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风危险因素研究

原发性痛风危险因素研究

一、原发性痛风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天[1](2021)在《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湿瘀”理论与清热利湿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研究一:数据挖掘研究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痛风性关节炎证候特点及朱跃兰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遣方用药规律,梳理痛风“湿瘀”理论,总结核心处方及导师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病科门诊或住院治疗且经朱跃兰教授开具中药处方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病历资料;病历信息经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和EXCEL进行频次统计、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12例病历资料,男性患者580例,女性患者32例,平均年龄51岁,共出现41个合并疾病,以“高血压”最多。(2)整体数据挖掘结果:发病诱因以“饮酒”最为多见;共出现126种症状和舌脉,症状以“局部皮肤灼热感,关节红肿热痛”最多,舌脉以“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为多;共出现5种证型,“湿热蕴结证”占绝大多数;612首中药处方中,共出现207味中药,“虎杖、土茯苓、甘草”等中药出现频次最高,功效分类显示,“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药性以“平、寒”居多,药味以“甘、苦、辛”居多,归经以“肝经、脾经、胃经”等居多。(3)分层数据挖掘结果:①湿热蕴结证:共出现106种症状和舌脉,以“关节红肿热痛,局部皮肤灼热感”为核心症状,舌脉以“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为多;共出现166味中药,以“虎杖、土茯苓、川牛膝”等12味中药为核心,共演化出11首新处方。②瘀热阻滞证:共出现72种症状和舌脉,以“关节肿胀疼痛,皮色紫暗”为主症,舌脉以“舌暗红,苔腻,脉弦滑”为多见;共出现112味中药,以“土茯苓、虎杖、川牛膝”等9味中药为核心,共演化出13首新处方。③脾虚湿盛证:共出现61种症状和舌脉,以“高尿酸血症”为主症,舌脉以“舌暗红,苔白腻,脉滑”多见;共出现107味中药,以“六君子汤”加减为核心,共演化出5首新处方。④肝肾亏虚证:共出现74种症状和舌脉,以“关节畸形、反复发作”为核心症状,舌脉以“舌黯淡,苔薄黄,脉弦细”为主;共出现136味中药,以“川牛膝、熟地黄”等12味中药为核心,共演化出8首新处方。⑤痰浊阻滞证:共出现50种症状和舌脉,以“关节酸痛,关节肿胀疼痛”为核心症状,舌脉以“舌黯淡胖大,苔白腻,脉弦”为主;共出现88味中药,以“甘草、砂仁、茯苓”等10味中药为核心,共演化出2首新处方。结论:(1)痛风临床以“湿热蕴结证”最为多见,“瘀热阻滞证”次之,“湿”“瘀”“热”可能是痛风的主要特征性因素。(2)朱跃兰教授以“湿瘀”理论为辨治思想,认为痛风以“湿热瘀阻”为核心病机,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为法,“清热利湿方”为其核心代表方剂。研究二: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清热利湿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成分、靶点以及通路,预测其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基础。方法:通过TCMSP中药数据库收集清热利湿方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主要活性成分靶点;通过OMIM数据库、TTD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以及CTD数据库收集痛风性关节炎疾病相关靶点;通过韦恩图,得到疾病与药物的共同靶点;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网络;将共同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分析后获得关键靶点;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收集并筛选出清热利湿方140个活性成分、358个靶点,痛风性关节炎疾病相关靶点1494个,清热利湿方与痛风性关节炎的共同靶点93个,关键靶点38个。GO富集分析得到1504条富集结果,KEGG富集分析得到126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分化、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s)信号通路、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NLRs)信号通路等。结论:清热利湿方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及靶点,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本研究预测了清热利湿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TLRs信号通路、NLRs信号通路及TNF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研究三:动物实验研究目的:基于TLRs信号通路及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探讨清热利湿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双氯芬酸钠组和中药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余3组大鼠均复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空白组大鼠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2h对所有大鼠开始灌胃,空白组、模型组大鼠灌胃蒸馏水,其余各组均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灌胃5天。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不同时间节点对所有大鼠进行踝关节肿胀度、功能障碍指数以及关节炎症指数测定。末次给药2h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IL-1β、IL-6、IL-8、TNF-α水平,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并分别检测 TLR2、TLR4、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NLRP3蛋白及mRNA水平。