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犬齿易位萌出一例报告

上犬齿易位萌出一例报告

一、上尖牙易位萌出报告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学强[1](2021)在《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测量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和宽度,并分析其与第三磨牙状态的关系,以期为制定矫治方案提供参考及指导。材料与方法:利用CBCT对86例成年骨性I类均角患者,根据第三磨牙状态分为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垂直阻生组,从三维方向对右侧下颌磨牙后间隙进行测量。在水平轴位上沿POL线(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颊尖连线)在此面的投影测量下颌平面以及下颌平面根方2mm的平面处第二磨牙牙冠到升支前缘的最短距离CR0、CR2;牙根层面的测量以釉牙骨质界为参考,在其根方2,4,6,8,10mm的水平轴面上,平行于POL线在此面的投影,测量第二磨牙牙根与下颌骨舌侧内(外)层骨皮质的最短距离RLin2,4,6,8,10(RLout2,4,6,8,10),同时垂直于POL线在此面的投影,测量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止点处牙槽骨宽度(BW2,4,6,8,10)和牙根宽度(TW2,4,6,8,10);在CBCT生成的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第二磨牙牙冠远中最凸点在下颌平面上的垂足与下颌升支前界之间的距离(Lc)。在SPSS 26.0软件包中,使用ANOVA test和Tukey post-hoc test分析同组在不同测量平面及相同测量平面不同组别磨牙后间隙长度(RLin、RLout)的差异;使用Paired samples t test进行各组各测量平面磨牙后间隙宽度(BW、TW)的分析;使用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对二维测量结果(Lc)与三维测量结果(CR)进行比较。结果:1.CR,RLin,RLout,BW,TW在各层面的测量值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垂直阻生组CR均大于RLin(P<0.05);在所有的测量平面上,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RLin都不小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3.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CR均大于RLout(P<0.05),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和垂直阻生组中各平面测量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的测量平面上,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RLout都不小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4.各组各测量平面BW均大于TW,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有23例牙根至少在一个测量平面与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发生接触,占总样本数的26.74%,并且随着测量平面向根尖靠近,牙根与内层骨皮质接触的比例也随之增加。6.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Lc均大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和近中阻生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Lc都要小于CR,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宽度大小均与性别无关。2.下颌磨牙远移,应更多考虑下颌磨牙后区舌侧骨皮质限制的影响。3.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阻生状态会对下颌磨牙远移产生不同影响,第三磨牙正常萌出或者垂直阻生时,下颌磨牙后间隙长度较大。4.下颌磨牙后间隙的宽度不是磨牙远移的限制因素。5.在下颌磨牙后间隙分析中,CBCT比二维影像资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顾敏[2](2020)在《miRNA基因遗传变异与牙齿数目发育异常的易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非综合征型多生牙(NSST)是一种常见的牙齿异常类型。微小RNA(micro RNA,miRNA)在口腔颌面部以及牙齿发育中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miRN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NSST的易感性有关。材料和方法:选择了四个miRNA SNP(rs2910164,rs11614913,rs2043556和rs2682818),并在我们的病例对照研究(163名NSST患者和326名健康对照)中评估它们与NSST易感性的关系。结果:rs2910164与下颌NSST的风险显着相关(相加模型:OR=4.00,95%CI=1.76-9.09,P=0.001),而rs2682818显示出与上颌NSST风险密切相关(相加模型:OR=1.40),同时发现rs2682818 C等位基因和男性患者NSST风险显着相关(相加模型:OR=1.62,95%CI=1.08-2.43,P=0.020)。结论:miR-146a/rs2910164和miR-618/rs2682818的遗传变异可能与汉族人群发生NSST的风险有关。目的:非综合征型牙齿缺失(NSTA)是口腔临床工作中高频遇见的牙齿发育畸形,而miRNA参与了口腔颅颌面及牙齿的发育,本文旨在探讨miRNA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能是NSTA易感因素。材料和方法:本研究调查了625例非综合征型牙齿缺失患者以及1144例健康对照人群,并用Taq Man探针法对4种miRNA上的SNPs(miR-146a/rs2910164、miR-196a2/rs11614913、pre-miR-605/rs2043556、pre-miR-618/rs2682818)进行基因分型,继而用PLINK软件(1.07版)评价这4个SNP与非综合征型牙齿缺失之间的关系。结果:总体分析显示:rs2043556与非综合征型牙齿缺失风险存在名义关联(P相加模型=0.021)。除此以外,在亚组分析中,rs2043556与上颌侧切牙(P相加模型=0.047),下颌中切牙(P相加模型=0.049)的缺失相关,同时观察到其与上颌尖牙缺失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相加模型=0.0016)。结论:Rs2043556影响了miR-605-3p和miR-605-5p的成熟,而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表明MDM2是miR-605-5p的结合靶标。我们的研究表明,pre-miR-605rs2043556与NSTA发生风险密切相关。目的:腮腺恶性肿瘤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发病率较高,组织学类型繁多,大部分预后较差。其发病机制研究倾向腮腺癌的发生与基因、蛋白表达的改变密切相关。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腮腺癌组织表达NSD2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干扰siRNA下调NSD2基因表达对腮腺癌SACC-2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采用了NSD2 siRNA转染SACC-2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NSD2 m 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SD2蛋白的表达,以鉴定NSD2 siRNA的沉默效果。Western blot测定干扰前后组蛋白H3K36二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细胞增殖的检测采用了CCK-8和集落形成试验,细胞凋亡的检测方式是AnnexinⅤ/PI双染流式细胞术,而转染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情况则采用细胞划痕试验以及Transwell试验。结果:研究显示细胞棕黄色染色显示的是NSD2蛋白的表达,其表达呈强阳性,表达率至72.9%,而对照组多形性腺瘤阳性表达率仅为40.0%,两者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2)。我们研究发现腮腺癌的临床分期与NSD2在此疾病中的表达有很大的相关性(P=0.0519)。NSD2 siRNA转染腮腺癌SACC2细胞72h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NSD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H3K36me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NSD2 siRNA组细胞增殖率低于对照组(P<0.05),NSD2 siRNA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1.77±3.19)%和(29.84±2.78)%,vs(10.50±2.14)%(P<0.05)。划痕损伤实验显示转染后划痕损伤愈合明显减慢,迁移率明显降低,体外侵袭实验结果显示,转染后穿膜细胞百分率显着降低(P<0.05)。结论:研究认为腮腺癌组织检测NSD2可以用于患者的预后判断,干扰沉默NSD2基因后,腮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过程被抑制,从而诱导了细胞的凋亡。我们预测其干扰机制是通过调节组蛋白H3K36me2水平变化所致。因此NSD2可以判断腮腺肿瘤的临床特性,并对患者的预后作出预测,可作为新的参考指标,从而指导口腔临床的治疗。

