验是行星际闪烁望远镜的前期实验项目,行星际闪烁望远镜实验后端数字接收系统是对行星际闪烁望远镜单站单频算法和单站双频算法的后端实现。本系统通过FPGA硬件和闪烁谱软件的算法处理可以实现明安图IPS望远镜实验后端数字接收系统所需功能。本文首先对行星际闪烁望远镜单站单频、单站双频算法进行了介绍,通过对于行星际闪烁现象算法实现的理论分析,研究了算法实现的具体步骤,然后对于算法实现所需的FFT算法、功率谱估计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对整个算法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设计,并通过软件与硬件的划分实现了整个设计的功能。对于单站单频采用自相关的功率谱估计方法进行硬件实现,然后使用软件实现了后续功能。对于单站双频使用硬件实现了互相关功率谱估计的功能,并通过软件实现后续功能。之后本文详细介绍了硬件实现与软件实现的过程,通过现有数据采集板卡的FPGA模块结构调整与二次开发实现单站单频与单站双频的硬件算法部分。单站单频与单站双频在硬件设计中采用现有IP核进行设计,通过硬件的计算,得到各自单频率与双频率功率谱估计结果。使用Matlab仿真与ISE14.7功能仿真对设计模块功能进行了验证,并通过综合、时序验证、板级验证,实现了具体的功能。两种算法的软件部分采用Python进行了闪烁谱实现的设计,该设计可以通过修改参数来实现具体功能,使软件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调整算法所需参数,满足所需的数据显示需求。最后经分析表明,本文完成了明安图IPS望远镜实验后端数字接收系统的设计。通过软硬件划分的方式,充分挖掘硬件的原有潜力和软件处理能力,实现了算法设计的所需功能,达到了设计的目标。

胡建侃[8](2021)在《考虑乘员晕动的自动驾驶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优化车内乘客乘坐体验愈发重要。乘坐舒适性是评价出行服务优劣的重要指标,其中对乘坐舒适性影响最大的当属晕动。不同于当下通过优化人机功效,改善座舱环境的手段减弱乘员晕动,本文从车辆运动角度出发,利用自动驾驶车辆运动状态完全可控的优势,提出考虑乘员晕动的车辆控制算法和轨迹规划算法。通过优化自动驾驶车辆运行时的运动状态,减弱车内乘员晕动。首先,通过实验数据拟合的方式建立被控车辆纵向响应模型,通过车辆模型理论推导和实验数据结合的方式建立被控车辆俯仰模型。结合车辆模型、跟车模型和乘员晕动模型,建立统一的人-车-环境系统模型。根据建立的人-车-环境系统模型和自动跟车目标设计模型预测控制器,通过直接优化乘员晕动发生率MSI(Motion Sickness Incidence)的方式,建立考虑乘员晕动的自动跟车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对比一般自动跟车算法,在人-车系统敏感工况下,本文提出的自动跟车算法可以降低乘员晕动水平6.9%;在其他工况下,本文提出的自动跟车算法最高可降低乘员晕动水平27.75%。其次,从频率角度出发,优化乘员晕动剂量值MSDV(Motion Sickness Dose Value),设计基于频率整型的轨迹规划算法。针对出行服务常见工况对算法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不使用频率整型的规划算法,本文提出的轨迹规划算法可降低乘员晕动水平5.36%。同时,本文还对算法的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为算法关键参数的选取以及算法在实车上的应用提供指导思路。最后,通过人在环实车验证的方式,对考虑乘员晕动的轨迹规划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使用实验室已有开源算法框架,实现车辆路径跟踪。结合实验车辆特性,开发车速跟踪算法。邀请16名被试参与实验,体验本文提出算法和常规规划算法。使用主观问卷与客观生理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评估被试的晕动状态。通过对比被试体验两种规划算法时的晕动程度,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实验工况下,相比基于多项式拟合的规划算法,本文提出算法可以降低乘员晕动水平16.98%。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频率整型的轨迹规划算法能够有效抑制乘客晕动程度的提升,保证乘客始终处于较低的晕动水平。论文提出了考虑乘员晕动的自动跟车算法和考虑乘员晕动的轨迹规划算法,仿真结果与人在环实车实验结果证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降低自动驾驶车辆内乘员的晕动水平。同时本文提出的以降低晕动的轨迹规划算法并不针对特定车辆开发,且所引入的频率整型思想也不拘泥于特定优化算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吴迪,符策,李涛,那振宇[9](2021)在《基于PBL模式的EDA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文中认为针对EDA技术基础实验与综合设计缺少联系,学生在有限实验学时内只能完成一些简单数字系统等问题,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对EDA技术实验进行深化改革。以综合设计导入作为EDA实验教学起点,以综合设计作为核心问题反向设计基础实验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作为主体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实践效果表明,显着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同学时可以设计出更加复杂的系统,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李暾,贺旭,屈婉霞,万海[10](2021)在《微处理器敏捷设计方法综述》文中提出随着登纳德缩放定律和摩尔定律几近终结,通过领域特定体系结构提升微处理器性能变得越来越重要,迫切需要提升微处理器设计生产率来应对网络、智能、安全等领域特定需求.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微处理器敏捷设计方法是一种能有效提升微处理器设计生产率的方法.通过对比软硬件设计的差异,分析出敏捷设计的本质及其应用于微处理器设计所面临的挑战.综述了微处理器敏捷设计领域近年来代表性研究实践,归纳出微处理器敏捷设计关键使能技术,探讨了该领域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

