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工程压实试验结果可靠性研究

小浪底工程压实试验结果可靠性研究

一、小浪底工程击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广怀[1](2016)在《中型水库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面板堆石坝(混凝土)最早起源于美国,是近4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类新的坝体结构型式,具有结构断面小、安全性能高、原材料丰富、施工简单便捷、造价低等优点,是目前全世界选用较多的一种坝型。在我国的应用也逐渐普遍,尤其是在原材料丰富的山区,其建设效果较好。但是后期在应用这一坝型的工程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早期质量病害,经研究发现,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质量检测方法不能确保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质量的可靠性。因此,为了提升质量管理能力,研究过程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本论文通过对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的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质量管理的重难点为:①坝体填筑碾压过程质量控制指标过多,且无轻重之分;②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方式仍然是逐点比较的静态管理方法,没有引进动态的过程控制概念。因此,本文采用专家调研法和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从坝体填筑碾压过程质量控制的众多指标中选取与面板堆石坝典型质量病害形成关联度较大的指标(级配,压实度,渗透系数,软化系数),作为堆石坝坝体填筑碾压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然后将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应用到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过程中。经分析发现,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过程可归纳为小批量生产过程。运用小批量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结合《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规范》、《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中关于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选取有效性较高的"均值—标准差((?)-S)控制图"作为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阶段过程质量控制的基准方法。再根据"均值—标准差((?)-S)控制图"在小批量生产模式下使用控制界限的准确度不可靠,为了保证控制界限更加科学有效,本文提出运用bayes理论对控制图进一步完善,得出的控制界限可依据样本数量大小进行修正;由此构建具有双重控制界限的"小批量施工控制图",并以此方法作为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手段。最后依托工程实例论证了"小批量施工控制图"在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中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过程中应用"小批量施工控制图"进行质量管理能够确保施工质量的可靠性,从而降低早期质量病害出现的概率,增强面板堆石坝的使用期限。

蔺宗宗[2](2013)在《半填方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复杂多样,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山区公路、铁路等建设中形成的填方边坡多是在自然斜坡上填筑的。文章选取典型剖面,利用FLAC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填筑在自然斜坡上的半填方边坡稳定性及变形破坏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1)根据研究目的,建立包括填方体、原始斜坡、填方体与原始坡面间分界带的边坡剖面模型。(2)选取相关公式,计算分析填土参数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内摩擦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最敏感,其次密度和粘聚力,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小。(3)分析分界带的形成机理,对比有和无分界带的边坡稳定性。结果表明,水是分界面演变为分界带的主要诱因;分界带使边坡安全系数从1.16降到1.01,使填方体发生整体滑移的可能性明显增加。(4)分别对比分析原始坡面形态、原始斜坡坡脚位置、填筑坡度和长度不同的边坡稳定性,研究这四个因素对半填方边坡稳定性及变形破坏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其中一个因素而言,随着其取值的变化,边坡安全系数变化速度和边坡破坏方式(填方体内部失稳或填方体沿分界带整体滑移)均相应地改变。(5)选取相关公式,计算分析原始斜坡坡脚位置、填筑坡度和长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以上三个因素的敏感度依次为0.097、0.441和0.301。(6)对比竖向和均质填筑的边坡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密实度相同的情况下,将粒径大的块石填筑在下层和坡脚处,较小的块石和土体填筑在上层,有利于边坡稳定。

崔铭钰[3](2013)在《渭河堤防加固工程中土料的工程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道堤防是我国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御洪水的最后屏障。因此,对加固或新建堤防工程质量检测与评定十分重要。本文所依托的工程为渭河全线整治渭南市城区右岸树园至赤水河堤防加固工程,该项工程是渭河全线整治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线所用土料均为低液限黏土。低液限黏土的特点是液限低,塑性指数小,土体稳定性差,在堤防施工中压实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如果在堤防施工中对低液限黏土完全置之不理,而使用其他筑堤土料对其进行替换,肯定会增加工程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用低液限黏土填筑堤防并最大效度地压实存在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工程用土料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料的基本性质,及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土料的压实标准。并在工程现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段进行现场试验,对各个试验段的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在不同机械施工组合方式、不同铺土厚度和不同机械碾压速度的情况下使用低液限黏土筑堤的施工工艺、压实强度等问题,并确定最佳施工机械组合、土料松铺厚度以及机械碾压速度。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各标段土场普遍存在上层土的天然含水率较低、下层土的天然含水率较高的情况,不同深度的土的天然含水率参差不齐,这也为实际工程当中碾压时寻求最优含水率造成了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充分发挥挖掘土料—土料装车—进占卸料过程中对土料的拌合作用,并保证填土含水率接近最优含水率,在适当时洒水或晾晒。