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对柞蚕丝织物的处理

壳聚糖对柞蚕丝织物的处理

一、柞蚕丝织物用脱乙酰壳多糖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隋振全,毛金超,徐桂云,范金石[1](2022)在《天然生物质材料的制备、性质与应用(Ⅰ)——自然界唯一的碱性多糖:甲壳素/壳聚糖》文中认为甲壳素是自然界除纤维素之外的第二大天然生物材料,也是自然界唯一的碱性多糖。甲壳素及其脱乙酰基衍生物壳聚糖因为分子结构中存在着氨基、羟基、乙酰氨基、糖苷键等多种活性基团,可发生多种化学反应以制得具有特定性质和用途的功能材料,在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纺织印染、造纸、食品及日用化工等多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阐述了甲壳素、壳聚糖的名称、结构和来源,以及常规生产方法、理化性质和近期的应用进展情况,并指出了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罗蕙敏,杨艳凤,刘雁雁,刘元军[2](2021)在《活性染料无盐染色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活性染料染色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无机盐的废水,与当今环保主题相悖,因此活性染料无盐染色成为研究热点。首先介绍了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的特点。其次从改性织物提高染料吸附能力、开发低盐或无盐染色用活性染料、开发高盐效应的代用盐3个方面阐述了活性染料无盐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今后活性染料低盐染色纤维素纤维的研究方向。

冯志军,单小红,王丹[3](2016)在《壳聚糖对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壳聚糖是一种天然整理剂,由葡萄糖胺和N-乙酰基葡萄糖胺共聚组成,在纺织品抗菌、防皱、抗静电、染色增深等整理中有着广泛应用。分析探讨了壳聚糖对改善棉、毛、麻、锦纶、丝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王亚丽,王东方,纪俊玲,陈群[4](2015)在《天然染料应用于纺织品上的药用价值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染料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以及药物保健功能,用天然染料染色纺织品,使纺织品具有抗菌、防紫外、抗过敏、除臭抗氨等功能。本文介绍了天然染料的发展、分类以及染色纺织品具有的药用价值。