徐楠[3](2019)在《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分析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患病情况,丰富埋伏牙的临床资料;运用锥体束CT(CBCT),讨论埋伏上颌尖牙的常见位置及其邻切牙的吸收情况。方法: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正畸科就诊的患者,选择有错牙合畸形患者共3115例为研究对象,对埋伏牙的患病率、性别、年龄、埋伏牙位、埋伏牙数量等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研究;选择经曲面断层片观察,存在上颌尖牙埋伏但是不能确定其在上颌骨中位置及邻近切牙吸收情况的患者,通过CBCT,确定上颌骨中埋伏牙的位置、埋伏尖牙与临近切牙的相对位置情况及临近切牙是否发生了根吸收和吸收严重程度。结果:正畸门诊埋伏牙发病率13.7%,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颌埋伏牙发生率远高于下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上颌尖牙最多发,其次是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以单颗埋伏最多占67.8%。替牙期埋伏牙的发生率最高。上颌中切牙倒置埋伏占比25%。40个尖牙埋伏患者平均年龄16.8岁。邻牙吸收组的平均年龄18.5岁,邻牙未吸收组的平均年龄13.6岁。40个人共49个埋伏尖牙(单侧31人,双侧9人),女25人邻切牙吸收有11人,男共15人邻切牙吸收4人,唇侧34个占69.4%。造成临近切牙吸收的埋伏尖牙17个(34.7%)。49个埋伏尖牙位于2.3.4区34个占69.4%,0.1区15个(30.6%)。埋伏牙在上颌骨中位置不同,邻近切牙吸收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结论:正畸门诊中患者埋伏牙的患病率为13.7%。男女之间无显着差异,在年龄上的差异明显,多集中在8-14岁。埋伏牙上颌尖牙患病率最高,其次是上颌中切牙。埋伏牙以单颗埋伏阻生为主。在发生位置上:埋伏牙以上颌多发,在左右侧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上颌尖牙,上颌中切牙埋伏都以单侧埋伏为主。上颌尖牙埋伏,多为单侧,常发生于唇侧,邻近切牙吸收发生率与埋伏尖牙的所处位置、性别、年龄有关,且侧切比中切牙更易发生吸收。正畸医生对埋伏牙的诊疗需要清晰的知道埋伏牙的位置和邻牙的情况,CBCT的临床应用给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刘昌翠[4](2018)在《成人安氏Ⅱ1类拔牙病例上前牙内收前后牙根及牙槽骨变化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采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扫描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技术分析成人安氏Ⅱ1类患者在拔牙内收后上前牙区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矫治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尽量减少医源性损伤。方法:选取安氏Ⅱ1类成年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24.8岁。所有病例均选择拔除两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两颗下颌第二前磨牙的矫治方案,统一选用AO高转矩金属自锁托槽(0.022英寸×0.028英寸),使用标准直丝弓矫治技术(SWA)。治疗初期上下颌牙列常规排齐整平,后期均更换至0.018×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作为主弓丝,运用Ⅱ类颌间牵引及滑动闭隙法进行上下前牙的内收。矫治过程中T0期(内收开始):上下颌牙齿排齐整平,已更换至关闭间隙所需要的主弓丝,弓丝放入时间1个月;T1期(内收结束):上下颌牙列间隙均已完全关闭,并且稳定1个月。所有患者分别于T0期、T1期拍摄CBCT,并对所获得的CBCT三维图像进行相关指标的测量分析,观察指标包括上颌中切牙的内收量、上前牙牙根长度、上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及牙槽骨高度,同时分别记录各病例T0期至T1期的治疗时间。所有数据的测量均由研究者一人完成,并在第一次测量2周后进行再次测量,前后两次测量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值。结果:1.上颌中切牙内收距离:内收后冠根均舌向移动,牙冠内收量(4.581±1.374mm),牙根内收量(3.414±1.260mm);2.牙根吸收:内收后上前牙牙根长度均减小,其中中切牙牙根吸收量(0.685±0.260mm),侧切牙(0.515±0.190mm),尖牙(0.465±0.292m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牙槽骨厚度:除根尖区外,唇侧牙槽骨厚度内收后均增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腭侧牙槽骨厚度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尖区的变化与之相反,即唇侧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侧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牙槽骨高度:内收后上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均下降,且腭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时间:对所有患者T0期至T1期的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平均为(8.45±1.25)个月。结论:1.成人安氏Ⅱ1类拔牙矫治患者上前牙内收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2.上前牙内收时牙槽骨并不能跟随牙齿移动进行1:1的生理性改建,牙槽骨改建表现为骨吸收大于骨增生,存在骨开裂、骨开窗等风险。