二、EDA设计快速入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DA设计快速入门(论文提纲范文)

(1)PBL模式下的EDA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EDA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1.2 理论授课存在的问题
    1.3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4 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2 PBL教学模式在EDA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2.1 在EDA课堂教学中引入PBL模式
    2.2 开展循序渐进的分级实验教学
    2.3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2.4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 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4 结语

(3)辐射改性制备荧光聚乙烯/聚丙烯无纺布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荧光化合物的概述
        1.2.1 经典的有机荧光化合物
        1.2.2 聚集诱导发光(AIE)荧光化合物
    1.3 有机荧光聚合物的概述
        1.3.1 有机荧光聚合物的分类
        1.3.1.1 经典共轭荧光聚合物
        1.3.1.2 聚集诱导发光(AIE)型荧光聚合物
        1.3.1.3 非共轭荧光聚合物
        1.3.1.4 新型结晶多孔荧光聚合物
        1.3.2 有机荧光聚合物的合成
        1.3.3 有机荧光聚合物的应用
    1.4 传统荧光纤维材料的概述
    1.5 辐射接枝技术及其应用
        1.5.1 辐射接枝技术
        1.5.2 辐射接枝制备功能聚合物材料
    1.6 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6.1 课题研究目的
        1.6.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聚集诱导发光(AIE)型荧光无纺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设备和仪器
        2.2.3 AIE型荧光无纺布的制备
        2.2.4 改性前后的聚乙烯/聚丙烯无纺布的表征
        2.2.5 AIE型荧光无纺布的荧光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乙烯/聚丙烯无纺布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甘油酯的研究
        2.3.2 化学结构的研究
        2.3.3 微观形貌的研究
        2.3.4 结晶性的研究
        2.3.5 紫外-可见光吸收的研究
        2.3.6 激发谱和荧光发射谱的研究
        2.3.7 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的研究
        2.3.8 荧光稳定性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共轭型荧光无纺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设备和仪器
        3.2.3 非共轭基荧光无纺布的制备
        3.2.4 改性前后的聚乙烯/聚丙烯无纺布的表征
        3.2.5 非共轭基荧光无纺布的荧光性能表征
        3.2.6 合成技术普适性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学结构的研究
        3.3.2 微观形貌的研究
        3.3.3 结晶性的研究
        3.3.4 紫外-可见光吸收和荧光发射的研究
        3.3.5 荧光机理的研究
        3.3.6 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的研究
        3.3.7 荧光稳定性的研究
        3.3.8 染色性能的研究
        3.3.9 可裁剪性和原位定制图案的研究
        3.3.10 合成技术普适性的研究
        3.3.11 规模化生产探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芘基荧光无纺布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设备和仪器
        4.2.3 芘基荧光无纺布的制备
        4.2.4 改性前后的聚乙烯/聚丙烯无纺布的表征
        4.2.5 芘基荧光无纺布的荧光性能测试
        4.2.6 常见单环芳烃的荧光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学结构的研究
        4.3.2 微观形貌的研究
        4.3.3 热稳定性的研究
        4.3.4 结晶性的研究
        4.3.5 紫外-可见光吸收的研究
        4.3.6 荧光发射谱的研究
        4.3.7 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的研究
        4.3.8 荧光稳定性的研究
        4.3.9 常见单环芳烃的荧光响应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芘/磺酸基荧光无纺布的制备、性能及其对氨气检测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设备和仪器
        5.2.3 芘/磺酸基荧光无纺布的制备
        5.2.4 改性前后的聚乙烯/聚丙烯无纺布的表征
        5.2.5 芘/磺酸基荧光无纺布的荧光性能测试
        5.2.6 氨气的荧光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化学结构的研究
        5.3.2 微观形貌的研究
        5.3.3 热稳定性的研究
        5.3.4 结晶性的研究
        5.3.5 荧光发射光谱的研究
        5.3.6 荧光发光机理的研究
        5.3.7 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的研究
        5.3.8 氨气的荧光响应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辐射技术
        6.2.2 荧光聚合物材料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致谢