(2)各标段土场土料的最优含水率为17.5%-18.0%,最大干密度为1.62g/cm3-1.69g/cm3,液限为29.83%-31.50%,塑限为17.50%-18.40%,塑性指数为11.87-13.10,根据土的分类标准,土料属于低液限黏土。各标段土场土样的液限和塑性指数都较低,这就对堤防工程的压实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对于渭河全线整治渭南市城区右岸树园至赤水河堤防加固工程,当铺土厚度50cm、机械碾压速度保持在1档2.55km/h左右时,采用预压2遍+振动凸块压路机在振压6遍的机械组合,可以同时保证压实质量与施工效率,为最佳方案。(4)另外填土土料的含水率与土的压实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土具有适合的含水率时,通过水的润滑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粒间摩擦力,使土料容易压实。渭河全线整治渭南市城区右岸树园至赤水河堤防加固工程中土料的含水率在超过最优含水率0.5%-1%左右时压实效果最为明显。

李大维[4](2012)在《高速公路大粒径填石路堤修筑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路网不段完善,填石路堤作为一种特殊的路堤结构形式,已在山岭重丘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大粒径石料因其颗粒尺寸大、细料含量少、粒组变异性强等特点给施工和检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首先从填石料的压实特性入手,通过整理分析我国近年来填石路堤修筑工程实例,对填石料的压实方法和压实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广乐高速试验段现场研究,通过对填料最大粒径、松铺厚度、粒径组成,压实机械以及碾压遍数等影响压实效果因素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填石路基填料的摊铺与整平技术、压实机械选择、压实工艺以及边坡施工技术等关键问题,通过现场检测试验,从沉降量、沉降率、干密度、孔隙率等方面对压实效果进行评价,采用统计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与工程实践相适应,能够有效反映压实质量的检测标准,进而依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施工技术方法,指导现场生产实践。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大粒径填料更广泛的应用于工程作出了合理研究与探索。对保证工程质量、节约工程建设投资、确保工程施工工期等方面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赵晨生[5](2012)在《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心墙堆石坝工程量大、建设工期长,自然条件和施工场地布置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质量标准高,施工作业涉及众多环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给大坝的施工组织管理和实时控制带来很大的难度和风险。如何对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进度与质量进行实时地分析和动态地调整,通过研究二者之间的制约关系,进行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是高心墙堆石坝工程能否实现高标准、高强度连续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以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目标为对象,以追求二者间的协调为目的,系统、全面地开展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了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理论。结合高心墙堆石坝的施工特征,以系统的观点描述了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过程,构建了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指标体系,提出了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原理,建立了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数学模型,详细分析了模型所受的各种复杂约束条件,并阐述了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流程,为该理论在高心墙堆石坝施工实时控制和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基于耦合质量要素施工仿真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进度实时控制方法。根据施工质量对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进度的影响,研究了耦合质量要素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机制,提出了耦合质量要素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理论与方法,设计了耦合质量要素的施工仿真流程,并研发了相应的系统软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施工进度仿真计算,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高心墙堆石坝施工现场的实时控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辅助决策工具和技术支持。(3)建立了面向填筑单元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进度与质量综合量化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高心墙堆石坝填筑单元的施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量化的反映出施工进度与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利于决策者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为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4)提出了建设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智能控制系统的构想。结合物联网技术提出了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智能控制系统的建设目标,建立了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智能控制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设计了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智能控制系统的功能模块并详细分析了每个模块的建设方案、工作原理和实现的具体功能,为创新高心墙堆石坝施工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李兵[6](2011)在《瑞雷波技术在巨粒土路基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传统的路基施工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法—压实度检测法在巨粒土路基检测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适用。