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秦统一六国的缘由

再论秦统一六国的缘由

一、秦统一六国原因的再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耿晓晴[2](2021)在《《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陆]》地名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苏静[3](2021)在《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重要一页。地处西北偏僻之隅的秦人,不断奋斗东进而逐步统一中国,开启了一个伟大国家的新纪元。近几十年来在中国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不断发现,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让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考古呈现出序列化、体系化的成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展示依然处于分散化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其遗产价值的释放。本文以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以其整体性保护与展示方法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比类似的文化遗产概念,分析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集群特征,将其称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并基于其历史、考古研究的系列成果,运用文化遗产“关联性”概念,揭示其集群空间格局与整体关联机制。其次,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价值维度,凝炼其整体价值内涵,并以此架构其价值体系。再次,针对其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运用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基于其整体关联性和整体价值研究,在阐释整体价值目标下,初步建构其保护和展示体系。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首先揭示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遗址片区-遗址整体”层级构成及其“功能性关联”、“文化性关联”和“历史性关联”机制。其次,凝炼出其“见证统一国家创立过程”、“形成古代国家发展完整实物链”、“反映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构建中华文明标识秦文化核心”四项整体价值内涵。再次,初步建构了以“建立遗址体系信息库和管理平台”、“构建保护规划体系”为保护程序,遗址体系的“价值体系认知方法”、“完整性认知及评估方法”、“保护区划划定方法”为保护方法,“遗址点纳入制度”、“保护总体规划制度”、“联合管理制度”等为保护制度,并以“精准补充、注重关联和勘察环景”考古研究建议、“国-省-市/县”分级保护、“特区-分区-园区”分类保护、整体立法保护为保护建议的整体性保护体系。最后,建构了以“制度之始”、“国家之成”、“民族之基”为阐释主题,以“点-面-线”多层主题叙事结构为阐释框架,并以“建立阐释与展示总体规划制度、统一视觉识别系统、融媒体平台”为整体连贯强化措施的整体性展示体系。本文研究的创新体现在运用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揭示了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针对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建立了其整体保护策略集成框架,构建了其多层级主题叙事型阐释框架,实现了秦崛起及统一历史进程的完整阐释。同时,论文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文化遗址类型及地区,以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从碎片化、分散化状态,走向整体化、系统化的成熟阶段。

刘国民[4](2021)在《汨罗龙舟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认为

周瑜[5](2021)在《取舍之间: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新探》文中研究说明动漫作品是一种新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动漫作品,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重新定义了动漫和动漫作品、呈现了历史与动漫作品结合的现有资源以及搜集动漫作品的途径。其次对目前所存在的对于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取舍诉求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新课改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动漫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理念和技术支持,但是在动漫作品的运用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结合二者的观点,总结出因地、因材、适量适度使用便可兼顾中学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的结论。最后分别从课堂教学环节、中学各个学段、内容要求几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动漫作品进行取舍。全文以理论作为支撑,辅之以案例充实,阐明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通过探究动漫作品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取舍”策略,为开发和丰富教学资源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中学历史教学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张宣逸[6](2021)在《关于汉魏“摇钱树”图像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认为"摇钱树"是汉魏时期流行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陪葬明器,本文依据"柱铢"榜题、"柱"形图式及"钱树"外观,将"摇钱树"定名为"钱树";依据两分法将"钱树"类型分为二维平面式和三维立体式两大类;依据宏观造型、微观具象,论证钱树具有"宇宙树" "立官富贵" "升仙" "光明树""祈福利后" "菩提悟道"等多元象征意义。