结果:(1)造模6h后,中药组关节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逐渐减低,造模48h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双氯芬酸钠组比较,各时间节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2)造模12 h后,中药组关节炎症指数评分逐渐减低,造模72 h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氯芬酸钠组比较,各时间节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3)造模6 h后,中药组踝关节肿胀度逐渐减低,造模12 h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双氯芬酸钠组比较,各时间节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4)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血清IL-1β、IL-6、IL-8、TNF-α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与双氯芬酸钠组比较,中药组血清IL-8水平显着升高(P<0.01),IL-1β、IL-6、TNF-α水平虽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细胞轻度水肿增生,偶见细胞坏死变性;与双氯芬酸钠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6)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TLR2、NF-κB、NLRP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TLR4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氯芬酸钠组比较,TLR2、TLR4、NF-κB、NLRP3蛋白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TLR2、TLR4、NF-κB、NLRP3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P<0.01);与双氯芬酸钠组比较,TLR2、TLR4、NF-κB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NLRP3 mRNA表达水平虽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清热利湿方可有效缓解急性痛风大鼠关节炎性症状,改善大鼠踝关节肿胀、炎性浸润等,并可显着降低急性痛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2)清热利湿方可能通过抑制TLR2/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性小体发挥抗炎作用。

杨瑞丽[2](2020)在《痛风发作部位与经络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观察痛风(Gout)的发作部位、发作时间,总结发作部位与经络,发作时间与子午流注时辰变化规律的关系,为临床循经论治痛风提供理论依据;2.调查痛风的影响因素,对影响痛风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为痛风患者的饮食起居、生活方式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方法:课题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痛风患者。对纳入的痛风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痛风发作部位、发作经络、发作时间、影响因素(如饮食、饮酒、肥胖、劳累、外伤、职业、文化程度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调查数据通过使用Epi Data3.1建立包含所有调查项目的数据表,并在该软件中录入相应数据,最后从录好的数据表中导出所有数据用Excel 2016和SPSS25.0处理和分析数据。结果:1.发作时辰:12时辰中最常发病时辰前5位依次为辰时(7-9时)74例,无定时66例,子时(23-1时)42例,卯时(5-7时)28例,申时(15-17时)26例。2.发作部位:发作部位前5位的依次为第一跖趾关节的有144例,膝关节96例,足外踝关节92例,足内踝关节86例,足背50例。3.发作经络:足太阴脾经144例,足阳明胃经124例,足太阳膀胱经98例,足少阴肾经88例,手太阳小肠经32例,手阳明大肠经28例。4.诱因:高嘌呤饮食、运动(长时间运动)为诱发足阳明胃经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程、体重指数(BMI)、发病前感冒、文化程度为诱发足太阴脾经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BMI、发病前劳累、发病前感冒为诱发足太阳膀胱经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外伤为诱发手阳明大肠经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SUA)、高嘌呤饮食、熬夜为诱发手太阳小肠经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痛风患者全天均可发病,但发病时间多在一日的早晨或夜晚,主要为十二时辰的辰时(7-9时)、子时(23-1时)、卯时(5-7时)。2.痛风的发作部位多集中于第一跖趾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其次为足背、掌指关节和肘关节等。3.痛风的发作经络多位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4.痛风的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高嘌呤饮食、饮酒、劳累、熬夜、外伤史等有关。其中,高嘌呤饮食、运动(长时间运动)、体重指数、血尿酸、病程、发病前感冒、文化程度、发病前劳累、熬夜为诱发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颜瑜[3](2020)在《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依从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依从性状况,以期为老年痛风病人的临床诊治、并发症预防、诊治依从性提高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痛风患者资料,根据不同发病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对照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诱发因素、首发关节及实验室指标,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2.对照分析三组急性期、预防发作及降尿酸治疗情况。3.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风湿科就诊的患者,通过问卷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调查患者的诊治依从性,剔除未完成问卷调查的患者,将实际完成调查的患者根据依从性量表分为依从性组与不依从性组,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痛风患者诊治依从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最后依据发病年龄不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依从性。4.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最终共纳入790例原发性痛风患者,其中男性771例,女性19例。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1)青年组(458例)、中年组(175例)与老年组(157例)三组相比,老年组BMI最低,病程最短,有饮酒史及高脂血症的比例最低,患有高血压病的比例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受累关节数及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青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痛风家族史及肾结石的比例,老年组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合并痛风石、吸烟史、高原居住史及脂肪肝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诱发因素均以高嘌呤饮食及饮酒为主,其中老年组高嘌呤饮食及饮酒的比例在三组中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以含糖饮料及剧烈运动为诱发因素的比例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诱发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3)三组首发关节均以第一跖趾关节及踝关节为主,首发关节老年组较其他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三组相比,老年组血沉(ESR)、尿素(Urea)、胱抑素C(CysC)、肌酐(Crea)、C反应蛋白(CRP)水平最高,而红细胞(RBC)