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胞胎对婴儿的影响

多胞胎对婴儿的影响

一、多胞胎对婴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招凤仪[1](2021)在《从“奇胎又观”到解剖图解 ——近代中国孕产图像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近代中国新闻报刊中孕产主题的图像为研究对象,以图像学和图像证史为研究方法,分析近代中国大众传播对孕产的视觉呈现。中国近代新闻中的妇产图像经过明显的变化:清晚期流行“奇胎又现”“产异”主题的石印插画,而民国时期,大众媒体中的孕产图像以西医图解、病理摄影与助产事业摄影报道为主。本文主要探讨这一嬗变中,传播场域中的孕产图像如何从主观想象色彩强烈的、形成固定图式的产怪插画,转变成以西医解剖学为基础的“科学图像”,前者反映了中国古典医学的身体观、疾病观与志怪的叙事传统,而后者建立在身体器官可被观察的基础之上,作为生产场所的女性子宫从不可视逐步变为可视。此外,本研究还探讨如下内容:其一,孕产主题的图像中反映分娩空间从家庭这一私领域转向医院这一公领域转变;其二,在西医东渐背景下,近代中国民众的身体观与医疗观发生更迭,从剖腹产手术主题的图像中,可发现民众已逐渐脱离“采生折割”的恐惧;其三,摄影与印刷等媒介技术发展使民众改变对孕产的观看方式;其四,以现代助产事业为主题的摄影报道反映了民国后期图像报道中的科学传播倾向。

王晖,于典,刘鸿雁[2](2020)在《论生育政策调整对产假政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产假制度文件的回顾梳理可以发现,我国的产假时长由最初的56天增加到98天,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各省产假时长延长至128~365天。产假期间的薪资待遇渐近明确,保险机制逐步引入;出发点由最初的女性权益保障转变为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从保障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为保障个人权利,涉及地点从家庭领域拓展到工作场所;随着陪产假制度的落实,社会性别公平理念逐步融入。虽然中国产假制度随着生育政策调整而不断完善,但依然存在产假时长地区差异过大、部分地区和企业产假制度落实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解决。

宋雅琼[3](2020)在《孕期血浆铁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婴儿气质特点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太原市411个月婴儿气质特征,分析母亲一般情况、孕期生活方式、孕期血浆铁状况、围生期等相关因素对411个月婴儿气质特征的影响,探讨太原市孕妇孕期血浆铁水平与411个月婴儿气质维度的关系。为保健工作者指导孕妇孕期生活方式及铁的状况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改善孕期行为方式,减少不利因素,为促进婴儿早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选取在山西省太原市某医院门诊办理孕产期保健手册的孕妇共1041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孕妇的一般情况、孕期生活方式和妊娠情况。收集孕期血样951份,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孕期血浆铁含量进行测定,并随访到在该医院生产且有孕期血样的产妇共721人,对其进入411个月的婴儿进行气质测评。采用上海臻贝医疗有限公司开发的《411个月婴儿气质问卷》,对411个月婴儿的9个气质维度进行测评。目前共随访到的婴儿共68名。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气质维度得分、血浆铁状况和产妇孕期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采用Krus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分组之间血浆铁含量,采用c2检验比较不同分组之间孕期血浆铁水平;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婴儿气质维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产妇孕期血浆铁元素721名产妇血浆铁含量中位数为1.22mg/l,四分位数间距为0.951.51mg/l。经Krusal-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孕周、不同文化程度产妇的血浆铁含量总体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6.200,13.58,P值均小于0.05)。721名产妇孕期血浆铁含量分为低水平组和非低水平组,其中低水平组共173人,非低水平组548人。经c2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孕次产妇的孕期血浆铁水平总体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值分别为19.641,6.153,P值均小于0.05)。2.婴儿气质维度特征本次调查共收回68份有效婴儿气质问卷,其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活动水平(4.32±0.48)分,注意分散度(4.11±0.56),反应强度(3.87±0.55)分,坚持性(3.77±0.56)分,节律性(3.77±0.49)分,反应阈(3.72±0.62)分,情绪本质(3.71±0.52)分,适应性(3.64±0.51)分,趋避性(3.50±0.47)分。经t检验,趋避性得分在不同孕次组中的总体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1,P<0.05);活动水平得分和适应性得分在不同母亲年龄分组中的总体分布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52,-2.622,P<0.05);活动水平得分和节律性得分在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分组中的总体分布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1,2.121,P<0.05);趋避性得分在母亲孕期铁水平分组中的总体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4,P<0.05)。3.气质维度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母亲年龄与婴儿活动水平(rs=0.304,P<0.05)和适应性(rs=0.278,P<0.05)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母亲孕次与婴儿趋避性得分呈正相关(rs=0.317,P<0.05);母亲文化程度与婴儿活动水平(rs=0.248,P<0.05)和节律性(rs=0.246,P<0.05)呈正相关;母亲孕期铁水平与婴儿趋避性得分相关(rs=0.25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活动水平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母亲年龄(β=0.039);节律性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β=0.245);趋避性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孕次和孕期铁水平(β值分别为0.291,0.301);适应性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母亲年龄(β=0.038)。结论:1.本次研究中产妇孕期血浆铁水平与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孕周和不同孕次有关。2.婴儿气质不同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趋避性与孕期血浆铁水平呈正相关,同时与孕次有关;活动水平和适应性与母亲年龄有关;节律性与母亲文化程度有关。

