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对大鼠血细胞DNA的影响

甲醛对大鼠血细胞DNA的影响

一、甲醛对大鼠血细胞DNA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华[1](2020)在《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雄鼠精子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脊髓损伤(SCI)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SCI多发生在处于生育高峰的年轻男性,其中90%存在生殖功能障碍,精子质量下降是重要原因之一。SCI男性患者具有独特的精液特征,即浓度正常,而活力、活率下降,形态异常。但损伤后精子质量开始下降的确切时间点、慢性期精子质量是否会随时间持续下降及精子质量特征性变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运动训练是SCI患者不可替代的康复手段。有研究表明,运动训练能够减轻非SCI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氧化标志物水平,增强抗氧化防御系统,提高精液质量和精子DNA完整性。而运动训练对SCI男性患者精子质量的影响未见研究。运动训练是否对SCI这一特殊男性群体精子质量也有改善作用?不同强度运动训练作用效果如何?以上问题的解决可以帮助临床康复护理人员更全面的了解SCI患者的生理变化,明晰精子质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一步认识运动训练对SCI男性患者的康复影响;对康复护理人员为有生育需求的SCI男性患者开展全面评估,选择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更好地制订康复策略,促进患者全面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精子的发生、成熟涉及到多个器官、组织,过程复杂,受到取材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选择以雄鼠为研究对象,对SCI及SCI运动训练引起的精子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做深入探讨。目的:建立规范的SCI大鼠模型,明确SCI后雄鼠精子质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强度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SCI雄鼠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1.大鼠建模方法的研究设计一种新型椎板移除辅助器(LAD),并进行应用效果评估。雄鼠24只,随机均分为N组(正常对照)、CONV组(常规椎板移除)、LAD组(LAD椎板移除)。从切口大小、成功率、手术时长、体重、运动功能(BBB评分、RRMPS步态分析)、脊髓神经功能(tce MEPs)、机体氧化应激(ELISA方法测定血清SOD活力、MDA含量)方面评估LAD的应用效果。2.LAD椎板移除对雄鼠精子质量影响的评估雄鼠12只,随机均分为N组(正常对照)、LAD组(LAD椎板移除)。于术后1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附睾精子质量;ELISA方法测定血清FSH、LH、T水平,睾丸组织匀浆SOD活力、MDA含量,精浆IL-1β、IL-6、TNF-α浓度;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结构;TUNEL染色观察睾丸生精细胞凋亡。3.SCI雄鼠精子质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雄鼠60只,随机均分为Sham组(只开椎板,不打击脊髓)、SCI组(打击脊髓)。两组大鼠分别于SCI后1、2、3、4、5周各处死6只,测定指标及方法同“方法2”。4.不同强度BWSTT对SCI雄鼠精子质量的影响雄鼠30只,随机均分为Sham组(只开椎板,不打击脊髓)、Sedentary组(打击脊髓,但不进行运动训练)、BWSTT-A组(低强度,7cm/s)、BWSTT-B组(中强度,15cm/s)、BWSTT-C组(高强度,21cm/s)。BWSTT于SCI后14天开始,为期3周。测量指标及方法同“方法2”,此外增加大鼠后肢功能BBB评分及下丘脑Gn RH蛋白表达测定(免疫组化染色法)。结果:1.大鼠建模方法的研究(1)一般情况:与CONV组相比,LAD组手术切口小(1.3cm vs.2.2cm)、操作时间短(4.82±0.67min vs.14.64±1.62min)、成功率高(100%vs.88.89%)。(2)体重:术后1周,CONV组和LAD组体重增长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N组(均有P<0.01)。术后2周、3周,三组大鼠体重增长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后肢运动功能:手术当天麻醉清醒后,与N组相比,CONV组步高降低(左:P<0.01,右:P<0.05),LAD组无显着变化;三组大鼠步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三组大鼠步高、步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脊髓神经传导功能:术后1天、1周,三组大鼠脊髓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血清SOD活力、MDA含量:术后1周,与N组相比,CONV组、LAD组SOD活力均降低(均有P<0.01);CONV组MDA含量升高(P<0.05),LAD组无显着变化。术后2周、3周,三组大鼠SOD活力、MDA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LAD椎板移除对雄鼠精子质量影响的评估(1)精子质量:LAD组、N组精子计数、活率、快速前向运动率及异常形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下丘脑-垂体-睾丸(HPT)轴功能:LAD组、N组血清LH、FSH、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睾丸组织结构、生精细胞凋亡:LAD组、N组睾丸组织生精小管结构均完整,细胞排列有序;生精细胞凋亡指数(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睾丸氧化损伤、精浆炎症反应:LAD组、N组睾丸SOD活力、MDA含量,精浆IL-1β、IL-6、TNF-α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SCI雄鼠精子质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1)精子质量:SCI后精子计数无显着变化;活率、快速前向运动率于损伤后1周开始下降,2周下降至最低水平(均有P<0.01);异常形态发生率在损伤后1周无显着改变,2周升高(P<0.01);损伤3周及以后,精子各参数略有好转并保持稳定,但均较Sham组差。(2)HPT轴功能:血清T水平于SCI后1周(P<0.05)、2周(P<0.01)显着降低,3周基本恢复正常,之后保持稳定;血清LH、FSH水平无显着变化。(3)睾丸组织结构、生精细胞凋亡:SCI后1周,可见部分睾丸组织生精小管结构破坏,生精细胞AI升高(P<0.01),损伤后2周变化最明显(P<0.001),3周及以后略有好转并保持稳定,但均较Sham差(均有P<0.01)。(4)睾丸氧化损伤、精浆炎症反应:SCI后睾丸SOD活力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升高;精浆IL-1β、IL-6、TNF-α浓度均显着升高,以损伤后1周变化最明显,之后略有好转并保持稳定,但与Sham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4.不同强度BWSTT对SCI雄鼠精子质量的影响(1)后肢BBB评分:BWSTT-A组高于Sedentary组(P<0.05);BWSTT-B组、BWSTT-C组又高于BWSTT-A组(均有P<0.05)。(2)精子质量:与Sedentary组相比,BWSTT-A组计数、活率、快速前向运动率均无显着变化,异常形态发生率显着升高(P<0.05);BWST-B组、BWST-C组计数、活率均无显着变化,快速前向运动率均显着降低(均有P<0.05),异常形态发生率均显着升高(均有P<0.001)。BWST-C组异常形态发生率又高于BWSTT-A组(P<0.05)。(3)HPT轴功能:与Sedentary组相比,BWSTT-A组血清LH、FSH、T水平,下丘脑Gn RH蛋白表达均无显着变化;BWSTT-B组、BWSTT-C组血清FSH、T水平,下丘脑Gn RH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均有P<0.05);BWSTT-C组血清LH水平亦显着降低(P<0.05)。与BWSTT-A组相比,BWSTT-B组血清T水平显着降低(P<0.05);BWSTT-C组血清FSH、T水平,下丘脑Gn RH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均有P<0.05)。(4)睾丸组织结构、生精细胞凋亡:BWSTT-A组生精小管结构略差于Sedentary组;BWSTT-B组、BWSTT-C组睾丸组织结构破环明显,生精小管管腔内精子明显减少。BWSTT-A组生精细胞AI高于Sedentary组(P<0.001);BWSTT-B组、BWSTT-C组又高于BWSTT-A组(P<0.001)。(5)睾丸氧化损伤、精浆炎症反应:与Sedentary组相比,BWST-A组睾丸SOD活力、MDA含量无显着变化;BWST-B组、BWST-C组SOD活力显着降低(均有P<0.05),MDA含量显着升高(均有P<0.01);BWST-B组、BWST-C组MDA含量又高于BWST-A组(均有P<0.05)。与Sedentary组相比,BWSTT-A组精浆IL-1β、IL-6、TNF-α浓度无显着变化;BWSTT-B组、BWSTT-C组TNF-α浓度均显着升高(均有P<0.05);BWSTT-A组、BWSTT-B组、BWSTT-C组比较,精浆IL-1β、IL-6、TNF-α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椎板移除辅助器(LAD),与常规椎板移除方法相比,更适用于SCI建模过程中的椎板移除;亦适合用于精子质量研究的SCI大鼠模型的椎板移除。2.SCI大鼠精子质量的时间变化特征为:损伤后1周开始下降,2周下降至最低水平,慢性期略有好转并保持稳定,但始终低于正常水平。各参数特征为精子计数正常,而活率、快速前向运动率下降,形态异常。3.SCI后HPT轴功能出现短暂抑制,可能参与了SCI早期精子质量下降;SCI后睾丸组织持续存在氧化损伤,是睾丸精子发生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SCI后精浆炎症反应持续存在,是精子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4.BWSTT能够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康复,强度越高效果越好。然而,BWSTT却加重SCI大鼠精子质量下降,且强度越高精子质量下降越明显。5.BWSTT能够通过抑制HPT轴功能、增强睾丸组织氧化损伤,严重破坏精子生成和成熟的微环境;同时,BWSTT还能够增加精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在运动诱导的精子质量下降中起重要作用。

