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家侯汉书集注》校对规则

《八家侯汉书集注》校对规则

一、《八家后汉书辑注》校勘数则(论文文献综述)

李博[1](2020)在《《后汉书》类传编撰研究》文中认为范晔所作的《后汉书》被后人列入“前四史”,出后汉诸史之右,是书在删选材料、整理编排上十分优秀,尤其体现在党锢、独行等十一篇类传中。这十一篇类传,除党锢篇为东汉特殊历史事件外,宦者、文苑、独行、逸民、列女等传都是范晔首创,并对后世史书产生深远影响。考察东汉以降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以及《史记》《汉书》等前代史书,可以看出,范书类传的设立实出于:政治选拔方式、前代史书文化、社会风气、个人史观等四个角度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引导下,范晔于元嘉九年开始编撰《后汉书》,并设立了这十一篇类传。其中的编撰人员众多,据文献记载,范晔广集学徒,谢俨等人均参与了《后汉书》的编撰。编撰形式即先由谢俨等人进行初步编撰,然后由范晔审定。类传部分的编撰,大体遵照《史记》《汉书》的体例。但其中亦有变更,除了新设传记外,范氏还为每篇类传皆作序、论、赞,并于其中蕴含了范晔的史观。但可惜的是,由于范晔涉及谋逆,《后汉书》并未能最终成稿。《后汉书》类传史料来源也是探讨的重点,其来源多而且复杂。范晔在编撰《后汉书》时,运用了大量相关的后汉史书。据《隋书经籍志》等相关史志目录记载,后汉一代的史书较之《史》《汉》尤其丰富,除范晔《后汉书》外,还有谢承、薛莹、司马彪、华峤、谢沈、张莹、袁山松、张璠、刘义庆、萧子显诸人所作史书,加上东汉刘珍等所撰《东观汉记》、袁宏《后汉纪》,达十二部之多。除此以外,《华阳国志》、《三国志》及裴注、《神仙传》等也与范书联系紧密。范晔正是在掌握这些文献的基础上整理编撰成书。范书对众书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史料、篇目、体例和史观等方面,可谓借鉴良多。不过,其重点仍把握在范晔手中,其类传创新就有不少,而且多成为后世典范。这种创新主要有三点:篇目创新、体例创新和思想创新。范晔对《宦者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列女传》等篇目的设立和定名,完善序、论、赞三者完备的类传体例类传中序、论的创作反映出其自身独到的观念。范书领衔群书,成为后汉正史,但反观其内部却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名、传不符,序、传不符,有传无序、论,传主次序不当,传主收录不当,传中人物、内容繁多,与他传重复等七方面的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七种矛盾,既有其客观社会性,也有其主观局限性。大体归因以下五点:史观史料的推动、社会背景的刺激、谋逆下狱的中断、书籍流传的必然、自身观点的决定。由于有限的史料及史观的推动、社会背景的刺激、下狱问罪的事件、典籍后世的亡佚和范晔自身史观的局限,共同造成了类传乃至整部《后汉书》的问题。这既是《后汉书》问题的揭露和探索,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中古史书共同问题的呈现。《后汉书》类传近乎是全书的一个小缩影,《后汉书》又是中古史学的典范。因此,在对《后汉书》类传部分的编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一些问题是由于客观原因占据主导,而这些问题也可以说是史书类传编撰的固有问题,体现在人物立体性与传记片面性的对立,以及文饰过后的史料运用与编撰者史观的对立上。这既是修史者的无奈,也是史书编撰导致的必然结果。中古时期对于中国古代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无论是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都较前代有了较大突破。特殊的环境令中古史传在编撰过程中,也出现了自身独到的特点。一是史料的转引和资料的使用,二是类传的不规范性。中古史书中的类传在整个体系中扮演者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体而言,其类传虽存在不规范性,内部有着诸多问题。但也正是这种不依与一定之规,不落前史之窠臼,才能开辟出新的类传。