彭雅[4](2020)在《公平视角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问题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文中认为生育是生命延续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女性作为生育主体,在生育过程中需要承受着工作暂停、妊娠出血、术后遗留副作用等心理及生理问题。为保障妇女权益,提高人口健康水平,降低家庭抚老育幼压力,生育保险制度运势而生。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充分重视妇女健康权益,将提高妇女健康水平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并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稳步推进我国生育保障事业改革。经过长期的改革调整,生育保障制度为民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生育保障水平逐渐提高,生育保险制度公平性和持久性显着增强。但相对于全面建成覆盖全民、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目标而言,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发展相对滞后,生育保险运行存在一定的不公平问题。因此为促进生育保险待遇的公平发展,本文选择以湘西州城镇女职工生育保险参保状况及待遇水平为研究点,分析现存问题,探讨优化措施。本文以公平理论作为基础支撑,结合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以及综合分析法等方法,以湘西州城镇女职工为调查对象,通过对400份调查问卷以及32份访谈内容的整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生育保险制度的逐渐完善,城镇女职工生育保险参加意愿较高且基金数额逐年增长,生育产假时间总体高于基础产假,生育报销渠道较为畅通,城镇职工对生育保险的满意度较高,生育医疗费用补贴差异性较高。本文通过立足于制度、群体及待遇三方面的公平现状分析,发现现行的生育保险存在着制度设计有待健全、生育保险待遇差异明显、生育保险参保状况不均衡现象。其中制度设计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参保条件局限性较强和报销标准模糊两方面;待遇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不同县域、行业的职工存在产假、生育津贴和医疗补贴差异性高;参保状况不均衡主要体现生育保险覆盖面窄和企业存在参保漏洞。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女职工的不公平待遇,阻碍了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为缓解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的不公平问题,在德国、法国及日本生育保障制度的经验借鉴下,通过加强生育保险顶层设计,完善生育产假制度,加大生育保健服务供给,推进生育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生育保障监督管理,稳步推进生育保险并入医疗保险改革。力求从多角度健全我国生育保障体系,实现生育保障权益的实质公平。

