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gA~+Hp与溃疡边缘上皮细胞增殖的关系

CagA~+Hp与溃疡边缘上皮细胞增殖的关系

一、CagA~+Hp与溃疡边缘上皮细胞增殖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严心怡[1](2020)在《硫酸铝镁对大鼠胃溃疡模型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硫酸铝镁治疗醋酸诱导大鼠胃溃疡的作用及潜在作用途径。方法1.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硫酸铝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以醋酸腐蚀法制备模型,不同剂量硫酸铝镁给药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形态,测量并计算溃疡面积;通过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和生长因子表达。2.将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分为对照组、醋酸组、硫酸铝镁预处理组及单给药组,以醋酸制备模型,硫酸铝镁给药干预,通过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醋酸腐蚀法诱导大鼠胃溃疡发生,硫酸铝镁能够有效减小溃疡面积,促进溃疡愈合。2.醋酸刺激能够显着增加大鼠胃黏膜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IRE1α、PERK、GRP78和CHOP mRNA表达,诱导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硫酸铝镁干预能够显着降低IRE1α、PERK、GRP78和CHOP mRNA表达,减轻胃黏膜细胞凋亡。硫酸铝镁能够显着增加大鼠胃黏膜VEGF和EGF mRNA表达。3.醋酸刺激以浓度依赖形式抑制GES-1细胞增殖,硫酸铝镁能够有效减轻醋酸诱导的GES-1细胞损伤。4.醋酸刺激能够显着增加GES-1细胞中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p-IRE1α和p-eIF2α磷酸化水平,增加ATF6和CHOP表达;而硫酸铝镁干预能够显着降低p-IRE1α和p-eIF2α磷酸化水平,降低ATF6和CHOP表达。结论硫酸铝镁能够有效治疗胃溃疡,其可能作用途径为:抑制内质网应激从而减轻胃黏膜细胞凋亡;上调生长因子表达进而增强黏膜修复能力。

魏晨初[2](2020)在《胃癌及异型增生中CYLD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CagA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胃癌作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胃癌发病率存在很大的地理差异,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发病率是北美的8倍,占全球胃癌总患病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国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高于西方国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是幽门螺杆菌分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其阳性菌株感染后导致严重临床后果的危险性明显大于阴性菌株。循证医学证据表明,CagA阳性菌株与CagA阴性菌株相比增加了胃癌发生的风险。对CagA致癌机制的研究表明,CagA可以使多种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或表达降低,从而阻碍其发挥作用。家族性圆柱瘤(CYLD)蛋白是去泛素化酶的一种,通过去泛素化多种信号分子调控细胞功能,介导细胞运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过程。研究表明CYLD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在胃癌中发挥作用,而使抑癌基因失活是幽门螺杆菌致癌的机制之一,因此我们推测,CYLD的表达可能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CagA蛋白的影响,从而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目的:检测胃癌及异型增生中CYLD的表达情况及其与CagA蛋白的相关性,探讨CagA及CYLD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新诊断并行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81例,同期选取于我院行内镜检查并留取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明确的异型增生组织47例,慢性胃炎组织78例。所有组织标本用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制成蜡块备用。HP的诊断采用13C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甲苯胺蓝染色,至少两项阳性诊断为HP感染。根据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各组分为HP阳性组及HP阴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HP阳性组CagA的表达,根据其表达情况将HP阳性组分为CagA阳性组及CagA阴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YLD在各组中的表达,统计分析CYLD表达与HP感染及CagA的相关性,以及CagA蛋白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年龄、性别、Lauren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关系。结果:1.CagA在所有HP感染者中的表达:胃癌组(82.8%)>异型增生组(72.7%)>慢性胃炎组(49.1%),三组间差异显着(P<0.001)。两两比较,CagA在胃癌、异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慢性胃炎组(P<0.001,P=0.030),但胃癌组与异型增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agA与胃癌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CagA的表达与Lauren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相关,与年龄、性别无关。CagA在肠型胃癌、低分化胃癌、有淋巴结转移、晚期胃癌(Ⅲ-Ⅳ期)的表达较弥漫型胃癌、中高分化胃癌、无淋巴结转移及早期胃癌(Ⅰ-Ⅱ期)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YLD的表达:慢性胃炎组(71.8%)>异型增生组(55.3%)>胃癌组(35.8%),三组间差异显着(P<0.001)。两两比较,CYLD在胃癌组、异型增生组的表达较慢性胃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2),但胃癌组与异型增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YLD与HP感染的关系:HP阳性组CYLD表达低于HP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在胃癌及异型增生组中,HP阳性亚组CYLD表达较HP阴性亚组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37),在慢性胃炎组中,HP阳性亚组与HP阴性亚组CYL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YLD与CagA的关系:在胃癌组及异型增生组,CagA阳性HP感染者CYLD的表达较CagA阴性HP感染者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4)。在慢性胃炎组,CagA阳性HP感染者与CagA阴性HP感染者之间CYLD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组、异型增生组CYLD表达与CagA蛋白呈负相关(r=-0.433,P=0.001;r=-0.534,P=0.004)。结论:1.幽门螺旋杆菌CagA蛋白在异型增生及胃癌中表达升高,并与胃癌分型、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提示CagA可能参与了胃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2.CYLD在异型增生及胃癌中表达降低,可能对胃癌的发生起到抑制作用。3.CYLD在异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与CagA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存在相互作用,CYLD表达下调可能是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致癌的机制之一。

田欣欣[3](2020)在《血清PG、G-17、IL-8及HP联合检测在癌前疾病及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大约至少70万人死于原发性胃癌。目前确诊原发性胃癌的金标准是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胃部病理组织活检,而内镜检查使患者感觉痛苦不适以及恐惧心理的限制,仅适用于有症状的患者,因此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胃镜筛查难以实现。但由于我们尚缺乏胃癌早期的诊断检测手段,大多数患者确诊原发性胃癌时已是晚期,预后较差,因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改善胃癌预后的关键。血清学检测指标可能有助于癌前疾病及胃癌的诊断,凭借其简便、经济、非侵入性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但目前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仍不清楚,胃癌的分子标记物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确认使早期胃癌的发现率进一步提升。因此目前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寻找一个适当且经济有效的筛查方案来早期发现该疾病。近年来,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胃泌素17(gastrin17,G-17)、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联合检测逐渐应用于临床胃粘膜相关疾病的诊断,如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等,但敏感度和特异性较低,目前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仍不足10%。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是一种炎性趋化因子,许多研究已经表明IL-8对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多采用一种方法检测IL-8,本研究采用组织学及血清学两种方法检测IL-8,探讨两种方法检测IL-8的一致性及血清PG、G-17、IL-8及HP联合检测在癌前疾病及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组织学与血清学两种方法检测IL-8的一致性及血清PG、G-17、IL-8及HP联合检测在癌前疾病及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我院接受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活检的1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分组:根据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健康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伴或不伴有肠化生)、胃癌组。其中对照组56例,萎缩性胃炎组38例,胃癌组42例;3、检测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PG(PGⅠ、PGⅡ、PGR)、G-17及IL-8的血清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三种组织中IL-8的表达,采用13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状态;4、比较各组血清学指标水平及HP感染率,各组分为HP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各组HP阳性患者及HP阴性的血清学指标水平;5、比较组织学和血清学两种方法检测IL-8的一致性;6、比较各个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癌前疾病及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1、各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对照组:男27例,女29例,平均年龄59.2±9.0岁;萎缩性胃炎组:男18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1±7.6岁;胃癌组: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62.1±7.0岁。