傅相均[2](2020)在《壬基酚亚慢性暴露对大鼠的免疫相关因子及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暴露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双酚A(BPA)和邻苯二甲酯类(PAE)等EDCs可能引起机体免疫损伤过程中活化蛋白(AP-1)、转因子(NF-AT)、核转录因子(NF-KB)等转录因子的变化。同时,又有一些专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雌激素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壬基酚(NP)作为EDCs的典型代表,具有拟雌激素活性,但是却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关于NP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损伤过程中,转录因子和雌激素的变化情况却鲜少有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灌胃方式模拟人群接触NP的主要途径,建立动物模型,结合生物信息学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NP暴露引起机体免疫损伤过程中,转录因子、雌激素受体、相关免疫因子的变化情况,探究其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亚慢性壬基酚暴露对大鼠免疫功能、转录因子和雌激素受体的影响目的:探讨雄性大鼠亚慢性暴露NP是否诱导大鼠的免疫损伤,炎症因子、免疫因子和雌激素受体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组)每日给予玉米油5ml/kg,NP染毒剂量组:低(L)、中(M)、高(H)每日给予NP(0.4、4、40mg/kg)灌胃染毒,每组12只。连续灌胃180天,其中90天和180天分别剖杀一次。大鼠腹腔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0.5 ml/100g)进行麻醉、剖杀和取材。观察大鼠的体重和脾脏、胸腺脏器系数变化;吉姆萨染色后镜下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种主要的炎症细胞)数量,对其进行定量计数;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血液参数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4、ER-α、ER-β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胸腺、脾脏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胸腺(皮质区,髓质区面积)、脾脏组织(脾小结个数、白髓相对面积、淋巴小结面积)、回肠的Peyers淋巴结(淋巴滤泡长短经、生发中心长短经)的免疫损伤表现,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紫外分光器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 E、Ig G、Ig M水平;流式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群,B淋巴细胞群,NK细胞群)变化;免疫组化法(IHC)检测脾脏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α、ER-β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法(IF)检测脾脏组织活化蛋白(AP-1)、核因子(NF-AT)、核转录因子(NF-kB)蛋白的变化。结果:0.4、4、40mg/kg NP组与Control组比较:1)随着时间和染毒暴露剂量的变化,体重逐渐增加,暴露前160天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暴露160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2)与实验对照组比较,NP染毒组大鼠的胸腺、脾脏重量下降明显,各组大鼠胸腺、脾脏脏器系数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吉姆萨染色镜下计数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外周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NP染毒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显着升高,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数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5)ELISA检测血清中IL-4、ER-α、ER-β水平,相对于空白组,各染毒组表达逐渐增多(P<0.05)。4)HE染色结果提示,随着染毒剂量加大,胸腺皮质与髓质面积逐渐减小(P<0.05);脾脏的小结数和脾小结面积、白髓相对面积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eyers淋巴结中淋巴滤泡长短经、生发中心长短经逐渐减小,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随着染毒剂量的加大,脾脏、胸腺淋巴细胞内有少数凋亡小体形成,部分淋巴细胞内出现了线粒体肿胀肥大,局部空泡化,嵴紊乱不齐,内质网扩张的现象。6)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血清中Ig G、Ig M的含量相对空白对照组有下降的趋势(P<0.05),血清中Ig E的含量相对空白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P<0.05)。7)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相对于空白对照组雌激素受体ER-α、ER-β蛋白相对表达显着增加(P<0.05)。8)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脾脏组织中活化蛋白AP-1、转录因子NF-AT蛋白表达相对增加,核转录因子NF-kB蛋白表达相对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4、40(mg/kg/day)NP亚慢性暴露180天可致大鼠免疫功能紊乱,产生免疫功能损伤和炎症效应。2.4、40(mg/kg/day)NP亚慢性暴露180天可致脾脏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α、ER-β蛋白相对表达增加。3.4、40(mg/kg/day)NP亚慢性暴露180天导致大鼠IL-4分泌水平显着升高,同时调节IL-4合成分泌的活化蛋白AP-1、转录因子NF-AT的活性增强,核转录因子NF-kB蛋白相对表达减少。第二部分利用生物信息法对大鼠的雌激素受体、差异基因、免疫相关因子之间关系进行验证和研究目的:应用m RNA-seq高通量筛选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对NP暴露组和对照组脾脏组织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观察相关免疫因子的表达变化,并且予以验证。探讨NP亚慢性暴露对大鼠的雌激素表达、转录因子变化和免疫损伤、炎症的关联影响。方法:运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对(Control组3例和NP 40mg/kg灌胃高剂量组3例)共6例独立样本进行m RNA表达谱的筛选,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m RNA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利用GO及Pathway分析差异表达免疫相关因子。初步整合分析m RNA相互调控网路,探究在大鼠的雌激素依赖性的免疫炎症的中可能存在的分子调节机制。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中的ER-α、ER-β、NF-KB、IL4、AP-1、NF-AT和差异免疫因子的m RNA表达量;蛋白印迹法检测相对应的ER-α、ER-β、NF-KB、IL4、AP-1、NF-AT和差异免疫因子的相对蛋白表达量。采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大鼠暴露180天脾脏组织中的NP含量进行检测;并将上述变化指标与暴露180天脾脏组织中的NP含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4、ER-α、ER-β水平也与180天脾脏组织中的NP含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筛选m RNA在空白对照组与NP 40mg/kg灌胃高剂量组中差异表达,获得8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的363个,下调的447个。与免疫炎症功能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下调的是:TLR4,TLR3,TLR11,CD80,Gata3,IL12,TL9R,CD21,MKK3/6,TGF-α,IAP,XIAP。上调的是:IL1R,TNF-a,IL10,TLR2,INOS,IL1β,CD18,CXCL4。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ER-α、ER-β、NF-KB、IL4、AP-1、NF-AT和相关差异免疫因子的RNA表达显示,NP(4、40mg/kg)灌胃组m RNA表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ER-α、ER-β、IL4、AP-1、NF-ATm RNA相对表达逐渐增加(p<0.05),TLR4、Gata3、NF-KBm RNA相对表达逐渐减少,其他免疫因子变化趋势与高通量筛选结果保持一致(p<0.05)。随着NP暴露剂量和时间的增加,大鼠脾脏组织中ER-α、ER-β、IL4、AP-1、NF-AT蛋白相对表达逐渐增加(p<0.05);TLR4、Gata3、NF-KB、IL12蛋白相对表达有减少的趋势(p<0.05)。大鼠脾脏组织中NP含量与脾脏组织中AP-1、NF-AT、NF-k B、ER-α、ER-β蛋白表达量呈现相关关系(P<0.05),与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4、ER-α、ER-β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通量筛选结果验证了第一部分动物实验的结果和结论。NP能导致大鼠雌激素依赖性的免疫损伤和免疫炎症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因子等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以上改变有可能干扰免疫系统的功能和雌激素的表达。NP可能通过影响ER-雌激素受体,使其激活AP-1、NF-AT、NF-k B等转录因子变化,从而促进IL-4表达。进而影响整个免疫炎症系统的表达。

