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积极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专访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丁振国

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积极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专访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丁振国

一、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积极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访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丁振国(论文文献综述)

王松[1](2020)在《山东农业近代化专题研究(1860-1937)》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为立国之本,重农思想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山东自古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关乎华北乃至全国稳定。研究山东农业近代化,对认识中国近现代农业史、经济史、社会史和传统三农的现代化转型,揭示转型历程中的时代性与过渡性质,具有理论意义;对梳理近代化历程起源与节点,廓清近代化体系及其发展规律,给中国近代化以准确历史定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凝炼农耕文明精华,探寻“乡村振兴”,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实施,具有鲜明的现实关照作用。本文使用民国时期史料汇编、报纸杂志、人物文集、回忆录和地方史志等原始史料,尤其是发掘征引了各类馆藏官方档案,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对山东农业近代化进行了动态考察。并拟定从“新旧动能转换”视角,抓住从“西”到“东”和从“旧”到“新”历史发展趋势,以“变”字为关键,着力研究1860年到1937年山东农业改良的内容及发展过程。运用专题研究等手段,以时间为序,横向上以农业机构、农业科学技术、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农业政策等方面为基点,呈现山东农业近代化的重点和特点。随着近代外国入侵与资本主义文明的传入,山东农业在中西文化、制度、观念等方面的互动中发生了近代化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科学化。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选种、种植、施肥、采集等技术并逐渐推广以提高产量。落后的生产方式其影响虽未能完全消除,但随着时间发展,使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近代山东农业不可动摇的趋势;第二,体系化。近代山东农业开始出现供销一体的现代生产模式,这一特征在乡建运动中尤为突出;第三,机械化。清末新政以来,山东新式农业机械开始逐步取代手工生产工具,西方农业机械的引进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纵观整个民国,虽然由于时局、技术等问题,机械化影响还未广遍农村,但其进程从总体上一直持续,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山东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第四,商品化。随着卷入国际市场,山东农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专门化生产,农作物商品率进一步增加。在此过程中,山东农业近代化进程既对其作用,又受其影响。这一关系同列强侵略、国家主权等因素相糅合,最终构成了山东农业商品化发展的复杂面相;第五,开放化。近代山东农业开始突破省级联系的局限,与外国对接,从而使得山东农业得以面向世界。第六,观念上的开放。由于农业科学宣传和新式农业教育的影响,山东民众从最初敌视、畏惧外国群体与科学,逐步过渡到有保留的接触,最终积极引进、运用并宣传西方农业知识,并努力探寻适合山东发展的农业近代化方式。总体来看,山东农业近代化是从旧到新的过渡性变革。从农业法规、部门设置、教育制度的频繁变动到农业发展路径的激烈争论与主题变化,表现出时代性与不稳定性的辩证统一。此外,由于农业发展规律与外国干涉的影响,山东农业近代化分期较为明显。山东农业近代化始于外国传教士来鲁;清末新政开启了山东农业近代化的自主尝试;20世纪20年代起,山东农业发展路径不再单一借鉴日本发展模式,开始有意识的师法欧美。至韩复榘主鲁,山东农业近代化呈现出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局面,显示出山东农业的深入发展。山东农业近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其一,它标志着山东农业领域对传统体系与制度的逐步批判,自此山东的小农经济格局得以进行改造;其二,它代表着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对山东经济领域的影响。农业利权与农业发展间关系,成为近代山东政府与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完善的对象;其三,从保守到开放,昭示着山东逐渐融入近代世界农业体系;其四,从传统农业走向近代化,显示出山东农业的巨大潜力;其五,山东传统农业精华在近代化过程中能与时俱进,其生命力及潜力,有力地证明了山东农业能够在近代历史巨变中走向新生。农业近代化乃至现代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尽管由于国际国内形势、体制、经济等原因限制,山东农业发展不甚彻底,但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行,无疑是近代山东的卓越成绩。山东农业近代化,在中国近代山东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王今诚[2](2015)在《近代关中农村经济变迁研究(1927~1937)》文中指出20世纪前20多年,关中天灾人祸不断,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村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主导下的近代化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成就显着。关中农村经济近代化转型,即在此历史背景下发生。1927~1937年,关中土地分配关系呈现出宽松的特点,为典型的小自耕农社会——佃农数量少,租佃不发达。据调查,1931年关中农户中佃农占9.75%,半自耕农占13.05%,自耕农占77.20%;1937年关中农户田场平均面积为26.08亩,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利用方面,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土地生产安排,受价格影响程度加深,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大幅提高。关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棉花种植区,1934年陕棉种植面积与产量居全国第6位;关中各县均产烟草,以岐山、凤翔、陇县、宝鸡等县的出产为最好。农村家庭手工业方面,手工纺织受纺织工业影响,商品化程度下降,主要用于家庭日常消费。凤翔手工酿酒业有所发展,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蒲城、长安、凤翔等县手工造纸业最为发达,所产纸张除本省消费外,主要行销甘宁青蒙等地。农业合作运动作为复兴农村的一项基本措施,在关中地区发展较快。截至1937年,合作组织发展到591个、社员29955人,农村金融枯竭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同时,农业合作组织在推广良种、新式农具、耕作技术、农民教育等方面的贡献也非常突出。1930年代,中国农民负担与地方财税改革呈现出一定的悖论现象——国家以财政力量推进近代化,而中国工业又不够发达,只能从农村榨取资金,导致农民在承受工农业剪刀差的同时,还要支付沉重的近代化费用。结果造成关中农村经济负担沉重,农民生活艰难。1927~1933年,关中地区受灾严重,人口质量与数量大幅下降,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民负债问题严重。关中农户的平均负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86.86%。