汶翰[7](2020)在《秦人都邑的军事考古学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秦人都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不乏涉及军事活动的内容。从秦人都邑的建立和不断变迁,可窥见秦人从西垂小国到诸侯国再到统一帝国的过程,秦人的迁都史就像是一部军事史。从秦在陇东南地区的早期都邑,西山—鸾亭山—石沟坪遗址群、大堡子山—圆顶山—山坪遗址群、李崖等遗址的发掘概况、文化内涵和建立背景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军事性主要是围绕着戎人而展开的,使之在具体的文化遗物上主要体现为山城的构建、地理环境、秦戎两种文化面貌的共存关系、独具特色的兵器、武库的建造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西山遗址群、大堡子山遗址群应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随着秦襄公迁都汧城,占据着关陕锁钥之地,是秦人进入关中地区的第一座都邑,凭借着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成功地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使之被封为诸侯。秦人地位的提升,急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都邑,以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继而秦人在关中西部建立了汧渭之会、平阳、雍。由于汧渭之会、平阳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只能从所处地理位置、迁都背景、兵器等方面观察其军事性。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雍城是秦所居关中西部各都邑中,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虽然其作为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身的多功能的都邑性遗址,但仍无法掩盖其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以水御城的构筑方式,城垣与壕沟相结合的多重防御设施,仓储、道路、作坊等组成的完备的后勤保障设施,多样化的武器装备等形成了以雍城为中心的势力范围,使其成为秦人进一步进入关中东部的大后方。为进一步扩大秦人在关中东部的势力范围,秦人继续东迁至关中中部,建立了泾阳、栎阳、咸阳,其建立主要是围绕着与晋魏争夺河西之地。地理位置上的东迁,能够减少长距离战争所带来的物资消耗,也便于在关中中部建立起对四周的辐射力量。这三座都邑中,由于泾阳所做的工作较少,情况不明外。栎阳和咸阳的军事性都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城墙、武器装备和仓储、道路、作坊、水利设施等后勤保障设施上。相比较而言,栎阳城的军事性更为突出,而咸阳城除了具有一定的军事性外,还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都城。整体看来,秦人在都邑的建设过程中多善于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经历了山城传统到平原大城的变革,在都邑选址上,多选择在环山面水之地,形成天然的防御设施,以借助“地利”强化军事防御功能。秦人都邑的城防系统经历了从造郭守民到大国无城的过程,既有秦国传统的影响,也有商周都城传统的影响。同时,秦人的后勤保障体系也经历了正规化的过程,秦人都邑通过营造后勤设施进行整体防御,在都邑及附近营建道路、烽燧、驿站、关隘等具有明显军事性质的附属设施,至咸阳时期形成了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军事后勤保障体系。通过运用考古学基本理论方法、城市考古学、军事考古学、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揭示秦人都城的军事特征及秦人的军事文化,通过对秦早期都邑——西山、鸾亭山、大堡子山、圆顶山、李崖、陇县磨儿塬、魏家崖—陈家崖遗址群、太公庙和雍城、栎阳城、咸阳城等遗址的军事考古学研究,从迁都背景、军事地理、军事防御体系及都城的军事意义等多角度对秦人都城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深入揭示秦人都城的军事性,为都城的军事考古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可望推动此方面研究的深入进行。

汤莹[8](2020)在《破坏与建设 ——顾颉刚古史学的双重面相》文中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古史学发生了一次结构性转型。这次结构性转型是从打破传统传统古史学的主体结构开始的,此后则逐渐由破坏转向重建。而在这一结构性转型的历程中,顾颉刚主要致力于古史传说的探索、古书真伪的考辨以及古代民族与古代疆域的探讨,不仅率先打破了传统古史学的主体结构,还在此基础上初步重建了近代古史学体系。但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认为顾颉刚的古史学偏重于破坏,而建设不足;而且对其是如何破坏的,所知不详。正是有本于这一认识,本文首先从古史传说研究、古书考辨、古代民族研究以及古代疆域研究等四个方面建构了一个“四位一体”的顾颉刚古史学体系,然后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研究方法,对其古史学的这一双重面相进行了实证性的专题分析与考察,进而以这一具体而微的研究对象,窥视中国古史学向近代转型的复杂面相。古史传说研究是顾颉刚古史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古史层累说”是其最主要的古史研究成果。探本追源,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革命性学说,不仅在于继承了欧阳修、刘恕、崔述、梁玉绳等本土学者的“疑古”研究成果,还在于其汲取了沙畹、夏德等域外汉学家的“疑古”资源。因此,这一集“疑古”之大成的学说问世之后,便彻底颠覆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传统上古史系统。不过,这里必须强调的是,顾颉刚在打破这一传统上古史体系之后,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逐渐转向真实上古史的重建。尤其到了抗战全面爆发之后的1938年,顾颉刚讲学云南大学,在之前讲义的基础上编纂了一部《中国上古史讲义》。而该书则以民俗学的眼光,运用“以周秦归周秦”的科学方法,初步重建了真实的中国上古史。此外,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顾颉刚在重建真实上古史之时,并非如部分学者认为的,其已经放弃之前的“疑古”立场,而是依旧不承认“夏王朝的存在”,而且还继续以“古史层累说”对传统上古史进行了考察。