武欣[5](2014)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左旋聚乳酸/丝素蛋白支架复合修复兔口腔粘膜》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组已对PLLA/SF纤维支架的制备方法、生物相容性和理化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得出PLLA与SF以70:30、60:40和50:50的质量配比制得的复合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理化性能较其他配比的支架和单纯PLLA支架、单纯SF支架优良。本实验率先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研究将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复合,用于修复兔口腔粘膜创面,尝试构建理想的组织工程口腔粘膜,同时评估PLLA与SF以何种比例混合构建组织工程口腔粘膜支架最具潜力。本实验首先通过全身过敏反应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原试验、BMMSCs在PLLA/SF纤维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和细胞表型变化观察、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复合物的结构观察、支架皮下移植试验和支架口腔粘膜移植试验对PLLA/SF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探讨PLLA/SF纤维支架作为口腔粘膜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为将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复合提供实验依据。随后通过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复合物的口腔粘膜移植试验、比较细胞与支架复合物组、单纯支架组、创面自然修复组的创面愈合率,评估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以及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复合物修复兔口腔粘膜创面的效果,为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复合物修复口腔粘膜的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同时评估PLLA与SF以何种比例混合构建组织工程口腔粘膜支架最理想。材料与方法1.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对PLLA/SF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1.1通过全身过敏反应试验(以敏感的豚鼠为试验对象)、急性毒性试验(以敏感的昆明小白鼠为试验对象)、溶血试验(采用新西兰白兔血)和热原试验(以新西兰白兔为试验对象)对质量配比分别为70:30(P70S30)、60:40(P60S40)和50:50(P50S50)的PLLA/SF纤维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评估。1.2BMMSCs在PLLA/SF纤维支架上复合培养:分离、培养及鉴定兔BMMSCs。将BMMSCs置于PLLA/SF纤维支架上复合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MMSCs在PLLA/SF纤维支架上的生长情况;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无支架的细胞培养组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BMMSCs细胞表型变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复合物结构。2.通过体内植入试验对PLLA/SF纤维支架、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及修复兔口腔粘膜创面的效果进行评估。2.1将已经过灭菌处理的PLLA/SF纤维支架植入豚鼠背部皮下及新西兰白兔口腔粘膜创面处,一周后取包裹了移植物的组织,行组织固定、包埋、切片及HE染色,观察支架的生物相容性。以单纯创面组为空白对照组。2.2将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组成的复合物缝合于新西兰白兔口腔粘膜创面处,一周后取包裹了移植物的组织,行组织固定、包埋、切片及HE染色,观察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取单纯支架修复创面组作为实验的对照组。2.3将经Dil染色的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的复合物缝合于新西兰白兔口腔粘膜创面处,一周后将新西兰白兔处死,将复合物与其周围口腔粘膜组织一同取下,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烤片,用Actin-Tracker Green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BMMSCs与周围组织融合情况。2.4创面愈合率统计:共设计七组参与创面愈合率的比较,分别是自然修复组,单纯P70S30支架组,单纯P60S40支架组,单纯P50S50支架组,P70S30的PLLA/SF与BMMSCs复合物组,P60S40的PLLA/SF支架与BMMSCs复合物组,P50S50的PLLA/SF支架与BMMSCs复合物组。将创面照片输入计算机,应用DP2-BSW显微图像控制及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创面愈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创面愈合率=(原始创面面积-未愈合创面面积)÷原始创面面积×100%结果1.全身过敏反应试验结果:三种质量配比的PLLA/SF纤维支架的浸提液均没有导致豚鼠出现竖毛、抓鼻、颤抖、抽搐、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休克甚至死亡等过敏症状。其过敏反应程度分级为0级。2.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所有昆明小白鼠在72小时的观察期内,一般状态良好,活动正常,进食水正常,睡眠正常,无抽搐、呼吸困难和死亡等毒性反应。实验前后昆明小白鼠的体重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各组昆明小白鼠每日体重平均增加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溶血试验结果: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中的各离心管离心后,上层均为无色液体;阳性对照组中的各离心管离心后,上层为红色液体。测得吸光度值,按照溶血率计算公式计算溶血率,结果是三种质量配比的PLLA/SF复合纤维支架的溶血率均小于5%。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标准,认为本实验受试材料符合溶血试验的要求。4.热原试验结果:每只新西兰白兔的体温升高均不超过0.6℃,每组新西兰白兔的体温升高总和也均低于1.4℃,按照药典热原试验的检测规定,认为本实验受试材料符合热原试验的要求。5.兔BM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成功分离并培养兔BMMSCs,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良好;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应用抗体CD105和抗体CD44鉴定出所分离培养的细胞表面CD105和CD44表达阳性,证实所分离培养的细胞为BMMSCs。6. BMMSCs在PLLA/SF纤维支架材料上的生长及细胞表型变化情况:BMMSCs在PLLA与SF的质量配比为70:30的复合纤维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速率明显快于PLLA与SF的质量配比为60:40组和50:50组,在第5天和6天时间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支架上生长的细胞CD105和CD44表达阳性,证实PLLA/SF纤维支架材料对BMMSCs的细胞表型无明显影响。7. 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共培养复合物结构观察结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看到BMMSCs均能粘附在三种质量配比的PLLA/SF纤维支架上,细胞生长状态均良好。8. PLLA/SF纤维支架的皮下移植试验结果:PLLA/SF纤维支架于豚鼠背部皮下植入一周后,取材行HE染色观察移植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结果显示,三种质量配比的支架材料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较轻,其中以PLLA与SF的质量比为70:30的纤维支架炎性反应最轻。材料植入体内一周时间内所有动物一般状态良好,日常活动、进食水及睡眠无异常,实验动物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无全身及局部并发症。9. PLLA/SF纤维支架的口腔粘膜移植试验结果:PLLA/SF纤维支架体内植入后,可以分别看到P70S30、P60S40、P50S50三种质量配比的PLLA/SF纤维支架与创面的融合均较好,一周后可以看到PLLA/SF纤维支架有所降解,口腔创面大部分愈合;各组较之对照组无明显炎性反应加重,支架周围及支架降解部分有纤维结缔组织生长(见图4.2-图4.5)。材料植入体内一周时间内所有动物一般状态良好,日常活动、进食水及睡眠无异常,试验动物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无全身及局部并发症。10. 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组成的复合物的口腔粘膜移植试验结果: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组成的复合物体内移植后,可以分别看到P70S30、P60S40、P50S50三种质量配比的PLLA/SF纤维支架材料与创面的融合均较好,一周后看到PLLA/SF纤维支架材料有所降解,口腔创面有所愈合;各组无明显炎性反应加重,支架周围及支架降解部分有纤维结缔组织生长。与PLLA/SF纤维支架材料组相比较,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材料组成的复合物组引发机体的炎性反应轻。材料植入体内一周的时间内所有动物一般状态良好,日常活动、进食水及睡眠无异常,实验动物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无全身及局部并发症。通过Actin-Tracker Green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与创面自然愈合的对照组相比,三种质量配比的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组成的复合物组中的BMMSCs与周围正常组织均有不同程度融合,以PLLA与SF的质量配比为70:30的复合物组中的BMMSCs与周围组织融合程度最深。11.愈合率统计结果: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材料组成的复合物组愈合率高,其中以PLLA与SF的质量配比为70:30的复合物组愈合率最高,平均愈合率为94.8%,PLLA与SF的质量配比为60:40的复合物组平均愈合率为90.7%,PLLA与SF的质量配比为50:50的复合物组平均愈合率为89.5%,PLLA与SF的质量配比分别为70:30、60:40和50:50的单纯支架组对应的平均愈合率分别为87.8%、85.4%和83.6%,创面自然愈合组平均愈合率为82.4%,PLLA与SF的质量配比为70:30的复合物组愈合率较创面自然修复组及单纯支架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 PLLA/SF纤维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作为组织工程口腔粘膜支架的潜力。2. 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材料组成的复合物较单纯PLLA/SF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单纯PLLA/SF支架及机体自行修复能力具有更强的口腔粘膜修复能力,率先证实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材料组成的复合物具有构建理想的组织工程口腔粘膜的潜力。3. PLLA与SF的质量配比为70:30时的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材料组成的复合物最利于BMMSCs生长、与周围组织融合及口腔粘膜创面愈合,构建理想的组织工程口腔粘膜的潜力最大。

