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颈椎前路手术体会(附临床报告11篇)

高位颈椎前路手术体会(附临床报告11篇)

一、高位颈椎前路手术的体会(附11例临床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黎宁[1](2018)在《微创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镜、侧射钬激光和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改良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技术并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分别总结MMED和侧路椎间孔镜处理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手术策略。【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30例,显微镜组15例,MMED组15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定颈椎功能。第二部分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患者6例,先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使脊髓后移,然后颈前路经皮内镜下行椎间盘切除术。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情况,NDI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第三部分于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对26例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患者术中应用侧射钬激光,手术前后采用VAS(下肢)及ODI指数评估手术效果,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第四部分选取2008年6月至2018年2月采用MMED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14例,采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末次随访时的症状和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改良Macnab问卷评估疗效。第五部分2012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PETD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82例,术前CT扫描示骨化物均不超过椎管横径或矢状径一半者,合并有单侧下肢症状。随访时观察疗效及VAS、ODI。第六部分通过PubMed检索2006年至2016年10年间发表的关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报道的英文文献,提取腰大肌入路神经并发症的统计,同时提取相关的参考文献。两名独立的调查者评估提取文献的质量,研究数量和研究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显微镜组JOA评分由术前(8.67±3.2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93±1.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7,P=0.000);NDI自术前18.00%±9.75%降至末次随访时5.93%±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7,P=0.000)。MMED组JOA评分自术前(8.87±3.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53±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3,P=0.000);NDI自术前17.13%±8.00%降至5.80%±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2,P=0.000)。显微镜组和MMED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0.680,P=0.502)、神经功能改善率分级(P=1.000)和NDI(t=0.146,P=0.88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颈前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手术时间3060分钟,术后2周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3.所有PELD患者均于内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神经症状缓解或消失,术后3个月时VAS腿痛评分由术前(6.33±0.74)分下降至(1.33±0.47)分,ODI指数由术前(39.9±10.1)分下降至(3.1±1.2)分。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100%(26/26)。4.MMED镜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咬除致压的骨化物边缘,直至神经根和硬膜囊充分松弛。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由术前7.66±1.25分下降至0.64±0.78分,ODI从术前45.52±12.31分降至4.66±5.84分;术前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有显着的差异(P<0.05);根据改良Macnab问卷评估疗效优良率92%(197/214)。5.经皮椎间孔镜术患者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88±1.20)分降至(0.70±0.83)分;ODI由术前(46.00±11.71)分降至(4.80±5.90)分;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91.46%(75/82)。6.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腰大肌入路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是0.675%,感觉运动症状多数在6个月内完全消失。【结论】颈前路内镜有利于保留椎间盘部分运动和支持功能,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侧射钬激光可以完美结合切除骨性压迫和瘢痕粘连,使得内镜手术神经减压更彻底;鉴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神经危险因素存在争议,因此目前的预防措施依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次,MMED经过改良可为颈椎前路减压和处理椎体后缘骨软骨病提供清晰、放大的视野,获得良好的疗效,但椎间孔镜仍只适用于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患者。总之,随着脊柱退行性疾病微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原有技术的改良,未来有望获得开放手术同样或更好的手术效果。

张艳,魏威,张洪梅,李谷,李建华,张军军,关维俊[2](2018)在《过屈型颈椎损伤并发前部脊髓综合征术式选择与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过屈型颈椎损伤并发前部脊髓综合征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于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治疗的过屈型颈椎损伤并发前部脊髓综合征3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治疗方式,观察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变化以评价疗效。结果对于单纯前脱位经颅骨牵引复位后能够稳定的,或无骨折脱位但有椎间盘损伤突出的患者,选择颈椎前路手术,摘除损伤的椎间盘,取自体髂骨或椎间融合器植骨,行蝶形钢板内固定术。对于椎体骨折患者,经颅骨牵引复位稳定后选用经前路伤椎次全切除,取自体髂骨或钛网植骨,行蝶形钢板内固定术。对于合并关节突关节骨折、椎板骨折或小关节嵌顿无法经牵引复位或复位后仍不稳定患者,选择联合后路切开复位椎板减压侧块钢板或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于合并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骨化或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的患者,选择前路手术同时联合相应的后路手术。所有患者随访期间骨折脱位均经手术复位固定效果满意,均无感染、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39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日本骨科协会总分明显高于术前[(6.02±1.45)分比(2.74±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过屈型颈椎损伤并前部脊髓综合征的患者,应根据受伤机制、影像学病理特征及临床症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可使患者获得理想预后。