三组之间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患者HP感染率的比较: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的HP感染率分别为51.8%、47.4%、73.8%,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91,P=0.032),其中对照组和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P=0.674),胃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P=0.027),胃癌组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8,P=0.015)3、各组患者血清学指标的比较:PGI: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逐渐降低,三组之间及任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Ⅱ: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PGR: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逐渐降低,三组之间及任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17: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癌组高于对照组及萎缩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逐渐升高,三组之间及任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HP阳性患者PGⅠ、PGⅡ、G-17、IL-8血清浓度均高于HP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正常组织、胃萎缩组织、胃癌组织IL-8的表达逐渐升高;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IL-8血清浓度逐渐升高;血清学与组织学两种检测IL-8方法用以筛选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具有一致性;6、血清PG、G-17联合检测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1.0%、75.0%;血清PG、G-17及HP联合检测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5%、66.1%;血清PG、G-17、IL-8及HP联合检测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2%、73.2%。血清PG、G-17联合检测癌前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9.5%、55.4%;血清PG、G-17及IL-8联合检测胃癌前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4.2%、85.7%。结论:1、HP感染、PGI、PGR、G-17、IL-8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PGⅠ、PGⅡ、G-17、IL-8可能参与HP引发的胃粘膜炎症;3、组织学和血清学两种检测IL-8方法用以筛选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具有一致性;4、血清PG、G-17、IL-8及HP联合检测胃癌的敏感度较高;血清PG、G-17、IL-8联合检测胃癌前疾病的特异性较高。

强占荣[4](2019)在《miR-21/PTEN/Akt通路在姜黄素抗胃癌中的作用以及PD98059的抗胃癌协同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防治任务艰巨。天然植物多酚姜黄素,由于安全、有效、廉价及低毒,且具抗炎、抗肿瘤等功效而备受研究者关注。但其抗肿瘤抗胃癌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值得探究。miR-21在几乎所有实体肿瘤中都存在高表达,已被公认为致癌因子,可作用多种靶位点调控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姜黄素是否可通过调控miR-21及其靶通路PTEN/P13K/Akt而预防胃癌的发生及进展值得探究。胃癌的化学防治中存在药物耐药、以及化疗毒副作用大、难以耐受等难题,探索新的抗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姜黄素能否与MAP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联合发挥抗胃癌协同作用,未见相关研究,本研究中同时加以探讨。目的1.初步探明姜黄素是否具备有效防治胃癌发生和进展的作用。2.探明miR-21/PTEN/PI3K/Akt通路在姜黄素抗胃癌中的作用,并对该通路进行初步验证。3.探明姜黄素是否与PD98059可发挥协同抗胃癌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1.体外观察姜黄素及其与PD98059或PTEN特异性抑制剂VO-Ohpic trihydrate联合抗胃癌作用。2.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观察姜黄素与PD98059联合作用对miR-21表达及miR-21/PTEN/Akt 通路的影响。3.体外验证miR-21与靶基因PTEN表达关系。4.姜黄素干预MNNG诱导胃上皮细胞GES-1恶性转化作用观察。结果1.(1)姜黄素呈浓度及时间依赖形式诱导胃癌MGC-803细胞增殖抑制,同时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2)PD98059对姜黄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存在明显协同作用。(3)姜黄素能够抑制MGC-803细胞迁移,VO-Ohpic trihydrate有助恢复受姜黄素抑制的MGC-803细胞迁移。2.(1)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MGC-803细胞后,随作用浓度增加,miR-21水平逐渐下调,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2)PD98059联合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MGC-803细胞与相应浓度姜黄素单作用组比较miR-21表达呈现增加趋势,提示PD98059联合姜黄素对miR-21水平影响可能有其它机制参与。3.(1)姜黄素随作用浓度(0~40μM)增加能抑制p-Akt的表达,诱导PTE N蛋白表达的上调,PTEN表达与p-Akt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2)PD98059与姜黄素联合作用能够使MGC-803细胞p-Akt表达较PD98059或姜黄素单作用组明显减少;在联合作用组,PTEN表达较单作用组减少,提示p-Akt表达调控尚有其它的调控机制参与。4.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利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双荧光素酶试验验证证明了 miR-21能够靶向调控PTEN基因。5.(1)姜黄素能够抑制MNNG诱导GES-1细胞恶性转化。(2)姜黄素对MNNG诱导GES-1细胞染色体等遗传物质损伤可发挥明显保护性作用。结论1.姜黄素可经miR-21/PTEM/Akt通路诱导胃癌MGC-803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及迁移。2.姜黄素可抑制MNNG诱导的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3.姜黄素与PD98059可发挥协同抗胃癌作用,除miR-21/PTEN/Akt通路参与此协同作用外,可能尚有其它机制。

胡奕[5](2019)在《RACK1调控NF-κB信号通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癌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最新的全球癌症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胃癌位于全球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第五位及第三位。我国是胃癌发病大国,全球每年新发的胃癌患者中,半数以上来自中国。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阐明胃癌的发病机制,制定有效的胃癌防治策略至关重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被WHO列为I类致癌原,是胃癌的主要病因。Hp阳性患者的胃黏膜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可进一步进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并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Hp感染主要在这一胃黏膜病理演变阶段中扮演着“启动子”的角色,Hp感染诱导的胃内炎症在Hp致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Hp的不同毒力因子可与宿主的受体或靶蛋白相互作用,导致炎症信号通路(例如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及促炎因子的释放,此过程是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一步。我们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分析Hp阳性及阴性胃癌的差异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发现NF-κB信号通路与Hp感染密切相关。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1,RACK1)为胞浆的支架蛋白,已有研究报道其可通过负性调控WNT及NF-κB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的进展。此外,肿瘤基因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表明RACK1在胃癌中的表达低于癌旁。但何种机制调控RACK1的表达尚不清楚。众多基因参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RACK1可作为NF-κB信号通路的负性调控者,抑制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炎症因子的释放。此外,新近研究利用全基因组RNAi技术筛选特异调控Hp感染致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基因,通过对646个激酶及激酶相关基因进行干扰并检测p65的入核率,发现RACK1可调控Hp感染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但相关机制未阐明。整合素(Intergrin,ITG)是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跨膜蛋白,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免疫应答、细胞周期进展、细胞死亡、侵袭、转移及血管形成)。ITG可与Hp的毒力因子相互作用并激活下游的致癌信号通路,参与Hp致病过程。RACK1与ITG-β相结合并调控后者的功能,但是Hp感染、RACK1、ITG-β及NF-κB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如何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拟通过体内外实验系统探讨RACK1、ITG-β1及NF-κB信号通路在Hp致癌中的作用,为Hp的致癌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Hp相关胃癌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材料与方法:(一)RACK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1.提取TCGA数据库胃癌信息并分析RACK1在胃癌及癌旁的表达;收集不同病理分期的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ACK1在胃癌及癌旁的表达;2.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芯片(90对胃癌及癌旁)中的RACK1表达,并分析RACK1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RACK1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关系;3.qRT-PCR方法检测不同分化阶段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RACK1 mRNA表达水平。(二)Hp感染对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体内外研究:1.生物信息学分析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功能;2.建立Hp活菌体外与GES-1细胞共培养细胞模型,Western blot检测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qRT-PCR方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靶基因的表达;3.构建Hp感染蒙古沙鼠动物模型,Giemsa及PCR方法检测Hp在胃黏膜的定植,H&E方法检测Hp感染介导的胃黏膜病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的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三)RACK1调控Hp感染介导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机制:1.Hp活菌与RACK1过表达稳转GES-1细胞共培养,qRT-PCR方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靶基因的表达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2.生物信息学分析ITG-β1参与的生物学进程及ITG-β1在胃癌及癌旁的表达,通过GEPIA及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ITG-β1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关系;3.通过体外Hp活菌与GES-1细胞共培养细胞模型,Western blot检测ITG-β1的表达;4.Hp活菌与RACK1低表达AGS细胞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ITG-β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5.Hp活菌与ITG-β1低表达AGS细胞共培养,qRT-PCR方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靶基因的表达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6.同时干预RACK1及ITG-β1的表达水平,观察RACK1对调控Hp感染介导NF-κB信号通路激活是否通过ITG-β1。(四)胃黏膜不同病理阶段的RACK1、整合素β-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1.生物信息学分析RACK1、ITG-β1在Hp阳性及阴性胃癌中的表达;2.收集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胃黏膜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病变阶段RACK1、ITG-β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一)RACK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为了说明RACK1在胃癌中的作用,我们利用了TCGA数据库分析RACK1在胃癌及癌旁的表达,结果显示RACK1在胃癌中的表达显着低于癌旁。