、淋巴细胞(LY)、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GR)、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空腹葡萄糖(GLU)水平高于青年发病组,血尿酸(UA)水平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WBC)、单核细胞(MO)、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球蛋白(GLO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三组相比,老年组24小时尿量、尿肌酐、肌酐清除率水平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排泄分数(FEUA)高于青年组,24小时尿尿酸水平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PH、尿酸清除率、尿尿酸/尿肌酐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高血压病、eGFR、LY、Glu与ALB水平是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的影响因素。2.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治疗药物选择:(1)790例患者急性及预防发作药物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2)三组相比,老年组非甾体抗炎药使用比例最低,激素使用比例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秋水仙碱的使用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90例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以抑制尿酸生成为主(475例);(4)老年组联合降尿酸治疗比例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溴马隆、非布司他及别嘌醇的使用比例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的依从性分析:(1)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共纳入132例原发性痛风患者,剔除未完成问卷调查的14例患者,实际完成118例;(2)病程长短、疼痛是否经常影响工作或生活、是否伴有吸烟史、是否合并肾结石与痛风患者的诊治依从性密切相关,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长、合并肾结石是痛风患者诊治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4)据发病年龄分组后,三组依从性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病程最短,较青年发病者受累关节数多,饮酒及高嘌呤饮食为最常见的两大诱发因素,关节炎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常见首发部位,尿酸水平较青中年发病患者低,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肾功能损害;2.三组在ESR、GR、RBC、MCHC、MCV、CRP及脂代谢相关指标的表现上均有不同,合并高血压病、eGFR、LY、Glu与ALB水平是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的影响因素,因此对表现出上述实验室指标异常的患者,我们应警惕其老年发生痛风的风险,应更加密切监测其尿酸的变化;3.与青中年相比,老年发病痛风患者多合并肾功能损害,急性痛风发作时常使用激素控制炎症;4.我国川东北地区痛风患者诊治依从性较低,病程长、合并肾结石是痛风患者诊治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日常生活管理,提高痛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治疗信心,从而提高依从性。

游智骁[4](2020)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不同分期的痛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SOD1、SOD2的基因与蛋白的表达量、蛋白酶活性,以及血浆中SOD3蛋白浓度、蛋白酶活性,初步探讨SOD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在痛风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1)收集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AG)48例、间歇期患者(IG)48例、慢性期患者(CG)48例和健康体检者(HC)48例的空腹静脉血、临床资料及常规检查资料。(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其外周单个核细胞中SOD1、SOD2 mRNA的表达水平。(3)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14例AG组、14 例 IG 组、14 例 CG 组、14 例 HC 组 PBMCs 中 SOD1、SOD2 蛋白表达水平。(4)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14例AG组、14例IG组、14例CG组、14例HC组血浆中SOD3蛋白浓度。(5)利用水溶性四唑盐(WST)显色法分别检测14例AG组、14例IG组、14例CG组、14例HC组PBMC中SOD1、SOD2酶活性和血浆中SOD3酶活性。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BMCs中SOD1 mRNA表达水平在AG组、CG组、IG组、HC组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H=62.554,P<.001)。两两比较发现,SOD1 mRNA表达水平在痛风患者组(AG组、CG组、IG组)较HC组显着增高(P<0.002,P<0.001,P<0.001);AG组较CG组和IG组显着降低(P<0.001,P<0.001);而CG组和I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BMCs中SOD2 mRNA表达水平在AG组、CG组、IG组、HC组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H=39.823,P<0.001)。两两比较发现,SOD2 mRNA表达水平在痛风患者组(AG组、CG组、IG组)较HC组显着增高(P<0.001,P<0.001,P<0.001);CG 组较 AG 组和 IG 组显着降低(P<0.04,P<0.03);而AG组和I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PBMCs中SOD1蛋白表达水平在AG组、CG组、IG组、HC组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H=7.742,P<0.05)。两两比较发现,SOD1蛋白表达水平在CG组较AG组和IG组降低(P<0.05,P<0.05);HC组较 AG 组、CG 组、IG 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P>0.05);AG组和I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BMCs中SOD2蛋白表达水平在AG组、CG组、IG组和HC组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H=11.167,P<0.01)。两两比较发现,SOD2蛋白表达水平在CG组较AG组、IG组HC组显着降低(P<0.003,P<0.002,P<0.05);HC组较AG组、I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AG组和I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PBMCs中SOD1酶活性(U/μg)水平在AG组、CG组、IG组、HC组中无统计学差异(F=0.462,P>0.05)。PBMCs中SOD2酶活性(U/μg)水平在AG组、CG组、IG组、HC组中无统计学差异(F=1.560,P>0.05)。