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生守则的修改

谈谈学生守则的修改

一、说说学生守则的修改(论文文献综述)

朱翔[1](2021)在《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研究》文中认为

彭素虹[2](2020)在《少年病人》文中认为花朵花朵是我的女儿。在我们花镇,记得花朵的人,要比花朵记得的人多得多,因为花朵自从生病后,常常记不得很多人和事了。初中时候的花朵,还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当时,她就读的是外国语学校,英语老师每天早上晨读时都要默写单词,如果默写不正确,就会被要求站到门外去。于是,每晚睡觉前,花朵都会主动跑到我面前,让我抽背单词,她来默写。一天抽背下来倒还好,一周、一月的词汇量,

庞余亮[3](2017)在《有的人》文中研究指明父亲是最孤独的人,因为他们总是先死。一有的人一忙,地球就转得飞快。彭三郎忙了整整一个腊月,地球也快速旋转了整整一个腊月,成了一团捉摸不定的虚线,把他抽成了一只停不下来的老木头陀螺。彭三郎是老木头陀螺,但小胖子彭小北不是小木头陀螺,他是他们家最小心翼翼的话题。彭三郎想和张荞麦说小胖子的病情,张荞麦也想和彭三郎谈小胖子的病情,但话到了嘴边,都无法往下说。怕说

李俊[4](2017)在《上海中考综合运用命题和教学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在2009年进行了PISA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在连续文本阅读与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成绩上存在较大的落差。2014年上海语文中考试题发生变化,综合运用试题以专门的题型纳入中考语文测试评价中。近几年综合运用试题所选的文本材料多为非连续性文本。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典型的综合运用试题为抓手,重点阐述综合运用试题在命题编制上的特点和在日常教学中开展的教学策略。在分析命题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合理的策略。本文首先梳理综合运用试题所选文本材料——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指出“非连续性文本”在这里是指在篇章结构上不连续,在意流上相连或相应的图表、图文或文字材料组合体。其次对该类文本的优缺点进行归纳,再次对该文本从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情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考查类型三方面进行分类,最后对给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进行归纳。本文的第三章着重阐述综合运用试题命题编制方面的特征。从试题编制的总体特征、选文特征、命题特征和语文能力考查方向四方面来论述。并通过与绍兴卷的比较,直观剖析上海卷所作出的努力;通过近三年上海各区县命题的比较,深入剖析命题在对课程标准、考纲的理解方面所作出的评价呈现;通过对资优的命题进行分析,给出今后命题的建议。本文的第四章着重阐述日常该类试题所选文本开展日常教学方面的策略。从策略实施的意义和策略实施的路径两方面展开。

蒋叶红[5](2017)在《对话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对话理论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高校学生管理是一个现实而复杂的问题。对话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它既是对现有管理方式的批判和继承,也是对当代对话社会的回应和思考。构建对话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在对话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实践活动。本文将“对话”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变革的理论关怀,以期建立充满生机活力、平等民主、有效反思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对话理性,引导其对话人生。基于文献分析、逻辑分析、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整个研究贯穿这样一条线索加以运行和开展:先从高校学生管理的现实困境入手,剖析对话理论释义并定位本研究中的对话内涵,探寻一种审慎明辨的高校学生对话管理何以可能。并从外到内转入对话管理的机理分析,从里向外研究了三种对话实践,再现对话案例和对话现象,阐述对话技能和对话理想,最后构成一幅对话中高校学生管理的立体图景。除去绪论和结语,本论文共五章。首先,论文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概念、体制架构、具体内容等进行介绍,对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现实学生管理模式的内在局限和问题症结。其次,借鉴已有的对话理论研究成果,以高校学生管理的现实特征为框架,阐释了对话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必然联系。对话作为一种旨在诉诸于平等的认同双方、理性的交往方式、共同的合作参与、开放的创生思想的方略,赋予了其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价值上的必然性;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独有特性、高校学生的对话品性在凸显了对话理念的同时,也为对话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提供了现实平台,赋予了其在价值上的可能性,这二者也正是对话理论和高校学生管理会通的契合点。论文还对“对话”内涵进行了界定,旨在挖掘对话精神,弘扬人与人的平等、强调多元参与、注重个体反思。再次,立足于对话理论的基本旨趣,对高校学生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学理探讨,将研究梳理为四个维度:一是话权的授予和获取;二是话轮的交替和转换;三是特质的界定;四是有限性和相对性的认识。围绕这四大中心问题,论文认为实现对话管理的逻辑前提是话语权的赋予和公共领域的确定;对话的运作机理是使参与对话的双方达成一定的共识;协商民主是高校学生对话管理的核心特质;同时也明确了其适用的条件、范围、类型等。论文还对对话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的适用性进行实践探索。一方面,国外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另一方面,对照我国学生管理,通过具体、纵深和细致的案例分析,将对话管理实践定位在三个落脚点,即平等性对话管理、参与式对话管理、反思型对话管理,这是和第二章节中对话内涵的定位相呼应的。通过解读这些“原生态”的话语,审视分析学生管理中的对话技能。最后,论文对如何实现高校学生对话管理给出一个初步的答案,即追求对话理想、融合对话主体、搭建对话平台、营造对话环境,最终走向对话的高校学生管理,此乃教育之使命。毋庸赘言,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通过学生管理模式的尝试创新,以此有助于高校学生们真正获得“成人的力量”,进而完成他们的人生转折,这也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和希冀。