赵云[3](2020)在《内源性和外源性甲醛的生理与毒性效应及采用CRISPR对其毒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醛(formaldehyde,FA)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全球数百万人遭受着来自环境和职业方面的甲醛暴露。某些职业环境往往会产生高水平的甲醛,例如木材加工业和防腐行业及病理学实验室。汽车发动机、烟草烟雾、木质家具、地毯等家用材料所引起的较低水平甲醛环境暴露则使更多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此外,与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和硫化氢(H2S)类似,甲醛也能够通过多种生化途径内源性产生,并且在生物系统中可以发挥多种生理作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甲醛引发的健康效应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甲醛可引发急性毒性和刺激性、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心血管效应和致癌性等多种毒性效应。有研究表明内源性甲醛在生理层面具有一定的心血管效应,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相关,且可以引起血管舒张。早期更有研究提出假说,内源性甲醛可能在机体中充当一种新型的气体信号分子。但仅有的相关研究非常有限,目前关于内源性甲醛的心血管效应仍然具有很大的空白,关于其作为气体信号分子的假说仍待探究。另一方面,甲醛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归类为第Ⅰ类人类致癌物,可引发鼻咽癌。此外,甲醛被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NTP)归类为髓性白血病原,与髓系白血病发病相关。然而关于甲醛致白血病的结论仍存在争议,因为许多经典的白血病原可以直接破坏骨髓中的造血干/祖细胞(HSC/HPC),而甲醛作为最小且反应性极高的醛类,无法通过吸入暴露到达骨髓。最近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表明,小鼠的肺部含有功能性的HSC/HPC,可以产生血细胞并在肺部和骨髓之间双向运输。因此,这一最新发现构成了本研究假说的基础,即吸入甲醛并非直接诱导产生骨髓毒性,而是在小鼠的肺和/或鼻中引发HSC/HPC毒性。前期一些研究采用酵母模型进行了功能性毒理基因组学筛选,鉴定出许多甲醛毒性调控的相关基因和细胞途径。尽管如此,目前尚不清楚人源细胞中进行甲醛毒性调控的特定基因、途径及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在对内源性和外源性甲醛的生理和毒性效应进行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功能丧失性全基因组CRISPR筛选以鉴定K562细胞(人类白血病细胞系)对于甲醛毒性的调控机制。如下所示为本研究主体进行的三方面工作:(1)采用离体血管环灌流装置模拟人体内环境,本研究开展了关于内源性甲醛引发大鼠主动脉舒张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的相关探讨。研究表明,甲醛对于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舒张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此外,采用甲醛处理大鼠离体主动脉环时,NO/cGMP途径显着上调。另一方面,甲醛使得大鼠主动脉环血管平滑肌上的大电导Ca2+激活的K+(BKCa)通道亚基蛋白α和β的表达增加。此外,甲醛对大鼠主动脉环进行孵育后可显着提升其ATP敏感的K+(KATP)通道亚基蛋白Kir6.1和Kir6.2的表达。反之,L型Ca2+通道(LTCC)亚基Cav1.2和Cav1.3的表达水平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显着下降。本研究初步表明甲醛对血管收缩性的调节可能是通过对NO/cGMP途径的上调和对离子通道表达的调控(包括上调KATP和BKca通道的表达以及抑制LTCC的表达)实现的,而甲醛诱导血管舒张的深入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2)为了检验上文中提到的甲醛致白血病新型假说,本研究采用骨髓和脾脏作为对照,成功地于小鼠肺和鼻中培养出红系爆发式形成单位(BFU-E)和粒性白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并进一步表明在3 mg/m3甲醛吸入暴露或400 μM甲醛体外暴露均能减少小鼠肺和鼻中两种集落类型的形成。本研究第一次揭示了甲醛暴露能够损伤小鼠远离骨髓的器官肺和鼻中HSC/HPC,这表明小鼠的肺/鼻(而非骨髓)可能是甲醛暴露诱发白血病的靶标部位,而甲醛导致的小鼠肺和鼻中HSC/HPC毒性为甲醛吸入相关的白血病发生提供了潜在的生物学可能性,而深入的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3)采用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本研究选取第8天和第20天作为两个时间点,评估了K562细胞对不同剂量甲醛(40、100和150μM)的敏感性和抗性的遗传决定因素,确定了多个候选基因在缺失之后能够增加细胞对甲醛的敏感性(例如ADH5,ESD和FANC家族)或抗性(例如FASN和KMD6A)。通路分析表明甲醛代谢和DNA同源修复(HR)途径在细胞对甲醛耐受中起主要作用,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采用通路分析,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一碳代谢、脂肪酸合成和mTOR信号传导在调节甲醛的细胞毒性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新发现有待进一步验证以增强目前对于甲醛引起细胞毒性的理解。此外,本研究对CRISPR功能基因组学筛选在其他环境化学物质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实验证实了内源性甲醛在机体内可能充当另外一种气体信号分子。此外,本研究首次在小鼠肺和鼻中的造血干/祖细胞中培养出集落,并提出肺/鼻可能是甲醛引发白血病的靶标部位,从而为甲醛致白血病的生物学可能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进一步,本研究采用CRISPR筛选从全基因组层面对甲醛引发细胞毒性中相关的易感基因和生物学途径进行探究,并从中发现了新的分子机制和途径,这也为今后深入了解甲醛毒性开辟出新的切入点。

唐华侨[4](2019)在《纳米铜的一般毒性研究及其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纳米铜(Copper nano-particles,Cu NPs)具有良好的抗菌促长功能,因而有望成为新型的饲料添加剂。但是由于纳米铜的毒理学效应不同于常规铜源,且并未有文献研究纳米铜对细胞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酶的影响,这会导致纳米铜使用的不安全,也会增加与纳米铜联合使用的其他药物的使用风险,因此我们开展了1-100 nm粒径范围纳米铜的一般毒性研究,和其在亚慢性染毒情况下对大鼠肝CYP450酶表达的影响及初步影响机制。1.纳米铜颗粒的表征:通过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的检测,四种颗粒均匀的铜粒子平均粒径分别为27.6±9.5 nm(30 nm),53.2±17.6 nm(50 nm),89.5±33.4 nm(80 nm)和987.4±436.7(1μm)。2.纳米铜对大鼠的急性毒性研究:通过上下剂量法测得纳米铜对雄性大鼠的急性毒性(Lethal dose,LD50)分别为:133.8 mg/kg(Cu ions)、1022.0 mg/mg(30 nm Cu NPs)、1750.0mg/kg(50 nm Cu NPs)、2075.0 mg/kg(80 nm Cu NPs)、>5000 mg/kg(1μm Cu MPs)。急性毒性的结果显示纳米铜的粒径越小其急性毒性越大。基于这些铜粒子LD50的大小,50,100和400 mg/kg被选为三种粒径的纳米铜7天重复经口染毒的毒性研究剂量,从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来看,不同粒径的纳米铜颗粒导致了大鼠相似的毒性效应。比较其结果可知,纳米铜显着地升高白细胞的数量,显着降低红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同时显着升高肝损伤相关的生化指标;80 nm的纳米铜显着升高了大鼠血液中氧化应激因子和炎性因子的水平。3.纳米铜的亚慢性毒性效应及其对肝脏CYP450酶的影响: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选择80 nm纳米铜为研究对象,在50 mg/kg(1/40 LD50)、100 mg/kg(1/20 LD50)和200 mg/kg(1/10 LD50)剂量下连续经口染毒28天。结果显示,纳米铜会导致大鼠的体重呈剂量依赖性下降,肝脏的绝对重量降低,其中高剂量(200 mg/kg)显着升高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水平;显着升高氧化应激产物的水平;同时显着升高大鼠肝脏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量;显着降低大鼠肝脏中CYP450 1A2、2C11、2D6和3A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并剂量依赖性降低CYP450 1A2、2C11、2D6、2E1和3A1的酶活力。4.纳米铜下调大鼠肝脏CYP450酶的初步机制研究:通过分析大鼠肝脏中与CYP450酶调控有关的核受体和信号通路发现,80 nm的纳米铜在亚慢性染毒过程中,在较高剂量条件下会显着降低大鼠肝脏中组成型雄烷受体(Constitutive androstane receptor,CAR)、孕烷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和芳烃受体(Arylhydrocarbon receptor,AHR)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同时80 nm的纳米铜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会激活核因子(Nuclear factor-k-gene binding 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5)等与CYP450酶调控有关的信号通路。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铜粒径越小,其经口LD50值越低,毒性表现越明显,但是总体毒性效应非常相似;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80 nm的纳米铜颗粒显着改变大鼠肝脏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80 nm的纳米铜通过诱导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进而激活NF-κB、MAPK和STAT5等信号通路,这些激活的信号通路进一步与核受体PXR、CAR和AHR共同作用而降低大鼠肝脏中药物代谢酶的表达。