论文依托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基于不均匀沉降控制的山区巨粒土路基质量评价指标与检测方法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目前国际上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水平,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实体工程应用等方法和手段,对瑞雷波在巨粒土路基中传播的横波波速和动态回弹模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深入地研究。运用动态回弹模量来检测、评价巨粒土路基的施工质量。首先,介绍了瑞雷波检测的理论基础,分析了瑞雷波频散曲线的正反演方法及影响频散曲线的因素。论文利用改进的Knopoff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高频有效数字的损失。在瑞雷波反演中采用改进的小生境遗传算法,实现了变参数和定深度遗传反演,缩短了分析时间,提高了分析准确率。其次,基于瑞雷波的频散特性及瑞雷横波波速与巨粒土路基动态回弹模量间的密切相关性,结合附加质量法获取巨粒土路基的密度和纵波波速。并将其作为初始值反演瑞雷横波波速,按照巨粒土路基层厚度加权平均,最终得到巨粒土路基动态回弹模量的表达式。采用由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自主编制开发的多道面波分析系统MASW处理波动检测数据,反演横波波速,由此计算巨粒土路基的动态模量并与FWD(落锤式弯沉仪)结果相互验证。最后,将瑞雷波法应用到实体工程中,结果显示,附加质量法计算巨粒土路基的干密度和水袋法结果比较一致,具备较高的精度,可以由附加质量法获取巨粒土路基的密度作为瑞雷波反演的初始值;瑞雷波法测试的巨粒土路基动态回弹模量和FWD法测试的结果虽然具有一定的误差,但满足一定的误差范围,在工程中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可以用瑞雷波方法检测巨粒土路基的动态回弹模量来评价其施工质量。

武科,马国梁,马明月,李树忱,李术才[7](2009)在《公路路基粉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为研究公路路基粉土的工程力学特性,评价粉土路基的稳定性,通过室内击实试验、渗透试验、三轴试验和微观结构分析,分析粉土作为公路路基填料的工程力学性质,对比分析不同击实功作用下粉土的干密度特性,探讨压实度和孔隙比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级配粉土的压实性能,研究不同压实度粉土的渗透特性及其力学效应,阐述不同击实度的粉土微观结构排列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公路路基填土压实过程中,对于粉土,可采用现行重型击实标准,但压实标准偏低;路基填土的渗透系数随着压实度的增大而呈非线性减小;随着压实度增加,粉土填充孔隙的效果较差。

张振东[8](2008)在《预剪对饱和松砂剪切特性的影响及亚塑性边界面本构模型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是最常用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针对其强度与变形特性的研究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由于土体所经受的应力历史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其后期的受力状态也十分复杂,这些影响因素必然会造成土体微观结构的剧烈变化与各向异性,从而强烈地影响着土材料的强度与变形特性。以波浪荷载为例,波浪荷载具有周期长,荷载作用时间长等特点,而且其作用比较频繁,这使得海工结构及其地基土体在经受较大波浪荷载作用,并导致破坏之前已经受到若干小振幅波浪荷载作用,形成所谓的循环预剪作用。这些前期波浪荷载的循环预剪作用势必将对海床土体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建筑物地基内各个部位处土单元的应力状态也是各不相同的,沿着某一潜在滑动面,各点的初始主应力方向随其位置而改变。而且,饱和弹性孔隙介质理论分析表明:波浪等循环荷载在土体中所产生的循环应力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正应力偏差与剪应力所形成的循环偏应力的幅值保持不变,而主应力方向发生了连续旋转,这也将对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产生显着的影响。因此,作为建筑物地基稳定性评价中的一个基本而重要问题,探讨砂土的变形与强度特性时必须考虑应力历史的影响以及各向非均等的复杂初始应力状态和复杂的循环应力变化模式。然而,由于土工实验技术的限制,三轴剪切试验及扭转剪切试验等传统的土工试验无法完全实现上述的复杂初始应力条件和复杂加载模式。为此,大连理工大学于2001年起对于自日本诚研舍株式会社引进的“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进行了不断的开发与完善,这套新型土工试验系统可以同时施加和独立地控制轴向压力W、扭矩MT、外室压力po与内室压力pi及其组合。由此可重现土在不同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固结及加载路径。以此为基础,本文针对饱和松砂,进行了大量的考虑静力预剪与循环预剪作用的单调剪切试验与循环剪切试验研究,进而针对不同形式的静力预剪与循环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的变形与强度特性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并在原有亚塑性边界面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试验结果建立起相关模型参数与主应力方向角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原有亚塑性边界面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之能够考虑主应力方向角对饱和松砂单调剪切特性影响的。为了探讨静力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循环剪切特性的影响,分别针对实心圆柱状试样和空心圆柱状试样进行了不同方式静力预剪作用的循环三轴剪切试验。对于实心圆柱状试样,分别针对均等固结条件、二向非均等固结条件和Ko固结条件进行了循环三轴剪切试验,并通过试验探讨了固结应力比与固结方式对饱和砂土循环剪切特性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周围压力对静止侧压力系数Ko的测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周围压力的不断增加,其对Ko值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固结应力比与固结方式的不同对饱和砂土的循环剪切特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均等固结条件下的应变是对称发展的,且振动初期应变发展不明显,将要达到破坏时发展比较明显,而由于固结过程中静力预剪作用的影响,二向非均等固结和Ko固结条件下的应变主要向初始预剪的方向不断累积,加载初期应变发展较快,后期则逐渐趋于稳定。另外,二向非均等固结条件下,在动应力施加的第一周,随着竖向应力的增加,试样产生较大的正孔隙水压力,而Ko固结条件下,在动应力施加的第一周,随着竖向应力的增加,试样的孔隙水压力发展方向却与前者截然相反,产生了较大的负孔隙水压力。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两种固结方式的不同固结过程造成的。对于空心圆柱状试样,分别针对初始固结主应力方向角α0=0°、30°、45°、60°和90°时进行了循环三轴剪切试验。试验研究表明,不同初始主应力方向角的静力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不排水循环三轴剪切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发展模式以及各应变分量的发展均具有较为显着的影响。为了探讨饱和砂土未发生液化条件下的循环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液化强度的影响,分别针对实心圆柱状试样和空心圆柱状试样进行了循环三轴剪切试验和考虑主应力轴连续旋转的轴向—扭转双向耦合剪切试验。