(4)血浆中SOD3蛋白浓度(ng/ml)在AG组、CG组、IG组、HC组中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F=2.892,P<0.05)。AG组血浆SOD3蛋白较HC组显着增高(P<0.01),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浆SOD3蛋白酶活性(U/ng)在AG组、CG组、IG组、H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F=8.541,P<0.04)。两两比较发现,血浆SOD蛋白酶活性在AG组较HC组显着降低(P<0.01);HC组较CG组、I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而CG组和I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AG组外周血PBMCs中SOD2 mRNA表达水平与LY呈负相关(r=-0.576,P=0.031);SOD1 蛋白与 WBC(r=0.568,P=0.034)、NE(r=0.559,P=0.038)、LDLC(r=0.618,P=0.043)、APOB100(r=0.688,P=0.019)呈正相关;SOD2蛋白与LDLC(r=0.709,P=0.015)呈正相关;SOD2蛋白酶活性与LDLC(r=-0.636,P=0.035)呈负相关;SOD3蛋白浓度与 WBC(r=0.574,P=0.032)、NE(r=0.570,P=0.033)、MO(r=0.637,P=0.014)呈正相关;SOD3蛋白酶活性与WBC(r=-0.563,P=0.036)、NE(r=-0.563,P=0.036)、MO(r=-0.717,P=0.004)呈负相关。(7)IG组外周血PBMCs中SOD2 mRNA表达水平与TG(r=0.665,P=0.026)、LDLC(r=0.618,P=0.043)、APOB100(r=0.636,P=0.035)呈正相关;SOD1蛋白与ESR(r=-0.653,P=0.011)呈负相关;SOD2蛋白与ESR(r=-0.600,P=0.023)呈负相关。(8)CG组外周血PBMCs中SOD2 mRNA表达水平与WBC(r=-0.666,P=0.009)、MO(r=-0.666,P=0.009)、LY(r=-0.570,P=0.033)呈负相关,SOD2 mRNA 表达水平与 TG(r=0.900,P=0.001)和 APOB100(r=0.636,P=0.035)呈正相关;SOD3蛋白浓度与ALT(r=-0.565,P=0.035)呈负相关。(9)HC组外周血PBMCs中SOD2 mRNA表达水平与WBC(r=-0.539,P=0.047)呈负相关,SOD2 mRNA 表达水平与 TG(r=0.567,P=0.043)呈正相关;SOD1 蛋白与ALT(r=0.777,P=0.002)、AST(r=0.562,P=0.046)呈正相关,与 LDLC(r=-0.585,P=0.046)呈负相关;SOD2蛋白与 ALT(r=0.672,P=0.012)、AST(r=0.667,P=0.013)呈正相关,与LDLC(r=-0.669,P=0.017)呈负相关;SOD1蛋白酶活性与CRP(r=-0.714,P=0.047)呈负相关;SOD2 蛋白酶活性与 ALT(r=-0.592,P=0.033)呈负相关,与LDLC(r=0.676,P=0.016)呈正相关;SOD3蛋白浓度与LY(r=-0.538,P=0.047)呈负相关。结论:(1)原发性痛风患者体内外周血PBMCs处于氧化应激状态。(2)原发性痛风患者体内处于氧化应激状态。(3)SOD参与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反应过程。(4)原发性痛风患者脂肪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线粒体内氧化应激有关。

郑惠[5](2020)在《痛风康复方治疗痛风间歇期(脾虚湿阻型)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痛风康复方对痛风间歇期脾虚湿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痛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原则,以脾虚湿阻型痛风间歇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2例,最终完成60例,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非布司他40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中药予痛风康复方(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0g、砂仁10g、石菖蒲15g、萆薢15g,玉米须15g,秦艽15g)口服,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疗程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进行血尿酸水平、痛风复发率、中医证候积分统计,观察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中医证候积分与疗效: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病例治疗后对比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血尿酸水平:治疗后两组在血尿酸值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尿酸方面优于对照组。③痛风复发率:在治疗期间,对照组痛风复发率26.67%,治疗组为6.67%,两组复发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④药物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均未见明显异常,无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呕吐、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出现。两组药物安全可靠。结论痛风康复方联合非布司他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有效改善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降尿酸期间痛风急性发作,药物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长期运用推广。

宋睿睿[6](2020)在《ABCG2基因多态性及AIP与男性痛风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AIP指标及ABCG2基因的rs2231142和rs72552713位点的多态性与男性痛风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免疫科室住院部及其门诊收治男性痛风314人,同时期在健康体检中心收集男性健康对照507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一般健康检测,收集血样标本检测其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并计算AIP、Ccr和估算eGFR;采用MultiplexSNaPshot法对ABCG2基因rs2231142和rs72552713位点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痛风组AIP、SUA、TG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eGFR、HDL-C低于对照组(P<0.05);痛风组和对照组发生肾功能损害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痛风患者发生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0.89倍。(2)随着AIP水平的升高,痛风组发生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构成比由9.1%增加至13.5%。而且,当AIP在0.4-0.6和≥0.6时,痛风患者发生中度肾功能损害的程度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9.616倍和5.037倍。