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无纸化作业新探

师范院校无纸化作业新探

一、高师作业无纸化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苏静[1](2018)在《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大学的葛红兵教授在谈到人文素质的实质时认为其是一种超越性思考:“实际上,Humanity,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葛红兵对人文思考的哲学阐释中,可以体现出人文素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性意义。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大学只有具备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自觉关照,以及对社会道德责任的高度认知,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与其他专业的本科生相比,高师生的存在方式尤为特殊。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未来教师,高师生无疑首先是一个知识人,是作为一种知性的存在。同时,高师生更是一种德性的存在,因为其担负着教书育人,教育强国的重大使命,其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一代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品质。而当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存在缺失已是不争事实,具体表现在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欠缺,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发展失衡等方面。因此,对高师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审理归因,并在此基础上以诗教作为突破现实困境的可能视角,通过对诗教名师G老师的生命叙事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和高师生精神成人的个体需求两个层面,进一步探究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最终提出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合理路径,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路。首先,对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困境进行审理。究其原因,可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进行阐析。内在生命的指向性与外在职业的感受性构成了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内部原因,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社会背景、目的诉求和方法路径构成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外部原因。作为突破这一困境的可能视角,诗教体现出独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无论是诗教的历史、内容还是功能,都与人文教育息息相关:诗教的历史体现了人文教育的滥觞,诗教的内容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精髓,诗教的功能体现了人文教育的功用。理论层面,“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与“内圣外王”的辩证人格两大中国传统哲学要义,为诗教培养人文素质提供了理论之源。实践层面,诗教对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定位、内容选择和方法运用,都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与借鉴。如何定位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通过对诗教名师G老师的生命叙事研究,从动因阐析和要素解析两个方面,探寻基础教育实践中,诗教对提升人文素质与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的可能影响;通过对G老师生命叙事的反思,构建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理想样态,即以诗为教的心理诉求和以诗化育的人文课程,以适应其人文素质发展的个体需求,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可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针对现实需要,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可由构建诗教人文课程、开展诗教人文活动两部分构成。其中构建诗教人文课程是重点,包含了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四个方面:诗、礼、乐关系之辨和诗教美育分别构成了诗教人文课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民族性、辩证性、系统性和超越性为课程设计的四大基本原则;课程内容在选择时应以诗教为导向,同时必须依据高师人文教育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具体表现为渗入式课程、融入式课程与专门性课程;诗教人文课程的组织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形式、核心课程形式和拓展实践形式,三种组织形式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以此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体系。除课程构建外,开展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也是一条基本路径。挖掘活动中的诗教美育因素、注重活动过程中的诗性体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成了诗教人文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的三大基本理念。在建构“诵读省”为特色的诗教人文活动时,要引导高师生通过吟诵感受经典诗词的艺术之美,通过阅读体悟经典文化的意蕴之丰,通过自省书写精神成人的生命之思,以提升高师生的人文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教师的职业角色。

王会亭[2](2017)在《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端于新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同时,教师培训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关乎学生的整全发展,还关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推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鉴于此,近年来,教师及其培训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已将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列入我国基础教育当前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的一个重点,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了国家级层面的教师培训工作(简称“国培计划”)。与此同时,省级教师培训、县区级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尽管教师培训备受关注与重视,但其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培训即教师学习的过程,其效果深受教师培训相关行为主体的认识论的影响。当前教师培训效果不彰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则在于对人类认知与学习本质的误解。因此,当前教师培训走出困境的重要出路就在于重新认识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而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对于人类的认知与学习有全新的认识与把握。它认为,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知与学习发生的条件和内在机理,这正好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哲理上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以具身认知为理论视域,以复杂性思维、关系思维为导引,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为基点,以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为主线,以“不同的认知范式会对教师培训造成不同的影响为核心观点”,以问题解决为旨归,对教师培训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阐释与反思。具体而言,本论文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界定了研究中出现的核心概念,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为了廓清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首先阐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发展阶段,接着勾画了何为教师的理想形象,最后分析了教师的应然素质。