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鹤峰流域水电规划

恩施鹤峰流域水电规划

一、恩施鹤峰芭蕉河流域的水电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戴娜,罗招贵,陈明莉[1](2017)在《对梯级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与设计的一些思考》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阐述了梯级电站集控系统调控模式、系统主要功能、系统组成与网络结构、系统主要配置及集控系统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所需做好的配套措施,并简要介绍了芭蕉河梯级电站集控系统的实现。希望有助于对梯级电站集控系统总体理解,为梯级电站集控系统的设计、建设提供参考。

周骅平[2](2016)在《侗乡再造:恩施市芭蕉侗族建筑文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侗族建筑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和直接体现。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恩施地区的移民侗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抗争,与土家族、汉族等民族的建筑样式相结合,从民居建筑上形成了样式较为一致,文化内涵却不完全相同的侗族吊脚楼,公共建筑上也有极具特色的戏楼、鼓楼、祠堂等。恩施侗族居住在芭蕉乡境内的大山腹地中,是典型的山地农耕民族。这一地区侗族建筑样式,既反映了侗族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也代表着侗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互动水平。恩施侗族作为迁移而来的民族之一,建筑文化随之与生产生活方式上的改变相适应,也体现了侗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与同区域内的其他民族相比,侗族的民居建筑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是侗族文化与本地区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的一种符号及象征。新农村建设,是鄂西南地区侗族文化发生变迁的直接原因之一。新农村建设从国家政策和社会结构的层面,给侗族社会带来的变化最直观的体现在“再造”侗族文化的过程中。这种“再造”的结果是不可逆和革命性的。在对侗族社区建筑的“再造”过程中,新型社区的营造和建筑样式的革新是最主要的表征,但从根本上来说,侗族社会发生巨变的根源是侗族社会结构的改变。改变的动因具体而言,体现在侗族生存现状的改变上,经济环境的发展上,民族素质和知识体系的提升上,更体现在政府主导下的对乡村发展模式的探讨上。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侗族传统建筑文化在内外因的作用下发生着飞速的变迁。在新农村建设开展后,侗族的建筑文化逐渐的融入到了现代化之中,融入到了大传统之中。在侗族建筑文化变迁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化互相交融,固守和变迁也发生着互动。在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迁大潮下,要保护好作为侗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侗族传统建筑,也要利用好侗族传统文化发展经济,并不断创新和丰富侗族文化。

汪峰[3](2010)在《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 ——脉络梳理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文中指出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经济大开发的同时,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一时期也呈现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历史文化遗存遭到破坏和城乡地域文化特征丧失的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指长江从宜昌至九江的流域范围)是我国国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同时自然生态还未严重退化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处于中游,极具发展潜力,其历史文化遗产是万里长江流域中的精华。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长江中游人居景观已开始呈现出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荷的迹象,需要加强规划控制和引导。在我国面积最大、经济和自然生态地位最重要的长江流域,根据发展的态势和生态环境特征分为三大段:上游、中游和下游。作者从本人的出生地和多年规划工作所在地形成的关注中心出发,鉴于上游(大西南)和下游(长三角)地域人居环境已有众多学者从事富有成果的研究,从本专业的角度选择,本文研究长江中游的人居景观问题。近两百年洪灾出现的频度和危害性迅速增长和加大,表明了长江中游城乡生态系统失衡逐渐加快。与此同时,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考察,长江中游人居景观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如何传承和演进,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的特色,也是规划建设实践中一项迫切的课题。论文通过对长江中游的历史和当(现)代人居景观的分析研究,从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域人居景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中,总结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的文化特征。并结合长江中游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分析长江中游人居景观形成的原因。梳理人居景观源流,研究长江中游城乡景观形态与文化景观特征,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探索人居景观的保护和科学发展的新路径。论文主要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对“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进行限定,简要介绍了文化景观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分类,对人居景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内容。并根据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课题的创新点和研究框架,认为历史景观和当代景观的关系应是辨证统一的,是延续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后走向多姿多彩而又和谐统一的人居景观结构。第二部分,从纵向梳理了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及面临的问题。阐述了自然地理背景是人居景观形成的基础,地域文化背景是人居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三部分,横向论述了长江中游人居景观自然及经济文化背景、文化区系特征,对保护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即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来考察其人居景观的特征,充分挖掘其价值内涵。第四部分,对长江中游人居景观体系进行架构和整合研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及各主要沿江城市人居景观,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第五部分,对长江中游人居景观文化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提出了长江中游人居景观文化解码与整合途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路径。第六部分,对长江中游和谐人居景观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长江中游人居景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规划理念与方法以及创造人居景观地域特色的途径。第七部分,论文结论:构建和谐的人居景观——和谐社会的实体空间显现。