陈晓丽[6](2013)在《SiO2载银复合抗菌剂的色泽改性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无机抗菌剂通常由无机载体和金属离子组成,由于其长效抗菌、无耐药性、强耐热性等优点,在塑料、化纤、陶瓷等领域中应用广泛。其中Si02载银复合抗菌剂由于价格低廉、制备简便、抗菌性能持久等优点,在各行各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备受重视。同时,与其他金属离子相比,银离子的最小抑菌浓度最低,且无色无毒,在抗菌剂产品制备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纳米银,由于尺寸效应,其抗菌活性远大于银离子。纺织品是人们所必需的生活日用品,但是由于这些产品极易受到细菌的污染而使其实用性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赋予普通纺织品以抗菌性能,抵抗病菌的侵扰,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重视。其中,天然纤维由于富含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成为了微生物寄生的绝好媒介。在天然纤维中,蚕丝有着显着的轻、柔、细、透气和透湿性能等优点,在服装、医疗、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棉麻混纺布汇集了棉纤维和麻纤维各自的优点,具有质地牢固、手感爽滑、吸湿和透气性好的特点,因此非常适用于服装及家纺面料。纺织品的抗菌以及持久抗菌是当前纺织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了化学还原法制备Ag/SiO2抗菌剂,并对传统的实验方法加以改性,探讨了银离子浓度和反应工艺对抗菌剂色泽的影响,最后得到了具有优良抗菌性的浅色抗菌剂;将制备的Ag/SiO2抗菌剂分别以KH550和KH570为偶联剂通过化学键结合接枝在蚕丝以及棉麻混纺织物的表面,以达到持久抗菌的目的。分别采用XRD、SEM、HRTEM、FT-IR等检测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分别采用抑菌环法、最小抑菌浓度法(MIC)和振荡烧瓶法对样品进行了抗菌性能测试。实验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制备Ag/SiO2抗菌剂时,采用降低反应银离子的浓度和隔绝空气的手段,能有效抑制银离子的变色,得到浅色的抗菌剂。当反应银离子浓度为3.54mM,反应和烘干过程均密封的条件下,得到近乎白色的Ag/SiO2抗菌剂。其中,纳米银平均粒径在30nm左右,还原态的银在总量中占92%。(2) Ag/SiO2抗菌剂的抗菌性能随银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银离子浓度一定时,密封反应并不影响抗菌剂的抗菌性能。Ag/SiO2抗菌剂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白色念球菌均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并且银对金葡的最小抑菌浓度仅为94mg/L。(3)实验制备的接枝抗菌蚕丝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在90%以上,且具有良好的耐洗涤性能,在洗涤30次后,抑菌率仍在80%以上。通过红外实验对比分析,得出通过接枝法制备的抗菌蚕丝发生了化学结构上的变化。(4)通过分析实验得到的红外曲线,发现抗菌棉麻混纺织物有化学结构的变化。实验制备的抗菌棉麻混纺织物的抗菌效果较好,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2.5%和86.7%。