第二章介绍了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主要流派、核心观点及主要困厄,使我们对离身认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第三章选取S大学承办的两个“国培计划”项目为研究个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四个维度剖析离身认知对教师培训造成的危害。第四章首先阐述了具身认知的实质意涵及具身效应,接着介绍了具身认知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最后分析了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及未来路向,使我们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具知认知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为具身认知理论在教师培训中的合理运用奠定基础。第五章在分析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适切性的基础上,指出教师具身培训应遵循悬置与还原、体验、反思等原则,进而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与方法论等四个层面阐述了具身认知对于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教师具身培训的理想范型。结语部分主要阐明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都有其价值与限度,强调要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两种理论,并指出在运用具身认知理论观照教师培训时,要避免落入“技术至上”的窠臼。

郑政[3](2015)在《在线教学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且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想,短短几年的时间,从前认为遥不可及的网络教学已然成为现实,并超额完成了梦想目标。在线教学以其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探讨在线教学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出研究的必要性。我国的在线教学研究主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上有所发展,但是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在线教学研究多集中在模式的建构与绩效指标上,在实际学科中的运用涉及较少。本文是以在线教学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在线历史教学与传统历史教学的不同,凸显出在线历史教学的优势与传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在线教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使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教育的熏陶。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单一型的人才需要转化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出现之后,整个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在线教学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社会对终身学习的需要。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介绍在线教学技术的应用,第一章主要讲解在线教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包括了在线教学技术的含义、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第二章主要探讨在线教学技术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运用,包括了在线教学技术在历史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在线教学在历史课程中运用的现状等;第三章则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分析在线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可行性,学习江苏开放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第四章是提出在线教学技术的运用反思,提出在线教学面临的问题,思考如何能够更好的在历史学科中运用在线教学技术。由于在线教学技术在我国仍然属于新兴技术,在中学学科中的具体运用较少,希望本文能够对将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杨青宝,李焕玉[4](2013)在《体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评价方法分析》文中提出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总结1983年至2012年间关于我国体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评价的研究数量,分析研究中的评价方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表明:近30年间,排球普修课程评价研究数量共有44篇,其中硕士论文7篇;评价主要包括理论考试、技术考试和平时成绩三部分,表现为重技术考试研究,轻理论研究和平时成绩研究,其中技术考试主要包括垫球、传球、扣球和发球等四项技术,每项技术的考试方法种类丰富。建议紧跟国际潮流,多关注理论考试方法研究与平时成绩的研究,并能应用于教学。

霍建成[5](2009)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教师素质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教师只有不断地好好学习和反思研究,才有可能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懂得教育内涵、学会教学、习得与教师有关角色、提炼学科知识与技能、担负教育责任和完成教育使命的社会化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使教师表现为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的信念、行为、知识、技能和专业精神等。实现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支持性环境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影响、引导和激励。教师专业发展发生在教师尽职尽责、持续不断地创新工作之中,发生在教师教学实践和学习、合作和反思的过程之中,发生在为教师提供的物资保障和精神关怀之中。在教师拥有的各类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是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实践探究中,获得实践知识、职业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与教学情境密切联系的教学经验。教师专业发展受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就其方式和途径而言,一是外在影响,是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它源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规范、要求与期望;二是内在因素的影响,即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和追求。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促进的。然而如何使各种消极因素转为积极因素,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研究,现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多数研究是对教师教育,改善知识结构,提升技能等方面的探讨,然而对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立足学校管理者层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的个案是之甚少,所以对其研究是非常必要且有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是以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文献为理论支撑,从被研究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度、职业满意度、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学习、交流、沟通与合作、反思几方面展开调查,将所揭示问题进行访谈分析成因,为有效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教师专业发展决不是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需要适时而有效的针对性培训和管理策略予以保障。因此,通过实施“以评价制度促使教师明确自我行为;细节关怀,催生教师专业发展激情;分段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境界”的策略,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精神、知识、技能、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有了更多的自我再认识和不断探究,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实现专业自主和理性自觉,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持续发展状态,最终使被研究学校教师成为乐学习、善合作、勤反思的团队。