解远文[2](2015)在《谢承《后汉书》的辑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谢承所着之《后汉书》,是继《东观汉记》之后第一部以“后汉书”命名的东汉史书。此书取材广博,为以后诸家后汉史书的撰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虽然各家对该书亡佚的时间有不同看法,但此书的亡佚是个不争的事实。谢承《后汉书》现存的辑本主要有姚之骃辑本、汪文台辑本、孙志祖辑本、鲁迅辑本、周天游辑本等。由于该书早已亡佚,这些辑本又因作者所参照底本的优劣等原因,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各个辑本也有较多异文,所以在研究此书的价值之前很有必要对这些辑本作一些整理工作。现存辑佚本主要是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和《水经注》、《三国志》裴松之注、范晔《后汉书》李贤注、六臣注《文选》等古注中取资。这些现存的辑佚文献主要保存了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在东汉史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这些辑佚文献便显得尤为珍贵,尤其是范晔《后汉书》与袁宏《后汉纪》所不载的内容。又谢承《后汉书》取材重视个人别传与郡国先贤传等更接近第一手资料的材料,可信度较高。故此书可以对范晔《后汉书》与袁宏《后汉纪》等东汉史书有一定的校勘价值。本论文分六个章节对谢承《后汉书》进行研究。研究一部书,首先要了解这部书的作者及这部书的成书情况。本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考证谢承的生平和谢承《后汉书》的成书情况。通过对《会稽先贤传》、《三国志》等相关史料的分析,本论文能大体把握谢承的生平事迹,进而解读谢承撰写《后汉书》的时代背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来分析谢承撰写《后汉书》的动机。谢承之所以撰写一部《后汉书》,是因为孙吴需要这样一部《后汉书》来巩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这就促成了谢承《后汉书》的产生。第二章则是通过正史《经籍志》、《艺文志》和公、私目录学着作对谢承《后汉书》的着录,以及公、私类书等对谢承《后汉书》的征引来考辨其流传情况。由上一章可知,该书应该只对孙吴有利,不符合司马氏代魏的正统,所以它会因不被重视而渐渐亡佚。由考证可知,谢承《后汉书》的亡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书最迟到明末清初还至少存在一个名叫《汉书》的版本和一个永乐间扬州刊本,虽然这两个版本可能都不是完本。本论文的第三章主要是对谢承《后汉书》的辑本进行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现存的姚之骃辑本、孙志祖辑本、汪文台辑本、鲁迅辑本和周天游辑本等的研究,来比较谢承《后汉书》现存辑本的版本的特征与传承,并指出周天游辑本是诸辑本中的集大成者。本论文的第四章是在第三章分析辑本版本的基础上,以周天游辑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和补辑。本论文的校勘主要是对周氏书中一些条目的标点进行商榷,对个别词句提出不同看法,对周氏的某些注释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一些不当入谢承《后汉书》的条目提出疑议。本论文的辑佚是在前人基础上,从景宋本《太平御览》、宋代其他文献以及宋以后的诗文注疏中辑佚出谢承《后汉书》的佚文十二条。本论文的第五章是在第四章校勘和补辑的基础上,通过现存辑本文献的分析,推断出谢承《后汉书》的史料来源是以《东观汉记》为主,参考一些郡国耆旧传、先贤传和人物别传等传记,以及当时流行的佛教文献等宗教文献。受《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的影响,其体例是依次撰有《帝纪》、《志》、《列传》的纪传体。其中《志》包括《百官志》、《舆服志》、《地理志》,可能有《兵志》;其中《列传》有《东夷列传》,可能有《皇后传》、《宗室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在史评方面,谢承书沿用了《东观汉记》的“序”,而他自己的评论则是“诠”。本论文的第六章是对谢承《后汉书》的价值进行研究,主要分史料价值和文献学价值两个方面。从史料价值方面看,它保存了东汉时期的一些史料。在东汉史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此书可以为研究当时的政治、学术、法律、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史料,能补范晔书和袁弘纪的不足。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其主要价值就是对包括范晔《后汉书》、袁弘《后汉纪》以及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等现存其他后汉史书的一些文字和史实记载的校勘。