王儒[5](2020)在《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生命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发展。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生命技术也是如此。它的出现为全人类带来了福祉,促进了人类的自我繁衍和家庭的传承、促进了人类的优生、并且为以后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它同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现有的生命技术主要包括: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克隆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中,代孕会对现有伦理关系造成冲击。其中包括代孕的商业化,子女与代孕母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代孕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模糊。精子库的滥用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主要有精子的商品化问题、精子库的不当使用会出现近亲结婚、给家庭带来影响以及“名人”精子库问题。试管婴儿技术使用不当会造成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母体和胎儿产生危害。克隆技术中对克隆人的争议一直不断,克隆人虽然还没实现,但其成为事实也会给各方面带来伦理问题。主要有克隆人会损害人的尊严、对传统的自然生殖造成冲击、对社会伦理关系造成挑战、还会造成人的基因多样性丧失。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伦理问题,主要有基因编辑技术危及了人的本质、造成基因的歧视、破坏了自然进化规则,同时“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会对其自身健康造成损害,还可能会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等。若要使生命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需要我们积极应对生命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并从其问题中找到解决方案。本文从伦理原则、法律、道德和管控机制出发,探索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应对之策。从伦理原则上,遵循公正原则、责任原则和自主性原则。从法律上,主要有建立健全生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对生命技术发展的规范作用、加大法律处罚力度。从道德上,主要有加强科技工作者和技术接受者的道德教育、用道德规范和正确价值观制约生命技术、加强生命技术伦理知识的普及。从管控机制上,主要有加强生命技术应用机构的管理、加强生命技术使用范围与对象的管理和加强社会舆论对生命技术的监督。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旨在减少生命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使生命技术合理发展,保证其实现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翟宁[6](2019)在《社会照顾理论视角下中国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我国的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早期儿童照顾中面临着难以承担的压力和无法靠个体能力解决的困难,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介入,以缓解家庭照顾资源的不足和减轻个人的照顾压力。然而,我国早期儿童照顾在政策进程与实践状况中呈现出责任分离的特征。一方面,在国家-家庭之间关系上,当前我国的早期儿童照顾倾向于家庭责任和市场责任,国家的介入较少,干预不足;另一方面,在性别之间关系上,当前我国的早期儿童照顾倾向于女性责任,影响女性的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早期儿童照顾的责任分离模式从理论视角上看,是基于社会保险范式的制度安排。社会保险范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与市场关系下的公民身份为理论路径,以调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阶层关系为目的,以解决劳动力对市场的依赖为问题导向,以有偿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现金给付为主要政策工具的一种综合分析体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单位的福利功能逐渐衰弱,为了获得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政府全面干预的公共服务政策和福利体系转向以社会保险为主,国家补偿型的福利模式。社会保险范式及其市场体制基础同传统的“家本位”观念和传统性别秩序相结合,在没有有效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互相强化的关系。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逐渐形成公私领域的分离,把与“再生产”相关的职能推回家庭。这一方面造成了家庭负担的加重;另一方面造成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失去优势,女性成为市场中的“劣性”劳动力,甚至被迫回归家庭。从而,导致我国早期儿童照顾以私领域照顾和女性照顾为主。而这会加剧社会的阶层矛盾和性别矛盾。而基于社会照顾范式的理论视角超越了社会保险范式,它以中立的、包容的公民身份为理论路径,以无偿照顾者与接受照顾的弱势群体为保障对象,以时间支持、经济支持和服务支持为主要政策工具,目的在于解决照顾依赖问题。社会照顾范式下的福利生产模式是一种“责任共担”机制。一方面,社会照顾范式的责任共担机制坚持福利多元主义原则,强调的是国家+市场+家庭+社会组织的一种混合照顾方式,以“照顾钻石”作为建构早期儿童照顾的新方法;另一方面,强调照顾提供上的性别共担。责任共担模式下的早期儿童照顾的政策工具包括经济政策、时间政策和服务政策。从社会效果来看,责任共担模式下的早期儿童照顾缓解了家庭照顾功能的不足,利于儿童受照顾权利的实现,减轻了女性的照顾压力,能够有效促进阶层平等、减少儿童贫困及促进性别平等。我国早期儿童照顾选择责任共担模式,具有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从文化基础上来看,一方面传统的“家本位”文化要求我国的早期儿童照顾立足于家庭;另一方面,西方女权主义和儿童福利思想的传入催生了“儿童公育”的萌芽。从制度基础上来看,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国家承担早期儿童照顾责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为市场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早期儿童照顾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在我国特有的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的要求下,我国早期儿童照顾责任共担模式的构建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进行责任共担模式的主体机制建设。在主体机制建设中,要建立以增强家庭的早期儿童照顾功能为核心,以政府对家庭的时间支持和经济支持为支柱,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方协调提供的早期儿童照顾服务手段为重要内容,以全面提高早期儿童的福利水平和完善性别平等为目的的早期儿童照顾的责任共担模式,建立部门合作和性别平等的协调发展机制。另一方面,要进行责任共担模式的政策机制建设,通过运用政府制定的时间支持政策、经济支持政策和服务支持政策,建立一个部门合作的、性别平等的、选择广泛的早期儿童照顾体系。然而,由于存在着政府主导的早期儿童照顾治理能力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社会组织自治能力不足等问题,我国的早期儿童照顾由责任分离模式转向责任共担模式时,面临着由一元福利供给主体向多元福利供给主体转变的现实挑战。挑战的根源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存在路径依赖以及社会组织发育不良。为此,应该建立早期儿童照顾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提高政府对早期儿童照顾的治理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早期儿童照顾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使早期儿童照顾的责任共担模式得以实现。

柳小囡[7](2019)在《女性权益视角下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研究》文中指出人类通过生育这一自然行为延续子孙后代,不仅具有家庭意义而且也极具社会意义。女性作为生育行为的主要承担者,通过生育子女以促进家庭的完善,也为民族人口的再生、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需要改革生育保险制度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国家重视女性为家庭和社会所做的贡献,通过立法建立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权益以及维护母婴健康,因此享有完善的生育保险制度是全体女性共同的愿望,也是国家进步发展的标志。本文通过引入女性权益的视角,梳理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探究引起生育保险制度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进一步分析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为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生育保险制度也经历了建立、探索、发展以及完善等四个阶段。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水平不断完善,为女性生育的特殊时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保障女性因生育期间的权益受损问题。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作为保障女性权益的生育保险制度相对其他保险的发展滞后,存在法制建设落后、覆盖面狭窄、女性权益受损等问题。通过结合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现状,具体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保障女性权益缺失、制度设计缺乏男性责任意识、法治不完善以及未实现统筹管理。为此,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提出提高生育保险制度的政府责任、健全生育保险制度立法建设、扩大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提高生育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等对策。