试验研究表明,循环预剪作用对孔隙比的影响并不大,在循环三轴试验中,孔隙比的变化幅度不超过0.2%,而在循环耦合试验中,其变化幅度也未超过0.3%。因此,较小的孔隙比变化不足以引起饱和砂土液化强度的较大改变。另外,无论是循环三轴试验还是循环耦合试验,无论是均等固结条件还是非均等固结条件,在未发生液化条件下,循环预剪作用对土体的应变发展特性和孔隙水压力发展模式影响较小,而对饱和砂土二次加载液化强度却有较为显着的提高,尤其当循环预剪应力幅值较大时,砂土液化强度提高的更为显着。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砂土孔隙的均匀化以及砂土颗粒间咬合作用的增强使饱和砂土形成了更为稳定的结构。为了探讨静力预剪作用与循环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单调剪切特性的影响,针对实心圆柱状试样进行了循环预剪后固结排水的不排水单调剪切试验与循环预剪后不固结排水的不排水单调剪切试验,针对空心圆柱状试样进行了考虑不同初始固结状态与加载方式的单调剪切试验。试验研究表明,饱和砂土在经受循环预剪作用后,无论是固结排水后再进行单调剪切加载,还是不固结排水,在存在残余孔隙水压力的条件下直接进行单调剪切加载试验,当预剪过程中试样未发生液化破坏时,循环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后期的单调剪切特性影响并不显着。发展过程都是在剪切加载的初期饱和砂土发生剪缩,而后发生剪胀,整体上呈现硬化变形的特征,并最终达到稳定状态。而当饱和砂土在循环预剪过程中发生液化破坏时,其对后期的单调剪切加载特性具有十分显着的影响。在剪切过程中,试样均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剪胀特性,孔隙水压力以下降为主。另外试验结果表明,当饱和砂土试样具有水平沉积面时,初始固结主应力方向与剪切方向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单调剪切过程中总的主应力方向的不同,从而显着地影响着饱和砂土不排水单调剪切特性。当总的主应力方向不断发生变化时,剪切过程中任意时刻饱和砂土所表现出的单调剪切特性也不相同。为了能够考虑初始固结主应力方向与单调剪切方向的各种组合所产生的剪切过程中变化的总主应力方向对饱和砂土单调剪切特性的影响,根据现有的试验结果建立起相关参数与主应力方向角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将其重新应用到亚塑性边界面模型之中,进而与部分试验实测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由此论证了所改进的亚塑性边界面模型的适用性。对比分析表明所改进和推广的本构模型能够合理地反映出不同初始固结主应力方向和单调剪切方向的各种组合条件对饱和砂土应力—应变关系的硬化与软化特征、剪胀与剪缩特征以及有效应力路径等方面的影响,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出剪切过程中变化的主应力方向对饱和砂土单调剪切特性的影响。

张延亿[9](2007)在《糯扎渡心墙堆石坝离心模拟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石坝是一种最古老的坝型,在坝工事业发展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土石坝特别是堆石坝的建设发展迅速,设计中的心墙堆石坝的高度已到同类坝的世界领先水平。坝工建设的需要,使得我国在高土石坝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离心模拟技术作为一种新岩土工程试验技术,依靠离心力的作用可使模型坝得到与原型坝体一致的应力场,从而可比较好地再现大坝的变形特征,因此该项技术在高土石坝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高堆石坝而言,坝体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变形以及应力性状是大坝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土石坝研究领域中最为重要的课题。由于目前正在设计或投入建设的高堆石坝的坝高已达300m坝高的量级,在采用离心模拟试验手段研究高堆石坝变形和应力问题时,目前的离心试验机的试验容量,将难以实现常规等应力的大坝全断面模拟。本论文结合高261.50m的糯扎渡心墙堆石坝工程,首先对坝体模型的合理设计进行了研究,选定了合理的试验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了不同加速度条件下竣工期和蓄水期坝体的小比尺离心模型试验,并对坝体的变形和应力试验结果采用线性回归拟合方法以及不等应力比尺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了采用小比尺离心模型研究大坝变形和应力性状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原型坝体在竣工期和蓄水期的应力变化和变形情况,为该坝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本论文还总结了国内外离心机的发展状况和国内外高土石坝研究的现状,对离心模拟试验的基本理论和误差分析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刘洋[10](2006)在《土体的动模量和阻尼比的试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是描述土的动力变形特性的两个基本参数,也是实际工程设计中所需考虑的最主要的动力参数。影响土的动模量及阻尼比等动态特性参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剪应变幅、有效平均主应力、孔隙比与土的组构(包括试样制备方法)的影响最大。 本次研究使用的仪器是大连理工大学与日本诚研株式会社合作研制的“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该仪器设置了两套测量系统:一套为内置式的非接触微小位移计及转角计;一套为普通的接触式竖向位移计及转角传感器。为了提高土工测试精度,拓宽应变测试范围,试验中尝试将非接触与接触式竖向位移计与转角计联合使用。这样,同一个试样的动模量随动应变幅值的变化关系曲线可由接触式位移计与非接触式位移计联合测得,既避免了竖向大位移计在微小应变幅下测量不够准确、精度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也避免了小位移传感器测量范围有限的缺点。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试验技术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位移的测量精度,从而获得至关重要的微小应变的试验数据。 对于动力变形特性参数的测定,针对粉煤灰和福建标准砂,通过试验探讨了利用循环三轴试验和循环扭剪试验进行动模量阻尼比特性研究的试验技术。本文首先针对采用1个试样通过多次固结的方法代替采用3到4个试样获得全部动模量和阻尼比特性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两种试验方法获得试验结果的主要差别;然后采用一级循环加荷结束进行充分排水再施加下一级荷载的逐级消散孔压的间断排水方法与完全不排水试验方法进行了对比,着重研究了不同试验方法所获得的动模量特性与阻尼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一个试样通过改变初始固结压力的方法所获得的试验结果在初始固结压力σ′3=100kPa、200kPa、300kPa时与采用独立试样分别进行试验的常规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是比较可靠的。这种方法能够确保试验过程中试样成型的稳定性,而且节省拆样、装样以及试样饱和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逐级消散孔压的间断排水方法所获得的动模量阻尼特性与常规方法的试验结果也十分相近。 为了研究固结应力比对粉煤灰的动模量特性的影响,本文针对相对密实度Dr=60%的粉煤灰进行了固结应力比Kc=1.0、1.5和2.0的循环三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固结应力比条件下的动弹性模量E~ε关系曲线,随着动应变幅值的增大,动弹性模量呈现一致的衰减趋势;当Kc=2.0时各级初始固结压力下的最大动弹性模量值有下降趋势。