毛智[5](2016)在《正畸—外科联合治疗上颌尖牙严重异位阻生病例报告》文中指出上颌尖牙阻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牙齿阻生情况,在恒牙列中其发病率仅次于第三磨牙,是处在替牙晚期或者恒牙早期的青少年多发的一类牙齿萌出和发育障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以唇侧阻生或者腭侧阻生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上颌尖牙在口腔中萌出的时间较晚,而且在发生阻生时除牙列拥挤外没有其他较为明显的自觉症状,加之青少年患者对于口腔的保健意识和牙齿正常萌替的概念比较缺乏,所以患者往往会错过对阻生尖牙治疗的最佳时机。上颌阻生尖牙多与某些颌骨囊性病变、邻牙先天缺失、发育畸形、位置或者萌出异常伴发,所以不仅会对牙列的形态、完整性和牙齿正常的萌出产生不利的影响,更会对患者的颌骨、面部形态造成病理性的改变。目前在相关文献和病例报道中,关于上颌尖牙阻生的治疗重点多集中在牙齿萌出间隙的拓展和萌出阻力的破除两方面,本文总结了相关文献和病例报道中关于上颌尖牙阻生的病因学说、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强调阻力来源、萌出空间和萌出潜力这三要素在制定治疗方案时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并介绍一例上颌阻生尖牙伴发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病例,通过该病例介绍和讨论了上颌阻生尖牙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正畸治疗理念和手段的引导下,配合颌面外科对患者施行开窗减压术和翻瓣助萌术,采取正畸和外科联合治疗该例上颌尖牙严重异位阻生的方法,对与上颌尖牙阻生相关的发病情况、病因学说、治疗方法的特点以及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解释和探讨,旨在为今后相关病例的治疗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荟忆[6](2014)在《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患者侧切牙冠根形态的CBCT测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上颌尖牙腭侧阻生的病因机制至今存在争议,目前有两种观点解释,即引导学说和遗传学说,两种理论均与上颌尖牙腭侧阻生常常伴有上颌侧切牙尤其是邻近侧切牙发育不全或先天缺失有关联。本实验通过对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患者的侧切牙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应用CBCT系统软件测量其冠根大小及形态,并与上颌尖牙唇侧阻生患者及上颌尖牙正常萌出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上颌尖牙腭侧阻生患者与唇侧阻生患者及正常萌出患者之间上颌侧切牙形态大小是否存在差异,进一步了解上颌尖牙腭侧阻生与上颌侧切牙之间的关系,以更深入探讨上颌尖牙腭侧阻生的病因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2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就诊,治疗前已经拍摄CBCT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选择24例上颌尖牙腭侧阻生患者作为实验组(共27颗腭侧阻生尖牙,其中男7例,女17例,年龄11-17岁,平均年龄13.6岁),30例上颌尖牙唇侧阻生患者作为对照组1(共37颗唇侧阻生尖牙,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11-17岁,平均年龄13.9岁),30例上颌尖牙正常萌出患者作为对照组2(共60颗尖牙,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11-17岁,平均年龄13.3岁),分别对患者颅颌行CBCT扫描,利用CS 3D Imagine软件选择需要的参考平面测量所选尖牙邻近侧切牙形态。包括以下13个测量指标:牙长,冠长,根长,冠根比,冠根角,釉牙骨质界处近远中径和颊舌径,距釉牙骨质界4mm处牙冠的近远中径和颊舌径,距釉牙骨质界4mm处牙根的近远中径和颊舌径,距釉牙骨质界8mm处牙根的近远中径和颊舌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双侧=0.05,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1,实验组与对照组2,对照组1与对照组2各项测量项目之间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可见牙长,冠长,釉牙骨质界处近远中径和颊舌径,牙冠近远中径,离釉牙骨质界4mm处牙根颊舌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冠长,釉牙骨质界处近远中径和颊舌径,牙冠近远中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实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可见牙长,冠长,根长,釉牙骨质界处近远中径和颊舌径,牙冠近远中径和颊舌径,离釉牙骨质界4mm处牙根颊舌径,离釉牙骨质8mm处牙根颊舌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项目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长,根长,离釉牙骨质界4mm处牙根颊舌径之间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组1与对照组2比较可见根长,釉牙骨质界处近远中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与侧切牙过小畸形有关,上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相邻侧切牙牙冠,牙根均分别小于上颌尖牙唇侧阻生患者和上颌尖牙正常萌出患者。