卢声[7](2013)在《改性柞蚕丝织物活性染料染色》文中研究指明以改性剂N-羟甲基丙烯酰胺、氯化胆碱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对柞蚕丝织物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了改性剂浓度、温度、pH值和浴比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改性效果最好。改性最佳工艺条件:改性剂浓度10 g/L、pH值6、温度70℃、浴比1:30。改性柞蚕丝织物用活性染料染色,织物的K/S值、染料的上染率和固色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染色牢度较好。

牛梅[8](2009)在《抗菌羊毛纤维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功能性纺织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进程,今后的纺织品生产,功能性将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人类有史以来应用最久,最多的传统纤维天然纤维—羊毛纤维不仅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而且它具有许多其它纤维不能与之媲美优良的特性。但是作为天然蛋白质纤维—羊毛本身并不具有抗菌功能,它的制品往往为细菌提供了生存的“温床”,对人体健康及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随着人们对时尚的追求,功能性羊毛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亲睐。于是赋予天然羊毛纤维抗菌功能就成了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攻坚任务。我国又是羊毛生产的重要大国,这就为研究更多更好的抗菌羊毛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验首先研究了不同紫外光(UV)辐照时间对羊毛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对UV辐照羊毛纤维表面的改性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然后制备了载银纳米SiO2抗菌剂(SLS)与壳聚糖-载银二氧化硅抗菌剂(CCTS-SLS),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以SLS与CCTS-SLS为抗菌功能材料,采用化学接枝的方法制得抗菌羊毛纤维,并对抗菌羊毛纤维结构、性能以及抗菌层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JSM-6700F型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样品的形貌;通过JEM-2010型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Y-2000型X射线衍射仪(XRD)、FTIR1730红外光谱测试仪(IR)和RFS100/S型拉曼光谱仪(FTR)表征了样品的结构;利用LABTAM-8410型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S)和ESCALABMKⅡ型多功能电子能谱仪(XPS)表征了样品中的银含量;通过DT-40型差热-热重分析仪表征了样品的热性能;采用活菌计数法、最小抑菌浓度法或振荡烧瓶法对各样品的抗菌性能进行了测试。同时还测试了羊毛纤维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摩擦性能。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随着辐照时间的增加,羊毛纤维结晶度在不断下降,分子结构中无序化程度提高。羊毛纤维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断裂强度在不断下降。UV辐照可在羊毛纤维表面形成活性自由基和悬键,并引入许多新的基团,可进行接枝改性。(2)制备的SLS抗菌剂,抗菌剂呈球形,其平均粒径约60nm,且分布均匀。SLS抗菌剂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3)采用最佳工艺制备的SLS抗菌羊毛纤维,表面形成了一层厚约200 nm的抗菌层,抗菌层与羊毛纤维以价键形式结合,使其摩擦性能和抗菌耐洗涤性能提高。在改性过程中,抗菌羊毛纤维分子的有序化程度提高,使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制备的抗菌羊毛纤维长度较长,细度变细,卷曲回复率和卷曲弹性率高,这些均有利于提高它的纺织加工性能。(4)制备的CCTS-SLS抗菌剂,为层状无定形镶嵌结构,具有CTS与SLS两者的分子结构特征,SLS颗粒包裹在了壳聚糖分子层中,所形成的颗粒大小约110nm左右,颗粒的外围被厚约4nm的CTS分子层包覆,并且复合物中的银含量与SLS相似。CCTS-SLS复合物的缓释性能较好,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5) CCTS-SLS-Wool抗菌羊毛纤维,品质良好,手感柔软,颜色与原羊毛纤维颜色接近,并且CCTS-SLS抗菌剂是以价键形式接枝在了羊毛纤维表面,其分子结构的有序化程度与原羊毛接近。它的力学性能、摩擦性能、热稳定性和抗菌耐洗涤性能与原羊毛纤维相比均有提高。利用外场诱导方法即UV辐照的方法对天然羊毛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并将纳米抗菌功能基团通过接枝反应,形成化学键结合的纳米抗菌功能材料/纤维界面层,本质上区别于传统的物理吸附,实现了纤维的抗菌功能长效性、高力学性能和低成本,提高了羊毛纤维的应用与功能等级,改善了其可纺性、服用性和功能内涵,使其性价比和附加值得以提升,并克服了传统处理法水溶液排量多、污染大的问题,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出的天然羊毛纤维表面纳米功能化改性机理,为建立天然纤维/纳米功能材料结合界面结构化学模型奠定了基础,对高性能功能纤维设计与生产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鲁孝俊[9](2007)在《壳聚糖处理柞蚕丝的染整加工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壳素是自然界中除纤维素外蕴藏量最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之一。通过将甲壳素脱乙酰化可制得壳聚糖,壳聚糖是天然糖中唯一大量存在的碱性氨基多糖,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理功能,在纺织、印染、造纸、食品、化工、环保、农业及医药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壳聚糖特别适合于开发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可作为优良的功能性天然“绿色”纺织品整理剂。在桑蚕丝、棉等纤维上的应用非常多,,对提高染色匀染性、上染率、提高纤维的抗菌、抗皱、抗静电效果也非常好。国内对于壳聚糖及在柞蚕丝纤维上的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较少,国外的情况也是如此。将壳聚糖对柞蚕丝纤维进行功能化改性,从而使柞蚕丝纤维具有抗菌、抗皱、提高染色上染率等性能,提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本文对壳聚糖的氧化降解及壳聚糖对柞蚕丝纤维染色、防皱整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过氧化氢用量比的增加,降解壳聚糖的分子量逐渐降低;壳聚糖可以使酸性染料、中性染料、活性染料在柞蚕丝纤维染色的上染百分率提高;柞蚕丝织物经壳聚糖的柠檬酸溶液和壳聚糖的马来酸酐整理,抗皱性能明显提高。