由此而言,在中国古史研究上,顾颉刚不仅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上古史体系,还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真实的上古史体系。古书考辨是顾颉刚从事古史研究的基础,也是其古史学体系的另一核心组成部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顾颉刚正是因认识到《尧典》晚出以及该文中的古史事实与《诗经》中的古史观念相冲突,才初步建构了“古史层累说”。此后,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古史真相,其继续对《尧典》的成文年代进行考辨,进而提出了“今本《尧典》成于汉武帝时”之说。而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疑古”学说,不仅在于其受到了晁说之、王柏、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钱玄同等人关于《尧典》看法的启发,更在于其以“史料审定之法”对《尧典》进行了详细的考辨。当然,直到当下,此说尚不能盖棺定论,甚至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此法无疑为后之学者继续考辨具体的《尧典》乃至其他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开了无数法门。问题尚不止如此。顾颉刚在考辨“伪书”之后,并非如一般人认为的,主张将之弃而不用,甚至将之销毁,而是建设性地提出了“伪书移置说”,即将“伪书”置于“作伪的时代”,使之成为了解“作伪的时代”的“真书”,从而实现了“伪书”价值的重新估定。而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建设性的学说,除了自觉接受了欧阳修、胡应麟、梁启超、杨鸿烈、钱玄同等人的“移置”观点外,更在于其具备了“历史的眼光”和“平等的眼光”。因此,此说提出之后,深化了人们对“伪书”的认识,进而推动了古书考辨工作的发展。此外,有必要澄清的是,顾颉刚在对“伪书”进行重新估定之时,虽然将一些“伪书”“移前”,将其认定为先秦旧书,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放弃了此前的“疑古”立场。准此而言,在中国古书考辨领域,顾颉刚不仅完全突破了传统考辨的范畴,还进一步开创了近代考辨的新范式。在顾颉刚古史学体系中,与古史研究密不可分的还有古代民族研究。早在顾颉刚在建构“古史层累说”不久之后,其为了完善这一学说,又提出了推翻“非信史”的四个标准,其中第一个标准即是要“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这一标准又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不出于一元论”。当然,最迟自北宋起,欧阳修、洪迈、崔述、刘师培、梁启超、李泰棻等人即相继对传统的“中华民族出于一元论”进行了破坏,但问题在于,这些学者的“疑古”并不彻底,故这一传统之论始终安然无恙。直到顾颉刚以“古史层累说”对这一传统之论及其由来进行了环环相扣的深入分析与考察,才彻底推翻了这一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出于一元论”,并为后之学者建立“民族多源论”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不过,打破传统的“民族出于一元论”仅是顾颉刚从事古代民族研究的起点,此后其逐渐由破坏转向建设。尤其到了抗战全面爆发之后的1939年,“出于时代的压迫和环境的引导”,顾颉刚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而其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学说,不仅在于其自觉地从梁启超、孙中山等本土学人的论述中汲取了相应的学术资源,还在于其借用了当时西方的最新民族理论。因此,这一理论提出之后,有效地扞卫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从而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情绪”。此外,这里还有必要指出的是,顾颉刚在建设“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前后,并非如部分学者认为的,其已经放弃了“民族并非是一元”的“疑古”立场,而是坚持认为“商和周决不是一个民族”,然后以此为前提建设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由此而论,在中国古代民族研究上,顾颉刚不仅推翻了传统民族理论,还以此为前提初步建设了近代民族理论。除古代民族研究外,在顾颉刚古史学体系中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古代疆域研究。早在顾颉刚为了论证“古史层累说”,不仅提出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还提出了“打破地域向来一元的观念”。这一标准又可称为“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当然,最迟自南宋以来,洪迈、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人即相继对传统的“中国地域向来一统论”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但由于这些学者的质疑并不彻底,故这一传统之论依旧安然如故。直到顾颉刚以“古史层累说”对这一传统之论及其由来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考察与分析,才彻底地推翻了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国地域向来一统论”,并为后之学者建立“古史地域扩张论”提供了基础性条件。问题尚不止如此。顾颉刚此后继续致力于古代疆域研究,并逐渐由积极的破坏转向正面的建设。尤其到了抗战全面爆发之后的1938年,因受这场民族危机的影响,顾颉刚与史念海共同撰写了《中国疆域沿革史》。该书以科学的考证方法对“历代疆域盈亏”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检讨”,从而扞卫了中国大一统疆域的合法性,有效地增强了国人守土有责的疆域意识。此外,这里有必要澄清的是,抗战时期的顾颉刚,并非如部分学者推论的,其已经放弃了“疆域不应是一元”的“疑古”观点,而是依旧认为“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而是由扩张而来,然后以此为前提如实地建设了中国疆域的变迁情况。准此而言,在中国古代疆域研究上,顾颉刚不仅彻底破坏了传统疆域观念,还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近代疆域观念,甚至还建立中国疆域史研究范式。综上所述,在中国古史学的近代转型历程中,顾颉刚无疑扮演了一个中心枢纽的角色,起到了“破坏”与“建设”的双重作用。进而言之,在中国古史学上,顾颉刚不仅是传统古史学的主要终结者,还是近代古史学的初步建立者。