张弛[6](2017)在《《中小学生守则》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实施》文中提出作为一种规则,《中小学生守则》蕴含着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作为一种教育,守则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小学生最为熟悉的文本,《中小学生守则》伴随着他们学习、生活与成长;但长久以来,《中小学生守则》教育呈现出一种不被重视甚或可有可无的状态,教育效果很不理想。此种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地反思。本文以《中小学生守则》的道德教育价值与实施为题,主要运用文献法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梳理学生守则不同历史版本以及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详细地阐释了《中小学生守则》的道德教育价值,对当前我国守则教育现状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反思,进而基于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中小学生守则》教育实施的具体举措。本文除引论、结语外,主体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首先,围绕学生守则,详细地介绍了建国以来各个版本的学生守则,进而简要地概括了不同时期守则教育的开展情况;其次,在总结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对当下我国《中小学生守则》教育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与反思,主要存在守则教育意识淡薄、形式单一、效果不佳、评价缺失等四个大方面问题;第三,系统地分析了《中小学生守则》的道德教育价值,其价值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作为支撑,如涂尔干的纪律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理论、皮亚杰的道德他律与自律理论、科尔伯格的契约和法律取向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以及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而且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道德社会化都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最后,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拟提出优化我国《中小学生守则》教育的对策与建议,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角度出发,对守则教育的实施与完善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试图在对《中小学生守则》与其道德教育价值进行剖析,充分挖掘守则的丰富内涵,使《中小学生守则》不再是一纸空文,而是有效地发挥出其宝贵的道德教育价值。

金燕[7](2017)在《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友善是个体善意的真性情之合理表达的一种高贵品质,同时也是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处理社会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主要是在习得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来养成和维系。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文明道德构建的发展脉络中,友善的印记清晰可见。党的十八大之后,友善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价值观其他部分相辅相成、共同发生作用。友善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友善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友善与西方伦理学中的友爱、资产阶级所谓的博爱以及时人屡屡为之辩护的伪善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彰显了时代精神。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德”很重要,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立德树人就会流于笼统和空泛。友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它辐射了最为广泛的社会关系,是大学生的基础之德,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对于高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育,对于全社会向上、向善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在转型期表现更为突出且已投射到大学校园的,与友善相悖的冲突、失范、乱象与隐忧具有一定的调解作用。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可见一斑。长期以来,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友善价值观的不断变迁,其培育工作相继经历了在探索中面临困境、在困境中迎接挑战、在挑战中选择坚持、在坚持中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一曲折前行的历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多项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培育呈现出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较高;第二,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践行意识比较强烈:第三,高校友善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发挥比较明显。这些都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工作的继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很好的启迪。但是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尚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理论教育,能力培养有待加强;二是重手段创新,影响深度有待提升;三是重典型引领,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四是重奉献意识,合法利益有待提倡;五是重综合培养,教育合力有待形成。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应当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继承传统,放眼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友善思想资源。要借鉴吸收儒家思想、民间文化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合理经验,特别是在民间文化部分,要重视乡规民约、家规家训、民风民俗和通俗文学等传统资源在培育大学生友善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把握方向,凝练内容。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又要吸收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先进性与层次性、选择性与引导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四个方面的统一。确立培育目标,帮助大学生养善心、行善举、立善功,将友善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升到社会与国家的范畴。三是探索路径,力求实效。在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中,路径的选择对培育效果的好坏将起到较大的作用。要在灌输、示范、评价、环境优化、体验、制度保障等六个方面结合实际、勇于探索、积极思辨、敢于创新,促进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有效实施。