蔡洁[5](2017)在《甲醛和甲醇染毒对小鼠和离体培养细胞毒性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甲醛(Formaldehyde,FA)是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室内甲醛污染可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毒性。2014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明确指出甲醛污染可以导致人类患白血病,但是关于甲醛致白血病的机理尚不清楚。为了解甲醛致白血病的机理,本文从甲醛分子结构出发,以小鼠和离体培养细胞为研究对象,探究甲醛毒性机制,为研究甲醛致白血病的分子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先选用72只SPF级雄性昆明鼠为受试动物,随机分为六组,采用灌胃的方式暴露染毒。第一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第二组为甲醛40mg/kg组,第三组为甲醇40 mg/kg,第四组为甲醛10 mg/kg+甲醇30 mg/kg,第五组为甲醛20 mg/kg+甲醇20 mg/kg,第六组为甲醛30 mg/kg+甲醇10 mg/kg,连续灌胃七天。染毒结束后,将小鼠麻醉,心脏取血后处死,取小鼠的肝脏,血液,骨髓细胞,分别检测小鼠的氧化应激水平(活性氧、丙二醛、谷胱甘肽含量)、甲醛含量、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氧化损伤显着增加;与甲醛10 mg/kg+甲醇30 mg/kg组相比,甲醛30 mg/kg+甲醇10 mg/kg组小鼠肝脏ROS的含量出现显着下降(p<0.05),肝脏MDA存在极显着下降(p<0.01),肝脏GSH存在极显着升高(p<0.01),因此在联合染毒组中,随着甲醛浓度的增加,甲醇浓度的减少,氧化损伤水平有上升的趋势;实验用 AHMT(4-amino-3-hydrazine-5-mercaP to-1,2,4-triazole)法测定甲醛的含量,与空白组相比,血液和骨髓中甲醛含量均无显着差异性;采用RT-PCR法,检测血液和骨髓中甲醛脱氢酶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各染毒组中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甲醛40 mg/kg染毒组与甲醇40 mg/kg染毒组甲醛脱氢酶的表达量有显着差异(p<0.01);与FA30 mg/kg+MeOH 10 mg/kg相比,FA 10 mg/kg+MeOH 30 mg/kg组中甲醛脱氢酶的表达量极显着上升(p<0.01),联合染毒组中甲醛脱氢酶的含量随着甲醛的增加、甲醇的减少而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本研究表明,N2a细胞经不同浓度的甲醛和甲醇染毒12h后,单独染毒组中:低浓度的甲醛/甲醇促进细胞的生长,高浓度的甲醛/甲醇抑制细胞的生长,细胞内ROS含量与甲醛/甲醇的浓度呈线性相关,与空白组相比,细胞内甲醛和甲醇含量显着升高,24h修复后都恢复到正常水平。联合染毒组中:随着甲醛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下降,ROS含量增加,细胞内甲醛含量增加,修复后会到正常水平。与甲醛175μmol/L组相比,甲醇175μmol/L组中FDH相对表达量极显着下降,联合染毒组中随着甲醛浓度的增加,细胞内FDH的表达量增加。研究表明,甲醛和甲醇的毒性不一致,甲醛毒性机制可能存在其它方式。

蔡洁,陆林洁,曹凤华,赵云,李潇潇,郭晴,丁书茂[6](2016)在《甲醛和甲醇染毒对小鼠造血组织的毒性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究甲醛(Formaldehyde,FA)对造血组织的毒性,分析甲醛的毒性是否与中间代谢产物——甲醇(Methanol,MeOH)的毒性一致,以72只昆明小鼠为受试动物,随机分为6组〔1对照组,仅灌服生理盐水;2FA40组,单独灌服甲醛(FA),w(FA)为40 mg/kg;3 MeOH40组,单独灌服甲醇(MeOH),w(MeOH)为40 mg/kg;4FA10+MeOH30组,同时灌服甲醛和甲醇,w(FA)为10mg/kg、w(MeOH)为30 mg/kg;5FA20+MeOH20组,同时灌服甲醛和甲醇,w(FA)为20 mg/kg、w(MeOH)为20 mg/kg;6FA30+MeOH10组〕,同时灌服甲醛和甲醇,w(FA)为30 mg/kg、w(MeOH)为10 mg/kg,连续灌胃7 d,检测小鼠的肝脏氧化损伤程度、血液和骨髓内甲醛含量以及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比较甲醇和甲醛毒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小鼠肝脏内ROS(reactive oxygen,活性氧)含量极显着增加(P<0.01),FA30+MeOH10组的ROS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脏内MDA(malondialdehyde,丙二醛)含量极显着下降(P<0.01),GSH(glutathione,谷胱甘肽)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在甲醛和甲醇联合染毒组中,随着甲醛含量的增加和甲醇含量的减少,氧化损伤程度呈上升趋势.AHMT(4-amino-3-hydrazine-5-mercapto-1,2,4-triazole)法测定结果显示,各染毒组小鼠血液和骨髓中甲醛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RT-PCR法测定结果显示,各染毒组小鼠中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着增加;FA40组与MeOH40组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显着(P<0.01);与FA30+MeOH10组相比,FA10+MeOH30组中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增加(P<0.01),甲醛和甲醇联合染毒组中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随着甲醛含量的增加和甲醇含量的减少呈上升趋势.研究显示,甲醛和甲醇的毒性不一致,甲醛对造血组织的毒性可能存在其他方式.

舍雅莉[7](2014)在《甲醛对BM-MSCs的毒性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甲醛(formaldehyde)是A1类致癌物质,可以导致白血病的发生,但是生物学证据不足。已有研究证实甲醛对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具有毒性影响,然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毒性作用,还未见报道。BM-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还能调节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因此,BM-MSCs一旦受损,就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本研究检测甲醛对BM-MSCs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并试图阐明其分子机制,从而为甲醛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噻唑蓝比色法[3-(4,5)-dimethylthiahiazo (-2-y1)-2,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 MTT]研究甲醛对BM-MSCs的增殖活性影响;用彗星(comet assay)、KCl-SDS沉淀、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微核(Micronucleus, MN)实验检测甲醛对BM-MSCs的DNA损伤效应;并应用RT2profiler PCR array分析DNA损伤信号通路重要基因的表达改变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鬼笔环肽(phalloidine)/hoechst33258双染细胞的结果,分析甲醛对BM-MSCs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75200μmol/L甲醛可以抑制BM-MSCs的增殖(P<0.01),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而无明显的时间依赖关系。(2)标准的碱性彗星实验结果显示,75200μmol/L甲醛诱导BM-MSCsDNA断裂效应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125μmol/L时,达到峰值,其中75150μmol/L甲醛作用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蛋白酶K修饰的彗星实验结果显示,75200μmol/L甲醛诱导DNA断裂效应逐渐上升呈剂量依赖关系(P<0.01)。另外,蛋白酶K修饰的彗星实验OTM值比标准彗星实验的OTM值高,且在大于125μmol/L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甲醛在≥125μmol/L时可以明显引起BM-MSCs DNA-蛋白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 DPCs)、SCE,在≥150μmol/L时可以明显引起MN的形成,与对照组相比,P值均<0.01。(4)NER修复通路上的Xpa和Xpc,HR修复通路上的Brca2,Rad51和Xrcc2基因在75和125μmol/L甲醛作用时,与对照组相比,表达上调2倍以上,然而这些基因在175μmol/L甲醛作用时表达却均下调2倍以上。还有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hk1和Hus1在75,125和175μmol/L甲醛作用时表达一致,均上调超过2倍。(5)随着甲醛浓度的增高,G2期细胞百分数逐渐增加,在≥125μmol/L时,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6)随着甲醛浓度的增高,BM-MSCs细胞体积逐渐缩小,细胞骨架排列出现紊乱,细胞核浓缩、深染并出现分裂,形成凋亡小体,在≥125μmol/L时,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7)P53、ERK1/2蛋白在75,125,175μmol/L甲醛作用时,相对光密度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 p-P53、Chk1和Bax蛋白在75,125,175μmol/L甲醛作用时,相对光密度值呈逐渐升高趋势,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别(P<0.05);p-ERK1/2蛋白在75,125,175μmol/L甲醛作用时,Bcl-2蛋白在125,175μmol/L甲醛作用时,相对光密度值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甲醛对BM-MSCs具有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为研究甲醛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提供了生物学依据。(2)甲醛可以诱导BM-MSCs DNA链发生断裂,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还可以诱导DPCs、SCE、MN的形成。(3)甲醛使BM-MSCs细胞周期阻滞在G2期;并在较高浓度时(≥125μmol/L)引起BM-MSCs凋亡。(4)NER通路上的Xpa,Xpc;HR通路上的Brca2,Rad51,Xrcc2可能参与了甲醛诱导的BM-MSCs DNA损伤的修复。(5)P53、Chk1、ERK1/2、Bax和Bcl-2共同参与了甲醛诱导BM-MSCs的G2期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6)蛋白酶K修饰的彗星实验可作为一种更为敏感的方法来检测甲醛导致的DNA链断裂效应。