陈好山[4](2010)在《鹤峰县城区河段防洪能力分析》文中提出该文分析了鹤峰县城区河段的防洪能力,可供防汛决策参考。

蔡贻宏[5](2009)在《彩笔绘宏图 河山添锦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果你问一个在恩施城居住了10年的人:恩施城区这几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相信10个人里面有9个会提到亲水走廊;如果你再问恩施的支柱产业有哪些?相信电力也是有口皆碑的;全州各地的水电站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恩施的大山深处;还有座座铁塔、条条银线一直延伸到最偏僻

陈文,王万贤,王宏志,江惠东,尹蔚琳[6](2008)在《鹤峰县坪江水电站库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湖北恩施自治州鹤峰县即将建设的坪江水电站库区的高等植物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其中蕨类植物有16科23属28种,裸子植物有4科7属8种,被子植物有106科275属419种,其区系特点是:(1)该地区分布类型多样,泛热带和温带成分占优势,具有较强的过渡性;(2)优势科、优势属明显;(3)物种多样性丰富;(4)该区系定位上属于华中植物区系.

周重想[7](2006)在《二蹬岩自然保护小区植物多样性及其对水电工程建设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湖北省恩施市马水河老渡口水电工程对二蹬岩林麝、猕猴自然保护小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本论文对保护区所辖的483m高程的水库淹没区、工程施工区、大坝下游区及483m淹没线以上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二蹬岩林麝、猕猴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维管植物共计121科、309属、504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19属、22种;裸子植物4科、5属、5种;被子植物103科、285属、477种;植物群落主要包括竹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草丛林、常绿针叶林等植被类型。本研究通过淹没区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国家珍贵树种、工程运行期对自然保护小区内植物区系及植被的植物多样性影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该保护区作为保护林麝和猕猴的省级专类自然保护区,对由于水电工程建设对其食源和栖息环境产生的影响也作了适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态学和保护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为减少水电工程施工对二蹬岩自然保护小区内植被多样性影响的6种保护对策和措施,为研究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科学的方法。最后,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讨论中小型水电开发与当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辩证关系,为今后我省山区实施中小水利水电建设如何实行生态、经济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的佐证和依据。

刘炜[8](2006)在《湖北古镇的历史、形态与保护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与日本神奈川大学合作项目“中日湖北古镇街道共同研究”,及武汉理工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湖北古镇保护利用模式与方法研究”,同时也是湖北建设厅研究项目“湖北传统民居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论文以历史镇区、街道、建筑为载体,挖掘湖北古镇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价值,分析古镇空间形态、建筑地域性特色,结合现状提出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构想,以促进湖北古镇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阐明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在回顾既往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第二章概括了湖北古镇形成发展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动力、社会文化以及技术水平。 第三章论述了湖北古镇的历史演变过程。确定古镇发展分期,剖析各个历史阶段湖北古镇发展的状态与特点。 第四章主要对湖北古镇的体系、功能以及类型进行讨论分析。 第五章从空间形态切入,以湖北古镇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为线索,分析了古镇的选址、布局,归纳出空间形态模式,确定了其空间形态的演化历程和演化方式。 第六章探讨了湖北古镇的街道特征。通过分析街道的结构、功能、尺度、景观,探求街道丰富多变、适宜交往的空间特性。 第七章以湖北古镇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布局为原则,确定分类和特征,着重当地气候和商业发展对古镇建筑的影响,探讨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天井”、“天斗”等建筑构件对建筑空间、形式的影响。 第八章总结了湖北古镇的文化特色,并论述了其价值及启示。 第九章对湖北古镇保护与利用提出构想。首先通过调研问卷分析湖北古镇现状问题和保护所面临的困难,然后针对古镇的实际情况提出保护与发展构想和实施措施。 第十章对整个湖北古镇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并为其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郭际康[9](2006)在《回顾过去成绩辉煌 展望未来更加美好》文中认为