AIP、Scr、BUN[ORAIP=7.030(95%CI:1.09944.953)、ORScr=1.707(95%CI:1.4162.058)和ORBUN=2.016(95%CI:1.5812.572)]是影响痛风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男性痛风患者中AIP水平较高者发生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增加了6.265倍,进一步排除高血糖和高血压这些已知会影响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后,发生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增加到7.030倍。(3)痛风组和对照组ABCG2基因rs2231142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患者和正常组之间肾功能损害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携带ABCG2基因rs2231142位点GT基因型和TT基因型的人群发生痛风的危险因素分别是携带GG基因型的8.662(95%CI:6.15612.189)和2.291(95%CI:1.3733.821)倍;与G等位基因相比,携带T等位基因者罹患痛风发病风险(OR=2.605,95%CI=2.0973.237)(P<0.05)更大。痛风患者该位点GT和TT基因型的SUA、AIP、BUN、Scr水平也高于GG型,而携带GT和TT基因型的GFR水平低于GG型(P<0.05)。未发现该基因rs72552713位点与痛风之间的相关性。结论:(1)AIP与男性痛风患者的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动态观察痛风患者AIP有助于早期识别该类患者肾功能衰竭的风险。(2)ABCG2基因的rs2231142位点是男性痛风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该基因位点G→T的突变可以增加痛风患者肾功能损害,未发现该基因rs72552713位点突变与痛风肾功能损伤之间的相关性。

阿依古丽·艾尔肯[7](2019)在《老年原发性痛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健康指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分析老年原发性痛风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内容。方法将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我院住院病区收治的85例原发性痛风老年患者设为痛风组,另将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5例健康者设为正常对照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饮食习惯、运动锻炼、疾病史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资料,分析影响痛风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肥胖或超重、高嘌呤饮食、合并冠心病、高脂血症、慢性肾脏病、高尿酸血症病史是影响老年原发性痛风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嘌呤饮食、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慢性肾脏并是老年原发性痛风的高危因素,临床应加强此类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增强其自我防护意识,最大程度延缓或阻止痛风的发生与发展。

徐娜[8](2019)在《成人糖原累积病Ia型相关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痛风发生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是一组罕见的糖类代谢异常的遗传性疾病。随着GSD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婴幼儿患者得以及早诊断和积极治疗,生存期得以延长,很多患者已成年。影响最终预后的问题并不是糖类代谢的原发性缺陷,而是由此引起的并发症。高尿酸血症(Hyperuriemia,HUA)存在于绝大多数GSD患者中,常在青春期并发痛风,生玉米淀粉配合药物治疗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但仍有不少患者并发痛风性关节炎,造成骨质破坏和关节畸形、多发痛风石、肾结石,甚至慢性肾病及肾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GSD临床罕见且以儿童为主,目前国内外关于成人GSDIa相关HUA的研究极为少见,GSD Ia继发痛风的文献报道仅为少数散在病例报告。关于GSDIa相关HUA的临床特征及血尿酸特点、痛风发生相关因素、以及降尿酸药物治疗时机和目标等问题,目前仍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GSDIa相关HUA患者、尤其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并发症、血尿酸特点、治疗情况以及随访分析,探索GSDI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痛风发生相关因素等,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为制定GSD规范降尿酸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研究纳入199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于我院就诊且G6PC基因检测确诊为GSDIa型相关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回顾性分析GSD Ia相关HUA/GOUT、尤其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血尿酸特点、并发症、治疗及预后。通过比较成人组和儿童组GSD Ia型相关HUUA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成人GSD Ia继发性痛风与青年原发性痛风患者的痛风发作及血尿酸特点,分析成人GSD Ia相关HUA/GOUT患者的临床特征。成人GSD Ia型相关HUUA患者中,根据有无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分为发生痛风组与未发生痛风组,通过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血尿酸特点以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治疗情况等,探讨GSD Ia型相关HUA患者的痛风发生相关因素,初步探索GSD Ia型相关HUA患者可能合适的降尿酸治疗时机。结果:1、研究纳入185例GSD la型相关高尿酸血症患者,其中成人患者95例,儿童患者90例。185例患者的男女比例1.4:1,中位年龄18(1-41)岁。GSD中位发病年龄1岁(1个月-15岁),GSD中位确诊年龄5(1-39)岁。69.2%因腹部膨隆首诊,其他首诊原因包括体检发现肝大或肝功异常、腹泻、低血糖症状、鼻衄、关节肿痛、身材矮小。所有患者均有空腹低血糖、高尿酸血症、高乳酸血症、高脂血症、空腹低血糖、肝大、肝功异常,常见表现包括生长发育迟缓、血小板升高、腹膨隆、鼻衄、低血糖症状、腹泻,其中22.7%患者发现肝占位,23.2%发生贫血,20.5%出现蛋白尿,20.0%发生肾结石,2.7%并发肾功能不全。少数出现肺高压(2.2%)和脑血管狭窄(2.2%)。2、185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年龄存在显着相关性,男性和女性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最高血尿酸和平均血尿酸分别为650.8±156.4 umol/L、530.9±106.3umol/L,生玉米淀粉+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尿酸分别为627.2±147.9 umol/L、526.1±121.0 umol/L,两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的血尿酸的平均下降幅度为104.4±101.1 umol/L。生玉米淀粉治疗后仍有62.7%的患者UA≥480umol/L,45.4%患者UA≥540umol/L。3、95例成人患者中,男57例,女38例,中位年龄22(18-41)岁。GSD中位发病年龄2(0.1-15)岁,GSD中位确诊年龄11(1-39)岁,HUUA中位发现年龄12(1-27)岁。