(4)深亚微米工艺的RISCV SoC版图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文主要工作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RISCV SoC设计概述
    2.1 RISCV架构指令集介绍
    2.2 处理器内核设计
    2.3 SoC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版图设计技术基础
    3.1 逻辑综合
        3.1.1 指定库文件
        3.1.2 定义综合环境
        3.1.3 设置设计约束
        3.1.4 设计约束优化
    3.2 可测试性设计
        3.2.1 可测试性设计的必要性
        3.2.2 故障模型
        3.2.3 可测试性分析
    3.3 低功耗设计
        3.3.1 CMOS电路的功耗
        3.3.2 低功耗设计策略
    3.4 版图设计
        3.4.1 布局规划
        3.4.2 时钟树综合
        3.4.3 布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RISCV SoC可测试性逻辑综合
    4.1 可测试性逻辑综合
        4.1.1 DC Topography技术
        4.1.2 多模式多端角
        4.1.3 DFT设计
    4.2 低功耗设计实现
        4.2.1 门控时钟技术
        4.2.2 多阈值优化技术
        4.2.3 存储器分块访问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RISCV SOC芯片的版图设计
    5.1 数据准备
    5.2 芯片的布局规划
        5.2.1 芯片面积设计
        5.2.2 宏单元布局
        5.2.3 电源规划
    5.3 标准单元布局
    5.4 时钟树综合
    5.5 布线
        5.5.1 布线设置
        5.5.2 布线拥塞
    5.6 静态时序分析
    5.7 可制造性设计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对话生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开放域基础对话生成的研究现状
        1.2.2 情感对话生成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背景介绍
    2.1 自然语言对话生成应用的深度学习方法
        2.1.1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
        2.1.2 GRU门循环单元
    2.2 基础对话生成的研究
    2.3 对话中的情感研究
        2.3.1 对话情感识别
        2.3.2 对话情感生成
    2.4 基于编码器-解码器的情感对话生成模型
        2.4.1 编码器-解码器框架
        2.4.2 注意力机制
        2.4.3 情感动态衰减模拟机制
        2.4.4 基于词典的自适应回复生成机制
    2.5 章末小结
第三章 基础对话生成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3.1 基于目标函数优化路线的多样性提升
        3.1.1 研究背景与任务目标
        3.1.2 基于词频控制的优化函数的改进
        3.1.3 辅助频控的内容重复抑制机制
    3.2 回复多样性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数据集
        3.2.2 实验细节及相关设置
        3.2.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2.4 应用场景及对话样例展示
    3.3 基于对偶联合训练学习思想的对话相关性提升
        3.3.1 研究背景与任务目标
        3.3.2 CS2S-NCG:双向Seq2Seq对话模型的构建
        3.3.3 联合训练与优化目标
    3.4 CS2S-NCG对话模型的相关性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数据集
        3.4.2 实验细节及相关设置
        3.4.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4.4 相关样例展示
    3.5 章末小结
第四章 富有情感的对话生成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4.1 研究背景与工作介绍
        4.1.1 情感对话生成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4.1.2 研究方案与工作贡献
    4.2 具有自适应情感表达和控制能力的对话模型介绍
        4.2.1 整体目标定义
        4.2.2 模型框架概览与介绍
        4.2.3 共享编码器
    4.3 自适应回复情感类别控制能力的嵌入实现
        4.3.1 问题定位
        4.3.2 情感类别控制器的实现
    4.4 针对具体情感进行回复生成的实现
        4.4.1 问题定位
        4.4.2 基于情感词典与词频权重限制的情感解码器的实现
    4.5 重要情感资源的构建策略与实现
        4.5.1 情感分布软标签的生成策略
        4.5.2 中文情感词向量的生成实现
    4.6 自适应情感表达与控制的对话生成模型相关实验与结果分析
        4.6.1 实验数据集
        4.6.2 情感分布标签生成策略以及情感词向量评估
        4.6.3 情感对话模型对比实验设置
        4.6.4 模型评估结果及分析
        4.6.5 真实对话样例展示与分析
    4.7 章末小结
第五章 基于开放域生活闲聊对话生成系统搭建
    5.1 系统的整体架构
        5.1.1 模式与目标分析
        5.1.2 系统框架介绍
    5.2 数据交互管理层实现
        5.2.1 对话数据结构化处理和管理
        5.2.2 情感资源管理与更新
        5.2.3 交互信息实时记录存储管理
    5.3 对话生成管理层
        5.3.1 对话生成管理模型设计
        5.3.2 模型训练测试细节说明
    5.4 系统框架实现
        5.4.1 应用交互层实现与系统运作
        5.4.2 系统实际展示与说明
    5.5 章末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使用缩写说明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6)EDA络合物介导的光促氧化还原活性酯脱羧自由基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光促氧化还原活性酯脱羧自由基反应研究
    1.1 光促反应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1.2 经典光氧化还原反应介绍
        1.2.1 光敏剂催化的光氧化还原反应
        1.2.2 过渡金属催化的光氧化还原反应
    1.3 氧化还原活性酯的光促脱羧反应介绍
        1.3.1 可见光促进自由基脱羧偶联
        1.3.2 光促氧化还原活性酯脱羧
    1.4 小结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EDA络合物光化学
    2.1 EDA络合物研究介绍
        2.1.1 分类标准
        2.1.2 EDA络合物光反应常见机理研究方法
    2.2 氧化还原活性酯参与的EDA络合物光化学研究
        2.2.1 NHPI酯参与的EDA络合物
        2.2.3 肟酯参与的EDA络合物
    2.3 小结
    2.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EDA络合物介导的光促REA脱羧自由基反应
    3.1 课题设计
        3.1.1 研究背景
        3.1.2 问题与分析
        3.1.3 课题设计
    3.2 结果与讨论
        3.2.1 NaI-TPP-NHPI酯 EDA络合物介导的醛亚胺自由基加成反应条件筛选
        3.2.2 对照试验与机理研究
        3.2.3 NaI-TPP-NHPI酯 EDA络合物介导醛亚胺自由基加成反应适用范围拓展
        3.2.4 合成应用
        3.2.5 NaI-TPP-NHPI酯 EDA络合物介导醛亚胺自由基加成反应小结
        3.2.6 TBAI-NHPI酯新EDA络合物的发现与表征
        3.2.7 TBAI-NHPI酯新EDA络合物在自由基反应中的应用拓展
        3.2.8 TBAI-环丁酮肟酯EDA络合物的初步研究
    3.3 总结与展望
    3.4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试剂与仪器
    4.2 反应方法
        4.2.1 亚胺底物制备方法
        4.2.2 NHPI酯的制备方法
        4.2.3 环丁酮肟酯(j1)制备方法
        4.2.4 联苯异腈底物(f1)合成方法
        4.2.5 邻苯乙炔基甲基丙烯酰胺底物(h1)合成方法
        4.2.6 亚胺的光促自由基加成反应
        4.2.7 TBAI-环丁酮肟酯EDA络合物介导自由基反应条件
        4.2.8 1,7-烯炔的[2+2+2]环化条件
    4.3 紫外可见光吸收测定方法
        4.3.1 TBAI-NHPI酯 EDA络合物紫外可见光吸收曲线测定
        4.3.2 Job曲线的测定
        4.3.3 TBAI-环丁酮肟酯EDA络合物的紫外表征
    4.4 核磁共振测定方法
    4.5 化合物数据
致谢
附件