黄宝华,崔伟[10](2004)在《芭蕉河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大坝基础处理》文中指出岩溶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在施工中有很多未能在前期勘探中发现的问题出现,需要地质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在本工程中通过对现场的开挖,合理调整了设计方案,减少了混凝土填筑量。大坝提前蓄水引起左坝肩破碎岩体被击破,给工程带来极大不利,通过降低水库水位、形成帷幕体的完整性,从而较好地完成了基础处理。

二、恩施鹤峰芭蕉河流域的水电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恩施鹤峰芭蕉河流域的水电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2)侗乡再造:恩施市芭蕉侗族建筑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第二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文化变迁研究现状
        二、建筑文化研究现状
        三、侗族文化研究现状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传统
        二、建筑文化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芭蕉侗族乡简介
    第一节 自然生态
    第二节 历史沿革
        一、行政区域
        二、民族构成
        三、侗族来源
        四、侗族分布格局
第二章 芭蕉侗族传统建筑
    第一节 侗族传统公共建筑
        一、桥梁
        二、门楼
        三、祠堂
        四、交通
        五、墓地
    第二节 传统民居
第三章 侗乡再造:以建筑为中心的形式追求
    第一节 公共建筑的移植与想象
        一、鼓楼——价值选择与文化增值
        二、风雨桥——对文化的整合与适应
    第二节 新型社区与特色民居的再造
        一、侗族特色社区建设
        二、特色民居功能革新与建材变化
    第三节 旅游场域的营建与发展
第四章 变迁动因:侗族社会结构的巨变
    第一节 经济结构的改变
    第二节 家庭结构的改变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第三节 消费结构的变化——抑制性消费到主动性消费
    第四节 文化结构的改变——传统文化的遗失与现代化的融入
    第五节 思想结构的改变—环保意识的缺失与资源分配的博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 ——脉络梳理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导论
    1.1 关于选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1.1.5 重要概念界定
        1.1.6 研究范围
        1.1.7 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2 长江中游地域人居景观历史演进
    2.1 早期聚居景观
        2.1.1 原始聚居文化
        2.1.2 两湖平原城镇聚落的发展
        2.1.3 历史渊源与地域文化
        2.1.4 聚落类型
        2.1.5 聚落形态与结构
        2.1.6 聚落组成要素
    2.2 历史时期开发建设概况
        2.2.1 两湖地区江河湖泊演变
        2.2.2 江汉平原垸田大开发
        2.2.3 洞庭湖地区垸田大开发
        2.2.4 鄱阳湖历史演变及其开发
        2.2.5 荆江与洞庭湖关系演变
    2.3 历史时期建设成果与生态环境演化趋势
        2.3.1 历史时期人居景观建设成果
        2.3.2 生态环境演化趋势
        2.3.3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演进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长江中游城乡人居景观现状与发展分析
    3.1 长江中游概况
        3.1.1 长江流域自然背景
        3.1.2 长江中游概况
    3.2 山水景观大系
        3.2.1 水景观概览
        3.2.2 山景观概览
    3.3 人居景观文化区系特征
        3.3.1 语言区系特征
        3.3.2 宗教区系特征
        3.3.3 民俗区系特征
        3.3.4 人居景观文化区系特征
    3.4 传统村镇山水人居景观
        3.4.1 地理环境与聚落分布
        3.4.2 婺源民居及环境特点
        3.4.3 张谷英村形成及特点
        3.4.4 通山民居环境及特点
    3.5 城镇景观物质空间特征
        3.5.1 主要城市概览
        3.5.2 街道景观特征
        3.5.3 滨水景观
        3.5.4 广场景观特征
        3.5.5 历史遗存
        3.5.6 名楼景观
    3.6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建设问题分析与研究的基本思路
        3.6.1 问题分析
        3.6.2 研究的基本思路
    3.7 本章小结
4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系统架构与整合
    4.1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系统架构
        4.1.1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建设面临的挑战
        4.1.2 区域自然景观网络结构——山水骨架,生态为核
        4.1.3 区域城镇人居景观网络——一带三圈:都市文明,层次互补
        4.1.4 区域乡村人居景观网络——传统之旅,文化之魂
    4.2 武汉都市圈人居景观体系
        4.2.1 武汉都市圈
        4.2.2 特大城市武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4.2.3 大中型城市:黄冈、鄂州、黄石
    4.3 长株潭城市群人居景观体系
        4.3.1 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4.3.2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特点
        4.3.3 长株潭新区规划建设
        4.3.4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空间结构框架
    4.4 昌九景城市群人居景观体系
        4.4.1 江西省准城市群构想:群雄逐鹿
        4.4.2 江西省城市群形成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4.4.3 昌九景城市群人居景观系统发展战略
    4.5 洞庭湖、鄱阳湖湖口城市人居景观分析与整合
        4.5.1 岳阳——环洞庭湖中心城市
        4.5.2 九江——昌九工业走廊鄱阳湖湖口中心城市
    4.6 三国古战场历史文化名城人居景观特征
        4.6.1 宜昌:三国古战场、现代水利枢纽城市
        4.6.2 荆州:“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7 本章小结
5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文化生态保护
    5.1 文化对城乡人居景观规划建设的影响
        5.1.1 文学艺术与景观规划
        5.1.2 宗教建筑与城镇特色
        5.1.3 民俗景观与城镇形态
    5.2 文化与城乡人居景观规划建设的互动
        5.2.1 人居景观建设的人文关照
        5.2.2 文化与城乡人居景观规划的互动
    5.3 人居景观文化解码与整合途径
        5.3.1 文化解码与转译
        5.3.2 人居景观文化整合途径
    5.4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5.4.1 传统城市与现状城市格局
        5.4.2 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利用
        5.4.3 荆州历史文化保护案例
        5.4.4 历史文化的解码与再生:以荆州市九龙渊公园为例
    5.5 地域景观多样性建设
        5.5.1 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5.5.2 保持景观与文化的多样性措施
        5.5.3 人居景观生态控制与文化引导
    5.6 生态环境保护利用
        5.6.1 生态环境保护利用
        5.6.2 区域生态空间管治
    5.7 本章小结
6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规划理念与方法
    6.1 价值观念演进
        6.1.1 环境概念辨析
        6.1.2 价值观念演进
    6.2 和谐人居景观体系架构
        6.2.1 和谐社会与和谐人居景观
        6.2.2 和谐人居景观体系架构
    6.3 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规划理念
        6.3.1 适应性发展——自组织与他组织
        6.3.2 建设控制论——规划干预与协调
        6.3.3 科学保护观——遗产继承与发展
        6.3.4 效率与公平——包容性增长与发展
        6.3.5 不确定性与稳定性并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图景
    6.4 人居景观三层次规划要点与措施
        6.4.1 宏观层次——省际区域协调整合:宏观调控、整体联动
        6.4.2 中观层次——省域城市整合:各显其能、彰显特色
        6.4.3 微观层次——城市内部整合:以人为本,生态宜居
    6.5 地域景观空间形态塑造
        6.5.1 标志性的节点景观
        6.5.2 主导型的轴线景观
        6.5.3 强化型的面域景观
    6.6 地域景观特色塑造手法
        6.6.1 外科手术式——拼贴与缝合
        6.6.2 中医国术式——针灸与植入
        6.6.3 化学反应式——触媒与催化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鹤峰县城区河段防洪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况
2 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
3 防洪能力分析
    3.1 防洪标准
    3.2 干、支流河段设计洪水计算
    3.3 设计成果合理分析
4 河道沿程水面线分析
    4.1 各典型断面设计洪水位推求
    4.2 河段现状防洪能力分析
5 结语