马培洁[3](2012)在《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丛书》研究》文中提出鲍廷博是清代乾嘉时期藏书家的杰出典范,一生致力於书籍的收藏、校勘和刊刻,为古代文献的传播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在中国古代藏书史、出版史,乃至清代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云:"然则吾人敢为一言,即吾人欲明清学之所以盛者,虽知其由多端,要不能与藏书之盛漠无所关。" ①陈氏之言正中肯綮,清代的藏书活动大力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知不足斋藏书宏富,乾隆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鲍廷博即命长子鲍士恭上呈家藏善本书籍七百余种,多为宋元旧本、校勘精本,为《四库全书》的纂修积极出力。在收藏大量典籍的基础上,鲍廷博刊刻了如《名医类案》、《陶说》、《岭云诗钞》、《庚子销夏记》和《古今姓汇》等一批单刻本,刊刻精美,纸墨俱佳,是清代版刻中代表一时风气之作。其用一生心血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三十集,收书二百余种,均为有益世道,有资考证之书,校勘精审,刻印精良,巾箱小本,独具特色,是私家刻印丛书的精品。《丛书》自陆续刊行以来,风行海内外,影响较大,好评不断,当时众多名家竞相仿效,使辑刻丛书成为一时风气。其中刊刻的从海外访求的五种中土久佚的书籍,不仅为古籍的回传不懈努力,而且为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鲍廷博一生为书籍的收藏和刊刻倾尽家资,他为古代珍本文献的保存和传播所作的卓越贡献,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在借鉴前人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丛书》研究中尚未涉及,或已有所涉但深度远远不够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对鲍廷博着述《花韵轩咏物诗存》的版本作了全面的比勘,指出八千卷楼本比已影印出版的中山大学藏本多收录二十三首诗歌,且文字多优,版本价值更高;依据多种文献辑录了为知不足斋刻书的刻工姓名,彰显了这一群体在知不足斋刻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上图藏《诗传注疏》刊刻底本保存的鲍廷博手书的刻书费用清单,是清代出版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国图藏鲍廷博抄本《一角编》保存的鲍廷博画像,以及众多名家手识、像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也是用力最多的部分,是利用寓目的各大图书馆藏善本,各种藏书志的间接记载,以及现有研究成果,通过抽样校勘,对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总目》稿本未曾交代的七十二种书籍刊刻底本的考察。笔者独立考察出的底本有五种,考察出底本源自何本的有五种,根据交游情况判断的有三种,考察出底本和校本收藏地的有三十六种借鉴前人成果并考察後认为结论可信的有九种,根据《丛书》跋文和版心等信息直接作出判断的有十四种。对刊刻底本和校本的版本优劣亦作了分析和评价,并将寓目之底本与鲍刻本进行校勘,从而判断鲍廷博刻书态度的忠实程度。校勘精审是《知不足斋丛书》古往今来受到学者重视的根本所在,因而校勘研究亦是论文重点之一。笔者以南图藏《归潜志》、《吹剑录外集》刊刻底本为例,从第一手的最为迫近鲍廷博校勘实践的材料出发,通过细致讨论,总结其校勘的方法、原则及特点,并发现一条鲍廷博以意补字的实例,客观指出其校勘中偶而背离校勘原则的做法。并以《知不足斋丛书》本《石刻铺叙》末的鲍廷博校勘记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其校勘予以全面考察。《丛书》的刊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鲍廷博在初次刊刻印行後,挖改了一些书籍的板片。本文通过大量对比《丛书》初印本与後印本,指出两者存在的褚多差异,认为以後印本为优。