王华锋[10](2005)在《真丝纤维经壳聚糖处理后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真丝纤维是一种珍贵的纺织原料,但也存在着易起皱、抗变形性差、易泛黄等缺点。而壳聚糖是一种资源丰富的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独特的物化性质和生理功能,在纺织领域应用广泛。利用壳聚糖对纺织纤维进行改性整理是纺织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采用H2O2法氧化降解壳聚糖,将降解前后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然后利用壳聚糖溶液,通过浸—轧—焙的流程整理工艺分别对普通桑蚕丝纤维、微溶丝纤维及盐缩丝纤维进行了改性处理。最后对样品进了行SEM分析、DSC 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 射线衍射分析以及强伸率、粘弹性等力学方面的分析,并探讨了经壳聚糖改性后不同真丝纤维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对真丝纤维具有剥损侵蚀和吸附渗透并存的作用。经壳聚糖改性后的真丝纤维,内部聚集态结构更加紧密,呈现β化趋势,抗侵蚀能力提高,结晶度略有下降,断裂强度、伸长率和初始模量也发生了改变,应变能力有所增加。

二、柞蚕丝织物用脱乙酰壳多糖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柞蚕丝织物用脱乙酰壳多糖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生物质材料的制备、性质与应用(Ⅰ)——自然界唯一的碱性多糖:甲壳素/壳聚糖(论文提纲范文)

1 甲壳素/壳聚糖的名称、结构和来源
2 甲壳素/壳聚糖的生产方法
3 甲壳素/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4 甲壳素/壳聚糖的应用
    4.1 化妆品
        4.1.1 护肤用品
        4.1.2 护发用品
        4.1.3 口腔护理
    4.2 食品工业
    4.3 环境保护
    4.4 纺织印染
    4.5 医药领域
    4.6 造纸工业
5 结语

(2)活性染料无盐染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活性染料概述
2 活性染料无盐染色方法
    2.1 织物改性
        2.1.1 季铵化合物阳离子改性剂
        2.1.2 环氧型阳离子改性剂
        2.1.3 三嗪类衍生物阳离子改性剂
        2.1.4 阳离子聚合物
        2.1.5 天然阳离子改性剂
    2.2 无盐染料的开发
    2.3 代用盐
3 结论

(3)壳聚糖对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壳聚糖对纯棉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2 壳聚糖对羊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 壳聚糖对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4 壳聚糖对锦纶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5 壳聚糖对丝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6 结语