魏晨曦[8](2014)在《甲醛在有无苯的作用下致小鼠造血毒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甲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毒理学项目组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已将甲醛列为人类白血病致病原。然而,甲醛诱发白血病在生物学机制上存在争议,少有令人信服的动物实验报道甲醛可导致白血病或相关疾病。现有的甲醛致动物造血毒性研究几乎仅停留在血液和骨髓这两个层面,并没有深入到造血干/祖细胞水平。本研究从小鼠的血液、造血器官和造血祖细胞三个层面全面评价甲醛致小鼠的造血毒性,并深入研究甲醛是否对造血调控中的部分关键集落刺激因子及受体产生影响,初步探讨甲醛致造血毒性的机制。另外,一些动物实验未发现甲醛有明显的造血毒性。由于动物实验一般只涉及单一暴露因子,而许多其它因素却不可避免地同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发挥作用,这可能是甲醛在动物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中表现出造血毒性不一致的原因所在。基于此点,我们提出甲醛可能作为一种白血病辅助因子,通过与其它某些物质协同作用促进造血毒性或白血病发生的假说。为了验证该假说,本研究以已知的白血病致病原——苯建立小鼠造血毒性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甲醛在有无苯的作用下对小鼠造血毒性的差异,为甲醛与白血病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有力证据。研究结果显示,甲醛单独作用(3mg/m3,8hr/天,5天/周,2周)不引起BALB/c小鼠外周血全血细胞数量(CBC)显着变化,但与苯(150mg/kgbw/day,5天/周,2周)联合作用时却导致外周血各类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急剧减少,且与苯单独染毒(BZ)组相比,总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数分别下降了 59.0%(p<0.01)、55.5%(p<0.01)、59.7%(p>0.05)和66.0%(p<0.05)。BZ组、甲醛单独染毒(FA)组和苯与甲醛联合染毒(BZ+FA)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均急剧减少(与对照组相比,p<0.01),且BZ+FA组减少最显着。各染毒组骨髓有核细胞活性氧(ROS),BZ组骨髓有核细胞的丙二醛(MDA)含量、DNA-蛋白质交联(DPC)系数,以及FA组脾脏有核细胞ROS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都大幅升高(p<0.05,pp<0.01),但脾脏有核细胞MDA含量仅BZ+FA组上升显着(p<0.05)。BZ+FA组骨髓有核细胞ROS水平和DPC含量比BZ组和FA组都高(pp<0.01)。甲醛单独作用未导致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显着凋亡,而苯单独作用以及苯与甲醛联合作用导致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程度明显(与对照组比,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甲醛和苯都能显着上调脾脏有核细胞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与对照组比,p<0.05),诱导细胞凋亡。为了深入阐明苯或/和甲醛导致外周血CBC和骨髓有核细胞减少的原因,本研究检测了小鼠髓系祖细胞集落形成情况。结果显示各染毒组粒细胞-单核细胞共同前体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爆发样红系前体形成单位(BFU-E)数量与对照组相比都急剧降低(p<0.01),且BZ+FA组髓系祖细胞集落数下降最明显,其CFU-GM集落与BZ组和FA相比,分别减少了18.3%(p<0.05)和 22.1%(p<0.01);其BFU-E集落与 BZ 组和 FA 相比,分别减少了 33.3%(p>0.05)和49.2%(p<0.01)。各染毒组CFU-GM细胞ROS和凋亡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细胞DPC含量仅BZ+FA组有所上升(p<0.01)。BZ组BFU-E细胞ROS和DPC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p<0.01),其余各组变化不大。BZ组和BZ+FA组脾脏有核细胞上清中集落刺激因子IL-3和GM-CSF含量都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p<0.05,p<0.01),且BZ+FA组下降得更显着(与BZ组相比,p<0.01),而FA组这两种集落刺激因子含量无显着改变。与对照组相比,BZ组和BZ+FA组EPOmRNA以及髓系祖细胞IL-3Rα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FA组和BZ+FA组髓系祖细胞GM-CSFRα和EPOR表达严重下调(p<0.01)。为了进一步评价甲醛致白血病的风险,在小鼠末次染毒后设置1周的恢复期,观察各组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经过1周的恢复期,各组小鼠造血功能有较大程度的恢复。外周血细胞除了 BZ+FA组的单核细胞数目和红细胞平均体积与对照相比有变化(p<0.05),所有染毒组其余各类血细胞都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各染毒组骨髓和脾脏有核细胞ROS、DPC、MDA以及凋亡水平都与对照组持平。H&E染色显示骨髓恢复良好,但脾脏仍有一定程度的病变。髓系祖细胞的增殖能力也得到了恢复,BZ组、FA组和BZ+FA组CFU-GM与BFU-E集落数都不再减少,相反,CFU-GM集落数还有增加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 12.3%(p>0.05)、10.7%(p>0.05)和21.7%(p<0.01),这与小鼠骨髓c-Kit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的结果基本一致。各染毒组IL-3生成量以及CFU-GM细胞ROS水平、DPC含量、凋亡程度、IL-3Rα和GM-CSFRα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都无显着差异,BFU-E细胞DPC和凋亡水平也与对照组持平。但FA组和BZ+FA组GM-CSF生成量比对照组低(p<0.05),各染毒组BFU-E细胞内ROS处于较高水平(与对照组相比,p0.05,pp<0.01),其中BZ+FA组最高(与BZ组相比,p<0.05)。各染毒组EPOR的表达量依旧下调(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综上所述,甲醛的造血毒性是明显的,可使骨髓和脾脏发生病变、造成氧化应激、下调髓系祖细胞GM-CSFRα和EPOR的表达量,从而减少CFU-GM、BFU-E集落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但未引起外周血CBC的显着减少。在白血病致病原苯存在的情况下,甲醛可加剧苯导致的造血毒性,不仅使骨髓和和脾脏发生严重的病变、氧化损伤、DNA损伤以及细胞凋亡,急剧降低IL-3和GM-CSF的生成量,下调GM-CSFRα和EPOR的表达量,从而造成CFU-GM、BFU-E集落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大幅减少,同时还导致外周血各类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极显着降低。说明甲醛与苯对小鼠的造血毒性具有协同作用,甲醛可促进造血毒性的发生。染毒的小鼠经过1周的恢复期后,虽然造血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但甲醛似乎仍显示出一定的造血毒性风险。无论是在有无苯的条件下,甲醛均显着降低小鼠GM-CSF的生成量和EPOR的表达量,然而髓系祖细胞集落形成数并未减少,特别是苯与甲醛联合作用时CFU-GM集落还显着增加。说明此时的髓系祖细胞已能响应微量的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快速增殖,这可能意味着正常造血干/祖细胞有向白血病干/祖细胞转变的风险。因此,甲醛潜在的造血毒性不容忽视。