尤以国图藏两种鲍廷博、吴骞校勘《金楼子》的稿本入手,指出《丛书》印行之後一再校改之事实,对鲍廷博校勘和刻书时孜孜以求的态度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知不足斋丛书》保存的大量随文校勘记、考订案语,附录的存疑、附订、校补,无一不显示出这部丛书精於校雠的特点,藏书家和乾嘉学者的双重校勘群体保证了丛书的较高质量。对鲍廷博生平的研究,刘尚恒《鲍廷博年谱》是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调查所获得的新资料,以及旧资料的重新解读,对刘氏《年谱》进行了一些订正和补充。笔者还通过寓目的各大图书馆珍藏的稿本、抄本,以及各种藏书志等多种文献,辑录了鲍廷博及其後人撰写的题跋六十篇,可补季秋华《知不足斋序跋题记集录》之不足。目前研究涉及鲍廷博刊刻《永乐大典》辑佚书者较多,笔者主要从鲍廷博与四库馆臣、乾嘉学者的关系入手,探讨其获得《永乐大典》辑佚书副本的途径,进而对鲍廷博的辑佚学贡献作了探讨。《宛委别藏》是清代着名学者阮元编抄的一部丛书,《知不足斋丛书》收录的十种书籍亦见载於阮氏《别藏》,笔者通过版本的比较,考察了宛委本的底本及相关问题,从而肯定了鲍刻本的版本价值。在考察鲍刻本的刊刻底本时,还考察出两种四库本的底本,并对《四库全书总目》着录进呈者的问题亦有考订,这对考察知不足斋藏书总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本文还以《曲洧旧闻》为例,对"鲍刻六种"和鲍氏四库进呈本的副本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下编对《知不足斋丛书》所收的二百余种书籍逐一进行叙录,在各种版本的比较下,尽量凸显鲍刻本的版本价值,并对各书点校整理情沉和优秀研究成果予以述及,为论文上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萍[4](2011)在《《后汉书》李贤注训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汉书》李贤注是范晔《后汉书》流传至今最古的注本,也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史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和语料价值,其中的训诂资料内容尤为丰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在前修时贤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后汉书》李贤注作为研究对象,对李贤注的训诂进行了整理分析,讨论了李贤注的训诂术语、训诂内容、训诂方法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总结其训诂特色,说明《后汉书》李贤注在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将李贤注与《汉语大词典》进行比较,对《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说明;通过将李贤注所引《说文》内容与今本《说文》进行比较,管窥《说文》在唐代的版本面貌,借此对今本《说文》进行相关补正;通过对李贤注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商榷,以便对其更好地加以利用,同时对于丰富训诂研究内容和训诂学史的研究也有积极意义。全文共分六章:引言部分主要对《后汉书》和李贤注进行概述,以及述评《后汉书》李贤注的研究现状,借此了解李贤注的总体研究情况。第一章李贤注的训诂内容研究,对李贤注的训诂内容进行了详细讨论,将李贤等人注释《后汉书》时所涉及的训诂内容分为注音、辨字、释词、解句、分析语法、说明修辞、考证名物典章制度、校勘、凡例、指明文献出处等十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作了详细分析并举例说明。第二章李贤注训诂术语研究,对李贤注中使用的训诂术语进行了分类描写,将其中所涉及的训诂术语分为注音、释词解句、破除通假三大类,并分别举例说明,最后总结其训诂术语的特点。第三章李贤注的训诂方法研究,将李贤注当中的训诂方法分为释词和解句两大类,释词的方法包括同义相训、设立界说、描写对象、声训、比拟事物、举例、推因、说明关系、运用辞书、勾稽旧注、存疑等11种。