(7)二蹬岩自然保护小区植物多样性及其对水电工程建设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意义
        1.1.1 生物多样性的危机
        1.1.2 植被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1.1.3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3.1 研究背景
        1.1.3.2 研究目的
    1.2 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现状
        1.2.2 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2. 研究区及水电工程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1.2 研究区动植物资源
    2.2 水电工程及工程区概况
        2.2.1 水电工程概况
        2.2.2 水电工程区概况
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3.1 植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3.1.1 调查和研究范围
        3.1.2 调查方法
    3.2 植物多样性研究路线
    3.3 水电工程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和分析
    4.1 研究区物种多样性
        4.1.1 科的分析
        4.1.2 属的分析
        4.1.2.1 属的统计
        4.1.2.2 属的地理成份
        4.1.3 植物区系特点
        4.1.3.1 国家保护和珍贵植物
        4.1.3.2 古大树种及名木
        4.1.3.3 区系主要特点
    4.2 研究区植被多样性
        4.2.1 植被垂直分布特征
        4.2.2 主要植被类型
        4.2.2.1 针叶林
        4.2.2.2 阔叶林
        4.2.2.3 竹林
        4.2.2.4 灌丛及灌草丛
    4.3 植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分析
        4.3.1 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4.3.1.1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4.3.1.2 工程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4.3.2 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分析
        4.3.2.1 淹没区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国家珍贵树种的影响
        4.3.2.2 工程运行期对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影响
        4.3.2.3 工程运行期对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影响
        4.3.2.4 水电工程对水生高等植物及浮游植物的影响
        4.3.2.5 工程运行期对自然保护区内林麝和猕猴食源的影响
        4.3.2.6 工程运行期对自然保护区内林麝和猕猴栖息环境的影响
    4.4 植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7 植物多样性研究区域维管植物名录
8 附表
9 致谢
附图