王敌[8](2018)在《孕期补充叶酸对不良妊娠结局及婴儿智力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孕期是否补充叶酸和不同时机开始补充对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同型半胱氨酸浓度(Homocysteine,Hcy)、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妊娠合并贫血、巨大儿等)的影响,及孕期叶酸补充和产妇营养素水平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为孕期相关政策制定及备孕期和孕期营养咨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在句容市妇幼保健院招募待产孕妇491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孕妇基本信息、孕期生活方式、婚姻生育状况及孕期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情况;对孕妇进行随访调查直至生产,详细记录分娩方式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等信息;对新生儿进行跟踪随访,并记录其在出生后1、3、6、8、12月龄体检时生长发育信息、喂养方式、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每日补充维生素D的剂量。分析孕妇孕期基本状况及新生儿出后1年内的生长发育情况。(2)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招募的491例待产孕妇进行筛查,最终纳入478例待产孕妇进行随访,根据疾病诊断标准判断孕妇是否患病。根据孕期是否补充叶酸及开始补充的时机将孕妇分为未补充组、孕后开始补充组和孕前开始补充组,比较3组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疾病相关指标的差异。采集孕妇入院待产时的血样并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Hcy浓度,采用Logitic回归分析探讨孕妇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Hcy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3)采集产妇产后初乳,并测定初乳中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对478例孕产妇其对应的婴儿进行跟踪随访,记录其在1、3、6、8、12月龄时智力发育筛查测试(Developmental Screen Test,DST)得分。分析孕妇孕期是否补充叶酸及开始补充的时机及孕产妇低叶酸、低维生素B12水平和高Hcy水平对婴儿智力发育影响。研究结果(1)前期招募的491例孕妇孕期均无吸烟习惯,但有2.24%和2.04%的孕妇在孕期偶尔和经常饮酒;孕期规律补充叶酸的孕妇有433例,占88.19%,补充叶酸的孕妇中,仅有19.63%的孕妇从孕前开始补充且剂量达到0.4mg/d及以上;婴儿出生后6个月以内仅有221例为纯母乳喂养,未达到随访婴儿数的50%,超过一半的婴儿带养人有吸烟习惯,婴儿在3、6、8月龄时超重率较高,均超过20%。(2)孕妇产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叶酸浓度呈负相关,维生素B12浓度与叶酸浓度呈正相关,与Hcy浓度呈负相关。孕期补充叶酸可以升高血清叶酸水平,但对血清维生素B12及Hcy水平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相比于未补充组,孕后和孕前开始补充叶酸(0.20.8mg/d)的孕妇妊娠期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的发生率较低(P<0.05)。3组孕妇为孕前开始补充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最高,未补充组Hb浓度最低。叶酸补充对血压值影响较小,但3组间仍有统计学差异,为孕后开始补充组血压最低,未观察到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Hcy水平对HDP及血压值的影响。(3)未观察到孕期叶酸补充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但相比于正常水平组,血清低叶酸水平组的婴儿在智力能区的得分低0.12分(95%CI:-0.23-0.01,P=0.04),高Hcy水平组婴儿的智力指数得分较低水平组低1.30分(95%CI:-2.52-0.08,P=0.04)。初乳低维生素B12水平组的婴儿在社会适应能区的得分相比于正常组低0.10分(95%CI:-1.84-0.02,P=0.02)。结论(1)句容市妇幼保健院待产孕妇从孕前开始规律补充叶酸且剂量达到0.4mg/d及以上比例较低,应加强对备孕期及孕早期妇女叶酸补充知识的普及;婴儿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比例不高,其影响因素有待后续研究;新生儿出生后的3、6、8月龄超重比例均超过20%,且超过一半婴儿带养人有吸烟习惯。(2)孕期补充叶酸(0.20.8mg/d)可升高血清叶酸水平,但对血清维生素B12及Hcy浓度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补充叶酸(0.20.8mg/d)可以降低妊娠期贫血、HDP的发生率,但不仅是通过降低血压和改变血清指标来降低HDP的发生风险,补充叶酸对产前血压也有一定影响,但仍需大样本人群研究进行验证。(3)未发现孕前和孕后开始补充叶酸(0.20.8mg/d)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但孕妇产前血清叶酸和Hcy浓度及初乳中维生素B12浓度可能会对婴儿智力发育有一定影响,这一结果可能是由孕妇叶酸和Hcy代谢能力的个体差异造成。