成人组与儿童组患者比较,腹膨隆、鼻衄、脾大、肝占位、肾结石、双肾增大、蛋白尿、镜下血尿、血小板升高、骨质疏松的发生比例显着高于儿童组(P<0.05)。4、95例成人GSD Ia相关HUA患者中,31例(32.6%)发生痛风,其中32.3%的患者在首次痛风发作之后5(1-14)年才确诊为GSD。中位发病年龄18(10-29)岁,男女比例1.8:1,首发关节以踝关节和跖趾关节常见。48.4%出现多发痛风石,平均发生年龄21.5±5.2岁,出现于首次关节症状之后2(1~6)年。首次关节症状之后的1、2、3、4、5年内的痛风石发生比例分别为6.5%、29%、32.2%、38.7%和41.9%。GSD Ia型继发性痛风与青年原发性痛风患者比较,女性发生比例显着增高,痛风中位发病年龄显着早于原发性痛风,痛风石、肾结石、蛋白尿、镜下血尿的发生比例显着增高,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显着高于原发性痛风组,而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的患者比例、体重指数、高血压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原发性痛风组。5、成人GSD Ia相关HUA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服用生玉米淀粉治疗,其中47例无症状HUA期加用降尿酸药物。多因素分析显示,成人GSD Ia患者的痛风发生与开始规律服用生玉米淀粉年龄(OR=1.189,95%C.0.009-1.400)、无症状HUA期服用降尿酸药(OR=0.057,95%CI:0.009-0.348)、血尿酸水平(OR=1.012,95%01:1.006-1.019)、血清总胆固醇水平(OR=1.288,95%CI:1.044-1.590概有显着相关性(P<0.5)。6、应用ROC曲线寻找和探究血尿酸控制水平的可能最佳临界值,以生玉米淀粉治疗后的血尿酸水平为检验变量,痛风发生作为预测值,计算预测痛风发生的血尿酸控制水平临界值为 501mmo1/L,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74(95%CI 0.662-0.885,P<0.001),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25.0%。无症状HUA期治疗后血尿酸<501umol/L组的痛风发生比例显着低于血尿酸≥501umol/L 组(12.5%vs 42.9%,P=0.003)。结论:1、GSD Ia型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97.9%),成人期的痛风发生率达35.8%,部分患者甚至以关节肿痛症状首诊。应予以充分关注和监测,以及早发现和针对性的管理和治疗。2、GSD Ia继发痛风患者与青年原发性痛风比较,发病年龄更轻,痛风石、肾结石、蛋白尿和镜下血尿的发生率更高,痛风石出现更早且分布较为广泛。对于发病年龄早、痛风石出现早且分布广泛的青少年痛风,尤其青少年女性,应当注意筛查GSD。3、由于GSD Ia型患者的痛风发生与开始规律服用生玉米淀粉年龄、HUUA期是否服用降尿酸药物、血尿酸水平显着相关,因此应当强调幼年期及早对高尿酸血症进行长期规范的管理和治疗。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除了生玉米淀粉和生活干预等治疗以外,及早地加用降尿酸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痛风发生风险。GSD Ia型生玉米淀粉纠正代谢后血尿酸水平501umol/L以上者,可能需要评估是否加用降尿酸药物、以期降低痛风发生风险,但结果有待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孙婷婷[9](2018)在《清风康治疗男性原发性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清风康饮品治疗男性原发性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02月至2017年0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专病门诊及住院的男性原发性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BMI、收缩压、舒张压、慢性病构成比以及治疗前的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素氮、血肌酐等一般资料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教育与生活方式教育两方面。试验组给予苯溴马隆联合清风康饮品治疗,对照组给予苯溴马隆联合安慰剂治疗,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小苏打2片tid口服。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用药治疗后的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的血尿酸水平及两组急性痛风关节炎的发作频率,并比较两组的安全性指标。本试验搜集到的全部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血尿酸值等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实施独立样本t检验;痛风发作频率等计数资料用百分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试验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试验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较试验前的差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试验组患者的血尿酸值<357μmol/L的病例所占的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痛风发作频率较对照组痛风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两组均无因安全性或耐受性原因而提前退出的病例。两组在治疗后12周的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应用清风康饮品辅助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男性原发性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且明显降低男性原发性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痛风发作。(2)应用清风康饮品辅助治疗男性原发性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柳涛红[10](2018)在《川东北地区原发性痛风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川东北地区原发性痛风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筛查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老年科门诊或者住院确诊的原发性痛风患者766例,分别收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家族史、用药史、痛风发病情况、吸烟史、饮酒史。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禁食禁饮12小时后抽取空腹血,分别检测血细胞计数、血沉、肝肾功、血脂、血糖。将病例分为单纯痛风(GNH)组、痛风合并高血压(GAH)组,比较两组病例在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差异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痛风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1)纳入的原发性痛风患者共766例,单纯痛风组514例(年龄44.12±13.70岁,男507例,女7例),痛风合并高血压组252例(年龄55.73±13.23岁,男240例,女12例)。川东北地区男性更易发生痛风,GAH组年龄较GNH组大、痛风病程较GNH组长(t=4.308,p<0.01;t=11.147,p<0.01)。