我们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23对胃癌及癌旁标本(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标本)及90对胃癌及癌旁标本(组织芯片)中RACK1的表达。Western blot数据显示RACK1在87%(20/23)的胃癌标本中的表达低于癌旁。与此结果相一致,免疫组化结果同样显示胃癌中RACK1的表达低于癌旁。我们利用Kaplan-Meier数据库分析876例胃癌患者中RACK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低表达RACK1的胃癌患者预后差。与分化程度差的胃黏膜上皮细胞(AGS及HGC-27细胞)相比,分化程度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及SGC-7901细胞)的RACK1 mRNA表达水平更高。(二)Hp感染对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体内外研究:胃癌患者中RACK1的表达下调,我们进一步阐明Hp感染对RACK1表达及经典NF-κB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我们利用不同MOI的三种细菌(野生型的Hp ATCC43504、7.13菌株及cagA-7.13菌株)作用于GES-1细胞并检测RACK1、P65及p-P65(Ser 536)的表达,结果显示Hp感染以MOI=100:1或200:1作用于GES-1细胞时可下调RACK1及上调p-P65(Ser 536)的表达,且此过程不依赖于Hp的毒力因子CagA。为了进一步验证此结果,我们利用野生型的Hp ATCC43504(MOI=100)及TNF-α(1ng/ml or 10 ng/ml)刺激GES-1细胞0、15、30、45、60及75分钟。虽然Hp感染及TNF-α处理组别均可上调p-P65(Ser 536)的表达及下调IκBα的表达,但只有Hp感染组的RACK1表达下调。此外,NF-κB信号通路靶基因(TNF-α,A20和IκBα)的表达上调,进一步提示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体外结果,我们构建了Hp感染蒙古沙鼠模型。Giemas染色及PCR方法均提示Hp成功定植于胃黏膜。H&E染色结果提示在cagA+及cagA-7.13菌株组,部分老鼠的食管-胃结合部中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及上皮增生。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RACK1、IκBα及核中的P65表达,结果提示Hp感染可下调RACK1及IκBα的表达、上调核内P65的表达。RACK1的表达水平与IκBα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与核内P65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三)RACK1调控Hp感染介导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机制:为了进一步说明RACK1是否可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我们构建了RACK1过表达稳转GES-1细胞并感染Hp ATCC 43504菌株75分钟。与GES-1对照组相比,RACK1过表达组的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降低及靶基因表达下降。我们的前期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中的胃癌数据发现ITG介导的信号通路与Hp感染呈正相关且ITG-β1参与众多生物过程。而ITG-β1在胃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且高表达ITG-β1的胃癌患者预后差。此外,Hp感染可上调ITG-β1的表达。敲减内源性的RACK1可上调整合素β-1及p-P65(Ser 536)的表达。而敲减ITG-β1的表达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及NF-κB信号通路的靶基因表达。为了进一步说明ITG-β1在RACK1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我们在过表达RACK1的AGS细胞中转入ITG-β1过表达质粒并感染Hp ATCC43504菌株75分钟,qRT-PCT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均提示过表达RACK1的同时补入ITG-β1可恢复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四)胃黏膜不同病理阶段的RACK1、整合素β-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我们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了Hp阳性及阴性胃癌中RACK1、ITG-β1的表达,结果显示两组间的RACK1及ITG-β1的表达无差异。与此结果一致,RNA测序结果显示RACK1、ITG-β1在Hp阳性及阴性胃癌中表达无差异。为了揭示Hp感染在哪个病变阶段影响RACK1、ITG-β1及p-P65(Ser 536)的表达,我们收集了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患者的胃黏膜并检测上述指标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p感染在癌前病变阶段(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可下调RACK1及上调ITG-β1的表达,而Hp感染可在慢性胃炎阶段上调p-P65(Ser536)的表达。以上结果提示Hp感染可在体内下调RACK1并上调ITG-β1及p-P65(Ser536)的表达。结论:1.Hp感染可下调RACK1的表达及促进经典NF-κB信号通路激活,此过程不依赖于毒力因子CagA。2.RACK1可通过调控ITG-β1的表达负性调节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在Hp感染致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杨帅[6](2019)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蛋白CagA促进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假设: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首位致死病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也是此类疾病防治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危险因素例如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仅能解释约50%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提示尚有未被认识或干预的非传统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受损后发生的一种慢性炎症过程并且炎症反应贯穿于斑块进展的各个阶段,提示慢性感染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的血清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发生具有显着相关性。然而,尚无明确证据证实这种相关性是因果关系还是仅为促进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究H.pylori胃内感染是否直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或是否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外泌体在介导细胞与细胞间和器官与器官间的信号交流和功能调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大量的研究发现,感染性疾病中致病菌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可挟持外泌体分泌机器释放病原菌自身成分包括毒力因子和细菌表面抗原等,参与病原菌的自身存活、自我复制和改变宿主内环境等,从而激活宿主防御反应或发挥致病作用。最新的研究报道提示H.pylori感染宿主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递送至远隔器官可能在H.pylori感染所致的胃外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究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是否进入循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多项荟萃分析显示,CagA阳性的H.pylori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发生率相比CagA阴性的H.pylori感染具有更为显着的相关性。这些结果提示了CagA作为H.pylori关键毒力因子,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存在可能相关性。最新一项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病人的血清外泌体内携带CagA蛋白,提示了CagA可能被外泌体递送至循环导致胃外疾病。然而,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释放的外泌体是否携带CagA蛋白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究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携带H.pylori关键毒力因子CagA是否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研究目的:(1)研究H.pylori感染是否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2)研究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是否促进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3)研究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蛋白CagA是否促进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研究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1)本研究首先使用C57BL/6野生型(WT)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将WT小鼠给予H.pylori PMSS1菌株灌胃造模4周并恢复两周后,分别给予正常饮食和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16周。H.pylori PMSS1菌株灌胃造模后,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显示,H.pylori灌胃组小鼠胃粘膜组织内H.pylori定植率100%,PBS灌胃组小鼠H.pylori定植率为0。(2)主动脉血管组织大体油红O染色和主动脉根部HE染色显示,NCD饮食条件下,PBS组和H.pylori感染组WT小鼠在16周后均未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3)主动脉血管组织大体油红O染色显示,HFCD饮食条件下,PBS组和H.pylori感染组WT小鼠在16周后均未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然而,主动脉根部横断面HE染色发现,H.pylori感染组WT小鼠主动脉附着缘出现了早期斑块形成,而PBS组WT小鼠均未出现斑块形成。(4)我们进一步使用载脂蛋白E敲除小鼠(ApoE-/-)作为动物模型。将ApoE-/-小鼠给予H.pylori PMSS1菌株灌胃造模4周并恢复两周后,给予高脂肪饮食8周或16周。主动脉血管组织大体油红O染色显示,与PBS组ApoE-/-小鼠相比,H.pylori感染组ApoE-/-小鼠8周和16周后主动脉整体斑块面积和斑块占全内膜的面积百分比显着增加。主动脉根部横断面HE染色进一步提示,H.pylori感染组ApoE-/-小鼠8周和16周后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显着高于PBS组ApoE-/-小鼠。(5)主动脉根部斑块油红O染色显示,与PBS组ApoE-/-小鼠相比,H.pylori感染组ApoE-/-小鼠8周和16周后主动脉根部斑块油红O染色区域与斑块面积比显着增加。(6)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PBS组ApoE-/-小鼠相比,H.pylori感染组ApoE-/-小鼠8周和16周后主动脉根部斑块内巨噬细胞含量显着增加;与PBS组ApoE-/-小鼠相比,H.pylori感染组ApoE-/-小鼠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含量和I型胶原含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但在H.pylori感染16周后,与PBS组ApoE-/-小鼠相比,H.pylori感染组ApoE-/-小鼠显着降低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含量和I型胶原含量。组织化学分析还显示,与PBS组ApoE-/-小鼠相比,H.pylori感染组ApoE-/-小鼠8周和16周后主动脉根部斑块有更大的坏死核心和更薄的纤维帽。(7)与PBS组ApoE-/-小鼠相比,H.pylori感染组ApoE-/-小鼠8和16周后体重以及血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FCD饮食条件下,PBS组WT小鼠16周后主动脉弓并无斑块形成,无巨噬细胞(CD68标记巨噬细胞)浸润和脂滴(Bodipy 493/503染料标记脂滴)的积累。H.pylori感染WT小鼠16周后再主动脉附着缘出现了早期斑块形成,斑块内主要是巨噬细胞浸润并且出现明显的脂滴蓄积。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PBS组ApoE-/-小鼠相比,H.pylori感染组ApoE-/-小鼠8周和16周后主动脉根部斑块内显着增加巨噬细胞的脂滴蓄积和泡沫化形成。第二部分:(1)我们首先通过建立能够模拟体内的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体外模型,将H.pylori PMSS1与人胃上皮细胞系GES-1(MOI=1:50)共培养12 h后,去除共培养上清,无菌PBS溶液反复洗涤4次以去除细胞外及黏附在细胞表面的H.pylori;加入去除外泌体的完全培养基,并加入庆大霉素以阻止细胞外和黏附在细胞表面的H.pylori的生长;待孵育48 h后收集细胞上清,进一步采用标准的超速离心法提取对照组GES-1释放的外泌体(GES-EVs)和H.pylori感染GES-1后释放的外泌体(Hp-GES-EVs)。(2)我们采用PKH26标记Hp-GES-EVs,与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在37℃条件下共孵育6 h。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大量外泌体被摄取并定位于巨噬细胞的胞浆内。