阎杏杏[9](2017)在《母婴互动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母婴互动水平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陆军总医院儿童健康门诊建档,出生胎龄在28-37周以内的早产儿。按照以下排除标准:多胞胎;有先天畸形者;严重早产儿合并症等;新生儿Apgar评分≤7;听力筛查未通过;母亲为经产妇;产妇有不良嗜好(如吸毒);有精神病史等筛选出115例,知情同意配合调查且生长发育数据完整者70例。完整登记早产儿与母亲一般情况调查表,追踪观察70例早产儿出生后1年内的体重、身长等生长指标;在矫正月龄11个月时,由两名评估人员使用母婴哺喂量表(NCAFS),评估其母婴互动水平,得分越高评估越好。早产儿矫正月龄12个月时,由专职门诊医生使用Gesell发育量表(GDDS)进行发育评估,Gesell发育评估分为五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发育商以大于85分为发育正常组,低于85分为发育不正常组。体格发育评价的分类则采用Z评分法,Z=(个体实测值—参考值均数)/标准差,低于2个标准差则分为体格落后组。根据矫正月龄3个月的体重、身长分为体格正常与体格落后两组。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⑴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早产儿的体格发育是否存在影响。⑵母婴互动水平对早产儿体格发育是否存在影响。⑶母婴互动水平对神经发育是否存在影响。采用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⑴分娩方式与早产儿体格发育水平存在相关性,其中自然分娩发生体格发育落后的比例(18.7%)要小于剖宫产(81.25%)(P<0.05)。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性别、母亲学历、喂养方式同早产儿体格发育无显着性(P>0.05)。⑵母亲对婴儿暗示的敏感、母亲对婴儿社会情绪培养、母亲总分、婴儿对母亲的回应、母婴互动的总分在对体格发育在统计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⑶母婴互动水平中母亲总分与总分同Gesell量表中的适应性、语言能力、个人-社交存在正相关(P<0.05),婴儿总分未见相关(P>0.05)。母婴互动水平同Gesell评估中的大运动、精细运动未见相关(P>0.05)。⑷适应性正常组的早产儿母亲对婴儿社会—情绪培养的得分显着高于不正常组(P<0.05),其他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⑸精细运动正常组在母亲对婴儿暗示敏感、母亲对婴儿社会—情绪培养、婴儿总分、总分显着高于不正常组(P<0.05),其他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⑹语言正常组在母亲对婴儿暗示敏感、母亲对婴儿社会情绪培养、婴儿总分、总分显着高于语言非正常组(P<0.05),其他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⑺个人—社交发育正常组在母亲对婴儿暗示敏感、母亲对婴儿社会情绪培养、婴儿总分、总分显着高于社交发育不正常组(P<0.05),其他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⑴分娩方式同早产儿体格发育存在相关性,其中自然分娩发生体格发育落后的比例低。⑵母婴互动水平同早产儿的体格发育存在正相关。⑶母婴互动水平同早产儿的神经发育存在正相关。

苏雯琪[10](2016)在《医学哺乳教材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医学可谓是自然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一方面,国际上的医学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我国也在不断引进国外的优秀医学成果。在此过程中,医学翻译成为引进国外最新医学成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分析和探讨医学英文教材的汉译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在此次医学教材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要做好医学文本的翻译绝非一日之功。译者首先需要在正式翻译之前搜集和学习该行业的专业术语,通过仔细通读原文,初步了解句子结构、行文特点和表达方式,做到准确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了原文之后才开始翻译,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词汇层面、句子层面以及语篇层面等各个方面的难点:比如选择词汇意义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有时候还必须灵活变通,将词义加以引申;在遇到大量名词化结构、被动语态和长难句时,采取释义、转换和拆分等翻译方法和技巧,在英译汉时使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除此之外,还要从整体着眼,注意译文整体内容和风格的统一。最后,还要对译文进行多次审校与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之处或是“翻译腔”明显的现象。本翻译报告以医学哺乳顾问专业教材的翻译过程和文本为素材,翻译项目的原文本是国际哺乳顾问协会(ILCA)编辑出版的《哺乳顾问实践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 for Lactation Consultant Practice)中的第三十章。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为双胞胎及多胞胎婴幼儿哺乳。在这一翻译过程中,笔者将西方的等值理论与具体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相结合,力求做到从语义到文体都能以最切近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笔者选择以自己完成的医学类英译汉实践为材料来撰写翻译实践报告,以等值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来探究医学翻译的规律,总结医学翻译的特点和技巧,并辅以大量案例验证观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丰富和发展医学哺乳教材方面的英语翻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在此次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体会到等值理论对英汉翻译实践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还认识到一篇翻译要达到合格的标准需要刻苦钻研的专业精神以及严谨客观的职业态度。

二、多胞胎对婴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胞胎对婴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从“奇胎又观”到解剖图解 ——近代中国孕产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辨析与界定
第二章 奇胎又现:志怪中的空间区隔和社会心理
    2.1 “奇胎又现”主题的晚清画刊图像概览
    2.2 街头与产房:公共空间与家庭空间的区隔
    2.3 奇胎形象:异形之嗜、奇玩之癖与人兽之惧
第三章 剖腹出儿:西医东渐对本土孕产观的冲击
    3.1 “兽代人产”的代孕想象
    3.2 “采生折割”的社会恐慌
    3.3 西医剖腹产:从“采生折割”到“神乎其技”的话语转变
第四章 解剖图解:孕产图像中的科学话语
    4.1 媒介技术变革下孕产图像之变
    4.2 西医图解:在解剖的基础上“看见”
    4.3 奇胎照片:摄影术改变观看方式
第五章 系列组照:现代助产事业中的科学传播
    5.1 民国报刊中的孕产摄影报道
    5.2 从稳婆到助产士:助产角色的形象更迭
结语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手研究材料编码表
后记和致谢