朱零[8](2016)在《在袁世凯追思会上的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对袁世凯的生平有着广泛兴趣的海内外同行们,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次会议的主办方——袁世凯研究兴趣小组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目前袁世凯研究兴趣小组一些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暂时由我负责。今天,有着共同兴趣和研究方向的朋友们终于能聚集在一起,研讨并共同分享

努尔哈利克(Abdurakyn. Nurhalyk)[9](2016)在《汉—哈主谓句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现代汉语与哈语中的主谓句为对比研究对象,主要以《两个三角》的理论,三个平面的理论和对比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为基础,将语言事实与理论相结合,全面地,系统地对两者的句法,语义,语用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简述如下:整个论文由十一章所组成。头一章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并语料来源。本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现代汉语与哈语的主谓句的性质、功能、特点、汉-哈主谓句的范围,以及确定现代汉语主谓句在哈语中相对应的句子类型。本文的第三章主要对现代汉-哈主谓句的句法形式进行比较,并对汉-哈主谓句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本文的第四章比较分析了汉-哈主谓句中的动词谓语句与它的种类。这部分主要比较分析了汉语和哈萨克语动词谓语句的语序。本文的第五章对汉-哈双宾语句对应表达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侧重于分析两种语言双宾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本文的第六章对汉语兼语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进行了比较分析。这部分系统研究了两种语言之间使动态对应,状宾谓句对应,支配定中结构的宾语对应,状谓句对应,命令式谓语对应等表达。本文的第七章分析汉语连动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对两种语言中的连动句的状谓句对应,原因状语对应,形容词谓语句对应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本文的第八章主要分析了汉语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着重分析了此部分汉语“是”字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汉语“有”字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汉语“V着/了/过”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以及汉语“V补”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文章的第九章比较了汉语“是”字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该部分对汉语“是”字句的句法、语义结构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汉语“是”字句的语用结构与哈萨克语的对应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的第十章对现代汉-哈主谓句的动词谓语句的主动形式和被动形式进行比较详细的对比研究。本文的第十一章是全文的总结,总结了本文的的基本认识,并对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展望。总之,本篇论文对现代汉语与哈萨克语主谓句进行了全面的,仔细的分析与解释,并对其规律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希望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够对汉-哈语互译与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杨建勋[10](2016)在《高中生视野中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基于X县E中学的访谈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阶段,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因而决定了中学生教育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学生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专门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的法定文本,是学校管理学生和学生进行自我约束的基本依据。作为被规范与约束的主体,《规范》对高中生来说是什么呢?他们又对《规范》具有怎样的看法呢?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围绕研究主题设计访谈提纲,通过对51位在读高中生的深度访谈来探究高中生视野中的《规范》相关问题。通过对访谈资料深入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几点探索性的结论:第一,高中生认为《规范》具有价值和作用。具体表现在:提高了中学生的道德认知,规范了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的行为习惯,符合中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第二,高中生认为《规范》存在着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内容过时,许多新问题没有涉及到;语气强硬,过于绝对,人情味差;对一些要求存在异议;一些要求没有存在的必要。第三,高中生认为他们不都是能自觉遵守《规范》。校外遵守的程度比校内遵守差很多,即使在校内遵守也存在着被动遵守的情况。第四,高中生对《规范》的评价存在着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总体评价是正向而某些具体评价是负向;不同学生的评价存在一定的不同。第五,高中生对《规范》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在:对《规范》的实际社会功能不能认识清楚;对国家颁布《规范》的目的也没有一致的看法。根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下四点建议:变换规范要求的表述语言风格;调整规范要求内容以切合实际;通过多种渠道增强《规范》的宣传力度;构建全方位落实《规范》的管理机制。