(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左旋聚乳酸/丝素蛋白支架复合修复兔口腔粘膜(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组织工程概述
    1.2 组织工程支架
        1.2.1 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2.2 目前应用的支架材料
    1.3 应用于口腔粘膜的组织工程支架
        1.3.1 脱细胞真皮
        1.3.2 羊膜
        1.3.3 明胶支架
        1.3.4 胶原支架
        1.3.5 合成支架
    1.4 SF 支架
        1.4.1 SF 的结构
        1.4.2 SF 支架的性能
        1.4.3 SF 支架材料的制备
        1.4.4 SF 支架的修饰改性
        1.4.5 SF 支架材料的优缺点
        1.4.6 目前 SF 支架的应用情况
    1.5 聚乳酸的性质以及聚乳酸支架的特点
        1.5.1 PLA 的结构与合成
        1.5.2 PLA 的性质、应用以及特点
    1.6 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1.6.1 胚胎干细胞
        1.6.2 成体干细胞
    1.7 本实验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2章 PLLA/SF 复合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的评估
    2.1 概述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主要仪器
        2.2.2 实验主要试剂
        2.2.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2.4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全身过敏反应试验
        2.3.2 急性毒性试验
        2.3.3 溶血试验
        2.3.4 热原试验
    2.4 结果
        2.4.1 全身过敏反应试验的观察结果
        2.4.2 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结果
        2.4.3 溶血试验的观察结果
        2.4.4 热原试验结果
第3章 PLLA/SF 复合纤维支架的体外试验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主要仪器
        3.2.2 实验主要试剂
        3.2.3 实验试剂的配制
        3.2.4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BMMSCs 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3.3.2 PLLA/SF 纤维支架使用前的预处理
        3.3.3 BMMSCs 在 PLLA/SF 纤维支架上复合培养后的细胞生长情况观察和细胞表型改变观察
        3.3.4 BMMSCs 与 PLLA/SF 材料的复合物的结构观察
    3.4 结果
        3.4.1 BMMSCs 培养后的形态观察及鉴定结果
        3.4.2 BMMSCs 在 PLLA/SF 复合纤维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情况
        3.4.3 BMMSCs 在 PLLA/SF 支架上生长的细胞表型变化观察结果
        3.4.4 BMMSCs 与 PLLA/SF 纤维支架材料复合物的结构观察结果
第4章 PLLA/SF纤维支架及BMMSCs与PLLA/SF纤维支架复合物的体内动物试验及修复兔口腔粘膜创面效果的评估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主要仪器
        4.2.2 实验主要试剂
        4.2.3 实验试剂的配制
        4.2.4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PLLA/SF 纤维支架的豚鼠皮下移植试验
        4.3.2 PLLA/SF 纤维支架的兔口腔粘膜移植试验
        4.3.3 BMMSCs 与 PLLA/SF 纤维支架的复合物的兔口腔粘膜移植试验及创面愈合率统计
    4.4 实验结果
        4.4.1 PLLA/SF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豚鼠皮下植入试验结果
        4.4.2 PLLA/SF 纤维支架的兔口腔粘膜植入试验结果
        4.4.3 BMMSCs 与 PLLA/SF 纤维支架的复合物的兔口腔粘膜移植试验及创面愈合率统计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SiO2载银复合抗菌剂的色泽改性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抗菌的概念
        1.1.2 抗菌材料目前发展状况
    1.2 抗菌剂
        1.2.1 抗菌剂特征
        1.2.2 抗菌剂抗菌动力学
        1.2.3 有机抗菌剂
        1.2.4 无机抗菌剂
    1.3 纳米抗菌材料
        1.3.1 纳米材料
        1.3.2 纳米银抗菌材料
    1.4 蚕丝纤维
        1.4.1 蚕丝
        1.4.2 蚕丝的分类
        1.4.3 蚕丝的结构
        1.4.4 蚕丝的应用
    1.5 棉麻混纺织物
        1.5.1 棉纤维
        1.5.2 麻纤维
        1.5.3 纤维素
        1.5.4 棉麻混纺织物
    1.6 抗菌纺织品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g/SiO_2抗菌剂的制备及改性
    2.1 引言
    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2.2.1 试验试剂与设备
        2.2.2 抗菌剂的制备
        2.2.3 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g/SiO_2抗菌剂的色泽对比
        2.3.2 Ag/SiO_2的微观结构和能谱分析
        2.3.3 Ag/SiO_2抗菌剂成份分析
        2.3.4 Ag/SiO_2抗菌剂Ag存在形态分析
        2.3.5 Ag/SiO_2抗菌剂微观结构分析
        2.3.6 抗菌性能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抗菌蚕丝织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与步骤
        3.2.1 试验试剂与仪器
        3.2.2 蚕丝处理工艺与步骤
        3.2.3 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g/SiO_2抗菌剂和抗菌蚕丝的形貌结构
        3.3.2 接枝抗菌蚕丝的耐洗涤性和抗菌性能
        3.3.3 抗菌蚕丝的价键结构
        3.3.4 接枝抗菌蚕丝界面形成机理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抗菌棉麻混纺织物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与步骤
        4.2.1 试验试剂与仪器
        4.2.2 抗菌棉麻混纺织物的处理工艺与步骤
        4.2.3 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抗菌棉麻织物的形貌结构
        4.3.2 抗菌棉麻织物的价键结构
        4.3.3 抗菌棉麻织物的抗菌性能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点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的成果