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6](2007)在《《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技术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它涉及所有运用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完全相同。中国的教育技术领域由教育技术学科(专业)、教育技术事业和教育技术产业三部分组成,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技术体系。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问,它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即手段和方法);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相关的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由本体论、核心论、过程论、资源论和绩效论五个部分组成。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范畴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结构,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事业。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教育多媒体信息资源表征规范和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技术规范;进行了中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提出了"教育技术史"学科的架构;发展了教学设计和评价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提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和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提出了教学交互理论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实践模式、现代远程基础教育的实践模式;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的研究中,提出了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高校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理念与方法、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教学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构建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探讨了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教育技术通过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通过教育技术产业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课题对教育技术产业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阐述了教育技术产业的理念、目标和意义,从理论上提出了教育技术产业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模式。

潘立新[7](2004)在《高师作业无纸化新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纸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深入到社会的诸多方面。作业无纸化可以促进教师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金美福[8](2003)在《教师自主发展论》文中研究说明与教师教育相关联,教师发展的样式和途径是多样的,当然效果亦异。本文认为对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最理想的发展样式是教师的自主发展。 本文把自主发展作为教师职业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来理解。这样采取自主发展生存方式的教师就显现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现象,借用经济学的概念“发展极”来形容和指称。如此,教师发展极现象就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对象。 教师发展极现象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是以教育家、特级教师、名师、优秀教师来显现和存在着的。人们对这种社会存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他们是谁?”,“他们都做了什么?”这样两个比较表象化的认知水平上,而对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和“为什么能这样”以及“这样的生存方式对他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还研究不够,认识不深。变动的时代,也就是不断革新的时代,需要更多的自主发展型教师,如果能够揭示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学原理,依据这个原理进行教师教育,就可以使更多的教师成为自主发展型教师。教师自主发展的意义在于,这样的生存方式可以实现教师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作为教师职业人的生存价值。本文基于这样的信念并以关注教师个体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为出发点,旨在实现能让更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发展的教师教育。 揭示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学原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本文论及了与教师自主发展相关的一些因素——影响因子、发展原因——发展的环境以及发生学原理的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论文由七章内容构成:导论交代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第一章,探讨“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涵;第二章,发掘教师自主发展的影响因子;第三章,通过教师自主发展与发展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分析教师自主发展发生的相关条件;第四章,透析教师自主发展的轨迹,透过轨迹表象进一步分析自主发展发生的原因;第五章,建构自主发展模式,通过透视模式构成三要素之间同期互动的关系机制,揭示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学原理;第六章,应用教师自主发展发生学原理,提出自主发展型教师培养模式构想。 本文贡献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理论上的成果:揭示了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学原理。 教师自主发展现象是一种社会实在,但何以能够自主发展其基本原理还是一个不解之谜。人们看到自主发展型教师是学者型的或者说是科研型的教师,但是,也只是看到这一表象,还是无法解释显现为这种表象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科研型教师也就是自主发展型教师,只有了然教师自主发展发生的机制才可能实现这种转型。本文把科研型教师和教书匠型教师作为教师的两种生存方式。通过对自主发展型教师的考察分析,透析出教师自主发展影响因子二要素(人生理想和目标、知识资本、教育研究〕,并转化为教师作为知识人参与知识的三种方式和自主发展的三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教学研同期互动模式”,通过这个模式教师自主发展现象得以阐释,教师自主发展发{生学原理得以揭示。“教学研同期互动”是自主发展型教师的生存样式,通过这个模式形象地呈现出了自主发展型教师的生存方式,从而揭示了教师自主发展现象发生的基本原理。 第二,研究方法卜的独特性。 本文应用了现象学的方法论——即直面现实,因此使扎根理论的建构目的得以实现。源于教育生活又高于教育生活的理论因此得以形成。本文试图超越普遍存在着的传统的纯思辨演绎的研究方法的现状。我认为本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种超越的愿望,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并显现出了研究力法上的个性特点。 我国现实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时大学的教师教育提出了非常迫切的改革要求;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也成了非常重大且迫切的现实课题。基于这种现实社会需要,本文依据教师自主发展发生学原理提出了培养自主发展型教师的教师教育模式构想,作为未来教师教育发展前景的一种展望。