(3)我们采用PBS+oxLDL(50μg/ml)、GES-EVs+oxLDL(50μg/ml)和Hp-GES-EVs+oxLDL(50μg/ml)分别刺激巨噬细胞24h,然后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三组细胞的泡沫细胞形成比例和细胞内脂质积累情况。结果表明:Hp-GES-EVs组巨噬细胞内脂滴积累及泡沫细胞形成比例较Control组(PBS处理)和GES-EVs组显着增多,而Control组(PBS处理)和GES-EVs组的细胞内脂滴积累及泡沫细胞形成比例组间无明显差异。(4)我们将上述分组的巨噬细胞通过胆固醇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总胆固醇及游离胆固醇,两者之差为胆固醇酯。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GES-EVs不影响细胞内的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含量,而Hp-GES-EVs显着增加细胞内总胆固醇、胆固醇酯的含量。(5)我们选择16周高脂肪饮食喂养已形成较大斑块的ApoE-/-小鼠作为动物模型。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200μL Dil标记的外泌体(0.1μg/μL)和对照组的Dil染料观察其体内分布。注射24 h后,置于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内,采用Ex/Em549 nm/565 nm进行荧光扫描,并拍摄X光片。结果显示,Hp-GES-EVs注射24h后,荧光强度蓄积在胸主动脉区域,而对照组无明显荧光强度蓄积。(6)我们迅速处死上述分组小鼠并采用PBS进行心脏灌流去除血液循环中的Dil标记的外泌体,取出主动脉和主动脉弓,避光条件下制备冰冻切片,置于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主动脉和主动脉弓斑块内是否摄取荧光标记的外泌体(Dil-EVs)。结果显示,注射荧光标记的Hp-GES-EVs小鼠的主动脉弓斑块内分布较多的Dil-EVs,主要分布在巨噬细胞分布的脂质核心内,并可见细胞吞噬Dil-EVs(图)。(7)我们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PBS、GES-EVs和Hp-GES-EVs,每周注射两次,8周后处死动物。大体油红O染色显示,与PBS组ApoE-/-小鼠相比,GES-EVs组ApoE-/-小鼠主动脉整体斑块面积和斑块占全内膜的面积百分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Hp-GES-EVs组ApoE-/-小鼠主动脉整体斑块面积和斑块占全内膜的面积百分比显着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增加。主动脉根部横断面HE染色进一步提示,Hp-GES-EVs组ApoE-/-小鼠的斑块面积显着高于GES-EVs组ApoE-/-小鼠和PBS组ApoE-/-小鼠。(8)我们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主动脉根部的粥样斑块。结果显示,与PBS组ApoE-/-小鼠相比,GES-EVs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油红O染色区域与斑块面积百分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Hp-GES-EVs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油红O染色区域与斑块面积显着增加。(9)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标记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68和脂滴特异性染料Bodipy 493/503。结果显示,与PBS组ApoE-/-小鼠相比,GES-EVs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内巨噬细胞内脂滴含量无显着差异,而Hp-GES-EVs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捏巨噬细胞内脂滴含量显着增加。第三部分:(1)我们通过免疫印迹检测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和所释放的外泌体内CagA的表达。结果显示,CagA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细胞和所释放的外泌体内,而不存在未感染的细胞和所释放的外泌体中。(2)我们采用PBS+oxLDL(50μg/ml)和rCagA(5μg/ml)+oxLDL(50μg/ml)分别刺激巨噬细胞24h,然后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两组细胞的泡沫细胞形成比例和细胞内脂质积累情况。结果表明:rCagA组巨噬细胞内脂滴积累及泡沫细胞形成比例较Vehicle组(PBS处理)显着增多。我们又进一步通过胆固醇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rCagA显着增加细胞内总胆固醇、胆固醇酯的含量。(3)我们分别采用PBS和rCagA(5μg/ml)刺激巨噬细胞24 h后,添加荧光标记的Dil-oxLDL(20μg/ml),直接观察巨噬细胞对脂蛋白的摄取。结果显示,两组细胞荧光强度无统计学差异,提示rCagA不增强巨噬细胞脂质摄取过程。进一步地,我们采用NBD标记的胆固醇(NBD-cholesterol)分别示踪检测由ApoA-I和HDL介导的胆固醇流出。结果显示,rCagA显着降低ApoA-I和HDL介导的胆固醇流出率。(4)我们通过免疫印迹和PCR检测介导摄取和流出的受体的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与上述结果一致地是,免疫印迹结果显示,rCagA呈浓度依赖模式降低胆固醇流出受体ABCA1、ABCG1和SR-BI的表达,而不影响介导脂质摄取受体CD36、MSR1和LOX-1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在mRNA水平检测ABCA1、ABCG1及SR-BI的表达,结果与蛋白表达相一致。结果显示,rCagA(5μg/ml)刺激巨噬细胞3h即可显着下调ABCA1、ABCG1和SR-BI的表达。(5)我们采用ApoE-/-小鼠腹腔注射rCagA,一周三次,12周后处死动物。大体油红O染色显示,与Saline组ApoE-/-小鼠相比,腹腔注射rCagA组ApoE-/-小鼠主动脉整体斑块面积和斑块占全内膜的面积百分比显着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增加。主动脉根部横断面HE染色进一步提示,rCagA组ApoE-/-小鼠的主动脉弓斑块面积显着高于Saline组ApoE-/-小鼠。(6)我们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主动脉根部的粥样斑块的脂质含量。结果显示,与Saline组ApoE-/-小鼠相比,rCagA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油红O染色区域与斑块面积显着增加。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标记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68和脂滴特异性染料Bodipy 493/503。与Saline组ApoE-/-小鼠相比,rCagA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内巨噬细胞内脂滴含量显着增加。(7)我们留取主动脉血管组织匀浆裂解,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Saline组ApoE-/-小鼠相比,rCagA组ApoE-/-小鼠主动脉血管组织内ABCA1、ABCG1和SR-BI的蛋白表达下调。进一步地,采用RT-PCR技术在mRNA水平检测ABCA1、ABCG1及SR-BI的表达,结果与蛋白表达相一致。(8)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Saline组ApoE-/-小鼠相比,rCagA组ApoE-/-小鼠主动脉斑块有更大的坏死核心和更薄的纤维帽。(9)免疫印迹结果显示,rCagA刺激巨噬细胞可显着下调PPARγ和LXRα的蛋白表达。研究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H.pylori感染主要依赖于加剧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形成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进展和不稳定性;(2)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蛋白CagA介导H.pylori感染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3)机制方面,CagA通过下调转录因子PPARγ/LXRα,并由此抑制胆固醇流出受体ABCA1/ABCG1/SR-BI的表达,阻断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出,从而加重巨噬细胞泡沫化;这一研究进一步揭示了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胃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蛋白CagA在巨噬细胞泡沫化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解释H.pylori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提供了可能机制,为预防和减少H.pylori感染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证据。

张云展[7](2019)在《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与CDH1 SNPs、mRNA及蛋白表达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探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或Hp)相关胃病(H.pylori-related gastric diseases,简称HPGD)胃黏膜组织中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基因(CDH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mRNA表达水平及其蛋白定性定位情况与胃黏膜病理改变及中医证候的关联,试图从内、外及综合因素角度解释HPGD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机制,为胃恶性病变的形成发展起一定预判和警示作用;同时为中医证候群类趋同性寻找生物学依据。此外,通过分析CDH1 SNPs与mRNA表达的关系,探索基因多态性影响疾病易感性的相关机理。方法:病例均来源于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窥镜室和胃肠外科被诊断为慢性胃炎、胃溃疡或胃癌患者,共668例。由专业医务人员对受试者症状、体征资料进行收集并填写临床观察表,通过四诊资料进行证候辨别,由资深医师进行复核。于内镜下检查者或胃癌切除术者病变部位钳取胃黏膜组织4块(溃疡者宜在溃疡周围钳取)。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形态学变化,包括炎症、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癌变6种病理改变并进行程度判断(无、轻度、中度、重度)。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和美蓝染色法检测Hp感染情况,其中一项为阳性即可诊断Hp阳性;并根据美蓝染色结果对Hp感染程度进行判定。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胃黏膜组织CDH1-160、-347位点基因多态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胃黏膜组织CDH1 mRNA表达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胃黏膜组织CDH1蛋白进行定性定位检测,根据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构成将胃黏膜分为上皮表层区、胃小凹区、固有层腺体区和腺体基底区,分别对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判定(采用阳性细胞百分率和染色强度相结合进行蛋白定性,定位分为仅胞膜、仅胞浆、膜浆共表达三类)。根据胃黏膜病理评估及证候辨别,将受试者进行两种分组:病理组(胃黏膜正常组、炎症组、萎缩组、癌前病变组、重度异型增生组和癌变组);证候组(脾胃湿热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脾气虚证组、瘀血内阻证组及无证型组)。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核,且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一、一般资料(一)不同病理组一般资料 胃癌患者男性比例高于胃黏膜正常者,胃黏膜正常者、炎症组、萎缩组以及癌前病变组受试者年龄显着低于胃癌组;正常对照组和炎症组Hp感染率均显着低于胃黏膜萎缩组、癌前病变组、重度异型增生组及癌变组,同时Hp感染程度与胃黏膜炎症程度及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以胃黏膜正常组作为参照组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年龄和Hp感染前提下,男性表现为胃黏膜炎症、重度异型增生以及胃癌的比例分别是女性的2.062倍、2.621倍、5.857倍;在排除性别、年龄的影响因素下,Hp阳性者表现为胃黏膜炎症、萎缩、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及癌变的比例分别是Hp阴性者的1.784倍、7.193倍、10.173倍、14.462倍、16.835倍;同时控制性别、Hp感染因素后,年龄在55-64岁以及65岁以上发生胃癌的风险是45岁以下者的3.750倍和5.542倍。以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二)不同证候组一般资料 脾气虚证组患者男性分布比例显着低于瘀血内阻证组,脾气虚证组和瘀血内阻证组患者年龄均高于无证型组者,Hp感染者无证型组Hp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余证候组。以无证型组作为参照组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性别、年龄的前提下,Hp阳性者表现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气虚证和瘀血内阻证的比例分别是Hp阴性者的16.256倍、16.973倍、10.497倍、17.412倍;在排除性别和Hp感染与否的前提下,年龄在55-65岁(不含65岁)者表现为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和瘀血内阻证的比例分别是年龄小于45岁者的10.039倍、12.804倍、12.094倍。