解句的方法包括翻译、串讲、点明含义三种。第四章李贤注对辞书编纂的价值,将李贤注与《汉语大词典》进行比较,讨论《汉语大词典》当中存在的义项缺失、引例过晚等问题,并根据李贤注对《汉语大词典》的书证进行补充。第五章李贤注引《说文》补正举例,将李贤注中所引用的《说文》内容与今本《说文》进行对比,管窥《说文》在唐代的版本面貌,借此对今本《说文》进行相关补正。第六章李贤注训诂失误分析举例,对李贤注中存在的训诂失误之处进行辨析,以求对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李贤注作一些有益的补充。同时对于丰富训诂研究内容和训诂学史的研究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田亚琼[5](2010)在《袁宏《后汉纪》研究》文中指出《后汉纪》是一部成功的东汉史着,将史事咸萃于编年,进一步完善了编年史的体裁体例。与荀悦《汉纪》共成编年史规模,与范晔《后汉书》共成东汉史双壁,颇受世人喜爱。范《书》被列入正史后,《后汉纪》渐受冷落,待如“鸡肋”。然《后汉纪》本身的史学成就,使不少学者勤力于其整理与研究,取得不少成就。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后汉纪》作为初步探讨的对象,对其史学与文献学成就进行梳理与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体裁体例”的论述。首先,对袁宏之前的东汉史作回顾,探讨《后汉纪》的写作动机。其次,对有关袁宏《后汉纪》时间断限的几种说法概要介绍后,提出新的时间断限看法:上起公元17年吕母起义,下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政治寓意。然后从记人、系事、记时及史论比重与形式两个角度探讨袁宏对编年史体的继承与发展。《后汉纪》变“类述”为“类书”,记时因大胆采用模糊时间概念而更显灵活与合理,调整论事与叙事的比例,使得编年体史书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最后对《后汉纪》的内容与特点作概括总结。二是“史料来源”的探讨。首先,概括有关《后汉纪》史料来源的传统说法后,将《后汉纪》直接引用、节取、混合引用于《汉书》、《东观汉纪》、《三国志》、《八家后汉书》等东汉史相关书籍的材料进行总结。其次,与范《书》对比,找出《后汉纪》独存的原始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后汉纪》的史料价值。提炼出以下结论:《后汉纪》史料来源广,取材兼重原始性与可信性,汉末部分主要取材于《三国志》而非张璠《纪》,保存了大量范《书》没有的原始资料。三是关于“文献学价值”的探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一,结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从校勘的角度初步探讨《后汉纪》对《东观汉记》、《八家后汉书》、范《书》等的对校价值。指出《后汉纪》对东汉史籍及关于东汉其它书籍具有不可替代的校勘价值,反衬出《后汉纪》在东汉史学上特有的信史地位。其二,结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从辑佚角度初步探讨《后汉纪》对《东观汉记》、《八家后汉书》、范《书》等书的辑佚价值。需特别指出的是,《后汉纪》独存的原始资料对这些已经散佚书籍的辑佚工作提供珍贵的参照与佐证。通过对《后汉纪》的初步探讨,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集史料于编年体中和重视史论。二是取材慎重,如,重视从《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等经典史着中取材。又如,既重视保证史料的原始性,又重视考证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史料的准确性。三是史识独到,如,布局详于东汉初与东汉末两端的历史,又如,公开引进佛教资料于史书中。《后汉纪》在中国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范《书》出现前。它对编年史体的继承与发展,对史学和文献学的贡献,使它成为与范《书》并重,后世撰写编年体史书的楷模。