蓝春海[3](2016)在《椎间桥形融合对颈前路术后吞咽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影响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功能的潜在危险因素,比较分析釆用新型零切迹椎间桥型自锁系统(ROI-C)和联合钛板内固定系统两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式(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术后吞咽情况的差异,探讨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较优术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颈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的57例颈椎病患者,其中钛板组(联合前路钛板的椎间融合装置)24例,ROI-C组(零切迹装置)33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术后住院日、手术耗时、出血量等)、术前和术后(术后3天、6周、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椎前软组织厚度、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椎前软组织厚度指数和颈椎曲度的测量,钡餐吞咽动态造影)以及吞咽困难分级和评分资料[Bazaz-Yoo吞咽障碍等级、精简版吞咽-生活质量评分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的差异,经单因素和多因素检验得出影响本研究的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功能的危险因素,分析两种不同术式术后吞咽障碍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内固定器械(钛板前置)、手术部位(高位:C3/4-C4/5)和术后3天的椎前软组织厚度(PST)为影响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功能的危险因素。当术后3天PST值大于10.44mm时,可增加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ROI-C组手术耗时和出血量分别为(85.00±23.32)min和(43.13±12.56)mL,显着小于钛板组的(130.13±29.13)min和(104.55±93.2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术后3天的PST和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9.58±4.68)mm和9.1%(3/33),均小于钛板组的(11.12±4.60)mm和50.0%(1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手术部位术后3天的PST和吞咽困难发生率:高位分别为(11.08±4.09)mm和6.1%(2/33),低位分别为(8.26±4.54)mm和0,均小于钛板组[高位:(11.64±4.22)mm和12.5%(3/24),低位:(9.58±2.87)mm和8.3%(2/2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造影提示ROI-C组比钛板组术后食道受压程度更轻、扩张更充分,钡剂通过食道流畅性更佳。ROI-C组术后3天的SWAL-QOL分值为(60.50±6.20)分,高于钛板组的(53.84±6.96)分,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包括椎体前置钛板、高位颈椎手术(C3/4-C4/5)和术后3天PST。当术后3天PST值大于10.44mm时,可增加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零切迹”椎间桥型自锁装置(ROI-C)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具有手术操作简易,手术耗时短,手术创伤小,适应范围广,内植入物对食道无压迫,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频率低、严重程度低和持续时间短等优势。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4](2011)在《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在临床工作并不罕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骨折尤其是复杂粉碎性的距骨骨折有不断发展并上升的趋势,由于距骨无单独的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且因致伤暴力较大,往往存在软组织损伤,

二、高位颈椎前路手术的体会(附11例临床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位颈椎前路手术的体会(附11例临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创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显微镜与可动式椎间盘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的对比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2 研究对象
        1.1.3 手术方法
        1.1.4 术后处理
        1.1.5 随访及评价指标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术中所见
        1.2.2 手术时间
        1.2.3 术中出血量
        1.2.4 影像学评估减压效果
        1.2.5 临床功能评价
        1.2.6 并发症
    1.3 讨论
        1.3.1 显微镜和MMED的技术特点
        1.3.2 显微镜和MMED辅助手术的临床效果
        1.3.3 显微镜和MMED的术中应用价值
        1.3.4 研究的局限性
    1.4 小结
二、颈前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颈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手术方法
        2.1.3 术后处理与临床评价
    2.2 结果
        2.2.1 术中所见
        2.2.2 影像学评估减压效果
        2.2.3 临床功能评价
    2.3 讨论
        2.3.1 手术方案的选择
        2.3.2 APECD临床应用的风险和困难
        2.3.3 内镜对椎间盘的影响
        2.3.4 内镜的优势和局限性
    2.4 小结
    附录
三、经皮内镜下侧射钬激光应用的初步体会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设备及作用原理
        3.1.3 术前准备
        3.1.4 手术方法
        3.1.5 术后处理和评估
    3.2 结果
    3.3 讨论
        3.3.1 理想的镜下工具
        3.3.2 钬激光的优势
        3.3.3 钬激光应用的安全事项
    3.4 小结
    附录
四、可动式椎间盘镜治疗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手术策略和疗效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4.1.2 研究对象
        4.1.3 术前准备
        4.1.4 手术方法
        4.1.5 术后处理和临床疗效评估
        4.1.6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手术情况
        4.2.2 术后疗效
    4.3 讨论
    4.4 小结
    附录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椎间孔镜手术策略研究
    5.1 资料和方法
        5.1.1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5.1.2 一般资料
        5.1.3 手术方法
        5.1.4 术后处理和临床疗效评估
        5.1.5 统计学处理
    5.2 结果
        5.2.1 手术情况
        5.2.2 术后疗效
    5.3 讨论
    5.4 小结
    附录
六、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腰大肌入路神经并发症的研究分析
    6.1 对象和方法
        6.1.1 文献检索
        6.1.2 纳入标准
        6.1.3 数据提取
        6.1.4 文献质量和整体影响力评价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
        6.2.1 研究选择
        6.2.2 证据摘要
    6.3 讨论
        6.3.1 腰椎融合术的现状
        6.3.2 外侧腰椎融合术的优势
        6.3.3 外侧腰椎融合术的神经并发症
        6.3.4 神经并发症的机制
        6.3.5 神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6.3.6 神经并发症的预防
        6.3.7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6.3.8 临床建议
        6.3.9 关键点
    6.4 小结
    附录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综述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椎间桥形融合对颈前路术后吞咽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择标准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评价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术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2.3 椎前软组织厚度(PST)
    2.4 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宽度)
    2.5 椎前软组织厚度指数(椎前软组织厚度/椎体矢状径)
    2.6 颈椎曲度改善值
    2.7 吞咽困难发生情况
    2.8 吞咽-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
    2.9 钡餐吞咽动态造影检查(VFSS/VF)
3 讨论
    3.1 颈椎前路经典术式及其局限性
    3.2 吞咽困难概论及其评估方法
    3.3 ROI-C的优势及其应用前景
    3.4 本研究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四、高位颈椎前路手术的体会(附11例临床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黎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8(11)
  • [2]过屈型颈椎损伤并发前部脊髓综合征术式选择与疗效评价[J]. 张艳,魏威,张洪梅,李谷,李建华,张军军,关维俊. 中国医药, 2018(09)
  • [3]椎间桥形融合对颈前路术后吞咽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蓝春海. 暨南大学, 2016(02)
  • [4]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J].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24)

标签:;  ;  ;  ;  ;  

高位颈椎前路手术体会(附临床报告11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