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多风地区樟子松育苗技术

高寒多风地区樟子松育苗技术

一、高寒多风地区樟子松育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鹰[1](2021)在《晋北地区樟子松育苗及造林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樟子松耐干旱、耐严寒、耐贫瘠土壤,是晋北地区尤其是风沙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介绍了樟子松生物学特征、育苗及造林技术,旨在为樟子松在晋北地区荒山绿化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庞贞武,黄汉宁,孙雪阳,吕华丽,周惠琼,沈云,吴兵,陈德文[2](2019)在《樟子松在亚热带地区育苗的可行性初探》文中提出为探讨北方寒带树种樟子松在亚热带地区进行育苗的可行性,于2017年4月在广西南宁进行了樟子松育苗试验,并进行种子发芽率、芽苗移植成活率、苗高、地径生长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使用40℃温水浸种至自然冷却,并继续浸种至24 h后播种到发芽床,樟子松种子14 d发芽率达45%;采用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以苗龄12个月计,樟子松芽苗移植成活率达67%,苗平均地径达0.5 cm,平均苗高达13 cm。

刘禹廷[3](2016)在《呼和浩特市几种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引种栽培30-40年云杉属树种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云杉属树种的物候特性以及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还对其叶抗旱性进行解剖分析,以及对不同云杉属树种的花粉活性进行测定,通过不同树种间的比较分析,综合评价其引种适应性,为该属树种的进一步推广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云杉属树种物候期与气温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光照和降雨量相关性不显着。说明该属树种物候期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较大,受光照和降雨影响相对较小。(2)云杉属树种叶抗旱适应性强弱排序为:鳞皮云杉>白云山≥西伯利亚云杉>北美蓝云杉>青扦>欧洲云杉>红皮云杉>粗枝云杉>川西云杉>紫果云杉>青海云杉>白扦>天山云杉。说明了鳞皮云杉和白云杉等树种叶抗旱适应性相对较强,白扦和天山云杉等树种叶抗旱适应性相对较弱。(3)对云杉属树种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欧洲云杉、紫果云杉、川西云杉和红皮云杉综合生长状况最好,白扦、青海云杉、天山云杉、北美蓝云杉、青扦、粗枝云杉和西伯利亚云杉生长状况相对较好,鳞皮云杉和白云杉综合生长状况相对一般,13种云杉属树种均无病虫害感染。(4)通过对6种云杉属植物花粉进行活性检测,其花粉活性大小依次为:白扦>紫果云杉≥青海云杉>欧洲云杉>鳞皮云杉>粗枝云杉,且6种云杉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维持时间为50-60d,其中白扦花粉生活力维持时间相对较长,粗枝云杉花粉生活力维持时间相对较短。(5)云杉属树种对于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均表现较好,其中欧洲云杉、紫果云杉引种适应性为优,等级为Ⅰ级,其次为白扦、红皮云杉、粗枝云杉、川西云杉、青海云杉、北美蓝云杉和鳞皮云杉适应性为良,等级为Ⅱ级,青扦、天山云杉、西伯利亚云杉和白云杉适应性为中,等级为Ⅲ级。

邱贵福[4](2012)在《张家口坝缘山地樟子松适生立地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用测树学对6种立地类型样方内的样本进行外业调查及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立地类型下生长势也存在显着差异(0.05),在样方调查30株中阳坡厚层土生长良好株树比阴坡薄层土生长良好株树多了16株,所以得出最适宜樟子松生长的立地类型是阳坡厚层土,其次为阳坡中层土和阴坡厚层土,最差的是阴坡薄层土。樟子松在坝缘山地不同立地类型生长差异很大,地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均达到极显着水平(0.05),地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在不同立地类型中的阳坡厚层土和阴坡薄层土相差最大分别为4.4 cm、110.8cm;在不同海拔高度研究中,海拔高度在1 600 m的幼树生长情况(阳坡良好率80%,阴坡良好率66.7%)明显好于1 700 m幼树生长情况(阳坡良好率46.7%,阴坡良好率26.7%),所以可知研究区域内适宜樟子松生长的海拔高度应在1 600 m。最终得出张家口坝缘山地适生立地为海拔高度为1 600 m的阳坡厚层土,而且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影响樟子松人工幼林生长的主导因子为土层厚度、坡向及海拔高度。