(8)湖北古镇的历史、形态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缘起与经纬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重点
    1.4 研究的观点、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观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述评
        1.5.1 国外
        1.5.2 国内
        1.5.3 研究缺憾与趋势
第2章 湖北古镇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2.1 “山川环抱,寒暑分明”——自然条件
        2.1.1 丰富的地形地貌
        2.1.2 独特的气候条件
    2.2 “物产丰盈,百货云集”——经济动力
        2.2.1 发达的农业耕作
        2.2.2 先进的加工产业
        2.2.3 活跃的商品流通
    2.3 “南北混融,东西互摄”——社会环境
        2.3.1 悠久的历史文化
        2.3.2 复合的社会形态
    2.4 “因地制宜,工艺纯熟”——营造技术
        2.4.1 乡土的建筑材料
        2.4.2 多元的建筑样式
        2.4.3 拙朴的工艺技术
    2.5 小结
第3章 湖北古镇的形成与历史变迁
    3.1 “屠酤成市,镇戎戍边”——源于汉唐
        3.1.1 草市
        3.1.2 军镇
    3.2 “收藩罢将,市镇合一”——两宋初成
        3.2.1 镇的嬗变
        3.2.2 市镇的初步发展
    3.3 “天下四聚,西则汉口”——明清繁盛
        3.3.1 特大市镇汉口的崛起与繁荣
        3.3.2 大型市镇宜昌与沙市
        3.3.3 中小型市镇的发展
    3.4 “外侵内扰,跌宕起伏”——近代分化
        3.4.1 大型市镇的近代城市化
        3.4.2 中小型市镇的空前扩张
        3.4.3 根据地市镇的红色革命
    3.5 “盛衰变迁,存古兴新”——现代转型
        3.5.1 从传统市镇到现代小城镇
        3.5.2 历史镇区的衰变
    3.6 小结
第4章 湖北古镇的类型、功能与体系
    4.1 “山岗水泽,各有不同”——类型划分
        4.1.1 按地理环境划分
        4.1.2 按民族区域划分
        4.1.3 按经济职能划分
        4.1.4 按保护现状划分
    4.2 “聚商通贾,利民守田”——传统功能
        4.2.1 商业功能
        4.2.2 居住功能
        4.2.3 社会功能
    4.3 “单核多团,带状溯源”——市镇体系
        4.3.1 区域整体结构
        4.3.2 空间联系组合
        4.3.3 地域分布特征
    4.4 小结
第5章 湖北古镇的格局、形态与演进
    5.1 “藏风聚气,浑然天成”——镇域格局
        5.1.1 镇域结构
        5.1.2 落址布局
    5.2 “比邻相生,聚簇而立”——历史镇区
        5.2.1 平面形态
        5.2.2 功能结构
        5.2.3 空间序列
    5.3 “沿路扩展,新老并置”——镇区演进
        5.3.1 平面形态的演进
        5.3.2 空间形态的演化
    5.4 小结
第6章 湖北古镇的街巷
    6.1 “一街两巷,四通八达”——街巷结构
        6.1.1 构成要素
        6.1.2 路网结构
    6.2 “茶棚酒肆,村歌社舞”——街道功能
        6.2.1 交通联系功能
        6.2.2 商业经济功能
        6.2.3 休闲交往功能
        6.2.4 生活辅助功能
    6.3 “曲直相通,丰富多变”——街巷空间
        6.3.1 街巷布局与地形关系
        6.3.2 空间断面形式
        6.3.3 小巧宜人的空间尺度比例
        6.3.4 多样的节点空间
    6.4 “就地取材,斫雕为朴”——街巷界面
        6.4.1 街巷的侧界面——建筑
        6.4.2 街巷的底界面——道路
    6.5 小结
第7章 湖北古镇的建筑
    7.1 “瓦屋栉比,和而不同”——建筑类型
        7.1.1 按使用功能分
        7.1.2 按空间布局分
        7.1.3 按结构形式分
    7.2 “明暗有别,井井有序”——空间布局特征
        7.2.1 空间基本构成
        7.2.2 空间序列组合
    7.3 “脊翘墀飞,起伏有致”——建筑造型特征
        7.3.1 立面
        7.3.2 屋面
    7.4 “以简御繁,达变从宜”——建构技术特征
        7.4.1 建筑结构
        7.4.2 构件特色
    7.5 小结
第8章 湖北古镇的文化与价值
    8.1 “文武才情,尽显风流”——文化内涵
        8.1.1 文化特征
        8.1.2 思想内涵
    8.2 “山水有情,古风无价”——价值综述
        8.2.1 特色综述
        8.2.2 价值启示
    8.3 小结
第9章 湖北古镇的保护
    9.1 原则与目标
        9.1.1 保护原则
        9.1.2 保护目标
    9.2 体系与方法
        9.2.1 古镇保护体系
        9.2.2 保护规划方法
    9.3 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总结
    10.2 未来展望
附录1 论文图表来源
附录2 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3 湖北古镇一览表
附录4 古镇居民保护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5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后记