以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二、中医证候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关系在Hp阴性受试者中,胃黏膜正常组表现为无证型的比例最大(38.89%),而无证型者表现为胃黏膜正常的比例亦最高(84%)。胃黏膜炎症组受试者与胃黏膜正常组相比中医证候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即与胃黏膜正常组相比,胃黏膜炎症组表现为脾气虚证的比例升高。Hp阳性者中,无论何种病理组脾胃湿热证出现的比例均较高;胃癌组与胃黏膜正常组、癌前病变组中医证候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并且胃癌组出现脾气虚证和瘀血内阻证的比例高于胃黏膜正常组和癌前病变组。三、CDH1 SNPs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和中医证候的关系(一)CDH1 SNPs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关系 CDH1-160和-347位点不同基因型、等位基因之间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无论Hp感染与否,均未发现CDH1-160、-347位点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仍存在一些趋势。Hp阳性者中,携带CDH1-347G/GA基因型者出现胃黏膜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及癌变的比例较表现为胃黏膜正常者呈上升趋势;携带-347 G/G基因型者出现胃黏膜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及癌变的比例较表现为胃黏膜正常者呈下调趋势;同时携带GA等位基因者出现胃黏膜萎缩和癌前病变的比例较表现为胃黏膜正常者呈上升趋势。Hp阴性者中,携带CDH1-160C/A伴-347G/GA基因型者胃黏膜出现重度异型增生的比例较胃黏膜正常、炎症和癌前病变者呈上升趋势。Hp 阳性者中,携带CDH1-160C/C伴-347G/G基因型者胃黏膜出现正常的比例较出现胃黏膜炎症、癌前病变和癌变者呈上升趋势。为排除性别、年龄、Hp感染以及中医证候对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本研究以胃黏膜正常组作为参照组,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两位点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关系,发现在控制性别、年龄、Hp感染、中医证候的情况下,携带CDH1-160 C/A基因型者发生胃黏膜炎症的可能性是携带CDH1-160C/C基因型者的3.529倍;携带CDH1-347 G/GA基因型者发生重度异型增生的可能性是携带CDH1-347 G/G基因型者的4.821倍,进一步明确胃黏膜炎症的发生与CDH1-160位点有关,而胃黏膜重度异型增生发生与CDH1-347位点关系密切。(二)CDH1 SNPs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尚未发现CDH1-160、-347位点与中医证候存在统计学相关。但携带CDH1-160 A/A基因型以及携带CDH1-160A/A伴-347G/G基因型且Hp 阳性者形成脾气虚证的比例较表现为脾胃湿热证的比例更为明显。为排除性别、年龄、Hp感染以及胃黏膜病理对中医证候的影响,本研究以无证型组作为参照组,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两位点与中医证候的关系,发现在控制性别、年龄、Hp感染、胃黏膜病理的情况下,尚未发现CDH1-160、-347位点与证候存在统计学相关,可能由个别组样本量较少所致。四、CDH1 mRNA相对表达量与胃黏膜病理改变和中医证候的关系在胃黏膜正常组中,Hp 阳性者较Hp阴性者胃黏膜CDH1 mRNA表达显着升高。Hp阳性者中胃黏膜癌前病变组CDH1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胃癌组。而无论Hp感染与否,不同中医证候胃黏膜组织mRNA表达水平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五、E-cadherin蛋白定性定位表达与胃黏膜病理改变和中医证候的关系(一)E-cadherin蛋白定性定位表达与胃黏膜病理改变①上皮表层区:Hp阴性者中尚未发现病理改变与该区域E-cadherin表达存在统计学相关。Hp 阳性重度异型增生组和胃癌组该区域E-cadherin呈胞浆或膜浆共表达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病理组。②胃小凹区:Hp阴性者中未发现胃黏膜病理改变与该区域E-cadherin表达存在统计学相关。Hp 阳性胃黏膜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及胃癌组该区域E-cadherin较正常组、炎症组、萎缩组多呈胞浆表达,重度异型增生组E-cadherin胞浆表达比例显着高于癌前病变组。③固有层腺体区:Hp阴性者中尚未发现胃黏膜病理与该区域E-cadherin表达存在统计学相关。Hp阳性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以及癌变组胃黏膜固有层腺体细胞E-cadherin呈胞浆表达比例显着高于正常组,重度异型增生组胃黏膜固有层腺体细胞该蛋白胞浆表达较炎症者显着增加,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组该区域E-cadherin胞浆表达显着高于萎缩组,而癌变组该区域E-cadherin胞浆表达显着高于癌前病变组。④腺体基底区:Hp阴性者不同病理分组间腺体基底区E-cadherin表达无统计学差异。Hp 阳性胃癌组该区域E-cadherin胞浆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二)E-cadherin蛋白定性定位表达与中医证候①上皮表层区、胃小凹区:尚未发现中医证候与以上两区域该蛋白表达存在统计学相关。②固有层腺体区:Hp阴性者中不同证候组该区域E-cadherin表达情况无显着性差异。Hp阳性者中瘀血内阻证组该区域E-cadherin蛋白胞浆或膜浆共表达显着高于无证型组。③腺体基底区:Hp阴性者中不同证候组该区域E-cadherin表达情况无统计学差异。Hp 阳性者中瘀血内阻证组该区域E-cadherin蛋白胞浆表达比例显着高于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组。六、CDH1 SNPs与mRNA表达的关系无论Hp感染与否,均未发现CDH1-160位点以及-160合并347位点多态性与CDH1 mRNA相对表达量有统计学相关。Hp阴性者中,携带CDH1-347 G/GA基因型者胃黏膜组织CDH1 mRNA相对表达量较携带CDH1-347 G/G基因型者显着升高;但在Hp感染者中,CDH1-347位点不同基因型间CDH1 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男性、高龄、Hp感染是胃黏膜癌变的危险因素,而HPGD中医证候的形成与年龄、Hp感染关系更为密切。胃黏膜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关联。2.Hp阴性者中,携带CDH1-347杂合基因型者胃黏膜组织CDH1 mRNA呈高表达状态,且CDH1-160、-347均为杂合基因型是胃黏膜重度异型增生的危险因素;携带CDH1-347杂合基因型者若感染Hp则更易发生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甚至胃癌,而在该过程中CDH1基因表达水平由高转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黏膜常伴随胃小凹、固有层腺体E-cadherin蛋白异位表达,而胃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异位表达更为常见。提示CDH1-347位点可能是胃黏膜恶性病变的易感基因,且对该基因转录活性有一定调节作用;E-cadherin蛋白异位表达对胃黏膜恶性病变具有预警意义。3.携带CDH1-160 A/A基因型且感染Hp者出现脾气虚证的趋势较为明显;瘀血内阻证者可能常伴随胃黏膜腺体细胞E-cadherin蛋白异位表达情况;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医证候间的差异可能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强弱程度有关。提示CDH1-160位点可能影响Hp阳性者脾气虚证易感性,而胃黏膜腺体E-cadherin蛋白异位表达可能对瘀血内阻证HPGD者具有一定普适性。

凌宏[8](2016)在《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分析及胃黏膜β-catenin蛋白表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检测不同中医证候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及β-catenin蛋白表达的情况,分析胃黏膜不同病理状态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以探讨Hp相关胃病从良性到恶性演变过程中β-catenin蛋白在胃黏膜的表达规律,从蛋白翻译水平探讨Hp相关胃病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方法:1.本论文选择病例来源于课题组成员在2012年9月至2014年10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窥镜中心以及胃肠外科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胃黏膜标本。共174例,其中慢性胃炎119例,消化性溃疡32例,胃癌23例。按照中医证候标准分组,脾胃湿热证组45例;脾气虚证组54例;肝胃不和证组44例;瘀血内阻证组22例,正常对照组9例均来源于课题组招募的志愿者。以上所有病例均签署相关知情文件,并由有经验的医师询问病史,填写临床观察表,对各个项目进行评分。2.各组病例胃黏膜标本均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运用美蓝染色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感染。3.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β-catenin蛋白表达,分析各病种、证候与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分布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间病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Hp相关胃病的证型分布比较:呈慢性胃炎以脾气虚证为主,胃癌、消化性溃疡以脾胃湿热证为主的趋势。3.各病种、证型Hp感染情况比较: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Hp感染率呈较脾气虚证、瘀血内阻证高的趋势,且脾胃湿热证重度感染率高于其他四组。胃癌和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胃癌Hp感染程度明显较慢性胃炎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各病种、证型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关系:胃黏膜炎症程度、炎症活动度、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异型增生程度与Hp感染程度呈正相关(p<0.05)。不同中医证型胃黏膜炎症程度的比较,呈现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瘀血内阻证>脾气虚证的趋势。不同病种胃黏膜炎症程度的比较,胃癌、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炎症程度均较慢性胃炎严重(p<0.05)。不同中医证型胃黏膜炎症活动度、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异型增生程度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但脾胃湿热证胃黏膜肠化生程度、异型增生程度较其他证型呈加重的趋势。不同病种间胃黏膜炎症活动度、萎缩程度、异型增生程度比较,胃癌较慢性胃炎严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各病种临床症状比较:胃癌患者食欲较慢性胃炎患者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患者胃胀较消化性溃疡患者和胃炎患者明显(p>0.05)。6.各证候、病种间β-catenin蛋白表达比较:正常对照组几乎未见β-catenin蛋白在腺体、上皮细胞胞浆表达,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及瘀血内阻证可见β-catenin蛋白在腺体、上皮细胞胞不同程度表达,尤其Hp阳性组较Hp阴性组更加明显。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以及瘀血内阻证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具体表达情况呈现Hpp阳性脾胃湿热证>Hpp阳性肝胃不和证>Hp阳性瘀血内阻证>Hp阳性脾气虚证的趋势。β-catenin蛋白在胃黏膜的表达随着Hp感染程度的加重而增强,也随着慢性炎症程度、肠化生程度、萎缩程度、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而表达增强。在胃癌中β-catenin蛋白表达高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p<0.05)。研究结论:1.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与胃黏膜病理改变存在着关联,其中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的Hp感染率和感染程度均较其他证候明显;脾胃湿热证在炎症程度、肠化程度以及异型增生程度较其他证候明显。2.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型β-catenin蛋白表达存在差异,Hp阳性组中,脾胃湿热证及肝胃不和证胃黏膜蛋白表达积分高于瘀血内阻证和脾气虚证;胃癌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