(7)改性柞蚕丝织物活性染料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药品
    1.2 实验与步骤
        1.2.1 柞蚕丝织物改性
        1.2.2 活性染料染色
        1.2.3 色深值 (K/S) 的测定
        1.2.4 上染率E和固色率F的测定
        1.2.5 染色牢度的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N-羟甲基丙烯酰胺对柞蚕丝织物改性
    2.2 氯化胆碱对柞蚕丝织物改性
    2.3 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对柞蚕丝织物改性
    2.4 K/S值、上染率、固色率和染色牢度的比较
3 结论

(8)抗菌羊毛纤维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纤维的种类及应用
    1.2 羊毛纤维的结构特征
        1.2.1 羊毛纤维的组织结构
        1.2.2 羊毛纤维的分子结构
        1.2.3 羊毛的品质特征
    1.3 天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
        1.3.1 天然纤维表面改性概述
        1.3.2 天然纤维表面接枝的方法
    1.4 功能纤维
    1.5 羊毛纤维表面改性技术
        1.5.1 羊毛纤维表面改性方法
        1.5.2 羊毛纤维功能化
        1.5.3 抗菌羊毛纤维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辐照对羊毛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1.3 样品光辐照处理
        2.1.4 结构与性能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辐照时间对羊毛纤维失重的影响
        2.2.2 辐照时间对羊毛纤维形貌的影响
        2.2.3 辐照时间对羊毛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2.2.4 辐照时间对羊毛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2.2.5 辐照时间对羊毛纤维色差的影响
    2.3 辐照在羊毛纤维表面的反应机理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银纳米SiO_2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设备
        3.1.3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制备
        3.1.4 形貌与结构分析
        3.1.5 缓释性能测试
        3.1.6 抗菌性能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形貌
        3.2.2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超微观结构
        3.2.3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晶体结构及银形态的分析
        3.2.4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缓释性能
        3.2.5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抗菌性能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银纳米SiO_2抗菌羊毛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及其抗菌层的形成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设备
        4.1.3 抗菌羊毛纤维样品的制备
        4.1.4 结构与成分表征
        4.1.5 接枝吸附率计算
        4.1.6 羊毛纤维长度、细度、卷曲性测试
        4.1.7 抗菌性能测试
        4.1.8 力学性能测试
        4.1.9 摩擦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抗菌功能溶液实验参数优化
        4.2.2 不同工艺对抗菌羊毛纤维接枝吸附率的影响
        4.2.3 不同工艺对抗菌羊毛纤维抗菌率的影响
        4.2.4 抗菌羊毛纤维抗菌层的形成
        4.2.5 抗菌羊毛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4.2.6 抗菌羊毛纤维的性能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壳聚糖-载银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
    5.1 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质
        5.1.1 壳聚糖的结构
        5.1.2 壳聚糖的生物学性质
    5.2 壳聚糖的改性
    5.3 壳聚糖在羊毛工业中的应用
    5.4 材料与方法
        5.4.1 材料与试剂
        5.4.2 实验设备
        5.4.3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SLS)的制备
        5.4.4 壳聚糖-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CCTS-SLS)的制备
        5.4.5 结构与成分表征
        5.4.6 缓释性能测试
        5.4.7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不同因素对CCTS-SLS的MIC影响
        5.5.2 质量比、醋酸浓度和交联时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 值影响
        5.5.3 实验方案优化
        5.5.4 CCTS , SLS 和 CCTS-SLS 的形貌
        5.5.5 红外光谱分析
        5.5.6 CTS, CCTS, SLS 和CCTS-SLS 晶体结构
        5.5.7 CCTS-SLS 的缓释性能
        5.5.8 CCTS-SLS 的抗菌性能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壳聚糖-载银纳米二氧化硅抗菌羊毛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及其抗菌层的形成机理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抗菌剂浓度对羊毛纤维抗菌性能的影响
        6.2.2 抗菌羊毛纤维的形貌结构
        6.2.3 抗菌羊毛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
        6.2.4 抗菌羊毛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6.2.5 抗菌羊毛纤维的性能
    6.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创新点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壳聚糖处理柞蚕丝的染整加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壳聚糖概述