(2)论生育政策调整对产假政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产假制度变迁过程
    (一)产假确立期
    (二)产假变革期
    (三)产假完善期
三、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的产假规定
    (一)产假类型
    (二)产假规定变化
    (三)各省产假时间
    (四)配偶陪产假(护理假)
    (五)产假期间薪资待遇
四、产假政策的完善建议
    (一)统一设置全国产假及陪护假的时长
    (二)切实完善产假制度落实的保障措施
    (三)加强产假期间福利待遇的落实
    (四)倡导推广现有省级产假规定中的亮点

(3)孕期血浆铁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婴儿气质特点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研究方法
    1.4 伦理学原则
2 结果
    2.1 产妇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2.2 产妇孕期血浆铁元素分析
    2.3 婴儿气质维度得分分析
    2.4 婴儿气质维度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血浆铁作为评判孕期铁元素状况的生物学标志
    3.2 产妇不同孕期铁元素含量基本情况
    3.3 婴儿气质特点
    3.4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公平视角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问题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镇职工
        二、生育保险
        三、生育保险权益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一、马克思的公平观
        二、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
        三、生育保险公平性分析框架
第三章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概况
    第一节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一、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初期
        二、生育保险制度探索中期
        三、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后期
    第二节 湘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
第四章 湘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实证分析
    第一节 调研实施概况
        一、调研地点选择与分布
        二、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三、调研样本情况
    第二节 湘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运行情况
        一、生育保险参保意愿较高且基金数额逐渐增长
        二、生育医疗费用补贴差异性较高
        三、生育产假时间总体高于原基础产假
        四、生育津贴基本不能保障孕期基本需求
        五、城镇职工对生育保险政策较满意
    第三节 湘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公平现状评价
        一、机会公平评价:生育保险制定规则
        二、过程公平评价:生育保险待遇水平
        三、结果公平评价:生育保险参保状况
第五章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不公平原因分析
    第一节 制度层面
        一、生育保险责任承担主体单一
        二、产假制度设计有待健全
        三、生育保障制度更新滞后
    第二节 政府监管层面
        一、生育保障基层监察难度大
        二、用人单位违法成本低
    第三节 立法层面
        一、生育保险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生育保险争议处理成本高
    第四节 价值观层面
        一、国家对生育保障认知不足
        二、民众生育维权意识薄弱
第六章 增强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公平性的建议对策
    第一节 国外生育保险制度借鉴
        一、国外生育保险制度典型案例实况
        二、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经验启示
    第二节 完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生育保险顶层设计
        二、完善生育产假制度
        三、加大生育保健服务供给
        四、推进生育保险法律法规建设
        五、强化生育保障监督管理
        六、稳步推进生育保险并入医疗保险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生命技术及其发展
    2.1 生命技术相关概念
        2.1.1 生命技术定义
        2.1.2 生命技术类型
    2.2 生命技术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2.2.1 生命技术产生背景
        2.2.2 生命技术发展历程
    2.3 生命技术发展的意义
        2.3.1 促进了家庭的传承和人类的自我繁衍
        2.3.2 促进了人类的优生
        2.3.3 为医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
3 生命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3.1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3.1.1 代孕会对伦理关系造成冲击
        3.1.2 滥用精子库会导致社会伦理关系混乱
        3.1.3 试管婴儿会对母体和胎儿以及人口性别比例带来危害
    3.2 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3.2.1 克隆人损害了人的尊严
        3.2.2 克隆人对自然生殖造成冲击
        3.2.3 克隆人对社会伦理提出挑战
        3.2.4 克隆人会造成人的基因多样性丧失
    3.3 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3.3.1 基因编辑技术危及了人的本质
        3.3.2 基因编辑技术会带来基因歧视
        3.3.3 基因编辑技术破坏了自然进化规则
        3.3.4 “基因编辑婴儿”对婴儿本身和社会造成冲击
4 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应对
    4.1 生命技术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4.1.1 公正原则
        4.1.2 责任原则
        4.1.3 自主性原则
    4.2 应对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法律措施
        4.2.1 建立健全生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
        4.2.2 加强法律对生命技术发展的调控作用
        4.2.3 加大法律的处罚力度
    4.3 应对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道德措施
        4.3.1 加强科技工作者和技术接受者的道德教育
        4.3.2 用道德规范和正确价值观制约生命技术
        4.3.3 加强生命技术伦理知识的普及
    4.4 强化生命技术管控机制
        4.4.1 加强生命技术应用机构的管理
        4.4.2 加强生命技术使用范围与对象的管理
        4.4.3 加强社会舆论对生命技术的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6)社会照顾理论视角下中国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1.2.1 早期儿童
        1.2.2 照顾与早期儿童照顾
        1.2.3 模式与早期儿童照顾模式
        1.2.4 社会照顾理论视角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2.1.1 关于国家-市场关系下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研究