王君霞[9](2011)在《甲醛和甲苯联合染毒对小鼠遗传毒性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室内装修的兴起,大量含有污染物的劣质装修材料纷纷进入室内,使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室内装修材料中含有甲醛和苯系物较多,甲醛和甲苯成为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二者不仅毒性大,而且浓度较高,对人体可能存在联合毒性作用。目前,对甲醛和甲苯的单独作用研究较多,对二者的联合毒性作用及机制报道较少,对其遗传毒性的研究更少。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甲醛和甲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的遗传毒性作用及机制,为预防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昆明种小鼠72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 g,按3×3析因设计分为9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清洁空气),甲醛低(1mg/m3)、甲醛高(5mg/m3)剂量组,甲苯低(400mg/m3 )、甲苯高(2000mg/m3 )剂量组,甲醛低+甲苯低(1mg/m3+400mg/m3 )、甲醛低+甲苯高(1mg/m3+2000mg/m3 )、甲醛高+甲苯低(5mg/m3+400mg/m3)、甲醛高+甲苯高(5mg/m3+2000mg/m3)剂量组。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每天2 h,连续14 d。染毒期间小鼠禁水、禁食,其他时间自由饮水(自来水)、进食。染毒结束后,用10%水合氯醛麻醉小鼠,生理盐水灌注心脏,使小鼠体内血液全部排出,迅速取出股骨骨髓,肝脏组织和肺脏组织,观察骨髓细胞的DNA损伤情况,测定肝脏、肺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及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系数。结果:1﹒甲醛和甲苯对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1)甲醛和甲苯联合染毒后各剂量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均可致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形成;二者联合染毒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形成有交互作用(P<0.05),且为协同作用。(2)甲醛和甲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均可引起小鼠骨髓细胞DNA损伤,表现为各剂量组彗星细胞尾部DNA含量和尾矩均高于对照组(P<0.05),二者联合染毒对小鼠骨髓彗星细胞尾部DNA含量和尾矩形成有交互作用(P<0.05),且有一定的协同作用。2﹒甲醛和甲苯对小鼠肝脏的遗传毒性作用:(1)甲醛和甲苯联合染毒后小鼠肝脏SOD活力、GSH含量较对照组降低,MD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甲醛和甲苯染毒均可使小鼠肝脏MDA含量增高,SOD活力、GSH含量降低;二者联合染毒致小鼠肝脏氧化损伤有交互作用(P<0.05),且对MDA的形成具有协同作用。(2)甲醛和甲苯各染毒组小鼠肝脏DPC系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二者联合染毒致小鼠肝脏DPC系数形成有交互作用(P<0.05),且为协同作用。3﹒甲醛和甲苯对小鼠肺脏的遗传毒性作用:(1)甲醛和甲苯染毒各剂量组肺脏组织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上升,SOD和GSH含量较对照组降低,同时,甲醛和甲苯联合染毒对肺脏组织MDA、GSH含量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0.05),表现为协同作用,SOD活力二者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2)甲醛和甲苯染毒可致小鼠肺脏DPC含量增高,经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对小鼠肺脏DPC的形成具有交互作用(P<0.05),且为协同作用。结论:甲醛和甲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均对小鼠有遗传毒性作用,可以引起小鼠骨髓细胞DNA损伤;同时可以致小鼠肝脏组织、肺脏组织脂质过氧化性损伤,引起肝脏和肺脏细胞发生DPC作用;二者染毒在低浓度时可以引起骨髓细胞DNA断裂作用,较高浓度时则可以导致DNA交联作用;甲醛和甲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的遗传损伤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脂质过氧化性损伤、DNA损伤可能是甲醛和甲苯对小鼠遗传损伤的重要机制。

李锐,李生才,杨怀卿,刘佳,罗原[10](2009)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蜘蛛血细胞DNA损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体外染毒法对星豹蛛雌、雄成蛛进行过氧化氢和甲醛染毒处理,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蜘蛛血细胞DNA损伤效应,用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并计算受损伤细胞率、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能引起蜘蛛血细胞DNA断裂损伤,且损伤程度与浓度之间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不同浓度的甲醛能引起蜘蛛血细胞DNA损伤,其中在10μmol/L时引起DNA断裂,在25μmol/L、40μmol/L、55μmol/L时引起DNA交联,而在70μmol/L时引起血细胞凋亡。