(7)明安图IPS望远镜实验后端数字接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IPS望远镜实验相关理论分析
    2.1 行星际闪烁的基本理论
    2.2 单站单频理论及算法介绍
    2.3 单站双频理论及算法介绍
    2.4 功率谱估计
        2.4.1 射电天文信号的特征
        2.4.2 功率谱估计的发展
        2.4.3 经典功率谱估计
        2.4.4 傅里叶变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PS实验后端数字接收系统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整体设计
    3.3 硬件系统设计
        3.3.1 采集板卡介绍
        3.3.2 单站单频系统设计
        3.3.3 单站双频系统设计
    3.4 软件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实现
    4.1 硬件设计基础
        4.1.1 FPGA简介
        4.1.2 Verilog HDL简介
        4.1.3 开发环境简介
        4.1.4 IP核简介
    4.2 FPGA芯片及模块介绍
    4.3 功率谱模块Matlab-ISE仿真验证
        4.3.1 单站单频功率谱估计模块实现及仿真验证
        4.3.2 单站双频功率谱估计模块实现及仿真验证
    4.4 整体设计输入、综合及时序分析
        4.4.1 单站单频设计
        4.4.2 单站双频设计
    4.5 硬件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实现
    5.1 软件设计基础
        5.1.1 Python简介
        5.1.2 库文件简介
        5.1.3 开发环境简介
    5.2 系统功能实现
        5.2.1 单站单频实现
        5.2.2 单站双频实现
        5.2.3 实现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考虑乘员晕动的自动驾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术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晕动机理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易引发晕动的运动特性研究现状
        1.2.3 减弱车内乘员晕动手段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问题阐述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3 本文章节安排
2 考虑乘员晕动自动跟车算法
    2.1 引言
    2.2 控制算法整体结构
    2.3 基于实车测试的车辆模型搭建
        2.3.1 纵向动力学模型
        2.3.2 被控车辆俯仰模型
        2.3.3 纵向跟车模型
    2.4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跟车控制器设计
    2.5 跟车算法仿真验证
        2.5.1 跟车工况选择
        2.5.2 跟车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考虑乘员晕动的轨迹规划算法
    3.1 引言
    3.2 车辆运动学模型
    3.3 基于频率整型的轨迹规划算法
        3.3.1 频率整型思想简介
        3.3.2 轨迹规划算法
    3.4 轨迹规划算法仿真分析
        3.4.1 仿真工况选择
        3.4.2 截止频率分析
        3.4.3 时间因子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轨迹规划算法实车验证
    4.1 引言
    4.2 实验设置
        4.2.1 实验条件
        4.2.2 实验场地介绍
        4.2.3 多项式轨迹规划算法介绍
        4.2.4 实验工况描述
        4.2.5 晕动状态评估方式
        4.2.6 实验流程说明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主观问卷结果分析
        4.3.2 头部加速度计数据分析
        4.3.3 心电数据分析
        4.3.4 皮肤电导率数据分析
        4.3.5 脑电数据分析
        4.3.6 实验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基于PBL模式的EDA技术实验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基于PBL的EDA技术实验教学模式设计
    (1) 导入实验项目。
    (2) 指导学生分析项目指标。
    (3) 指导学生选择方案。
    (4) 指导学生进行系统顶层设计。
    (5) 对系统设计中的难点进行提示。
    (6) 分模块实现。
    (7) 综合设计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系统调试。
2 PBL模式下EDA技术实验内容设计
    2.1 综合设计实验内容设计
    2.2 基础实验内容设计
    2.3 课外实验资源保障
3 教学效果
    (1) 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 在相同的学时内学生可以完成更加综合的系统设计。
    (3) 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4) 为层次化实验教学提供保障。
4 结 语