邓军,李萍[6](2002)在《《八家后汉书辑注》校勘数则》文中研究指明

二、《八家后汉书辑注》校勘数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家后汉书辑注》校勘数则(论文提纲范文)

(1)《后汉书》类传编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后汉书》类传编撰的缘起与过程
    (一) 《后汉书》类传编撰原因
    (二) 《后汉书》类传编撰过程
二、《后汉书》类传编撰的史料及其来源
    (一) 后汉史书概述
        1. 《东观汉记》
        2. 谢承书、薛莹书
        3. 司马彪书、华峤书
        4. 谢沈书、张莹书、袁山松书
        5. 张璠纪、袁宏纪、习凿齿《汉晋春秋》
    (二) 范书与诸后汉书之关系
        1. 范书对众书的借鉴
        2. 范书自身的创新
    (三) 范书与其他史书之关系
三、《后汉书》类传编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后汉书》类传编撰的问题
        1. 名、传不合
        2. 序、传不符
        3. 有传无序、论
        4. 传主次序不当
        5. 传主收录不当
        6. 传记体量失衡
        7. 与他传重复
    (二) 《后汉书》类传问题原因分析
        1. 史料推动
        2. 社会背景
        3. 下狱中断
        4. 书籍散佚
        5. 自身观点
四、《后汉书》类传编撰的启示
    (一) 史书类传编撰固有的问题
    (二) 中古时期史传的编撰特点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谢承《后汉书》的辑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四 本文的不足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谢承与谢承《后汉书》
    一 谢承生平事略
    二 谢承《后汉书》的成书
        (一)谢承《后汉书》成书的时代背景
        (二)谢承《后汉书》的写作动机
第二章 谢承后汉书的流传考辨
    一 从官修书籍考辨谢承《后汉书》的流传
        (一)正史、正史《经籍志》或《艺文志》
        (二)历代官修目录
        (三)历代官修类书
    二 从私人着作看谢承《后汉书》的流传
        (一)历代私撰目录
        (二)历代私撰类书
        (三)其他私人着作
第三章 谢承《后汉书》的辑佚研究
    一 清人辑佚谢承《后汉书》
    二 鲁迅对谢承《后汉书》的辑校
    三 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中的谢承《后汉书》
第四章 对周本谢承《后汉书》的辑佚与校补
    一 校勘篇
        (一)讹文
        (二)衍文
        (三)缺字或脱字
        (四)校点和刊刻致误
        (五)应存疑的内容
        (六)误辑的内容
    二 补辑篇
第五章 辑佚本谢承《后汉书》的文献研究
    一 谢承《后汉书》的史料来源
    二 谢承《后汉书》的体例
第六章 谢承《后汉书》的价值研究
    一 谢承《后汉书》的史料价值
        (一)可补范晔书史料之不足
        (二)汉代司法制度的史料
        (三)汉代社会生活和个人崇尚的史料
        (四)汉代学术文化方面的价值
    二 谢承《后汉书》的文献学价值
        (一)以谢承《后汉书》对范晔《后汉书》的校勘
        (二)以谢承《后汉书》对袁宏《后汉纪》的校勘
        (三)以谢承《后汉书》对其他诸家后汉史书的校勘
结语
参考文献

(3)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丛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鲍廷博生平及学术活动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问题展望
    第二章 鲍廷博着述研究
        第一节 鲍廷博着述考
        第二节 鲍廷博《花韵轩咏物诗存》版本评述
    第三章 鲍廷博刻书研究
        第一节 鲍廷博知不足斋刻工研究
        第二节 鲍廷博与《永乐大典》辑佚书研究
    第四章 《知不足斋丛书》校勘研究
        第一节 《知不足斋丛书》校勘述略
        第二节 从《知不足斋丛书》刊刻底本看鲍廷博的校勘——以南图藏《归潜志》、《吹剑录外集》为例
        第三节 《石刻铺敍》鲍廷博校勘记研究
        第四节 《知不足斋丛书》初印本与後印本的差异
        第五节 印行之後一再校改的代表——《金楼子》
    第五章 《知不足斋丛书》刊刻底本及校本考
        第一节 刊刻底本及校本考(上)
        第二节 刊刻底本及校本考(下)
    第六章 鲍廷博知不足斋书事丛考
        第一节 《知不足斋序跋题记集录》补遗
        第二节 《鲍廷博年谱》订补
        第三节 鲍廷博抄本《一角编》与鲍廷博画像
        第四节 《宛委别藏》与《知不足斋丛书》同收书版本考
        第五节 《四库全书》底本及进呈本考
        第六节 鲍廷博知不足斋研究二题
    结语
下编 《知不足斋丛书》子目叙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花韵轩咏物诗存》
附录二 论文书影
後记

(4)《后汉书》李贤注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李贤注的训诂内容
    第一节 注音
    第二节 辨字
    第三节 释词
    第四节 解句
    第五节 分析语法
    第六节 说明修辞
    第七节 考证名物、典章制度等
    第八节 校勘
    第九节 发凡起例
    第十节 指明文献出处
第二章 李贤注的训诂术语
    第一节 注音术语
    第二节 释词、解句术语
    第三节 破通假术语
第三章 李贤注的训诂方法
    第一节 释词的方法
    第二节 解句的方法
第四章 李贤注对辞书编纂的价值——以《汉语大词典》为例
    第一节《汉语大词典》义项缺失
    第二节《汉语大词典》引证过晚
    第三节《汉语大词典》书证补充
第五章 李贤注引《说文》补正举例
    第一节 李贤注引《说文》与今本《说文》内容相同
    第二节 李贤注引《说文》与今本《说文》相比存在差异
    第三节 李贤注引《说文》与今本《说文》内容完全不同
    第四节 李贤注引用《说文》内容不见于今本《说文》
第六章 李贤注训诂失误分析举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后记