二、甲醛对大鼠血细胞DNA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醛对大鼠血细胞DN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雄鼠精子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青年男性是脊髓损伤高发人群
        1.1.2 精子质量下降是男性脊髓损伤患者生殖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1.1.3 运动训练是世界公认的脊髓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必要手段
        1.1.4 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精子质量的影响有待研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总体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脊髓损伤后精子质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2.1.1 脊髓损伤后精子质量的变化
        2.1.2 脊髓损伤后精子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2.2 运动训练对精子质量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2.2.1 运动训练对精子质量的作用
        2.2.2 运动训练影响精子质量的因素
第3章 大鼠建模方法的研究及对精子质量影响的评估
    3.1 大鼠建模方法的研究
        3.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
        3.1.3 研究技术路线
        3.1.4 LAD的设计
        3.1.5 LAD应用效果评估
        3.1.6 讨论
        3.1.7 小结
    3.2 LAD椎板移除对雄鼠精子质量影响的评估
        3.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2 研究内容
        3.2.3 研究技术路线
        3.2.4 材料与方法
        3.2.5 结果
        3.2.6 讨论
        3.2.7 小结
第4章 脊髓损伤后雄鼠精子质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技术路线
    4.4 材料与方法
        4.4.1 实验动物
        4.4.2 实验仪器、试剂及溶液
        4.4.3 实验方法
        4.4.4 统计分析方法
        4.4.5 研究质量控制方法
    4.5 结果
        4.5.1 不同时间点大鼠精子质量变化
        4.5.2 不同时间点大鼠HPT轴功能变化
        4.5.3 不同时间点大鼠睾丸组织学指标变化
        4.5.4 不同时间点大鼠精浆促炎性细胞因子变化
    4.6 讨论
        4.6.1 脊髓损伤后雄鼠精子质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4.6.2 脊髓损伤后精子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不同强度BWSTT对脊髓损伤雄鼠精子质量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技术路线
    5.4 材料与方法
        5.4.1 实验动物
        5.4.2 实验仪器、试剂及溶液
        5.4.3 实验方法
        5.4.4 统计分析方法
        5.4.5 研究质量控制方法
    5.5 结果
        5.5.1 各组大鼠后肢BBB评分比较
        5.5.2 各组大鼠精子质量比较
        5.5.3 各组大鼠HPT轴功能比较
        5.5.4 各组大鼠睾丸组织学指标比较
        5.5.5 各组大鼠精浆促炎性细胞因子比较
    5.6 讨论
        5.6.1 BWSTT起始时间点及运动强度选择
        5.6.2 BWSTT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康复
        5.6.3 BWSTT加重脊髓损伤大鼠精子质量下降
        5.6.4 BWSTT加重脊髓损伤大鼠精子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5.6.5 运动训练诱导脊髓损伤精子质量下降的对抗策略探讨
    5.7 小结
第6章 本研究对脊髓损伤男性康复护理实践的启示
    6.1 注重对脊髓损伤男性患者机体的全面评估
    6.2 为脊髓损伤运动训练男性患者生育力保护提供指导
    6.3 为脊髓损伤男性患者运动训练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6.4 探索脊髓损伤运动训练精子保护方法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壬基酚亚慢性暴露对大鼠的免疫相关因子及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亚慢性NP暴露对大鼠免疫功能、转录因子和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雌激素受体、差异基因、免疫相关因子之间关系进行验证和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之处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内源性和外源性甲醛的生理与毒性效应及采用CRISPR对其毒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甲醛的基本概述
        1.1.1 甲醛的理化性质
        1.1.2 甲醛的来源途径和生产应用
        1.1.3 甲醛的暴露
    1.2 甲醛对机体的健康效应
        1.2.1 急性毒性
        1.2.2 氧化应激与炎症
        1.2.3 心血管效应
        1.2.4 神经毒性
        1.2.5 遗传毒性
    1.3 甲醛暴露与癌症和白血病
        1.3.1 甲醛的致癌性
        1.3.2 甲醛致白血病作用
        1.3.3 甲醛造血毒性的相关研究
        1.3.4 甲醛暴露致白血病存在的争议
        1.3.5 甲醛暴露致白血病的潜在机制假说
    1.4 功能性毒理基因组学筛选
        1.4.1 功能性毒理基因组学筛选方法在甲醛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1.4.2 功能性CRISPR在毒理学相关的基因-环境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1.5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内源性甲醛的生理效应——血管舒张效应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实验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试剂盒和抗体
        2.2.5 主要溶液配置
    2.3 实验方法
        2.3.1 离体血管环灌流实验
        2.3.2 大鼠主动脉组织处理
        2.3.3 NO、sGC、cGMP和PKG和蛋白质含量检测
        2.3.4 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测
        2.3.5 免疫组化实验
        2.3.6 免疫荧光实验
        2.3.7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甲醛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舒张作用
        2.4.2 高浓度甲醛上调大鼠主动脉中NO/cGMP途径
        2.4.3 甲醛致大鼠主动脉的舒张作用不通过cAMP和花生四烯酸途径介导
        2.4.4 高浓度甲醛促进大鼠主动脉中BK_(Ca)和KATP通道亚基的表达
        2.4.5 高浓度甲醛抑制大鼠主动脉中L型Ca~(2+)通道亚基的表达
        2.4.6 低浓度甲醛增强大鼠主动脉中BK_(Ca)通道及K_(ATP)通道的Kir6.2亚基表达
        2.4.7 甲醛对大鼠主动脉中BK_(Ca)和KATP通道的表达调控呈双相剂量效应
    2.5 讨论
        2.5.1 采用阻断剂对内源性甲醛舒血管效应可能机制的探究
        2.5.2 内源性甲醛可能通过介导NO/cGMP途径达到血管舒张效应
        2.5.3 相关离子通道在甲醛引发血管舒张过程中的表达
        2.5.4 甲醛在相关离子通道表达调控上的双相剂量效应
第三章 甲醛暴露致小鼠肺和鼻中造血干/祖细胞毒性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实验设备
        3.2.3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气态甲醛吸入暴露(体内实验)
        3.3.2 生物组织样品制备(体内实验)
        3.3.3 生物组织样品制备及甲醛处理(体外实验)
        3.3.4 髓系祖细胞集落培养
        3.3.5 集落形成单位计数
        3.3.6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小鼠肺鼻部均成功培养出BFU-E和CFU-GM集落
        3.4.2 甲醛体内吸入暴露减少了小鼠肺与鼻中BFU-E和CFU-GM集落的形成
        3.4.3 甲醛体外暴露同样减少了小鼠肺与鼻中BFU-E和CFU-GM集落的形成
    3.5 讨论
        3.5.1 对HSC/HPC存在于小鼠的肺和鼻中的研究结果进行证实
        3.5.2 体内和体外的甲醛暴露能够破坏小鼠肺和鼻中存在的HSC/HPC
第四章 CRISPR筛选在甲醛毒性机理探究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细胞
        4.2.2 主要实验设备
        4.2.3 主要试剂、培养基和试剂盒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活力测定
        4.3.2 甲醛暴露
        4.3.3 全基因组CRISPR文库
        4.3.4 全基因组CRISPR筛选
        4.3.5 下一代测序
        4.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7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使用全基因组CRISPR筛选出能够调控细胞对甲醛易感的候选基因
        4.4.2 候选基因的功能性富集分析
        4.4.3 甲醛代谢相关基因的丧失增加了细胞对甲醛的敏感性
        4.4.4 DNA损伤和修复反应在调节细胞对甲醛的敏感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4.4.5 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能够参与调控甲醛的细胞毒性
        4.4.6 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缺失的细胞对第20天的甲醛处理抗性增加
    4.5 讨论
        4.5.1 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是研究甲醛毒性机制的有效方法
        4.5.2 CRISPR筛选证实了先前已知的甲醛毒性调控相关的基因和途径
        4.5.3 CRISPR筛选能够发现甲醛细胞毒性调控的未知基因和途径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纳米铜的一般毒性研究及其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纳米铜毒性研究进展
        1.1 纳米铜的应用
        1.2 纳米铜的摄取
        1.3 纳米铜的急性和慢性毒性
        1.4 纳米铜的毒作用机制
    2 细胞色素P450 酶及调控研究进展
        2.1 细胞色素P450的分类
        2.2 细胞色素P450功能
        2.3 参与细胞色素P450酶诱导与抑制的因素
        2.4 感染、炎症和氧化应激对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
    3 研究内容与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纳米铜的表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扫描电镜试验结果
        2.2 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
    3 讨论
        3.1 纳米铜的表征结果
    4 结论
第三章 纳米铜的急性毒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大鼠纳米铜单次经口染毒后的毒性症状
        2.2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
        2.3 大鼠纳米铜7天重复染毒后的毒性症状和死亡率
        2.4 大鼠纳米铜7天重复染毒后脏器指数的改变
        2.5 大鼠纳米铜7天重复染毒后的血细胞分析
        2.6 大鼠纳米铜7天重复染毒后的血液生化分析
        2.7 纳米铜对大鼠主要器官的显微病理观察
        2.8 纳米铜对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9 纳米铜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3.1 纳米铜的急性毒性和毒性分级
        3.2 一般毒性表现
        3.3 纳米铜对血细胞和血液生化的影响
        3.4 纳米铜诱导氧化应激
        3.5 纳米铜诱导炎性反应
    4 结论
第四章 亚慢性纳米铜染毒对大鼠肝CYP450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纳米铜对大鼠体重和肝脏指数的影响
        2.2 纳米铜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纳米铜对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2.4 纳米铜对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5 纳米铜对大鼠肝脏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2.6 纳米铜对大鼠肝脏CYP450mRNA表达的影响
        2.7 纳米铜对大鼠肝脏CYP450蛋白表达的影响
        2.8 纳米铜对大鼠肝脏CYP450活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纳米铜亚慢性染毒致大鼠肝损伤
        3.2 纳米铜亚慢性染毒引起大鼠肝脏明显的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
        3.3 纳米铜亚慢性染毒抑制肝脏CYP450酶表达和活力
    4 结论
第五章 纳米铜干扰大鼠肝药物代谢酶机制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纳米铜对大鼠肝脏中核受体PXR、CAR和AHR的mRNA表达的影响
        2.2 纳米铜对大鼠肝脏中核受体PXR、CAR和AHR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纳米铜对大鼠肝脏中主要信号调节通路的影响
    3 讨论
        3.1 核受体的变化与CYP450改变之间的关系
        3.2 信号通路的变化与肝损伤和CYP450 改变之间的关系
    4 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甲醛和甲醇染毒对小鼠和离体培养细胞毒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甲醛概况
        1.1.1 甲醛的理化性质
        1.1.2 甲醛的经济效益与污染
    1.2 甲醛与人类健康
        1.2.1 甲醛的毒性
        1.2.2 甲醛与白血病
    1.3 内源性甲醛及其代谢机制
    1.4 立项依据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3.1 染毒液的配制
        2.3.2 细胞活力实验相关溶液的配制
        2.3.3 全血细胞计数相关溶液的配制
        2.3.4 ROS、MDA、GSH实验相关溶液的配制
        2.3.5 AHMT实验相关溶液的配制
        2.3.6 RT-PCR实验相关溶液的配制
    2.4 实验方案设计
        2.4.1 实验分组
        2.4.2 实验方案
    2.5 组织样品的制备
        2.5.1 小鼠血液采集
        2.5.2 小鼠肝脏匀浆液的制备
        2.5.3 小鼠骨髓细胞的采集
    2.6 ROS含量的测定
    2.7 GSH含量的测定
    2.8 MDA含量的测定
    2.9 血液和骨髓中甲醛含量的测定
    2.10 小鼠全血细胞计数
    2.11 血液和骨髓中甲醛脱氢酶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2.12 体外实验检测甲醛和甲醇毒性差异性
        2.12.1 N_2a细胞培养
        2.12.2 染毒方案
        2.12.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2.12.4 细胞ROS水平检测
        2.12.5 AHMT法测定细胞内甲醛含量
        2.12.6 RT-PCR法测定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
    2.1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小鼠体质量的变化
    3.2 小鼠全血细胞含量的变化
    3.3 甲醛与甲醇染毒对小鼠肝组织的氧化损伤程度
        3.3.1 ROS含量的变化
        3.3.2 MDA含量的变化
        3.3.3 GSH含量的变化
    3.4 甲醛血液和骨髓中甲醛含量的变化
        3.4.1 血液中甲醛含量的变化
        3.4.2 骨髓中甲醛含量的变化
    3.5 血液和骨髓中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
        3.5.1 血液中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变化
        3.5.2 骨髓中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变化
    3.6 体外实验细胞
        3.6.1 细胞活力的变化
        3.6.2 细胞内ROS含量的变化
        3.6.3 N_2a细胞内甲醛含量的变化
        3.6.4 细胞内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变化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 缩略词表
致谢
附件:发表论文