二、说说学生守则的修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说说学生守则的修改(论文提纲范文)

(2)少年病人(论文提纲范文)

花朵
立春
韭兰
雨水
建兰

(3)有的人(论文提纲范文)

    3. 陈皮、白若君、彭三郎均为多年好友, 不存在争风吃醋, 更无跟帖中出现的色情内容。
    4. 陈皮亲属及其好友保留一切追诉诬蔑的权利, 以慰受害者在天之灵。

(4)上海中考综合运用命题和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提出
        1.1.1.1 PISA测试显缺陷,下水尝试补短板
        1.1.1.2 形式上稳中有变,内容上稳中有进
        1.1.1.3 试题设计百花齐放,梳理分析方兴未艾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相关概念
        2.1.1 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
        2.1.2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
    2.2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及分类
        2.2.1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2.2.1.1 非连续性文本的优点
        2.2.1.2 非连续性文本的缺点
        2.2.2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分类
    2.3 非连续性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2.3.1 扩充语文阅读形式,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2.3.2 培养语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3.3 提高语文阅读综合能力,提升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第3章 上海中考综合运用试题的研究
    3.1 上海中考语文综合运用试题的特征
        3.1.1 试题的总体特征
        3.1.1.1 命题呈现
        3.1.1.2 文本类型:数据类、图文转换类
        3.1.1.3 所占比重
        3.1.1.4 语用能力本位
        3.1.1.5 题型设置
        3.1.2 试题的材料特征
        3.1.2.1 内容丰富,选材广泛
        3.1.2.2 突出人文,蕴含哲理
        3.1.2.3 贴近生活,关注现实
        3.1.3 试题的命题特征
        3.1.3.1 命题方法
        3.1.3.2 题型分析
        3.1.3.3 命题的价值取向
    3.2 试题编制与绍兴语文卷的比较
        3.2.1 重视语言系统内的综合运用
        3.2.2 激活图片的语用功能
        3.2.3 试题设计梯度合理
    3.3 近三年试题编制的比较和建议
        3.3.1 体现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
        3.3.2 对命题的建议
第4章 教学策略的实施
    4.1 教学策略实施的意义
        4.1.1 打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4.1.2 落实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4.1.3 有效地使用语文新教材
        4.1.4 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4.2 教学策略实施的原则
        4.2.1 选文的直观性原则
        4.2.2 教学凸显“语文味”的原则
        4.2.3 立足文本多元化解读的原则
        4.2.4 部分解读与整体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4.2.5 阅读思维的层次性训练原则
    4.3 教学策略实施的路径
        4.3.1 在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渗透非连续文本阅读策略实施的路径
        4.3.1.1 利用好现有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4.3.1.2 创造非连续性文本,辅助连续性文本的教学
        4.3.2 在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渗透非连续性文本
        4.3.2.1 在实用类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渗透非连续性文本
        4.3.2.2 在文学类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渗透非连续性文本
        4.3.3 在单元实践活动后设计非连续文本试题
第5章 结语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对话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古老”的理论与迟到的追问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切入视角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既有研究与综合评价
    第四节 内容架构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题界定与可能创新
第一章 高校学生管理的概述与现实问题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概述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概念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体制架构
        三、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镜像写实: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二、两种管理模式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管理迷思背后的问题症结
第二章 对话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洞悉对话——一个未竟的话题
        一、对话的历史源流与缕析
        二、对话的本体旨趣和多重意蕴
        三、对话理论共性总结
    第二节 对话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应然性:对话的应有旨意
        二、必然性: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三、现实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诉求
        四、可能性:高校学生主体的出场
    第三节 对话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和基础
        一、对话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
        二、对话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应当基于学生立场
    第四节 本研究中“对话”的定位
        一、对话是一种关系:平等性、主体间性
        二、对话是一种行动:协同参与、共有共享
        三、对话是一种反思:能动建构、探究反省
第三章 对话理论视域中高校学生管理的深度考量
    第一节 逻辑前提:话语权和公共领域
        一、第一要义:话语权
        二、第二要义:公共领域