王艳秋[5](2012)在《高寒多风地区樟子松育苗》文中研究说明樟子松为欧洲赤松的变种,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阳坡,内蒙古红花尔吉及海拉尔一带的沙丘地带。它是抗风沙、耐干旱、耐瘠薄、抗严寒且速生的常绿树种。在原产地树高可达30米,胸径达1米。樟子松寿命长,一般年龄达150~200年,有的可达250年。樟子松的木材材质仅次于红松。目前,北方樟子松

刘平[6](2009)在《樟子松的生长规律及影响因子的研究》文中提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是塞罕坝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自然物种的保存、科学研究、生态效益和经济意义等方面,都具备了被研究和保护的价值。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塞罕坝地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5株解析木和当地30多年的气象资料为研究材料,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详细研究了10项气象因子对樟子松生长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樟子松的直径、树高和材积总生长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持续上升;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起始阶段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连年生长量比平均生长量增加速度快,其值大于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达到最高峰的时间比平均生长量要早,连年生长量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与平均生长量相交,相交后,连年生长量总小于平均生长量。直径的连年生长量高峰比树高连年生长量高峰更为持久,而去皮材积连年生长量的高峰期比二者迟的多。直径、树高和材积的连年增长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2)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与樟子松直径连年生长量关系最密切的气象因子是上年11月-当年1月平均地温(X8),而与树高连年生长量关系最密切的是年日照时数(X5)。按最大关联度出现的次数频率将气象因子对樟子松生长量影响程度排序为:上年11月-当年1月平均地温(X8)>年日照时数(X5)>年降水量(X2)/4-10月蒸发量(X4)/3-4月地温(X6)>其它。

苟文莉[7](2007)在《樟子松幼苗的越冬保护》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山西北部大同市半干旱地区引种樟子松30多年来取得的成效,就造成幼苗越冬死亡的三个主要原因,即苗木生理干旱、吹苗、冻举,提出三种主要的越冬保护措施:一是冬季覆土保护,二是秋季起苗储藏,三是塑料薄膜覆盖越冬,再配以合理的苗木抚育管理,确保樟子松育苗成功。

李瀚[8](2007)在《青海省大通县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青海省大通县位于西宁市的西北部,处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大通县生态建设是实现西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该在整个湟水河流域乃至黄河流域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屏障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大通县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客观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运用生态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学等诸多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措施和配套适用技术及管理方法进行全面的探讨,提出大通县林业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相应的对策及措施:(1)围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生态工程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及保护;(2)加快生态旅游业、花卉业、林下资源开发以及种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3)建立建全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适用林业技术,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4)加强全县林政管理体系、护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在大通县境内森林植被划分中增加了干旱稀疏灌木植被带;(2)总结了过去林业分类管理的基本成果和经验,提出县级林业实施分类经营的原则、类型划分及措施;(3)将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以及森林的冻害、水灾纳入森林灾害控制管理的范围,用新的管理理念预防森林灾害,减少自然灾害对森林的破坏;(4)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系,把发展的目标基础确定在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上。因此,作为以生态建设为根本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在途径选择上,应依据当地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发展和建立最优的生态结构及适宜当地资源和经济条件的林业产业,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生态系统的最优状态。