    1.2 柞蚕丝纤维的结构特点及性能
    1.3 壳聚糖在柞蚕丝纤维染整加工中应用的意义及目的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及分子量测定
    2.4 壳聚糖对柞蚕丝织物的预处理
    2.5 柞蚕丝的染色
    2.6 抗皱整理试验
第三章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
    3.1 壳聚糖的化学结构特点及性质
    3.2 壳聚糖的降解方法概述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壳聚糖对柞蚕丝染色性能的影响
    4.1 柞蚕丝染色机理及工艺设计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壳聚糖对柞蚕丝织物整理性能的影响
    5.1 柞蚕丝织物的防皱机理及整理剂的理化性质
    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真丝纤维经壳聚糖处理后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1.3.1 真丝的组成及结构
        1.3.2 壳聚糖简介
        1.3.3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样品制备
        2.2.1 壳聚糖的降解
        2.2.1.1 低分子壳聚糖的制备
        2.2.1.2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2.2.2 微溶处理桑蚕丝纤维
        2.2.3 盐缩处理桑蚕丝纤维
        2.2.4 壳聚糖对不同真丝纤维的处理工艺
    2.3 测试方法与原理
第三章 壳聚糖的降解及结果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3.3.2 壳聚糖的红外光谱研究分析
        3.3.3 壳聚糖的DSC热性能研究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经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纤维的形态结构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经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纤维的增/失重研究分析
        4.3.2 经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纤维的微观形态研究分析
        4.3.3 经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纤维的聚集态结构研究分析
        4.3.3.1 经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纤维的 X 射线衍射研究分析
        4.3.3.2 经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纤维的红外光谱研究分析
        4.3.3.3 经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纤维的 DSC 热性能研究分析
        4.3.4 经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纤维的力学性能研究分析
        4.3.4.1 经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纤维的强伸率研究分析
        4.3.4.2 经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纤维的初始模量研究分析
        4.3.4.3 经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纤维的急缓弹性变形研究分析
        4.3.4.4 经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纤维的粘弹性研究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经壳聚糖处理后微溶丝和盐缩丝的形态结构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测试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经壳聚糖处理后微溶丝和盐缩丝的增/失重研究分析
        5.3.2 经壳聚糖处理后微溶丝和盐缩丝的微观形态研究分析
        5.3.3 经壳聚糖处理后微溶丝和盐缩丝的聚集态结构研究分析
        5.3.3.1 经壳聚糖处理后微溶丝的 X 射线衍射研究分析
        5.3.3.2 经壳聚糖处理后微溶丝和盐缩丝的红外光谱研究分析
        5.3.3.3 经壳聚糖处理后微溶丝和盐缩丝的DSC热性能研究分析
        5.3.4 经壳聚糖处理后微溶丝和盐缩丝的力学性能研究分析
        5.3.4.1 经壳聚糖处理后微溶丝和盐缩丝的强伸率研究分析
        5.3.4.2 经壳聚糖处理后微溶丝和盐缩丝的初始模量研究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撰写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柞蚕丝织物用脱乙酰壳多糖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生物质材料的制备、性质与应用(Ⅰ)——自然界唯一的碱性多糖:甲壳素/壳聚糖[J]. 隋振全,毛金超,徐桂云,范金石. 日用化学工业, 2022(01)
  • [2]活性染料无盐染色的研究进展[J]. 罗蕙敏,杨艳凤,刘雁雁,刘元军. 染整技术, 2021(05)
  • [3]壳聚糖对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研究[J]. 冯志军,单小红,王丹. 上海纺织科技, 2016(07)
  • [4]天然染料应用于纺织品上的药用价值研究进展[A]. 王亚丽,王东方,纪俊玲,陈群. “博奥-艳棱”杯2015全国新型染料助剂/印染实用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左旋聚乳酸/丝素蛋白支架复合修复兔口腔粘膜[D]. 武欣. 吉林大学, 2014(03)
  • [6]SiO2载银复合抗菌剂的色泽改性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D]. 陈晓丽.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3)
  • [7]改性柞蚕丝织物活性染料染色[J]. 卢声.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8]抗菌羊毛纤维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 牛梅. 太原理工大学, 2009(02)
  • [9]壳聚糖处理柞蚕丝的染整加工性能研究[D]. 鲁孝俊. 苏州大学, 2007(11)
  • [10]真丝纤维经壳聚糖处理后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王华锋. 苏州大学, 2005(04)

标签:;  ;  

壳聚糖对柞蚕丝织物的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