曾庆涛[9](2011)在《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体育教师评价是教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体育教师评价问题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建立与完善适应新时期要求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对于贯彻党的体育教育方针、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效能、提升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为基础,以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逻辑方法,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进而对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对体育教师评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研究认为体育教师评价是以体育教师为评价对象,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指导,根据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体育教师应承担的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体育教师基本素质、工作过程、工作绩效、专业发展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从而为体育教师改进工作,实现专业发展,为学校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及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二、对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运行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在认知层面和评价需求方面,调查对象具有较高的评价认知水平和较高的评价需求。在评价操作层面,体育教师评价的现实状况与教师的应然需求相差甚远,且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很好的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评价效用层面,体育教师评价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现行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很有必要对现行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进行重构。三、对我国体育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通过分析,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系统的体育教师评价方案;重视区分奖惩,忽视改进发展;重视外部压力,忽视内部动力;注重绩效管理,缺乏人文关怀;注重全校统一,缺乏学科针对;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自我评价缺乏;反馈时效较差,结果有失公允等方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功利性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评价主体的评价素养偏低、缺乏奖惩性和发展性的有机整合、社会对体育教师职业的偏见等方面。四、构建了体育教师评价的理论体系。构建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需要层次理论、终身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育评价理论;其实践依据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以及体育教师评价实践的客观需求。构建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方向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奖惩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的原则。体育教师评价体系是一个由体育教师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管理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按照“条件——过程——绩效——发展”的结构模式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工作过程、工作绩效和专业发展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以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师评价为例设计的《体育教师评价工作方案》,为体育教师评价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师评价制度、确立明确的体育教师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获得多方的认同支持、实施有效的心理调控,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完善体育教师评价反馈机制,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霍燕[10](2009)在《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人才资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高等学校作为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尤其需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作为普通高校的陕西理工学院必须立足于充分开发现有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再引进新的教师资源。为保障组织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有效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采用实证分析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激励、激励机制和激励理论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角度研究陕西理工学院教师的激励状况。首先从教师满意度和教师需要层次结构与激励因素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陕西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符合本校的实际发展水平。(2)学校只是在制度上和观念上体现了教师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实用的激励机制和策略方法,或各机制之间不能有机联结,使整个系统无法建立。最后,在总结了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个性特征、需求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的原理性模型,阐述了该模型的运行过程;设计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环境激励和发展激励的具体激励方案,并提出了保证这些方案实施的配套措施。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二、高师作业无纸化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师作业无纸化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选题背景
        (二) 视角选择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 诗教
        (二) 人文素质
        (三) 高师人文教育
    四、研究综述
        (一) 诗教的研究
        (二)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困境审理
    第一节 内部析因
        一、内在生命的指向性:意义感缺失
        二、外在职业的感受性:认同感匮乏
    第二节 外部析因
        一、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社会背景
        二、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目的诉求
        三、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方法路径
第二章 以诗教作为突破困境的可能视角
    第一节 诗教与人文
        一、诗教历史与人文
        二、诗教内容与人文
        三、诗教功能与人文
    第二节 诗教培养人文素质的理论之源: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核心
        一、“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二、“内圣外王”的辩证人格
    第三节 诗教与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定位
        二、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阐析
        三、诗教对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第三章 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原则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节 诗教名师G老师的生命叙事
        一、动因解析
        二、要素阐释
    第三节 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理想样态——基于G老师生命叙事的启示
        一、以诗为教的心理诉求
        二、以诗化育的人文课程
第四章 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构建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
        一、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设计依据