(5)袁宏《后汉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袁宏及其治学经过
        (一) 袁宏的生平事略
        (二) 主要学术成就
    二、学术界对于《后汉纪》的研究概况
        (一) 第一时期主要研究概况
        (二) 第二时期主要研究概况
        (三) 第三时期主要研究概况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袁宏《后汉纪》的编撰及主要内容
    一、袁宏之前东汉史的撰述
        (一) 编年体
        (二) 纪传体
        (三) 其他
    二、袁宏《后汉纪》的编撰
        (一) 袁宏《后汉纪》的撰写动机
        (二) 袁宏《后汉纪》的成书过程
        (三) 袁宏《后汉纪》的体裁体例
        1、时间断限
        2、对编年史体的继承和发展
        (四) 袁宏《后汉纪》的内容与特色
第三章 《后汉记》史料来源及文献学价值
    一、《后汉纪》的史料来源
    二、《后汉纪》的史料价值
        (一) 取材广泛
        (二) 重视史料的原始性,且多有考订
        1、重视引用《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等汉晋人的着述
        2、袁宏重视考订史料,力求准确
        (三) 详记汉末史事,可补证范《书》
    三、《后汉纪》的校勘价值
        (一) 《后汉纪》对《东观汉记》的校勘
        (二) 《后汉纪》对《八家后汉书》的校勘
        (三) 《后汉纪》对范《书》的校勘价值
    四、《后汉纪》对诸家东汉史籍的辑佚价值
        (一) 以"本志"、"本传"形式保存《东观汉记》18条材料
        (二) 载记了《八家后汉书》的部分佚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6)《八家后汉书辑注》校勘数则(论文提纲范文)

1.灵帝数游戏于西园, 令后宫纟采女为客, 主身为商贾。 (谢承《后汉书》卷一, ○○四)
2.赍半直追以还买猪人, 告语云:“猪实病, 欲贱卖, 不图卖者人相欺, 乃取贵直。” (同上, 卷五, 五一五)
3. 储摩死者耳边问谁所杀。有顷曰:“死人言, 为功曹所杀。”收功曹, 拷竟具服。 (同上, 卷六, 五七五)
4. 太守为属县所诬, (张) [项]诵诣狱证, 要引自椽, 血出滂流, 齿皆坠地, 太守获免。 (同上, 卷七, 六五一)
5.意封还记, 诣合白:“ (见) [意]以《春秋》责重, 先内后外, 政化之本, 由近及远。宜先清府内, 且阔细微。” (司马彪《续汉书》卷一, 二四)
6.自以性急, 每为吏, 常佩苇。 (袁山松《后汉书》卷一, 一六五)
7. 若十事少有可采, 无事徵兵, 以惊天下, 使患役之民, 相聚为非, 弃德恃众, 以轻威重。 (张《后汉纪》, ○七二)

四、《八家后汉书辑注》校勘数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后汉书》类传编撰研究[D]. 李博. 山东大学, 2020(10)
  • [2]谢承《后汉书》的辑补与研究[D]. 解远文. 河南大学, 2015(06)
  • [3]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丛书》研究[D]. 马培洁. 南京大学, 2012(07)
  • [4]《后汉书》李贤注训诂研究[D]. 王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5]袁宏《后汉纪》研究[D]. 田亚琼. 安徽大学, 2010(11)
  • [6]《八家后汉书辑注》校勘数则[J]. 邓军,李萍. 江海学刊, 2002(06)

标签:;  ;  ;  ;  ;  

《八家侯汉书集注》校对规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