二、小浪底工程击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浪底工程击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型水库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质量控制发展现状
        1.2.2 过程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
    2.1 质量控制理论
    2.2 统计过程质量控制
    2.3 控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3.1 控制图的原理
        2.3.2 控制图的分类
        2.3.3 控制图的判别规则
    2.4 控制图的适用性分析
        2.4.1 大批量生产模式的特点
        2.4.2 小批量生产模式的特点
        2.4.3 小批量生产模式下常规控制图使用的局限性
第三章 面板堆石坝性能特点及质量病害分析
    3.1 碾压式土石坝的特点
    3.2 面板堆石坝的特点
        3.2.1 面板堆石坝的设计特点
        3.2.2 面板堆石坝的施工特点
        3.2.3 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难点
    3.3 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典型质量病害及成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质量管理的难点
    4.1 面板堆石坝体填筑碾压施工要求
        4.1.1 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对原材料要求
        4.1.2 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对机械设备要求
        4.1.3 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过程的质量要求
    4.2 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质量管理的难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控制指标分析
    5.1 面板堆石坝主堆石区填筑碾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指标初选
    5.2 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5.3 面板堆石坝主堆石区填筑碾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指标选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研究
    6.1 中型水库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特点
    6.2 基于小批量生产模式下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6.2.1 小批量(?)-R控制图
        6.2.2 小批量(?)-S控制图
        6.2.3 小批量生产的Q控制图
        6.2.4 基于bayes分析的小批量控制图
        6.2.5 可化为同分布的小批量控制图
    6.3 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
        6.3.1 基准控制方法——(?)-S控制图
        6.3.2 改进后控制方法——小批量施工控制图
        6.3.3 辅助控制方法——过程能力指数
    6.4 基于最优质量成本原理的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型水库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案例分析
    7.1 工程概况
    7.2 案例分析
        7.2.1 级配的控制
        7.2.2 压实度的控制
        7.2.3 渗透系数的控制
        7.2.4 软化系数的控制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表A:专家调查咨询问卷
附录一 面板堆石坝主堆石区填筑碾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指标的初选
附表B:计量值控制图系数表

(2)半填方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填方边坡稳定性
        1.2.2 填土物理力学性质
        1.2.3 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析方法与边坡剖面模型
    2.1 FLAC3D软件和强度折减法
    2.2 边坡剖面
    2.3 剖面数值分析
        2.3.1 计算模型
        2.3.2 约束条件和初始条件
        2.3.3 岩土体参数指标
        2.3.4 计算过程
        2.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填土参数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敏感性
    3.1 边坡因素敏感性的计算原理
    3.2 填土参数敏感性
        3.2.1 填土密度
        3.2.2 变形参数
        3.2.3 强度参数
    3.3 小结
第四章 原始坡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1 分界带形成机理分析
    4.2 分界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2.1 无分界带情况下边坡稳定性模拟
        4.2.2 有和无分界带的边坡稳定性对比
    4.3 原始坡面形态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3.1 计算模型
        4.3.2 计算过程及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原始斜坡坡脚位置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4.1 计算模型
        4.4.2 计算过程及结果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填方体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5.1 填筑坡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5.1.1 计算模型
        5.1.2 计算过程及结果
        5.1.3 结果分析
    5.2 填筑长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5.2.1 计算模型
        5.2.2 计算过程及结果
        5.2.3 结果分析
    5.3 竖向填筑法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5.3.1 竖向填筑边坡稳定性模拟
        5.3.2 竖向和均质填筑边坡稳定性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渭河堤防加固工程中土料的工程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力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1.1.1 土力学研究历史
        1.1.2 土力学研究现状
    1.2 论文所依托的工程概况
    1.3 低液限黏土的定义
        1.3.1 我国对土的分类以及对低液限黏土的定义
        1.3.2 国外对低液限黏土的定义
    1.4 低液限黏土的分布范围
    1.5 国内学者对低液限黏土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渭河堤防加固工程中土料的基本性质试验
    2.1 现场取样
    2.2 基本性质试验