(10)微处理器敏捷设计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敏捷设计的本质
2 微处理器敏捷设计代表性工作
    2.1 斯坦福大学的工作
    2.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作
    2.3 其他工作
3 敏捷设计方法关键使能技术
    3.1 前端建模技术
    3.2 中间表示及其处理
    3.3 微处理器生成技术
    3.4 后端设计敏捷方法
    3.5 设计验证方法
4 微处理器敏捷设计方法的研究方向
5 结语

四、EDA设计快速入门(论文参考文献)

  • [1]PBL模式下的EDA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傅莉.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19)
  • [2]基于Qt的电路仿真软件开发[D]. 钟建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辐射改性制备荧光聚乙烯/聚丙烯无纺布及其应用研究[D]. 张明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4]深亚微米工艺的RISCV SoC版图设计研究[D]. 吕海琦. 山东大学, 2021(12)
  • [5]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对话生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蒋承霖.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EDA络合物介导的光促氧化还原活性酯脱羧自由基反应[D]. 邵子宴.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7]明安图IPS望远镜实验后端数字接收系统研究[D]. 王伟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考虑乘员晕动的自动驾驶算法研究[D]. 胡建侃. 浙江大学, 2021(07)
  • [9]基于PBL模式的EDA技术实验教学改革[J]. 吴迪,符策,李涛,那振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02)
  • [10]微处理器敏捷设计方法综述[J]. 李暾,贺旭,屈婉霞,万海.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21(02)

标签:;  ;  ;  ;  ;  

EDA 设计入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