    第二节 运作机理:从差异到共识
        一、提出问题
        二、表达倾听
        三、话语理解
        四、话语接受
        五、对话循环
    第三节 核心特质:协商民主
        一、对话与民主的内在联系
        二、作为民主新范式的协商民主
        三、高校学生对话管理与协商民主
    第四节 合理限度:对话管理的有限性与相对性
        一、对话资质问题
        二、对话事项问题
        三、对话情境问题
第四章 对话理论视域中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运作
    第一节 他者之鉴:国外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
        一、各国实践样态
        二、对话运用特点
        三、所获相关启示
        四、综合案例分析
    第二节 实践运作:高校学生对话管理的落脚点考察
        一、平等性对话管理
        (一)什么是平等性对话
        (二)为什么要建立平等性师生关系
        (三)平等性对话的主要形式
        (四)典型性案例分析
        二、参与式对话管理
        (一)什么是参与式对话
        (二)为什么参与
        (三)参与式对话的主要形式
        (四)典型案例分析
        三、反思型对话管理
        (一)什么是反思型对话
        (二)为什么反思
        (三)反思型对话的主要形式
        (四)典型案例分析
    第三节 优选路径:高校学生对话管理的技能分析
        一、对话方式的选择
        二、对话原则的确立
        三、对话策略的选择
        四、对话词句的运用
第五章 走向对话的高校学生管理
    第一节 管理目标:实现对话式生存
        一、对话式认知是基础
        二、对话式实践是关键
        三、对话式生存是根本
    第二节 管理主体:建设多元参与的对话共同体
        一、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二、其他管理者的协同化支持
        三、学生群体的自我治理
    第三节 管理方式:采用刚柔并济的组合模式
        一、建立符合对话精神的协商模式
        二、建立符合法治精神的制度模式
    第四节 管理环境:创设良好的对话渠道
        一、搭建多元化的对话平台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结语 且行且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小学生守则》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论文的选题缘由
        1.《中小学生守则》蕴含着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
        2.中小学生守则教育是中小学德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3.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守则》的道德教育价值未能得以充分显现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1.探讨《中小学生守则》之道德教育价值的理论意义
        2.研究《中小学生守则》之道德教育价值的实践意义
    (三)本文核心概念界定
    (四)本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1.《中小学生守则》道德教育研究的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学生守则道德教育研究的国外文献综述
    (五)本文研究的重、难点以及拟创新之处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拟创新之处
    (六)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比较分析法
        3.访谈法
一、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守则》教育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守则教育的创建时期
    (二)文革时期:守则教育的畸形时期
    (三)改革开放:守则教育的恢复时期
    (四)21 世纪初:守则教育的完善时期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守则》教育的现状及反思
    (一)当前我国实施守则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
    (二)当前我国守则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反思
        1.守则教育的意识淡薄
        2.守则教育的形式单一
        3.守则教育的效果不佳
        4.守则教育的评价缺失
三、《中小学生守则》的道德教育价值
    (一)运用《中小学生守则》实施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1.涂尔干的纪律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理论
        2.皮亚杰的道德他律与自律理论
        3.科尔伯格的契约和法律取向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4.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
    (二)《中小学生守则》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
        1.《中小学生守则》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
        2.《中小学生守则》是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的有效途径
        3.《中小学生守则》是养成学生优良道德行为的基本依据
        4.《中小学生守则》是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保证
四、优化我国《中小学生守则》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教育应充分理解并发挥《中小学生守则》的道德教育价值
    (二)将守则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主题教育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三)积极借鉴国外中小学生守则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四)探索适合中小学生守则教育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与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友善与友善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第一节 认识友善
        一、何谓友善
        二、友善是否应当有边界
        三、友善是目的还是手段
        四、友善的客体是人还是物
    第二节 友善相关概念辨析
        一、友善与友爱
        二、友善与伪善
        三、友善与博爱
    第三节 如何理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
        一、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二、继承传统优秀文化
        三、吸收世界文明成果
        四、彰显时代精神特质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一、寻求社会支持,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围绕立德树人,促进高校培育目标的实现