(9)回顾过去成绩辉煌 展望未来更加美好(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回顾过去成绩辉煌
    1. 汇集水电科技力量, 为合理开发水电资源献计献策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展水电建设与管理的专项科学技术研究, 促进水电科技的进步
    3. 组织科技下乡, 以实际行动响应全国科协和省科协“星火计划”、“金桥工程”的号召
    4. 组织科技队伍深入水电工程第一线, 与各单位科技人员密切配合, 协同作战, 针对各水电厂、水电工程的实际情况, 解决了不少难题, 促进了水电事业的发展
    5.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交流活动
    6. 加强科技培训工作, 努力培育优秀合格的水电建设人才
    7. 发挥人才优势, 努力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8. 努力办好学会刊物《湖北水力发电》, 交流水电科技信息, 弘扬水电科技成果, 促进水电事业发展
二、学会在水电事业蓬勃发展中茁壮成长, 规模日益扩大
    1. 学会规模日益扩大
    2. 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三、展望未来, 水电事业与水电学会任重道远, 前程更加美好
    1. 湖北水电建设任重道远
    2. 学会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四、恩施鹤峰芭蕉河流域的水电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梯级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与设计的一些思考[A]. 戴娜,罗招贵,陈明莉. 2017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2]侗乡再造:恩施市芭蕉侗族建筑文化变迁研究[D]. 周骅平. 湖北民族学院, 2016(01)
  • [3]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 ——脉络梳理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D]. 汪峰. 重庆大学, 2010(07)
  • [4]鹤峰县城区河段防洪能力分析[J]. 陈好山. 科技资讯, 2010(03)
  • [5]彩笔绘宏图 河山添锦绣[N]. 蔡贻宏. 恩施日报, 2009
  • [6]鹤峰县坪江水电站库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陈文,王万贤,王宏志,江惠东,尹蔚琳.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7]二蹬岩自然保护小区植物多样性及其对水电工程建设响应[D]. 周重想.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3)
  • [8]湖北古镇的历史、形态与保护研究[D]. 刘炜. 武汉理工大学, 2006(12)
  • [9]回顾过去成绩辉煌 展望未来更加美好[J]. 郭际康. 湖北水力发电, 2006(02)
  • [10]芭蕉河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大坝基础处理[A]. 黄宝华,崔伟. 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 2004

标签:;  ;  ;  ;  ;  

恩施鹤峰流域水电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