程世东[7](2012)在《片段弓技术用于上颌双侧尖牙唇侧易位阻生的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上颌双侧尖牙唇侧易位阻生的病例采用片段弓技术和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矫治的疗效。材料和方法:选取大连奥索口腔医疗有限公司金州门诊2009年收治的上颌双侧尖牙唇侧易位阻生的患者一例,女性,11周岁1个月,颌体正常,颏部发育正常,右侧和左侧磨牙关系均为近中尖对尖,上颌双侧乳尖牙滞留,双侧第二乳磨牙未替换。通过对患者的模型分析,头影测量分析,拔除上颌双侧乳尖牙,采用“T”型曲片段弓配合方丝弓技术矫治。在矫治前后一周内摄取X线头颅定位片,选取Tweed、北医大等分析法中的25个测量项目,观察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矫治疗程27个月。该患者治疗前后分析比较:上颌双侧尖牙均被移动到正常位置。上颌双侧恒尖牙和双侧过小的侧切牙牙根均未见明显异常吸收,牙周组织健康。磨牙关系由近中尖对尖变成中性,SNA增加了0.5°,SNB未改变,ANB增加0.5°;NA-PA增加了1.5°,FMIA减小了3°;上下切牙的突距均增加了1mm。软组织侧貌改善,Z角由原来的85°减少到了83°,Li-E缩小了1.5mm。矫治后患者和家长对矫治效果比较满意。结论:对于上颌双侧尖牙唇侧易位阻生的患者,运用片段弓“T”型曲技术配合方丝弓矫正技术,在三维方向上对牙齿进行控制,将易位阻生尖牙牵引到正常位置.牙根无明显吸收,牙周组织健康.