        三、救治个体化问题,助推社会普遍团结的形成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热”与“冷”的对照
        二、“新”与“旧”的交锋
        三、“分”与“合”的较量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紧迫性
        一、校园冲突,时而有之
        二、网络失范,引人深思
        三、乱象频发,隐忧不断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建国以来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变迁轨迹
        一、构建与颠覆:精神至上与精神扭曲(1949-1977)
        二、争论与思辨:精神至上性与非至上性(1978-1991)
        三、博弈与较量:精神的物化与精神的重塑(1992--2006)
        四、反思与重构:精神困境与理性超越(2007至今)
    第二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发展过程
        一、在探索中面临困境
        二、在困境中迎接挑战
        三、在挑战中选择坚持
        四、在坚持中不断创新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成就与问题
        一、主要成就
        二、存在问题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资源借鉴
    第一节 儒家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镜鉴
        一、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
        二、为礼以教人
        三、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第二节 他山之石:基本做法、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
        二、德国的善良教育
        三、新加坡的新品格与公民教育
        四、台湾地区的友善校园建设
    第三节 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民间文化资源
        一、乡规民约
        二、家风家训
        三、民风民俗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思路构想
    第一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注重先进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三、注重选择性与引导性的统一
        四、注重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第三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
        一、基础目标
        二、远大目标
    第四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修己养善心
        二、安人行善举
        三、安百姓立善功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灌输
        一、灌输的辨析
        二、如何来进行灌输
    第二节 示范
        一、示范都是好的吗
        二、由谁来示范
    第三节 评价
        一、采用什么评价标准
        二、如何评价“义”与“利”
    第四节 环境优化
        一、环境包括哪些
        二、怎样优化环境
    第五节 体验
        一、同感与体验
        二、体验是友善价值观的内化路径
    第六节 制度保障
        一、制度支持不可或缺
        二、如何开展好制度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汉—哈主谓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汉语学界对于现代汉语主谓句研究现状
        1.2.2 哈语学界对于现代哈语主谓句研究现状
        1.2.3 汉语—哈萨克语对比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哈主谓句的性质,特点与范围
    2.1 主谓句的性质
    2.2 主谓句的特点
    2.3 汉-哈主谓句的范围
        2.3.1 动词性谓语句
        2.3.2 名词性谓语句
        2.3.3 形容词性谓语句
        2.3.4 主谓谓语句
        2.3.5 汉语主谓谓语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2.3.6 汉语主谓谓语句的句法结构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2.3.7 汉语主谓谓语句的语义结构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2.3.8 汉语主谓谓语句的语用功能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2.3.9 哈萨克语的扩展句和非扩展句
        2.3.10 哈萨克语的人称句和非人称句
        2.3.11 哈萨克语的完全句和非完全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哈主谓句对比研究
    3.1 汉-哈主谓句的相同点
    3.2 汉-哈主谓句的不同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哈主谓句的动词谓语句对比研究
    4.1 动词谓语句的范围
        4.1.1 述宾谓语句
        4.1.2 双宾语句
        4.1.3 述补谓语句
        4.1.4 连动谓语句
        4.1.5 汉-哈两种语言的连动句比较
        4.1.6 兼语谓语句
        4.1.7 兼语式的特点
        4.1.8 特殊兼语句
        4.1.9 连兼句
        4.1.10 “是”字句
        4.1.11 存现句
        4.1.12 “把”字句
        4.1.13 “被”字句
    4.2 汉语和哈萨克语动词谓语句的语序
    4.3 汉语和哈萨克语动词谓语句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双宾语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
    5.1 汉语双宾语句与哈萨克语对应表达的句法分析
    5.2 汉语双宾语句与哈萨克语对应表达的语义分析
    5.3 汉语双宾语句与哈萨克语对应表达的语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兼语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6.1 汉语兼语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6.2 汉语兼语式谓语与哈萨克语动词的使动态对应
    6.3 汉语兼语式谓语与哈萨克语的宾状谓/状宾谓结构对应
        6.3.1 汉语兼语式谓语与哈萨克语的谓语支配定中结构的宾语对应
        6.3.2 汉语兼语式谓语与哈萨克语的状谓结构对应
        6.3.3 汉语兼语式谓语与哈萨克语命令式谓语对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语连动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
    7.1 汉语连动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7.2 汉语连动句与哈萨克语的连动句、状谓句对应