        二、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设计原则
        三、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内容选择
        四、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开展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
        一、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的基本理念
        二、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的实施路径
结语:诗教与高师生精神成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标与问题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教师培训的始基:对教师专业发展、理想形象及素质的理解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阶段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教师的理想形象--反思性实践者
        一、教师形象概述
        二、教师的理想形象:从教学技术员到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向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
        一、教师素质的内涵
        二、教师素质的结构
第二章 渊源、流派与困厄:对离身认知的审视
    第一节 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
        一、身心二元论
        二、功能主义
        三、思想语言假说
        四、图灵测试
    第二节 离身认知的主要流派与困厄
        一、符号计算主义
        二、联结主义
        三、离身认知的困厄
第三章 教师离身培训的缺陷:来自现场的调查
    第一节 教师培训个案介绍
        一、S大学的基本情况
        二、S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的基本情况
        三、本研究中的教师培训项目简介
    第二节 教师离身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本体论:身心分离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学科本位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第四章 认识“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具身认知的探讨
    第一节 具身认知的内涵与效应
        一、具身认知的内涵
        二、具身效应
    第二节 具身认知产生的基础
        一、哲学基础
        二、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与未来进路
        一、具身认知的优势
        二、具身认知的局限
        三、具身认知的未来进路
第五章 超越与贡献: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
    第一节 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的适切性
        一、把“人”当作“人”
        二、缄默知识习得的主要途径
        三、契合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
    第二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主要原则
        一、悬置与还原
        二、体验
        三、反思
    第三节 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价值体现
        一、本体论:身心一体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问题中心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第四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范例——合作教学
        一、合作教学的涵义与缘起
        二、合作教学的典型模式
        三、合作教学高度契合教师具身培训的理念与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3)在线教学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在线教学技术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在线教学的含义与价值
        一、在线教学概念
        二、在线教学发展历程
        三、在线教学的价值
    第二节 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一、在线教学的特色
        二、传统教学的特色
        三、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第二章 在线教学技术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运用
    第一节 在线教学在历史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需要
        三、教学相长的需要
    第二节 在线教学在历史课程中运用的现状
        一、中学历史课程极少使用在线教学
        二、在线教学在历史课程中运用的可能
    第三节 在线历史教学与传统历史教学
        一、传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在线历史教学的优势
第三章 在线教学技术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第一节 在线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可行性分析: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
    第二节 在线教学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实施条件
        一、学生要求
        二、教师要求
        三、学习环境要求
第四章 在线教学技术在中学历史课程中运用的反思
    第一节 在线教学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在线教学的局限性
    第三节 如何更好的在历史学科中运用在线教学
        一、提高在线课程中学生的参与率
        二、提高在线课程的趣味性
        三、改革在线课程的评价方式、解决网上课程进度的技术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体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评价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排球普修课程评价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2 排球普修课程评价研究的内容分析
    2.1 理论考试研究分析
    2.2 技术考试研究分析
        2.2.1 技术评价内容研究
        2.2.2 技术评价方法研究
    2.3 平时成绩研究
3 结论
4 建议

(5)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言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现状与缺陷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的缺陷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概念界定
        1. 职业、专业、专业标准
        2. 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
二、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
    (一) 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 教师职业认同度调查
        2. 职业满意度调查
        3. 职业压力源调查
        4. 职业倦怠与心理现状调查
        5. 职业读书学习现状调查
        6. 职业沟通、交流与合作现状调查
        7. 职业反思现状调查
    (二) 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社会环境现状
        1. 政策环境
        2. 家长期望
        3. 学校环境
        4. 学校的理性思考
三、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 以评价制度促使教师明确自我行为
        1. 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
        2.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3. 评价办法
        4. 评价内容
    (二) 细节关怀,催生教师专业发展激情
        1. 营造家庭般温馨环境,缓减职业倦怠,促使教师爱校如家
        2. 以情动人,缓减压力,激发工作热情
        3. 搭建交流沟通平台,提升职业认同与满意度,升华光荣感
        4. 聆听心声,消除积怨,唤醒教师无尽的专业发展动力
    (三) 分段培训,整体推进,提升教师专业化境界
        1. 1~2年教龄教师管理与培训
        2. 3~7年教龄教师管理与培训
        3. 8~24年教龄教师管理与培训