罗昭善[9](2020)在《秦及汉初御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秦及汉初涉及御史的全部文书律令为探讨主体。首先,选取了新刊岳麓秦简作为补释对象,并结合传世文献与其他出土材料对秦及汉初御史的职掌做了考察。可以看到,秦及汉初的御史主要有保管文书律令、参与决策、掌副丞相三方面的职掌。简牍中出现御史调配禁钱、管理刑徒的事例,让我们更详细的看到御史掌副丞相,职无不察的相关细节。其次,本文考察了战国至秦汉御史流变中的几个问题。对御史大夫及其称谓的产生,御史办公机构、秩级、隶属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同时也对御史性质的流变作了探讨。由以上考察可知,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御史总体上呈现出“主书主令”到“兼具行政”再到“主掌监察”的变化。最后,本文对御史在秦汉国家行政中的作用进行了考察。秦国家行政中,御史在人事、财政上计、司法等职权中与其他职官存在相应的合作与分工。如秦御史的部分职权体现出与丞相、执法的差异,而其作为天子使者甚至享有丞相、执法皆不具有的特权。据出土简牍可知,秦御史在国家行政中体现出来的职权和特权更为宽泛。

赵燕妮[10](2020)在《内蒙古福路塔墓地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入侵,秦汉王朝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屯驻大量兵卒,并大规模移民至边地屯垦以保证兵粮不缺。汉民族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种植和农耕技术带入内蒙古地区,开辟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农耕文化与当地原有的游牧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产生了农牧兼容的经济格局。关于秦汉时期的生业经济已经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农牧混合经济模式也已然清楚,然而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在此地区的比重尚不明确。本次试验选取的是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福路塔墓地,通过分析福路塔墓地家畜饲养方式和先民生业经济模式,进而探讨当时的农业发展程度,了解秦汉王朝对北地的开发。本文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出土的26例动物骨骼样品(包括猪3例、狗3例、牛8例、羊10例、鸡1例以及鹿1例)做C、N稳定同位素分析。动物骨骼C、N稳定同位素数据显示,猪、狗、鸡的食物都是以C4类植物为主,饲养方式为喂养;羊的食物以C3类植物为主,饲养方式主要为野外放养;牛的食物兼具C3类和C4类,饲养依赖于农业生产;鹿的食物以C3类植物为主,为野生动物,可能是先民狩猎获得。福路塔墓地先民的C、N稳定同位素数据(δ13C均值为-8.5±0.4‰,δ15N均值为9.2±0.5‰,n=29)表明福路塔墓地先民食物以C4类为主,且含有较多的动物蛋白。结合墓地出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家畜饲养方式等,推测福路塔墓地先民的生业经济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业和狩猎经济。研究表明,至两汉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农耕经济,这一变化可能与秦汉时期迁徙大量中原农耕人口到内蒙古地区,戍边屯垦,进行北方边地的开发有关。

二、秦统一六国原因的再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统一六国原因的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一、边郡管理系统
        二、内郡管理系统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一、工类
        二、矿业类
        三、商业类
    第二节 军事类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一、农林类
        二、水利类
    第四节 畜牧类
    第五节 仓储类
下编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引用谱录简称
参考文献
职官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的历史
        1.1.2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1.2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保存、保护、展示现状和问题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的保存、保护与展示现状
        1.2.3 研究对象保护与展示存在的问题及缺失
    1.3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1.3.1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
        1.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历史研究
        1.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研究
        1.4.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概念及其保护研究
        1.4.5 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体系及相关研究
        1.4.6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1 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1.5.2 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法
        1.5.3 问题史学方法
        1.5.4 类比、归纳和演绎研究法
        1.5.5 研究框架
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构成研究
    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概念的提出
        2.1.1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的概念发展
        2.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概念
    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组成型遗址与关联型遗址
        2.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都邑
        2.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秦公、王、帝陵