        2.1.2 关于国家-家庭关系下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研究
        2.1.3 性别关系下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研究
    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2.2.1 关于工作-家庭平衡模式研究
        2.2.2 关于国家-家庭分担模式研究
    2.3 现有研究评价
第3章 中国早期儿童照顾的当前模式及其困境
    3.1 中国早期儿童照顾的政策进程(1978-2018)
        3.1.1 服务政策
        3.1.2 时间政策
        3.1.3 经济政策
    3.2 中国早期儿童照顾的实践状况
        3.2.1 基于C市的田野研究
        3.2.2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研究
    3.3 中国早期儿童照顾的“责任分离”模式
        3.3.1 早期儿童照顾的部门责任分离
        3.3.2 早期儿童照顾的性别责任分离
    3.4 当前中国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的困境
        3.4.1 照顾活动与女性关系认识的困境
        3.4.2 照顾活动与国家关系认识的困境
第4章 困境的根源与超越:基于理论视角转换的思考
    4.1 “责任分离”模式:基于社会保险范式的制度安排
        4.1.1 社会保险范式及其市场体制基础
        4.1.2 社会保险范式下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的社会影响
    4.2 “责任共担”模式:基于社会照顾范式的选择
        4.2.1 社会照顾范式的理论构建
        4.2.2 社会照顾范式的合理性及其依据
        4.2.3 社会照顾范式的“责任共担”机制
    4.3 “责任共担”模式下早期儿童照顾的政策工具
        4.3.1 时间政策
        4.3.2 经济政策
        4.3.3 服务政策
    4.4 “责任共担”模式下早期儿童照顾的主体
        4.4.1 家庭
        4.4.2 国家
        4.4.3 市场
        4.4.4 社会组织
    4.5 “责任共担”模式下早期儿童照顾的社会效果
        4.5.1 阶层平等
        4.5.2 减少儿童贫困
        4.5.3 性别平等
第5章 社会照顾范式下早期儿童照顾的国内外经验
    5.1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早期儿童照顾及其基础与问题
        5.1.1 计划经济时期集体化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
        5.1.2 计划经济时期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的基础
        5.1.3 计划经济时期早期儿童照顾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北欧的早期儿童照顾及其借鉴
        5.2.1 北欧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
        5.2.2 积极的早期儿童照顾政策
第6章 当代中国“责任共担”模式的基础、机制与特色
    6.1 “责任共担”模式的基础
        6.1.1 文化基础
        6.1.2 制度基础
    6.2 “责任共担”模式的机制
        6.2.1 “责任共担”模式的主体机制建设
        6.2.2 “责任共担”模式的政策机制建设
    6.3 中国“责任共担”模式的特色
第7章 中国“责任共担”模式的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7.1 “责任共担”模式的现实挑战
        7.1.1 政府主导的早期儿童照顾治理能力不足
        7.1.2 早期儿童照顾服务市场发育不健全
        7.1.3 社会组织自治能力不足
    7.2 挑战的根源
        7.2.1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7.2.2 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存在路径依赖
        7.2.3 社会组织发育不良
    7.3 “责任共担”模式的实现路径
        7.3.1 建立早期儿童照顾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7.3.2 提高政府对早期儿童照顾的治理能力
        7.3.3 积极培育早期儿童照顾市场
        7.3.4 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2.1 研究的创新
        8.2.2 可能存在的不足
    8.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女性权益视角下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育保险制度
        2.1.2 女性权益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政府责任理论
        2.2.2 公平正义理论
第3章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
        3.1.1 社会生育保险时期(1949年—1958年)
        3.1.2 企业生育保险时期(1958年—1978年)
        3.1.3 生育保险改革探索时期(1978年—2000年)
        3.1.4 新型社会生育保险时期(2000年至今)
    3.2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现状分析
        3.2.1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
        3.2.2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立法情况
第4章 女性权益视角下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女性权益视角下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4.1.1 保障对象单一
        4.1.2 制度设计与保障效果存在差异
        4.1.3 覆盖范围狭窄
        4.1.4 立法水平滞后
    4.2 女性权益视角下生育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保障女性权益缺失
        4.2.2 生育保险制度设计缺乏男性责任意识
        4.2.3 生育保险制度法治不完善
        4.2.4 生育保险制度未实现统筹管理
第5章 女性权益视角下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女性权益分析
        5.1.1 生育保险制度法治建设分析
        5.1.2 生育保险制度类型分析
        5.1.3 生育保险制度待遇分析
        5.1.4 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分析
    5.2 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经验借鉴
        5.2.1 生育保险制度强调政府责任
        5.2.2 生育保险制度立法层次高
        5.2.3 生育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广
        5.2.4 生育保险制度待遇水平较高
        5.2.5 生育保险制度强化男性责任意识
第6章 女性权益视角下生育保险制度完善的对策探究
    6.1 提高生育保险制度的政府责任
        6.1.1 加强政府监督责任
        6.1.2 减轻企业缴费负担
    6.2 健全生育保险制度立法建设
    6.3 扩大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6.3.1 加强生育保险制度的统筹管理
        6.3.2 加强宣传鼓励参保
    6.4 提高生育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
        6.4.1 完善生育保险相关规定
        6.4.2 增加育儿假
        6.4.3 提高生育保险制度的男性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后记