(2)分析啤酒、高脂饮食、海鲜、劳累、受凉、其他(情绪、天气变化、高糖饮食等)等诱因在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提示GNH组痛风发病以劳累为诱因的人数较GAH组多(χ2=4.059,p<0.05),两组在吸烟、饮酒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3)纳入原发性痛风患者中单关节起病96.60%,首发关节为第一跖趾关节46.08%,并发痛风石18.02%,其中GAH组52.90%。对两组痛风石情况进行分析,GAH组更易合并痛风石(χ2=47.419,p<0.01)。(4)GAH组SBP、DBP、BMI指数均高于GNH组(t=13.663,p<0.01;t=8.069,p<0.01;t=9.01,p<0.01)。(5)两组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GAH组ESR、Cr、UA、TG较GNH组高(t=2.48,p<0.01;t=2.918,p<0.05;t=3.193,p<0.05;t=5.721,p<0.01),HBG、RBC、ALT、ALB较GNH组低(t=-3.781,p<0.01;t=-2.835,p<0.05;t=-4.394,p<0.01;t=-3.172,p<0.05)。(6)GNH组UA水平与ESR、WBC、PLT、ALT、AST、ALB、GLOB、TG、VLDL、Cr呈正相关(r值=0.115,p<0.05;r值=0.094,p<0.05;r值=0.139,p<0.05;r值=0.208,p<0.01;r值=0.210,p<0.01;r值=0.152,p<0.05;r值=0.178,p<0.01;r值=0.198,p<0.01;r值=0.099,p<0.05;r值=0.247,p<0.01)。GAH组UA水平与WBC、ALT、AST、TG、Cr呈正相关(r值=0.136,p<0.05;r值=0.127,p<0.05;r值=0.126,p<0.05;r值=0.293,p<0.05;r值=0.206,p<0.05)。(7)Logistic回归发现痛风病程、痛风石、UA、TG可能与痛风合并高血压相关。结论:(1)川东北地区,痛风合并高血压较单纯痛风患者年龄偏大,痛风病程偏长,血压、尿酸水平偏高,更易合并痛风石、脂代谢紊乱及肾功能损伤。(2)痛风病程、痛风石、UA、TG是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3)痛风合并高血压患者应尽早降低尿酸、控制血压、处理痛风石、纠正脂代谢紊乱,延缓肾脏靶器官损害。

二、原发性痛风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痛风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湿瘀”理论与清热利湿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1 中医学对痛风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学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痛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4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痛风性关节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诱因
        3 痛风性关节炎炎性机制
        4 痛风性关节炎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痛风证候特点及朱跃兰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用药规律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整体数据挖掘结果
        3 分层数据挖掘结果
    讨论
        1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 痛风证候特点分析
        3 朱跃兰教授遣方用药规律分析
        4 “湿瘀”理论梳理与清热利湿方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热利湿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清热利湿方活性成分的筛选
        2 活性成分潜在靶点收集与筛选
        3 痛风性关节炎相关靶点的获取及筛选
        4 清热利湿方主要活性成分与痛风性关节炎共同靶点的获取
        5 核心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6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
        1 清热利湿方药效成分筛选
        2 清热利湿方药效成分靶点预测及筛选
        3 痛风性关节炎相关靶点及中药与疾病共同靶点的筛选
        4 核心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分析及关键蛋白的筛选
        5 GO富集分析
        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清热利湿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大鼠一般情况
        2 清热利湿方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关节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
        3 清热利湿方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指数的影响
        4 清热利湿方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肿胀度的影响
        5 清热利湿方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6 清热利湿方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7 清热利湿方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组织TLR2、TLR4、NF-κB、NLRP3蛋白表达的影响
        8 清热利湿方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组织TLR2、TLR4、NF-κB、NLRP3mRNA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选择
        2 清热利湿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
        3 清热利湿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作用机制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痛风发作部位与经络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背景及方案
    1 研究目的
    2 任务背景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对象
        3.2 受试者的选择及退出标准
        3.3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结果
    1 一般情况
        1.1 性别分布情况
        1.2 年龄分布情况
        1.3 不同性别患者年龄、病程情况
        1.4 血尿酸分布情况
        1.5 痛风分期
    2 痛风发作部位、时辰及经络
        2.1 痛风发作部位
        2.2 痛风发作时辰
        2.3 痛风发作经络
    3.痛风的影响因素
        3.1 痛风与高嘌呤饮食
        3.2 痛风与饮酒
        3.3 痛风与体重指数
        3.4 痛风与运动
        3.5 痛风与劳累、外伤、感冒、感染
        3.6 痛风与文化程度
        3.7 痛风与熬夜
        3.8 痛风与职业
    4.痛风影响因素单因素回归分析
    5.痛风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基本情况
        1.1 性别
        1.2 年龄
        1.3 病程
    2 子午流注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