        2.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离宫别馆与苑囿
        2.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祭祀处所
        2.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关联型遗址——道路
    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关联机制
        2.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关联机制
        2.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关联机制
        2.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
    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空间格局
    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环景(Setting)
        2.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环景
        2.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片区的环景
        2.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环景
    2.6 本章小结
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研究
    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认知
        3.1.1 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价值类型及定义
        3.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内涵认知逻辑
    3.2 相关价值研究综述
        3.2.1 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研究
        3.2.2 秦统一的历史观照
        3.2.3 相关秦文化遗址的价值研究
    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价值
        3.3.1 历史价值:秦崛起与统一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国大一统制度、统一国家的创立过程
        3.3.2 科学、艺术价值:古代中国国家形成的完整经历——形成了古代中国国家形态发展的完整实物链
        3.3.3 文化价值:华夏民族形成过程的映射——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3.3.4 社会价值: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秦文化核心
    3.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价值
        3.4.1 西垂片区的价值分析
        3.4.2 雍城片区的价值分析
        3.4.3 咸阳片区的价值分析
    3.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价值
        3.5.1 大堡子山遗址的价值分析
        3.5.2 雍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3.5.3 咸阳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3.5.4 秦始皇陵的价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认识
    4.1 文化遗产“完整性(Integrity)”的概念发展
        4.1.1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发展脉络
        4.1.2 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衡量标准
        4.1.3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定义层面
        4.1.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完整性”讨论
    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认知
        4.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级
        4.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面
        4.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评估框架
    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评估
        4.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完整性评估
        4.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整体层级的完整性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建构
    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存、保护和管理现状及缺失
        5.1.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存现状
        5.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护管理现状
        5.1.3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管理的缺失
    5.2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的保护经验
        5.2.1 系列遗产(Serial Properties)的保护方略
        5.2.2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的保护方略
        5.2.3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National Heritage Areas)的保护方略
        5.2.4 系列遗产、文化线路与美国国家遗产区域保护管理方式的异同