关中农户借贷的主要原因是生计所迫,用途以生活消费性为主,很少用于生产性消费。高利贷对农民生活的负面影响最大,合作借款对农村经济的意义最为积极。制度与技术的近代化,是关中农业冲破传统模式向前发展的时代条件。行政机构是各项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与政府农政机构的设立、完善关系重大。南京国民政府有关农业的改革承上启下,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政体系。陕西在开发西北的潮流中,积极推进农政近代化,并在近代大型水利工程兴修、农业科技推广、交通路网建设、金融体系构建、市场贸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1927-1937年,为中国传统农业走向近代化的重要阶段。关中农村经济不再是单纯的恢复与过密型增长,而是在近代农政体系、合作组织、农业科技、水利工程、金融体系、市场贸易等因素的合力下产生的质与量的发展。这些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景琴玲[3](2007)在《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农业高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作为农业教育面向“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各类事业建设培养了急需的多种应用型人才,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和农业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愈加突出,尤其是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其就业现状较其他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更加令人堪忧,这种就业现状直接关系到农业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农业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紧紧围绕“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认识目前农业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分析其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成为学术界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从农业高职就业的理论基础、环境、现状、影响因素四方面对农业高职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的。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西方就业理论和马克思就业理论及其对我国就业的启示;接着对我国高校学生就业环境的转变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并阐明了在此环境下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及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在了解了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大背景之后,本文又通过电话、网络、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农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意向、择业心态、就业指导、就业途径等有关问题进行细致地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反映出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为促进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实证基础;在掌握了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借鉴管理学的SWOT分析法对影响农业高职生就业现状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SWOT矩阵来清晰反映影响农业高职生就业的各种影响因素,使其成为农业高职生就业对策研究的理论工具。在科学就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以上对农业高职就业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之后,本文又在吸取大学生成功就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农业高职就业问题的三个对策,即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坚持教育创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高职人才;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市场。同时还提出了两项政策性建议即鼓励自主创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由此可以看出,本论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理论上,它具有填补我国农业高职就业问题研究的空缺的学术价值;在现实中,研究农业高职就业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将会为我国农业高职院校解决实际就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带动农业高职招生,促进农业高职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并且对政府就业政策的合理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丽[4](2001)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支农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一国的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财政如何支持农业的发展,这是经济学界和社会实践工作中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农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针对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的新形势及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品质较差、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结构不合理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找出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财政支农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即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及支农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明确指出当前财政职能弱化,财政部门已难以充分发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运用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和农业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转变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农结构、优化财政支农目标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支农新模式的重要内容。并且结合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形式,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对农业给予支持和保护的重点、方向及实施措施。