李建华[8](2012)在《流体静压力和TGF-β3诱导大鼠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初步探讨流体静压力和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 TGF-β3)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内在联系,研究BM-MSCs的分化机制,为最终控制MSCs的定向分化打下基础。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骨髓,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 MTS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取第四代MSCs培养于三维藻酸盐凝珠,采用Hoechst333258/PI荧光染色和Annexin V/PI直标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用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和流体静压力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特征方向分化。利用组织化学染色和Real time荧光定量RT—PCR测定其向软骨细胞特征方向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SOX9、特异性细胞外基质II型胶原(collageII)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表达情况。实验分成3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TGF-β3(10ng/ml);静压力组(100kPa,4h/d);TGF-β3和静压力联合组和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生长因子和静压力)。各组于诱导的第7天,分别进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PAS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于诱导第1、3和7天分别提取各组细胞总RNA,进行RT-PCR扩增,检测Sox9,COLⅡ和AGG的表达量。结果:本实验成功分离、纯化、培养了大鼠MSCs,原代及传代细胞贴壁生长,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形态为长梭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第2、3、4代大鼠MSCs细胞表面标记:CD29、CD90阳性(≥80%、≥98%、≥98%),CD11、CD45阴性(≤2.0%、≤0.4%、≤0.2%)。MTS法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大鼠MSCs生长性状稳定,第1、3、5代细胞的生长曲线相似,传代后2天为潜伏期,第4-6天进入对数增殖期,第8天后进入平台期。倒置显微镜观察藻酸盐凝珠内的MSCs,细胞分布均匀,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胞体透亮,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局部可见细胞团簇。Hoechst333258/PI荧光染色显示藻酸盐凝珠内大部分细胞呈低蓝色,核呈正常结构,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未见明显核呈红色荧光的细胞增多。AnnexinV/PI直标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对照组、压力组和细胞因子组细胞包裹于藻酸盐凝珠培养7天后,存活率较高,分别为79.7%,71.4%和89.4%。组织切片HE染色:TGF-β3,压力,TGF-β3+压力组与对照组的凝珠内细胞分布均匀,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呈皱缩状,细胞周围为空隙,形似软骨陷窝。甲苯胺蓝染色和PAS染色:TGF-β3,压力,TGF-β3+压力组结果阳性,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细胞呈现软骨细胞特征。RT-PCR结果表明TGF-β3,压力,TGF-β3+压力组细胞在诱导1、3、7天后均有Sox9、COL Ⅱ和AGG表达,在整个实验期间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各实验组的Sox9和COL Ⅱ基因表达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第3、7天的Sox9、COL Ⅱ和AGG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其中TGF-β3+压力组的Sox9基因表达量,压力组和TGF-β3+压力组的COL Ⅱ基因表达量,TGF-β3和TGF-β3+压力组的AGG基因表达量显着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藻酸盐凝珠培养第三天,TGF-β3+压力组的COL Ⅱ和AGG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纯TGF-β3组和压力组(P≤0.01),说明压力和细胞因子的联合作用能获得更为显着的效果。结论:藻酸盐凝珠可以作为大鼠MSCs三维立体培养的载体,为其提供粘附生长、向软骨细胞分化、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场所。细胞因子TGF-β3能够有效促进大鼠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表达软骨细胞特异性的基因和蛋白;静压力促进MSCs表达Sox9, COL Ⅱ和早期AGG的表达。静压力和TGF-β3的组合作用较复杂,不是简单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因此,生物因子TGF-β3和合适的压力刺激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并维持其细胞表型,是维持关节软骨稳态的重要因素。