    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构成逻辑
    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程序
        5.4.1 建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信息库和管理平台
        5.4.2 构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护规划体系
    5.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方法
        5.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的认知方法
        5.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和评估方法
        5.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
    5.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制度
        5.6.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遗址点纳入制度
        5.6.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总体规划制度
        5.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联合管理制度
    5.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建议
        5.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考古研究建议
        5.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级保护建议
        5.7.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类保护建议
        5.7.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整体立法保护建议
    5.8 本章小结
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建构
    6.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概念、原则和内容
        6.1.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定义与辨析
        6.1.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原则
        6.1.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内容
    6.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方法
        6.2.1 文化遗产阐释规划的编制
        6.2.2 文化遗产主题阐释框架的构建
        6.2.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方法、方式的其他探索
    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展示利用现状及缺失
        6.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展示利用现状
        6.3.2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利用的缺失
    6.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组成内容
    6.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框架
        6.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主题
        6.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垂直建构(主题/价值—分解)
        6.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水平建构(主题—叙事线索)
        6.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遗址展示点的甄选
    6.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叙事结构
        6.6.1 整体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6.2 片区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6.3 单点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展示方式
        6.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节点展示方式
        6.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整体展示方式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论文中相关评估及综述表录
致谢

(5)取舍之间: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关于动漫作品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二)关于漫画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三)关于动画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动漫作品及中学历史教学中动漫作品的类型
    第一节 动漫作品相关概念界定
        一、动漫
        二、动漫作品
    第二节 中学历史教学中动漫作品的类型及其获取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漫画作品的类型及其获取方法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动画作品的类型及其获取方法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布偶和公仔及其获取方法
第二章 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取舍之辩
    第一节 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用之因和善用之求
        一、动漫作品使用之“因”