陈其清,陈明,莫之军[5](2001)在《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积极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访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丁振国》文中指出

王金昌,陈刚[6](1998)在《增加投入 优化结构 努力提高财政支农工作水平——访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丁振国》文中研究表明“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将永远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湖北,地处长江中下游,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称,财政支持农业发展历来都是全省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刊记者就财政支农,特别是支持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业投入、提高支农效益等工作,采访了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丁振国同志.

二、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积极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访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丁振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积极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访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丁振国(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农业近代化专题研究(186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农业问题: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基础
    二、选题的价值、意义与作用
        (一)学术价值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一)史料出版
        (二)馆藏档案
        (三)学术成果
        (四)其它方面
    四、学术要点
        (一)选题切入点
        (二)重点
        (三)难点
        (四)学术创新点
    五、相关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主体界定
第一章 近代山东种植业发展述评
    第一节 山东农业种植地域的专门化发展
        一、土地占有状况与作物致诱性变迁
        二、天灾人祸与农业种植专门化
        三、专门化生产的成就与局限
    第二节 山东农业种植的商品化发展
        一、赋税与农业商品化发展
        二、交通与农业商品化发展
        三、农业商品化的局限
    第三节 农业种植的科学化发展
        一、化肥与农药的施用
        二、水利灌溉的发展
        三、农业机械的使用
    小结
第二章 基督教与山东农业近代化
    第一节 传教士来源及其见闻
        一、来鲁传教士的差会来源与发展概况
        二、传教士眼中的山东农业
    第二节 传教士的早期农业活动
        一、优质品种的引进
        二、推动副业发展
        三、先进科学技术的宣传
    第三节 乡建运动与农业现代化——以齐鲁大学为例
        一、被教会忽视的山东农业
        二、振兴农业的尝试
        三、迟滞的进程——齐鲁大学农事活动的局限
    小结
第三章 外国政府和团体与山东农业近代化
    第一节 外国在山东的农业活动
        一、山东农业调查
        二、外国的农业投资与援助
        三、棉麦借款与山东农业
    第二节 德日在青岛的农业建设
        一、德占时期的农业建设
        二、日占时期的农业建设
    第三节 外国团体与山东农业:以山东华洋义赈会为例
        一、组织架构与资金来源
        二、赈济工作
        三、农业活动
        四、成就与局限
    小结
第四章 山东农业近代化历程中的农业机构
    第一节 农业部门的近代化发展
        一、中央农业部门的近代化进程
        二、山东地方农业部门的近代化沿革
        三、山东农业部门近代化局限
    第二节 山东基层农业机构建设
        一、各级农事试验场沿革
        二、农业部门人员构成
        三、基层农业机构发展:以青岛为例
    第三节 政府与农业活动:以青岛防治赤星病运动为视角
        一、20 世纪30 年代青岛农业状况
        二、运动发起及筹备
        三、官民矛盾的形成
        四、围殴村长事件与政府应对
        五、官民矛盾的解决
    小结
第五章 山东农业近代化历程中的教育机构
    第一节 山东各级农业学校沿革
        一、山东高等农业教育
        二、山东初、中等农业教育
        三、成就与局限
    第二节 高等农业人才培养:以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为中心
        一、教员情况及管理
        二、癸卯学制与学校生源
        三、课程安排与学生管理
        四、学业、就业、职业:由成绩表引发的审思
    第三节 山东地方农业教育
        一、士绅与山东农业学校
        二、山东地方农校运行及学界反思
        三、乡建运动与农业教育实践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2)近代关中农村经济变迁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理论依据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五、主要史料
第一章 近代关中农业区位分析
    1.1 自然环境
        1.1.1 地形
        1.1.2 气候
        1.1.3 河流
    1.2 社会环境
        1.2.1 县级区划
        1.2.2 人口状况
        1.2.3 交通条件
        1.2.4 政治环境
第二章 农业的近代化:关中农村经济趋势
    2.1 土地关系
        2.1.1 土地分配
        2.1.2 土地租佃
        2.1.3 土地价格
    2.2 农业生产
        2.2.1 田场结构
        2.2.2 土地利用和商品化
    2.3 近代手工业
        2.3.1 手工纺织业
        2.3.2 其他农家手工业
        2.3.3 家庭手工业的绩效
第三章 新农业的曙光:关中农业合作运动
    3.1 合作事业的初步发展
        3.1.1 合作事业的行政机制
        3.1.2 合作组织的治理实际
        3.1.3 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
    3.2 合作事业的困境与前景
        3.2.1 普通农民的质疑
        3.2.2 合作事业的办理困境
        3.2.3 脱离合作困境的策略
    3.3 农业合作的绩效评估
        3.3.1 农村经济生活得到改善
        3.3.2 农村金融得到一定活跃
        3.3.3 关中农业的新方向:棉花产销合作社
第四章 近代化的悖论:地方财税改革与农民赋税负担
    4.1 地方财政行为
        4.1.1 地方财政的概念
        4.1.2 地方财政体系
        4.1.3 乡村政治的财政成本
    4.2 农民的赋税负担
        4.2.1 正税
        4.2.2 附加税
        4.2.3 临时摊派
    4.3 苛捐杂税对农村经济的破坏
第五章 逆境中的挣扎:关中农户家庭收支与债务
    5.1 关中农户的家庭收支
        5.1.1 家庭收入水平
        5.1.2 家庭支出情况
    5.2 关中农户的家庭负债
        5.2.1 负债情况
        5.2.2 负债原因与效用
        5.2.3 借贷形式与来源
    5.3 利率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第六章 有价值的变迁:制度与技术对关中农业的贡献
    6.1 近代化的农政政策
        6.1.1 新型农业行政体系的构建
        6.1.2 复兴农业的政策措施
        6.1.3 农业制度变迁的绩效
    6.2 近代水利兴修与农业科技推广
        6.2.1 关中水利灌溉的恢复与建设
        6.2.2 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6.2.3 近代农业院校的初建
    6.3 近代交通、金融与市场
        6.3.1 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6.3.2 近代金融的发展
        6.3.3 农产品市场贸易的近代化转型
结论
    一、农村经济变迁的时代特征
    二、近代化的代价:作为压榨者的政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情况
        1.2.2 农业高职就业研究情况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人力资源
        2.1.2 就业与失业
        2.1.3 几种失业类型
    2.2 西方学者的就业理论
        2.2.1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2.2.2 菲利普斯曲线
        2.2.3 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
        2.2.4 西方就业理论的启示和借鉴
    2.3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2.3.1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2.3.2 马克思就业理论对中国就业改革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3.1 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转变