李宏谦[9](2015)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NADPH氧化酶DUOX2和NOX2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胃黏膜DUOX2和NOX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胃疾病的发病机理。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有上消化道症状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胃镜检查的患者胃黏膜组织标本200例,其中男性113例,女性87例,年龄16-86岁,平均52.3岁。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Hp阳性患者血清中Cag A和Vac A抗体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胃黏膜DUOX2和NOX2 m 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DUOX2和N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显示Hp阳性者111例(男69例,女42例),Hp阴性者89例(男44例,女45例)。2.RT-PCR结果显示DUOX2 m RNA在Hp阳性患者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Hp阴性患者(P=0.02);Hp毒力强(Cag A+/Vac A+)的菌株胃黏膜DUOX2 m RNA表达量低,Hp毒力弱(Cag A-/Vac A-)的菌株胃黏膜DUOX2m RNA表达量高(均P<0.05)。胃黏膜NOX2 m RNA水平在Hp(+)组的表达量高于Hp(-)组(P<0.05),但在感染不同毒力的Hp的组别之间NOX2m RNA表达无明显差别。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UOX2蛋白在200例胃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与基因水平上的表达一致。DUOX2蛋白在Hp阳性组患者胃黏膜表达量明显低于Hp阴性组(P<0.05);在Hp阳性的胃黏膜组织中与Cag A-/Vac A-组相比,Cag A+或Vac A+组DUOX2蛋白表达降低,Cag A+/Vac A+组DUOX2蛋白表达最低(均P<0.05)。NOX2表达于胃黏膜炎性细胞内,Hp(+)组NOX2蛋白的表达较Hp(-)组升高(P<0.05);在感染不同毒力的Hp的组别之间NOX2蛋白表达无差别。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胃黏膜组织DUOX2蛋白在Hp(+)组的表达量低于Hp(-)组,后者是前者的2.2倍。结论:1.Hp感染后胃黏膜DUOX2表达降低,NOX2表达升高,提示Hp感染对胃黏膜DUOX2和NOX2的表达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Hp感染后抑制了DUOX2的表达,且毒力越强的菌株对DUOX2表达的抑制作用越强;相反,Hp的感染促进了胃黏膜NOX2的表达,但NOX2表达量的多少与Hp的毒力无关。3.胃黏膜DUOX2和NOX2在Hp感染所致胃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陈昫[10](2015)在《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中医证候关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胃病患者不同病种、中医证候的病理组织学、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检测以及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转录组的定性分析,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从中医证候着手,探讨Hp相关胃病的发病机理及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以进一步完善对Hp相关胃病由良性至恶性变化发展机制的现代研究。方法:一、病例来源:本论文纳入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例均由课题组成员在2012年9月至2014年10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窥镜室收集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其中慢性胃炎患者186例(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7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8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61例(包括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溃疡)。胃癌病例来源于(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共24例。所有纳入病例根据其中医证素辨证要点及证候诊断标准,诊断为脾胃湿热证组88例(其中Hp阳性75例;Hp阴性13例)、脾气虚证组78例(Hp阳性59例;Hp阴性19例)、肝胃不和证组81例(Hp阳性59例;Hp阴性22例)和瘀血内阻证组24例(Hp阳性20例;Hp阴性4例);同时招募健康受试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均签署知情文件。二、胃黏膜标本采集:符合纳入标准受试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分别于胃窦距幽门口 2-3cm处大、小弯及前后壁各钳取1块组织,共4块,其中1块即刻行快速尿素酶检测Hp,1块放入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备病理和组织Hp感染检测,另2块投入装有DNA/RNAlater的冻存管后立即放入液氮中并运输至-60℃低温冰箱保存,备一代直接测序和二代Hiseq测序检测;胃癌标本则对手术切除的癌肿组织、癌旁2-3cm组织各剪取3块组织,癌肿远端组织剪取4块组织,共10块。其中癌肿远端任一块组织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的感染情况;其余处理同前。三、Hp检测、胃黏膜组织学评估:采用快速尿素酶和美兰染色两种方法,确定Hp感染及评估Hp感染程度;采用HE染色法,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胃黏膜组织样本炎症程度、活动性、肠化生、萎缩、异型增生以及癌变的情况。四、基因多态性检测:提取胃黏膜组织DNA,进行PCR扩增并质量鉴定后,采用一代直接测序法对其产物进行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检测。五、转录组学定性分析:提取胃黏膜组织RNA,逆转录成cDNA后,进行PCR扩增并质量鉴定,采用二代HiSeq测序法对Hp相关胃病患者证候及相关体质、病种进行转录组定性差异的分析。结果:一、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之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及瘀血内阻证各组的平均发病年龄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瘀血内阻证、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湿热证男性发病率均高于脾气虚证(P<0.05),其余证候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病种性别分布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二、Hp相关胃病病种证候分布:慢性胃炎证候分布呈现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气虚>瘀血内阻证的趋势;消化性溃疡证候呈现脾胃湿热>脾气虚>肝胃不和>瘀血内阻证的趋势;胃癌呈现脾胃湿热>瘀血内阻>脾气虚>肝胃不和的趋势(P>0.05)。三、Hp相关胃病不同病种、证候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胃癌及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均高于慢性胃炎(P<0.05);胃癌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呈现高于消化性溃疡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证候方面,Hp感染率呈现出脾胃湿热证>瘀血内阻证>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的趋势;Hp感染程度则呈现出瘀血内阻证>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的趋势,但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Hp相关胃病不同证候、病种病理组织学比较:胃黏膜Hp感染与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炎症活动度、萎缩程度以及异型增生程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黏膜的肠化生无显着相关性(P>0.05)。胃黏膜炎症程度、萎缩、肠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程度均呈现出胃癌>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趋势;胃黏膜的炎症活动度则呈现出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胃炎(P<0.05)。证候方面,胃黏膜炎症和萎缩程度呈现肝胃不和证最重的趋势;炎症活动度呈现为脾气虚证最重的趋势;异型增生的发生程度则呈现瘀血内阻证最重的趋势,但其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胃黏膜肠化生程度呈现出脾胃湿热>瘀血内阻>肝胃不和>脾气虚的趋势(P<0.05)。五、Hp相关胃病不同病种、证候症状分析:不同Hp相关胃病病种与胃痛、胃胀、舌苔情况呈正相关(P<0.05);Hp相关胃病证候与胃痛、胃胀、肢体困重呈正相关,而与舌象呈负相关(P<0.05),均与腹胀、食欲、暖气反酸、脉象等临床症状无显着相关性(P>0.05)。六、Hp感染与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关联:Hp感染在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IL-1ββ-511基因型及其频率分布方面呈现CT杂合>TT纯合>CC纯合基因型的趋势;在TNF-α-308基因型方面呈现GG纯合>AG杂合基因型的趋势,且AG杂合基因型的频率尚呈现Hp阳性>Hp阴性的趋势;Hp感染程度在IL-1ββ-511、TNF-α-308基因型分布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就等位基因而言,IL-1β-511T等位基因频率呈现出Hp阳性>Hp阴性的趋势;TNF-α-308 G等位基因频率呈现出Hp阳性>Hp阴性的趋势;但Hp感染程度在IL-1β-511、TNF-α-308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七、Hp相关胃病病种与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关联:IL-1β-511 CC和TT纯合、CT杂合三种基因型均呈现出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趋势;其中C等位基因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出现频率高于其余病种组,而T等位基因则在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组中出现频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种TNF-αα-308均以GG纯合基因型为主要形式存在,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显着性规律及差异(P>0.05)。八、Hp相关胃病证候与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关联·· IL-1β-511TT纯合基因型及其频率呈现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气虚证>瘀血内阻证的趋势。TNF-α-308 GG纯合基因型呈现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瘀血内阻证的趋势,AG杂合基因型呈现肝胃不和证>脾气虚证>脾胃湿热证>瘀血内阻证的趋势(P>0.05)。IL-1β-511的C等位基因呈现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瘀血内阻证>脾胃湿热证的趋势;除瘀血内阻组外,脾胃湿热组、脾气虚组及肝胃不和组的TNF-α-308A等位基因频率均较正常对照组呈上升趋势,G等位基因频率呈下降趋势(P>0.05)。九、Hp感染情况差异性基因及功能分析:Hp感染阳性组较阴性组共同存在显着性差异基因3706个,参与上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2697个,包括胃泌素、核糖体蛋白S4、封闭蛋白2、趋化因.子配体15、胃动素等,参与下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有1009个,功能涉及蛋白合成与代谢、信号的传导、细胞骨架等,定位于NF-κB、MAPK、Toll样受体、Wnt等信号通路。十、Hp相关胃病不同病种差异基因及功能分析:Hp相关胃病不同病种间存在差异基因的表达,胃癌患者较正常受试者参与上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1759个,排列第一的为胃泌素、其次是防御因子-α-6、趋化因子配体15、趋化因子配体18等;参与下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有2208个,包括TNF-α、IL-1β、胃蛋白酶原5、胃蛋白酶原3等。胃癌患者较慢性胃炎患者最后得出参与上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4264个,包括IL-1β、IL-8、TNF-α等,参与下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有337个,包括防御基因4(DEFB4A)、环化核苷酸调控阳离子通道蛋白亚型(HCN4)等;癌肿组织较癌旁组织参与上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348个,参与下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有292个,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蛋白的转导活性、物质代谢、酶催化作用的调控等功能,参与p53、Wnt、NF-κB等信号通路。十一、Hp相关胃病不同证候(体质)差异基因及功能分析:将脾胃湿热证胃癌患者、瘀血内阻证胃癌患者及脾气虚证胃癌患者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测序对比分析,结果提示证候间以及相应的虚实体质间差异性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蛋白的转导活性、物质代谢、酶催化作用以及生物功能调控等方面的差异。结论:本研究对Hp相关胃病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和炎症因子基因多态性进行探讨,并进行了二代高通量的测序定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炎症因子IL-1β-511T等位基因和TNF-α-308AG杂合基因型可能是Hp感染的易感基因,与Hp相关胃病患者脾胃湿热证及肝胃不和证的发生相关;而作为“外邪”之一的Hp感染机体后,可与具有类似于“内邪”作用之炎症因子IL-1β、TNF-α协同致病而加重患者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并可能进一步引发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甚至癌变之从良性→ 恶性病理改变的发生。研究从基因多态性角度对中医证候及其相关体质与Hp相关胃病恶性演变可能起一定的预警作用,同时也一定程度印证了课题组前期炎症因子IL-1β、TNF-α在Hp相关胃病胃黏膜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相关研究结果。2.进一步测序的定性分析提示,Hp感染的差异基因涉及蛋白质合成与代谢、信号传导以及细胞骨架一系列功能,Hp相关胃病由良性-→恶性的病理演变主要与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过度表达、细胞结构组成和异常增殖相关,涉及多基因的异常表达以及炎症相关等多个信号通路的激活;且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气虚和瘀血内阻不同中医证候及其易感体质也多涉及到细胞迁移、粘附,糖、脂以及蛋白质代谢、合成基因差异的改变等又从不同角度对中医证候及其相关体质的疾病易感性进行了初步诠释,从而对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发展、转变过程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二、CagA~+Hp与溃疡边缘上皮细胞增殖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gA~+Hp与溃疡边缘上皮细胞增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硫酸铝镁对大鼠胃溃疡模型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实验结果