        4. 25年以上教龄教师管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师作业无纸化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作业无纸化的意义
    (1)促进教师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2)迅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的实际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习惯和意识
    (4)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进行作业无纸化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不到位
        (2)人机矛盾突出
        (3)学校管理存在不足
3.建议
    (1)转变观念,改进管理
    (2)增加投入,改善环境
    (3)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

(8)教师自主发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之源与研究之域
        (一) 问题之源
        (二) 研究之域
    二、 研究的方法论
        (一) 教师角色的知识社会学分析方法
        (二) 现象学的接近问题方式
        (三) 文献法与扎根理论
        (四) 价值无涉
    三、 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写实:教师自主发展的理论界说
    一、 特级教师的典型特征与案例选取的原则和办法
        (一) 特级教师的典型特点
        (二) 案例选取的原则和办法
    二、 魏书生和邱学华现象的考察与分析
        (一) 魏书生的框架式文本资料
        (二) 魏书生作为特级教师的典型特点
        (三) 邱学华的框架式文本资料
        (四) 邱学华作为特级教师的典型特点
        (五) 特级教师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 教师自主发展的理论界说
        (一) 教师发展的含义
        (二) 教师自主发展的含义
        (三) 教师自主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考古:教师自主发展的影响因子
    一、 教师自主发展的影响因子
    二、 影响因子普适性验证
        (一) 陶行知的“人生追求与目标”
        (二) 陶行知的“知识资本”
        (三) 陶行知的“教育研究”
    三、 影响因子功能分析
        (一) “人生追求与目标”影响因子的功能
        (二) “知识资本”影响因子的功能
        (三) “教育研究”影响因子的功能
    四、 影响因子对教师自主发展论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探访: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环境
    一、 教师自主发展环境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分析框架
        (二) 研究的方法论
    二、 教师自主发展场域例析
        (一) 北京景山学校场域(1960年代)
        (二) 王泽钊教育场域
        (三) 教育场域与教师自主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 教师自主发展主体内部环境探访
        (一) 精神世界的特点与探访方法
        (二) 精神圈生态环境分析
        (三) 内部环境的社会认知维度分析
第四章 寻踪:教师自主发展的轨迹
    一、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启示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阶段性特征揭示
        (二) 研究方法方面的启示
    二、 教师自主发展轨迹的寻踪依据与分析框架
        (一) 寻踪依据
        (二) 分析框架
    三、 教师自主发展轨迹及表象
        (一) 魏书生自主发展轨迹及表象
        (二) 邱学华自主发展轨迹及表象
    四、 教师自主发展轨迹表象的理论透析
        (一) 自主发展轨迹的起点
        (二) 自主发展轨迹的终端
        (三) 自主发展轨迹的区间
        (四) 起点到终端间的行动
第五章 追问: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学原理
    一、 中小学“科研兴校”现象透视
        (一) “科研兴校”现象例析
        (二) “研究者”型教师观透视
        (三) “科研兴校”实现学校教育改善的原理
        (四) “科研兴校”实现教师转型的基本原理
    二、 教师自主发展发生学原理的追问途径
        (一) 透视科研活动及其过程
        (二) 教师自主发展发生的三环节及其关系界说
    三、 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学原理
        (一) 教学研同期互动表象的理论意义
        (二) 教师角色转型的知识社会学阐释
        (三) 嵌入式学习的发生及其意义的理论阐释
    四、 两种模式论比较
        (一) 知行思交融原理
        (二) 两种模式论比较
第六章 应用:新教师教育实践与理论
    一、 实践:应用教师自主发展发生学原理的行动研究
        (一) 教育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基本观点
        (二) 在高师的养成教育行动研究案例与分析
        (三) 对在职教师的行动研究案例与分析
    二、 提出建构新教师教育模式的现实依据
        (一) 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 教师教育体制转型的现实课题
        (三) 养成教育行动研究中的发现
    三、 理论:新教师教育模式构想(后续研究课题)
        (一) 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
        (二) 校本的教师在职研修
        (三) 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假设与任务
        (一) 研究假设
        (二) 研究任务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教育学基础
        (二) 心理学基础
        (三) 管理学基础
        (四) 系统科学基础
    五、体育教师评价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价值
        (二) 评价
        (三) 教育评价
        (四) 教师评价
        (五) 体育教师评价
    六、相关研究综述
        (一) 教育评价研究简况
        (二) 教师评价研究简况
        (三) 体育教师评价研究综述
        (四) 存在的缺憾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调查法
        (三) 数学方法
        (四) 系统方法
        (五) 逻辑方法
    三、研究设计的思路
第三章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运行现状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对象的构成层面
        (二) 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和教龄状况
        (三) 调查对象的学历和学位状况
        (四) 调查对象的职称结构和级别状况
        (五) 调查对象的所属学校和地域分布状况
        (六) 调查对象的所属经济地带分布状况
        (七) 调查涉及学校的分布状况
    二、关于体育教师评价认知层面的调查
        (一) 对体育教师评价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二) 对体育教师评价目的的认识
        (三) 对体育教师评价方案需求的认识
        (四) 对教师个体差异尊重的认识
        (五) 对体育教师评价维度的认识
        (六) 对奖惩性教师评价的了解程度
        (七) 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了解程度
        (八) 教师对评价活动的参与态度
        (九) 对现行教师评价性质归属的认识
    三、关于体育教师评价操作层面的调查
        (一) 教师考核、评价的频度
        (二) 教师评价的种类
        (三) 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系统性
        (四) 教师对现行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
        (五) 体育教师评价方案制定者的组成
        (六) 体育教师评价主体的选择情况
        (七) 教师评价周期和时间的安排情况
        (八) 评价方法的运用情况
        (九) 评价信息收集渠道的情况
        (十) 评价结果反馈的情况
        (十一) 学校对评价结果的处理情况
        (十二) 评价对象采用非正常手段对评价主体施加影响的情况
        (十三) 不同评价主体进行评价的客观、公正、准确情况
    四、关于体育教师评价效用层面的调查
        (一) 现行评价方案对体育教师适用情况
        (二) 现行评价方案对体育学科的专业特性的体现情况
        (三) 现行评价方案的全面、客观、准确情况
        (四) 现行评价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情况
        (五) 现行教师评价预期目的的达成情况
        (六) 现行教师评价对新时期要求的适应情况