(6)甲醛和甲醇染毒对小鼠造血组织的毒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染毒方案
        1.3.2 样品制备
        1.3.3 肝组织氧化损伤检测
        1.3.4 血液和骨髓中甲醛含量检测
        1.3.5 反转录PCR法检测血液和骨髓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
        1.3.6 全血细胞计数
        1.3.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体质量的变化
    2.2 小鼠全血细胞含量的变化
    2.3 甲醛与甲醇染毒对小鼠肝组织的氧化损伤程度
        2.3.1 ROS含量的变化
        2.3.2 MDA含量的变化
        2.2.3 GSH含量的变化
    2.3血液和骨髓中甲醛含量
    2.4 血液和骨髓中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
3 讨论
4 结论

(7)甲醛对BM-MSCs的毒性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Summary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甲醛的毒性作用及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甲醛对 BM-MSCs 的细胞毒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溶液配制
        1.1.4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1.2.3 细胞形态学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甲醛对 BM-MSCs 增殖活性的影响
        2.2 甲醛对 BM-MSCs 形态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甲醛对 BM-MSCs 的遗传毒性及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溶液配制
        1.1.4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和处理
        1.2.2 彗星实验(Comet Assay)
        1.2.3 KCl-SDS 沉淀实验
        1.2.4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实验(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 test,SCE)
        1.2.5 微核实验(Micronucleus test,MN)
        1.2.6 RT2Profiler PCR Array 分析实验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甲醛对 BM-MSCs DNA 断裂的影响
        2.2 甲醛对 BM-MSCs DPCs 的影响
        2.3 甲醛对 BM-MSCs SCE 的影响
        2.4 甲醛对 BM-MSCs MN 的影响
        2.5 甲醛对 BM-MSCs DNA 损伤修复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5.1 提取总 RNA 的质量检测结果
        2.5.2 DNA 损伤应答基因表达的改变情况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甲醛对 BM-MSCs 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溶液配制
        1.1.4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和处理
        1.2.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1.2.3 鬼笔环肽(phalloidine)/hoechst33258 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1.2.4 western blot 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甲醛对 BM-MSCs 细胞周期的影响
        2.2 甲醛对 BM-MSCs 凋亡的影响
        2.3 甲醛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甲醛在有无苯的作用下致小鼠造血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甲醛概述
        1.1.1 甲醛的理化性质
        1.1.2 甲醛的来源及用途
        1.1.3 甲醛的暴露情况
        1.1.4 甲醛在生物体内的代谢
        1.1.5 甲醛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
    1.2 造血及调控
        1.2.1 造血干细胞
        1.2.2 造血组织的发育
        1.2.3 造血调节因子
        1.2.4 造血过程中表观遗传调控
        1.2.5 骨髓造血微环境
    1.3 化学因素导致的白血病
    1.4 甲醛与白血病的关系
        1.4.1 流行病学研究
        1.4.2 动物实验研究
        1.4.3 研究现状分析
        1.4.4 甲醛致白血病机制的假说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耗材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0 气态甲醛的发生及暴露
        2.2.1 实验动物分组与暴露方案
        2.2.2 全血细胞计数
        2.2.3 骨髓和脾脏有核细胞悬液的制备
        2.2.4 髓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2.2.5 细胞内ROS水平的测定
        2.2.6 MDA含量的测定
        2.2.7 细胞内DPC系数的测定
        2.2.8 细胞凋亡的检测
        2.2.9 骨髓和脾脏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2.2.10 骨髓和脾脏组织切片H&E染色
        2.2.11 骨髓组织c-Kit免疫组化染色
        2.2.12 IL-3和GM-CSF生成量的测定
        2.2.13 EPO mRNA表达量的检测
        2.2.14 髓系祖细胞IL-3Rα、GM-CSFRα和EPOR表达量的检测
        2.2.1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体重变化
    3.2 全血细胞计数
    3.3 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3.4 脾脏脏器系数
    3.5 骨髓和脾脏组织切片的H&E染色
    3.6 骨髓和脾脏有核细胞的ROS水平
    3.7 骨髓和脾脏有核细胞的MDA含量
    3.8 骨髓和脾脏有核细胞的DPC含量
    3.9 骨髓和脾脏有核细胞的凋亡
    3.10 IL-3和GM-CSF的生成量
        3.10.1 接种细胞种类、数量、刺激培养时间以及ConA浓度的选择
        3.10.2 脾脏有核细胞上清IL-3和GM-CSF的含量
    3.11 EPO mRNA的表达量
    3.12 骨髓组织切片c-Kit免疫组化染色
    3.13 髓系祖细胞集落形成数
    3.14 髓系祖细胞的ROS水平
    3.15 髓系祖细胞的DPC含量
    3.16 髓系祖细胞的凋亡
    3.17 髓系祖细胞IL-3Rα、GM-CSFRα和EPOR的表达量
4. 讨论
    4.1 甲醛的暴露方式
    4.2 甲醛对外周血全血细胞数量的影响
    4.3 甲醛致骨髓和脾脏的损伤
        4.3.1 甲醛致骨髓和脾脏的组织病变
        4.3.2 甲醛致骨髓和脾脏有核细胞的氧化损伤及DNA损伤
        4.3.3 甲醛致骨髓和脾脏有核细胞的凋亡
    4.4 甲醛对髓系祖细胞的损伤
        4.4.1 甲醛显着减少髓系祖细胞的集落形成数
        4.4.2 甲醛导致髓系祖细胞的氧化应激、DNA损伤及细胞凋亡
        4.4.3 甲醛对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
    4.5 甲醛在有无苯的作用下导致造血毒性的可能机制
    4.6 甲醛或/和苯暴露后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情况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英文缩写词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甲醛和甲苯联合染毒对小鼠遗传毒性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染毒
        2.2 小鼠骨髓细胞损伤的测定
        2.3 小鼠肝脏、肺脏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测定
        2.4 小鼠肝脏、肺脏细胞 DNA-蛋白质交联(DPC)含量测定及DPC 系数计算
        2.5 联合作用分析
        2.6 统计方法
结果
    1 甲醛和甲苯染毒对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
    2 甲醛和甲苯染毒对小鼠肝脏组织的遗传毒性作用
    3 甲醛和甲苯染毒对小鼠肺脏组织的遗传毒性作用
讨论
    1 甲醛和甲苯染毒对小鼠骨髓细胞的损伤作用
    2 甲醛和甲苯染毒对小鼠肝脏组织的损伤作用
    3 甲醛和甲苯染毒对小鼠肺脏组织的损伤作用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甲醛和甲苯的遗传毒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蜘蛛血细胞DNA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试剂与仪器
        1.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2 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1.3 染毒处理
        1.3.1 过氧化氢致DNA断裂作用
    1.4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1.4.1 凝胶样品制备
        1.4.2 细胞裂解
        1.4.3 DNA解旋和电泳
        1.4.4 中和与染色
        1.4.5 图像分析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氧化氢诱导蜘蛛细胞DNA断裂的剂量-效应关系
        2.1.2 过氧化氢对蜘蛛细胞DNA损伤程度分级
    2.2 甲醛诱导DNA断裂的剂量—效应关系
        2.2.1 甲醛对蜘蛛血细胞DNA损伤作用
        2.2.2 甲醛对蜘蛛细胞DNA损伤程度分级
3 结论与讨论

四、甲醛对大鼠血细胞DNA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雄鼠精子质量影响的研究[D]. 周晓华. 吉林大学, 2020(03)
  • [2]壬基酚亚慢性暴露对大鼠的免疫相关因子及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D]. 傅相均.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3]内源性和外源性甲醛的生理与毒性效应及采用CRISPR对其毒性机制的研究[D]. 赵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4]纳米铜的一般毒性研究及其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D]. 唐华侨.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5]甲醛和甲醇染毒对小鼠和离体培养细胞毒性的比较研究[D]. 蔡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6]甲醛和甲醇染毒对小鼠造血组织的毒性作用[J]. 蔡洁,陆林洁,曹凤华,赵云,李潇潇,郭晴,丁书茂. 环境科学研究, 2016(12)
  • [7]甲醛对BM-MSCs的毒性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舍雅莉.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8]甲醛在有无苯的作用下致小鼠造血毒性的研究[D]. 魏晨曦.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6)
  • [9]甲醛和甲苯联合染毒对小鼠遗传毒性及机制的研究[D]. 王君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8)
  • [10]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蜘蛛血细胞DNA损伤研究[J]. 李锐,李生才,杨怀卿,刘佳,罗原.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5)

标签:;  ;  ;  ;  ;  

甲醛对大鼠血细胞DNA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