        2.2.1 天然含水率试验
        2.2.2 比重试验
        2.2.3 液塑限试验
        2.2.4 颗粒分析试验
    2.3 基本性质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天然含水率试验结果及分析
        2.3.2 比重试验结果
        2.3.3 液塑限试验结果及分析
        2.3.4 颗粒分析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渭河堤防加固工程中低液限黏土的击实试验
    3.1 试验步骤
        3.1.1 试样制备
        3.1.2 试样击实
        3.1.3 计算及制图
    3.2 击实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渭河堤防加固工程的现场试验
    4.1 现场试验概况
    4.2 现场试验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4.2.1 现场试验的主要内容
        4.2.2 现场试验的目的
    4.3 现场试验的施工方案
    4.4 现场试验段施工工艺及步骤
    4.5 压实度检测结果及分析
        4.5.1 不同碾压方式下分层碾压结果分析及结论
        4.5.2 A 组合在不同铺土厚度下振动碾压结果分析及结论
        4.5.3 A 机械组合在不同速度下振动碾压结果分析及结论
    4.6 现场试验段沉降量观测
        4.6.1 沉降量结果分析
        4.6.2 沉降量试验结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高速公路大粒径填石路堤修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填料的压实方法
    2.1 压实机具的发展
    2.2 填石路堤压实方法
    2.3 大粒径石料的压实特点
        2.3.1 石料压实影响因素
        2.3.2 石料压实质量检测
    2.4 小结
第三章 填石路堤修筑现场试验
    3.1 试验路段工程概况
    3.2 试验路段现场修筑方案及测试项目
        3.2.1 压实机械的选择
        3.2.2 松铺厚度和最大粒径的选择
        3.2.3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静载 20T 单机振动碾压试验结果
        3.3.2 静载 25T 单机振动碾压试验结果
        3.3.3 振动碾压与冲击碾压组合试验结果
        3.3.4 瞬态瑞雷面波测试结果
        3.3.5 填料级配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填石路堤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测方法
    4.1 填石路堤施工工艺
        4.1.1 填料的开采
        4.1.2 填料的运输
        4.1.3 填料的摊铺方法
        4.1.4 填料的整平
        4.1.5 填石路堤碾压
        4.1.6 填石路堤边坡码砌
    4.2 填石路堤质量检测
        4.2.1 压实标准的提出
        4.2.2 沉降差检测
        4.2.3 沉降率检测
        4.2.4 干密度检测
        4.2.5 孔隙率检测
    4.3 小结
第五章 填石路堤的施工检测暂行规定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5)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1.2.1 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进度控制现状
        1.2.2 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控制现状
        1.2.3 文献综述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理论
    2.1 引言
    2.2 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过程系统描述
        2.2.1 高心墙堆石坝施工基本特征
        2.2.2 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过程系统描述
    2.3 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要点分析
        2.3.1 土石料生产过程实时控制要点分析
        2.3.2 土石料运输过程实时控制要点分析
        2.3.3 土石料填筑过程实时控制要点分析
    2.4 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指标体系
    2.5 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原理
        2.5.1 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系统分析
        2.5.2 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数学建模
    2.6 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流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耦合质量要素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进度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质量要素对施工仿真的影响机制分析
        3.2.1 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3.2.2 耦合质量要素的施工仿真机制分析
    3.3 耦合质量要素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理论与方法
        3.3.1 耦合质量要素施工仿真系统描述
        3.3.2 耦合质量要素施工仿真数学建模
        3.3.3 耦合质量要素施工仿真策略
        3.3.4 耦合质量要素施工仿真模型
        3.3.5 耦合质量要素施工仿真流程
        3.3.6 耦合质量要素施工仿真模型验证
    3.4 耦合质量要素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系统研发
    3.5 基于耦合质量要素施工仿真的施工进度实时控制方法
    3.6 工程应用实例
        3.6.1 仿真模型验证
        3.6.2 不同质量标准下的施工进度仿真分析
        3.6.3 加快施工进度的措施与建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综合评价
    4.1 引言
    4.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2.2 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综合评价相关因素分析
        4.2.3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
        4.2.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综合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
        4.3.1 实时监控系统概述
        4.3.2 基于实时监控系统的评价指标数据采集方法
    4.4 综合评价方法
        4.4.1 基于 AHP 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4.2 基于 TOPSIS 的综合评价模型
        4.4.3 综合评价步骤
    4.5 工程应用实例