刘生权[9](2006)在《榆林沙地樟子松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建国以来,榆林沙区人民结合种草、封沙育草、设置沙障等乔、灌、草三结合措施,对沙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促进了沙区农牧业的发展。但是,沙区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不断扩展,草地退化、沙化面积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沙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加快沙区林业发展,已成为沙区人民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成为沙区人民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为此,总结和研究适合榆林沙区栽植的优良常绿针叶乔木树种——樟子松的栽培技术,对改善沙区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化扩展,增加固沙植物多样性,提高固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结合多年林场工作实际,以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林场“三个百树”工程、生态公园建设项目实施地为研究地点,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应用对比试验的方法,通过对榆林沙区樟子松育苗和提高樟子松抗旱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措施进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黄心土出苗率可提高2.2%,一年后的保存率提高17.2%,当年高生长净增1.7cm;经消毒、催芽后,种子发芽早、发芽快、发芽齐,比对照提前4-6天,半月内的出苗率提高3.1%,一年后的保存率提高11.9%;覆盖干净细沙明显优于大田土、黄心土等覆盖材料,出苗率依次提高8.2%和11.6%,出苗时间分别提前2-6天和2-9天;二年生樟子松苗安全越冬,可用稻草、玉米秸秆达到防寒的目的,而且可减少苗木损失3.96%,每亩节约费用1680元。因此,提高榆林沙地樟子松育苗质量的关键措施是慎选营养土、严格种子消毒、温室培育壮苗、巧用防寒材料等。2、通过对比四种大小规格的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沙障造林的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造林株行距为4m×4m条件下,8m×24m规格的紫穗槐活沙障效果最佳,造林成活率比传统的20m×24m的高出10.42%;沙地障子松造林用覆膜处理后,成活率达到97.0%,比覆土提高5.4%;应用干水剂造林,成活率可达到100%,比对照提高12%;应用生根保水剂造林,成活率可提高4.5%;应用生根粉处理的苗木成活率可达到95%,比对照提高7%,其中覆膜、生根粉处理的苗木成活率为100%;此外在沙地采取降位、深栽和覆膜等技术有利于苗木成活。采用植物活沙障造林、覆膜造林、干水剂造林、保水剂造林、ABT生根粉浸根造林等新技术有助于提高榆林沙地樟子松栽植技术。开展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研究,解决榆林沙区多年来传统式育苗、造林出苗率低、保存率低、年生长量小、造林成活率低的突出问题,对于正确指导榆林沙区开展樟子松育苗、造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进一步研究樟子松的栽培技术,稳定樟子松在榆林沙区造林的当家地位,对防止沙漠化扩展、促进沙地生态环境的逆转、改善榆林投资环境、建设和谐榆林、生态榆林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郝雨[10](2006)在《大兴安岭北段天然山地樟子松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大兴安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自然物种的保存、科学研究、生态效益和经济意义等方面,都具备了被研究和保护的价值。根据现有资料分析,目前,对天然樟子松的定性研究较多,系统的、尤其是定量分析比较少,本文在已知数量分类排序的前期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樟子松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从宏观生态学和微观分子生态学两个层面分析樟子松与生境间的相互关系,预测樟子松的遗传学命运和生存潜能,揭示樟子松的变异规律和分化机制,探索樟子松的致濒原因,旨在为樟子松这一优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现有分布区的研究表明: 1 樟子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与松科的其它植物种相比,樟子松种内多态位点百分率(85.26%),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0.2820)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0.2121),均属较高水平,因此认为樟子松种内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种群内遗传变异占种内变异的大部分,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小(Gst=0.2478),其种群间基因流动贫乏,遗传漂变成为刻划种群遗传变异的主要因素,同时遗传距离分析的结果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其空间距离有相关性但不明显。 2 樟子松种群遗传多样性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天然山地樟子松林在大兴安岭林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00m~1000m的山地,根据4个海拔梯度的样本DNA检测结果,在海拔梯度上,天然山地樟子松各居群间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差异较大,但规律并不明显。 在纬度梯度上,天然山地樟子松呈现随纬度各居群间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同样差异较大。 而在群落尺度上,各居群间的多态位点百分率相差无几。上述的结果表明,居群分布的海拔和纬度差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天然山地樟子松遗传分化。相反,不同的群落类型对天然山地樟子松居群的遗传分化影响不大。 总之,樟子松遗传多样性水平虽然较高,但人为干扰、基因交流贫乏以及幼树幼苗的高死亡率等因素都会使之难以自然更新,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已十分必要。

二、高寒多风地区樟子松育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寒多风地区樟子松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晋北地区樟子松育苗及造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2 生态学特性
3 育苗技术
    3.1 播种裸根苗育苗
        3.1.1 采种
        3.1.2 圃地选择与整理
        3.1.3 播种
        3.1.4 管理
    3.2 播种容器苗培育
        3.2.1 容器
        3.2.2 营养土
        3.2.3 种子处理与播种
        3.2.4 管理
4 造林技术