(8)孕期补充叶酸对不良妊娠结局及婴儿智力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待产孕妇基本信息调查及婴儿生长发育状况监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招募
        1.2 研究方法
        1.3 测量方法
        1.3.1 婴儿身长测量方法
        1.3.2 婴儿体重测量方法
        1.3.3 婴儿头围测量方法
        1.3.4 婴儿生长发育评价
        1.3.5 婴儿喂养方式、维生素D补充及每日户外活动时长调查
        1.4 质量控制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待产孕妇基本信息
        2.1.1 一般信息
        2.1.2 孕妇生育状况
        2.1.3 孕妇孕期补充叶酸情况
        2.2 婴儿 1-12 月龄的生长发育变化情况
        2.2.1 婴儿随访一般情况调查
        2.2.2 婴儿补充维生素D及户外运动情况
        2.2.3 婴儿体格发育状况
    3 讨论
第二章 孕期补充叶酸及孕妇相关营养素水平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及样本采集
        1.3.2 孕期叶酸及其他营养素补充剂服用情况调查
        1.3.3 不良妊娠结局诊断标准
        1.3.4 血清和初乳中营养素测定
        1.3.5 其他变量的测定
        1.3.6 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孕妇基本信息
        2.2 孕妇补充叶酸情况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
        2.3 孕期补充叶酸对妊娠期贫血的影响
        2.4 孕期补充叶酸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
        2.4.1 补充叶酸对孕妇产前和产后血压的影响
        2.4.2 孕妇血清指标对HDP和血压的影响
    3 讨论
        3.1 补充叶酸行为的影响因素
        3.2 补充叶酸对血清指标的影响
        3.3 叶酸补充对妊娠期贫血的影响
        3.4 孕期叶酸补充对HDP的影响
        3.5 孕期补充叶酸对其他妊娠结局的影响
第三章 孕期补充叶酸及产妇叶酸水平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和样本采集
        1.3 研究方法
        1.3.1 血清及初乳中相关指标检测
        1.3.2 婴儿智力发育筛查试验
        1.4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孕妇基本信息详见第二章
        2.2 婴儿 1-12 月龄智力发育情况
        2.3 孕期叶酸补充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2.4 孕妇产前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Hcy水平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作者简介
致谢

(9)母婴互动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工具、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工具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步骤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医学哺乳教材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翻译任务描述
    2.1 任务背景
    2.2 委托方要求
    2.3 文本特点
3. 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2 翻译过程
    3.3 译后事项
4. 翻译理论基础
    4.1 等值理论
        4.1.1 等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1.2 等值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4.1.3 等值对医学英语翻译的适用性
    4.2 平行文本
5. 翻译案例分析
    5.1 翻译难点
        5.1.1 词汇层面
        5.1.2 句子层面的翻译
        5.1.3 语篇层面的翻译
    5.2 翻译对策
        5.2.1 释义
        5.2.2 转换
        5.2.3 拆分
6.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原文+译文

四、多胞胎对婴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奇胎又观”到解剖图解 ——近代中国孕产图像研究[D]. 招凤仪. 中山大学, 2021
  • [2]论生育政策调整对产假政策的影响[J]. 王晖,于典,刘鸿雁.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05)
  • [3]孕期血浆铁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婴儿气质特点相关性[D]. 宋雅琼.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4]公平视角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问题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D]. 彭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D]. 王儒.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6]社会照顾理论视角下中国的早期儿童照顾模式研究[D]. 翟宁. 吉林大学, 2019(02)
  • [7]女性权益视角下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研究[D]. 柳小囡.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8]孕期补充叶酸对不良妊娠结局及婴儿智力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D]. 王敌. 东南大学, 2018(05)
  • [9]母婴互动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D]. 阎杏杏.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10]医学哺乳教材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苏雯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多胞胎对婴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