        二、动漫作品善用之“求”
    第二节 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用之理和慎用之由
        一、动漫作品不用之“理”
        二、动漫作品慎用之“由”
    第三节 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合理使用之策
        一、动漫作品运用之“因地制宜”
        二、动漫作品运用之“因材施教”
        三、动漫作品运用之“适量有度”
第三章 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取舍之道
    第一节 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运用之取舍
        一、找准“取”的时机
        二、保留“舍”的空间
    第二节 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段”运用之取舍
        一、动漫作品运用于初中各学段的取舍要求
        二、动漫作品运用于高中各学段的取舍要求
    第三节 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内容”运用之取舍
        一、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之“取”的内容
        二、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之“舍”的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秦人都邑的军事考古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秦人都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1.2.2 都城的军事考古学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1.3.2 城市考古学研究方法
        1.3.3 军事考古学研究方法
        1.3.4 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1.3.5 军事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早期秦人都邑的军事考古学观察
    2.1 早期秦人都邑建立的背景
    2.2 西山—鸾亭山—石沟坪遗址群
        2.2.1 西山—鸾亭山—石沟坪遗址群概况
        2.2.2 西山—鸾亭山—石沟坪遗址群建立的背景
        2.2.3 西山—鸾亭山—石沟坪遗址群所见军事因素
    2.3 大堡子山—圆顶山(赵坪)—山坪遗址群
        2.3.1 大堡子山—圆顶山(赵坪)—山坪遗址群概况
        2.3.2 大堡子山—圆顶山(赵坪)—山坪遗址群建立的背景
        2.3.3 大堡子山—圆顶山(赵坪)—山坪遗址群所见军事因素
    2.4 李崖遗址
        2.4.1 李崖遗址概况
        2.4.2 李崖遗址所见军事因素
    2.5 陇县磨儿塬秦城
        2.5.1 磨儿塬秦城概况
        2.5.2 磨儿塬秦城所见军事因素
    2.6 魏家崖—陈家崖遗址群
        2.6.1 魏家崖—陈家崖遗址群概况
        2.6.2 魏家崖—陈家崖遗址群所见军事因素
    2.7 太公庙遗址
        2.7.1 太公庙遗址概况
        2.7.2 太公庙遗址所见军事因素
    2.8 早期秦人都城的军事性
        2.8.1 早期秦人都城的军事特点
        2.8.2 早期秦人军事性的文化渊源
第三章 雍城的军事考古学观察
    3.1 雍城遗址的概况
    3.2 迁雍的背景
    3.3 雍城的军事地理
    3.4 雍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3.4.1 河流
        3.4.2 壕沟
        3.4.3 城垣
        3.4.4 后勤保障设施
        3.4.5 武器装备
        3.4.6 雍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完善过程
    3.5 雍城的军事意义
第四章 栎阳城的军事考古学观察
    4.1 栎阳城的概况
    4.2 迁都栎阳城的背景
    4.3 栎阳城的军事地理
    4.4 栎阳的军事防御体系
        4.4.1 城墙
        4.4.2 建筑基址
        4.4.3 后勤保障设施
    4.5 栎阳的军事意义
第五章 咸阳城的军事考古学观察
    5.1 咸阳城的概况
    5.2 迁都咸阳的背景
    5.3 咸阳的军事地理
    5.4 咸阳的军事防御体系
        5.4.1 城垣
        5.4.2 后勤保障
        5.4.3 武器装备
    5.5 咸阳的军事意义
第六章 秦人都邑的军事性
    6.1 秦文化军事性的历史背景
    6.2 秦人迁都的军事目标
        6.2.1 西垂、秦——在西戎,保西垂
        6.2.2 汧、汧渭之会、平阳、雍——居关中,饮马于河
        6.2.3 泾阳、栎阳、咸阳——东出一统
    6.3 秦人都邑军事防御体系的演变
        6.3.1 从山城传统到平原大城
        6.3.2 从造郭守民到大都无城
        6.3.3 逐步正规化的后勤保障体系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破坏与建设 ——顾颉刚古史学的双重面相(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本文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由疑而建: 顾颉刚的古史传说探索
    第一节 集疑古之大成:“古史层累说”的建立及其影响
        一、“辨伪事”与“古史层累说”的形成
        二、本土学者的“疑古”论与“古史层累说”的建立
        三、西方汉学家的“疑古”论与“古史层累说”的建立
        四、“古史层累说”与传统上古史系统的颠覆
    第二节 走向重建之路: 《中国上古史讲义》的编纂与意义
        一、由破坏而建设:《中国上古史讲义》的编纂过程
        二、“以周秦归周秦”: 《中国上古史讲义》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上古史讲义》与真实上古史的重建
    小结 在疑古中重建: 真实上古史建设的新路向
第二章 辨伪求真: 顾颉刚的古书真伪考辨
    第一节 辨去其伪: 古书年代考辨及其影响
        一、“今本《尧典》成于汉武帝时”之说的形成
        二、“今本《尧典》成于汉武帝时”之说的学术渊源
        三、“今本《尧典》成于汉武帝时”之说的建立
        四、“今本《尧典》成于汉武帝时”之说的影响与意义
    第二节 化伪为真: “伪书移置说”的建立与意义
        一、回应批评: “伪书移置说”的提出缘起
        二、本土学者的“伪书”估定与“伪书移置说”的形成