        4.5.1 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4.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3 综合评价过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物联网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智能控制系统构想
    5.1 引言
    5.2 物联网技术概述
    5.3 基于物联网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智能控制系统建设目标
    5.4 基于物联网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智能控制系统总体框架
    5.5 基于物联网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智能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5.5.1 施工人员管理模块
        5.5.2 筑坝材料管理模块
        5.5.3 施工环境管理模块
        5.5.4 上坝道路管理模块
        5.5.5 料场管理模块
        5.5.6 施工机械管理模块
        5.5.7 施工工艺管理模块
        5.5.8 坝面填筑单元管理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瑞雷波技术在巨粒土路基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关键技术
        1.4.4 技术流程
第二章 瑞雷波检测的理论基础
    2.1 均匀半空间介质中的瑞雷面波
    2.2 多层介质中的面波传播特性
    2.3 面波频散计算的Knopoff 算法
        2.3.1 Knopoff 算法的基本理论
        2.3.2 高频范围频散函数的计算
        2.3.3 Knopoff 算法计算频散曲线多阶性分析
    2.4 频散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2.4.1 厚度对频散曲线的影响
        2.4.2 密度对频散曲线的影响
        2.4.3 横波速度对频散曲线的影响
        2.4.4 纵波速度对频散曲线的影响
    2.5 瑞雷面波反演方法
        2.5.1 遗传算法
        2.5.2 遗传算法中的小生境法
        2.5.3 对小生境遗传算法反演的改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瑞雷波法评价巨粒土路基的施工质量
    3.1 附加质量法获取巨粒土路基的密度
        3.1.1 附加质量法检测巨粒土路基密度原理
        3.1.2 附加质量法的基本理论模型
    3.2 计算巨粒土路基的动态回弹模量
    3.3 波动检测方法及检测结果处理
        3.3.1 检测方法
        3.3.2 检测结果处理方法
    3.4 巨粒土路基动态回弹模量验证方法
        3.4.1 FWD 的基本原理
        3.4.2 SIDMOD 软件反算路基的动态回弹模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瑞雷波法评价路基回弹模量的现场试验
    4.1 綦江通惠大道路基检测
        4.1.1 工程概况
        4.1.2 巨粒土路基密度的附加质量检测
        4.1.3 巨粒土路基的动态模量测试
        4.1.4 动态模量的FWD 测试
    4.2 开县移民工程土石路基的瑞雷波检测
        4.2.1 工程概况
        4.2.2 巨粒土路基密度的附加质量检测
        4.2.3 巨粒土路基的动态模量测试
        4.2.4 回弹模量的承载板测试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预剪对饱和松砂剪切特性的影响及亚塑性边界面本构模型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土的动力特性室内试验设备的发展
        1.2.2 土的结构性和各向异性研究
        1.2.3 复杂应力条件下土的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1.2.4 饱和砂土的孔隙水压力发展特征
        1.2.5 土的本构模型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试验设备简介及试验条件
    2.1 概述
    2.2 试验设备简介
        2.2.1 设备组成
        2.2.2 主要功能
        2.2.3 技术参数指标
    2.3 试验条件
        2.3.1 试验砂料与土样制备
        2.3.2 试样尺寸
    2.4 应力状态分析与计算公式
        2.4.1 应力状态分析
        2.4.2 试样体的应力应变参数及其计算公式
3 静力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循环剪切特性的影响
    3.1 概述
    3.2 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
        3.2.1 初始固结应力状态
        3.2.2 液化破坏标准
    3.3 K_0固结试验
        3.3.1 K_0固结的实现
        3.3.2 K_0固结过程试验结果分析
    3.4 饱和砂土循环剪切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3.4.1 实心圆柱状试样
        3.4.2 空心圆柱状试样
    3.5 结论
4 循环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液化强度的影响
    4.1 概述
    4.2 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
        4.2.1 循环荷载模式与动强度定义
        4.2.2 试验方案设计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循环三轴剪切试验
        4.3.2 循环耦合剪切试验
    4.4 初步分析
    4.5 不同循环预剪加载方式对饱和砂土液化强度的影响
    4.6 结论
5 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单调剪切特性的影响
    5.1 概述
    5.2 试验方法及试验条件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循环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单调剪切特性的影响
        5.3.2 静力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单调剪切特性的影响
    5.4 结论
6 考虑饱和砂土各向异性影响的亚塑性边界面本构模型的推广及其试验验证
    6.1 概述
    6.2 本构模型研究
        6.2.1 各种弹塑性本构理论的介绍
    6.3 亚塑性边界面模型的理论基础
        6.3.1 偏应力比空间的定义及不变量
        6.3.2 亚弹性、亚塑性应变增量
        6.3.3 亚塑性边界面模型分析
        6.3.4 亚塑性理论边界面模型参数确定
    6.4 模型的试验验证
        6.4.1 非均等固结条件
        6.4.2 均等固结条件
    6.5 结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糯扎渡心墙堆石坝离心模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心墙堆石坝的研究现状
        1.2.1 筑坝材料的本构模型研究
        1.2.2 土质心墙的水力劈裂研究
        1.2.3 堆石体的材料特性研究
        1.2.4 土石坝的后期变形研究
        1.2.5 坝体的渗流控制研究
    1.3 离心模拟技术在土石坝研究中的应用
        1.3.1 国外离心模拟技术在土石坝研究中的应用