        (七) 教师对现行教师评价方案的满意度
        (八) 体育教师评价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第四章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系统的体育教师评价方案
        (二) 重视区分奖惩,忽视改进发展
        (三) 重视外部压力,忽视内部动力
        (四) 注重绩效管理,缺乏人文关怀
        (五) 注重全校统一,缺乏学科针对
        (六) 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
        (七) 评价主体单一,自我评价缺乏
        (八) 反馈时效较差,结果有失公允
    二、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 缺乏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
        (二) 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三) 功利性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
        (四) 评价主体的评价素养偏低
        (五) 缺乏有效的心理调控
        (六) 缺乏奖惩性和发展性的有机整合
        (七) 对体育教师职业的偏见
第五章 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
    一、体育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 理论依据
        (二) 政策依据
        (三) 实践依据
    二、体育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 方向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二) 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三) 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
        (四) 奖惩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五)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三、体育教师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分析
        (一) 评价目的
        (二) 评价对象
        (三) 评价主体
        (四) 评价指标体系
        (五) 评价方法
        (六) 评价过程
        (七) 评价管理
    四、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设计
        (一) 体育教师评价目的的确定
        (二) 体育教师评价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三) 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四) 体育教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分配
        (五) 体育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
        (六) 体育教师评价主体的选择
        (七) 体育教师评价方法的选择
        (八) 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形成
        (九) 对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初步论证
    五、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 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师评价制度
        (二) 确立明确的体育教师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三) 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获得多方的认同支持
        (四) 实施有效的心理调控,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五) 完善体育教师评价反馈机制,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后续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2 激励理论综述
    2.1 激励
        2.1.1 激励的含义
        2.1.2 激励的作用
    2.2 激励机制
        2.2.1 激励机制的含义
        2.2.2 激励机制的基本功能
    2.3 几种激励理论
        2.3.1 内容型激励理论
        2.3.2 过程型激励理论
        2.3.3 行为矫正型激励理论
        2.3.4 综合激励模式理论
    2.4 激励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3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现状
    3.1 陕西理工学院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3.1.1 师资队伍概况
        3.1.2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1.3 学校现有的教师激励制度
    3.2 教师满意度及激励因素调查问卷和调查过程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调查过程
        3.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4.2 影响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的原因分析
5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5.1 教师的劳动特点和个性、需求特征
        5.1.1 工作特点
        5.1.2 个性特征
        5.1.3 需求特征
    5.2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运行体系的建立
        5.2.1 激励机制构建的双层目标
        5.2.2 教师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
        5.2.3 教师激励机制的运行过程
    5.3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方案设计
        5.3.1 物质激励
        5.3.2 精神激励
        5.3.3 环境激励
        5.3.4 发展激励
6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实施的配套措施
    6.1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
    6.2 改革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积极推行教师岗位聘任制
    6.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6.4 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教师满意度
    6.5 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外部约束机制
7 研究结论及成果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3 未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四、高师作业无纸化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 苏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2]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D]. 王会亭. 苏州大学, 2017(04)
  • [3]在线教学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 郑政. 扬州大学, 2015(08)
  • [4]体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评价方法分析[J]. 杨青宝,李焕玉. 宜春学院学报, 2013(09)
  • [5]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个案[D]. 霍建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06)
  • [6]《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A].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 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 2007
  • [7]高师作业无纸化新探[J]. 潘立新. 滁州学院学报, 2004(04)
  • [8]教师自主发展论[D]. 金美福. 东北师范大学, 2003(02)
  • [9]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 曾庆涛. 河南大学, 2011(10)
  • [10]陕西理工学院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 霍燕.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师范院校无纸化作业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