(2)樟子松在亚热带地区育苗的可行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子来源
    1.2 育苗试验点概况
    1.3 发芽率测试
    1.4 育苗方法
        1.4.1 大田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1.4.2 播种方法和播种时间。
        1.4.3 幼苗的移植方法。
        1.4.4 苗木管护措施。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芽率
    2.2 幼苗成活率
    2.3 幼苗地径生长
    2.4 幼苗高生长
    2.5 1年生樟子松苗的生长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3)呼和浩特市几种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林木引种适应性研究进展
        1.3.2 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研究进展
    1.4 云杉属树种资源分布概况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1.4 气候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2 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概况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物候期观测
        3.2.2 叶解剖结构测定
        3.2.3 生长状况调查
        3.2.4 花粉活性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云杉属树种物候特性
        4.1.1 云杉属不同树种物候期比较分析
        4.1.2 气候变化对云杉属树种物候期的影响
    4.2 云杉属树种叶抗旱适应性特征分析
        4.2.1 云杉属树种叶解剖结构特征描述
        4.2.2 云杉属叶解剖结构差异性分析
        4.2.3 同种云杉属树种阳面与阴面叶抗旱性方差分析
    4.3 云杉属树种生长适应性特征分析
        4.3.1 云杉属树种生长相关性分析
        4.3.2 云杉属植物花粉活性测定
    4.4 综合评价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
        4.4.1 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现状
        4.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3 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评价结果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张家口坝缘山地樟子松适生立地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步骤
        1.2.2 样地设置
        1.2.3 幼树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立地类型下樟子松生长势分析
    2.2 不同立地类型与樟子松地径生长的关系
    2.3 不同立地类型与樟子松树高的关系
    2.4 不同海拔高度对幼树生长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5)高寒多风地区樟子松育苗(论文提纲范文)

一、苗圃地的选择
二、土壤管理与作床
三、种子处理
四、田间管理

(6)樟子松的生长规律及影响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樟子松概述
        1.1.1 樟子松的分布
        1.1.2 樟子松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1.3 樟子松的加工性质及用途
    1.2 樟子松研究进展
    1.3 气候因子与树木生长关系的研究
        1.3.1 温度、降水对树木年轮宽度的影响
        1.3.2 其它因子对树木年轮宽度的影响
    1.4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5 可行性分析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文条件
        2.1.4 土壤状况
    2.2 气候特点
    2.3 植被
3 数据收集与整理
    3.1 数据收集及方法
        3.1.1 标准地调查
        3.1.2 标准木选取
        3.1.3 气象资料收集及整理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樟子松的生长规律
        4.1.1 直径生长规律
        4.1.2 树高生长规律
        4.1.3 材积生长规律
    4.2 气象因子研究
        4.2.1 气温和其它气象因子的关系
        4.2.2 蒸发量和其它气象因子的关系
    4.3 樟子松生长量与影响因子研究
        4.3.1 关联矩阵
        4.3.2 关联图
        4.3.3 关联度结果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致谢