陈键钢,杨四维[9](2011)在《牙齿易位的正畸治疗》文中认为牙齿易位的正畸治疗往往是正畸医师经常要面临的挑战之一。有关牙齿易位最早的报道在19世纪。Peck医师对牙齿易位给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即牙齿易位是发生在牙弓内同一象限两个恒牙位置的交换(尤其是指它们的牙根位置异常),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牙齿位置发育异常,它不同于牙齿异位萌出。异位萌出是指牙齿萌出时,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萌出方向,导致牙冠偏离正常位置萌出,其牙根及根尖基

焦海霞[10](2011)在《推磨牙远中移动技术对安氏Ⅱ类错合畸形矫治的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推磨牙远中移动技术治疗安氏Ⅱ类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各类推磨牙远中移动矫治器的结构和矫治应用特点、支抗控制、适应证选择和并发症处理等。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要求矫治并处在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错合6例,使用推磨牙向远中移动来扩展牙弓间隙。其中2例选择磨牙推进器和Nance托支抗推磨牙向远中,3例选择活动的推磨牙远中矫治器配合口外弓,1例选择“摆”式矫治器单侧推磨牙向远中。矫治过程中每4周复诊加力一次,治疗结束后,进行模型和头影侧位片的相关测量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磨牙远移失败,采用拔牙固定矫治。其余的磨牙关系都纠正为I类关系。X线头影测量显示,颌骨的位置没有明显的变化,上颌磨牙与腭平面、SN平面所成的角在治疗后均减小,表明上颌磨牙在远移的过程中发生了倾斜。结论:3种推磨牙矫治器均可有效地推磨牙向远中移动,但在治疗过程中,掌握好适应症的选择、支抗控制、并取得患者的配合非常重要。