        7.2.1 汉语连动句的Vp1与哈萨克语的原因状语对应
    7.3 汉语连动句与哈萨克语的形容词谓语句对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汉语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
    8.1 汉语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8.2 汉语“是”字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8.3 汉语“有”字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8.4 汉语“V着/了/过”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8.4.1 汉语“V着”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8.4.2 汉语“V了”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8.4.3 汉语“V过”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8.4.4 汉语“V补”存现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汉语“是”字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9.1 汉语“是”字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9.2 汉语“是”字句的句法、语义结构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9.3 汉语“是”字句的语用结构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汉-哈动词谓语句的主动和被动形式
    10.1 汉-哈动词谓语句的主动形式
        10.1.1 “把”字句的句法结构及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10.1.2 “把”字句的语义结构及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10.1.3 汉语不能用“把”字句的情况及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10.1.4 “把”字句和非“把”字句的互换及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10.1.5 哈萨克语的“SOV”句与“把”字句的对应表达
    10.2 汉-哈动词谓语句的被动形式
        10.2.1 汉语与哈萨克语被动句在句法上的异同
        10.2.2 哈萨克语被动句的句法特点
        10.2.3 汉语“被”字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10.2.4 汉语无标记被动句与哈萨克语被动句在句法上的异同
        10.2.5 汉语与哈萨克语被动句在语义结构上的异同
        10.2.6 汉语与哈萨克语被动句在语用功能上的异同
    10.3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 现代汉-哈主谓句句型范畴上的异同
        (二) 现代汉-哈主谓句的异同
        (三) 现代汉-哈语动词谓语句的异同
        (四) 现代汉-哈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异同
        (五) 现代汉-哈语双宾语句的异同
        (六) 现代汉-哈语兼语句的异同
        (七) 现代汉-哈语连动句的异同
        (八) 现代汉-哈语存现句的异同
        (九) 现代汉-哈语“是”字句的异同
    二、研究成果的应用与启示
        (一) 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
        (二) 外语学习中的应用与启示
        (三) 汉—哈语互译中的应用与启示
        (四) 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与启示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四、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中生视野中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基于X县E中学的访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关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中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认知研究
    三、国内外比较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规范》进入高中生视野的方式
    二、国家颁布《规范》的目的
    三、《规范》的实际社会功能
    四、《规范》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五、学生遵守《规范》的方式
    六、《规范》本身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讨论
        (一)高中生认为《规范》具有价值和作用
        (二)高中生认为《规范》存在很多不足
        (三)高中生认为他们不是都能自觉遵守《规范》
        (四)高中生对《规范》的评价存在着差异性
        (五)高中生对《规范》的认识存在着一些偏差
    二、建议
        (一)变换规范要求的表述语言风格
        (二)调整规范要求内容以切合实际
        (三)通过多种渠道增强《规范》的宣传力度
        (四)构建全方位落实《规范》的管理机制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说说学生守则的修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研究[D]. 朱翔.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少年病人[J]. 彭素虹. 文学港, 2020(12)
  • [3]有的人[J]. 庞余亮. 江南, 2017(05)
  • [4]上海中考综合运用命题和教学策略的研究[D]. 李俊.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5]对话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 蒋叶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6]《中小学生守则》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实施[D]. 张弛.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7]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D]. 金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8]在袁世凯追思会上的讲话[J]. 朱零. 美文(上半月), 2016(11)
  • [9]汉—哈主谓句对比研究[D]. 努尔哈利克(Abdurakyn. Nurhalyk).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10]高中生视野中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基于X县E中学的访谈探究[D]. 杨建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6(06)

标签:;  ;  ;  ;  ;  

谈谈学生守则的修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