    1. 硫酸铝镁减轻醋酸诱导的大鼠胃溃疡
    2. 硫酸铝镁减轻醋酸诱导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
    3. 硫酸铝镁减轻醋酸诱导的大鼠胃黏膜内质网应激
    4. 硫酸铝镁减轻醋酸诱导的GES-1细胞内质网应激
    5. 硫酸铝镁增加胃黏膜VEGF和EGF表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溃疡病因及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英汉双解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文章
致谢

(2)胃癌及异型增生中CYLD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CagA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组织标本来源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实验分组
        1.1.4 试剂及来源
        1.1.5 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标本采集与处理
        1.2.2 ~(13)C呼气试验
        1.2.3 快速尿素酶试验
        1.2.4 HP病理切片染色(甲苯胺蓝染色)
        1.2.5 免疫组化(S-P法)
        1.2.6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1.2.7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CagA在 HP阳性慢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组织的表达
    2.2 CagA与胃癌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2.3 CYLD在慢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组织的表达
    2.4 CYLD表达与HP感染的关系
    2.5 CYLD表达与CagA的关系
    2.6 CYLD与 CagA在胃癌、异型增生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CagA在胃癌、异型增生、慢性胃炎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3.2 CagA与胃癌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3.3 CYLD在胃癌、异型增生、慢性胃炎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3.4 CYLD表达与CagA的相关性及意义
    3.5 HP的个性化根除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CagA蛋白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血清PG、G-17、IL-8及HP联合检测在癌前疾病及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标本收集
        1.1.2 纳入、排除标准
    1.2 实验方法
        1.2.1 HP的检测
        1.2.2 血清学指标(PG、G-17、IL-8)的检测
        1.2.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L-8的表达
        1.2.4 结果判读
        1.2.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各组患者HP感染率的比较
    2.3 血清学指标在各组患者中表达情况的比较
    2.4 各组患者根据HP感染情况的不同进行的血清学指标的比较
    2.5 三种组织中IL-8的表达
    2.6 血清学与组织学检测IL-8的一致性
    2.7 不同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胃癌及癌前疾病的敏感度、特异性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血清PG、G-17在癌前疾病和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3.2 IL-8在癌前疾病和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3.3 HP在癌前疾病和胃癌中的感染情况及意义
    3.4 HP与PG、G-17、IL-8的相关性及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17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miR-21/PTEN/Akt通路在姜黄素抗胃癌中的作用以及PD98059的抗胃癌协同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PD98059协同姜黄素抗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以及PTEN抑制剂对姜黄素抑制MGC-80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观察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姜黄素与PD98059联合作用对MGC-803细胞miR-21表达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姜黄素诱导MGC-803细胞凋亡过程中PTEN、p-Akt变化及姜黄素与PD98059联合作用对上述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miR-21与靶基因PTEN关系的初步验证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姜黄素对MNNG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恶性转化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致谢
成果

(5)RACK1调控NF-κB信号通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癌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RACK1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组织标本及资料收集
        2.1.2 细胞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TCGA数据库胃癌信息提取及分析
        2.2.2 胃黏膜病理组织标本的取材及处理
        2.2.3 病理学实验及结果判定
        2.2.4 细胞培养及Western blot检测
        2.2.5 qRT-PCR 实验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胃癌及癌旁组织RACK1 的表达
        2.3.2 RACK1 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2.3.3 RACK1 在不同分化阶段胃黏膜细胞中的表达
    2.4 讨论
第3章 Hp感染对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体内外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及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KEGG分析与GO分析
        3.2.2 细菌培养
        3.2.3 构建体外Hp感染细胞模型
        3.2.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各目的蛋白表达
        3.2.5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
        3.2.6 Hp感染蒙古沙鼠模型的构建
        3.2.7 胃黏膜病理组织标本的取材及处理
        3.2.8 病理学实验及结果判定
        3.2.9 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蒙古沙鼠模型中各目的蛋白表达
        3.2.10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功能
        3.3.2 Hp活菌对细胞的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毒力因子CagA在其中的作用
        3.3.3 Hp活菌对NF-κB信号通路靶基因表达的影响
        3.3.4 Hp感染对蒙古沙鼠胃黏膜上皮细胞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RACK1 调控Hp感染介导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质粒及慢病毒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质粒转染
        4.2.2 慢病毒稳转细胞系的建立
        4.2.3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5 Western blot检测
        4.2.6 qRT-PCR检测
        4.2.7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调控RACK1对Hp感染介导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
        4.3.2 RACK1 参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机制探讨
    4.4 讨论
第5章 黏膜不同病理阶段的RACK1、整合素β-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
    5.1 实验材料
        5.1.1 临床组织标本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主要溶液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 免疫组化检测
        5.2.3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生物信息学分析RACK1、整合素β-1在Hp阳性及阴性胃癌中的表达
        5.3.2 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阶段RACK1、整合素β-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幽门螺杆菌感染胃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蛋白CagA促进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动脉粥样硬化
        1.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1.1.2 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1.3 巨噬细胞泡沫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1.4 病原菌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
    1.2 幽门螺杆菌
        1.2.1 幽门螺杆菌概述
        1.2.2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
        1.2.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外疾病
        1.2.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
    1.3 外泌体
        1.3.1 外泌体的概述
        1.3.2 外泌体的生物合成与分泌
        1.3.3 外泌体的组成与功能
        1.3.4 外泌体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3.5 外泌体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1.4 小结与假设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细胞株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2.1 细胞培养及细菌培养所需试剂
        2.1.2.2 生化试剂及耗材
        2.1.2.3 实验试剂盒
        2.1.2.4 实验抗体
        2.1.3 主要仪器
        2.1.4 溶液配制
        2.1.4.1 细胞培养基配制
        2.1.4.2 细菌培养基配制
        2.1.4.3 冻存液配制
        2.1.4.4 免疫荧光组化相关溶液配制
        2.1.4.5 Western blot相关溶液配制
        2.1.5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细胞培养
        2.2.1.1 细菌培养
        2.2.1.2 细胞培养
        2.2.2 动物模型建立与分组