        3.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3.1.2 高等教育体制的巨大变革
        3.1.3 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带来的转变
        3.1.4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的转变
    3.2 新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3.2.1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3.2.2 毕业生就业形式与途径的多元化
        3.2.3 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多元化
    3.3 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3.3.1 就业岗位争夺“白热化”
        3.3.2 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化”
        3.3.3 就业政策落实“失衡化”
        3.3.4 就业市场招聘“异常化”
        3.3.5 教育体制市场“需求化”
        3.3.6 舆论媒体导向“误区化”
    3.4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特殊环境
        3.4.1 农业高职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3.4.2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特殊环境
第四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4.1 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
    4.2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4.2.1 就业率调查
        4.2.2 就业意向调查
        4.2.3 择业心态调查
        4.2.4 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
        4.2.5 就业途径调查
    4.3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4.3.1 弱竞争性
        4.3.2 就业对口率低
        4.3.3 就业指导不力
        4.3.4 就业质量差
第五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SWOT 分析
    5.1 优势因素分析
        5.1.1 农业高职生的各方面能力比一般劳动力素质高
        5.1.2 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视
        5.1.3 农业高职作为高职教育而具有的优势
    5.2 劣势因素分析
        5.2.1 农业高职教育所处行业和层次的劣势
        5.2.2 农业高职院校所处地域的劣势
        5.2.3 农业高职教育发展依然处于不成熟阶段
        5.2.4 观念障碍
    5.3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5.3.1 农业、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强
        5.3.2 西部大开发为农业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就业良机
        5.3.3 “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5.3.4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
    5.4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外部环境威胁分析
        5.4.1 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型的不完善
        5.4.2 人才需求变化周期加快,社会认可度小,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
        5.4.3 社会对农业高职教育要求过高,招聘条件过于苛刻
第六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策略分析
    6.1 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6.1.1 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大力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
        6.1.2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6.1.3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6.1.4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6.2 坚持教育创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高职人才
        6.2.1 提高学生素质
        6.2.2 提高教师素质
        6.2.3 学科专业调整
        6.2.4 就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
    6.3 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市场
        6.3.1 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6.3.2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6.3.3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6.3.4 规范就业市场,加快人事代理制度改革
    6.4 若干政策建议
        6.4.1 鼓励自主创业,给予优惠政策
        6.4.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公共财政框架下支农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公共财政理论与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筑
    1.1 公共财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2 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
    1.3 公共财政的职能
    1.4 我国构筑公共财政框架的探讨
2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2.2 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制约因素
3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实施与演化
    3.1 改革开放以前的财政支农政策
    3.2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3.3 保定市财政支农的实证分析
4 国外财政支农政策的借鉴
    4.1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简介
    4.2 国外财政支农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5 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支农对策选择
    5.1 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支农遵循的原则
    5.2 突出支农重点,优化资金投入方向
    5.3 拓宽来源渠道,多方筹措支农资金
    5.4 完善经营机制,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 谢

四、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积极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访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丁振国(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农业近代化专题研究(1860-1937)[D]. 王松.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近代关中农村经济变迁研究(1927~1937)[D]. 王今诚. 西北大学, 2015(06)
  • [3]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景琴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4]公共财政框架下支农对策的研究[D]. 张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01(01)
  • [5]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积极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访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丁振国[J]. 陈其清,陈明,莫之军. 湖北财税, 2001(01)
  • [6]增加投入 优化结构 努力提高财政支农工作水平——访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丁振国[J]. 王金昌,陈刚. 湖北财税, 1998(06)

标签:;  ;  ;  ;  ;  

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积极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专访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丁振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