二、上尖牙易位萌出报告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尖牙易位萌出报告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备
        2.2 数据采集
        2.3 三维图像重建
        2.4 测量项目
        2.4.1 测量标准点、线、面的定义
        2.4.2 测量指标
    3.数据采集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基础资料分析
    2.CBCT磨牙后间隙长度分析
        2.1 第二磨牙牙冠至升支前缘距离及牙根至内层骨皮质距离
        2.2 第二磨牙牙冠至升支前缘距离及牙根至外层骨皮质距离
    3.CBCT磨牙后间隙宽度及牙根宽度分析
    4.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与牙根接触情况
    5.头颅侧位片磨牙后间隙长度分析
讨论
    1.磨牙后间隙的定义
    2.磨牙后间隙的测量方法
    3.磨牙后间隙长度的影响因素
        3.1 年龄
        3.2 性别
        3.3 第三磨牙
    4.磨牙后间隙的宽度
    5.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磨牙后间隙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miRNA基因遗传变异与牙齿数目发育异常的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miRNA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多生牙风险的关联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文献综述 多生牙病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NA遗传变异与非综合征型牙齿缺失易感性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文献综述 先天性缺牙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情况说明 第三部分研究内容衔接阐述
第三部分 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NSD2在腮腺癌中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创新点
    文献综述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NSD 家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期间临床技能进修学习情况
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期间专业技术职称情况
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期间专利已授权情况
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期间课题资助情况
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期间参编参译书籍情况
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3)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正畸患者埋伏牙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近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颌埋伏尖牙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成人安氏Ⅱ1类拔牙病例上前牙内收前后牙根及牙槽骨变化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实验材料
    5 研究方法
    6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实验结果
    1 上颌中切牙内收量的测量
    2 内收前后上前牙牙根长度的比较
    3 内收前后上前牙牙槽骨厚度的比较
    4 内收前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的比较
    5 内收前后治疗时间
第三章 讨论
    1 实验对象及指数牙的选择
    2 上前牙内收与牙根吸收
    3 上前牙内收过程中牙槽骨的改建
    4 前牙移动的解剖界限
    5 支抗与前牙转矩控制
    6 展望与不足之处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报告(20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正畸—外科联合治疗上颌尖牙严重异位阻生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病因
        1.2.2 诊断
        1.2.3 治疗
        1.2.4 小结
第2章 病例报告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患者侧切牙冠根形态的CBCT测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上颌尖牙阻生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个人简历

(7)片段弓技术用于上颌双侧尖牙唇侧易位阻生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流体静压力和TGF-β3诱导大鼠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与术语
目录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汇报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牙齿易位的正畸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牙齿易位的病因
2 牙齿易位的临床表现
3 牙齿易位的正畸治疗
    3.1 早期诊断和阻断性治疗[15]
    3.2 保持易位的位置
        3.2.1 发生在下颌的侧切牙与尖牙的易位[16]
        3.2.2 发生于上颌尖牙与侧切牙的易位[17]
        3.2.3 尖牙与第一双尖牙的易位[18]
    3.3 拔牙矫治
    3.4 建立正常的牙齿排列顺序

(10)推磨牙远中移动技术对安氏Ⅱ类错合畸形矫治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病例纳入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矫治器的设计方法
        2.1.1 磨牙推进器的设计方法
        2.1.2 活动矫治器配合口外弓的设计方法
        2.1.3 "摆"式矫治器的设计方法
    3 研究与测量方法
        3.1 模型测量
        3.2 X线头影测量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导师评阅表

四、上尖牙易位萌出报告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D]. 郭学强. 青岛大学, 2021
  • [2]miRNA基因遗传变异与牙齿数目发育异常的易感性研究[D]. 顾敏.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3]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D]. 徐楠. 郑州大学, 2019(07)
  • [4]成人安氏Ⅱ1类拔牙病例上前牙内收前后牙根及牙槽骨变化的CBCT研究[D]. 刘昌翠. 青岛大学, 2018(01)
  • [5]正畸—外科联合治疗上颌尖牙严重异位阻生病例报告[D]. 毛智. 吉林大学, 2016(10)
  • [6]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患者侧切牙冠根形态的CBCT测量分析[D]. 陈荟忆. 泸州医学院, 2014(06)
  • [7]片段弓技术用于上颌双侧尖牙唇侧易位阻生的治疗[D]. 程世东.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8]流体静压力和TGF-β3诱导大鼠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研究[D]. 李建华. 浙江大学, 2012(10)
  • [9]牙齿易位的正畸治疗[J]. 陈键钢,杨四维.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1(03)
  • [10]推磨牙远中移动技术对安氏Ⅱ类错合畸形矫治的病例分析[D]. 焦海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4)

标签:;  ;  ;  

上犬齿易位萌出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