        2.2.2.1 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2.2.2.2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2.2.2.3 实验动物分组
        2.2.3 小鼠体重、血样采集及血脂检测
        2.2.4 组织病理学实验
        2.2.4.1 组织取材步骤
        2.2.4.2 大体血管组织的制备
        2.2.4.3 主动脉弓冰冻切片的制备
        2.2.4.4 HE染色
        2.2.4.5 油红O染色
        2.2.4.6 天狼猩红染色
        2.2.4.7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
        2.2.4.8 组织病理学测量
        2.2.5 血管组织及细胞的总蛋白提取
        2.2.6 血管组织及细胞的总RNA提取
        2.2.7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2.9 巨噬细胞脂质摄取与胆固醇流出实验
        2.2.10 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
        2.2.10.1 超速离心法
        2.2.10.2 透射电镜鉴定
        2.2.10.3 纳米粒子追踪分析
        2.2.10.4 外泌体的浓度与蛋白分子标志物检测
        2.2.11 外泌体示踪
        2.2.11.1 外泌体荧光染料标记
        2.2.11.2 体外细胞摄取荧光标记外泌体实验
        2.2.11.3 体内示踪荧光标记外泌体
        2.2.12 数据分析与统计
第三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H.pylori感染对WT小鼠和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3.1.1 H.pylori感染胃内定植鉴定
        3.1.2 H.pylori感染不能直接诱发NCD饮食喂养的WT小鼠的斑块形成
        3.1.3 H.pylori感染促进HFCD饮食喂养的WT小鼠早期斑块形成
        3.1.4 H.pylori感染促进Apo E-/-小鼠斑块增长
        3.1.5 H.pylori感染增加Apo E-/-小鼠斑块的脂质含量
        3.1.6 H.pylori感染加剧Apo E-/-小鼠斑块的易损性
        3.1.7 H.pylori感染不改变Apo E-/-小鼠体重和血清脂质
        3.1.8 H.pylori感染诱发WT小鼠斑块内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形成
        3.1.9 H.pylori感染促进Apo E-/-小鼠斑块内巨噬细胞源泡沫形成
        3.1.10 小结与讨论
    3.2 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形成
        3.2.1 GES-EVs和 Hp-GES-EVs的鉴定
        3.2.2 巨噬细胞可摄取Hp-GES-EVs
        3.2.3 .Hp-GES-EVs促进巨噬细胞泡沫化形成
        3.2.4 Hp-GES-EVs可被摄取进入Apo E-/-小鼠主动脉斑块的脂质核心区域
        3.2.5 Hp-GES-EVs促进Apo E-/-小鼠斑块增长
        3.2.6 Hp-GES-EVs增加Apo E-/-小鼠斑块的脂质含量
        3.2.7 Hp-GES-EVs促进Apo E-/-小鼠斑块内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形成
        3.2.8 小结与讨论
    3.3 外泌体蛋白CagA介导Hp-GES-EVs促巨噬细胞泡沫化作用
        3.3.1 Hp-GES-EVs携带Hp毒力蛋白CagA
        3.3.2 rCagA促进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形成
        3.3.3 rCagA降低巨噬细胞的胆固醇流出率
        3.3.4 rCagA下调胆固醇流出受体ABCA1/ABCG1/SR-BI的表达
        3.3.5 rCagA促进Apo E-/-小鼠斑块增长
        3.3.6 rCagA增加Apo E-/-小鼠斑块的脂质含量
        3.3.7 rCagA促进Apo E-/-小鼠斑块内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形成
        3.3.8 rCagA下调血管斑块组织内胆固醇流出受体的表达
        3.3.9 rCagA加剧Apo E-/-小鼠斑块的易损性
        3.3.10 rCagA下调转录因子PPARγ/LXRα
        3.3.11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与CDH1 SNPs、mRNA及蛋白表达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
        一、幽门螺杆菌概述
        二、胃黏膜生理屏障
        三、Hp引起胃病的致病机理
        四、Hp相关胃病
    第二节 E-cadherin与Hp相关胃病
        一、E-cadherin的概述
        二、E-cadherin与Hp
        三、E-cadherin与HPGD
        四、CDH1 SNPs与HPGD
    第三节 中医证候与Hp相关胃病及SNPs、蛋白的关系
        一、中医证候的概述
        二、中医证候与HPGD
        三、HPGD中医证候与SNPs
        四、HPGD中医证候与相关蛋白的表达
    第四节 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Hp相关胃病胃黏膜病理改变、Hp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E-cadherin SNPs与胃黏膜病理改变、Hp及证候的关系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E-cadherin转录水平与胃黏膜病理改变、Hp及证候的关系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胃黏膜病理改变、Hp及证候的关系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胃黏膜组织CDH1 SNPs与mRNA的表达关系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致谢
详情摘要

(8)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分析及胃黏膜β-catenin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一、Hp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二、Hp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第二节 Wnt信号通路与Hp相关胃病研究进展
        一、Wnt信号通路概述
        二、β -catenin蛋白与Hp相关胃病研究进展
    第三节 Hp相关胃病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一、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研究现状
        二、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本质研究现状
    第四节 回顾和展望
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第一节 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与胃黏膜β-catenin蛋白表达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NADPH氧化酶DUOX2和NOX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Hp的发现与生物学特征
        1.1.2 Hp的毒力因子
        1.1.3 Hp可能的致病机制
        1.1.4 Hp抗氧化的逃逸机制
        1.1.5 Hp感染流行情况和传播途径
        1.1.6 Hp感染的检测与诊断
        1.1.7 Hp研究进展
        1.1.8 NADPH氧化酶概述
        1.1.9 DUOX2的命名、基因定位及结构
        1.1.10 DUOX2的表达
        1.1.11 DUOX2的生理功能与调控
        1.1.12 NOX2的基因定位与蛋白结构
        1.1.13 NOX2的表达分布与分子调控
        1.1.14 NOX2的生理功能
        1.1.15 与Hp相关的胃疾病
        1.1.16 Hp感染对胃黏膜DUOX2和NOX2表达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标本收集
    2.2 实验主要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与步骤
        2.4.1 快速尿素酶试验
        2.4.2 人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检测
        2.4.3 人空泡毒素相关蛋白检测
        2.4.4 结果判定
        2.4.5 苏木素-伊红(HE)染色原理
        2.4.6 常规HE染色步骤
        2.4.7 HE染色评分标准
        2.4.8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2.4.9 mRNA的检测
        2.4.10 免疫组化实验原理
        2.4.11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2.4.12 免疫组化结果评分标准
        2.4.13 Western Blot实验原理
        2.4.1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4.15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
    3.2 ELISA检测结果
    3.3 HE染色结果
    3.4 RT-PCR结果
    3.5 免疫组化结果
    3.6 Western-blot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Hp感染与胃黏膜DUOX2表达
    4.2 Hp感染与胃黏膜NOX2表达
    4.3 Hp感染后胃黏膜DUOX2和NOX2的表达与胃疾病的关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中医证候关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一、Hp生物学特性
        二、Hp致病机制
        三、Hp检测
        四、Hp与相关疾病
    第二节 IL-1β研究进展
        一、IL-1β与Hp相关胃病
        二、IL-1β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三、IL-1β与呼吸系统疾病
        四、IL-1β与其他疾病
    第三节 TNF-α研究进展
        一、TNF-α与Hp相关胃病
        二、TNF-α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三、TNF-α与呼吸系统疾病
        四、TNF-α与其他疾病
    第四节 证素辨证研究进展
    第五节 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Hp相关胃病Hp感染、病理改变与证候、病种的关系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IL-1β-511基因多态性与证候、病种相关性分析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证候、病种的相关性分析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Hp相关胃病不同病种、证候转录组学定性分析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性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CagA~+Hp与溃疡边缘上皮细胞增殖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硫酸铝镁对大鼠胃溃疡模型治疗作用的研究[D]. 严心怡. 苏州大学, 2020(02)
  • [2]胃癌及异型增生中CYLD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CagA的相关性研究[D]. 魏晨初. 河南大学, 2020(02)
  • [3]血清PG、G-17、IL-8及HP联合检测在癌前疾病及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田欣欣. 河南大学, 2020(02)
  • [4]miR-21/PTEN/Akt通路在姜黄素抗胃癌中的作用以及PD98059的抗胃癌协同效应[D]. 强占荣.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5]RACK1调控NF-κB信号通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癌中的作用及机制[D]. 胡奕. 南昌大学, 2019(01)
  • [6]幽门螺杆菌感染胃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蛋白CagA促进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帅.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与CDH1 SNPs、mRNA及蛋白表达关系研究[D]. 张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8]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分析及胃黏膜β-catenin蛋白表达的研究[D]. 凌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4)
  • [9]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NADPH氧化酶DUOX2和NOX2表达的影响[D]. 李宏谦. 河南科技大学, 2015(03)
  • [10]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中医证候关联的研究[D]. 陈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CagA~+Hp与溃疡边缘上皮细胞增殖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