        2.1 理论基础
        2.2 临床应用
        2.3 小结
    3 子午流注理论对痛风性关节炎防治意义探讨
        3.1 发作时辰
        3.2 发作部位、经络
        3.3 意义探讨
    4 循经论治理论及临床应用
        4.1 痛风与经络
        4.2 循经论治理论
        4.3 循经论治的临床应用
    5 痛风的影响因素
        5.1 高嘌呤饮食
        5.2 运动情况
        5.3 体重指数
        5.4 发病前感冒
        5.5 发病前劳累
        5.6 血尿酸
        5.7 熬夜
        5.8 文化程度
        5.9 外伤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中医历史沿革
    2.病因病机
    3.痛风发作部位与经络的关系
    4.痛风的影响因素
    5.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依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治疗药物选择及依从性分析 1
    研究对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痛风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氧化应激在痛风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表(The list of abbreviations)
个人简历
致谢

(5)痛风康复方治疗痛风间歇期(脾虚湿阻型)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对痛风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二、中医治疗痛风进展
    第二节 西医对痛风的研究进展
        一、西医对痛风的认识
        二、西医治疗痛风进展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退出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七、研究方法
    八、观察指标
    九、疗效评价
    十、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一般情况比较
    第二节 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ABCG2基因多态性及AIP与男性痛风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与内容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人群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以及相关定义
        1.3 相关概念
    2.内容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外周血标本的采集
        2.3 试剂与耗材
        2.4 仪器设备
        2.5 研究内容
        2.6 研究方法
        2.7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8 SNP的选择和分型
        2.9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10 SNP分型和鉴定—Multiplex SNa Pshot法
    3. 质量控制
    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尿酸转运蛋ABCG2与痛风发病相关关系的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老年原发性痛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健康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老年原发性痛风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2 老年原发性痛风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老年原发性痛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健康指导
        3.2.1 饮食指导
        3.2.2 生活方式指导
        3.2.3 疾病宣教
        3.2.4 运动指导

(8)成人糖原累积病Ia型相关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痛风发生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视青少年痛风患者的罕见病因—Ⅰ型糖原累积病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工作

(9)清风康治疗男性原发性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干预方法
        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尿酸水平比较
    3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痛风发作情况比较
    4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10)川东北地区原发性痛风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micro RNA调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写索引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原发性痛风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湿瘀”理论与清热利湿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机制[D]. 王玉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痛风发作部位与经络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杨瑞丽.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依从性分析[D]. 杨颜瑜.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游智骁.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5]痛风康复方治疗痛风间歇期(脾虚湿阻型)患者的临床观察[D]. 郑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ABCG2基因多态性及AIP与男性痛风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关联性研究[D]. 宋睿睿.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老年原发性痛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健康指导[J]. 阿依古丽·艾尔肯. 智慧健康, 2019(25)
  • [8]成人糖原累积病Ia型相关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痛风发生相关因素研究[D]. 徐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清风康治疗男性原发性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D]. 孙婷婷. 青岛大学, 2018(03)
  • [10]川东北地区原发性痛风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柳涛红. 川北医学院, 2018(01)

标签:;  ;  ;  ;  ;  

原发性痛风危险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