(8)青海省大通县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1.1 可持续性的定义
        1.1.2 可持续发展概念
        1.1.3 可持续发展特征认识
    1.2 我国21 世纪议程的战略目标和要点
    1.3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3.1 研究成果简述
        1.3.2 林业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
    1.4 县级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状况
    1.5 研究可持续发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5.1 社会历史的继承性
        1.5.2 现实社会的非持续性
    1.6 本次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
    2.1 大通县自然经济状况概述
        2.1.1 自然状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大通县主要生态问题
    2.2 森林资源
        2.2.1 面积与蓄积
        2.2.2 分布
        2.2.3 森林资源基本评价
    2.3 林业不可持续性问题及分析
        2.3.1 问题
        2.3.2 林业的不可持续性的原因解析
第三章 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目标及途径
    3.1 指导思想
    3.2 基本原则
        3.2.1 坚持科学经营、持续利用,加快发展森林资源
        3.2.2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3.2.3 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治理的原则
        3.2.4 强化基础,改善经营条件
        3.2.5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3.2.6 建立林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渠道投资林业建设的运行机制
        3.2.7 坚持深化改革,科教兴林,依法治林
        3.2.8 围绕重点工程抓项目,围绕项目搞建设的原则
    3.3 奋斗目标
        3.3.1 资源目标
        3.3.2 可持续经营状况
        3.3.3 生态环境目标
        3.3.4 经济发展目标
        3.3.5 社会效益目标
        3.3.6 林业科技发展目标
    3.4 发展布局
    3.5 林业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
        3.5.1 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及保护
        3.5.2 林产业建设
        3.5.3 种苗发展
        3.5.4 科技建设
        3.5.5 林政资源管理
        3.5.6 林业组织建设
    3.6 林业可持续发展途径
        3.6.1 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3.6.2 发展途径选择
第四章 林业重点领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4.1 森林可持续经营
        4.1.1 森林区域化经营
        4.1.2 林业分类经营
        4.1.3 森林可持续经营措施
    4.2 生态恢复工程
        4.2.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4.2.2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4.2.3 退耕还林(草)工程
    4.3 自然保护区建设
        4.3.1 规划布局
        4.3.2 保护管理
    4.4 产业建设
        4.4.1 大通县生态旅游发展设想
        4.4.2 花卉业
        4.4.3 林下资源开发利用
        4.4.4 林木资源开发
    4.5 科技创新建设
        4.5.1 科技创新的领域及发展方向
        4.5.2 科技全面支撑林业发展
    4.6 森林灾害控制
        4.6.1 森林火灾
        4.6.2 有害生物控制(森林病虫鼠害防治)
        4.6.3 其他灾害控制
    4.7 种苗建设
        4.7.1 优良树种的快速繁育及新品种引进
        4.7.2 良种基地建设
        4.7.3 种苗质量管理系统建设
第五章 林业体制改革与建设
    5.1 国有林场的发展
    5.2 乡镇林业站建设
        5.2.1 明确乡镇林业站承担的职责与任务
        5.2.2 加强基层林业站队伍建设
        5.2.3 乡镇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
    5.3 农村林业经营组织建设
        5.3.1 乡村集体林业建设
        5.3.2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
第六章 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榆林沙地樟子松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樟子松概述
        1.1.1 樟子松的生产概况
        1.1.1.1 樟子松的分布
        1.1.1.2 樟子松的引种栽培
        1.1.2 樟子松形态特征
        1.1.3 樟子松的物侯期
        1.1.4 樟子松树高连年生长进程
        1.1.4.1 樟子松树高连年生长规律
        1.1.4.2 樟子松树高年内生长规律
        1.1.4.3 樟子松日内高生长规律
        1.1.4.4 樟子松径生长规律
        1.1.5 环境条件对樟子松生长发育的影响
        1.1.5.1 樟子松与光照条件的关系
        1.1.5.2 樟子松与风蚀沙埋的关系
        1.1.5.3 土壤水分与樟子松生长的关系
    1.2 樟子松栽植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容器苗、温室苗、菌根苗、组培苗造林
        1.2.2 遮荫造林
        1.2.3 覆膜造林
        1.2.4 深栽与坐水造林
        1.2.5 化控技术应用
    1.3 榆林沙地樟子松栽植技术应用现状
        1.3.1 樟子松栽植技术应用现状
        1.3.2 樟子松栽植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榆林沙地自然地理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2.1 不同营养土育苗试验
        2.2.2.2 不同种子处理育苗试验
        2.2.2.3 不同覆土处理育苗试验
        2.2.2.4 不同床面覆盖处理育苗试验
        2.2.2.5 不同防寒处理试验
        2.2.2.6 不同沙障造林试验
        2.2.2.7 樟子松造林试验
        2.2.2.8 浇水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育苗方法和技术研究
        3.1.1 育苗方法
        3.1.1.1 不同营养土对樟子松出苗率、保存率、生长量的影响
        3.1.1.2 消毒和催芽方法对樟子松出苗率、保存率、生长量的影响
        3.1.1.3 不同覆土材料对樟子松出苗率、生长量的影响
        3.1.1.4 不同床面覆盖材料对樟子松出苗率、生长量的影响
        3.1.1.5 不同防寒方法对越冬的影响
        3.1.2 育苗管理技术
        3.1.2.1 播种
        3.1.2.2 出苗期管理
        3.1.2.3 苗期管理
    3.2 沙区造林技术
        3.2.1 沙障保苗技术应用
        3.2.1.1 不同规格沙障的阻沙效果
        3.2.1.2 沙障对樟子松幼苗成活率的影响
        3.2.2 大田栽植技术