        三、历史的眼光、平等的眼光与“伪书移置说”的建立
        四、“伪书移置说”与“伪书”价值的再估定
    小结 在辨伪中求真: “伪书”移前特例的处理旨趣
第三章 正源清流: 顾颉刚的古代民族探讨
    第一节 打破一元: “中华民族不出于一元论”及其影响
        一、“中华民族不出于一元论”的提出
        二、“中华民族不出于一元论”的学术渊源
        三、“古史层累说”视域下的“中华民族不出于一元论”
        四、“中华民族不出于一元论”的学术影响
    第二节 重塑中华: “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的建立及其意义
        一、从破坏到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的形成
        二、本土学者的民族论述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建立
        三、西方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建立
        四、学用兼顾: “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的双重意义
    小结 在打破中重塑: 中华民族一统性的论证方式
第四章 由分到合: 顾颉刚的古代疆域考察
    第一节 四海不一: “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及其影响
        一、“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的提出
        二、“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的学术渊源
        三、“古史层累说”视域下的“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
        四、“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的学术影响
    第二节 重构禹域: 《中国疆域沿革史》的撰写与影响
        一、《中国疆域沿革史》的撰写过程
        二、《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学术影响
    小结 在破坏中重构: 大一统疆域合法性的论证方式
结语
附录: 重排中国历史: 顾颉刚《本国史》的编纂与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秦及汉初御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岳麓秦简御史有关简文及补释
    一、岳麓秦简(肆)律令中的御史
    二、岳麓秦简(伍)令、比中的御史
第二章 秦及汉初的御史职掌
    第一节 保管律令文书
    第二节 参与决策
    第三节 掌副丞相
    第四节 简牍所见特殊职掌案例二则
        一、调配禁钱
        二、管理刑徒
第三章 战国至秦汉御史的流变与国家行政
    第一节 御史流变中的几个问题
        一、御史大夫及其称谓的产生
        二、御史的办公机构
        三、御史秩级的变化
        四、御史隶属的分化
    第二节 战国至秦汉御史性质的演变
        一、主书主令
        二、兼具行政
        三、主掌监察
    第三节 御史与秦汉国家行政
        一、秦执法的出现
        二、御史在秦汉国家行政中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内蒙古福路塔墓地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秦汉时期我国的生业经济状况
    1.3 秦汉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家畜饲养业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其与先民家畜饲养研究
    2.1 C、N稳定同位素分析原理
        2.1.1 C稳定同位素
        2.1.2 N稳定同位素
        2.1.3 C、N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应用
    2.2 国内外C、N稳定同位素发展历程及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C、N稳定同位素研究在先民家畜饲养中的作用
    2.4 小结
第三章 福路塔墓地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3.1 遗址的考古学背景
        3.1.1 气候环境
        3.1.2 遗址概况
    3.2 样品选取
    3.3 骨胶原的制备
    3.4 测试与分析
    3.5 数据分析
    3.6 结果与讨论
        3.6.1 骨骼污染鉴别
        3.6.2 C、N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
        3.6.3 家畜饲养方式
        3.6.4 肉食来源
        3.6.5 先民生业经济
    3.7 小结
第四章 福路塔墓地与其他地区生业经济的关系
    4.1 福路塔墓地与其他地区生业经济的关系
    4.2 北方边地的开发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秦统一六国原因的再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陆]》地名整理与研究[D]. 耿晓晴. 西南大学, 2021
  • [3]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D]. 苏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汨罗龙舟文化传播研究[D]. 刘国民.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5]取舍之间:动漫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新探[D]. 周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关于汉魏“摇钱树”图像若干问题的思考[J]. 张宣逸. 广州文博, 2021(00)
  • [7]秦人都邑的军事考古学观察[D]. 汶翰. 西北大学, 2020
  • [8]破坏与建设 ——顾颉刚古史学的双重面相[D]. 汤莹. 山东大学, 2020(09)
  • [9]秦及汉初御史研究[D]. 罗昭善.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内蒙古福路塔墓地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D]. 赵燕妮. 山西大学, 2020(01)

标签:;  ;  ;  

再论秦统一六国的缘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