        1.3.2 国内离心模拟技术在土石坝工程中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离心机发展概述
    2.1 国内外离心机的发展状况
        2.1.1 国外离心机的发展状况
        2.1.2 国内离心机的发展状况
    2.2 离心机研究领域
    2.3 离心机的发展方向
        2.3.1 离心模拟试验技术的不断完善
        2.3.2 借助于离心模拟试验促进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进步
        2.3.3 离心试验机的试验功能、容量和测试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2.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LXJ-4-450g-t离心机
第三章 离心模型试验的基本原理
    3.1 概述
    3.2 离心模型试验相似原理
    3.3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3.3.1 离心模型试验基本原理
        3.3.2 离心模型试验相似关系
    3.4 离心模型试验中各物理量的比尺关系
    3.5 离心模型试验的误差分析
        3.5.1 离心机中的力场特性
        3.5.2 模型高度的影响
        3.5.3 离心机加卸载引起的误差
        3.5.4 边界效应的影响
        3.5.5 粒径效应与几何尺寸效应的影响
        3.5.6 科氏加速度误差分析
        3.5.7 采集系统引起的误差分析
    3.6 原型断面的局部模拟
    3.7 离心模型中填筑料的模拟
第四章 离心模型设计
    4.1 概述
    4.2 小比尺离心模型试验方法
        4.4.1 小比尺离心模型的破坏准则
        4.4.2 小比尺离心模型相似关系
    4.3 小比尺离心模型试验的应用
    4.4 离心模型率及模型断面的选取
    4.5 原型断面与离心模型断面的对比分析
        4.5.1 数值分析方法和计算程序
        4.5.2 数值计算参数
        4.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心模型制作
    5.1 模型材料模拟
        5.1.1 堆石料及反滤料模拟
        5.1.2 心墙料模拟
    5.2 模型料填筑
    5.3 模型止水处理
    5.4 模型安装和配重调整
    5.5 试验量测设备
    5.6 离心模型试验步骤
第六章 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6.1 土压力结果分析
        6.1.1 竣工期土压力的结果分析
        6.1.2 蓄水后土压力结果分析
        6.1.3 模型试验拱效应分析
    6.2 位移结果分析
        6.2.1 竣工期坝体位移分析
        6.2.2 蓄水后坝体位移分析
    6.3 两种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土体的动模量和阻尼比的试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括及发展动态
        1.2.1 测试精度的研究成果
        1.2.2 测试方法的研究成果
        1.2.3 不同土类的研究成果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
2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2.1 概述
    2.2 试验设备简介
    2.3 试验概况
        2.3.1 试验砂料
        2.3.2 试样尺寸
        2.3.3 试样的制备与饱和
        2.3.4 试样体的应力应变参数
    2.4 试验方案
3 一个试样多次固结的方法对动模量阻尼特性的影响
    3.1 概述
    3.2 试验概况
        3.2.1 循环三轴试验方案
        3.2.2 位移计与转角计量程的选择
    3.3 土的变形特性
        3.3.1 土的应变硬化与软化特性
    3.4 动模量特性
        3.4.1 试验技术研究
        3.4.2 E-ε关系曲线
        3.4.3 最大动弹性模量 Emax
        3.4.4 归一化的动弹性模量随应变幅值的变化关系
        3.4.5 E/E_(max~(ε/ε_1))归一化特征曲线
    3.5 阻尼比特性
        3.5.1 阻尼比随轴向动应变幅的变化规律
    3.6 结语
4 逐级消散孔压的方法以及固结应力比对动模量阻尼特性的影响
    4.1 概述
        4.1.1 逐级消散孔压的方法
        4.1.2 固结应力比的影响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方法
    4.3 实测的应力-应变曲线
        4.3.1 循环三轴试验的实测应力-应变曲线
        4.3.2 循环扭剪试验的实测应力-应变曲线
    4.4 动模量特性
        4.4.1 动模量随动应变幅的变化规律
        4.4.2 最大动模量
        4.4.3 最大动模量与初始固结压力的关系
        4.4.4 归一化最大动模量随应变幅值的变化关系
    4.5 阻尼比特性
    4.6 固结应力比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4.6.1 不同的固结应力比条件下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幅的变化规律
        4.6.2 最大动弹性模量与初始压力的依赖关系
    4.7 结语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研究生参加工程实践项目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小浪底工程击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型水库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质量管理研究[D]. 吴广怀.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5)
  • [2]半填方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D]. 蔺宗宗. 兰州大学, 2013(05)
  • [3]渭河堤防加固工程中土料的工程性能研究[D]. 崔铭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4]高速公路大粒径填石路堤修筑技术研究[D]. 李大维.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5)
  • [5]高心墙堆石坝耦合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实时控制研究[D]. 赵晨生. 天津大学, 2012(07)
  • [6]瑞雷波技术在巨粒土路基检测中的应用[D]. 李兵.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 [7]公路路基粉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J]. 武科,马国梁,马明月,李树忱,李术才.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8]预剪对饱和松砂剪切特性的影响及亚塑性边界面本构模型改进[D]. 张振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5)
  • [9]糯扎渡心墙堆石坝离心模拟试验研究[D]. 张延亿.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7(02)
  • [10]土体的动模量和阻尼比的试验技术研究[D]. 刘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8)

标签:;  ;  ;  ;  ;  

小浪底工程压实试验结果可靠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