        3.2.2.1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2.2 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2.3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沙区育苗方法及技术措施
        4.1.2 沙区造林技术措施
    4.2 讨论
        4.2.1 樟子松壮苗培育的技术措施
        4.2.1.1 良种选育问题
        4.2.1.2 育苗技术规程的改进问题
        4.2.2 沙地造林技术措施
        4.2.2.1 苗木问题
        4.2.2.2 造林季节问题
        4.2.2.3 栽植密度问题
        4.2.3 幼林管护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大兴安岭北段天然山地樟子松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樟子松研究概述
        1.1.1 樟子松概述
        1.1.2 樟子松研究进展
        1.1.3 樟子松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分子生态学进展
        1.2.1 种群生物学中分子生物学标记的选择
        1.2.2 分子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2.3 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分子标记技术的选择
        1.2.4 选择分子标记技术的标准
        1.2.5 ISSR及同类技术的比较与评价
2 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课题背景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樟子松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
        2.2.2 樟子松天然群体的遗传变异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2.3 课题背景
        2.3.1 研究背景
        2.3.2 总体设计
        2.3.3 应用前景
3 研究地点的自然概况
    3.1 地质
    3.2 土壤
    3.3 气候
    3.4 植被
4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 试验材料及仪器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及分析方法
        4.2.1 样品总DNA的提取
        4.2.2 ISSR-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4.2.3 ISSR-PCR引物筛选及PCR产物的检测
        4.2.4 随机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4.2.5 ISSR谱带的记录
        4.2.6 ISSR数据的统计分析
        4.2.7 本研究中应用到的遗传参数
5 结果与分析
    5.1 生态因子的选择
    5.2 海拔与天然山地樟子松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5.2.1 不同海拔条件下多态位点的分析
        5.2.2 不同海拔条件下樟子松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分析
        5.2.3 不同海拔条件下樟子松遗传分化的研究
        5.2.4 不同海拔条件下樟子松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的研究
        5.2.5 小结
    5.3 纬度与天然山地樟子松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5.3.1 不同纬度条件下多态位点的分析
        5.3.2 不同纬度条件下樟子松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分析
        5.3.3 不同纬度条件下樟子松遗传分化的研究
        5.3.4 不同纬度条件下樟子松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的研究
        5.3.5 小结
    5.4 不同群落类型与天然山地樟子松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5.4.1 不同群落类型条件下多态位点的分析
        5.4.2 不同群落类型樟子松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分析
        5.4.3 不同群落类型樟子松遗传分化的研究
        5.4.4 不同群落类型樟子松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的研究
        5.4.5 小结
6 讨论
    6.1 取样策略
    6.2 植物DNA提取中的注意事项
    6.3 ISSR-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6.3.1 PCR仪的影响
        6.3.2 DNA模板的影响
        6.3.3 Mg~(2+)浓度的影响
        6.3.4 dNTP的影响
        6.3.5 TaqDNA聚合酶
        6.3.6 引物浓度的影响
        6.3.7 循环次数影响
        6.3.8 引物筛选
    6.4 樟子松自然种群遗传学研究
        6.4.1 ISSR在评价樟子松遗传多样性中的有效性
        6.4.2 不同标记对樟子松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6.4.3 樟子松与其它物种遗传变异的比较
        6.4.4 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关系
    6.5 樟子松自然种群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6.5.1 樟子松自然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6.5.2 樟子松自然种群遗传分化程度的分析
        6.5.3 遗传变异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
    6.6 樟子松的保护生物学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高寒多风地区樟子松育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晋北地区樟子松育苗及造林技术[J]. 刘鹰. 山西林业, 2021(S2)
  • [2]樟子松在亚热带地区育苗的可行性初探[J]. 庞贞武,黄汉宁,孙雪阳,吕华丽,周惠琼,沈云,吴兵,陈德文.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1)
  • [3]呼和浩特市几种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研究[D]. 刘禹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4]张家口坝缘山地樟子松适生立地初步研究[J]. 邱贵福.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2(01)
  • [5]高寒多风地区樟子松育苗[J]. 王艳秋. 中国林业, 2012(04)
  • [6]樟子松的生长规律及影响因子的研究[D]. 刘平.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 [7]樟子松幼苗的越冬保护[A]. 苟文莉. 山西省林木种苗建设研究, 2007
  • [8]青海省大通县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李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9]榆林沙地樟子松栽培技术研究[D]. 刘生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10]大兴安岭北段天然山地樟子松分子生态学的研究[D]. 郝雨. 东北林业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高寒多风地区樟子松育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